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电视电影论文

论斯皮尔伯格电影里的哲学方法思考

2015-07-22 10:0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电影是20世纪以来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是再现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哲学孕育于生活,生活中处处体现出哲学智慧,因此电影同样是关乎生活与哲学等诸多方面问题。各种哲学思潮对电影创作产生日益明显的影响,电影本身出现的哲理化倾向,使得哲学在电影中有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是一位杰出的电影艺术家,更是一位电影哲学家,热衷于用电影语言来思考哲学问题,显示出他对宇宙的独到理解。其作品包含着童真和信念、对自我的追寻,对宇宙的思考以及对人性的反思等深刻主题,融合了以往经典科幻作品的思想精髓、西方主流价值观、各种文化思潮。综合他不同时期的作品,从《大白鲨》《侏罗纪公园》系列,到《夺宝奇兵》系列、《紫色》《战马》以及科幻类的《ET外星人》《第三类接触》《少数派报告》等,每一部影片都是一连串的反思与怀疑,否定和批判成为他的电影的基本精神特质,譬如人与上帝、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宇宙自然、地球与宇宙等都是他思考的哲学命题。
  一、与东方哲学观点相契合
  天地自然中万事万物都有生命和灵魂,人与自然万物都是平等互为的关系,上帝既不是白人也不是黑人,是以不同的形象存在于万物之中的,要敬畏一切生命,一草一木、无论是一匹马、还是一个外星人等。斯皮尔伯格表达的这种哲学智慧与两千年前东方哲学的“天人合一”的观点不谋而合。上有天,下有地,而中有人,此为三才之道,彼此之间有唇齿相依、契合无间之关系。
  天人相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易学的思想,也是中国哲学的基本思想。最早有庄子提及,后被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东方哲学从阴阳开始,认为阴阳得于天地。《周易》云:天为乾,地为坤;天行健,地势坤。这就是阴阳之道。天之阳在健,地之阴在柔。天地和而使万物得以元始亨通,利和保贞。《老子》开篇便是“道可道,非常道”。这个“道”应该是关于生命存在的道理或方法,代表了中国的宗教观,也代表了中国的哲学,[1]亦即老庄的宇宙本体论“道无所不在,无所不能”。
  中国古典哲学的“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通。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所以人类做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季羡林先生把中国古代哲学命题“天人合一”中“天”解释为“大自然”,把“天人合一”的思想解释为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一体的、不可分离的关系。[2]现代人总是企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而东方先哲却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深入人心,中国茶文化中的盖、碗、托就分别代表了天、人、地的和谐统一、缺一不可。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自然”成为最高的存在了。老子的自然不是单纯的物的存在,而是像人一样是一种生命的存在,其思想中的本体与西方哲学所讨论的本体截然不同,它是以生命为本体的,这个生命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统一基础上的对自然万物生命化的体认。
  二、上帝到底是谁
  电影《紫色》是根据艾丽丝·沃克[4]232的一部长篇书信体小说改编拍摄的,作为小说里55封信的收件人的上帝在电影中同样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电影一开始,不到14岁的茜莉因为遭到继父的强奸而怀孕,在恐慌、无助、迷惑之中就开始出现对上帝的倾诉和告白。在生下第二个孩子之后又被父亲强嫁给有四个孩子的鳏夫X先生(因为厌恶,茜莉连姓氏都不愿意给这个所谓的丈夫),再一次成了X先生的泄欲工具和随意拳打脚踢的对象。在这样的日子里,她把自己当作一棵毫无知觉的树,不知反抗,逆来顺受,只能寄希望于上帝,上帝成了她惟一的倾诉对象和陪伴者。面对如此悲惨的际遇,上帝只是遥遥相看,并没有给予茜莉任何的启示或帮助。
  在伺候莎格(X先生的情妇)的过程中,茜莉对美丽的莎格产生了爱慕和温情,并从莎格身上看到了人格的尊严和力量。莎格鼓励西莉要在争取应有权利中去感知上帝。在莎格的启发下,茜莉开始慢慢理解上帝的意义,自我意识的开始觉醒,她不再给上帝写信,转而向妹妹写信倾诉,此时上帝在西莉的头脑中开始展现出它的仁慈和力量。
  在第一次酣畅淋漓地历数X先生的恶行之后,她选择了毅然决然离开这个充满了罪恶的家,开始自立自强的生活。离开之前,她用凛然的眼神和强悍的手势逼退前来诅咒和扬手打她的X先生。随着汽车的发动声,茜莉朗声喊道:“你对我做到所有事情我今天都对你做过了。我穷,是黑人,我甚至很丑,但是亲爱的上帝,我在这里!”此时上帝完全将神性下放到茜莉身上,把一个懦弱可欺、逆来顺受的人变成一个自信坚强的女人。
  X先生的儿媳黑人索菲娅因为不服命运不得不一生都在打架,最终却因对白人市长夫人出语不敬被抓进监狱,而后又被迫在市长家当了女仆。有一次索菲娅在商店与茜莉相遇,她说当她看到茜莉时她就知道有上帝的存在,她感谢茜莉为她所做的一切。这时茜莉不仅结束任人宰割的命运,并开始帮助她能帮助的人。当火车经过田纳西州时(她的家乡),茜莉向随车奔跑的黑人小姑娘抛洒巧克力,看到她惊喜的笑脸,茜莉也笑了,久久地伫立在窗边,看着脚下的车轮滚滚向前。
  在影片快结束时,茜莉与莎格漫步在一片紫色的花海里,不断叩问到底谁是上帝,莎格说:“上帝不是自恃清高,而是要分享好事。万事万物都需要被爱,如果你走过这大片的田野,而没注意到紫色姊妹花的话,上帝就会不高兴的。”莎格教茜莉爱身边的树木花草,爱周围的一切。“自己跟大自然、跟奇妙的天地万物中任何其他东西一样是个珍贵的生命。”上帝融于万物,星星、树林、天空、人类万物啊,都是亲爱的上帝,不分性别与种族,一律享受着造化提供的美好与祥和。
 “上帝既不是他,也不是她,而是它。我觉得它是万物的一部分,而不是与万物分开的。”[4]182-183整个电影充满自然人文主义哲学思想,反映了“神”&ldqu o;人”“自然”合一的宗教观。茜莉、莎格、索菲亚们的自强自立、不屈的精神和散发出来的爱的力量,正是黑人妇女需要的基督教精神。她们是上帝宠爱的人,她们本身就是上帝。“世界就是上帝,人就是上帝”。具有新教思想的哲学家别尔加耶夫(1874—1948)也曾说:“上帝的秘密和人的秘密是一个秘密。在上帝里产生人,在人里产生上帝。不但上帝在人里,而且人就是上帝的形象,在人身上展现着神性的发展。”[5]其精神与内涵,与东方哲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乾》)”,启示人应该像天宇一样刚毅坚卓,像大地一样容载万物。大地的千姿百态,五颜六色,高山峡谷,平原江湖,都是在天的自然之下运行下形成的,无论是做事还是处世都要学习大地的宽厚与仁爱,有包容万物之胸怀和气度。
  三、对地外生命的思考:敬畏一切生命
  20世纪以来,由于对人类存在产生的不安全感,在一些主流科幻作品中,人类对地外文明总是充满了戒备与敌意,对非我族群总是采取一种不接触不沟通的本能保护。在思考如何同地外生命进行沟通交流上,电影《ET外星人》与《第三类接触》反映了斯皮尔伯格的思考和主张:热衷于以一个包容、平等与和平共处的姿态去与地外文明进行沟通,敬畏一切生命(包括假想中的非地球人类和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即50年代以来人们初次站在宇宙大门前时的那种恐惧感已经转变为一种对外星世界的敬畏和好奇之情”[6]。斯皮尔伯格的这几部电影算得上是对外星文明表现出赤子之心和友善态度的代表作,对宇宙和自然的理解得到了充分的诠释,促使人们重新思考自己的思维与行为。
  《第三类接触》描述了数名不同年龄背景的人在多个地方接触到不明飞行物体的导引而像着了魔一样,最后不约而同地聚集在空军临时修建的基地上空迎接外星人的降临。外星人乘飞船如约前来,人类播放了以前从太空接收到的外星人信息中破译出的音乐作为联络的手段,飞船的大门打开了,开始了与人类的沟通,宛如一位父亲在教儿子演奏乐器一般,从开始的生疏到后来的熟练,双方共同演奏着最动听的乐曲,就像是天与地的对话,显得如此美妙和谐。浩浩宇宙,人类只是大家庭的一员,是如此渺小但并不孤单。这是人类的第一次自发地、积极主动地与外星文明的沟通和合作,充满温馨和理性。
  《ET外星人》是关于一个小外星人在地球上的一段经历。它被同伴不小心留在地球上,却幸运地被善良的小Elliott发现,天天照顾他,还把他介绍给自己的小狗、哥哥和妹妹。虽然在语言上不能很好地沟通,友爱之桥却把他们的心紧紧连在一起,他们之间建立了一种奇妙的心灵感应。直到有一天,ET被大人们发现了,警察、军队、FBI蜂拥而至,无情地抓走了ET,想把他当成试验品进行研究,希望能“征服”这个来自太空的生物。紧急关头,为了使小Elliott不受牵连,小外星人把他们的心灵感应切断了。同样也正是这种大爱,Elliott和哥哥及同伴们费尽周折将ET从研究中心救出,并让ET成功返回自己的星球。
  《战马》是以一战为背景的电影,阐释战争与和平的主题,对人类战争持否定态度是斯皮尔伯格一贯立场。如今近百年过去了,世界依然存在着仇恨,贫困和歧视,尽管人性总有缺陷,但不至于丧失希望,因为人类具有宽容、向善的共性。从这个角度来说,《战马》是一部关于人性、人与动物之间大爱的电影。电影里少年艾伯特与他心爱的小马乔伊亲如兄弟,战争开始后乔伊被迫离开小主人,临别时艾伯特向小马承诺不管在哪儿都要找到它。随后乔伊的主人不停更变,从英国上尉、法国老农与孙女,到德国骑兵,每一位主人都善良如天使,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它开辟通途,最后乔伊冲破层层藩篱回到了故地,回到艾伯特身旁。这仿佛是三十年前《ET外星人》纯真无暇的童话再现,无法言语的动物和言语不通的天外来客一样,都会与人类结下诚挚的友谊,产生与人类共通的思乡之情。
  本片最令人动容的场面是乔伊在枪林弹雨中为了生命和自由而奔跑,直至最后被铁丝网绊倒在地,被层层铁丝网围困,战场上对峙的德国士兵和英国士兵没有想着将它击毙,而是不顾危险跳出各自的战壕来营救这匹被困的战马。德军和英军在同一时刻一心一意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帮助乔伊摆脱困境。在生命的尊严面前,在世界大战的战场上居然出现了短暂的休战,这5分钟的和平不再仅仅是拯救一匹马,而是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在地狱般的战场上,因为一匹战马而使这个人间地狱充满脉脉温情,而温馨的音乐适时响起,让人深深为之动容。
  影片结尾处艾伯特与乔伊在夕阳中静静行走,每一个人都愿意相信这应该是人类与自然最好的相处方式,充满温馨和爱。法国老农与孙女曾经不顾一切搭救了乔伊,孙女又不幸夭折,爷爷承诺要不惜代价找回乔伊,但当这位老人感受艾伯特与马儿之间深情时,老人最终尊重乔伊的选择,让它回到艾伯特身边:“它是我的宝贝,它说了算。”
  四、自然复归的哲学隐喻:天地人,各有归属,相依生存,天之道也
  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与其他的生命一样,都是自然之子。万物生发的根源在于天地之和谐,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人类逐渐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自然也就是抛却理智的自然而然的存在,自然无不合于道,然道不在自然外,而在自然之中,故不能说自然法道,而只能说道法自然。老子一书举水、草木和赤子等为自然存在,这就是东方哲学对待自然的态度,向自然学习,不是对立,不是理性的认识,而是领会,领会的目的是人帮助改善自身的存在状态,同时体会自然对人自身的限定,就是在这种限定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大白鲨》应该是美国电影史首部对自然生态提出关注的影片,斯皮尔伯格在影片中对人在大自然面前的骄横狂妄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讽刺。海洋是大白鲨世世代代的生存家园,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种种贪欲不去关闭海滩竟然要杀死鲨鱼,最终的结果是更多无辜的游客丧生,连捕鲨能手昆特也不幸葬身鱼腹。其后的《印第安纳琼斯三部曲》中,考古学失去了理性的约束,使贪婪的人滋生妄念肆意践踏大自然,惊夺大自然。人类对大自然的非理性侵扰大大破坏了自然界的和谐与平衡,最终导致人类自身的死亡与毁灭(纳悴与刺客派最后全军覆没)。[7]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