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关于中暑的医学论文

发布时间:

关于中暑的医学论文

【中暑的临床症状,处置及护理措施】这个题目太大,只做简要说明。以前的中暑理论是错误的,治疗的方法几乎都是错误的,人们在治疗中暑方面没有统一的药品,也没有统一的方式 和方法,都是自己摸索的。如果你要 以前传统理论和传统治疗方法过程,这方面资料很多,你可以翻阅一下。我回答的是在现代分子生物学理论的基础上的中暑诊断、治疗、护理。因为分子生物学的中暑理论没有完全形成,所以,每一种方法都要做很多解释。小绪:现代分子生物学把中暑的原因已经找到,这方面的论文很多,但是中暑的发生过程及整个机体在这个过程中的反应理论没有形成。 这个基础理论体系相当庞大,相当复杂,需要时间;因为中暑的原因已经找到,所以,也不影响对中暑的治疗 。现代分子生物学揭示了中暑的原因:中暑是在高温环境下人体细胞内部发生反应,导致细胞发生病态,这就是中暑。中暑症状:中暑是高温环境下人体细胞内部发生反应,导致细胞发生病态,这种病态的不同程度,决定着中暑的各种不同症状。中暑的症状分为两类:第一类, 在高温环境下, 大汗淋漓、心慌、心跳加速、呼吸困难、意识恍惚、晕厥、猝死。这一类 症状发展急促,没有高烧 。这类症状因为没有漫长的前期反应,所以也可以称为突发中暑或者急性中暑。第二类。在高温环境下,食欲不振、头晕、呕吐、上吐下泻、发烧、高烧、超高烧、心脑血管并发症,晕厥、死亡。这一类也可以称为慢性中暑。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的任何时间和症状点都会突发严重。但是这类中暑一般都要经过食欲不佳前期症状,所以称为慢性。第一类后期如果治疗不当,会转为第二类,转为第二类后, 随时可能突发严重,进入超高烧阶段。在第二类中,也有从食欲不佳慢慢进入昏睡和猝死状态的。这种症状按第一类处理。不论是哪种中暑症状,其原因都是在高温环境下细胞内部发生反应,导致细胞发生病态造成的,或者说中暑的所有症状,都是高温环境下细胞内部反应和细胞病态发生过程的机体反应 。中暑抢救:中暑的两种昏迷和猝死。1. 当环境温度不断升高时,或者在高温环境下时间太久时,细胞内部会发生急剧变化,这会造成细胞病态急剧发生,造成细胞生理活动降低或者停止,从而导致各器官功能降低或者停止,出现晕厥或者猝死,目前研究表明,这种猝死是细胞内部变化的正常现象,也就是说虽然表象上已经死亡,但是细胞还在工作,不是真正死亡。按照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结论,这个时间的细胞是在自我保护,在适当的环境中可以苏醒。这是理论概念,实际能够自然苏醒的比例是多少,现在没有确凿数据。但是如果你过分抢救可能造成真死。因为过分抢救会影响和破坏细胞的正常恢复过程。抢救方法: 尽快把患者放在27度环境中,半卧位【上身略高】,等待苏醒。如果是27度以下,必须给患者腹部即上身盖上毛毯类保暖物。但是环境温度不能低于26度。更不能用其他方法物理降温。这种处理方法的症状标准是:患者身体内外没有发现其他异常。如果发现体内出血等死亡症状,按死亡处理。 2在高温环境下,细胞内部发生反应,导致细胞发生病态,当细胞生理活动降低或者停止时,如果细胞及细胞间代谢不能随之降低或者停止,造成细胞间循环障碍,从而引起突然高烧,很多患者是在30分钟左右高烧到41度以上。这种高烧超高烧又造成细胞内部基因损伤引起昏迷。这种昏迷有恢复正常的,但是很少。超高烧引起的死亡是真正死亡。因为细胞内部反应和细胞发生病态造成的昏迷和猝死都是细胞停止生理活动造成的,在细胞停止生理活动后用药无法吸收;因为细胞停止活动,其他抢救只能增加细胞恢复难度。所以不主张其他方法抢救。目前还没有找到解决这一问题方法。只能等待自然恢复。需要提醒的是,在等待苏醒期间,患者最喜欢的人,可以对患者轻轻细语,不论患者有没有反应。 因为虽然人昏迷,但是细胞还是在恢复过程之中。他能感觉到。但是不要过分干扰患者。中暑治疗的最佳时机中暑是在高温环境下人体细胞内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导致细胞发生病态,细胞内部的反应会同时引起 身体反应,所以, 不论是哪类中暑,中暑前患者都有感觉,关键是要及时治疗!!!目前能够使病态细胞恢复正常的唯一方法是吃中暑宝,第一类急性中暑治疗的最佳时间:在感觉到高温难耐身体不适即将中暑时,吃下中暑宝,立刻舒服,不会中暑。这是第一类急性中暑前治疗的最佳时机。对于个别人来说,这个时间的治疗机会不足20分钟,从发病都死亡只有40分钟第二类慢性中暑。在高温环境下,食欲不佳或者没有食欲时及时吃中暑宝,最多半天痊愈。这是第二类中暑治疗的最佳时机!!!中暑治疗的最后机会:在晕厥前,也就是在昏迷前吃中暑宝,中暑会马上得到控制!!!一旦昏迷,听天由命。第一类中暑不论是晕厥还是猝死,都可能很快苏醒,苏醒后要尽快吃中暑宝。不然很快会转变为第二类中暑的最后阶段,进入超高烧。在进入第二类中暑状态后,如果在晕厥昏迷前不吃中暑宝,几乎是必死无疑。中暑的治疗和护理: 1,治疗中暑的紧急处理:从上述可知,第一类中暑的最佳治疗时间非常短,所以要提前准备好中暑宝,以及相关物品。一旦接到求助,立刻给吃中暑宝。约1小时就痊愈。不需要太多护理,只是必须提前做好一切准备工作。2. 从以上论述可知,中暑晕厥和猝死的护理工作不多。要做的工作主要3点: 1〕。准备好接待患者的环境 ,保证环境温度 。 2〕.及时测量记录患者体温。 3〕.及时反应异常情况。3. 中暑护理主要是在昏迷之前,在这期间按要求及时给患者吃中暑宝。 4个小时左右,患者症状基本稳定。这是按照中暑宝说明书服用的,这些工作家属也可以做。中暑诊断:中暑诊断是个综合性知识很强的活,所以, 把它放在最后。1.急性中暑。一般来说,在高温季节高温环境下突发症状的,基本可以确定为中暑症状,不论有没有其他并发症。如果患者出现 心脑血管并发症 ,这种症状也是中暑造成的并发症,首先必须 治疗中暑,因为这是细胞内部反应及细胞病态造成的,如果按心脑血管疾病治疗,高温病态细胞无法恢复,等于是无效治疗。这是常识。但不排除其他治疗方法中有好转的可能,但这不是治疗技术问题,因为不治疗,细胞内部反应也会有自动恢复的因素,高温病态细胞也会有自然复原的因素。2.常规中暑。中暑不都是突发的急性的,也有慢慢发展的, 慢性中暑的首先表现是没有食欲。高温下的没有食欲就是轻微中暑,就是慢性中暑的开始。其他症状可以辅助证明中暑的程度,如上吐下泻,头痛头晕、发烧等等。3.容易误诊中暑的症状。1〕有中暑症状,但是食欲基本正常, 这是中暑不正当治疗造成的中暑治疗后遗症。多数是拔罐、刮痧、放血后遗症。这种后遗症是细胞 及基因发生变异。不是真正中暑,暂时无法治疗。但是后遗症者的身体细胞不全是得了后遗症,或多或少的还有正常或接近正常的细胞,这部分细胞还可以治疗, 所以吃中暑宝有些效果。只是效果不理想。因为有后遗症细胞无效 。中暑宝不能治疗后遗症。2〕食欲一般, 头疼、头晕、失眠、萎靡不振、心慌、气短、心脏功能不正常、全身无力,多汗、 怕太阳光、 经常处于中暑状态等等,这些症状多数是中暑后中西药物治疗后遗症。吃中暑宝可减轻部分症状。不能全部治愈。在高温季节这些后遗症都有中暑反应,在反应中含有极少部分是细胞是正常的,是真正中暑。中暑宝只对真正中暑部分细胞起作用。所以,这一点要给后遗症者讲清楚。 4.夏季如果误把中暑发烧诊断为炎症病毒 ,在治疗中,发烧治疗无效或者出现会出现反复。在检查没有病毒和炎症的情况下, 应该首先考虑是中暑。中暑发烧,吃中暑宝马上会得到控制。而且不会反复。5.细胞检测。中暑细胞检测肯定是未来手段,目前不太成熟。

小心情绪中署 一是多吃清火的食物、多喝清火饮料,如新鲜蔬菜、水果,绿茶、啤酒、菊花露等。 二是炎热时减少外出。保持室内通风,以散去人体周围的热气及减少空气污染,保持身心“凉快”。 三是情绪转移。在炎热下遇到不顺心的事,不妨暂时冷静下来听听音乐,做10分钟“心情放松操”。 四是养成早睡早起和午休的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 除了以上几种方法外,还有一种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自身耐热能力。

中暑的早期症状都有哪些呢1、先兆中暑的症状为:大量出汗、口渴、明显疲色、四肢无力、头昏眼花、胸闷、 恶心、注意力不集中、四肢发麻等,体温正常或略高,一般不高于℃。2、轻度中暑有面色潮红、胸闷、皮肤干热等,或早期呼吸循环衰竭症状,如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大量出汗、皮肤湿冷、 体温升高到38℃以上、血压下降、脉搏加快等。3、重度中暑除上述症状外,如果还出现昏倒或痉挛,或皮肤干燥无汗,体温在40℃以上,说明中暑严重,应紧急处置,昏迷者针刺人中、十宣穴。在急救的同时,及时送医院治疗。根据国际卫生组织的分类法,中署有9种类型:热射病、日射病、热虚脱、热痉挛、水中毒、因人体失水所致的热衰竭、全身脱水、对热气候无力反应(暂时性的热疲劳)、足和小腿的热浮肿。热射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高热(41℃以上)、无汗和意识障碍。热痉挛常发生在高温环境中强体力劳动后。患者常先有大量出汗,然后四肢肌肉、腹壁肌肉,甚至胃肠道平滑肌发生阵发性痉挛和疼痛。热衰竭常发生在患者对热不适应,体内常无过量热蓄积。日射病:是指因阳光直接照射对人体的强烈或持久影响而引起的热射病。日射病的临床症状和发病机理与热射病类似。它们的差别只在病因学方面:日射病时引起体内超过生理界限(600-1000千焦耳/小时)的热蓄积的主要因素是,阳光的红外线照射,以及高山沙漠地带的地面土壤散热,共次是周围空气的对流热量。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的主要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虽有所不一,但在临床上可有二种或三种同时并存,不能截然区别。热虚脱:是经常伴随热射病的一种综合征,并把它单独分类为一种疾病类型。在轻症患者突然出现全身虚弱、头晕、呕吐、耳 鸣、两眼发黑,有可能意识丧失。热虚脱的很典型的症状,是大量出汗,表皮苍白,脉搏微弱,有动脉血压降低。水中毒:在细胞外失水时又发生细胞内水分过多的情况下出现。在炎热的气候条件下,发生水中毒者是因为随着出汗丢失很多盐,接着缺盐,再加上由于过度饮水造成水负荷过多所致。患者的全身情况,相对地还过得去。体温正常或者略有升高,动脉血压无变化。患者厌恶饮料和水饮用未加盐的水引起恶心、呕吐。本病特征是肌肉痉挛。神经精神性障碍有多种多样:抑郁、意识错乱或极端兴奋、头痛。全身脱水:其特征是全身状态严重,体力衰弱。常出现澹妄、幻觉、低血压,转人虚脱。舌下垂,疼痛。其他临床症状,随着细胞内或细胞外失水谁占优势而有所不同。对热气候的作用无力反应或暂时性热瘫劳:长时间停留在炎热气候中发生。除炎热条件外,还有其他某些因素影响共发生:工作单调,饮食平淡,消息闭塞,缺乏生活设施等等。对于炎热的神经反应表现为工作迟钝、易激动、容易疲乏、恐俱、抑郁。未见体温调节和水一盐代谢发生障碍。小腿和足热浮肿:在炎热气候条件下水盐代谢有巾等程度、但长期障碍时发生。本症的发病机理是由于炎热的影响发生继发性高醛固酮增多症。水电解质平衡发生障碍并且由于钠滋留发生血钙过少性硷中毒。在炎热气候中停留到第 3天时,可在足、踩和小腿部出现轻度浮肿。2夏季中暑该怎么办送医院急诊。对于严重中暑的人群,应马上送医院急诊,若是路上遇到有人中暑晕倒,必须第一时间打120电话,然后请求有经验的路人支援。转移到通风凉爽的地方。如果中暑不是很严重,必须赶紧将其扶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解开衣扣,在其太阳穴、额头擦一些凉水或者风油精之类的可以帮助散热。加快散热。可以在中暑者的额头或者腋下,擦拭一些冰水,或者医用酒精擦拭身体,可以加快蒸发,带走身体过多的热量,达到散热降温的效果,然后用扇子或者电风扇慢慢扇,再喝一些清凉饮料或者凉开水即可。喝一些清凉的东西。如果中暑不是很严重,只是有些胸闷、呕吐的感觉,可以喝一些清凉的饮料或者一些冰凉的绿豆汤、西瓜汁,可以起到降暑解暑的作用。5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对于严重脱水的中暑患者,需要在医护人员的指引下,注射生理盐水或者葡萄糖,可以让中暑患者尽快恢复起来。3夏季如何更好的预防中暑1.别等口渴了才喝水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因为口渴已表示身体已经缺水了。最理想的是根据气温的高低,每天喝至2升水。出汗较多时可适当补充一些盐水,弥补人体因出汗而失去的盐分。另外,夏季人体容易缺钾,使人感到倦怠疲乏,含钾茶水是极好的消暑饮品。2.保持充足睡眠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既利于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措施。最佳就寝时间是22时至23时,最佳起床时间是5时30分至6时30分。睡眠时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风扇下,以免患上空调病和热伤风。3.低强度的运动大暑正处于“三伏天”,天气炎热,此时宜少运动或选择低强度的运动项目,如散步、快步走、八段锦、太极拳等,宜在清晨或傍晚在清凉的公园、河边、林荫道旁进行,注意避免运动后大汗淋漓,运动过后要补充水分,但应避免运动后饮冷饮,容易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4.出行躲避烈日夏日出门记得要备好防晒用具,最好不要在10点至16点时在烈日下行走,因为这个时间段的阳光最强烈,发生中暑的可能性是平时的10倍!如果此时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有条件的最好涂抹防晒霜;准备充足的水和饮料。4中暑的原因1、气候和环境的原因夏天的7、8、9 月,我地区的气温是全年气温最高的时期, 日平均气温达到32℃以上,湿度大于60%。2、自身原因平时运动量小,尤其在室外活动少,对疾病的抵抗力和热耐受力较差。 特别对于新生来说是一个新的环境,饮食和睡眠都不十分好。3、其他有时气温虽未达到高温,但由于湿度较高和通风不良,亦可发生中暑。老年、体弱、疲劳、肥胖、饮酒、饥饿、失水、失盐、穿着紧身、不透风的衣裤以及发热、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心血管病、广泛皮肤损害、先天性汗腺缺乏症和应用阿托品或其他抗胆碱能神经药物而影响汗腺分泌等常为中暑的发病因素。如果机体产热大于散热或散热受阻,则体内就有过量的热蓄积,引起器官功能和组织的损害致中暑。5中暑吃什么1、少量饮水中暑的人应该采取少量、多次饮水的方法,每次以不超过300毫升为宜。切忌狂饮不止。因为,大量饮水不但会冲淡胃液,进而影响消化功能,还会引起反射排汗亢进。结果会造成体内的水分和盐分大量流失,严重者可以促使热痉挛的发生。2、少食生冷瓜果中暑的人大多属于脾胃虚弱,如果大量吃进生冷瓜果、寒性食物,会损伤脾胃阳气,使脾胃运动无力,寒湿内滞,严重者则会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3、增强营养营养膳食应是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A 、B1 、B2 和C。平时可多吃番茄汤、绿豆汤、豆浆、酸梅汤等。4、少食油腻食物中暑后应该少吃油腻食物,以适应夏季胃肠的消化功能。如果吃了大量的油腻食物会加重胃肠的负担,使大量血液滞留于胃肠道,输送到大脑的血液相对减少,人体就会感到疲惫加重,更容易引起消化不良。5、不要单纯进补人们中暑后,暑气未消,虽有虚症,却不能单纯进补。如果认为身体虚弱急需进补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进补过早的话,则会使暑热不易消退,或者是本来已经逐渐消退的暑热会再卷土重来,那时就更得不偿失了。

中医对中暑的分型与防治

夏季酷热难耐,现代生活条件和环境都较好,很多家庭和工作场合都有空调,于是很多人认为“中暑”很少,离我们远了,而“空调病”越来越多。但你们知道吗?我们常说的“中暑”是中医对中暑概念的狭义理解,而“空调病”中有一部分也属于“中暑”范畴。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中医对中暑的分型与防治的知识,欢迎阅读。

首先,明确一下中暑的`概念。中暑是夏季在烈日或高温环境下劳动,因暑热侵袭,致邪热内郁,体温调节功能失常,所发生的急性病变。中医将中暑为:阳暑、阴暑、暑厥和暑风四个类型。通常我们判断中暑,是有高温环境下暴露时间较长这样的经历,症状可能表现为头昏、头痛,心烦、胸闷,口渴、多饮,全身疲软,汗多,发热,面红,这是我们最常见的中暑类型之一,中医称之为“阳暑”。此外,大家很少听说的是中暑的另一分型为“阴暑”。明代名医张景岳把暑天着凉称为“阴暑”。顾名思义,就是夏季暑湿较重的季节,喜欢贪凉饮冷者,包括整日待在温度较低的空调环境下,睡眠时温度过低,以及喜欢吃冰箱拿出来的食物,如冷饮、冰冻西瓜、冰冻饮料、冰冻绿豆汤等等,都是阴暑的致病因素。“空调病”部分人群可以列为阴暑范畴。症状常可表现为:精神衰惫,肢体困倦,头昏嗜睡,胸闷不畅,多汗肢冷,微有畏寒,恶心欲吐,渴不欲饮。舌淡,苔薄腻,脉濡细。中暑类型之三为“暑厥”,症状表现为昏倒不省人事,手足痉挛,高热无汗,体若燔炭,烦躁不安,胸闷气促,或小便失禁。舌红,苔燥无津,脉细促。这类中暑患者病情较为严重,通常为高温环境下持续工作或暴露,补充水分不足,加之体弱者可发生此种情况。最后一个类型为“暑风”,表现为高热神昏,手足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皮肤干燥,唇甲青紫。舌红绛,脉细弦紧或脉伏欲绝。由此看来,后两种类型,即暑厥和暑风最为严重,常可危及生命。

那么,如何预防中暑。首先,应选择清淡爽口、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绿豆汤、绿豆粥、赤小豆粳米粥、荷叶粥、莲子百合粥或薄荷粥等。夏季瓜果较多,既富于营养,又清淡无腻味,具有很好的清热解暑作用,如西瓜、柠檬、葡萄、菠萝、山楂、水蜜桃和杏子等。如果已经中暑,可将上述水果榨成果汁,在冰箱中稍降温后少少给病人服用,不可一次大量服用。在对动物性食物的选择上,可选用有益气养阴作用的食品进行清补,如海参、黑鱼、泥鳅、甲鱼、龟肉、鲫鱼、鸭肉、鸭蛋等。用这些食物作为原料,可做全鸭冬瓜汤、解暑益气汤、砂仁鲫鱼汤等多种药膳。炎热的夏季不宜食用热性食品,如牛肉、羊肉、狗肉、鹿肉、雀肉、辣椒、花椒、白酒等。不宜食用油腻食品,如花生、芝麻、核桃、年糕、糯米、粽子、油条、和奶油蛋糕等。冰镇汽水、浓茶、咖啡等也不宜饮用过量,以免妨碍脾胃功能。吃生冷瓜果和凉菜时,要注意卫生,以防食物中毒。

中医对于中暑的处理方法包括内治法和外治法。外治法包括:穴位疗法、刮痧疗法、刺血疗法和擦药疗法;内治法就是服用中药。

1.穴位急救法

取温开水(或用糖开水)一杯给病人饮下,并扶到空气清新阴凉的地方,当患者出现热昏厥情况,可用一茶匙食盐混合600毫升左右的水慢慢饮下。

取穴:按摩太阳穴(有药油更佳,如风油精);如晕倒,用手指甲刺激人中穴(鼻唇中间上1/3处);舒缓胸口不适,可加按内关穴(腕纹上二寸)。用按摩或刮痧方式刺激中指尖端、百会穴(头顶部两耳尖边线之中点)、涌泉穴(足底心前1/3处),可令病人尽快苏醒。可用西瓜皮或湿毛巾为患者抹身,加速体温下降。

2.刮痧疗法

在发病初期,病人大都有腹痛、脘腹胀闷及头部昏沉的感觉,十分难受,中医谓之痧症。此时必须尽快进行刮痧治疗。通过背部自上而下进行刮痧,使邪气下降,经络中的气机得到通畅而正常运行,所以痧症得以痊愈。在进行刮痧之前,先用热水一碗,加入香油或者精油两匙,从病人的背心开始,轻轻地向下顺刮(切忌倒刮),并逐渐着力,直到局部皮肤泛红隆起,或显示紫黑色痧点,病人苏醒并感觉轻快为止。

3.刺血疗法

取穴部位:十宣、曲泽、大椎、委中、金津、玉液。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以三棱针点刺放血,或大椎加拔罐。对轻症中暑,刺血后挤出数滴血,片刻诸症即可消失。重症中暑者每天可挤出紫黑血液05~1毫升,并给予清凉饮料,针后约10分钟患者神志即可转清,继而热退汗出,诸症消失。

4.擦药疗法

取食盐一把,揉擦两手腕、双足心、两胁、前后心等八处,擦出许多红点,患者即觉轻松而愈,适用于轻度中暑。 5.内治法 阳暑常用清暑益气汤、清络饮、宣白承气汤等;阴暑常用藿香正气散、藿朴夏苓汤等。暑厥和暑风可用安宫牛黄丸等。

总之,预防永远胜于治疗。了解了中暑的发病因素,即可避开这些因素进行预防;明白了中暑的不同类型的症状,即可轻松的判断是否中暑,并助于正确、有效的去处理,而不至于南辕北辙。当然,严重者有危机生命可能仍需到正规医院进行救治。最后,引用《素问注证发微》中的话:“圣人于春夏而有养生长之道者,养阳气也”,祝愿大家健健康康度过夏季。

中暑的医学论文

吃西瓜多喝水

室内避暑要适度降温。

8种人易中暑和普通人相比,一些身体素质较差或有其他疾病的人更容易出现中暑问题,所以在炎热的天气里自己和家人就更要注意。老年人由于皮肤汗腺萎缩和循环系统功能衰退,肌体散热不畅。孕产妇因为怀孕或产后体力消耗大,身体虚弱,如果逗留在通风不良、温度较高的室内,就容易中暑。婴幼儿的各系统发育不够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差,皮下脂肪又比较多,对散热不利。炎热天气会使心血管病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加重心血管的负荷。尤其是心脏功能不全的,他们体内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而积蓄,所以容易中暑。糖尿病患者的机体对内外环境温度变化反应迟钝,虽然热量已经积蓄在体内,但病人的自觉症状却出现得较晚,易引起中暑。患一些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因为细菌或病毒性感染可以使人体产生内源性致热原,让机体产热加速。炎症还能使机体释放出一些物质,使血管痉挛收缩,更不利于散热而容易中暑。营养不良的人因为营养素的缺乏使血压下降,反射性地引起血管的收缩。他们还容易反复腹泻,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而中暑。服用抗组织胺药、抗胆碱药、安眠药等的人也会产生血管收缩,使体温调节中枢发生障碍,容易中暑。多喝淡盐水午后少外出夏日发生中暑的多是一些打工者。其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过长,生活环境恶劣,房间闷热不通风,营养差是引起中暑的主要因素。此外,年老体弱、孕妇、肥胖及有甲亢、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也极易发生中暑。因此,一旦出现头昏眼花、乏力、口干、恶心呕吐、发烧、惊厥、抽搐、无汗、呼吸困难等症状,应马上在阴凉通风处休息片刻或用冷水、冰水湿敷,随后立即到医院就诊,如治疗不及时,容易引起合并症,甚至死亡。要预防中暑的发生,除了尽量避免在日照最强烈的上午10时至下午2时外出,还应该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①保持室内通风,降低室温,室内起码要有电扇通风、降温;②高温下工作时间不宜过久,每天尽量不要超过8小时;③降低劳动强度,备好防暑降温饮料,尽量多补充淡盐开水或含盐饮料;④保证充足睡眠,多吃些营养丰富的水果和蔬菜。⑤尽量穿透气、散热的棉质衣服。夏季良饮是热茶盛夏酷暑,饮何种饮料为好?中医认为,惟热茶莫属。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溶在热茶中的咖啡碱、可可碱、茶碱和芳香物质,可兴奋大脑神经,有利于对体温中枢进行调控,并能强心利尿,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肾脏血流量,加快代谢,使体内多余热量随尿液排出体外。喝热茶可促进血液流向体表,汗孔洞开,汗腺舒张,促进汗液排出,散发热量。有人测定,喝热茶9分钟后可使皮肤温度降低1℃-2℃,降温可维持15分钟以上。老年人因津液不足,口干舌燥,茶中含的茶多酚、糖类、氨基酸及多种芳香物质可刺激口腔黏膜,促进唾液分泌而起到生津止渴的作用。患有肥胖症、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的人,在炎夏易发生中暑,茶中的茶多酚、维生素C、酯多糖等成分,具有保护心血管健康,降低胆固醇和血脂的作用,并能保护造血功能,升高白细胞,增强抗病能力,因而饮茶对强身防中暑极有裨益。但饮茶要讲科学,饮茶不可过量,茶水以清淡适中为宜,慢慢品味。豆浆解暑又降火夏天出汗多,能量消耗大,人们一般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消瘦,一方面要消暑,另一方面营养的补充也十分重要。但夏季营养流失太快,不容易吸收;而且进补容易上火,因此夏天进补要以均衡营养、降温去火为前提,不宜进食燥性补品。你可知道,小小一杯豆浆不但能达到进补的目的,同时还有消暑功效。中医认为:豆浆性平味甘,有生津润燥之效,“泻胃火,治内热”、“利水下气,制诸风热”。众所周知,绿豆有降暑功效。以黄豆和绿豆为原料做成的“消暑二豆饮”,更具清热解暑、润喉止渴之效。同时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养分,经常饮用能均衡人体营养,调整内分泌,对降低胆固醇、减轻动脉硬化、高血压及保肝等有一定的帮助。下面再介绍一种豆浆:百合莲子浆。用料:百合10克、莲子肉10克、银耳10克;绿豆45克、冰糖或蜂蜜适量。制法:将百合干和莲子肉用温水浸泡至发软;将银耳用水发开,洗净摘成小朵;将绿豆浸泡充分,与百合、莲子、银耳清洗干净,一起放入豆浆机网罩内,杯体内注入适量清水,机器安装到位。启动机器,十几分钟后,红枣莲子豆浆就做好了。可根据个人喜好趁热往杯体内调入白糖或蜂蜜搅匀即成。特殊人群防暑套路酷暑来临,很多抵抗力差的人,如:婴幼儿、孕妇、老弱者,在高温环境里一不留神就会中暑,抢救不及时可能会导致悲剧的发生。因此,在高温天气下,这些特殊人群更应采取措施防中暑。婴幼儿:应穿薄的棉质单衣,如果流汗要马上擦干,尽量不用电扇或冷气。外出戏水前应选择不含香精、防晒系数低于15的防晒乳液外擦。室内外温差不要太大,室温不低于25℃。冷气房内最好放一盆水,以免干燥。孕妇:衣着应凉爽宽大,多吃新鲜蔬菜、新鲜豆制品;经常用温水擦洗,不要盆浴;不要因为过于贪凉而导致感冒发生,此外要保证睡眠。老弱者:保证每天不低于7小时的睡眠,调整饮食保护脾胃,不要多吃辛辣食品,要常吃清淡食物;由于天热汗多,因此补水显得很重要,每天要补充至少2500毫升的水分。一旦有中暑发生,首先要搬离高温环境。用40%浓度的酒精或温水擦拭全身,并在额头、腋窝和腹股沟等血管浅表处放置冰袋。若出现高烧、昏迷、抽搐等病情较重者,应及时送医院抢救。家中应备些中药藿香正气液(水、丸、胶囊):主要有降暑解毒、化湿和中之效。临床凡有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表现为感冒、呕吐、腹泻的患者,均可使用。十滴水:主要用于中暑引起的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胃肠不适等。在长途旅行、高温环境下工作时,可用此药预防中暑。人丹:主要用于因高温引起的中暑头痛、急性胃肠炎(呕吐、腹痛、腹泻)、夏季感冒与水土不服等。暑症片:具有降暑解毒、化痰开窍、调和胃肠之功效,多用于中暑昏迷者的急救,苏醒后即可停药。孕妇忌用。另外,夏桑菊颗粒、下火王颗粒、抗病毒颗粒以及用菊花、金银花等沸水冲泡代茶饮,对防治夏日感冒、中暑等,均有良好作用。中暑外治三法刺血疗法取穴部位:十宣、曲泽、大椎、委中、金津、玉液。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以三棱针点刺放血,或大椎加拔罐。对轻症中暑,刺血后挤出数滴血,片刻诸症即可消失。重症中暑者每天可挤出紫黑血液毫升,并给予清凉饮料,针后约10分钟患者神志即可清醒,继而热退汗出,诸症消失。穴位按摩疗法轻症中暑,可取足三里、大椎、曲池、合谷、内关五穴,以单手拇指或双手指顺该穴经络走向,由轻至重在该穴位上掐压,缓慢疏推和点按穴位,反复进行3-5分钟,以局部产生酸、麻、痛、胀感为度。重症中暑,除上述穴位按摩外,另增加人中、十宣、委中、阳陵泉、少冲五穴,以点掐、按压为主,每穴点掐、按压3-5分钟。经上述治疗后,若条件许可,给予清凉含盐饮料,或以银针针刺以上穴位,有增强疗效的作用。擦药疗法取食盐一把,揉擦两手腕、双足心、两胁、前后心等8处,擦出许多红点后,患者即觉轻松而愈,适用于先兆中暑或轻度中暑。科学用“两水”入夏后,藿香正气水与十滴水几乎都成了家庭中必备的防暑应急药品,如果两种药冒然替用,必将引起不良后果。藿香正气水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主治因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所致的头痛昏重、脘腹胀痛、呕吐腹泻等症。中医认为,夏季虽然气候炎热,但因天气骤然变化而防御不及时或因室内空调温度过低等原因,均会受风寒之邪引发疾病。而内伤湿滞,则是指人体因受暑湿之邪而引起的脘腹胀痛、恶心呕吐、肠鸣腹泻等症状。夏季阴雨天气较多,是一年中湿气最盛的季节,当湿气侵犯人体脾胃时,则影响脾胃的功能而引发疾病。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藿香正气水可用于夏季感冒、肠胃型感冒、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等疾病。临床表现有恶寒发热、胸膈满闷、恶心呕吐、肠鸣腹泻者可以服用。十滴水有健胃、驱风的功效,主治因中暑所致的头晕恶心,胃肠不适,腹痛等症。中医认为,当暑热之邪侵入人体后,上蒸清窍故有头晕或头痛症状。如果暑热兼湿,使脾胃升降失常,有恶心、胃肠不适、腹痛等症状,可急服十滴水。十滴水用于治疗中暑,属于暂短的急性疾病,病程仅数十分钟或数小时,故在发病时服用2-5毫升即可。需要提醒的是,因十滴水所含的药物成分有一定毒性,故不宜多服。总之,藿香正气水主要擅长治疗夏季风寒湿邪所引起的夏季感冒、胃肠炎等疾病,治疗范围较广泛,既可治疗夏秋的各种感冒及胃肠炎等,亦可用于中暑而引起的胃肠不适。而十滴水仅用于中暑症,即暑热引起的头晕昏迷、胃肠不适等。一药主治风寒湿之邪所致疾病,一药主治暑热湿之邪所致疾病,两者的功效主治截然不同,因此应对症选用。

小心情绪中署 一是多吃清火的食物、多喝清火饮料,如新鲜蔬菜、水果,绿茶、啤酒、菊花露等。 二是炎热时减少外出。保持室内通风,以散去人体周围的热气及减少空气污染,保持身心“凉快”。 三是情绪转移。在炎热下遇到不顺心的事,不妨暂时冷静下来听听音乐,做10分钟“心情放松操”。 四是养成早睡早起和午休的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 除了以上几种方法外,还有一种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自身耐热能力。

中暑的医学论文题目

亲 需要发表论文吗?

学术堂整理了二十条中医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交融渗透 相得益彰--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关系2.关于中医学学科建设的医史学思考3.中医学"卓越医生"胜任力特征模型的构建4.中医学的科学定位5.中医学教育开展PBL教学之短长6.重构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二次革命、四次浪潮的先导工程7.初议中医学是复杂性科学--中医标准化预备研究之二8.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与其现代化刍议9.再论中医学的双重属性10.从中医思维方式探讨中医学的发展11.论模糊数学与中医学12.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在中医学研究中的应用13.我国中医学期刊引用网络分析--基于CMSCI(2004-2012)年度数据14.中医学的特点、特色和优势15.中医学为何要现代化--中医学现代化再拷问16.中医学与复杂性科学17.试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18.客观唯心思辨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重新认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19.从地方性知识的视域看中医学20.瑜伽与中医学探究

1.中医学的知识本体解析及启示 2.医药认知模式创新与中医学发展 3.气候因素对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4.师承教育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探讨 5.论中西医学的差异与中医学的发展 6.中医学在当代发展的思考 7.浅谈中医学中的全科医学观念 8.病机的主体地位及其构建过程是中医学的核心内涵 9.创新辨证论治 发展现代中医学——对现代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再思考 10.实施中医学专业认证 推动专业建设与发展 11.中医学相关的道、阴阳、五行学说的共性、进步和局限浅析 12.生存·发展·创新——对20世纪中医学发展道路的反思 13.西医院校护理专业《中医学》教学探讨 14.转化医学在中医学的应用探讨 15.论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 16.情景教学在中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7.中医学与取象比类 18.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优先出 19.试论中医学的构建与发展 20.中医学的科学性与现代化 21.循证医学时代中医学如何发展 22.关于中医学的几点哲学思考——兼与西医学比较 23.明代中医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概述 24.中医学证候量化诊断研究现状与思考 25.“体质”是系统生物学与中医学的最佳结合点 26.从中医学传统的文化特点探讨中医教育模式 教学法在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优 28.论中医学的生态化建构原理 29.建立符合中医学自身发展规律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 30.论中医学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 31.对中医学专业认证实践的认识与体会 32.转化中医学:一种沟通中医基础与临床的研究策略 33.科学基金促进我国中医学事业的发展——近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中医学项目统计分析 34.浅谈中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35.试论中医学的科学性与当前学科地位 36.论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37.中医学视角下城市物质空间的生命要素探析 38.探索中医复杂性之路——浅谈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39.考探中医学导引术的历史内容与现代进展 40.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思路 41.交融渗透 相得益彰——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关系 42.关于中医学学科建设的医史学思考 43.中医学“卓越医生”胜任力特征模型的构建 44.中医学的科学定位 45.中医学教育开展PBL教学之短长 46.重构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二次革命、四次浪潮的先导工程 47.初议中医学是复杂性科学——中医标准化预备研究之二 48.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与其现代化刍议 49.再论中医学的双重属性 50.从中医思维方式探讨中医学的发展 51.论模糊数学与中医学 52.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在中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53.我国中医学期刊引用网络分析——基于CMSCI(2004-2012)年度数据 54.中医学的特点、特色和优势 55.中医学为何要现代化——中医学现代化再拷问 56.中医学与复杂性科学 57.试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58.客观唯心思辨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重新认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 59.从地方性知识的视域看中医学 60.瑜伽与中医学探究 61.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知识源流可视化分析——以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为例 62.中医学的科学定位——科学、哲学、人、中医、名实 发表中医学相关论文的趋势分析 64.量子中医学、中医学、西医学的异同 65.调治亚健康状态是中医学在21世纪对人类的新贡献 66.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67.中医学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之研讨 68.人文属性是中医学的最大特色 69.取象比类——中医学隐喻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70.专业兴趣与培养潜质在自主招生中的意义研究——以中医学专业为例 71.中医学现代传承的战略思考和建议 72.中医学:健康时代及其顶层设计 73.论中医学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完美统一 74.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75.论中医学、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76.基于CSCD统计的2015年中医学研究述评 77.发展中医学的战略思路 78.本刊对论文中医学伦理学及知情同意的说明 79.浅谈医学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用法 80.中医学学术争鸣论文的审读与修改 81.医学中医学名词的统一及用语规范 82.护理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使用 83.谈中医学研究生教学改革之思路——我校十年来中医内科学研究生 84.医学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使用 85.探讨病案专业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应用 86.中医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全过程管理机制的运行探索 87.谈中医学论文中关于引用古代文献记载问题 88.探讨病案专业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应用 89.重视医学论文中医学术语的规范化 90.中医学五年制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体会 91.从管理干预谈中医学 92.中医学期刊论文语句字数分析 93.中医学期刊论文作者数分析 94.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95.中医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形成过程客观影响因素的探讨 96.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的管理干预研究 97.中医学期刊临床论文的审读评价 98.中医学期刊论文引文分析 99.中医学本科毕业论文相关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发表中医学相关论文的趋势分析(来源:学术堂)

中医学毕业论文可以写综述类或者医学实验类的文章。开始也不会弄,还好关键时刻寝室同学给的雅文网,有专业的帮忙轻松多了中医中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中医饮食调护对压疮疗效的影响浅谈中医特色整体护理在基层医院中的应用图式论框架下的中医英语教学管理模式中医术语英译研究再论浅谈案例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应用与时俱进 春华秋实 “十五”期间河南省中医事业成就显著借鉴循证护理理论发展循证中医护理SARS辨证论治及其中医现代化琐议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病理与中医证型的研究我国中医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条件调查分析将中医护理引入基础护理教学的尝试中医针灸治疗手术后并发症验案4则中医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进展中医治疗过敏性皮肤病的临床观察与分析模糊学理论在中医翻译中的应用钼靶X线征象在乳腺癌中医辨证分型方面的分析研究外敷穴位药物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培训难点及其对策——“十一五”农村卫生中医适宜技术推广项目述评中医院校护理学专业开设中医特色课程的调查研究城市社区老人慢性病患病情况和中医防治知识需求情况分析高血压患者中医分型治疗观察对中医活档案的认识与探索住院病人对中医护理认知及需求调查中医养生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及对策研究嗜睡中医临床评价初步研究中医古籍文献在中医文献检索课教学的探讨亚健康状态的中医特征聚类研究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对农村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的影响分析北京民众对中医看法的简易调查分析社会需要铁杆中医制约中医内涵与外延式发展的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基于黑龙江省的调查研究“李约瑟难题”与中医发展之难中医的科学性全面理解中医的哲学思想体系是中医继承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中医职业教育现状分析及评价中医发展路径思考汉中市乡镇卫生院中医服务质量现状调查成立中医护理专项小组推动中医特色护理的方法与效果以中医护理重点专科建设推动学科发展中医英语语料库建设可行性探讨中医肾主耳理论的现代生物学研究进展与思路PBL教学法及其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中暑急救的医学论文

中暑超过我们通常认为的“热晕了”那么简单,不仅在炎热的夏季,在炎热的环境很长一段时间,可能会导致中暑,甚至危及生命,如果治疗不及时甚至会危及生命。下面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暑方面的急救 措施 ,供大家参考。

中暑急救的四个步骤

1、转移

中暑必然发生在高温的室内或室外环境。如果有中暑病人,高温条件下先将其转移到通风,阴凉的地方,让它平躺,解开衣领,使其呼吸通畅。

2、降温

不管是用物理降温或许药物降温,将患者搬运后首先就是为其进行降温。用一盆凉水或少数稀释过的酒精擦洗患者的头部、颈部、腋窝、大腿根部等动脉血管方位,以到达降温作用;也能够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运用药物降温。

3、服药

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乃是解暑良药,应作为普通家庭常备药来储藏。尤其是炎热的夏天,若是家里有中暑的患者,能够在为其进行以上两部医治后给其服用解暑药,缓解中暑症状。

4、按穴

要是中暑患者的情况较严重,昏迷不醒,可先按压其人中、合谷等穴位尽快将其救醒。如以上的抢救措施没有奏效,请及时拨打急救电话送往医院就医以免耽误病情。

温馨提示:中暑后的患者应在凉爽的地方安静地休息一段时间,别着急返回工作岗位等,未免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中暑按病情轻重可分为:

1、先兆中暑

在高温环境下中,中暑者出现头晕、眼花、耳鸣、恶心、胸闷、心悸、无力、口渴、大汗、注意力不集中、四肢发麻,此时体温正常或稍高,一般不超过。C。此为中暑的先兆表现,若及时采取措施如迅速离开高温现场等,多能阻止中暑的发展。

2、轻度中暑

除有先兆中暑表现外,还有面色潮红或苍白、恶心、呕吐、气短、大汗、皮肤热或湿冷、脉搏细弱、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等呼吸、循环衰竭的早期表现,此时体温超过38。C。

3、重度中暑

除先兆中暑、轻症中暑的表现外,并伴有昏厥、昏迷、痉挛或高热。

4、重度中暑还可继续分为:

中暑高热,即体内大量热蓄积。中暑者可出现嗜睡、昏迷、面色潮红、皮肤干热、无汗、呼吸急促、心率增快、血压下降、高热,体温可超过40度。

中暑衰竭,即体内没有大量积热。中暑者可出现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弱、呼吸浅而快、晕厥、昏迷、血压下降等。

中暑野外防患措施及事后的紧急处理要点

户外运动 者到山野,往往奔放追逐,而长时间曝晒在猛烈的阳光下,体内的热温未能充分散发,使体温升高,脑内部的体温调节中枢连受破坏而停止活动,这就是中暑。

中暑者头痛、发高烧、呕吐或昏倒,有时会造成死亡,因此野外活动者不可不注意防范及急救,最好戴上遮阳帽,并防止曝露在阳光下太久。

中暑是指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症状的总称。夏季是中暑的高发期,中暑后若不及时处理会引起不可预知的后果,必须及时治疗。下面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暑的急救护理 措施 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中暑的急救措施

1、搬移:

迅速将患者抬到通风阴凉的地方,使其平卧并解开衣扣,松开或脱去衣服 如衣服被汗水湿透应更换降温,患者头部可捂上冷毛巾,可用,酒精,白酒,冰水或冷水进行全身擦浴然后用扇或电扇吹风,加速散热,但不要快速降低患者体温,当体温降至,以下时 要停止一切冷敷等强降温措施补水,患者仍有意识时,可给一些清凉饮料,在补充水分时可加入少量盐或小苏打水但千万不可急于补充大量水分。

2、促醒:

病人若已失去知觉,可指掐人中,合谷等穴位,使其苏醒中暑急救措施转送,对于重症中暑病人,必须立即送医院诊治,搬运病人时应用担架运送,不可使患者步行同时运送途中尽可能用冰袋敷于病人额头、枕后、胸口,肘窝及大腿根部,积极进行物理降温。

3、转送:

对于重症中暑病人,必须立即送医院诊治。搬运病人时应用,担架运送,不可使患者步行,同时运送途中尽可能用冰袋敷于病人额头、枕后、胸口、肘窝及大腿根部,积极进行物理降温转送。对于重症中暑病人,必须立即送医院诊治。搬运病人时应用担架运送不可使患者步行。同时运送途中尽可能用冰袋敷于病人额头、枕后、胸口、肘窝及大腿根部积极进行物理降温。

中暑的护理 方法

(1)多给病人饮服西瓜汁之类清凉饮料或淡盐水,以补充身体丢失的水分和盐类。

(2)及时给病人翻身,保持呼吸道通畅。

(3)对于重症中暑者,除应配合医生观察病人的血压、脉搏、呼吸外,还应重点记录病人的出入水量,随时测量病人的体温。

中暑四大禁忌

①过量饮水:中暑后须大量补充水分和盐分,但过量饮用热水会更加大汗淋漓,反而造成体内水分和盐分进一步大量流失,严重时会引起抽风现象。如此便得不偿失。正确的方法应是少量多次,每次饮水量以不超过300毫升为宜。

②过量进食:不能吃油腻腥味的食物,过多地食用会增加消化系统的负担,使大量血液滞留于胃肠,而输送到大脑的血液便相对减少,营养物质也不能被充分吸收,所以应尽量多吃一些清淡爽口的东西,以适应夏季的消化能力。

③偏食辣椒:夏季阳浮于外、阴液不足,而辛辣燥热的食物只会助热却阳,而且它还使你的肌肤上蹦出几颗不小疙瘩。因而,应尽量少吃或不吃辛辣食物。

中暑超过我们通常认为的“热晕了”那么简单,不仅在炎热的夏季,在炎热的环境很长一段时间,可能会导致中暑,甚至危及生命,如果治疗不及时甚至会危及生命。下面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简述中暑的急救 方法 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简述中暑的急救方法一:

脱离高温环境:迅速将中暑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休息。使其平卧,头部抬高,松解衣扣。

补充液体: 如果中暑者神志清醒,并无恶心、呕吐,可饮用含盐的清凉饮料、茶水、绿豆汤等,以起到既降温、又补充血容量的作用。

人工散热: 可采用电风扇吹风等散热方法,但不能直接对着病人吹风,防止又造成感冒。

冰敷: 可头部冷敷,应在头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放置冰袋(用冰块、冰棍、冰激凌等放入塑料袋内,封严密亦可),并可用冷水或30%酒精擦浴直到皮肤发红。每10至15分钟测量一次体温。

急救时应观察患者的脉搏率,若在每分钟110以下,则表示体温仍可忍受,若达到110以上,应停止使用降温的各种方法,观察约10分钟后,若体温继续上升,再重新给予降温。恢复知觉后,供给盐水喝,但不能给予刺激物。此外,依患者之舒适程度,供应覆盖物。

简述中暑的急救方法二:

1、转移

中暑必然发生在高温的室内或室外环境。如果有中暑病人,高温条件下先将其转移到通风,阴凉的地方,让它平躺,解开衣领,使其呼吸通畅。

2、降温

不管是用物理降温或许药物降温,将患者搬运后首先就是为其进行降温。用一盆凉水或少数稀释过的酒精擦洗患者的头部、颈部、腋窝、大腿根部等动脉血管方位,以到达降温作用;也能够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运用药物降温。

3、服药

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乃是解暑良药,应作为普通家庭常备药来储藏。尤其是炎热的夏天,若是家里有中暑的患者,能够在为其进行以上两部医治后给其服用解暑药,缓解中暑症状。

4、按穴

要是中暑患者的情况较严重,昏迷不醒,可先按压其人中、合谷等穴位尽快将其救醒。如以上的抢救 措施 没有奏效,请及时拨打急救电话送往医院就医以免耽误病情。

温馨提示:中暑后的患者应在凉爽的地方安静地休息一段时间,别着急返回工作岗位等,未免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中暑的治疗

1.停止活动并在凉爽、通风的环境中休息。脱去多余的或者紧身的衣服。

2.如果患者有反应并且没有恶心呕吐,给患者喝水或者运动饮料。也可服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中药。

3.让患者躺下,抬高下肢15~30cm。

4.用湿的凉毛巾放置于患者的头部和躯干部以降温,或将冰袋置于患者的腋下、颈侧和腹股沟处。

5.如果30分钟内患者情况没有改善,寻求医学救助。如果患者没有反应,开放气道,检查呼吸并给予适当处置。

6.对于重症高热患者,降温速度决定预后。体温越高,持续时间越长,组织损害越严重,预后也越差。体外降温无效者,用4℃冰盐水进行胃或直肠灌洗,也可用4℃的5%葡萄糖盐水或生理盐水1000~2000ml静脉滴注,既有降温作用,也适当扩充容量,但开始速度宜慢,以免引起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

7.必要时,需行床旁血液净化治疗。

8.加强监测和对症治疗。

中暑的中药学毕业论文

在医学领域中,中药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药学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浅谈临床中药学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临床中药学是指在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以患者为主体,研究中药或其制剂在人体内的作用及机制与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有效性、安全性评价及应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近年来,随着西药临床药学在各医疗机构的深入,临床药学在不良反应监测、合理用药及作用机制研究等多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但是,由于中药与西药在结构、配伍、功能主治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差异,西药临床药学在中成药、中草药方剂方面的应用捉襟见肘,故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与临床药学为背景的临床中药学应运而生[1-3]。临床中药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其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处于摸索阶段,本单位于2015年成立临床中药学硕士招生点,且于当年成功招生,现对该学科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方案及 经验 做一归纳 总结 ,以供同仁参考引智。

1 培养对象及培养目标

与西药临床药学类似,临床中药学是以向医疗机构提供具有临床及科研能力的临床中药师为最终目标的学科,而为满足临床的需求,临床中药师需具有中医学、中药学及科研等多重 教育 背景及能力,故临床中药学的培养对象需至少具有中医学或中药学的本科教育背景,在培养过程中,需掌握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化用药的 方法 与手段,并以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中药问题、解决问题为最终培养目标[4-6]。

2 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

培养时限及安排

本学科的培养时限为3年(6学期),第1学期于校本部完成理论课的学习,第2学期至第5学期于本单位着重进行临床实践及科研,第6学期完成学位论文及答辩,即“1+4+1”的培养模式。

培养方式

本学科由研究生导师、医院药学部门及行内专家组成导师组,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及培养。自研究生入学始,导师组根据培养方案、课题背景及个人特点讨论并制定培养方案,并于研究生完成理论课学习后开始实施。研究生需定期向导师组汇报学习及课题进展情况,导师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或纠正,并组织专家进行开题、中期汇报、答辩等环节。

理论课培养方案

本学科的理论学习目标旨在思想政治端正的前提下,拥有基本的科研思路及专业理论知识,故将课程分为3种类型: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见表1。公共必修课进行政治思想、自然辩证法及英语的学习;专业必修课进行科研思路及科研统计方法的培养;专业选修课则是根据研究方向的需求及个人兴趣,个性化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储备(至少选修3门)。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临床中药学正处于萌芽阶段,其课程类型并不丰富,无法满足各个研究方向对理论知识的摄取,故允许研究生于其他教育部直属院校修习相关专业选修课,成绩合格后,学分亦予以承认。此举不仅满足了各研究方向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更能促进该学科的迅速发展与完善。

临床实践培养方案

总体要求与目标 临床中药学是与临床医学密不可分的学科,故需本专业研究生亲身融入到临床工作中去,这是整个培养历程中的重头戏,故临床实践的总学程为24个月(4学期),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着重实践的原则,以研究生毕业后具备临床中药学实践技能及自主解决中药学问题的能力为总体目标,参照西药的《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进行临床实践培养,由导师及轮转科室的临床教师对研究生进行临床实践培养[7-9]。

实践内容与安排 本学科临床实践主要分为2个阶段,各阶段学程均为12个月。

(1)通科实践阶段

该阶段需研究生在医院药学部门各岗位轮转完成,其包括门诊药房、中草药房、病房药房、药库、药检室、制剂室等部门,旨在通过实践,熟悉并掌握临床中药师的主要职业技能。

①门诊药房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处方审核、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需熟悉药品不良反应呈报方法及流程与“精、麻、毒、放”等特殊药品的管理办法与流程;需了解“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文件,中成药的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

②中草药房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中草药处方审核、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熟悉至少100种常用中药饮片的鉴别特点,特殊饮片的管理方法与流程;了解煎药规程、操作及设施维护,煎药成品的质量控制技术。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

③病房药房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常用中成药的名称、功能主治、规格、用法用量、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与审核医嘱、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麻、精、毒、放”等特殊药品的管理办法;需熟悉药品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方法,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药房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及维护,需了解病区基数药品的管理办法。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

④药库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中药饮片的鉴别与保管方法,中成药采购、贮存工作流程和要求,特殊药品的贮存方法;需熟悉药品价格信息管理,医院药事制度及药品采购管理规程;需了解药物经济学基本知识。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

⑤药检室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药品的质量管理方法及常用医院制剂检验方法;需熟悉药品质量控制工作的内容及流程,“药品管理法”及《中国药典》中关于药品质量检测的相关内容,需了解药品质量问题追踪流程与评估 报告 。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

⑥ 制剂室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熟悉中药煮提操作方法,中药前处理、提取、精制、制剂成型等技术;需了解中药材炮制方法,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需至少完成10个批次的制剂配制,需至少进行1次日常设配的维护。

(2)专科实践阶段

该阶段分别在临床中药学室与各临床科室完成,研究生通过在临床中药学室的学习,掌握临床中药师的基本工作流程与技能,再根据各导师的研究方向及课题背景,选择某个临床科室,进行较为深入的临床中药学专科实践。在导师与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参与日常医疗活动,培养临床思维及处理临床中药问题的能力。

①临床中药学室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审核医嘱及干预技能,治疗药物监测数据分析与评估,提供个体化用药建议,中药的治疗原则或治疗指南,药物信息检索和评估,药物咨询,患者教育,药历书写,与医护患的沟通技能;需熟悉药学监护计划的制定与 实施方案 ,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临床中药学室工作内容和流程;需了解药学查房,临床会诊及病例讨论。

② 临床科室培养方案 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或临床需要,将研究生派往相关临床科室,通过与医生、护士、患者的交流,发现及解决临床中的中药问题,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提高对临床中药学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能力,同时通过专业化中药学服务,规范临床用药,促进医生与患者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用药。

科研培养方案

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研究方向及课题背景,自主查阅文献资料,结合临床中药问题,确定选题,撰写开题报告及文献综述。于第三至第四学期在学院内进行开题考核,考核专家小组主要就研究课题的科学性、可行性及临床实用价值三方面进行评议。

根据考核专家小组的意见,进一步修改选题内容并制定详细的科研计划后,深入基层现场和中药学工作第一线,围绕中药临床应用研究与评价、个体化用药与实践、药物安全性与用药安全等方面展开研究,最终获得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一定实际参考价值的结论或解决方案,并撰写毕业论文。

3 思考与设想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它们均以“人”作为主体,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即为培养人才,培养出的人才更能推动该学科的迅猛发展[10-12],对于临床中药学这一新兴学科更是如此。该学科的建设始终是以向医疗机构提供临床中药师作为出发点及最终目标,只有专业人才的输出与配置,才能真正规范临床合理用药,而临床中药师在临床实践及对研究生的“帮、传、带”中,又可促进该学科向规范化、合理化发展。就本单位对该学科的建设方案,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与设想。

整合教学资源,扩大培养规模

诚然,临床中药学这一学科现阶段正处于摸索阶段,缺乏公认的、规范化的人才培养流程,故在本阶段的第一要务即为整合现有的全部临床、教学、科研资源,努力为研究生提供一个丰富、正规、严谨的培养环境,供其在学有所专、学有所长的基础上,开拓眼界,无缝接轨临床。第二方面,各医科院校应开设临床中药学专业,扩大招生份额,使本专业的人才数量呈梯度增长,以免出现人才断层。第三方面,应加速学科带头人的选拔与培养,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在个别单位形成优势学科,迅速推动该学科的建设。

政策适度支持,规范培养模式

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没有政府卫生部门及各医疗单位的支持会举步维艰,而临床中药学能够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用药是有目共睹的,故望决策者们加大对该学科的建设,以促进其快速发展[13-15]。另一方面,临床中药学应参照西药临床药学的培养模式,于较有专业实力的三甲医院设立临床中药师培训基地,选拔各基层单位的中药师进行为期1年的规范化培训,结业后对考核合格者颁发临床中药师证书,以规范各单位的临床中药学工作。此外,还应大力开展各种在职培训及继续教育,这一方面可以迅速扩大临床中药学的培训范围,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各单位中药师的技能提高及专业延伸。

吸纳多学科知识经验,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临床中药学本属一交叉学科,是中医学、中药学、西药临床药学、循证医学及临床科研等多学科结合的产物,故该学科的建设不应仅局限在现有师资的教学上,应根据不同研究方向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充分汲取其他学科优势,同时也丰富了本学科的内容与深度,本单位的理论课跨校选课即是在此方面的一大突破!

当然,临床中药学的立身之本乃传统中医药理论,故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不能完全套用西药临床药学的培养模式,该学科必须依据传统中医药理论,发挥中医药的特点,围绕中成药配伍、中西药复方制剂与中西药配伍、中草药剂量与煎服法、不良反应监测、临床用药咨询及中药宣传与教育等方面开展工作,并以临床用药咨询、中成药处方点评为切入点,规范医护患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使用中药。

结语

诚然,本单位于2015年刚刚开展临床中药学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其各个方面的建设均在摸索,恰恰与临床中药学在国内的现状相一致,但我们相信,通过大家不断的探索、挑战与尝试,最终会摸索出一条适合临床中药学快速发展的特色之路;临床中药师也会随着在临床的发光发热得到医生、护士、患者的信赖与支持!望同仁们共同努力,共铸临床中药学明日之辉煌!

浅谈中药学发展的前景

继承和发展是前提,发展是最好的继承,中药学发展离不开中西医药学结合。然而,无论是中药学发展还是中西医药学结合,在当前都还存在一些令人困惑不解的问题。其中既有理解的问题,也关系到科学观念的转变。现以中药学科学探讨对此问题作如下探讨。

1中药学现代研究的困惑与思考

中药西药化

以往所进行的中药学科学研究,大多探讨的都是中药西药化。因为无论它们是怎样表述的,其核心都是从现有的中药中寻找、分离及提纯所谓的“有效成分”或化学单体,其针对的大多都是西医学的疾病,而这不正是西药的发展历程吗?如青蒿素、黄连素等,大都失去了中医药学理论的表述和应用原则,我国《药典》也已将它们归入西药收载。中药西药化也许是新西药发现或创制的一条捷径,然而,其作为中药发展之路尚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其一,从已有的中药西药化的结果来看,其虽然有成功的范例,但与整个中药的数量比较就显得非常之少。其二,从西药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现代西药的发展本身就似乎陷入了一个走不出的“迷宫”。鉴于已有药物的临床毒副作用和病原耐药性等问题,人们忍痛地否定了一批又一批药物的使用价值,不断寻求合成新的药物。

中西药合用

中西药合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由于中药辨证与西药辨病治疗侧重和经验积累的不同,使中西药合用在很多情况下都收到了好于单纯中药或西药的临床疗效。然而,由于中西药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其临床适应症也各有不同,在没有合适的结合理论指导的前提下,尤其是在当今西医药学理论愈来愈强势,中医药学理论愈来愈弱化的条件下将它们合用,不仅难免发生用药理论和方法上的牵强附会与偏差,而且亦会常常影响它们的临床疗效,甚或导致严重的临床毒副反应发生。

2中医药学科特点认识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古希腊的一个哲学观念。然而,由于在“单因素线性分析” 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现代医药学乃至整个现代科学都将这一点忽略了。如现代医药学不仅注重对疾病发生的每一种因素的单独认识与把握,其虽然也用复方,或在处方中也常有两种以上的药物使用,但多是针对不同“病因”而各自为战的大拼盘;其也重视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但其多局限于两种药物之间。而中医药学辨证施治不仅在诊断上强调要“四诊合参”,形成一个整体“证候”,而且在治疗上,也是采用君臣佐使理论将其多味中药组成为一个整体处方来进行试验与观察的。如研究发现,龙胆泻肝汤与关木通加六味地黄丸及关木通加滋阴药的配伍,能显著减少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关木通加利水药与关木通加清热药,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减少不显著;而关木通加甘草与关木通加附子,均可显著地增加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关木通经过炒焦、与滑石粉炒和与麦麸炒后,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均有显著性降低(P<)[1]。当代名医用附子,李可最大量一昼夜达600克,祝味菊最大量在45克,姜春华用9克,而李翰卿则用克治愈过心衰的患者,其间最大相差达到2000倍,而都取得了“起沉疴”的临床疗效[2]。这用传统科学的理念是无法理解的,对此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整体并不等于宏观

整体观念是中医药学的一大优势,但整体并不等于宏观。后者只是对宏观规律的认识与把握,前者则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由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使整体具有了“非线性”与“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等复杂性科学的特点;从而使其整体的特性不仅取决于其物质的构成,而且更是由物质之间的关系与构成方式来决定的。如“蝴蝶效应”只能在特定的复杂气象条件下产生;由于中药的配伍、剂量与炮制等不同,使其处方的作用有很大区别等等。那么,中药学发展不仅要重视其有效成分等物质性研究,更不能忽视对其复方配伍、炮制及其临床辨证施治规律等的认识。中药的疗效与毒性,既不能唯成分而论,也不能简单地依据剂量的大小来确定;而是要综合考虑其辨证施治、处方配伍与药材炮制等诸多因素。

整体认识需要微观化但必须转变科学观念

整体认识不仅需要微观化,而且可以随着认识方法与观察指标的微观化而微观化,只是要以复杂性科学的观念为指导。这是因为:(1)证候状态的认识、分析与处理,不断需要新指标、新方法与新药物来提高、发展与丰富其水平、能力与手段。如有人将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X光、B超等)称为“放大眼”,把听诊器等叫做“放大耳”,它使我们看到和听到了以往未能见到的现象。再如温病学向称湿温缠绵难愈,因湿邪重着黏腻,湿与热合,如油入面;但诸如肠伤寒、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杆菌病等湿温类温病,今天已知并非“缠绵难愈”,因为用特效抗生素治疗,多能迅速遏制病情[3]。(2)中医药学的辨证施治或对证候状态的认识、分析与处理,虽然说传统上以宏观指标与天然的动植物药物为主;但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每一次随着新指标、新药物与新方法的引进,都给其临床疗效与辨证施治规律的认识带来了飞跃与发展。中医药学现代研究既要重视对每一种因素、每一种药物甚或单体物质的作用特点与规律的认识,更不能忽视对中药复方综合作用、处方配伍、剂量与炮制,尤其是其临床辨证施治规律的研究;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不断引进新指标、新药物与新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新的辨证施治(证候状态分析与处理)规律,以更好地丰富与发展中医药学。

我所要研究的课题是“中国医药批发企业现状与发展”。对一个医药批发企业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药品的来源和销售,每个医药企业都有固定的供应商和一定的营销手段,药品的供应需要医药物流的支持,而销售呢,就需要医药销售的支持,所以医药批发企业的现状与发展,是随着医药物流和医药销售而走的。 然而,在进公司工作一段时间后,我慢慢的对企业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一个医药批发企业如果想做大做好,就要运用网络,建立医药电子商务,这样医药批发企业才会有更好的发展。最后,我根据自己的个人看法,对医药批发企业的发展趋势做了几点归纳, 本次我要做的课题的目的和意义是:随着医药行业的发展,医药批发企业也孕育而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而医药批发企业又是药厂与医院、药店的连接线,所以,医药批发企业的现状和发展再医药行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时,本次所做的课题,让我深刻地了解了医药批发企业现状与发展。使我对医药批发企业有了一个深刻的了解。同时对我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中药学是我国医学的一块瑰宝,中药学专业是中医药院校主要学科之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药学大专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中药学大专毕业论文篇一:《中药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目前中药学科学学位培养模式的缺陷 本校作为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国内首批授权点,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自身发展规律出发,制订了一整套培养方案,以热爱中医药事业,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系统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结合实际工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胜任中药生产、质量评价与控制、新药研发、注册申请、流通管理、药物合理利用及社会服务等工作高层次、应用型的中药学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更加突出了专业学位的应用型特色。但专业学位研究生对于中药学专业来说,毕竟是一个全新的事物。由于中药学专业学位在我国设置时间较短,人们对这两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差异性认识不够,造成培养过程中可能存在培养模式雷同等现象。具体而言,我国多数科学学位研究生单一导师制缺乏复合性;指导教师只负责研究生专业或研究方向,培养模式缺乏多样性;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僵化,缺乏灵活性;学术交流的范围有限,尤其缺乏国际性;研究生科研与社会需求脱节,缺乏创新性。传统模式使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造成研究生走出校门之后不能迅速融进社会,缺乏竞争力。 二、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新方向 经过两年多的调研、摸索和不断 总结 ,笔者认为应建立一种适合专业学位的新型培养模式,即培养模式多样化、课程设置实用化、教学方式灵活化、指导教师双轨化、科研实践社会化、学术交流国际化的新模式。这种模式以校外实践基地为依托,营造研究生 教育 培养的创新环境,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育,促进企业和社会生产实践基地优质教学和科研资源的共享,不断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从而为打造创新型社会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1.培养模式多样化 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同于科学学位,专业学位发展目标和定位都是培养高层次的专业性、技能型人才,而非为以后高深学术研究做准备。这种强烈的实践品质必然要求学生研究与应用两者兼顾,因此传统的培养模式不能再适应新的专业学位发展要求。新的培养模式要求建立在研究与实践两者相互结合之上,学生需要参与两方面的研究并获得研究与实践的双重指导。为此,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应坚持与实践结合、从实践中学习的原则,注重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可采用“校-企合作”或“校-企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学生可在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药政部门、医院等单位进行培养。这种培养模式是研究生培养的一种有益尝试,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学位教育应在坚持“实际问题导向”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知识和基本研究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有较好理论基础的应用型研究人才,但应该更突出专业性,以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从而改变单纯培养某一个专业或研究方向的单一化培养模式。 2.课程设置实用化 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制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以前,人们往往认为研究生教育是专业化教育阶段,课程设置过于狭窄和单一,甚至脱离生产实际。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内容要突出知识交叉性、实用性、创新性的特点。因此,课程的设置应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进行设计,而不是以掌握某门学科的知识体系为目标,从专业化课程向实用化、综合化课程转变,形成新的课程体系。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进行构建,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四者按照一定比例组合成有层次、相关联的课程体系,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高层次的技术与管理人才,他们应具备一定的理论,同时更应是一流的实干家,是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3.教学方式灵活化 传统的教学方式灌输多、启发少,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也应该更加灵活,以能力与技术培养为核心,重视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中,学校聘请在中药研发、生产、流通、应用和监管等环节有丰富实践 经验 的专家参与教学,教学方式注重教师讲授与学生研讨有机结合,辅之专题讲座、学术研讨会等形式,重视运用案例分析和模拟训练,大胆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 教学 方法 强调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本、以职业导向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专业素养。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理论教学在学校完成,实践环节到产业相关部门实施;所选课题强调实用性、创新性及与实际工作的结合,实验课与校企联合实践基地相结合,在实践中完成,强调现场研究、团队学习,形成完善的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注重增长实际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限,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4.指导教师双轨化 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两类教育在导师队伍上的差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吸收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作为校外导师,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实现“产学研”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在遴选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指导教师时,强调必须具有较好的实践经验,并承担一定的科学研究课题;在校外,有一定数量的来自中药企业的高级工程师作为兼职指导教师。从实际效果来看,“双导师”制更有利于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校内导师一般科研功底较强,但他们对各部门的实际问题并不十分熟悉;而校外导师对实际问题有清楚的了解与认识,因此,他们以指导实践为主。通过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发挥导师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可以大大提高研究生的专业技能。 5.科研实践社会化 实际操作中,本校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要求必须保证不少于18个月的校外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专业实践中,充分吸纳和利用社会资源,在生产和经营企业、医院制剂室、药品检验机构等建立校外联合培养基地,改革和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由校外培养基地提供并保障实践教学的条件。研究生本人要提交实践 学习计划 ,并按期撰写实践 报告 。指导教师应在实践报告及最后的实践总结上签名。对学生科研实践的评价要由高校与实践单位双方同意,评价标准应符合行业实际,并能真实体现研究生的专业技术水平。研究生教学培养单位要对实践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实践教学质量。这种科研实践社会化的培养模式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使学校与社会和企业之间紧密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毕业后与社会、与企业迅速融合,既培养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又锻炼了研究生的适应能力,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学术交流国际化 从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来看,专业硕士培养代表着未来的发展趋势。据2010年的统计数字,英国专业学位硕士占50%以上,美国占80%以上,我国仅占20%,这个比例显然是很低的。另外,全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基本是以面向实际应用为主,我国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受教育者,必须考虑未来全球的发展方向,因此要积极投入到国际化的学术交流氛围中。中药学硕士要培养出具有较高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研究生,活跃的学术氛围必不可少,而活跃的学术氛围,离不开国际化的交流和借鉴。为此,必须采取全方位的、切实可靠的 措施 保证学术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比如邀请全球知名企业的专家作高水平的报告,导师应该利用国际学术会议的机会,在“请进来、走出去”中与国际同行交流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经进入加快发展、全面提高的新的历史阶段。随着我国社会分工日趋精细,职业结构分层日趋合理,专业学位教育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也将进入崭新的时代。在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一定要解放思想,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开放的眼光审视中药学领域内这一全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探索出一种新的适合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中药学大专毕业论文篇二:《循证医学中药带教学习分析》 1传统中药带教方式 目前,药库的高资历药师经长期积累,充分利用眼观、鼻闻、口尝、手感和耳听以鉴别药材,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起来,并以传统的带教方式传授给学生: 自由跟带方式 自由跟带方式是目前普遍的带教方式,主要是在保证药库日常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采取让学生自行到中药格斗中认药,引导学生在认药过程中熟悉中药饮片的性状鉴别。这种方式学习不够系统,内容不够全面。 集中讲解式 集中讲解式主要由带教老师按实习安排事先准备好实习内容,再将所有实习的学生集中起来以授课的形式讲解。这种带教方式由于需要组织较多的人员和占用一定的时间,安排讲解的次数和时间有限,学生对知识接受有限。传统的带教主要为师承方式,能够有效地继承经验,但也有效率较低、学生积极性不高、信息更新慢等不足,在信息爆炸式增长的新形势下必须改革,如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在有限的带教时间内取得更好的效果,是现阶段药库带教所面临的问题。 2循证医学带教方式 循证医学的 思维方式 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是:以客观研究结果为依据,即在个人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从日新月异的医学科学的发展中获取最新、论据强度最高的证据,以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2]。循证医学实践的过程,主要包括5个步骤:①把所需要的信息转化为一个可回答的问题;②查找可以回答这一问题的最佳证据;③严格评估证据真实性和推广应用性;④把严格评价的结果与临床经验、病人的生物学特点、价值观和个体情况相结合,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⑤评价执行①到④过程的效果和效率,并尽力去改善它们以便今后更好地应用。在现阶段,借助循证医学的思维方式带教可以克服传统带教中信息更新慢、学生积极性不高等不足。 在传统带教方式引入循证医学思维方式探索 在充分应用传统的带教方式基础上,尝试运用循证医学思维方法进行实习带教。在传统带教中运用循证医学的观念进行教学,需要做到以下几方面:①树立循证医学观念:循证医学的教育模式与传统医学教育不同,它的核心内容是大量查找文献,这必须依托于网络信息化工具,也是现代学生所擅长和乐于接受的手段。②训练循证医学思维方式:实习学生通过传统的自由分散式学习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兴趣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学会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药学图书资源和互联网上的药学文献资源,根据所提的问题,制定可行的检索策略,搜索众多的数据库,收集大量的研究证据,再评价这些证据的作用,并解决实际问题。③循证医学思维方式要与传统的带教方式相结合:传统带教方式在培养中药师方面有较好的经验,引入循证医学思维方式是对传统的有效补充,其目的重在能力培养,即教会实习学生如何学习,有助于激发实习学生的内在兴趣,培养他们科学的医学观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填鸭式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旧模式,避免在脱离带教老师的监管后不知道如何继续学习,使他们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和主动者,从死学转变为巧学,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求索,由获取知识转变为探究知识,从终结性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 3讨论 中医专业的临床中药学实习带教是实习学生与中药材实践亲密接触的很好机会,通过中药的实习,能通过眼观、鼻闻、口尝、手感和耳听来了解中药,传统的中药实习方式注重于日常经验的师承,但对于中药日益发展的信息不大重视,如对中药的来源、药用部位、不同炮制品种、中药的用法、用量等每年都有大量的信息在更新,如何吸收应用这些信息往往被忽略。通过循证医学思维带教,让学生围绕着一个问题进行发散式查找文献,遴选总结资料,学生的实习效果可以得到明显提高,学生对掌握知识的方法得到有效改善,学生对中药实习的兴趣大大增强,信心增加。借鉴循证医学的方法引入中药带教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带教老师在这方面的经验还不够丰富,在完善质量评价工具和技术方面,还有较大的提高空间,对国外知名临床试验评价量表和技术的系统学习,以及针对中医药临床研究的现状和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比较困难[3]。由于在收集和评价都没有统一目标,有时候找到的文献资料比较偏向于某一方面,内容较单一,在这过程中,需要加强注意干预,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在学习实践中,笔者只是引入了循证医学的方法,未能严格执行其评价程序,在系统评价和分析方法上,还有许多技术和方法需要认真的学习。如多个对照组临床试验的分析方法,倾向性评分等。虽然相于传统的粗放式带教,效果有一定的提高,但仍然需要大量的学习—实践—提高过程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带教工作。 中药学大专毕业论文篇三:《中药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来源、采制、性味、功效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各专业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本文就中药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做了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中药学;教学问题;教学对策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及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各类从业人员必备的专业知识。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缺乏学习中药学的兴趣。中药学是一门涵盖内容广泛,衔接众多课程的一门学科。学生初次接触中药学,觉得专业术语晦涩难懂,药物数量众多,需要理解、记忆的内容多,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感觉困难,难以入门,久而久之,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 2.教学内容繁琐,教学方法单一。中药学这门课程需要讲授中药的各种知识,与中药炮制学、方剂学等课程以及临床知识紧密联系,因此学习内容多。但在整个教学计划中,课时安排量不多,导致教师教学任务重,成天忙于应付教学,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只注重传授课本知识,采取单一的“灌注式”的教学模式。 3.学生缺乏实践。长期以来,中药学教学就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教学计划中,理论课时多,实践安排少;另外,实践条件有限,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实践学习,导致了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和实践能力之间相脱节。 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笔者相应的提出了几点对策,以改善中药学的教学,提高中药学教学质量。 1.增强学生学习中药学的兴趣 中药学是一门涵盖内容广泛,衔接众多课程的一门学科。与《中医学基础》、《方剂学》、《中药炮制学》等均有密切联系。学生开始接触中药学时,设法引导学生对中药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初学中药学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首先要引导他们善于运用中医理论作指导,在充分理解中医理论的基础上记忆中药学的内容,这样既省时又记得牢。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讲述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对于难点和重点,应反复讲授,并且运用联想、对比、分类和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以加深记忆,使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在课堂上,适当穿插有关中药的 典故 ,民间 传说 、神话等,活跃课堂气氛,以增加学生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比如讲白头翁,传说唐代诗人杜甫困守京华之际,生活异常艰辛,往往是:“残杯不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一日早晨,杜甫喝下一碗两天前的剩粥,不久便呕吐不止,腹部剧痛难耐。但他蜗居茅屋,身无分文,根本无钱求医问药。这时,一位白发老翁刚好路过他家门前,见此情景,十分同情杜甫,询问完病情后说道:“你稍待片刻,待老夫采药来为你治疗。”过不多久,白发老翁采摘了一把长着白色柔毛的野草,将其煎汤让杜甫服下。杜甫服完之后,病痛慢慢消除了,数日后痊愈。因“自怜白头无人问,怜人乃为白头翁”,杜甫就将此草起名为“白头翁”,以表达对那位白发老翁的感激之情。白头翁虽是野草,但药用价值却很高,历代本草专著多有记述。中医认为,白头翁有清热解毒、凉血、明目、消赘的功效。学生侧耳倾听,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而且还记忆深刻。 2.改革教学内容 中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中药学基本理论和中药的功效及实际应用,是中医药临床实践的基础。在中药教学中,教学内容必须参照教学大纲的目的精心地在教材中选择、增删、重新组合,着重讲解每一章节中的代表药,介绍I临床常用药。如解表药,发散风寒药,主要针对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白芷、细辛的性味、功效、应用重点讲解,其余只针对主要治疗作用简单介绍。这样即能达到,精简内容,突出重点,避免重复。并且将中药按照掌握、熟悉、了解的程度来划分,使学生明确记忆对象,有效的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以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教材中有些比较浅显、易读易懂的章节,安排学生自学,如消食药、驱虫药、涌吐药、截疟药等章节内容。教师可指定阅读参考书,指出学习要点,提供学习思路,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和分析问题。逐渐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的潜能。而且在讲解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引进新知识,充实新内容,能将传统中医药与现代中药理论联系到起来,比如,贯众性味苦,微寒。有小毒。归肝、脾经。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主要用于虫积腹痛,吐血衄血,崩漏下血,风热感冒,温热斑疹,痄腮喉痹。现代药理研究,贯众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兴奋子宫、驱虫作用。这样可以更为全面的掌握中药的应用。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改变单一的“灌注式”教学模式,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对比式教学方法。中药学章节多,药物多,不通过对比,学生很难找到重点,也难以记忆。同章节药物往往是同中有异,通过同章节药物之间的对比,可执简驭繁,事半功倍。比如消食药,这一章中所介绍的药物均有消食的作用,同中有异的是,山楂善于消肉食积滞,并能活血化瘀;神曲健脾;麦芽和谷芽消面食,且麦芽兼能回乳消胀;莱菔子降气化痰作用强;鸡内金有固精止遗,化坚消石的功效。这样通过列表对比,把相似或相反的内容作比较,学生可以一目了然,清楚记忆。 解决学习问题学习法。解决学习问题 学习方法 是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方法,通常包括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教师评估学生的成果等几个环节,其中最关键的是教师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在讲授中药时,尽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如,在日常生活中,生姜熬汤加红糖可以治疗风寒感冒轻症。在中药学中,生姜属于发散风寒药,既可温中止呕,又可清热止呕;既可用于胃寒呕吐,也可用于胃热呕吐,因为方便易得且具有良好的疗效,故被称为“呕家圣药”。因为学生对生姜非常熟悉,对自己在生活中了解的中药也非常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在介绍完生姜后,提出问题“请在教科书中找出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药物,比较其药用价值和应用价值。”这样就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让学生意识到中药的实用性。 直观教学方法。中药种类及内容繁多,且相互间性味、功效不易区别,而且语言描述比较抽象,学生感到很深奥,不易理解和记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针对教材特点采用直观教学方法,把中药标本或者中药挂图带人课堂,按照中药的形态、分类、性味、功效、应用进行启发性讲解,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内容形象、具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中药学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因此还需结合多媒体、录像等现代教学手段。例如黄连的“鸡爪连”、川乌与附子的药用关系、白术的“如意”云头等利用图片展示,会印象深刻。多媒体教学还可大大节省教学时间。将授课内容展示于屏幕,只需花少量时间进行板书讲解补充。由于授课内容图文并茂,内容直观学生容易理解教师只需精讲点拨将节约下来的时问用于教学内容的复习和深化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实践表明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是目前中药学教学方式的最佳选择。 4.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习中药学,目的是为了学生能更好的应用于实践中。因此,在教学中,可多增加实践课时,让学生多次观看中药标本,此外,安排学生到中药植物园、药房等地方实习,让学生多接触中药,让其辨认中药植物的种类、形态,并与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相联系,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之,中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是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教学方法,从而提高中药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芳,高职教育中如何提高中药学课堂教学质量[J],卫生职业教育, [2]楚胜如何提高学生学习中药学的兴趣[J],医学理论与实践, [3]姜醒,苑光军,李明杰中药学教学改革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管理杂志, [4]朴光眷,李镐,吕惠子,解决问题学习法在中药学教学中的应用[J],药学教育, 猜你喜欢: 1. 关于中药学毕业论文 2. 本科中药学论文范文 3. 关于中药毕业论文 4. 关于中药学毕业论文 5. 本科中药学论文范文 6. 2016中药类市场营销毕业论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