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外国人评论中国医学杂志

发布时间:

外国人评中国医学杂志

《本草纲目》确是一部流芳千古、誉满寰球的科学巨著,英国生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1809~1882)曾在他的著作《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中,有关鸡的七个品种和金鱼的家化问题都是引用《本草纲目》中的资料。在该书中,他赞誉《本草纲目》为“1596年出版的中国百科全书”。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1900~1995)在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评价说:“毫无疑问,明代的伟大的科学成就就是李时珍那部攀登到本草著作之顶峰的《本草纲目》……李时珍达到了与伽利略、维萨里的科学活动所隔绝的任何科学家所不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The Chinese Medical Journal是中国唯一英文百年老刊 ,创刊于1887年,当时名称为The China Medical Missionary Journal,后经数次更名,最终于1932年正式定名为The Chinese Medical Journal。该刊为中华医学会会刊,目前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主办,是我国唯一被SCI核心版收录、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医学期刊。该刊2013年11月获得“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B类项目资助,2016年8月获得“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B类项目资助,2019年12月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类项目。 1)载文范围CMJ 主要刊载医学领域与健康、伦理和社会问题有关的技术和临床研究。 2)载文情况CMJ 每年载文均未超过1000篇;2013年发文量达到顶峰(999篇),随后逐年下降;2016年至今年发文量均未超过600篇;2020年至今已发表427篇。作为一本旨在传播中国医学新技术、新成果、新经验的英文期刊,每年中国作者载文量一般都在90%以上。 3)影响因子:CMJ作为百年老刊,近3年影响因子一直稳定在左右。 4)据2019 JCR报告,CMJ 位于医学:综合性和内科Q3。据2020年1月中科院SCI期刊分区表,CMJ位于医学三区、医学:内科三区 。 论文翻译润色可以到国际科学编辑,国际科学编辑凭借在这一领域内多年的经验,和在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等英语母语国家已经拥有的一个值得信赖并高质量的编辑队伍,可以为全世界的科学家提供英语母语化润色服务。 回答参考资料

(2017·鄂州)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在我国古代,有一项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医学巨典”的著作,它是《本草纲目》。(2015·咸宁)《本草纲目》是明朝时期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后来陆续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文献。这部巨著的作者是李时珍。(2012·鄂州)“东方医学巨典”《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是明代医药学家。……达尔文(Chrles Robert Darwin)在其著作中亦多次引用本书的资料,并称之为“古代中国百科全书”。英国李约瑟( Joseph Needham)称赞李时珍为“药物学界中之王子”。本书为本草学集大成之作。刊行后,很快流传到朝鲜、日本等国,后又先后被译成日、朝、拉丁、英、法、德、俄等文字。

外国人评论中国医学杂志

The Chinese Medical Journal是中国唯一英文百年老刊 ,创刊于1887年,当时名称为The China Medical Missionary Journal,后经数次更名,最终于1932年正式定名为The Chinese Medical Journal。该刊为中华医学会会刊,目前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主办,是我国唯一被SCI核心版收录、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医学期刊。该刊2013年11月获得“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B类项目资助,2016年8月获得“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B类项目资助,2019年12月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类项目。 1)载文范围CMJ 主要刊载医学领域与健康、伦理和社会问题有关的技术和临床研究。 2)载文情况CMJ 每年载文均未超过1000篇;2013年发文量达到顶峰(999篇),随后逐年下降;2016年至今年发文量均未超过600篇;2020年至今已发表427篇。作为一本旨在传播中国医学新技术、新成果、新经验的英文期刊,每年中国作者载文量一般都在90%以上。 3)影响因子:CMJ作为百年老刊,近3年影响因子一直稳定在左右。 4)据2019 JCR报告,CMJ 位于医学:综合性和内科Q3。据2020年1月中科院SCI期刊分区表,CMJ位于医学三区、医学:内科三区 。 论文翻译润色可以到国际科学编辑,国际科学编辑凭借在这一领域内多年的经验,和在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等英语母语国家已经拥有的一个值得信赖并高质量的编辑队伍,可以为全世界的科学家提供英语母语化润色服务。 回答参考资料

1981年,针对中国综合性大学缺乏家政系(营养系)的问题,美国赛克勒基金会的创办人赛克勒博士在中国天津举办了国际营养会议,希望强调科学营养和预防疾病的理念。也就在那一次会议上,学医出身、英语又好的胡启民给赛克勒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赛克勒先生出资筹建《中国医学论坛报》时提议胡启民出任总编辑。回首报社初立时,首任总编辑胡启民说:“权衡什么该登、什么不该登是最难的”。他回忆,1983年,报纸因为报道性病而被批为“精神污染”,差点“关门”。后经专家委员会证实,这些内容是从医学专业角度报道的,报社才度过了这场危机。据报社第二任总编辑张林回忆,报社初创时,第一任总编辑胡启民一个人几乎包揽了“从审稿校译到划版付印”的工作。在当时缺人缺经验的情况下,张林抱着“一定要把报纸办下去”的信念,带着3个编辑维持报纸的运转。回首当年,她提起的最多的是“艰难”二字。提起当下,她掩饰不住笑意——《中国医学论坛报》凭着快速、准确地信息传递和与国际权威杂志的成功合作,已经成为很多医师查房所用的“手册”、了解其他专业的窗口。 (1983-1990年)● 经过近3年的筹备,1983年7月10日,在卫生部和美国赛克勒基金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医学论坛报》创刊号正式出版。四开八版,半月刊,发行量6000余份。报纸主要介绍国外先进的医学理念和技术。● 1983年10月10日,我报首次报道了“艾滋病”。1984年7月10日,包括吴蔚然、吴阶平在内的专业水平高、担负实际业务工作且外语水平较高的18名专家成立了专家咨询委员会。● 在这段时期内,报纸由半月刊变为旬刊,随后发展成周刊。发行量增加到万份。同时,报社还多次召开了各地记者会。● 1985年2月14日,第一届“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医师年度奖”(后更名为“赛克勒中国医师年度奖”)授奖仪式举行。首届奖项为心血管内科专业,评委由陈敏章、方圻等7人组成。随后每年的奖项评选都锁定不同的专业,为优秀的中青年医师提供了更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报社积极开展向国际同行学习取经活动,先后派员赴《日本医学论坛报》、香港亚洲新闻社等参观、交流。1986年9月5日,赛克勒博士及夫人一行8人来华访问,就人员培训和交流、药物合作研究等进行会谈,并参加由他出资捐建的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博物馆奠基活动。创刊初期报社编辑部1985年设立赛克勒中国医师年度奖1988年启用至2004年的报社社址 (1991-2000年)● 1991年,报纸与《医药信息报》合并为《医药信息论坛》,1994年恢复为《中国医学论坛报》。● 1991年7月4日,报纸改为四开16版,仍为周刊。这个时期的报纸增加了5个专刊,并聘请各学科专家来主持,发展为“专家办报”。《消化专刊》、《循环专刊》、《肿瘤专刊》、《呼吸专刊》、《感染专刊》分别由王宝恩、顾复生、孙燕、朱元珏、田庚善教授主持。● 1991年,报社成功召开了第一次理事会,由理事长钱信忠主持。1998年,报社在创刊15周年纪念会期间邀请各科30多位专家召开座谈会,为报纸发展建言献策。● 1999年,《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进行域名注册。● 在这个阶段,报纸的发行量超过了8万份,并在2000年底正式增加为24个版。2001-2006年● 这个时期,专刊进一步发展,涉及学科范围更广。此外,报社还开始了与国际权威杂志的合作。2001年,报社开始与美国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合作,同期翻译并刊出其中文版摘要和部分文章全文。2006年1月,报纸扩至40版。● 2002年,本报开始派记者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采写现场报道,使得本报对国际学术会议的报道更具时效性,也加深了报纸与国际医学界的联系。● 2003年4月,北京暴发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疫情。报社策划制作了《SARS研究进展》专辑并分发相关医院,获得医务人员的广泛好评。专辑共出版四期,印刷4万余册。● 报社还积极拓展国际合作的渠道。2004年5月,报社与哈佛大学合作联合在中国开展继续教育项目,对国内医师进行有关艾滋病诊治方面的教育培训。2005年,报社与北京大学医学部消化疾病研究中心、美国麻省医学会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编辑部共同举办了第一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高峰论坛。2006年驻地记者会2002年开始派记者出国现场报道国际会议报社2004年新址● 2005年8月,世界著名医药产品调查与咨询公司——美国IMS公司对全国1539名医生的调查显示,《中国医学论坛报》的阅读率为48%,是中国临床医生的首选专业报纸,86%的医生认为《中国医学论坛报》最能为临床医生提供支持,47%的医生认为《中国医学论坛报》专业性强。《中国医学论坛报》被认为是一份“文章质量高,版式印刷精美,选题贴近临床,实用性强”的医学专业报纸。● 报社的成绩受到了国家专业机构的认可。2006年,我报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举办的“2005年度(第二届)全国行业报质量检查”中取得总分第一名好成绩。2003年出版的《SARS研究进展》专辑 2007年至今● 2007年,全新改版的《中国医学论坛报》扩至44版,新创办了《循环周刊》和《疾病周刊》两个子周刊。同时,报社努力尝试扩展网络业务。2007年3月24-27日,报社首次尝试了在网站上开展关于美国心脏病学会年会(ACC 2007)的现场报道,并开设了视频栏目。2008年,报纸再度改版,又增设了《肿瘤周刊》和《消化周刊》,并扩至48版。● 2007年10月,美国IMS公司再次抽查了全国1723名医生,结果显示:《中国医学论坛报》的阅读率达到66%,得到了80%的临床医生的赞誉,受到了87%的临床医生的信赖。《中国医学论坛报》被认为是一份“专注学术、博学、专业、风格鲜明、国际化”的医学专业报纸。● 2007年9月21-23日,报社与北京大学医学部消化疾病研究中心、英国医学杂志出版集团以及Gut 杂志社共同主办了第二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高峰论坛。●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级地震,报社组织力量连续出版了4期《抗震救援特刊》,派记者去救援前线采访,还积极对灾区捐款。● 报社一直热心公益活动。2007年和2008年,张威社长两次在“六一”儿童节前带领报社员工赴云南瑞丽、陇川,看望报社资助的艾滋病致孤儿童(现已资助了52名儿童),向他们赠送学习和生活用品及用于盖房的捐款。2007年与北京大学医学部消化疾病研究中心、英国医学杂志出版集团等单位合办第二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高峰论坛。

中华医学杂志创刊于中华医学会成立的1915年。创刊之初是中、英文双语期刊,英文刊名为NationalMedicalJournalofChina。1932年,中华医学杂志的英文部分与中国博医会的英文杂志ChinaMedicalJournal(博医会报)合并,以ChineseMedicalJournal为刊名出版;中文部分仍称中华医学杂志继续出版,并继续保留NationalMedicalJournalofChina的英文刊名,现在,在中华医学杂志的论著类文章中依然保留英文的作者姓名、通讯地址和严格的英文摘要。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等国家科技信息情报部门均把中华医学杂志列为核心期刊。

外国人评价中国医学杂志

针灸技艺在国外盛行,说明外国人已经认可了我们这门古老的医学技术。针灸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精髓,针灸分为针法和灸法。针法指的是用一种特有的针具刺入到人体的穴位中,通过手指的运动,比如捻针、转针、提针等方式刺激人体穴位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灸法不用针,用的是灸条。把灸条搓成小粒状,然后点燃去明火放在人体疼痛部位,不一会灸条散发出熏烟,熏烟进入人体会缓解疼痛。

其实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针灸技艺就已经流入到国外了,但那个时候国外还坚信西医能治百病,就算他们知道有针灸也不屑于此。但随着这些年中国文化的盛行,很多外国人对针灸是越来越了解了。

后来在国外开针灸馆的中医诊所经常满员,因为外国人试了一两次针灸疗法后,确实感到针灸疗法很有奇效。针灸疗法可以舒筋活络,温通经脉,止痛制痛,还能调养人体气血,集中体现了古老医学的精髓,是我国宝贵的医学遗产。

现在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西方人已经知道了有些病光靠西医是治不了的,如常见的风湿病,关节炎,中风、手脚麻痹、经络不畅等。

但这些病针灸却可以医治,用针灸刺激穴位可以排除体内多余的湿毒、风毒和寒毒。中医讲生病就是因为体内正邪之气不平衡,要把体内的邪气去除就可以匡扶正气获得健康。

针灸正好弥补了西医的不足,西方的医学杂志也介绍了针灸的科学性,认为针灸确实具有活血化瘀、舒经通络的作用,所以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接受了针灸疗法。

针灸技艺在国外盛行,除了因为西方世界肯定我们古老的中华医学精髓之外,还跟祖国的强大有关。飞速发展的中国,让外国人刮目相看。

19世纪以来,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西医通过多种渠道传入中国。鸦片战争前,东印度公司的医生郭雷枢、李文斯敦等在广州、澳门一带向华人行医,将西医传入中国。1835年,伯驾在广州创办近代中国第一所教会医院。此后,教会医疗事业不断拓展。1876年,新教在华所办教会医院有16所、诊所24所,1905年分别达到166所和241所。同时,传教士还翻译出版西医书籍,创办一系列教会医学院校和护士学校。洋务运动开始后,中国人也开始兴办近代医疗事业,但起步晚、进展慢。晚清时期,也有少数中国人因出国时受西方文化影响,或因接触通商口岸的外国私人医生而认识和接受了西医。相比之下,教会医疗事业是晚清影响最大的西医事业,它与其他因素一同影响了中国人西医观的演变。

鸡精和味精主要成分都是谷氨酸钠,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自我国科技界开始以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作为学术论文的评价指标,由于对SCI缺乏足够的认识,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和科研院所过分看重SCI和影响因子在科研评价体系中的作用,导致了许多不正确的科研导向。许多单位和管理部门制定了专门的条例,如规定博士研究生和(或)博士后人员毕业前要发表SCI论文,否则不能毕业;院校排名、科技评奖、晋升职称、工作考核等要看有多少SCI收录的论文数,以及论文要发表在影响因子某数值以上的期刊,甚至规定1篇在国外发表的论文等同于2篇或多篇在国内发表的论文。给我国科技发展带来一些不利影响,由此导致一些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只关心能否在SCI杂志上发表文章,反而忽视了科研工作的目标和科研论文的真正作用,也忽视了SCI的科学研究功能。一、SCI的基本功能SCI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于1963年建立的一种大型期刊文献检索工具书,目前有联机版、光盘版、网络版等出版方式。SCI是一个收录科技期刊的数据库,所收录的科技期刊类型主要有:科学、医学、农业、技术和行为科学等,所被收录的期刊称为SCI源期刊,在该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称为SCI文章。建立SCI的初衷是因二战以后文献量急剧膨胀,为满足美国科学家对于科技信息服务的更高要求,而建立一种更新颖更独特的检索工具。从1975年开始,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在SCI的基础上,每年出版上一年度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JCR),根据SCI源期刊所发表论文的情况,主要统计出期刊的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和半衰期指标。因此,SCI就是科学情报检索工具,是对期刊和论文进行客观评价的一种工具,是情报学、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的研究方法之一(即:引文分析方法),期刊和所发表的论文只是SCI的统计样本,它只能作为评价工作中的一个方面,不能代表被评价对象的全部。SCI最基本的功能是帮助科技人员获取最需要的文献信息,对某个学术问题进行查旧、查新、查深是SCI建立的宗旨。使用SCI可以了解到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信息,如某一理论有没有被证实?某方面的工作有没有新进展?某一提法是否成立?某一概念是否具有创新性? SCI的这些优点对科技工作者查阅最新文献、跟踪国际学术前沿、科研立项以及在具体的课题研究时有极大的帮助。二、SCI的主要缺陷由于SCI主要侧重基础科学类期刊的收录,其收录的科技论文数量的多少,只是一定程度上代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不能反映其整体的科技实力。因此,SCI对科学技术的评价并非全面。SCI最大的优点是引文功能,能很快地了解到某一作者的某篇论文是否被他人引用过和引用次数,以达到了解某一学科的发展过程。一般情况下,论文的引用率越高,则论文的质量被认为越好。然而,有一些具有较高价值的论文的引用率并不高,而有些因观点错误而被批评的文章被引频次却相当高。在科学史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沃森和克里克的DNA双螺旋结构的论文都是划时代的伟大发现,却因为发表以后不久即被承认为普遍常识而未能得到应有的高引用率;有一些科学论文在发表以后得到了很高的引用率,但一段时期后却发现这些论文并没有什么价值,甚至是错误的。因此,仅仅根据引用率来评定科技成果,就很难全面评定出可经受起长期考验的科学成果,甚至可能评出错误的结果。除了学术偏科问题之外(注重基础学科),SCI本身也存在着语言、地域、政治、经济等诸多问题。基于语言的优先权,SCI期刊库所收录期刊主要是英文期刊,极少收录其他语种期刊。这就使得英文语种期刊之间和论文之间有很高的引证率,影响因子随之也很高,而其他语种期刊的影响因子则相对较低。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是民族信心的标志,在一切社会活动中(包括科学研究)具有绝对的优先权,要树立语言爱国的思想。法国总统希拉克在2006年3月欧盟会议上因本国某商人不使用法语演讲而退场以示抗议。在学术领域,要将使用本民族语言来表达最新科研成果应列为第一位,要首先将论文在国内学术杂志发表,然后翻译成外语到国外发表。决不能武断地认为:论文的水平在国外杂志发表就高于在国内杂志发表,或以影响因子来决定论文的水平。一些高水平的中国科技期刊由于语言限制而没有被SCI收录,并不能说明这些中国科技期刊和所发表论文的水平就低。王忠诚院士在神经外科研究上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学成就,从《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创刊以来的20年间,王忠诚院士发表了58篇原创论文(1),而在SCI源期刊发表的论文不到10篇,这并不影响他作为中国神经外科学界的榜样和世界级神经外科医师的地位。近十年来,《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优先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文章,此后才在国外杂志发表,这是语言权优先、语言爱国的具体表现,促进了中国神经外科的发展。对于把科技论文发表在国内还是国外,关键在于是否有利于我国科技发展和学术交流,在国外发论文可以增进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但却不利于国内的学术交流,也有一些论文只是为了图个洋名。国内大量优秀论文外投可造成国内同行间信息交流的中断,甚至导致国内某些科研项目的重复投资,造成国家科技资源(人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优秀稿源的大量外投也会导致中国科技期刊质量的下降。SCI源期刊的地域分布有明显的不平衡性,侧重于收录美国及母语为英语地区的英文科技期刊,前三位国家的比例大约是:美国40%、英国20%和荷兰10%,一些高水平的科技刊物由于出版地的政治或语言因素而没有被选收,这与各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并不完全成正比。由于SCI是一个期刊数据库,因此其收录的期刊数量有限,2004年SCI收录了6391种期刊,约30%为医药类期刊,收录的中国出版的期刊70种(中文语言23种,英文语言47种)。2004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共1608种(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其中约27%为医药类期刊,由于很少的中国期刊被SCI收录,直接导致了SCI对中国学者的报道偏少,因此很难用SCI一个评价标准来涵盖多数中国学者的科研工作和成果。以SCI为参照,鼓励部分科技人员向世界最高水平冲刺和评价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成果,是相互联系又不尽相同的两个方面。混淆二者的区别,就可能导致将SCI标准的滥用,非但不能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反而可能导致群体科研信心的散失。地域分布及语言障碍等因素,使我国一些有影响的科技论文,没有被SCI收录或在SCI计量中无法获得较高的引用率,因此导致SCI标准对中国学者评价的不准确性。仅以SCI论文的数量和期刊影响因子的数值来代表科研人员学术水平的高低是非常错误的作法,应该以该论文的被引用频率来衡量该论文的学术影响力。目前国内外有许多种人工编制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SCI只是其中之一,国内与医学有关的数据库主要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和中国科技论文和引文数据库(CSTPCD),不同的数据库不能进行比较,决不能神话SCI的作用。三、正确认识影响因子评价科技期刊的计量指标主要有: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引用刊数、即年指标、扩散因子、学科扩散指标、学科影响指标、被引半衰期,等等。影响因子是随着《期刊引证报告》而出现的评价期刊的统计指标,按照影响因子数值对统计源期刊进行排序,可以宏观分析科学研究发展变化情况,也可作为作者投稿时选择期刊的参考依据。影响因子是指:某期刊前两年所发论文在第三年被引用的总次数与该期刊同期发表的可被引用的论文总数之比。SCI每年发表上一年度的被SCI收录期刊的“期刊引证报告”,在该报告中统计了许多评价期刊的统计指标,如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从而定量地评价某种科技期刊,影响因子只是其中的一个统计计量指标。决定影响因子数值高低的主要因素有:时间、数据库期刊数量的多少、统计差异、学科性质差异、论文类型以及参考文献的引用(2)等等。而国内个别学术期刊为了提高自身的影响因子,要求论文作者大量引用其自己文章和自己的期刊,更有甚者删除同行期刊的参考文献,中国期刊的高自引率成为国内学术界公开的秘密。优秀科技期刊合理的自引率应该在15%以下,2004年《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的自引率是7%。为此,中华医学会倡导使用“他引影响因子”(即:影响因子×他引率)(3),就是为了去除不正确的高自引率的问题。四、树立正确的学术评价观作者强烈感到:要明确科研工作和学术论文的作用是什么?是为谁所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医学论文的生产力表现在论文的被引用情况,为广大的医务人员所接受和应用于临床。如果用SCI来评价一篇文章时,一定要同时查看该文章的被引用率,而不是看影响因子。对于要将文章发表到国外杂志,一定要考虑“外国人不引用,中国人不看”的情况。对一篇科研文章的学术评价,第一,要看它是否发表在本专业的主流杂志(国内外均可);第二,要看此文章发表后被引用的情况(不能是自己引用自己)。最根本的是要为国家和人民服务,以国家民族利益为先,追求科学真理,用科学知识去改变我国贫困落后的面貌,造福人民、达到小康,最终造福于人类,决不只是为了发表几篇文章、获几个奖。这是中国科学家的职责和使命,要真正对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这是最重要的考核评价指标。参考文献:1.陈玉平,刘岩红。《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1年发表文章分布分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5,21:706-708。2.肖绍文。中文参考文献的引用和意义。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5,21:449。3.梅平,杜玉环,游苏宁,等。他引影响因子:一个更加客观评价,医学期刊质量的指标。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3,14:624-626。

外国人评中国医学杂志文章

1981年,针对中国综合性大学缺乏家政系(营养系)的问题,美国赛克勒基金会的创办人赛克勒博士在中国天津举办了国际营养会议,希望强调科学营养和预防疾病的理念。也就在那一次会议上,学医出身、英语又好的胡启民给赛克勒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赛克勒先生出资筹建《中国医学论坛报》时提议胡启民出任总编辑。回首报社初立时,首任总编辑胡启民说:“权衡什么该登、什么不该登是最难的”。他回忆,1983年,报纸因为报道性病而被批为“精神污染”,差点“关门”。后经专家委员会证实,这些内容是从医学专业角度报道的,报社才度过了这场危机。据报社第二任总编辑张林回忆,报社初创时,第一任总编辑胡启民一个人几乎包揽了“从审稿校译到划版付印”的工作。在当时缺人缺经验的情况下,张林抱着“一定要把报纸办下去”的信念,带着3个编辑维持报纸的运转。回首当年,她提起的最多的是“艰难”二字。提起当下,她掩饰不住笑意——《中国医学论坛报》凭着快速、准确地信息传递和与国际权威杂志的成功合作,已经成为很多医师查房所用的“手册”、了解其他专业的窗口。 (1983-1990年)● 经过近3年的筹备,1983年7月10日,在卫生部和美国赛克勒基金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医学论坛报》创刊号正式出版。四开八版,半月刊,发行量6000余份。报纸主要介绍国外先进的医学理念和技术。● 1983年10月10日,我报首次报道了“艾滋病”。1984年7月10日,包括吴蔚然、吴阶平在内的专业水平高、担负实际业务工作且外语水平较高的18名专家成立了专家咨询委员会。● 在这段时期内,报纸由半月刊变为旬刊,随后发展成周刊。发行量增加到万份。同时,报社还多次召开了各地记者会。● 1985年2月14日,第一届“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医师年度奖”(后更名为“赛克勒中国医师年度奖”)授奖仪式举行。首届奖项为心血管内科专业,评委由陈敏章、方圻等7人组成。随后每年的奖项评选都锁定不同的专业,为优秀的中青年医师提供了更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报社积极开展向国际同行学习取经活动,先后派员赴《日本医学论坛报》、香港亚洲新闻社等参观、交流。1986年9月5日,赛克勒博士及夫人一行8人来华访问,就人员培训和交流、药物合作研究等进行会谈,并参加由他出资捐建的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博物馆奠基活动。创刊初期报社编辑部1985年设立赛克勒中国医师年度奖1988年启用至2004年的报社社址 (1991-2000年)● 1991年,报纸与《医药信息报》合并为《医药信息论坛》,1994年恢复为《中国医学论坛报》。● 1991年7月4日,报纸改为四开16版,仍为周刊。这个时期的报纸增加了5个专刊,并聘请各学科专家来主持,发展为“专家办报”。《消化专刊》、《循环专刊》、《肿瘤专刊》、《呼吸专刊》、《感染专刊》分别由王宝恩、顾复生、孙燕、朱元珏、田庚善教授主持。● 1991年,报社成功召开了第一次理事会,由理事长钱信忠主持。1998年,报社在创刊15周年纪念会期间邀请各科30多位专家召开座谈会,为报纸发展建言献策。● 1999年,《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进行域名注册。● 在这个阶段,报纸的发行量超过了8万份,并在2000年底正式增加为24个版。2001-2006年● 这个时期,专刊进一步发展,涉及学科范围更广。此外,报社还开始了与国际权威杂志的合作。2001年,报社开始与美国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合作,同期翻译并刊出其中文版摘要和部分文章全文。2006年1月,报纸扩至40版。● 2002年,本报开始派记者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采写现场报道,使得本报对国际学术会议的报道更具时效性,也加深了报纸与国际医学界的联系。● 2003年4月,北京暴发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疫情。报社策划制作了《SARS研究进展》专辑并分发相关医院,获得医务人员的广泛好评。专辑共出版四期,印刷4万余册。● 报社还积极拓展国际合作的渠道。2004年5月,报社与哈佛大学合作联合在中国开展继续教育项目,对国内医师进行有关艾滋病诊治方面的教育培训。2005年,报社与北京大学医学部消化疾病研究中心、美国麻省医学会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编辑部共同举办了第一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高峰论坛。2006年驻地记者会2002年开始派记者出国现场报道国际会议报社2004年新址● 2005年8月,世界著名医药产品调查与咨询公司——美国IMS公司对全国1539名医生的调查显示,《中国医学论坛报》的阅读率为48%,是中国临床医生的首选专业报纸,86%的医生认为《中国医学论坛报》最能为临床医生提供支持,47%的医生认为《中国医学论坛报》专业性强。《中国医学论坛报》被认为是一份“文章质量高,版式印刷精美,选题贴近临床,实用性强”的医学专业报纸。● 报社的成绩受到了国家专业机构的认可。2006年,我报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举办的“2005年度(第二届)全国行业报质量检查”中取得总分第一名好成绩。2003年出版的《SARS研究进展》专辑 2007年至今● 2007年,全新改版的《中国医学论坛报》扩至44版,新创办了《循环周刊》和《疾病周刊》两个子周刊。同时,报社努力尝试扩展网络业务。2007年3月24-27日,报社首次尝试了在网站上开展关于美国心脏病学会年会(ACC 2007)的现场报道,并开设了视频栏目。2008年,报纸再度改版,又增设了《肿瘤周刊》和《消化周刊》,并扩至48版。● 2007年10月,美国IMS公司再次抽查了全国1723名医生,结果显示:《中国医学论坛报》的阅读率达到66%,得到了80%的临床医生的赞誉,受到了87%的临床医生的信赖。《中国医学论坛报》被认为是一份“专注学术、博学、专业、风格鲜明、国际化”的医学专业报纸。● 2007年9月21-23日,报社与北京大学医学部消化疾病研究中心、英国医学杂志出版集团以及Gut 杂志社共同主办了第二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高峰论坛。●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级地震,报社组织力量连续出版了4期《抗震救援特刊》,派记者去救援前线采访,还积极对灾区捐款。● 报社一直热心公益活动。2007年和2008年,张威社长两次在“六一”儿童节前带领报社员工赴云南瑞丽、陇川,看望报社资助的艾滋病致孤儿童(现已资助了52名儿童),向他们赠送学习和生活用品及用于盖房的捐款。2007年与北京大学医学部消化疾病研究中心、英国医学杂志出版集团等单位合办第二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高峰论坛。

《本草纲目》确是一部流芳千古、誉满寰球的科学巨著,英国生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1809~1882)曾在他的著作《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中,有关鸡的七个品种和金鱼的家化问题都是引用《本草纲目》中的资料。在该书中,他赞誉《本草纲目》为“1596年出版的中国百科全书”。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1900~1995)在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评价说:“毫无疑问,明代的伟大的科学成就就是李时珍那部攀登到本草著作之顶峰的《本草纲目》……李时珍达到了与伽利略、维萨里的科学活动所隔绝的任何科学家所不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Chinese Medical Journal)(CN: 11-2154/R,ISSN: 0366-6999)是中华医学会会刊,创刊于1887年,半月刊,是中国惟一被SCI核心版收录、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医学期刊。重点报道我国医学各学科最新进展和高水平科研成果,是我国医学与世界交流的重要窗口。《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的发展史是我国医学成长与前进的记录和见证。随着杂志影响力的不断提高,来稿量以30%的速度递增。稿件来源除国内20多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外,还来自美、英、日、德、法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0年4月,该杂志被选为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成员,获得了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与接受。已被国际上20余种著名数据库收录,包括《科学引文索引(SCI)》、《医学索引(IM)》、Medline、《化学文摘(CA)》、《生物医学文摘(BA)》、《荷兰医学文摘(EM)》《俄罗斯文摘杂志(AJ)》等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最近几年的SCI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不断增高,2012年SCI影响因子。1992年分获国家三部委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中国科协优秀学术期刊一等奖。1993年获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奖。1997年获国家三部委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1997、1998、1999年连续3年获中国科协优秀期刊择优资助最高奖。1999年获得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首届国家期刊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期刊专项资助。2002年获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奖二等奖和专项经费资助以及国家期刊奖重点科技期刊奖。2003年以来多次获得中国科协和国家自然基金委的专项基金资助,以及中国科协的优秀论文奖。1997年建立了自己的网站,2002年实现全文上网,开始实行OA出版;2003年11月实现了与PubMed数据库的链接;2007年开始采用使用网上稿件处理系统,所有作者需要从网上投稿;2009年底引进ScholarOne网上审稿系统,供国际作者投稿。 多次连续获得全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称号。2000年以来几乎发表的所有论文,都能从网站上免费下载。近几年来,通过全体编委和编辑部工作人员的努力,杂志的经济效益也取得了显著变化,实现了“双效双爱”的办刊目标。期刊国际化将是今后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外国人评论法国医学杂志

四大医学杂志就属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柳叶刀(Lancet)、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英国医学期刊(BMJ)。

1、新英格兰医学期刊是由美国麻州医学协会所出版的同行评审性质全科医学周刊。其在2015年的影响因子为。期刊内容包含对生物医学科学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系列主题方面的医学研究新成果、综述文章和社论。

分为主题性之社论,原创性的论文,旁征博引性的评论性文章,即时短篇论文,案例报告,亦有一独特的报道项目称之为《临床医学影像》;着重在内科学和过敏/免疫学、心脏病学、内分泌学、肠胃病学、血液学、肾脏疾病、肿瘤学、肺部疾病、风湿病学、HIV以及传染病等专业领域。

2、《柳叶刀》是1823年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公司出版的杂志,部分是由李德·爱思唯尔(ReedElsevier)集团协同出版。

1823年由汤姆·魏克莱所创刊,他以外科手术刀“柳叶刀”(Lancet)的名称来为这份刊物命名,而“Lancet”在英语中也是“尖顶穹窗”的意思,借此寓意著期刊立志成为“照亮医界的明窗”(toletinlight)。

3、《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是由美国医学会主办的一种综合性临床医学杂志,创刊于1883年,每月出版4期,全年出版48期。

主要刊载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编者述评、读者来信、相关书评等类型文章。同时该杂志也向读者提供医学及卫生保健领域的非临床性信息,涉及政治、哲学、伦理、法律、环境、经济、历史及文化等方面内容。

4、《英国医学期刊(BMJ)》是英国医学会会刊,它有着160年的悠久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风格特色,在所有综合性医学期刊中最具综合性,该刊2015年影响因子(IF值)为分。

其栏目丰富多彩,述评、新闻、综述、争鸣等类型的文章为广大医生所欢迎。其内容除了与临床工作密切相关的信息与知识外,还涉及与医学相关的政治、经济、社会、教育、伦理、公共卫生等诸多方面。

扩展资料:

《中国医学论坛报》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合作,用中文同步出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部分文章。

出版风格:是世界上连续出版时间最久的医学期刊,每年发行52期,每周四出版,年页码数为3400页。杂志隶属于马萨诸塞州医学会。杂志主要提供重要的、未被刊登过的研究成果、临床发现以及观点。

注重文章的实用性,文章多为指导临床实践。该杂志是周刊,发表关于新的医学研究成果,评论以及从生物医学理论到临床实践的编辑部意见。杂志有非常严格的审稿程序,稿件的处理流程通常需10—12周。来稿的刊用率约为7%。该杂志的封面便是目录,设计可谓简单朴素至极。

177个国家超过50万名的医师、学生、研究人士、以及其他医学专家构成了该杂志的读者群体。该杂志也吸引了在数量上居全美第一的医师招聘广告。

SCI是最有权威的吧

这个要看你预设的范围,是国内还是世界呢?往大了说目前世界权威四大医学杂志分别有:《美国医学会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英国医学杂志》

随着科学的发展,出现了学术团体。学术团体的成员定期聚会,讨论学术问题,公布自己的研究或实验成果,会上的发言常被记录下来,然后印成若干副本分发给团体内外的成员。有些科学家则用交谈或通信方式相互交流信息。这就是期刊问世前科学家交流信息的主要手段。到17世纪中叶,随着科技活动规模的扩大,一种新的学术工具──期刊在学术通讯和学术会议的基础上诞生,使学术思想和知识的收集、交流和传播进入一个新时期。历史最久享有盛誉的学术团体──英国皇家学会于1662年建立,1665年创刊(至今仍继续出版)的《皇家学会哲学汇刊》和同年法国出版的《学者周刊》(1665~1938)是世界上最早的科学杂志。早期的学术团体和学术刊物一般都是综合性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新知识的涌现,科学门类越分越细,于是分支学科的学术团体和出版物逐渐产生。公认最早的医学期刊,首推1679年法国出版的《医学新进展》。中国的中医药杂志约有 400余种。清代唐大烈主编的《吴医汇讲》11卷(1792~1801),内容包括41位作者的94篇文稿,所叙有内、外、妇、儿各科及历代医家论述,经义诠释、随诊笔记、读书方法、药物真伪鉴别等。从编例及内容而言,《吴医汇讲》可说是近代中医药期刊的雏形。早期的西医药期刊,19世纪中叶出现在受外国资本主义影响较深的广州、上海两大城市。1880年(清光绪六年),美国传教医师主编的《西医新报》,是中国最早的西医药刊物,由广州博医局发行。《博医学报》创刊于1887年,后于1915年11月由中华医学会主办,是今天中文版《中华医学杂志》及其英文版的前身,也是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深远的医学刊物,至今仍由中华医学会总会编辑出版。随着科技的发展,刊物增多,文献量增大,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往往从本专业的少数期刊中难以窥察某项研究课题的全貌,于是把原始论文收集、浓缩和排序的摘要、提要、题录等形式的期刊出现了,这就是二次文献,即检索性期刊。世界上最早的医学文摘杂志是德国1769~1776年出版的《各学院优秀外科论著摘要汇编》。文摘杂志在报道和交流科学成果的同时,又可作为检索工具,使科技情报活动获得新的发展,又可视为科技情报诞生的标志。由于文摘简明扼要,且包含原文提供的主要信息,深受医务工作者的欢迎,因此发展较快。中国的医学文摘分为两大系列,一个是报道国内文献的《中国医学文摘》,分为16个分册和《中国药学文摘》;另一个是报道国外文献的《国外医学》共分44个分册,这些分册覆盖了医学大部分的专业面。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