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动物药学药剂学论文

发布时间:

动物药学药剂学论文

卵磷脂和聚山梨酯80配合使用可中和抑菌剂,中和后的产物对细菌及培养基无太大影响,因此在稀释液和冲洗液中加入这些物质可有效的降低药品对细菌和真菌的抑制作用,同时促进受损的细菌和真菌生长。

某些国产试剂、试药与进口品存在一定的质量差异,《欧洲药典》收载的冲洗液配方中卵磷脂及聚山梨酯80的含量较多,当用国产品配制时,其溶解性能不好,造成溶液混浊,冲洗量大时,溶液过滤的速度缓慢,影响冲洗效果,甚至无法进行过滤。该问题通过降低配方中各成分的量可以得到有效解决。经验证,即使配方中的各成分量减少一半,效果依然可满足实验的需要,且过滤速度适宜,还可降低实验成本。

兽药中纳米乳的优点和缺点分析论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兽药中纳米乳的优点和缺点分析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

纳米乳技术是纳米乳化技术的简称,是在乳化剂作用下将水相、油相进行乳化后获得纳米级别药物微粒的一项制药技术,其在兽药临床应用过程中的优点很多,如可使油相和水相共为一体,增加药物的溶解度,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避开肝脏首关效应等,也存在制药成本高,保质期短,影响标准检测等缺点;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纳米乳技术因缺点带来的推广困难会逐步解决,在不久的将来能广泛应用于养殖业。

关键词:

纳米乳;纳米技术;兽药;推广;应用;

引言:

纳米乳技术是纳米乳化技术的简称,纳米乳实质上是乳剂的一种,是在乳化剂作用下利用特殊的'乳化工艺,将药物制备成纳米级别的小乳粒的技术[1]。和普通剂型相比,纳米乳剂型药物微粒更小,比表面积更大,生物利用度更高,药效更加理想。为了能帮助大家更清楚地认识纳米乳技术,笔者以此为话题和大家作一下交流。

1、纳米乳

纳米乳是药物的一种剂型,由水相、油相和表面活性剂组成,有的药物中还加入了助表面活性剂而使体系更加稳定[2]。纳米乳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企业在兽药产品中进行了应用,但由于多种原因,如乳化设备不够先进、制造成本高、市场接受度低等,导致当时该剂型在兽药临床并未得到广泛应用。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和时代的不断进步,兽药监察力度空前加大,市场上不规范的兽药品类越来越少,90%以上都是按照国家、地方或行业标准制成的国标药物。而国标药物临床效果要想充分体现,第一需要药物的配伍技术,第二就是对于药物本身来讲,需要提升本身的生物利用度。纳米乳技术正是基于上述背景在近些年脱颖而出,在化药领域、中兽药领域、饲料添加剂等领域都得到了应用。

2、纳米乳的优点

纳米乳在兽药临床应用过程中的优点很多,如可使油相和水相共为一体,增加药物溶解度,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避开肝脏首关效应等。

、使油相和水相共为一体

纳米乳体系由油相、水相、表面活性剂以及助表面活性剂等成分组成,其中表面活性剂又称乳化剂,其分子结构中,一端亲水,一端亲油,这种特殊的结构可使得体系在表面活性剂作用下,将油相溶解于水或将水相溶解于油中,前者又称“水包油”型纳米乳剂,后者则称之为“油包水”型纳米乳剂。只要选择的配方得当,表面活性剂本身的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和油相乳化所需的亲水亲油平衡值相同或相近,则做出来的体系就比较稳定,能使油相和水相非常均匀地共为一体,而不是油相漂浮在水相上面出现分层现象。

、增加药物溶解度

有些药物本身不溶于水,但能溶于某种油中,利用这个原理,可以先将药物溶解在油中,之后将此作为油相,通过纳米乳化技术将油相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溶解于水,从而增加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一般来讲,以纳米乳为载体制备的药物,载药量通常在~5%之间,载药量过低就会失去意义,载药量过高又会引发体系的不稳定,药物很容易在后期储藏过程中出现析出现象,尤其是耐低温性能下降,冬季很容易析出,但和普通剂型相比,纳米乳剂型已经显着提高了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

、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

纳米乳的乳滴粒径一般在100nm以下,有些药甚至能够做到10nm左右,如此小的粒径使其在口服后很容易穿透细胞膜或细胞间隙而进入体循环中。这种小尺寸效应是纳米乳剂型有别于其他剂型的重要一点,加上粒径变小后药物的比表面积大幅增加,和靶器官的组织细胞接触面也得到增大,最终使得药物生物利用度提高。拿临床常用的兽药替米考星来讲,通过药代动力学检测发现,普通的口服液剂型只是纳米乳剂型的~倍左右。药物生物利用度的提高有利于降低用药剂量和缩短疗程,从而降低治疗费用,也有利于减少病原菌耐药性的产生,还有利于解决因兽药残留产生的食品安全问题。

、避开肝脏首关效应

纳米乳剂型有别于其他制剂,由于药物是溶解在油相当中的,而油相成分为脂类物质,在进入肠道后,其吸收不是通过小肠血管的,而是先进入到肠淋巴管,最后再经淋巴循环汇入到血液中,如此吸收方式使得药物没有经过肠道静脉进入到肝门静脉,再经过肝脏进入到体循环,也就避免了肝药酶的灭活作用,有效避开了肝脏首关效应。这种特殊的吸收方式使得药物使用时无需首次加倍,即节约了药物使用成本,同时也降低了药物对肝脏的损害,可谓一举两得。

3、纳米乳的缺点

纳米乳临床应用过程中虽然具有多种优点,但也同样具有一些不可回避的缺点,如制备成本就比较高,纳米乳的工艺中大部分都是通过高速乳化机的乳化作用来制备的,设备的投入和对乳化过程的工艺要求都较高,加上本身表面活性剂的市场价格也不低,实际纳米乳原液中表面活性剂含量能占到18%~36%之间,这些成本加起来导致药物市场售价较高,对推广造成了一定困难。另外,纳米乳为液体制剂,和固体制剂相比稳定性会差一些,药物保质期通常在6~18个月,而固体制剂的则为2~3年。还有在中药制剂中,尤其是口服液制剂和注射液制剂,产品在按照国家标准检测过程中有一项是薄层检验,其中的有关物质通过条带的位置对照能判定产品质量,但表面活性剂的存在会影响薄层检验结果,这也是导致很多中药液体制剂无法使用纳米乳技术的原因。虽然纳米乳技术在推广和应用过程中有诸多困难,但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该技术在推广过程中的困难会逐渐被克服。

4、小结

纳米乳化技术是一种新型药物制剂技术,属于纳米技术的一种,由于药物粒子达到了纳米级别,这种小尺寸效应直接解决了很多传统技术无法解决的难题[3]。在我国,目前多家兽药巨头已经将氟苯尼考、替米考星、土霉素、红霉素等药物制成了纳米乳剂应用于临床,添加剂领域则以纳米维生素应用最为广泛,植物精油领域目前薄荷油、牛至油、香芹酚、连翘油、桉叶油等也制成了纳米乳剂在无抗养殖领域得到了应用。相信通过以产品为载体的纳米乳化技术的不断普及,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给兽药行业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参考文献

[1]吴旭锦,欧阳五庆,朱小甫,等.黄芩甙纳米乳的制备[J].精细化工,2007(5):470-472.

[2]刘岳,曹丹丹.纳米乳在兽医药剂学中的应用[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8(10):155.

[3]胡宏伟,李剑勇,吴培星,等.纳米乳在药剂学中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J].湖北农业科学,2009,48(3):747-750.

动物药学物制剂论文

你是想问什么,是哪个题目比较容易或更有前景?我推荐生物制品类药物,因为在以后的资源匮乏社会中,生物制品就显得格外显眼,况且现在生物制品的发展也已经初具规模,比较容易找题材,也更有前途!

吡咯类抗真菌药物制剂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研究摘要] 目的:研究建立吡咯类抗真菌药物制剂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方法:通过预试验摸索,拟以含有组氨酸、卵磷脂和聚山梨酯80的混合溶液作为稀释剂及冲洗液,采用离心沉淀集菌法与薄膜过滤法联用的方法进行此类药物的微生物限度检查并进行方法学验证。结果:按《中国药典》2005年版附录要求对拟定方法进行验证,结果验证菌株的回收率均大于70%,控制菌检查阳性菌也生长良好。结论:以含有组氨酸、卵磷脂和聚山梨酯80的混合溶液作为稀释剂及冲洗液,采用离心沉淀集菌法与薄膜过滤法联用进行吡咯类抗真菌药物制剂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是可行的。[关键词] 吡咯类抗真菌药物制剂;微生物限度检查;离心集菌法;薄膜过滤法吡咯类抗真菌药,如硝酸布康唑和克霉唑,具广谱抗真菌活性,对表皮癣菌、毛发癣菌、曲菌、着色真菌、隐球菌属和念珠菌属均有较好的抗菌活性。该类药物通过干扰细胞色素P-450的活性,从而抑制真菌细胞膜主要固醇类-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损伤真菌细胞膜并改变其通透性,导致重要的细胞内物质外漏,还可抑制真菌的三酰甘油和磷脂的生物合成,抑制氧化酶和过氧化酶的活性,引起细胞内过氧化氢积聚,导致细胞亚微结构变性和细胞坏死。此类药物对细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根据目前国内要求,非规定灭菌的药物制剂均需建立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包括抗细菌和抗真菌类药物制剂,但由于此类药物抗菌活性很强,因此如何消除其抑菌性,使检验得以顺利进行就成为建立方法时极为重要也是较为困难的关键点。本文作者选择目前在国内还没有适宜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吡咯类(如硝酸布康唑和克霉唑)抗真菌药物制剂进行了试验研究,经多次试验,重点对冲洗液组成和冲洗量进行考察研究和优选,最终参考《欧洲药典》确定了以含有组氨酸、卵磷脂和聚山梨酯80的混合溶液作为稀释剂及冲洗液,采用离心沉淀集菌法与薄膜过滤法联用,从而建立了硝酸布康唑类和克霉唑类药物制剂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并进行了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是适宜可行的。1试药与仪器试药硝酸布康唑阴道乳膏3批,克霉唑阴道片2个厂家各3批,复方克霉唑乳膏3批,克霉唑乳膏3批,醋酸米康唑乳膏3批,均为市售药品;营养肉汤培养基,改良马丁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胆盐乳糖培养基,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琼脂培养基,甘露醇氯化钠琼脂培养基,均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组氨酸、卵磷脂、聚山梨酯80、蛋白胨、氯化钠、磷酸二氢钾、磷酸氢二钠均为市售分析纯试剂、试药;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26003],枯草芽孢杆菌[CMCC(B)63501],大肠埃希菌[CMCC(B)44102],铜绿假单胞菌[CMCC(B)10104],白色念珠菌[CMCC(F)98001],黑曲霉[CMCC(F)98003],以上菌种均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菌种室,按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附录的要求将以上5种验证菌配制成每1 ml中含菌量为50~100 cfu的菌液。仪器洁净工作台,医用吸引器,低速离心机等。2方法与结果药典附录收载方法试验的结果将上述各药品用《中国药典》2005年版推荐的常用稀释剂pH 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制成1∶10的供试液,依次采用药典附录收载的几种消除药物抑菌性的处理方式,即培养基稀释法(取1∶10的供试液按每皿 ml或取1∶100的供试液按每皿 ml注皿)、离心沉淀集菌法和以pH 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为冲洗液的薄膜过滤法、以及将离心沉淀集菌法与薄膜过滤法联用进行菌落计数试验。其中,以pH 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为冲洗液,冲洗总量已达1 000 ml的离心沉淀集菌法与薄膜过滤法联用试验回收率测定结果见表1。回收率测定即使采用了处理力度较大的离心沉淀集菌法与薄膜过滤法联用,5种验证菌株中仍有4种回收率为零,说明吡咯类抗真菌药物具有很强的抑制细菌和真菌的作用,或说明滤膜对此类药物有较强的吸附作用,目前常用的冲洗液很难将其冲洗干净,国内常用的几种处理方式均不适用于此类药品。不同配方稀释剂与冲洗液的效果比较参考《中国药典》2005年版[1]、《欧洲药典》第5版[2],配制了下列5种稀释剂与冲洗液,详见表2。选用一批克霉唑阴道片,依次试验上述5种稀释剂与冲洗液,采用离心沉淀集菌法与薄膜过滤法联用,比较实验效果,详见表3。上述结果表明,采用欧洲药典配方溶液且卵磷脂为进口试剂,或采用自拟5号溶液作为稀释剂与冲洗液均对消除药品的抑菌性效果较为满意,但当卵磷脂改为国产试剂时,由于溶液呈混浊状,无法进行过滤。将卵磷脂和聚山梨酯80的量降为欧洲药典配方量的一半时,溶液澄清度可不受试剂质量影响,同时冲洗效果也可满足实验要求。建立的方法根据上述试验结果建立方法取供试品10 g,加入含有无菌组氨酸-卵磷脂-聚山梨酯80的混合溶液(配制方法见后)至100 ml,在45℃保温振摇至供试品分散均匀,制成1∶10的均匀供试品储备液。细菌计数、霉菌和酵母菌计数均采用离心沉淀集菌法与薄膜过滤法联用。取1∶10的供试品储备液50 ml,以500 r/min的速率离心5 min,取全部上清液,加上述混合溶液至50 ml,再以3 000 r/min的速率离心20 min,取底部集菌液约5 ml,加上述混合溶液至50 ml,即为1∶10的供试液(乳膏等制剂可略去沉淀步骤)。取1∶10的供试液1 ml,加至上述混合溶液100 ml中,用薄膜过滤器全部过滤,以上述混合溶液作为冲洗液,每次冲洗100 ml,共冲洗3次,取滤膜,依法检查(《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Ⅺ J)。控制菌检查(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采用离心沉淀集菌法与薄膜过滤法联用。取上述菌落计数项下1∶10的供试液10 ml,加至上述混合溶液100 ml中,用薄膜过滤器全部过滤,冲洗方式同菌落计数项下,将滤膜接种至相应的培养基中,依法检查(《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Ⅺ J)。无菌组氨酸-卵磷脂-聚山梨酯80混合溶液配制方法聚山梨酯80 15 g,卵磷脂 g,组氨酸 g,蛋白胨 g,氯化钠 g,磷酸二氢钾 g,磷酸氢二钠 g,水1 000 ml,混匀,微温溶解,分装,灭菌。验证试验按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附录要求对上述建立的方法进行验证。细菌计数、霉菌和酵母菌计数方法的验证菌液组:分别取上述5种菌液各1 ml,采用平皿计数法,测定制备好的菌液中每毫升的活菌数。供试品对照组:取1∶10的供试液1 ml,加入上述混合溶液100 ml,用薄膜过滤器全部过滤,冲洗方式同上,取滤膜,置规定温度培养、计数。试验组:取1∶10的供试液1 ml,按供试品对照组同法操作,在第三次冲洗液中加入1 ml上述菌液(50~100 cfu试验菌),取滤膜,置规定温度培养、计数,计算回收率,见表4。稀释剂对照组:分别取上述5种菌液各10 ml(500~1 000 cfu试验菌),按供试品对照组同法操作,计算回收率,见表4。按下列公式计算回收率(%):上述实验显示,各验证菌的回收率均达到药典附录要求,表明该类药品采用此法进行细菌、霉菌和酵母菌计数是可行的。控制菌检查方法的验证试验组:取上述1∶10的供试液10 ml,加至上述混合溶液100 ml中,用薄膜过滤器全部过滤,冲洗方式同上,将滤膜加至相应培养基100 ml中进行增菌培养,作为供试品组。空白对照组:取上述混合溶液10 ml,同法操作,作为稀释剂空白对照组。阴性菌对照组:取1∶10的供试液10 ml,加至上述混合溶液100 ml中,用薄膜过滤器全部过滤,冲洗方式同上,但在第3次冲洗液中加入适宜的阴性对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查就选用大肠埃希菌作为阴性对照菌)10~100 cfu,将滤膜加至相应培养基100 ml中作为阴性菌对照组。阳性菌对照组:取1∶10的供试液10 ml,加至上述混合溶液100 ml中,用薄膜过滤器全部过滤,冲洗方式同上,但在第3次冲洗液中加适宜的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查就加入金黄色葡萄球菌)10~100 cfu,将滤膜加至相应培养基100 ml中作为阳性菌对照组。上述各组均置35~37℃培养18~24 h,分别划线于相应培养基上,再置35~37℃培养18~24 h,结果阳性菌对照组均生长良好,表明该类药物经此法处理后已无抑菌作用或其抑菌作用可以忽略不计;阴性菌均未检出,表明该控制菌检查方法的专属性好,说明方法可行。3讨论本实验研究说明吡咯类药物对细菌和真菌同时具有很强的抑菌作用,对于这类具有较强抗菌活性的药物必须首先摸索处理方式来消除其抑菌作用,然后方能顺利进行其微生物限度检查。若采用薄膜过滤法进行药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选用的稀释液和冲洗液的种类和用量非常重要,甚至可以决定方法的适用与否。作为微生物限度检查用稀释液和冲洗液,不单应具有溶解药物的功能,同时还应具有维持菌体细胞膜的通透性、修复受损细胞、破坏药物对菌体细胞损伤等作用。本实验确定的冲洗液的处方中组氨酸是白色念珠菌生长中重要的氮源之一;卵磷脂对于细胞膜的修复可起到重要的作用;聚山梨酯80作为一种表面活性剂,可降低细菌体周围与培养基接触面之间的表面张力,使外围营养物质更快地进入细胞内,因而促进细菌较快的生长和其他活动。卵磷脂和聚山梨酯80配合使用可中和抑菌剂,中和后的产物对细菌及培养基无太大影响,因此在稀释液和冲洗液中加入这些物质可有效的降低药品对细菌和真菌的抑制作用,同时促进受损的细菌和真菌生长。某些国产试剂、试药与进口品存在一定的质量差异,《欧洲药典》收载的冲洗液配方中卵磷脂及聚山梨酯80的含量较多,当用国产品配制时,其溶解性能不好,造成溶液混浊,冲洗量大时,溶液过滤的速度缓慢,影响冲洗效果,甚至无法进行过滤。该问题通过降低配方中各成分的量可以得到有效解决。经验证,即使配方中的各成分量减少一半,效果依然可满足实验的需要,且过滤速度适宜,还可降低实验成本。[参考文献][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S].二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附录93.[2]欧洲药典[S].第5版.Appendix XVI .

自己写的话写动植物提取的比较简单些,提取一般就是水提醇沉法,纯度更高的话经过膜过滤就行了。在通过你的实验很容易,在进一步结合生产(大批量生产)部分工艺稍作改进。通过这几个方面就行了,很容易写够字数的。

这种论文可以先从自己的知识积累入手,看自己对这些更熟悉那个,再从资料方面进行查看,可以在百度百科,百度文库之类的地方搜索,或者利用图书馆的相关图书查阅资料,在看的过程中,了解这些的相关知识。再根据这些资料列出提纲或者检索,根据标准论文形式书写即可。这一过程其实最花费时间的是资料的查阅和整合,写论文其实是一气呵成就好了

药学药物制剂工作论文

吡咯类抗真菌药物制剂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研究摘要] 目的:研究建立吡咯类抗真菌药物制剂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方法:通过预试验摸索,拟以含有组氨酸、卵磷脂和聚山梨酯80的混合溶液作为稀释剂及冲洗液,采用离心沉淀集菌法与薄膜过滤法联用的方法进行此类药物的微生物限度检查并进行方法学验证。结果:按《中国药典》2005年版附录要求对拟定方法进行验证,结果验证菌株的回收率均大于70%,控制菌检查阳性菌也生长良好。结论:以含有组氨酸、卵磷脂和聚山梨酯80的混合溶液作为稀释剂及冲洗液,采用离心沉淀集菌法与薄膜过滤法联用进行吡咯类抗真菌药物制剂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是可行的。[关键词] 吡咯类抗真菌药物制剂;微生物限度检查;离心集菌法;薄膜过滤法吡咯类抗真菌药,如硝酸布康唑和克霉唑,具广谱抗真菌活性,对表皮癣菌、毛发癣菌、曲菌、着色真菌、隐球菌属和念珠菌属均有较好的抗菌活性。该类药物通过干扰细胞色素P-450的活性,从而抑制真菌细胞膜主要固醇类-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损伤真菌细胞膜并改变其通透性,导致重要的细胞内物质外漏,还可抑制真菌的三酰甘油和磷脂的生物合成,抑制氧化酶和过氧化酶的活性,引起细胞内过氧化氢积聚,导致细胞亚微结构变性和细胞坏死。此类药物对细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根据目前国内要求,非规定灭菌的药物制剂均需建立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包括抗细菌和抗真菌类药物制剂,但由于此类药物抗菌活性很强,因此如何消除其抑菌性,使检验得以顺利进行就成为建立方法时极为重要也是较为困难的关键点。本文作者选择目前在国内还没有适宜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吡咯类(如硝酸布康唑和克霉唑)抗真菌药物制剂进行了试验研究,经多次试验,重点对冲洗液组成和冲洗量进行考察研究和优选,最终参考《欧洲药典》确定了以含有组氨酸、卵磷脂和聚山梨酯80的混合溶液作为稀释剂及冲洗液,采用离心沉淀集菌法与薄膜过滤法联用,从而建立了硝酸布康唑类和克霉唑类药物制剂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并进行了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是适宜可行的。1试药与仪器试药硝酸布康唑阴道乳膏3批,克霉唑阴道片2个厂家各3批,复方克霉唑乳膏3批,克霉唑乳膏3批,醋酸米康唑乳膏3批,均为市售药品;营养肉汤培养基,改良马丁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胆盐乳糖培养基,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琼脂培养基,甘露醇氯化钠琼脂培养基,均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组氨酸、卵磷脂、聚山梨酯80、蛋白胨、氯化钠、磷酸二氢钾、磷酸氢二钠均为市售分析纯试剂、试药;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26003],枯草芽孢杆菌[CMCC(B)63501],大肠埃希菌[CMCC(B)44102],铜绿假单胞菌[CMCC(B)10104],白色念珠菌[CMCC(F)98001],黑曲霉[CMCC(F)98003],以上菌种均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菌种室,按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附录的要求将以上5种验证菌配制成每1 ml中含菌量为50~100 cfu的菌液。仪器洁净工作台,医用吸引器,低速离心机等。2方法与结果药典附录收载方法试验的结果将上述各药品用《中国药典》2005年版推荐的常用稀释剂pH 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制成1∶10的供试液,依次采用药典附录收载的几种消除药物抑菌性的处理方式,即培养基稀释法(取1∶10的供试液按每皿 ml或取1∶100的供试液按每皿 ml注皿)、离心沉淀集菌法和以pH 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为冲洗液的薄膜过滤法、以及将离心沉淀集菌法与薄膜过滤法联用进行菌落计数试验。其中,以pH 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为冲洗液,冲洗总量已达1 000 ml的离心沉淀集菌法与薄膜过滤法联用试验回收率测定结果见表1。回收率测定即使采用了处理力度较大的离心沉淀集菌法与薄膜过滤法联用,5种验证菌株中仍有4种回收率为零,说明吡咯类抗真菌药物具有很强的抑制细菌和真菌的作用,或说明滤膜对此类药物有较强的吸附作用,目前常用的冲洗液很难将其冲洗干净,国内常用的几种处理方式均不适用于此类药品。不同配方稀释剂与冲洗液的效果比较参考《中国药典》2005年版[1]、《欧洲药典》第5版[2],配制了下列5种稀释剂与冲洗液,详见表2。选用一批克霉唑阴道片,依次试验上述5种稀释剂与冲洗液,采用离心沉淀集菌法与薄膜过滤法联用,比较实验效果,详见表3。上述结果表明,采用欧洲药典配方溶液且卵磷脂为进口试剂,或采用自拟5号溶液作为稀释剂与冲洗液均对消除药品的抑菌性效果较为满意,但当卵磷脂改为国产试剂时,由于溶液呈混浊状,无法进行过滤。将卵磷脂和聚山梨酯80的量降为欧洲药典配方量的一半时,溶液澄清度可不受试剂质量影响,同时冲洗效果也可满足实验要求。建立的方法根据上述试验结果建立方法取供试品10 g,加入含有无菌组氨酸-卵磷脂-聚山梨酯80的混合溶液(配制方法见后)至100 ml,在45℃保温振摇至供试品分散均匀,制成1∶10的均匀供试品储备液。细菌计数、霉菌和酵母菌计数均采用离心沉淀集菌法与薄膜过滤法联用。取1∶10的供试品储备液50 ml,以500 r/min的速率离心5 min,取全部上清液,加上述混合溶液至50 ml,再以3 000 r/min的速率离心20 min,取底部集菌液约5 ml,加上述混合溶液至50 ml,即为1∶10的供试液(乳膏等制剂可略去沉淀步骤)。取1∶10的供试液1 ml,加至上述混合溶液100 ml中,用薄膜过滤器全部过滤,以上述混合溶液作为冲洗液,每次冲洗100 ml,共冲洗3次,取滤膜,依法检查(《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Ⅺ J)。控制菌检查(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采用离心沉淀集菌法与薄膜过滤法联用。取上述菌落计数项下1∶10的供试液10 ml,加至上述混合溶液100 ml中,用薄膜过滤器全部过滤,冲洗方式同菌落计数项下,将滤膜接种至相应的培养基中,依法检查(《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Ⅺ J)。无菌组氨酸-卵磷脂-聚山梨酯80混合溶液配制方法聚山梨酯80 15 g,卵磷脂 g,组氨酸 g,蛋白胨 g,氯化钠 g,磷酸二氢钾 g,磷酸氢二钠 g,水1 000 ml,混匀,微温溶解,分装,灭菌。验证试验按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附录要求对上述建立的方法进行验证。细菌计数、霉菌和酵母菌计数方法的验证菌液组:分别取上述5种菌液各1 ml,采用平皿计数法,测定制备好的菌液中每毫升的活菌数。供试品对照组:取1∶10的供试液1 ml,加入上述混合溶液100 ml,用薄膜过滤器全部过滤,冲洗方式同上,取滤膜,置规定温度培养、计数。试验组:取1∶10的供试液1 ml,按供试品对照组同法操作,在第三次冲洗液中加入1 ml上述菌液(50~100 cfu试验菌),取滤膜,置规定温度培养、计数,计算回收率,见表4。稀释剂对照组:分别取上述5种菌液各10 ml(500~1 000 cfu试验菌),按供试品对照组同法操作,计算回收率,见表4。按下列公式计算回收率(%):上述实验显示,各验证菌的回收率均达到药典附录要求,表明该类药品采用此法进行细菌、霉菌和酵母菌计数是可行的。控制菌检查方法的验证试验组:取上述1∶10的供试液10 ml,加至上述混合溶液100 ml中,用薄膜过滤器全部过滤,冲洗方式同上,将滤膜加至相应培养基100 ml中进行增菌培养,作为供试品组。空白对照组:取上述混合溶液10 ml,同法操作,作为稀释剂空白对照组。阴性菌对照组:取1∶10的供试液10 ml,加至上述混合溶液100 ml中,用薄膜过滤器全部过滤,冲洗方式同上,但在第3次冲洗液中加入适宜的阴性对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查就选用大肠埃希菌作为阴性对照菌)10~100 cfu,将滤膜加至相应培养基100 ml中作为阴性菌对照组。阳性菌对照组:取1∶10的供试液10 ml,加至上述混合溶液100 ml中,用薄膜过滤器全部过滤,冲洗方式同上,但在第3次冲洗液中加适宜的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查就加入金黄色葡萄球菌)10~100 cfu,将滤膜加至相应培养基100 ml中作为阳性菌对照组。上述各组均置35~37℃培养18~24 h,分别划线于相应培养基上,再置35~37℃培养18~24 h,结果阳性菌对照组均生长良好,表明该类药物经此法处理后已无抑菌作用或其抑菌作用可以忽略不计;阴性菌均未检出,表明该控制菌检查方法的专属性好,说明方法可行。3讨论本实验研究说明吡咯类药物对细菌和真菌同时具有很强的抑菌作用,对于这类具有较强抗菌活性的药物必须首先摸索处理方式来消除其抑菌作用,然后方能顺利进行其微生物限度检查。若采用薄膜过滤法进行药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选用的稀释液和冲洗液的种类和用量非常重要,甚至可以决定方法的适用与否。作为微生物限度检查用稀释液和冲洗液,不单应具有溶解药物的功能,同时还应具有维持菌体细胞膜的通透性、修复受损细胞、破坏药物对菌体细胞损伤等作用。本实验确定的冲洗液的处方中组氨酸是白色念珠菌生长中重要的氮源之一;卵磷脂对于细胞膜的修复可起到重要的作用;聚山梨酯80作为一种表面活性剂,可降低细菌体周围与培养基接触面之间的表面张力,使外围营养物质更快地进入细胞内,因而促进细菌较快的生长和其他活动。卵磷脂和聚山梨酯80配合使用可中和抑菌剂,中和后的产物对细菌及培养基无太大影响,因此在稀释液和冲洗液中加入这些物质可有效的降低药品对细菌和真菌的抑制作用,同时促进受损的细菌和真菌生长。某些国产试剂、试药与进口品存在一定的质量差异,《欧洲药典》收载的冲洗液配方中卵磷脂及聚山梨酯80的含量较多,当用国产品配制时,其溶解性能不好,造成溶液混浊,冲洗量大时,溶液过滤的速度缓慢,影响冲洗效果,甚至无法进行过滤。该问题通过降低配方中各成分的量可以得到有效解决。经验证,即使配方中的各成分量减少一半,效果依然可满足实验的需要,且过滤速度适宜,还可降低实验成本。[参考文献][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S].二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附录93.[2]欧洲药典[S].第5版.Appendix XVI .

某些国产试剂、试药与进口品存在一定的质量差异,《欧洲药典》收载的冲洗液配方中卵磷脂及聚山梨酯80的含量较多,当用国产品配制时,其溶解性能不好,造成溶液混浊,冲洗量大时,溶液过滤的速度缓慢,影响冲洗效果,甚至无法进行过滤。该问题通过降低配方中各成分的量可以得到有效解决。经验证,即使配方中的各成分量减少一半,效果依然可满足实验的需要,且过滤速度适宜,还可降低实验成本。

药剂科药学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摘要】 目的研究我院药剂科开展药学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方法对本院药剂科的药学工作现状进行观察总结,同时采用问卷调查与文献资料查阅方法。结果当前,我院药学服务还存在以下问题:药剂科的工作人员没有及时向患者解释如何使用该类药物,我院药剂科并未设置专门的药物咨询室;一些药剂师在新药物知识的补充上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对药学服务的重要性也尚未形成深刻的认识。结论我院要提升药学服务水平应当做好以下工作:药剂科必须加强对配药窗口的建设,应当与医院进行协商在门诊大厅等较为显著的位置设置专门的药物咨询室;必须加强对药剂师的专业技能的培训;必须提升医院以及科室对药学服务的认知水平。

【关键词】 药剂科;药剂师;药学服务

我院为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提出了优化药学服务的工作要求。药学服务活动的提出也标志着药剂科的工作,必须从简单的药物提供转变到引导患者科学用药、提供全方位药物治疗服务措施等方面。而在药学服务的开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我院药学服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此,本文以本院药剂科的药学服务资料为基础数据,探讨其中存在的不足和完善措施。

1药剂科开展药学服务存在的问题

用药说明与药物咨询问题:在我院的门诊药物发放窗口,由于窗口较少并且每日领取药物的患者较多。因此,药剂科的工作人员往往疲于繁琐的找药与给药事务发药。在短暂的发药过程中药剂师一方面没有更多的时间向患者解释如何使用该类药物;另一方面部分药剂师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也不愿意主动向患者解释药物使用方法。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经常会遇到药物使用与咨询的问题,而在这种情况下我院药剂科并未设置专门的药物咨询室,使得患者对药物的疑问和咨询得不到解决,从而使得部分患者降低了对药学服务的满意度。药师专业技能问题:药剂师的专业技能水平越高,对于患者的用药处方鉴别能力也就越高。这样可以显著降低不当处方对患者可能造成的影响,同样的也能够给患者提供更优化的用药治疗方案,从而提高药物使用的效果[1]。但是,当前由于我院引进的药物种类较多,并且随着医药技术的进步还经常购入一些新型药物。在此背景下如果药剂师缺乏及时的知识更新,那么对于这些药物的使用就很难做出科学的把握。而受到我院药剂科专业业务知识培训的次数以及部分药剂师工作压力的影响,一些药剂师在新药物知识的补充上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就使得药剂师在开展药学服务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错误或不完整的药物使用指导,从而降低药学服务的水平。药学服务的认知问题:从全国来看各个医院的药剂科往往均被认为是医院的辅助性科室,这就使得医院对药剂科的重视程度不足。在此背景下医院对药剂科的相关药学服务投入也较少,这就使得药剂科在开展相关药学服务时得不到有效的支持。而长期不受重视使得药剂科的相关工作人员对自身的工作产生了思想偏差。部分工作人员认为自己的工作处于辅助地位,对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认知不足。因此,对药学服务的重要性也尚未形成深刻的认识。这种认知上的错误使得相关工作人员,在实施药学服务时以完成任务的心态来对待。这就使得药学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受到较大的负面影响。

2提升药学服务水平的对策

强化窗口建设做好药物咨询:根据实践总结可知患者与药剂师接触最多的地方是在患者的取药窗口,而从患者疑问解答的及时性来看,窗口药剂师在配药时的及时用药解释则是最具效用的。为此,药剂科必须加强对配药窗口的建设,从而做好患者与药剂师沟通的第一渠道。为此,药剂科应当增加医院的配药窗口,从而降低单个窗口的工作压力。这样窗口的药剂师可以为患者做出更多的解释。此外,药剂科应当制定相关的药学服务规定,要求药剂师在配药时对患者进行用药解释。针对本院当前在药物咨询上存在的不足,药剂科应当与医院进行协商在门诊大厅等较为显著的位置设置专门的药物咨询室。从而为有用药或相关需要的患者提供专业的药学服务,为患者更好的进行针对性用药提供帮助。强化培训提高药剂师专业技能:要加强对药剂师的专业技能的培训,为此药剂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分批选派药剂师进入高校或科研单位进行学习,从而增强药剂师的专业理论技能;第二,加强药剂科内部的交流学习频次和深度,从而帮助药剂师做好业务提升与理论进步;第三,定期开展药剂师专业技能比赛和考核,从而激发药剂师自我学习的意愿。提升药学服务认知水平:药学服务的认知水平直接影响到药剂科的'药学服务质量,为此必须强化医院以及科室对药学服务的认知水平。要提升药学服务水平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医院管理者必须从高层决策角度来提升药剂科的地位,并支持其开展药学服务;第二,药剂科要在内部进行药学服务宣传,并做好相关奖惩机制从而促进药剂师对药学服务的认知水平提升[2];第三,药剂师自身要树立起科学的药学服务意识,认清自身的职责所在提升自身的药学服务意识和水平。

3讨论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医疗改革事业的深入发展,一方面传统的医药工作中“以药为中心”的观点正在逐步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方向发展[3]。在我院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与提升医疗服务的过程中,积极开展了药学服务活动。药学服务是药师依据患者的病情与处方,向患者提供并承担相应药物治疗服务的实践活动。当前,我院药学服务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药剂科的工作人员往往疲于繁琐的找药与给药发药事务,没有更多的时间向患者解释如何使用该类药物;我院药剂科并未设置专门的药物咨询室,使得患者对药物的疑问和咨询得不到解决,从而使得部分患者降低了对药学服务的满意度。第二,对于药学服务而言药剂师的专业技能知识是保障药学服务的关键,因此,药剂师的专业技能高低也就直接影响到药学服务水平的高低。受到我院药剂科专业业务知识培训的次数以及部分药剂师工作压力的影响,一些药剂师在新药物知识的补充上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第三,对药学服务的重要性也尚未形成深刻的认识。我院要提升药学服务水平应当做好以下工作:第一,药剂科必须加强对配药窗口的建设,从而做好患者与药剂师沟通的第一渠道;药剂科应当与医院进行协商在门诊大厅等较为显著的位置设置专门的药物咨询室。第二,在整个药学服务体系中药剂师居于核心地位,而药剂师的技能则是药学服务水平高低的直接影响因子,所以必须加强对药剂师的专业技能的培训。第三,药学服务的认知水平直接影响到药剂科的药学服务质量,为此必须提升医院以及科室对药学服务的认知水平。药学服务是一个内涵丰富、专业程度很高的服务体系,这就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坚持“患者第一”“服务第一”“质量第一”,要不断努力,以安全、有效、经济作为保证广大患者合理用药的重中之重,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于洋,田铁石,周琳.精神病医院药剂科开展药学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药科学,2015,18:203-205.

[2]王海莲,姜德春,任雷涛,等.开展品管圈活动提升我院门诊药房药学服务品质化管理的实践[J].中国药房,2013,24(25):2347-2349.

[3]蒋小峰.药剂科药事管理在医院管理工作中的意义[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2):317-318.

动物医学论文猫麻醉剂

猫咪绝育知识 绝育手术后的催醒针不要打! 临床大夫都知道,手术本身是很少有危险性的,尤其是象绝育这样简单常规的手术, 有危险的其实就在麻醉。麻醉出问题往往由于以下几个方面: 用药剂量过大; 动物有代谢障碍; 动物对麻药过敏。 预防措施就是: 麻醉前一定要称量确切的体重,不能任由医生或主人估计; 麻醉动物应该在麻醉3-4小时后排尿,而且往往是大量排尿, 因为绝育时使用的麻醉剂——846合剂主要通过肾代谢, 如果动物肾功能或泌尿系统有问题,就会导致二次麻醉,就是苏醒以后再次回到麻醉状态,这样就是很危险的征兆,一定要尽快去医院; 手术室里应该备有一切应急的药物,一旦发现有过敏现象, 马上注射抗过敏药,动物还是可以生还的。 催醒针是846合剂的拮抗剂,主要用于846麻醉过量的抢救, 或动物昏睡时间过长主人着急时。一般用量与麻醉剂的比例应该是1:1, 有的医院再用催醒的时候往往是过量的,动物会马上狂躁不安, 这时应该再补打适量的麻醉剂拮抗,也可以挽救动物的生命。在催醒方面, 有时是宠物主人看到动物久久不醒,心里着急,要求注射催醒,其实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846对猫的正常麻醉时间在-4个小时,也就是说昏睡4个小时都没有问题。 而且猫对催醒过敏的例子非常多,出在这上面事故屡见不鲜。鉴于这种状况, 就连生产846和催醒针的单位的专家都说过,猫就不要用了,有经验的医院在正常情况下也根本不给猫催醒。 所以,各位猫妈,对于催醒要慎之又慎!!! 麻醉之前与手术之后的几点注意: 1,麻醉前8-12小时应该禁食,否则麻醉后胃中食物逆呕致咽部再被吸入气管, 会导致异物性肺炎,严重的甚至会窒息; 2,手术后猫咪应该侧卧平放或被舒展的抱于双臂之上,如果非要放到包里, 务必确保头颈部呼吸道通畅; 3,麻醉后体温调节功能会受到影响,冬季注意保温,夏季注意散热; 4,处于昏睡的猫咪不能被置于高处,以免没有完全清醒时摔伤; 5,麻醉后8-12小时再让猫咪吃东西,以免损伤肠胃。

公猫绝育前给药的剂量和方法是消炎药每天三次,每次半片,还需要准备麻醉剂和碘伏等。

公猫在绝育前需要主人给准备适当的消炎药和碘伏还有再准备一些纱布和眼药水就够了,其中的麻醉剂和手术器械需要就医的兽医医院准备就可以,消炎药是在猫咪做完绝育手术以后,给猫咪每天三次送药,每次将药品用手指放入猫咪喉部,然后摁压猫咪嘴巴,不让它吐出来,强制它用药。

猫咪做完绝育手术苏醒以后,还需要主人帮助每日两次擦拭碘伏,用来帮助减少发炎的可能性,然后更新旧纱布,换上洁净的新医用纱布,来保护绝育的伤口不受污染。

接下来主人需要将眼药水,轻轻的挤在公猫的眼睛里,让它渐渐适应麻醉剂失效以后苏醒过来的不舒服感觉。还有最好再准备七日剂量的猫罐头,因为刚做完绝育手术的猫猫很容易没有食欲或者食欲下降,所以有效的精致的食物投喂,更加有利于公猫手术后的快速恢复。

公猫做绝育手术可以有效的减少生理疾病的发生,减少公猫长时间嚎叫和烦躁的情绪,可以有效的稳定公猫心理的稳定。

公猫绝育后注意事项有:||术后每天进行复查,连续3天,并注射止疼药物;||建议2次/天进行伤口清理并换药;||佩戴脖圈,防止舔咬伤口导致感染;||控制体重,避免因肥胖影响身体健康。

注意: 应尽量避免使用吸入式诱导麻醉,对猫咪非常危险,暴露于高浓度强心肺抑制剂,诱导期间无法监测和支出心血管、呼吸系统,增加了死亡率;避免给老年或病猫使用α-2激动剂,因为它们存在严重心血管衰弱的风险。

糖尿病药物剂型与制剂论文

浅析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摘要:帮助临床医生了解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方法 复习文献资料,从过敏反应、毒性反应、特异性反应、二重感染、联合用药引起或加重不良反应等几个方面,综述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及临床危害。结果 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可以预防和控制,应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结论 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抗生素;不良反应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1〕。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用药,包括抗生素类、抗真菌类、抗结核类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类。其中以抗生素类在临床使用的品种和数量最多。目前临床常用抗生素品种有100多种。抗生素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其在临床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2〕。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危害后果是严重的。在用药后数秒钟至数小时乃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发生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胃肠道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3〕。因此,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4〕。 1 过敏反应 抗生素引起的过敏反应最为常见〔5〕,主要原因是药品中可能存在的杂质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产物在体内的作用,或患者自身的个体差异。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多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少数为特异高敏体质。 过敏性休克 此类反应属Ⅰ型变态反应,所有的给药途径均可引起。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等可引起此类反应,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之间还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因此,在使用此类药物前一定要先做皮试。 溶血性贫血 属于Ⅱ型变态反应,其表现为各种血细胞减少。如:头孢噻吩和氯霉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血清病、药物热 属于Ⅲ型变态反应,症状为给药第7~14天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痛伴关节周围水肿及发热、胃肠道黏膜溃疡和肠局部坏死。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林可霉素和链霉素均可引起以上反应。头孢菌素类、氯霉素等抗菌药物还可引起药物热。 过敏反应 这是一类属于Ⅳ型变态反应的过敏反应。如:经常接触链霉素或青霉素,常在3~12个月内发生。 未分型的过敏反应 有皮疹(常见为荨麻疹)〔6〕、血管神经性水肿、日光性皮炎、红皮病、固定性红斑、多形性渗出性红斑、重症大疱型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多见于青霉素类、四环素类、链霉素、林可霉素等;内脏病变,包括急慢性间质性肺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肝炎、弥漫性过敏性肾炎,常见于青霉素类、链霉素等。复方新诺明还可引起严重的剥脱性皮炎。 2 毒性反应 抗生素药物的毒性反应是药物对人体各器官或组织的直接损害,造成机体生理及生化机能的病理变化,通常与给药剂量及持续时间相关。 对神经系统的毒性 如:青霉素G、氨苄西林等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严重者可出现癫痫样发作。青霉素和四环素可引起精神障碍。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多粘菌素类和四环素可引起耳和前庭神经的毒性。链霉素、多粘霉素类、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可造成眼部的调节适应功能障碍,发生视神经炎甚至视神经萎缩。 新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可引起精神系统不良反应。另有报道,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可能减少突触前乙酰胆碱释放或加强了突触后受体抑制作用,可诱导肌无力危象。 肾脏毒性 许多抗生素均可引起肾脏的损害,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的最主要不良反应是耳肾毒性。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第3代头孢菌素的半衰期均有不同程度延长,应引起临床医生用药时的高度重视。 肝脏毒性〔7〕 如:两性霉素B和林可霉素可引起中毒性肝炎,大剂量四环素可引起浸润性重症肝炎,大环内酯类和苯唑青霉素引起胆汁淤滞性肝炎,头孢菌素中的头孢噻吩和头孢噻啶及青霉素中的苯唑西林、羧苄西林、氨苄西林等偶可引起转氨酶升高,链霉素、四环素和两性霉素B可引起肝细胞型黄疸。 对血液系统毒性 如:氯霉素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和中毒性粒细胞缺乏症,大剂量使用青霉素时偶可致凝血机制异常,第3代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哌酮、羟羧氧酰胺菌素等由于影响肠道菌群正常合成维生素K可引起出血反应。 免疫系统的毒性 如:两性霉素B、头孢噻吩、氯霉素、克林霉素和四环素〔6〕。对机体免疫系统和机制具有毒性作用。 胃肠道毒性 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较常见。可引起胃肠道反应的药物如:口服四环素类、青霉素类等,其中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等药物即使注射给药,也可引起胃肠道反应。 心脏毒性 大剂量青霉素、氯霉素和链霉素可引起心脏毒性作用,两性霉素B对心肌有损害作用,林可霉素偶见致心律失常。 3 特异性反应 特异性反应是少数患者使用药物后发生与药物作用完全不同的反应。其反应与患者的遗传性酶系统的缺乏有关。氯霉素和两性霉素B进入体内后,可经红细胞膜进入红细胞,使血红蛋白转变为变性血红蛋白,对于该酶系统正常者,使用上述药物时无影响;但对于具有遗传性变性血红蛋白血症者,机体对上述药物的敏感性增强,即使使用小剂量药物,也可导致变性血红蛋白症。 4 二重感染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表面和腔道黏膜表面有许多细菌及真菌寄生。由于它们的存在,使机体微生态系统在相互制约下保持平衡状态。当大剂量或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后,正常寄生敏感菌被杀死,不敏感菌和耐药菌增殖成为优势菌,外来菌也可乘机侵入,当这类菌为致病菌时,即可引起二重感染。常见二重感染的临床症状有消化道感染、肠炎、肺炎、尿路感染和败血症。

5 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可引发或加重不良反应〔8〕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多数情况下是需要联合用药的,如一些慢性病(糖尿病、肿瘤等)合并感染,手术预防用药,严重感染时,伴器官反应症状,需要对症治疗等。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引发或加重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与心血管药物合用 红霉素和四环素能抑制地高辛的代谢,合用时可引起后者血药浓度明显升高,发生地高辛中毒。 与抗凝药合用 头孢菌素类、氯霉素可抑制香豆素抗凝药在肝脏的代谢,使后者半衰期延长,作用增强,凝血时间延长。红霉素可使华法林作用增强,凝血时间延长。四环素类可影响肠道菌群合成维生素K,从而增强抗凝药的作用。 与茶碱类药物合用 大环内酯类药物也可以抑制肝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使茶碱血药浓度增加。红霉素与茶碱合用时,茶碱血药浓度可增加约40%,而茶碱可影响红霉素的吸收,使红霉素的峰浓度降低。 与降糖药合用 氯霉素与甲苯磺丁脲及氯磺丙脲合用时,可抑制后者的代谢,使其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增加,作用增强,可导致急性低血糖。 与利尿剂合用 氨基糖苷类药物庆大霉素与呋喃苯胺酸类合用时,有引起耳毒性增加的报道。头孢噻啶与呋噻米合用时可增加肾毒性,原因可能是合用时前者的清除率降低。环孢菌素与甘露醇合用时,可引起严重的肾坏死性改变,停用甘露醇后,移植肾的功能可得到恢复。 与其他药物合用 红霉素、四环素与制酸剂合用时,可使抗生素的吸收降低。大环内酯类红霉素与卡马西平合用时,可引起卡马西平中毒症状。 综上所述,合理使用抗生素,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对于临床医生安全用药,保证患者生命健康,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正确诊断分清是否为细菌感染,如利用标本的培养判断认为是细菌感染,才是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熟悉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特点,掌握药物的临床药理作用、抗菌谱、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以及制剂、剂量、给药途径与方法等,做到了解病人用药过敏史,使用药有的放矢,避免不良反应发生。在医、护、药三方加强ADR监测〔9~11〕。 同时对药物监测、临床血液及生化指标检验监测、护理监护等〔12〕。特别是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同时也应监测肾功能和听力;合并用药时对受影响药物的血药浓度进行监测,如红霉素或四环素与地高辛合用时,对地高辛药物浓度进行监测或避免合用;口服抗凝剂与氯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合用时,应监测患者的凝血时间,或避免合用;必须合用时,须调整口服抗凝剂的剂量。 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较多,认真细致的护理工作,特别是对儿童及老年患者的周到护理,是对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发现和处理的重要环节。对护理人员进行临床药理知识的培训,增加他们这方面的知识,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和处理。 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应采取果断措施,如停药或换药。若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采取抢救措施。这些做法对抗生素不良反应的预防和补救都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张克义,赵乃才.临床药物不良反应大典.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96. 2 杨利平.再谈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2):229. 3 王正春,李秋,王珊.药物不良反应803例分析.医药导报,2004,23(9):695-696. 4 张立新,王秀美.抗生素应用中的问题与探讨.实用医技杂志,2004,11(8):1498-1499. 5 张紫洞,熊方武.药物导致的变态反应、过敏反应.抗感染药学,2004,1(2):49-52. 6 吴文臻,刘建慧.药疹220例临床分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3):1739. 7 刘斌,彭红军.药物性肝炎136例分析.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4,13(5):251-253. 8 程悦.联合用药致变态反应探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3):1793-1794. 9 马冬梅,李净,舒丽伟.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黑龙江医学,2004,28(12):925. 10 吴安华.临床医师处方抗菌药物前需思考的几个问题.中国医院,2004,8(8):19-22. 11 高素华.抗生素滥用的危害.内蒙古医学杂志,2005,37(11):1056-1057. 12 魏健,郦柏平,赵永根,等.抗生素合理应用自动监控系统的构建.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8):479-481.

摘要现代生物制药技术是一项与制药产业结合极为密切的高新技术,下面是我精心推荐的生物制药技术论文 范文 ,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生物制药技术探析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672-3783(2011)04-0344-02

【摘要】现代生物制药技术是一项与制药产业结合极为密切的高新技术,不断为医药行业提供新产品、新剂型,为制药界开创一条崭新之路,正在改变生物制药业的面貌,为解决人类医药难题提供最有希望的途径。文章分析了几项生物制药技术,并对生物制药的展望进行了分析。

【主题词生物 制药 技术

一 生物制药技术简介

1 基因工程技术:激素和许多活性因子是调节人体生理代谢与机能的重要物质,其活性强,临床疗效明显,但这些物质自然界甚为稀少,从人体及动物中提取难度大,来源有限,无法满足临床需要,而现代生物制药技术却为临床提供了这类廉价、高效的药品。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激素类药物,一般从动物中提取,其资源缺乏,价格昂贵,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将人或动物胰岛素合成基因分离后移植到微生物细胞中,并实现基因表达,这样用基因工程手段得到基因重组微生物被称为基因工程菌,利用基因工程菌在200L发酵灌中产生10克胰岛素相当于450千克胰脏中提取的产量。人生长激素(简称HGH)是脑下垂体前叶分泌的由191种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类激素,分子量为22000D。以前,人生长激素只能从人脑垂体前叶中分离纯化,应用深受限制,而目前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动物细胞工艺可得到,并且与人生长激素相同,临床用于治疗垂体前叶HGH分泌障碍引起的侏儒症,促进烧伤及骨折等创伤性组织的恢复,也用于改善老年性肾萎缩的症状及治疗胃溃疡。

2 酶及细胞固定化技术:微生物转化及酶催化工艺早已在制药工业中广泛应用。酶与固定化技术结合弥补酶的不足,在制药界取得显著发展,如用大肠杆菌酞化酶生产6一APA、犁头霉素生产氢化可的松、乳酸菌转化蔗糖制备右旋糖醉等。原西德BeohringerNannhein公司在青霉素酞化酶固定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他们用聚丙酞胺凝胶包埋法制成微型小球状固定化酶已投人生产,其表面活性为100一150U/g,1kg固定化酶可生产500kg6一APA,能连续反应300次,他们用第二代工程菌的固定化酶转化率达到85%一90%,反应次数达900次,有人用固定化后活力可维持100天以上,固定化细胞、特别微生物细胞在抗生素、激素、氨基酸等药物的合成中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用固定化酶的膜反应器分离布洛芬可得到许多有光学活性的化合物,体外试验证明其S一异构体比R一异构体活性高100倍。近年采用多种固定化系统组成的人工肾可在体内反复返转具有显著临床效果。

3 细胞工程及单克隆抗体:植物细胞工程培养技术为开辟药物新资源、使微生物原料生产工业化、保护自然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中医临床应用之中,中草药数千种,其中89%来源地植物,初始靠手集野生资源,最后鉴于野生资源有限,及不断开发利用,难以满足需要,许多名贵药材如天麻、人参、当归、黄茂等均采用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其所含有效成份较天然植物含量高。如培养的人参细胞中Ginselagoside含量较天然植物高倍。培养的烟草细胞C。QIO含量较天然植物高倍等等。由此可知,植物细胞工程将为人类创造一代新型中药制剂造福人类。动物细胞培养技术主要以植物的微生物难以生产出蛋白质类药品,并实现工业化、商品化。英国韦尔科母公司采用8立方米培养罐培养生产a一干扰素为工业化动物细胞培养典型实例,被称为"超大规模"动物细胞培养获得成功。1975年英国科学家通过淋巴细胞与骨髓细胞融合产生的杂交瘤,经体外培养、分离可得到一些无性繁殖细胞株,它们能分泌免疫学均一抗体。这种抗体为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一经间世显示巨大生命力,由于单克隆抗体目前在医药领域具有特异性强、操作方便等特点,因此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单克隆抗体代替传统的抗血清用于临床诊断。1981年美国批准第一个单克隆抗体诊断试剂后,1983一1984年又批准了37种,1985年美国FDA认可就有55种,到1987年底,美国已批准单克隆诊断试剂在上百种以上,它主要用于艾滋病、肿瘤性疾病、乙型肝炎及细菌性感染等疾病的诊断,临床疗效显著。由于单克隆抗体对相应抗原结合,具有高度专一性,因此有人试用肿瘤抗原的抗体作为抗肿瘤药物的携带者,将药物导人肿瘤细胞,从而使肿瘤药物有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而不伤害正常细胞,这种由单克隆抗体和抗癌药物组成的导向药物为"生物导弹"。

二 生物技术应用展望

1 加大研发投入,建立高效研发产品线。国内大多数生物医药中小企业缺乏完善的自主研发体系,新产品研发效率低下。这与国内生物医药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有关。目前,国内生物医药企业大多数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不足10%,甚至低于2%,远低于国外同类企业的研发投入。没有足够的研发投入往往造成后续产品开发乏力。国内生物医药企业需要加大研发投入,建立或完善从上游构建、小试、中试放大、临床研究到最终生产的高效通用技术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产品。国内少数企业,如沈阳三生,每年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10%,该公司陆续开发出了干扰素、IL-2、EPO、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等一系列产品,经营业绩良好。

2 哺乳动物细胞表达药物开发是国内生物医药的重大发展机会。全球销售领先品种大部分都采用哺乳动物细胞培养的技术平台,目前,特别是单克隆抗体药物已经成为了生物医药的重要发展方向。在国内,大多数销售领先的主要品种不能实现国产化,往往不是由于专利限制,而是国内基本未能掌握该技术平台。预期在未来数年内,能真正解决哺乳动物细胞高效表达及大规模培养技术这一重大技术平台的国内企业,将会获得丰厚的利润回报。

3 选择合适的产业化项目。医药产品开发风险大,即使产品开发成功,一般每10个新药中大约只有3个能获得超过其开发费用的收入,而另外7个新药的收入还不足以补偿其研发费用。与 其它 化学药一样,大多数生物医药产品盈利能力低下,甚至亏损。因此,在生物医药研发立项前,必须对其进行科学、市场等方面的全面论证,以减少项目研发及市场销售失败风险。

生物医药产业是发展前景巨大的一个产业,随着"人类基因组"等生物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生物基因药物将被研发和投入生产,生物医药产业将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文淑美.全球生物制药产业发展态势[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6,26(1):92-96

[2]王宏飞.美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J].全球科技经济望,2005(1):42-44

[3]何宏宇、文建平.欧美国家推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一瞥[J].中国药业,2005,2(14):16-17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生物制药技术论文范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