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新闻论文

社会热点论文 篇八

2024-01-22 18:4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教育新闻的收视对象主要是从事教育的人和关注教育的人。与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相比,受众群相对小众化,观众收视选择的随意性较大。淡化收视率,强化影响力,以此作为诉求之本,探索专业化和大众化的有机结合,寻求教育立场与民生视角的深度融合,是提升教育新闻吸引力、引导力与聚合力的有效途径。

一、改进报道文风,提升教育新闻的吸引力

新闻要实现有效传播,必须使用受众容易接受的语言。

1.符合受众变化之需

网络媒体崛起后,受众角色不再单纯,甚至更为挑剔,一方面成为了具有利益诉求与问政能力的公众,另一方面成为了自媒体时代的信息者。教育新闻必须适应这一时代特点,改变传统的受众与传播观念,改变新闻文风严肃有余活泼不足、话语表达官味较浓不够鲜活的弊病,以文风改进为突破口,改革新闻报道表达方式,杜绝会议报道程式化、主题宣传概念化、政策解读生硬化、典型报道扁平化、热点剖析浅表化等现象,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契合受众的收视需求,提高与受众话语体系的弥合度,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2.以新闻语言取代文件语言

教育政务报道多来源于官方会议和文件。出于政治正确和表述严谨的考虑,会议或文件使用语言都有程序化和标准化表达,并通过表述的些微差别和语境的不同变化凸显内容的实质和重点。民间背景和语境的普通受众,对文本的理解要困难得多。因此,教育新闻要将会议或文件精神准确传递给受众,必须把文件语言转换为受众能接受理解的语言,也就是新闻语言。新闻语言宜简明、扼要、新颖、具体、口语化。

3.平面化视角

教育新闻报道应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对官方文本做出生动诠释,变俯视为平视,变公文式宣传为平民化传播,以公众视角报道教育中心工作和重大题材,把公众最关心的教育问题与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放大中心工作与实现群众利益的共振点,找到政务报道与群众现实生活的结合点,有效引导公众认识、理解、支持教育的新政策,用入脑、入心的语言,让社会各界尤其是普通百姓听得清楚、看得明白、觉得实在。

二、强化服务功能,提升教育新闻的引导力

服务既包括提供丰富的新闻资讯,还涉及公平、生存、发展等民生问题的观点服务和舆论引导,力求做到把党和政府在加快教育发展、深化教育改革上的意见、举措与群众密切关注的问题紧密结合起来,统一起来,汇聚成一个和谐的声音。

1.立场鲜明,从事实报道向观点引领延伸

舆论引导要靠事实,不能搞空对空的理论说教。在报道中要注意对新闻事实作分析与解读,从分析与解读中给公众提供认识和了解教育及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育电视媒体要充分发挥教育新闻宣传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旗帜鲜明地表达教育立场,用主流声音瓦解噪音杂音,用正确导向消除误解偏见,用积极引领修正炒作跟风。对教育热点问题和现象,要善于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教育改革和重大政策出台的时候,要积极契入社会,契入群众,从社会和公众的角度来审视这种变革和政策所产生的的深远影响,认清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对经验宣传和典型报道,要善于从发展趋势的角度去把握经验和典型的时代意义和价值所在,防止就事说事的浅表化、典型经验的悬虚化和社会影响的微弱化。

2.巧借外脑,从记者评述向权威解读延伸

对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和新政策,既要报道“是什么”,更要解释“为什么”。受知识结构、年龄层次和阅历经验的制约,一线记者在评述分析时,往往比较肤浅,力不从心,回答不好也回答不了。这也是很多媒体面临的人才瓶颈。破解的办法,一是培养专家型记者,二是借外脑出智慧,充分利用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人力资源优势,用专家解读传达媒体观点。在遴选专家时,要强调权威性、知名度和专业化,为新闻报道提供“为什么”的分析解读和智力服务。

3.主动服务,从被动宣传向积极介入延伸

教育新闻必须把教育中心工作作为宣传的中心,把教育重点工作作为报道的重点,把教育热点工作作为新闻的热点,深度介入教育改革发展的创新与实践,及时把教育界涌现出的新典型、新经验、新举措传播到社会各界,把教育服务经济、文明社会、造福人民的巨大成就传播到每一个社会成员。在阐释政策、宣传法规、引导舆论、释疑解惑、推进发展、提高水平方面多下功夫,不断提高教育新闻的权威性、有效性、预见性、针对性和引导性,适应时代新需要,满足观众新期待,使教育电视新闻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三、把握舆情特点,提升教育新闻的聚合力

社会转型期,舆情呈现出多样化、分散化、复杂化和情绪化趋势。这种舆论现象在民间口头和网络上反映得比较突出。把分散的、复杂的、情绪化的社会舆论聚合起来并给予正确的引导显得极其重要。

1.吃准摸透社会舆情

舆情不准,引导就缺乏针对性,就要说空话,说不对味的话,达不到引导的目的。舆论引导虚空化的根源是对社会舆情把握不准。一个时期社会舆论的焦点、热点是什么?社会情绪怎么样,对什么赞成,对什么反对?哪些问题属于认识不清、疑惑不解的?人们对哪些问题存有抵触或持反对意见?心中有数,新闻宣传才会有针对性,才能实现积极引导。当前,教育舆情的热点主要涉及公平、均等、均衡等问题,焦点是上好学与就好业,症结在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愿望需求。这就给教育新闻一个舆论聚合、舆论引导的指向,要把教育民生宣传作为重点,在贴近民情、关注民生、反映民意上做好做足文章,在贴近中去聚合舆论,在关注中去消解情绪,在反映中去引导舆论。

2.建立舆情收集制度

一是在主要新闻栏目中设立舆情沟通热线。由专人对社会公众反映的意见、呼声和问题认真登记,从中了解社会舆情的焦点和变化;二是建立社会舆情观测员制度。每一名记者都要注意收集社会舆情,在社区、农村、机关、学校建立舆情反馈点,及时掌握社会各阶层和百姓群众议论的教育热点;三是建立舆情定期分析会制度。邀请教育管理者、教育研究专家、资深教育记者等方面的人士参加舆情分析联席会,提高舆情分析质量和水平,对舆情焦点所涉及的问题做出准确判断,拟定新闻引导方案。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