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来重视文化艺术的建设。新中国建立伊始,我国即主动开展了文化艺术管理实践:初步形成和完善了体制建设,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管理、社会参与的主流文化管理体制,提出了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新的文化艺术管理原则,初步创造了适合文化艺术发展的新的文艺管理方法等。本文通过对该时期我国文化艺术管理实践的回顾与分析,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期对我国当前文化艺术管理实践有所借鉴和启示。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即开始了全面的文化建设,以及相应的文化艺术管理活动。这一全新的实践活动,是党在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所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党及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新的历史实践。这个时期在党的正确方针指导下,文艺、教育、科技、新闻出版等各方面的工作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该时期的文化艺术管理实践,可分为两个阶段研究:一是1949~1956年新生与初建阶段,一是1956~1965年调整与曲折发展阶段。限于文章的篇幅,本文重点对1949~1956年我国文化艺术管理实践加以分析。
一、初步形成和完善的体制建设
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相适应,我国在文化艺术领域开始逐步建立全民所有制形式的文化艺术管理体制。新中国初期,旧中国无论公办的、私立的文化艺术团体,逐步收归国有,由国家承办和管理,大部分文化艺术企、事业单位由国家统一拨给资金,统一调度人力和资源,大小事务也由国家主管部门亲自处理,分配方式上缩小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另外,大量民间的文化艺术团体与个体工作者,国家对其实行集体所有制的管理体制,政府实施一定的政策,保证从业者以自主经营、多劳多得的形式从事文化艺术活动。事实上,这也是公有制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这一时期,完全私营的与个体的文化艺术实体已经很少。以全民所有制形式为主体的管理体制的实施,给从旧中国颠沛流离过来的文化艺术工作者以极大的安定感,使他们亲自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温暖和优越性,对于激发他们为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献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在文艺管理方面,实行企业化原则,采取公营、公私合营或私营公助的方式,逐步建立起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多种形式并存的文化艺术管理体制。
二、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管理、社会参与的主流文化管理体制
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是使文艺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的实施,在一般情况下是通过党的文艺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贯彻来加以实现的。
周恩来在1953年9月召开的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的第三部分《为总路线而奋斗的文艺工作者的任务》,第八条领导的责任问题指出:“要使文艺工作搞好,领导的责任是大的。共产党是文艺运动的领导者,所以在这方面应该加重责任,特别在思想改造过程中,应该更多的关心,这方面过去关心是不够的;其次是政府,应该对文艺更多的注意,帮助文艺界解决困难,使他们的工作更好的配合国家建设;第三,文学家、艺术家应该一方面更好的发挥个人的才智,也要过集体生活,在创作上也要发挥个人才智,同时又能将大家的意见集中综合起来加以取舍,修正自己的作品。在创作上如果只强调集体,或者用集体的力量来干涉创作,那作品就会改不好。”
在周恩来的文化艺术管理工作方针指示下,逐渐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文学家和艺术家艺术创作的三位一体的文化艺术管理体制,为新中国文化艺术管理工作建立了良好的开端,便于文化艺术管理工作协调开展。三位一体的文化艺术管理体制具有合理性,促进了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这个时期形成的文化艺术管理方法,为以后几十年文化艺术管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提出了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新的文化艺术管理原则
1.关于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文化艺术管理原则
普及与提高的原则是党和国家提出的文化艺术管理原则中最为重要的原则。新中国建立初期,就整体而言,文化水平是很低的,因此文艺总体水平低下。当时的文艺问题突出表现在普及与提高及其关系上。毛泽东对这个问题曾提出:“我们的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我们的普及,是在普及指导下的普及。”周恩来在1952年11月《在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闭幕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普及与提高不是对立的,是要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也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来提高。”
普及与提高关系问题在中国革命文艺发展史上长期以来未得到明确的解决,这个问题是关系到革命文艺发展的全局问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不仅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的文艺方向,同时提出了为贯彻这个文艺方向必须经过具体途径,辩证地解决了普及与提高这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既是对“五四”以来革命文艺关于这个问题长期争论的科学总结,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一个重大发展。
普及与提高的关系问题,是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具体贯彻的保证,而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指导思想又是正确解决普及与提高关系的出发点。普及与提高都必须以工农兵的实际需要作为出发点,这就不但规定了客观标准,也指出了正确的方向。从实际出发,努力适应人民大众的文化水准和审美情趣,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是必要的,但是这种适应不应该简单、绝对地理解为人民大众只能接受这种初级状态的文艺,而应该尽力使“俗” 和“雅”恰当地结合起来,把“下里巴人”同“阳春白雪”统一起来。这样我们才能在适应人民大众艺术欣赏水平的同时不断提高他们的欣赏趣味并反过来推动艺术水准的提高。这样辩证地理解普及与提高,并以其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才能为人民大众所真正需要。一味地迁就是狭隘的功利主义,片面地强调提高,无视人民群众此时此地迫切需要是“贵族态度”,都是不可取的。
对普及与提高关系问题的正确认识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的确立,在方向上为实现革命文艺的战略目标找到了切实的道路,在具体实践上解决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途径和方法。
2.关于专业与业余相结合的文化艺术管理原则
专业与业余相结合的文化艺术管理原则,这是由党的繁荣与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建立宏大的革命文艺队伍的目标所决定的。建立一支宏大的革命文艺队伍,首先,要加强专业艺术队伍在文化艺术事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因为专业文艺队伍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国家文化艺术发展的最高水平。但由于它的专业性强、参与面小,远远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最广泛的需要。其次,建立一支宏大的革命文艺队伍,不能忽视业余文艺工作者的积极作用。在工厂、农村、部队、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以至街道、集市……活跃着一支难以数计的业余文艺大军,他们以各种形式从事着创作、演出等文艺活动,在用社会主义精神宣传教育群众、活跃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方面起着专业文艺工作者往往起不到的作用,他们是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补充力量。由于他们直接生活在群众中间,亲身感受到生活的脉搏,所以他们思想活跃,他们的创作和演出有着强烈的生活气息,一些受群众欢迎、富有时代特征的新的文艺形式常常首先在他们当中产生。但业余文化活动又往往因为缺少专业技能而达不到一定的艺术效果,并且由于缺少专门训练,加之有的文化素质较低,有的缺乏组织,因而常常停留在原有的水平,有的甚至自生自灭。因此,应加强对业余文艺的组织和指导,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帮助业余文化队伍不断提高。专业文艺工作者应加强和业余文艺工作者的联系,给他们以指导,并从他们当中发现人才,同时从业余文艺队伍中吸取有益的营养。
文化艺术管理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只有坚持专业与业余相结合的管理原则,以专业为指导,以业余为基础,形成专业与业余互帮互助的良性互动,专业带动业余,业余促进专业,实现专业和业余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才能推动整个民族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
3.关于城市与农村相结合的文化艺术管理原则
城市与农村相结合的文化艺术管理原则既是普及与提高原则实现的必要环节,又是促进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管理理念。城市的经济文化生活相对农村比较发达。文化艺术事业发展水平较先进,专业性较强,对农村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具有指导性和影响力。但是中国地域广大,农村幅员辽阔,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相对比较落后,而农民群众充满了对文化艺术生活的渴望,各地农村还拥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这些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既具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又具有生动的现实性。在农村广泛开展健康的、令人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活动,不仅是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广大农民文化素质的需要,同时也是传承民族与民间文化艺术、为当代文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素养的需要。只有坚持在开展文化艺术活动中注重城市与农村相结合,建立城乡联袂互动、艺术优势互补的文艺管理新机制,通过城市和乡村的相互交流、相互推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才能实现党的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总体目标。
4.关于文艺工作应当发扬民主的文化艺术管理原则
周恩来1961年6月《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号召文艺要加强文艺民主的问题,是在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文艺工作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后,才提出了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这样一个有针对性的问题来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文化艺术管理工作中所取得的许多经验当中的一条重要的经验是:艺术民主和政治民主永远是并存的。凡是政治上民主生活比较健全的时候,文艺上的民主生活也就比较活跃,文艺工作和文艺创作,就会出现一个繁荣兴旺的局面;反之,文艺就不会繁荣。要发扬艺术民主,就要按民主的方法来领导和推动文艺工作与文艺创作的发展。周恩来关于实行文艺民主的号召,对进一步解放文化与艺术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四、初步创造了适合文化艺术发展的新的文艺管理方法
1.形成文化艺术活动及其管理的不同体制
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提出了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年过渡时期结束的时候,胜利实现了把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和个体经济分别改造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经济,逐步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在文艺管理方面,早在1951年5月周恩来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中指出:“戏曲工作应统一由各地文教主管机关领导。各省市应以条件较好的旧有剧团、剧场为基础,在企业化的原则下,采取公营、公私合营或私营公助的方式,建立示范性的剧团、剧场,有计划地、经常地演出新剧目……”文化艺术管理制度遵照周恩来的指示,实行企业化原则,采取公营、公私合营或私营公助的方式,逐步建立起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多种形式并存的文化艺术管理体制。
2.创立以展演、汇演为重要形式的观摩演出,以评奖、评论等形式,激励文化团体发展
1952年11月《在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闭幕典礼上的讲话》,周恩来在大会闭幕典礼上讲了五点有关戏曲改革工作方面的意见:一是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二是普及与提高;三是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四是团结与改造;五是克服困难,迎接胜利。这次会演有23种剧种、37个剧团、1600多人参加,盛况空前。通过对演出的观摩、指导、评论、奖励,促进了文化界、戏曲界的交流,加强了对文化艺术事业的管理,并对以后的文化艺术发展创建了模式与范例。
3.以重点项目为突破,典型带动一般
以某个剧目或艺术形式为典型,实施突破,然后予以推广,是推进文化艺术领域各项事业发展的有效方式。1956年5月17日,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浙江省苏昆剧团在北京演出的昆曲《十五贯》后做了评论。毛泽东说,《十五贯》是个好戏,全国各剧种有条件的都要演《十五贯》。1956年周恩来对《十五贯》做了两次重要的指示,即《关于昆曲〈十五贯〉的两次讲话》。第一次是在1956年4月19日的讲话中说:“不要以为只有描写了劳动人民才有人民性。历史上的统治阶级中也有一些比较进步的人物。”“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历史上的事情,正如我们现在所做的一些事,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看起来也是很可笑的,但是我们现在还是需要做的。”继而又谈到:“毛主席的百花齐放,并不是要荷花离开水池到外边去开,而是要因地制宜。有的剧种一时还不适应演现代戏的,可以多演古装戏、历史戏。不要以为只有演现代戏才是进步的。”周恩来第二次讲话是在1956年5月17日,讲话中肯定了“《十五贯》有着丰富的人民性,相当高的艺术性与思想性”。周恩来指出和强调,《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十五贯》为进一步贯彻执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世界的文艺花园里增添我们的花朵”。在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倡导下,后来全国绝大部分剧种都移植了这个戏。《十五贯》剧本还翻译成六国文字,在国外也享有盛誉。60年代,周恩来对于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长征组歌》等重点项目的关注与扶持,也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管理原则。
4.倡导与发扬艺术民主
文艺事业能否贯彻毛泽东所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必须要解决发扬艺术民主、按艺术规律办事这一根本性的问题。发扬艺术民主,正确认识和对待广大文艺工作者,是发扬艺术民主的首要问题。发扬艺术民主,就是在文艺工作中贯彻群众路线,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与广大文艺工作者,针对艺术创作中各种不同争论和意见,提出以协商和讨论的方式,以鼓励和激励为主,从而调动广大艺术工作者的积极性。新中国建立后17年中,许多艺术精品大都是在艺术、民主与和谐的氛围中涌现出的。
周恩来历来十分关注文艺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运用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本原则,倡导艺术民主,解决了许多文艺理论与实践上的问题。1953年11 月初,周恩来到上海休养十天,在短短的几天里,他就审看了话剧、锡剧、评剧、扬剧和木偶剧五个剧种与苏州民歌。每次看后周恩来都要倾听大家的意见,并做出精辟的评论。周恩来说:“评弹演员的表现力强,是由于基本功和传统深厚,大有特点。”还说评剧“短小精悍,反映现实快,行动方便,不用布景道具,随处可演,是轻骑部队”。对扬剧周恩来也非常赞赏:“扬剧美,曲调丰富,变化多,表演细致,耐听耐看。”周恩来还说:“它和淮剧的家乡距离那么近,可是两个剧种的特点又是这样明显突出,足见地方戏曲中劳动人民的创造性真是各有千秋。万不可一概而论,抹煞特点。”听了苏州民歌以后,周恩来对民歌的作用也做了充分肯定。他说:“我们在中央苏区的时候,首先重视发展的就是江西兴国民歌。在扩大红军的‘扩红’运动中,民歌起了很大的作用哪。”周恩来对戏剧、戏曲的评论与指示本身,促进了其艺术水准的提高,同时也表现了周恩来身体力行地同广大文艺工作者紧密联系,共同生活、共同战斗、共同发展进步的遵循艺术民主的作风。
作者:赵鹏 来源:新校园·上旬刊 2014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