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梅馆记的作者是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字尔玉,又字璱人,号定庵;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盦,又号羽琌山民。汉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是近代改良主义的先驱者。出身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祖父龚禔身,官至内阁中书军机处行走,著有《吟朦山房诗》。父丽正,官至江南苏松太兵备道,署江苏按察使,著有《国语注补》、《三礼图考》、《两汉书质疑》、《楚辞名物考》等书。母段驯,著名小学家段玉裁之女,著有《绿华吟榭诗草》。
是。《病梅馆记》为清代文学家龚自珍创作的一篇散文,其基本内容是先提出问题,在分析问题,之后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符合议论文的特点因此是议论文,主要讲述的是清朝考试期间的趣事和弊端。
病梅馆记的作者是龚自珍 龚自珍(1792-1841),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字尔玉,又字璱人,号定庵;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盦,又号羽琌山民。汉族,浙江(今杭州)人。是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出身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祖父龚禔身,官至内阁中书军机处行走,著有《吟朦山房诗》。父丽正,官至江南苏松太兵备道,署江苏按察使,著有《国语注补》、《三礼图考》、《两汉书质疑》、《楚辞名物考》等书。母段驯,著名小说家段玉裁之子,著有《绿华吟榭诗草》。龚自珍有一子名龚橙。 龚自珍二十七岁为举人。道光元年(1821)官内阁中书,任国史馆校对官。九年,始成进士。官至礼部主事。十九年,弃官南归。二十一年,于江苏云阳书院猝然去世。龚自珍初承家学渊源,从文字、训诂入手,后渐涉金石、目录,泛及诗文、地理、经史百家。受当时崛起的“春秋公羊学”影响甚深。 面对嘉道年间社会危机日益深重,他弃绝考据训诂之学,一意讲求经世之务,一生志存改革。青年时代所撰《明良论》、《乙丙之际著议》等文,对封建专制的积弊,进行了揭露和抨击。他的思想为后来康有为等人倡公羊之学以变法图强开了先声。中年以后,虽然志不得伸,转而学佛,但是“经世致用”之志并未消沉。 他支持林则徐查禁鸦片,并建议林则徐加强军事设施,做好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准备。龚自珍一生追求“更法”,虽至死未得实现,但在许多方面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在社会观上,他指出社会动乱的根源在于贫富不相齐,要求改革科举制,多方罗致“通经致用”的人才。 在哲学思想上,阐发佛教中天台宗的观点,提出人性“无善无不善”,“善恶皆后起”的一家之谈。在史学上,发出“尊史”的呼吁,并潜心于西北历史、地理的探讨。在文学上,则提出“尊情”之说,主张诗与人为一。他生平诗文甚富,后人辑为《龚自珍全集》。
〈名〉
1. (会意。小篆字形,从卩,从辛,从口。“卩”,音 jié,甲骨文象人曲膝而跪的样子。“辛”,甲骨文象古代酷刑用的一种刀具。本义:法律,法度)
2. 同本义
辟,法也。从卩、从辛,节制其罪也。从口,用法者也。——《说文》
“辟言不信”。(法度之言,而不听信。)——《诗·小雅·雨无止》
3. 君主
辟遏有德。——《汉书·五行志》。注:“天子也。”
皇王(指周武王)维(语气词)辟。——《诗经·大雅·文王有责》
4. 又如:复辟
5. 古称官吏
厥辟不辟。——《礼记·坊记》
三卿一长曰辟。——《周书·武顺》
正殿路寝,用朝群辟。——《文选》
6. 罪,罪行
言奇者见疑,行殊者得辟。——《汉书》
〈动〉
1. 通“避”。回避,躲避
使咸知王之好恶辟行之。——《周礼·掌交》
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左传·庄公九年》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论语·宪问》
行辟人可也。——《孟子》
不辟死伤。——《荀子·荣辱》
文王之所辟(后作“避”)风雨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高祖尝(曾经)辟吏。——《史记·张丞相列传》
2. 又如:辟邪(避免或驱除邪恶)
3. 征召来授予官职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后汉书·张衡传》
〈动〉
1. (形声。从门,辟声。本义:打开,开启)
2. 同本义 [open]
辟,开也。——《说文》
辟四门。——《虞书》
辟户为之乾。——《易·系辞传》
唇吻翕辟。——《聊斋志异·促织》
语毕而宫门辟。——唐· 李朝威《柳毅传》
3. 又如:辟阖(开合);辟翕(开合);辟门(开门。后比喻广开贤路,访求人才);辟面(辟头。开头,起首);辟道(开道);
4. 开辟;开拓 [open up]
欲辟土地。——《孟子·梁惠王上》
周宣王辟国千里,非贪侵也。——《盐铁论·地广》
辟病梅之馆以贮之。——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5. 又如:辟地(开辟疆域);辟土(开拓疆域)
6. 驳斥 [refute]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7. 又如:辟谣;辟佛(反佛教,驳斥佛理);辟驳(驳斥)
8. 开垦 [reclaim]
农辟地。——《商君书·弱民》
隙地未尽辟。——清· 洪亮吉《治平篇》
9. 又如:辟田(开垦田地。同辟土);辟治(开发治理);辟除(开垦)
10. 屏除;驱除 [get rid of;remove;drive out]
举公义,辟私怨。——《墨子·尚贤上》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为为己。——《孟子·梁惠王上》
11. 又如:辟邪(屏除邪恶)
〈形〉
1. 开阔;宽广 [wide]
不若从炉塘道,稍迂而路辟。——《徐霞客游记》
〈形〉
1. 通“僻”。偏僻 [remote;out of-the-way]
秦国辟远。——《史记·范雎传》
2. 邪僻 [evil]
境内之民无辟滛之心。——《商君书·弱民》
3. 另见 bì
汉字 辟
释义 bì
①刑法;法律。《左传?昭公六年》:“制参~,铸刑书。”
②君主。《诗经?大雅?荡》:“荡荡上帝,下民之~。”
③征召。《张衡传》:“举孝廉不行,连~公府不就。”
④通“避”。《肴之战》:“其北陵,文王之所~风雨也。”
pì
①开;打开。《促织》:“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不知何词。”
②开辟;开垦;开设。《齐桓晋文之事》:“欲~土地,朝秦楚。”《治平篇》:“隙地未尽~,闭廛未尽居也。”《病梅馆记》:“~病梅之馆以贮之。”
③排斥;驳斥。《答司马谏议书》:“~邪说,难任人,不为拒谏。”
④偏僻;僻远。《汉书?萧何传》:“何买田宅必居穷~处。”
⑤比喻,打比方。《孟子?尽心上》:“有为者~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辟谷】古代一种养生之术.不吃五谷,专靠服气长生。《史记?留侯世家》:“乃学~,道引轻身。”
【辟易】1. bì惊退。《史记?项羽本纪》:“赤泉侯人马俱惊,~数里。”2. pì整治。《吕氏春秋?上农》:“地未~,不操床,不出粪。”
◎ 辟 bì
〈名〉
(1) (会意。小篆字形,从卩,从辛,从口。“卩”,音 jié,甲骨文象人曲膝而跪的样子。“辛”,甲骨文象古代酷刑用的一种刀具。本义:法律,法度)
(2) 同本义 [law]
辟,法也。从卩、从辛,节制其罪也。从口,用法者也。——《说文》
“辟言不信”。(法度之言,而不听信。)——《诗·小雅·雨无止》
(3) 君主 [monarch]
辟遏有德。——《汉书·五行志》。注:“天子也。”
皇王(指周武王)维(语气词)辟。——《诗经·大雅·文王有责》
(4) 又如:复辟
(5) 古称官吏 [official]
厥辟不辟。——《礼记·坊记》
三卿一长曰辟。——《周书·武顺》
正殿路寝,用朝群辟。——《文选》
(6) 罪,罪行 [crime]
言奇者见疑,行殊者得辟。——《汉书》
词性变化
◎ 辟 bì
〈动〉
(1) 通“避”。回避,躲避 [avoid]
使咸知王之好恶辟行之。——《周礼·掌交》
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左传·庄公九年》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论语·宪问》
行辟人可也。——《孟子》
不辟死伤。——《荀子·荣辱》
文王之所辟(后作“避”)风雨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高祖尝(曾经)辟吏。——《史记·张丞相列传》
(2) 又如:辟邪(避免或驱除邪恶)
(3) 征召来授予官职 [appoint to an official position]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后汉书·张衡传》
(4) 另见 pì
其它字义
◎ 辟 pì
〈动〉
(1) (形声。从门,辟声。本义:打开,开启)
(2) 同本义 [open]
辟,开也。——《说文》
辟四门。——《虞书》
辟户为之乾。——《易·系辞传》
唇吻翕辟。——《聊斋志异·促织》
语毕而宫门辟。——唐· 李朝威《柳毅传》
(3) 又如:辟阖(开合);辟翕(开合);辟门(开门。后比喻广开贤路,访求人才);辟面(辟头。开头,起首);辟道(开道);
(4) 开辟;开拓 [open up]
欲辟土地。——《孟子·梁惠王上》
周宣王辟国千里,非贪侵也。——《盐铁论·地广》
辟病梅之馆以贮之。——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5) 又如:辟地(开辟疆域);辟土(开拓疆域)
(6) 驳斥 [refute]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7) 又如:辟谣;辟佛(反佛教,驳斥佛理);辟驳(驳斥)
(8) 开垦 [reclaim]
农辟地。——《商君书·弱民》
隙地未尽辟。——清· 洪亮吉《治平篇》
(9) 又如:辟田(开垦田地。同辟土);辟治(开发治理);辟除(开垦)
(10) 屏除;驱除 [get rid of;remove;drive out]
举公义,辟私怨。——《墨子·尚贤上》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为为己。——《孟子·梁惠王上》
(11) 又如:辟邪(屏除邪恶)
词性变化
◎ 辟 pì
〈形〉
开阔;宽广 [wide]
不若从炉塘道,稍迂而路辟。——《徐霞客游记》
◎ 辟 pì
〈形〉
(1) 通“僻”。偏僻 [remote;out of-the-way]
秦国辟远。——《史记·范雎传》
(2) 邪僻 [evil]
境内之民无辟滛之心。——《商君书·弱民》
【拼音】pì bì pī
【部首】辛
【部首笔画】7
【总笔画】13
【笔顺】折横撇竖折横捺横捺撇横横竖
【详细释义】
bì
①<;名>;刑法;法律。《左传·昭公六年》:“制参辟,铸刑书。”
②<;名>;君主。《诗经·大雅·荡》:“荡荡上帝,下民之辟。”
③<;动>;征召。《张衡传》:“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④<;动>;通“避”。《肴之战》:“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辟谷】古代一种养生之术.不吃五谷,专靠服气长生。《史记·留侯世家》:“乃学辟,道引轻身。”
pì
①<;动>;开;打开。《促织》:“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不知何词。”
②<;动>;开辟;开垦;开设。《齐桓晋文之事》:“欲辟土地,朝秦楚。”《治平篇》:“隙地未尽辟,闭廛未尽居也。”《病梅馆记》:“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③<;动>;排斥;驳斥。《答司马谏议书》:“辟邪说,难任人,不为拒谏。”
④<;形>;偏僻;僻远。《汉书·萧何传》:“何买田宅必居穷辟处。”
⑤<;动>;比喻,打比方。《孟子·尽心上》:“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辟易】ì惊退。《史记·项羽本纪》:“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数里。”ì整治。《吕氏春秋·上农》:“地未辟,不操床,不出粪。”
辟是多音字。
读 bì时:
1、名词,刑法;法律。《左传·昭公六年》:“制参辟,铸刑书。”
2、名词,君主。《诗经·大雅·荡》:“荡荡上帝,下民之辟。”(“复辟”这个词就是重新夺回君主位置的意思。)
3、动词,征召。《张衡传》:“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4、通避开的“避”。
读 pì时:
1、动词,开;打开。《促织》:“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不知何词。”
2、动词,开辟;开垦;开设。《齐桓晋文之事》:“欲辟土地,朝秦楚。”《病梅馆记》:“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3、动词,排斥;驳斥。《答司马谏议书》:“辟邪说,难任人,不为拒谏。”再如“辟谣”。
4、形容词,偏僻;僻远。《汉书·萧何传》:“何买田宅必居穷辟处。”
5、动词,通“譬”,打比方。《孟子·尽心上》:“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这里的应该是读 pì bì (会意。
小篆字形,从卩,从辛,从口。“卩”,音jié,甲骨文象人曲膝而跪的样子。
“辛”,甲骨文象古代酷刑用的一种刀具。本义:法律,法度) 同本义 [law] 辟,法也。
从卩、从辛,节制其罪也。从口,用法者也。
——《说文》 “辟言不信”。(法度之言,而不听信。)
——《诗·小雅·雨无止》 君主 [monarch] 辟遏有德。——《汉书·五行志》。
注:“天子也。” 皇王(指周武王)维(语气词)辟。
——《诗经·大雅·文王有责》 又如:复辟 古称官吏 [official] 厥辟不辟。——《礼记·坊记》 三卿一长曰辟。
——《周书·武顺》 正殿路寝,用朝群辟。——《文选》 罪,罪行 [crime] 言奇者见疑,行殊者得辟。
——《汉书》 辟 bì 通“避”。回避,躲避 [avoid] 使咸知王之好恶辟行之。
——《周礼·掌交》 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左传·庄公九年》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论语·宪问》 行辟人可也。——《孟子》 不辟死伤。
——《荀子·荣辱》 文王之所辟(后作“避”)风雨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高祖尝(曾经)辟吏。
——《史记·张丞相列传》 又如:辟邪(避免或驱除邪恶) 征召来授予官职 [appoint to an official position]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后汉书·张衡传》 另见 pì 辟 pì (形声。
从门,辟声。本义:打开,开启) 同本义 [open] 辟,开也。
——《说文》 辟四门。——《虞书》 辟户为之乾。
——《易·系辞传》 唇吻翕辟。——《聊斋志异·促织》 语毕而宫门辟。
——唐·李朝威《柳毅传》 又如:辟阖(开合);辟翕(开合);辟门(开门。后比喻广开贤路,访求人才);辟面(辟头。
开头,起首);辟道(开道); 开辟;开拓 [open up] 欲辟土地。——《孟子·梁惠王上》 周宣王辟国千里,非贪侵也。
——《盐铁论·地广》 辟病梅之馆以贮之。——清·龚自珍《病梅馆记》 又如:辟地(开辟疆域);辟土(开拓疆域) 驳斥 [refute]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又如:辟谣;辟佛(反佛教,驳斥佛理);辟驳(驳斥) 开垦 [reclaim] 农辟地。——《商君书·弱民》 隙地未尽辟。
——清·洪亮吉《治平篇》 又如:辟田(开垦田地。同辟土);辟治(开发治理);辟除(开垦) 屏除;驱除 [get rid of;remove;drive out] 举公义,辟私怨。
——《墨子·尚贤上》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为为己。——《孟子·梁惠王上》 又如:辟邪(屏除邪恶) 辟 pì 开阔;宽广 [wide] 不若从炉塘道,稍迂而路辟。
——《徐霞客游记》 辟 pì 〈形〉 通“僻”。偏僻 [remote;out of-the-way] 秦国辟远。
——《史记·范雎传》 邪僻 [evil] 境内之民无辟滛之心。——《商君书·弱民》 另见bì 辟设 pìshè [open] 开辟、设立 郑州辟设千余家庭病床 辟谣 pìyáo [refute a rumour] 说明事实真相,驳斥谣言 辟 bì ㄅㄧˋ 君主:复~。
指君主招来,授予官职:~召。~引。
~书。~除(征召推举授官)。
~举。 古同“避”,躲,设法躲开。
古同“睥”,睥睨。 郑码:XMJS,U:8F9F,GBK:B1D9 笔画数:13,部首:辛,笔顺编号:52 breakkeep away (①~③辟) pì ㄆㄧˋ 开发建设:开~。
驳斥,排除:~邪。~谣。
~蠹。 透彻:精~。
透~。鞭~入里。
法,刑:大~(古代指死刑)。 郑码:XMJS,U:8F9F,GBK:B1D9 笔画数:13,部首:辛,笔顺编号:52。
汉字 辟 释义 bì① 刑法;法律。
《左传?昭公六年》:“制参~,铸刑书。”② 君主。
《诗经?大雅?荡》:“荡荡上帝,下民之~。”③ 征召。
《张衡传》:“举孝廉不行,连~公府不就。”④ 通“避”。
《肴之战》:“其北陵,文王之所~风雨也。”pì① 开;打开。
《促织》:“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不知何词。”② 开辟;开垦;开设。
《齐桓晋文之事》:“欲~土地,朝秦楚。”《治平篇》:“隙地未尽~,闭廛未尽居也。”
《病梅馆记》:“~病梅之馆以贮之。”③ 排斥;驳斥。
《答司马谏议书》:“~邪说,难任人,不为拒谏。”④ 偏僻;僻远。
《汉书?萧何传》:“何买田宅必居穷~处。”⑤ 比喻,打比方。
《孟子?尽心上》:“有为者~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辟谷】古代一种养生之术.不吃五谷,专靠服气长生。
《史记?留侯世家》:“乃学~,道引轻身。”【辟易】1. bì惊退。
《史记?项羽本纪》:“赤泉侯人马俱惊,~数里。”2. pì整治。
《吕氏春秋?上农》:“地未~,不操床,不出粪。”。
辟 <;名>
(会意。小篆字形,从卩,从辛,从口。“卩”,音楪??,,甲骨文象人曲膝而跪的样子。“辛”,甲骨文象古代酷刑用的一种刀具。本义:法律,法度)
同本义 [law]
辟,法也。从卩、从辛,节制其罪也。从口,用法者也。――《说文》
“辟言不信”。(法度之言,而不听信。)――《诗·小雅·雨无止》
君主 [monarch]
辟遏有德。――《汉书·五行志》。注:“天子也。”
皇王(指周武王)维(语气词)辟。――《诗经·大雅·文王有责》
又如:复辟
古称官吏 [official]
厥辟不辟。――《礼记·坊记》
三卿一长曰辟。――《周书·武顺》
正殿路寝,用朝群
辟 bì
①君主:复~。
②排除:~邪。
③帝王召见并授与官职。又见pì。
【辟易】因惊恐而控制不住退离原地。
---------------------------------
【百辟】“列国诸侯,间亦称百辟。《诗经·大雅·假乐》有‘百辟卿士’。《烝民》有‘式是百辟’。《小雅·桑扈》有‘百辟为宪’之句。按辟字,有禁止、镇压之义。……概而言之,即专制统治农奴众人,使其就范而不敢犯上作乱者,为辟。”(引自黄现璠著《中国殷代社会史》,1950年4月)
—————————————————
辟pì
⒈开,打开,开发:开~。开天~地。
⒉排除,驳斥:~谣。~邪说。~伪科学。
⒊透彻:精~。
⒋法度,法律:大~(死刑)。
—————————————————
辟mǐ 1.停止;平息。
—————————————————
辟bò 1.(用刀、剪等)分开。 2.分别;区别。
—————————————————
辟pí 1.织物边缘的装饰。
---------------------------------------------------------------------------------
通“僻、擗、避、譬”
辟、僻、擗、避、譬---- 《左传·昭公六年》:“楚辟我,衷若何效辟。”杜预注:“辟,邪也;衷,正也。”辟作“僻”解。《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辟作“擗”解,即捶胸。《诗经·邶风·柏舟》:“寤辟有票(“票”加提手旁)。”辟作“避”解。《礼记·儒行》:“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辞怨。”《札记·中庸》:“辟如行远,必自迩。”辟作“譬”解。(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71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名〉1. (会意。
小篆字形,从卩,从辛,从口。“卩”,音 jié,甲骨文象人曲膝而跪的样子。
“辛”,甲骨文象古代酷刑用的一种刀具。本义:法律,法度)2. 同本义 辟,法也。
从卩、从辛,节制其罪也。从口,用法者也。
——《说文》“辟言不信”。(法度之言,而不听信。)
——《诗·小雅·雨无止》3. 君主 辟遏有德。——《汉书·五行志》。
注:“天子也。”皇王(指周武王)维(语气词)辟。
——《诗经·大雅·文王有责》4. 又如:复辟5. 古称官吏 厥辟不辟。——《礼记·坊记》三卿一长曰辟。
——《周书·武顺》正殿路寝,用朝群辟。——《文选》6. 罪,罪行 言奇者见疑,行殊者得辟。
——《汉书》〈动〉1. 通“避”。回避,躲避 使咸知王之好恶辟行之。
——《周礼·掌交》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左传·庄公九年》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论语·宪问》行辟人可也。——《孟子》不辟死伤。
——《荀子·荣辱》文王之所辟(后作“避”)风雨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高祖尝(曾经)辟吏。
——《史记·张丞相列传》2. 又如:辟邪(避免或驱除邪恶)3. 征召来授予官职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后汉书·张衡传》〈动〉1. (形声。
从门,辟声。本义:打开,开启)2. 同本义 [open]辟,开也。
——《说文》辟四门。——《虞书》辟户为之乾。
——《易·系辞传》唇吻翕辟。——《聊斋志异·促织》语毕而宫门辟。
——唐· 李朝威《柳毅传》3. 又如:辟阖(开合);辟翕(开合);辟门(开门。后比喻广开贤路,访求人才);辟面(辟头。
开头,起首);辟道(开道);4. 开辟;开拓 [open up]欲辟土地。——《孟子·梁惠王上》周宣王辟国千里,非贪侵也。
——《盐铁论·地广》辟病梅之馆以贮之。——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5. 又如:辟地(开辟疆域);辟土(开拓疆域)6. 驳斥 [refute]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7. 又如:辟谣;辟佛(反佛教,驳斥佛理);辟驳(驳斥)8. 开垦 [reclaim]农辟地。——《商君书·弱民》隙地未尽辟。
——清· 洪亮吉《治平篇》9. 又如:辟田(开垦田地。同辟土);辟治(开发治理);辟除(开垦)10. 屏除;驱除 [get rid of;remove;drive out]举公义,辟私怨。
——《墨子·尚贤上》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为为己。——《孟子·梁惠王上》11. 又如:辟邪(屏除邪恶)〈形〉1. 开阔;宽广 [wide]不若从炉塘道,稍迂而路辟。
——《徐霞客游记》〈形〉1. 通“僻”。偏僻 [remote;out of-the-way]秦国辟远。
——《史记·范雎传》2. 邪僻 [evil]境内之民无辟滛之心。——《商君书·弱民》3. 另见 bì。
文章的表现手法有如下:
托物言志、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借景抒情、叙事抒情、借物喻人、直抒胸臆、欲扬先抑、顺叙、倒叙、插叙、衬托、卒章显志、象征、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烘托、 托物起兴、 渲染、虚笔、虚实结合、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动静结合、 动静相衬、大手笔、 层递、 深化主旨、以小见大、 点面结合、 主次、远近、通感、白描、 绘声绘色、对比、设置悬念、联想、想象等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的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小说体的表现技巧: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等
古诗词的表现技巧:赋比兴、用典、衬托、对比、渲染、托物言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欲扬先抑、联想、想像、语序倒置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
文章的表现手法有哪些,让我们来学习一下吧
病梅馆记的作者是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字尔玉,又字璱人,号定庵;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盦,又号羽琌山民。汉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是近代改良主义的先驱者。出身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祖父龚禔身,官至内阁中书军机处行走,著有《吟朦山房诗》。父丽正,官至江南苏松太兵备道,署江苏按察使,著有《国语注补》、《三礼图考》、《两汉书质疑》、《楚辞名物考》等书。母段驯,著名小学家段玉裁之女,著有《绿华吟榭诗草》。
①著名诗人、作家、评论家张修林在《谈文人》一文中对“文人”作如下定义:并非写文章的人都算文人。文人是指人文方面的、有着创造性的、富含思想的文章作者。②严肃地从事哲学、文学、艺术以及一些具有人文情怀的社会科学的人,就是文人,或者说,文人是追求独立人格与独立价值,更多地描述、研究社会和人性的人。 ③指写过不少文章的读书人。文人画士。——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④古称先祖之有文德者。
sd卡激昂空间比那个卡号给空间和干撒
烘托(衬托)、对比、对照、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联想、想象)寓情于景、融情入景、讽刺、象征、联想、想象、以小见大、类比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 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什么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 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 什么是以小见大的方法 就是采用小的事情来表现大的主题的写作方法,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比方说,要你写一个以生命为话题的文章,如果你总是谈什么生命的意义之类的,这就很难去 写好.而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却可以绕过这些说教,给人以更生动可感的形象,如写与病魔作斗争的中学生,如写时时刻刻给予你关心的父母,如写下岗工人的努力 等等,你可以借助具体的形象来给生命着色,象语文课文《敬畏生命》,就是以柳絮这样细小的生物;《白蝴喋之恋》就是以一只小小的蝴蝶来对生命进行探讨。采 用这种以小见大的办法,这样在你的笔下,就会有五彩的生命了.再比方写爱国,你可以写一个小学生对红旗的爱护,看到别人对红旗不尊重就要加以指正等等. 那一般在什么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呢?一般是些很抽象的概念的话题时就可以采用(就是当你感觉到你要写的观点和你政治书上的观点相同),如"人生观""价值"等等啊. 采用这种办法应注意的是:一是要注意你所选择的小的材料和你的大的观点有相似性,能统一起来.二是要注意运用小的材料的过程中注意不要动不动就跑出来发议论.三是要注意运用的材料具有典型性。 什么是联想和想象? 联想就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有关的事物,或有眼前的事物回忆起以前的有关事物。例如冬天的早晨,看见玻璃上的霜花,就会想起美丽的孔雀开屏;看见老花 镜,就会想起奶奶给自己缝制布娃娃的情景;看见卷面上鲜红的墨水迹,就想起老师为同学们补课批改作业的情景;看见昔日的照片,就想起游山玩水的快乐时光; 看见一本旧书,就想起与同学相处的一件往事……这些现象,在生活中是非常自然的。我们把这些内容写进作文里,就会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再说想象。想象与联想就像一对亲兄弟,它们相似却不相同。它们的相似点都是想,联想是想起关联的事,而想象则是重新组合编排头脑中的形象、材料,创造出新的内容来。 什么是渲染?什么是烘托? 渲染是指用水墨或颜色烘染物象,分出阴阳向背,增加质感和立体感,加强艺术效果,亦可作“设色”解。清代恽寿平谓:“俗人论画,皆以设色为易,岂知渲染极 难,画至著色,加入炉篝,重加锻炼,火候稍差,前功尽弃。”烘托是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轮廓渲染衬托,使其明显突出。如烘云托月,以及画雪景、雨景、雾 景、晨昏、流水、白色的花鸟和白描人物等,一般采用外罩、围染的烘托方法。 类比是一种推理的方法,是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作出他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这是《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说法,并举例说:“如光和影 都是直线传播,有反射、折射、和干扰现象等,由于声呈波动状态,因而推出光也呈波动状态。”我认为这一说法是正确的。实际运用过程中却有很多人(包括教 材)误以为类比就是同类相比,其不谬哉!“同类相比”是什么?请看《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比较”的解释:“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事务辨别异同或高下。” 原来如此! 什么是讽刺? “ 用讥刺和嘲讽笔法描写敌对的或落后的事物,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以达到贬斥、否定的效果。”这种表现手法,即为讽刺。用讽刺和嘲讽的笔法针对敌人或者落后、错误的、不合理的事物,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以达到贬斥、否定和批判的目的。 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两篇文章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方法。前者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借物突出志向。文章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文章主旨“惟吾德馨”,表明 “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然后描写陋室环境景色幽雅,交往人的高雅,主人的生活情趣闲适,展示了陋室主人的精神风貌,表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 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既突出主人“德馨”,又表明“陋室”不陋。最后以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 和抱负。引用孔子的话结尾,隐含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突出“惟吾德馨”“陋室不陋”。 《爱莲说》中作者以莲花自况,借对莲花形象的描绘,寄寓作者自己的情感,从生长环境,写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种描写,是将莲人格化,是把她作为一 种高贵品质的象征,赞美她是“花之君子”。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如于谦的《石灰吟》,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 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又如《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病梅馆记》等都是出色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例子。 “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情寓于写景之中。如鲁迅《故乡》开头一段,作者并没有直接抒发“我”的悲凉心情,而是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来表达“我”当时的心境:压抑、窒闷、悲凉。借景抒情的例子数不胜数,如《风景谈》《荷塘月色》等。 二者有相同点。师生,都是间接抒情,不同于直抒胸臆。他们借助于叙述、描写、和议论的方式来抒情,使抽象的感情客观化、具体化、形象化,易于被人理解接 受。其次,它们都可以使用象征、变形等艺术手法和比喻、排比、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以增强艺术感染力。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托物言志”是通过咏 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这些“物”不是“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是借助 写景来抒情,或景中含情,时时流露;或情寓景中,蕴而不露。这里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第二、“托物言志”中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中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 伤等感情。 第三、“托物言志”不内容产生意境,作者的某种感情、志向通过与之相关的实物传达出来,即达到写作目的,可以叙述和议论。“借景抒情”要求达到思与境谐, 情与景会,寓情于景,情景相生,内容形成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审美意境.?? “托物言志”和“托物寓意”有什么区别?答:“托物言志”是把自己的志趣、志向寄托在对某种物的记叙、描写之中。比如“爱莲说”。“托物寓意”是把一个深 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比如“白杨礼赞”和一些寓言故事。二者的区别在于一个是表达自己的看法,个人的情趣,一个是讲一个公 认的道理。 白描,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 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 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不同文体的表现手法不同:
1、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 象征等手法。
2、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3、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4、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拓展资料
1、叙述是记载和叙述人物的活动及事件的经过,是写文章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方法,几乎所有的文体都离不开叙述,但以记叙文用得最普遍。
2、描写是对人物、事物和环境进行形象的描绘和刻画,它常同记叙结合在一起,成为文学创作最基本的表现方法。描写运用得好,就能栩栩如生地反映客观事物,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3、解说是对客观事物和有关道理进行科学解释的一种表达方式。它用言简意明的文字,或者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或者把人物的身世、职位、经历、特征、专长等介绍明白,或者把某一道理、公理、法则等阐述准确,其目的在于使人们获得对事物、人物、道理的正确认识。下定义解说是最明快的方法,但所下的定义必须是惟一正确的解释。 4、抒情就是抒发和表露喜、怒、哀、乐、爱、憎的感情。抒情因太抽象,并不需要我们掌握,然而校园文化、英语歌曲又时时感染着我们,要求我们学会放松、学会欣赏。况且我们有时也能写出一两首清新自然、朴素真切的诗歌,说明我们还是善于抒发感情的。
5、论证是说理证论的方法。写论说文,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而阐明某个观点、信仰或主义。论点、论据、论证是论说文的三个基本要素。文章所要阐明的观点就是论点,用来证明观点的材料是论据,而论证则是组织材料、说明观点的方法。有了正确的观点和真实、充分的材料,如果没有科学的论证方法,那么文章仍不会有说服力。
总之,写文章的方法非常灵活,作文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说理几方面的结合,只不过因文体不同而有所侧重罢了。
托物寓意,是散文和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作者把抽象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哲理巧妙地寄托在具体的物象之中,达到凝练含蓄、情感蕴藉的文学效果。从教材中我们不时可以阅读到这样的文章。《白杨礼赞》是托物寓意的写作范例,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华北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抒发了对抗日军民的由衷赞美之情。《我的空中楼阁》借助于栖居的小屋寄托了作者热爱自由快乐的生活,保持独立人格的思想感情。《病梅馆记》借写梅揭示了压制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借“梅”表达了解除人才束缚、恢复人才生机、解放人才个性、改革沉闷政局的强烈愿望,充分展示出作者要不顾一切来“疗梅”、“护花”的自我牺牲精神。
托物寓意,可以使文章含蓄蕴藉,充盈着诗情画意的美。
议论文中也可以借助这种方法论证说理。议论文中的托物寓理,可以使说理形象生动,增添文章的哲理美和形象美。
在华夏文化的长河中,我们的母语中积淀了许多优美的诗文名句,如“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些名句,把物象和哲理巧妙融会在一起,达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在这类诗文中,作者所借之物是表情传理的外壳,而情、理是这个外壳之下的精神内核。内外之间的联系纽带常常是拟人、象征手法。
其实,用审美的眼光去观照我们身边的事物,自然界中的不少物象蕴涵着丰富的生活哲理。
清朝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奴役人民,一方面以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选用人才的法定文体,以束缚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大兴文字狱,镇压知识分子.在长期严酷的思想统治下,人才遭受严重的压抑和摧残.本文写于1839年,正是鸦片战争前夕,作者托梅议政,形象地揭露和抨击了清朝封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压抑,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作者要求改革政治,打破严酷的思想统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赏析一:本文篇幅短小,结构严谨,寓意深刻。全文一共三段。第一段,揭示产生病梅的根源。文章起笔先简要叙述梅的产地:“江宁之龙皤,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然后笔锋一转,引出一段有些人评价梅的美丑,用“固也”一语轻轻收住。接着,作者开始详细分析病梅产生的缘由。原来,在“文人画士”的心目中,梅虽然“以曲为美”“以欹为美”“以疏为美”。但一 “未可明诏大号”;二不能让人“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三,从客观上说又不能“以其智力为也”。所以,他们只好通过第四个途径了。于是,他们暗通关节,让第三者来转告“鬻梅者”,斫正,删密,锄直,以投“文人画士孤癖之隐”。在这样的情况下,“江南之梅皆病”也就无可避免了。“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一句感叹,道出了作者的无尽愤慨,也为下文“誓疗之”蓄足了情势。第二段,写作者疗梅的行动和决心。“予购三百盆”而“誓疗之”,可见其行动的果断;“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可见其成功的誓言;“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可见其坚持到底的决心。疗梅的举动和决心,写尽了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压制人才、束缚思想的不满和愤慨,表达了对解放思想、个性自由的强烈渴望。第三段,写作者辟馆疗梅的苦心。这一段,作者慨叹自己暇日不多,闲田不多,疗梅的力量有限,也就是慨叹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挽回人才受扼杀的黑暗的政局。事实上,作者一生在仕途上很不得意,只做过小京官,而且受到权贵的歧视和排挤,自己的才能都无法施展,更不要说解除全国人才所遭受的扼制了。因此,他只能以感叹作结。但是,虽为感叹,他渴望“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充分表现了他坚持战斗的意志。本文表面上句句说梅,实际上却是以梅喻人,字字句句抨击时政,寓意十分深刻。作者借文人画士不爱自然健康的梅,而以病梅为美,以至使梅花受到摧残,影射统治阶级禁锢思想、摧残人才的丑恶行径。“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暗示的正是那些封建统治者的帮凶,他们根据主子的意图,奔走效劳,以压制人才为业。斫正、删密、锄直,这夭梅、病梅的手段,也正是封建统治阶级扼杀人才的恶劣手段;他们攻击、陷害那些正直不阿、有才能、有骨气、具有蓬勃生气的人才,要造就的只是“旁条”和生机窒息的枯干残枝,亦即屈曲、邪佞和死气沉沉的奴才、庸才。作者“购三百盆”,“泣之三日”,为病梅而泣,正是为人才被扼杀而痛哭,无限悲愤之中显示了对被扼杀的人才的深厚同情。“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就是说要破除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才的束缚、扼制,让人们的才能获得自由发展。“必复之全之”,一定要恢复梅的本性,保全梅的自然、健康的形态。这正反映了作者要求个性解放,“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迫切心情。由此可见,本文表面写梅,实际是借梅议政,通过写梅来曲折地抨击社会的黑暗,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赏析二:龚自珍生活在满清帝国腐朽没落、行将崩溃的时代。他敏锐地预感到封建王朝的新危机,也看到了人民的痛苦和灾难,因此切望革除弊政,复兴国家。对内,他主张改革农田占有、海疆通商、科举考试、币制等方面的陋规;对外,他主张坚决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甚至打算亲自去前线筹划抗英斗争。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安全,他也十分重视,提出过巩固西北边防的有远见的重要建议。他殷切地希望“不拘一格降人材”,出现一种新的社会力量的“风雷”,以扫荡“万马齐喑”的局面。当然,龚自珍的改革主张,还是想维护满清政府的封建秩序,而不是对封建统治提出根本性的革除。况且,他的改良设想,也因保守派的反对和他自己所处的无权地位而难于实施。但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批判旧制度的勇气,还是应该肯定的。他的改良主义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进步意义的,对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维新运动有着重要的影响。龚自珍的创作成就以诗为最高,语言瑰丽、奇巧、多彩,内容大都表现他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他的散文,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纵论古今,侧重于批判现实,倡言改革。由于当时思想统治的严酷和他所受的时代、阶级的局限,某些作品带有晦涩艰深的缺点。《病梅馆记》就是一篇针砭时弊而又寓意隐晦的小品散文。作者以托物取喻的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感情。全文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写“病梅”,后一部分写“疗梅”。文章开头,在简要叙述了梅的产地以后,笔锋一转,引出一段关于评梅的美丑标准的议论,用“固也”一语轻轻收住。接着,用犀利的文笔详写病梅的原由。原来在“文人画士”的心目中,梅花“以曲为美”,“以欹为美”,“以疏为美”,但又“未可明昭大号”,也不便号召种梅的人“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于是暗通关节,让第三者来转告花农,让花农们 “斫其正,养其旁枝,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投“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正因为这样,弄得“江浙之梅皆病”了。作者面对所购置的三百盆病梅,足足哭了三天,决心要“疗之:纵之顺之”。他下定决心要“疗梅”了。他准备花五年时间使这些病梅“复之全之”,并且“甘受诟厉”,专辟一个病梅馆来调理疗养病梅。作者还表示,要是“多暇日”,“多闲田”,愿尽毕生的精力来疗治江浙一带大量的病梅。这篇文章,表面上是句句说梅,没有一句题外的话,而实际上却是以写梅为名,以喻人为实,字字句句讥切时政,寓意十分深刻。作者借文人画士不爱自然健康的梅,偏爱病态的梅,致使梅花受到严重摧残为例,影射满清王朝施行严酷的思想禁锢,摧残人才的罪恶行径。那“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正暗指封建统治者这种见不得人的私心;他斫直,删密,锄正,暗示出这些封建统治者是怎样残酷地迫害有才能、想作为、有骨气的人才的。他们所企求的是一些顽钝无耻、冥顽不灵、唯唯诺诺的奴才,以维持那黑暗腐朽、摇摇欲坠的反动统治,这就是他们认为梅花以曲、欹、疏为美的真实意思。关于这一些,龚自珍在他的《乙丙之际著议第九》一文里明确地作过正面说明,他指出到了“衰世”,“才士与才民出,则百不才督之、缚之以至于戮之”,“戮其能忧心,能愤心,能思虑心,能作为心”。不管是士子还是一般老百姓,只要你有才能,想作为,就要受到迫害。他在另一篇文章,《古史钩沉论一》中进一步指出,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他们的黑暗统治,是决不让有才能的人有所作为的,他们“去人之廉以快号令,去人之耻以崇高其身,一人为刚,万夫为柔”,竭力摧毁人们的廉耻,让天下人服服帖帖地做他们的奴才。所以说,这篇《病梅馆记》,作者只不过是托物喻人,借梅议政,用艺术形象来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罢了。作者决心疗梅、救梅,使梅花得以自然发展,这就表示了他对于被侮辱被损害者的深切同情,和他那种正视现实,渴望冲破黑暗时代的战斗情绪。然而,龚自珍是清醒地估计到自己的力量是十分有限的,要疗治“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的宏愿是难以实现的。所以,文章以感叹作结,发出深沉的感慨。赏析三:《病梅馆记》作于1839年(据吴昌绶《定庵年谱》,为道光十九年)。这是一篇作者返回故里杭州为自己新辟梅园命名“病梅馆”而作的散文。题目又名《疗梅说》。从题目字面上看,写作对象是“梅”,落笔重点在“病”字上,十分醒目,引起读者深思。文章这样定题说明作者“歌泣无端字字真”,是有的放矢、有感而发的。 “记”是记事文体的一种,更见本文所写内容的真实。从文章内涵来看,托物言志,以梅议政,对封建统治的腐朽、黑暗以及庸俗现象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对追求个性解放和要求变革的进步思想作了真切的反映,是一篇语含“酸辣”的十分精彩的小品文。全文共三段。第一段,剖析产生病梅的根由。第二段,表明自己疗梅的行动和决心。第三段,抒写自己辟馆疗梅的苦心。开头从梅的产地入题,列举出江宁的龙蟠,苏州的邓尉、杭州的西溪,都盛产著称于世的梅花,引出叙议的对象。在我国的民族文化传统中,古代历来以青松、翠竹、白梅、黄菊等具有自然天性的事物来比喻志士仁人,以它们的苍劲、坚韧、俊俏、雅洁的特性来比喻人的坚贞、高洁的品格。这里自然是以梅喻人,托物言志,喻意深刻,富有韵味和情致。“皆产梅”,一字“皆”,既说梅分布之广,又说梅产地之多,暗喻天下人才不可胜数,江浙一带尤为人才济济,为下文“江浙之梅皆病”先垫一笔。这里,作者调动读者的艺术知觉去回味这点石成金之笔。鲁枢元在《作家的艺术知觉与心理定势》一文中这样说过:“优秀的作品,字里行间似乎包含着诉之不尽的意蕴和情致,一个词就是一个表象,一句话就是一个意象,一段话就是一种意境,作家仿佛把生活中的有关经验、意绪、思维、情趣全部浓缩在作品之中了,这样的作品令人陶醉,令人回味无穷。”本文起手就把读者置入一片梅林之中,包含“江山代有才人出”的意蕴。先写梅的产地,也为全文的叙议打下了基础。下文接着从三个方面层次清楚地分析了病梅产生的缘由。一是有些人以陈腐的审美情趣和赏梅观点去品梅。这些人认为梅“以曲为美”“以欹为美”“以疏为美 ”,而“直则无姿”“正则无景”“密则无态”,以他们的好恶作为品梅的标准。这里用“曲”和“真”、“欹”和“正”、“疏”和“密”六个意义相反的形容词,准确简练、对比鲜明地摆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观:曲、欹、疏为美,直、正、密为丑。这里显然是托梅写人,影射封建统治阶级选用人才的标准。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其封建专制,实行严酷的思维统治,戕害刚正、忠贞、富有朝气的人才,钳制人们成为屈曲、奸邪、蝇营狗苟、唯唯诺诺的庸才和奴才。作者入木三分地揭露了产生病梅的黑暗社会现实。二是文人画士正是以上述品梅观点来夭梅、病梅的。文中写道,这些封建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说明他们有见不得人的意图,有不可告人的目的。“以绳天下之梅”,才是他们的本意。他们就是要把“曲”“欹”“疏”作为标准,而将“天下之梅”“斫直”“删密”“锄正”,以达到他们“夭梅”“病梅”的罪恶目的。寥寥数语,严正地揭露和批判了文人画士的居心不善、用意邪恶。这里的文人画士正是代表了清朝封建统治者,他们大兴文字狱,连“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诗句也会引来祸殃;他们以八股文取士,天下出现了“万马齐喑”、令人窒息的沉寂局面。“斫”“删”“锄”,一字一箭,连连戳穿了产生病梅的社会原因,也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的狰狞面目。对于封建统治阶级扼杀人才的罪恶,作者还这样写道:“才士与才民出,则百不才督之缚之,以至于僇(lù同“戮”)之,”“徒僇其心,僇其能忧心,能愤心,能思虑心,能作为心,能有廉耻心,能无渣滓心”(《乙丙之际著议策九》)。只要出现了有才能的士或人,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就群起而督责、束缚,以至于摧残、扼杀他们。这就是斫正删密锄直,“以夭梅病梅”的具体内容。在这一层的字里行间隐含着作者极大的悲愤。三是有些人助纣为虐的卑劣行径。这是帮凶者所为。要养出横斜、疏朗、弯曲的梅花,不是那些一般愚蠢的只知道赚钱的人凭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所能够办到的,于是“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强行地“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 ”。这里一连用六个动宾短语,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帮凶们,趋炎附势,投合其主子的意图,极尽扼杀人才之能事,他们采取各种摧残人才的卑劣手段,排斥刚正不阿之士,剪除大量有用之才,扼制新生力量,清洗正直忠良,阻遏蓬勃生气,豢养奸佞邪恶的小人。六个动词用得十分精当:“斫”字揭露他们对刚正廉洁人才的粗暴排斥,“删”字暗喻大批有用人才遭到严重抑制,“夭”字象征新生力量惨遭扼杀,“锄”字比喻大量耿直忠良之士遭到清洗,“遏”字指蛮横地遏制、压抑人才蓬勃的朝气;而“养”字栩栩如生地勾画出封建统治阶级豢养、扶植奸佞小人的邪恶用心。从而强烈地谴责、抨击了封建统治者摧残、戕贼人才的罪恶。“江浙之梅皆病”正是“斫”“删”“夭”“锄”“遏”等罪恶行径所造成的后果。这句照应开头,“江浙之梅”是总括“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的文意;“皆病”点明受害面极广,病梅之多——这是“文人画士”戕害的恶果。于是笔锋直指文人画士:“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祸”“烈”总结了人才受害之惨。“江浙之梅皆病”,且“烈至此”,正是《己亥杂诗》中作者所写的“万马齐喑究可哀”,清王朝扼杀人才,到处是死气沉沉的局面。段末一叹,作者无限同情,满怀愤慨,无情地痛斥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行径。前面第一段揭示出了病梅的社会根源之后,第二段就写自己疗梅的经过和期望。“予购三百盆,皆病者”,紧扣上文“江浙之梅皆病”;“无一完者”,紧扣上文“ 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哀怜、义愤之情洋溢、迸发,回肠荡气,自然引出“泣之三日”。为病梅而泣,正是为人才惨遭扼杀而痛心疾首。如泣如诉的语言,同情、愤激的情调,令读者“心有灵犀一点通”,激起了共鸣。作者俯视了病梅产生的社会现实,又洞察到产生病梅的社会根由,并不消极、低沉,而是“予购三百盆 ”,“誓疗之”,行动何等果敢,态度何等积极,语言何等深沉。“疗”梅的方法是“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纵之顺之”,就是要破除封建统治对人才的束缚,让人才获得自由发展,个性得到解放。“毁其盆”,“解其棕缚”,就是要摧毁封建统治禁锢人才的精神枷锁。“必复之全之”,就是一定要让人才发挥聪明才智,各种人才都能人尽其才。这里吐露了作者要求个性解放,“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心声。作者“疗梅”的描写,曲折地反映了他对于残酷统治的愤慨和要求改革的迫切,以及对个性解放的强烈渴望。从遣词造句看,句式简短,节奏急促,笔力遒劲,让读者感受到“疗梅”急不可待,决心不可动摇。“购”“疗”“纵”“顺”“毁”“解”“复”“全”等动词写出了一系列疗梅的行动及其决心,充分表现了作者对专制主义压抑、束缚的满腔义愤和对抗现实社会中专制淫威的斗争激情。“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旗帜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斗争决心。“予本非文人画士”,表明与他们不是同流人物,也不同流合污。“甘受诟厉”,表现了敢于面对社会现实,针砭时弊,毫不畏惧,不怕打击,不怕迫害,决心与封建统治阶级斗争的思想。“辟病梅之馆”,点明题旨,收束前文。文章前两段,由写病梅到写病梅之馆。最后一段,写疗梅的心志。用“呜呼”这一叹词引出议论。“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照应前文江浙病梅之多,期望有很多空暇的时间,空闲的田地。实际是慨叹自己暇日不多,疗梅的力量有限,慨叹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挽回人才遭受扼杀的局面,所以用反问句式“安得使予……也哉”来抒写“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的心志。末尾这一叹,以议论方式充分表现出作者坚持斗争的志向。龚自珍是我国19世纪上半期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生活的年代(清朝嘉庆、道光)是中国封建社会日趋解体、没落,面临崩溃,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过渡时代的开始阶段。在这一历史新阶段,资产阶级刚从封建主义的土壤中露出一点嫩芽。他对封建国家的新危机,具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性,思想带有极大的叛逆性。他以一种特有的敏锐的眼光观察现实,把文学创作与“当今之务”联系起来,在他的文学创作中表现了对清王朝腐败政治的不满,对于官僚的庸碌而不思振作的厌恶,对腐朽、黑暗的现实政治、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尖锐的批判,并发出改革的呼声,提出改良的主张。他首开近代文学史上的一种“讥切时政,诋诽专制” 的风气;追求个性解放成了他诗文中的特有情调。《病梅馆记》是在这方面写得最动人而出色的散文精品。这篇议论小品文,以小见大,通过植梅的生活琐事,反映了作者在专制主义的压制和束缚之下,渴望人格的自由、求得精神解放的思想。文章中“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就是要让梅树获得自由的舒展,勃发而健康地生长,反映了他对残酷统治的愤慨和要求改革的迫切。作者身处统一的封建国家面临没落、崩溃的时代,封建统治阶级以文字狱、八股文扼杀一切聪明才智,加强思想统治,奴役人民,“万马齐喑”的阴云笼罩着全国大地。作者眼见到清王朝现实统治为“日之将夕”,在《病梅馆记》中,他借梅喻人议政,强烈要求改革政治,摆脱摧残人性的专制淫威,打破严酷的思想统治,追求个性解放。病梅之所以病,原因是斫伤了它的天性,梅树应该以它蓬勃的生机,以它的自然形态健康生长,这样才符合于自然物理的个性。作者的这个思想认识正是他与束缚个性的现实社会对抗的表现。对腐朽的现实政治、社会进行无情的揭露和尖锐的批判是龚自珍中年以后作品的重要部分。他的散文,无论写什么题材,总是带着批判的眼光,从全局着眼,从政治、社会的高度看问题,作客观的、公正的对于现实政治、社会的批判,因而一般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写于鸦片战争前夕(1839年,作者48岁)的《病梅馆记》,篇幅不到三百字,其思想内容深刻的原因就在于此。适应其思想内容表达上的需要,文章的表现形式和手法也非常特殊。《病梅馆记》采用小品文样式,运用以梅喻人,借题发挥、托梅议政的曲笔,透过植梅、养梅、品梅、疗梅的生活琐事,由小见大,表现了破除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鲜明政治观点和主张。文章段段写梅,处处写梅,通篇写梅,产梅之地、夭梅之由、叹梅之病、疗梅之志、疗梅之法,层层写来,有叙有议,每一段,每一层,都影射腐朽的现实政治,矛头指向专制主义严酷的思想统治,抨击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才的压制、摧残的罪行,表达了作者要求改革政治,砸掉禁锢人才的精神桎梏和追求个性解放的迫切愿望,反映了在封建统治下觉醒了的知识分子的反抗情绪和改革时政的要求。赏析四:这是一篇精彩的小品文。作于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作者被迫辞职南归时。作品以梅喻人,托物议政,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对封建专制主义的压制和束缚的不满,反映了作者要求思想自由、个性解放的进步思想和渴望发掘人材,治疗病态社会的愿望。全文在结构上,分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通过梅的病状和病因的阐述,含蓄地揭露了封建专制统治和传统思想对人们才能的摧残和精神的束缚。后一部分通过治疗病梅的经过和方法的记叙,隐晦地表达了作者治疗病态社会改革政治的决心和愿望。文章采用的是借喻的方法,以梅比人,以物喻政,“病梅”象征着病态的社会和被摧残禁锢的人材,“文人画士”暗指封建统治集团的顽固派和专制主义者。作者认为,世上的事物(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有它自身发生发展的必然趋势。梅,作为一种植物,有它自己发育、生长的规律,或曲或直,或欹或正,或疏或密,都是由于它的属性和生长的环境决定的,应该让它按照自身的规律自然地成长,如果违背它的发展趋势去人为地制造曲直、欹正、疏密,就是对梅的本性的摧残和扼杀。社会上的事物,人们的思想、精神和才能,同自然界的梅一样,也有它自己发生、发展的必然趋势,应该让他们健康地无拘无束地发展,而不应加以压抑和束缚。然而,“文人画士”却在传统思想的支配下,矫揉造作,从少数人奇特的嗜好和偏见出发,以一种病态的被歪曲了的美学标准衡量天下之梅,违背梅的自然生长规律 “夭梅、病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因而使“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是造成梅病的罪魁祸首。社会上的情景与此相似,由于封建专制主义和传统思想观念的压制和束缚,人们的思想被禁锢,人材被扼杀,就像梅树一样,端正笔直的枝条被砍掉,横斜的旁枝却得到保养,新生的嫩芽被毁掉,发展的生机被遏制,造成一种病态畸形的社会,形成一种“万马齐喑”的死气沉沉的政治局面和郁闷窒息的时代气氛。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合理现象表现了强烈的愤懑,对扼杀人材、禁锢思想的封建专制主义者和地主阶级的顽固派,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作者在对“文人画士”所造成的严重祸害进行强烈谴责之后,进而阐述了自己治疗梅病的主张和愿望。他对梅“皆病者,无一完者”的状况,极为痛心,甘愿忍受舆论的辱骂和攻击,立志开辟病梅馆,采取“疗之,纵之,顺之”的方法,打破一切妨碍梅生长的桎梏,解除一切束缚它发展的绳索,让它按自身的规律自由自在地生长,决心把梅病治好。不言而喻,作者记述的是治疗梅病的方法,实质上是治疗病态社会的政治主张。他要求去掉对人们精神上的束缚和阻碍人材发展的枷锁,让人们的个性得到解放,思想和才能得到自由发展,充分体现了作者改革社会的决心和强烈的愿望。龚自珍处在清王朝表面上是一潭死水,而实际上危机四伏的时期,面临封建制度解体,暴风雨即将来临的前夕,能够对时代的脉搏有敏锐的感触,指斥社会的弊病,强烈要求改革现实,反映了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愿望,是难能可贵的。作为一位著名的启蒙思想家,龚自珍的这种思想,给中国近代史上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以较大的影响,具有历史的进步性。但是,龚自珍所主张的改革,只不过是在保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某些改良,而这种改良又是企图凭借个人的力量或呼吁统治者来完成的,这种办法终究是无济于事的。因此,他不能不感到力量的不足,不免流露出孤独和忧郁的情绪。龚自珍在作品中把自然界的生物和社会上的人相比,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相比,是他处在文网密布、言论不自由的时代,议论时政的一种手法,作者的用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应该指出,这种类比并不完全贴切恰当。即使植物也不能完全任其自生自灭,人们可以根据它的生长规律和人类的需要加以改造,使其造福于人类。至于人,则应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改造自己,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完全放纵自如,取消一切约束,任其本能地发展,在任何社会条件下都是不可能的。作者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束缚,主张“个性解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进步的。但是,如果不问历史条件,不管社会制度如何,反对一切约束,就会陷入资产阶级人性论的泥坑。本文在艺术上最显著的特色是通篇运用比喻的手法,借题发挥,以梅喻人,借物议政。既有“梅”的形象,也有人的影子,表面上是对梅的品评,实际上是对时政的议论,通过对病梅的批评,批判社会政治,状物和议政溶为一体,从而使这篇以生活琐事为题材的小品,寓托着深刻的政治内容。其次,结构谨严,层次分明。文章以“梅”为中心,先写梅病,后写对梅病的治疗,自然地分为前后两部分。开头介绍盛产梅的地点,从梅的著名品种,引出梅的病状、病因和病情的严重性。继而写作者对病梅的痛感,治疗梅病的经过、方法以及决心和愿望。全文文从字顺,顺理成章,条理清晰,一气呵成。最后,作品短小精悍,语言简洁精练,文字不拘一格。作者善于谴词炼句,如以“曲”、“直”、“正”、“欹”、“疏”、“密”描写梅的形状,以“斫”、“删 ”、“夭”、“锄”记述残害梅的动作,以“姿”、“景”、“态”表示梅的美感,准确生动,丰富多彩。作品熔叙述、议论、抒情于一炉,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但是,作者为了逃避当时的文网,采取比较隐晦曲折的手法抨击时政,表述政治见解,使得作品的寓意仍不免有些晦涩。
赏析一: 本文篇幅短小,结构严谨,寓意深刻。全文一共三段。 第一段,揭示产生病梅的根源。文章起笔先简要叙述梅的产地:“江宁之龙皤,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然后笔锋一转,引出一段有些人评价梅的美丑,用“固也”一语轻轻收住。接着,作者开始详细分析病梅产生的缘由。原来,在“文人画士”的心目中,梅虽然“以曲为美”“以欹为美”“以疏为美”。但一“未可明诏大号”;二不能让人“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三,从客观上说又不能“以其智力为也”。所以,他们只好通过第四个途径了。于是,他们暗通关节,让第三者来转告“鬻梅者”,斫正,删密,锄直,以投“文人画士孤癖之隐”。在这样的情况下,“江南之梅皆病”也就无可避免了。“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一句感叹,道出了作者的无尽愤慨,也为下文“誓疗之”蓄足了情势。 第二段,写作者疗梅的行动和决心。“予购三百盆”而“誓疗之”,可见其行动的果断;“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可见其成功的誓言;“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可见其坚持到底的决心。疗梅的举动和决心,写尽了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压制人才、束缚思想的不满和愤慨,表达了对解放思想、个性自由的强烈渴望。 第三段,写作者辟馆疗梅的苦心。这一段,作者慨叹自己暇日不多,闲田不多,疗梅的力量有限,也就是慨叹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挽回人才受扼杀的黑暗的政局。事实上,作者一生在仕途上很不得意,只做过小京官,而且受到权贵的歧视和排挤,自己的才能都无法施展,更不要说解除全国人才所遭受的扼制了。因此,他只能以感叹作结。但是,虽为感叹,他渴望“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充分表现了他坚持战斗的意志。 本文表面上句句说梅,实际上却是以梅喻人,字字句句抨击时政,寓意十分深刻。作者借文人画士不爱自然健康的梅,而以病梅为美,以至使梅花受到摧残,影射统治阶级禁锢思想、摧残人才的丑恶行径。“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暗示的正是那些封建统治者的帮凶,他们根据主子的意图,奔走效劳,以压制人才为业。斫正、删密、锄直,这夭梅、病梅的手段,也正是封建统治阶级扼杀人才的恶劣手段;他们攻击、陷害那些正直不阿、有才能、有骨气、具有蓬勃生气的人才,要造就的只是“旁条”和生机窒息的枯干残枝,亦即屈曲、邪佞和死气沉沉的奴才、庸才。作者“购三百盆”,“泣之三日”,为病梅而泣,正是为人才被扼杀而痛哭,无限悲愤之中显示了对被扼杀的人才的深厚同情。“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就是说要破除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才的束缚、扼制,让人们的才能获得自由发展。“必复之全之”,一定要恢复梅的本性,保全梅的自然、健康的形态。这正反映了作者要求个性解放,“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迫切心情。由此可见,本文表面写梅,实际是借梅议政,通过写梅来曲折地抨击社会的黑暗,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 赏析二: 龚自珍生活在满清帝国腐朽没落、行将崩溃的时代。他敏锐地预感到封建王朝的新危机,也看到了人民的痛苦和灾难,因此切望革除弊政,复兴国家。对内,他主张改革农田占有、海疆通商、科举考试、币制等方面的陋规;对外,他主张坚决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甚至打算亲自去前线筹划抗英斗争。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安全,他也十分重视,提出过巩固西北边防的有远见的重要建议。他殷切地希望“不拘一格降人材”,出现一种新的社会力量的“风雷”,以扫荡“万马齐喑”的局面。当然,龚自珍的改革主张,还是想维护满清政府的封建秩序,而不是对封建统治提出根本性的革除。况且,他的改良设想,也因保守派的反对和他自己所处的无权地位而难于实施。但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批判旧制度的勇气,还是应该肯定的。他的改良主义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进步意义的,对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维新运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龚自珍的创作成就以诗为最高,语言瑰丽、奇巧、多彩,内容大都表现他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他的散文,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纵论古今,侧重于批判现实,倡言改革。由于当时思想统治的严酷和他所受的时代、阶级的局限,某些作品带有晦涩艰深的缺点。《病梅馆记》就是一篇针砭时弊而又寓意隐晦的小品散文。作者以托物取喻的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感情。全文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写“病梅”,后一部分写“疗梅”。文章开头,在简要叙述了梅的产地以后,笔锋一转,引出一段关于评梅的美丑标准的议论,用“固也”一语轻轻收住。接着,用犀利的文笔详写病梅的原由。原来在“文人画士”的心目中,梅花“以曲为美”,“以欹为美”,“以疏为美”,但又“未可明昭大号”,也不便号召种梅的人“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于是暗通关节,让第三者来转告花农,让花农们“斫其正,养其旁枝,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投“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正因为这样,弄得“江浙之梅皆病”了。作者面对所购置的三百盆病梅,足足哭了三天,决心要“疗之:纵之顺之”。他下定决心要“疗梅”了。他准备花五年时间使这些病梅“复之全之”,并且“甘受诟厉”,专辟一个病梅馆来调理疗养病梅。作者还表示,要是“多暇日”,“多闲田”,愿尽毕生的精力来疗治江浙一带大量的病梅。 这篇文章,表面上是句句说梅,没有一句题外的话,而实际上却是以写梅为名,以喻人为实,字字句句讥切时政,寓意十分深刻。作者借文人画士不爱自然健康的梅,偏爱病态的梅,致使梅花受到严重摧残为例,影射满清王朝施行严酷的思想禁锢,摧残人才的罪恶行径。那“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正暗指封建统治者这种见不得人的私心;他斫直,删密,锄正,暗示出这些封建统治者是怎样残酷地迫害有才能、想作为、有骨气的人才的。他们所企求的是一些顽钝无耻、冥顽不灵、唯唯诺诺的奴才,以维持那黑暗腐朽、摇摇欲坠的反动统治,这就是他们认为梅花以曲、欹、疏为美的真实意思。关于这一些,龚自珍在他的《乙丙之际著议第九》一文里明确地作过正面说明,他指出到了“衰世”,“才士与才民出,则百不才督之、缚之以至于戮之”,“戮其能忧心,能愤心,能思虑心,能作为心”。不管是士子还是一般老百姓,只要你有才能,想作为,就要受到迫害。他在另一篇文章,《古史钩沉论一》中进一步指出,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他们的黑暗统治,是决不让有才能的人有所作为的,他们“去人之廉以快号令,去人之耻以崇高其身,一人为刚,万夫为柔”,竭力摧毁人们的廉耻,让天下人服服帖帖地做他们的奴才。所以说,这篇《病梅馆记》,作者只不过是托物喻人,借梅议政,用艺术形象来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罢了。 作者决心疗梅、救梅,使梅花得以自然发展,这就表示了他对于被侮辱被损害者的深切同情,和他那种正视现实,渴望冲破黑暗时代的战斗情绪。然而,龚自珍是清醒地估计到自己的力量是十分有限的,要疗治“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的宏愿是难以实现的。所以,文章以感叹作结,发出深沉的感慨。 赏析三: 《病梅馆记》作于1839年(据吴昌绶《定庵年谱》,为道光十九年)。这是一篇作者返回故里杭州为自己新辟梅园命名“病梅馆”而作的散文。题目又名《疗梅说》。 从题目字面上看,写作对象是“梅”,落笔重点在“病”字上,十分醒目,引起读者深思。文章这样定题说明作者“歌泣无端字字真”,是有的放矢、有感而发的。“记”是记事文体的一种,更见本文所写内容的真实。从文章内涵来看,托物言志,以梅议政,对封建统治的腐朽、黑暗以及庸俗现象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对追求个性解放和要求变革的进步思想作了真切的反映,是一篇语含“酸辣”的十分精彩的小品文。 全文共三段。第一段,剖析产生病梅的根由。第二段,表明自己疗梅的行动和决心。第三段,抒写自己辟馆疗梅的苦心。 开头从梅的产地入题,列举出江宁的龙蟠,苏州的邓尉、杭州的西溪,都盛产著称于世的梅花,引出叙议的对象。在我国的民族文化传统中,古代历来以青松、翠竹、白梅、黄菊等具有自然天性的事物来比喻志士仁人,以它们的苍劲、坚韧、俊俏、雅洁的特性来比喻人的坚贞、高洁的品格。这里自然是以梅喻人,托物言志,喻意深刻,富有韵味和情致。“皆产梅”,一字“皆”,既说梅分布之广,又说梅产地之多,暗喻天下人才不可胜数,江浙一带尤为人才济济,为下文“江浙之梅皆病”先垫一笔。这里,作者调动读者的艺术知觉去回味这点石成金之笔。鲁枢元在《作家的艺术知觉与心理定势》一文中这样说过:“优秀的作品,字里行间似乎包含着诉之不尽的意蕴和情致,一个词就是一个表象,一句话就是一个意象,一段话就是一种意境,作家仿佛把生活中的有关经验、意绪、思维、情趣全部浓缩在作品之中了,这样的作品令人陶醉,令人回味无穷。”本文起手就把读者置入一片梅林之中,包含“江山代有才人出”的意蕴。先写梅的产地,也为全文的叙议打下了基础。下文接着从三个方面层次清楚地分析了病梅产生的缘由。一是有些人以陈腐的审美情趣和赏梅观点去品梅。这些人认为梅“以曲为美”“以欹为美”“以疏为美”,而“直则无姿”“正则无景”“密则无态”,以他们的好恶作为品梅的标准。这里用“曲”和“真”、“欹”和“正”、“疏”和“密”六个意义相反的形容词,准确简练、对比鲜明地摆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观:曲、欹、疏为美,直、正、密为丑。这里显然是托梅写人,影射封建统治阶级选用人才的标准。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其封建专制,实行严酷的思维统治,戕害刚正、忠贞、富有朝气的人才,钳制人们成为屈曲、奸邪、蝇营狗苟、唯唯诺诺的庸才和奴才。作者入木三分地揭露了产生病梅的黑暗社会现实。二是文人画士正是以上述品梅观点来夭梅、病梅的。文中写道,这些封建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说明他们有见不得人的意图,有不可告人的目的。“以绳天下之梅”,才是他们的本意。他们就是要把“曲”“欹”“疏”作为标准,而将“天下之梅”“斫直”“删密”“锄正”,以达到他们“夭梅”“病梅”的罪恶目的。寥寥数语,严正地揭露和批判了文人画士的居心不善、用意邪恶。这里的文人画士正是代表了清朝封建统治者,他们大兴文字狱,连“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诗句也会引来祸殃;他们以八股文取士,天下出现了“万马齐喑”、令人窒息的沉寂局面。“斫”“删”“锄”,一字一箭,连连戳穿了产生病梅的社会原因,也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的狰狞面目。对于封建统治阶级扼杀人才的罪恶,作者还这样写道:“才士与才民出,则百不才督之缚之,以至于僇(lù同“戮”)之,”“徒僇其心,僇其能忧心,能愤心,能思虑心,能作为心,能有廉耻心,能无渣滓心”(《乙丙之际著议策九》)。只要出现了有才能的士或人,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就群起而督责、束缚,以至于摧残、扼杀他们。这就是斫正删密锄直,“以夭梅病梅”的具体内容。在这一层的字里行间隐含着作者极大的悲愤。三是有些人助纣为虐的卑劣行径。这是帮凶者所为。要养出横斜、疏朗、弯曲的梅花,不是那些一般愚蠢的只知道赚钱的人凭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所能够办到的,于是“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强行地“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这里一连用六个动宾短语,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帮凶们,趋炎附势,投合其主子的意图,极尽扼杀人才之能事,他们采取各种摧残人才的卑劣手段,排斥刚正不阿之士,剪除大量有用之才,扼制新生力量,清洗正直忠良,阻遏蓬勃生气,豢养奸佞邪恶的小人。六个动词用得十分精当:“斫”字揭露他们对刚正廉洁人才的粗暴排斥,“删”字暗喻大批有用人才遭到严重抑制,“夭”字象征新生力量惨遭扼杀,“锄”字比喻大量耿直忠良之士遭到清洗,“遏”字指蛮横地遏制、压抑人才蓬勃的朝气;而“养”字栩栩如生地勾画出封建统治阶级豢养、扶植奸佞小人的邪恶用心。从而强烈地谴责、抨击了封建统治者摧残、戕贼人才的罪恶。“江浙之梅皆病”正是“斫”“删”“夭”“锄”“遏”等罪恶行径所造成的后果。这句照应开头,“江浙之梅”是总括“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的文意;“皆病”点明受害面极广,病梅之多——这是“文人画士”戕害的恶果。于是笔锋直指文人画士:“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祸”“烈”总结了人才受害之惨。“江浙之梅皆病”,且“烈至此”,正是《己亥杂诗》中作者所写的“万马齐喑究可哀”,清王朝扼杀人才,到处是死气沉沉的局面。段末一叹,作者无限同情,满怀愤慨,无情地痛斥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行径。 前面第一段揭示出了病梅的社会根源之后,第二段就写自己疗梅的经过和期望。“予购三百盆,皆病者”,紧扣上文“江浙之梅皆病”;“无一完者”,紧扣上文“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哀怜、义愤之情洋溢、迸发,回肠荡气,自然引出“泣之三日”。为病梅而泣,正是为人才惨遭扼杀而痛心疾首。如泣如诉的语言,同情、愤激的情调,令读者“心有灵犀一点通”,激起了共鸣。作者俯视了病梅产生的社会现实,又洞察到产生病梅的社会根由,并不消极、低沉,而是“予购三百盆”,“誓疗之”,行动何等果敢,态度何等积极,语言何等深沉。“疗”梅的方法是“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纵之顺之”,就是要破除封建统治对人才的束缚,让人才获得自由发展,个性得到解放。“毁其盆”,“解其棕缚”,就是要摧毁封建统治禁锢人才的精神枷锁。“必复之全之”,就是一定要让人才发挥聪明才智,各种人才都能人尽其才。这里吐露了作者要求个性解放,“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心声。作者“疗梅”的描写,曲折地反映了他对于残酷统治的愤慨和要求改革的迫切,以及对个性解放的强烈渴望。从遣词造句看,句式简短,节奏急促,笔力遒劲,让读者感受到“疗梅”急不可待,决心不可动摇。“购”“疗”“纵”“顺”“毁”“解”“复”“全”等动词写出了一系列疗梅的行动及其决心,充分表现了作者对专制主义压抑、束缚的满腔义愤和对抗现实社会中专制淫威的斗争激情。“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旗帜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斗争决心。“予本非文人画士”,表明与他们不是同流人物,也不同流合污。“甘受诟厉”,表现了敢于面对社会现实,针砭时弊,毫不畏惧,不怕打击,不怕迫害,决心与封建统治阶级斗争的思想。“辟病梅之馆”,点明题旨,收束前文。 文章前两段,由写病梅到写病梅之馆。最后一段,写疗梅的心志。用“呜呼”这一叹词引出议论。“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照应前文江浙病梅之多,期望有很多空暇的时间,空闲的田地。实际是慨叹自己暇日不多,疗梅的力量有限,慨叹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挽回人才遭受扼杀的局面,所以用反问句式“安得使予……也哉”来抒写“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的心志。末尾这一叹,以议论方式充分表现出作者坚持斗争的志向。 龚自珍是我国19世纪上半期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生活的年代(清朝嘉庆、道光)是中国封建社会日趋解体、没落,面临崩溃,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过渡时代的开始阶段。在这一历史新阶段,资产阶级刚从封建主义的土壤中露出一点嫩芽。他对封建国家的新危机,具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性,思想带有极大的叛逆性。他以一种特有的敏锐的眼光观察现实,把文学创作与“当今之务”联系起来,在他的文学创作中表现了对清王朝腐败政治的不满,对于官僚的庸碌而不思振作的厌恶,对腐朽、黑暗的现实政治、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尖锐的批判,并发出改革的呼声,提出改良的主张。他首开近代文学史上的一种“讥切时政,诋诽专制”的风气;追求个性解放成了他诗文中的特有情调。《病梅馆记》是在这方面写得最动人而出色的散文精品。这篇议论小品文,以小见大,通过植梅的生活琐事,反映了作者在专制主义的压制和束缚之下,渴望人格的自由、求得精神解放的思想。文章中“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就是要让梅树获得自由的舒展,勃发而健康地生长,反映了他对残酷统治的愤慨和要求改革的迫切。作者身处统一的封建国家面临没落、崩溃的时代,封建统治阶级以文字狱、八股文扼杀一切聪明才智,加强思想统治,奴役人民,“万马齐喑”的阴云笼罩着全国大地。作者眼见到清王朝现实统治为“日之将夕”,在《病梅馆记》中,他借梅喻人议政,强烈要求改革政治,摆脱摧残人性的专制淫威,打破严酷的思想统治,追求个性解放。病梅之所以病,原因是斫伤了它的天性,梅树应该以它蓬勃的生机,以它的自然形态健康生长,这样才符合于自然物理的个性。作者的这个思想认识正是他与束缚个性的现实社会对抗的表现。 对腐朽的现实政治、社会进行无情的揭露和尖锐的批判是龚自珍中年以后作品的重要部分。他的散文,无论写什么题材,总是带着批判的眼光,从全局着眼,从政治、社会的高度看问题,作客观的、公正的对于现实政治、社会的批判,因而一般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写于鸦片战争前夕(1839年,作者48岁)的《病梅馆记》,篇幅不到三百字,其思想内容深刻的原因就在于此。 适应其思想内容表达上的需要,文章的表现形式和手法也非常特殊。《病梅馆记》采用小品文样式,运用以梅喻人,借题发挥、托梅议政的曲笔,透过植梅、养梅、品梅、疗梅的生活琐事,由小见大,表现了破除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鲜明政治观点和主张。文章段段写梅,处处写梅,通篇写梅,产梅之地、夭梅之由、叹梅之病、疗梅之志、疗梅之法,层层写来,有叙有议,每一段,每一层,都影射腐朽的现实政治,矛头指向专制主义严酷的思想统治,抨击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才的压制、摧残的罪行,表达了作者要求改革政治,砸掉禁锢人才的精神桎梏和追求个性解放的迫切愿望,反映了在封建统治下觉醒了的知识分子的反抗情绪和改革时政的要求。 赏析四: 这是一篇精彩的小品文。作于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作者被迫辞职南归时。 作品以梅喻人,托物议政,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对封建专制主义的压制和束缚的不满,反映了作者要求思想自由、个性解放的进步思想和渴望发掘人材,治疗病态社会的愿望。 全文在结构上,分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通过梅的病状和病因的阐述,含蓄地揭露了封建专制统治和传统思想对人们才能的摧残和精神的束缚。后一部分通过治疗病梅的经过和方法的记叙,隐晦地表达了作者治疗病态社会改革政治的决心和愿望。 文章采用的是借喻的方法,以梅比人,以物喻政,“病梅”象征着病态的社会和被摧残禁锢的人材,“文人画士”暗指封建统治集团的顽固派和专制主义者。 作者认为,世上的事物(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有它自身发生发展的必然趋势。梅,作为一种植物,有它自己发育、生长的规律,或曲或直,或欹或正,或疏或密,都是由于它的属性和生长的环境决定的,应该让它按照自身的规律自然地成长,如果违背它的发展趋势去人为地制造曲直、欹正、疏密,就是对梅的本性的摧残和扼杀。社会上的事物,人们的思想、精神和才能,同自然界的梅一样,也有它自己发生、发展的必然趋势,应该让他们健康地无拘无束地发展,而不应加以压抑和束缚。 然而,“文人画士”却在传统思想的支配下,矫揉造作,从少数人奇特的嗜好和偏见出发,以一种病态的被歪曲了的美学标准衡量天下之梅,违背梅的自然生长规律“夭梅、病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因而使“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是造成梅病的罪魁祸首。社会上的情景与此相似,由于封建专制主义和传统思想观念的压制和束缚,人们的思想被禁锢,人材被扼杀,就像梅树一样,端正笔直的枝条被砍掉,横斜的旁枝却得到保养,新生的嫩芽被毁掉,发展的生机被遏制,造成一种病态畸形的社会,形成一种“万马齐喑”的死气沉沉的政治局面和郁闷窒息的时代气氛。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合理现象表现了强烈的愤懑,对扼杀人材、禁锢思想的封建专制主义者和地主阶级的顽固派,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作者在对“文人画士”所造成的严重祸害进行强烈谴责之后,进而阐述了自己治疗梅病的主张和愿望。他对梅“皆病者,无一完者”的状况,极为痛心,甘愿忍受舆论的辱骂和攻击,立志开辟病梅馆,采取“疗之,纵之,顺之”的方法,打破一切妨碍梅生长的桎梏,解除一切束缚它发展的绳索,让它按自身的规律自由自在地生长,决心把梅病治好。不言而喻,作者记述的是治疗梅病的方法,实质上是治疗病态社会的政治主张。他要求去掉对人们精神上的束缚和阻碍人材发展的枷锁,让人们的个性得到解放,思想和才能得到自由发展,充分体现了作者改革社会的决心和强烈的愿望。 龚自珍处在清王朝表面上是一潭死水,而实际上危机四伏的时期,面临封建制度解体,暴风雨即将来临的前夕,能够对时代的脉搏有敏锐的感触,指斥社会的弊病,强烈要求改革现实,反映了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愿望,是难能可贵的。作为一位著名的启蒙思想家,龚自珍的这种思想,给中国近代史上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以较大的影响,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但是,龚自珍所主张的改革,只不过是在保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某些改良,而这种改良又是企图凭借个人的力量或呼吁统治者来完成的,这种办法终究是无济于事的。因此,他不能不感到力量的不足,不免流露出孤独和忧郁的情绪。 龚自珍在作品中把自然界的生物和社会上的人相比,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相比,是他处在文网密布、言论不自由的时代,议论时政的一种手法,作者的用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应该指出,这种类比并不完全贴切恰当。即使植物也不能完全任其自生自灭,人们可以根据它的生长规律和人类的需要加以改造,使其造福于人类。至于人,则应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改造自己,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完全放纵自如,取消一切约束,任其本能地发展,在任何社会条件下都是不可能的。作者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束缚,主张“个性解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进步的。但是,如果不问历史条件,不管社会制度如何,反对一切约束,就会陷入资产阶级人性论的泥坑。 本文在艺术上最显著的特色是通篇运用比喻的手法,借题发挥,以梅喻人,借物议政。既有“梅”的形象,也有人的影子,表面上是对梅的品评,实际上是对时政的议论,通过对病梅的批评,批判社会政治,状物和议政溶为一体,从而使这篇以生活琐事为题材的小品,寓托着深刻的政治内容。 其次,结构谨严,层次分明。文章以“梅”为中心,先写梅病,后写对梅病的治疗,自然地分为前后两部分。开头介绍盛产梅的地点,从梅的著名品种,引出梅的病状、病因和病情的严重性。继而写作者对病梅的痛感,治疗梅病的经过、方法以及决心和愿望。全文文从字顺,顺理成章,条理清晰,一气呵成。 最后,作品短小精悍,语言简洁精练,文字不拘一格。作者善于谴词炼句,如以“曲”、“直”、“正”、“欹”、“疏”、“密”描写梅的形状,以“斫”、“删”、“夭”、“锄”记述残害梅的动作,以“姿”、“景”、“态”表示梅的美感,准确生动,丰富多彩。作品熔叙述、议论、抒情于一炉,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但是,作者为了逃避当时的文网,采取比较隐晦曲折的手法抨击时政,表述政治见解,使得作品的寓意仍不免有些晦涩。
封建时代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忘了阶级利益,不惜以迫害人才为代价,不容许有各种人才来危害他们的统治大厦。让人才如病梅一样,受到束缚,打击等。我们要珍惜现在这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好时光。可以尽情发挥自我,展示自我。要让自己的才华绽放出来。
是。《病梅馆记》为清代文学家龚自珍创作的一篇散文,其基本内容是先提出问题,在分析问题,之后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符合议论文的特点因此是议论文,主要讲述的是清朝考试期间的趣事和弊端。
这是写梅花的自述作文,你可以参照改下。由于百度字数限制,我附上链接。 这是病梅馆记的读后感: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病梅馆记》作于1839年(据吴昌绶《定庵年谱》,为道光十九年)。这是一篇作者返回故里杭州为自己新辟梅园命名“病梅馆”而作的散文。题目又名《疗梅说》。
从题目字面上看,写作对象是“梅”,落笔重点在“病”字上,十分醒目,引起读者深思。文章这样定题说明作者“歌泣无端字字真”,是有的放矢、有感而发的。“记”是记事文体的一种,更见本文所写内容的真实。从文章内涵来看,托物言志,以梅议政,对封建统治的腐朽、黑暗以及庸俗现象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对追求个性解放和要求变革的进步思想作了真切的反映,是一篇语含“酸辣”的十分精彩的小品文。
全文共三段。第一段,剖析产生病梅的根由。第二段,表明自己疗梅的行动和决心。第三段,抒写自己辟馆疗梅的苦心。
开头从梅的产地入题,列举出江宁的龙蟠,苏州的邓尉、杭州的西溪,都盛产著称于世的梅花,引出叙议的对象。在我国的民族文化传统中,古代历来以青松、翠竹、白梅、黄菊等具有自然天性的事物来比喻志士仁人,以它们的苍劲、坚韧、俊俏、雅洁的特性来比喻人的坚贞、高洁的品格。这里自然是以梅喻人,托物言志,喻意深刻,富有韵味和情致。“皆产梅”,一字“皆”,既说梅分布之广,又说梅产地之多,暗喻天下人才不可胜数,江浙一带尤为人才济济,为下文“江浙之梅皆病”先垫一笔。这里,作者调动读者的艺术知觉去回味这点石成金之笔。鲁枢元在《作家的艺术知觉与心理定势》一文中这样说过:“优秀的作品,字里行间似乎包含着诉之不尽的意蕴和情致,一个词就是一个表象,一句话就是一个意象,一段话就是一种意境,作家仿佛把生活中的有关经验、意绪、思维、情趣全部浓缩在作品之中了,这样的作品令人陶醉,令人回味无穷。”本文起手就把读者置入一片梅林之中,包含“江山代有才人出”的意蕴。先写梅的产地,也为全文的叙议打下了基础。下文接着从三个方面层次清楚地分析了病梅产生的缘由。一是有些人以陈腐的审美情趣和赏梅观点去品梅。这些人认为梅“以曲为美”“以欹为美”“以疏为美”,而“直则无姿”“正则无景”“密则无态”,以他们的好恶作为品梅的标准。这里用“曲”和“真”、“欹”和“正”、“疏”和“密”六个意义相反的形容词,准确简练、对比鲜明地摆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观:曲、欹、疏为美,直、正、密为丑。这里显然是托梅写人,影射封建统治阶级选用人才的标准。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其封建专制,实行严酷的思维统治,戕害刚正、忠贞、富有朝气的人才,钳制人们成为屈曲、奸邪、蝇营狗苟、唯唯诺诺的庸才和奴才。作者入木三分地揭露了产生病梅的黑暗社会现实。二是文人画士正是以上述品梅观点来夭梅、病梅的。文中写道,这些封建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说明他们有见不得人的意图,有不可告人的目的。“以绳天下之梅”,才是他们的本意。他们就是要把“曲”“欹”“疏”作为标准,而将“天下之梅”“斫直”“删密”“锄正”,以达到他们“夭梅”“病梅”的罪恶目的。寥寥数语,严正地揭露和批判了文人画士的居心不善、用意邪恶。这里的文人画士正是代表了清朝封建统治者,他们大兴文字狱,连“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诗句也会引来祸殃;他们以八股文取士,天下出现了“万马齐喑”、令人窒息的沉寂局面。“斫”“删”“锄”,一字一箭,连连戳穿了产生病梅的社会原因,也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的狰狞面目。对于封建统治阶级扼杀人才的罪恶,作者还这样写道:“才士与才民出,则百不才督之缚之,以至于僇(lù同“戮”)之,”“徒僇其心,僇其能忧心,能愤心,能思虑心,能作为心,能有廉耻心,能无渣滓心”(《乙丙之际著议策九》)。只要出现了有才能的士或人,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就群起而督责、束缚,以至于摧残、扼杀他们。这就是斫正删密锄直,“以夭梅病梅”的具体内容。在这一层的字里行间隐含着作者极大的悲愤。三是有些人助纣为虐的卑劣行径。这是帮凶者所为。要养出横斜、疏朗、弯曲的梅花,不是那些一般愚蠢的只知道赚钱的人凭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所能够办到的,于是“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强行地“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这里一连用六个动宾短语,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帮凶们,趋炎附势,投合其主子的意图,极尽扼杀人才之能事,他们采取各种摧残人才的卑劣手段,排斥刚正不阿之士,剪除大量有用之才,扼制新生力量,清洗正直忠良,阻遏蓬勃生气,豢养奸佞邪恶的小人。六个动词用得十分精当:“斫”字揭露他们对刚正廉洁人才的粗暴排斥,“删”字暗喻大批有用人才遭到严重抑制,“夭”字象征新生力量惨遭扼杀,“锄”字比喻大量耿直忠良之士遭到清洗,“遏”字指蛮横地遏制、压抑人才蓬勃的朝气;而“养”字栩栩如生地勾画出封建统治阶级豢养、扶植奸佞小人的邪恶用心。从而强烈地谴责、抨击了封建统治者摧残、戕贼人才的罪恶。“江浙之梅皆病”正是“斫”“删”“夭”“锄”“遏”等罪恶行径所造成的后果。这句照应开头,“江浙之梅”是总括“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的文意;“皆病”点明受害面极广,病梅之多──这是“文人画士”戕害的恶果。于是笔锋直指文人画士:“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祸”“烈”总结了人才受害之惨。“江浙之梅皆病”,且“烈至此”,正是《己亥杂诗》中作者所写的“万马齐喑究可哀”,清王朝扼杀人才,到处是死气沉沉的局面。段末一叹,作者无限同情,满怀愤慨,无情地痛斥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行径。
前面第一段揭示出了病梅的社会根源之后,第二段就写自己疗梅的经过和期望。“予购三百盆,皆病者”,紧扣上文“江浙之梅皆病”;“无一完者”,紧扣上文“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哀怜、义愤之情洋溢、迸发,回肠荡气,自然引出“泣之三日”。为病梅而泣,正是为人才惨遭扼杀而痛心疾首。如泣如诉的语言,同情、愤激的情调,令读者“心有灵犀一点通”,激起了共鸣。作者俯视了病梅产生的社会现实,又洞察到产生病梅的社会根由,并不消极、低沉,而是“予购三百盆”,“誓疗之”,行动何等果敢,态度何等积极,语言何等深沉。“疗”梅的方法是“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纵之顺之”,就是要破除封建统治对人才的束缚,让人才获得自由发展,个性得到解放。“毁其盆”,“解其棕缚”,就是要摧毁封建统治禁锢人才的精神枷锁。“必复之全之”,就是一定要让人才发挥聪明才智,各种人才都能人尽其才。这里吐露了作者要求个性解放,“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心声。作者“疗梅”的描写,曲折地反映了他对于残酷统治的愤慨和要求改革的迫切,以及对个性解放的强烈渴望。从遣词造句看,句式简短,节奏急促,笔力遒劲,让读者感受到“疗梅”急不可待,决心不可动摇。“购”“疗”“纵”“顺”“毁”“解”“复”“全”等动词写出了一系列疗梅的行动及其决心,充分表现了作者对专制主义压抑、束缚的满腔义愤和对抗现实社会中专制淫威的斗争激情。“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旗帜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斗争决心。“予本非文人画士”,表明与他们不是同流人物,也不同流合污。“甘受诟厉”,表现了敢于面对社会现实,针砭时弊,毫不畏惧,不怕打击,不怕迫害,决心与封建统治阶级斗争的思想。“辟病梅之馆”,点明题旨,收束前文。
文章前两段,由写病梅到写病梅之馆。最后一段,写疗梅的心志。用“呜呼”这一叹词引出议论。“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照应前文江浙病梅之多,期望有很多空暇的时间,空闲的田地。实际是慨叹自己暇日不多,疗梅的力量有限,慨叹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挽回人才遭受扼杀的局面,所以用反问句式“安得使予……也哉”来抒写“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的心志。末尾这一叹,以议论方式充分表现出作者坚持斗争的志向。
龚自珍是我国19世纪上半期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生活的年代(清朝嘉庆、道光)是中国封建社会日趋解体、没落,面临崩溃,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过渡时代的开始阶段。在这一历史新阶段,资产阶级刚从封建主义的土壤中露出一点嫩芽。他对封建国家的新危机,具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性,思想带有极大的叛逆性。他以一种特有的敏锐的眼光观察现实,把文学创作与“当今之务”联系起来,在他的文学创作中表现了对清王朝腐败政治的不满,对于官僚的庸碌而不思振作的厌恶,对腐朽、黑暗的现实政治、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尖锐的批判,并发出改革的呼声,提出改良的主张。他首开近代文学史上的一种“讥切时政,诋诽专制”的风气;追求个性解放成了他诗文中的特有情调。《病梅馆记》是在这方面写得最动人而出色的散文精品。这篇议论小品文,以小见大,通过植梅的生活琐事,反映了作者在专制主义的压制和束缚之下,渴望人格的自由、求得精神解放的思想。文章中“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就是要让梅树获得自由的舒展,勃发而健康地生长,反映了他对残酷统治的愤慨和要求改革的迫切。作者身处统一的封建国家面临没落、崩溃的时代,封建统治阶级以文字狱、八股文扼杀一切聪明才智,加强思想统治,奴役人民,“万马齐喑”的阴云笼罩着全国大地。作者眼见到清王朝现实统治为“日之将夕”,在《病梅馆记》中,他借梅喻人议政,强烈要求改革政治,摆脱摧残人性的专制淫威,打破严酷的思想统治,追求个性解放。病梅之所以病,原因是斫伤了它的天性,梅树应该以它蓬勃的生机,以它的自然形态健康生长,这样才符合于自然物理的个性。作者的这个思想认识正是他与束缚个性的现实社会对抗的表现。
对腐朽的现实政治、社会进行无情的揭露和尖锐的批判是龚自珍中年以后作品的重要部分。他的散文,无论写什么题材,总是带着批判的眼光,从全局着眼,从政治、社会的高度看问题,作客观的、公正的对于现实政治、社会的批判,因而一般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写于鸦片战争前夕(1839年,作者48岁)的《病梅馆记》,篇幅不到三百字,其思想内容深刻的原因就在于此。
适应其思想内容表达上的需要,文章的表现形式和手法也非常特殊。《病梅馆记》采用小品文样式,运用以梅喻人,借题发挥、托梅议政的曲笔,透过植梅、养梅、品梅、疗梅的生活琐事,由小见大,表现了破除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鲜明政治观点和主张。文章段段写梅,处处写梅,通篇写梅,产梅之地、夭梅之由、叹梅之病、疗梅之志、疗梅之法,层层写来,有叙有议,每一段,每一层,都影射腐朽的现实政治,矛头指向专制主义严酷的思想统治,抨击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才的压制、摧残的罪行,表达了作者要求改革政治,砸掉禁锢人才的精神桎梏和追求个性解放的迫切愿望,反映了在封建统治下觉醒了的知识分子的反抗情绪和改革时政的要求
龚自珍生活在满清帝国腐朽没落、行将崩溃的时代。他敏锐地预感到封建王朝的新危机,也看到了人民的.痛苦和灾难,因此切望革除弊政,复兴国家。对内,他主张改革农田占有、海疆通商、科举考试、币制等方面的陋规;对外,他主张坚决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甚至打算亲自去前线筹划抗英斗争。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安全,他也十分重视,提出过巩固西北边防的有远见的重要建议。他殷切地希望“不拘一格降人材”,出现一种新的社会力量的“风雷”,以扫荡“万马齐喑”的局面。当然,龚自珍的改革主张,还是想维护满清政府的封建秩序,而不是对封建统治提出根本性的革除。况且,他的改良设想,也因保守派的反对和他自己所处的无权地位而难于实施。但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批判旧制度的勇气,还是应该肯定的。他的改良主义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进步意义的,对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维新运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龚自珍的创作成就以诗为最高,语言瑰丽、奇巧、多彩,内容大都表现他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他的散文,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纵论古今,侧重于批判现实,倡言改革。由于当时思想统治的严酷和他所受的时代、阶级的局限,某些作品带有晦涩艰深的缺点。《病梅馆记》就是一篇针砭时弊而又寓意隐晦的小品散文。作者以托物取喻的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感情。全文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写“病梅”,后一部分写“疗梅”。文章开头,在简要叙述了梅的产地以后,笔锋一转,引出一段关于评梅的美丑标准的议论,用“固也”一语轻轻收住。接着,用犀利的文笔详写病梅的原由。原来在“文人画士”的心目中,梅花“以曲为美”,“以欹为美”,“以疏为美”,但又“未可明昭大号”,也不便号召种梅的人“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于是暗通关节,让第三者来转告花农,让花农们“斫其正,养其旁枝,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投“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正因为这样,弄得“江浙之梅皆病”了。作者面对所购置的三百盆病梅,足足哭了三天,决心要“疗之:纵之顺之”。他下定决心要“疗梅”了。他准备花五年时间使这些病梅“复之全之”,并且“甘受诟厉”,专辟一个病梅馆来调理疗养病梅。作者还表示,要是“多暇日”,“多闲田”,愿尽毕生的精力来疗治江浙一带大量的病梅。
这篇文章,表面上是句句说梅,没有一句题外的话,而实际上却是以写梅为名,以喻人为实,字字句句讥切时政,寓意十分深刻。作者借文人画士不爱自然健康的梅,偏爱病态的梅,致使梅花受到严重摧残为例,影射满清王朝施行严酷的思想禁锢,摧残人才的罪恶行径。那“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正暗指封建统治者这种见不得人的私心;他斫直,删密,锄正,暗示出这些封建统治者是怎样残酷地迫害有才能、想作为、有骨气的人才的。他们所企求的是一些顽钝无耻、冥顽不灵、唯唯诺诺的奴才,以维持那黑暗腐朽、摇摇欲坠的反动统治,这就是他们认为梅花以曲、欹、疏为美的真实意思。关于这一些,龚自珍在他的《乙丙之际著议第九》一文里明确地作过正面说明,他指出到了“衰世”,“才士与才民出,则百不才督之、缚之以至于戮之”,“戮其能忧心,能愤心,能思虑心,能作为心”。不管是士子还是一般老百姓,只要你有才能,想作为,就要受到迫害。他在另一篇文章,《古史钩沉论一》中进一步指出,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他们的黑暗统治,是决不让有才能的人有所作为的,他们“去人之廉以快号令,去人之耻以崇高其身,一人为刚,万夫为柔”,竭力摧毁人们的廉耻,让天下人服服帖帖地做他们的奴才。所以说,这篇《病梅馆记》,作者只不过是托物喻人,借梅议政,用艺术形象来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罢了。
作者决心疗梅、救梅,使梅花得以自然发展,这就表示了他对于被侮辱被损害者的深切同情,和他那种正视现实,渴望冲破黑暗时代的战斗情绪。然而,龚自珍是清醒地估计到自己的力量是十分有限的,要疗治“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的宏愿是难以实现的。所以,文章以感叹作结,发出深沉的感慨
其实当下社会,每个人都是一株“病梅”。为了适应这个社会,被雕琢成千篇一律的摸样,成为社会运转的一个齿轮。这样写会比较深刻,而且更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