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治疗胸痹病的论文

发布时间:

治疗胸痹病的论文

胸痹系因心脉挛急或闭塞引起的以膻中部位及左胸膺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证。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疼痛剧烈如刺、如灼、如绞,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不温。纵观历代医籍对胸痹心痛的论述,认识不一,病机错综复杂,但概括起来可归纳为“本虚标实”四字。

本虚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标实为痰浊、血瘀、气滞、寒凝四者。《素问·缪刺论》云:“邪客于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胸胁支满。”《素问·刺热》云:“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汉代张仲景则认为,胸痹心痛的基本病机是“阳微阴弦”。至宋代,《圣济总录》首次提出胸痹心痛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后世医家亦有从“虚”“实”分论者。

如清代喻嘉言《医门法律》指出,胸痹的治法可概括为“微者但通其上焦不足之阳;甚者必驱其下焦厥逆之气”。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提出胸痹心痛与血瘀有关,云:“胸痛在前面,用木金散可愈;后通背亦痛,用瓜蒌薤白白酒汤可愈……又忽然胸痛,前方皆不应,用此方(此指血府逐瘀汤)一副,病立止。”西医学中的冠心病、心绞痛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颜正华教授临证治疗胸痹善用瓜蒌薤白系列汤方加减。瓜蒌薤白白酒汤方出自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原文记载:“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原方组成:瓜蒌实1枚(捣),薤白半升,白酒7升。方中瓜蒌苦寒滑利,豁痰下气,宽畅胸膈;薤白辛温,通阳散结以止痹痛;白酒通阳,可助药势,使痹阻得通,胸阳得宣,诸症可解。

此方是张仲景治疗胸痹心痛病症的基本方,若痰涎壅盛者加半夏,组成瓜蒌薤白半夏汤;若胸阳不振,痰浊中阻,气结胸中,出现痞满胸闷,喘息咳唾者,加枳实、厚朴、桂枝,组成枳实薤白桂枝汤。

现代研究表明,瓜蒌薤白白酒汤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减慢心率、提高动物耐缺氧能力和抑制血小板凝聚等作用。治疗胸痹心痛病证时,瓜蒌和薤白的药理作用有差异,两药合用主要表现为瓜蒌的作用;但在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提高动物耐缺氧能力等方面,两药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颜正华教授用之是考虑薤白温阳散结行气导滞、瓜蒌清肺化痰宽畅胸膈,两药合用有温阳化气、活血化痰通络之效。若纳呆、腹满者,则佐以陈皮、枳壳等行气和胃之品;若痛如针刺,舌暗有瘀斑,舌下青紫者,可酌情加入一些活血化瘀药,如红花、丹参、降香等;若痰浊痹阻心络而致痞满胸闷者,可配伍开窍宽胸化痰之品,如郁金、石菖蒲、半夏等;若心痛夹虚者,则在活血化痰通络的基础上,加入补益心神、振奋心阳药,如生黄芪、甘草、桂枝等。

分型论治

在此基础上,颜正华教授亦强调辨证分型治疗胸痹。

瘀血阻滞证

瘀血阻滞证以心胸刺痛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青紫,苔薄,脉弦涩为主症。治以活血化瘀,通脉止痛。代表方剂为血府逐瘀汤加减。常用药物: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柴胡、桔梗、枳壳、当归、生地、降香、郁金等。

气机阻滞证

气机阻滞证以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善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兼有脘腹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为主症。治以疏肝理气。常用方剂为柴胡疏肝散加减。常用药物:柴胡、枳壳、赤芍、香附、苏梗、陈皮、川芎等。

痰湿阻络证

痰湿阻络证以胸闷重而痛缓,痰多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遇阴雨天易发作,伴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咳吐痰涎,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苔浊腻白滑,脉滑为主症。治以豁痰除痹。常用方剂为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常用药物:瓜蒌、薤白、半夏、胆南星、竹茹、人参、茯苓、甘草、石菖蒲、陈皮、枳实等。

寒阻心脉证

寒阻心脉证以猝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多因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伴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胸闷气短,心悸,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紧为主症。治以辛温散寒,宣通胸阳。常用方剂为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常用药物:桂枝、薤白、瓜蒌、当归、芍药、甘草、枳实、厚朴、大枣等。

气阴双亏证

气阴双亏证以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痛甚,伴倦怠乏力,声息低微,易汗出,舌质淡红,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或结代为主症。治以益气养阴。常用方剂为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常用药物:人参、黄芪、炙甘草、麦冬、玉竹、当归、丹参、五味子等。

心肾阳虚证

心肾阳虚证以心悸而痛,胸闷气短,自汗,动则痛甚,神倦怯寒,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沉细迟为主症。治以温阳补肾,振奋心阳。常用方剂为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常用药物:人参、附子、桂枝、熟地、山萸肉、淫羊藿、补骨脂、炙甘草等。

医案举隅

葛某,男,58岁。初诊:2009年12月6日。诉胸闷痛憋气1年。

现病史: 胸闷痛憋气1年,半个月前因心悸、头晕入院治疗,治疗后出院。刻下胸闷痛,乏力,汗出,颈项不适,口苦,纳、眠可,二便调,舌暗红,苔薄腻,脉弦滑。心电图、血脂均正常。

辨证: 脾气不足,痰瘀阻络。

治法: 补脾益气,活血化痰。

处方: 生黄芪15g,全瓜蒌15g,薤白10g,党参12g,五味子5g,丹参30g,红花10g,降香5g,茯苓30g,生葛根30g。7剂,水煎服。

二诊: 2009年12月21日。患者诉,胸憋闷减轻。刻下症见心慌乏力,口干咽干,不欲饮,舌暗红,苔薄少津,脉弦滑。

处方: 生黄芪25g,全瓜蒌15g,薤白10g,党参12g,五味子5g,丹参30g,红花10g,降香5g,茯苓30g,生葛根30g,南北沙参各12g,麦冬10g,三七粉(冲)2g。7剂,水煎服。服7剂,诸症尽释。

按语: 本案患者乏力汗出,系气虚不固,气虚推动无力,易致痰凝血瘀,为本虚标实之证。治当补脾益气固其本,活血化痰治其标。方中生黄芪、党参、茯苓补气健脾,并固表止汗;全瓜蒌、薤白化痰散结,行气宽胸,为治胸闷憋气之要药;红花、丹参、降香行气活血化瘀,心脑血管疾病常用;五味子收敛止汗,以增强黄芪固表止汗之力;生葛根解肌,直接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缓解颈项不适。诸药合用,标本兼顾,证症结合,收效良好。二诊胸憋闷减轻、口干咽干、苔薄少津,为津伤之象,前方加南北沙参、麦冬滋阴润燥;另加三七活血止痛,改善血瘀,继服7剂,诸症尽释。

【内容整理自:《中国中医药报》2020年11月13日第五版,摘自《颜正华中药学思想与临床用药研究全集》】

- 男,40岁,胸闷痛反复发作3年,加重2天。 患者近3年来,反复发作性胸部疼痛、胸闷不适。昨日因高兴,过量饮食而诱发胸部疼痛,疼痛剧烈,胸闷如窒,痛引肩背,表情焦虑,同时伴有气喘短促,肢体沉重,休息5分钟后可缓解。病人形体肥胖,痰多,平素喜嗜食肥甘厚味。查体:T:℃,P:115次/分,R:23次/分,BP:120/80mmHg,舌淡,苔浊腻,脉滑。心电图示:Ⅱ、Ⅲ,aVF S-T段下移,T波倒置。 参考答案: 辨病辨证依据: 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故胸闷如窒而痛;阻滞脉络,故痛引肩背;气机痹阻不畅,故见气短喘促;脾主四肢,痰浊困脾,脾气不运,故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苔浊腻,脉滑均为痰浊壅阻之征。 西医诊断依据: 1.胸部疼痛反复发作,疼痛剧烈,常放射至肩背。 2.疼痛可在休息后缓解 3.心电图示:Ⅱ、Ⅲ,aVF S-T段下移,T波倒置。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胸痹--痰浊壅塞 西医诊断:心绞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方药:栝蒌薤白半夏汤加减。 栝蒌30g 薤白10g 半夏9g 陈皮15g 茯苓15g 甘草3g 服法: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中医胸痹治疗的医学论文

《通心汤治胸痹35例疗效观察》在全国中医内科心病第四次学术研讨会发表,并刊登在《名医诊疗通鉴》第一卷,于1998年由香港亚太国际出版有限公司发行。《针药疗缩阳症》登在《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于1994年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发行,且荣获1996年第三届世界传统医学突出贡献国际优秀成果二等奖。《针药治中风后遗症15例疗效介绍》登在《实用综合医学》第二卷,于1999年由北京学苑出版社发行,且在香港国际中医药学术交流大会上发表。《三仙汤加味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在1998年第6期《湖南中医杂志》发表,经中国中医研究院选中参评“世纪高新杯大奖”。《综合浅述中风病急症的分期与治疗》评为优秀论文。刊在卫生部1998年第108号文件批准的《面向21世纪医学的创新与发展》一书,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发行。《血管性头痛治验》刊在《纪念李时珍逝世400周年全国医药学术论文集》。于1994年由中国医药出版社发行。《百合二仙汤治疗更年期综合症42例》登在1999年北京《中华医学论总集》出版发行。

胸痹系因心脉挛急或闭塞引起的以膻中部位及左胸膺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证。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疼痛剧烈如刺、如灼、如绞,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不温。纵观历代医籍对胸痹心痛的论述,认识不一,病机错综复杂,但概括起来可归纳为“本虚标实”四字。

本虚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标实为痰浊、血瘀、气滞、寒凝四者。《素问·缪刺论》云:“邪客于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胸胁支满。”《素问·刺热》云:“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汉代张仲景则认为,胸痹心痛的基本病机是“阳微阴弦”。至宋代,《圣济总录》首次提出胸痹心痛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后世医家亦有从“虚”“实”分论者。

如清代喻嘉言《医门法律》指出,胸痹的治法可概括为“微者但通其上焦不足之阳;甚者必驱其下焦厥逆之气”。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提出胸痹心痛与血瘀有关,云:“胸痛在前面,用木金散可愈;后通背亦痛,用瓜蒌薤白白酒汤可愈……又忽然胸痛,前方皆不应,用此方(此指血府逐瘀汤)一副,病立止。”西医学中的冠心病、心绞痛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颜正华教授临证治疗胸痹善用瓜蒌薤白系列汤方加减。瓜蒌薤白白酒汤方出自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原文记载:“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原方组成:瓜蒌实1枚(捣),薤白半升,白酒7升。方中瓜蒌苦寒滑利,豁痰下气,宽畅胸膈;薤白辛温,通阳散结以止痹痛;白酒通阳,可助药势,使痹阻得通,胸阳得宣,诸症可解。

此方是张仲景治疗胸痹心痛病症的基本方,若痰涎壅盛者加半夏,组成瓜蒌薤白半夏汤;若胸阳不振,痰浊中阻,气结胸中,出现痞满胸闷,喘息咳唾者,加枳实、厚朴、桂枝,组成枳实薤白桂枝汤。

现代研究表明,瓜蒌薤白白酒汤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减慢心率、提高动物耐缺氧能力和抑制血小板凝聚等作用。治疗胸痹心痛病证时,瓜蒌和薤白的药理作用有差异,两药合用主要表现为瓜蒌的作用;但在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提高动物耐缺氧能力等方面,两药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颜正华教授用之是考虑薤白温阳散结行气导滞、瓜蒌清肺化痰宽畅胸膈,两药合用有温阳化气、活血化痰通络之效。若纳呆、腹满者,则佐以陈皮、枳壳等行气和胃之品;若痛如针刺,舌暗有瘀斑,舌下青紫者,可酌情加入一些活血化瘀药,如红花、丹参、降香等;若痰浊痹阻心络而致痞满胸闷者,可配伍开窍宽胸化痰之品,如郁金、石菖蒲、半夏等;若心痛夹虚者,则在活血化痰通络的基础上,加入补益心神、振奋心阳药,如生黄芪、甘草、桂枝等。

分型论治

在此基础上,颜正华教授亦强调辨证分型治疗胸痹。

瘀血阻滞证

瘀血阻滞证以心胸刺痛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青紫,苔薄,脉弦涩为主症。治以活血化瘀,通脉止痛。代表方剂为血府逐瘀汤加减。常用药物: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柴胡、桔梗、枳壳、当归、生地、降香、郁金等。

气机阻滞证

气机阻滞证以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善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兼有脘腹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为主症。治以疏肝理气。常用方剂为柴胡疏肝散加减。常用药物:柴胡、枳壳、赤芍、香附、苏梗、陈皮、川芎等。

痰湿阻络证

痰湿阻络证以胸闷重而痛缓,痰多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遇阴雨天易发作,伴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咳吐痰涎,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苔浊腻白滑,脉滑为主症。治以豁痰除痹。常用方剂为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常用药物:瓜蒌、薤白、半夏、胆南星、竹茹、人参、茯苓、甘草、石菖蒲、陈皮、枳实等。

寒阻心脉证

寒阻心脉证以猝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多因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伴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胸闷气短,心悸,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紧为主症。治以辛温散寒,宣通胸阳。常用方剂为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常用药物:桂枝、薤白、瓜蒌、当归、芍药、甘草、枳实、厚朴、大枣等。

气阴双亏证

气阴双亏证以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痛甚,伴倦怠乏力,声息低微,易汗出,舌质淡红,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或结代为主症。治以益气养阴。常用方剂为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常用药物:人参、黄芪、炙甘草、麦冬、玉竹、当归、丹参、五味子等。

心肾阳虚证

心肾阳虚证以心悸而痛,胸闷气短,自汗,动则痛甚,神倦怯寒,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沉细迟为主症。治以温阳补肾,振奋心阳。常用方剂为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常用药物:人参、附子、桂枝、熟地、山萸肉、淫羊藿、补骨脂、炙甘草等。

医案举隅

葛某,男,58岁。初诊:2009年12月6日。诉胸闷痛憋气1年。

现病史: 胸闷痛憋气1年,半个月前因心悸、头晕入院治疗,治疗后出院。刻下胸闷痛,乏力,汗出,颈项不适,口苦,纳、眠可,二便调,舌暗红,苔薄腻,脉弦滑。心电图、血脂均正常。

辨证: 脾气不足,痰瘀阻络。

治法: 补脾益气,活血化痰。

处方: 生黄芪15g,全瓜蒌15g,薤白10g,党参12g,五味子5g,丹参30g,红花10g,降香5g,茯苓30g,生葛根30g。7剂,水煎服。

二诊: 2009年12月21日。患者诉,胸憋闷减轻。刻下症见心慌乏力,口干咽干,不欲饮,舌暗红,苔薄少津,脉弦滑。

处方: 生黄芪25g,全瓜蒌15g,薤白10g,党参12g,五味子5g,丹参30g,红花10g,降香5g,茯苓30g,生葛根30g,南北沙参各12g,麦冬10g,三七粉(冲)2g。7剂,水煎服。服7剂,诸症尽释。

按语: 本案患者乏力汗出,系气虚不固,气虚推动无力,易致痰凝血瘀,为本虚标实之证。治当补脾益气固其本,活血化痰治其标。方中生黄芪、党参、茯苓补气健脾,并固表止汗;全瓜蒌、薤白化痰散结,行气宽胸,为治胸闷憋气之要药;红花、丹参、降香行气活血化瘀,心脑血管疾病常用;五味子收敛止汗,以增强黄芪固表止汗之力;生葛根解肌,直接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缓解颈项不适。诸药合用,标本兼顾,证症结合,收效良好。二诊胸憋闷减轻、口干咽干、苔薄少津,为津伤之象,前方加南北沙参、麦冬滋阴润燥;另加三七活血止痛,改善血瘀,继服7剂,诸症尽释。

【内容整理自:《中国中医药报》2020年11月13日第五版,摘自《颜正华中药学思想与临床用药研究全集》】

针灸治疗痹病的论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包裹髓核的外层纤维环在外力作用下部分或者全部破裂,髓核突出于椎管内,压迫或者刺激了神经根,硬膜囊,马尾神经,窦椎神经等,从而引起腰腿痛症状的一种疾病。

如果腰椎间盘突出,如果没有引起腰腿痛症状的话,只是一种单纯的腰椎间盘突出,属于退化引起的生理现象,不用去治疗干预。当腰椎间盘突出引起腰腿痛症状才属于一种疾病,叫做腰椎间盘突出症。

用针刺疗法治疗腰突症,中医上是说通过配穴针刺达到治疗效果。其实我认为针刺疗法之所以能够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主要是因为针刺的时候,刺激表皮广泛密布的神经末梢,疼痛刺激上传到大脑,然后刺激身体分泌一种叫做内啡肽的抑制疼痛的因子,从而达到一定的治疗腰腿痛的作用。

还有就是通过针刺疗法能够起到给局部筋膜层减压的目的。主要是通过这两个机制达到一定程度的治疗作用。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腰突症患者主要治疗的金标准还是卧床休息,主要症状不是很重,突出不是特别厉害,百分之九十以上患者可以通过绝对的卧床休息方法达到痊愈的目的。

咳嗽,喷嚏,用力排便时均可使神经根更加紧张而加重症状。疼痛多为间歇性,经休息后,特别是卧床休息后明显缓解,但轻微损伤后容易复发。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中医学"腰痛","痹病"范畴,多属于风寒湿邪,跌扑损伤或肾气不足而致腰部经络气血凝滞,静脉不利。

针灸治疗的功效是柔筋壮骨,通络止痛。以局部阿是穴为主,配合循经远端取穴。针灸治疗本病有一定的疗效,能消除神经根睡不着炎症水肿,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不过以个人经验来看,如果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单纯的针灸治疗效果比较缓慢,需要配合推拿和消炎止痛的理疗设备。特别是超短波治疗,对于改善疼痛有不错的效果。

每一种方法都有它的适应症,如果是轻微的腰椎间盘突出,通过针灸艾灸,效果也很好,如果是症状明显,压迫比较厉害,那就需要改变方法,可以选择针刀,微创,牵引正骨等进行调治。

针灸虽然是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瑰宝,但是,毕竟现在人的疾病已经多样化,复杂化,严重化,各种外界的刺激,不像以前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简单,一定要改变观念,如果是进行慢性调理,我觉得非常好,比如腰椎间盘突出到了最后的恢复期,可以配合针灸,艾灸,中药调理,效果会更好。

如果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单纯的针灸治疗不可能会将突出的椎间盘在缩回去,只有通过运动疗法或手术才能达到。因此,我认为,单纯针灸无法根治椎间盘突出,但是应该有可能缓解相关的疼痛症状,还要配合其他治疗一起,效果才可以最好。

当然,祖国医学博大精深,针灸有自己的一套体系,是从科学角度无法解释的,我只想告诉大家,不要只迷恋一种治疗方法,要综合治疗,相信科学。

中医的针灸是非常神奇的,这个在中国的发展是非常渊源流长的,对这个技术是非常的成熟的。针灸可以缓解腰椎间盘的疼痛引起的症状,但是不能够自愈的。

关节炎是老百姓对关节疾病的笼统说法,包括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病、痛风、肩周炎等疾病,常常表现为:关节疼痛、行走困难、关节肿胀等等,严重者关节僵直,无法活动,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关节炎属于痹症 北京中医医院中医特色科副主任医师吴春节大夫告诉记者,中医把关节炎归于“痹症”范围。 “痹”音同“闭”,有阻塞不通的含义,“不通则痛”,所以会有关节疼痛、僵直、麻木等症状。从外因讲,关节炎是受风邪、寒邪、湿邪侵袭人体,顺着经络,驻留在关节部位,造成气血痹阻而发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被凉风吹着了;被冷水冻着了;出汗之后不及时保暖;居住的地方潮湿阴暗等等,这些都容易导致关节炎。 针灸讲究以巧取胜 西医讲究用药“以力取胜”,药力强过病菌;针灸则讲究用术,“以巧破千斤”。因此,针灸师轻扎几个看似和病灶相干或不相干的穴位,患者的病就好了。 治疗关节炎也一样。针灸师治疗的时候,会依据患者不同类型的“痹症”,选取不同的穴位。比如治疗膝部痛痹,患者膝关节疼痛剧烈,可以选取膝部的犊鼻、鹤顶,同时还可以选取肾俞、关元等配穴。犊鼻、鹤顶为局部取穴,肾俞、关元不在关节部位,中医叫远端取穴。其中关元穴,在脐下丹田的位置,中医认为它是人体真气、元气发生之地,经络之本。看似和膝部关节炎毫无关系,但针刺此穴可以振奋阳气,从而达到祛寒邪、强身体,从根本上治好关节炎。 可用中药外敷 吴大夫说:关节炎还可以采用艾灸、盐疗和拔罐等方法治疗,比如可以用热盐熨敷关节,方法是,将粗盐炒热后,用纱布包裹,敷在患病的关节,或在患病的关节部位来回推熨。关节炎也可以用拔罐的方法治疗,方法是用玻璃罐、竹罐或陶罐,将里面放入燃烧的纸条,或将点燃的火把在罐内燃烧后,把罐子扣在肌肉丰满的患病部位;还可以采用温热灸的方法,用艾草或蜡烛熏烤患病部位。 吴大夫介绍了一个外敷药毛巾治疗关节炎的方子:鸡血藤30克、附子10克、桂枝10克、赤芍10克、当归10克、海风藤10克、生薏米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苍术10克、丝瓜络10克、牛膝10克。将上述中药煮沸后,将毛巾浸透中药,放在患处热敷,一日数次。此可以药祛除关节炎的病邪,效果也不错。

1.辨病邪偏胜风寒湿热为病各有偏胜,根据临床主症特征,分辨主导病邪。如游走不定而痛者为风邪胜;疼痛剧烈,遇冷加重,得热则减者,寒邪为胜;重着固定,麻木不仁者湿邪为胜;病变处掀红灼热,疼痛剧烈者热邪为胜;病变处有结节、肿胀、淤斑或肢节变形者,为痰瘀阻痹。2.辨别虚实根据病程长短及全身状况辨别虚实。一般突然发病,或发病虽缓,但病程短者多为实证。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多虚实夹杂。疲乏少动者多气虚;面色晄白,心悸者多血虚;肌肉麻木,肢节屈伸不利者多肝虚筋失所养;骨节变形,腰膝酸软,多肾虚骨痹不已。3.治疗原则本病为邪气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故祛邪活络、缓急止痛为本病的治疗原则。因邪气杂至,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化瘀通络等治法应相互兼顾,因邪气有偏胜,祛邪通络又各有重点。正气不足是本病的重要原因,久病耗伤正气而虚实夹杂者,应扶正祛邪,且扶正有助祛邪。风邪胜者或久病入络者,应佐养血之品,正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寒邪胜者,应佐助阳之品,使其阳气旺盛,则寒散络通;湿邪胜者,佐以健脾益气之品,使其脾旺能胜湿;热邪胜者,佐以凉血养阴之品,以防热灼营阴而病深难解。益气养血、滋补肝肾是虚证、顽痹的重要治法。4.分证施治(1)行痹①证候肢体关节、肌肉酸痛,上下左右关节游走不定,但以上肢为多见,以寒痛为多,亦可轻微热痛,或见恶风寒,舌苔薄白或薄腻,脉多浮或浮紧。②治则祛风通络,散寒除湿。③主方宣痹达经汤。(2)痛痹①证候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甚至关节不可屈伸,遇冷痛甚,得热则减,痛处多固定,亦可游走,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②治则温经散寒,祛风除湿。③主方乌头汤。(3)着痹①证候肢体关节疼痛重着、酸楚,或有肿胀,痛有定处,肌肤麻木,手足困重,活动不便,苔白腻,脉濡缓。②治则除湿通络,祛风散寒。③主方薏苡仁汤加减。(4)热痹①证候肢体关节疼痛,痛处掀红灼热,肿胀疼痛剧烈,得冷则舒,筋脉拘急,日轻夜重,多兼有发热,口渴,烦闷不安,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燥,脉滑数。②治则清热通络,祛风除湿。③主方白虎加桂枝汤。(5)尪痹①证候肢体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关节肿大、僵硬、变形,甚则肌肉萎缩,筋脉拘急,肘膝不得伸,或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而成废人,舌质暗红,脉细涩。②治则补肾祛寒,活血通络。③主方补肾祛寒治尪汤。(6)气血亏虚证①证候四肢乏力,关节酸沉,绵绵而痛,麻木尤甚,汗出畏寒,时见心悸,纳呆,颜面微青而白,形体虚弱,舌质淡红欠润滑,苔黄或薄白,脉多沉虚而缓。②治则益气养血,舒筋活络。③主方气血并补荣筋汤。

胸痹心痛病脉证治论文

【临床表现】胸痹心痛以胸部憋闷疼痛,甚则胸痛彻背,心悸气短,喘息不得平卧为主症。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冠心病心绞痛等。【病因病机】胸痹心痛的常见病因,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波动、劳倦过度、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基本病机是心脉痹阻,包括寒邪、痰湿、气滞、血瘀等标实证。但气虚、阴虚、阳虚、气阴两虚等虚证,也可导致心脉不荣,心脉血行不畅。【中医诊治】胸痹心痛的辨证论治,首先当掌握标本虚实,标实应区别阴寒、痰浊、气滞、血瘀的不同,本虚又应区别阴阳气血之虚。治疗原则应先治其标,后顾其本,或标本同治,虚实兼顾。治标常以散寒、化痰、行气、活血为主,扶正固本包括温阳、补气、益气养阴等法。活血通脉是其基本治法。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349(2012)08099802胡源民老师早年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从医经验丰富,为中国香港名中医。2007年9月以来,胡源民老师亲临本院传授其诊疗经验,其应用中医辨治冠心病心绞痛效果显著,笔者体会颇深。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范畴,现将胡源民老师治疗胸痹、心痛特色总结如下。 1 学系仲圣,化裁为胡氏三宝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提出“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提出胸痹基本病机为胸阳不振,寒饮痰浊上犯,阳虚邪闭,气机不畅而发。其治疗上用薤白辛温通阳,兼散寒化饮;栝蒌苦寒滑利,宽胸下气,开胸中痰结;白酒辛热助薤白通阳散寒,去栝蒌苦寒之性,助其化痰散湿之功。胡源民老师在栝蒌薤白白酒汤的启发下,经过长期临床实践,结合 “痰瘀同源、痰瘀相关”理论,化裁为胡氏“三宝”:栝蒌皮、薤白、三七。栝蒌皮,性味甘、寒,善利气宽胸以开痹,为治胸痹要药;薤白,性味辛、苦、温,能宣通胸中之阳气,温散阴寒痰浊之凝结,亦为治胸痹之要药;三七,性味甘微苦、温,活血定痛,化瘀而不伤正。三药合用共奏宽胸化痰,活血通络之功,临证应用能明显缓解患者胸闷痛症状,效如桴鼓。 2 母子相连,运脾开胃以护心 在胸痹治疗上胡源民老师还十分重视脾胃功能。首先,心之于脾胃乃母子关系,子病及母或子盗母气均可因脾胃之失调而波及心。一方面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损伤则气血生化乏源,心气不足无力推动血运,则致脉道不畅;气虚日久,可致心阳虚弱,阳虚则寒邪易乘。另一方面,脾主运化,脾胃损伤则运化失常,氤氲生湿,凝聚为痰,上蒙胸阳致胸阳不振,心脉闭塞,胸闷、气短、胸痹乃发。其次,心血管病患者存在多种损伤脾胃的因素,如嗜食肥甘,“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烟酒不断,酿生湿热阻碍中焦运化;药石连连,伤及胃气;思虑过度,忧思伤脾。基于此,胡源民老师常用运脾开胃法治疗胸痹,除了用党参、茯苓、白术、黄芪等益气健脾药外,尤擅用麦芽、神曲、山楂、鸡内金、榨菜、乌梅等消积导滞之品。胸痹患者脾胃功能之异常,非纯属虚损,多伴药食积滞。此时,应用消食导滞之品,可大开患者胃口,使运化复常,中土得健,与人参、白术等合用,起效更速。脾胃健运则痰湿难成,痰去则胸阳得振,有利于心阳的恢复,此为寓通于补。药理研究亦表明,山楂具有活血散结、降血脂、血糖等功用,能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1]。 3 理参丹溪,滋养肝肾而养心 肾气充沛,则生机健旺,肾气一虚,则百病丛生,无病亦趋于衰老。中年以后,肾气逐渐衰退,冠心病发病率明显升高。心肾二脏为水火之脏,心火赖肾水上济以防过亢,肾水需心火下温以防寒凝。水火既济,心肾相交,是维持心与肾阴阳平衡的重要保证。肾为先天之本,心本于肾,肾虚可致心病。肾气衰,元气不充,推动乏力,则气血运行不畅,血脉易于瘀阻;肾气不足,气化不利,则水液不归正化,痰浊相继而生;气滞、瘀血、痰浊内阻则“不通则痛”。心肾不交,阴精不得上承,可致心血不足而作心痛,此为“不荣则痛”。可见,无论是“不通则痛”还是“不荣则痛”,均本源于肾。朱丹溪指出:“人生至六十、七十以后,精血俱耗,平居无事,已有热症”、“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宜常养阴,阴与阳济,则水能制火,斯无病矣”,表明中老年人“精血俱耗”的病理特点及滋养真阴的重要性。基于此,胡源民老师认为冠心病治疗上滋阴养阴,交通心肾尤为重要,常理参丹溪,滋养肝肾而养心。方药多选用女贞子、旱莲草、山萸肉、五味子、天门冬、麦门冬、桑椹子、熟地等。其中,二至丸是临床滋补肝肾行之有效的名方,用以滋养肾水,交通心肾;药理研究表明女贞子、旱莲草具有抗炎、抗血小板聚集、降糖降脂、抗衰老等药理作用[24]。胡源民老师常重用山萸肉,“山萸肉味酸性温,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本经》谓“山茱萸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可用于开痹。张锡纯指出:“山茱萸得木气最厚,酸收之中,大具开通之力”、“尤善于开痹也”。 胡源民老师常将山萸肉、五味子同用,两者性酸入肝,取酸能敛阴之效,虚则补其母,且五味子功在五脏,同敛五脏之阴,增益他药补益之效,两药滋阴但不敛邪。同时,考虑单用滋阴药容易壅滞气机,故胡源民老师每与枳实、田七、鸡内金等有“通”性作用的药物联用,有补中寓通之妙。 4 中西汇通,攻补兼施主流畅 胡源民老师认为冠心病的治疗可引用中医心主血脉的理论指导。“主”使调节、控制之意,相当于交感副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等调节心血管系统神经、体液因素的总和。“血”是人体营养物质的总称,其主要代表是现代医学中的血液。 “脉”的主要物质基础相当于现代解剖中的血管和心肌。冠心病的发生,一方面与血液理化性质的改变,即脂质、糖、各种炎症因子含量的异常,血小板活化、凝血酶原激活,血栓形成等有关;另一方面与冠状动脉血管壁的病理变化,即内皮损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管腔狭窄有关。病机上仍以不通则痛为主。治疗上除采用滋养肝肾等补法外,还应用活血化痰等攻邪法,攻补兼施主流畅。活血化痰疗法既能改善血液理化性质,又能保护血管壁的作用。除胡氏三宝,常用桃仁、红花、当归、川芎、法半夏等。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活血化痰类中药有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改善血液流变性,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等作用,能有效缓解冠心病的临床症状,预防冠心病的复发和加重。 5 谦而不卑,直截优势不护短 中医在防治冠心病心绞痛上有独特的优势,但当斑块破裂,引起血小板聚集,纤维酶原激活,血栓形成,管腔闭塞,形成急性冠脉综合征时,胡源民老师述《内经》有云:“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中医在治疗此类患者未能确保疗效,而西医支架植入术可明显降低死亡率,故主张立刻行血运重建术,以挽救患者生命。但中医在术后改善患者症状、调节全身状态、减少支架后再狭窄方面上有满意的疗效。

国内外调查表明,冠心病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已成为我国三大死亡疾病之一。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关于老年冠心病的健康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摘要】回顾总结健康教育的方法及体会。护士首先应明确健康教育的目的与作用,灵活应用健康教育的方法,满足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疾病的病人及家属,给予他们以帮助,从而降低了病人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关键词】冠心病 健康教育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心身疾病,由于社会、心理、个性和生物等诸多易患因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冠状动脉狭窄,使心肌缺氧、缺血,从而导致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国内外调查表明,冠心病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已成为我国三大死亡疾病之一。该病多发生于40~50岁之后,患病率为3%~5%,近年大有增高趋势。关于冠心病的研究很多,尤其是行为医学在综合防治冠心病过程中受到人们的重视。已经有研究表明,对冠心病病人实施健康教育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临床资料

在2005年1月―2007年12月的两年间,共对98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其中男51例,女47例,年龄48~70岁,平均岁,文化程度小学45例,中学33例,大学20例;患者家属100位,男32位,女68位,年龄在23~60岁之间,平均41岁,文化程度初中26位,高中、中专共43位,大学31位。

2健康教育

住院期间健康教育

心理指导: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应激密切相关,外界的应激源,如理化的、生理的、社会的因素经常持久地作用于机体,会产生心身紧迫状态,导致疾病。所以患者所处环境应保持安静、舒适,减少各种噪音,应保持患者心情舒畅、情绪稳定,作好充分解释安慰工作,避免他人谈论使患者烦恼、激动的事。

饮食指导:饮食要清淡易于消化、低脂低盐,不能过饱,宜少食多餐,忌食刺激性食物和饮料,禁烟酒,给予高纤维、高维生素饮食,多喝水,供给新鲜蔬菜,以维持足够的营养及保护血管。对于饱和性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如猪油、牛油、动物内脏、蛋黄、鱼子等易导致动脉硬化的食物应适当限制,不宜过量。少食多餐是为避免吃得过饱而增加心脏负担。

休息指导:重病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置于心电监护室,保持病室安静,一切日常生活由护士帮助解决,避免不必要的翻动,并限制探视,防止情绪波动。病情稳定后,鼓励患者在床上做四肢活动,防止下肢血栓形成。在护士的帮助下逐渐增大活动量,由起床、站立、慢走、室内步行,逐步增加医疗体操,直至院内行走,允许探视、看报、看电视等,但应避免过于疲劳。恢复期患者可恢复原先日常活动,逐步增加散步等活动。

用药指导:硝酸甘油是冠心病的首选药,应告诉病人要舌下含服,不要吞服。应用扩血管药物后要定期测量血压,避免体位性低血压引起的晕厥,病人应慢慢起床,头晕时平卧片刻,必要时给予吸氧。抗凝药使用时应注意身上有无出血点、瘀斑,观察有无出血现象。对于应用β-受体阻滞剂者不能漏服或随意停药,因食物能延缓药物的吸收,故应在饭前服用,静脉输液的速度不可随意调整,应由护士严格掌握。

生活指导:保持大便通畅,患者应多吃水果、蔬菜及富含纤维素食物,养成每日排便习惯。对便秘者可用首演结肠走形方向轻轻揉压,连续数日未解大便者可给予缓泻剂或低压温水灌肠,无效者可戴手套润滑手指后轻轻将粪便抠出。

出院后健康教育

根据心功能情况制定活动计划。心功能Ⅰ级患者应适当休息,保证睡眠,注意劳逸结合;心功能Ⅱ级患者应增加休息,但可起床活动;心功能Ⅳ级患者限制活动,增加卧床时间;心功能Ⅵ级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以不出现症状为限。

合理调整饮食结构,适当控制进食量,低盐低脂,忌烟酒。

按医嘱准时服药,随身常备硝酸甘油等扩张冠状动脉的药物。注意劳逸结合,如有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心跳加快等症状应及时就诊。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如紧张、劳累、情绪激动、便秘、感染等。平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经常到门诊随访,坚持服药,不能中断。

3健康教育的形式和方法

定期进行健康教育讲座:从理论上阐述疾病的相关知识,了解冠心病发作的因素,使患者和家属共同学习互相配合,掌握避免不良因素刺激的方法,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能力。

个别指导:在日常的治疗护理或在巡视病房与患者交流中,发现问题随时给予指导。

建立健康教育手册:内容为冠心病患者的健康知识,如冠心病发作的机制、诱发原因、常用药物及不良反应等。内容通俗易懂,图文并茂,便于患者和家属掌握。

4结果

改变了护士角色与护理工作方法: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中,护士的角色不仅是照顾者和管理者,更是教育者和研究者;护理方法不是过去的“以监管为主”的看护方式,而是以生理、心理、社会文化背景等综合考虑。

增强了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家属对诱发冠心病发作的因素有了正确的认识,掌握了在不同时期应注意的事项及如何避免诱发因素的不良刺激,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能力及生活质量。

有助于护理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在实施健康指导过程中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具备广博的知识,还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还要有一定的授课能力和交流技巧,激发了护理人员的求知欲望。

5结论

通过我们对冠心病患者进行的健康教育,可激励患者积极参加健康维护,主动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预防急性发作,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使重患者改善心脏功能,提高机体防病能力。把健康知识教给冠心病人,使他们改变认识模式,调整饮食结构,降低了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同时,作为护士应具有健康教育的能力,根据病人的职业、年龄、社会背景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教育,使每个病人都能接受与理解,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肖春芳.冠心病的健康教育.中华常见病临床研究.2005,5(2):102-103.

[2]曹翠蓉.心血管病恢复期的护理.中华误诊学杂志.2005,2005(3):393.

[3]程建初,邱桂香.急性心肌梗死的观察及护理.2005,3(13):1235-1236.

作者简介:马海静,黑龙江省医院高压氧治疗中心主管护师,本科学历。

中药治疗痹病的安论文

一、散风宣痹法即用疏散风邪的方药来治疗由于风邪外袭,邪留肌表、经络所致痹证的方法。主要用来治疗行痹。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窜痛为特点,可伴有恶风发热等表证。脉象多浮,舌苔正常。常用方剂有防风汤,独活寄生汤。常用中药如虎骨、白花蛇、独活、羌活、防风。二、祛寒通痹法即用药性温热,能祛除寒邪的方药来治疗由于寒邪外袭,或素体阳虚、寒邪乘虚深入所致痹证的方法。主要用来治疗痛痹。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剧痛,痛处固定为特点自觉局部发凉或触之冰冷,得温痛减,遇寒痛增。脉象多弦或紧或迟,舌体胖大,舌苔薄白或白润。常用方剂有乌头汤,麻附子细辛汤,当归四逆汤。常用中药如桂枝、麻黄、附子乌头、细辛。三、除湿蠲痹法即用具有除湿作用的方药来治疗以湿邪为主所致之痹证的方法。主要用来治疗著痹。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疼痛重着,痛有定处为特点。脉象濡缓或滑,舌胖有齿痕,苔白或白腻或水滑。常用方剂有薏苡仁汤,[ o ][ o m][][ o m][][][ o m][][][]

中医学认为,风寒湿三气侵袭人体,导致肢体的经络不通,进而出现疼痛、活动不利等症状的一类病症,称为痹症。一般的治疗原则,以祛风、散寒、除湿,舒筋活络为主。

痹证是指由于正气不足,风、寒、湿、热邪气乘虚而入,滞留筋脉、关节等部位,导致经脉痹阻,不通而痛的一种病证。痹证是内科常见疾病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及活动障碍。本病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以及饮食有密切关系。多数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可逐渐恢复或缓解,但也有部分患者长期不能痊愈,逐渐转为慢性。痹证属于中医病名,现代医学上常见的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强直性脊柱炎、痛风、骨性关节炎等疾病出现关节肿胀疼痛、畸形等表现时,均可以将其归属于痹证的范畴进行治疗。建议患者平时注意关节保暖,避免受寒。[ o ][ o m][][ o m][][ o ][ o ][][ o m][]

中医认为腰痛、腿痛、颈椎痛等为痹症。现代医学认为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肌劳损、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炎、颈椎病等均为痹症范畴。

中医治病讲究辨证治疗。那么,从古至今,那些名中医是怎样治疗痹症的呢?下面介绍4种专门治疗痹症的方剂,大家可以了解一下,如有需要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1.白虎加桂枝汤

本方由知母、石膏、桂枝、粳米、甘草组成。主要是治疗风湿热痹的方剂,有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的功效。

适用于:有肢体关节疼痛、活动不利、局部灼热红肿、遇冷舒服,还有发热、怕风、爱出汗、口渴、烦躁、尿黄、便干等症状的人群。

2.腰痛宁

该药为复方中成药制剂,原方来源于明朝宫廷方九分散。全方由马钱子、土鳖虫、 麻黄、乳香、没药、川牛膝、全蝎、僵蚕、苍术、甘草组方,主要以马钱子这味有剧毒的中药为君药,配伍其他中药,主要治疗风寒湿痹,有祛风散寒、通络止痛的功效。

适用于:腰痛、腿痛、膝关节痛、肌肉疼痛,也就是现代医学认为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腰椎管狭窄、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这类患者除了有腰痛、腿痛等,同时还有怕冷喜热、手脚冰凉等症状。

3.双合汤

本方由桃仁、桃花、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黄、茯苓、半夏、陈皮、白芥子、甘草、竹沥组方。主要是治疗痰湿痹阻。该方剂有化痰祛瘀、通络止痛的作用。

适用于:久病的患者,肢体关节肿胀刺痛,疼痛处固定,夜间疼痛加重,关节和肌肤暗紫色并有肿胀,按时较硬,还适用于肌肉萎缩、有硬结的患者。

4.独活寄生汤

本方由独活、细辛、防风、秦艽、肉桂、桑寄生、杜仲、牛膝、当归、川芎、地黄、芍药、人参、茯苓、甘草组方。阳虚明显的患者加附子、干姜、巴戟天、狗脊。阴虚明显患者加龟甲、女贞子、熟地黄。脾虚湿盛明显患者加白术、薏苡仁、茯苓。该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肝肾两虚型痹症。有补益肝肾、舒筋活络的功效。

适用于:久病的患者,有腰膝酸软,肌肉瘦削,畏寒肢冷,或头晕目眩,心烦口干的患者。

以上方剂需经过中医辨证后开处方服用。痹症虽分为四个类型,但是患者身上通常含有的并不是一种类型,还有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形成痰郁痹阻,甚至导致内脏发病。所以治疗痹症应分清虚实以及病邪的偏盛。总之,在用药前,应明确病因,针对风、寒、湿、热、痰、瘀、虚采取不同的辨证论治。

要注意一点,辨证论治并非采取一种疗法或使用一种药物,尤其久病患者,往往虚实共存,治疗应以补益气血、补养肝肾、祛痰、化瘀、散寒通络等为主。虚实兼顾,标本并治。

还有在预防上干预痹症,如要注意保暖,针对患者病情进行热敷或者冷敷,还可以配合针灸、推拿等进行治疗,同时患者要对病变部位关节进行功能锻炼,有助于痹症康复。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