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中国哲学论文

道法自然——浅谈中国哲学与绘画之间的联系

2016-10-18 14:0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在中国文化中,人和自然之间是一种不可分离的、水乳交融的有机整体。中国画是中国文化与哲学的一个缩影,古代中国画论多以中国哲学为基础,作画也必以哲学为原则。冠以国名的中国画具有其深刻的内涵,以中国画来命名我国的绘画说明了其深刻性。 “道”是中国哲学最高的理论准则,是万事万物的总规律,同时也引导着中国绘画美学的不断发展进步。石涛:“吾道一以贯之。”庄子说:“万物必以自然为正。”本文从中国哲学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绘画,旨在使大家更好的理解中国绘画所具有丰富的哲理性,说明中国绘画与哲学之间的密切联系。

 

  一、何谓“道”

 

  《说文解字》:“道,所行道也。”《中国哲学的潜在系统研究》第一编大化论:“道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绝对、无限的存在。它包含对立统一、肯定否定规律。循道而行即是德,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老子》:“道者,万物之奥。”宗炳《画山水序》:“圣人含道暎物,贤者澄怀味象。”“道”含于圣人体中而映于物,贤者澄清其怀抱品味由圣人所显现之物象。“道”乃是指导我们日常行为生活的准则,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总标准,《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道一刻也不能离开我们的生活之中。《画山水序》中还有 “山水以形媚道”。“画道之中,水墨为上”,石涛:“吾道一以贯之。”由此我们可知,“道”不仅指导着我们的生活,在中国画的创作过程中,“道”也引导着无数的中国画家的绘画思想。

 

  二、“道生一”与“一画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石涛说:“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立于何?立于一画。”[1] “盖自太仆散而一画之法立矣,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故曰吾道一以贯之。”[2]由此我们可见老子的“道生一”直接对石涛的“一画论”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石涛的一画就是他的道,立于一画之道,其道一以贯之。

 

  在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中至始至终都贯穿着道家的“道生一”,即“道法自然”的思想。石涛所以立一画之法,也正因此“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一”在数学中表示最小的奇数,表示数的开始,然而在哲学中,就超越了量的规定性。[3]《说文解字注》:“一,惟初太极,道立于一。”而石涛《画语录》无处不体现着“道一”的思想:“一画能贯山川之形神”,“一画明,则障不在目,而画可从心”。在石涛看来,理解了“一画”,也就理解整个绘画的意义,能够表现山川的形与神,懂得了“一画”,画也就可以“随心所欲”,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内心。一画含于万物之中,因此“一画”乃画之初始,绘画之自然本源,正如“道生一”一样,“道”乃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三、自然无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六十四章》)无为却可以做到一切。法自画生,画自法立。无法非也,终于有法亦非也。潘天寿说绘画其实是在有法与无法之间的,看似无法,实则处处有法。“天地者,万物之总名也。天地以万物为体,而万物必以自然为正;自然者,不为而自然者了。(《庄子•逍遥游注》)绘画的上乘之作是靠心的运思与神会,出于天然的和谐,因而能与造化同功,“不知其然而然”,也就是“自然无为”。

 

  所谓“学之于造化”不是单纯地模拟百物万象的外在形态,而是师法造化的内在规律,即“得造化之理”,因此自然无为才是本质意义上的师法造化。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主流是要求自然与法度的统一,但不是自然服从于法度,而是法度服从自然。之所以说“自然无为”,自然就是本身就存在的,它是“无法”,“无为”的。“无法”不是简单地排斥否定法度,而是有法之极的“无法”,综合了法度的“无法”。因此“无为”其实是自然与法度的统一。绘画活动毕竟是画家创造性的精神活动,不可能完全是“无为”、“无意”。那么“有意无意间”即自然与法的统一就是一种最佳的“自然无为”的状态了。

 

 道法自然——浅谈中国哲学与绘画之间的联系


  四、自然为师即道法自然

 

  中国人自古就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美。其实自然为师也就是“道法自然”,也就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达到“天人合一”。潘天寿:“画中之形色,孕育于自然之形色;然画中之形色,又非自然之形色。因画为心源,有别于自然之文也。 [4]也就是说,我们既要尊重自然,又不能泥古不化,画中之象得于自然,但又并非是照搬自然,而是经过画家的艺术处理之后,达到了一种“艺术化”之后的艺术形象。郑板桥:“古之善画者,无不以自然为师,天之所生,即吾之所画,总须一块元气团结而成。”其实“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建立在中国人“天人合一”的美学基础之上的。“天人合一”中的“天”也就是自然,是“造化”,运用在绘画上也就是要体现出一种“物我合一”《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画中的客观物象带有人的主观性,即画中之形象“人格化”,同时,人也被“物化”,正如石涛“山川与我神遇而迹化”,人迹化了山,山也把人迹化了,达到了一种物我平行,“天人合一”。

 

  五、总结——中国哲学对绘画美学的影响

 

  中国绘画实际上不只受到道家“无为”,“师法自然”的影响,同样也受到儒家“中和美”,佛家“顿悟”等思想的影响。但道家思想的影响至始至终都更为深刻,全面。

 

  老子:“知其白,守其黑。”中国绘画便是用白色的宣纸,黑色的墨汁,作画又强调,“计白当黑,以空为有”

 

  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这些都表现了道家淡泊名利,“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元四家之一的倪云林:“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也可以体现出受道家“无为”说的影响。

 

  中国画之所以冠以国名是有其深刻内涵的。世界上为什么没有法国画、意大利画、美国画。而独独有中国画呢?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国绘画同样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远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这些都为今天我们体系完备的中国绘画打下了结实的基础,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画就反应先人门对世界的认知,他们的世界观。这些都为中国画与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哲学观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最早的依据。

 

  作者:李俊 纪秋娟 来源:西江月·中旬 2011年12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