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手足口流行病论文

发布时间:

手足口流行病论文

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研究【摘要】 从国内外手足口病流行概况、临床症状和中医药治疗近况等方面对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研究近况进行综述。 【关键词】 手足口病 流行病学 疫疹 中医药疗法 综述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其中以71型病毒最为严重)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手足口病虽然是上世纪70年代新定的病名,但同类疾病如麻疹、风疹等在历史上常见,病机、治则均有共性,暴发流行时中医统称为“疫疹”[1]。中医学对疫疹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和切实有效的防治法则。1 国内外流行概况 自1974年Shcmidt等人首次报道从美国加利福利亚的脑炎患者中分离到肠道病毒71型(EV71),EV71己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十多次爆发和流行。1972一1973年、1986年和1999年澳大利亚发生EV71流行,重症病人大多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包括无菌型脑膜炎、格林一巴利综合征、共济失调、发热惊厥等,一些病人还有严重的呼吸系统症状。1975年在保加利亚发生超过750例以婴幼儿发病为主的EV71感染,无手足口病症状,只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群体发病,其中报告无菌型脑膜炎545例、类脊灰样麻痹52例、脑干脑炎68例(死亡44例),其死亡病例主要是由于延髓受累导致呼吸衰竭而出现急性死亡。日本1973和1978年出现2次VE71感染流行,主要临床症状为手足口病,病情较温和,但同时也观察到伴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病例(1973年为24%,1978年为8%)。1997一2000年EV71在日本再度活跃,流行期间的皮肤和黏膜表现证明EV71有相当大的变异,毒株的基因型与以往不同,且有很强的神经毒性倾向,与EV71感染有关的神经系统表现因小脑、脑干和间脑等受累部位不同而各具特点。1997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共有2628例发病,29例死亡,死者平均年龄岁,17例胸片显示肺水肿。1998年台湾发生了129 106例手足口病的大流行,其中405名儿童发生了严重的合并症,包括有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和肺出血;其中死亡78例,83%死于肺水肿或出血,91%的死亡患儿小于5岁,分离出病毒的病人中,EV71占。2000年台湾又发生另一次手足口病爆发,80 677患病和41人死亡。2000年10月份新加坡发生几千名儿童感染手足口病和4名儿童死亡。1987、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从手足口病人中分离出EV71病毒。1998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也从手足口病患者中分离出2株EV71病毒。1999年厦门爆发由EV71引起手足口病,少数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2000年上海市某幼儿园爆发由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手足口病,分离到13株EV71病毒。我国香港地区1987年发生过EV71流行;2001年出现了首例死亡病例,1名2岁男童死于肺水肿、肺出血。深圳从1998年起监测EV71感染发现除了手足口病,还可有多种临床症状:神经系统感染、心肌炎、肺炎等。2001年广州从手足口病和下肢麻痹患儿中分离到21株EV71病毒,其中3株为急性下肢麻痹患儿病毒株[2]。2008年以来,在新加坡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手足口病疫情比去年同期明显上升,并正扩散到中国全国多个地方,如今已有超过9个省市报告发现手足口症病例,分别是:北京、重庆、陕西、安徽、浙江、湖北、湖南、江西和广东。重庆市5月5日报告发现15例手足口病,其中5人住院观察。重庆市卫生局已经发出首个手足口病警讯,要求各医院对该病进行每日报告制,密切防控。广东省卫生厅5月3日宣布,全省共报告手足口病例925起,死亡3例。浙江省至5月6日共1198起,死亡1例。北京、陕西、湖南、湖北、江西也发现病例,但无死亡报告。作为这次手足口病的起源地和重灾区,安徽省的情况最为严重。目前公布的病例已经达到5151起,死亡22例[3]。2 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为2~7d,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EV71具有神经毒性,累及神经系统的主要表现为急性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小脑炎、脊髓灰质炎样肌麻痹、格林一巴利综合征、合并脑疝的致死性脑炎。EV71感染所致神经系统并发症可导致死亡或永久性肌麻痹。EV71中枢感染临床表现以发热为最常见症状,其次为皮疹、睡眠障碍、呕吐、肌痉挛、共济失调、乏力。中枢神经受累出现于皮疹后2~4d,早期中枢感染最重要表现为肌阵挛和睡眠障碍。

手足口病是咋回事?#星知计划#

手足口病是5-8月流行于5岁以下的宝宝的流行病,得病之后要及时去医院就诊,注意宝宝卫生健康和环境卫生

手足口病论文答辩一般会问的问题:1、研究背景和意义:在介绍研究内容之前,需要先说明为什么要研究手足口病,这个研究对于医学和公共卫生方面有什么意义和贡献。2、研究目的和问题:明确研究的目的和问题,例如,本研究主要探究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病原学、防治措施等问题。3、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阐述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数据来源,以及如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4、结果和发现:介绍研究所得到的主要结果和发现,例如手足口病的流行趋势、高危人群、病原体分布情况等。5、讨论和结论:分析结果和发现,提出相关的讨论和结论,以及对手足口病防控和治疗方面的建议和展望。6、创新性和贡献:如研究有一定的创新性,或者对于手足口病的防控和治疗有一定的贡献,可能会被问到具体的创新点和贡献。7、展望和不足:最后,需要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改进之处,以及本研究的不足和局限性。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论文

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研究【摘要】 从国内外手足口病流行概况、临床症状和中医药治疗近况等方面对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研究近况进行综述。 【关键词】 手足口病 流行病学 疫疹 中医药疗法 综述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其中以71型病毒最为严重)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手足口病虽然是上世纪70年代新定的病名,但同类疾病如麻疹、风疹等在历史上常见,病机、治则均有共性,暴发流行时中医统称为“疫疹”[1]。中医学对疫疹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和切实有效的防治法则。1 国内外流行概况 自1974年Shcmidt等人首次报道从美国加利福利亚的脑炎患者中分离到肠道病毒71型(EV71),EV71己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十多次爆发和流行。1972一1973年、1986年和1999年澳大利亚发生EV71流行,重症病人大多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包括无菌型脑膜炎、格林一巴利综合征、共济失调、发热惊厥等,一些病人还有严重的呼吸系统症状。1975年在保加利亚发生超过750例以婴幼儿发病为主的EV71感染,无手足口病症状,只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群体发病,其中报告无菌型脑膜炎545例、类脊灰样麻痹52例、脑干脑炎68例(死亡44例),其死亡病例主要是由于延髓受累导致呼吸衰竭而出现急性死亡。日本1973和1978年出现2次VE71感染流行,主要临床症状为手足口病,病情较温和,但同时也观察到伴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病例(1973年为24%,1978年为8%)。1997一2000年EV71在日本再度活跃,流行期间的皮肤和黏膜表现证明EV71有相当大的变异,毒株的基因型与以往不同,且有很强的神经毒性倾向,与EV71感染有关的神经系统表现因小脑、脑干和间脑等受累部位不同而各具特点。1997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共有2628例发病,29例死亡,死者平均年龄岁,17例胸片显示肺水肿。1998年台湾发生了129 106例手足口病的大流行,其中405名儿童发生了严重的合并症,包括有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和肺出血;其中死亡78例,83%死于肺水肿或出血,91%的死亡患儿小于5岁,分离出病毒的病人中,EV71占。2000年台湾又发生另一次手足口病爆发,80 677患病和41人死亡。2000年10月份新加坡发生几千名儿童感染手足口病和4名儿童死亡。1987、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从手足口病人中分离出EV71病毒。1998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也从手足口病患者中分离出2株EV71病毒。1999年厦门爆发由EV71引起手足口病,少数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2000年上海市某幼儿园爆发由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手足口病,分离到13株EV71病毒。我国香港地区1987年发生过EV71流行;2001年出现了首例死亡病例,1名2岁男童死于肺水肿、肺出血。深圳从1998年起监测EV71感染发现除了手足口病,还可有多种临床症状:神经系统感染、心肌炎、肺炎等。2001年广州从手足口病和下肢麻痹患儿中分离到21株EV71病毒,其中3株为急性下肢麻痹患儿病毒株[2]。2008年以来,在新加坡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手足口病疫情比去年同期明显上升,并正扩散到中国全国多个地方,如今已有超过9个省市报告发现手足口症病例,分别是:北京、重庆、陕西、安徽、浙江、湖北、湖南、江西和广东。重庆市5月5日报告发现15例手足口病,其中5人住院观察。重庆市卫生局已经发出首个手足口病警讯,要求各医院对该病进行每日报告制,密切防控。广东省卫生厅5月3日宣布,全省共报告手足口病例925起,死亡3例。浙江省至5月6日共1198起,死亡1例。北京、陕西、湖南、湖北、江西也发现病例,但无死亡报告。作为这次手足口病的起源地和重灾区,安徽省的情况最为严重。目前公布的病例已经达到5151起,死亡22例[3]。2 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为2~7d,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EV71具有神经毒性,累及神经系统的主要表现为急性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小脑炎、脊髓灰质炎样肌麻痹、格林一巴利综合征、合并脑疝的致死性脑炎。EV71感染所致神经系统并发症可导致死亡或永久性肌麻痹。EV71中枢感染临床表现以发热为最常见症状,其次为皮疹、睡眠障碍、呕吐、肌痉挛、共济失调、乏力。中枢神经受累出现于皮疹后2~4d,早期中枢感染最重要表现为肌阵挛和睡眠障碍。

手足口病的流行与防治 【摘要】目的 了解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流行特征与防治措施。方法 对523例手足口病患儿进行临床流行特征分析;针对手足口病的流行特点进行有效的防治。结果 皮疹发病率100%,发热%,口腔溃疡%,白细胞升高%,中性细胞升高%,淋巴细胞升高%。主要并发症依次为肺炎,脑炎,心肌炎等。幼儿园及托管所等儿童集中的地方发病率较高。523名患者中,2-5岁发病率为%。结论 手足口病的流行与年龄及环境有关;手足口病的防治必须针对其流行环节及特征,才能有效控制其传播。 【关键词】儿童 手足口病 学龄前 幼托 流行特征 防治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本组为我地区2009-2010年手足口病确诊病例523名,其中男童287例,女童236例;门诊病例479例,住院病例44例。 方法 本组儿童均由二级以上医院进行检查和诊断。诊断依据为: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 统计学处理 采用百分比。 2 结果 流行病学特征 年龄分布 本组患儿均在11岁以下,最小8月龄,最大11岁。其中1岁以下5例,占%;1岁19例,占%;2岁36例,占%;3岁67例,占%;4岁243例,占%;5岁119例,占%;6岁37例,占%;7-10岁5例,占%;11岁1例,占%。 时间分布 本组患儿均发病于3-10月。其中3月14例,4月31例,5月69例,9月131例,7月107例,8月121例,9月39例,10月11例。 接触史 本组患儿发病前有明确手足口病接触史的346例,占本组患儿的%,有间接接触史(家长接触过手足口病患儿)的12例,站本组患儿的% 地区分布 在全街道各社区中均有发病,其中东部经济发达的社区发病较多。本组患儿幼托348例(其中有资质托幼31所,共计143例;无资质托幼18所,共计205例),散居175例。 临床分析 病程:4-12天,平均6天。 临床表现 523名手足口病患儿中,手、足、口、臀部皮肤黏膜斑疹及疱疹均损害的100%;不同程度发热(之间)288例,占%。 并发症 肺炎37例,脑炎5例,心肌炎1例,肠炎1例。 3 防治措施 隔离传染源 手足口病对婴幼儿普遍易感,家长在手足口病高发期应随时密切观察儿童身体状况,有可疑特征及时就医。托幼机构应加强晨、午检,加强儿童缺课原因随访,一旦发现病童或疑似病例,要及时隔离并尽快送医院就诊。患儿应隔离治疗至痊愈后两周方可让其回园复课,与患儿密切接触的儿童应重点观察,增加随时检,患儿所在班级定为隔离班,不要与其他班级儿童一起活动,直至最后一名患儿痊愈后2周。手足口病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可在家中治疗休息,避免交叉感染。 切断传播途径 患儿家中及所在班级要加强消毒,“84”消毒液配置比例500mg/L,对地面、墙面及家具、课桌椅等进行喷洒,30分钟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患儿餐具及毛巾等可用消毒液浸泡或煮沸30分钟。衣物及被褥应在阳光下曝晒。房间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保护易感者 社会及卫生教育部门都应加大手足口病防病宣传,教育家长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带儿童到公共场所,不与患手足口病的儿童接触,教育儿童掌握正确洗手方法,勤洗手,有条件的要用流水洗手,家长外出后也应洗手,防止间接传染。同时养成不吃生食的习惯,适度为儿童增加营养,增强体质,增加抵抗力。 4 讨论 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主要病原体为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A16),其中EV71不但可引起手足口病,而且可引起严重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如脑炎、脑膜炎等[1-2]。5岁以下儿童是EV71感染高危人群,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本文调查结果,发病时间集中于5-8月,年龄集中于2-5岁,显示该病有明显的.人群聚集性。2008年5月2日卫生部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法定传染病管理,并公布了相应的诊疗、防控指南[3-4]。手足口病传染源是病人和健康携带病毒者,病人在出现症状前数天其血液、鼻咽分泌物和粪便中均存在病毒,因而潜伏期就具有很强的的传染性。其潜伏期3-7天,没有明显前驱症状[5]。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传播,它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亦可经口传播。手足口病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表现为小米粒或绿豆大的疱疹或丘疹,疹子具有四不像特征,不像蚊虫叮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疱,临床上一般不痒、不痛、不结痂、不结疤。

手足口病是近年来流行的一种新的传染病,发病年龄可以从4个月的婴儿到30岁的成人,但以3岁以下婴幼儿发病率最高。临床表现为患儿口腔内颊部、舌、软腭、硬腭、口唇内侧、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阴等部位,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口腔内的疱疹破溃后即出现溃疡,患儿疼痛难忍,时时啼哭、烦躁、流口水,不能吃东西,尿黄,重者可伴发热、流涕、咳嗽等症状。 手足口病虽然不算危重疾病,但其传播快、易流行。病毒可通过唾液飞沫或带有病毒之苍蝇叮爬过的食物,经鼻腔、口腔传染给健康儿,也可因直接接触而传染。一旦发病,宜及时隔离患儿。另外,本病发病有明显季节性,一般4~5月开始,夏季达高峰,所以春夏之交要谨防手足口病。 预防手足口病,要注意居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多饮白开水或清凉饮料,多吃新鲜蔬菜和瓜果。流行季节,可用中药板蓝根15克煎汤250毫升频服,每日一剂,连服3~4天即可。 治疗本病采用中药效果最好,一般口服清热解毒利湿中药和口腔涂药相结合,经3~7天患儿即可痊愈,预后良好。重症患儿若治疗不及时,可能并发脑炎、心肌炎等病症。护理上要定时让患儿用温水冲漱口腔,禁食冷热辛辣有刺激的食物,吃一些清淡、质软的饭菜,多喝温开水。同时要保持患儿衣服清洁,避免皮肤感染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或流行。为指导各地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制定本指南。一、目的(一)指导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肠道病毒病的疫情报告和监测;(二)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三)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开展公众预防和疫情应急处置。二、病原学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Coxasckie virus) A组16、4、5、7、9、10 型, B组2、5、13 型;埃可病毒(ECHO viruses)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其中以EV71及Cox Al6型最为常见。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和5%来苏亦不能将其灭活,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病毒在50℃可被迅速灭活,但1mol浓度二价阳离子环境可提高病毒对热灭活的抵抗力,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三、流行病学(一) 流行概况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Cox A16型,1969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此后EV71感染与Cox 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20世纪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亚、匈牙利相继暴发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要临床特征的EV71流行,1975年保加利亚报告病例750例,其中149人致瘫,44人死亡。1994年英国发生一起由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患者大多为1-4岁婴幼儿,大部分病人症状较轻。英国1963年以来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手足口病流行的间隔期为2-3年。20世纪90年代后期,EV71开始东亚地区流行。1997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人发病,4-6月有29例病人死亡。我国于1981年上海 首次报道本病,此后,北京 、河北、天津 、福建、吉林、山东、湖北、青海和广东等10几个省份均有本病报道。1983年天津发生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5-10月间发生了7 000余病例。经过2年低水平散发后,1986年再次暴发。1995年武汉 病毒研究所从手足口病人中分离出EV71,1998年深圳 市卫生防疫站也从手足口病患者标本中分离出EV71。1998年,我国台湾地区发生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流行,监测哨点共报告129106例病例。当年共发生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大多为5岁以下的幼儿。重症病例的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该病流行期间,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疫情控制难度大。(二)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尚不明确。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易感性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四、病例定义(一) 临床诊断病例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重症病例:1.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的患者,同时伴有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2. 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典型表现,但有发热伴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二)实验室诊断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为实验室诊断病例1.病毒分离自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中分离到肠道病毒。2.血清学检验病人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IgG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3.核酸检验自病人血清、脑脊液、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等标本中检测到病原核酸五、疫情报告(一)自2008年5月2日起,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对符合上述病例定义的手足口病病例进行报告。(二)报告内容与方法发现手足口病患者时,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卡》中“其他法定管理及重点监测传染病”一栏中填报该病。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未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之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报告病例分“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诊断病例”两类。如为实验室诊断病例,则应在报告卡片“备注”栏内注明肠道病毒的具体型别,如为重症病例亦应在“备注”中注明“重症”。(三)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发生流行或暴发时,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及时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四)报告信息分析和反馈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对疫情报告信息进行逐级审核。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每日浏览并分析监测数据,发现异常升高或病例呈聚集性分布或出现死亡病例,应及时核实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及时向下级疾控机构及医疗机构反馈疫情分析信息。六、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手足口病报告病例数明显增多、病例呈聚集性分布、重症病例比例较大或出现死亡病例时,应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的主要目的:一是采集相关标本,开展实验室检测,明确病原并进行分型鉴定;二是收集临床资料,以了解不同型别肠道病毒的致病性、毒力、所致疾病临床类型及救治等;三是阐明本次流行/暴发的传播方式及感染的危险因素等,以便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四是评价不同防控策略和措施的有效性。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和调查表应根据调查目的不同而进行专门设计。七、实验室检测(一)在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各省疾控中心要组织开展对手足口病病例的实验室监测。发生本病流行的省份每周至少采集5-10例患者的标本进行检测。标本采集和保存技术要求和标本送检单见附件1和附件2。标本检测方法见附件3。如有重症病例,应尽量对所有重症病例进行标本采集及实验室检测。如有暴发疫情应采集部分病例的标本进行病原检测。无检测能力的地区可将标本送至有条件的疾控中心实验室进行检测。采集标本时应注意收集病例的相关信息,填写个案调查表见附件4。(二)检测结果的报告与反馈各省每周五将本省已完成实验室检测的病例个案调查表以及检测结果一览表(附件5)的电子版上传至中国疾控中心疾病控制及应急处理办公室和病毒病所脊灰实验室。中国疾控中心对各地上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后,向各省疾控中心反馈。八、预防控制措施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染的关键。(一)个人预防措施1.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2. 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3.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4. 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5. 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二)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1. 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2. 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3. 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4. 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5. 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6. 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7. 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三)医疗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1. 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应实行预检分诊,并专辟诊室(台)接诊疑似手足口病人,引导发热出疹患儿到专门诊室(台)就诊,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2. 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3. 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4. 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重症患儿应单独隔离治疗;5. 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6. 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7. 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患者增多或肠道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时,要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报告。

常见流行病论文手足口

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研究【摘要】 从国内外手足口病流行概况、临床症状和中医药治疗近况等方面对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研究近况进行综述。 【关键词】 手足口病 流行病学 疫疹 中医药疗法 综述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其中以71型病毒最为严重)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手足口病虽然是上世纪70年代新定的病名,但同类疾病如麻疹、风疹等在历史上常见,病机、治则均有共性,暴发流行时中医统称为“疫疹”[1]。中医学对疫疹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和切实有效的防治法则。1 国内外流行概况 自1974年Shcmidt等人首次报道从美国加利福利亚的脑炎患者中分离到肠道病毒71型(EV71),EV71己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十多次爆发和流行。1972一1973年、1986年和1999年澳大利亚发生EV71流行,重症病人大多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包括无菌型脑膜炎、格林一巴利综合征、共济失调、发热惊厥等,一些病人还有严重的呼吸系统症状。1975年在保加利亚发生超过750例以婴幼儿发病为主的EV71感染,无手足口病症状,只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群体发病,其中报告无菌型脑膜炎545例、类脊灰样麻痹52例、脑干脑炎68例(死亡44例),其死亡病例主要是由于延髓受累导致呼吸衰竭而出现急性死亡。日本1973和1978年出现2次VE71感染流行,主要临床症状为手足口病,病情较温和,但同时也观察到伴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病例(1973年为24%,1978年为8%)。1997一2000年EV71在日本再度活跃,流行期间的皮肤和黏膜表现证明EV71有相当大的变异,毒株的基因型与以往不同,且有很强的神经毒性倾向,与EV71感染有关的神经系统表现因小脑、脑干和间脑等受累部位不同而各具特点。1997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共有2628例发病,29例死亡,死者平均年龄岁,17例胸片显示肺水肿。1998年台湾发生了129 106例手足口病的大流行,其中405名儿童发生了严重的合并症,包括有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和肺出血;其中死亡78例,83%死于肺水肿或出血,91%的死亡患儿小于5岁,分离出病毒的病人中,EV71占。2000年台湾又发生另一次手足口病爆发,80 677患病和41人死亡。2000年10月份新加坡发生几千名儿童感染手足口病和4名儿童死亡。1987、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从手足口病人中分离出EV71病毒。1998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也从手足口病患者中分离出2株EV71病毒。1999年厦门爆发由EV71引起手足口病,少数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2000年上海市某幼儿园爆发由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手足口病,分离到13株EV71病毒。我国香港地区1987年发生过EV71流行;2001年出现了首例死亡病例,1名2岁男童死于肺水肿、肺出血。深圳从1998年起监测EV71感染发现除了手足口病,还可有多种临床症状:神经系统感染、心肌炎、肺炎等。2001年广州从手足口病和下肢麻痹患儿中分离到21株EV71病毒,其中3株为急性下肢麻痹患儿病毒株[2]。2008年以来,在新加坡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手足口病疫情比去年同期明显上升,并正扩散到中国全国多个地方,如今已有超过9个省市报告发现手足口症病例,分别是:北京、重庆、陕西、安徽、浙江、湖北、湖南、江西和广东。重庆市5月5日报告发现15例手足口病,其中5人住院观察。重庆市卫生局已经发出首个手足口病警讯,要求各医院对该病进行每日报告制,密切防控。广东省卫生厅5月3日宣布,全省共报告手足口病例925起,死亡3例。浙江省至5月6日共1198起,死亡1例。北京、陕西、湖南、湖北、江西也发现病例,但无死亡报告。作为这次手足口病的起源地和重灾区,安徽省的情况最为严重。目前公布的病例已经达到5151起,死亡22例[3]。2 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为2~7d,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EV71具有神经毒性,累及神经系统的主要表现为急性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小脑炎、脊髓灰质炎样肌麻痹、格林一巴利综合征、合并脑疝的致死性脑炎。EV71感染所致神经系统并发症可导致死亡或永久性肌麻痹。EV71中枢感染临床表现以发热为最常见症状,其次为皮疹、睡眠障碍、呕吐、肌痉挛、共济失调、乏力。中枢神经受累出现于皮疹后2~4d,早期中枢感染最重要表现为肌阵挛和睡眠障碍。

手足口病论文答辩一般会问的问题:1、研究背景和意义:在介绍研究内容之前,需要先说明为什么要研究手足口病,这个研究对于医学和公共卫生方面有什么意义和贡献。2、研究目的和问题:明确研究的目的和问题,例如,本研究主要探究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病原学、防治措施等问题。3、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阐述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数据来源,以及如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4、结果和发现:介绍研究所得到的主要结果和发现,例如手足口病的流行趋势、高危人群、病原体分布情况等。5、讨论和结论:分析结果和发现,提出相关的讨论和结论,以及对手足口病防控和治疗方面的建议和展望。6、创新性和贡献:如研究有一定的创新性,或者对于手足口病的防控和治疗有一定的贡献,可能会被问到具体的创新点和贡献。7、展望和不足:最后,需要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改进之处,以及本研究的不足和局限性。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展快,导致死亡。 二.感染手足口病有哪些表现? 急性引起发热,手掌或脚掌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膝盖可出现皮疹。部分患儿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和头疼等症状。 三.手足口病是怎样传播的? 1.接触病人皮肤。 2.通过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等物品。 3.患者喉咙分泌物(飞沫)传播。 4.饮用污染的水。 四.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 五.临床特征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极少数患儿可引起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弛缓性麻痹、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六.诊断 手足口病只是可引起口腔溃疡的许多种传染病中的一种,另一种常见的口腔溃疡的原因是口腔疱疹病毒感染,它使口腔和牙龈产生炎症(有时称口炎)。 医生通常能根据病人的年龄、病人或家长的诉说的症状,及检查皮疹和溃疡来鉴别手足口病和其他原因所致的口腔溃疡。可将咽拭子或粪便标本送至实验室检测病毒,但病毒检测需要2-4周才能出结果,因此医生通常不提出做此项检查。 七.主要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确诊时须有病原学的检查依据。 1、好发于夏秋季节; 2、以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常在婴幼儿集聚的场所发生,呈流行趋势; 3、临床主要表现为初起发热,白细胞总数轻度升高,继而口腔、手、足等部位粘膜、皮肤出现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 4、病程较短,多在一周内痊愈。 八.鉴别 根据上述临床特征,在大规模流行时,诊断不困难。但散在发生时,须与口蹄疫、疱疹性咽颊炎、风疹等鉴别: (1)口蹄疫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目前有7个血清型、65个亚型。主要侵犯猪、牛、马等家畜。对人虽然可致病,但不敏感。一般发生于畜牧区,成人牧民多见,四季均有。口腔粘膜疹易融合成较大溃疡,手背及指、趾间有疹子,有痒痛感。 (2)疱疹性口炎四季均可发病,以散在为主。一般无皮疹,偶尔在下腹部可出现疱疹。 (3)疱疹性咽颊炎,可由CoxA组病毒引起,病变在口腔后部;如扁桃体、软腭、悬雍垂,很少累及颊粘膜、舌、龈。不典型、散在性HFMD很难与出疹发热性疾病鉴别,须做病原学及血清检查。 九.预防 本病主要通过食物、口鼻飞沫及接触传播,因此预防上主要应做到: 1.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病从口入; 2.避免与患儿接触,幼托机构发现病人,要采取隔离措施; 3.平时应加强体质锻炼; 4.调理脾胃,及早治疗食积。 (一)加强监测,提高监测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及时采集合格标本,明确病原学诊断; (二)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 (三)托幼机构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四)被污染的日用品及食具等应消毒,患儿排泄物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五)流行时,做好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六)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七)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八)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九)医院加强预诊,设立专门诊室,严防交叉感染。 十.护理对策 1、消毒隔离 一旦发现感染了手足口病,应将患儿隔离,以免引起流行蔓延。宝宝应留在家中,直到热度、皮疹消退和水疱结痂。一般需要隔离2周。 宝宝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晒。 宝宝的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有条件的家庭每天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减少人员进出宝宝房间,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 2、饮食营养 如果在夏季得病,宝宝容易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需要适当补水和营养。 宝宝宜卧床休息1周,多喝温开水。 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不愿进食。宜给宝宝吃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3、口腔护理 宝宝会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眠等,要保持宝宝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不会漱口的宝宝,可以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 可将维生素B 2 粉剂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或涂鱼肝油,亦可口服维生素B 2 、维生素C,辅以超声雾化吸入,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4、皮疹护理 宝宝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 剪短宝宝的指甲,必要时包裹宝宝双手,防止抓破皮疹。 臀部有皮疹的宝宝,应随时清理他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 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碘伏。 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如有感染需用抗生素及镇静止痒剂等。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对症处理 定时测量宝宝的体温、脉搏、呼吸。 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无需特殊处理,可让宝宝多喝水。 体温在℃~℃之间的宝宝,给予散热、多喝温水、洗温水浴等物理降温。 预防措施 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和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手足口病是5-8月流行于5岁以下的宝宝的流行病,得病之后要及时去医院就诊,注意宝宝卫生健康和环境卫生

手足口病流行特点论文

手足口病论文答辩一般会问的问题:1、研究背景和意义:在介绍研究内容之前,需要先说明为什么要研究手足口病,这个研究对于医学和公共卫生方面有什么意义和贡献。2、研究目的和问题:明确研究的目的和问题,例如,本研究主要探究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病原学、防治措施等问题。3、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阐述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数据来源,以及如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4、结果和发现:介绍研究所得到的主要结果和发现,例如手足口病的流行趋势、高危人群、病原体分布情况等。5、讨论和结论:分析结果和发现,提出相关的讨论和结论,以及对手足口病防控和治疗方面的建议和展望。6、创新性和贡献:如研究有一定的创新性,或者对于手足口病的防控和治疗有一定的贡献,可能会被问到具体的创新点和贡献。7、展望和不足:最后,需要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改进之处,以及本研究的不足和局限性。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已有近30年历史的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潜伏期一般为2-7天,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重症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肺水肿和心肌炎等并发症。传播方式主要是密切接触传染源,也可通过空气飞沫,或经口或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传播。手足口病分布极广泛,无严格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一般3月份逐渐增多, 5-6月可达到高峰,该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快的特点,极易造成暴发流行。据介绍,3岁及3岁以下的婴幼儿最容易感染手足口病。由于成人的免疫系统较完善,成人感染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由于可以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种类很多,不同型的肠道病毒感染后没有或很少有交叉免疫力,一种肠病毒感染后机体产生的免疫力持续时间较短,不会获得终身免疫。因此,手足口病隔几年就会有一次大流行。另外,不同的病毒型可在同年流行,所以幼儿一年有可能被多次感染,患上手足口病。如何从生活中入手为宝宝预防手足口病毒? 1、避免让孩子与患儿或有可疑症状者接触,吃东西前一定要洗干净手,不要随意使用别人的餐具或其他生活用品,尽量少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 2、注意让患儿注意卫生,对于粪便应马上进行处理,便盆、衣裤要及时注意消毒,保护手、脚部的皮肤及衣着、被单的清洁,避免污染破溃的疹子,勤给患儿洗手,并且将指甲剪短,以防抓疹子而造成皮肤 感染 。 3、哺乳的母亲要勤洗澡、勤换衣服,喂奶前要清洗奶头;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还应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防止过度疲劳,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饮食宜清淡无刺激性,忌食辛辣、鱼、虾、肉类等易使病情加重的食物。 6、托幼机构、小学等儿童聚集单位应每日晨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就诊,同时报告主管部门。 7、虽然手足口症类似水痘,一般能很快痊愈,但也不可掉以轻心,要细心呵护,注意预防隔离,以防扩散流行。当妈咪不能识别这种病时,要去看医生,对可疑孩子都要早诊早治早隔离。 8、如果孩子被 感染 ,一定要很好地卧床休息,发热时多给喝温开水,宜吃清淡稀软的饮食,患儿嘴痛时注意给吃低温食物, 疼痛 厉害不能进食时要及时去 医院 输液,补充身体所需的热能。 9、对于患病宝贝,一定要从发病开始隔离7-10天,以免传染其他孩子。10、饮食温度不宜过高,食用过热的食物可以刺激破溃处引起疼痛,不利于病变愈合。

手足口病是5-8月流行于5岁以下的宝宝的流行病,得病之后要及时去医院就诊,注意宝宝卫生健康和环境卫生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数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侵犯5岁以下的宝宝。手足口病常常表现为: 患儿口腔内颊部、舌、软腭、硬腭、口唇内侧、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阴等部位,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疹子“四不像”: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口腔内的疱疹破溃后即出现溃疡,常常流口水,不能吃东西。临床上不痒、不痛、不结痂、不结疤。患儿尿黄。重疹患儿可伴发热、流涕、咳嗽等症状。手足口病一般一周内可康复,但如果此前疱疹破溃,极容易传染。手足口病具有流行强度大、传染性很强、传播途径复杂特点。病毒可以通过唾液飞沫或带有病毒之苍蝇叮爬过的食物,经鼻腔、口腔传染给健康儿童,也可因直接接触而传染。鉴别根据上述临床特征,在大规模流行时,诊断不困难。但散在发生时,须与口蹄疫、疱疹性咽颊炎、风疹等鉴别:(1)口蹄疫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目前有7个血清型、65个亚型。主要侵犯猪、牛、马等家畜。对人虽然可致病,但不敏感。一般发生于畜牧区,成人牧民多见,四季均有。口腔粘膜疹易融合成较大溃疡,手背及指、趾间有疹子,有痒痛感。(2)疱疹性口炎四季均可发病,以散在为主。一般无皮疹,偶尔在下腹部可出现疱疹。(3)疱疹性咽颊炎,可由CoxA组病毒引起,病变在口腔后部;如扁桃体、软腭、悬雍垂,很少累及颊粘膜、舌、龈。不典型、散在性HFMD很难与出疹发热性疾病鉴别,须做病原学及血清检查。医生通常能根据病人的年龄、病人或家长的诉说的症状,及检查皮疹和溃疡来鉴别手足口病和其他原因所致的口腔溃疡。可将咽拭子或粪便标本送至实验室检测病毒,但病毒检测需要2-4周才能出结果,因此医生通常不提出做此项检查。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确诊时须有病原学的检查依据。

流行病学手足口病的论文

第一:不要带他到人多的地方去;第二:不要让他咬手指,和喝生水还有把衣服和袜子的消毒;第四:给他吃些比较容易消化的食物(稀饭等)第五:看见他手指和脚有水疱马上带他去大医院检查!

预防手足口病工作总结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以下是我整理的预防手足口病工作总结,欢迎大家参考!

20xx年5月,我国正式将手足口病纳入法定传染病。为了进一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根据呼伦贝尔市卫生局制定的《呼伦贝尔市手足口病防控方案》精神,做好预防手足病的健康教育工作,现在总结如下。

一、为进一步做好我市“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确保无重大疫情发生与流行。

根据全国“手足口病”流行形势,结合我市实际,按照《呼伦贝尔市手足口病防控方案》精神,于20xx年5月13日,制定了《呼伦贝尔市防治手足口病(EV71感染)健康教育方案》,要求全市各旗、市(区)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按照方案要求做好预防手足口病的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并向各旗市疾控中心转发了《自治区手足口病防控方案》。全市共制作宣传单、宣传画4万份,宣传板130块,在全市范围内进行预防手足口病知识讲座13次。

二、20xx年6月15日,市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在海拉尔三角地进行了预防手足口病宣传,向过往群众发放宣传单1000余份。并在市疾控中心各门诊摆放宣传单,向候诊和就诊患者发放宣传单。

三、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宣传了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共设计印制了1万张“预防手足口病”宣传单。20xx年七月中旬,相继到海拉尔三元社区卫生服务站、海拉尔新桥小学、军区幼儿园、娜荷雅幼儿园宣传了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并发放了宣传单1000张。

手足口病的预防是一项长期工作,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大宣传力度,群策群力,就能有效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我们决心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加强预防手足口病的健康教育工作,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一、我区手足口病发病情况及发病分析

自20xx年1月1日至3月30日,我区手足口病累计病例62例,儿童医院收治死亡1例。其中男性34人,女性28人。聚集发病3起共12例。所发生的62例病例中、北院门街办2例、青年路街办1例、桃园路街办1例、枣园街办1例、土门街办26例、红庙坡街办14例、环西街办4例、西关街办3例、北关街办9例。0岁2例,1岁1例,2岁19例,3岁17例,4岁12例,5岁8例,6岁1例,7岁1例,10岁1例。2—5岁组为发病高峰期。

进入3月份,我区手足口病发病呈现直线上升趋势。结合手足口病发病规律,近期我区手足口病发病将继续呈上升趋势。

二、卫生行政部门开展工作情况

(一)密切关注疫情,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及应急处置。

3月份以来我区明珠幼儿园、育才幼儿园、西安电缆厂幼儿园先后发生手足口病聚集发病,区卫生局疾控中心及时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并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转发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做好手足口病重症及聚集性病例调查监测的通知》及20xx年5月7日省手足口病防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及时函告区教育局对3所发生2例以上手足口病,幼托机构采取了停园措施。要求对确诊或疑似为手足口病的患儿要立即进行隔离治疗,以防止疫情蔓延扩散。

对未住院的轻症患儿,必须要求其居家隔离治疗。患病儿童必须待痊愈或明确排除手足口病后方可入托(园)。幼托机构对患病儿所在班的其他儿童进行严密观察,并减少发病班级的儿童与其他班级儿童接触的机会。在观察期间不得进行分班、并班和接受新生。

区疾控中心还对幼托机构执行消毒、通风制度情况进行技术指导。对发病班级的玩具、被褥、桌椅等进行消毒。发病班级物品必须与其他班级分贝进行消毒和保存。对教室园舍每天严格执行通风措施。

3月22日儿童医院专家会诊一例重症病例患儿,区疾控中心赴医院对患儿进行调查,并连夜对患儿居住地、曾就诊的个体诊所进行了调查,采取了消毒措施,对周围群众进行了防病知识宣传。

(二)认真落实晨检、午检制度,加强幼托机构及学校疫情信息报告工作。

3月5日,我局疾控中心联合区教育局卫生保健所对全区中小学校医进行了传染病防控培训,培训人数80人,要求各学校幼儿园加强晨检、因病缺勤排查工作,重点为:一看、二摸、三问。要观察儿童的精神状况,有无发热、卡他症状,皮肤与口腔粘膜是否有皮疹、溃疡等。当发现有发热、皮疹现象的儿童,要立即请家长带孩子区医院就诊。带教老师应每天了解缺勤儿童的缺勤原因,并按规定进行登记,发现疫情及时上报。要求托幼机构要落实专人负责手足口病和其它传染病的疫情信息报告工作。在发现手足口病患儿时,要及时向区疾控中心报告,并积极配合疾控中心,采取相关预防控制措施。

三、下一步重点开展的工作

(一)提高防范措施,加强对重点人群及场所的防控工作。

手足口病属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流行期间托幼机构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多见,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疫情控制难度大。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5-7月高发。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

(二)大力宣传手足口病防治知识,树立手足口病可防、可控、不可怕的信念。

我局疾控中心已印制“手足口病防控知识问答”宣传折页10万份,通过托幼机构、学校下发给每个儿童家长,同时给每个托幼机构印制“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栏”,要求托幼机构在醒目位置张贴,下发“手足口病预防与消毒方法”,以加大宣传力度,教育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从源头上减少疾病传播。

(三)加强疫情监测,及时对聚集性、重症及死亡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控制疫情蔓延。

(1)加强疫情监测,降低风险危害

在高发季节,加强手足口病的监测和报告,积极开展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主动搜索,积极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重症病例、死亡病例、聚集性病例或暴发疫情时必须进行采样检测,以更加广泛地开展手足口病原监测,从而科学掌握手足口病疫情的动态和病原流行情况。

(2)应急措施

一旦发现疫情暴发苗头或暴发手足口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立即依据手足口病防治预案,组织医疗、疾控、监督队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降低疫情风险危害。

(3)二十四小时值班

要求所有工作人员保持通讯畅通,如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证在规定事件内赶赴到场。

(四)、卫生、教育联动,加强巡回检查,督促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

区卫生局将联合区教育局对辖区学校、幼托机构手足口病防控知识。掌握疫情报告、消毒及预防措施的再培训,并加强对幼托机构预防传染病工作的督导。组织区卫生监督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健康教育所对全区托幼机构、小学校医再次进行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晨检、因病缺勤排查、查验接种证培训和督导,指导托幼机构建立和完善各种卫生管理制度,坚持做好环境和食品卫生管理、预防性消毒等工作。

同时进一步加强对疾控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广大医务人员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和诊疗技能。

编导语:为了防止手足口病的发生及流行,特制定本预防措施。请全体教职工认真负责的做好每一项工作,齐心协办与传染病做斗争,确保全园幼儿的健康。

为了防止手足口病的发生及流行,特制定本预防措施。请全体教职工认真负责的做好每一项工作,齐心协办与传染病做斗争,确保全园幼儿的健康。

(一)班主任必须安排好每天的晨间、午检,对于入园的每一位幼儿必须按规定时间进行检查,不能因任何原因漏过任何一个的检查。发现疑似病人,马上汇报保育主任。加强家长送园时的交流,了解幼儿身体状况。

晨检时间:7:30-8:30(早接幼儿时间段与家长交流)

9:30-9:50(集中检查)

午检时间:14:00-14:30

晚检时间:由值班行政人员与值班教师共同完成。

(二)日托班需家长配合事项: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家长也需做好幼儿的体检工作,便于问题的及早发现。幼儿在家时服用大青叶、板蓝根、抗病毒口服液等(可咨询专业医生)。

(三)加强消毒工作:各班对幼儿的物品进行严格消毒。

物体表面每天用84湿抹30分钟后用清水抹一次;地板每天用84消毒一次;餐巾餐后洗净后放入高压蒸汽柜消毒;擦手毛巾、口杯每天洗干净后放消毒柜消毒一次;牙刷洗干净用淡盐开水浸泡;濑口杯每星期消毒一次;棉被定期晒、被套定期洗;园内大型玩具于每星期一晚上用双氧水消毒;教寝室一、二、四、六用艾叶、苍术熏,三、五用紫外线照射,并经常开窗通风。

(四)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确保幼儿衣物、头发整洁、干净;幼儿流鼻涕应及时擦拭,卫生纸应丢于垃圾桶内或便池内,确保幼儿面部清洁;勤剪指甲,不吮吸手指,饭前便后要洗手,毛巾、牙刷、餐具专用,预防病从口入。

(五)食堂严格按照既定的制定执行到位。

(六)保洁用品专物专用,并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垃圾桶按相关的要求及时清理、清洗。(班主任需对保育员此项工作进行督查,确保工作执行到位)

【篇一】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全面落实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干预措施,控制手足口病疫情蔓延,降低发病率,严防重大疫情发生。

二、工作原则

预防为主,全面准备,依法管理,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统一领导,分类处置、有效应对。

三、组织机构和专家队伍

(一)成立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吕立君同志任组长,宗逸农、陈南如、周凤学同志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八个工作组:

综合协调组组长:陈XX

成员:胡XX周XX

李楼王XX(各乡镇卫生院院长)

疫情防控组组长:周XX

成员:袁XX杨XX屈XX

宋海波刘XX周XX

医疗救治组组长:冯XX

成员:蔡XX李XX宗XX

卫生监督组组长:许XX

成员:李XX刘XX

健康教育组组长:齐XX

成员:刘XX胡XX魏XX刘XX

流病调查组组长:屈XX

成员:宋XX段XX周XX

信息统计组组长:袁XX

成员:屈XX、周XX

县卫生局成立由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消毒、杀虫、灭鼠、健康教育等方面专家组成的预防控制手足口病专家指导组(名单附后),负责对手足口病防控措施提出建议;参与制订、修订防控预案和技术方案;指导重大疫情的处理及危重病例的救治;承担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医疗救治专家组

组长:冯XX县医院副院长副主任医师

成员:白XX县医院工会主席主管护师

徐XX县医院内一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蔡XX县医院儿科主任主治医师

宗XX县医院急诊科主任主治医师

县卫生局建立由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卫生专家组相关专业人员和县人民医院的儿科、急诊等相关医务人员组成的手足口病医疗救治专家组(名单附后),负责全县手足口病特别是重症病例的救治。

疫情现场处置机动队

县卫生局成立由有关方面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疫情现场处置机动队(名单附后),负责重大手足口病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及现场处置等工作。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系电话:***********

县人民医院确定为全县手足口病定点救治医院。

(二)严格实行防治工作责任制。为确保把防治工作抓紧抓好,各单位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建立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为主抓的工作机制,落实专门人员,积极开展防治工作。

四、防控措施

(一)严格疫情报告管理制度。全县各类医疗机构、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发现手足口病病人后,要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及时进行网络直报。

(二)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辖区暴发疫情后要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深入分析疫情分布和流行特点,随时掌握疫情动态。

(三)疫情处理。根据疫情信息,查清病人的详细居住地址,将病家及其四邻和密切接触者家庭以及村庄、单位、居民区作为处理重点。

认真落实消毒处理措施,切断传播途径。病例发生所在地要及时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对垃圾、粪便、污水及时清运消毒,整治城乡卫生环境;对于患者的用品、衣物、呕吐物、排泄物及其容器等用含氯消毒剂以适当比例配比进行消毒;使用菊酯类杀虫剂杀灭蚊蝇。严格保护生活饮用水源,尤其对于农村地区集中供水的村庄,要整治水源地周围环境,采取保护措施,严防水源污染。

1、对病人实行隔离治疗,严格管理传染源。对于传染源按照肠道传染病处理原则进行隔离,加强医院消毒和污物处理,杜绝院内感染;对住院治疗的患者,要限制其陪护和接触者人数,强化洗消措施;对居家治疗的病人及其接触者,由乡镇、村防保人员具体指导落实隔离措施和周边区域的消毒处理措施。

2、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易感人群。对托幼机构要加大管理力度,认真落实晨检制度,对发现的病人及疑似病人一定要及早隔离治疗。认真落实《消毒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对患儿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及可能受污染的物品(衣物、被褥、餐饮具、玩具等)要随时进行消毒。必要时依法暂时关闭病例所在的学校、托幼机构及其他幼儿聚集场所,以保护易感儿童。

3、医疗机构要按照《手足口病诊疗指南(XXXX年版)》、《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XXXX年版)》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临床处置流程图(XXXX年版)》的要求,着力提高病例的早期识别、诊断能力,发现病例及时转诊。要不断总结交流诊治经验,提高临床救治水平,避免发生死亡病例。同时,积极配合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好流行病学调查、消毒隔离和各种标本采集工作。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感染科工作,落实预检分诊制度,设立发热与皮疹病例专门诊室,同时加强医院产房、儿科病房的消毒,防止新生儿、婴幼儿院内感染而导致严重后果。

4、完善诊疗记录。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包括村卫生室要建立、健全项目齐全的门诊日志,各医院的出入院登记必须详细、认真填写,必须要有详细的家庭地址、家长姓名和电话,以利于开展流调和传染源追踪。

5、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群众防病知识水平。以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宣传单等各种宣传形式,正面介绍肠道传染病的防病知识,告诫家长流行季节不要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患儿接触;纠正儿童不良卫生习惯,对儿童玩具、餐具、衣物、用品要经常消毒,家长要注意孩子的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等。

6、强化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各单位尽快组织手足口病防治技术培训,进一步充实、提高防治队伍的技术力量。一是开展预防控制技术培训,提高疾控队伍的流调、采样、检测、监测和消毒等疫情处置技术水平,确保防控措施落实到位。二是开展诊疗技术培训,加强对医务人员手足口病的诊断、治疗、隔离消毒等知识的培训,使临床医生特别是基层乡医、村医尽快熟悉手足口病的诊疗技术,确保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四)加强卫生监督检查。卫生监督部门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加强对学校卫生、饮用水卫生的监督检查。督促辖区内小学、托幼机构落实晨午检制度,指导其做好缺勤登记、报告、消毒和健康教育工作。同时,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责令限期解正。对因措施不落实而造成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疫情扩散蔓延的,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严肃处理。

五、保障措施

(一)经费保障。积极争取财政支持,保证防治疾病所需经费。

(二)人员保障。将各类技术人员充实到防病一线,进一步加强防治工作。

(三)物资保障。做好诊疗药品、消毒杀虫药械及各类器械用品的储备和供应。

【篇二】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方案

一、总体目标和工作原则

(一)总体目标: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暴发和流行,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确保广大儿童的身体健康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工作原则:坚持政府领导,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坚持预防为主,广泛宣传,防治结合,强化重症病人救治的工作方针;坚持属地化管理,以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散居儿童为重点人群,以托幼机构和小学为重点场所,推行“84化”规范消毒流程,强化督导检查,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二、防控措施

(一)病例的发现和报告

1.各级医疗机构按照《手足口病诊疗指南(XXXX年版)》(卫发明电〔XXXX〕38号)的有关规定,早期发现手足口病病例,提高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能力。各级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要按照《中小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管理规范》(GB28932-XXXX)和《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规范》的要求,严格执行晨检制度,开展病例的主动搜索,早期发现病例。

2.按照传染病报告的有关规定,对手足口病病例进行诊断和报告。

(1)重症病例的报告:各级医疗机构,要根据以下诊断程序,对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重症病例进行网络直报:①县级医疗机构必须经本院手足口病临床专家组会诊;②市级医疗机构必须经本院手足口病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中的2名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诊断;③省级医疗机构必须由本院手足口病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中的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诊断;④疑难重症病例可在本院专家组的基础上邀请省或市级专家组专家会诊。

(2)死亡病例的报告:在市级及以上手足口病防控专家组指导下,由接诊的医疗机构进行网络直报,具有病毒核酸检测(PCR)的实验室确诊依据的按实验室确诊病例报告,由于特殊原因未能及时采样的死亡病例,经专家组认定后按临床诊断病例报告。

(3)聚集性疫情的报告:1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班级(或宿舍)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自然村/居委会发生3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家庭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医疗机构、托幼机构和小学等单位发现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时,应当在24小时内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4)暴发疫情报告:一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个自然村/居委会发生5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医疗机构、托幼机构和小学等单位发现手足口病暴发疫情时,应以最快的方式向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Ⅳ以上)的报告: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结合当地疫情的实际情况,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内涵的释义(试行)》为依据,对疫情的级别进行判定。并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陕西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及时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网络报告。

(二)疫情监测与分析

各级疾控机构要根据《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XXXX版)》和《陕西省手足口病监测方案(试行,XXXX版)》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对辖区内的手足口病疫情开展日常监测工作,深入分析本辖区手足口病疫情的“三间”分布和流行特点,随时掌握疫情动态,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并做出相应处理。各县(市、区)疾控中心规范开展手足病病原学检测工作,科学掌握辖区内病原的分布特点及动态变化,及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指导做好辖区内手足口病防控工作。

在手足口病疫情高发时期,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开展疫情研判工作,提高预测预警能力。

(三)疫情处置

各地发生聚集性疫情,或出现暴发时,应按照《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XXXX版)》(卫办疾控发〔XXXX〕80号)的有关规定,做好疫情处置工作。发生多起聚集性疫情或发生暴发疫情时,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疫情形势,组织相关部门开展评估,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时,应当及时启动相应应急响应机制。

1.重症、死亡病例的处置

各级医疗机构要全面做好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科学救治、安全转诊、宣传教育和医院感染管理等工作;出现死亡病例后,要及时开展死亡病例讨论,分析死亡原因,并向辖区卫生行政部门上报手足口病死亡病例有关情况;协助疾控机构对重症、死亡病例开展流调,负责标本采集工作;已开展手足口病实验室检测工作的医疗机构,将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的标本进行备份,由当地市级疾控机构复核。

按照传染病属地管理原则,各级疾控机构及时对辖区内报告的重症、死亡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包括病例的症状、就诊、用药以及流行病学等情况,填写《手足口病重症或死亡病例个案调查表》)和实验室检测,并同时向送检单位及医疗机构进行反馈,录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将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及时上报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控机构;病例住址所在地的疾控机构负责补充调查重症、死亡病例的诊疗情况及流行病学史,指导当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相关的防保机构开展病例的搜索、疫点消毒和健康教育等工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重症病例出院后的随访工作,以及疫点消毒、宣教工作。

2.聚集性疫情的处置要求

出现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时,相关单位和部门要及时向当地疾控机构报告。县级疾控机构应当立即组织开展现场调查处置;指导相关单位及部门进行病例搜索、疫点消毒、样本采集、开展宣传教育等工作;同时追踪疫情进展情况,将相关信息及时上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控机构。医疗机构负责病例报告、救治和管理,以及医院感染管理等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与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信息联动机制,若学校或托幼机构发生聚集性疫情,卫生行政部门要将相关信息立即通知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并指导学校或托幼机构及时采取相应防控措施,必要时可以建议采取停课措施。

3.暴发疫情处置要求

发生暴发疫情时,相关单位和部门要及时向疾控机构报告。县级疾控机构应当立即对首发病例或指示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开展病例搜索,时间为首发病例发病前一周至调查之日,并填写《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调查主要信息登记表》,上报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每起暴发疫情至少采集5例病例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医疗机构根据患儿病情,要求患儿居家或住院治疗。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等负责本辖区居家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的随访工作,指导居家治疗患儿的家长或监护人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当出现重症病例早期识别指征时(参见附件2),应当立即前往重症病例救治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同时应当尽量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住院患儿应当在指定区域内接受治疗,防止与其他患儿发生交叉感染。

若暴发疫情发生在学校或托幼机构,疾控机构应当对疫情进行风险评估,提出关班或关园的建议,并出具书面预防控制措施建议书,指导该托幼机构做好儿童家长或监护人的健康教育和居家儿童的健康观察。卫生行政部门要将相关信息通知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并指导学校或托幼机构进行终末消毒。

(四)病例的救治和管理

各地应加强病例的救治和管理,实行“村级随访、乡镇管理、县级诊疗、市级抢救、省级督导”的手足口病医疗救治策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当地的疫情、救治能力等实际情况确立手足口病定点医院及定点医院数量。各级定点医疗机构要严格按照《手足口病诊疗指南(XXXX年版)》和《陕西省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手足口病病例临床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XXXX年版)》的技术要求,积极做好手足口病例的医疗救治工作。

1.村级随访: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5岁及以下儿童进行摸底造册,按照相关技术规范,协助做好发热或皮疹患儿的排查;负责对居家隔离治疗病例的随访,如发现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异常症状时,建议患儿家长转诊至定点医疗机构治疗。同时,要做好重症病例出院的随访管理工作。

2.乡镇管理: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根据本辖区疫情网上信息,负责对辖区内居家治疗的患儿病情和治疗措施进行跟踪管理,确保各项治疗、隔离和管理等措施落实到位。

3.县级诊疗:县级定点医疗机构设立发热门诊或手足口病专科门诊,进行预检分诊,及时发现手足口病例,转至独立的手足口病隔离治疗病房。负责对手足口病住院病例的救治和管理;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做好重症病例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积极救治工作。要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及时将重症病例转诊到上级定点医疗机构(见附件3);不适宜转诊时,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要及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汇报,组织省级、市级专家就地进行积极救治。

4.市级救治:市级定点医疗机构应设立发热门诊或手足口病专科门诊,进行预检分诊,对确诊的病例要及时转至手足口病隔离治疗病房。负责重症病例的救治和管理工作,建立手足口病重症病例会诊与讨论制度,成立手足口病临床救治专家组,具体负责手足口病病例医疗救治工作。按照重症病例救治有关救治原则(见附件4),加强病例救治工作,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5.省级督导:省级专家组要对各级医疗机构进行督导检查和技术指导。

各级医疗机构要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切实落实预检分诊制度,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设立发热门诊或手足口病专科门诊。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管理办法》等有关要求,做好重点科室、重点病房的消毒及人员防护工作,避免院内交叉感染,保障医务人员及其他患者就医安全。同时加强医院产房、儿科病房的消毒,防止新生儿、婴幼儿发生院内感染而导致严重后果。

本病至今尚无特殊预防方法,加强监测、提高监测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一是要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二是托幼等单位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三是对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等应消毒处理。四是搞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预防病从口入。五是要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六是医疗机构应加强预诊,设立专门诊室,严防交叉感染。 一是强化手足口病防控知识。邀请县防疫部门对联校、幼儿园有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掌握了手足口病的症状、潜伏期、传染源、传播方式、易感人群、诊断、预防控制措施、消毒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二是积极做好宣传。向全体师生尤其幼儿介绍有关“手足口病”的知识及预防措施,号召师生勤洗手,勤换衣服,做好个人卫生,坚决杜绝“三无”食品。三是实行晨、午检制度,要求班主任注意对全体学生尤其幼儿进行检查监控,发现疫情马上汇报。四是是利用家长会发放明白纸及时向家长了解孩子的健康情况,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四是加强学校环境卫生整治,净化校园环境,延长开窗通风时间,采取消毒措施。五是积极开展体育锻炼,确保师生每天活动一小时,增强学生及幼儿的身体素质。同时消除师生的恐惧心理,让全体师生知道“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只要注意个人卫生,疫情很快就能得到有效控制。 (一)加强监测,提高监测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及时采集合格标本,明确病原学诊断; (二)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 (三)托幼机构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四)被污染的日用品及食具等应消毒,患儿粪便及排泄物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五)流行时, 做好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六)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七)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八)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九)医院加强预诊,设立专门诊室,严防交叉感染。 中医治疗: 中医理论认为,本病的病因为外感湿热疫毒。当疫苗湿热之邪伤及肺脾两脏时,造成肺卫失和或毒邪蕴积于脾,使脾主四肢及开窍于口的功能失调,出现上述的临床特征,同时可伴有发热、流涕、微咳等类似夏季感冒的症状或流涎、拒食、烦躁等症。 中药治疗本病疗效颇佳,既能消除、缓解症状,又可缩短病程。在发病的早期和中期,一般多采用清热解毒、化湿凉血疗法,常用的药物有银花、连翘、黄芩、栀子、生苡仁、牛蒡子、蝉衣、紫草、芦根、竹叶、生石膏、黄连、灯芯草、六一散等;在发病的后期,若见手足心热、食少、烦躁不安等症,可以再加入生地、麦冬、白薇、玉竹等养阴清热之品。 “手足口病”是一种小儿常见的传染病,西医目前尚无理想的特效药物。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医院的医生们以清热解毒、凉血去湿、调脾助运、养阴生津为治法,将长期行之有效的经验散剂加以比较、补充,最终筛选出三散联合应用。经临床2000余例患儿应用,达到了症状迅速减轻、病程明显缩短、治愈率高的可喜疗效。 小儿手足口病是上世纪80年代新发现的一种发疹性传染病,年龄一般在5岁以下,尤以婴幼儿多见,夏秋季节易于大范围流行。此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手、足、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或溃疡。齐市中医院儿科现为国家级重点专科、黑龙江省儿科疾病诊疗中心。该科主任中医师张铁、何桂华、王英等人认为,尽管小儿手足口病历代中医典籍未曾记载,但根据辨证应将其列为温病的范畴,病机是风热病毒蕴于肺、心、脾、胃,蒸腾气营所致,病邪在卫气营之间。故治疗应以消热解毒、运脾养阴为总则。 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张铁医生等人自拟了羚凉通散和平脾羚散,两大散剂类型又各含有三个不同药物组成的散剂。在风邪犯肺、心脾蕴热型的急性期,证见手足、口腔黏膜疱疹或溃疡,色红,发热,口渴,便干溲黄,舌质红苔黄,脉浮数。治法以清热解毒、凉血去湿为主。采用羚凉通散,主要成分为双花、连翘、豆豉、大黄、石膏、防风、荆芥、黄芩等。在脾胃失运、阴虚火热型的恢复期,证见手足、口腔黏膜疱疹散在或消退,身热渐退,口唇干燥,食欲不振,舌红少津,脉细数。治法以调脾助运、养阴生津为原则。采用平脾羚散,主要成分为陈皮、厚朴、神曲、羚羊角、芦根、麦冬、苍术、砂仁等。两期均以三种散剂互相配伍,共奏清热解毒、利湿之功,使热去疹自退,脾运正常,虚火自灭,养阴津自生。 自1997年以来,该院应用上述散剂共治疗观察大量小儿手足口病患者,疗程平均缩短至4天。而西药对照组,疗程达6天。 预防: 本病主要通过食物、口鼻飞沫及接触传播,因此预防上主主要应做到;1.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病从口入;2.避免与患儿接触,幼托机构发现病人,要采取隔离措施;3.平时应加强体质锻炼;4.调理脾胃,及早治疗食积。 本病至今尚无特殊预防方法,疫情控制的主要措施是做好病人粪便等排泄物的处理,一般不需对接触者采取医学措施。托幼等单位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对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玩具等应消毒处理,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在手足口病流行时,应做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