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疾控中心慢病科论文

发布时间:

疾控中心慢病科论文

可以问下老师啊

总结的几点 慢性病防控面临的挑战和对策的几要点用■ 注明了其他一些的是详细资料 希望能对你用帮助慢病防控综合机制正在形成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 孔灵芝防控形势严峻今年9月,第66届联合国大会召开预防和控制非传染性疾病高级别会议,这是继2001年联大召开艾滋病防控会议后,联合国历史上第二次就健康问题举行的高级别会议。会议通过的《政治宣言》提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21世纪各国发展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应对慢性病,各国政府须承担首要责任,社会所有部门都必须作出努力,鼓励拟订多部门政策,创造公平的促进健康的环境,使个人、家庭和社区有能力作出利于健康的选择。当前,我国慢性病发病形势非常严峻。2010年18岁及以上居民慢性病行为及危险因素监测数据显示,摄入过多的盐、油是非常突出的问题。的家庭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超过5克;的家庭人均每日食用油摄入量超过25克。18岁及以上居民中,仅的人经常锻炼,体重超重率约30%,肥胖率约10%;高血压患者超过2亿,高胆固醇血症者超过3000万;糖尿病的患病率达到。癌症发病和死亡都在不断上升,慢性病造成过早死亡的比例占到。慢性病在所有疾病负担中所占的比重约为70%。积极寻求新出路2011年世界经济风险评估报告提出,慢性病不仅可以拖垮国家医疗体系,而且会对国家经济造成制动效应。如何应对我国慢性病防控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有待不断探索。■一、需要顶层设计。 我国至今尚未出台慢性病防控的法律和国家级政策;慢性病预防经费投入匮乏。目前,尽管国家投入了大量科研资金,但慢性病特别是慢性病预防尚未置于优先领域。从2005年到2010年,中央支付地方的癌症防控经费大幅增长,但对传染病和慢性病的投入仍然失衡,其比例大约是1001。在大量医疗费用中,慢性病晚期治疗费用又占绝大多数。以糖尿病为例,统计数据显示,80%以上费用用于对发症的治疗。另外,像创建健康城市等行动仍是各地的自发行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等工作的覆盖范围和影响有限。■二、需要解决健康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相关难题。 比如,居民健康档案很多变成死档,利用率低。对此卫生部要求今年年底建档率达到50%,并特别强调规范化使用;目前在社区开展35岁以上人群的高血压、糖尿病健康管理,截至2011年6月只管理了21%的高血压患者和12%的糖尿病患者,还需要加快推进。■三、 防控体系需要协调机制。 目前,慢性病的防控力量分散在医疗、疾控、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等机构,国家癌症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各级防办、各类学会等社团也承担着相应的任务。为了形成合力,应建立卫生部门内的、技术机构之间的协调机制,鼓励各地市、区疾控系统成立慢病科(所),鼓励各地在医疗机构内建立防病中心或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学术团体的作用,使各种防控力量形成合力。优化选择干预措施卫生部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赵 琨■卫生资金整体配置效率低卫生资源稀缺是任何国家都面临的挑战,如何使用好稀缺的卫生资金更是各国亟待解决的问题。卫生部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对卫生总费用测算显示, 70%的费用投向了医疗服务。对天津市和甘肃省的慢性病费用测算显示, 超过83%的费用发生在临床治疗上,不到2%的费用投向了公共卫生,这说明只有很少费用投向疾病的预防。慢性病预防和管理的费用过少,与慢性病驱动的疾病负担逐年增长对应,说明资金在整体配置上出现了低效率。研究发现,慢性病治疗费用主要用在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肿瘤的治疗上。其中,心脑血管疾病直接医疗费用一直排在最前列,其增长速度远远大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 应明确资金分配优先次序大量的循证医学研究证明,60%的死亡与慢性病有关,而70%的慢性病可以通过预防来控制。世界银行今年7月发表的《构建健康和谐生活》报告提出,如果中国每年心脑血管死亡率再减少1个百分点,考虑到对寿命的固有价值观,每年可获得相当于2010年GDP19%的经济效益,约为8070亿美元;如果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3%,则年度经济效益将达到2010年GDP的48%,约为万亿美元。基于慢性病费用只有2%用于公共卫生,在分配卫生资源时应遵循2个原则,一是临床效果,另一个是成本效果。同时根据疾病发生演变进程,将疾病的防治按4个阶段标示,第一阶段为一级预防,通过健康教育、健康促进规避危险因素;第二阶段为二级预防,通过筛查和健康体检早发现、早治疗;第三阶段为疾病治疗和早期康复;第四阶段为稳定和恢复期康复。每一阶段会有不同的干预措施和治疗方案。哪些措施最具有临床效果和成本效果?哪些干预措施、治疗方案对降低死亡率的贡献最大?在资源和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只能进行优先选择。卫生部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与北京天坛医院合作开展的脑卒中单元治疗的成本效果研究显示,卒中单元组较普通病房组神经功能缺损每减少1个分值,少花医疗费元。卒中单元组较普通病房组生活残障等级每减少1级,少花医疗费 元。卒中单元组较普通病房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每多提高5个分值,少花费元。由此来看,在保证预防、治疗和康复质量前提下,选择费用最少的治疗方式,是一种理性选择。一般而言,确定卫生资金分配优先次序的第一个标准是安全、有效果、疾病负担大、社会有需求;第二个标准是符合社会伦理和公平准则;第三个标准是具有成本效果或成本效益;第四个标准是经济上可行,组织上可行。就慢性病防控来看,对位于疾病负担前几位的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和精神心理疾病,应依据公共资金能力,明确哪些干预防治技术成本效果或成本效益最优。同时,要考虑这些技术是由疾控或妇幼保健机构提供,还是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医院提供等。■ 探索糖尿病管理新模式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纪立农过去二三十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明显增高。目前,如何管理好糖尿病患者是非常大的问题。最近,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完成了糖尿病管理现状调查数据整理,该调查不仅覆盖全国不同地区,也覆盖了几乎所有级别的医院,共计103家,调查人数超过万人。调查初步结果显示,糖尿病不是老年病,门诊糖尿病患者中65岁以下者占54%。该调查发现,我国糖尿病群体不只存在高血糖问题,大部分人同时伴有血脂代谢问题和血压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指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平均水平为。如果低密度脂蛋白以为基本达标标准,被调查人群达标率仅为40%。从并发症发生情况看,糖尿病病程小于1年,近20%的人发生微血管病变,15%的人发生大血管病变;糖尿病病程大于10年的人中,50%的人有微血管并发症,近30%的人有大血管病变。该调查提示,糖尿病人群不但是一个各种危险因素都没得到很好控制的人群,其并发症发生率也较高,尤其是病程较长患者。这些都对目前的糖尿病管理提出了挑战。对已发生心血管病事件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进行二级预防,可明显减少再次发生冠心病或发生死亡的风险。但我国患者使用率仅4%。关键措施不达标,不是简单的医学问题,这其中有病人的问题,有医保政策的问题,多个环节都存在问题。在疾病管理中,一个需要解决的大问题是建立糖尿病患者管理示范医院和科室,这些科室通过转化医学研究,能够把标准治疗落实到门诊和社区病人管理中,从而提高病人依从性,提高标准治疗落实率。制定指南也非常重要,但指南如何落实需要加以研究。通过这些研究,在医疗政策、继续教育策略、行为干预、病人自我管理上,摸索经验,影响政策,影响医生行为,影响医院管理体制,把我国慢性病管理提高到一个更高水平。■ 糖尿病诊断方法应变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 宁 光2010年中国糖尿病专项调查发现,我国糖尿病的发生率与人均GDP的增长状况几乎是吻合的,把城市农村的糖尿病患者加起来大概是9650万人,而糖尿病患者对所患疾病的知晓率为。同时,还有64%的患者不知道自己患糖尿病,应该怎么去发现他们?目前,我国糖尿病的诊断率或是知晓率远远低于高血压,这最主要是诊断方法的问题。空腹服葡萄糖75克,再做一次两小时后的血糖,这一诊断方法太烦琐,很多患者因此流失。而查空腹血糖,只能发现不到1/3的患者。能否用其他方法检测?用糖化血红蛋白来测定应该是可以的。如果用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指标测定诊断,大概诊断的符合率是。也就是说,只要早上抽1次血,就能发现90%的糖尿病患者。从这个道理上来讲,不需要再做餐后两小时血糖。基于这个研究,能不能先大规模开展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把糖尿病患者筛选出来,再进一步做确诊检测?如此,糖尿病的发现率可以提高1倍。慢病患者门诊费用将报销更多人社部社保研究所医保研究室副主任 董朝晖■门诊大病支付制度普遍建立与2009年相比,2010年我国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增加了8000多家,定点药店增加了5000多家。其中,定点医疗机构增加主要为一级以下基层医疗机构,这有利于慢性病的前端防治。目前,大多数地方已建立门诊大病支付制度,由统筹基金支付。调查显示,目前有85%以上的地区都实施了门诊大病(慢病)政策,但各地的目录差异很大。据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2008年对175个统筹地区进行调查,最小的门诊大病目录只有1个病种,而最大的目录则有43个病种。值得注意的是,门诊大病报销都针对慢性病并发症,大多数经费用在治疗并发症上,而不是用于慢性病早期防治。■预付制促使医院主动干预当前医保中有关慢性病付费政策存在的问题是,按项目付费情况下医保为每个治疗项目买单,无论是医保还是医疗机构,都只考虑眼前的治疗效果和治疗成本。此管理方法不适于慢性病防治。而在“板块式的统账结合”模式下,由个人账户支付的是普通门诊费用,这种基金结构下慢性病患者容易出现账户入不敷出,个人账户根本不足以支付慢性病就诊费用。并且,医保对慢性病普通门诊缺乏管理,导致慢性病治疗的依从性大打折扣。去年下半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提出两项医保改革重要措施,一个是探索门诊统筹,一个是付费方式改革。从长远来看,从个人账户发展到门诊统筹,将使更多医保基金用于门诊医疗,并促使医疗机构重视门诊医疗。统筹基金将对早期慢性病进行支付,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将获得更多门诊费用的报销。而从按项目付费发展到预付制,对门诊慢性病实行按人头付费,将会促使医疗机构主动关注慢性病早期干预,避免大笔费用支出。此外,实行预付制,通过增强医疗机构的独立决策权,促使其主动提供成本—效果较好的慢性病防治服务。公平高效的慢性病保障和防治体系应该具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通过法定医疗保障制度建立一个公平的保障体系,二是通过竞争性的基层医疗体系形成一个高效的防治体系。预付制则是联系这两个要素的重要机制。■引导患者加强自我管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教授 董建群上个世纪50年代~70年代,我国医疗和公共卫生体系截然分开,医生只做诊疗,公共卫生医师只做预防,预防与治疗相脱节,慢性病危险因素管理没人做,病人对疾病缺乏自我管理。近年来,国际上大力倡导转变这一状况,目前我国也在着手进行体制建设,完善疾病防治及管理,建设慢性病防治综合网络。所谓患者自我管理,就是以患者为主体,在卫生专业人员协助下,由患者自己承担起主要的预防和治疗性保健任务,通过掌握慢性病防控必要技能和手段,提升高危人群及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延长健康寿命。自我管理最主要的因素是激发患者自身潜能,而不只是给他们信息。从2007年开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并于今年5月起开始探索糖尿病综合管理新模式,运用先进的国内外糖尿病防控管理理念,在5年内对全国500名中青年骨干医生、近万名基层医生开展糖尿病防治知识培训,使临床医生具备公共卫生理念;选择部分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开展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活动,建立患者互助小组,使糖尿病患者及高危人群掌握自我管理的知识和技能,自助互助,共同收获健康。在建立慢性病防治网络的基础上,还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适宜技术。按照卫生部要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正在逐渐推广慢性病管理适宜技术,把包括自我管理在内的低成本、高效益、安全可靠、适合推广的技术纳入全国慢性病防控示范区创建中。■在疾病早期给予最适当的治疗百时美施贵宝(中国)/中美上海施贵宝总裁 彭振科对于糖尿病患者和制药企业来说,这都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时代,因为大家已关注到慢性病,特别是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国目前有9000多万糖尿病患者,但绝大多数患者的病情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有专家介绍,中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只有的人患糖尿病,但现在这个数字接近10%。糖尿病在迅速蔓延,我们必须遏制蔓延的速度。百时美施贵宝会为此将不断推出创新药品,也希望积极参与到中国糖尿病的预防和管理中。慢性病的防控关键在于预防。有资料显示,投资1元钱在预防中,未来在治疗中就能节约6元钱。预防的任务不仅是在生病前,还包括在疾病早期就给予最适当的治疗。这种治疗应该是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百时美施贵宝不久前推出的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安立泽不仅可以降低血糖,安全性高,而且1天只需服1次,方便患者服用。2014年我们预计还将推出2种糖尿病治疗药物。此外,我们还会继续支持医生和患者的培训,让医生了解和掌握如何更好地管理糖尿病患者,教育患者一定要按医生的要求服药。慢性病的预防是一种社会责任。作为制药企业,我们致力于为患者提供具有创新性的药物。疾病预防是一个团队性的工作,我们希望能与疾控机构、临床专家和媒体共同合作,现在就行动起来,与慢性病做斗争。观点集锦山西省卫生厅疾控处处长阴彦祥:截至今年9月底,山西省已对万糖尿病病人、145万高血压患者进行了规范管理。一是防治结合,在管理患者过程中为群众服务;二是在医疗保障上向慢性病倾斜,对新农合慢性病患者给予一定补助;三是注重在农村和基层传播实用的疾病防治知识。浙江省杭州市卫生局副局长杨建华:对于慢性病防控有两点建议。第一,在慢性病示范区创建中,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并在国家层面设立创建载体。第二,慢性病防控重点在社区,使社区成为慢性病防控的重要阵地。重庆市疾控中心慢病所所长丁贤彬:农村是慢性病防治的主战场,加强村医网点建设很重要,应激励村医做公共卫生服务;消除慢性病防控空白地带。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后,基层对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进行随访管理,但这种管理很多仅是测血压、测血糖,不能真正干预危险因素。江西省南昌市卫生局副局长陈天鹏:慢性病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过程。健康教育要从小孩抓起,要从妈妈抓起。要让妈妈了解并能言传身教,这样的作用会很大。此外,慢性病防控倡导多部门参与,也应让媒体积极参与。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教授邹大进:慢性病控制离不开生活方式改变和药物治疗。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健康生活方式倡导力度;应鼓励药物大包装,以减少病人跑医院的次数和事件。安徽省卫生厅新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冯立中:糖尿病防控有三个环节:对正常人群健康教育;对早期糖耐量有问题或血糖指标不正常者作干预;对并发症患者积极救治。糖尿病防控策略应注重第二个环节展开预防干预。湖北省疾控中心慢病所副所长张庆军:国家正在推行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10项中有5项与慢性病密切相关。省级相关的疾控处、妇社处、农卫处应联合开展统一的行动,这需要从卫生行政层面成立一个办公室,设在专业机构,由专业机构提供技术方案、考核指标等,对基层整体划拨经费,对工作统一督导考核。北京市疾控中心慢病所所长董忠:要在整个城市建设中纳入健康的元素。从2008年开始,北京有了健康北京人全民健康促进十年行动规划;今年8月,又颁布了《健康北京“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确定了更深层次的健康促进行动以及与健康、民生问题休戚相关的35项主要指标为核心任务目标。这35项指标中有一半以上与慢性病相关。

疾控中心对各种疾病预防和控制的信息都要进行采集和管理,以为后期调取档案提供便利。那么要怎么写好工作总结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疾控中心个人工作总结范文,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本人于20--年11月获得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历,20--年6月获得公卫执业医师资历,获得医师资历后,我更加珍惜这份来之不容易的工作,由于医生这个名词太高尚、太使人尊敬,他不但治病救人,他更是人类生命的守护神。所以我只能用全身心的投进工作往返报我自己选择的这份职业和为之而付出的辛苦努力。下面我把这今年来的思想、工作情况从工作成绩、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三方面进行总结汇报。

一、职业道德

我之所以选择先汇报职业道德是由于:要想做一位合格的医生,首先要求要有较高的道德素质修养,一位医生可以技术上不高,但最少的职业道德必须具有。就像对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之一——陈医生的评价既然身穿白衣,就要对生命负责。在这个神圣的岗位上,良知远比技能重要的多。三个方面的汇报我看重的也是职业道德。

所以平时我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明白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始终保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勤勤奋恳,任劳任怨。时刻牢记党员的责任和义务,严格要求自己,在任什么时候候都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努力学习做一位好医生。

二、业务水平

年疾控中心成立后,我就被分到传染病防制科工作,前后承当了疫情信息统计、传染病平台报病、传染病网络直报、传染病和死亡病例漏报调查、报告质量调查,出血热、布病监测工作,学校传染病防制等项工作。亲身经历了传染病实行直报的三个历程,从手工填卡报告到建立了大疫情报病平台到目前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的及时性、正确性大大进步。传染病报告方式的进步也印证了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获得的巨大成绩。经过五年的工作磨练,我已可以独立或和其他科室职员配合的完成科室各方面工作。

三、工作成绩

1、在工作上,围绕中心的全盘工作思路,对比科室自己分管工作的相干标准,严以律己。独立或配合完成了自己分管的工作。

a、单独或配合完成传染病管理、漏报、报告质量、居民回顾性调查工作。

b、完成医院传染病监测工作。

c、布病监测工作。

d、出血热防制工作。

e、学校传染病防制工作。

f、流感样病例监测工作。

2、利用六年来布病监测资料编写了布病疫情六年资料汇编。

3、撰写了题为宝鸡市学校传染病防制工作现状与防制思路,在中国学校卫生杂志发表。

4、撰写了题为宝鸡市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与死亡病例管理及报告质量现状分析的论文,在疾病监测杂志发表。

5、参与完成了宝鸡市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现状及防治策略研究课题,获宝鸡市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奖。

不知不觉20--年已经过去,回想20--年的各项工作,内心不禁感概万千,学校多年严谨培养的我,带着感恩的`心连续3年工作在疾控中心的岗位上,在中心各级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我去年的学习和实践收获颇丰。请允许我真诚的感谢各位对我的帮助!下面,我将20--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思想觉悟

从工作到生活,我都要求自己,工作尽心尽力,责无旁贷,生活上对待领导、同事诚恳热情,互帮互助。20--年一年来,我在工作之余,积极参加单位、科室组织的集体活动,如义务打扫街道卫生、冬季扫雪等,不仅提高了我的团队认识,更巩固了我的团队精神。

二、工作态度

单位里面有许多前辈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展现了强烈的敬业精神。在他们的感染下,我的身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熏陶。把工作当成生活,成了20--年一年来我生活的写照,坚守岗位成了我坚定不移的信念。20--年一年来,在中心、各位前辈的耐心教导下,我学习到了更多的知识,并进一步了解了岗位的职责。20--年我还参加了体检工作。在给学生体检的过程中,我熟练掌握了给学生测量血压、视力、体重、身高的技术。在--科,我主要从事--工作,还负责有心脑血管事件、首诊测血压报表的收集、整理工作,各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的开展。

总之,疾控中心是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在--等各级领导的带领下,从上到下全体员工团结奋进的工作精神,使我感受颇深:勤勤恳恳、奋发向上,用心地去完成每一项任务,以智慧和汗水获取众多殊荣。我很荣幸能在毕业后加入光荣的集体,能在优秀的平台上努力工作,成为一名疾控人,在这我非常感谢中心各级领导和同事们对我的帮助。

为加强医师执业管理,规范医师执业行为,提高医师素质,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医师定期考核实施办法》、市卫生局《关于开展医师定期考核工作的通知》有关文件精神,于20--年7月—20--年1月对我单位的执业医师进行了全面考核,经过我单位医师定期考核委员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整个考核工作有条不紊地圆满完成了,现将医师定期考核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今年是内蒙古自治区实施医师定期考核的第一年,也是关键的一年,为确保我单位医师定期考核工作公平、公正、公开、有序的启动,我单位成立医师定期考核委员会,负责组织、领导、检查、监督工作,制定考核工作规章制度、操作程序、工作方法,在旗卫生局的统一领导下,切实抓好医师定期考核工作。

二、认真落实,严格考核

医师定期考核内容由业务水平、工作成绩和职业道德三部分组成,考核机构从每个步骤、每个环节抓起,在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考核程序及上报的各项表格等方面都逐一进行分析研究,以最便捷、最实用的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在短时间内高质量、高成效的完成医师定期考核工作任务。

(一)基本情况

参加本周期考核的执业医师共计25人,涉及了临床、中医、公共卫生三个专业的医师,其中一般程序4人,简易程序21人。

(二)工作成绩与职业道德考核

20--年7月至10月期间,组织完成了注册医师的工作成绩与职业道德的考核,收集整理了注册接受考核的医师汇总名单和各医师执业证、注册证、职称证等相关证件复印件交由我单位医师定期考核委员会进行审核。考核机构工作人员认真审核每个医师的职称证、执业医师证以及注册医师证等信息资料,根据个人执业医师证的执业类别进行分类报名,以疾控中心门诊部为单位建立了完整、系统的医师定期考核档案。

(三)业务水平测试工作

理论考试:我单位应考医师4人,实际参加人数4人。在阿荣旗卫生局的监督指导下,在我疾控考点进行了笔试工作。

三、考核结果

1、工作成绩与职业道德考核结果

25名医师经本机构考核委员会评审,职业道德与业务水

平两项全部合格,而且对每名被考医师《医师定期考核表》进行了如实、完整的记录。

2、业务水平测试结果

参加理论考试的医师4人,实际参加人数4人。试卷已于考试当天交于阿荣旗卫生局工作人员。

四、存在问题

部分医师对电脑操作还不熟练,影响了我单位整体医师定期考核工作进度,下一步我单位将会抽出时间对这方面薄弱的医师进行统一培训。

在的工作中,我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积极贯彻党的方针路线,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尊敬领导,团结同事,努力工作。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努力学习业务知识,服从疾控中心和科室主任的统一安排,在科室主任的指导下,按时完成了单位领导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和年初的 工作计划 。

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1、积极参与结核病、艾滋病防治、宣传,协助放射科完成了结核病人的光摄影,光片诊断等工作。丰富了自己的结核病诊断知识,较好的掌握了光摄影技术要领。

2、按照《省疟疾监测实施方案(试行)》要求,在科室主任的指导下,负责并和科室同仁一起完成了县疟疾的监测防治工作及后期管理。负责完成了蚊媒监测、媒介密度监测、发热病人血检,疟疾病人的个案调查及后期疫点处理,周围人群血的标本采集和采集小学生滤纸血标本103份,并寄送省寄生虫病研究所;同时根据上级部署,按时完成了疟疾监测后管的各种月、年报表及计划总结。

3、在科室主任的指导下,负责参与计划了县钩端螺旋体病的监测工作,完成了春秋两季的鼠密度调查和鼠情统计工作,完成了猪肾、牛尿采集工作,完成自然人群血清学调查工作,采集自然人群血清100份。负责了钩体计划、总结的整理和上报,并开展了钩体病相关的培训指导。

4、参与了慢非病工作宣传、计划、建档,并在科室主任的指导下,完成了县慢性病的总结和培训。

5、按照中心统一安排,于10月中旬参与了血吸虫血标本采集。

6、“”四川大地震,按照中心统一安排,赶赴绵竹灾区,开展了为期2个两个月的灾区防疫工作。

以上为本人的工作总结情况,在年终总结的同时,发现了自己很多的的不足不处,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纠正自己的不足,发扬优点,争取在明年的工作中更上一层楼。

疾控中心艾滋病检测论文

哎,兄弟,我看到你发帖不止一个了。听着,老老实实去疾控中心问医生,问网友没有任何作用,我希望是我看到你最后一次。偏执狂啊

一般地市级疾控中心和三甲医院是国家定点的艾滋病初筛检测机构,现在采用推荐的三代或是四代的酶免法的检测方法,抽血后提取血清来检测的,结果一般是第二天才能出来。

目前我国检测艾滋病的方法主要分快速法(也就是艾滋病试纸检测),另外一种是酶联免疫法。艾滋病检测多长时间出结果呢?一般也是快速法当天拿结果,酶联法隔天或者更长时间,当然有些医院效率慢,即便是使用艾滋病试纸检测出结果的时间也是比较长的。通常最迟不会超过1个星期。

多数尖锐湿疣患者在治疗上几乎经历过“非”一般的治疗,在尝试了多种方法无效之后,医治好的信心也正一点点的消失,疾病的彻底治愈好像机会渺茫,的确,尖锐湿疣属于病毒感染,在治疗上难度大,需要选择正规的医院来治疗,这样能够对于治疗起到帮助。

你到深圳市疾病控制中心,他们会免费检查HIV。周末休息。如果你想做,是可以做梅毒,尖锐湿疣的。医院也可以做以上二个检测。但HIV最好到疾控中心去做,也可以去二家正规的三级甲等以上医院检测HIV,如果发现问题再去疾控也可以。

艾滋检测试纸

艾滋检测试纸是一种快速、方便、准确的检测工具。艾滋病检测测纸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唾液试纸,另一种是血检试纸。

1、艾滋病血检试纸:可通过全血/血浆/血清检测HIV-1/2/O型抗体,操作方便、15分钟即可获得结果,检测结果准确、稳定。

2、艾滋病唾液试纸:通过口腔粘膜渗出液检测HIV抗体,虽然灵敏度相对较低,但操作方便,无需刺指采血。

艾滋病检测试纸对运输、保存、温度、湿度、操作等都有严格要求,出现偏差可能导致结果不准确。如果出现“假阳性”、“假阴性”的结果,容易留下心理阴影或者延误治疗。因此,最好到疾控中心或正规医院进行艾滋病检测。

艾滋病检查

艾滋病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可进行艾滋病检查。艾滋病怎么检查?其诊断标准如下:

1、急性HIV感染期

诊断标准:患者近期内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HIV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或仅实验室检查HIV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

(1)流行病学史:包括不安全性生活史,如同性恋或异性恋者有多个性伴侣,或配偶、性伴侣抗HIV抗体阳性;静脉吸毒史;输入未经HIV抗体检测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与HIV/AIDS患者有密切接触史;HIV抗体阳性者所生的子女。

(2)实验室检查:HIV不同感染时期,实验室结果不同。周围血白细胞及淋巴细胞总数起病后下降,以后淋巴细胞总数上升,可见异型淋巴细胞;CD4/CD8>1;感染初期HIV抗体阴性,2-3个月后,最长可达6个月HIV抗体阳性,在感染窗口期抗体阴性;少数人感染初期血液HIVp24抗原阳性。

2、无症状HIV感染期

流行病学史同急性HIV感染期,无任何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抗HIV抗体阳性;或仅HIV抗体阳性。

3、艾滋病期

诊断标准:有流行病学史,HIV抗体阳性,加上下述各项中的任何一项;或HIV抗体阳性,CD4+T淋巴细胞数<200/mm3。

(1)原因不明的38℃以上持续不规则发热,>1个月;

(2)慢性腹泻次数多于3次/日,>1个月;

(3)6个月之内体重下降10%以上;

(4)反复发作的口腔白假丝酵母菌感染;

(5)反复发作的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或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6)肺孢子菌肺炎;

(7)反复发生的细菌性肺炎;

(8)活动性结核或非结核分枝杆菌病;

(9)深部真菌感染;

(10)中枢神经系统占位性病变;

(11)活动性巨细胞病毒感染;

(12)弓形虫病;

(13)青霉菌感染;

(14)反复发生的败血症;

(15)卡波肉瘤;

(16)淋巴瘤。

艾滋病检测时间

艾滋病检测时间是什么时候?进行了易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为后,一般需要2-4周时间才可以检测出艾滋病HIV抗体,即高危行为2周后可做艾滋病抗体检测。时间越往后,检测的准确性就越高;绝大多数被HIV感染的人在4周后就能够产生足够多的抗体。

科学研究表明,高危行为后2-4周做初检,若结果呈阴性,则可排除98%的感染率;满8周后复检,若结果呈阴性,可排除感染率。因此,怀疑自己患艾滋病的人,最好满3个月做最终复查,阴性即可完全排除。

是可以信的,要是出现诊断失误,他们是要负责任的你要是不相信,也可以在自己用试纸检测我以前有一个同事就是在一个叫艾友网的网站上买的试纸自测的

有意义的,可以派出了不管你吃什么药物,艾滋病毒都由你的淋巴系统消灭,所以并定会产生抗体,因此不影响检测效果!

疾控中心医学期刊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中国疾控中心)成立于2002年1月23日[34][35],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实施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公益事业单位。中心主要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环境与职业健康、营养健康、老龄健康、妇幼健康、放射卫生和学校卫生等工作;组织制定国家公共卫生技术方案和指南,承担公共卫生相关卫生标准综合管理工作;开展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及国民健康状况监测与评价;参与国家公共卫生应急准备和应对,组织制定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和卫生处理相关技术规范;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公众健康关键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开展公共卫生专业领域的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和相关专业技术培训等工作。[1]根据2020年7月官网显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院士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有下属科研部门11个,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卫生计生委重点实验室3个,中心重点实验室3个。[2][3][4][5]2018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30]中文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外文名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简称中国疾控中心·CDC创办时间1983年12月23日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视频5534播放|00:53中疾控:高风险区外溢人员的管理非常重要5000播放|01:54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为何可提前三个月?中疾控专家这样解释5038播放|01:54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为何可提前三个月?中疾控专家这样解释5023播放|02:24老年人平时不出门就没有感染风险?担心疫苗影响基础病?中疾控专家权威解答5198播放|03:40【专家解读20条措施: 严禁随意封控等各类层层加码行为 高风险区之外不能随意封闭管理】针对当前疫情防控中出现的状况,中国疾控中心有关专家就第九版防控方案和20条优化措施做了进一步解读:①高风险区一般在疫情早期、在精准流调基础上,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只有在传播风险不明、持续社区传播的情况下才可适度扩大风险区域范围。②没有划定的高风险区之外的地区,不能随意采取区域封闭管理措施。③根据20条措施要求6057播放|01:27中国疾控中心:无症状感染者传染力相当于确诊病例的1/万播放|00:29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领导班子调整 沈洪兵任中国疾控中心主任 高福因年龄原因不再担任6165播放|01:16中疾控:奥密克戎重症死亡率明显降低 但基础病高龄者仍会有重症5022播放|01:57最新疫情研判!中疾控:目前病毒致病性减弱,老百姓要与政府拧成一股绳!5454播放|03:40【专家解读20条措施: 严禁随意封控等各类层层加码行为 高风险区之外不能随意封闭管理】 净网2022 针对当前疫情防控中出现的状况,中国疾控中心有关专家就第九版防控方案和20条优化措施做了进一步解读:①高风险区一般在疫情早期、在精准流调基础上,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只有在传播风险不明、持续社区传播的情况下才可适度扩大风险区域范围。②没有划定的高风险区之外的地区,不能随意采取区域封闭管理措施。③查看更多相关星图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历任主任共4个词条万阅读沈洪兵第4任高福第3任王宇第2任查看更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领导团队共6个词条6336阅读沈洪兵任职:主任、党委常委(兼)卢江任职:党委书记、副主任(兼)周宇辉任职:党委副书记查看更多历史沿革科研条件科研成果人才培养文化传统获得荣誉机构领导TA说历史沿革1983年12月23日,卫生部报请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预防医学中心。中国疾控中心新址大堂1986年1月19日,中国预防医学中心更名为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2002年1月23日,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卫生部工业卫生实验所、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中国农村改水技术中心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7][34][35]2018年,根据《中央编办关于国家卫生健康委所属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批复》,设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国家卫生健康委直属事业单位。2018年7月29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8]2019年9月25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浙江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9]2020年11月10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0]科研条件人员编制根据2020年7月官网显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院士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此外还有一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等专家。[2][3]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专职):曾毅、高福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专职):侯云德、洪涛、徐建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名单不全):徐建国、高福国务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名单不全):洪涛、王大燕、王华庆、张永振、周脉耕、赵文华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名单不全):曾毅、侯云德、洪涛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名单不全):高福[2][3]科研部门根据2020年7月官网显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下属科研部门11个,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卫生计生委重点实验室3个,中心重点实验室3个。[4][5]世界卫生组织参比实验室(5个):WHO流感参比和研究合作中心、WHO西太区麻疹风疹参比实验室、WHO西太区脊灰参比实验室、WHO西太区乙脑参比实验室、WHO西太区轮状病毒参比实验室国家研究中心(2个):国家朊病毒检测中心、中国微生物菌毒种/医学病毒保藏管理中心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卫生部微生物基因组研究中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卫生部微量元素与营养重点实验室、卫生部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卫生部医学病毒和病毒病重点实验室中心级重点实验室(3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化学污染物与健康安全重点实验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应急重点实验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监测预警重点实验室[4]下属科研部门(11个):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农村改水技术指导中心、妇幼保健中心[5]部门概述图科研成果科研成就根据2020年7月官网显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发表论文14892篇,其中中文11502篇,英文文章3390篇,年度发表数量增长25余倍。[11]中心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7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15项。承担了科技部("973"项目、"863"计划、科技攻关、科技支撑、重大专项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等有关部委及地方科委等部门众多科研项目,每年执行国际合作项目100余项。[4]获奖时间 获奖项目(人) 获得奖项2018年 水中典型污染物健康风险识别关键技术及应用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2]2017年 侯云德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3]2017年 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4]展开全部学术期刊《卫生研究》是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承办,由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和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协办,系中文核心期刊;被“Chemical Abstract Service(CA)” 、“Abstract Journal of Russian (AJ)”和“Index Medicus/Mediline(IM)”收录。此外,《卫生研究》每年有部分文章被“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所收录;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摘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17]《中国疫苗和免疫》杂志于1995年10月创刊,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是国内唯一专门报道免疫规划和疫苗可预防传染病专业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是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18]《疾病监测》杂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承办的国家级学术性期刊,于2017年作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入选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项目来源期刊。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摘数据》、《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化学文摘》(CA)、《哥白尼索引》、《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乌利希期刊指南 》(Ulrichsweb)等中国国内外权威数据库或检索机构收录。[19]《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是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的国家级专业期刊。1985年创刊,双月刊,于2005年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为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第四版),2009年该刊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收录;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VINITI)、波兰哥白尼索引(IC)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C)、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中国国内外10多家数据库收录。[20]《病毒学报》是病毒学专业学术刊物,创刊于1985年,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基础医学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武汉大学RCCSE(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等来源期刊;被SCOPUS、CA、IM,PubMed、BP、WPRIM、CBST数据库以及CAB Abstracts等收录。[21]《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创刊于1981年,为月刊,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编辑出版的专业学术期刊。获1997年中国科协优秀期刊二等奖,中华医学会成立80周年和85周年银奖。入选“第4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2]《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是卫健委主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的医学寄生虫学专业学术期刊。先后被列为“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1987年)、“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1989年)、“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2002)统计源来源期刊(均为数据库创建之年被收录)。2004年入选为“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首次获2009年度“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2010年、2013年、2017年分别遴选为第二、第三、第四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14-2017年连续4年被评选为“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期刊”。2011年以来,均被评选为“RCCES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自1992年以中国基础医学类核心期刊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年版(第1版)以来,已连续入编至2017年版(第8版)。1987年被美国医学索引Medline检索数据库收录(截止到2017年6月),并先后被Scopus(截止到2017年6月)、CABI、汤森路透ZR等数据库收录。先后被评为中华预防医学系列杂志的优秀期刊(1992年度、1994年度),优秀期刊一等奖(1996、2000、2005、2007、2009、2011、2013、2015、2017、2019年度)。2005年度获卫生部首届医药卫生期刊一等奖,2013年度获国家卫生计生委首届优秀期刊奖。2009、2013年度获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2007年度获上海市科技期刊编校质量优秀奖;2010年度获上海市科技期刊审读优秀奖。[23]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截至2017年3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一级学科博士授予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8个二级学科博士授予点、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以及1个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专硕学位授予点,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北京市重点学科:病原生物学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硕士点: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硕士点:基础医学包括免疫学、病原生物学和放射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包括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少儿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卫生毒理学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博士点: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博士点:基础医学包括免疫学、病原生物学和放射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包括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少儿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卫生毒理学专业学位授权硕士点:公共卫生专业硕士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4][25]教学建设教学质量截至2017年3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导师共27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6人(含院士5名,其中中科院院士2名、工程院院士3名),硕士生导师165人,专硕导师32人。共授予博士学位857人、硕士学位2338人(其中学术型硕士学位1684人、专硕学位654人)。在读研究生555人(博士生163人、硕士生296人、在职MPH硕士生96人),共招收博士后科研人员198人,在站博士后23人。[24]合作培训2007年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合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精英培养(CDCLP)”奖学金项目,至2017年已有五批共计58名公共卫生专业人员赴澳参加学习,其中33人获得了MScPH(格里菲斯大学)硕士学位。2002-2016年,中心共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822项,培训学员近万人次,其中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项目132项、培训学员近万人次。2001-2017年,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CFETP)累计招收16期共331名学员,累计有248名学员毕业;2期西部FETP共招生81名学员,76名学员已毕业。[26]文化传统形象标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标识以中国地图为主体,上面书写英文简称“CDC”,外环为斜体圆环。[1]精神文化使命:通过对疾病、残疾和伤害的预防控制,创造健康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促进人民健康。[1]获得荣誉2020年9月8日,该组织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7]2020年9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援鄂应急队被授予“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28]2022年3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应急中心、病毒病所基因测序团队、传染病管理处、病毒病所 BSL-3 实验室被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

近日,《美国医学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及《美国临床血脂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Lipidology)》刊登了一项来自日本福冈大学与印度医学研究委员会合作的研究成果。 该研究显示,将稻米油和芝麻油混着吃,有助于高血压、中轻度糖尿病患者降血压血糖。这种混合油降血压、血糖的功效就在于它含有天然抗氧化剂: 如稻米油中含有丰富的谷维素、植物甾醇和维生素E; 芝麻油中含有芝麻素、芝麻酚、芝麻酚林 。同时,这两种植物油都含有不饱和脂肪酸,有益心脏健康。此研究一出,引起了各国医学界和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关注。 上图:《美国医学期刊》刊登临床研究,稻米油混合油可以降血糖。 下图:《美国临床血脂期刊》刊登临床研究,稻米油混合油可降血压。 该项为期8周的研究,由日本福冈大学征集了600名患者(300名2型糖尿病患者+300名中轻度高血压患者)和20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研究者们把这800人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糖尿病患者组成的测试组,第二类是高血压患者组成的测试组,针对这两类人进行不同的饮食干预。 第一类: 300名糖尿病患者+100名健康志愿者 1.健康组(100人): 食用稻米油混合油; 2.糖尿病混合油组(100人):食用稻米油混合油; 3.糖尿病服药组(100人):服用格列本脲类降糖药物; 4.糖尿病混合油+服药组(100人):食用稻米油混合油的同时,服用格列本脲类降糖药物。                        第二类:300名高血压患者+100名健康志愿者 1.健康组(100人): 食用稻米油混合油; 2.高血压混合油组(100人):食用稻米油混合油; 3.高血压服药组(100人):服用硝苯地平(抗高血压钙通道阻滞药物); 4.高血压混合油+服药组(100人):食用稻米油混合油的同时,服用硝苯地平。 日本福冈大学的研究者们要求其中的6组志愿者在日常饮食中,包括炒菜和凉拌菜时,加入约盎司(约35克)的稻米油混合油,比例约为80%的精炼稻米油和20%的非精炼芝麻油。在第8周时,研究者通过身体测量和生物指标测定后发现: 第一类糖尿病类变化情况: 糖尿病患者在试验开始后的第4周与第8周,经稻米油混合油干预组(2组)的糖尿病患者,其空腹和餐后血糖分别下降了26毫克/分升和53毫克/分升,经稻米油混合油+药物组干预组(4组)的糖尿病患者,其血糖水平进一步下降,总胆固醇和甘油三脂水平分别下降了46毫克/分升和27毫克/分升,“坏胆固醇”水平显著降低。而血糖正常的对照组(1组)测试者,两项指标并未有显著改变。 第二类高血压类数据变化情况: 高血压患者在试验开始后的第15、30、45和60天,经稻米油混和油干预组(2组)的高血压患者,其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平均动脉压(MAP)水平与基线值相比,均显著降低(P<)。经稻米油混合油+药物组(4组)干预的高血压患者,SBP、DBP和MAP下降效果比仅服用药物组的效果更明显。而血压正常者的对照组(1组)测试者的相关参数没有出现显著降低(P<)。 通过8周跟踪测试,研究者发现: 1.食用稻米油混合油对健康人的血压、血糖不会产生显著变化; 2.食用稻米油混合油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显著:数据显示,测试者血糖、血压水平都有明显下降;如果患者在服用相应药物的同时食用稻米油混合油,他们的血糖、血压下降水平比只服用药物的患者高出两倍多。 3.研究者还发现,稻米油混合油中含有丰富的植物甾醇,能有效降低血液中“坏胆固醇”含量,增加“好胆固醇”含量。而只吃药物的患者在胆固醇水平方面并没有改善。 近年来,受生活水平提高、老龄化加速以及不健康生活方式等因素综合影响,我国糖尿病、高血压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发布《全球糖尿病报告》。报告指出,中国约有亿名糖尿病患者,约占成年人总数的1/10,预计将在2040年增至亿人;约有5亿中国成年人处于糖尿病前期,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较高。 中国疾控中心慢病防控中心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人数已突破亿,每3名成人中就有1人患高血压。高血压呈现“三高三低”特点:“三高”即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三低”即低知晓率、低控制率、低服药率。在服药人群中,盲目服药、擅自间断服药现象非常普遍。 因此,如果能找到一种科学的食疗方法,能辅助患者安全、有效地降血压、降血脂,对广大患者来说再好不过了。《美国医学期刊》发表的稻米油混着吃能辅助降血压、降血脂的研究成果则刚好给出了解决方案。但需要强调的是,稻米油混合油无法替代药物。(注:以上研究内容引自《美国医学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美国临床血脂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Lipidology)》上发表的相关文章。) 稻米油更符合亚洲人膳食需求 稻米油作为健康功能性食用油,富含谷维素、植物甾醇、天然维生素E等多种活性营养素,尤其符合亚洲人膳食需求,在日本、泰国、印度和西方国家备受推崇。稻米油的功效,除了近期《美国医学期刊》和《美国临床血脂期刊》上刊登的能辅助降血压、血糖外,早在2013年,国内也有相关的研究报道: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苏宜香教授和朱惠莲教授,专门针对谷维素含量不同的稻米油,进行了小鼠睡眠剥夺实验。研究结果发现,稻米油具有缓解疲劳,改善睡眠的作用。 稻米油起源日本,日本人食用稻米油可以追溯到江户时代。那时的稻米油多用于药用。日本真正将稻米油转向食用方向,是从昭和8年(1933年)开始的。那一年,维生素B1发现者、日本科学家铃木梅太郎指出“日本人饮食生活中缺乏维生素B1”,从而开启了从米糠中提取谷维素及食用稻米油的新时代。日本是个极其重视食育的国家,在膳食搭配、健康饮食习惯以及疾病预防上,有一整套健全的体系。也正因此,由于稻米油含有谷维素等丰富的营养素,在日本,它被指定为中小学生营养午餐用油。现在,日本的薯片、蛋黄酱、风味调料和很多食品都在使用稻米油,日本也是将谷维素作为日常膳食补充剂和食品添加的国家。 稻米油在中国起步较晚,但并不影响中国稻米油技术的发展。据了解,国内的食用油品牌金龙鱼,很早就预见了未来家庭对功能性食用油健康消费升级的巨大需求,10年前就投入研发,在借鉴日本稻米油萃取工艺基础上不断创新,所生产的稻米油脂肪酸比例接近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黄金比例”。 稻米油成油不易,主要从稻谷的米皮米胚(米糠)中提取,稻米胚只占到稻谷的5%,却含有64%的稻谷营养精华。 也正因此,稻米胚被联合国称为“未被有效开发的天然营养源”,如果能积极开发利用, 稻米油和谷维素将为改善中国人的膳食健康、国民体质,尤其是预防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术委员会工作制度及职责一、组织机构一、工作制度一中心学术委员会是全中心最具有权威的学术组织也是中心主任在本中心管理、建设、规划等方面的学术咨询机构本委员会向中心主任负责。二学术委员会由各学科有代表性和具有一定学术权威副高职称以上的人员以及有关人员组成。委员会职业道德高尚、治学严谨、观点明确、作风正派并且有大公无私、实事求是的精神。学术委员会秘书长负责日常工作。三委员必须认真完成本会交给的有关任务并享有对委员会工作提出建议、倡议和对议题进行表决的权利。四委员会原则上每半年举行一次会议。必要时学术委员会主任可根据具体情况临时召开会议。五每届委员会任期两年由中心领导班子提出名单产生。六学术委员会的重要决议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决定赞成票需达到委员数半数以上方能有效。七学术委员会对审议的事宜一经形成决议应负责组织实施如遇重大变更或特殊情况中心主任有否决权。二、职责一负责中心业务建设咨询和学术成就鉴定等管理工作。1/2页二研究制定学术管理计划和实施方案确定业务建设目标。三负责组织中心各种学术活动以及对外学术交流活动。四指导各科室的业务学术活动。五负责审定学术上的重大问题推荐优秀学术成就、科研课题、研究成果。六组织评定学术成果确定级别提出授奖意见。七对业务技术事故、纠纷责任进行讨论鉴定。八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总结工作研究问题布置任务。九负责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科学技术基金管理系统项目申报的审核、管理工作。十负责中心干部职工职称评聘推荐工作。十一完成中心主任办公会交办的其他工作。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中国疾控中心)成立于2002年1月23日[34][35],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实施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公益事业单位。中心主要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环境与职业健康、营养健康、老龄健康、妇幼健康、放射卫生和学校卫生等工作;组织制定国家公共卫生技术方案和指南,承担公共卫生相关卫生标准综合管理工作;开展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及国民健康状况监测与评价;参与国家公共卫生应急准备和应对,组织制定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和卫生处理相关技术规范;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公众健康关键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开展公共卫生专业领域的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和相关专业技术培训等工作。[1]根据2020年7月官网显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院士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有下属科研部门11个,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卫生计生委重点实验室3个,中心重点实验室3个。[2][3][4][5]2018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30]中文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外文名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简称中国疾控中心·CDC创办时间1983年12月23日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疾控中心医学论文

大局已明,群体性过度恐慌是最大的病毒

解筱文

中国的事情,怕就怕走极端,群体性忽左忽右。老祖宗的大智慧告诉我们,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方可长盛不衰。新冠肺炎初期,疾控部门和地方政府隐情不实报,大事化小,以常规手段“冷处理”,向外传达的信息是 “人不传人”“可防可控”,结果事与愿违,造成后患,损失巨大,拖累全民买单。

而当疫情真相大白后,又急剧转到另一个极端。凡是涉及该病毒对人产生影响的可能被不断抛出,诸如眼睛结膜传播、粪口传播、人与人15秒可传染、气溶胶传播、潜伏期最长可达24天、病毒不怕炎热湿润天气等等观点,一些观点缺乏实证性数据支撑或为极小概率的可能。

也许很多观点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是在今天这样异常发达的新媒体时代,这些新闻信息的极速扩散和聚合,让相当一部分群众心生恐慌。虽然一些观点也被后来辟谣,但受制于之前“人不传人”误导,很多人还是“宁可信其有”。这个时期,比病毒更可怕的其实是群体性过度恐慌。过度恐慌究其根本,其实是我们对此不知底细的恐惧。

当然,生命至上,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应该得到珍爱,不在灾难中的个体,很难体会到患者被病魔的折磨,很难体会到医护等一线人员的艰辛努力。对于他们,特别是患者,一定会有恐慌,特别是面对死亡的恐惧。但是,更多远离灾难发生地的个体,除了报以悲悯和同情,而无能为力之时,就应该更好的求生,心向美好,看到更多希望。

让我们看一组组数据分析,这些数据的背后都是鲜活的生命,将此类比,虽有悖我们的情感,但是可以让更多的生者,以更加理性的心态面对,积极消融恐慌,科学坦然应对,主动参与抗击。

截至2月14日16时30分,全国感染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63940人,死亡病例1381人,全国确诊病死率为;武汉累计确诊病例35991人,死亡病例1016人,病死率;湖北省确诊病例51986人,死亡病例1318人,病死率;外省市区,确诊病例人数排第二的广东省,累计确诊1261人,死亡病例2人,病死率,北京市累计确诊病例372人,死亡病例3人,病死率。作为新冠肺炎发病原点城市,武汉市截至2019年末,户籍人口及流动人口共计1400多万人。按照累计确诊病例35991人计算,确诊概率‰,病死率十万。如果将由武汉发病而非武汉确诊就医人数统计在内(非武汉地区确诊和死亡的人数以50%计),确诊率‰,病死率十万。而2018年,武汉市自然死亡人口万人,死亡率‰。远离武汉的北京市,2018年末常住人口 万人,全年人口死亡率 ‰,1998至2017年的20年间,一直在5‰左右。从中可见,新冠肺炎被确诊的概率、病死概率远低于自然死亡率。

再根据国家卫健委法定传染病疫情数据,2018年全国(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共报告法定传染病发病7770749例,死亡23377人。其中,呼吸道传染病发病死亡3163人,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死亡19332人。也就是当年呼吸道传染病年死亡人数超过目前的新冠肺炎死亡人数,并且艾滋病等血源性传播传染病死亡人数远高于呼吸道传染病发病人数。

实事求是地讲,新冠肺炎确实存在难治疗、难防控,但是不代表不能防控和不能治疗。我认为,它一定有其规律,必然遵循我们已知的三个基本科学常识,即:随距递减原则、能量有限原则、能量守恒定律。如果这个病毒传播超越这三条常识,那么人类现在的科学认知恐怕要彻底颠覆!

第一,随距递减。该病毒作为一种物质,它的传播会随着离传播源的距离越来越远而逐渐递减。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做的各种隔离措施,拉大或阻断病毒传播距离。从地域看,原发地产生的患者,其病毒携带能量和传播力肯定远高于第二次及第三次等传播者,病毒能量总体处于层层衰减状态。这也就是在同条件下,源发患者病重,而二次传播患者较轻的缘故。这也就是专家所讲的,抗击的最后,病毒不断衰减,越来越弱,变成流感,最终人体适应性增强。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该病毒在传播中产生新的种种变异,若与其他物质结合,产生更大威力的病毒,我们怎么办?我想说,如果说该病毒是自然进化而来的,那么它距离上一次类似影响的“非典”才17年,这样的概率就又一次发生在中国,已经令人称奇了,如果在传播中还能短时期再变异成更厉害的病毒,那么不是某些人类有问题,就是大自然已经对这个星球失望了。

第二,能量有限。对于患者个体而言,无论是病毒“超级个体”,还是“普通携带者”,其携带的病毒总量有大小,但是一定是有限的,所散发传播的病毒量是一定的,绝不可能是无限度的。中国疾控中心、北京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等机构学者对截至1月26日30个省的8866例病例进行分析,日前发表的研究论文《2019年中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中表明,新冠病毒(SARS-CoV-2)的基本传染数R0估值为(基本传染数R0指的是在流行病学上,在没有外力介入,同时所有人都没有免疫力下降情况下,一个感染到某种传染病的人会把疾病传染给其他多少个人的平均数)。对于社会大众,如果不能正确理性认知把握,当看到诸如媒体报道,某商场确诊一名患者,数千名群众居家隔离等消息,难免不引起更大恐慌。

第三,能量守恒。病毒作为一种物质,它必然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能从一个载体传递给另一个载体,而且能量形式可以互相转换。无论西医,还是中医,或者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就新冠肺炎的病毒这种物质而言,其本身并不能消失,而是物质形态和能量形态的转换。病急处,西医主杀毒;病缓处,中医主调养转换。最终,不管是人工病毒,还是自然进化病毒,都要被人体适应,包容转换,和平相处。所以,一味地杀毒,并不是源头和系统治病和抗击。从发病源头的武汉和广州等医院的治疗效果看,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更佳。这对于治愈二次以上传播患者,以及其他地域非重症患者,中医将可以更大发挥优势,这意味着在实质性西医治疗药物以及疫苗未问世之时,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看家本领预防和治疗新冠病毒肺炎,以护佑更多人的健康,或许将探索出更多可能。

从上可见,我们无疑就没有更多理由过度恐慌。其实,群体性过度恐慌比新冠肺炎病毒更为可怕。因为恐慌,新闻发布中,官员数据反复出错、专家口误,这样必然影响决策;因为恐慌,社区人员,丢下送医的患者,让其在寒夜里不知所措,这样必然伤害群众感情;因为恐慌,加剧防控矛盾,造成人群对立,并且一些群众缺乏科学常识,如有人酒精消毒不慎,引发火灾等等,这样必然造成不必要的次生灾难和社会矛盾。

从公开的数据预判抗击新冠肺炎的周期,迎来拐点,全面制胜,绝非短期可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人需要强大的心理和决胜的定力,做好持久抗击准备。

截至2月14日16时30分,全国感染新冠肺炎的确诊人数是63943人,较昨日增加3698人;疑似病例10109人,较昨日增加2450人,治愈病例6928人,较昨日增加1282人。按照2月14日以来数据保守估算,从现在开始即使每天平均治愈出院2000人,最快治愈存量患者,最少需要天时间,假设这天内,每天确认患者平均又新增1000人。那么,还需要天,这一共则需要天。假设天后,再基本无疫情上报。那么,从现在算起,最快全面打赢阻击战,应该是3月底,当然这是理想状态,也是极为乐观的期望。参考与之相似的“非典”,曾持续大半年才全面搞定,而新冠肺炎从目前看,危害影响远大于“非典”,折中考虑,也应该在4月底或5月初。

虽然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周期较长,但是就在2月13日三件大事,值得我们注意,也预示着正迎来曙光。

2月13日早上发布的疫情数据中,湖北新增新冠肺炎病例14840例,其中新增“临床诊断病例13332例”。也就是湖北地区将新冠肺炎病例定义为实验室确诊或临床诊断确诊,这可以让病源集中地的更多感染者得到及时有效的隔离救治,防止了不必要的扩散,最重要的是盘清了患者底数。

2月13日上午,湖北省、武汉市两级党委一把手同时被调整,新的地方主要领导力量及时到位,这表明上面对疫情局势已有充分把握,对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意志更加坚定。

2月13日晚,中国生物宣布已完成对部分康复者血浆的采集工作,成功制备出用于临床治疗的特免血浆。目前用康复者特异血浆临床治疗11例危重病人,治疗效果显著。这也就意味着,更多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病情有望由重转轻,病死率进一步降低。

所以,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具有科学的判断和认知,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减少广大人民群众无谓恐慌。持续保持冷静、理性的心态,积极主动作为,坚持“两条腿”走路,注重科学防范,有序复工复产,尽可能降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争取早日全力歼灭。

因为,集体性的过度恐慌会加重全社会的焦虑,放大病毒的狡猾和可怕,让事情变得更糟糕。

解筱文:战略学者。主评时政、商业、铁路、文化。

世界医学杂志论文

“大数据”浪潮下,传统的临床案例的研究是不是“过时”了?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几位医生最近的行动鼓舞了临床医生进行临床研究的士气。他们对世界著名的医学杂志《柳叶刀》上的一篇重点文章提出了质疑,最终获得了《柳叶刀》及原文作者认可。

发表于《柳叶刀感染性疾病杂志》的这篇论文是《2008年至2012年中国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由中国疾控中心、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和美国NIH等多家研究机构共同完成。

这是一项基于“大数据”的研究。研究者们基于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监测系统记录的共31个省市自治区的手足口病监测数据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该篇论文其中一处提到,“手足口病的发病症状多持续一天,死亡率便增加1%。”这引起了市妇儿中心的几位临床和公卫医生的'注意:这句结论与自己观察到的临床数据并不吻合。

“在我们的临床病例中,并不是所有症状出现都增加死亡风险,如发热;相同的症状出现在急性期和后遗症期对死亡风险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如吞咽障碍。”作者之一李佩青告诉记者。市妇儿中心的几位医生向《柳叶刀感染性疾病杂志》提出了质疑:“根据对2012年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EV71型手足口病病例的连续统计,我们发现,患者发病早期若出现脑干和丘脑方面的症状,会增加死亡风险。”

结果让李佩青们很自豪:《柳叶刀感染性疾病杂志》采纳并刊登了他们的提问,原文作者的回复也发表在了该杂志上。作者承认,这项研究确实没有收集到临床合并症或并发症的数据。市妇儿中心神经康复科主任杨思达认为,“这次临床数据与大数据的交锋中,大数据放弃了自己的观点,这样的结果提升了临床医生的价值,鼓舞临床医生坚持临床研究。”

可以问下老师啊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中国疾控中心医学杂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承担了寄生虫病预防控制及科学技术信息的交流职能。主办专业期刊《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编印《寄生虫病预防控制信息简报》。建立我所对外交流的信息平台,分别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主页”、“中国寄生虫种质资源网”、“特色医学寄生虫种质资源网”、“亚洲血吸虫病防治网”、“卫生部血吸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网”、“卫生部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网”、“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主页”。建立了图书馆电子借阅管理系统。 有关专家主编或承担了主要编写任务的学术专著有《分子寄生虫学》、《实用钉螺学》、《中国消除淋巴丝虫病报告》、《中国血吸虫病防治历程与展望--纪念血吸虫病在中国发现一百周年文选》《寄生虫病应急处理手册》、《寄生虫病流行病学与统计学》、《寄生虫病诊断与治疗》、《重要寄生虫病诊治指南》。 本所是中华预防医学会医学寄生虫分会、上海市寄生虫学会的挂靠单位。

钟南山表示,中国CDC(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在只是个技术部门。CDC的地位需要提高,未来也需要一定的行政权。CDC的特殊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要一级一级上报。CDC向地方政府上报后由地方政府决定如何处置。第二,SARS等突发性传染病过去之后,很多研究所就不搞了。所以这一次对于突发疾病,治疗上感到束手无策。一个月内研发出一个新药根本不可能,需要长期的积累,这也体现出我们防控体系的问题。(图片来源:南方+ 摄影:吴伟洪)钟南山缘何会提出CDC的地位需要提高,未来也需要一定的行政权?2月4日,21世纪经济报道刊发了《CDC的使命》一文,对中国CDC的发展进程、主要职责以及使命进行了详细的复盘,同时也提出目前中国CDC存在的短板以及进一步完善的建议,从中或许可以窥见一二。此次武汉新型冠状病毒防疫战,中国疾控中心作为一个核心角色却不时陷入舆论中心。先是因为疫情发布承受了巨大压力,接着又因为1月30日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副主任冯子健参与署名,由中国疾控中心等十余家机构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篇论文再度陷入漩涡。也正是由于这篇论文,整个中国舆论才进一步认识到中国疾控中心在中国的传染病防御中的角色定位。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胡善联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回顾看,如果能够早发现、早点确认,确实可以更好地控制疫情。新的传染疾病从发现到确认,需要有一个过程。事实上,中国疾控中心在过去的18年人员和经费都得到了大幅提升,中国疾控中心主任、中科院院士高福对CDC充满信心。在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高福曾对媒体表示:“经常有人问我,SARS过去十几年了,还会来吗?SARS这一类病毒随时都有可能出现,但我很有信心地说,SARS类似事件不会再出现,因为我国传染病监控网路体系建设得很好,这类事件不会再发生。”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疾控中心创始人、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李立明被召集重新出山,为有关部门提供对疫情防控形势的研判、防控技术支撑等。曾带领CDC战过SARS的李立明,在被问到如今疾控系统的走向是否实现了当初的设想时,他淡淡地说,“不太满意”。虽然这些年CDC在人力和资金等方面得到了提升,但是CDC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尤其是在权责方面。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只有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委托的省级卫生行政机构才有权公布疫情,国家疾控中心与地方各级疾控中心都是没有权力对外发布疫情的。CDC是决策支持机构,但无权决策。从武汉不明原因肺炎的最初出现,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认定,再到疫情的扩散,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比任何时候都更受到国人的关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来不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系统的事情,如何更及时更有效、有时是更决断地处置这样事关全国乃至全球的重大危机,是摆在我国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构建之路上必须回答的课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2月3日召开会议强调,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要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苛责永远比建设更容易。但建立在科学慎思基础上的行动从来不算晚。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原:地方病通报)(官网投稿)复合影响因子:,扩刊版影响因子:,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疾病预防控制通报》(原:地方病通报)(双月刊)创刊于1986年,由新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是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1992年被评为全国基础医学寄生虫学核心期刊。主要报道鼠疫、布鲁氏菌病、克山病、大骨节病、碘缺乏病、氟(砷)中毒病、包虫病、黑热病、血吸虫病、疟疾、肠道寄生虫病、性病/艾滋病、结核病、职业卫生与职业病、计划免疫、放射卫生与放射病、消毒杀虫灭鼠、医学动物与昆虫、健康教育、社区卫生、农村卫生、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等疾病预防与控制研究的相关内容。主要栏目:实验研究、调查研究、防治监测、医学动物与昆虫、健康教育、临床与治疗、综述、短篇与简报。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