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外媒报道, 由悉尼 科技 大学(UTS)生物医学材料和设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开发的光镊技术的重大进展将有助于推动生物医学研究。 就像《星球大战》中的绝地武士使用“原力”来控制远处的物体一样,科学家也可以使用光或“光力”来移动非常小的粒子。这种被称为“光镊”的开创性激光技术的发明者曾获得了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光镊在生物学、医学和材料科学中被用于组装和操纵纳米粒子如金原子。然而,该技术依赖于被捕获粒子的折射率和周围环境的差异性。
现在,科学家们则发现了一种新技术,它可以操纵跟背景环境具有相同折射特性的粒子从而克服了一项基本的技术挑战。
“这一突破具有巨大的潜力,尤其是在医学等领域,”来自UTS的论文首席合著者Fan Wang博士说道,“推动、拉动和测量细胞内微观物体如DNA链或细胞内酶的力量的能力可能会推动对许多不同疾病的理解和治疗,比如糖尿病或癌症。”
“用于操纵细胞的传统机械微探针具有侵袭性,且定位分辨率非常低。他们只能测量细胞膜的硬度,而不能测量细胞内分子马达蛋白的力,”Wang继续说道。
研究小组开发出的独特方法通过掺杂稀土金属离子的纳米晶体来控制纳米粒子的折射特性和发光。
克服了这第一个基本挑战后,该团队优化了离子的掺杂浓度从而以更低的能量水平捕获纳米粒子并将效率提高了30倍。
另一位研究员Xuchen Shan说道:“传统上,你需要数百毫瓦的激光功率来捕获一个20纳米的金粒子。有了我们的新技术,我们可以用几十毫瓦的功率就能捕获一个20纳米的粒子。我们的光镊还为水溶液中的纳米粒子达到了创纪录的高度灵敏度或‘硬度’。值得注意的是,跟老方法相比,这种方法产生的热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我们的光镊有很多优点。”
来自新南威尔士大学的Peter Reece博士也是这项研究的论文主要合著者,他称这项概念验证研究对于生物研究人员来说是一个越来越复杂的领域的重大进步。
“开发一种高效的纳米力探针的前景是非常令人兴奋的。我们的希望是,力探针可以标记到目标细胞内结构和细胞器上从而实现对这些结构的光学操纵。”
UTS生物医学材料与设备研究所(IBMD)所长、主要伦恩合著者之一Jin Dayong教授则表示,这项工作为细胞内生物力学的超分辨率功能成像开辟了新的机会。“IBMD的研究重点是将光子学和材料技术的进展转化为生物医学应用,而这种类型的技术开发跟这一愿景非常一致...一旦我们回答了基本的科学问题并发现了光子学和材料科学的新机制,我们就会着手应用它们。这项新进展将使我们能够使用低功耗和低侵入性的方法捕获纳米级物体如活细胞和细胞内隔间用于高精度操作和纳米级生物力学测量。”
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学习期间,小保方晴子产生了“STAP”细胞的设想。哺乳动物的细胞特化使得细胞个体得以行使各种不同的功能,从一个已分化的细胞类型向另一类型转变的过程被认为是非常罕见的。但小保方晴子认为,通过令高度分化的体细胞接受外来刺激,可以使细胞回到类似于“干细胞”的状态,研究人员将这一细胞称为“刺激触发性多能性获得细胞”,英文名Stimulus-Triggered Acquisition of Pluripotency cells,缩写为STAP细胞。2009年8月,小保方晴子开始写作第一篇关于STAP细胞方面的论文,于2010年春季向科学杂志《自然》投稿。但“不可能存在动物细胞接受外来刺激而获得多能性”在细胞学界是一条常识,这一论文未获通过。同在Charles Vacanti教授研究室工作的及论文合著者哈佛大学准教授小岛宏司评价道“此后的2-3年她(小保方晴子)内心真的很痛苦”。 2011年3月,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的研究团队主任若山照彦(后任山梨大学教授)听闻此事后,表示愿意伸出援手,于是小保方晴子加入若山照彦研究团队,就任理化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研究表明,细胞类型的转换能够利用“细胞重编程”实现——通过在特定条件下引入某些转录因子,研究者可以改变细胞的特化程度。2006年,日本的山中伸弥团队通过调控4种转录因子获得了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s),因此获颁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奖,2013年,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邓宏魁教授和赵扬博士带领的研究团队发现了化学诱导多能干细胞(CiPSCs) ,全球的干细胞研究也开始步入新的时代。小保方晴子和同事通过荧光蛋白监测细胞的多能性,如果目标细胞展现出与多能性相关的基因表达,他们就可以检测到绿色荧光。研究者对不同环境压迫条件下的白细胞进行了检测,发现短期暴露在低pH溶液中的白细胞,有部分激活了多能性标记。研究者将这些细胞收集起来,发现它们具备早期胚胎的基因标记——即所谓“刺激触发的多能性获得”(STAP) 。最初,研究团队尝试用酸性溶液刺激来寻找STAP细胞,但都以失败告终,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继续尝试刺激方法,最终在2011年年底从接受刺激的实验鼠中寻找到了一个标示绿色荧光的多能性细胞的亮点。此后,研究小组将出生不久的实验鼠的淋巴球在弱酸性溶液中浸泡30分钟左右后,进行了培植,获得了持久拥有可以演变为各种细胞能力的遗传基因被激活的结果。研究人员将这一细胞放入实验鼠体内,并确认到该细胞演变为皮肤和肌肉等各种细胞 。2014年1月29日,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召开记者招待会,宣称小保方晴子所在的研究团队成功发现了近似于iPS细胞的新万能细胞STAP细胞的研究成果。这一成果分别以一篇论文 和一篇来信 的方式发表于《自然》杂志(Nature 505,641–647页和676- 680页,2014年1月30日号)上。两篇论文的第一作者都是小保方晴子、通讯作者为查尔斯·维坎提,若山照彦教授与小保方晴子在理化所的同事笹井芳树和丹羽仁史也是两篇论文的共同作者。第一篇论文主要报道了STAP (stimulus-triggered acquisition of pluripotency, 刺激触发的多能性获得) 这个现象的发现,即亚致死量的外界刺激,例如弱酸环境,可以将哺乳动物的体细胞重编程为多能细胞 (pluripotent cells),并报道了如何从STAP细胞中分离可扩增的多能细胞株 。第二篇论文着重报告利用STAP获得的多能细胞可以与胚胎干细胞 (embryonic stem, ES) 形成嵌合体,并且对胚胎和胎盘等组织发育有贡献 。一直以来,“万能细胞”以iPS细胞为代表,它是通过向皮肤等细胞中导入遗传基因而制成的。此次新诞生的万能细胞通过外部刺激这一更加简单的方法就能短时间的生成,因此受到各方关注。小保方晴子认为,与iPS细胞等技术不同,这项创新技术的亮点是,仅仅通过改变外部环境,给予细胞刺激,就能使细胞发生变化。同时她还认为,这项技术应该能在再生医疗和免疫研究等领域作出贡献。研究小组决定,将继续开展研究,以便查明这项新技术能否也应用于人体细胞。 两篇论文一发表立即引起轰动。英国伦敦大学教授Chris Mason评价认为,这是日本科学家对于万能细胞制作方法的一次重要改写,山中伸弥用四个基因控制产生人工多能性干细胞(iPS细胞),STAP细胞用酸性溶液培养即可完成,方法更为简易;分化的细胞可以通过物理刺激重编程为胚胎类似的状态,并且使用了...by a simple procedure(简单易行的措施) 来描述小保方等人提出的方法 。山中伸弥此时已任京都大学iPS细胞研究所主任,他对此发现评价,作为日本的一位年轻学者就有如此重大发现,真是从内心感到骄傲。STAP细胞也很有可能突破iPS细胞很难在体内脏器再生的瓶颈。 同时,小保方的论文摘要也强调,重编程的过程,既不需要核转移,也不需要遗传操作。而核转移和遗传操作的理念,正好分别是2012年诺奖获得者John Gurdon和Shinya Yamanaka获奖的原因 。
RNA复制:以R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
在真核生物中会发生逆转录过程细胞中存在一种酶,它合成端粒。端粒的复制不能由经典的DNA聚合酶催化进行,而是由一种特殊的逆转录酶——端粒酶完成。端粒酶是一种核糖核蛋白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端粒酶RNA是合成端粒DNA的模板,而端粒酶的反转录酶亚基(在人细胞中为hTRT)则催化端粒DNA的合成。合成的端粒重复序列加在染色体的末端。据物理学家组织网8月10日报道,研究人员近日利用一种量化单分子测序技术,探测到人类细胞中一类新型小分子RNA(核糖核酸),在基因转录方面代表着一个全新的种类,并证实了长久以来的一种假设,哺乳动物细胞能通过直接复制RNA分子来合成RNA。这一研究由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瑞士日内瓦大学医学院和两家生物科技公司共同进行,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这是首次证明人类细胞能像复制DNA一样复制RNA。匹兹堡大学医学院计算与系统生物学教授、论文合著者比诺·约翰博士表示,该发现强调了人类细胞中RNA群体的多样性,这些新型RNA对于开拓治疗新路径,尤其对诊断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科学家们认为,人类细胞中的所有RNA都从DNA模版复制,以往的记录显示,这次新观察到的从RNA到RNA的复制机制,只存在于植物和简单的有机物如酵母菌中,与一种名为RNA依赖性RNA聚合酶(简称RdRP)有关,这种酶参与关键性细胞调控程序。这次研究发现,人类细胞中有数千种能直接复制的小型RNA,而此前这些RNA却未被重视。在对人类细胞和组织中的这些小型RNA进行整理归类中,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些RNA的新种类,包括抗转录的相关短链RNA,它可能是从信使RNA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未明确的蛋白质编码基因,其RNA复制机制在人类癌细胞战线上无处不在。这种未编码RNA分子一直被忽视,只因为以前的测序平台很难提供精确的量化测定。Helicos生物科技公司首席科技官帕德里克·米罗斯博士认为,单分子测序在精确广泛的基因程序分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也给临床应用提供了便利
合著作者通常是指负责论文提交和发表的作者,他们主要的工作是负责论文提交、审核、发表过程中与期刊进行沟通。合著作者有时候并不是独立一个人,而是多名人士共同完成,合著作者最重要的任务是将研究以及研究者待到公众面前。当然,要想合著论文得到受众的肯定,论文质量才至关重要,这里你可以选择Elsevier(爱思唯尔)的作者服务,它能够助你提升论文质量。
第一作者是论文署名第一位的作者,一般评职称、硕士毕业等要求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论文合作作者是在一个课题项目中处于合作关系的作者,譬如几个科室共同研究或厅级与校级的合作通讯作者等同于第一作者,一般会放导师或者研究中领导。
独著、合著以及编著都是一种著作方式。独著是由一个人独立完成的著作,如果一篇论文著作有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第三作者,那么就是合著,不是独著了。因此,著作的作者只能有1个。一本著作如果有主编、副主编、编委等,表示该书的并非一人独立完成,则不能称之为独著。合著是几个人共同编撰一部著作,合著者就是写这本书的所有人。一本合著最多有3个作者。独著和合著是一对词。编著,指编撰著录即将现有的材料及自己研究的成果加以整理写成书或文章。基本上属于编写,但有独自见解的陈述,或补充有部分个人研究、发现的成果。即作者作品中的引文已构成对已有作品的实质性使用,或者包含对已有作品的汇集或改写成份,作者的创作行为应该视为编著。
第一作者是文章功劳最大的那个人发表时谁名字放在前面谁就是第一作者合作作者就是放在后面的那个名字通讯作者就是留联系方式的那个作者
论文写作署名的意义: (1)标明论文的责任人,文责自负。 (2)医学论文是医学科技成 的总结和记录,是作者辛勤劳动的成果和创造智慧的结品,也是作者对医学事业作出的贡献,并以此获得社会的尊重汞1承认的客观指标,是应得的荣誉,也是论文排版权归作者的一个声。 (3)作者署名便于编辑、读者与作者联系,沟通信息,互相探讨,共同提高。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 编排过程中应做更改:作 单位名称及邮政编码脚注于同页左下方。 2 论文写作作者应具衍下列条件: (1)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者。 (2)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 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者。 (3)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界进行答辩,并最终同意该文发表者。
嗯,就是找资料,作分析,主要看你写关于什么方面的。可以找人代写
我在创新医学网上看到过这篇文章除过二楼讲的三点之外,应该还算是有个备注,更多的信息可以点击创新医学网 以上3条均需具备。仅参与获得资金或收集资料不能列为作者,仅对科研团队有一定的管理的也不宜列为作者。其他对该研究有贡献者应列入致谢部分。对文章中的各主要结论,均必须至少有l位作者负责。 每篇文章的作者中需婴确定l位能对该文全而负责的通讯作者。通订{作者应在投稿时确定,如在来稿r{J未特殊标,则视第一作 为通讯作者。第?作者与通讯作者 是同.人时,在论文首页脚注通讯作者姓名、单位及邮政编码。作者中如有外籍作者,应附本人亲笔签名同意在本刊发表的函件。集体署名的论文于文题下列署名单位,于文末列整理者姓名,并于论文首页脚注通讯作者姓名、单位、邮政编码。集体署名的文章必须将对该文负责的关键人物列为通讯作者。通讯作者只列1位,由投稿者决定。
署名还这么多要求啊!学习了
专著是专门著作,针对某一学科或某一专门课题进行全面系统论述的著作。专著是著作的一种。著作包含的面很广,除专著外还有编著、译著等。专著字数必须超过4—5万字或者更多。专著是受法律保护的,纸质著作以书号为依据保。 编撰学术专著比发表单篇论文更具学术价值。因此,在评定职称时能够获得更多的加分和认可。专著最多可以有3个作者。独著是由一个人独立完成的著作,如果一个论文著作有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第三作者,那么就是合著,不是独著了。因此,著作的作者只能有1个。合著是几个人共同编撰一部著作,合著者就是写这本书的所有人。一本合著最多有3个作者。
核心论文独著与合著的区别其实分辨非常简单,主要就是作者的多少。独著论文是由作者独自完成,从头到尾只有一个作者,而合著论文就是多人共同完成,除了第一作者之外,还有其他第二、三作者等。
首先,独著、合著,都属于专著,只不过因为作者人数不同,有了不同的划分。其中,独著的作者有且只有一人,合著的作者是2-3人。我们把独著的作者叫做独立作者,合著的作者从前到后依次被叫做第一作者、第二作者和第三作者。当用于评职称,一部独著或专著的加分是一样的,但分到每个参评人身上,就发生了变化,从高到低依次是独立作者、第一作者、第二作者和第三作者。其中独立作者获得职称加分,是其他三位作者的加分之和。即参评人出版独著要比出版合著更有优势,但付出也多,比如编写的效率上要慢一些,出版费用上承担的更多。一般来说,评正高职称,常选择出独著,或第一作者,其他职称晋升以出合著为主。实现公开出书,要自费出书,建议参评人提前了解独著合著自费出书价格。其次,核心论文与独著合著的区别,其实是核心论文与专著比较不同。专著是在4-5万字以上的文章,比核心论文篇幅要长。核心论文要找期刊杂志发表,而专著出版找出版社,相比较而言,专著出版比发表核心论文价值更高一些,获得的职称加分更多,且在操作上更容易,实现难度更更小。
1、从定义上来说,第一作者一般是本文工作中贡献最大的研究人员,此作者不仅有最多和最重要的图表(即体力上的贡献),也是文章初稿的撰写人(即对本文的智力贡献者)。
而通讯作者往往指课题的总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和把关。他也是文章和研究材料的联系人。最重要的是,他担负着文章可靠性的责任。
2、从条件来说,第一作者不仅是实验设计的主要参与者,同时也是实验的主要执行者。在一个科研项目立项后,假如需要几个科研人员参与,其中必定有一个主要的科研人员进行项目的具体设计,包括试验用的各种材料,时间进程表等具体细节。
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第一作者为整个实验的主要操作者,这包括但不限于准备实验用的各种试剂和设备,记录各种数据,绘制各种图表,分析实验过程中获得的各种数据,及时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3、从项目负责人上说,而通讯作者一般是导师,教授或者研究机构的项目负责人,他们也许不直接做具体的实验,但是在整个实验阶段,都会关注实验的进程,提供指导性的意见。
另外,通讯作者一般是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其主要贡献是提供研究经费、实验场所、实验室、仪器设备等与实验相关的物质资源。
一篇论文最多几个作者,跟论文的篇幅、工作量大小也有关,有的论文涉及工作量庞大,需要实验、考察、数据收集等,甚至需要一个团队的合作,一篇论文的作者则多达十几个。
对于一般单位,评职称时对是第几作者没有明确要求,只要有论文发表即可。而有的单位像科研单位、高校,就要求必须是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具体还需要根据各个地方人事部门的规定以及政策要求而定。
专著是专门著作,针对某一学科或某一专门课题进行全面系统论述的著作。专著是著作的一种。著作包含的面很广,除专著外还有编著、译著等。专著字数必须超过4—5万字或者更多。专著是受法律保护的,纸质著作以书号为依据保。 编撰学术专著比发表单篇论文更具学术价值。因此,在评定职称时能够获得更多的加分和认可。专著最多可以有3个作者。独著是由一个人独立完成的著作,如果一个论文著作有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第三作者,那么就是合著,不是独著了。因此,著作的作者只能有1个。合著是几个人共同编撰一部著作,合著者就是写这本书的所有人。一本合著最多有3个作者。
核心论文独著与合著的区别其实分辨非常简单,主要就是作者的多少。独著论文是由作者独自完成,从头到尾只有一个作者,而合著论文就是多人共同完成,除了第一作者之外,还有其他第二、三作者等。
首先,独著、合著,都属于专著,只不过因为作者人数不同,有了不同的划分。其中,独著的作者有且只有一人,合著的作者是2-3人。我们把独著的作者叫做独立作者,合著的作者从前到后依次被叫做第一作者、第二作者和第三作者。当用于评职称,一部独著或专著的加分是一样的,但分到每个参评人身上,就发生了变化,从高到低依次是独立作者、第一作者、第二作者和第三作者。其中独立作者获得职称加分,是其他三位作者的加分之和。即参评人出版独著要比出版合著更有优势,但付出也多,比如编写的效率上要慢一些,出版费用上承担的更多。一般来说,评正高职称,常选择出独著,或第一作者,其他职称晋升以出合著为主。实现公开出书,要自费出书,建议参评人提前了解独著合著自费出书价格。其次,核心论文与独著合著的区别,其实是核心论文与专著比较不同。专著是在4-5万字以上的文章,比核心论文篇幅要长。核心论文要找期刊杂志发表,而专著出版找出版社,相比较而言,专著出版比发表核心论文价值更高一些,获得的职称加分更多,且在操作上更容易,实现难度更更小。
1、从定义上来说,第一作者一般是本文工作中贡献最大的研究人员,此作者不仅有最多和最重要的图表(即体力上的贡献),也是文章初稿的撰写人(即对本文的智力贡献者)。
而通讯作者往往指课题的总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和把关。他也是文章和研究材料的联系人。最重要的是,他担负着文章可靠性的责任。
2、从条件来说,第一作者不仅是实验设计的主要参与者,同时也是实验的主要执行者。在一个科研项目立项后,假如需要几个科研人员参与,其中必定有一个主要的科研人员进行项目的具体设计,包括试验用的各种材料,时间进程表等具体细节。
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第一作者为整个实验的主要操作者,这包括但不限于准备实验用的各种试剂和设备,记录各种数据,绘制各种图表,分析实验过程中获得的各种数据,及时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3、从项目负责人上说,而通讯作者一般是导师,教授或者研究机构的项目负责人,他们也许不直接做具体的实验,但是在整个实验阶段,都会关注实验的进程,提供指导性的意见。
另外,通讯作者一般是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其主要贡献是提供研究经费、实验场所、实验室、仪器设备等与实验相关的物质资源。
一篇论文最多几个作者,跟论文的篇幅、工作量大小也有关,有的论文涉及工作量庞大,需要实验、考察、数据收集等,甚至需要一个团队的合作,一篇论文的作者则多达十几个。
对于一般单位,评职称时对是第几作者没有明确要求,只要有论文发表即可。而有的单位像科研单位、高校,就要求必须是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具体还需要根据各个地方人事部门的规定以及政策要求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