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课程对于本科艺术类学生的学习意义重大。需要教师在教学教法上不断创新,立足学生现状,步步引导,尤其是用生机盎然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将他们带进艺术理论学习与研究的大门,让他们深切领略学问的魅力,理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可能性与重要意义。
《艺术概论》从学科上讲,属于艺术学范畴。艺术学是系统研究有关艺术的各种问题的科学,包括艺术理论、艺术批评、艺术史。对于学习艺术的学生,对于理论的掌握十分重要。每一位有成就的艺术家,大多数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中国有嵇康、顾恺之、梅兰芳,西方有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他们既是优秀的艺术家,又能通过对艺术规律的发掘成为一流的总结者。但是,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对于理论的学习常常认识不足,一方面有轻理论,重创作的倾向;一方面对于深奥的理论,有畏难情绪,裹足不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教法上不断创新,立足学生现状,步步引导,将他们带进艺术理论学习与研究的大门,让他们深切领略学问的魅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可能性与重要意义。
以下,将从三个方面探讨艺术类高校《艺术概论》教学中如何深入浅出、寓教于乐的方式。
一、引导学生意识到理论的重要意义,引发学生探究理论的兴趣
为了引发学生兴趣,教学中首先从他们普遍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入手。比如,许多学生喜爱观看电影电视,有为数不少的追星族。那么,课堂上则向他们提示:美国好莱坞国际巨星如云,但是只有一位,在去世之后得到了国家为他降半旗致哀的殊荣。许多同学的兴趣立刻被调动,想知道是哪一位明星?为什么?
此刻,教师的回答是:是当时被誉为“喜剧王子”的英国籍的明星劳伦斯·奥利弗。为什么会降半旗?不仅仅因为他表演上的成就,最为关键的是他在理论上的贡献。他为英国莎士比亚的戏剧改编为电影制定了一套规范,莎士比亚的剧作原本为舞台剧,奥利弗成功地将它转化为电影的形式,并成功保留了原作的精神,而且人们发现,他制定的这一套规范,很难后人被超越。
由此,刚刚接触理论的艺术生,很快对理论的重要性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并随即想了解理论和艺术的关系到底何在?
随着这一问题的产生,教师顺应这一心理倾向,继续介绍理论对于艺术创作的意义:从理论起源的角度来讲,艺术魔力无边,但是,人们对于艺术常常不甘心只流于体验和欣赏,想留住它,想再创造,希望发掘出艺术魅力的展现中具有规定性、规律性的东西。希望以理性分析和归纳的方式让艺术中的魔力因素凝固下来,成为可追溯、可复制、可再现的永恒原则——也就是艺术得以存活的它的灵魂,它的心。
这便有了和艺术的起源、繁荣、流衍并驾齐驱的艺术理论。
让学生认识到,作为艺术的起源、过程、范围、规则的形而上抽象提炼的理论,在艺术的创造、发展过程中意义非凡。理论家们希图以此勘破艺术的秘密,寻求一种放之四海,具有概括性、普遍性的审美规范。这一理论提升的努力,与艺术创作并驾齐驱,相互影响,与时俱进。同时,在随后的教育过程中以实例演示的方式,让学生们逐渐了解先进、超前的艺术理论,如何能推动艺术的极大发展。许多学生对前卫的后现代艺术感兴趣,比如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大师达利,他的作品前卫、怪诞、夸张、扭曲、深刻,正是受到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以及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
在讲解的过程中,则从达利的自传开始,以艺术家创作的真实的心路历程,让学生们清晰地认识到达利的作品是如何解析自我,如何借鉴弗洛伊德心理学的“三我”层次,来建构自身崭新的感知方式、创新艺术表现手法。从其作品实例的分析开始,由此层层深入,从作品进入到理论玄奥的世界。生动形象、由浅入深的讲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热情。
二、结合实例,让学生形象地见识理论与创作的密切关联
艺术学院学生,因为高中阶段相关文化知识的积累比较薄弱,对于艺术作品、对于自身所从事的专业认识不足,停留在比较感性的阶段。而且由于中国文化在近现代之后出现的断层,对于艺术内涵与思想性的感知与把握相当欠缺。而中国的艺术家,若要真正达到大师的境界,有前途、有潜力,将来其作品能够参与国际竞争,对于理论的关注与掌握相当重要。
所以,在课程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见识经典作品与深刻理论的关联是教育中的重要任务。但是这一问题虽然亟待解决,但是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课堂上将理论与经典文化结合,有效地传授知识并激发学生的神圣感、好奇心是必须做到的关键环节。
例如,在介绍美国艺术理论家苏珊·朗格的“艺术是情感的符号”这一观点时,结合《红楼梦》分析,在伟大的作品中,一个真正的大艺术家,是如何开掘情感、升华情感。结合“情感说”的理论阐释与来源,让学生们了解《红楼梦》是如何突破狭隘的“情”的范围,写广义的、辽阔的情感。正如《红楼梦》开篇所言:世俗写男女之情的作品,“动不动就才子佳人,千部共出一套。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如剧中之小丑然。”而《红楼梦》则突破了这种浅薄的定势思维,超出了一般的男女私情,功利之情,写天地古今男女不能尽之情。故事中既有宝玉与黛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纯真爱情,也有更多的纯洁又深厚的友情、同情、关爱之情。如宝玉与晴雯,互相尊重、平等相处、相互扶持,突破了封建时代主仆之间的尊卑;宝玉与香菱,相互信任,宝玉为香菱找裙子一段,突破了礼教对女性的压抑、歧视。再如宝玉对刘姥姥虚构中的女孩念念不忘,盘算着去拜祭她的亡魂。
在一个严酷礼教统治飞环境中,主人公偏要做一个情感的采集者,珍视情感的每一处幽暗的闪光,达到崇高圣洁的人生态度的境界。
这种经典分析的方式,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年轻人的心灵,同时深刻地体会到“情感论”所阐发的丰富内涵。
三、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在理论结合实例分析的过程中,教导学生将来写作论文、以及艺术批评的方法
激发学生兴趣,不仅有教授知识的长远需要,也有解决学生当下实际问题的需要。艺术评论、学术论文与学生高中阶段所写的读后感、观后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如何在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实现这一转换与提升,也是大学本科阶段必须面临的问题。
教学的第一步,是让学生了解,艺术评论与论文和一般观后感相比,在理论上的要求更加严格、规范。它们必须以一定的艺术理论为标准、为评价的依托,对某些具体的艺术作品、创作者进行分析与评判。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将优秀的艺术评论作品介绍给学生,更有示范作用的是在讲授的过程中,将一种理论的分析介绍用学术论文的方式展示出来,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就能得到直观的学习。前提是教师备课的环节即成为论文写作的环节,一步一步,教学生如何列出分析层次,层层深入地说理,并最后提出个人的见解。
例如在讲解“艺术模仿自然”这一艺术本质说时,结合《孔雀》这部经典电影,分析艺术是如何在模仿现实生活的自然。在介绍这一学说的历史源流与内涵之后,结合影视作品中的实际,展开讨论。首先,艺术如何模仿生活的真,如何诚实、到位地还原影片中的时代场景,让观众首先建立发自内心的信任感。其中包括环境的真、人物的真、情节的真,细节的真;其次,艺术如何模仿生活之善,艺术家如何尊重日常生活,以更真切博大的胸怀揭示残忍真相背后的深情与温暖;第三,艺术如何模仿生活之美,如何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展现诗意的美,展示理想主义的光芒。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自身感受,层层推进,逐步领略艺术理论的延展性与深刻性。在这一过程中,模仿老师授课布局与推进的方式,得到学术与思想的训练,最终进入到理论学习与研究的大门中。
总之,艺术理论的学习,在当今艺术类本科生的课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涉及到艺术作品的灵魂、精神是否能被真正领会,以及学生在将来的创作中能否借鉴当代艺术理论研究的成果,体验辨析、融会贯通,臻于经典的问题。
但是,在学习的开端,教师有责任循循善诱,帮助他们克服陈见与畏难,兴致盎然地进入到理论丰富多彩的世界,以此扩大艺术思想的视野,懂得已有的范围,认清自身所处的位置,确立目标,励精图治,寻找艺术思想创新的可能。
作者:季芳 秦钰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