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和病二者有密切的关系。但严格说来,证和病的概念不同,证是证候,是指疾病发展阶段中的病因、病位、病性、病机、病势及邪正斗争强弱等方面情况的病理概括。而病则是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致病因素引起的一种以正邪相争为基本形式的病理过程。一个病可以有不同的证,同样相同的证亦可见于不同的病中,所以有“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说法。 如感冒病,其证有风寒证和风热证的不同,须用不同的治法;再如头痛与眩晕虽属两病但均可出现血虚证候。因此,既要辩证,又要辨病。 辨证既包括四诊检查所得,又包括内外致病因素及病位,全面而又具体地判断疾病在一定阶段的特殊性质和主要矛盾。而辨病则是按照辨证所得,与多种相类似的疾病进行鉴别比较,同时进一步指导辨证,最后把那些类似的疾病一一排除,得出疾病的结论。在得出结论之后,对该病今后病机演变已有一个梗概,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辨证,便能预料其顺逆吉凶,而更重要的是经过辨病之后,使辨证与辨病所有的治疗原则与方药结合得更加紧密,以达到提高治疗效果,少走弯路的目的,总之,“病”是从辨证而得的,一种病有一种病的变化规律,这个“病”的规律,又反过来指导辨证。辨证——辨病——辨证,是一个诊断疾病不断深化的过程。 我们不能只以辨证为满足,必须既辨证,又辨病,由辨病再进一步辨证,二者不可偏废。
李友余,男,1965年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主任中医师,第二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从医近50年,临床经验丰富,擅长中医内科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疗效显著。笔者有幸跟随于李师临床,收益良多,现将李师学术思想简要整理如下:
1.辩证与辨病相结合是提高中医疗效的根本方法
李师认中医的生命在于疗效,而提高中医疗效的根本方法就在于坚持辩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
辩证与辨病,中医应用"四诊"、"八纲",辨证施治,这是中医认识疾病本质的方法和手段,"证"是临床辩证论治的依据,证在"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辩证就是在分析了解疾病的部位、性质、原因后,归纳成比症状更接近于疾病本质的证;中医对各种疾病进行分析归纳,着眼全局和整体,突出特点为统一整体观。以整体综合观察的方法,把人体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以"人与天地相参也"的整体观念,强调入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李友余老师在辩证施治中,十分重视整体观念,强调从时令节气、地理区域、自然环境和人体禀质等各方面的综合因素中对疾病加以分析。
李友余老师指出既要重视辩证,也要重视辨病,只有两者结合,才能提高临床疗效。辨病与辩证相结合是正确诊断的需要,是评价疗效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医现代化的需要。因此可以说辩证是中医的临床指导核心,舍此则失却中医的'特色;辨病是中医临床现代发展,无此则停滞不前。
2.气血病变是临床辩证的基础和施治的根本
李师强调治病必求其本,本在阴阳,实则气血,气血病变是临床辩证之基础,调整气血是施治之根本。人体分阴阳,其构成的基本物质是气血,人体的气血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人体一切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它来源于水谷,化生于脏腑,既是脏腑经络功能的动力,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气行与血畅、气血相互平衡是脏腑经络功能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
"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始",气血也是各种疾病的病理基础,气血失常的病机,如同邪正盛衰,阴阳失调一样,不仅是脏腑、经络等各种病变机理的基础,而且也是分析研究各种临床疾病病机的基础。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无不影响气血,内外妇儿临床各科的病症无不涉及气血,气血辩证始终贯穿在八纲、卫气营血、脏腑、六经等辩证方法之中。
3.宗师李东垣脾胃论学术思想,独创"气虚气滞"理论
李师在临床辩证施治上特别重视脾胃,他受张仲景《伤寒论》"顾护胃气"学术思想影响甚大。提出"留得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学习并领会李东垣脾胃论学术思想,特别强调"人以胃气为本"。脾胃居于中焦,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能灌通其它四脏五腑,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根,故称"脾胃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胃受病,以脾胃先虚为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人体气机升降是维护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表现。气贵顺,血贵行,气血调和,百病无生;气不顺,血不行,气血不和,百病丛生,诸症蜂起。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失源,升降出入混乱,气虚无以运行,气虚导致气滞,气滞则致血瘀,并可行起阴虚、血虚、出血、挟湿、挟食、生水、生痰,碍肝累肺,络损心肾,诸症皆起,日久不解成为沉疴顽疾。这是李友余老师脾胃论指导下独创"气虚气滞"理论,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创方加味香砂六君子汤,共药物组成为:广香9g、砂仁7g(后下)、煨肉豆蔻6g、厚朴9g、党参30g、白术10g、茯苓15g、甘草3g、黑丑3g、生大黄3g。本方特点是权衡补行,把握升降,方中以四君子汤健脾益气,补其气虚,选广香、砂仁、煨肉豆蔻、厚朴及少量的黑丑、生大黄,以及去其壅滞,推陈致新,清降胃气,综合本方以补促行,以行助补,补行结合,从而达到补中有行气不滞,行中有补气不耗。所有虚实传变,都应以脾胃气虚气滞为本,补行平衡为治,这就是李师治疗脾胃病的中心思想。
4.瘀血学说和活血化瘀的临床运用
李师对瘀血学说和活血化瘀的临床运用有一定的研究,并运用活血化瘀治则,施实异病同治,论治痹证、痛证、心脑血管疾病、顽固性皮肤病、内科杂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瘀血学说和活血化瘀治则实则为李友余老师气血论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李师瘀血学说有三个观点:①"气帅血行"的观点。气血二者,以气推动"血之运行"。《素问》谓:"凡病皆生于气",强调气在发病学上的重要性。不论气实还是气虚,都可能导致血脉的运行不畅。临床上常有气滞血虚或气少血脉不畅等不同情况。②关于血虚血实的观点。过去曾有人误解为"凡瘀血都一定血实",其实不然。在临床上确有二种情况,有偏有血虚者,有偏于血实者。③淤血分寒热。以临床遇见气滞血淤而导滞的血淤证来说,其分寒热。寒主收涩,血遇寒而凝属寒淤。热迫血妄行,离经之血便不全所引起的供血不足等。
活血化瘀的治疗目的,就是"化解"和"排除"淤血。从而使由"淤血"形成的疾病得到痊愈。李师运用活血化淤治则治疗"淤血"主要有四法:①调气活血法:如清代王清任所拟补阳还五汤,李师常用此方治疗气少血脉不畅,其中补气行气黄芪用量为60~120g,而其它活血化瘀药只不过10~30g。②补血活血法:血实者常用桃红四物汤,多用于血瘀之腰痛,血虚多为心脾两虚而致血瘀证选用归脾汤主治,妇科的痛经、经闭就常见此证。③行气活血法:此法又分行气温经活血,行气清热活血。瘀血属寒则经脉挛缩,凝滞不畅,临床以冷痛,苔白或舌青,脉沉迟等为主证,常见痹证,常用药物选用桂枝、干姜、细辛、当归、川芎、鸡血藤之类,瘀血属热则见头痛、胸痛、内热瞀闷、急躁善怒。舌质红、脉数等为主症,病如银屑病、玫瑰糠疹、面部痤疮、过敏性皮炎等均属瘀血属热,常用生地、丹皮、紫草、生地榆、白癣皮、白蒺藜、地肤子等凉血祛淤,每收良效。④祛血祛风法:"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中医所指"风"的概念较为广泛,包括内、外风,内风指病理产物,如中风、顽固性皮肤病、过敏性疾病等,在这些病证的治疗上也采用活血化淤的方药,认为这些"风证"的治疗仅用祛风方法还不够,要将活血药与祛风药并用或突出应用活血药,才能消除"风证",这就是"血行风自灭"的含意。李师在治疗痹证及过敏性皮肤病时常选用以四物汤为主方化裁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这一观点对临床实践是有指导意义。
在近50年的临床实践中,李师既立足于中医基础理论,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以缓解患者的痛苦为己任,兢兢业业,得到了广大患者的高度好评,笔者更是受益终身,故将李师的学术思想加以总结,以供广大同行参考借鉴。
【答案】:D病证结合:中医的诊断结论由病名和证名组成。病与证是疾病诊断的两个不同的侧重点,辨病是探求病变全过程总的发展规律,认识贯穿疾病始终的基本矛盾;而辨证则是识别疾病某一阶段的主要病理症结,抓住当前疾病的主要矛盾。中医在诊断时,辨病与辨证常交织在一起,它既要求从纵的方面去辨别该病全过程的病机变化规律及临床特点,又要求从横的方面去辨别患者现阶段的证候类型。故正确的选项是D。
辨证与辨病都是认识疾病的思维过程。辨病侧重对贯穿疾病全过程的基本矛盾的认识,是对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特征、丶和规律的纵向把握。辩证侧重对疾病当前阶段主要矛盾的把握,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病机本质的横向认识。中医学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临床实践强调辨证论治的同时,又要注重辨证与辨病的结合。当疾病发展过程的特征性并不明显时,可先辩证再辨病。先通过该病当时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辨析出当前的证,并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再通过观察病情变化,发现疾病本质,确定“病”。而对于一些难以确诊的病证时,又可通过先“辨病”,再“辩证”。通过辨病,确定病种。根据病的一般发展规律,以判断疾病的病情、病势、转归预后,以缩小辩证范围,确定“证”。
具体的我也不知该怎么说,给个思路吧:大医上可医国......
浅谈病证结合中医教育
病证结合的诊疗模式是在西医传入中国的背景下,中西医相互碰撞、借鉴而逐步形成,本文是关于病证结合中医教育论文。
1辨证论治概述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辨证就是依据四诊所获资料,运用八纲、脏腑、六经、卫气营血等中医理论,辨明疾病发生的原因、部位、性质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即证候。证候能综合反映疾病发生的病因和病机、部位和范围、邪正的态势、病变的性质、病变的类型和机能异常的特点,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法则。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对辨证是否正确的检验。刘平等认为这种证候病机理论建立在中国传统整体综合的意象思维基础上,通过对人体表象(自身感受与机体的外在表观信息“象”)的直接观察,取类比象,分析归纳出意象病理、病机模型;偏重于对机体整体功能反应状态的认识和把握,是对疾病过程中患病机体综合反应状态整体性病态特征“(意”)的概括性描述,以“证候病机”为主要表述形式,具有整体病理概念的优势特点;治疗的目标是改善或消除患者的整体异常反应状态。辨证论治在宏观、定性、动态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但在微观、定量、静态方面有所不足;更倾向于主观,缺少相对客观的标准;对病情的观察过于依赖患者的感受和外在表现,缺乏内在病理变化的判断;对疾病的发展和预后缺乏系统的评价与判断。笔者在为西医院校学生讲述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中医内科等内容时,学生普遍反映理论较为粗糙,逻辑不甚严密,概念较为模糊,内容难以理解,主要靠死记硬背。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时较少,基础薄弱。辨证需要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的相关知识,一般中医院校的学生在此之前都经过了超过100学时的系统学习,而笔者所在学校中医学基础的总课时为57学时,有关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的课时只有10学时,如此短的时间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就显而易见。
2)中西医学理论和诊疗方式的差异。学员在接触中医之前,已基本完成了医学基础课的学习,现代医学关于解剖、生理、病理、疾病的概念已在学生头脑中基本形成并已巩固,其以物质为基础,采用明确定性、精确定量的方式,因相对客观、因果明确而易于学习和接受;中医理论较为朴素,多采用取类比象、分析归纳的方法,诊疗所关注的是疾病过程中机体综合反应的“象”,具有相对抽象、主观性强、缺乏定量的特点,不易学习和掌握。
3)对中医辨证的认同感较差。在讲述中医内科时,经常会有学员就辨证论治的科学性提出质疑。比如“胃脘痛”既可以出现于胃炎、胃溃疡,又可以出现于胃癌,明显两种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是截然不同的;有些疾病在一段时间内可以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无证可辨,如脂肪肝、高脂血症、某些肿瘤早期阶段,但存在远期危害甚至危及生命。这些辨证的不足之处使得学员对中医辨证的认同感较差。基于此,有必要改进目前单一的辨证论治教学内容,使其更加贴近临床,符合医疗实践。
2病证结合是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基本思路
病证结合的诊疗模式是在西医传入中国的背景下,中西医相互碰撞、借鉴而逐步形成的,是传统中医病证结合的进一步发展,并在理论、诊断、治疗等多个层次加以体现。病证结合这种新的诊疗模式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病证结合有利于疾病诊断规范化。中医在历史发展中存在重视证、轻视病的问题,许多病是根据主要症状确立,有些则包含了证的属性,相当一部分概念界定不明确,可以说中医对许多疾病的认识、命名缺乏统一的标准;西医对疾病的界定往往较为明确,其内涵综合了病因、症状、理化检查、病理变化等内容,能深入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规律,具有客观、明确的优势。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已经成为目前中医诊疗的主要模式,并发展出以病统证、据病分期而辨证、专病专药综合辨证等形式。
2)病证结合有利于治疗疾病和评价疗效。历史上许多医家在模糊病名、把握病机的基础上直接遣方用药,其疗效体现在患者的主观感受和机体对疾病反映的改变上,这一现象大量存在于中医古籍文献中,由此产生同证不同病的治疗没有辨析、疗效评价留于主观表浅不成体系的弊病;而结合辨病有助于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合理弥补辨证治疗的局限,其客观的理化指标和病理改变也可建立起较完整的疗效评价体系。
3)病证结合有利于中医的现代化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此思路的指导下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就,如沈自尹等进行的肾本质研究、陈可冀等进行的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疗法的研究、刘平等进行的肝纤维化和扶正化瘀治法的研究等,深入揭示了中医理论的`物质基础和科学内涵,阐明中医药治疗的效果和机制。路甬祥认为中西医结合是对中西医学各自优势的互补和集成,是汲取了中医学宏观整体和西医学微观局部的各自优势,相互取长补短和相辅相成,是整体医学时代所追求的目标,可能是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交叉融合的切入点。
3病证结合与西医院校的中医教育
笔者所在大学的中医教学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的第二学期,此时已完成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础课程,正在学习诊断学并进行临床的见习,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试着在部分内容采用病证结合的教学模式,学员普遍反映内容更有说服力,更容易理解,提高了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与单一的辨证论治相比,病证结合的模式在教学中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使中医的诊断更加规范,与西医的衔接更加顺畅,极大程度的避免了因概念模糊混淆造成的理解困难或错误,也使西医院校学生能够与所学的西医知识进行对比分析,不但容易理解,而且加深了对中西医临床诊疗思路和方法差异的认识,更能体悟中医的特色。
2)更加贴合临床实际,使学生能够迅速地学以致用,提高了学习兴趣。
3)使学员了解中医的最新发展和研究成果,能够以现代科学的角度解读中医,揭开中医的神秘面纱,对中医有较为客观的认识。对于西医院校的中医教育,由于课时等客观条件和学员专业的特殊性,笔者认为有必要调整其教学目的,将重点放在对中医学的认识上。而在当前的文化、知识背景下,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以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方式,传达中医理论和诊疗的科学内涵,或许需要中医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多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
以史为鉴,试论中医学的特点 中医学是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气、阴阳、五行学说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以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及康复保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中医学的思想体系宗儒释道三教,以儒家、道家的“中和”、平衡思想为思维方法的主线;其方法论具有多维特质,注重整体和强调平衡;其思维方式呈现多层次、多元化的特征,以比较、演绎、类比、以表知里、试探和反证为具体的思维方法。中医学的医学观和方法论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以“中和”思维为核心,辨证思维居主导地位,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思维观。中医学理论体系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是经千百年文化积淀融合而成,不仅对现代医学,特别是未来生命科学和未来医学科学,都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 古代哲学观认为,自然界是由某些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并以此分析客观事物的整体性及辩证的层次关系。中医学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作为建构自己理论体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观察、分析、认识和处理是从整体出发,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和联系性。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在辨识和诊治疾病的思维与实践过程中所采用的基本原则,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对疾病进行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恒动观和辩证观,也是中医学基本特点之一。 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机本质的概括。它不仅仅是指疾病过程中某个阶段的一组症状群,而且还反映了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邪正盛衰和病变趋势及转归,因此证比较准确地揭示了疾病本质和病理特征,使论治能够针对病原有的放矢。为临床立法、处方遣药提供可靠依据。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收集到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势,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即通过疾病外在表现认清病变本质,分析并寻求疾病病变的关键或症结所在。辨证的过程,就是辨证与论治,就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理论体系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因而是指导中医临床诊治的基本原则。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是密切相关的,而辨证尤重于辨病,因为证是反映疾病的本质和属性,是认识疾病的基础。如果疾病的治疗缺乏疾病阶段性和类型性本质的准确认定,那么针对性的有效治疗,将无从谈起。当然,若仅以证候的差异去认识疾病,而不考虑疾病的整个过程或全貌,是难以界定和判断疾病所处的某一阶段的病变本质。因为“病”是“证”的综合和全过程的临床反应,“病”对“证”有制约作用,“证”的内容和转化规律均是以“病”为前提条件的。如同为肾阳虚证,泄泻肾阳虚证的主症是五更泄泻,泻后则安,可不出现水肿;水肿肾阳虚证的主症是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泄泻可不出现。由此可见,证候的主症依所属病种不同各有侧重,治疗也随病种的差异而有所区别,在温补肾阳的同时,前者佐以固涩止泻;后者兼以化气行水。这种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诊治思路,有利于提高中医临床的诊治水平。
证和病二者有密切的关系。但严格说来,证和病的概念不同,证是证候,是指疾病发展阶段中的病因、病位、病性、病机、病势及邪正斗争强弱等方面情况的病理概括。而病则是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致病因素引起的一种以正邪相争为基本形式的病理过程。一个病可以有不同的证,同样相同的证亦可见于不同的病中,所以有“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说法。 如感冒病,其证有风寒证和风热证的不同,须用不同的治法;再如头痛与眩晕虽属两病但均可出现血虚证候。因此,既要辩证,又要辨病。 辨证既包括四诊检查所得,又包括内外致病因素及病位,全面而又具体地判断疾病在一定阶段的特殊性质和主要矛盾。而辨病则是按照辨证所得,与多种相类似的疾病进行鉴别比较,同时进一步指导辨证,最后把那些类似的疾病一一排除,得出疾病的结论。在得出结论之后,对该病今后病机演变已有一个梗概,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辨证,便能预料其顺逆吉凶,而更重要的是经过辨病之后,使辨证与辨病所有的治疗原则与方药结合得更加紧密,以达到提高治疗效果,少走弯路的目的,总之,“病”是从辨证而得的,一种病有一种病的变化规律,这个“病”的规律,又反过来指导辨证。辨证——辨病——辨证,是一个诊断疾病不断深化的过程。 我们不能只以辨证为满足,必须既辨证,又辨病,由辨病再进一步辨证,二者不可偏废。
辩证分析是议论文的一种,是一种分析事理,阐明作者观点、主张的文章,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文体,体现了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最终要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一般要求做到:论点鲜明而正确,论据典型而充实,论证严密而辨证。
论点、论据、论证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议论文三要素。其中,论点是灵魂,论据是血肉,论证是骨骼。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证明”的问题,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三者紧密联系,便能构成一个完整地论证过程。
在议论文写作中,需要重点解决的是议论文的论证问题,我们将重点就议论文如何论证进行辅导。
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它主要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把论点和论据组织起来,证明论点是正确可信的。而论证的目的则在于揭示论点和论据之 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从逻辑上看,论证是运用概念、判断进行的一系列推理和证明,是把论证中的论点和论据联系起来的重要步骤。
议论文的论证环节是学习议论文写作的重点和难点。在实际的写作操作中,学生往往在这一环节上存在不少问题。
辩证分析是议论文的一种,是一种分析事理,阐明作者观点、主张的文章,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文体,体现了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最终要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
一般要求做到:论点鲜明而正确,论据典型而充实,论证严密而辨证。
论点、论据、论证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议论文三要素。
其中,论点是灵魂,论据是血肉,论证是骨骼。
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证明”的问题,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三者紧密联系,便能构成一个完整地论证过程。
在议论文写作中,需要重点解决的是议论文的论证问题,我们将重点就议论文如何论证进行辅导。
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它主要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把论点和论据组织起来,证明论点是正确可信的。
而论证的目的则在于揭示论点和论据之 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从逻辑上看,论证是运用概念、判断进行的一系列推理和证明,是把论证中的论点和论据联系起来的重要步骤。
议论文的论证环节是学习议论文写作的重点和难点。
在实际的写作操作中,学生往往在这一环节上存在不少问题。
一个星期六的早上,天气非常闷热,一丝风也没有。
我和妈妈去自选商场购物,我们挑选好商品结账后,妈妈才发现忘了买饮料,妈妈对我说:“女儿,我很口渴,给你十块钱,你能帮妈妈去买一瓶冰红茶吗?”我犹豫了一下,皱着眉头说:“我怕被人,别人少给找钱我,我都不知道!”妈妈笑着说:“傻孩子,你可以运用学习过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呀!”我很不情愿地拿着钱向自选商场的入口走去。
我在自选商场里找了一会儿,看见冰柜里放着各种各样的饮料,我便拿了一瓶冰红茶向收款台方向走过去。
我把十块钱给了收款员,心想:一瓶冰红茶二元二角,我付了十块钱,应该找回多少钱呢?我先用十元减去二元,剩下八元,再用八元的其中一元减去二角,剩下八角,哦!应该找回七元八角。
这时,收款员把钱找回给我,我点了一下,果然找回七元八角钱给我。
我拿着冰红茶和钱高兴地出去找妈妈。
我把钱和收款单一齐交给妈妈,妈妈看了一下问:“你知不知道钱找对没有?”我开心地说:“当然找对了,我自己算的和收款阿姨找回给我的钱是一样的,收款阿姨没有我。
”妈妈高兴地点点头说:“你真聪明!”我能把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运用,我特别高兴,以后我要更加努力学习数学知识,不断解决生活上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
辩证分析是议论文的一种,是一种分析事理,阐明作者观点、主张的文章,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文体,体现了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最终要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
一般要求做到:论点鲜明而正确,论据典型而充实,论证严密而辨证。
论点、论据、论证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议论文三要素。
其中,论点是灵魂,论据是血肉,论证是骨骼。
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证明”的问题,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三者紧密联系,便能构成一个完整地论证过程。
在议论文写作中,需要重点解决的是议论文的论证问题,我们将重点就议论文如何论证进行辅导。
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它主要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把论点和论据组织起来,证明论点是正确可信的。
而论证的目的则在于揭示论点和论据之 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从逻辑上看,论证是运用概念、判断进行的一系列推理和证明,是把论证中的论点和论据联系起来的重要步骤。
议论文的论证环节是学习议论文写作的重点和难点。
在实际的写作操作中,学生往往在这一环节上存在不少问题。
...
没上过学的奶奶不会讲普通话,但这并不影响她与我们交流。
因为我们在家都说闽南话。
要说这闽南话,奶奶可称得上是我们的老师,她时不时会地来上一句:“俗语说……”有一次我感冒了,妈妈听说小区里的医生医术一般,舍近求远,要带我去几公里外的医院,奶奶说:“俗语说,先生缘,主人福。
看看再说嘛!”听奶奶这么一说,妈妈便带我在小区里就医。
嘿,果然,药到病除。
还有一次,爷爷气鼓鼓地进了家门。
原来,老家的地被人给换了,乡里乡亲的,又不好说什么。
奶奶拍了拍爷爷的胸口,劝道:“俗语说,大量大福气,不跟他们计较。
”爷爷听了,长长地吐了一口气,“老太婆,听你的,咱不生气。
”半年后,老家传来了好消息,那块换来的本不属于我们的地, *** 买去开发房地产,卖了个好价钱。
哇,俗语的道理果然应验了,真神奇!。
冬至那天,奶奶盛了满满的一碗圆子给我,摸着我的头说:“俗语说,吃了冬节圆多一岁。
乖孙,快吃。
”我天真地问:“奶奶,为什么这么说啊?俗语那么有理,那我不吃圆子,是不是永远长不大啊?”“这……”我把奶奶给问住了。
从那以后,我对奶奶口中的俗语充满了好奇,这些俗语是哪来的?它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年寒假,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读泉州民俗文化丛书,写读后感。
因此,我有机会看到了《泉州俗语故事》这本书,它解开了我心中的谜团。
原来,“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都不一样,劳动人民在社会生活中就渐渐创造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俗语,还有一些俗语是出自于口口相传的古代故事。
这些俗语,看似简洁,但都有丰富的内容,深刻的含义、能带给我们许多启示。
从这本书中我不仅看到了奶奶所说俗语背后的故事,还学到了许多从来都没有听说过的俗语,我也明白了俗语“吃了冬节圆多一岁”的含义。
“吃了冬节圆多一岁”这句话的出处有两种说法:一是“冬节小年兜”,人们吃了冬节圆就好像过大年;二是一个姓徐的秀才含冤受屈而坐死牢,吃了冬节圆发出的感叹有关,因为当时的法律规定死犯若到冬节还未斩首,已经停止处死的重刑,可到明年再处治。
自明朝后,“吃了冬节圆多一岁”便流传为泉州俗语,表明逢凶化吉、绝处逢生的意思,人们说着图个吉利。
原来是这样啊!看完这本书,我在平日的说话中,也懂得恰到好处地用上了俗语。
就说正月里那一次,接到同学电话,我偷偷地溜出去玩,家人们找得心急如焚。
我玩得忘了时间,到了天黑才回来,一进门,便被爸爸狠狠揍了一顿。
奶奶心疼地把我抱在怀里,说:“你知道爸爸为何打你吗?”“俗……语……说,人无教示……会变坏。
”我抽抽噎噎地说,这句话把还在气头上的爸爸逗乐了,他“扑哧”一声笑了出来,奶奶也笑了,“乖孙,懂得道理就好,不哭了,来,把俗语这本书里的故事讲给奶奶听听。
”我止住哭,一本正经地讲了起来,只见她听得津津有味,嘿,俗语不仅让我明理,还让我成为了奶奶的老师!
大和小两个概念,并不是绝然无关的。
当我们说某个事物大的时候,其实背后默认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以上为大,标准以下为小。
所以说,我们说大,其实我们心中已经确定什么叫做小。
换句话说,大小是我们的内心确定的,并 不绝对存在与外在的世界中。
这个大小的辩证关系,简单地说,似乎没有那么复杂,但是实际上,我们经常会被这个错觉所到。
小马过河的故事固不待言,比如我们通常会因为生活中的事情而烦烦恼恼、挂碍心怀,实际上是因为我们把事情看大了,我们只需要跟生命中生死、苦乐等大事相比一下,就会放下很多不必要的挂碍。
(以上原创。
)
当今时代,各种各样的启示类文章多得令人目不暇接,许多方面都有让人信服之处。
它总结的话往往也是人们付诸行动的一个依凭。
可我总觉得,很多这方面的故事,都是片面的。
曾经看到过这样的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孩子的妈妈反对在家里养宠物,可孩子却很喜欢养动物,特别是小鸟。
有一天,他看见一只翅膀受伤的麻雀,便小心翼翼地把它捧着回家。
到了家门口,怕妈妈责备他,就把小鸟先放在门口,心想等妈妈同意我养鸟后再拿进来也不迟。
他进门后恳求了好久,妈妈终于答应了。
可当他欣喜若狂地冲出家门想要把小鸟拿回来时却惊讶地发现,小鸟不见了,只有一只猫正以犹未尽地添着嘴巴。
孩子伤心极了。
故事的结局告诉我们:想要做什么事,就一定要下手快,不然机会总是一闪即逝的。
刚看完这篇文章时,我被它的情节所感染,觉得它说得很对,面对生活,很多时候机会都是一去不复返的,任不得一个优柔寡断的人在空愁将来可能发生的一切不顺利的事情。
就像炒股一样,看准了就要快准狠式地下手,因为很多好时机都在你一点一点“思考”中悄然离你而去。
可当我关上书以后,又忽然觉得什么不对劲:子曰;三思而后行。
这就说明生活中也有很多事情不是我们一想到就要马上去做的。
在这个社会上,情绪化往往也是一个人致命的弱点。
举个很偏激的例子,如自杀者,他最初想到自杀,只是因为他不可抑制的痛苦激动。
如果他想想自杀的目的,以及他最终得到的下场和家里失去他的悲凉,他也许会用自己的理智悬崖勒马把自己收回,重新开始生活;但是假若他一想到自杀就毫不迟疑地行动——没错,他是真正地达到了“想到什么事,下手就要快”的境界,可他的下场也是不用解释的。
而盲目地吵架之不可收拾直至两人分道扬镳等,不也正是因为不加控制的情绪所造成的悲惨下场吗?因此我们又可以得出:想要做什么事,就一定要考虑清楚后再下手,不然很容易造成自己一生的遗憾。
回顾一下,这不是与前面的结果截然相反么?还有很多类似的事情,如教授教给学生关于猫头鹰的知识再考试却给全班零分,说是他们不会自己在生活中实践学习发现真理;不过面对那么多知识,我们一定要重走前人路再度去发现什么“地心引力”吗?说实话,前人的总结太多了,如果人人都去重复前面的研究,会有多少人的一生耽误在其中;又有多少人能幸运地发现前人的错误?……因此从那以后,我一直怀抱着一种怀疑的眼光去看待启示类故事。
因为我觉得,每一个人经过的故事都是与众不同的,所以他能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独一无二的。
命运的面目无法看清,不加思考地搬用前人的经验无疑是给自己造成一种障碍。
阻碍了自己思维的放射,也在一定程度上耽误了自己的命运。
不过我也不是就此否认这类文章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只是说,我们看这类文章时,应该本着一种学习的精神,而不是一种借鉴的想法,吸收了他们面对事情处理事情的本质想法后,才能应对千变万化的事情。
所以,请怀着一种辩证的眼光看待启示类文章。
语文是高考的第一科目,在结束了高考语文考试后,哈三中高级语文教师孙长江认为,今年高考作文要求以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为主题写文章,不但符合高考作文防猜性、可写性、可评性的“三原则”,而且仔细斟酌内含深意,是从实际生活为出发点,对学生辨证思维能力的考核。
一、考察学生审题方面的思维辨证能力。
在今年高考的作文材料里,提供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比喻:如果不能正确认识挫折,就会把一个不小心摔碎的鸡蛋,放大到会毁掉一个养鸡场。
这就是说,在不能够正确认识挫折的时候,就会将小小的挫折放大到无限的痛苦。
这就暗示考生要用辨证的方法去写,在遭遇挫折时,不能偏执一端,也要看到挫折对人的意志、品质的锤炼作用。
二、贴近生活,联系实际。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有的时候,家长会对孩子产生过度的溺爱。
因此,孩子在遭遇挫折的时候会有偏激的想法。
所以说,这个命题也教育了家长要为孩子提供一个有利的指导,必要的时候要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
命题体现了教育的功能。
作者:李波
请以“我思故我在”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写作指导】 1. “庄周梦蝶”是一个美丽的故事。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翩翩飞舞的蝴蝶,遨游各处,优游自在。
醒来后,却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化为庄周。
物我对峙,万物差别,本来出自于观念与时空的区别。
因此,人类的思想也同样能够消除物我的界限,使万物融为一体,使得“我”冲破观念与时空的束缚,在精神的天地间自由飞翔。
请以“我思故我在”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面对笛卡尔这句广为人知的“我思故我在”,要想写成一篇出色的议论文,对高中生而言,实在有相当大的难度。
但是任何深奥的抽象道理,一旦回到日常生活场景中,特别是与我们日常经历的行为发生联系时,就变得通俗易懂了。
而且我们会感觉哲学家所说的话,也不外乎是为解决我们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惑而存在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笛卡尔的这句话,事实上是要我们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
也就是说,看看我们天天循环往复的学习行为是不是体现了真正的思考,或者说,我们的学习行为是为我们锻炼或储存思想而进行的吗?这样把笛卡尔的话同我们的日常学习行为对接起来,就会发现我们的感性材料真是不少,就会觉得想要说的话有很多。
而这些宝贵的感性认识正是笛卡尔的话发生作用的最好体现。
一般情况下,只要我们顺着这样的思路,即笛卡尔的话所蕴含的道理何在?我们平常的学习行为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我们该如何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那么,一篇文章大致也就成形了。
篇二:《高考议论文范文精选》【答案】 ⑵感谢挑错 ⑶梅兰芳 ⑷章太炎 ⑸“怎么样” ⑹原一平的做法 ⑻反面例证 名师点评本文是一篇从 *** 、莫言闻过则喜、感谢挑错的角度来立意的高分作文,中规中矩,成为阅卷时的一类卷样卷,深得评卷者的好评。
原因有三:一是立意精准,素材丰富。
考生匠心独运,题目是“感谢挑错”,短短四字,既概括了文章主旨,更彰显了作者的概括材料的能力。
本文素材丰富,选取了三个正面事例:梅兰芳先生的事例详尽且形象生动,简洁而富有镜头感,让人印象真切;章太炎先生的事例叙议结合,要言不烦,注重假设说理,事例论证效果好;原一平的事例运用了因果论证方式,先果后因,突出了文章核心观点的论证力度。
反面事例孔庆东微博事件则略写,形成集束式正反对比的论证力量。
二是逐层递进,章法有序。
“感谢挑错”,这种提取材料关键词组合而成的观点直抵材料的核心内涵,立意准确,切题;且在论述中形成了从“一种姿态”到“一种行动”的层进式的说理。
“感谢挑错”的姿态与智慧已是难能可贵,易于除谬守正;“感谢挑错”的态度与行动更显非凡风釆,更能体现追求卓越的精神。
层层深入,使得行文论证由平面化走向了立体纵深化。
三是善于扣题,且行文质朴中透着生动形象。
除去题目外,仅在文中“感谢挑错”一词就出现了十一次之多,显示了强烈的扣题意识。
行文总的来看,质朴刚健,但不乏比喻句、反问句、感叹句等。
如“铲去错误的毒瘤,让真理之花绽放” “成功路上的垫脚石”等比喻贴切形象,也给文章添彩不少。
【答案】 ①笛卡尔 ③人只有通过思考,弄明白生命的本质,看明白生活的真谛,悟清楚世界的过去未来,才能成为哲学意义上大写的人 ④所要付出的代价 ⑥陈寅恪 ⑦挺直脊梁 名师点评这是天津卷中的一篇高分作文。
文章之所以能得高分,主要有三大优点:1.思路清晰。
开头通过对“我思故我在”的质疑,引出“思而知之”的具体内容,巧妙点题,明确题旨。
接着“歪解”帕斯卡尔的话,指出一个清醒的、独立的思想者可能面临的困境与危险,从而自然过渡到下文对“士”的精神与风骨的赞颂,最后表达了成为思想者的美好愿望。
{我思故我在议论文800字}.2.详略得当。
文中举了大量的典型事例,注意到了详略的处理。
陈寅恪的例子叙述较为详细,解析也比较到位;而孔子、庄子、苏格拉底、哥白尼、顾准、巴金等因多为读者所熟悉故只是列其名,以扩大习作的容量。
3.庄重大气。
语言表达凝练厚重,与本文所谈的严肃郑重的话题相得益彰。
【答案】 ①平凡世界 淡淡花开 ②平凡的月季花与沙子的追求 ④段首 ⑤外国⑥杜鲁门弟弟 ⑦“望子成龙” ⑧甘愿平凡,安于平凡 ⑨收束全文,呼应题目名师点评这是辽宁卷中的一篇标杆作文。
文章之所以能得高分,主要因为以下三点:1.立意具体鲜明,见解新颖独特。
开头以对比方式表明观点,结尾以简洁生动的语言明确观点:取一叶淡泊,在平凡的世界,淡淡花开。
在具体的论证过程中,亦时有新颖深刻之语。
2.论证方法多样,论证充分有力。
文章除了采用例证法,还采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对文中观点进行了多层面的充分论证。
3.语言生动形象,语意含蓄隽永。
文章的语言极为生动形象,充满浓郁的诗情,显得含蓄隽永,如“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等诸多句子给人的印象极为深刻。
【答案】 ②“唯有拥有一颗积极面对别人的批评与挑错的心,人生境界才不断升华,生命才日益趋向不朽与伟大” ④正面 ⑤曹禺 ⑥反面 ⑦李经纬 ...
在某种意义上,那是中华民族得以稳站世界民族之林的出路,那是一个以礼治国的民族得以丰富和充实的出路。
虽然那瑰宝仍以痛心的速度流失着,但我们还是看到关注的目光正移向它们。
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开幕式便是最好的例证,我们被昆曲的悠扬感动,我们被活字印刷术的精妙而慑服,那是几千年来的沉淀和积聚,每一次的民俗民风都有着其最独特的传说和文化背景,每一个节目都有上古的史载和存在流传的价值,我们听到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古诵、一台春晚和几条拜年的短信所取代。
当韩国的端午祭申遗成功。
西方简明快捷的文化似乎更易被接受,但中国文化的横深和纵深是不容许被遗忘和取代的,在那次盛会上,我们看到了千人击缶的恢宏场面? 中华的文化有深厚的历史背景,每一个华夏儿女都有责任深思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并流传的方法。
在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时代背景之下,每一个中国人,当我们内蒙古族的马头琴成为蒙古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成影戏成了印度尼西亚的“传统”,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在情人节的玫瑰和圣诞节的 *** 中觉醒。
我们应当重新回顾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那昔日的辉煌为什么如此轻易的被我们遗忘?那些正在一日日流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当埃及和韩国在争夺中国造纸术的发明权时。
张艺谋倾尽心血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文化悠远的东方古国,也向每一个中华儿女诉说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珍贵昔日的年画、鞭炮和祭祖活动了无影踪,中国人最传统的新年文化似乎已逐渐被一次年夜饭。
然而,安静的新年只是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一个表现...
古人也有“家书抵万金”的诗句。
可今天,我们用手机有多少人会与家人通话,维文可以在一个星期内拨一次平安回家。
而在那手机没有出现时 辩证看待进步于退 常言道:猫是老鼠的天敌,猫以老鼠为食,我们却勿视了这一切;就是那最为基本的能力不就是在社会中的进步中悄然消去。
曾有人调查过:有许多的人提笔忘字,然而这一切的起源就是那代表时代进一步的电脑。
再回想当年的四大文明古国,这不禁令人深思——时代进步了,猫却失去了捕鼠的能力,以便应反思这种事态! 汉字——文化伤 同样的,如今许多人都用上电脑,有了个“拼音打字法”于是人们动手写字的能力越来越差?可是我们可能都勿视那人类独有的亲情,而今天的人们却勿识了多少本该应有的能力,那万年的传统的消失也许正是我们的退步啊,平安也是常常报,可那千里的相思! 一封书信,一份亲情。
因为那些个节目的出现,不会让那文化淡淡散去。
可想我们人类在社会进步中失去了多少,或许多年之后,我们也会成为那只猫吧。
可见在这些年的发展中我们失去了多少本该应有的能力。
得到的太多或社会失去更多,渐渐地家人的亲情也就淡了。
我国以百善孝为先,世间万物都在改变,只是我们无法在取名之间正确选择。
或许一时的得到和享受,信是常常写。
同样的,然而失去行动能力却是人类的退步,那失去本能的猫又将再次大放光彩! 手机——文明的退进 如今,对于当时来说,机器人的产生是社会的进步,一个一手机、走,今天各种交通工具的发展虽增大了人们的脚程,缩小了两地间的距离。
可是人们的行动能力却大大减弱。
今天的科技发展过快、别字,让我们那流传千年的文化受到了挑战,而亲情没了。
因为手机,我们几乎忘了如何写信,而是看一个国家的人民是否忘记自己的文化,那手机从只能通话发展到今天的功能,它的发展又何尝不是时代进步的缩影。
再有太多的错字。
而我国书信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而今天。
机械——行动的退化 以前曾看过《哆啦A梦》里的片段:人类发明了机哭人。
而前久在电视上热播的《汉字英雄》、《成语桥》等,何来的孝,那干文的文化不就退步了吗,渐渐的人类失去行动能力,那万年的传承兑在悄悄没去。
时代是进步了。
上面出现的许多字,词我们竟完全没见过、听过,如今却只剩下中国。
有学者这样说过:一个国家的头亡不是拥有经济的多少。
从那甲古文到象形字再发展到今天的汉字。
那字字深涵着文化的世界。
那一个全球使用人类最多的文字,失去我们失去更多,认清事态轻重。
可是如今即出现了猫被老鼠咬死的现象
转载请注明出处 » 辩证类 作文 怎么写
李友余,男,1965年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主任中医师,第二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从医近50年,临床经验丰富,擅长中医内科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疗效显著。笔者有幸跟随于李师临床,收益良多,现将李师学术思想简要整理如下:
1.辩证与辨病相结合是提高中医疗效的根本方法
李师认中医的生命在于疗效,而提高中医疗效的根本方法就在于坚持辩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
辩证与辨病,中医应用"四诊"、"八纲",辨证施治,这是中医认识疾病本质的方法和手段,"证"是临床辩证论治的依据,证在"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辩证就是在分析了解疾病的部位、性质、原因后,归纳成比症状更接近于疾病本质的证;中医对各种疾病进行分析归纳,着眼全局和整体,突出特点为统一整体观。以整体综合观察的方法,把人体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以"人与天地相参也"的整体观念,强调入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李友余老师在辩证施治中,十分重视整体观念,强调从时令节气、地理区域、自然环境和人体禀质等各方面的综合因素中对疾病加以分析。
李友余老师指出既要重视辩证,也要重视辨病,只有两者结合,才能提高临床疗效。辨病与辩证相结合是正确诊断的需要,是评价疗效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医现代化的需要。因此可以说辩证是中医的临床指导核心,舍此则失却中医的'特色;辨病是中医临床现代发展,无此则停滞不前。
2.气血病变是临床辩证的基础和施治的根本
李师强调治病必求其本,本在阴阳,实则气血,气血病变是临床辩证之基础,调整气血是施治之根本。人体分阴阳,其构成的基本物质是气血,人体的气血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人体一切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它来源于水谷,化生于脏腑,既是脏腑经络功能的动力,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气行与血畅、气血相互平衡是脏腑经络功能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
"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始",气血也是各种疾病的病理基础,气血失常的病机,如同邪正盛衰,阴阳失调一样,不仅是脏腑、经络等各种病变机理的基础,而且也是分析研究各种临床疾病病机的基础。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无不影响气血,内外妇儿临床各科的病症无不涉及气血,气血辩证始终贯穿在八纲、卫气营血、脏腑、六经等辩证方法之中。
3.宗师李东垣脾胃论学术思想,独创"气虚气滞"理论
李师在临床辩证施治上特别重视脾胃,他受张仲景《伤寒论》"顾护胃气"学术思想影响甚大。提出"留得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学习并领会李东垣脾胃论学术思想,特别强调"人以胃气为本"。脾胃居于中焦,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能灌通其它四脏五腑,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根,故称"脾胃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胃受病,以脾胃先虚为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人体气机升降是维护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表现。气贵顺,血贵行,气血调和,百病无生;气不顺,血不行,气血不和,百病丛生,诸症蜂起。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失源,升降出入混乱,气虚无以运行,气虚导致气滞,气滞则致血瘀,并可行起阴虚、血虚、出血、挟湿、挟食、生水、生痰,碍肝累肺,络损心肾,诸症皆起,日久不解成为沉疴顽疾。这是李友余老师脾胃论指导下独创"气虚气滞"理论,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创方加味香砂六君子汤,共药物组成为:广香9g、砂仁7g(后下)、煨肉豆蔻6g、厚朴9g、党参30g、白术10g、茯苓15g、甘草3g、黑丑3g、生大黄3g。本方特点是权衡补行,把握升降,方中以四君子汤健脾益气,补其气虚,选广香、砂仁、煨肉豆蔻、厚朴及少量的黑丑、生大黄,以及去其壅滞,推陈致新,清降胃气,综合本方以补促行,以行助补,补行结合,从而达到补中有行气不滞,行中有补气不耗。所有虚实传变,都应以脾胃气虚气滞为本,补行平衡为治,这就是李师治疗脾胃病的中心思想。
4.瘀血学说和活血化瘀的临床运用
李师对瘀血学说和活血化瘀的临床运用有一定的研究,并运用活血化瘀治则,施实异病同治,论治痹证、痛证、心脑血管疾病、顽固性皮肤病、内科杂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瘀血学说和活血化瘀治则实则为李友余老师气血论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李师瘀血学说有三个观点:①"气帅血行"的观点。气血二者,以气推动"血之运行"。《素问》谓:"凡病皆生于气",强调气在发病学上的重要性。不论气实还是气虚,都可能导致血脉的运行不畅。临床上常有气滞血虚或气少血脉不畅等不同情况。②关于血虚血实的观点。过去曾有人误解为"凡瘀血都一定血实",其实不然。在临床上确有二种情况,有偏有血虚者,有偏于血实者。③淤血分寒热。以临床遇见气滞血淤而导滞的血淤证来说,其分寒热。寒主收涩,血遇寒而凝属寒淤。热迫血妄行,离经之血便不全所引起的供血不足等。
活血化瘀的治疗目的,就是"化解"和"排除"淤血。从而使由"淤血"形成的疾病得到痊愈。李师运用活血化淤治则治疗"淤血"主要有四法:①调气活血法:如清代王清任所拟补阳还五汤,李师常用此方治疗气少血脉不畅,其中补气行气黄芪用量为60~120g,而其它活血化瘀药只不过10~30g。②补血活血法:血实者常用桃红四物汤,多用于血瘀之腰痛,血虚多为心脾两虚而致血瘀证选用归脾汤主治,妇科的痛经、经闭就常见此证。③行气活血法:此法又分行气温经活血,行气清热活血。瘀血属寒则经脉挛缩,凝滞不畅,临床以冷痛,苔白或舌青,脉沉迟等为主证,常见痹证,常用药物选用桂枝、干姜、细辛、当归、川芎、鸡血藤之类,瘀血属热则见头痛、胸痛、内热瞀闷、急躁善怒。舌质红、脉数等为主症,病如银屑病、玫瑰糠疹、面部痤疮、过敏性皮炎等均属瘀血属热,常用生地、丹皮、紫草、生地榆、白癣皮、白蒺藜、地肤子等凉血祛淤,每收良效。④祛血祛风法:"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中医所指"风"的概念较为广泛,包括内、外风,内风指病理产物,如中风、顽固性皮肤病、过敏性疾病等,在这些病证的治疗上也采用活血化淤的方药,认为这些"风证"的治疗仅用祛风方法还不够,要将活血药与祛风药并用或突出应用活血药,才能消除"风证",这就是"血行风自灭"的含意。李师在治疗痹证及过敏性皮肤病时常选用以四物汤为主方化裁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这一观点对临床实践是有指导意义。
在近50年的临床实践中,李师既立足于中医基础理论,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以缓解患者的痛苦为己任,兢兢业业,得到了广大患者的高度好评,笔者更是受益终身,故将李师的学术思想加以总结,以供广大同行参考借鉴。
中医学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是通过辨症、辨证、辨病三个方面来进行的,要建立中医诊疗体系,必须首先澄清三者的概念及相互关系。“症”包括症状与体征,是机体患病时所表现的各个现象。“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阶段的病位与病性等本质所作的概括。“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征与规律等本质所作的概括。“症”、“证”、“病”三者,含义各不相同,但都统一于“疾病”总概念之中,都是由疾病的病理本质所决定。症是辨证、辨病的主要依据,病的本质一般规定着病的表现和证的变动。病代表疾病全过程的根本矛盾,证代表病变当前阶段的主要矛盾。病的全过程可以形成不同的证,而同一证又可见于不同的病之中,因而病与证之间是纵横交错的关系。
证和病二者有密切的关系。但严格说来,证和病的概念不同,证是证候,是指疾病发展阶段中的病因、病位、病性、病机、病势及邪正斗争强弱等方面情况的病理概括。而病则是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致病因素引起的一种以正邪相争为基本形式的病理过程。一个病可以有不同的证,同样相同的证亦可见于不同的病中,所以有“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说法。 如感冒病,其证有风寒证和风热证的不同,须用不同的治法;再如头痛与眩晕虽属两病但均可出现血虚证候。因此,既要辩证,又要辨病。 辨证既包括四诊检查所得,又包括内外致病因素及病位,全面而又具体地判断疾病在一定阶段的特殊性质和主要矛盾。而辨病则是按照辨证所得,与多种相类似的疾病进行鉴别比较,同时进一步指导辨证,最后把那些类似的疾病一一排除,得出疾病的结论。在得出结论之后,对该病今后病机演变已有一个梗概,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辨证,便能预料其顺逆吉凶,而更重要的是经过辨病之后,使辨证与辨病所有的治疗原则与方药结合得更加紧密,以达到提高治疗效果,少走弯路的目的,总之,“病”是从辨证而得的,一种病有一种病的变化规律,这个“病”的规律,又反过来指导辨证。辨证——辨病——辨证,是一个诊断疾病不断深化的过程。 我们不能只以辨证为满足,必须既辨证,又辨病,由辨病再进一步辨证,二者不可偏废。
腰腿痛是骨伤科常见的多种疾病的共有症状,主要是指腰腿部肌肉、肌筋膜、韧带的损伤、炎症、增生、慢性劳损等病变。中医把它归属于“伤筋”、“痹证”范畴,主要分为:肾虚、寒湿、湿热和气滞血瘀四个证型。病历应根据症状先辨病后辩证。
证和病二者有密切的关系。但严格说来,证和病的概念不同,证是证候,是指疾病发展阶段中的病因、病位、病性、病机、病势及邪正斗争强弱等方面情况的病理概括。而病则是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致病因素引起的一种以正邪相争为基本形式的病理过程。一个病可以有不同的证,同样相同的证亦可见于不同的病中,所以有“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说法。 如感冒病,其证有风寒证和风热证的不同,须用不同的治法;再如头痛与眩晕虽属两病但均可出现血虚证候。因此,既要辩证,又要辨病。 辨证既包括四诊检查所得,又包括内外致病因素及病位,全面而又具体地判断疾病在一定阶段的特殊性质和主要矛盾。而辨病则是按照辨证所得,与多种相类似的疾病进行鉴别比较,同时进一步指导辨证,最后把那些类似的疾病一一排除,得出疾病的结论。在得出结论之后,对该病今后病机演变已有一个梗概,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辨证,便能预料其顺逆吉凶,而更重要的是经过辨病之后,使辨证与辨病所有的治疗原则与方药结合得更加紧密,以达到提高治疗效果,少走弯路的目的,总之,“病”是从辨证而得的,一种病有一种病的变化规律,这个“病”的规律,又反过来指导辨证。辨证——辨病——辨证,是一个诊断疾病不断深化的过程。 我们不能只以辨证为满足,必须既辨证,又辨病,由辨病再进一步辨证,二者不可偏废。
辩证分析是议论文的一种,是一种分析事理,阐明作者观点、主张的文章,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文体,体现了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最终要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一般要求做到:论点鲜明而正确,论据典型而充实,论证严密而辨证。
论点、论据、论证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议论文三要素。其中,论点是灵魂,论据是血肉,论证是骨骼。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证明”的问题,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三者紧密联系,便能构成一个完整地论证过程。
在议论文写作中,需要重点解决的是议论文的论证问题,我们将重点就议论文如何论证进行辅导。
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它主要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把论点和论据组织起来,证明论点是正确可信的。而论证的目的则在于揭示论点和论据之 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从逻辑上看,论证是运用概念、判断进行的一系列推理和证明,是把论证中的论点和论据联系起来的重要步骤。
议论文的论证环节是学习议论文写作的重点和难点。在实际的写作操作中,学生往往在这一环节上存在不少问题。
辩证分析是议论文的一种,是一种分析事理,阐明作者观点、主张的文章,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文体,体现了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最终要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
一般要求做到:论点鲜明而正确,论据典型而充实,论证严密而辨证。
论点、论据、论证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议论文三要素。
其中,论点是灵魂,论据是血肉,论证是骨骼。
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证明”的问题,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三者紧密联系,便能构成一个完整地论证过程。
在议论文写作中,需要重点解决的是议论文的论证问题,我们将重点就议论文如何论证进行辅导。
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它主要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把论点和论据组织起来,证明论点是正确可信的。
而论证的目的则在于揭示论点和论据之 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从逻辑上看,论证是运用概念、判断进行的一系列推理和证明,是把论证中的论点和论据联系起来的重要步骤。
议论文的论证环节是学习议论文写作的重点和难点。
在实际的写作操作中,学生往往在这一环节上存在不少问题。
一个星期六的早上,天气非常闷热,一丝风也没有。
我和妈妈去自选商场购物,我们挑选好商品结账后,妈妈才发现忘了买饮料,妈妈对我说:“女儿,我很口渴,给你十块钱,你能帮妈妈去买一瓶冰红茶吗?”我犹豫了一下,皱着眉头说:“我怕被人,别人少给找钱我,我都不知道!”妈妈笑着说:“傻孩子,你可以运用学习过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呀!”我很不情愿地拿着钱向自选商场的入口走去。
我在自选商场里找了一会儿,看见冰柜里放着各种各样的饮料,我便拿了一瓶冰红茶向收款台方向走过去。
我把十块钱给了收款员,心想:一瓶冰红茶二元二角,我付了十块钱,应该找回多少钱呢?我先用十元减去二元,剩下八元,再用八元的其中一元减去二角,剩下八角,哦!应该找回七元八角。
这时,收款员把钱找回给我,我点了一下,果然找回七元八角钱给我。
我拿着冰红茶和钱高兴地出去找妈妈。
我把钱和收款单一齐交给妈妈,妈妈看了一下问:“你知不知道钱找对没有?”我开心地说:“当然找对了,我自己算的和收款阿姨找回给我的钱是一样的,收款阿姨没有我。
”妈妈高兴地点点头说:“你真聪明!”我能把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运用,我特别高兴,以后我要更加努力学习数学知识,不断解决生活上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
辩证分析是议论文的一种,是一种分析事理,阐明作者观点、主张的文章,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文体,体现了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最终要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
一般要求做到:论点鲜明而正确,论据典型而充实,论证严密而辨证。
论点、论据、论证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议论文三要素。
其中,论点是灵魂,论据是血肉,论证是骨骼。
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证明”的问题,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三者紧密联系,便能构成一个完整地论证过程。
在议论文写作中,需要重点解决的是议论文的论证问题,我们将重点就议论文如何论证进行辅导。
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它主要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把论点和论据组织起来,证明论点是正确可信的。
而论证的目的则在于揭示论点和论据之 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从逻辑上看,论证是运用概念、判断进行的一系列推理和证明,是把论证中的论点和论据联系起来的重要步骤。
议论文的论证环节是学习议论文写作的重点和难点。
在实际的写作操作中,学生往往在这一环节上存在不少问题。
...
没上过学的奶奶不会讲普通话,但这并不影响她与我们交流。
因为我们在家都说闽南话。
要说这闽南话,奶奶可称得上是我们的老师,她时不时会地来上一句:“俗语说……”有一次我感冒了,妈妈听说小区里的医生医术一般,舍近求远,要带我去几公里外的医院,奶奶说:“俗语说,先生缘,主人福。
看看再说嘛!”听奶奶这么一说,妈妈便带我在小区里就医。
嘿,果然,药到病除。
还有一次,爷爷气鼓鼓地进了家门。
原来,老家的地被人给换了,乡里乡亲的,又不好说什么。
奶奶拍了拍爷爷的胸口,劝道:“俗语说,大量大福气,不跟他们计较。
”爷爷听了,长长地吐了一口气,“老太婆,听你的,咱不生气。
”半年后,老家传来了好消息,那块换来的本不属于我们的地, *** 买去开发房地产,卖了个好价钱。
哇,俗语的道理果然应验了,真神奇!。
冬至那天,奶奶盛了满满的一碗圆子给我,摸着我的头说:“俗语说,吃了冬节圆多一岁。
乖孙,快吃。
”我天真地问:“奶奶,为什么这么说啊?俗语那么有理,那我不吃圆子,是不是永远长不大啊?”“这……”我把奶奶给问住了。
从那以后,我对奶奶口中的俗语充满了好奇,这些俗语是哪来的?它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年寒假,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读泉州民俗文化丛书,写读后感。
因此,我有机会看到了《泉州俗语故事》这本书,它解开了我心中的谜团。
原来,“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都不一样,劳动人民在社会生活中就渐渐创造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俗语,还有一些俗语是出自于口口相传的古代故事。
这些俗语,看似简洁,但都有丰富的内容,深刻的含义、能带给我们许多启示。
从这本书中我不仅看到了奶奶所说俗语背后的故事,还学到了许多从来都没有听说过的俗语,我也明白了俗语“吃了冬节圆多一岁”的含义。
“吃了冬节圆多一岁”这句话的出处有两种说法:一是“冬节小年兜”,人们吃了冬节圆就好像过大年;二是一个姓徐的秀才含冤受屈而坐死牢,吃了冬节圆发出的感叹有关,因为当时的法律规定死犯若到冬节还未斩首,已经停止处死的重刑,可到明年再处治。
自明朝后,“吃了冬节圆多一岁”便流传为泉州俗语,表明逢凶化吉、绝处逢生的意思,人们说着图个吉利。
原来是这样啊!看完这本书,我在平日的说话中,也懂得恰到好处地用上了俗语。
就说正月里那一次,接到同学电话,我偷偷地溜出去玩,家人们找得心急如焚。
我玩得忘了时间,到了天黑才回来,一进门,便被爸爸狠狠揍了一顿。
奶奶心疼地把我抱在怀里,说:“你知道爸爸为何打你吗?”“俗……语……说,人无教示……会变坏。
”我抽抽噎噎地说,这句话把还在气头上的爸爸逗乐了,他“扑哧”一声笑了出来,奶奶也笑了,“乖孙,懂得道理就好,不哭了,来,把俗语这本书里的故事讲给奶奶听听。
”我止住哭,一本正经地讲了起来,只见她听得津津有味,嘿,俗语不仅让我明理,还让我成为了奶奶的老师!
大和小两个概念,并不是绝然无关的。
当我们说某个事物大的时候,其实背后默认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以上为大,标准以下为小。
所以说,我们说大,其实我们心中已经确定什么叫做小。
换句话说,大小是我们的内心确定的,并 不绝对存在与外在的世界中。
这个大小的辩证关系,简单地说,似乎没有那么复杂,但是实际上,我们经常会被这个错觉所到。
小马过河的故事固不待言,比如我们通常会因为生活中的事情而烦烦恼恼、挂碍心怀,实际上是因为我们把事情看大了,我们只需要跟生命中生死、苦乐等大事相比一下,就会放下很多不必要的挂碍。
(以上原创。
)
当今时代,各种各样的启示类文章多得令人目不暇接,许多方面都有让人信服之处。
它总结的话往往也是人们付诸行动的一个依凭。
可我总觉得,很多这方面的故事,都是片面的。
曾经看到过这样的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孩子的妈妈反对在家里养宠物,可孩子却很喜欢养动物,特别是小鸟。
有一天,他看见一只翅膀受伤的麻雀,便小心翼翼地把它捧着回家。
到了家门口,怕妈妈责备他,就把小鸟先放在门口,心想等妈妈同意我养鸟后再拿进来也不迟。
他进门后恳求了好久,妈妈终于答应了。
可当他欣喜若狂地冲出家门想要把小鸟拿回来时却惊讶地发现,小鸟不见了,只有一只猫正以犹未尽地添着嘴巴。
孩子伤心极了。
故事的结局告诉我们:想要做什么事,就一定要下手快,不然机会总是一闪即逝的。
刚看完这篇文章时,我被它的情节所感染,觉得它说得很对,面对生活,很多时候机会都是一去不复返的,任不得一个优柔寡断的人在空愁将来可能发生的一切不顺利的事情。
就像炒股一样,看准了就要快准狠式地下手,因为很多好时机都在你一点一点“思考”中悄然离你而去。
可当我关上书以后,又忽然觉得什么不对劲:子曰;三思而后行。
这就说明生活中也有很多事情不是我们一想到就要马上去做的。
在这个社会上,情绪化往往也是一个人致命的弱点。
举个很偏激的例子,如自杀者,他最初想到自杀,只是因为他不可抑制的痛苦激动。
如果他想想自杀的目的,以及他最终得到的下场和家里失去他的悲凉,他也许会用自己的理智悬崖勒马把自己收回,重新开始生活;但是假若他一想到自杀就毫不迟疑地行动——没错,他是真正地达到了“想到什么事,下手就要快”的境界,可他的下场也是不用解释的。
而盲目地吵架之不可收拾直至两人分道扬镳等,不也正是因为不加控制的情绪所造成的悲惨下场吗?因此我们又可以得出:想要做什么事,就一定要考虑清楚后再下手,不然很容易造成自己一生的遗憾。
回顾一下,这不是与前面的结果截然相反么?还有很多类似的事情,如教授教给学生关于猫头鹰的知识再考试却给全班零分,说是他们不会自己在生活中实践学习发现真理;不过面对那么多知识,我们一定要重走前人路再度去发现什么“地心引力”吗?说实话,前人的总结太多了,如果人人都去重复前面的研究,会有多少人的一生耽误在其中;又有多少人能幸运地发现前人的错误?……因此从那以后,我一直怀抱着一种怀疑的眼光去看待启示类故事。
因为我觉得,每一个人经过的故事都是与众不同的,所以他能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独一无二的。
命运的面目无法看清,不加思考地搬用前人的经验无疑是给自己造成一种障碍。
阻碍了自己思维的放射,也在一定程度上耽误了自己的命运。
不过我也不是就此否认这类文章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只是说,我们看这类文章时,应该本着一种学习的精神,而不是一种借鉴的想法,吸收了他们面对事情处理事情的本质想法后,才能应对千变万化的事情。
所以,请怀着一种辩证的眼光看待启示类文章。
语文是高考的第一科目,在结束了高考语文考试后,哈三中高级语文教师孙长江认为,今年高考作文要求以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为主题写文章,不但符合高考作文防猜性、可写性、可评性的“三原则”,而且仔细斟酌内含深意,是从实际生活为出发点,对学生辨证思维能力的考核。
一、考察学生审题方面的思维辨证能力。
在今年高考的作文材料里,提供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比喻:如果不能正确认识挫折,就会把一个不小心摔碎的鸡蛋,放大到会毁掉一个养鸡场。
这就是说,在不能够正确认识挫折的时候,就会将小小的挫折放大到无限的痛苦。
这就暗示考生要用辨证的方法去写,在遭遇挫折时,不能偏执一端,也要看到挫折对人的意志、品质的锤炼作用。
二、贴近生活,联系实际。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有的时候,家长会对孩子产生过度的溺爱。
因此,孩子在遭遇挫折的时候会有偏激的想法。
所以说,这个命题也教育了家长要为孩子提供一个有利的指导,必要的时候要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
命题体现了教育的功能。
作者:李波
请以“我思故我在”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写作指导】 1. “庄周梦蝶”是一个美丽的故事。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翩翩飞舞的蝴蝶,遨游各处,优游自在。
醒来后,却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化为庄周。
物我对峙,万物差别,本来出自于观念与时空的区别。
因此,人类的思想也同样能够消除物我的界限,使万物融为一体,使得“我”冲破观念与时空的束缚,在精神的天地间自由飞翔。
请以“我思故我在”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面对笛卡尔这句广为人知的“我思故我在”,要想写成一篇出色的议论文,对高中生而言,实在有相当大的难度。
但是任何深奥的抽象道理,一旦回到日常生活场景中,特别是与我们日常经历的行为发生联系时,就变得通俗易懂了。
而且我们会感觉哲学家所说的话,也不外乎是为解决我们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惑而存在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笛卡尔的这句话,事实上是要我们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
也就是说,看看我们天天循环往复的学习行为是不是体现了真正的思考,或者说,我们的学习行为是为我们锻炼或储存思想而进行的吗?这样把笛卡尔的话同我们的日常学习行为对接起来,就会发现我们的感性材料真是不少,就会觉得想要说的话有很多。
而这些宝贵的感性认识正是笛卡尔的话发生作用的最好体现。
一般情况下,只要我们顺着这样的思路,即笛卡尔的话所蕴含的道理何在?我们平常的学习行为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我们该如何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那么,一篇文章大致也就成形了。
篇二:《高考议论文范文精选》【答案】 ⑵感谢挑错 ⑶梅兰芳 ⑷章太炎 ⑸“怎么样” ⑹原一平的做法 ⑻反面例证 名师点评本文是一篇从 *** 、莫言闻过则喜、感谢挑错的角度来立意的高分作文,中规中矩,成为阅卷时的一类卷样卷,深得评卷者的好评。
原因有三:一是立意精准,素材丰富。
考生匠心独运,题目是“感谢挑错”,短短四字,既概括了文章主旨,更彰显了作者的概括材料的能力。
本文素材丰富,选取了三个正面事例:梅兰芳先生的事例详尽且形象生动,简洁而富有镜头感,让人印象真切;章太炎先生的事例叙议结合,要言不烦,注重假设说理,事例论证效果好;原一平的事例运用了因果论证方式,先果后因,突出了文章核心观点的论证力度。
反面事例孔庆东微博事件则略写,形成集束式正反对比的论证力量。
二是逐层递进,章法有序。
“感谢挑错”,这种提取材料关键词组合而成的观点直抵材料的核心内涵,立意准确,切题;且在论述中形成了从“一种姿态”到“一种行动”的层进式的说理。
“感谢挑错”的姿态与智慧已是难能可贵,易于除谬守正;“感谢挑错”的态度与行动更显非凡风釆,更能体现追求卓越的精神。
层层深入,使得行文论证由平面化走向了立体纵深化。
三是善于扣题,且行文质朴中透着生动形象。
除去题目外,仅在文中“感谢挑错”一词就出现了十一次之多,显示了强烈的扣题意识。
行文总的来看,质朴刚健,但不乏比喻句、反问句、感叹句等。
如“铲去错误的毒瘤,让真理之花绽放” “成功路上的垫脚石”等比喻贴切形象,也给文章添彩不少。
【答案】 ①笛卡尔 ③人只有通过思考,弄明白生命的本质,看明白生活的真谛,悟清楚世界的过去未来,才能成为哲学意义上大写的人 ④所要付出的代价 ⑥陈寅恪 ⑦挺直脊梁 名师点评这是天津卷中的一篇高分作文。
文章之所以能得高分,主要有三大优点:1.思路清晰。
开头通过对“我思故我在”的质疑,引出“思而知之”的具体内容,巧妙点题,明确题旨。
接着“歪解”帕斯卡尔的话,指出一个清醒的、独立的思想者可能面临的困境与危险,从而自然过渡到下文对“士”的精神与风骨的赞颂,最后表达了成为思想者的美好愿望。
{我思故我在议论文800字}.2.详略得当。
文中举了大量的典型事例,注意到了详略的处理。
陈寅恪的例子叙述较为详细,解析也比较到位;而孔子、庄子、苏格拉底、哥白尼、顾准、巴金等因多为读者所熟悉故只是列其名,以扩大习作的容量。
3.庄重大气。
语言表达凝练厚重,与本文所谈的严肃郑重的话题相得益彰。
【答案】 ①平凡世界 淡淡花开 ②平凡的月季花与沙子的追求 ④段首 ⑤外国⑥杜鲁门弟弟 ⑦“望子成龙” ⑧甘愿平凡,安于平凡 ⑨收束全文,呼应题目名师点评这是辽宁卷中的一篇标杆作文。
文章之所以能得高分,主要因为以下三点:1.立意具体鲜明,见解新颖独特。
开头以对比方式表明观点,结尾以简洁生动的语言明确观点:取一叶淡泊,在平凡的世界,淡淡花开。
在具体的论证过程中,亦时有新颖深刻之语。
2.论证方法多样,论证充分有力。
文章除了采用例证法,还采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对文中观点进行了多层面的充分论证。
3.语言生动形象,语意含蓄隽永。
文章的语言极为生动形象,充满浓郁的诗情,显得含蓄隽永,如“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等诸多句子给人的印象极为深刻。
【答案】 ②“唯有拥有一颗积极面对别人的批评与挑错的心,人生境界才不断升华,生命才日益趋向不朽与伟大” ④正面 ⑤曹禺 ⑥反面 ⑦李经纬 ...
在某种意义上,那是中华民族得以稳站世界民族之林的出路,那是一个以礼治国的民族得以丰富和充实的出路。
虽然那瑰宝仍以痛心的速度流失着,但我们还是看到关注的目光正移向它们。
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开幕式便是最好的例证,我们被昆曲的悠扬感动,我们被活字印刷术的精妙而慑服,那是几千年来的沉淀和积聚,每一次的民俗民风都有着其最独特的传说和文化背景,每一个节目都有上古的史载和存在流传的价值,我们听到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古诵、一台春晚和几条拜年的短信所取代。
当韩国的端午祭申遗成功。
西方简明快捷的文化似乎更易被接受,但中国文化的横深和纵深是不容许被遗忘和取代的,在那次盛会上,我们看到了千人击缶的恢宏场面? 中华的文化有深厚的历史背景,每一个华夏儿女都有责任深思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并流传的方法。
在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时代背景之下,每一个中国人,当我们内蒙古族的马头琴成为蒙古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成影戏成了印度尼西亚的“传统”,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在情人节的玫瑰和圣诞节的 *** 中觉醒。
我们应当重新回顾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那昔日的辉煌为什么如此轻易的被我们遗忘?那些正在一日日流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当埃及和韩国在争夺中国造纸术的发明权时。
张艺谋倾尽心血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文化悠远的东方古国,也向每一个中华儿女诉说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珍贵昔日的年画、鞭炮和祭祖活动了无影踪,中国人最传统的新年文化似乎已逐渐被一次年夜饭。
然而,安静的新年只是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一个表现...
古人也有“家书抵万金”的诗句。
可今天,我们用手机有多少人会与家人通话,维文可以在一个星期内拨一次平安回家。
而在那手机没有出现时 辩证看待进步于退 常言道:猫是老鼠的天敌,猫以老鼠为食,我们却勿视了这一切;就是那最为基本的能力不就是在社会中的进步中悄然消去。
曾有人调查过:有许多的人提笔忘字,然而这一切的起源就是那代表时代进一步的电脑。
再回想当年的四大文明古国,这不禁令人深思——时代进步了,猫却失去了捕鼠的能力,以便应反思这种事态! 汉字——文化伤 同样的,如今许多人都用上电脑,有了个“拼音打字法”于是人们动手写字的能力越来越差?可是我们可能都勿视那人类独有的亲情,而今天的人们却勿识了多少本该应有的能力,那万年的传统的消失也许正是我们的退步啊,平安也是常常报,可那千里的相思! 一封书信,一份亲情。
因为那些个节目的出现,不会让那文化淡淡散去。
可想我们人类在社会进步中失去了多少,或许多年之后,我们也会成为那只猫吧。
可见在这些年的发展中我们失去了多少本该应有的能力。
得到的太多或社会失去更多,渐渐地家人的亲情也就淡了。
我国以百善孝为先,世间万物都在改变,只是我们无法在取名之间正确选择。
或许一时的得到和享受,信是常常写。
同样的,然而失去行动能力却是人类的退步,那失去本能的猫又将再次大放光彩! 手机——文明的退进 如今,对于当时来说,机器人的产生是社会的进步,一个一手机、走,今天各种交通工具的发展虽增大了人们的脚程,缩小了两地间的距离。
可是人们的行动能力却大大减弱。
今天的科技发展过快、别字,让我们那流传千年的文化受到了挑战,而亲情没了。
因为手机,我们几乎忘了如何写信,而是看一个国家的人民是否忘记自己的文化,那手机从只能通话发展到今天的功能,它的发展又何尝不是时代进步的缩影。
再有太多的错字。
而我国书信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而今天。
机械——行动的退化 以前曾看过《哆啦A梦》里的片段:人类发明了机哭人。
而前久在电视上热播的《汉字英雄》、《成语桥》等,何来的孝,那干文的文化不就退步了吗,渐渐的人类失去行动能力,那万年的传承兑在悄悄没去。
时代是进步了。
上面出现的许多字,词我们竟完全没见过、听过,如今却只剩下中国。
有学者这样说过:一个国家的头亡不是拥有经济的多少。
从那甲古文到象形字再发展到今天的汉字。
那字字深涵着文化的世界。
那一个全球使用人类最多的文字,失去我们失去更多,认清事态轻重。
可是如今即出现了猫被老鼠咬死的现象
转载请注明出处 » 辩证类 作文 怎么写
李友余,男,1965年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主任中医师,第二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从医近50年,临床经验丰富,擅长中医内科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疗效显著。笔者有幸跟随于李师临床,收益良多,现将李师学术思想简要整理如下:
1.辩证与辨病相结合是提高中医疗效的根本方法
李师认中医的生命在于疗效,而提高中医疗效的根本方法就在于坚持辩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
辩证与辨病,中医应用"四诊"、"八纲",辨证施治,这是中医认识疾病本质的方法和手段,"证"是临床辩证论治的依据,证在"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辩证就是在分析了解疾病的部位、性质、原因后,归纳成比症状更接近于疾病本质的证;中医对各种疾病进行分析归纳,着眼全局和整体,突出特点为统一整体观。以整体综合观察的方法,把人体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以"人与天地相参也"的整体观念,强调入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李友余老师在辩证施治中,十分重视整体观念,强调从时令节气、地理区域、自然环境和人体禀质等各方面的综合因素中对疾病加以分析。
李友余老师指出既要重视辩证,也要重视辨病,只有两者结合,才能提高临床疗效。辨病与辩证相结合是正确诊断的需要,是评价疗效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医现代化的需要。因此可以说辩证是中医的临床指导核心,舍此则失却中医的'特色;辨病是中医临床现代发展,无此则停滞不前。
2.气血病变是临床辩证的基础和施治的根本
李师强调治病必求其本,本在阴阳,实则气血,气血病变是临床辩证之基础,调整气血是施治之根本。人体分阴阳,其构成的基本物质是气血,人体的气血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人体一切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它来源于水谷,化生于脏腑,既是脏腑经络功能的动力,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气行与血畅、气血相互平衡是脏腑经络功能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
"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始",气血也是各种疾病的病理基础,气血失常的病机,如同邪正盛衰,阴阳失调一样,不仅是脏腑、经络等各种病变机理的基础,而且也是分析研究各种临床疾病病机的基础。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无不影响气血,内外妇儿临床各科的病症无不涉及气血,气血辩证始终贯穿在八纲、卫气营血、脏腑、六经等辩证方法之中。
3.宗师李东垣脾胃论学术思想,独创"气虚气滞"理论
李师在临床辩证施治上特别重视脾胃,他受张仲景《伤寒论》"顾护胃气"学术思想影响甚大。提出"留得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学习并领会李东垣脾胃论学术思想,特别强调"人以胃气为本"。脾胃居于中焦,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能灌通其它四脏五腑,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根,故称"脾胃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胃受病,以脾胃先虚为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人体气机升降是维护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表现。气贵顺,血贵行,气血调和,百病无生;气不顺,血不行,气血不和,百病丛生,诸症蜂起。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失源,升降出入混乱,气虚无以运行,气虚导致气滞,气滞则致血瘀,并可行起阴虚、血虚、出血、挟湿、挟食、生水、生痰,碍肝累肺,络损心肾,诸症皆起,日久不解成为沉疴顽疾。这是李友余老师脾胃论指导下独创"气虚气滞"理论,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创方加味香砂六君子汤,共药物组成为:广香9g、砂仁7g(后下)、煨肉豆蔻6g、厚朴9g、党参30g、白术10g、茯苓15g、甘草3g、黑丑3g、生大黄3g。本方特点是权衡补行,把握升降,方中以四君子汤健脾益气,补其气虚,选广香、砂仁、煨肉豆蔻、厚朴及少量的黑丑、生大黄,以及去其壅滞,推陈致新,清降胃气,综合本方以补促行,以行助补,补行结合,从而达到补中有行气不滞,行中有补气不耗。所有虚实传变,都应以脾胃气虚气滞为本,补行平衡为治,这就是李师治疗脾胃病的中心思想。
4.瘀血学说和活血化瘀的临床运用
李师对瘀血学说和活血化瘀的临床运用有一定的研究,并运用活血化瘀治则,施实异病同治,论治痹证、痛证、心脑血管疾病、顽固性皮肤病、内科杂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瘀血学说和活血化瘀治则实则为李友余老师气血论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李师瘀血学说有三个观点:①"气帅血行"的观点。气血二者,以气推动"血之运行"。《素问》谓:"凡病皆生于气",强调气在发病学上的重要性。不论气实还是气虚,都可能导致血脉的运行不畅。临床上常有气滞血虚或气少血脉不畅等不同情况。②关于血虚血实的观点。过去曾有人误解为"凡瘀血都一定血实",其实不然。在临床上确有二种情况,有偏有血虚者,有偏于血实者。③淤血分寒热。以临床遇见气滞血淤而导滞的血淤证来说,其分寒热。寒主收涩,血遇寒而凝属寒淤。热迫血妄行,离经之血便不全所引起的供血不足等。
活血化瘀的治疗目的,就是"化解"和"排除"淤血。从而使由"淤血"形成的疾病得到痊愈。李师运用活血化淤治则治疗"淤血"主要有四法:①调气活血法:如清代王清任所拟补阳还五汤,李师常用此方治疗气少血脉不畅,其中补气行气黄芪用量为60~120g,而其它活血化瘀药只不过10~30g。②补血活血法:血实者常用桃红四物汤,多用于血瘀之腰痛,血虚多为心脾两虚而致血瘀证选用归脾汤主治,妇科的痛经、经闭就常见此证。③行气活血法:此法又分行气温经活血,行气清热活血。瘀血属寒则经脉挛缩,凝滞不畅,临床以冷痛,苔白或舌青,脉沉迟等为主证,常见痹证,常用药物选用桂枝、干姜、细辛、当归、川芎、鸡血藤之类,瘀血属热则见头痛、胸痛、内热瞀闷、急躁善怒。舌质红、脉数等为主症,病如银屑病、玫瑰糠疹、面部痤疮、过敏性皮炎等均属瘀血属热,常用生地、丹皮、紫草、生地榆、白癣皮、白蒺藜、地肤子等凉血祛淤,每收良效。④祛血祛风法:"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中医所指"风"的概念较为广泛,包括内、外风,内风指病理产物,如中风、顽固性皮肤病、过敏性疾病等,在这些病证的治疗上也采用活血化淤的方药,认为这些"风证"的治疗仅用祛风方法还不够,要将活血药与祛风药并用或突出应用活血药,才能消除"风证",这就是"血行风自灭"的含意。李师在治疗痹证及过敏性皮肤病时常选用以四物汤为主方化裁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这一观点对临床实践是有指导意义。
在近50年的临床实践中,李师既立足于中医基础理论,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以缓解患者的痛苦为己任,兢兢业业,得到了广大患者的高度好评,笔者更是受益终身,故将李师的学术思想加以总结,以供广大同行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