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翔一女,教授,中共党员。先后获外国语语言文学学士和留学硕士学位。现任宜春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负责人(副院长)、宜春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教授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长、江西师大外国语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生导师、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宜春学院第一届中青年骨干教师、世界课程促进协会会员、中国英语教学协会会员和江西省英语协会会员。从事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21年,先后担任综合英语、高级英语、西方经贸文选、英语语言学、英美文学等课程,教学效果优秀。先后主持完成高等教育、外国语言文学和国际教育专业8项省级课题研究,参与10余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先后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论文并获论文奖近10次、发表全国核心论文和省级论文30余篇,先后获省级、市级和校级优秀党员、先进个人、教学优秀奖、优秀论文奖、优秀科研成果奖等多项荣誉。中文名:李翔一国籍:中国出生地:中国职业:教师毕业院校:宜春学院外国语学院代表作品:《论社会真实语料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学术研究学术研究课题主持省级以上学术课题研究近10项,参与课题研究10余项(略)1、《新形势下的高校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学改革研究》省教改项目,主持,已结题;2、《新时期“四位一体”外语教学创新策略研究》省教改项目,主持,已结题;3、《“以学生为本”的高校英语教学新模式研究》省教育规划项目,主持,已结题;4、《区域性大学青年教师人文学术素养的研究》省高校人文项目;主持,已结题;5、《swec式提升高校英语教师素质探究》省教育规划项目,主持,已结题;6、《打造“双素质创业型”高校外语人才探究》省高校人文项目;主持,已结题;7、《DA语言理论指导下的外语专业教学研究》省教改项目;主持,已结题;近年学术论文1、《论社会真实语料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江西社会科学》2003(8)2、《试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设计---ACommunicativeApproach》发表于《教育与职业》2005年(1)3、《翻译信息背离探析》《江西社会科学》2005(9)4、《试析提高区域性大学青年教师人文学术素养》《教育与职业》2005(4)5、《新时期高校外语教育创新策略》《教育与职业》2005年(10)6、《浅析“变译”翻译理论及其对翻译教学的启示》《教育与职业》2005(11)7、《探究新时期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与职业》2006(2)8、《打造“双素质创业型”高校外语人才探究》《教育与职业》2007(2)9、《文化翻译的创造性判逆与最佳关联》《江西社会科学》2007(6)10、《文化翻译的创造性判逆与最佳关联》《江西社会科学》2008(6)11、《高校外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教育评论》2009(5)12、《我们的下一个任务--新的议程:今天的大学必须使大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和外国文化》《英语学习》(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1)11、《运用语篇标记词进行英语阅读教学》发表于《宜春学院学报》2003(5)12《冷眼观嘲看钠米》《现代物理知识》2003(6)13、《语言交际原则指导下的综合英语课程设计方案-AComprehensivePerspective》《第一届世界课程大会宣读论文》2003(11)15、《Discourse语言理论与外语教学---LanguageTheoryaboutDiscourse宜春市创全国优秀生态城市先进个人奖;第五届国际英语教学优秀论文三等奖;联合国国际暨第九届国际母语日论文奖;江西省CCTV杯演讲大赛优秀指导教师;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江西省教育科学成果二等奖学术兼职1、国际课程促进协会会员;2、中国英语教学协会会员3、江西省英语学会会员
1999年本科考入东北大学材料学院,2002年7月公派赴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Queen Mary College, University of London)材料系攻读材料工程硕士学位。2005年9月,获得英国Furlong基金会的全额博士奖学金,进入伦敦学院大学(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UCL)攻读博士学位,从事生物医用材料的静电雾化成型研究工作;2009年4月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作为英国工程与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EPSRC)资助的Research Fellow继续在UCL从事生物医用材料方面的相关研究工作。2010年9月起,进入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从事生物医用材料方面研究。多年来,李翔博士一直从事基于静电雾化(EHD)成型技术的微纳米结构生物医用材料的制备、机理探索和性能调控。曾在J. Royal. Society. Interface.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0余篇,获得国际专利1项。相关学术兼职包括ACTA Biomaterialia等期刊审稿人、英国生物材料学会会员、新加坡材料学会会员及欧洲生物材料学会会员。
中华医学麻醉brain research
1、《中华麻醉学杂志》
1981年创刊,为中华医学会主办的麻醉学专业学术期刊,以广大麻醉学专业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
中华麻醉学杂志报道麻醉学领域领先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以及对麻醉科临床有指导作用、且与麻醉科临床密切结合的基础医学研究。
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国麻醉学科临床、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麻醉学学术交流。
2、《临床麻醉学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Anesthesiology)
由南京市卫生局主管,中华医学会南京分会主办的学术性期刊。《临床麻醉学杂志》创刊于1985年3月。
《临床麻醉学杂志》以围术期麻醉处理、急救复苏、重症监测治疗及疼痛治疗为主要内容,兼及有关边缘学科。
《临床麻醉学杂志》所刊出的学术论文不仅可用于指导临床,而且在全国范围内除个别省市外,可满足几乎所有医院的医务人员晋升职称及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定的需要。
3、《中国临床医学》
创刊于1994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主办的临床医学类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临床医学》主要设有专家述评、论著、研究快报、短篇论著、技术与方法、临床病理(例)讨论、综述、研究简报、短篇报道、病例报告等栏目。主要以从事医药卫生相关工作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等医学院校师生为读者对象。
4、《麻醉与镇痛》
《麻醉与镇痛》是《Anesthesia & Analgesia》的中文版,由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具体承办,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罗爱伦教授任编委会主席。
美国IARS理事会副主席Adrian W Gelb博士担任科学顾问及联络人,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博士生导师黄宇光教授担任scientific director, 并邀请全国各大医院知名麻醉学专家担任顾问及编委,使杂志质量和学术水平有了更进一步的保证。
5、《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英文名: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esthesiology and Resuscitation)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徐州医科大学为第二主办单位的学术性期刊。创办于1980年。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内容涵盖临床麻醉、重症监测治疗、生命复苏、疼痛诊疗、药物依赖与戒断等领域,以综述为特色,以创新性研究成果为核心,以临床前瞻性研究、应用基础和基础研究为重点。
设置有论著(50%)、综述(40%)、讲座(知识更新)、国际交流、学科建设等栏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麻醉学杂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临床麻醉学杂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临床医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麻醉与镇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这个要到科技部情报研究所的网站去下载即可。百度一下“爱思医学信息网”,这个站也有。
权威:中华麻醉学杂志核心:临床麻醉学杂志、各高校学报(如:复旦学报)、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苏旭,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89年在白求恩医科大学获放射毒理学硕士学位;1995年在白求恩医科大学获放射生物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所长、卫生部核事故医学应急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及成果:①电离辐射生物效应及其分子机制研究。②辐射防护与核事故医学应急技术研究。③放射卫生防护政策与标准研究。近年来,承担了15项国家和部委级科研项目,发表研究论文120余篇,主编出版专著6部。先后指导和培养了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20余名。1996年获吉林省第四届青年科技奖;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1999年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4年被国家人事部、科技部、教育部等7部委遴选为国家 “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同年,被卫生部授予“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2005年被国家人事部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获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9年被中华预防医学会授予“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发展贡献奖”;2009年被亚洲辐射研究协会授予 “辐射研究贡献奖”。主要学术组织兼职:国际辐射研究协会中国委员会主席;亚洲辐射研究协会副主席;世界医生反核战争联盟国际委员会委员;卫生部放射卫生防护标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毒理学会放射毒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副总编;《中国辐射卫生》杂志副总编;《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副总编;《辐射防护通讯》杂志副主编等职务。吉林大学兼职教授、苏州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科学院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兼职博士生导师。王志林 党委书记副所长王志林,1953年8月出生,汉族,籍贯北京。1978年10月毕业于武汉海军工程学院电源站技师专业,大专学历。1972年至1983年在国防科委新疆21基地服役,任排长、副连长、连长、技师。1984年-2002年历任原卫生部工业卫生实验所科员、行政科副科长、总务处副处长、基建办副主任、主管技师。1993年任行政处处长;1996年任原卫生部工业卫生实验所副所长(副局级)。2002年至今任中国疾控中心辐射安全所副所长、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2009年10月20日任党委书记。现主持党委、纪委工作。分管行政、后勤、保卫、工会工作。历任北京市西城区第十二、十三、十四届人大代表。岳保荣 副所长岳保荣,1953年出生,汉族,籍贯山西,研究员。1977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原南京药学院)。1984年至1985年在苏州医学院进修放射卫生专业;1996年至1997年在德国物理技术研究院做访问学者;2003年1月至5月在英国圣乔治医院辐射防护中心做访问学者。1977年至2002年历任原卫生部工业卫生实验所研究室副主任、科技处处长,2002年任中国疾控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副所长、卫生部核事故医学应急中心副主任。主管科研、外事、教育培训。主要研究方向及成果:长期从事放射防护工作,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医疗照射防护与质量保证研究工作,重点为放射诊断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研究,完成多项部级和国际合作研究课题,并发表数十篇研究论文。组织制、修订“乳腺X射线摄影质量控制检测规范”等五项国家标准。“九五”期间全国医疗照射水平调查研究,于2002年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目前承担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合作课题;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放射诊疗中职业危害控制技术与风险评价研究等课题。现任国际原子能机构亚太地区项目中国协调员。主要学术组织兼职: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第三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放射医学与防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放射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医用辐射装备与检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放射卫生标准委员会委员;《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编委;《中国职业医学》杂志编委。孙全富 副所长孙全富,1964年出生,河北故城县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放射医学专业,获放射医学学士学位。1989-1990年在日本广岛放射线影响研究所流行病学部进修;1996-2002 年在日本鹿儿岛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教研室工作学习,并获得医学论文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疾控中心辐射安全所副所长。主管计量认证、实验室安全、防护安全、技术服务工作。分管质量管理办公室、科技成果推广处。主要研究方向及成果:长期从事放射流行病学研究与辐射致健康效应危险估计,研究工作包括天然高本底辐射与居民健康放射流行病学研究、高氡钍射气地区肺癌危险估计、特殊实践人员辐射危险评价、非铀矿山矿工放射性职业危害调查与控制研究、核设施周围人群健康调查、公众核与辐射危险认知调查等。负责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工作和卫生部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登记报告系统。作为主要研究人员,2006年“高本底辐射地区流行病学研究”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007年“居住环境监测与对人体健康影响研究”获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主要学术组织兼职:为第六届卫生部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专业委员会、国家职业病诊断与鉴定技术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WHO Internal Radon Project项目组成员等。丁库克 副所长山东聊城人,博士研究生毕业,高级职称,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在北京矿冶研究总院、首都医科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从事行政管理与科研工作。近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际科研合作基金、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基金等资助,发表SCI文章7篇,拥有3项软件著作权,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项。2010年被聘为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辐射与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现协助所长分管该所后勤与保卫工作。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这个期刊,什么核心期刊也不是的,就是个普通期刊。但是由 中华医学会主办的,所以属于 普通 国家级期刊。
《试论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摘要: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教育也是公民道德建设“诚信”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有效地帮助他们自觉树立诚信意识,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道德;现状;原因;途径
2001年9月20日,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第一次系统明确地提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其中“诚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而且在职业道德要求中,也再次强调“诚实守信”的重要性。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要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坚持知行统一,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把道德实践活动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之中。修订大学生行为准则,引导大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着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因此,大学生成为公民道德建设“诚信”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帮助他们自觉树立诚信意识、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德育工作者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诚信道德对大学生的价值体现就是对大学生个人发展的效用和意义问题
(一)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
诚实就是真实无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守信就是重诺言,讲信誉,守信用。远大理想的实现和科学信念的坚守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征,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顽强的毅力。一个没有良好诚信道德的人,不可能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一个在平时不讲诚信的人,在关键时刻不可能为崇高的理想信念作出牺牲。大学生只有养成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才能真正忠诚于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牢固树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生奋斗的理想信念。
(二)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马克思曾说:要发展成为“自觉而全面发展的新人”。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当代大学生必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完全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只有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讲诚信、讲道德、言必行、行必果、诚心做事、诚实做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自觉端正态度,坚守道德规范,才能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三)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需要每个人诚实守信、遵守契约。民主法制建设需要社会成员遵纪守法、相互信任。大学生只有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信用意识和道德观念,“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努力培养诚实守信的优良品德,奠定立足现代社会的道德基石,才能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四)诚信是大学生实现人际和谐应当坚持的基本原则
中国传统道德认为,诚信的内容和要求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是以诚为本、取信于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为人思诚,信以行义,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诚信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保证,历来被视为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基本准则。诚信要求在交往中,彼此应当抱着心诚意善的动机和态度,相互理解、接纳和信任,重信用、守信义。坚持诚信原则,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极为有利。
二、大学生诚信道德的现状及原因
(一)大学生诚信道德的现状
当前,从总体上看,大学生诚信状况良好,但少数大学生出现了诚信缺失的现象。大学生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考试作弊。近年来,几乎每年都有大学生因考试作弊而受严厉处分的报道。不少高校都有学生因考试作弊而被勒令退学。的确,大学生作弊的现象在大学里已经是普遍的、无争的事实。抄袭作业,在网上下载一些资料,再拼凑几个小时就完成了一篇“大作”。这在许多学生学习生活中已经习以为常了。如今一些在校大学生为完成假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也不惜毁誉抄袭。考试作弊手段也越来越先进,使用手机、发短讯到对讲机,雇请“枪手”代考,无所不用,完全把大学生的诚信抛到了脑后。
2.求职简历注水。在2002年11月1日的《中国青年报》中有一则这样的新闻:《一所高校冒出近百名“学生会副主席”》。文中说:记者在南京某高校采访时了解到,该校应届毕业生招聘会已拉开帷幕,学校准备的“双向选择就业推荐表”开始陆续发到毕业生手中。记者看到,数百名应届毕业生在填表时,“在校期间担任的主要职务情况”一栏中竟然都填写着诸如“学生会副主席”、“某某部副部长”、“班长”、“学习委员”,个个身居要职。更有甚者填写的全部是学生会各主要部门的副职领导。还有些同学杜撰的证书也是五花八门,例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驾驶证、职业技能证书,等等,真是应有尽有。我们是一个几千年以来一直都在强调“以诚取信”的国度,一直崇尚“养心莫善于诚”, 然而今天,我们的一些天之骄子却在求职过程中抱着一种欺和侥幸的心理,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3.网络诚信道德缺失。网络具有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可以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然而,互联网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可能因使用不当或缺乏规范而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例如,在网络中互相漫骂、攻击,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侮辱、诽谤他人,参与网络色情游戏、赌博、等等活动时有发生,甚至有些大学生还利用电脑犯罪。这些都是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在网络中的体现。
4.恶意拖欠学费和助学贷款。据了解,国家助学贷款还贷情况普遍不如人意。以中国某大学为例,该校是全省首批实行国家助学贷款的高校之一,自1999年以来总计发放贷款1 400多万元,资助贫困生3 145人。可还贷情况却不理想,2004年有300多名毕业生是靠贷款完成学业的,可如今工作已经超过一年,仍有百余人没有按规定时间还款。前不久,某大学校园网公开曝光47名逾期未偿还国家助学贷款的毕业生名单,引起在校学生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被曝光者如今工作已经三年了,按照助学贷款合同规定,借贷者最迟必须在毕业后一年内开始还款,四年内还清。而这些大学生有的至今分文未还,有的未按规定足额还。经校方多次催促,仍不与银行和学校联系说明情况,学校不得已而为之只好采取“最后通报”的方式。在江苏徐州,截至2007年9月底按合同规定应该归还助学贷款的100多名大学生中竟有50多人分文不还。
(二)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原因
大学生诚信道德的缺失,既有社会不良思潮和观点的影响、家庭教育存在缺陷、学校教育的缺失等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内在原因。而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因此,我们必须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内在原因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探讨,才能找出杜绝大学生失信现象发生的有效途径,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
1.浮躁的心态。浮躁是指不踏实、急于求成的现实体现和内心焦躁不安的心理体验的综合。其特点是冲动性、情绪性、盲目性、偏执性。在大学生身上表现为: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狂热冒失、从众行为、见异思迁、不求甚解、个人意识突出、满腹牢骚、烦躁不安以及一蹶不振心理等。正是由于大学生的这种不良心态使得他们容易出现缺乏诚信、背信违约、考试作弊、抄袭成风等等诚信道德缺失的现象。
2.责任意识淡薄。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通常成长在较为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导致他们对他人和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淡薄,意志薄弱,心理脆弱,存在着利己主义思想,在面临义和利的选择时,往往会为了获利而舍弃诚信。
3.是非辨别力差。当代大学生思维敏捷、思想活跃、求知欲强、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感觉时代精神的敏锐性,这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有利因素,但这种特点也容易受道德价值的多元化影响,加之社会阅历浅,对社会转型期内出现的不良社会现象,感到迷茫和困惑不解,是非辨别力差,表现为认识上的片面性、表面性,容易将观察了解到的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作社会本质,放弃诚信原则,产生大量的失信行为,同时,对失信所带来的后果还没有足够的认识。例如,一些大学生对于自身诚信道德缺失不以为然,总以为这是生活中的小节,不但不引起重视,反倒为一时的小伎俩、小聪明沾沾自喜。
4.知和行相背离。多数大学生把诚信作为一种重要品质来看待。各类调查中显示8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诚信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至少有50%左右的大学生认为,诚信在自己的为人处事中非常重要,是自己的原则;50%左右的大学生认为,讲诚信需视具体情况而定,面对不同的人、事有不同的判断。但当关系到自己的个人利益或所谓的“关键时刻”,如考试、评奖、毕业和求职等,就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使知和行相背离,坚守诚信的道德意志力不强。
三、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的理性反思
我们已经分析了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就要以此为切入点,对症下药,找到制止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培养大学生诚信道德品质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品行
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关键因素还在自身思想道德素养不高,培养大学生诚信道德品质主要还应该靠修炼其内功,增强其思想道德观念,提高人格品质,而这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诚信道德教育机制,注重诚信道德建设的实效,“三管齐下”,协同抓好大学生良好诚信品行的培养。首先,家庭是第一所学校,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父母应认识到自己道德教育的责任和影响,带头端正自己的言行,自觉提高自己诚信道德教育能力,构建和谐诚信家庭;其次,学校应发挥其诚信道德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改进滞后、空洞的诚信道德教育形式,丰富诚信道德教育的内容,建立和谐诚信校园,同时学校还可以建立学生诚信档案,以督促大学生们提高诚信道德修养;最后,社会应通过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净化社会环境和以身作则,树立诚信道德的楷模等方式来积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诚信道德培养的社会环境,正面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道德观念。
(二)大学生自觉提高内在的诚信道德修养
外部的制度、环境和教育的确能对大学生的诚信道德的培养产生影响,但这些都只是从外部产生作用,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要从大学生内在的修养做起,坚定自己的诚信道德信念,要以严格的个人修养来约束自己。
1.学思结合的方法
通过虚心学习诚信知识,多读书,读好书,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才能在行为上有所依据,同时学习一定要与实践结合,不能人云亦云,盲目从众,要善于思索,提高诚信道德判断力。有意识地区分什么是善的,树立正确的诚信观念,通过学思并重,择诚信去欺诈,不断提高自己的辨别力。
2.省察克治的方法
即一种自我教育的方法。大学生们通过反省检验,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与行为中的不守信、不诚实的念头和倾向,并加以及时抑制和克服。
3.慎独自律的方法
古人说:慎独为人德之方。《礼记・中庸》记载: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也就是说,大学生们应该督促自己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凭着高度自觉、严格自律、按照一定的诚信道德规范去行动,而不做任何失信于人、背信弃义的事。
4.积善成德的方法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点一滴逐渐养成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聚细流,无以成江河”。要通过身边的小事加强诚信道德修养,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通过积诚信美德,并巩固化,就能达到“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逐渐凝结成优良的诚信道德品德。
5.知行统一的方法
205分。根据查询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官网显示,2022年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药学是205分,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一般指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医药分院),位于江苏省徐州市,隶属于江苏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是江苏省医药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
学校简介 徐州医学院坐落于自古以来有“五省通忂”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徐州市。徐州地处苏、鲁、豫、皖接壤的淮海经济区、欧亚大陆桥第二个桥头堡及江苏省三大经济带之一的徐连经济带中心。其中,淮海经济区覆盖20个地级市、97个县市、面积万平方公里,亿人口,徐州在江苏的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该院是该地区唯一一所高等医学院校,为国家培养了万余名医疗卫生人才,为医疗卫生事业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编辑本段]学校概况 学校现有 4 个校区,占地总面积 1250 亩,在校生 15000 余人;设有 12 个本科专业,近 30 个专业方向; 33 个硕士学位授予点; 有基础学院、临床医学系、医学技术学院、麻醉学院、医学影像学院、口腔医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公共卫生管理学院,研究生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16 个系、部(院),有3个研究所,5个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学科。有7所附属医院,4 所临床学院,51所教学、实习医院,兼职副高以上教师160人,可用于教学的床位8000多张。直属附院三所,分别为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徐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原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徐州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原徐州铁路医院)。其中徐医附院已有105年历史,是卫生部命名的“三级甲等医院”,有省级临床重点专科9个、省医学重点学科1个,是苏北地区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中心。 1985 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1993 年起,麻醉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分别与中国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等单位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建校五十年来,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 30000 多名合格医学人才,毕业生遍布海内外。 学校现有教职工 1044 人,其中在编专任教师 539 人,教授 53 人、副教授 174 人,博士 78 人、硕士 275 人,博士生导师 10 人 、硕士生导师 264 人。有“全国优秀教师” 5 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1 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9 人次;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项目资助 2 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13 人;江苏省政“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人选 47 人次,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 9 人次,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35 人次;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 1 个,江苏省科技创新团队 1 个,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 1 个。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 3 人,江苏省教学名师 2 人,江苏省劳动模范 6 人,江苏省“红杉树园丁奖金奖 2 人、银奖 2 人。 现有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培育点 1 个,省级重点学科 5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3 个, 9 个省临床重点专科,各级各类研究所(中心) 9 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1 个,省品牌专业 1 个 , 省品牌专业建设点 1 个,省特色专业建设点 2 个 , 省级优秀课程 8 门、优秀课程群 1 个, 1 门课程被江苏省推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省优秀教学团队 1 个,“十五”以来,获国家级教育教学改革课题 3 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1 项,省级教学成果奖 18 项。获卫生部优秀教材一等奖 3 项,新版麻醉学系列教材被确定为教育部面向 21 世纪实际课程教材和卫生部规划教材;获省优秀教材 1 部,省精品教材 5 部,精品教材立项建设 4 部。 2001 年至今,获各级各类科研课题 450 项,课题经费 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38 项,重点项目 1 项。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1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35 项;近 3 年共发表论文 2609 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555 篇,被 SCI 、 EI 收录 147 篇,单篇论文最高影响因子达 。 2007 年我校有 2 篇论文入选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第一届“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际学术论文”。现主办《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徐州医学院学报》、《麻醉学科信息报》等学术刊物。 学校不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多次主办国际学术会议,先后与中国科学院、美国麻省总医院、威斯康星大学医学院、哈佛大学医学院、纽约州立大学医学中心、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医学院等国内外科研院所、医学院建立了经常的双向互访协作关系。在国际教育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2005 年,学校首次招收来自于尼泊尔和印度的20 名外国留学生。 学校具有良好的校风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显著。曾被评为首家“江苏省普通高等院校校风建设优秀单位”、首批“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江苏省“文明单位”、“文明学校”,“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多次被评为“江苏省大学生志愿者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编辑本段]校训:博学创新·以德载医 历史发展 学院前身是1958年建立的南京医学院徐州分院。1959 年新海连医学专科学校并入,1960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定名为徐州医学院。2000 年,徐州卫生学校并入徐州医学院。目前,徐州医学院是江苏省独立设置的两所医学类院校之一,也是苏北唯一一所医学类高等院校。已成为苏北地区乃至整个淮海经济区医学教育、医疗服务和医学科研的中心,是该地区办学历史悠久、办学特色鲜明的一所高等医学院校。 2005 年 ,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了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01 年以来,连续 8 年名列全国医学教育(含综合性大学)排名 50 强
可以去主办单位网站查询。如果没有,可以给他们打电话,请求公开。他们会给你提供的。
没理解错的话,你指的应该是地市级科技局的科技奖,具体申报的条件在徐州市科技局官网查找。但是前期必须你自己得有科研的课题,并且已经结题,优 助 医 学 很专业。另外能否获奖,或者你找靠谱的关系,或者你的结题论文级别有竞争力。
结果已经出来了,1月15号就通报到各个学校了你去你们学校教科室查询。在网上查询的时候,最终等第是A+,A都是二等奖B等第是三等奖没有显示等第的都是双A,一等奖的就是不知道你当时有没有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