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中国药学杂志社长

发布时间:

中国药学杂志社社长

陈志良教授曾主编、主审专著5部,其中2003年主编出版的"军事药学"是全国第一本用于军事方面的药学书籍。至今发表论文56篇。

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次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由于科研成果突出,获第一军医大学科技成果重奖123万元。

1、新药设计与新药评价。

代表论文

1、心脏靶向超声造影剂空气白蛋白微球的研究(1), 1999,20(1):1,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新型载体聚己内酯对盐酸丁螺环酮缓释片释放的影响, 2007(2):125, 中国药学杂志;

3、Antitumor effect of polysorbate-80 coated gemcitabine polybutylcyanoacrylate nanoparticles in vitro and its pharmacodynamics in vivo on C6 glioma cells of a brain tumor model, 2009,1261:91, brain search.

学术专著

1、军事药学, 2003,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3年起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二类新药东冠注射剂的研究,2001年获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1995年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重点攻关课题,国家一类新药全氟丙烷人血白蛋白注射剂的研究,2006年获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获863课题等各类重点资助课题基金多项。

陈志良教授主编和主审专著5部,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军队和广东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8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中国优秀专利奖1项。1998年获全国首届中国药师杰出新秀奖,1999年、2000年2次获中国药学发展基金与中国药学会联合颁发的药学提名奖。2001年获国家科技部和中国药学会联合颁发的全国唯一的医院优秀管理奖,2004年获广东省颁发的丁颖科技奖,并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陈志良教授历任第一军医大学国家临床药理基地副主任,全军临床药理基地主任,第一军医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临床药理教研室主任,南方医院药学部主任,主任药师,教授,博导。先后受聘为中国药学会军事药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军药学会副主任委员。现任中华医学会科技成果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院管理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执业药师协会副理事长,广东省药学会专家组组长,广东省国家医疗体制改革专家组专家,国家新药评审和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广东省科技进步奖及科技成果评审专家,广东省医疗等级事故鉴定专家组专家

"造福患者,是我最大的希望"

提起陈志良教授,人们首先会和早期的"三九胃泰"、"壮骨关节丸"、"正天丸"、"胃必宁片"和"尿毒清"等耳熟能详的新药联系在一起。他对药物剂型及质量控制标准展开系统、深入的研究,使这些造福大众的新药得以面世。其中,"尿毒清"的研究还获得了1994年国家新药基金资助,1997年获得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

自此以后,陈志良在药学研究领域又获得了一系列突破。他主持的"5%的人血白蛋白造影剂的研究"2001年获国家生物制剂二类新药的生产批件和新药证书,以980万元转让;现主持的国家重点攻关项目FCT-188白蛋白微球研究,获国家新药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为广东省高科技重点资助项目,目前已成功完成Ⅲ期临床试验,正准备申报一类新药。去年,他主持研究的"用于制造超声诊断造影剂的制备液及用其制备造影剂方法"又获得了中国优秀专利奖,填补了国内医院药学在这一奖项的空白,并获重奖50万元。去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全国对比超声研讨会上,王新房教授等十几位专家曾集体签名上报有关部门,要求这种造影剂尽快上市。

在这些荣耀背后,必定有巨大的付出。但谈起这些,陈志良并不显得很激动:"我只是做了一些工作,国家给予我那么多荣誉,这是党和国家、人民对我的认可。拿奖时兴不兴奋?当然兴奋。我获得突破了才拿到这些奖。但是这些奖本身并不具备多大的价值,真正有价值的是我研究出来的东西,能为患者解决多大痛苦,能为人类带来多大幸福。造福患者,这才是我最大的希望。"

陈志良还有另外一个希望:"这几年每次省科技厅开茶话会什么的,医院药学方面总是我一个人坐在那里,连科技厅领导都说希望有更多的人在这方面取得突破,这也是我的希望。就医院药学未来的发展来讲,不外乎三条路:一是保障供给;二是临床药学服务;三是药学科研。但是仅仅满足于前两者的日常工作是不够的,因为具备贴近临床等优势,医院药剂科做新药研发有着很好的前途。而且,从更大的意义上说,国内生产的药品中,抗生素目前基本都是仿制药,我国在这块如果不努力去突破,将面临被淘汰的危机。"

"科研人员最怕项目' 流产 '"

1970年,刚满20岁的陈志良走出了湖南乡村,参军入伍,来到了南方医院。陈志良说,这是他人生中一次最大的转折。在组织的关怀下,他被选派到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深造,在此期间,陈志良立志要从事一生的科研工作。他为自己定下了人生三大原则:一是不要被人瞧不起,二是不要白活一辈子,三是要对得起党、对得起组织、对得起人民。

毕业后,陈志良回到南方医院药学部工作。刚开始的时候一切都很难,孩子小、房子小,一个月才拿50多块钱,还要几代人吃,工作条件也不能和现在比。每每攻克一个药学难题,陈志良都要付出常人难以想像的精力,他经常整晚整晚地泡在实验室里,通宵达旦地看书、查资料、写东西。更考验他的是,开发新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攻克下来非得十年八年不可。

谈到科研,陈志良总喜欢打一个比喻:最伟大的人就是母亲。母亲十月怀胎,每天都要惦念著肚里的孩子出来后会是怎么样,这十个月里不管有多辛苦,她都会挺下来。一个好的科研项目也就像是"十年怀胎",从立项开始,等到结题,才能放心。中间这个过程,就像个紧箍咒套在头上一样。作为课题负责人,要全盘考虑项目进展情况、经费使用情况等等,不能做到一半,原料没了或试剂没了。更重要的是,新药研发往往有着很大的风险性,立项的时候就必须评估这个项目在十年或八年后是否在国际上还是一流的,还要评估经过一系列艰苦的实验室工作以后,临床试验效果好不好。因此,科研人员,特别是课题负责人越做到后期就越紧张,生怕项目"流产"。

"压力非常大。我有时候也会觉得,实在是太难了,太苦了,回想起来真是一生坎坷,但是一个人只要喜欢上了一项事业,就一定会为这个理想去奋斗。"陈志良感慨地说,"我给学生讲课时经常说,中国有句古话,叫'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所以只要你把东西学深学好了,你就有可能当上状元。做科研,每项研究都必须思路清晰、构思完整、可操作性强,而且还需要刻苦和毅力,持之以恒,这是成功最关键的要素之一。"

"自己不像个现代人"

在陈志良办公室的柜子里,记者发现了很多牛奶和饼乾,原来这是陈志良教授几十年来食谱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的办公室里什么时候都有这两样东西。"陈志良告诉记者。因为白天忙于应付一些行政事务,只有晚上和双休日才是他做科研的时间,指导研究生做实验,查文献、看书、写文章等,深夜一两点钟才回家睡觉是常事。饿了就吃点牛奶饼乾,既方便又节省时间,还不会打断思路。就是在平时工作日,陈志良也很少去食堂吃饭,因为他觉得来来回回太浪费时间,大多数时候就打电话叫快餐"外卖"吃。在医药代表的心中,陈志良更是有名的"请不动"。

除了工作还是工作,陈志良几乎没有什么时间照顾家庭。"回想一下,几十年来,我就在结婚前陪妻子去逛了一次街,这么多年都没好好陪她逛个街或旅游什么的。"说起这些,陈志良觉得对不住妻子。这么多年他几乎从来没做过家务,家里老人孩子需要个什么他也不知道。他甚至至今不懂工资卡是怎么用的,工资卡也是妻子拿着,陈志良这些年来从来没进过银行,要花钱都是在妻子那里要现金。

"但她从来都没有怨言,非常体谅我,给了我很大的空间。明年就是我们结婚三十周年了,这么多年来我们从来没吵过架。所以说,一个人要想成就点事业,家庭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说到这里,陈志良的言语中有一种平淡的幸福。

只会工作的陈志良平时什么娱乐都没有,甚至至今连手机简讯都不会发。逢年过节,他总会收到一堆老朋友的简讯祝福,陈志良就按照来电一个个打电话过去。有时候陈志良自己都笑自己不像个现代人。现在,他也偶尔抽空向别人学着打打"拖拉机"了,"因为一辈子都不会玩,怕将来退休以后没人和我玩。"

陈志良教授是一个不容易激动的人,有着记者想像中的那种谦和、稳重、严谨的学者气质。但他也有激动的时候,只要谈起他的科研课题,从他的每一个眼神和手势中,你都可以感觉到他从内心勃发的热情。

1彭司勋主编.药物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1964:第3版.北京:化工出版社,1988.2彭司勋,李明华,盛时.几种烷基取代的环已醇及苯甲醇氨基甲酸酯类的合成.南京药学院学报,1963,(12):1—3.3彭司勋,杨祯祥,盛时.5,6-取代-3-吲哚乙胺衍生物的合成.药学学报,1966,13(1):24—29.4朱耀华,杨祯祥,彭司勋.2-甲基-3-(r-氨基丙基)-5,6-次甲二氧吲哚衍生物的合成.药学学报,1979,14(12):720—724.5杨祯祥,王锐,彭司勋.祖师麻甲素类似物的合成和镇痛作用.南京药学院学报,1979,(2):1—6.6彭司勋.英国、芬兰和丹麦药学教育概况.药学通报,1980,15(8):26—28.7彭司勋,王尔华.中国新药研制的回顾和展望(综述).药学通报,1981,16(4):27—34.8彭司勋.法国药学教育概况.药学通报,1981,16(6):47—48.9张奕华,曹观坤,彭司勋.马兜铃次酸开环衍生物的合成和抗生育作用.南京药学院学报,1983,(1):67—74.10彭司勋,王尔华.药物定量构效关系,中国药学年鉴(1980—82).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74—77.11黄文龙,杨祯祥,彭司勋.3-[P-(ω-取代氨基烃氧基)-苯甲酰]-吲哚衍生物的合成.药学学报,1985,20(10):737—746.12杨祯样,沈向东,彭司勋等.2-烃酰氨基-3-(3′-吲哚基/3′-咔唑基)-丙烯酸衍生物的合成.南京药学院学报,1985,16(3):1—6.13彭司勋主编.中国药学年鉴(1980—1982).首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至1991年已出版7卷).14张寅生,曹观坤,彭司勋.非甾体抗炎药:4-羟基-3-胺甲基-联苯及4(2)-环已基-2(4)胺甲基-苯酚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药学学报,1986,21(5):346—355.15靳立人,王锐,彭司勋.吡喹酮类似物的合成.药学学报,1986,21(3):170.16陈佩林,杨祯祥,彭司勋.N-(2-疏基苯甲酰)-N-烃基甘氨酸及其双硫化物的合成.药学学报,1987,22(9):662—670.17彭司勋.中国高等药学教育对医药工业的促进和影响(中、英文).工业展望,1987,(6):25—28.18夏志南,曹观坤,彭司勋.4-芳杂环单/双氨基酚衍生物的合成和量化计算.药学学报,1988,23,(8):574—583.19黄文龙,黄枕亚,彭司勋等.汉防己碱还原裂解及裂解产物的活性.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88,19(2):81—85.20黄枕亚,冯玫华,彭司勋等.四氢原小檗碱型季铵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某些参数的测定.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88,19(4):249—252.21彭司勋.加强新药研究是关系人民健康的一件大事.药学进展,1988,12(3):137—138.22许国友,俞正威,彭司勋.硫脲基乙酸衍生物的合成与镇痛作用.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89,20(2):89—91.23彭司勋.美国药学研究生教育一瞥.中国药学杂志,1989,24(1):54—56.24罗娅林,杨祯祥,彭司勋.N-(2-巯基吡啶-3-甲酰)-N-烃基甘氨酸及其双硫化合物的合成.药学学报,1990,25(4):374-378.25陆涛,陈文浩,彭司勋等.巯基苯甲酰-甘氨酸-甘氨酸衍生物的合成.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0,21(1):1.26周桑琪,朱崇泉,吴国沛,彭司勋.1-取代?基喹啉酮酸衍生物的合成与抗菌活性.药学学报,1990,25(9):670.27黄文龙,宋学勤,彭司勋等.取代四氢异喹啉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药学学报,1990,25(11):815—823.

张天禄张天禄,药学期刊编辑家,《中国药学杂志》(原名药学通报)创办人之一,他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药学杂志编辑事业,在他长期主编下该刊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多次荣获国家优秀期刊奖。同名者还有艺术家和明末清初将领。中文名:张天禄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四川省简阳县龙泉镇出生日期:1926年5月12日职业:药学期刊编辑家代表作品:《中国药学杂志》个人简历1926年5月12日生于四川省简阳县龙泉镇(现划属成都市龙泉区)。1949年6月毕业于华西协和大学理学院药学系。1949年-1950年任成都标准药房药师;营业主任。任成都泽生药房药师。1950年-1952年5月任成都新药联合制药厂技师。1952年任中国药学会药学通报编辑。1953年-1968年任药学通报编辑、编委。1968年-1972年卫生部江西五七干校;卫生部五七干校医院中医师。1972年-1978年江西省第二人民医院中医师。1978年-1998年中国药学会中国药学杂志(原名药学通报)编委、副主编、主编。1989年中国药学会第18届理事会理事;代理副秘书长。1994年退休。生平简介张天禄,汉族,1926年5月12日出生于四川省简阳县龙泉镇(现划属成都市龙泉区)一个普通的农、商家庭,父亲经商,其兄务农。念初中时,一天,身体一贯康健的母亲突患腹泻病,找遍镇上名医用遍良药均不见效,拖延月余终因衰竭而亡。张天禄极为悲痛,从此下定决心,长大后一定学习医药,为病患者和家人解除疾苦。1944年冬,高中毕业,因寒假各大学均不招生,他便报名参加了华西协和大学先修班学习(半年)。他学习用功,从未缺席一堂课,期终考试名列全班第二。当时,学校规定,凡先修班考试成绩前两名的学生有权选择学校的任何院系。张天禄起先自己选择了当时最为著名的医学院口腔系。后与家人商议,认为牙科学习年限较长,且无公费资助,当时家境不太好,恐难支撑常年的学、食费用,便在入学后转到惟一有公费资助的理学院药学系学习,终于实现了自己学习医药的志愿。入学后不久,抗日战争胜利,全校同学无不欢欣鼓舞,喜形于色,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但这样美好的日子并不太久,国民党便发动了内战。爱国学子无不痛恨蒋介石大逆不道,不顾人民死活,重又点燃战火,把人民拖回到水深火热之中。蒋介石的倒行逆施激起了校园里反饥饿、反内战的浪潮,爱国学生纷纷上街游行示威,抗议国民党反动派挑起内战。张天禄也不例外,类似这样的活动参加了3次。1949年夏大学毕业,随即于7月应聘于成都标准药房工作,任营业主任。12月成都解放,便转入泽生药房工作,1950年5月又转到新建立的成都新药联合制药厂任技师工作。该厂生产的品种不多,只有注射用水、磺胺噻唑、维生素C、维生素B1及阿司匹林片等十几种产品。由于该厂产品质量好,故销路比一般老厂的要好,名声也较大,很快便成为成都地区有影响的药厂之一。1952年,张天禄经厂方同意外出学习,以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学习的路线是北京、大连、上海。在北京除了参观数家药厂外,还拜访了当时中国药学会(以下简称药学会)的理事长孟目的老前辈及秘书魏鉴明同志。孟目的对他说学会缺人,正需要有志向的年轻人来创办刊物。并说:“学会是人才荟萃之地,专家教授云集,是年轻人学习最好的地方。另外学会要办的刊物是向广大会员、作者、读者传播药学新知识、新技术的媒体,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园地。”孟老的一席话,使爱学习的张天禄动了心,同时创办的刊物又是在北京出版,也有一定的吸引力。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是全国人民最热爱、最向往的地方。1952年5月,在到北京工作是无上荣光的思想驱使下,张天禄舍下多年生活的故乡成都,舍下众多老师及亲朋好友,更重要的是舍下1951年当选为成都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一职的机会,赴北京中国药学会工作。是年11月,学会在北京召开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即第13届年会),张天禄参加了会议。会议决定创办两种刊物,即《药学学报》和《药学通报》。张天禄有志于刊物的编辑工作,随即与陈新谦先生等共同筹划《药学通报》的创刊和出版,并担任该刊的专职编辑,从此开始了他的编辑生涯。1953年《药学通报》正式出版发行,“文化大革命”期间,杂志停刊。1968年他和学会的同志一起到卫生部江西五七干校学习和劳动,后又调到干校五七医院药房工作。再后同五七医院一起下放在江西省第二人民医院,从事了近十年的中医临床工作。1978年7月《药学通报》复刊后才调回北京继续从事编辑工作。张天禄历任《药学通报》编辑、编委、编辑部主任、编审、《中国药学杂志》(药学通报易名)副主编、主编。他是新中国成立后,专门从事药学期刊编辑工作屈指可数的几位前辈之一。张天禄曾先后任成都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药学会理事、中国药学会代理副秘书长,中国药学会编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主任,《中国制药企业概况》、《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药学卷》、《中国新药杂志》等书刊副主编,《新编药物学》、《医院药物手册》、《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国药房》、《中国药学年鉴》、《当代中国的医药事业》等书刊的编委及常务编委。还曾担任成都药业工会、中国药学会工会、中华医学会工会副主席及主席。张天禄事迹曾被载入中宣部出版局编、陈云同志题写书名的《编辑家列传》(1986)及《中国药学杂志》药学人物栏目中(1996)。由于他工作较突出,成果显著,曾多次获奖及先进工作者称号,如获卫生部先进工作者(1959),北京新闻出版局、北京科学技术编辑学会编辑金奖(1992)等。1995年还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论著1张天禄译.苏联药典第一补充版生药检测部分.南京:南山堂出版社,张天禄.谈谈药物的保管法.护理杂志,1956,(3):张天禄.抗生素及其应用.护理学习,1958,(2):于忠,张天禄译.化学试剂与制剂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于忠,张天禄译.无机化学试剂手册.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586于忠,丁汝训,张天禄译.玻璃与玻璃熔融.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张天禄,陈新谦.本草纲目与现代研究.药学通报,1983,18(10):198张天禄.献身于药学编辑事业的陈新谦编审.药学通报,1985,20(12):张天禄,陈新谦.解放前中国药学会分会.药学通报,1986,21(3):张天禄.抗寄生虫病药物;主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陈新谦,金有豫主编.新编药物学,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151-180;410-460。11陈新谦,张天禄.中国近代药学史.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生平贡献张天禄从事药学编辑工作近50年,早期主要是协助药学编辑家陈新谦先生从事编辑工作,处理有关编辑业务。他从1988年担任主编后,继承和发扬历届主编们对药学事业的一片赤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顺应改革开放的潮流,为在新形势下办好《药学通报》而奋发工作。在编委会和编辑部同仁的支持下,他首先调整了办刊方针和刊物内容,提出将《药学通报》更名为《中国药学杂志》,并总结了自己多年编辑工作的经验,制定了“新、全、实、活”(即内容要求“新颖”、“全面”、“实用”、“形式活泼”)的四字方针,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编辑工作中,他强调执行国家的有关法令和各项规定。他认为,质量(包括文章质量、编辑质量和印刷质量)是刊物的生命,编辑的责任就是竭尽全力去提高刊物的质量。为此,他亲自拟稿约并不断修改完善,对刊物各栏目的字体字号、排版格式、版面设计等都做出了具体规定,并以身作则认真执行,从而使刊物的编辑出版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不断地提高了刊物的质量。办出自己期刊的特色在办刊工作中,张天禄常说,一个刊物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在众多的刊物中就很难长盛不衰。他还认为要办好刊物最重要的是把好读者的脉搏,了解他们的需要,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组稿、选稿。他和编辑部的同仁经常深入基层,到读者当中去,有时召开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他还经常利用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收集读者的反映和要求,以便刊物做到“有的放矢”。他参加东北三省人参专题学术讨论会后,为配合研究人员攻关,及时组织并发表了有关人参成分的研究、栽培技术、生产经验、商品知识等方面的文章20多篇,其中有的还被《中国药学杂志》评为优秀论文。张主编一贯注意发挥编委的作用,定期召开编委会汇报和讨论编辑出版工作,听取编委的意见。凡杂志的重大事项,都经编委会讨论决定,并认真执行。例如,根据编委会意见,自1991年开始对该杂志发表的文章进行评优,受到了广大读者作者的欢迎,这种做法在他卸任后仍在继续。将文章的英文摘要集中发表改为随正文刊出,也是根据编委的意见改变的。为使刊物反映当代国内外药学各学科的发展,发挥刊物的先导作用,他认真征求编委的意见,商定组稿计划,并亲自组织实施。张天禄自干上编辑工作,便与药学刊物结下了不解之缘,将一生的大好时光都奉献给了杂志。他勤勤恳恳,埋头耕耘,终于结下了丰硕成果。在他担任主编期间,《中国药学杂志》曾连续二次被国家科委等评为全国优秀期刊一等奖,他本人也获得了广大作者、读者的赞誉,成为一位知名的药学编辑家。主要译著张天禄自50年代从事药学刊物编辑工作以来,深知药学科技书刊要以反映当代先进理论和最新技术以及科技动态为重要内容,以使广大读者获取新知识、新技术而推动中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因此,他在50年代后期就在办好刊物的基础上,利用业余时间翻译前苏联的科技书刊。其主要译著有:《无机化学试剂手册》、《化学试剂与制剂手册》、《玻璃与玻璃熔融》、《纯化学试剂》等6种共100多万字。他早期编撰的药学小丛书有:《药房工作》、《药品生产》、《药品检验工作》、《药用无机化学》、《药用有机化学》等十余种。这些译著和丛书弥补了当时刊物内容的不足,对当时学习和引进苏联先进科学技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其后张天禄还参加了《中国制药企业概况》、《当代中国的医学事业》、《英汉中药大辞典》、《中国药学近代史》、《化学化工大辞典》、《中华药学大辞典》、《新编药物学》、《现代医院药学》、《药学名词》等十余种书籍的编撰工作。由此说明,张天禄不仅在编刊工作中取得很大成绩,在编书工作中也硕果累累。文革后开展的新工作文化大革命后,我国开始改革开放,带来了药学期刊蓬勃发展的春天。张天禄担任主编后,在继续办好刊物的基础上,积极支持编辑部开展新工作,拓展为读者、作者服务的领域。(1)他积极参加和组织一些书籍的编辑工作。如为了满足广大药学工作者、医务人员及病患者掌握新药知识的需要,在张天禄组织下,编辑部将截至1999为止在该刊发表的229种新药资料汇编成册,其后又将近年出现的新药收集整理成新药手册第二册,先后由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与编辑部同仁一起组织开展学术活动,推广先进经验。如为了提高我国药学期刊编辑水平,张天禄曾根据当时的情况先后举办了两期药学编辑业务学习班,一次在北京,一次在南京。学员来自全国各地的药学期刊编辑部。学习内容包括:编辑的职业道德、编辑的基本知识、编辑的程序,编辑加工要求等。通过学习,学员普遍感到很有收获,对提高药学期刊的编辑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1990在成都由《中国药学杂志》、《成空药学》编辑部和中国药学会成都分会举办了全国大输液技术研讨会。1994年又在长春举办了第2届全国大输液技术研讨会。第一次会议编印了《大输液研究进展》,第2次会议编印了大输液论文集。通过这两次会议,大家交流了大输液生产技术,使大输液,特别是医院药剂科配制的大输液质量有所提高,保证了药品的安全、有效。(3)刊出广告,介绍新设备、新仪器,促进生产、科研和应用。(4)为方便读者查阅本刊资料,在纪念《药学通报》创刊30周年时,张天禄组织编辑部人员编辑了《药学通报》1953~1982年(第1~17卷)文题总索引。通过查阅本索引,可以较快地找到本刊已发表过的文章,充分利用30年来累积的宝贵资料,为我国四化建设服务。在庆祝建国40周年之际,《中国药学杂志》编辑部联合中国药学会主办期刊的其他编辑共同编辑了《中国药学会庆祝建国40周年赠刊》,该刊反映了我国药学研究、药学教育、医药事业、军队药学工作、药政管理、学会工作等方面在新中国建立后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同时还介绍了我国重要药学研究机构及学会主办期刊的概况。(5)征得学会同意,张天禄积极与各方联系,自1988年开始,《中国药学杂志》编辑部与中国农村智力开发函授学院、原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联合创办了函授药学系,共开设课程14门,连续3年向社会招生。学员遍布全国各省、市、区、乡,总数达万余名,仅90年首届毕业生就有5000多人,并达到大专水平。为了帮助学员学习,刊物上还辟有专栏发表辅导材料。人物评价张天禄同志为人正直,作风正派,敢讲真话,对人对事有意见都能在正当场合下直言不讳。他勤奋、忘我的工作精神,赢得了较高的荣誉,曾先后被评为密云水库二等劳动模范、卫生部先进工作者、中国科协先进工作者。张天禄编审一贯忠诚于人民的编辑事业。坚持学习他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在药学编辑岗位上勤勤恳恳,一丝不苟,默默地作着无私的奉献。他胸怀坦荡,谦逊谨慎,待人诚恳,处处按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尊重编委,爱护和培养青年人,全心全意为广大作者、读者服务,赢得了人们的敬重。如今,张天禄编审已是七十余高龄的老学者,但他仍精神矍铄,笔耕不止,与药学界同仁共同编著国内尚属空白的《中华药学大辞典》和其他书籍,继续为药学编辑事业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中国药学杂志社长

陈志良教授曾主编、主审专著5部,其中2003年主编出版的"军事药学"是全国第一本用于军事方面的药学书籍。至今发表论文56篇。

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次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由于科研成果突出,获第一军医大学科技成果重奖123万元。

1、新药设计与新药评价。

代表论文

1、心脏靶向超声造影剂空气白蛋白微球的研究(1), 1999,20(1):1,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新型载体聚己内酯对盐酸丁螺环酮缓释片释放的影响, 2007(2):125, 中国药学杂志;

3、Antitumor effect of polysorbate-80 coated gemcitabine polybutylcyanoacrylate nanoparticles in vitro and its pharmacodynamics in vivo on C6 glioma cells of a brain tumor model, 2009,1261:91, brain search.

学术专著

1、军事药学, 2003,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3年起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二类新药东冠注射剂的研究,2001年获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1995年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重点攻关课题,国家一类新药全氟丙烷人血白蛋白注射剂的研究,2006年获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获863课题等各类重点资助课题基金多项。

陈志良教授主编和主审专著5部,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军队和广东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8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中国优秀专利奖1项。1998年获全国首届中国药师杰出新秀奖,1999年、2000年2次获中国药学发展基金与中国药学会联合颁发的药学提名奖。2001年获国家科技部和中国药学会联合颁发的全国唯一的医院优秀管理奖,2004年获广东省颁发的丁颖科技奖,并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陈志良教授历任第一军医大学国家临床药理基地副主任,全军临床药理基地主任,第一军医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临床药理教研室主任,南方医院药学部主任,主任药师,教授,博导。先后受聘为中国药学会军事药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军药学会副主任委员。现任中华医学会科技成果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院管理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执业药师协会副理事长,广东省药学会专家组组长,广东省国家医疗体制改革专家组专家,国家新药评审和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广东省科技进步奖及科技成果评审专家,广东省医疗等级事故鉴定专家组专家

"造福患者,是我最大的希望"

提起陈志良教授,人们首先会和早期的"三九胃泰"、"壮骨关节丸"、"正天丸"、"胃必宁片"和"尿毒清"等耳熟能详的新药联系在一起。他对药物剂型及质量控制标准展开系统、深入的研究,使这些造福大众的新药得以面世。其中,"尿毒清"的研究还获得了1994年国家新药基金资助,1997年获得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

自此以后,陈志良在药学研究领域又获得了一系列突破。他主持的"5%的人血白蛋白造影剂的研究"2001年获国家生物制剂二类新药的生产批件和新药证书,以980万元转让;现主持的国家重点攻关项目FCT-188白蛋白微球研究,获国家新药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为广东省高科技重点资助项目,目前已成功完成Ⅲ期临床试验,正准备申报一类新药。去年,他主持研究的"用于制造超声诊断造影剂的制备液及用其制备造影剂方法"又获得了中国优秀专利奖,填补了国内医院药学在这一奖项的空白,并获重奖50万元。去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全国对比超声研讨会上,王新房教授等十几位专家曾集体签名上报有关部门,要求这种造影剂尽快上市。

在这些荣耀背后,必定有巨大的付出。但谈起这些,陈志良并不显得很激动:"我只是做了一些工作,国家给予我那么多荣誉,这是党和国家、人民对我的认可。拿奖时兴不兴奋?当然兴奋。我获得突破了才拿到这些奖。但是这些奖本身并不具备多大的价值,真正有价值的是我研究出来的东西,能为患者解决多大痛苦,能为人类带来多大幸福。造福患者,这才是我最大的希望。"

陈志良还有另外一个希望:"这几年每次省科技厅开茶话会什么的,医院药学方面总是我一个人坐在那里,连科技厅领导都说希望有更多的人在这方面取得突破,这也是我的希望。就医院药学未来的发展来讲,不外乎三条路:一是保障供给;二是临床药学服务;三是药学科研。但是仅仅满足于前两者的日常工作是不够的,因为具备贴近临床等优势,医院药剂科做新药研发有着很好的前途。而且,从更大的意义上说,国内生产的药品中,抗生素目前基本都是仿制药,我国在这块如果不努力去突破,将面临被淘汰的危机。"

"科研人员最怕项目' 流产 '"

1970年,刚满20岁的陈志良走出了湖南乡村,参军入伍,来到了南方医院。陈志良说,这是他人生中一次最大的转折。在组织的关怀下,他被选派到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深造,在此期间,陈志良立志要从事一生的科研工作。他为自己定下了人生三大原则:一是不要被人瞧不起,二是不要白活一辈子,三是要对得起党、对得起组织、对得起人民。

毕业后,陈志良回到南方医院药学部工作。刚开始的时候一切都很难,孩子小、房子小,一个月才拿50多块钱,还要几代人吃,工作条件也不能和现在比。每每攻克一个药学难题,陈志良都要付出常人难以想像的精力,他经常整晚整晚地泡在实验室里,通宵达旦地看书、查资料、写东西。更考验他的是,开发新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攻克下来非得十年八年不可。

谈到科研,陈志良总喜欢打一个比喻:最伟大的人就是母亲。母亲十月怀胎,每天都要惦念著肚里的孩子出来后会是怎么样,这十个月里不管有多辛苦,她都会挺下来。一个好的科研项目也就像是"十年怀胎",从立项开始,等到结题,才能放心。中间这个过程,就像个紧箍咒套在头上一样。作为课题负责人,要全盘考虑项目进展情况、经费使用情况等等,不能做到一半,原料没了或试剂没了。更重要的是,新药研发往往有着很大的风险性,立项的时候就必须评估这个项目在十年或八年后是否在国际上还是一流的,还要评估经过一系列艰苦的实验室工作以后,临床试验效果好不好。因此,科研人员,特别是课题负责人越做到后期就越紧张,生怕项目"流产"。

"压力非常大。我有时候也会觉得,实在是太难了,太苦了,回想起来真是一生坎坷,但是一个人只要喜欢上了一项事业,就一定会为这个理想去奋斗。"陈志良感慨地说,"我给学生讲课时经常说,中国有句古话,叫'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所以只要你把东西学深学好了,你就有可能当上状元。做科研,每项研究都必须思路清晰、构思完整、可操作性强,而且还需要刻苦和毅力,持之以恒,这是成功最关键的要素之一。"

"自己不像个现代人"

在陈志良办公室的柜子里,记者发现了很多牛奶和饼乾,原来这是陈志良教授几十年来食谱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的办公室里什么时候都有这两样东西。"陈志良告诉记者。因为白天忙于应付一些行政事务,只有晚上和双休日才是他做科研的时间,指导研究生做实验,查文献、看书、写文章等,深夜一两点钟才回家睡觉是常事。饿了就吃点牛奶饼乾,既方便又节省时间,还不会打断思路。就是在平时工作日,陈志良也很少去食堂吃饭,因为他觉得来来回回太浪费时间,大多数时候就打电话叫快餐"外卖"吃。在医药代表的心中,陈志良更是有名的"请不动"。

除了工作还是工作,陈志良几乎没有什么时间照顾家庭。"回想一下,几十年来,我就在结婚前陪妻子去逛了一次街,这么多年都没好好陪她逛个街或旅游什么的。"说起这些,陈志良觉得对不住妻子。这么多年他几乎从来没做过家务,家里老人孩子需要个什么他也不知道。他甚至至今不懂工资卡是怎么用的,工资卡也是妻子拿着,陈志良这些年来从来没进过银行,要花钱都是在妻子那里要现金。

"但她从来都没有怨言,非常体谅我,给了我很大的空间。明年就是我们结婚三十周年了,这么多年来我们从来没吵过架。所以说,一个人要想成就点事业,家庭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说到这里,陈志良的言语中有一种平淡的幸福。

只会工作的陈志良平时什么娱乐都没有,甚至至今连手机简讯都不会发。逢年过节,他总会收到一堆老朋友的简讯祝福,陈志良就按照来电一个个打电话过去。有时候陈志良自己都笑自己不像个现代人。现在,他也偶尔抽空向别人学着打打"拖拉机"了,"因为一辈子都不会玩,怕将来退休以后没人和我玩。"

陈志良教授是一个不容易激动的人,有着记者想像中的那种谦和、稳重、严谨的学者气质。但他也有激动的时候,只要谈起他的科研课题,从他的每一个眼神和手势中,你都可以感觉到他从内心勃发的热情。

奚念朱奚念朱,药剂学家,药学教育家。是国务院最早批准的药剂学博士生四导师之一。20世纪60年代初,他提出:“药剂学研究应当牢牢把住提高药剂的体外稳定性和体内有效性这个方向”,在国内首先开展药剂稳定性的化学动力学研究。70年代后期起,着重于生物药剂学和药动学等有关制剂体内有效性的研究。主编全国规划教材2部,研究生教科书1部,发表论文102篇。中文名:奚念朱外文名:NianzhuXi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浙江平湖出生日期:1927年8月27日职业:药剂学家,药学教育家毕业院校:上海国防医学院药学系信仰:中共党员主要成就:是国务院最早批准的药剂学博士生四导师之一代表作品:主编全国规划教材2部,研究生教科书1部,发表论文102篇。生平经历奚念朱,浙江平湖人,中共党员,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8月出生在一个中学教师的家庭。10岁时,抗日战争爆发,随父母辗转入川,在重庆完成中等教育。1949年毕业于上海国防医学院药学系。1950年,应浙江省卫生厅人才招聘考试,以总分第一录取,分配在浙江医学院任药剂学助教。1955年高校院系调整来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上海医科大学药学院、今复旦大学药学院的前身),从助教到教授,曾兼任副系主任、院长共9年,至1997年退休。从事药剂学教学、科研共47年。是上海医科大学药剂学博士点(1985年批准)的创建人,为该校药学院建立起第一个国内有影响的博士点。人物年表1927年8月21日出生于浙江省平湖县。1932-1938年小学生。1938-1944年重庆第七中山中学、国立药专高职科学习。1945-1949年国防医学院药学系学习。1949-1950年江苏省昆山县人民医院药师。1950-1956年浙江医学院、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剂学助教。1956-1980年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剂学讲师。1980-1986年上海医科大学药剂学副教授。1986-1997年上海医科大学药剂学教授,博导。1979-1984年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副主任。1984-1988年上海医科大学药学院院长兼药学研究所所长。1984-2001年上海市药学会副理事长。1984-1997年中国药学会药剂学专业会员会副主委。1988-1997年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1989-1995年临床药学杂志主编。1994-1999年上海医科大学第三届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论著1奚念朱,邵以德,赵士寿.减少豆油用量和采用豆油皂代用品对中国药典煤酚皂溶液质量影响研究.上海第一医学院学报,1957,第3号:奚念朱,金昭英,屠之培,等.溶液中药物稳定性的研究Ⅰ.普罗本辛水溶液的化学动力学研究.上海第一医学院学报,1964,2:奚念朱,赵士寿.化学动力学在研究药物制剂稳定性方面的应用.药学学报,1964,11:奚念朱.液体药剂稳定性的预测.药学通报,1965,11:奚念朱,赵福生,冯寅绍.溶液中药物稳定性的研究Ⅲ.苯甲唑钠青霉素的化学动力学研究.药学学报,1965,12∶奚念朱,刘天富,等.溶液中药物稳定性的研究V.苯甲氧青霉素水溶液的化学动力学研究.药学学报,1966,13∶奚念朱.药物代谢动力学与制剂设计.医药工业,1978,11:奚念朱,屠之培,裴元英,等.海藻酸钙作为缓释片剂骨架材料的研究.药学学报,1981,16:陈国神,奚念朱.胃大部切除后核黄素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及药物动力学分析.药学学报,1984,19:陈雪玲,奚念朱,王孝俊,等.吡罗昔康栓剂的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中国药理学报,1986,7∶奚念朱,顾学裘主编.全国规划教材药剂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奚念朱主编.药物动力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奚念朱主编.全国规划教材药剂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蒋新国,崔景斌,韦阳,等.药物鼻粘膜纤毛毒性及其评价方法.药学学报,1995,30:奚念朱..新加坡药学会大会报告:中国药学会—新加坡药学会交流合作项目学术交流汇编.崔景斌,奚念朱.安乃近代谢产物4-甲氨基安替比林的HPLC测定及其鼻腔滴剂在人体的相对生物利用度.药学学报,1997,32:印绮平,奚念朱,王宏图,等.地尔硫革对人体内安替比林代谢的选择性抑制作用的研究.中国药学杂志,1999,34(4):253-255.

中国用药学杂志社长

黄传贵,男,彝族,云南巧家人,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主任医师,专业技术三级,文职二级。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其为军内外著名中医药肿瘤专家。历任云南陆军预备役步兵师医院院长、党委书记。中央军委保健委员会专家,全军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全军第三、四届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全军第八届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医药专业委员会委员,成都军区中医学会副会长,成都军区第十届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云南省第七、八、九届政协委员,中国法学会世贸组织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理事等职。荣誉称号曾荣立二等功三次、三等功二次,荣获“全国边远地区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第二届中国时代十大新闻人物”、“中国十大科技英才”、“首届中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专家(金奖)”、“第三届军队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全军中医药工作先进个人”、“老挝人民军友谊奖章”、“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成都军区‘七·五’和‘八·五’劳动模范”,军队中医药“技术能手”等奖励及荣誉称号。个人成就他为了要“变家宝为国宝,变家传为国传”,以“云南民族民间医药学院”和“云南省中医药中等专业学校”为基地,培养民族民间医药学后继人才。两所学校13年来共毕业了3600多学生,现有在校生4000余人;创办并担任《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社长、主编。他是我国民族民间医药学的倡导者和开拓者。他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是中国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份;主张中国医学的模式为:中国传统医药学(中医药学、民族医药学、民间医药学)和现代医药学(传统医药现代化、西方医学中国化、东西方医学结合化)。他组织攻关的“黄家医圈”理论项目获首届中国医药文化博览会《神农杯》优秀奖。他曾发表过多篇有影响的论文,其中《浅谈民族民间医药学在中国当代医药学中的地位及发展》,奠定了民族民间医药学的理论基础,并荣获“世界传统医学优秀论文金奖”;他著有《黄氏圈论》、《黄家医圈概论》、《黄峭山大传》,参与编著并出版发行了《云南中药志》、《中草药功效归类大全》、《民族民间医药外治大全》、《药用动物与植物》等著作。其中《黄氏圈论》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著作)优秀奖、《云南中药志》第一卷被评为首届全国优秀医史文献图书及医学工具书银奖。他开发的民族民间医药“黄氏抗癌粉”单味主药抗癌活性研究及抗肿瘤作用实验研究获科技进步三等奖,“黄氏包块方抗癌系列药品”、“黄氏保肝冲剂”、“黄氏胃仙丹”在’93印尼和’95泰国举办的中国医药成就及实用技术展览会上荣获12枚国际金奖。组织研究开发的72个中医药项目, 47项分别获军队和地方院内制剂,2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级星火三等奖,3个药品获国药准字号,2个药品获云南民族药批号,2个消毒剂获国家生产批号,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4项获国际奖,57项获国内奖。他以《黄氏圈论》为临床指导,以祖传医学融合传统医学,结合现代医学,在开拓民族民间医药事业的道路上不遗余力,努力打造“黄家医圈”企业品牌,造福社会。他对民族民间医药事业发展的光明前景寄以无限的希望。

柴逸峰,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第八届专家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军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药学会军事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药学会药物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生物制药技术分会副主任,上海市药学会副理事长,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院长。兼任《药学实践杂志》主编、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和《药学服务与研究》副主编,担任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Analytical Chimica Acta,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等分析类SCI期刊源杂志的审稿专家。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社社长

胡纪源1982年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长期从事神经内科临床、科研及教学的第一线工作,熟练掌握了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的临床诊疗技术,擅长治疗头痛、头晕、颈椎病、腰腿痛、癫痫、肌病、多动症、神经症、面瘫和面肌痉挛等多种常见病症,对肝豆状核变性、中风、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神经遗传病等疑难重症的治疗也有较深造诣。收治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肝豆状核变性等疑难病症数千例,并开设了癫痫专病门诊。有较强的临床、科研能力,筹建了研究所的临床生化、微量元素、高效液相及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在《中华医学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等国家级及省级杂志上独著或合作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参与撰写《肝豆状核变性》专著一部。中文名:胡纪源职业:医师毕业院校:安徽中医学院主要成就:肝豆汤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疗效的机理研究代表作品:肝豆汤对肝豆状核变性皮肤成纤维细胞模型铜代谢的影响获奖情况主要参与的《肝豆状核变性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研究》,先后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安徽省科委、教育厅联合资助,1999年安徽省科委主持鉴定,2000年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简历安徽中医学院学士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医师、助教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讲师安徽中医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讲师安徽中医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迄今安徽中医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导研究方向肝豆状核变性、癫痫、神经免疫性疾病及脑血管疾病的研究。研究课题肝豆汤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肝细胞铜含量及溶酶体结构和功能的影响HLD患者肝纤维化程度评价及驱铜治疗的干预作用中国人肝豆状核变性中医证候分型与基因突变多样性的研究论文专著1.肝豆状核变性合并癫痫的表现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研究胡纪源.王共强.程楠.王训.洪铭范.韩咏竹.杨任民.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年09期2.六种金属中毒解毒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研究胡纪源.杨任民.韩咏竹等.安徽医学杂志2004年05期例肝豆状核变性的肝脾胆肾声像图表现及临床研究胡纪源.洪铭范.苏增锋.程楠.韩咏竹.杨任民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3年02期型肉毒杆菌毒素在神经科疾病的临床应用胡纪源安徽医学2003年03期5.山豆根中毒致亚急性坏死性基底节脑病6例胡纪源.陆松.何光远.李凯.杨任民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03期6.慢性脑供血不足的诊断与治疗胡纪源安徽医学2002年03期7.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误诊研究胡纪源.吕达平.王共强.何光远.程楠.王训.洪铭范.杨任民.中华医学杂志2001年11期8.小儿肝豆状核变性误诊病例分析及治疗观察胡纪源.何光远.李凯.程楠.王训.韩咏竹.杨任民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年12期9.二巯基丙磺酸钠驱铜治疗对肝豆状核变性铜代谢的影响胡纪源.吴君霞.何志超.林宏祥.程楠.王训.韩咏竹.杨任民放射免疫学杂志2001年01期型肉毒毒素治疗HLD所致痛性强直性痉挛胡纪源.韩咏竹.蔡永亮.杨任民中国新药杂志1999年07期11.水针百劳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2例胡纪源.韩咏竹.任明山.许圣弘.杨任民.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8年01期法结合紫外吸收衍生法测定血清丙戊酸浓度胡纪源.谢晓梅.洪铭范.杨任民安徽医学1997年06期法鉴别“纯中药抗痫制剂”的初探胡纪源.洪铭范.杨任民安徽医学1997年03期14.肝豆状核变性合并多发性骨囊肿1例胡纪源.杨任民皖南医学院学报1996年增刊15.肝豆状核变性合并癫痫的临床与颅脑CT表现胡纪源.杨任民.洪铭范功能性与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杂志1995年2期16.肾虚阳痿患者补肾前后的性激素变化(附9侧报告)胡纪源.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9年4期17.急性脑梗死并发肩手综合征115例:相关因素回顾王共强.胡纪源.洪铭范.李凯.杨任民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22期18.表现为脑性瘫痪的Dandy-Walker综合征1例石元洪.胡纪源.杨任民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3年01期19.中国人Wilson病ATP7B基因Thr935Met突变与临床表型的关系研究杨斌.胡纪源.程楠.杨广娥.杨任民.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2年04期20.中国人Wilson病ATP7B基因Arg778Leu/Gln点突变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杨斌.胡纪源.洪铭范.杨任民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年04期21.青霉胺过敏反应与脱敏疗法洪铭范.胡纪源.杨任民.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8年01期22.肝豆状核变性的中医辨证分型洪铭范.胡纪源.胡文彬.杨任民.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8年01期—Joseph病(附二家系报告)杨任民.胡纪源.王训.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2年2期24.肝豆状核变性44例CT扫描分析杨任民.胡纪源.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1年4期25.先天性无痛无汗症1例报告杨任民.胡纪源实用内科杂志1988年11期26.以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的肥厚性硬脑膜炎1例杨任民.石元洪.胡纪源.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3年01期27.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脊髓-周围神经病型1例陆松.程楠.胡纪源.李凯.杨任民.安徽医学2003年01期28.氯硝西泮治疗癫_持续状态的临床疗效分析李凯.吕达平.胡纪源.杨任民.安徽医学2003年03期29.女性肝豆状核变性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研究赵连旭.杨任民.胡纪源.林莲初.中华神经科杂志2000年06期30.甲基强的松龙与地塞米松冲击治疗神经免疫性疾病的不良反应的前瞻性比较王晓平.杨任民.胡纪源.实用医学杂志1999年03期31.肝豆状核变性患者ATP7B基因第14外显子突变的研究洪铭范.张志.胡纪源.任明山.韩咏竹.杨任民.琚双武.安徽医学1999年03期32.肝豆片治疗32例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观察及其对体液微量元素的影响韩咏竹.王训.胡纪源.胡文彬.杨任民.中医药研究1998年04期33.二巯基丁二酸钠冲击治疗肝豆状核变性临床疗效及对体液微量元素的影响韩咏竹.王训.胡纪源.洪铭范.杨任民.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8年03期34.葡萄糖酸锌治疗肝豆状核变性31例杨任民.鲍远程.胡纪源.杨兴涛.蔡永亮新药与临床1989年4期35.中国人WD基因12号外显子突变研究严永兴.程楠.洪铭范.胡纪源.韩咏竹.杨任民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4年4期36.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中心电图监测的应用价值王共强.洪铭范.杨任民.胡纪源.韩丽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4年1期37.脑络通对脑缺血损伤防治作用的实验观察王键.许冠荪.李玉梅.胡纪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年02期测序证实的Wilson′s病ATP7B基因第14外显子一种新型移码突变张志.洪铭范.任明山.胡纪源.韩咏竹.蔡永亮.杨任民.琚双五.范玉新.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0年01期39.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肝硬变及肝脏功能的改善作用洪铭范.王共强.杨任民.胡纪源.王晓平.吕达平.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年12期40.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神经根神经病临床研究任明山.杨任民.王晓平.胡纪源.中国医刊1998年03期41.应用PCR-SSCP银染技术检测Wilson病基因第18外显子突变及多态的研究韩咏竹.范玉新.余龙.胡纪源.龚若沐.许圣弘.任明山.杨任民.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8年02期42.大鼠急性脑缺血血浆及脑组织NO、ET_1含量的变化钟平.杨任民.韩咏竹.胡纪源.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7年04期病基因第18外显子突变的初步研究任明山.杨任民.范玉新.胡纪源.韩咏竹.琚双五.蔡永亮.洪铭范.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7年03期44.中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107例疗效观察杨任民.韩咏竹.任明山.胡纪源中医杂志1993年11期45.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脊髓炎杨任民.娄宗盘.鲍远程.胡纪源.衡月茹.江停战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年7期46.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合并胆囊异常及相关因素的研究洪铭范.吕达平.苏增峰.李凯.胡纪源.杨任民.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1年11期酶切法检测Wilson病935密码子基因突变程楠.杨任民.洪铭范.张志.胡纪源.任明山.韩咏竹.蔡永亮.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0年03期病家系ATP7B基因第18外显子突变及多态琚双五.杨任民.任明山.范玉新.胡纪源.韩咏竹.蔡永亮.余龙.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8年05期49.护脑素胶囊治疗24例慢性脑供血不足临床观察范玉新.韩咏竹.任明山.杨任民.胡纪源.李凯.洪铭范.许圣弘.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年07期病基因第18外显子多态及突变研究洪铭范.琚双武.任明山.张志.范玉新.胡纪源.韩咏竹.杨任民.中国临床神经科学1999年03期51.肝豆汤对肝豆状核变性皮肤成纤维细胞模型铜代谢的影响汤其强.杨任民.韩咏竹.任明山.洪铭范.王小平.蔡永亮.胡纪源.李俊.丁莉丽.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年01期52.肝豆状核变性肝脏声像图特征的再探讨王兴族.王金萍.王宁新.鲍远程.杨兴涛.宋执云.许红强.杨任民.胡纪源.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8年02期'sdiseasegene范玉新.杨任民.余龙.吴梦楚.施少林.任明山.韩咏竹.胡纪源.赵寿元.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1997年11期主持课题

性别: 男出生年月: 学历(学位)研究生(硕士)工作部门: 中药学院职称: 教授 从事专业:药理学招生专业: 药理学主要研究方向:皮肤黏膜药理学、数学药理学学习、工作经历(从大学阶段开始,按时间顺序写)~ 在安徽省安庆卫校药剂专业学习.~ 在安徽省巢湖地区医院药剂科工作.~ 在皖南医学院攻读药理学硕士学位.~在安徽省巢湖地区医院药剂科工作.~ 在广东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和实验动物中心工作.~ 在广东药学院中药药理学教研室工作,研究生处副处长.~ 广东药学院中药学院院长主要社会任职原任广东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主任(—)、药理教研室副主任(—)、广东省“千百十工程”重点培养对象,现为硕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后备学科带头人、广东药学院重点学科—中药学中药药理方向学术带头人、广东药学院中青年骨干教师、《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编委、《广东药学院学报》编委、《中南药学》编委、《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特约审稿人、执业药师、中国药理学会数学药理学会常委、中国药理学会抗炎免疫药理学会委员、广东省实验动物学会理事、广东省药理学会中药药理学会委员、中国药学会高级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委、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委、卫生部科研项目审评专家、广东省科技项目评审专家、广州市科技项目评审专家、广东省教育厅科技项目评审专家。

中国医学杂志社社长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设有办公室、总编室、出版发行部、财务室、各刊编辑部,以及北京华康广告公司等部门。本部直接编辑出版22种期刊,同时对中华医学会主办,委托省市医学会或医学院校、科研院所编辑出版的104种期刊进行宏观管理和业务指导。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充分发挥中华医学会专家云集、人才荟萃、信息畅通、联系广泛的整体优势,汇集国内外优秀的医药卫生专家,组成了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编辑委员会和审稿专家队伍。在长达120余年的办刊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医学期刊编辑出版管理体系和制度,并培养、建立了自己的编辑队伍。依靠这些高层次的医学专家和高水准的编辑队伍,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始终走在传播最新医学知识、交流最新科研成果、引导学术发展方向、推动医学科技进步的前沿,被公认为中国医学界最有学术权威性的杂志系列。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不仅是国内广大医药卫生科技人员不可缺少的重要信息源,也是中国医学界面向世界的一个窗口。126种期刊发行至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与国外近千种医学期刊建立了长期交换关系。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还与全球最大的医学专业出版集团荷兰威科集团合作,将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英文资源推向国际,将中国优秀的医学专业研究成果介绍到世界。同时,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也积极促进国内外的双向学术交流。创刊于1887年的《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多年来一直被国际著名检索机构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并以开放获取形式(OA)实现全文上网,在国际医学学术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百年薪火传承,世纪中华风范。”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经过百余年发展壮大,已形成学科分类合理、种类齐全的系列学术期刊群,被公认为国内学术水平最高、编辑出版质量最好、最具学术权威性的医学期刊群体,被业内人士亲切地称为“中华牌”杂志,并被上级主管部门誉为“中国科技期刊的一面旗帜”。在历届国家期刊奖的评选中,中华系列杂志均榜上有名,在 “精品期刊”评选和“双效期刊”评选中,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有多种入围。在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评选中,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再获殊荣。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全体员工始终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锐意进取。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党支部多次荣获“卫生部机关党委先进党支部”。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微机排版中心和《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辑部多次荣获共青团中央、卫生部授予的“青年文明号”称号。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连续多年荣获全国妇联“巾帼文明岗”称号。随着我国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大幕的全面拉开,作为中国科技期刊的领军团队,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积极推进体制改革,打响了攻坚战的第一枪。2009年6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成立“《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这一永载史册的事件,标志着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新纪元的开始。我们将继续恪守办刊的准则,把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不仅办成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完美结合的“双效”期刊,而且要成为读者和作者都喜爱的“双爱”期刊。真正实现我们新世纪的目标:传承百年经典、铸就精品中华期刊群,再现世纪华章、打造医学信息新航母。社长兼总编辑 游苏宁

问题一:杂志主页是什么意思 首先说明一下,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并没有对期刊的行政级别进行划分,一般都是各大院校对学术论文发表的期刊根据主管主办单位进行级别的分类。 由国家部级单位主管或主办的期刊为国家一级期刊;由国家学会或协会等主管或主办的期刊为国家二级期刊。 以上两类刊统称为国家级期刊。 例如: 《中华医学杂志》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该刊是国内屈指可数的医药卫生类领军刊、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核心期刊、该刊英文版更是SCI,期刊的质量毋庸置疑,但是该刊若按级别划分则为国家二级期刊(由此可见期刊的级别与期刊的质量没有关系)。 省级期刊与国家级期刊的分类一样:省厅主管或主办为省一级期刊;省协会或学会等主管或主办为省二级期刊,这两类期刊统称省级期刊。 如有其他问题请继续追问。 问题二:《读者》杂志的官方网站是什么? 读者没有官方网站,以前有,现在关闭了 《意林》yilin/ 《青年文摘》qnwz/index 问题三:《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的主页是什么? 网站地址:watergasheat/ 不是很好找的吗? 如果你真的写得很实用或有创新,那不中也难 审稿期在建筑类核心期刊排行榜上排第八,见 问题四:cell杂志官网是什么? cell/ 问题五:Sci期刊主页里FEB代表什么意思 SCI 是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的英文简称,其全称为:Science Citation Index,,创刊于1961年,它是根据现代情报学家加菲尔德(Engene Garfield) 1953年提出的引文思想而创立的。时至今日加菲尔德仍是SCI主编之一。SCI是由 ISI(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Inc.)美国科学情报所出版。现为双月刊。ISI除了出版SCI外,还有联机型据 SCISEARCH。ISTP(Index to Scientific &Technical Proceeding)也由其出版。 SCI是一部国际性的检索刊物,包括有:自然科学、生物、医学、农业、技术和行为科学等,主要侧重基础科学。所选用的刊物来源于94个类、40多个国家、5O多种文字,这些国家主要有美国、英国、荷兰、德国、俄罗斯、法国、日本、加拿大等,也收录一定数量的中国刊物。 SCI选择期刊比较科学,它运用引文数据分析和同行评议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考虑了期刊的学术价值,在选用的 3400余种期刊里包含了国际上较为重要的期刊。它所择取的80万条论文,可以说是集各学科之精萃。因而,它成为国际公认的反映基础学科研究水准的代表性工具。并将其收录的科技论文数量的多寡,看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及其科技实力指标一。SCI检索系统历来成为世界学术界密切注视的中心,争相角逐的焦点,世界公认的文献统计源。 然而SCI就其本身而言,最重要的功能是帮助科技人员获取最需要的文献信息。这也是编辑该部索引的主要意图。 SCI最大的优点是引文功能,在这里读者能很快地了解到某一作者的某篇论文是否被他人引用过,通过引文次数可以了解某一学科的发展过程。另外,使用SCI还可以了解到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信息,如:有没有关于某一课题的评论看某一理论有没有被证实,某方面的工作有没有被扩展,某一方法有没有被改善,某一提法是否成立,某一概念是否具有创新性等等。因此SCI也具有反映科技论文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功能。 SCI的这些优点对科技工作者查阅最新文献、跟踪国际学术前沿、科研立项以及在具体的课题研究时及时了解国际动态都有很大帮助。 SCI选取论文情况 SCI论文润色选取期刊、论文标准较其他刊物严格,已成为公认事实。SCI每年收录我国科技论文不等,究其原因相当复杂,有语言、政治、经济、科技发展规律本身的原因,也有其严格执行选刊和论文选取标准的原因。SCI每年都要充实和调整使用刊物种数。 经有关部门调查指出,SCI选刊依据主要有三方面:编辑质量、引文指标和专家评审,其中引文指标最为客观。经统计1995年 SCI收录我国6种期刊的影响因子(即期刊论文被引用的比率)都不足,平均不足0.2 3,而同年SCI收录的3 4 0 0多种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约为1左右,其中影响因子最高者达到48.9,可见我国期刊的引文指标距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之大,这恐怕是影响我国期刊入选 SCI的重要原因之一。 面对现实如何提高投稿入选率,我们觉得应从两方面引起注意:一、力争向国外投稿。SCI选刊情况虽在不断变化,但它仍有自己的核心圈刊物。据1996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简称:中信所)发表的年度研究报告显示,1996年SCI收录我国论文期刊种数虽减少,但排位却由15升至14名。增长的原因,主要是我国论文进入SCISEARCH的期刊数量增多了。从进入SCI核心圈的8200篇论文看,有 91%是发表在国外期刊上,只有9%发表在国内期刊上。据专家分析,几年内国内......>> 问题六:Nature 和Science 杂志的官方网站是什么?免费的吗? nature/nchina/index sciencemag/资料应该有免费有收费的,如果你具体查的话,还是找找你的大学倒是比较好。 问题七:花火杂志的官网是什么? s-merry/花火所属的魅丽文化 问题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网址是什么? 中国国家地理新官网: dili360 中国国家地理老官网: g 《中国国家地理》,原名《地理知识》,是一本关于地理的杂志月刊,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主办。内容以中国地理为主,兼具世界各地不同区域的自然、人文景观和事件,并揭示其背景和奥秘,另外亦涉及天文、生物、历史和考古等领域。是中国大陆较为出名的一本有关地理的杂志。 现任杂志社社长为李栓科(1997年至今)总编辑为单之蔷。 问题九:socool杂志官网是什么 vgame/index/ 问题十:请问cell press包含多少种期刊,主页中的trends journal是什么意思 20分 Cell Press 的期刊是生物医学方面最为权威的学术期刊。通过Cell Press 网站或ScienceDirect,您可以服务其出版的14种期刊网络版,迅速地获得最新的科研成果。15种期刊名称及简介如下(可以通过主页的滚动图片菜单查看,或者cell press 简介): Cell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Biophysical Journal Cell Host & Microbe Cell Metaboli *** Cell Reports Cell Stem Cell Molecular Cell Neuron Immunity Current Biology Structure Developmental Cell Cancer Cell Chemistry & Biology 期刊简介如下: Cell 三十年来,Cell 始终关注生物学方面最前沿的第一手学术资料,在出版业中树立起行业典范。从未有其它刊物能如Cell 一般长期为用户带来大批高质量的学术文章。文章质量高居“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门类榜首 Immunity 全面介绍免疫学方面的相关知识。出版学术论文和评论,超越狭义上的免疫学概念,将外延扩展至与其相关,或与有机体免疫系统相互影响的所有系统中。 Cancer Cell 致力于将新型的科研成果应用于基础和临床癌症群体,促进两者间的沟通交流。在癌症研究领域,Cancer Cell已成为出版前沿学术论文的权威刊物。 Structure 作为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原创研究、深入探讨或结构调研信息方面的权威论坛,Structure总能提供最丰富的资料,让读者及时掌握其研究领域的最新资讯。 Current Biology 涵盖整个生物学的相关知识,紧扣主题,以独特的视角将权威的学术论文与深入分析结合起来。跨学科分析、快速敏锐的评论,Current Biology 无疑是寻求出版、阅读生物学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之人士的首选。 Neuron 关注分子、细胞和发展神经生理学方面的学术成果,同时Neuron 也致力于系统研究(包括视觉、听觉、运行和边缘系统)、神经成像、学习、记忆、行为和附加认知学习等方面的科技动态。 Developmental Cell 全面介绍细胞生物学和发展生物学领域的相关知识。主要出版各种评论资料及核心研究成果。 Molecular Cell 创建于1997 年,作为Cell配套刊物的Molecular Cell在分子分析学领域独占鳌头。其研究主题涵盖从基础结构到人类病理基础等诸多方面。 Chemistry & Biology 创建时即以连系化学合成学和生物调研学为已任,现已成为本方面最具影响力的刊物。致力于出版最为优秀的学术成果,尤其适用于从事蛋白质阶段前沿研究的研究者。 trends journal也是其旗下的网络期刊,影响因子也大都在10左右,这是Cell Press从2007年开始出版的Trends (趋势)期刊。 如有疑问请追问,解决问题还望采纳。...>>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