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关注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不断发现学生的优良品质,并鼓励他们将该品质发扬。从而让学生喜欢上学习,将学习变成一种挑战自我、丰富自我、充实自我的享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体验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感受因学习带来的幸福感。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塞里格曼·谢尔顿和劳拉·金的2000年1月《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涉足此领域的研究,矛头直指向过去近一个世纪中占主导地位的消极心理学模式,逐渐形成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有效和完善的测量手段与实验方法,来研究人类的美德和力量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应仅对缺陷、伤害和损失进行研究,而应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美德、潜能和力量进行研究。它提倡积极人性论,主张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并生活幸福。因此,积极心理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为宗旨的教育理念。笔者尝试将积极心理学融入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积极的成功心理,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了解学生个性,发扬学生优势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一定要尊重每一位学生作为人的尊严,尤其要尊重:学业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智商发育缓慢的学生;被拒绝和孤立的学生;犯过错误的学生;有严重缺陷和缺点的学生;和自己想法不一致的学生。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融入教学活动中,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包括自信心、心理承受能力、情绪调控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自我管理、人际交往能力、自信、乐观、责任感等,让学生整个内心世界全面参与。
1. 发现优点,适时表扬
在中国现实的社会中,大部分的教师和家长都认为严师才能出高徒,教师给人们的印象却是“严肃”甚至是“严厉”。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往往通过批评、呵斥,更为严重的甚至采取体罚方式教育学生。于是,很多教师感觉这种强制的和纠正的教育方式是正常的。其实,这种教育方式存在着各种心理缺陷,是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违背的。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被别人赞扬,而学生更是如此,教师要尽量去发现学生的优点,通过激励的评语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学生的付出得到了肯定和承认,在体验成功愉悦的同时,看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卡耐基人性的优点研究证明,对自己的成功和优点认识清楚的人,更接近成功。学生的优点被肯定时,他才知道应该追求的方向,以及应该发展、肯定与庆贺的品质是什么。因此,在我们平时的教育过程中,应倡导用积极的态度和眼光来看待学生的各种天性,善意地评估学生的行为表现。在教育实践中,要学会发现学生的优点,并适时表扬。
2. 包容不足,换位思考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是从孩童向成人的过渡期,对外界信息接受快、学习也快,开始有自己的主意,并且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这个时期的学生还不成熟,正在成长。作为发展的个体,学生的不完善是正常的,而十全十美也是不符合实际的。发展作为一个进步的过程,总是与克服原有的不足和解决原有的矛盾联系在一起的,没有矛盾,没有缺陷,就没有发展的动力和方向。用发展的态度看学生,就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缺点,允许学生犯错误,宽容学生的错误,悦纳学生的不足,并用合适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地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3. 百折不挠,不断反思
学生在相同的问题上经常会反复出错是普遍现象,有些教师把它归就于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学习不努力。而批评教育,实际上,学生的反复出错是由教师的教学行为引起的。例如,教师教授练习题时没有顾及学生原来的知识结构和理解方法,而是片面按照自己的思路讲授,这样造成学生难理解。或者练习题变式训练较少,当遇到相似的题目时,很容易掉入陷阱。还有在分析难题时,教师解题思路不简洁,绕的弯太多,将影响学生对科学问题的理解,遇到相似问题还是会错。
一个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应该是有层次性的,因此,教师对待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目标也应该是不同的。优生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动力足、自控能力强,对他们的要求要高。对中等生要仔细分析他们学习上存在的具体问题,经常性地关注他们,了解他们的变化,不断提高对他们的要求。对待后进生,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当学生向你提问时,不能在学生面前表现出不屑,更不能批评他们,因为他们向教师提问本身就需要很大的勇气,对他们要多表扬、多鼓励,不要让他们对科学失去兴趣。
二、调整课堂教学方式,增强学生成就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关注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与科学素养的培养。不断发现学生某些方面的优良品质,并鼓励他们将该品质保持和发扬下去。教师应该将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如果学生喜欢上了学习,那么学习将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挑战自己、丰富自我、充实自我的享受。对学习的喜欢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培养和积极引导,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创建适当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语言简练,要有启发性
我们在讲课时首先口齿要清晰、语句要简练、条理要强、不能拖拉。不然,学生会产生厌烦情绪,同时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其次要注意关键语句的表达,层次要分明,特别是在表述表达概念、物理意义及规律等这些重要知识时要做到准确,一定要注意概念的严密性。例如,讲密度定义时,密度是物质的特性,而不是物体的特性,是某物质的密度,不能说是某物体的密度。又如,讲授光的反射时,应该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这里就是逻辑上的问题。
教育家威廉亚瑟说过:“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好教师讲解,优异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科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设计中,特别是过渡语句要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具有启发性。科学学习还需要循序渐进,许多知识都是前后联系的,教师的语言要生动,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知识基础。例如,在学习欧姆定律时,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时,学生设计了下面的实验方案:
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关系 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关系
首先,笔者肯定了学生的设计方案,再追问学生能不能不更换电源而直接改变电阻两端电压呢?学生就会想到串联一个电阻或一个滑动变阻器。另外,教学内容也可以这样设计,再并联电压表按如下图连接电路:
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电压表示数和电源电压不同,所以不能以为接在相同的电源上,用电器两端电压就相同,只能通过接滑动变阻器调节电压。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现象涉及到内阻和串联电压关系的知识,在本课时里不展开。等本章内容全部完后,再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 内容趣味,要贴近生活
教学内容如果想生动有趣,就必须要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这样有利于学生深入学习科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平时积累的有关的科学问题,精心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转换成学生认识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将学过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经验,打通生活中的知识与科学课本的联系,从而提升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例如,鸡蛋是生活中最常见的食品,图1在水中加食盐它会慢慢地浮起,通过分析这现象,学生很容易得到“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有关”的结论。然后引入“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还有什么?”图2把鸡蛋泡在食醋中,鸡蛋表面出现大量气泡,先上浮,漂在液面上,后下沉又上浮反复,是什么原因使它这样的呢?醋酸和碳酸钙反应产生大量气泡附在鸡蛋表面,使它排开水的体积增大,浮力增大而上浮。图3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可再扩展一下,在不破坏瓶的基础上,如何将掉入瓶内的鸡蛋取出。
再如,运用矿泉水瓶也可以完成很多实验。图4在研究大气压强时,先加热水摇晃后迅速倒出,盖上盖子,瓶子马上会瘪了;图5大气压强,把水倒入有很多小孔的矿泉水瓶内,水会从小孔流出,盖上盖子水停止流出。
运用生活用品进行实验的例子很多,需要我们平时多注意观察、多积累。在备课时精心思考、巧妙设计、充分合理地运用这些素材。把那些抽象的科学概念变成更直观、更容易接受的语言表述,帮助学生理解。
3. 体验成功,要感受幸福
大量事实证明,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功愉悦能够使他们的学习动机提高、自信心增强。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尝试、探索、体验成功,并且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善于发现和鼓励每个学生进步。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成功,每个人都能体验到不同目标的幸福感,体验成功的愉悦,进而引发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望,逐渐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
例如,讲授阿基米德定律时,关于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是本节难点,教师要进行多组实验,这个是和液体密度有关,另一组是和排出液体的体积有关,如果学生进行猜测的话,那还要做几组实验排除其他猜测的可能。这节实验也多、实验器材多;教师做演示实验很累,学生听得也很累,到最后要死记公式:F 浮=V排液·ρ液·g。
本实验可以让学生自己操作,先在量筒内装一定量水并测体积V1;然后将一铁质小船漂浮在水面上,观察液体体积V2;再将小船沉入水中,再观察液体体积V3。比较二小船受到浮力大小,再想想体积大小跟浮力的关系,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浮力跟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在研究浮力跟液体密度有关时,可将水换成盐水,观察液体体积V4,用V3与V4进行比较。在这个实验中,学生通过亲自实验、亲身体会,自己验证了阿基米德定律。实验为学生的认知发展提供了依据,学生在实验中得到了诸多能力的锻炼,同时也提高了观察事物的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真正感受到了幸福。
实践证明,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应是课堂的主角,只有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以新知识为工具进行探究和体验,每一次成功的发现、每一次难题的解决都会使学生心理上产生成就感和幸福感,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多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根据教学内容适当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参与中找到自信,在自信中快乐地学会知识。
作者:涂学勇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6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