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幼儿科学创设论文

发布时间:

幼儿科学创设论文

学前儿童学习科学始于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究,逐步形成科学素养的活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探讨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信息技术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有效整合探究》

摘 要:近年来,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融入学前教育,为学前儿童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文章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现状为基础,通过文献法和案例研究法,分析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现状和问题,阐述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优势,并从科学教育活动的准备、实施和巩固三个阶段,对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活动整合的途径进行了详细论述,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科学教育活动;整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4-0060-04

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幼儿园几十年一直沿用的“常识课”才逐渐被“科学教育”所代替。[1]

当前,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利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问题,如教师将科学教育的内涵狭隘化,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干涉不恰当,幼儿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师身上,缺乏对自己探究过程和结果的关注等。而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活动的整合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现实诉求

学前儿童学习科学始于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对周围事物的探索,[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究,逐步形成科学素养的活动。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对幼儿的一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能够促进幼儿认知、情感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激发学前儿童的好奇心、科学兴趣和对周围世界的积极态度;丰富和积累学前儿童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发展学前儿童的科学技能;培养学前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在实践中,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学前儿童丧失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制约了活动的现实价值实现。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重科学知识的灌输,轻探究兴趣的培养

我国学前幼儿科学教育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使得科学教育很大一部分还停留在常识教育上,教育的目标主要以知识的获得为主,在科学教育活动过程中忽略了实践性和探究性。使科学教育活动变成了向幼儿传输知识的课堂,从而忽视了科学素质的培养,无法激发幼儿对科学教育活动的兴趣,不利于对幼儿好奇心、进取心、耐心、细心、自动自发喜欢创造思考等科学态度、情感的培养。[3]

2.科学活动内容抽象,幼儿理解困难

学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往往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观地展现在孩子面前,而学前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传统的科学教育方法难以将抽象的科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导致幼儿理解困难。教师仅仅依靠自己的讲解和演示,把结果或答案强加给幼儿,活动效果不理想。

3.传统教育理念,禁锢幼儿想象力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有一些教师对孩子实行“一刀切”、“大统一”。教师很少对个体进行分析,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学前儿童被培养成遵从教师命令的整体,其创新欲望和想象力遭到扼制,禁锢了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

4.教师主导活动过程,幼儿主体性丧失

科学教育活动应该成为幼儿积极探索的过程,然而,现实是“只见教师主导教,不见幼儿主动学”。孩子的思维总是按照老师的指导走,听老师的讲解,回答老师认为该知道的问题。而亲自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机会少之又少,在这种环境下,幼儿主体性丧失,很难体会到自由探究的乐趣。

5.活动组织形式单一,无法激起求知欲

学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如游戏、参观或竞赛。然而,现实状况是科学教育活动只局限于单一的“上课”形式,这种形式大都以集体活动为主,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很少被采用。活动过程中,幼儿始终是被动的,只坐着看和听,无法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优势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4]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能够解决以往的教育模式、方法不能满足科学教育活动现实需要的问题。

目前,信息技术与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课程的整合,是当前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当然,想要进行有效整合,首先要充分了解二者整合的价值,要明确整合的效度。[5]

1.信息技术可以集中注意力,培养兴趣

由于学前儿童生理发展的特点,其自制能力较差、无法集中注意力,同时又具有无意注意占主导位置的特点,应在科学教育活动组织过程中,深入把握这些特点,利用具体形象、动感、鲜明新颖的刺激引起学前儿童的注意,培养探究科学活动的兴趣。

根据科学教育活动设计制作出具有动画效果的课件,加上声音的配合,从视觉与听觉上刺激学前儿童感官,激发学前幼儿的学习兴趣。[6]信息技术通过主题鲜明、色彩丰富的画面和图片,吸引集中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快乐轻松、主动积极地融入到科学探索活动中,提高了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效率。

2.信息技术可以化抽象为形象,便于理解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科学性的知识,比较生硬难懂,孩子们难以理解和掌握活动中的重点或难点。通过信息技术表现的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画面,使抽象、深奥的科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孩子通过观看课件对教育内容的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

3.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丰富情境,利于体验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需要孩子在学习中发现问题,然后进行大胆的假设,但是由于幼儿自身经验的欠缺,局限了幼儿的假设空间。这就需要借力信息技术,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有利于学前儿童体验,发挥想象力,继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假设。

4.信息技术可以发挥学前儿童的主体性

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时,不能忽略学前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使幼儿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深化了学习兴趣,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而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信息技术能够让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它不单单是教师进行解说的工具,也是幼儿认知的帮手。通过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将幼儿学习的被动地位扭转成为自主探究的主体地位。

5.信息技术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起到一个组织、指导和调控的作用。教师在活动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功能,对学前儿童自主、协作、研究学习实行有效的引导和帮助,以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启发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或独立思考。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探讨论文

在对幼儿进行 教育 活动中,幼儿园教育环境是指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创设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3000字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幼儿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教育课程”,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创设动态的、多元的幼儿园教育环境,不仅可以充分顺应幼儿不同的发展潜智、学习方式以及学习需要,而且能够让 儿童 在与环境、材料的有效互动中大胆地探索、充分地表达,获取各种有益的 经验 ,最终促进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

[关键词] 动态环境;多元性;参与性;渗透性

幼儿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教育课程”,在开发幼儿的多元智能、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就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良好的幼儿园环境就像一个“会运动的生命体”,会随着幼儿的身心发展变化而改变,孩子们可以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地促进自身的发展。因此,如何创设一个动态的幼儿园教育环境,让孩子与环境实现真正的“对话”,并在“对话”中得到全面发展应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一、“以动制动”——幼儿园动态环境创设的基本指导思想

儿童是有着无限发展潜能的个体,但儿童的潜能开发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儿童的发展成长是动态的,他们的潜能也就需要不断地激发,这就意味着各种教育元素只有不断地更新、变化并适应儿童发展的需要,“以动制动”才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其教育功能。就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来讲,就是要保持环境的动态性。

动态的幼儿园教育环境首先意味着环境创设在形式上要体现变化性、流动性,意味着环境创设要依据不同的环境特点而布置,突出环境本身的教育属性。户外环境和室内环境的布置本身就存在非常大的不同,适合室内环境布置的形式本质上并不适合户外环境,如室内环境中的各种主题区角(如游戏区、手工制作区等)就不适合置于户外,而空阔、开放的户外环境本身决定了儿童在与环境互动时进行的更多是大的肢体活动,不考虑这种环境布置的差别性就容易造成不同环境功能的相互干扰和冲突。

其次,动态的幼儿园教育环境意味着环境创设在内容上要富于变化,并且这种变化不仅要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特点,要凸显、传达特定的教育信息,还要能让儿童与之不断地互动,才能让环境“会说话”,这就离不开教师提供相应的支持。目前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普遍存在过于注重环境创设本身的丰富性而忽视儿童的真实需要、环境创设与课程相互脱节等误区。[1]环境被认为不需要教师介入就能自行发挥其教育功能。为此,在实践中要注意环境的创设在内容上不断变化的同时,既要考虑与儿童发展的适应性,还要融入教师的课程计划,才能真正实现儿童在与环境的对话中成长。

总之,动态的幼儿园教育环境从总体上讲要能体现出一种“空灵性”,不仅在形式上能够促进儿童与环境发生多元的互动,而且能够在内容上激发儿童不断地想像、思考与操作,促进儿童自主学习的同时,辅以教师适时的教育支持,最终使幼儿园环境发挥“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2]

二、幼儿园动态教育环境创设应体现的特点

(一)幼儿园动态环境创设应体现多元性

建构主义认为,幼儿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儿童往往通过亲身体验,运用自身已有经验来解释和分析自己所面对的各种现象和事物。[3]因此,儿童的学习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环境支持。幼儿园环境是个大概念,它不仅包括与幼儿接触最频繁的课堂环境,也包括课堂之外的园所环境。首先就外部环境而言,动态的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可以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各个角落。如在幼儿园大门入口处,我们根据幼儿园门厅弧形的墙面结构,量身定制了一个直通二楼的多功能玩具区,孩子们可以通过钻、爬、攀、滑等多种方式来上下楼梯。理想的游戏场所不仅为孩子灵动的思维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同时也发展了孩子的运动智能。在楼梯拐角处我们安放了多面镜子,孩子们无论站在楼梯拐角的哪个位置,都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自己,以此激发孩子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其次就班室环境而言,它作为幼儿园日常环境创设中最主要的部分,本身要与班室内部所要发生的既定教育活动相对应。很多教育元素要在班室有限的空间格局内很好的整合在一起,体现了班室教育环境本身所要求的集约性和整合性。因此班室环境的布置需要教师能在小地方做大 文章 。班室内部整个三维的立体空间都可以纳入到动态教育环的境创设中来,而不仅指墙面环境创设,也包括区角环境整体格局的安排和布置等。班室内每一方面的环境布置又有着它特定的规律。

实践中,为保证环境创设的质量,在班室环境创设上我们首先是从美化墙面开始的,然后逐渐过渡到其他方面的环境布置,如利用悬吊的方式将班室的上部空间开辟成展示儿童作品的平台等。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渐提高对教师的要求,同时也不断完善和加深教师对教育的理解。

(二)幼儿园动态环境创设应体现参与性

在幼儿园日常教育环境的创设过程中,很多情况下儿童是被排除在外的,这实际上并不利于环境教育功能的发挥。首先,要保证幼儿园环境的内容和形式的动态性。仅仅依靠教师,不仅工作量非常大,而且环境创设仅由教师一手包办,必定难以避免教师以成人的价值标准思考问题,最终还会影响环境本身的教育功能的发挥;其次,儿童同样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本身又是具有主动发展能力的独立个体,他们具有参与创设同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教育环境的能力和需要,这种需要理应得到满足和尊重。儿童的学习不仅包括直接的感知,更主要的还是亲自参与的过程。在参与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能体会到主人翁的角色意识,而且通过亲身参与可以锻炼自身的操作能力,激发想像力。此外,通过感知自身劳动成果在环境创设中的体现,孩子们会形成对班级、幼儿园和教师的热爱,以及一定的自我效能感,最终促进儿童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幼儿园动态环境创设应体现渗透性

幼儿园动态环境创设的渗透性一方面是指环境本身所包含的教育元素要多元、综合,另一方面指环境创设要能增强儿童的积极体验。首先,许多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包含的教育元素往往过于单调、僵化,虽然环境内容和形式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但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联系,教师习惯于将幼儿园环境分门别类地进行创设,而较多的忽视不同环境功能之间的综合和交叉。生态环境教育的相关研究则认为,环境教育一方面要注重通过“多领域综合”的方式具体实施,另一方面可以采取主题活动的形式来整合各种教育元素。[4]因此,我们在实践中针对幼儿园学期教育工作重点,确立每月的活动主题,并紧紧围绕主题创设出适宜的教育环境,如我们利用 教师节 、 国庆节 、新年等重大节日,和孩子们一起进行主题创设活动,使孩子们在动态的教育环境中各种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另外,班级环境创设要以丰富、增强儿童真实的生活体验为目标,才能最大程度地体现环境的教育功能。目前许多幼儿园环境创设存在唯美的误区,环境建设注重美感和审美价值本无可厚非,但过分追求色彩的艳丽和刺激以及精致的装饰效果都是不可取的。[5]忽略儿童真实体验的环境创设没能从儿童真实的生活情景出发,仅能短暂地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却无法引导儿童对周围环境进行更为深入的实践和思考。因此,我们在进行班级环境创设时十分重视联系儿童已有经验,潜移默化地对儿童施加教育影响。如在教学活动“超市理货员”中,教师就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浓缩的真实超市环境,孩子们扮演着营业员的角色,教师则一改过去统领课堂的角色,通过选用具有区域特点的货架,让孩子们自主思考和探索超市不同区域的划分,促进孩子在开放的环境中积极的思考,主动的探索,在真实的情景中体验着角色的责任,练习通过协商解决问题,从而增进他们交往的能力,使得适宜的教学环境为教育目标的达成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三、幼儿园动态教育环境创设的要点

第一,教师在孩子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要扮演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动态的幼儿园环境本身直接传递给儿童的教育信息是有限的,特别是当环境本身包含有教育者明确的教育意图和丰富的教育元素时,儿童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很难自动地吸收和转化其中隐含的教育信息,反而有可能由于环境本身的复杂性使儿童变得无所适从。因此,环境要能真正“会说话”,同儿童发生深刻的互动,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支持。环境中的教育元素只有通过教师才能“流动”到儿童感知和体验的过程中,最终内化为儿童自身的经验和理解。

第二,要对幼儿园环境进行持续、科学的评估。虽然我们明确了幼儿园动态环境创设要体现多元性、渗透性和参与性等特点,但作为一种“动态”的教育环境客观上要能很好地体现这些特点,还需要对之进行不断的评价与评估,才能保证幼儿园环境创设不偏离教育目标。此外,评价本身也为教师深入 反思 环境创设过程中的各种教育理念、提升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理解提供了契机。因此,确立一系列相对科学、合理的评价形式、标准和体系至关重要。

第三,以多种方式提高幼儿教师关于环境创设的专业素养。幼儿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同显性课程一样也面临着课程转化的问题。按照古德莱德的说法,课程有五个层面的存在形态,从理想的文本到形成儿童的 学习经验 ,必须经过教师的领会和实施才能真正实现。因此,要充分发挥幼儿园环境的教育功能,必然对教师有关“环境课程”的专业素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而且由于环境课程本身的内隐性,教师形成关于环境创设的专业素养不仅仅是简单的理论学习所能实现的,还需要幼儿园灵活采取多种形式给予充分的支持,如建立一定的学习型组织、形成常规化的教育研讨氛围等,以促进教师对环境教育与环境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费萍.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几个问题.早期教育,2003,(6)

[2]刘小青.浅谈幼儿园“空灵型”环境的创设.教育导刊,2008,(9)

[3]郭丽.建构主义理论对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启示.教育导刊,2004,(2—3)

[4]彭蝶飞.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探析.学前教育研究,2007,(7—8)

[5]李俐.幼儿园班级环境建设.学前教育

引言

幼儿园环境创设是指幼儿园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充分结合幼儿自身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幼儿周围环境中的可利用因素,把这些因素通过合适的情景活动转变为教育因素。幼儿剪纸可以高度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 记忆力 。剪纸艺术可以在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中得到充分展示和传播。

一、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幼儿园教育环境大多是由幼儿园内的教师设计的,主要以追求美观、美化环境为目的,忽视了环境对幼儿的教育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给幼儿提供的动手操作机会较少,可供操作的材料和资源比较匮乏,师生互动少,内容比较枯燥,不利于对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教育工作者应该利用科学的 方法 为幼儿创设有益的教育环境。幼儿剪纸艺术,可以培养幼儿肢体协调能力,自己动手制作的剪纸艺术品,有利于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二、剪纸艺术在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中的运用价值

(一)剪纸艺术的作用

剪纸艺术在我国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是一门可操作性比较强的艺术。剪纸艺术品给人视觉上带来透空的感受和艺术享受,如 春节 的窗花就增加了春节喜庆的氛围。剪纸具有剪不断的完整性和趣味性,并且可以达到一定的装饰效果,具有一定程度的适用性,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同时,剪纸操作简单,工具简单,造型不受拘泥。把剪纸艺术应用到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创设中,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二)剪纸对幼儿美术教育的作用

幼儿园是对幼儿进行正确指导和教育的重要场所,这就要求幼儿园教育重视对幼儿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幼儿教育的内容极其广泛,具有启蒙性。其中,美术教育是幼儿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美术活动,加深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引导他们发现身边事物的美好。剪纸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剪纸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幼儿动作的灵活性与精确性,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勤动手也有助于培养幼儿敏捷的思维。剪纸活动是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给幼儿创造美的学习环境,让幼儿接受美的熏陶,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对传承优秀的 传统 文化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美化幼儿园环境

研究表明,教育和环境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所谓环境,就是包括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在内的所有个体生活所需要的外部条件综合。幼儿园的环境是教育工作者结合幼儿自身发展特点,精心创设的适合幼儿发展的教育条件。幼儿园环境包括幼儿喜闻乐见的专用场所、设施和玩具等。对于幼儿园的建设,要以对幼儿有教育价值为出发点,以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为建设目的,充分发挥幼儿在幼儿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幼儿教育环境的创设与布置,需要师生共同参与,是师生活动相互依赖、协同合作的过程。

幼儿教育环境的创设强调幼儿的参与性,要加强环境与幼儿的互动,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忽视幼儿,即便创设的环境再精美,对于幼儿教育也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环境创设要能够对幼儿有足够的吸引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还要让幼儿简单、方便、主动地融入到环境中。加强教师与幼儿的合作,教师要时刻引导幼儿以小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和参与意识。

幼儿园环境创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要做好幼儿教育环境创设工作,幼儿教育工作者就必须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有足够的了解,充分挖掘环境材料中蕴含的对幼儿教育有利的价值,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实现以上目标,必须加强幼儿的参与,让他们成为周围环境的小设计师。在环境创设中,通过亲身体验,有利于引发幼儿自主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剪纸作品可以用来装饰环境,美化环境,在手工剪纸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剪纸创作兴趣,布置幼儿亲手设计的剪纸作品,有效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在剪纸活动中,幼儿可以尽情展现自我,充分享受“小主人”的感觉,在自信满满的同时,激发对剪纸的浓厚兴趣,培养对美的享受,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选择幼儿园环境装饰材料时,需要根据幼儿自身特点,在考虑材料的安全性、可操作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的同时,还要考虑经济性的因素。剪纸是使用普通的纸成型,既可以达到点缀装饰的目的,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约成本。剪纸艺术活动具有基础性、趣味性和多样性。在幼儿剪纸的活动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幼儿正确使用剪刀,保证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安全,还要训练他们的剪纸技能和熟练操作程度,培养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再指导他们叠纸,剪出一幅幅艺术作品。从易到难地教授,让幼儿更快接受,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这样不断进行折叠、剪纸,会给幼儿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幼儿在感受剪纸活动趣味性的同时,达到幼儿教育目的。

结语

近年来,幼儿教育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幼儿教育专家曾指出,最大限度地实现对幼儿的教育目标,必须重视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创设在幼儿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幼儿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剪纸艺术在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中的应用价值,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他们体验主人翁的感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让幼儿参与到环境创设中。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整个科学教育体系的初始阶段和基础环节,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组织实施生成性教学,对于萌发儿童学习科学的兴趣,积累科学经验,掌握初步的技能等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生成性教学及策略》

摘 要: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整个科学教育体系的初始阶段和基础环节,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组织实施生成性教学,对于萌发儿童学习科学的兴趣,积累科学经验,掌握初步的技能等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生成性教学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这一概念反应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儿童“亲身经历真实的研究过程”。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教师要掌握生成性教学的理念,运用恰当的策略,要让儿童在真正地“做科学”中建构和生成科学的意义。

一、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

(一)生成性教学的提出及内涵

生成性教学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维特罗克最早提出的。维特罗克提出,学习的实质就是大脑主动地建构外界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的相关信息的联系,以使输入的信息获得具体意义,即学习是学习主体的原有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积极地选择、注意、知觉、组织、储存和激活信息,并主动建构起信息的意义的过程。在生成性教学中,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发现者、研究者和主动构建者。

继维特罗克提出生成性教学的理念以后,众多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进行了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这一理论的内涵。意大利的马拉古兹在学前儿童教育中进行了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经过实践研究,马拉古兹认为学前儿童教学既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改变的僵死的执行计划,也不是儿童无目的、随意、自发的活动,而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生成过程。美国的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多尔对后现代课程的描述是:“它是生成的,而非预先界定的”。他强调,构造主义的课程是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交互作用而生成的,而不是预先设定的课程。教学过程是互动与对话的过程。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各因素都处于积极状态。

综上所述,生成性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诚的态度与学生就相关课题进行平等对话,并根据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感受、兴趣与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思路做出及时调整,使教学对话能够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的教学过程。其核心是旨在通过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儿童生动活泼的个性获得长足发展。

(二)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理念

1.生成性教学更加倾向表现性目标的价值取向

所谓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它是由美国课程学家艾斯纳提出的一种教学目标取向。艾斯纳指出在课程计划中存在两种不同的教学目标:一种是在教学计划中预先规定好的,即预先规定了通过教学儿童应该获得的知识和行为,称之为教学型目标;另一种是预先不明确规定儿童在教学完成后应获得的知识和行为结果,而只指明学生将要遭遇的情境、将要处理的问题和将要从事的活动,强调学生在学习中个性化的表现和个人意义的获得,称之为表现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强调学生与情景的互动,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教学仅仅为儿童创设一个情境――需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但并未预设他们要达到统一的结果与行为。它能够激发儿童主动参与问题解决并且进行个性化的构建和知识的生成。当然,生成性教学关注表现性目标并不意味着完全排斥教学性目标,恰是在承认教学性目标的基础上使表现性目标更加凸显。

2.生成性教学更加关注教学的具体过程

传统教学关注的是教学结果,也就是教学目标的达成状况或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而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过程,则略去不管。而生成性教学关注的是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发展又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的。“教育一词首先被认为是一种过程”,教学当然也是一种过程,教学与过程不可分离。如果教学过程是单一的,学生只能获得片面的发展;如果教学过程是丰富而生动的,学生能够获得全面的、个性化的发展。生成性教学认为教学活动的实质是培养人的过程,其核心不是目标的达成而是儿童的发展。生成性教学认为教学设计仅仅是对整个教学过程所做的宏观规划,而对教学中学生的具体行为表现不做预设。因此,生成性教学是更加关注教学的具体过程,而不是结果。

3.生成性教学更加重视偶发教学事件的教育资源性

所谓偶发的教学事件,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偶然发生,事前没有预料到的事件。从某种意义上说,偶发事件不是教学过程中的意外,而是教学过程的必然和常态,是一种出现规律不易被把握、又没有统一的固定的处理方式的事件。生成性教学更加重视对偶发教学事件的利用,甚至将其看作是教学过程中生成的一种有益的教学资源。在生成性教学中,重视偶发事件的教育性,就是要求教师不断留意学生的变化与反应,捕捉偶发的教育契机与智慧火花,并对其作出积极的回应。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比他预料的要多,学生对教师的触动方式也是无法预料的,这会促使教师采取进一步的教育性行动而不是去完成事先规定的行动。

4.生成性教学更加强调平等互动性的教学方法

生成性教学的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在教学中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关系的内涵就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互动过程。“我”影响“你”,也就是“你”影响了“我”。生成性教学把教学过程看作是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教师与文本、儿童与文本等多种教学因素相互促进的互动过程,而不是单一的“教――受”的灌输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互动,才会生成新的资源和信息,而对话是互动性教学方法的基础,是师生以平等的关系、开放的心态、谦虚的态度来交换彼此的思想,探讨对文本的理解。所以在运用互动性的教学方法时,要时刻注意以对话的方式来统领。

二、生成性教学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作用

学前儿童的学习特点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更多的是运用直觉思维而非逻辑思维,抽象符号的呈现对于幼儿来说难以理解,其对世界的认知是建立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的。儿童学习科学,不只是学习现成的科学结论,而是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与体验,是儿童主动构建具有个人意义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习得科学探究思维的过程。由此可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成性教学的过程,生成性教学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生成性教学可以培养儿童的科学思维能力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并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记忆,更重要的是让儿童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其领悟科学、运用科学的能力,即将所学的科学知识、概念和技能运用于解决具体问题中。科学思维能力是儿童在不断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和得以体现的。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生成性教学中,教师会有意识地为儿童提供进行科学探究的环境,让儿童历经探究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带领学生运用观察、交流、猜测等一系列的科学方法来获取信息、组织信息以及检验结论,引导他们将所学的科学知识运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以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生成性教学可以引导儿童通过探究建构科学概念

儿童天生就具有认识和了解世界的强烈愿望,他们会自发地组织来自外部的各种信息,形成对世界的初步认识。这些初步的认识依赖于直接的情景和感知,是建立在直接经验基础上的,是儿童认识这个世界的开端,也是他们建构对这个世界新认识的起点。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会认真观察并了解每一位儿童的想法,从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出发,积极地给儿童创造亲自探究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自己去建构新的科学概念,促使他们在现有水平上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三)生成性教学可以发展儿童的多元智能

科学学习作为一种儿童通过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实践来认识世界的活动,受到其认知发展水平的影响。不同思维水平的儿童在科学教育中的表现特点不同。那些处于具体行动思维水平的儿童在直接的探究活动中获益更多,而认知水平更高的儿童即使在传统的讲述方式下也能够获得发展。因此,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引导儿童开展各种不同方式的探究活动,可以发挥儿童不同的优势智能,使儿童更加自信,更有兴趣投入活动,并在活动中使智能获得多元的、全方位的发展。

三、生成性教学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生成性教学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的个性化建构,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科学有效地实施生成性教学,需运用以下策略:

(一)了解儿童,预设学情,是生成性教学的前提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儿童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因为每个儿童都是一个活生生的、独特的人,儿童之间的独特性隐含了更大的生成性。教师把儿童当作重要的生成性课程资源,就必须要了解儿童的个体差异、心理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需求,并以此为据开展科学教育。科学教育从儿童的现实情况出发,从儿童的已知起航,生成才会更有效。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曾指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二)精心策划弹性的教学设计,为生成创设自由的空间

生成性教学重视教学的情境性和偶发性,但这并不是对教学预设的排斥,相反,而是更强调精心策划具有弹性的教学设计。为了更好地生成,教学设计要从活动目标、内容、过程、方法、材料及场地等方面体现出多样性、选择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为儿童科学知识的生成和个性的发展预留更大的空间。如在设计活动目标时,一方面要从知识掌握、能力方法和情感态度三个维度进行预设,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儿童实际水平和个性差异,做分层要求;在设计活动方法时,可以采用观察、操作、比较、分类、阅读、交流等多种方式方法,并且使各种方法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观察中有操作,操作中进行观察,在操作、观察中进行比较和交流更有收获。再如,预设活动形式,可以运用个别学习、小组探究、大组讨论、小明星上课、情境表演等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活动中如何选择和组合运用这些形式,则根据活动的需要和可能而定,无固定框架,多形式的活动组织更能激发儿童的兴趣和积极性,更有利于探究和生成。

(三)培养问题意识,鼓励儿童质疑,促进动态生成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曾指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质疑问难具有极大的价值意义。在生成性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也是生成性教学的关键。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和谐自由宽松的活动情境,鼓励儿童遇事有主见,敢于提出问题,引导他们留心观察生活,学会多角度深入体验,认真思考,对所见、所闻大胆地提出问题,努力找根据,分析说明。

(四)创设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鼓励儿童积极探索

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是生成性教学的前提。新《刚要》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只有为儿童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感到安全、可信任的能够进行自主探究和创造的环境,才能使儿童感到无任何压力,消除顾虑,大胆去尝试,积极地进行科学探索活动。实践证明,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是儿童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儿童在宽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下,更倾向于探究和生成。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创设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教师必须尊重和接纳每个儿童的兴趣和需求,寻求儿童真实的认知水平;要给每个儿童激励性评价,挖掘每一个儿童探索活动的独特价值,使每个儿童在每一次探究活动中都有所发现,有成功的体验。另外,教师要给儿童出错的权利,避免伤害儿童。教师应该接纳儿童的错误认识,并让儿童在“试错”探究过程中逐渐认识事物,使儿童形成尊重事实、通过探究能解决问题的意识。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生成性教学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重视儿童积极探究,关注儿童主动建构和生成知识的意义,这些理念和特点对于儿童科学素质的培养和个性化的全面发展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谭敬德,陈清,张艳丽.维特罗克生成性学习理论认识论特征分析及其对教学设计的指导意义[J].电化教育研究,2009(8).

[2][5]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06(10).

[3][6]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基本理念及其基本诉求[J].高等教育研究,2006(8).

[4]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7]陈琴.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儿童科学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4(23).

[8]李�.生成性教学研究述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4) .

作者简介:李伟(1991― ),女,汉族,四川渠县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学前教育研究。

吴吉惠(1970―),女,汉族,四川广安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心理学教学和研究工作。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论文

中班幼儿科学区创设论文

幼儿园环境教育的重要性论文篇3 浅谈幼儿园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摘要】环境教育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个性发展方面有独特的功能与作用,它已经成为现在幼儿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局势。幼儿园要为儿童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让儿童感受愉快,在愉快中获得生活常识和技能;成为健康、活泼、 兴趣 爱好 广泛、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儿童。 【关键词】环境 幼儿园环境 布置 谈到"环境",谁都很熟悉,因为我们无时无刻都身处在一个环境中,环境可谓无所不在,有大有小,幼儿园环境则是我们所熟悉的一个环境。幼儿园是幼儿快乐成长的地方,幼儿园的一切都会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在今天,人们一直所重视的幼儿园环境的创设提高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被誉为"孩子的第三任老师"!一个好的幼儿园环境就应该是一本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无声教科书。然而多次外出参观学习便发现,有些幼儿园在具体创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许多问题: 其一、只求美观,强调环境装饰性摆设。有的幼儿园在墙壁上挂着一幅幅精美高档的壁画,这些"高高在上",缺乏童趣和童真,过于成人化的"精品",不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和兴趣,试问这种毫无意义的墙饰怎能为环境教育主体的幼儿服务呢?显然,这与身高仅有一米左右的幼儿是完全不合理的搭配,这将使我们的教育主体白白失去一次受教育的机会,再漂亮的墙饰也只能是孩子们眼界以外的摆设。 其二、形式单一,忽视幼儿的参与性。幼儿园的环境布置应当营造一种美好和快乐的氛围,以此激发了幼儿的情绪,使幼儿喜欢与其中的人、事、物交往,而有些老师所创设的环境一味追求形式的美观,为了不让幼儿加以"破坏",有的老师还硬性规定只能看不能动,成了一种华而不实的点辍。这样,严重缺乏可让幼儿参与的活动变化的内容与机会。 其三、一成不变,轻视环境创设的教育性。有些老师为省时省力,节约装饰开支,一学期甚至一年才搞一次环境布置,不管自己布置得是否有教育意义,是否失去时效性,也不管它是否已"黯然失色",让它成为"永久的装饰",还把这视为节约材料的好方法。其实不然,正由于它缺乏可变性,不能及时为幼儿传递一种新鲜的教育信息,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对它失去原有的兴趣,对它"视而不见"。 那么,我们又怎么去发挥环境创设活动的教育作用,努力营造与主题活动相适宜的环境氛围,让环境创设成为幼儿的第三任老师呢?我园对环境创设尤为重视,经常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全体教师积极开展环境创设比赛活动,在不断的探索、学习中,我也摸索出了一些创设心得: 1、让幼儿及其作品融入环境,使环境科学化、艺术化。 幼儿每次的作品,都是他们智慧的结晶。为此,根据幼儿每次活动的作品类型,我会提前设计出不同风格的版面。当幼儿的作品完成后,我会指导幼儿自己动手把已贴上标志的作品粘贴在合适的位置,当全部的作品张贴完成后,就会形成一幅别具风格的作品版面。如:中班幼儿作品"太阳花",我先用纸板制作了一棵大树的树杆,再用彩色卡纸做出两三只漂亮的蝴蝶,然后指导每个孩子的花儿错落有致地粘贴在树干的周围,一幅凝聚全体幼儿智慧的版面制作完成了。幼儿看到自己的作品变成一棵"太阳花树",兴奋不已,他们不停地互相欣赏着、议论着,在不知不觉中将个人融入了集体,既分工又合作,不仅展示自己,也看到他人的成功。 2、让环境随季节、时令变换。 不同的季节、时令,周围环境事物都会在不断的变化。通过变换不同的环境让幼儿感知季节时令的转化和更改。如:春天来了,先通过户外活动让幼儿观察感知春天,再进行制作活动,幼儿会根据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进行绘画、剪贴出相关的作品。"黑黝黝的小蝌蚪,带剪刀的小燕子,嫩嫩的小草,黄黄的迎春花,冰雪融化后潺潺流淌的小河"......大家的作品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幅春来了的美丽图画。同样,夏季的粉荷盛开,绿树红花,秋季的硕果累累,黄叶飘飘,冬季的白雪皑皑,大地苍茫,都是环境布置的重点,这些突出的带有明显季节特征的作品让幼儿一目了然,并由于亲身的制作体验而记忆深刻。 3、让区域环境生活化。 在区域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半成品和成品材料,并投放与主题相关的丰富的材料。选择幼儿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感兴趣的内容,将他们蕴含在区域、自然角等环境中,以满足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如:科学区内收集许多好玩的感应玩具、汽车玩具和发条玩具。幼儿对科学的概念是抽象的,当自己亲手播种科学的时候,教师毋庸多说,幼儿就会收获良多。在图书区投放大量的科技图书,投放名人、伟人的图书、图片及资料照片。图文并茂,深深感染着幼儿。 当区域环境生活化时,孩子周围就形成了一个自主宽松的认知环境,他们在交流中思想进步,在合作中动作迅速发展,而且非常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幼儿园环境是幼儿显性教育和隐性表达的重要因素,是幼儿园教育不可缺少的要素。环境伴随着幼儿的成长,同时也展示着他们的点滴进步。环境虽小,却展示着智慧,滋润着心灵,探索者成长。孩子们在自己的作品前体验着快乐,炫耀着成果,欣赏着自己的美满世界。 总之,幼儿的世界应该是美丽的,在幼儿园,他们眼睛所触及的每一处风景、每一个角落都应该是美的。一种经过精心修饰又不露痕迹、源于自然又超于自然的美,让他们的眼睛在经过纯美色彩的无数次浸染之后,变得懂美爱美起来,让他们的双手在制作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变得灵巧起来,让他们的心灵在无数次欣赏之后,变得纯净美好起来。我们应该合理地综合组织各方面的教育内容,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环境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让有限的活动环境成为幼儿无限成长的阶梯。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江苏教育出版社 [2]李晓娟.幼儿园环境的创设[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 [3]吕曼.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幼儿环保教育[J];成才之路 [4](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 幼儿园环境教育的重要性论文篇4 浅谈对幼儿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摘 要】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提出:幼儿园教育要让幼儿“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因此在幼儿园开展环境教育的活动是社会形势与教育改革的需要,更适合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幼儿环境教育工作是环境教育的组成部分,本文作者结合多年的幼儿教学经验,从幼儿环境教育的各个角度幼儿园环境、游戏环境、家园环境、体验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等,展开全面深入的阐述,对提高幼儿环境教育水平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幼儿教育;环境教育;精神环境;培养意识 幼儿环境教育工作是环境教育的组成部分,“绿色幼儿园”重在培养人的环境意识,是一项长远的系统工作,是提高未来公民素质的重要内容,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也是幼教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我们不仅要使幼儿认识环境,而且要培养其保护环境的态度和行动。 环境教育具有知识性、趣味性、主动性、探究性、综合性、多维性等特点,所以应从选择幼儿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人手,通过幼儿多种角度的探究活动,让幼儿从感性的认识和自身活动中积极、轻松、自然地接受教育。 为此,我园把环境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有机组成部分,脚踏实地地、坚持不懈地对幼儿进行环境教育,在环境教育实践与研究中,使我们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 一、营造满足幼儿心理需要物质和精神环境 幼儿对世界周围充满好奇,他们是具有一定身心发展特点的顾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积极发展的能动主体,我们应把创设环境作为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力求使园内每幅墙壁都会说话,每个角落都发挥环境教育的功能,注意把装饰性的东西变成幼儿学习的环境,把静态的环境变为动态的环境,通过师生共同创设和布置,激发起幼儿对环境的兴趣的探索欲望,积极活动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成为环境的主人。美丽整洁的充满生机的园舍环境激发了小朋友爱护环境之情。首先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年龄差异,注重安全、卫生的生活环境创设,这样幼儿才会有安全感,才会放开手脚活动。建立成人与幼儿之间平等、民主、宽容、支持的精神环境,会使幼儿在幼儿园这个环境中感受到心理上的安全和自由,感受到师生及同伴之间的关爱、重视、接纳和理解。 二、在观察和体验生活中渗透环境教育 观察也是扩展知识最有效的方法。作为幼儿环境教育的第一步,应当让幼儿通过大量的观察,让幼儿了解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要把环境教育纳入园和班的 工作计划 经常进行观察、记录、检查、评估。幼儿园的环境教育不宜独立设学科,应把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内容渗透到各科教学、各种活动及日常生活中,通过游戏及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也是养成习惯的过程,平时我们时常提醒孩子要保持室内外卫生,教育孩子爱护公物,懂得节约资源。 在户外活动时提醒幼儿爱护大型玩具,学认一些保护环境的 标语 牌,教育幼儿不攀登摘花,不随地吐痰,保持优美的环境。在进餐时,教育幼儿不挑食、不浪费,使幼儿懂得粮食对人体的益处及浪费会造成的危害,在公共场所看到他人乱扔果皮纸屑,建议孩子捡起来或提醒别人捡起来放入果壳箱,并让幼儿知道我们要少用或拒绝使用一次性物品,让他们懂得这是对资源的浪费、对地球的污染。 在炎夏烈日中,让幼儿体验一下在太阳暴晒中和在树木绿荫下的感受,进而向他们讲森林与我们人类的密切关系;等幼儿口渴时,让他们 说说 口渴的感受,再让他们在喝水后说说解渴后的感受,在此基础上,为幼儿讲水这一环境要素与人类的关系。让幼儿通过对各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要素的体验,深切地感受到自己无时无刻都不能离开环境,逐步培养起幼儿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情感,为保护和改造环境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三、 在大自然中进行环境教育 观察也是扩展知识最有效的方法。作为幼儿环境教育的第一步,应当让幼儿通过大量的观察,让幼儿了解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因此,我们让幼儿走人大自然分享健康、清洁的环境,亲身体验环境污染对自己的影响;观察沙、石、土的属性及用途;观察风、雨、云天气变化的规律;观察光和电的现象……激发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培养幼儿对环境的探索和热爱。与大自然的联系是促进幼儿生态理解力的重要因素,获取环境知识的手段是:“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因此,我们积极带领幼儿走出活动室,走出园门,以大自然大社会为环境教育课堂。 我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带领幼儿认识大自然与周围的生活环境,让幼儿自由自主地接触环境、熟悉环境。组织幼儿到大自然中,让幼儿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领略花、草、树木给人类、动物带来的好处,从而培养珍惜和爱护环境的情感。在整个观察活动中,充分体现了幼儿是学习的主人、体现了幼儿与环境“对话”,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和“对话”中感觉到科学和技术就发生在其中。从这些和自然、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活动中,幼儿对大自然的产生更浓厚的热爱之情。 四、家园同步、社区配合进行环境教育 家长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他们的 言行举止 、兴趣爱好都会对幼儿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也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与幼儿园达成教育一致,可以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环境知识,可以帮助幼儿发展和形成良好的环保行为,取得好的效果。家长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是开展环境教育的有力保证。 在实践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对幼儿进行环境教育,仅靠幼儿园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家长和社会的支持、配合。所以,在环境和科学教育中,我们始终注意利用家长资源,给家长们提供机会,让他们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利用幼儿园宣传栏、家园联系手册、家园之桥、墙壁布置等向家长宣传、沟通,让家长明确环境教育的重要,从而理解和支持我园的环境教育工作,共同承担教育的责任。 五、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幼儿工作者必须增强幼儿环境教育的责任感、紧迫感、自觉性。 (2)幼儿环境教育必须把幼儿园的小环境与社会、自然的大环境有机结合。 (3)幼儿环境教育,必须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注意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做到因人施教。 通过系列环境教育活动,幼儿不仅拓宽了知识面,创造能力也在动手动脑的环境教育中得到发展。环保活动中的许多游戏、实验和操作活动,把保与教、学习与锻炼有机结合起来,使幼儿们常常处在探求新知的激情中,良好的园中环境使幼儿全身心都得到良好的发展。环境工作是跨世纪的任务,我们的环保教育仅仅开了个头,以后我们将沿着目标不断努力,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吴少芬.对幼儿环境教育的再认识.[M] [2]林蓓蕾.幼儿环境教育的探索与实践.[M] [3]董小萍.幼儿学前环境教育的认识与实践.[M] 猜你喜欢: 1. 幼儿国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2. 关于幼儿园环保教育的论文 3. 幼儿园环境教育论文

在教学之中教师要给幼儿提供感性经验,幼儿在直观的感受中,能很清晰地讲述实验的过程。以下是我整理的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说课稿,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说课稿范文一:【会变的颜色】

活动目标:

1、产生对颜色的兴趣。

2、通过颜色的变化,能仔细地观察实验。

3、通过探索懂得颜色的混合可以变成另外一种颜色。

4、大胆地参与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发展求异思维。

5、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活动准备:

1、桔子、茄子、白菜头饰各8个。

2、红、黄、蓝颜料,透明口杯,红、黄、蓝、橙、紫、绿色卡片若干。

3、棉签若干,调色盘,分别装有桔子、茄子、白菜图片篮子3个。

4、儿童音乐一首。

活动过程:

一、教师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1、教师介绍今天来参加活动的成员,引出桔子宝宝,白菜宝宝,茄子宝宝,并让幼儿说出它们的颜色。

2、以小熊敲门送礼物引出红、黄、蓝、三种颜料,并让幼儿说出颜色。

二、教师边操作实验边讲解,让幼儿观察颜色变化。

今天,老师要当个魔术师,变个魔术给你们看看,请你们仔细观察好吗?

1、将红色颜料和黄色颜料倒入一个空口杯中,轻轻摇一摇,变成了什么颜色?(桔黄)

2、用同样的办法变出绿色、紫色。

并记录如下:黄+蓝=绿色红+蓝=紫色

三、交代实验要求,请个别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刚才老师变了魔术,现在请小朋友们来当魔术师,自己来变魔术好不好?

1、分别请一个桔子宝宝,白菜宝宝、茄子宝宝来变魔术,逐个变出桔黄色、绿色和紫色。

2、让每组幼儿颜色卡片在桌上操作实验结果。

3、教师小结,简评。

延伸活动:

刚才老师和小朋友都当了魔术师,小熊也想当魔术师,我们来看看小熊要变什么呢?

1、小熊逐个变出一篮子桔子、白菜和茄子,其中一部分没涂颜色,需要小朋友来帮忙。

2、让小朋友们用自己变出的颜色,边听音乐边用棉签给没上颜色的桔子、白菜和茄子,涂上漂亮的颜色。

活动反思:

1、这次活动的安排,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所以对幼儿有很大的吸引力。在幼儿观察老师实验的过程中,幼儿一直很安静很认真地看着实验过程。

2、给幼儿提供感性经验,幼儿在直观的感受中,能很清晰地讲述实验的过程。

3、鼓励幼儿多配色,并用自己配出的颜色进行绘画,增强幼儿的成就感。

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说课稿范文二:【吃蔬菜什么部位】

活动目标:

1、了解常见蔬菜的食用部位,并尝试进行分类。

2、乐意向同伴大胆介绍自己喜欢的蔬菜,懂得多吃蔬菜身体好。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能够将自己好的行为习惯传递给身边的人。

活动准备:

了解、认识常见的蔬菜;蔬菜实物若干;《什么部位可以吃》操作材料包。

活动过程:

一、说菜——交流分享

1、导入:每天无论是家里还是幼儿园,我们都要吃许多的蔬菜。

2、说说我喜欢的蔬菜

3、重点提问:你喜欢吃蔬菜吗?喜欢吃什么蔬菜,为什么?(幼儿个别交流)

小结:小朋友们都很喜欢吃蔬菜,喜欢它里面的营养。蔬菜的营养很丰富,有很多的维生素、矿物质,所以我们应该样样蔬菜都爱吃。

二、选菜——了解蔬菜的食用部位

1、看PPT,师:老师这里有很多蔬菜,我们一起来看看,谁认识的蔬菜多,谁的本领大?

2、刚才我们介绍了各种蔬菜,那你们知道我们吃蔬菜的什么部位吗?(请2—3个幼儿介绍)

有只小熊也爱吃蔬菜,我们一起看看它吃对了吗?听故事《熊妈妈收菜》。

重点提问:小熊跟着妈妈去菜园收蔬菜,它们收了哪些蔬菜?(萝卜、白菜、西红柿)。你听了故事知道萝卜、白菜、西红柿应该吃什么部位呢?(萝卜吃根茎、白菜吃叶茎、西红柿吃果实)

小结:原来,有的蔬菜要吃它的根茎,有的吃它的叶茎,还有的吃果实。

3、尝试分类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4个盆子,请你们帮他分一分(依次介绍根茎、叶茎、花、果实4个盆子)你们动动脑筋,看清你们的盆子上的字,想想应该挑选什么蔬菜。

4、交流统计

三、吃菜——加深对蔬菜的印象

1、重点提问:你们吃过这些蔬菜吗?

2、重点提问:你们是怎么吃的?(生吃、榨汁、炒菜、煮汤、做蔬菜色拉)

小结:蔬菜的营养真好,是维持我们生命不可缺少的食物。一个人可以长期不吃荤菜,但是不能不吃蔬菜,因为蔬菜含有丰富的营养。我们小朋友每天都要和蔬菜做朋友,天天吃蔬菜,把阿姨准备的蔬菜吃光光,做个健康的乖宝宝。

反思:

1、丰富幼儿对蔬菜的经验,在幼儿操作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一些蔬菜的部位,及它们能吃什么部位,让幼儿了解之后再进行操作。

2、加强幼儿的合作意识,在平时活动中,多创设幼儿合作的机会,让幼儿学会商量,合作。

3、在蔬菜营养的方面,知识还不够全面,应了解更多的蔬菜的不同营养,在讲解的过程中,让幼儿进一步理解,从而更好的激发幼儿喜欢吃蔬菜,多吃蔬菜的情感。

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说课稿范文三:【哪个压得深】

【活动目标】

1、幼儿观察实验,感知施加相同的力,受力面越小产生的作用越大。

2、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培养幼儿独立思考能力。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1、小桌子(在泡沫板的四角钉上四颗钉子做成);

2、沙箱、沙子、玻璃杯、削好的铅笔、充气的气球、桌子。

【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

1、幼儿模仿小鸡、小天鹅听音乐在沙池中做游戏。观察游戏后留下的脚印。

2、提问:学小鸡、小天鹅走,留下的脚印有什么不同?

(1)小天鹅走时全脚掌着地,脚印是平平的。

(2)小鸡走时脚尖着地,留下的脚印是深深的。

二、幼儿探究活动一。

1、探究的问题:用同样的力,小桌子不同的面陷入沙土的深浅一样吗?

2、试一试。

(1)把小桌子的桌面朝下放在沙箱的沙土中,用手指使劲按小桌子。

(2)把小桌子的桌腿立在沙土中,用手指使劲按小桌子。

3、记一记我的实验过程。

4、说一说我的发现。

(1)桌面朝下时,可看到桌面只稍微陷入沙土一点。

(2)把桌子正放时,可看见桌腿陷入沙土很深。

三、幼儿探究活动二。

1、探究的问题:用同样的力,玻璃杯不同的面陷入沙土的深浅一样吗?

(1)把玻璃杯口朝下扣在沙箱里,用手掌使劲按玻璃杯。

(2)把玻璃杯口朝上平放在沙箱上,用手掌使劲按玻璃杯。

2、记一记我的实验过程。

3、说一说我的发现。

(1)杯口朝下时,杯子陷入沙子很深。

(2)杯口朝上时,杯子几乎不往沙子里陷。

四、幼儿探究活动三。

1、探究的问题:用手指挤压铅笔的两端(一端削尖),在两个手指上留下的痕迹有何不同?

2、试一试。

幼儿用左右手指挤压铅笔的两端(一端平面,一端削尖)。

3、记一记我的实验过程。

4、说一说我的发现。

(1)尖的头扎在手指上有很深的印儿。

(2)另一个手指几乎不出现痕迹。

五、幼儿探究活动四。

探究的问题:手指与手掌同时挤压气球两侧,气球变化一样吗?

六、试一试。

1、幼儿用手指与手掌同时挤压气球两侧。

2、记一记我的实验过程。

3、说一说我的发现。

(1)用手指压的地方深深地凹进去。

(2)用手掌压的地方没有变化。

七、游戏:帮小鸡过河。

小鸡要过河,可是它的脚太尖,刚下河就把冰踩碎了,用什么方法可以帮助小鸡过河?

1、给冰上铺上薄板,让小鸡踩着板过河。

2、给小鸡做一双大鞋,让它穿着大底鞋过河。

八、拓展思路。

在平整的水泥地上铺一张白纸,上面放一张复写纸,再铺一张白纸,脱掉袜子,用单脚踩在纸上,然后抬起脚拿起纸,在上下两张纸上都看不到脚印。请幼儿用圆珠笔在白纸上轻轻写字,上下两张纸都能留下深深的字迹。

一、教师给幼儿创设科学、合理、有趣的活动区幼儿园活动区的设置需要教师根据本班孩子的年龄特点,考虑到幼儿的需要,还要考虑到地域性及幼儿园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要让活动区具有本班特色,兼顾有艺术性、教育性、发展性、多样性。作为教师应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的活动环境,要让幼儿自主的进入到教师创设的活动区内。在活动中,教师应放手让孩子们大胆地去参加区角活动,并且逐步把集体活动的内容融入到区角活动中,让幼儿和伙伴之间一同探索、一同学习,从而在自己本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有目的的观察活动区中幼儿活动的情况,发现幼儿究竟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引导幼儿主动的参与区角活动,喜欢区角活动,让幼儿在区角活动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例如:在春天伊始,丫丫把家里的小盆栽带到了幼儿园,要和小伙伴们分享。 “小花开的真漂亮啊”“你看,你看,这片叶子刚刚开出来,昨天晚上还没有呢”“它怎么样才能长高呢?是不是多浇点水啊?”看着孩子们都很感兴趣,我先在课堂上设置了一节“有趣的植物”让孩子提高课件了解到植物的生产过程,在课余时间在班级的里一角,开设了“植物园”主题区角活动。请幼儿把自己喜欢的植物带到幼儿园里,孩子们一起观察、记录植物的生产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特点。活动区里,张贴了植物的图片,文字,及孩子自己动手的花朵。这个区域小朋友特别喜欢,有的早上一来到幼儿园就迫不急待的去植物园观察自己的植物了;有的孩子每天都注意给小花小草浇水,增强了孩子的责任感,幼儿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二、教师要提供有选择性、有目的性、好玩的活动区材料教师在创设合理的活动区后,在考虑本班幼儿年龄特点的基础上,要理解活动的目标后在活动区中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材料,投放那些对幼儿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操作材料。每个幼儿的家庭背景,认知水平、经验和能力都是不同的,区角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能为不同能力、兴趣的幼儿提供适于其发展的活动环境。因此我们在活动区中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做到真正的有的放矢。投放材料时,要注意提供难度不同的材料,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充分发挥活动材料的优势。根据幼儿能力的不同提供操作难易程度不同的活动材料,便于教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不同程度的提高。比如:在“科学角”,教师就可以给幼儿提供一些科学知识形象的玩具或者具体事物,最重要的是要给幼儿提供有趣的能激发他们探索欲望的材料,像:多棱镜、木瓶堆放、沙漏、天平、奇妙的转盘等。在“数学区”教师就可以多投放一些多变几何体、可操作性强的,矿泉水瓶盖、蚕豆、彩色小石子、冰糕棍、珠子等等。还可以给幼儿投放一些蒙氏数学操作学具,以内的串珠、可以让幼儿分分合合,在操作中感知总数与分合数之间的关系,再配以数字卡片的操作,使幼儿在动手实践过程中进一步百以内数的真正含义,同时还对色彩加以了巩固。凡是孩子们喜欢的,他们就会百玩不厌,增强了学习探索的兴趣。三、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幼儿适时适宜的指导 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的游戏是非常投入的,因此,教师耐心的观察和倾听是非常重要的,这样能及时地发现幼儿在活动中的情况,从而便于教师及时地加以调整。在观察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兴趣点大多数幼儿喜欢什么区的游戏、喜欢的内容是什么、哪些材料幼儿最为喜欢等等),游戏中哪些情况需要老师介入等等。怎么样才能在最好的时机进行来引导幼儿呢?例如,在教师创设了主题性区角《我们都是好朋友》中,教师提供了各种有关联的图片(小朋友和好伙伴、鸟和大树、手套和手、雨伞和雨鞋、茶壶和茶杯、袜子和鞋子等)的图片。当教师把这些操作材料与相关资料、图片投入到活动区中时,幼儿马上产生了兴趣,但是他们只是拿着单张的图片玩弄,却没有想到要把这些图片配对起来。这时,教师就拿了一张手的图片问:“小鸟和谁是好朋友啊?”帅帅忙着找出了大树的图片,紧接着就有一部分幼儿围拢过来!教师在观察的基础上及时捕捉有价值的内容来引导幼儿进一步的探索和发现,是推动幼儿游戏发展的主导作用。四、教师在活动中要对幼儿进行客观、宽松的评价由教师组织的评价活动可以有很多种,评价的时机也有所区别。教师引导幼儿参与评价,就能发挥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幼儿之间的互动。在小班年龄段,对于活动的评价形式主要以师生互动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评价活动可逐步增加幼儿的参与机会,增强幼儿评价中的生生活动。教师在观察的基础上,及时的做好纪录和反思尤其重要。环境创设是否适宜;布局是否合理;材料提供上是否要作调整;游戏中的介入行为是否及时、适时。另外,孩子的兴趣在哪里,游戏中需要幼儿积累怎样的经验,幼儿在游戏中还存在什么问题,需要怎样的帮助等等。有了、反思和调整的记录才能体现观察和指导的价值,帮助教师不断发现区角活动的价值,促进幼儿在这样的活动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总之,幼儿园区角活动的开展要根据本地区特点,根据幼儿不同年龄特点及不同发展需要,结合教育目标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展,更需要教师有极强的爱心及责任心,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善于总结经验和不足,才能把幼儿园区角活动区活动生动有效的开展起来。

幼儿科学环境创设分析论文

幼儿教育环境创设思考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幼儿教育环境创设思考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幼儿阶段是人生中较为重要的阶段,思维意识以及独立人格在逐渐养成,任何外来环境的干预,对人的性格取向都会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幼儿园主要是为幼儿提供舒适、健康的生长环境,幼儿教育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环境是其中最具影响的因素之一,同时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通过教育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性格发展,有助于促进幼儿综合素质全面成长。由此看来,环境因素在幼儿教育中有着较为突出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环境创设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进行分析,以求进一步推动环境创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提升我国幼儿教育水平。

关键词:

环境创设;幼儿教育;行为方式

幼儿园是我国开展幼儿教育的场所,主要是为幼儿提供一个舒适的成长环境,环境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同样也是一种隐形的教育手段,在全面开发幼儿智力、心智以及个性方面,有着较为突出的作用,随着教育事业改革脚步的推进,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幼儿接受教育的班级环境,是教育课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创设环境,首先需要明晰环境的教育性,以及有效性,环境创设应该同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一致,服务于教育目标。所以说,班级环境创设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占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影响着幼儿自身健康成长,另一方面通过环境创设能够加强幼儿之间的互动效应。环境创设充分体现了当代幼儿培养的教育性、实用性以及全方位性,从多种角度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1、加强幼儿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法

创设环境作为幼儿学习的过程

为了进一步提升幼儿在环境创设中主动学习和发展,首先应对幼儿进行充分了解,明晰幼儿自身兴趣和需求,全面为幼儿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材料和设置环境。在调动幼儿整体积极性后,共同讨论如何设计布置班级墙饰,为幼儿提供相应的布置材料,做出设计方案。在这个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是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原因是能够提升幼儿的动手实践性,加强思维的开拓,并且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勇敢地去表达自身的看法,敢于将想法应用于实际,来获得想要的东西。

①幼儿园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其他途径来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资源,从而去解决未知的问题。

幼儿自主选择的权利

在幼儿园的教育环境中,对于初入学的幼儿而言,周围的环境是陌生的,部分性格较为乖僻的幼儿会产生恐惧和逃避的心理,而大多数幼儿会对幼儿园这个环境产生好奇心,觉得一切事物格外新鲜。给予幼儿自主选择的权利,一方面能够提升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体现了对幼儿的尊重,且给予幼儿一种强烈的信任,增加幼儿的自信心。从以往的幼儿教育经验来看,幼儿能否拥有自主选择以及材料使用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幼儿对环境墙饰布置和设计等的积极性,以及思维的开拓,加强幼儿同环境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便最大程度地发挥环境因素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引导幼儿改正错误

幼儿由于自身年龄较小,思维意识仍处在开拓过程中,对待外来事物往往缺乏足够的认知,容易出现错误行为。当发生这样的现象时,教师应明确自身职责,通过环境材料、环境与幼儿相互作用的学习探究活动,引导幼儿明晰自身的错误,帮助幼儿改正错误,明晰正确的观点。

②幼儿犯错后,教师不应盲目地进行指责,应选择合理的方法探索幼儿的真正意图,了解幼儿群体的认知水平,避免在教学过程中伤害到幼儿的心灵。

加强幼儿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师所准备的相应创设的环境材料,或是根据教学目标提供的环境材料,应能引导幼儿去积极地参与其中,鼓励幼儿去深入探究和实际操作,并对幼儿的实际操作进行指导。幼儿教师应学会转变自身角色定位,摒弃以往严肃的检查形象,将关注点从幼儿玩具是否弄坏等问题转移到如何引导幼儿的学习兴趣上来,客观判断幼儿自身的兴趣和个性化需求,促进幼儿朝着更积极的方向发展。

③国家的兴旺、富强,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幼儿教育阶段是人才成长最基础的阶段,同时也是一些行为习惯以及心性品格养成的阶段,应充分认识到环境创设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利用环境教育资源来达到教学目的。

2、环境创设在幼儿教育中的具体作用

智慧的启迪

幼儿的成长,在一定程度上易受到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在同环境互动中发展的。环境创设之所以对幼儿成长和发展有着较为突出的影响,一方面是由于对幼儿思维方式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幼儿通过在环境中的积极探索,获得了实际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并对周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改造。幼儿园在幼儿初入学时,会对幼儿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格、认知水平以及行为能力进行充分的了解,为后续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

④多数幼儿园会根据幼儿自身的一般特征以及兴趣习惯,创设周边环境,在墙面上布置主题栏,主要内容有各种节日主体,四季特征主体以及动物主体等,诸如:《水》、《我和鸟儿做朋友》以及一系列的礼仪主题墙饰等,内容较为丰富。通过一系列缤纷多彩、内容丰富的主体来调动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不仅帮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增长见闻,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幼儿的语言能力、认知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幼儿在环境和教学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进行探索学习,极大地激励了幼儿学习兴趣,拓宽了思维空间。

情感的渲染

幼儿的教育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培养幼儿发现美、感受美以及欣赏美的能力,在学习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对于幼儿自身的审美能力,应保持充分尊重,不进行人为干预,保证幼儿最真实的美感欣赏,以此为依据,开展教育任务。对于幼儿园周围的教育环境主题,除了采用更加丰富多彩的主题以外,应注重营造具有艺术美感以及童趣美的环境,促使幼儿时刻受到熏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培养艺术美的感知能力。班级内,教师通过和幼儿之间的沟通,对班级墙面进行精心设计和装饰,使每一面墙都具有各自的特色,富有意义,每一面墙上的主题设计,均体现着孩子们对美感的表现,在合作交流中分享成功的喜悦。班级环境创设能够加强幼儿对周边环境的理解,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喜爱,丰富保护环境的情感。诸如在班级的窗台上,可以根据幼儿对大自然的喜爱,开设自然角以及动物饲养区,丰富幼儿情感之间的交流。此外,在班级角落中设立活动区域,可以放置一些植物,由幼儿轮流照顾,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能够学习到更多关于植物的知识,养成良好的心性和品格。

⑤在班级中制定值日生制度,从小培养幼儿的劳动能力,强化幼儿动手能力,在教师的带领下对班级内的植物和动物进行照顾,打扫卫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教师可以提供一系列材料,诸如橘子皮、开心果等,带领幼儿共同动手创造,粘贴各种各样的动物形象,或一个人物形象。班级内有幼儿生日,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们为其过生日,送贺卡或代表心意的小礼物,分享欢乐的时光。班级环境创设,不仅对于幼儿园内部环境创设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更能够加强幼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培养爱心情感,促使班级内的幼儿之间主动相互关爱,营造良好的班级气氛。

行为的激励

班级内部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幼儿能否保持上进的学习态度及积极的心态,对于幼儿行为的激励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日常的幼儿教育活动中,主要是通过带领幼儿做游戏,幼儿绘画以及唱歌等,幼儿的绘画作品中充满了童年的天真无邪,从画中的内容能够感觉到幼儿心中所悟所感,是一种丰富的情感交流。激发幼儿想象力的发挥,诸如利用周边常见的材料,来制作出更多精美的主题内容,诸如将废旧的纸盒、木棍以及水果皮,做成粘贴画、剪纸以及小发明,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开拓思维。幼儿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通过设计主题和收集材料,能够从一系列教育体验活动中收获更好的教育体会,完善自身生活经验和阅历,完成自己的作品。幼儿的作品完成后,教师可以将幼儿的众多作品进行展示,并对每一个作品进行评价和鼓励,激发幼儿继续创作的信心和兴趣,表达对幼儿自身的尊重。由于幼儿自身的生长环境和认知能力存在差异,通过环境创设能够使每一个幼儿在努力过后有所收获,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和品性。此外,在班级外面的走廊上,可以将幼儿的作品进行展示,为幼儿带来更大的喜悦。

活动的创造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脚步的推进,人们更加注重教育环境的好坏,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幼儿良好涵养和性格的养成。为了进一步提升幼儿教育成效,可以设计一系列活动纳入到日常教学内容中,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开设区域活动环境。区域活动环境是一种隐形教育资源,对于幼儿的智慧开发,个性养成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部分幼儿园加强了内部硬件设施建设力度,铺设塑胶跑道,建造种植园以及饲养园等,为幼儿的成长和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甚至部分幼儿园配备了相应的电子音乐器材和运动器械,来丰富幼儿的日常学习内容,从小开始培养幼儿的音乐美感和健康的体魄。

3、结论

幼儿教育是人才成长的基础阶段,同时也是最重要的阶段,环境教育作为一种隐形教育资源,是幼儿教育的主要方法之一,幼儿的行为习惯以及思维方式,都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而逐渐发生改变。总而言之,环境创设要根据幼儿自身的兴趣变化而进行,同时需要紧跟时代步伐,明确幼儿的实际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以幼儿为主体,全面提升幼儿教育水平,为我国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注释

①张瑞生.浅谈环境创设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J].科技视界,2012(29):243.

②刘琦.充分发挥环境创设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5(6):13.

③吉田蓉子.活动室创设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J].科技视界,2013(7):119.

④陈军霞.环境创设在幼儿交往礼仪中的'作用分析[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4(2):134.

⑤唐海艳.环境创设在幼儿活动中的作用[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3(3):181.

拓展相关: 创设问题情境有效性的几点思考教育论文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为了使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的过程,教学应沿着“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步骤进行。可见创设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对于学生学好数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事实上,大量的数学课堂由于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学生兴趣得到了提高,学习更加主动了。但是,不得不承认,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存在一些偏颇的现象,需引起教师的注意和思考。笔者结合有关教学片段,对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做几点思考。

一、创设的问题情境要不要具有针对性

片段1:某教师讲授“年、月、日”新知识时,一开始就创设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小华今年12岁,她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纷纷动脑思考。但多数学生紧皱眉头,抓耳挠腮,不能找到合理的原因。于是教师让学生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大家七嘴八舌,你指我看,你说我听,你讲我评,似乎研究氛围异常浓厚。学生虽然知道了小强的生日是2月29日,但还是不清楚究竟是什么原因。

教师创设情境往往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或提出某个数学问题,或为解决某个知识的重难点作认知上的铺垫。然而有些问题情境创设往往会脱离学生实际,不自觉地拔高要求,片段1的问题情境虽然富有挑战性,但是新课伊始,学生没有对年历的观察作为基础,没有大月、小月、平年、闰年概念的积累,怎么能一下子就回答为什么呢?学生个个紧缩眉头,苦苦思考,挖空心思的想出一些问题来配合教师的教学。而这些问题并不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产生的问题,学生没有经历过程的体验,哪来值得讨论的问题?在进行这部分内容教学时,首先应让学生说出自己是在哪月哪日出生的,并在年历卡上找到自己的生日,然后观察年历说说发现了什么。这样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小华今年12岁,她只过了3个生日”这样的问题放到“生日快乐”的实践活动中教学,既让学生回忆已掌握的年、月、日知识,又启发他们思考判断,显然这样安排是合理的、有效的。

二、创设的问题情境要不要讲究实效性

片段2:某教师讲授“10的分与合”时,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数学情境。教师请了10名学生戴上标有不同数(1~10)的动物头像帽,然后部分学生发了一些数字卡片,要求卡片上的数与动物头像帽上的数合起来是10。

教师应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以及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片段2创设的数学情境只是少数人参与,问题的教学容量小,虽调动了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但总的作用不大。各种不同类型的情境,应该考虑对象和效果。

第一,游戏性情境适合低年级学生特点,它的活动性、趣味性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在游戏的氛围中建构知识,但不能只为了新奇。 第二,故事情境是学生喜欢的,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绎成生动的故事情境,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过程,寓教于趣,寓学于乐,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但是,教师应注意不要喧宾夺主,不能只注意故事情节,淡化了其中的“数学味”。

第三,活动化情境要有体验性。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要不要注重科学性

片段3:某教师讲授“倒数”时,创设了某人进行体育锻炼时倒立的情境。教师指出:生活中人可以倒立,杯子可以倒立,你也能举一些这样的例子吗?于是学生说出了生活中很多物体可以倒立的现象(受教师例子的暗示直接迁移)。随后教师又问:倒数是什么?猜猜看。学生齐答:将数倒过来。怎么倒过来?学生说:1倒过来还是1,8倒过来还是8,9倒过来是6,6倒过来是9。

把问题情境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有些教师却把“生活原型”的引入当作是一种时髦,如此引入新课,可以说与数学内容格格不入,教师只在“倒”字上下工夫,情境运用只是解决了“倒”,而忽略了“倒数”的本质含义,这样的生活原型只能对学生起到误导作用,干扰了正确知识的建立。

生活化的情境不能喧宾夺主,一定要具有典型性,讲究科学性。情境创设一定要优选素材,进行数学加工,为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服务。

教材总是滞后于时代的,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弥补教材的不足,但要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得更紧密,才能引起学生学习上的共鸣。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的同时,还应让学生更多地关注情境中的数学问题。

在对幼儿进行 教育 活动中,幼儿园教育环境是指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创设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3000字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幼儿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教育课程”,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创设动态的、多元的幼儿园教育环境,不仅可以充分顺应幼儿不同的发展潜智、学习方式以及学习需要,而且能够让 儿童 在与环境、材料的有效互动中大胆地探索、充分地表达,获取各种有益的 经验 ,最终促进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

[关键词] 动态环境;多元性;参与性;渗透性

幼儿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教育课程”,在开发幼儿的多元智能、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就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良好的幼儿园环境就像一个“会运动的生命体”,会随着幼儿的身心发展变化而改变,孩子们可以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地促进自身的发展。因此,如何创设一个动态的幼儿园教育环境,让孩子与环境实现真正的“对话”,并在“对话”中得到全面发展应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一、“以动制动”——幼儿园动态环境创设的基本指导思想

儿童是有着无限发展潜能的个体,但儿童的潜能开发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儿童的发展成长是动态的,他们的潜能也就需要不断地激发,这就意味着各种教育元素只有不断地更新、变化并适应儿童发展的需要,“以动制动”才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其教育功能。就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来讲,就是要保持环境的动态性。

动态的幼儿园教育环境首先意味着环境创设在形式上要体现变化性、流动性,意味着环境创设要依据不同的环境特点而布置,突出环境本身的教育属性。户外环境和室内环境的布置本身就存在非常大的不同,适合室内环境布置的形式本质上并不适合户外环境,如室内环境中的各种主题区角(如游戏区、手工制作区等)就不适合置于户外,而空阔、开放的户外环境本身决定了儿童在与环境互动时进行的更多是大的肢体活动,不考虑这种环境布置的差别性就容易造成不同环境功能的相互干扰和冲突。

其次,动态的幼儿园教育环境意味着环境创设在内容上要富于变化,并且这种变化不仅要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特点,要凸显、传达特定的教育信息,还要能让儿童与之不断地互动,才能让环境“会说话”,这就离不开教师提供相应的支持。目前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普遍存在过于注重环境创设本身的丰富性而忽视儿童的真实需要、环境创设与课程相互脱节等误区。[1]环境被认为不需要教师介入就能自行发挥其教育功能。为此,在实践中要注意环境的创设在内容上不断变化的同时,既要考虑与儿童发展的适应性,还要融入教师的课程计划,才能真正实现儿童在与环境的对话中成长。

总之,动态的幼儿园教育环境从总体上讲要能体现出一种“空灵性”,不仅在形式上能够促进儿童与环境发生多元的互动,而且能够在内容上激发儿童不断地想像、思考与操作,促进儿童自主学习的同时,辅以教师适时的教育支持,最终使幼儿园环境发挥“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2]

二、幼儿园动态教育环境创设应体现的特点

(一)幼儿园动态环境创设应体现多元性

建构主义认为,幼儿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儿童往往通过亲身体验,运用自身已有经验来解释和分析自己所面对的各种现象和事物。[3]因此,儿童的学习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环境支持。幼儿园环境是个大概念,它不仅包括与幼儿接触最频繁的课堂环境,也包括课堂之外的园所环境。首先就外部环境而言,动态的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可以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各个角落。如在幼儿园大门入口处,我们根据幼儿园门厅弧形的墙面结构,量身定制了一个直通二楼的多功能玩具区,孩子们可以通过钻、爬、攀、滑等多种方式来上下楼梯。理想的游戏场所不仅为孩子灵动的思维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同时也发展了孩子的运动智能。在楼梯拐角处我们安放了多面镜子,孩子们无论站在楼梯拐角的哪个位置,都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自己,以此激发孩子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其次就班室环境而言,它作为幼儿园日常环境创设中最主要的部分,本身要与班室内部所要发生的既定教育活动相对应。很多教育元素要在班室有限的空间格局内很好的整合在一起,体现了班室教育环境本身所要求的集约性和整合性。因此班室环境的布置需要教师能在小地方做大 文章 。班室内部整个三维的立体空间都可以纳入到动态教育环的境创设中来,而不仅指墙面环境创设,也包括区角环境整体格局的安排和布置等。班室内每一方面的环境布置又有着它特定的规律。

实践中,为保证环境创设的质量,在班室环境创设上我们首先是从美化墙面开始的,然后逐渐过渡到其他方面的环境布置,如利用悬吊的方式将班室的上部空间开辟成展示儿童作品的平台等。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渐提高对教师的要求,同时也不断完善和加深教师对教育的理解。

(二)幼儿园动态环境创设应体现参与性

在幼儿园日常教育环境的创设过程中,很多情况下儿童是被排除在外的,这实际上并不利于环境教育功能的发挥。首先,要保证幼儿园环境的内容和形式的动态性。仅仅依靠教师,不仅工作量非常大,而且环境创设仅由教师一手包办,必定难以避免教师以成人的价值标准思考问题,最终还会影响环境本身的教育功能的发挥;其次,儿童同样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本身又是具有主动发展能力的独立个体,他们具有参与创设同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教育环境的能力和需要,这种需要理应得到满足和尊重。儿童的学习不仅包括直接的感知,更主要的还是亲自参与的过程。在参与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能体会到主人翁的角色意识,而且通过亲身参与可以锻炼自身的操作能力,激发想像力。此外,通过感知自身劳动成果在环境创设中的体现,孩子们会形成对班级、幼儿园和教师的热爱,以及一定的自我效能感,最终促进儿童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幼儿园动态环境创设应体现渗透性

幼儿园动态环境创设的渗透性一方面是指环境本身所包含的教育元素要多元、综合,另一方面指环境创设要能增强儿童的积极体验。首先,许多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包含的教育元素往往过于单调、僵化,虽然环境内容和形式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但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联系,教师习惯于将幼儿园环境分门别类地进行创设,而较多的忽视不同环境功能之间的综合和交叉。生态环境教育的相关研究则认为,环境教育一方面要注重通过“多领域综合”的方式具体实施,另一方面可以采取主题活动的形式来整合各种教育元素。[4]因此,我们在实践中针对幼儿园学期教育工作重点,确立每月的活动主题,并紧紧围绕主题创设出适宜的教育环境,如我们利用 教师节 、 国庆节 、新年等重大节日,和孩子们一起进行主题创设活动,使孩子们在动态的教育环境中各种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另外,班级环境创设要以丰富、增强儿童真实的生活体验为目标,才能最大程度地体现环境的教育功能。目前许多幼儿园环境创设存在唯美的误区,环境建设注重美感和审美价值本无可厚非,但过分追求色彩的艳丽和刺激以及精致的装饰效果都是不可取的。[5]忽略儿童真实体验的环境创设没能从儿童真实的生活情景出发,仅能短暂地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却无法引导儿童对周围环境进行更为深入的实践和思考。因此,我们在进行班级环境创设时十分重视联系儿童已有经验,潜移默化地对儿童施加教育影响。如在教学活动“超市理货员”中,教师就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浓缩的真实超市环境,孩子们扮演着营业员的角色,教师则一改过去统领课堂的角色,通过选用具有区域特点的货架,让孩子们自主思考和探索超市不同区域的划分,促进孩子在开放的环境中积极的思考,主动的探索,在真实的情景中体验着角色的责任,练习通过协商解决问题,从而增进他们交往的能力,使得适宜的教学环境为教育目标的达成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三、幼儿园动态教育环境创设的要点

第一,教师在孩子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要扮演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动态的幼儿园环境本身直接传递给儿童的教育信息是有限的,特别是当环境本身包含有教育者明确的教育意图和丰富的教育元素时,儿童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很难自动地吸收和转化其中隐含的教育信息,反而有可能由于环境本身的复杂性使儿童变得无所适从。因此,环境要能真正“会说话”,同儿童发生深刻的互动,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支持。环境中的教育元素只有通过教师才能“流动”到儿童感知和体验的过程中,最终内化为儿童自身的经验和理解。

第二,要对幼儿园环境进行持续、科学的评估。虽然我们明确了幼儿园动态环境创设要体现多元性、渗透性和参与性等特点,但作为一种“动态”的教育环境客观上要能很好地体现这些特点,还需要对之进行不断的评价与评估,才能保证幼儿园环境创设不偏离教育目标。此外,评价本身也为教师深入 反思 环境创设过程中的各种教育理念、提升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理解提供了契机。因此,确立一系列相对科学、合理的评价形式、标准和体系至关重要。

第三,以多种方式提高幼儿教师关于环境创设的专业素养。幼儿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同显性课程一样也面临着课程转化的问题。按照古德莱德的说法,课程有五个层面的存在形态,从理想的文本到形成儿童的 学习经验 ,必须经过教师的领会和实施才能真正实现。因此,要充分发挥幼儿园环境的教育功能,必然对教师有关“环境课程”的专业素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而且由于环境课程本身的内隐性,教师形成关于环境创设的专业素养不仅仅是简单的理论学习所能实现的,还需要幼儿园灵活采取多种形式给予充分的支持,如建立一定的学习型组织、形成常规化的教育研讨氛围等,以促进教师对环境教育与环境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费萍.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几个问题.早期教育,2003,(6)

[2]刘小青.浅谈幼儿园“空灵型”环境的创设.教育导刊,2008,(9)

[3]郭丽.建构主义理论对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启示.教育导刊,2004,(2—3)

[4]彭蝶飞.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探析.学前教育研究,2007,(7—8)

[5]李俐.幼儿园班级环境建设.学前教育

引言

幼儿园环境创设是指幼儿园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充分结合幼儿自身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幼儿周围环境中的可利用因素,把这些因素通过合适的情景活动转变为教育因素。幼儿剪纸可以高度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 记忆力 。剪纸艺术可以在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中得到充分展示和传播。

一、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幼儿园教育环境大多是由幼儿园内的教师设计的,主要以追求美观、美化环境为目的,忽视了环境对幼儿的教育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给幼儿提供的动手操作机会较少,可供操作的材料和资源比较匮乏,师生互动少,内容比较枯燥,不利于对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教育工作者应该利用科学的 方法 为幼儿创设有益的教育环境。幼儿剪纸艺术,可以培养幼儿肢体协调能力,自己动手制作的剪纸艺术品,有利于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二、剪纸艺术在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中的运用价值

(一)剪纸艺术的作用

剪纸艺术在我国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是一门可操作性比较强的艺术。剪纸艺术品给人视觉上带来透空的感受和艺术享受,如 春节 的窗花就增加了春节喜庆的氛围。剪纸具有剪不断的完整性和趣味性,并且可以达到一定的装饰效果,具有一定程度的适用性,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同时,剪纸操作简单,工具简单,造型不受拘泥。把剪纸艺术应用到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创设中,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二)剪纸对幼儿美术教育的作用

幼儿园是对幼儿进行正确指导和教育的重要场所,这就要求幼儿园教育重视对幼儿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幼儿教育的内容极其广泛,具有启蒙性。其中,美术教育是幼儿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美术活动,加深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引导他们发现身边事物的美好。剪纸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剪纸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幼儿动作的灵活性与精确性,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勤动手也有助于培养幼儿敏捷的思维。剪纸活动是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给幼儿创造美的学习环境,让幼儿接受美的熏陶,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对传承优秀的 传统 文化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美化幼儿园环境

研究表明,教育和环境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所谓环境,就是包括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在内的所有个体生活所需要的外部条件综合。幼儿园的环境是教育工作者结合幼儿自身发展特点,精心创设的适合幼儿发展的教育条件。幼儿园环境包括幼儿喜闻乐见的专用场所、设施和玩具等。对于幼儿园的建设,要以对幼儿有教育价值为出发点,以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为建设目的,充分发挥幼儿在幼儿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幼儿教育环境的创设与布置,需要师生共同参与,是师生活动相互依赖、协同合作的过程。

幼儿教育环境的创设强调幼儿的参与性,要加强环境与幼儿的互动,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忽视幼儿,即便创设的环境再精美,对于幼儿教育也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环境创设要能够对幼儿有足够的吸引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还要让幼儿简单、方便、主动地融入到环境中。加强教师与幼儿的合作,教师要时刻引导幼儿以小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和参与意识。

幼儿园环境创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要做好幼儿教育环境创设工作,幼儿教育工作者就必须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有足够的了解,充分挖掘环境材料中蕴含的对幼儿教育有利的价值,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实现以上目标,必须加强幼儿的参与,让他们成为周围环境的小设计师。在环境创设中,通过亲身体验,有利于引发幼儿自主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剪纸作品可以用来装饰环境,美化环境,在手工剪纸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剪纸创作兴趣,布置幼儿亲手设计的剪纸作品,有效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在剪纸活动中,幼儿可以尽情展现自我,充分享受“小主人”的感觉,在自信满满的同时,激发对剪纸的浓厚兴趣,培养对美的享受,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选择幼儿园环境装饰材料时,需要根据幼儿自身特点,在考虑材料的安全性、可操作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的同时,还要考虑经济性的因素。剪纸是使用普通的纸成型,既可以达到点缀装饰的目的,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约成本。剪纸艺术活动具有基础性、趣味性和多样性。在幼儿剪纸的活动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幼儿正确使用剪刀,保证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安全,还要训练他们的剪纸技能和熟练操作程度,培养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再指导他们叠纸,剪出一幅幅艺术作品。从易到难地教授,让幼儿更快接受,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这样不断进行折叠、剪纸,会给幼儿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幼儿在感受剪纸活动趣味性的同时,达到幼儿教育目的。

结语

近年来,幼儿教育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幼儿教育专家曾指出,最大限度地实现对幼儿的教育目标,必须重视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创设在幼儿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幼儿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剪纸艺术在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中的应用价值,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他们体验主人翁的感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让幼儿参与到环境创设中。

环境保护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环境教育幼儿为先。当前,幼儿园已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把环保教育列入教育教学中。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环保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园环保意识教育初探》

【摘要】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提高环保意识已成为当前教育的重点,环保教育应从幼儿抓起的实践已为人们所认同,因此,环护教育的时间定位一定要从“未来”前移到“现在”,重点要从幼儿教育抓起。本文首先提出应树立明确的环保教育目标,其次从开设环保特色课程以及进行随机的环保教育和家园配合共同教育等几方面具体论述了幼儿环保教育内容的完善。

【关键词】幼儿园 环保教育 目标 内容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252-01

环境保护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环境教育幼儿为先。当前,幼儿园已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把环保教育列入教育教学中,近年来我们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教育探索,将环保教育全面渗透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一、制定明确目标,保证环保教育的长效性

制订环保教育目标首先考虑应从幼儿的身心发展出发,根据本园本地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切实可行的目标。于是我们展开调查和分析,制定了幼儿环保教育的目标: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保护地球家园的情感和责任感;教育幼儿具备基本的环保知识,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通过各种活动,让幼儿知道“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理念。

那么如何将预期目标转化成实施计划呢?我们认为:一要必须使环保教育目标的确定从抽象走向具体,从单一走向多层次。比如,幼儿的环保教育应注重环保意识的起步培养,从生活的点滴做起,通过感知、体验自然,培养起朴素、根深蒂固的环保意识。二要相应改进环保教育的方法。除了目前“为了环境的教育”外,还必须坚持“在环境中教育”,改变传统说教式、空讲大道理的教育方式,让幼儿知道保护环境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要我做”的想法升华为“我要做”的良好品质,增强幼儿环保的自觉性。

二、完善教育内容,保证环保教育的层次感

1.开设环保特色课程

我们将环保教育渗透到语言教学、社会教学、艺术教学等五大领域中进行。例如,在语言教学中,通过看图讲述《一条陌生的鱼哭子》、故事《小鸟搬家》等活动,让幼儿在语言中受到启迪;在社会教学中,通过《吸烟有害人》等活动,让幼儿在活跃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在艺术教学中,则通过打击乐《雨中的故事》、绘画《小鸟的家》、手工《变变变》等活动教育幼儿,并在各个区域中投放大量的废旧物品并将其变废为宝,让幼儿感受到废物是可以再利用的。通过以上活动让幼儿在唱唱跳跳剪剪贴贴画画中充分感受到自己是大自然中的一个成员,逐渐明白人与大自然应当和谐相处的道理。

在将环保教育渗透到以上各个学科的同时,我们还设计了综合性环保课程。如:《可怕的废电池》,我们先通过一节课让幼儿知道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我们开展了一次废旧电池回收宣传活动。对于这次环保宣传活动,全体幼儿都非常积极、重视,纷纷从家中收集并带来大量的废旧电池交给我们回收统一处理,师生共同制作废旧电池回收箱,并将废旧电池的危害告诉自己周边的人们,使班级性活动带动全园性活动,为保护环境尽了自己的力量,也让更多的人知道废旧电池对环保的危害,明白应该统一回收处理的道理,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

在植树节(3月12日),我们一方面让幼儿知道树的相关知识和植树造林的好处,引导幼儿观看有关植树造林和破坏森林的录象,另一方面则结合我园“走向大自然”的特色活动,成功地组织了幼儿及其家长“小手牵大手,共同植树护树”活动,让幼儿到附近的留安山上体验植树的乐趣和艰辛。在世界环境日(6月5日),我们将6月5日所在周定为环保周,并设计了一系列的环保宣传活动。尤其在“”那一天,鼓励幼儿以主人的身份参与活动,每个幼儿身披绿色环保礼仪带向行人发传单,宣传有关的环保知识,在居住的小区开展专场的演出活动,通过唱歌、跳舞、诗朗诵等形式将其表现出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进行随机的环保教育

随机教育主要是培养幼儿良好的环境习惯,使幼儿的一举一动符合现代人、文明人的要求,教育幼儿都要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如:一次手工活动结束后,我们发现满地的纸屑无人理睬,我们就抓住这一现象进行随机教育。首先我们给幼儿上一节有关的“纸”的活动,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纸的用途及造纸的原理,同时了解浪费纸是一种污染环境的行为,大家必须要节约用纸。在如何节约用纸中我们还设计了游戏《我和报纸一起玩》,通过游戏让幼儿知道许多废纸是可以再次利用的。我们还特别设计了一个纸篓箱让幼儿将废纸都放进纸篓,统计比较一天班级浪费的纸张数量。所以现在班内处处干净、整洁,哪儿有纸屑幼儿都会主动捡起,自来水漏水会跑去关紧,离开教室,教师会随手关灯,每天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会为自然角的绿化浇水。我们还努力创造条件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有针对性地挂在教室及幼儿园的各个角落,时时刻刻提醒幼儿,不但美化了环境,也进行了环保宣传。

3.家园配合共同培养幼儿环保意识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与孩子长期亲密的接触,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我们重视家庭环境对幼儿环保教育的影响,努力做到家园教育同步。有些家长自身环保意识极差,也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破坏环境的行为视而不理,这势必造成家园教育目标的分歧,因此,我们在召开家长会时,与家长们一起了解有关环保的信息,宣传环保的重要性,让家长也知道环境保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唤醒家长的环保意识。如在开展主题“各种各样的纸”活动中,我们请家长与孩子一起收集各种废纸,用废纸进行再造纸,并教育幼儿不浪费纸张、不随意丢纸屑,收集各种可乐瓶、易拉罐制作各种户外玩具,如小拖车、拉力器、钻圈等。通过家园联系栏,定期向家长介绍阶段环保教育的目标,鼓励家长在家庭中帮助幼儿巩固各种良好的环保行为。

培养幼儿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初步养成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生活、学习和行为习惯,使幼儿初步养成探求精神、全球意识、主人翁意识以及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心,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继续长期、细致地工作。我们将立足于未来,扎扎实实做到以园为本,大力开展环保研究和环保课程的开发。利用一些途径方法,继续对我们的小朋友及其周围的人群发挥辐射作用,让更多的人、组织纳入环保教育的阵营,让更多的孩子从环保教育中受益,以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以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

参考文献:

[1]武志同.《热爱我们共有的家园》,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年1月

[2]吴飞飞.《对幼儿园环保教育的几点看法》,选自《学前教育》,2004年12月

[3]方燕.《让环境和材料与幼儿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七月

[4]陈德容.《幼儿园探究性学习活动环境创设与利用》,选自《学前教育研究》,2006年3月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园环保教育论文

幼儿科学探究环境创设论文

在对幼儿进行 教育 活动中,幼儿园教育环境是指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创设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3000字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幼儿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教育课程”,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创设动态的、多元的幼儿园教育环境,不仅可以充分顺应幼儿不同的发展潜智、学习方式以及学习需要,而且能够让 儿童 在与环境、材料的有效互动中大胆地探索、充分地表达,获取各种有益的 经验 ,最终促进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

[关键词] 动态环境;多元性;参与性;渗透性

幼儿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教育课程”,在开发幼儿的多元智能、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就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良好的幼儿园环境就像一个“会运动的生命体”,会随着幼儿的身心发展变化而改变,孩子们可以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地促进自身的发展。因此,如何创设一个动态的幼儿园教育环境,让孩子与环境实现真正的“对话”,并在“对话”中得到全面发展应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一、“以动制动”——幼儿园动态环境创设的基本指导思想

儿童是有着无限发展潜能的个体,但儿童的潜能开发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儿童的发展成长是动态的,他们的潜能也就需要不断地激发,这就意味着各种教育元素只有不断地更新、变化并适应儿童发展的需要,“以动制动”才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其教育功能。就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来讲,就是要保持环境的动态性。

动态的幼儿园教育环境首先意味着环境创设在形式上要体现变化性、流动性,意味着环境创设要依据不同的环境特点而布置,突出环境本身的教育属性。户外环境和室内环境的布置本身就存在非常大的不同,适合室内环境布置的形式本质上并不适合户外环境,如室内环境中的各种主题区角(如游戏区、手工制作区等)就不适合置于户外,而空阔、开放的户外环境本身决定了儿童在与环境互动时进行的更多是大的肢体活动,不考虑这种环境布置的差别性就容易造成不同环境功能的相互干扰和冲突。

其次,动态的幼儿园教育环境意味着环境创设在内容上要富于变化,并且这种变化不仅要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特点,要凸显、传达特定的教育信息,还要能让儿童与之不断地互动,才能让环境“会说话”,这就离不开教师提供相应的支持。目前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普遍存在过于注重环境创设本身的丰富性而忽视儿童的真实需要、环境创设与课程相互脱节等误区。[1]环境被认为不需要教师介入就能自行发挥其教育功能。为此,在实践中要注意环境的创设在内容上不断变化的同时,既要考虑与儿童发展的适应性,还要融入教师的课程计划,才能真正实现儿童在与环境的对话中成长。

总之,动态的幼儿园教育环境从总体上讲要能体现出一种“空灵性”,不仅在形式上能够促进儿童与环境发生多元的互动,而且能够在内容上激发儿童不断地想像、思考与操作,促进儿童自主学习的同时,辅以教师适时的教育支持,最终使幼儿园环境发挥“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2]

二、幼儿园动态教育环境创设应体现的特点

(一)幼儿园动态环境创设应体现多元性

建构主义认为,幼儿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儿童往往通过亲身体验,运用自身已有经验来解释和分析自己所面对的各种现象和事物。[3]因此,儿童的学习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环境支持。幼儿园环境是个大概念,它不仅包括与幼儿接触最频繁的课堂环境,也包括课堂之外的园所环境。首先就外部环境而言,动态的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可以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各个角落。如在幼儿园大门入口处,我们根据幼儿园门厅弧形的墙面结构,量身定制了一个直通二楼的多功能玩具区,孩子们可以通过钻、爬、攀、滑等多种方式来上下楼梯。理想的游戏场所不仅为孩子灵动的思维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同时也发展了孩子的运动智能。在楼梯拐角处我们安放了多面镜子,孩子们无论站在楼梯拐角的哪个位置,都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自己,以此激发孩子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其次就班室环境而言,它作为幼儿园日常环境创设中最主要的部分,本身要与班室内部所要发生的既定教育活动相对应。很多教育元素要在班室有限的空间格局内很好的整合在一起,体现了班室教育环境本身所要求的集约性和整合性。因此班室环境的布置需要教师能在小地方做大 文章 。班室内部整个三维的立体空间都可以纳入到动态教育环的境创设中来,而不仅指墙面环境创设,也包括区角环境整体格局的安排和布置等。班室内每一方面的环境布置又有着它特定的规律。

实践中,为保证环境创设的质量,在班室环境创设上我们首先是从美化墙面开始的,然后逐渐过渡到其他方面的环境布置,如利用悬吊的方式将班室的上部空间开辟成展示儿童作品的平台等。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渐提高对教师的要求,同时也不断完善和加深教师对教育的理解。

(二)幼儿园动态环境创设应体现参与性

在幼儿园日常教育环境的创设过程中,很多情况下儿童是被排除在外的,这实际上并不利于环境教育功能的发挥。首先,要保证幼儿园环境的内容和形式的动态性。仅仅依靠教师,不仅工作量非常大,而且环境创设仅由教师一手包办,必定难以避免教师以成人的价值标准思考问题,最终还会影响环境本身的教育功能的发挥;其次,儿童同样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本身又是具有主动发展能力的独立个体,他们具有参与创设同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教育环境的能力和需要,这种需要理应得到满足和尊重。儿童的学习不仅包括直接的感知,更主要的还是亲自参与的过程。在参与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能体会到主人翁的角色意识,而且通过亲身参与可以锻炼自身的操作能力,激发想像力。此外,通过感知自身劳动成果在环境创设中的体现,孩子们会形成对班级、幼儿园和教师的热爱,以及一定的自我效能感,最终促进儿童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幼儿园动态环境创设应体现渗透性

幼儿园动态环境创设的渗透性一方面是指环境本身所包含的教育元素要多元、综合,另一方面指环境创设要能增强儿童的积极体验。首先,许多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包含的教育元素往往过于单调、僵化,虽然环境内容和形式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但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联系,教师习惯于将幼儿园环境分门别类地进行创设,而较多的忽视不同环境功能之间的综合和交叉。生态环境教育的相关研究则认为,环境教育一方面要注重通过“多领域综合”的方式具体实施,另一方面可以采取主题活动的形式来整合各种教育元素。[4]因此,我们在实践中针对幼儿园学期教育工作重点,确立每月的活动主题,并紧紧围绕主题创设出适宜的教育环境,如我们利用 教师节 、 国庆节 、新年等重大节日,和孩子们一起进行主题创设活动,使孩子们在动态的教育环境中各种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另外,班级环境创设要以丰富、增强儿童真实的生活体验为目标,才能最大程度地体现环境的教育功能。目前许多幼儿园环境创设存在唯美的误区,环境建设注重美感和审美价值本无可厚非,但过分追求色彩的艳丽和刺激以及精致的装饰效果都是不可取的。[5]忽略儿童真实体验的环境创设没能从儿童真实的生活情景出发,仅能短暂地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却无法引导儿童对周围环境进行更为深入的实践和思考。因此,我们在进行班级环境创设时十分重视联系儿童已有经验,潜移默化地对儿童施加教育影响。如在教学活动“超市理货员”中,教师就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浓缩的真实超市环境,孩子们扮演着营业员的角色,教师则一改过去统领课堂的角色,通过选用具有区域特点的货架,让孩子们自主思考和探索超市不同区域的划分,促进孩子在开放的环境中积极的思考,主动的探索,在真实的情景中体验着角色的责任,练习通过协商解决问题,从而增进他们交往的能力,使得适宜的教学环境为教育目标的达成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三、幼儿园动态教育环境创设的要点

第一,教师在孩子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要扮演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动态的幼儿园环境本身直接传递给儿童的教育信息是有限的,特别是当环境本身包含有教育者明确的教育意图和丰富的教育元素时,儿童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很难自动地吸收和转化其中隐含的教育信息,反而有可能由于环境本身的复杂性使儿童变得无所适从。因此,环境要能真正“会说话”,同儿童发生深刻的互动,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支持。环境中的教育元素只有通过教师才能“流动”到儿童感知和体验的过程中,最终内化为儿童自身的经验和理解。

第二,要对幼儿园环境进行持续、科学的评估。虽然我们明确了幼儿园动态环境创设要体现多元性、渗透性和参与性等特点,但作为一种“动态”的教育环境客观上要能很好地体现这些特点,还需要对之进行不断的评价与评估,才能保证幼儿园环境创设不偏离教育目标。此外,评价本身也为教师深入 反思 环境创设过程中的各种教育理念、提升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理解提供了契机。因此,确立一系列相对科学、合理的评价形式、标准和体系至关重要。

第三,以多种方式提高幼儿教师关于环境创设的专业素养。幼儿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同显性课程一样也面临着课程转化的问题。按照古德莱德的说法,课程有五个层面的存在形态,从理想的文本到形成儿童的 学习经验 ,必须经过教师的领会和实施才能真正实现。因此,要充分发挥幼儿园环境的教育功能,必然对教师有关“环境课程”的专业素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而且由于环境课程本身的内隐性,教师形成关于环境创设的专业素养不仅仅是简单的理论学习所能实现的,还需要幼儿园灵活采取多种形式给予充分的支持,如建立一定的学习型组织、形成常规化的教育研讨氛围等,以促进教师对环境教育与环境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费萍.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几个问题.早期教育,2003,(6)

[2]刘小青.浅谈幼儿园“空灵型”环境的创设.教育导刊,2008,(9)

[3]郭丽.建构主义理论对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启示.教育导刊,2004,(2—3)

[4]彭蝶飞.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探析.学前教育研究,2007,(7—8)

[5]李俐.幼儿园班级环境建设.学前教育

引言

幼儿园环境创设是指幼儿园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充分结合幼儿自身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幼儿周围环境中的可利用因素,把这些因素通过合适的情景活动转变为教育因素。幼儿剪纸可以高度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 记忆力 。剪纸艺术可以在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中得到充分展示和传播。

一、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幼儿园教育环境大多是由幼儿园内的教师设计的,主要以追求美观、美化环境为目的,忽视了环境对幼儿的教育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给幼儿提供的动手操作机会较少,可供操作的材料和资源比较匮乏,师生互动少,内容比较枯燥,不利于对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教育工作者应该利用科学的 方法 为幼儿创设有益的教育环境。幼儿剪纸艺术,可以培养幼儿肢体协调能力,自己动手制作的剪纸艺术品,有利于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二、剪纸艺术在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中的运用价值

(一)剪纸艺术的作用

剪纸艺术在我国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是一门可操作性比较强的艺术。剪纸艺术品给人视觉上带来透空的感受和艺术享受,如 春节 的窗花就增加了春节喜庆的氛围。剪纸具有剪不断的完整性和趣味性,并且可以达到一定的装饰效果,具有一定程度的适用性,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同时,剪纸操作简单,工具简单,造型不受拘泥。把剪纸艺术应用到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创设中,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二)剪纸对幼儿美术教育的作用

幼儿园是对幼儿进行正确指导和教育的重要场所,这就要求幼儿园教育重视对幼儿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幼儿教育的内容极其广泛,具有启蒙性。其中,美术教育是幼儿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美术活动,加深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引导他们发现身边事物的美好。剪纸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剪纸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幼儿动作的灵活性与精确性,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勤动手也有助于培养幼儿敏捷的思维。剪纸活动是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给幼儿创造美的学习环境,让幼儿接受美的熏陶,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对传承优秀的 传统 文化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美化幼儿园环境

研究表明,教育和环境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所谓环境,就是包括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在内的所有个体生活所需要的外部条件综合。幼儿园的环境是教育工作者结合幼儿自身发展特点,精心创设的适合幼儿发展的教育条件。幼儿园环境包括幼儿喜闻乐见的专用场所、设施和玩具等。对于幼儿园的建设,要以对幼儿有教育价值为出发点,以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为建设目的,充分发挥幼儿在幼儿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幼儿教育环境的创设与布置,需要师生共同参与,是师生活动相互依赖、协同合作的过程。

幼儿教育环境的创设强调幼儿的参与性,要加强环境与幼儿的互动,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忽视幼儿,即便创设的环境再精美,对于幼儿教育也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环境创设要能够对幼儿有足够的吸引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还要让幼儿简单、方便、主动地融入到环境中。加强教师与幼儿的合作,教师要时刻引导幼儿以小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和参与意识。

幼儿园环境创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要做好幼儿教育环境创设工作,幼儿教育工作者就必须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有足够的了解,充分挖掘环境材料中蕴含的对幼儿教育有利的价值,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实现以上目标,必须加强幼儿的参与,让他们成为周围环境的小设计师。在环境创设中,通过亲身体验,有利于引发幼儿自主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剪纸作品可以用来装饰环境,美化环境,在手工剪纸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剪纸创作兴趣,布置幼儿亲手设计的剪纸作品,有效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在剪纸活动中,幼儿可以尽情展现自我,充分享受“小主人”的感觉,在自信满满的同时,激发对剪纸的浓厚兴趣,培养对美的享受,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选择幼儿园环境装饰材料时,需要根据幼儿自身特点,在考虑材料的安全性、可操作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的同时,还要考虑经济性的因素。剪纸是使用普通的纸成型,既可以达到点缀装饰的目的,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约成本。剪纸艺术活动具有基础性、趣味性和多样性。在幼儿剪纸的活动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幼儿正确使用剪刀,保证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安全,还要训练他们的剪纸技能和熟练操作程度,培养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再指导他们叠纸,剪出一幅幅艺术作品。从易到难地教授,让幼儿更快接受,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这样不断进行折叠、剪纸,会给幼儿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幼儿在感受剪纸活动趣味性的同时,达到幼儿教育目的。

结语

近年来,幼儿教育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幼儿教育专家曾指出,最大限度地实现对幼儿的教育目标,必须重视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创设在幼儿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幼儿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剪纸艺术在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中的应用价值,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他们体验主人翁的感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让幼儿参与到环境创设中。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整个科学教育体系的初始阶段和基础环节,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组织实施生成性教学,对于萌发儿童学习科学的兴趣,积累科学经验,掌握初步的技能等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生成性教学及策略》

摘 要: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整个科学教育体系的初始阶段和基础环节,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组织实施生成性教学,对于萌发儿童学习科学的兴趣,积累科学经验,掌握初步的技能等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生成性教学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这一概念反应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儿童“亲身经历真实的研究过程”。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教师要掌握生成性教学的理念,运用恰当的策略,要让儿童在真正地“做科学”中建构和生成科学的意义。

一、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

(一)生成性教学的提出及内涵

生成性教学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维特罗克最早提出的。维特罗克提出,学习的实质就是大脑主动地建构外界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的相关信息的联系,以使输入的信息获得具体意义,即学习是学习主体的原有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积极地选择、注意、知觉、组织、储存和激活信息,并主动建构起信息的意义的过程。在生成性教学中,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发现者、研究者和主动构建者。

继维特罗克提出生成性教学的理念以后,众多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进行了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这一理论的内涵。意大利的马拉古兹在学前儿童教育中进行了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经过实践研究,马拉古兹认为学前儿童教学既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改变的僵死的执行计划,也不是儿童无目的、随意、自发的活动,而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生成过程。美国的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多尔对后现代课程的描述是:“它是生成的,而非预先界定的”。他强调,构造主义的课程是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交互作用而生成的,而不是预先设定的课程。教学过程是互动与对话的过程。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各因素都处于积极状态。

综上所述,生成性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诚的态度与学生就相关课题进行平等对话,并根据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感受、兴趣与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思路做出及时调整,使教学对话能够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的教学过程。其核心是旨在通过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儿童生动活泼的个性获得长足发展。

(二)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理念

1.生成性教学更加倾向表现性目标的价值取向

所谓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它是由美国课程学家艾斯纳提出的一种教学目标取向。艾斯纳指出在课程计划中存在两种不同的教学目标:一种是在教学计划中预先规定好的,即预先规定了通过教学儿童应该获得的知识和行为,称之为教学型目标;另一种是预先不明确规定儿童在教学完成后应获得的知识和行为结果,而只指明学生将要遭遇的情境、将要处理的问题和将要从事的活动,强调学生在学习中个性化的表现和个人意义的获得,称之为表现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强调学生与情景的互动,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教学仅仅为儿童创设一个情境――需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但并未预设他们要达到统一的结果与行为。它能够激发儿童主动参与问题解决并且进行个性化的构建和知识的生成。当然,生成性教学关注表现性目标并不意味着完全排斥教学性目标,恰是在承认教学性目标的基础上使表现性目标更加凸显。

2.生成性教学更加关注教学的具体过程

传统教学关注的是教学结果,也就是教学目标的达成状况或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而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过程,则略去不管。而生成性教学关注的是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发展又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的。“教育一词首先被认为是一种过程”,教学当然也是一种过程,教学与过程不可分离。如果教学过程是单一的,学生只能获得片面的发展;如果教学过程是丰富而生动的,学生能够获得全面的、个性化的发展。生成性教学认为教学活动的实质是培养人的过程,其核心不是目标的达成而是儿童的发展。生成性教学认为教学设计仅仅是对整个教学过程所做的宏观规划,而对教学中学生的具体行为表现不做预设。因此,生成性教学是更加关注教学的具体过程,而不是结果。

3.生成性教学更加重视偶发教学事件的教育资源性

所谓偶发的教学事件,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偶然发生,事前没有预料到的事件。从某种意义上说,偶发事件不是教学过程中的意外,而是教学过程的必然和常态,是一种出现规律不易被把握、又没有统一的固定的处理方式的事件。生成性教学更加重视对偶发教学事件的利用,甚至将其看作是教学过程中生成的一种有益的教学资源。在生成性教学中,重视偶发事件的教育性,就是要求教师不断留意学生的变化与反应,捕捉偶发的教育契机与智慧火花,并对其作出积极的回应。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比他预料的要多,学生对教师的触动方式也是无法预料的,这会促使教师采取进一步的教育性行动而不是去完成事先规定的行动。

4.生成性教学更加强调平等互动性的教学方法

生成性教学的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在教学中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关系的内涵就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互动过程。“我”影响“你”,也就是“你”影响了“我”。生成性教学把教学过程看作是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教师与文本、儿童与文本等多种教学因素相互促进的互动过程,而不是单一的“教――受”的灌输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互动,才会生成新的资源和信息,而对话是互动性教学方法的基础,是师生以平等的关系、开放的心态、谦虚的态度来交换彼此的思想,探讨对文本的理解。所以在运用互动性的教学方法时,要时刻注意以对话的方式来统领。

二、生成性教学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作用

学前儿童的学习特点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更多的是运用直觉思维而非逻辑思维,抽象符号的呈现对于幼儿来说难以理解,其对世界的认知是建立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的。儿童学习科学,不只是学习现成的科学结论,而是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与体验,是儿童主动构建具有个人意义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习得科学探究思维的过程。由此可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成性教学的过程,生成性教学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生成性教学可以培养儿童的科学思维能力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并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记忆,更重要的是让儿童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其领悟科学、运用科学的能力,即将所学的科学知识、概念和技能运用于解决具体问题中。科学思维能力是儿童在不断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和得以体现的。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生成性教学中,教师会有意识地为儿童提供进行科学探究的环境,让儿童历经探究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带领学生运用观察、交流、猜测等一系列的科学方法来获取信息、组织信息以及检验结论,引导他们将所学的科学知识运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以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生成性教学可以引导儿童通过探究建构科学概念

儿童天生就具有认识和了解世界的强烈愿望,他们会自发地组织来自外部的各种信息,形成对世界的初步认识。这些初步的认识依赖于直接的情景和感知,是建立在直接经验基础上的,是儿童认识这个世界的开端,也是他们建构对这个世界新认识的起点。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会认真观察并了解每一位儿童的想法,从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出发,积极地给儿童创造亲自探究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自己去建构新的科学概念,促使他们在现有水平上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三)生成性教学可以发展儿童的多元智能

科学学习作为一种儿童通过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实践来认识世界的活动,受到其认知发展水平的影响。不同思维水平的儿童在科学教育中的表现特点不同。那些处于具体行动思维水平的儿童在直接的探究活动中获益更多,而认知水平更高的儿童即使在传统的讲述方式下也能够获得发展。因此,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引导儿童开展各种不同方式的探究活动,可以发挥儿童不同的优势智能,使儿童更加自信,更有兴趣投入活动,并在活动中使智能获得多元的、全方位的发展。

三、生成性教学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生成性教学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的个性化建构,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科学有效地实施生成性教学,需运用以下策略:

(一)了解儿童,预设学情,是生成性教学的前提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儿童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因为每个儿童都是一个活生生的、独特的人,儿童之间的独特性隐含了更大的生成性。教师把儿童当作重要的生成性课程资源,就必须要了解儿童的个体差异、心理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需求,并以此为据开展科学教育。科学教育从儿童的现实情况出发,从儿童的已知起航,生成才会更有效。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曾指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二)精心策划弹性的教学设计,为生成创设自由的空间

生成性教学重视教学的情境性和偶发性,但这并不是对教学预设的排斥,相反,而是更强调精心策划具有弹性的教学设计。为了更好地生成,教学设计要从活动目标、内容、过程、方法、材料及场地等方面体现出多样性、选择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为儿童科学知识的生成和个性的发展预留更大的空间。如在设计活动目标时,一方面要从知识掌握、能力方法和情感态度三个维度进行预设,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儿童实际水平和个性差异,做分层要求;在设计活动方法时,可以采用观察、操作、比较、分类、阅读、交流等多种方式方法,并且使各种方法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观察中有操作,操作中进行观察,在操作、观察中进行比较和交流更有收获。再如,预设活动形式,可以运用个别学习、小组探究、大组讨论、小明星上课、情境表演等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活动中如何选择和组合运用这些形式,则根据活动的需要和可能而定,无固定框架,多形式的活动组织更能激发儿童的兴趣和积极性,更有利于探究和生成。

(三)培养问题意识,鼓励儿童质疑,促进动态生成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曾指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质疑问难具有极大的价值意义。在生成性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也是生成性教学的关键。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和谐自由宽松的活动情境,鼓励儿童遇事有主见,敢于提出问题,引导他们留心观察生活,学会多角度深入体验,认真思考,对所见、所闻大胆地提出问题,努力找根据,分析说明。

(四)创设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鼓励儿童积极探索

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是生成性教学的前提。新《刚要》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只有为儿童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感到安全、可信任的能够进行自主探究和创造的环境,才能使儿童感到无任何压力,消除顾虑,大胆去尝试,积极地进行科学探索活动。实践证明,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是儿童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儿童在宽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下,更倾向于探究和生成。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创设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教师必须尊重和接纳每个儿童的兴趣和需求,寻求儿童真实的认知水平;要给每个儿童激励性评价,挖掘每一个儿童探索活动的独特价值,使每个儿童在每一次探究活动中都有所发现,有成功的体验。另外,教师要给儿童出错的权利,避免伤害儿童。教师应该接纳儿童的错误认识,并让儿童在“试错”探究过程中逐渐认识事物,使儿童形成尊重事实、通过探究能解决问题的意识。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生成性教学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重视儿童积极探究,关注儿童主动建构和生成知识的意义,这些理念和特点对于儿童科学素质的培养和个性化的全面发展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谭敬德,陈清,张艳丽.维特罗克生成性学习理论认识论特征分析及其对教学设计的指导意义[J].电化教育研究,2009(8).

[2][5]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06(10).

[3][6]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基本理念及其基本诉求[J].高等教育研究,2006(8).

[4]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7]陈琴.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儿童科学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4(23).

[8]李�.生成性教学研究述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4) .

作者简介:李伟(1991― ),女,汉族,四川渠县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学前教育研究。

吴吉惠(1970―),女,汉族,四川广安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心理学教学和研究工作。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论文

可以划分五大领域进行各个领域的解说和教育目的

小班幼儿科学环境创设论文

论文 摘要: 早期阅读环境的创设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和阅读兴趣、能帮助幼儿产生自主阅读的好习惯。由此可见,幼儿早期阅读环境的创设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对幼儿书面语言学习及终身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从家长和幼儿园两方面论述如何为幼儿的早期阅读创设良好的环境,充分发掘环境的教育作用。

论文关键词: 创设 幼儿

早期阅读环境前言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的把幼儿的早期阅读方面的要求纳入语言教育目标的体系,提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它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有关研究指出,人的主要阅读能力,是在3-8岁期间形成的。如果在婴儿时期不及时启蒙阅读意识,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幼儿入学后就可能出现学习适应困难。因此怎样在学前期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早期阅读环境,为他们进入小学后的书面语言学习及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是目前幼儿园与家长应该重视的问题。

一 幼儿园方面(一)创设适宜的幼儿园图书室是阅读活动开展的基础1、图书由专人负责管理,为了便于幼儿分类摆放,我们可以在每本图书上作颜色标记,教师引导幼儿将图书放在相应颜色标记的书架上,这样可以有次序的分类,也便于找寻的方便。

2、幼儿阅览以班级为单位,由老师带队按照图书室的时间安排进行阅览。阅览期间,老师负责好每个幼儿的阅读纪律、安全、卫生以及爱护图书等常规教育,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室周一到周五开放以保证每个班在一周内至少有一次在图书室阅读,其它时间教师可自行安排,也可进行多次阅读活动。

3、图书要按照大班段、中班段、托小班段进行摆放,便于教师带队进行阅读活动,也便于管理。最好要有幼儿都认识的标志性的东西,便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进行查找。

4、图书要及时更新,防止幼儿对图书失去兴趣。但是现在很多的幼儿园图书对于幼儿只是形同虚设,有的图书都已很破旧,而且更新很缓慢,有的甚至都没有更新,久儿久子,幼儿也就对这个所谓的图书阅览区失去了兴趣,不愿参与到阅读中来,这样严重阻碍了幼儿的阅读视野,不利于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幼儿教室也要配备图书角在幼儿日常活动的教室配备图书角,为幼儿提供必要的阅读物质材料,可以为幼儿提供随手可取的书籍或其他文字游戏材料,使幼儿随时随地有机会接触书和文字,想看的时候不会发生没有书看的情况。

但在提供幼儿图书时要注意几点:1提供的图书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提供图文并茂的图书而且图书最好要以大本的图书为主,这样可以提高幼儿阅读的兴趣,因为幼儿喜欢色彩鲜艳的图画。如《东方娃娃》、《娃娃画报》、《幼儿智力故事》等等。2图书的多样化。从幼儿生活到科学知识,从环境问题到生命教育、亲情、友谊、克服困难等不同题材的读物。而且多为幼儿准备绘本读物,绘本读物是低幼儿童阅读学习的主要对象,它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同低幼儿童的接受视野相融合。3图书可以是教师或幼儿一起制作。教师或幼儿一起制作图书,让幼儿参与到制作过程,可以让幼儿体会语言的多元风貌也可以提高幼儿的阅读兴趣。〔1〕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选取合适、优质的故事书作阅读指导之用(童书朗读研究小组,2000)。

(三)教师要经常组织早期阅读活动1、利用大开本故事书进行分享阅读在全班阅读指导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大开本故事书与幼儿一起进行分享阅读。

在运用大开本故事书开展朗读活动时,教师应用手指从左到右逐字指出封面中的故事名称和每一页的文字,以便让幼儿有机会把教师所读的内容和教师用手指出来的文字进行一一对应,幼儿可以不认字但应加强幼儿对书面文字的感知能力的培养。[2]在幼儿园分享阅读环境的创设上,要注意教育性和活动性的结合,使幼儿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做到与环境亲密接触、良性互动、有效对话,让幼儿园环境成为幼儿发展的平台,也要注意阅读环境的主题性和层次性、生成性和开放性、自然性和发展性的有机结合。

2、引导幼儿大声朗读阅读内容在进行全班阅读指导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幼儿大声朗读图书,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互动教学法,使其成为必要的阅读指导辅助手段。美国阅读委员会的研究指出,幼儿大声朗读图书,有助于幼儿建立必要的知识储备,引导他们迈上成功的阅读之路。该委员会的阅读指导建议着重强调朗读是唯一且最重要的语言活动,为幼儿大声朗读图书是协助幼儿理解文本意义的重要方法。但是有很多幼儿都是喜欢默读的,教师要注意这类幼儿,积极引导幼儿大声朗读,体验大声朗读的语言魅力。

3、让幼儿分享自己的阅读成果在阅读活动产生一定的效果与作用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让幼儿来分享阅读成果,将自己阅读的书籍以语言的方式分享给其它幼儿,让幼儿体会自己阅读的快感与成就感,从而对阅读产生喜爱。

(四)故事墙的布置

1、教师可以在教室墙面上画上故事,配备上色彩鲜艳的插图。如故事《小兔子找太阳》中,教师可以将每个故事段画出来,另外附写着故事内容。如在这个故事里,小兔子看见红灯笼觉得是太阳,这里就可以画一幅画,以此类推。这样便于幼儿观看,幼儿每天来园的时侯、课间活动的时候就可以随时随地地享受故事王国的世界。但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注意及时更换故事墙的故事内容,不能让它形同虚设。

2、幼儿园可以空出一面墙让幼儿画故事,自己创编故事。幼儿可以随时在背景图上创作、讲述自己的故事,可以以师生合作的形式进行创作。在这样的故事环境中,幼儿随时随处可以驻足阅读,阅读已成为幼儿在园生活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3、让幼儿进行故事创编、讲故事训练。在教师指导下,幼儿运用已有的阅读的经验,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创编新的故事,并用自己的语言把故事表演出来,这样可以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幼儿把自己听到的或创编的故事画成一幅幅与故事内容情节相符的画面,再装订成一本书,讲给老师、同伴听,或投放到图书角,供大家阅读欣赏。发动幼儿收集废旧图书、图片,并把这些图书图片上的图案剪下来,并指导幼儿将其重新组合,引导幼儿发挥想象,画上背景,创编故事,幼儿可以自己制作头饰寻找合作伙伴一起扮演角色。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童话剧的演出,增加语言活动的多元性、幼儿阅读活动的趣味性、丰富性。

(五)阅读要与游戏融合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园课堂用的最多的教学方法之一。

在对幼儿进行 教育 活动中,幼儿园教育环境是指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创设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3000字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幼儿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教育课程”,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创设动态的、多元的幼儿园教育环境,不仅可以充分顺应幼儿不同的发展潜智、学习方式以及学习需要,而且能够让 儿童 在与环境、材料的有效互动中大胆地探索、充分地表达,获取各种有益的 经验 ,最终促进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

[关键词] 动态环境;多元性;参与性;渗透性

幼儿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教育课程”,在开发幼儿的多元智能、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就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良好的幼儿园环境就像一个“会运动的生命体”,会随着幼儿的身心发展变化而改变,孩子们可以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地促进自身的发展。因此,如何创设一个动态的幼儿园教育环境,让孩子与环境实现真正的“对话”,并在“对话”中得到全面发展应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一、“以动制动”——幼儿园动态环境创设的基本指导思想

儿童是有着无限发展潜能的个体,但儿童的潜能开发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儿童的发展成长是动态的,他们的潜能也就需要不断地激发,这就意味着各种教育元素只有不断地更新、变化并适应儿童发展的需要,“以动制动”才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其教育功能。就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来讲,就是要保持环境的动态性。

动态的幼儿园教育环境首先意味着环境创设在形式上要体现变化性、流动性,意味着环境创设要依据不同的环境特点而布置,突出环境本身的教育属性。户外环境和室内环境的布置本身就存在非常大的不同,适合室内环境布置的形式本质上并不适合户外环境,如室内环境中的各种主题区角(如游戏区、手工制作区等)就不适合置于户外,而空阔、开放的户外环境本身决定了儿童在与环境互动时进行的更多是大的肢体活动,不考虑这种环境布置的差别性就容易造成不同环境功能的相互干扰和冲突。

其次,动态的幼儿园教育环境意味着环境创设在内容上要富于变化,并且这种变化不仅要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特点,要凸显、传达特定的教育信息,还要能让儿童与之不断地互动,才能让环境“会说话”,这就离不开教师提供相应的支持。目前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普遍存在过于注重环境创设本身的丰富性而忽视儿童的真实需要、环境创设与课程相互脱节等误区。[1]环境被认为不需要教师介入就能自行发挥其教育功能。为此,在实践中要注意环境的创设在内容上不断变化的同时,既要考虑与儿童发展的适应性,还要融入教师的课程计划,才能真正实现儿童在与环境的对话中成长。

总之,动态的幼儿园教育环境从总体上讲要能体现出一种“空灵性”,不仅在形式上能够促进儿童与环境发生多元的互动,而且能够在内容上激发儿童不断地想像、思考与操作,促进儿童自主学习的同时,辅以教师适时的教育支持,最终使幼儿园环境发挥“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2]

二、幼儿园动态教育环境创设应体现的特点

(一)幼儿园动态环境创设应体现多元性

建构主义认为,幼儿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儿童往往通过亲身体验,运用自身已有经验来解释和分析自己所面对的各种现象和事物。[3]因此,儿童的学习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环境支持。幼儿园环境是个大概念,它不仅包括与幼儿接触最频繁的课堂环境,也包括课堂之外的园所环境。首先就外部环境而言,动态的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可以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各个角落。如在幼儿园大门入口处,我们根据幼儿园门厅弧形的墙面结构,量身定制了一个直通二楼的多功能玩具区,孩子们可以通过钻、爬、攀、滑等多种方式来上下楼梯。理想的游戏场所不仅为孩子灵动的思维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同时也发展了孩子的运动智能。在楼梯拐角处我们安放了多面镜子,孩子们无论站在楼梯拐角的哪个位置,都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自己,以此激发孩子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其次就班室环境而言,它作为幼儿园日常环境创设中最主要的部分,本身要与班室内部所要发生的既定教育活动相对应。很多教育元素要在班室有限的空间格局内很好的整合在一起,体现了班室教育环境本身所要求的集约性和整合性。因此班室环境的布置需要教师能在小地方做大 文章 。班室内部整个三维的立体空间都可以纳入到动态教育环的境创设中来,而不仅指墙面环境创设,也包括区角环境整体格局的安排和布置等。班室内每一方面的环境布置又有着它特定的规律。

实践中,为保证环境创设的质量,在班室环境创设上我们首先是从美化墙面开始的,然后逐渐过渡到其他方面的环境布置,如利用悬吊的方式将班室的上部空间开辟成展示儿童作品的平台等。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渐提高对教师的要求,同时也不断完善和加深教师对教育的理解。

(二)幼儿园动态环境创设应体现参与性

在幼儿园日常教育环境的创设过程中,很多情况下儿童是被排除在外的,这实际上并不利于环境教育功能的发挥。首先,要保证幼儿园环境的内容和形式的动态性。仅仅依靠教师,不仅工作量非常大,而且环境创设仅由教师一手包办,必定难以避免教师以成人的价值标准思考问题,最终还会影响环境本身的教育功能的发挥;其次,儿童同样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本身又是具有主动发展能力的独立个体,他们具有参与创设同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教育环境的能力和需要,这种需要理应得到满足和尊重。儿童的学习不仅包括直接的感知,更主要的还是亲自参与的过程。在参与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能体会到主人翁的角色意识,而且通过亲身参与可以锻炼自身的操作能力,激发想像力。此外,通过感知自身劳动成果在环境创设中的体现,孩子们会形成对班级、幼儿园和教师的热爱,以及一定的自我效能感,最终促进儿童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幼儿园动态环境创设应体现渗透性

幼儿园动态环境创设的渗透性一方面是指环境本身所包含的教育元素要多元、综合,另一方面指环境创设要能增强儿童的积极体验。首先,许多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包含的教育元素往往过于单调、僵化,虽然环境内容和形式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但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联系,教师习惯于将幼儿园环境分门别类地进行创设,而较多的忽视不同环境功能之间的综合和交叉。生态环境教育的相关研究则认为,环境教育一方面要注重通过“多领域综合”的方式具体实施,另一方面可以采取主题活动的形式来整合各种教育元素。[4]因此,我们在实践中针对幼儿园学期教育工作重点,确立每月的活动主题,并紧紧围绕主题创设出适宜的教育环境,如我们利用 教师节 、 国庆节 、新年等重大节日,和孩子们一起进行主题创设活动,使孩子们在动态的教育环境中各种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另外,班级环境创设要以丰富、增强儿童真实的生活体验为目标,才能最大程度地体现环境的教育功能。目前许多幼儿园环境创设存在唯美的误区,环境建设注重美感和审美价值本无可厚非,但过分追求色彩的艳丽和刺激以及精致的装饰效果都是不可取的。[5]忽略儿童真实体验的环境创设没能从儿童真实的生活情景出发,仅能短暂地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却无法引导儿童对周围环境进行更为深入的实践和思考。因此,我们在进行班级环境创设时十分重视联系儿童已有经验,潜移默化地对儿童施加教育影响。如在教学活动“超市理货员”中,教师就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浓缩的真实超市环境,孩子们扮演着营业员的角色,教师则一改过去统领课堂的角色,通过选用具有区域特点的货架,让孩子们自主思考和探索超市不同区域的划分,促进孩子在开放的环境中积极的思考,主动的探索,在真实的情景中体验着角色的责任,练习通过协商解决问题,从而增进他们交往的能力,使得适宜的教学环境为教育目标的达成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三、幼儿园动态教育环境创设的要点

第一,教师在孩子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要扮演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动态的幼儿园环境本身直接传递给儿童的教育信息是有限的,特别是当环境本身包含有教育者明确的教育意图和丰富的教育元素时,儿童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很难自动地吸收和转化其中隐含的教育信息,反而有可能由于环境本身的复杂性使儿童变得无所适从。因此,环境要能真正“会说话”,同儿童发生深刻的互动,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支持。环境中的教育元素只有通过教师才能“流动”到儿童感知和体验的过程中,最终内化为儿童自身的经验和理解。

第二,要对幼儿园环境进行持续、科学的评估。虽然我们明确了幼儿园动态环境创设要体现多元性、渗透性和参与性等特点,但作为一种“动态”的教育环境客观上要能很好地体现这些特点,还需要对之进行不断的评价与评估,才能保证幼儿园环境创设不偏离教育目标。此外,评价本身也为教师深入 反思 环境创设过程中的各种教育理念、提升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理解提供了契机。因此,确立一系列相对科学、合理的评价形式、标准和体系至关重要。

第三,以多种方式提高幼儿教师关于环境创设的专业素养。幼儿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同显性课程一样也面临着课程转化的问题。按照古德莱德的说法,课程有五个层面的存在形态,从理想的文本到形成儿童的 学习经验 ,必须经过教师的领会和实施才能真正实现。因此,要充分发挥幼儿园环境的教育功能,必然对教师有关“环境课程”的专业素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而且由于环境课程本身的内隐性,教师形成关于环境创设的专业素养不仅仅是简单的理论学习所能实现的,还需要幼儿园灵活采取多种形式给予充分的支持,如建立一定的学习型组织、形成常规化的教育研讨氛围等,以促进教师对环境教育与环境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费萍.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几个问题.早期教育,2003,(6)

[2]刘小青.浅谈幼儿园“空灵型”环境的创设.教育导刊,2008,(9)

[3]郭丽.建构主义理论对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启示.教育导刊,2004,(2—3)

[4]彭蝶飞.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探析.学前教育研究,2007,(7—8)

[5]李俐.幼儿园班级环境建设.学前教育

引言

幼儿园环境创设是指幼儿园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充分结合幼儿自身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幼儿周围环境中的可利用因素,把这些因素通过合适的情景活动转变为教育因素。幼儿剪纸可以高度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 记忆力 。剪纸艺术可以在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中得到充分展示和传播。

一、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幼儿园教育环境大多是由幼儿园内的教师设计的,主要以追求美观、美化环境为目的,忽视了环境对幼儿的教育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给幼儿提供的动手操作机会较少,可供操作的材料和资源比较匮乏,师生互动少,内容比较枯燥,不利于对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教育工作者应该利用科学的 方法 为幼儿创设有益的教育环境。幼儿剪纸艺术,可以培养幼儿肢体协调能力,自己动手制作的剪纸艺术品,有利于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二、剪纸艺术在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中的运用价值

(一)剪纸艺术的作用

剪纸艺术在我国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是一门可操作性比较强的艺术。剪纸艺术品给人视觉上带来透空的感受和艺术享受,如 春节 的窗花就增加了春节喜庆的氛围。剪纸具有剪不断的完整性和趣味性,并且可以达到一定的装饰效果,具有一定程度的适用性,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同时,剪纸操作简单,工具简单,造型不受拘泥。把剪纸艺术应用到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创设中,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二)剪纸对幼儿美术教育的作用

幼儿园是对幼儿进行正确指导和教育的重要场所,这就要求幼儿园教育重视对幼儿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幼儿教育的内容极其广泛,具有启蒙性。其中,美术教育是幼儿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美术活动,加深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引导他们发现身边事物的美好。剪纸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剪纸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幼儿动作的灵活性与精确性,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勤动手也有助于培养幼儿敏捷的思维。剪纸活动是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给幼儿创造美的学习环境,让幼儿接受美的熏陶,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对传承优秀的 传统 文化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美化幼儿园环境

研究表明,教育和环境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所谓环境,就是包括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在内的所有个体生活所需要的外部条件综合。幼儿园的环境是教育工作者结合幼儿自身发展特点,精心创设的适合幼儿发展的教育条件。幼儿园环境包括幼儿喜闻乐见的专用场所、设施和玩具等。对于幼儿园的建设,要以对幼儿有教育价值为出发点,以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为建设目的,充分发挥幼儿在幼儿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幼儿教育环境的创设与布置,需要师生共同参与,是师生活动相互依赖、协同合作的过程。

幼儿教育环境的创设强调幼儿的参与性,要加强环境与幼儿的互动,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忽视幼儿,即便创设的环境再精美,对于幼儿教育也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环境创设要能够对幼儿有足够的吸引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还要让幼儿简单、方便、主动地融入到环境中。加强教师与幼儿的合作,教师要时刻引导幼儿以小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和参与意识。

幼儿园环境创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要做好幼儿教育环境创设工作,幼儿教育工作者就必须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有足够的了解,充分挖掘环境材料中蕴含的对幼儿教育有利的价值,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实现以上目标,必须加强幼儿的参与,让他们成为周围环境的小设计师。在环境创设中,通过亲身体验,有利于引发幼儿自主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剪纸作品可以用来装饰环境,美化环境,在手工剪纸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剪纸创作兴趣,布置幼儿亲手设计的剪纸作品,有效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在剪纸活动中,幼儿可以尽情展现自我,充分享受“小主人”的感觉,在自信满满的同时,激发对剪纸的浓厚兴趣,培养对美的享受,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选择幼儿园环境装饰材料时,需要根据幼儿自身特点,在考虑材料的安全性、可操作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的同时,还要考虑经济性的因素。剪纸是使用普通的纸成型,既可以达到点缀装饰的目的,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约成本。剪纸艺术活动具有基础性、趣味性和多样性。在幼儿剪纸的活动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幼儿正确使用剪刀,保证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安全,还要训练他们的剪纸技能和熟练操作程度,培养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再指导他们叠纸,剪出一幅幅艺术作品。从易到难地教授,让幼儿更快接受,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这样不断进行折叠、剪纸,会给幼儿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幼儿在感受剪纸活动趣味性的同时,达到幼儿教育目的。

结语

近年来,幼儿教育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幼儿教育专家曾指出,最大限度地实现对幼儿的教育目标,必须重视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创设在幼儿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幼儿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剪纸艺术在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中的应用价值,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他们体验主人翁的感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让幼儿参与到环境创设中。

如何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引导幼儿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入手,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切实提高科学教育活动的效益,使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和发现的乐趣,带着这些问题,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班科学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小班科学教育情趣化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 作为幼教改革的法规性和指导性文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十分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在科学教育领域中,从目标的定位到内容要求及指导要点,都充分肯定了“兴趣”、“体验”、“感受”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本文试从情趣化的角度出发,对小班科学教育进行探索。

[关键词] 科学教育 情趣 幼儿

长期以来,幼儿园科学教育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教育的基点基本定位在知识和技能的层面。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感受到什么、有什么情感体验、在看似“热闹”的活动场面背后,幼儿是否真正在愉悦、快乐的学习,这些问题常常被忽略。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表明,“快乐情绪对记忆与学习的影响是重要的,学生更有可能学会或记住他们对之有一种积极情感的材料”,“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是个体持续发展的动力。”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引导幼儿园以积极的态度去调节动机、认知和操作,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幼教工作者的共识。

如何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引导幼儿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入手,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切实提高科学教育活动的效益,使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和发现的乐趣,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在组织小班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作了以下探索和尝试:

一、选择幼儿熟悉、感兴趣的教学内容

由于小班幼儿生活经验相对贫乏,注意力易涣散,因此,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选择他们熟悉、有趣且浅显易懂的教学内容,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思维活跃,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愿望。

如《认识鸡》的主题活动中,从《小鸡的出生》、《鸡的一家》到《鸡蛋制作的食品》等活动,围绕的都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感兴趣的问题。毛茸茸的小鸡从哪里来?公鸡和母鸡谁是小鸡的爸爸?谁是小鸡的妈妈?鸡蛋可以制作出这么多好吃的食品。带着这些最想知道的问题,幼儿通过摸一摸、看一看、听一听、比一比、尝一尝,开始了对小鸡的观察和探索。秋天来了,《酸酸甜甜的橘子》是幼儿常见、爱吃的水果,在让孩子观察、品尝了橘子的颜色、形状及味道的基础上,教师又适时地出示了能够激发幼儿新的探索兴趣的电动榨汁机。当幼儿看到橘子瓣在飞速旋转的榨汁机内翻转、变小,直至变成橘子汁的过程,个个目不转睛,跃跃欲试。幼儿在亲自动手制作、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的同时满足了好奇心,拓展了视野,体验了现代科技产品带给人们生活的高效和便利。

二、活动过程自主化,让每个幼儿都获得愉悦、成功的体验

让幼儿通过操作、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认识结构是现代幼儿教育所倡导的。因为,在自主化的探索过程中,幼儿相对独立的进行操作、实验、感知和观察等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获得成功,感受有能力的良好机会,探索的结果将使他们发现周围物质世界是怎样的,发现各种自然物和现象是怎样活动的、怎样相互作用的。小班幼儿的直觉行动性思维占主导地位,好奇心强,需要在触摸、摆弄、甚至是“瞎忙”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学习科学。在《春天来了》的活动中,我们没有在活动室内让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去观察和记住春天的季节特征,而是带领幼儿来到春季盎然的大自然中。在老师的启发下,孩子们个个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接触大自然,感受春天的美。摸摸柳树姑娘的辫子、闻闻路边野花的清香,数一数电线上飞来几只小燕子,在草地上打个滚,幼儿在主动活动的过程中,活跃了思维,锻炼了身体,增强了独立自主意识和自信心。

其次,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多样性和独特性特征。要求我们不能以整齐划一的标准来衡量每个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不同表现。《纲要》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在小班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主要通过开展区角活动这一非正规性科学教育活动的形式来满足个体发展的不同特点的需求。我们发现,在开放、自由、自主地区角活动中,幼儿对不同种类的材料、对同一材料的不同部分的关注程度是不同的,每个幼儿都能结合自身的经验和需要参与不同的活动或同一种活动不同层次的操作,以自身特有的方式去体验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

三、运用游戏法,让科学教育成为幼儿喜爱的活动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同时游戏在促进幼儿情感和认知发展方面的价值也是独一无二的。小班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行动受情绪的支配,还不能用理智支配行为,因此,游戏是使教育要求转化为孩子需求的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小班幼儿科学教育中,应最大限度地发挥游戏的功效,利用游戏的“自发机制”,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游戏环境,而不是热热闹闹、唱唱跳跳的表面形式。因为只有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幼儿才能以自己的方式学习。在《好玩的沙》的科学活动中,教师把幼儿带到了一个有沙、有水、有各种玩沙工具的游戏环境中,鼓励幼儿大胆玩耍。有的幼儿把沙放进水里,有的幼儿把水倒进沙里,有的幼儿用容器装沙、倒沙,还有的幼儿利用潮湿的沙玩起了结构游戏。孩子们通过玩耍,感知了沙的特性,激发了探索沙的兴趣,增进了交往。真可谓寓教于乐,收益颇多。

四、科学教育与艺术活动相结合,引导幼儿用喜欢的方式充分表达

小班的幼儿思维具有拟人化、形象化的特点。他们把秋天的落叶看成是小树叶离开了妈妈;花儿开了,是它想看一看小朋友会不会把它摘走;天黑了,是因为太阳公公回家睡觉了。在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中,有些儿歌、故事、谜语、歌曲以形象优美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情节向幼儿展示了一个个科学的道理和现象。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运用艺术化的形式是提高教育效果的有效方法。例如,在《春天来了》的活动中,教师边出示《春天来了》的景色图,边朗读诗歌《春天》,“春风一吹,吹醒了青蛙,吹来了檐子,吹绿了柳树……”,从而激发了幼儿外出观察的愿望,增强了探索活动的目的性。又如,幼儿在观察雪花时,配以歌曲《小雪花》,幼儿随着优美、活泼的旋律,在雪地里转圈、起舞、观赏,嘴里唱着“一、二、三、四、五、六,咦?雪花哪里去了?雪花不见了,只见一个圆圆亮亮的小水点”,这样不仅使幼儿身心愉悦的处在活动中,还完善、强化了幼儿的科学发现,提高了审美能力。

幼儿在探索之后,“都有一种表达的潜力和倾向”。瑞吉欧教学模式创始人马拉吉齐等人提出的“孩子的一百种语言”,就是对幼儿多种表达方式的形象描述。教师要鼓励幼儿运用语言、身体动作、绘画、建筑、角色表演等表现方式,进行探索成果的表达和交流。例如,在《有趣的叶子》这一科学活动中,幼儿进行了采摘、收集、观察、绘画、分类等方面的智力活动和技能学习。他们用自己不同的情趣来观赏叶子,以剪、贴、画的不同表现形式表达了自己对叶子特征的认识和理解,以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幼儿通过多种方式的表达和交流发现自我,欣赏别人,反思过程,澄清思维,分享了探索的乐趣。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班科学教育论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