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是一多发病、常见病。溃疡的形成有各种因素,其中酸性胃液对黏膜的消化作用是溃疡形成的基本因素,因此得名。酸性胃液接触的任何部位,如食管下段、胃肠吻合术后吻合口、空肠以及具有异位胃黏膜的Meckel憩室,绝大多数的溃疡发生于十二指肠和胃,故又称胃、十二指肠溃疡。
医学 教育 是实践性教育,是以生命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要培养合格的医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基础,但临床技能水平更是重要环节。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消化内科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优质护理是为了让消化内科住院患者更好地康复,让其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达到一个更好的状态,使其因为身心愉悦而缩短病痛带来的痛苦,进而促进其疾病的康复。可以说,护理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患者的病情。因此,开展优质护理对病人有着非常好的作用。
【关键词】优质护理;消化内科;护理质量
一、消化内科住院患者的心理特点
通过掌握消化内科住院病人的心理特点可以为护理工作提供巨大的帮助。具体说来,消化内科住院病人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脾气暴躁,易冲动
由于消化内科的住院患者的病程长,住院时间较长,病情恢复起来十分缓慢,使得患者的脾气容易暴躁,冲动。这就使患者总是有怨言,自身的情绪不能得到有效地控制,稍有不顺心时,就会激动不已并不考虑后果地去做事,这给病情的恢复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
(二)内心较为孤寂
由于消化内科的住院患者需要整天待在病房内,离开了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和朋友圈,使其缺乏必要的 人际交往 。时间一久,患者就会感到无聊、孤单,心里就会开始胡思乱想,使其内心压力大增。不仅如此,一些病症较重的患者还会担心自己的病情,在缺乏别人的关心时,内心的孤独感就会激增,从而产生恐惧。
(三)自责
很多消化内科的患者内心会产生自责的情绪,觉得自己的住院治疗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不但花费了很多医药费,也占据了家人更多的时间。
(四)感到悲观
很多消化内科住院患者由于住院时间长,治疗反复且效果不明显,使得内心感到悲观、丧气。加上治疗费用较高,使得患者内心产生了抗拒心理,对治疗自暴自弃,甚至不配合治疗,使自己的病情得不到缓解,形成恶性循环。
二、在消化内科提供优质护理的重要性
由于消化内科住院患者的内心的情绪十分不稳定,常常出现上述心理,这对患者的病情恢复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如果护理工作做得不到位的话,就会让患者产生抵触心理,不配合护理及治疗,出现脾气暴躁情况,不但给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麻烦,更对患者的病情治疗十分不利。
而如果有优质的护理工作,为患者提供一个更好的治疗疾病、缓解内心压力的环境,可以让患者的内心更为平和,这对患者的病情是非常有好处的。因此,医院尤其是消化内科非常有必要提供优质的护理工作。
三、对消化内科提供优质护理的探讨
医院消化内科想要为住院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大对护理人员的素质培训力度
护理人员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是其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基础,因此,医院应该在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技能方面培训的同时也应该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进行教导,要让护理人员更加了解自己的工作,使护理人员明白自己的职责不仅仅是陪病人,而是陪护病人,对他们进行呵护。为此,消化内科可以制定定期呵护的规定,要求护理人员每隔一段时期就要为病人献爱心,提供帮助,为他们带去快乐。
(二)健全医院的护理制度
一个好的医院制度可以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从而更好地帮助患者。对于消化内科来说,其可以将护理人员的工作进一步细化,让每个护理人员有更加明确的护理方向,并让护理人员将工作重点放在对消化内科患者生活方面的护理。除了生命体征监测、口腔护理、功能锻炼、出院接诊等,还应从患者的生活起居方面进行护理。
除此之外,消化内科还可以实行主责护士责任制,将患者的护理工作交由固定的几个护理人员形成一个个固定的护理小组,让护理人员全权负责,然后加强各个护理小组的交流,在工作中不断积累 经验 ,提高医院的护理水平。
(三)加强对患者的心理辅导
对消化内科住院患者的心理辅导工作有时候比生理护理工作更为重要。因此,消化内科应该加强对患者的心理辅导。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实施心理干预技术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可以每天为患者播放一些舒缓心情的音乐,真诚地倾听患者的意见和抱怨,及时为其排解压力,从而使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
对于那些自暴自弃的患者,护理人员应该积极与其进行交流,让患者明白自己的病情,让其懂得消化内科疾病的治疗时间长、治疗反复的特点,增加其耐心和自信心,从而使患者更好地从病情中恢复过来。
(四)简化工作流程
由于护理人员每天都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询问、记录,使一些患者会变得不耐烦。因此,消化内科应该简化工作流程,把更多的时间放在陪护病人身上,使患者感受到亲切的护理服务。
(五)加大对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考核力度
有效的监督是提高护理人员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加大对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的考核力度,制定系统的奖惩机制,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全身心地呵护患者,从而让患者得到更为优质的护理服务。
结论:优质的护理工作对患者的病情好转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可以让患者得到更好的病情照顾,另一方面还可以让患者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促进其病情的好转。
参考文献
[1]陈翠;庄海花;张倩倩;薛永芳;陈蓓;;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的做法和体会[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年24期
[2]张雪兰;文跃莲;钟灿华;;消化内科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的实践与体会[J];全科护理;2011年22期
[3]李艳艳;;浅谈优质护理服务在内科疾病护理中的重要性[J];中国医药指南;2012年30期
[4]黄惠根;陈凌;黄红友;叶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试点的做法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10年05期
[5]刘娟.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试点病房"实施初探.卫生职业教育,2011年29卷第20期.
【摘要】 所谓胃病,实际上是许多病的统称。也是最麻烦难缠的一种,它们有相似的症状,如上腹胃脘部不适,疼痛、吃饭很少但却感觉饱胀、胃酸、甚至恶心、呕吐等等。胃病的症状可以很轻也可以很重,严重者发生胃癌。所以,要时时刻刻注意饮食,合理的用餐搭配也是至关重要。下面的论述会让我们了解如何预防和护理相关消化内科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 胃病;消化性溃疡;医疗;护理
消化内科是研究食管、胃、小肠、大肠、肝、胆及胰腺等疾病为主要内容的临床三极学科。消化内科疾病种类繁多, 医学知识 面广,操作复杂而精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如消化内科的胃病、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这些病例的临床治愈率很高,但是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这些病的复发率极其高多达40-70% 导致人们的身体质量越来越差。
1 消化内科胃病的总体概括
胃病患者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内科之一,不同的地区发病率不一,还体现在不同的职业发病率也是不同的,如在校学生、白领、工人等等。胃病是有什么引起的?胃病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一种多病因疾病。比如环境、饮食、药物、遗传、细菌及抽烟、饮酒等都可以引起胃病。上述的这些因素都可导致胃酸过度分泌而破坏胃,临床上常见的胃病有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和胃十二指肠复合溃疡等。
消化内科引起胃病的原因 胃病的具体病因一般有以下原因:第一,长期喝烈酒抽烟、饮食无规律、浓茶、浓咖啡,吃辛辣和垃圾的食物等不合理生活习惯。第二,胃炎后胃黏膜损伤持久不愈。第三,经常服用对胃部有损害和有刺激性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药,阿司匹林药物等。第四,一些慢性疾病,如尿毒症,慢性肾炎,重症糖尿病等。
消化内科胃病的医疗用药 方法 抗酸剂:使用药物其中主要成份为抗酸剂有小苏打、胃尤、碳酸钙、胃舒乎、盖胃平、胃必治、胃得乐以上药物必须在餐后小时服用,这些都是专家研究过的,为了使药物发挥良好的效果,可维持缓冲作用长达3-4小时,而餐后立即服则药效只能维持1小时左右,没有发挥到好的治疗效果。有些药物可根据自身情况或者药效来定量,如服用氢氧化铝凝胶后症状减轻不明显可改为每日4次,一般规定是每3次,每次10ml。注意胃舒平、盖胃平为咀嚼剂,嚼碎后服下效果好。为了较好的治疗胃溃疡的药物有丙谷胺,成人每次2片,饭前15分钟服下,口服每天3-4次或者遵守医嘱服用。连服30-60天左右。停药时间应遵医叮嘱,根据内窥镜的检查情况来决定。为治疗胃部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较好的药物有胃复安、吗丁啉和胃尤等,每次1-2片饭前服用,成人每日3次。为了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应该要避免不能与相克的药物服用,例如胃复安不能和阿托品这些相生相克的药物同时服用,否则效果会大大降低。
消化内科胃病的食疗护理 第一,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每天坚持吃一个苹果,从此远离病。要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因为维生素C对胃有保护作用,胃中保持正常的维生素C的含量,能有效发挥预防和恢复胃病的功能,保护胃部和增强胃的抗病能力。第二,对于胃食道反流性患者这些患者不宜食用的食物有巧克力、咖啡、辛辣、薄荷、柑橘、蕃茄、全脂牛奶及洋葱等,可食用的食物有高蛋白、蔬菜、谷类、易于消化的米粥等。避免下食道无法适当地发挥功能,胃液反流到食道。第三,胃功能性差、经常胃痛、消化不良者平时应吃多少蔬菜、水果。这些清淡食物为主,每日早餐坚持和小米粥易于消化,可适量喝鲜果汁等。胃病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应多吃一些五谷杂粮、鲜榨豆浆、豆类食物、肉类(鱼、嫩瘦肉、动物肝脏)等。这些食物都是有助于胃消化、营养丰富、含钙高。这样的饮食搭配就大大减少了对胃肠粘膜的伤害和刺激。第四,胃病患者无论男女都应该做到少喝咖啡、浓茶、生冷和碳酸性饮品、酸辣等刺激性食物,这些都是对胃有严重伤害的。少吃油炸、腌制、生冷食物:因为这类食物不容易消化,会加重消化道负担,多吃会引起消化不良,还会使血脂增高,对健康不利。
2 以消化性溃疡为例进行的分析
消化性溃疡是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主要指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溃疡的形成都与消化作用密切相关,又被称为消化性溃疡。相比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来说,消化性溃疡比较常见。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原因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季节性发病,春秋之季,是此病的复发高潮期,主要症状为有律性腹痛、胃溃疡进食时疼痛。而十二指肠溃疡呈疼痛,然后是进食,并睡觉时夜间伴有腹部疼痛。胀满、泛酸、恶心呕吐等。
发病常与情志不畅、饮食无规律、劳累过度、受寒等因素相关。
消化性溃疡的护理 药物护理;养胃药:常见的有吗丁啉10mg,成人每日3次,饭前15分钟口服。硫糖铝,每日lg,一日3次,每次都是饭前1小时及睡前各服一次,作用,保护胃粘膜。抑制酸药:800g,每日1次,口服。严重者可采用手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手术适用于急性穿孔、幽门梗阻、大量出血、恶性溃疡等。一般治疗;少吃辛辣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戒烟酒,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和情绪波动,劳逸结合,每天都要保持一个好心情。
3 总 结
通过两个消化内科胃病和消化性溃疡的分析,让我们了解到,消化内科的详细病情以及各种方法的护理。主要引起的原因各种各样,胃病时很多人不以为然,不够重视,觉得自己在家买药或自行到药店药就行了,其实这并不要当。应该经过医生的建议后再服用什么药物,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后果。但在生活方面,我们可以去预防和护理,可见,合理的饮食习惯对我们的消化系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胃病的预防,自我调节就很重要了,多吃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c,少吃生冷、辛辣、油炸的垃圾食品等。饮食规律化,定时定量、禁止暴食暴饮。“生命诚可贵,贵在珍惜”,让疾病远离我们,从身边小细节做起。
参考文献
[1] 肖良.护理干预对消化内科患者的影响[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5).
[2] 谭光秀.消化性溃疡的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0(03).
[3] 杨凤翔,李梅,王桂荣.综合康复护理对消化性溃疡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13).
有关消化内科护理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有关消化内科护理论文
2. 内科护理论文范文
3. 关于护理论文范文
4. 有关外科护理论文范文
5. 有关肝胆外科护理论文范文
6. 医院护理毕业生论文范文
治疗目的在于消除病因、解除症状、愈合溃疡、防止复发和避免并发症。消化性溃疡在不同患者的病因不尽相同,发病机制亦各异,所以对每一病例应分析其可能涉及的致病因素及病理生理,给以恰当的处理。 (一)一般治疗 生活要有规律,工作宜劳逸结合,要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如有焦虑不安,应予开导,必要时可给镇静剂。原则上须强调进餐要定时、避免辛辣、过咸食物及浓茶、咖啡等饮料。牛乳和豆浆能稀释胃酸于一时,但其所含钙和蛋白质能刺激胃酸分泌,故不宜多饮。如有烟酒嗜好而确认与溃疡的发病有关者,应即戒除,服用NSAIDs者,应尽可能停服;即使患者未服此类药物,亦应告戒其今后慎用。 (二)药物治疗 20世纪70年代以前本病的治疗主要依赖制酸剂和抗胆碱能药物,H一RA的问世是治疗上的第一次革命,近二十年来倡导的根除是治疗上的第二次革命。 1.根除 可使大多数相关性溃疡患者完全达到治疗目的。国际已对相关性溃疡的处理达成共识,即不论溃疡初发或复发,不论活动或静止,不论有无并发症史,均应该抗治疗。 (1)治疗方案:由于大多数抗生素在胃低pH值环境中活性降低和不能穿透粘液层到达细菌,因此感染不易根除。迄今为止,尚无单一药物能有效根除,因而发展了将抗酸分泌剂、抗生素或起协同作用的铋剂联合应用的治疗方案。消化性溃疡根除多采用一种PPI加上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或四环素)、甲硝唑(或替硝唑)和呋喃唑酮等抗生素中的两种,组成三联疗法(tripletherapy)。克拉霉素250-500mgbid,阿莫西林或四环素500-1000mgbid,甲硝唑400mgbid,呋喃唑酮100mgbid.根除的疗程一般为7天。可用H一RA替代PPI,以降低费用,但疗效亦有所降低;雷尼替丁枸橼酸铋(RBC)兼有铋剂和抗酸分泌剂的作用,可替代PPI。初次治疗失败者,可用PPI、胶体次枸橼酸铋(240mgbid)合并两种抗生素组成的四联疗法(quad-rupletherapy)。 (2)根除 疗程结束后是否继续抗溃疡治疗:尚未统一。治疗方案疗效高而溃疡面积又不很大时,单一抗治疗l~2周就可使活动性溃疡有效愈合。若根除方案疗效稍低、溃疡面积较大、抗治疗结束时患者症状未缓解或近期有出血等并发症史,应考虑在抗治疗结束后继续用抗酸分泌剂治疗2-4周。 (3)抗治疗后复查:抗治疗后,确定是否根除的试验应在治疗完成后≥4周时进行。接受高效抗方案(根除率≥90%)治疗的大多数DU患者无必要进行证实根除的试验。难治性溃疡或有并发症史的DU,应确立是否根除。因GU有潜在恶变的危险,原则上应在治疗后适当时间作内镜检查和复查。对经过适当治疗仍有顽固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亦应确立是否根除。用基于尿素酶的试验(RUT、UBT)进行检测时,至少在复查前的一周应停用PPI或H2一RA,以免影响检测结果可靠性。 2.抗酸分泌 溃疡的愈合特别是DU的愈合与抑酸强度和时间成正比,药物治疗中24h胃内pH>3总时间可预测溃疡愈合率。碱性抗酸药物(如氢氧化铝、氢氧化镁及其复方制剂)中和胃酸,对缓解溃疡疼痛症状有一定效果,但愈合溃疡的疗效低。目前已很少单一应用碱性抗酸剂来治疗溃疡,仅作为加强止痛的辅助治疗。 常用的抗酸分泌药物有H2一RAs和PPIs两大类。后者作用于壁细胞胃酸分泌终末步骤中的关键酶H+-K+-ATP酶,抑制胃酸分泌作用比H2一RAs更强,且作用持久。一般疗程为DU治疗4~6周,GU治疗6~8周,溃疡愈合率用H2一RAs为65%~85%,PPIs为80%-100%。 3.保护胃粘膜 胃粘膜保护剂主要有以下三种: (1)硫糖铝(sucralfate):抗溃疡作用的机制主要与其粘附覆盖在溃疡面上阻止胃酸、胃蛋白酶侵袭溃疡面和促进内源性前列腺素合成等有关,其疗效与H2一RAs相似,主要用于GU的治疗。硫糖铝副作用小,便秘是其主要不良反应。 (2)胶体次枸橼酸铋(colloidalbismuthsubcitrate,CBS):CBS除了具有与硫糖铝类似的作用机制外,尚有较强的抗作用,主要用于根除联合治疗。短期服用CBS者除了舌发黑外,很少出现不良反应;为避免铋在体内过量积蓄,不宜连续长期服用。 (3)米索前列醇(misprost01):具有增加胃十二指肠粘膜粘液/碳酸氢盐分泌、增加粘膜血流和一定的抑制胃酸分泌作用,主要用于NSAIDs相关性溃疡的预防。腹泻是其主要不良反应,前列腺素可引起子宫收缩,孕妇忌服。 相关溃疡的治疗和预防 (1)治疗:单纯NSAIDs相关性溃疡停服NSAID后,可用常规抗溃疡方案进行治疗。如不能停服NSAID,则应选用PPI进行治疗,常规剂量的H2一RA效果不佳。 (2)预防:当病情需要继续服用NSAIDs时,应尽可能选用对胃肠道粘膜损害较小的药物或新近在临床上开始应用的选择性COX-2抑制剂。既往有消化性溃疡病史或有严重疾病、高龄等因素对溃疡及其并发症不能承受者或同时应用抗凝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者,可预防性地同时服用抗溃疡药,如米索前列醇或PPI,但常规剂量的H2一RA和硫糖铝效果不佳。 (3)伴感染者的处理:感染和NSAIDs摄入是溃疡发生的两个独立危险因素,两者致溃疡机制不同。一般认为①长期服用NSAIDs前根除可降低NSAIDs相关溃疡的发生率;②已发生溃疡停服NSAIDs者应根除治疗;③已发生溃疡而仍需继续服用NSAIDs者,根除不能加快PPI治疗溃疡的愈合。 5.难治性溃疡的治疗 首先须作临床和内镜评估,证实溃疡未愈,明确有否感染、服用NSAIDs和胃泌素瘤的可能性,排除类似消化性溃疡的恶性溃疡及其他病因如克罗恩病等所致的良性溃疡。明确原因者应作相应处理,如根除、停服NSAID.加倍剂量的PPI可使多数非、非NSAIDs相关的难治性溃疡愈合。对少数疗效差者,可作胃内24hpH检测,如24h中半数以上时间的pH小于2,则需调整抗酸分泌治疗药物的剂量。 6.溃疡复发的预防 (1)除去溃疡复发的危险因子:服用NSAID、吸烟等是影响溃疡复发的危险因素,应尽可能除去。 (2)根除:由于绝大多数消化性溃疡是相关性溃疡,而真正根除后,溃疡的复发率可显著降低,因此根除和确定有无感染非常重要。 需要指出的是,感染“根除”后,或初次检测阴性者,仍有阳性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大多是由于检测当时未排除干扰因素,暂时受到抑制而未能检出,或由于检测方法不够可靠。真正根除后成人的再感染率很低,约为1%~3%/年。 (3)维持治疗:维持治疗(maintenancetherapy)曾是预防溃疡复发的主要措施,它可使溃疡的年复发率降至20%-25%,显著减少并发症率,安全性高。但与根除治疗相比,维持治疗需要长期服药,停药后溃疡仍会复发,疗效也不如前者。实际上,根除治疗与维持治疗互补,才能最有效地减少溃疡复发和并发症。 1)维持治疗指征: ①有复发史的Hpylori阴性溃疡、根除后仍复发的溃疡或难以根除的溃疡。②长期服用NSAID、高龄或伴有严重疾病对溃疡及其并发症不能承受者。 2)维持治疗的方法:维持治疗一般多用H2一RA,常用方案为标准剂量半量睡前顿服,半量维持疗效差者或有多项危险因素共存者,也可采用全量分两次El服维持。也可用奥美拉唑10mg/d或20mg每周2~3次口服维持。对维持治疗中复发的溃疡应积极寻找可除去的病因,H2-RA半量维持者应改为全量,全量维持者则需改换成PPI治疗。维持治疗的时间长短,须根据具体病情决定,短者3-6月,长者l~2年,甚至更长时间。无并发症且溃疡复发率低的患者也可用间歇维持疗法,有间歇全量治疗和症状性自我疗法(symptomaticselfcontrol,SSC)两种服法,前者指出现典型溃疡症状时给予4-8周全量H2一RA治疗,后者指出现典型溃疡症状时立即自我服药,症状消失后停药。 (三)消化性溃疡治疗的策略 对内镜或X线检查诊断明确的DU或GU,首先要区分有无感染。阳性者应首先抗治疗,必要时在抗治疗结束后再给与2-4周抗酸分泌治疗。对阴性的溃疡包括NSAIDs相关性溃疡,可按过去的常规治疗,即服任何一种H2一RA或PPI,DU疗程为4—6周,GU为6~8周。也可用胃粘膜保护剂替代抗酸分泌剂治疗GU。至于是否进行维持治疗,应根据溃疡复发频率、患者年龄、服用NSAID、吸烟、合并其他严重疾病、溃疡并发症史等危险因素的有无,综合考虑后决定。至于外科治疗,由于内科治疗的进展,目前仅限于极少数有并发症者。手术适应证为:①大量出血经内科紧急处理无效;②急性穿孔;③瘢痕性幽门梗阻;④内科治疗无效的难治性溃疡;⑤胃溃疡疑有癌变。
主要是因为幽门螺旋菌感染然后才会引起这种疾病的,也有可能是因为你消化不好,然后你吃了很多难以消化的食物。经常作息不规律也就会引起这个消化性溃疡。
自从Heidenhain(1870)在狗胃腺上皮发现一种与铬盐具有很强亲和力的细胞,并命名为亲铬细胞。Kultschitzky(1897)将之描述为基底颗粒细胞。Ciaccio(1907)称它们为肠嗜铬细胞(enterochromaffin cells)即EC细胞。在长达120余年间,众多的研究者,发表了难以计数的文章,提出了众说纷纭的主张,却未得到突破性的进展。究其原因则主要是:在组织学上这群细胞乃单个地分布在其它上皮细胞之间,不同类型的细胞互相混杂,分泌途径各异;在生化学上这群细胞的分泌量有限且与其它分泌物互混,无法收集以进行提纯或定性;在方法学上没有特异的组织学或或细胞学方法去证明它们的颗粒物质的确切性质;在功能学上它们互相作用,生理观察受到限制,不能用切除方法去观察在失去某种细胞时所产生的疾病情况。直至1952年Erspamer等确定EC细胞颗粒中含有5-羟色胺,1969年Salcia 等在Wiesbaden根据电镜下分泌颗粒的形态和细胞的生化特点,如嗜银、亲银等性质,第一次对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了分类,特别在进入七十年代,由于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细胞所含的肽类物质的不断发现,先后于1973后在意大利的Bologna,1977年在瑞士的Lausane,1980年在美国的Santa monica对消化道内分泌细胞,根据其超微结构特点,分泌颗粒形态、大小和所含激素种类做了进一步分类。目前已分类有18种细胞,含有11种肽类和2 种胺。细胞的命名,有的是来自传统名称,有些是根据年含肽类物质的英文字头或缩写。下面仅就胃内几种分泌细胞做简要介绍。 细胞 靠免疫组织化学技术,McGuigan(1986)在猪胃的幽门腺区证明了肋泌素的存在,并名命为胃泌素细胞(G细胞)。胃泌素细胞在人分布于胃幽门腺中1/3或稍深处的上皮内。光镜下,用Grimelius银法染是嗜银的,并认为是铅苏木精阳性细胞。电镜下,G细胞含大量圆的膜包颗粒,呈中等嗜性。颗粒直径大小,各书记载颇有不同,在200~350nm、 200~400nm 、300mm 、80~300nm 、133~460nm 、151~400nm 或180~300nm之间。颗粒的中央常有一低电子密度比疏松的絮状中心,它与包膜之间有一薄的电子透明带。G细胞属于开放型的细胞,细胞顶端以一个带有微绒毛的顶突伸到腺腔,它可能对来自腔内的刺激做出反应。G细胞可因受到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而分泌,也可受神经和血液成分的调节。到目前为止,没有专一的常规的组织学或组织化学反应可用于证明G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是唯一选择性地证明G细胞的方法。但这个方法也有它的缺陷,如很多胃泌素抗体与胆囊收缩素有交叉反应。 G细胞靠胞吐过程释放胃泌素。首先分泌颗粒的包膜与细胞膜相融合,继而由合并膜出现开口,经此释放颗粒内容到细胞外间隙。有证据表明,G细胞不仅可从细胞的基底或侧面释放其产物,还可从细胞的顶端释放产物到腺腔中去(1977)。据谓胃泌素除存在于血液和组织以外,也存在于人的胃液之中。释放的胃泌素可以内分泌方式,通过血液循环传递起作用;可以旁分泌方式,通过细胞外间隙,弥散至邻近的靶细胞而发挥作用;还可以外分泌(或腔分泌)方式,将分泌物释放到胃腔内。但它在胃腔内将起什么样的作用,尚不清楚。 胃泌素最基本的作用是刺激壁细胞分泌盐酸;刺激胃和胰分泌酶;刺激胃、胰、肝和十二指肠腺分泌水和电解质;刺激胃(底、体)、小肠、结肠粘膜的生长;刺激胃、小肠、胰的血流;刺激下食道括约肌、胃、小肠和胆囊收缩;抑制幽门Oddi 氏括约肌的收缩;抑制小肠对水和电解质的吸收。 细胞 是肠亲铬细胞的略名,占基底颗粒细胞中数目最多的一种。在胃,分布于胃底腺、幽门腺和贲门腺粘膜区。光镜下颗粒具有亲铬性、亲银性和嗜银性。Falck-Hillarp法能发出强黄色的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证明它含有5-羟色胺(5-HT)。电镜下,分泌颗粒直径可为200~300nm 、250~300nm 、300nm 和249nm大小。颗粒可为圆形、卵圆形、长条形、梨形、三角形、肾形、U形及常见的双面凹形等,外有包膜。5-HT含量少量颗粒多为圆形,嗜性弱;富含沙射影-HT时,颗粒呈多形性,嗜奥性强。颗粒内部有嗜奥性的小体或小粒。 胃肠道是-HT最大的储存库,在人约有90%的5-HT存在于胃肠EC细胞之中,小量存在于肌间神经丛、纵行肌和神经内。人的很多生理、病理过程,均有5-HT参加。主要作用于血管及胃肠道的平滑肌。对血管的作用,因剂量及血管的部位不同而异,收缩血管是主要作用。对骨骼肌血管主要是扩张作用。对胃肠道的平滑肌有兴奋作用,能使小肠蠕动显著加强。做为内脏性的神经递质,5-HT影响胃肠平滑肌功能的神经调节,亦可以直接作用于肠系膜血管平滑肌,或通过内脏神经影响胃肠的血流。有报道指出,5-HT可刺激胃和结肠粘液的产生和释放,5-HT可抑制胃酸分泌,抑制生长抑素的释放。但抑制胃酸分泌和促进胃泌素分泌的报道尚存在矛盾,有待今后的证实。 细胞 即肠亲铬样细胞,主要分布在胃底腺,多见于腺的底部或体部,很少在颈部。细胞属于闭合型,顶部不达腺腔表面,常埋在壁细胞和主细胞之间,基底面紧贴于基膜上。ECL细胞体积较小,形态不规则,呈强嗜银性。电镜下可见直径约在250nm 或450nm的空泡状颗粒,内有一高度暑奥核心,后者与包膜之间的间隙很小。新近有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证明,ECL细胞分泌颗粒中有组织胺存在。一般认为ECL细胞的肥大细胞以旁分泌方式,将分泌物释放到细胞间隙,随细胞处液扩散到附近的靶细胞而起局部调解作用,因为胃粘膜同也有很多组织胺酸,可以破坏组织胺。在生理情况下,组织胺完成其局部作用后,随即被组织胺酶所破坏。 在消化系统中,组织胺能刺激壁细胞和主细胞的分泌,能使平滑肌发生痉挛性收缩,血管(平滑肌)松驰以及毛细血管通透性加大。值得提出的是,组织胺、胃泌素和乙酰胆碱在刺激壁细胞分泌胃酸方面有相互加强的效应,其中组织胺起着关键性作用。倘使应用组织胺H2-受体拮抗剂可显著降低胃酸分泌,似可说明该拮抗剂在治疗和预防高酸性溃疡有良好的疗效的机理。 细胞 在胃可见于贲门腺、胃底腺和幽门腺,因其形态很近似胰岛中的D细胞而得此命名。光镜下用Grimelius 法及Sevier-Munger法颗粒呈阴性或弱反应性,而用Davenport 法及Hellman-Hellerstrom法呈阳性。电镜下颗粒较大呈圆形,直径可在142~427nm 、200~400nm 、260~370nm、300~400nm、350nm之间。颗粒内容均匀、中等电子密度和弱嗜奥性,包膜通常是紧紧地靠到中心。在不同各属之间,颗粒的大小、外貌和电子密度可以明显不同,在大鼠是十分的小而在人则比较大。 在胃底,D细胞具有典型的内分泌细胞形态,不与腺腔直接接触,属闭合型。在胃窦部的D细胞则属开放型,顶端突起可达腺腔。据谓这些细胞可直接受腔内因素(包括pH)的影响。D细胞的基底部常伸出一个或数个与基膜平行的长突与相距一定距离的其它内、外分泌细胞相接触。在胃窦部的D细胞突起可终止到G细胞和EC细胞,而胃体或底部的D细胞突起可终止到壁细胞和其它上皮细胞。基于这中形态特点,人们曾设想D细胞将分泌物释放后,通过旁分泌途径只在局部影响靶细胞。但也有人报道它也有内分泌激素的作用。 D细胞从形态上虽早已被人们所认识,但直至1975年才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确认它含生长抑素。至今已明确生长抑素可抑制多种调节肽的释放,如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催乳激素、胃泌素、胰泌素、胰高血糖素、胰岛素、胰多肽、胆囊收缩素、胃动素、肠抑胃素、肠高血糖素等。此外,还能抑制胰酶、胃酶和胃酸分泌以及胃排空等多种胃肠功能。 细胞 1967~1972年间很多研究者曾在胃底腺和幽门腺深处,观察到一种含中等嗜奥性致密核心和包膜之间有菲薄而清楚间隙的小圆颗粒(约150nm直径)的细胞。由于它于胰D细胞近似,但银反应(Grimelius法阳性)与D细胞不同,而被命名为D1细胞。电镜下,颗粒的大小为71~178nm 、150nm 、160nm 、140~190nm、 180~200nm不等。最初Capella 和Polak(等1976)称这种细胞为H细胞。目前已否定了早期认为D1细胞含血管活性肠肽样物质(VIP样物质)的主张,已证明VIP仅在神经系统中存在。小林等新近指出,Solcid等人发表的论文所说的D1细胞,并非单一型的细胞,可能把所谓M细胞(M0细胞)也包括到里面了。M细胞的颗粒直径为186nm或150~250nm,相当于在人十二指肠和空肠所见到的I细胞。后者的分泌颗粒直径为150~250nm、250nm,据谓能分泌CCK-PZ(胆囊收缩素-胰酶素)。因之,D1细胞是否是单一的类型?它分泌哪种肽类激素尚不明了。 在胃,除上述几种内分泌细胞外,还有P细胞和X细胞。P细胞仅在正常人胃窦处有少量。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的类癌病例中,P细胞常可大量出出。P细胞的分泌颗粒很小,直径约为120nm,圆形,有淡晕。据谓P细胞分泌的蛙皮素,对胃泌素和胆囊收缩的分泌有明显刺激作用,因而间接地促进胃酸、胰酶等的分泌,故推测溃疡的产生可能与P细胞增多、蛙皮素增加有关。X细胞,分布于胃体粘膜中,数量很少。颗粒呈中等大小(约定50nm),圆形,电子致密,有包膜紧密包绕,作用至今不清。 近年,应用生化学与免疫组化方法,还发现胃抑胃素、球抑胃素、迷走抑胃素等。它们的生化性质、生理作用和相关的内分泌细胞等尚无一致意见,目前只称与各候补激素相关的内分泌细胞有“某物质样免疫反应细胞”。
我们都知道反酸烧心胃灼热,胸口疼,长期咳嗽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症状,它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反流性食管炎,巴雷特食管,咽炎鼻炎中耳炎,可以说是累积多个器官的慢性病,我们在治疗上面,如果有食管裂孔疝是建议做手术治疗,关于关于胃食管反流病合并食管裂孔疝的手术治疗方法,这里给大家大致讲一下。 很多地方还在做食管裂孔疝修补+胃底折叠术,这个也是世界主流手术,为什么这样做呢?很多人因为食管裂孔疝造成了胃食管反流,所以需要解决食管裂孔疝的问题,在食管裂孔疝修补之后,由于很多人长期反流,贲门也已经松弛了,如果把食管裂孔疝解决了,贲门松弛没有解决,大概还有一半的病人会出现反流的表现,所以加一个胃底折叠术,用胃底包着食管下端一圈或者四分之三圈,来增加贲门的抗反流能力。 这个原理非常好,非常科学,但是忽略了胃的感受。因为胃底折叠做完以后,会改变人体的解剖结构,有些人会影响胃的功能。目前我们也有拆掉的胃底折叠,这些人原来确实有食管裂孔疝、严重的反流,做了这个手术后,症状不仅没有解决症状反而加重了,因为这些患者的胃功能不好,折叠以后又影响胃的功能,所以适得其反了。 所以我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创建了一种新的术式,是食管裂孔疝修补+副段食管延长+His角重建。人体有很多抗反流屏障和机制,如果你贲门功能已经缺失了怎么办?我们增加其他抗反流机制的功效,来弥补、代替贲门的功能。这些机制包括副段食管,因为正常人的腹腔是正压,胸腔是负压,副段食管越长,腹腔的正压压在食管,腹腔食管的压力越大、接触面积越大,压闭食管以后,贲门就关闭了、不反流了。 再一个说His角,His角是食管和胃底之间形成的夹角。正常人是个锐角,锐角有了以后,人吃完饭后胃底就会充盈扩张、胃的压力会增高,它就会靠近食管的下端,就会压迫贲门来抗反流。我们把His角加强以后,胃底就缝在食管的侧壁上,不管吃饭不吃饭,胃底力量一直在压闭食管下端,所以增加了这两个机制来抗反流,目前我们已经做了1000多例,一年内术后反应效果非常好,新术式降低了并发症包括吞咽困难、腹胀、腹泻的概率和程度,恢复期更短。 我们发表的论文,有兴趣想详细了解的可以搜索看一下。有任何胃食管反流病手术的相关问题,可以留言或私信我,看到会回复。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是一多发病、常见病。溃疡的形成有各种因素,其中酸性胃液对黏膜的消化作用是溃疡形成的基本因素,因此得名。酸性胃液接触的任何部位,如食管下段、胃肠吻合术后吻合口、空肠以及具有异位胃黏膜的Meckel憩室,绝大多数的溃疡发生于十二指肠和胃,故又称胃、十二指肠溃疡。
研究背景和目的: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消化性溃疡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存在关联。临床研究也显示,消化性溃疡可能是缺血性卒中的潜在危险因素。并且有消化性溃疡病史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时更容易引起上消化道出血,从而可能影响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在实际临床中,抗血小板治疗常常与质子泵抑制剂联合使用,用以降低消化道出血的风险。但是,质子泵抑制剂可减弱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疗效。并且值得注意的是,有研究显示质子泵抑制剂也能是引起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原因,消化性溃疡与缺血性卒中存在复杂的关联,但是目前有关消化性溃疡对缺血性卒中预后及复发影响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消化性溃疡对缺血性卒中预后及复发的影响:1、评估消化性溃疡对缺血性卒中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2、评估消化性溃疡对缺血性卒中复发的影响;3、评估消化性溃疡对缺血性卒中死亡的影响。方法:纳入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在南京军区总医院卒中登记系统前瞻性登记的首次发作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通过回顾性分析,将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有消化性溃疡病史患者和无消化性溃疡病史患者。采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随访。随访指标包括:90天时mRS评分、1年内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卒中的复发、90天时死亡及1年内积累死亡。1、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识别危险因素。2、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缺血性卒中一年内出现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卒中复发的风险。用Cox 比比例风险模型识别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3、分别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和Cox 比例风险模型对患者90天时及1年内积累死亡事件进行分析。结果:1.研究共有2577例首次发作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并且完成了研究,其中消化性溃疡组129例()。入院评估时,消化性溃疡组中性粒细胞比例( )及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 )均较高于无消化性溃疡组。消化性溃疡组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比例更高( <),并且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比例更高( ).011)。2.无消化性溃疡患者良好预后(mRS评分$2)的比例高于无消化性溃疡患者( <)。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消化性溃疡(HR=)、高NIHSS评分(HR=<)、大动脉粥样硬化卒中亚型(HR=)降低了缺血性卒中患者获得良好预后的可能。3.有消化性溃疡病史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一年内致死和非致死卒中复发高于无消化性溃疡病史患者( )。Cox比例风险模型发现高龄(HR=),高血压(HR=),消化性溃疡病史(HR=)均增加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卒中复发的风险。4.研究显示有消化性溃疡病史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90天时死亡率( >)及1年内累积死亡()均高于无消化性溃疡病史患者。多因素分析提示消化性溃疡病史(OR=)是卒中发病90天时死亡的危险因素,但与1年内累积死亡无统计学差异(OR=)。结论:1.消化性溃疡可降低缺血性卒中患者获得90天良好功能预后的机率。2.消化性溃疡可能会增加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复发的风险。3.消化性溃疡可增加缺血性卒中患者90天时的死亡,但不是1年内累积死亡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提示适当预防和管理消化性溃疡对缺血性卒中预后及复发的重要性。
临床药学是医院药学的核心工作,是世界药学发展的趋势。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电大药学 毕业 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 浅谈“越鞠丸”名方 》
摘要:本文浅谈“越鞠丸”名方创制,方名来由,方歌,组成,功用及临床应用。
关键词:越鞠丸 六郁病
元代朱震亨提出:“气郁、血郁、火郁、食郁、湿郁、痰郁”六郁之说,认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丹溪心法·六郁》),而创制越鞠丸这一名方。“越鞠丸治六郁侵,气血痰火湿食因;芎苍香附加栀曲,气畅郁舒痛闷平”。全方由香附、川芎、苍术、神曲、栀子,五味药各等分为末成水丸,现临床学按原方量比例酌定作汤剂煎服。主治气郁所致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等症。六郁之中,以气郁为主,故方之功用以行气解郁为主,使气机流畅,则痰、火、湿、血、食诸郁自解,痛闷呕恶诸症可除。郁病多由精神因素所引起,以气机郁滞为基本病变,是内科病证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临证时气郁常见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等,为郁病的各种证型所共有,血郁:兼见胸胁胀痛,或呈刺痛,部位固定,舌质有瘀点、瘀斑,或舌质紫暗;火郁:兼见性情急躁易怒,胸闷胁痛,嘈杂吞酸,口干而口舌苦,便秘,舌质红,苔黄,脉弦数;食郁:兼见胃脘胀满,嗳气酸腐,不思饮食;湿郁:兼见身重,脘腹胀满,嗳气,口腻,便溏腹泻;痰郁:兼见脘腹胀满,咽中如物梗塞,苔腻。见上述证候者,用越鞠丸无不见效。笔者临床应用本方治疗胃肠神经官能症,加木香、枳壳、白蔻、厚朴;治疗慢性胃炎加苏梗、枳实、木香、炒莱菔子、砂仁、半夏、蒲公英;治疗消化性溃疡加白及、白术、海螵蛸、元胡、三七粉;治疗传染性肝炎加重栀子的用量,再加郁金、生大黄、绵茵陈、板蓝根、虎杖;胆石症再加金钱草、鸡内金、生大黄;治疗肋间神经痛加元胡、丹参、川楝子、乳香、没药;治疗精神抑郁症加石菖蒲、郁金、八月札、丹参、龙骨、牡蛎;治疗痛经加当归、元胡、郁金、细辛、益母草、红花、山楂。诸凡杂病有六郁见证者,投本方随症加味治之,常常会收到较好疗效。
越鞠丸出自朱震亨《丹溪心法·六郁》一书,此方为何取名越鞠丸?令人费解,笔者查阅文献,心中方为之一亮。
考方中栀子一味,《神农本草经》名木丹,《名医别录》称作越桃,至《药性论》始称山栀子,《唐本草》又名枝子。川芎一味,《神农本草经》原名为芎藭,别名抚芎,而在《左传》中,川芎名为鞠穷。丹溪翁从“越桃”与“鞠穷”中各摘取一字而名越鞠丸。丹溪翁创制的另一方剂越桃散,即栀子一味,亦是取自《名医别录》。
戴思恭承丹溪之学云:“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郁症多缘于思虑不伸,而气先受病,故用越鞠丸总解诸郁。方中用香附行气解郁,以治气郁为主要药物,川芎活血祛瘀,以治血郁;栀子清热泻火,以治火郁;苍术燥湿运脾,以治湿郁;神曲消食导滞,以治食郁;均为辅助药物,气郁则湿聚痰生,若气机流畅,五郁得解,则痰郁随之而解,故方中不另加药。丹溪翁认为,凡郁在中焦,以苍术、川芎升提其气以升散之,并随症加入诸药。又认为,栀子“泻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热厥心痛,解郁热,行气结”。由此可见,川芎、栀子在本方中有很重要作用,这亦是丹溪翁用“越鞠”命名本方的用意所在。气不郁则痰不生,用越鞠丸以开胃肠三焦之郁,从而使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等症消失,继而命名气、湿、痰、火、食、血“六郁”得到宣发,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改善全身的病理状态。
近贤冉雪峰指出:“查此方集香燥之品为剂,而能宣发脾气,又佐栀子以调之,在时方中颇有法度。……香能行气,燥可胜湿,湿郁夹秽,颇有可取。”当然,本方所治诸郁均为实证,若是虚证郁滞,宜选他方治之。正如《蒲辅周医疗 经验 ·方药杂谈》所说:“郁之为病,人多忽视,多以郁为虚,唯丹溪首创五郁六郁之治,越鞠丸最好。”
越鞠丸自创制以来,于今六百余年,众多医家名贤多有论述,可谓汗牛充栋,笔者浅谈于此,以起抛砖引玉之用,仅此而已!
参考文献
[1]许济群. 方剂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1985: 137
[2]张伯臾. 中医内科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发行. 1985:121
[3]王永炎. 中医内科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发行. : 274
《 中药凝胶剂研究近况 》
[摘要] 中药凝胶剂是一种新型的中药外用制剂。本文从中药凝胶剂基质的选择、释药机制研究、渗透促进剂的应用、质量控制等方面阐述中药凝胶剂的研究近况,并对中药凝胶剂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中药凝胶剂;释药机制;渗透促进剂;质量控制
中药凝胶剂是一种新型的中药外用制剂,具有涂展性好,无油腻感,易于清洗,透皮吸收好等特点。凝胶剂系指药材提取物与适宜基质制成的、具有凝胶特性的半固体或稠厚液体制剂[1]。中药凝胶剂常用于皮肤或黏膜给药,用于抗炎镇痛、抗菌抗病毒、局部止血等[2-3]。目前,中药凝胶剂研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医院制剂中广为应用。本文对中药凝胶剂近年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职称论文:
1 基质材料
中药凝胶的基质材料根据其性能不同,可分为水性凝胶基质与油性凝胶基质。水性凝胶基质的构成一般为水、甘油或丙二醇与纤维素衍生物、卡波姆和海藻酸盐、西黄蓍胶、明胶、淀粉等;油性凝胶基质则由液状石蜡与聚氧乙烯或脂肪油与胶体硅或铝皂、锌皂构成。必要时可加入保湿剂、防腐剂、抗氧剂、透皮促进剂等附加剂[1]。不同的基质材料的释药特性和临床应用不同,因此,需结合药物特性和临床应用选择合适的基质材料。目前,水溶性凝胶基质应用较多,主要代表为卡波姆及纤维素类。
李秀青等[4]以卡波姆940、PEG4000、甘油为基质制,以辣椒碱,苦参碱为主药,研制了瘢痕止痒凝胶,药效学实验表明其烧伤烫伤愈后瘢痕止痒及各种皮肤瘙痒症具有较好的效果。王芊等[5]制备丹参酮凝胶,以羟丙基纤维素、卡波姆、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混合基质,不仅使凝胶剂的黏附力得到了提高,还可对丹参酮的释药速率在一定范围之内进行调节。张小军等[6]以卡波姆940为基质制备了复方芦荟凝胶剂,涂展性好,无油腻感,易于清洗,透皮吸收好,治疗痤疮效果良好。王雷等[7]以壳聚糖和卡波姆为基质制备黄芩苷凝胶,以达到局部迅速给药、避免胃肠道对药物的降解及肝脏的首过效应的目的并起到长效、缓释的作用。张蜀艳等[8]用正交实验对麻疯树酚凝胶的最佳配方进行了筛选,以卡波姆为基质制备的凝胶剂,光滑细腻,释药快且稳定。
基质材料的选择对于制剂中药物的释放有着重要的影响。陈秋红等[9]以离体鼠皮为屏障,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法,以秋水仙碱为检测指标比较了3 种基质对秋水仙碱凝胶体外透皮速率的影响,结果为以Carbomer为基质的秋水仙碱凝胶体外透皮速率最高,其次为HPMC基质凝胶,CMC-Na基质凝胶体外透皮速率最低。
2 释药机制
中药凝胶剂释药机制复杂,受较多因素影响。一般情况下,亲水凝胶骨架中药物的释放符合Fick定律,可以用Higuchi动力学方程描述其动力学过程。张蜀艳等[8]为比较不同浓度各基质对麻疯树酚释药的影响,采用透析膜扩散法进行体外释药实验,结果发现麻疯树酚凝胶剂释药过程符合Higuchi方程。梁学政等[10]采用Franz扩散池,以离体小鼠皮肤为透皮屏障,进行双柏凝胶剂中大黄素体外透皮吸收的实验,结果表明大黄素体外经皮吸收符合Higuchi动力学过程。有时凝胶剂中的药物具有溶出控制的特征,呈恒速释放,或符合其他模式,用Fick扩散机制无法解释。这种非Fick扩散模式可能是由于凝胶溶胀前沿移动后,聚合物松弛产生的。如以卡波姆为基质材料时,可以零级动力学释放药物。付毅华等[11]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以离体小鼠皮肤为透皮屏障,以青藤碱为指标性成分,研究祛风止痹凝胶剂体外渗透性,结果表明青藤碱经皮吸收过程为零级动力学过程。
3 渗透促进剂的研究应用
经皮给药制剂研究必须首先解决药物对皮肤的穿透性和透皮速率的问题。除少数剂量小且具有适宜溶解性的小分子药物外,大多数药物的透皮速率都无法满足治疗需要。因而提高药物的透皮速率是开发经皮给药系统的关键[12]。经皮吸收促进剂能加速药物穿过皮肤。常用经皮吸收促进剂主要有有机酸、脂肪醇类、表面活性剂、氮酮、醇类化合物、角质层保湿剂、精油等。方世平等[13]以离体小鼠鼠皮为透皮屏障,采用改进Franz扩散池装置,对不同浓度的薄荷脑和氮酮对姜赤凝胶剂体外透皮作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薄荷脑和氮酮均有促进姜赤凝胶剂中芍药苷透皮的作用,其促渗透作用强弱顺序为:10%薄荷脑>7%薄荷脑>13%薄荷脑>4%薄荷脑>1%薄荷脑,9%氮酮>7%氮酮>5%氮酮>3%氮酮>1%氮酮。薄荷脑浓度在1%~10%之间时,对芍药苷的促渗透作用与薄荷脑浓度呈正相关,但薄荷脑浓度超过10%后其促渗作用反而下降。陈秋红等[9]以离体昆明小鼠皮为屏障,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法,对加入了不同透皮促进剂的秋水仙碱凝胶的体外透皮速率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透皮促进剂促进秋水仙碱体外透皮的强弱顺序为:丙二醇>冰片>氮酮>薄荷油,并且秋水仙碱凝胶体外透皮释药符合Higuchi动力学过程。
4 质量控制研究
中药凝胶剂的质量控制项目主要有性状、鉴别、pH值、含量测量、刺激性、稳定性及微生物限度检查等。目前多采用HPLC法进行含量测定,而稳定性检查则主要包括离心、耐热耐寒实验及室温留样观察等。罗毅等[14]以卡波姆940为凝胶基质制备柏竹凝胶,建立了质量标准。不但对柏竹凝胶的性状、鉴别进行了研究,并对其进行了稳定性考察。分别将柏竹凝胶进行了离心,在55℃和-4℃进行耐热耐寒实验,结果未出现分层、沉淀、变色等现象,并将柏竹凝胶室温保存6个月,其质量无变化,表明其所制备的柏竹凝胶稳定。王芊等[5]制备了丹参酮凝胶,并对其质量进行了全面考察,应用HPLC建立了丹参酮ⅡA的含量测定 方法 ,通过离心、耐热耐寒实验及室温留样观察等考察了凝胶的稳定性,结果表明丹参酮凝胶稳定。孙栋梁等[15]通过薄层色谱法对盆炎净凝胶剂处方中赤芍、丹参、延胡索进行了鉴别,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盆炎净凝胶剂中芍药苷的含量,建立盆炎净凝胶剂的质量标准。
5 展望
中药凝胶剂是一种新型的外用制剂,同时具有使用方便、舒适、生物相容性好等多种优点,适用于皮肤及黏膜给药,不仅可避免首过效应对口服给药的影响,还可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符合中医的“内病外治”的理念。中药凝胶剂制备工艺简单,可容纳中药复方的极细药粉、提取物等,便于推广应用,可作为改进中药传统外用制剂的一种选择。但目前由于中药凝胶剂基础研究薄弱,尚存在较多问题,如中药凝胶可选用的基质材料少,尚满足不了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另外由于中药的特殊性,其成分复杂、含量低,且相互干扰,不便于分析检测。这些都要求加强中药的基础研究,尽可能明确中药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对中药进行提取、分离、纯化,提高制剂的质量,使中药凝胶剂发挥更大的防病治病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一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附录12.
[2]林吉,高卫东,叶其馨.浅谈中药凝胶剂的研究和应用[J].江西中医药,2005,36(271):60-61.
[3]曹红.凝胶剂在中药制剂中的研究进展[J].中华实用医学,2005,7(4):5-7.
[4]李秀青,魏萍,孙燕,等.疤痕止痒凝胶的制备及药效学研究[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8,24(5):411-414.
[5]王芊,曾玲,沈汶华.丹参酮凝胶剂的研制及质量控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6,23(1):80-82.
[6]张小军,陈丽梅.复方芦荟凝胶剂治疗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08,15(3):146-147.
[7]王雷,王学艳,周雪琴,等.黄芩苷凝胶设计与体外透皮性能的研究[J].中草药,2008,39(10):1502-1504.
[8]张蜀艳,梁慧,颜钫,等.麻疯树酚凝胶剂的制备及体外释药性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8):1896-1897.
[9]陈秋红,侯世祥.不同基质和透皮促进剂对秋水仙碱凝胶剂体外透皮特性的影响[J].华西药学杂志,2005,20(6):521-523.
[10]梁学政,奉建芳,陈惠红,等.双柏凝胶剂中大黄素体外透皮吸收的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1):160-161.
《 单胺氧化酶的研究进展 》
【摘要】近年来,关于单胺氧化酶在临床上的应用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将对其理化性质、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关键词】单胺氧化酶;研究进展
1MAO理化性质单胺氧化酶(Monoamine oxidase,MAO)的分类名为单胺:氧氧化还原酶,是含Fe2+、Cu2+和磷脂的结合酶,主要作用-CH2NH2基团催化各种单胺类脱胺生成相应的醛,然后进一步氧化成酸;或使醛转化为醇再进一步代谢。MAO是一种上具多个结合部位的单一分子酶,故对底物的特异性不高,可使多种胺类氧化脱氨。MAO广布于体内各组织器官,尤以肝、肾、胃和小肠含量最多,主要位于线粒体膜外表面,并与膜紧密结合,以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为辅酶;另一类存在于结缔组织,不含FAD,以磷酸吡哆醛为辅酶。
脑组织中的MAO随年龄增加、神经胶质细胞的增多其活性增强。MAO能分解儿茶酚胺类激素,可间接反映心脏交感神经结功能。现已证实,不同来源的MAO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差很大,小者约100,000,大者可达1,000,000以上,是由于同一亚基的聚合程度不同所致。
2MAO实验室检测方法
最早检测MAO是用荧光测定法[1]和醛偶氮萘酚法[2],目前常用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醛苯腙比色法该方法通过MAO氧化苄胺,再与2,4二硝基苯肼作用生成的醛苯腙在碱性条件下产生棕红色,于470nm比色测定,计算MAO的浓度。
比色法该法是通过MAO氧化苄胺产生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过氧化物酶存在下与MCDP作用生成有色的甲烯蓝,于660nm处比色测定,计算MAO的浓度。此法需要加入终止液后测定,不宜于大批量标本的检测,而且MCDP见光易分解。
连速监测法该方法是通过MAO催化苄胺生成氨,氨在α-酮戊二酸、NADPH和GLDH的存在下生成谷氨酸,同时NADPH还原成NADP+,引起340nm处吸光度的下降,通过监测其下降的速率即可得出样本中MAO的活性。此方法快捷、操作简单、适合自动化分析,可减少人为误差,具有良好的准确度与精密度,适合大多数临床实验室应用。
3MAO测定的临床应用
血清单胺氧化酶活性高低能反映肝纤维化的程度,是诊断肝硬化的重要指标。肝硬化病人MAO活性升高的阳性率在80%以上,最高值可达对照值的倍(n=30)。酶活性与腹腔镜所见肝表面的结节变化,以及与活组织镜检所见的纤维化程度相平行。纤维变仅限于汇管区或小叶中心者,其MAO活性大致正常;纤维变侵入肝实质内时,MAO升高率为30%;汇管和汇管区之间有架桥性纤维化时,则有83%升高;如在假小叶周围有广泛纤维化形成时,则几乎全部均升高,且升高幅度最大。国内报道阳性率均在85%(天津公安医院:17例,88%,高玑山等:32例,;薛德义等:71例,;黄泽伦:20例,85%;刘览等:30例,),其升高幅度及阳性率均超过急性或慢性肝炎。同工酶分离证实,慢性肝病SMAO-III有增高趋势;肝硬化代偿组MAO-III占总活性的()%,其阳性率为(13/18);肝硬化失代偿组MAO-III占总活性的()%,其阳性率为,故检测MAO同工酶有助于肝硬化的早期诊断(陈道宏等)。
虽然肝硬化时,结缔组织纤维释放MAO增多,但在纤维化甚为明显的血吸虫肝病,患者SMAO并不一定升高,故纤维化并非MAO活性升高的唯一原因。现已知大动脉和肺组织内MAO的浓度比血清高100-150倍,血中MAO可能部分来自血管内皮细胞。肝硬化时,病人体内的水分增加,末梢扩张和高动力型循环等有可能促使血管壁内MAO释放人血。由于胃肠组织也含有丰富的MAO,因此门-体静脉短路时,肠内MAO可经短路进入体循环。
各型肝炎:各型肝炎急性期患者的MAO活性多数不升高,但在暴发型重症肝炎时,因肝细胞坏死,线粒体释放大量的MAO,可致MAO活性升高,阳性率可达,其升高幅度与病情轻重程度成正相关;急性肝炎经久不愈,病程超过3个月者,MAO活性亦可升高;活动型慢性肝炎有半数左右病例MAO活性升高。肝炎与肝硬化病人MAO活性差别显著,而各型肝炎之间的MAO活性无显著差异。
糖尿病可因合并脂肪肝,充血性心力衰竭可因肝郁而继发肝纤维化,以至人MAO活性增高;甲状腺功能亢进可因纤维组织分解与合成旺盛,肢端肥大症可因纤维过度合成等原因,从而引起MAO活性不同程度的升高。有些无纤维增生的结缔组织疾病的病人MAO活性不升高。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畸胎瘤、胆汁性肝硬化、血吸虫性肝硬化、慢性胆汁郁积型肝炎等患者的SMAO活性不变。
测定血小板MAO活性发现,正常对照组女性大于男性。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小板MAO活性明显低于正常组,而急性精神分裂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但抗精神病药物能引起MAO活性升高。双向情感性障碍患者,血小板MAO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且男性低于女性;躁狂型患者显著低于抑郁型患者患者,单相抑郁症患者显著公共开支对照组。但美国学者最近研究认为,血小板MAO活性与精神病学检查结果没有明显关系。酒精中毒者男性血小板MAO与女性有明显差异。
此外,测定肿瘤组织匀浆MAO和二胺氧化酶的活性,有助于区别前肠和中肠的类癌瘤肿瘤,前肠类癌肿组织中MAO活性[(1850+342)mol/,n=16]明显高于中肠类癌肿瘤[(407+43)mol/]。
参考文献
[1]王坤,等.实用诊断酶学[M].重庆:科技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9:259-267.
[2]叶应妩,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29-231.
有关电大药学毕业论文范文推荐:
1. 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2. 电大护理学毕业论文
3. 电大护理毕业论文范文
4. 电大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5. 本科护理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6. 电大护理毕业论文
7. 电大护理大专毕业论文
8.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药学论文参考文献
[1]周自永,王世祥.新编常用药物手册,第3版.北京:金盾出版社,2000,248-249.
[2]竺新影.药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3]王荣耕,牛新华,刘梅;美洛西林[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2001年15期.
文献基本步骤与方法
1、选择合适的题材;
2 、广泛搜集和阅读资料;
3、构思和拟定写作提纲。
(三)注意事项
1、文献综述
(1)文题,一般由文献引用、时限、综述主题加文体标志性词语组成。如《十年来消化性溃疡治疗进展综述》,“十年来”为综述时限,“消化性溃疡治疗进展”为综述主题,“综述”为文体标志性词语。但有时可省去标志性词语和时限,采用“近况”、“进展”、“概况”等模糊词语,多属研究历史不长的课题或泛指近几年的情况。
(2)贵在资料详实,如遗漏太多尤其是权威性资料,则降低了综述的价值。因此,详尽占有文献资料是先决条件。
(3)尽可能引用一次文献,经过加工的二、三次文献往往带有加工者的主观倾向,可靠性大大降低。
(4)篇幅不宜太长,一般3000-5000字。
2、专题述评
(1)文题拟法基本是课题主词语(学术专题)加文体标志性词语。如《近十年中风病研究述评》,《血证研究述评》、《中医内科急症的治疗和研究》。也可省略标志性词语,而以“展望”、“现状”、“未来预测”等词语与主词语搭配而成。
(2)正文写法视内容而定,没有固定格式。一般可分为研究(发展)概况、现存问题、展望和建议三部分。
(3)以概述和评论为主,引文不宜太长,也没有必要列出所有参考文献。
药学专业毕业论文格式要求:
1.题目: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本专科毕业论文一般无需单独的题目页,硕博士毕业论文一般需要单独的题目页,展示院校、指导教师、答辩时间等信息。英文部分一般需要使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2.版权声明:一般而言,硕士与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内均需在正文前附版权声明,独立成页。个别本科毕业论文也有此项。
3.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中文摘要约100—200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
4.关键词: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关键词之间需要用分号或逗号分开。
5.目录:写出目录,标明页码。正文各一级二级标题(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标注更低级标题)、参考文献、附录、致谢等。
6.正文:专科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一般应在5000字以上,本科文学学士毕业论文通常要求8000字以上,硕士论文可能要求在3万字以上(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
毕业论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
前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
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材料、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
7.致谢:简述自己通过做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论文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
8.参考文献:在毕业论文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过的所有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可以按文中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也可以按照音序排列(正文中则采用相应的哈佛式参考文献标注而不出现序号)。
9.注释: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阐述和说明。
10.附录: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附录中。有时也常将个人简介附于文后。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是一多发病、常见病。溃疡的形成有各种因素,其中酸性胃液对黏膜的消化作用是溃疡形成的基本因素,因此得名。酸性胃液接触的任何部位,如食管下段、胃肠吻合术后吻合口、空肠以及具有异位胃黏膜的Meckel憩室,绝大多数的溃疡发生于十二指肠和胃,故又称胃、十二指肠溃疡。
幽门螺杆菌感染.2 Hp感染与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Hp感染与上消化道疾病之间的高度相关性已有大量报道,且已取得了基本一致的认识如下。 Hp感染与慢性胃炎Hp与慢性浅表性胃炎之间的病因关系已充分确立。其证据如下:①事实上所有Hp阳性者都证实有胃窦炎。②若Hp感染经抗菌治疗,Hp根除后,胃炎可消退。③在一些动物模型中,接种由患者胃中分离而得到的Hp后,可复制出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损。④Marshall和Morris,分别用患者的Hp对自己作了自身感染,亦取得了同样结果。 Hp感染与消化性溃疡从现有资料要确立Hp与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 diseases,PUD),包括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之间的病因关系尚有困难。部分原因是缺乏合适的动物模型,而且在Hp感染者中仅有少数人发生溃疡。然而几乎所有PUD患者都有Hp感染性胃炎。因此,在没有其他促发因素,如服用甾体类抗炎药(NSAID)或有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存在时,Hp感染与胃溃疡之间的相关性稍弱,不是NSAID诱发的胃溃疡患者中,80%有Hp感染。然而重要的是要注意到Hp感染者中的大多数人并不发生十二指肠或胃溃疡。这些事实意味着宿主的遗传性特征,菌株的变异性或其他因子在其中起着作用。Hp感染根除后,溃疡病复发率显著降低,这是Hp在PUD中起病因作用的最有力的证据。Hp根除后可预防溃疡病复发,这在胃溃疡中证据不如十二指肠溃疡那样充分。在十二指肠溃疡病例中,奇怪的是有些研究中,Hp在胃窦部部位比发生溃疡的十二指肠部位更为常见。胃窦部位的Hp为什么会引起十二指肠病变?已经提出的机理包括:Hp在十二指肠胃化的细胞上定居,胃酸或十二指肠碳酸氢盐的继发性改变,或感染菌的产物和/或宿主炎症应答反应引起的病变。 Hp感染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Hp感染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onulcer Dyspepsia,NUD)的相关性尚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因此尚存在着争论。NUD患者中Hp的感染率并不高于一般人群。 Hp感染与胃部恶性肿瘤Hp感染与胃腺癌:胃腺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发病率仅次于肺癌。有证据显示Hp感染与胃体和胃窦腺癌相关联。然而,胃癌亦发生于一些无Hp感染证据的人。Hp感染的预防和治疗对胃癌发生的危险性的影响,证据尚不够充分。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胃癌发生率在一些Hp感染率高的人群中较高。Hp感染率和胃癌发生率都与社会经济状态呈负相关,都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在发达国家的连续出生列队研究中已见下降。在美国,非洲裔美国人和拉丁美洲人的发生率高于白种人。已发现,Hp感染率与胃癌死亡率之间存在着地区分布性的相关。然而,这两种病在流行病学上存在一些明显不一致的情况。例如,胃癌男人比女人高发,而Hp感染率两性间并无差别。据报道,某些人群Hp感染率高,但胃癌发生率低。这些不一致表明:除Hp感染率外其他因素在胃癌危险因素中亦很重要。在有一些但不是全部回顾性血清学研究中表明,胃癌患者的Hp感染率比对照组高。 感染与胃癌有关的最有力的证据来自三个前瞻性列队血清学研究。这些研究表明Hp感染者的胃癌发生率显著增加。在这些研究中,均未见Hp感染与贲门癌和胃食管联结处癌有关联。 Hp感染与淋巴瘤:胃的非何杰金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病,占胃恶性肿瘤的3%。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性淋巴瘤(MALT)低度克隆的新生物,被认为起源于固有膜中的淋巴样聚合(Lymphoid aggregate)。初步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Hp感染与胃非何杰金淋巴瘤和MALT淋巴瘤都相关。 如果Hp感染与胃癌之间有任何病因关系,那么显然别的因素在胃癌的发生率中亦有重要作用。因此,目前尚不提倡出于预防胃癌的目的而作根除Hp的治疗。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胃肠道疾病,简称溃疡病,它泛指胃肠道教膜在某种情况下被胃消化液所消化(自身消化)而形成的溃疡,可发生于食管下段、胃、十二指肠、胃肠吻合术后的吻合rJ及其附近的肠撑,以及含有异位胃豹膜的Mcekel超室内。因为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最常见,故一·般所指的消化性溃疡是指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而言。虽然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在病围和发病机制等方面不尽相同。但鉴于两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药物治疗方面有相似之处,所以合并在本章内讨论休汞2X』.疼痛-亡腹部疼痛是消化性质疡的主要症状疼痛常呈节律性和周期性。疼痛的部位与性质大多数的病例有上腹疼痛表现。典型的溃疡性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多柱上腹部。靠近中线的任何一侧,通常以偏右侧多见。疼痛的范围往往非常局限,病人常可用‘、二个手指明确指出疼痛区域直径约在之间十二指肠球后溃疡的疼痛可以出现在右上腹和脐的右侧而不出现在上腹部靠近中线处,也可以表现以后背疼痛为主,而上腹部疼痛极其轻微或缺如胃溃疡的疼痛部位往往在上腹中线左侧或左上腹部,特别是胃体部的溃疡。目溃疡时疼痛的定位不如十二指肠溃疡时局限。位于胃小弯高位的溃疡、女部或胃底部的溃疡,疼痛可出现在前胸的左下。位于后壁的胃溃疡可出现背痛。溃疡性疼痛可表现为隐痛、钝痛、刺痈、烧灼样痛或胀蒲,一般不放射,疼痛多不剧烈,可以忍受。偶尔也有疼痛较重者疼照的节律性节律性疼痛是溃疡病的一特征性临床表现,它与进食有一定关系。十二指肠溃疡疼病往往发生在胃处于空虚状态时。即餐前或夜间出现,进食后减轻或消失。餐后疼痛消失是酸利洽物缓冲的结果。十二指肠溃疡病人在溃疡发作时失去其既锭的节律疼痛应视为一不良的征兆,它多表示溃疡向深邓穿透累及浆膜,或具有并发症,如穿孔梗阻的发生*胃溃疡疼痛多出现在餐后l小时左右,其节律性往往不如-f二指肠溃疡病明显,夜间疼痛症状也比十二指肠溃疡轻和少见。溃疡性疼痛之所以至现节律性的原因可能均肖酸分泌有关。在进食后门、时左右。胃酸分泌开始增多,胃酸刺激溃疡面而引起疼痛。食物对酸具有缓冲作用,可使胃液pH升高,所以进食或u5K抗酸药物可使疼痛症状暂时减轻。人在午夜的胃酸分泌量常常处于24小时胃酸分泌周期的高峰,到凌晨时胃酸分泌量下降。因此,患者常在半夜被痛醒。此外。也有学者认为,引起溃疡疼痛的原因可能还涉及胃酸以外的因素,如胃蛋白酶、胆盐、胰液、胃个-二指肠的肌张力增高和痉挛等疼痛的周期性溃疡性疼痛的另一个特点是呈反复周期性发作,十二指肠溃疡比胃溃疡更为明显。所谓疼痛的周期性是指喀痛持续数日、数周或数月后缓解,缓解数月乃至数年后又行复发。溃疡的复发常常在春季和晚秋,冬季也不少见。溃疡的周期性特征与胃泌素水平没有明确的相关性。除季节因素外其他常见的复发因素有:疲劳、情绪紧张、焦虑、呼吸道感染、饮食失当、纵酒以及应用致溃疡药物等。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病人溃疡疼痛的发作在频度、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均有所增加,病人几乎每天都有明显的疼痛。这种周期性的消失多见于穿透性和梗阻性溃疡。然而也有一些病人经过几年或十几年周期性发作后。复发次数逐渐减少,严重程度逐渐减轻。
医学综述论文范文:胃管的留置方法与护理综述 医学综述论文范文:胃管的留置方法与护理综述 目的:综述不同病人留置胃管的方法及护理,阐述了胃管的选择和插入深度,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提出要根据病人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及护理。 方法:归纳总结。结论:不同病人胃管的选择,置管方法及护理亦不同。 关键词 胃管 留置胃管 方法 护理 留置胃管临床上运用广泛,常用于营养支持和胃肠减压。经胃管鼻饲为昏迷病人或不能经口进食病人提供营养,热量及胃内给药,是促进病人恢复的主要方法之一,还可以通过抽吸胃液,了解胃液的性质和量,观察病人有无消化道合并症;有效的胃肠减压可降低胃肠压力,减轻腹胀,促进切口愈合,改善胃肠壁血液循环,促进消化功能恢复,对胃肠道、胆道手术来说,术前留置胃管还能为有效减少麻醉中及手术后的并发症,对术后恢复极为重要。近年来由于临床疾病的多样化和整体护理的发展要求,留置胃管的方法与护理也有了相应的发展,为顺应这一需要的发展,通过广泛收集资料,现将留置胃管的置入方法与护理做一综述。 1 留置胃管的方法 胃管的选择及改进 硅胶胃管因组织相容性大,管道透明、管壁柔软、侧孔较大等优点,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橡胶胃管。临床上成人多采用14~28号硅胶胃管,但以16号最为常用。新生儿常选用6号胃管。为解决昏迷。危重病人插管难度,有人研究了胃管前段向一侧弧形弯曲30度角的弯头胃管[1];还有带有三通阀的胃管[2],避免注入液外溢;一次性滴喷药胃管,可使药液呈喷射状布满胃粘膜,以达到治疗目的[3];也有人用头皮针管代替胃管给新生儿鼻饲,既不使奶液或药液滴漏,又减少了对小儿粘膜的损伤。目前国内还引进了新型胃管,具有软、细、耐腐,有导向引导导丝,置管可达90天~180天,较适合于昏迷及高龄卧床吞咽反射差的病人。 胃管的置管法 新生儿置管法 新生儿由于吞咽、咳嗽反射均不完善,加大了插胃管的难度。在插管过程中,当胃管下至5cm~7cm时(即快到达咽部时),助手迅速用消毒棉签蘸少许温度适宜的糖水或奶汁放入患儿口腔,使其产生有吮吸动作。此时操作者迅速将胃管往下插至胃内。孙燕等认为,新生儿鼻腔狭窄,经鼻留置胃管会引起鼻腔粘膜充血,水肿及造成鼻腔横截面积减少,鼻阻力增高,影响肺功能,而经口留置胃管则对患儿影响较小[5]。 学龄前期以上患儿置管法 此期患儿年龄大于三周岁,对能配合者采用口服盐水法,当胃管达于咽部时,助手用汤匙给患儿喂生理盐水,边喂边将胃管插入胃内;对昏迷、哭闹不能配合的患儿可使用简易开口器法:患儿取仰卧,头部后仰固定,将5ml注射器去掉活塞,剪去乳头及根部,修整切面使其平滑,用无菌纱布包裹,插入口腔至舌根部,助手固定口腔外筒柄部,操作者将胃管沿注射器内壁送至胃内[6]。此法降低患儿痛苦,提高插管成功率。 成人置管法 常规备齐用物,用液体石蜡纱布润滑胃管前端15cm~20cm,一手持纱布托胃管,一手持镊子夹住胃管前端,沿一侧鼻孔插入,当胃管通过咽喉部时(14cm~16cm),嘱病人做吞咽动作,当病人吞咽时,将胃管迅速推进,从胃管插入鼻腔至胃内,全程需8S~15S。但采用此法,易引起恶心、呕吐而至插管失败。所以,减少对喉上神经的刺激是成功的关键。用饮水插胃管法(同上)可分散病人注意力,缓解紧张情绪,减轻胃管对咽喉部刺激,通过吞咽反射使胃管易进入食管而不易误入气管,但对消化道穿孔,肠梗阻,不明诊断的腹痛,腹部外伤,昏迷无吞咽反射者禁用。对于清醒敏感者,有人提出在插管的同时吞咽20ml~30ml的石蜡油,不仅可产生吞咽动作,使胃管下滑,还可使石蜡油附着于食管和胃粘膜上,减少胃管对粘膜的摩擦和刺激[7]。亦有人提出麻醉润滑法,即在插管前用l%地卡因喷雾或滴鼻,当有麻木感时再行插管,也可减轻病人的刺激反射[8]。唐梅等人还认为用缓慢置入胃管法,与传统的快速置胃管法比较,其一次性成功率高,病人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小。即置管过程中随时询问病人不良反应,视病人反应调整置入胃管速度,插管速度与病人吞咽动作一致,当经过鼻腔、咽喉部、食管狭窄处速度减慢或停止。嘱病人深呼吸,尽量不咳嗽,同时安慰病人使其全身放松,缓慢插入胃管直到胃内,全程时间最好不超过20S,置管过程中所有病人均采用半靠卧位[9]。 特殊病人置管法 昏迷病人 ①侧卧位置管法[10]:适用于昏迷,脑出血急性期,颈项强直,头部不宜搬动者。插管时病人侧卧,操作者面对病人,由一侧鼻孔缓缓插入胃管。此法不依赖病人做吞咽动作,且避免搬动头部。②托下颌置管法[11]:用于深昏迷并舌后坠病人,病人仰卧,当胃管插至口咽部时,另一人用双手将病人的下颌托起,使其头呈后仰状态,将舌根肌提起,然后将胃管插入胃内。③双枕垫头快速插胃管法[12]:适用于昏迷躁动病人。将双枕直接放于病人头下,使其下颌尽量贴近胸骨柄,常规法置入胃管至过鼻腔,双手交替快速插管,同时双手向同一方向稍做捻转,以增加胃管韧性,使胃管端沿着食管后壁滑行至胃内,但脑干损伤病人禁用。 机械通气状态下的病人 ①气管切开病人因金属导管对气管内壁的推压作用而间接压迫食管壁,常在胃管插入16cm~18cm即达会厌部时,遇阻力盘绕在口腔内,可于置管达咽部以下2cm~3cm气管切开部位时,由助手将气管套管轻轻外拔,操作者顺势将胃管向下插入,待通过气管切开部位后,助手再将气管套管置回原位,然后继续按常规法插入胃管,此法可减轻食管壁的间接压迫[13]。②在气管切开气囊气管套管患者中可抽空气囊内的气体,再向囊内注入2~6ml的气体充盈;患者取低半卧位或抬高头部10~30°,操作者缓慢经鼻孔送胃管6~8cm时,托起顶枕部,使下颌靠近套管处,以避免胃管误入气管,当胃管置入受阻时,可将2%利多卡因 2~5ml注入胃管内,滞留1~3分钟使药液充分浸润咽喉及食道粘膜,这样能使胃管较为顺利地置入预定位置,可以鼻饲[14]。③气管插管接呼吸机的昏迷或肺性脑病谵妄病人,采用小儿气管插管作引导管,利用管形的自然弯曲弧形,先将引导管经鼻腔放入食管,再经引导管将胃管导入胃中。 食管狭窄的病人 可采用内镜介入法,将胃镜插至食管观察到食管狭窄处后,用扩张器扩张狭窄处5min~10min,内镜活检口插入导丝后拔出内镜,沿导丝送入胃管至胃内,拔导丝固定胃管[15]。 留置长度 常规的留置胃管长度是耳垂—鼻尖—剑突,但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此深度仅在胃贲门或胃体部,有时侧孔在胃贲门外食管内,若进行胃肠减压不易吸出胃内容物,进行鼻饲则会加重食管粘膜的缺血坏死。有人通过改进,得出眉心一脐的体表测量法,经临床多次试验发现胃管可达胃体胃窦部,从而有效地进行胃肠减压或胃肠内营养。李琳[16]也认为应在传统插入深度的基础上再加10cm~13cm,即为55cm~68cm。 留置胃的检验 按《护理学基础》介绍3种检测方法外,即胃管开口置于清水中看有无气泡,抽取胃液,听气过水声,还可以用PH试纸测试。这样结果会更准确,胃液的PH值在。胡玉梅则认为在插入胃管后,用汤匙或吸管饮水1~2匙,胃管接负压盒,待2~4min后可观察有无水自胃管吸出,便可以判定是否在胃内,此法方便,亦可检验胃管是否通畅,患者易接受。 2 留置胃管护理 一般护理 插管前的护理 插管前病人最容易紧张、恐惧,针对病人存在的心理问题,利用支持性心理疗法进行护理干预。插管前先清洁鼻腔,观察有无息肉、肿瘤、鼻粘膜有无充血、水肿、狭窄等,询问有无出血性疾病,若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采取相应措施,给予对症处理。 插管时护理 鼓励病人增强信心,激发能动性,插管时若遇到阻力不可强行置入,应查明原因,特别是食管,贲门癌的病人,若管腔内有肿块堵塞,可向胃管内注入空气,若出现呃逆,说明管腔开口部在食管内,可将胃管向下试插 插管后的护理 病人清醒时多与病人沟通,加强健康教育及胃管护理知识的宣教;定时翻身、按摩背部、肩颈部;定期用含漱液漱口及擦拭口唇,涂以甘油等润唇剂,以减轻口渴,口唇干燥;每日以生理盐水或温开水冲洗胃管,每次约30~50ml,观察引流液色、质、量;胃肠减压期间禁食禁水,须注药时,注药后需夹管30min,以免将药物吸出,影响疗效;咽干、喉痛可用凉开水漱口,痰液难咳出者,嘱其每日做深呼吸,可预防肺部并发症。满意请采纳
胃肠外科患者病情复杂多变,常需放置多种管道以方便临床病情观察和治疗,因此,管道护理在胃肠外科护理工作中显得尤其重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胃肠外科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优质护理服务是以患者为中心,强化基础护理,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深化护理专业内涵,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本文对胃肠外科的优质护理服务进行了探讨。选取了我院在2013年4月~2014年2月期间接收的50例胃肠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5人,一组为优质护理组,另一组为一般护理组,最后将两组所得护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优质护理服务组比一般护理组的效果显著。
关键词:胃肠外科;优质护理;分层管理;基础护理;技术革新
胃肠疾病是比较常见的疾病类型,胃肠外科手术会对患者造成很大创伤,不仅给患者带来较大的身体痛苦和经济压力,在长时间的恢复过程也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所以优质临床护理,既可以帮助缩短患者康复的时间,又可以减轻其身体上的痛苦,帮其消除理顾虑,进而提高患者的治愈率[1]。
1 资料与 方法
一般资料 在50例研究对象中,年龄为22~50岁,平均年龄在(±)岁,其中有32例为男性患者,18例为女性患者。胃肠疾病类型主要包括:直肠癌、胃部肿瘤、胃穿孔、十二指肠穿孔等,均采取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法,优质护理服务小组采用优质护理服务,一般护理服务小组采用一般护理服务。
方法
加强分层管理与培训 随着我院责任护理模式的改进,护理 规章制度 也得到进一步完善。近来分层管理模式正为医院各部门广泛关注和运用,使医院的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为护理服务的优化提供了条件。因此,医院应加强分层管理与培训[2]。首先要使每个岗位的工作人员明确自身的职责和具体的服务内容;重新建立分层培训管理机制,结合护理人员的能力和级别的不同对其培训目标、内容和计划做适当的安排,严格把关,确保培训工作能顺利完成并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相关的绩效考核制度,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表现进行定时的检查、考核和评估,对表现突出的护理人员给予适当的表彰和奖励,对有欠缺的工作人员进行批评指正,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护理质量。
加强基础护理 基础护理主要包括为患者提供的最基本的护理服务如舒适的休息环境、严格卫生的治疗器械、与患者适当的沟通等等。对于入住到医院的胃肠患者,首先要为其提供一个安静、舒适、卫生的病房,向其宣传和普及护理知识以得到患者的良好配合;在患者的床边,尤其是刚刚做完手术的患者,建立流动式的护理工作站,加强护理流动车的巡逻检查工作,可以使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多个流动输液架,方便手术后的患者早期的下床活动;护理人员要与患者进行定期的沟通和交流,帮其缓解心理上的顾虑,帮助患者及其家属建立信心,促使其能够积极配合治疗等等。
加强技术革新 由于胃肠疾病和容易导致患者及其周围的人产生不良情绪,因此,加强胃肠护理技术的革新是十分必要的[3]。如对于结肠癌患者来说,手术后使用的人工肛门会给其带来严重的身体上和心理上的不适,粪便很容易污染到造口周围的皮肤,发出异味,并容易产生由于感染导致的并发症。此外,由于恶劣的气味和不忍直视的画面,让患者很容易产生自卑、抑郁的情绪,害怕被家人和朋友嫌弃、厌恶,有些患者还对癌症和死亡有一定的恐惧心理。因此,护理人员要掌握良好、完善的护理技术,并加强及时更新,利用先进的护理技术尽量为患者建立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减少患者的消极情绪,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状态,以增大痊愈的速度。
2 结果
在优质护理服务小组中,有18例患者取得显著效果,5例患者效果较明显,2例患者的效果一般;在一般护理服务小组中,有8例患者的效果显著,12例患者效果较明显,5例患者得到的护理效果一般。可以看出,优质护理服务组比一般护理组的效果显著。
3 讨论
笔者认为,优质护理服务作为新型的护理模式,具有明显的整体性特点。平等对待健康人、残疾人和疾病患者,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服务;将护理、生理和心理护理的服务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把护理服务的科研、管理、对策、环境和效果作为一个整体;将治疗前、治疗时、治疗后的护理服务作为一个时间上的整体。
在我院肠胃外科实行的优质护理服务,不仅使患者的医疗环境得到了大程度的改善,硬件设施的舒适度也有所增强。临床护理需要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进行同时的促进与维护。除了要帮助患者消除身体上的痛苦外,还要对其进行心理、精神上的安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满足其社会需要,同时通过与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争取获得患者家属的积极配合和支持[4]。
本次调查研究是严格按照优质护理的服务计划进行的,并根据医院的医疗条件和患者的实际病情细化工作环节、优化服务流程、加强护理技术的革新,使护理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提高了患者及其及其家属的满意率。
4 结语
在本次胃肠外科优质护理服务的落实过程当中,笔者获益匪浅,得到深刻的认识。胃肠外科疾病的治疗和护理都是相对复杂的,无论在技术上还是素质上都对医护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为了使优质护理服务达良好的效果,护理人员要在掌握最新护理技术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治疗,帮助患者克服恐惧心理和不良情绪,及时与家属进行沟通已获得良好配合。医护人员的优质护理服务,加上患者及其家属的良好配合,一定可以帮助患者早日康复,恢复正常生活。
参考文献:
[1]骆菊英,朱慧琴,罗庆玲.优质护理在胃肠外科的应用体会[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06:419.
[2]严娜萍,任品芬,王品楠.优质护理服务在胃肠外科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16:77-78.
[3]陈敏.优质护理服务在胃肠外科的应用效果探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9:224-225.
[4]王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减少护患纠纷[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10:1127-1128.
【关键词】外科;胃肠减压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 编号】1004―7484(2013)10―0254―01
护理胃肠减压是临床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技术,更是普外科患者非常重要的诊疗 措施 ,在普外科应用极为广泛。胃肠减压是利用负压吸引装置,通过胃管将积聚于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吸出,降低胃肠道内压力和张力,改善胃肠壁血液循环,有利于炎症的局限,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一种治疗措施。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床资料和方法
一般资料我科自2013年3月至2013年8月共进行胃肠减压术65例,其中男51例,女14例,年龄17―80岁,平均58岁。肠梗阻40例,胃癌5例,胰腺炎12例,胆石症8例。
胃肠减压方法先将患者充分准备后,选择质量好,刺激小,型号适宜的胃管,用液体石蜡油充分润滑全管后,将胃管从一侧鼻腔轻轻地、均匀地插入患者的胃内,边插边瞩其吞咽,同时耐心地告之不要紧张,要放松。待插入所需长度确定在胃内后,妥善固定。
2 护理
置管前 普外科患者均为清醒患者,所以宣教工作至关重要。
向患者说明胃肠减压的重要性
说明置管过程中不适,让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告知患者如何配合及配合的重要性。
置管中
充分润滑胃管:润滑的长度为需要的插入的长度。插管中,病人若出现恶心,应暂停片刻,嘱做深呼吸或吞咽动作,随后迅速将胃管插入,以减轻不适。插入不畅时,应检查胃管是否盘在口中,插管过程中,如发现呛咳、呼吸困难、紫绀等情�,提示误入气管,应立即拔出,休息片刻后重插。对清醒病人插管,由于患者恐慌,加之疾病带来的痛苦,有时不�与医务人员配合,所以成功率可能会降低。根据我科临床可采取口含温开水或石蜡油使患者唾液分泌增多,促进吞咽动作,有时也可坐起插管。插管时先将胃管与鼻孔平行插入2cm后改呈60°角,继续插入至鼻咽部,约插入15cm后将患者头部托起,使其下颌紧贴胸壁,以增加咽喉部弧度,使胃管顺利通过咽喉部进入食管。此时嘱患者边吞咽边将胃管缓缓插至所需长度后固定。
检查胃管是否通畅的方法:
用注射器抽吸有胃液抽出;
将胃管末端置盛水的杯中无气体逸出,如有大量气体逸出,表明误入气管;
用注射器从胃管注入10mL空气,同时用听诊器能在胃部听到气过水音。然后,用注射器抽尽胃内容物,以胶布固定在鼻尖部,接上胃肠减压器。
胃管固定方法:传统的固定方法因受出汗、胃管重力影响,固定的胶布�脱落,经改良后的胶布固定法克服了以上缺点,大大减少了胃管因固定不当而脱出的机率。方法是首先将固定处管周的石蜡油和病人鼻梁上的油渍用纱布擦净,用3m贴剪成碟翼状备用,将剪好的胶布头部固定于鼻梁上,胶布两翼分别缠绕于胃管上,一般每日更换一次,汗液分泌物浸湿胶布后应及时更换。
观察引流物的颜色、性质和量,并记录24小时引流总量。观察胃液颜色,判断有无出血情况,如有鲜红色液体引出,说明有出血,应停止胃肠减压,及时通知医生。观察胃液的量,判断吸出量是否过多而影响水电解质平衡。应合理安排输液的顺序及速度,若出现电解质紊乱现象,应与医生联系,及时纠正。
基础护理在置管期问,随时评估病人口腔黏膜的损伤、溃疡、感染及咽部不适情况作好口腔护理,每日早晚各一次;定时清洁鼻腔;长期使用胃管病人,应每周更换胃管一次改变胃管置人部位,避免胃管压迫鼻腔黏膜或软骨,引起鼻孔黏膜溃疡或坏死。加强呼吸道理保持适宜的病室温湿度,一般温度为18―20度,湿度为5O一70%,经常协助病人拍背咳嗽、做深呼吸、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呼吸道感染[3]。
拔管的护理肠蠕动恢复,肛门有排气,无腹胀,肠鸣音恢复后可拔除胃管。拔胃时,先将吸引装置与胃管分离,捏紧胃管末端,嘱病人屏气,先缓慢往外牵拉,当胃管前端近咽喉部时,迅速将胃管拔出,以减少刺激。拔出胃管后,妥善处理胃肠减压装置。
3 胃肠减压管脱出的原因:留置胃管是普外科术后各种引流管中最不适的引流管。
对于神志清楚的部分患者由于对鼻胃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再加之承受着病痛和疾病带来的心理冲击,不能耐受鼻胃管所带来的咽痛等不适,情绪急躁将胃管强行拔出。
护理:①加强心理护理:向患者说明留置胃管的重要性及应有的不适,稳定患者的情绪。留置胃管期间,保持口腔清洁卫生,同时给予雾化吸入每日2次,既可稀释痰液帮助咳出,又可湿润温暖咽喉部,减轻疼痛,预防咽喉炎的发生。②留置胃管期间,向鼻孔处滴石蜡油,每日1次。减小胃管与鼻黏膜的磨擦,减少不舒适感。
固定不牢,自行脱出主要原因:①鼻胃管固定不妥,胶布成为活环。传统的方法是将胶布绕管缠绕360°,然后交叉粘贴在上唇面颊部。缺点是缠绕鼻胃管的胶布�受鼻涕浸湿,形成活环,上唇面颊分泌的油渍�造成胶布失去粘性而脱落。②鼻饲治疗或胃管内注药时因操作不当或病人不注意或活动时均可导致鼻胃管脱落。
剧烈呕吐导致鼻胃管呕出 鼻饲治疗时由于患者不遵守医嘱自行调节加大胃管营养液的滴速,或鼻饲物过凉导致短时间内大量营养液倾倒入胃,引起胃部不适引起剧烈呕吐导致鼻胃管呕出。同时患者因长期卧床胃肠蠕动减少,当鼻胃管被药物、黏稠的胃液、食物残渣等堵塞造成不通时,胃肠道的积气积液不能排出,造成胃肠道的逆蠕动,鼻胃管和胃内容物一同呕出。
4 预防对策
做好心理护理:给予关心体贴,耐心解释病情,讲述鼻胃管在治疗中的重要性,让患者及家属明白鼻饲对改善患者胃肠功能和营养状�的作用以及经胃肠道用药安全性和经济性。对于昏迷病人护士应向家属讲解,以取得配合,做好监护避免将鼻胃管自行拔出。对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予明确、有效和积极的解释,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解除患者的恐惧心理,避免不良刺激,稳定患者情绪。
做好胃管知识的健康 教育 为了保证宣教效果,应在插管前、后多次宣教。在插胃管前宣教时,详细向患者和家属讲解留置胃管的意义和脱落的危害,胃管固定方法及如何防止胃管拔出。通过宣教,引起患者的重视,掌握在翻身、坐起及下床活动时动作宜缓慢,不要突然变换体位,不要牵拉胃管。在发现或无意识中将胶布抓脱落时,及时按信号灯让护士重新固定。
加强巡视特别是加强夜间巡视,发现不安全因素及时解决。对意识障碍患者,在无护士专人护理的情�下,进行适当和有效的约束,防止无意拔管。 护理操作中每一项技术都需要大家去思考,去反复的推敲,不是所有的操作都是死板的,其实每一项操作都会有人性化护理穿插与整个操作当中,就需要大家去努力,增强病人的应对和适应能力,使之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
5 体会
胃肠减压在普外科是不可缺少的护理操作之一,对于胃肠道肿瘤、肠梗阻、胰腺炎、胆石症等手术患者术前都要留置胃管。所以护理人员要熟悉局部解剖和操作方法,力争插管顺利,减压通畅。不断 总结 经验 ,提高插管的成功率,减少患者痛苦。经常巡视病人,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避免不良后果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建芳_夕 科胃肠减压的临床护理及体会.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8年第3卷第1期
[2] 郭桂芳姚兰_夕 科护理学.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