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柳叶刀医学杂志评中医

发布时间:

柳叶刀医学杂志评中医

柳叶刀是在中国使用的中国武术刀其中一种,亦称响刀,因刀的形状类似柳叶,故此得名柳叶刀。柳叶刀也是对手术刀的一种称呼。也是英国医学杂志的名字,现在新闻上看到的“柳叶刀”都是指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

《柳叶刀》(The Lancet),是世界上最悠久及最受重视的同行评审医学期刊之一,它与另外三份国际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英国医学杂志》是一般公认的国际四大医学期刊。《柳叶刀》主要由爱思唯尔出版公司发行,部分与里德·爱思唯尔集团协同出版。

扩展资料:

办刊历史:

1823年,《柳叶刀》创刊。同年,《柳叶刀》出版第一刊。

1823年-1989年,《柳叶刀》的卷号每年都会重新设定。1-6月的发行量在第一卷,其余的在第二卷。

1990年,《柳叶刀》采用了一种连续的卷编号方式,每年两卷。卷号被追溯到1990年以前的年份,1990年第一期被分配到335卷,1989年最后一期分配到334卷。ScienceDirect上的目录使用了这种新的编号方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柳叶刀

《柳叶刀》是1823年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公司出版的杂志,部分是由李德·爱思唯尔(Reed Elsevier)集团协同出版。1823年由汤姆·魏克莱(Thomas Wakley)所创刊,他以外科手术刀“柳叶刀”(Lancet)的名称来为这份刊物命名,而“Lancet”在英语中也是“尖顶穹窗”的意思,借此寓意著期刊立志成为“照亮医界的明窗”(to let in light)。

2013年10月,英国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支持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已故主席阿拉法特系死于钋中毒的说法,并刊登了瑞士科学家的有关调查报告,证实阿拉法特系放射性元素钋210中毒死亡。

古代中医为病人治病,实行外科手术用的手术器械,因其弯、小、 薄,状如柳叶,故称之为柳叶刀。柳叶刀锋利, 在医务界一提起柳叶刀,马上跟外科手术联系在一起, 记得有一本外科杂志就是以“柳叶刀”命名的。

柳叶刀医学杂志评论中国

大家好,这里是发现了最新新闻后突然嚣张的深空小编。小编整理了半天,给大家带来了这篇文章。不让大家久等了,下面马上进入正题吧。4月29日晚,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在线发表了在中国武汉进行的新冠肺炎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全球首个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治疗危重症住院患者,并未加快COVID-19的恢复速度,也未降低病死率。该研究中采用的研究方法即针对一项新药开展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被公认为是最高证据等级的临床研究。此次发表的研究更是由国家呼吸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临床医学研究所、中日友好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等25家单位的研究人员实施。英国爱丁堡大学的John Norrie教授在《柳叶刀》同期发表的述评文章中评价到:“这项研究设计合理,是一项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随机试验,并且实施良好,具有较高的方案依从性,且极少失访。”新冠疫情中瑞德西韦的全球首项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试验上述研究结果的论文《瑞德西韦用于成人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试验》发表于《柳叶刀》。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这个研究是全球第一项关于新冠肺炎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试验研究。4月29日晚,主导这项研究的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曹彬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王辰院士全程指导参与了这项试验设计与进行,试验设计非常完善、在研究过程中执行了最严格的标准、实验结果可信度也是最高的。该研究是一项根据中国武汉市十家医院的237名成年人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这237例患者均于今年2月6日至3月12日期间住院,经实验室确认为新冠病毒严重感染的成年人。“本试验发现,尽管瑞德西韦安全、耐受性好,但与安慰剂相比并没有显著的益处。”曹彬表示,根据这个研究预期试验设计方案,在中国武汉COVID-19暴发得到有效控制病例减少的情况下,或者在该研究的数据安全监督委员会根据研究方案中设立的终止标准的建议下可以结束研究,并进行数据分析。在这项研究中,从2020年2月6日至3月12日,共入组了237名经实验室确诊的重症COVID-19成人住院患者。研究的入组条件是,患者必须在发病后的12天内入组,经胸部影像学检查确认患有肺炎,并且氧饱和度为94%或以下。受试者被随机分组,接受每天一次瑞德西韦输注或安慰剂输注,为期10天。安慰剂组中有1名患者在接受治疗前退出研究。同时,试验中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标准治疗,包括洛匹那韦_利托那韦、干扰素和皮质类固醇等药物。研究初步显示瑞德西韦治疗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未见临床显著改善经严格培训的研究者使用临床状态6分等级量表至死亡)评价入组28天内临床改善的时间。临床改善定义为与患者的入组等级评分相比至少改善了两分。研究发现,两组之间未发现临床改善时间有统计学显著的差异。方案中还预设了亚组分析,虽然不如主要终点指标重要,但也有助于充分了解该药物的疗效。在发病后10天内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接受瑞德西韦治疗的患者似乎比接受安慰剂的患者恢复得更快,尽管也没有统计学显著差异。研究显示,随机入组后28天内的病死率两组相似,瑞德西韦组14%,安慰剂组13%。然而,该次要终点的亚组分析发现,在发病后10天之内接受瑞德西韦治疗的患者中的病死率较低,为11%,而安慰剂组为15%,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显著意义。同样,对于有创机械通气的持续时间这一次要终点,虽然两组之间无统计学显著差异,但仍可见接受瑞德西韦治疗的患者要短于接受安慰剂的患者 。两组在氧疗支持时间、住院持续时间或至出院或死亡时间方面没有显著差异。此外,与安慰剂相比,瑞德西韦治疗未显著加快上呼吸道或下呼吸道标本中病毒载量下降或降低病毒检出率。作者强调了该研究的几个局限性,包括两组患者不显著差别的治疗效果的情况下,并不排除在扩大病例数后存在一定治疗效果的可能性。另外在这项研究中,使用了其他抗病毒药物或者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可能对临床评价构成影响。还有一点是,试验药物是在出现症状12天以内使用,启用时间相对偏晚,如果能在早期进行治疗可能会对减少病毒复制或者减缓病情有帮助。欲要知晓更多《柳叶刀发表我国完成的瑞德西韦全球首项最高证据等级临床研究 》的更多资讯,请持续关注深空的科技资讯栏目,深空小编将持续为您更新更多的科技新闻。本文来源:深空游戏 责任编辑:佚名王者之心2点击试玩

2019年6月,医学权威杂志《柳叶刀》发表了一篇重磅论文,文章中研究了1990-2017年中国近三十年全国各省市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该项研究由中国CDC、北京协和医院及美国华盛顿大学等共同完成,对于揭示中国人健康状况及患病情况意义重大。

该项研究表明,随着时代变化,威胁中国人健康也在发生变化,如今主要死亡原因已不再是传染病,而是慢性疾病。曾几何时,下呼吸道感染以及新生儿疾病是中国最主要的死亡原因,随着经济发展和现代医学水平提升,死亡率已经降到第十位。取而代之,中风、缺血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阿尔茨海默症成为中国人五大主要死亡原因,其中“中风”更是成为国人健康头号杀手。除此之外,肝癌、胃癌、高血压性心脏病、食管癌等疾病也在危害中国人的健康。

十大危险因素,膳食因素占主要

目前高血压、吸烟、高钠饮食以及空气污染是引发过早死亡的排名前四位的危险因素,诸如高血糖、高血压、高钠饮食、肥胖、高胆固醇等都是和膳食紧密相关,由此可见大部分的疾病死亡都是不良的日常饮食生活习惯导致的。吸烟更是成为中国各地区导致寿命减少的首要危险因素,提倡禁烟、低盐、减食是未来健康趋势。

整体而言,经济越发达地区、越靠近东南沿海,疾病负担越小,这主要和经济发展水平及医院基础设施相关。

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率出现70-80%大幅度下降,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疾病负担从传染病向慢性疾病的转变。

是的。

《柳叶刀》(The Lancet)创刊于1823年,创始人托马斯·威克利(Thomas Wakley)。是由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公司主办,《柳叶刀》编辑部编辑出版的医学学术刊物。是国际上公认的综合性医学四大期刊之一。

据2020年7月《柳叶刀》官网显示,《柳叶刀》编辑部有高级执行编辑4人,国际执行编辑2人,执行编辑4人,高级编辑7人,申诉专员1人。

据2020年7月7日ScienceDirect显示,《柳叶刀》影响因子为。据2020年7月7日《柳叶刀》杂志官网显示:《柳叶刀》根据2019年期刊引文报告与Clarivate Analytics 2020分析,影响因子为。

1823年,托马斯·威克利(Thomas Wakley)创办国际综合医学周刊《柳叶刀》;同年,《柳叶刀》出版第一刊。

1823年—1989年,《柳叶刀》的卷号每年都会重新设定。1—6月的发行量在第一卷,其余的在第二卷。

1990年,《柳叶刀》采用了一种连续的卷编号方式,每年两卷。卷号被追溯到1990年以前的年份,1990年第一期被分配到335卷,1989年最后一期分配到334卷。ScienceDirect上的目录使用了这种新的编号方式。

1996年,《柳叶刀》设立威克利奖。

2019年,《柳叶刀》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联合设立威克利·伍连德奖,授予每年度医疗卫生领域重要话题的最佳论文。

柳叶刀医学杂志评戒酒

酒喝多了,一点好处都没有,这个是真的,但是少喝一点酒比如说女生少喝一点红酒就是美容养颜。然后冬天少喝一点,白酒还可以暖身体。

我国的酒文化渊远流长,不管是宴请宾客还是自斟自饮,酒水已经成为了人们餐桌上的必备饮品。在大多数人的心中,通常认为“小酌怡情,大饮伤身”,甚至适量喝酒有益身心的观念深入人心。

其实在2015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经将酒精列为了一类致癌物。2018年8月,世界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刊文指出:喝酒直接导致了全球280万人的死亡,最安全的饮酒量为0,即不饮酒才能对 健康 有益!

喝酒除了伤肝之外,还会提高好几种癌症的风险,比如乳腺癌,口腔癌,食管癌,肠癌等都是酒精相关癌症。这是因为酒精在进入肝脏之后会分解产生乙醛,而乙醛会损害细胞的DNA,从而使细胞发生癌变。

另外喝酒还会损伤口腔食道黏膜和胃黏膜,从而引发慢性炎症,最终恶化为癌症。南京普通大学临床科肝病学负责人尼克谢伦教授表示:不用每天喝酒,只要一周喝一瓶红酒,女性就会增加10%的乳腺癌风险。

01

喝酒后,若身体出现这4个现象,或说明你不适合喝酒,建议早戒酒

1、频繁起夜

对于正常人来说,晚上起夜次数很少,一般一次左右,但是如果在睡觉之前喝了酒,晚上要起夜好几次,或许说明身体已经不再适合饮酒。

身体内有一种抗利尿激素,在夜间使这类激素增多,从而减少人在夜间的排尿次数,在正常情况下年纪不超过65岁的男性,夜间起夜不会超过一次,然而在喝酒之后酒精会抑制这类激素的排泄,相应排泄的尿液已经增多,夜晚起夜的次数也随之增加。

2、面色暗沉

如果最近一段时间经常发现自己的面色发黄暗沉,可能是出现了轻度的黄疸,这是肝脏受损的信号之一。黄疸是黄色废料胆红素在血液中积聚引发的。

如果在平时经常饮酒,随着时间的推移,酒精伤害肝细胞,肝脏随后会构成疤痕组织来进行自我修复,这类疤痕组织意味着肝脏不再能够及时处置毒素和代谢废料,其中就包括胆红素,胆红素入血之后便会表现为面色暗沉的情况。

3、 容易变醉

有些人,平时酒量很大,但现在变得喝一点就感觉“醉了”,那就需要注意了!这种征兆提醒你肝功能下降、肝受损,导致肝脏不能完全分解酒精代谢物乙醛,就会出现酒量下降、容易喝醉的现象。

本来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速率是有限度的,长期过量饮酒会对肝功能造成损害,这个时候你就不能再继续喝酒了!

4、肠胃不适

有胃肠病专家表示,胃疼或腹泻也是饮酒过量的一个迹象。国内外均有报道,腹泻、暧气、消化不良是肝癌较为常见的消化道症状,其中以食欲减退和腹胀最为常见,发生率较高,易被误认为慢性肠炎。

酒精会使原有胃病加重,如胃溃疡、胃炎、肠炎、消化道溃疡等都不宜饮酒,有痔疮的人也不宜饮酒。

02

喝完酒之后脸红是怎么回事?

在酒桌上经常能够看到那些一喝酒就脸红的人,遇到这样的人,大家通常会说脸越红说明越能喝,因为酒精都挥发了,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其实喝酒脸红反应是因为代谢酒精的酶有基因缺陷因而导致有毒的乙醛在体内大量累积造成血管扩张引起脸红反应,脸红的人长期喝酒会增加患致命食道癌的危险。下面就让我们具体了解一下。

酒后脸红医学上称之为饮酒性面红,因为酒精中的乙醛会让毛细血管扩张,而脸部毛细血管扩张是脸红的原因,喝酒脸红的人能迅速将乙醇转化为乙醛,说明他们有高效的乙醇脱氢酶,但是他们却缺乏乙醛脱氢酶,所以体内迅速累积乙醛而迟迟不能代谢。

还有学者认为这是面部血管的过敏反应,少数饮酒性面红的人群在乙醇吸收5~10分钟内,面部会感到灼热,同时面部或全身皮肤出现潮红,波动性疼痛,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出汗,口渴,胸痛,低血压晕厥,视力模糊和神智紊乱等症状,这使人们认为是喝醉了,其实是乙醛综合症,是乙醇氧化代谢引起显著的血乙醛水平升高的缘故。

综上所述,喝完酒之后脸红并不是酒量大的缘故,而是一种基因缺陷,大家以后遇到这种人千万不要再劝酒了。

03

如果无法戒酒,不妨尝试这几种方法减轻酒精伤害

1、喝酒之前的半小时,先喝一升左右的温水,暖暖胃,让泌尿系统提前进入泌尿启动阶段。这样,有利于一部分酒精可以随之直接排泄掉。

2、在喝酒之前,先行食用油质食物,如肥肉、蹄膀等,利用食物中脂肪不易消化的特性来保护胃部,以防止酒精渗透胃壁。

3、喝白酒,不可一饮而尽,须的分成几口喝。喝啤酒,须待得啤酒漠落下以后再喝,否则,轻则腹涨难受,重则现场直播。

4、饮酒后立即吃些甜点心和水果可以保持不醉状态。甜柿子之类的水果含有大量的果糖,可以使乙醇氧化,使乙醇加快分解代谢掉,甜点心也有大体相仿的效果。

答案都是肯定的。

一、每年80万人因喝酒得癌症。酒精是明确致癌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早已经把酒精列为一级致癌物。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也发表官方声明,列举了酒精是致癌因素的数据。

研究表明,全世界的癌症发生和的癌症死亡是酒精引起的,也就是说每18个癌症里,就有一个是喝酒喝出来的。全球每年有近80万癌症患者是由于喝酒!

饮酒和常见的乳腺癌,结直肠癌,肝癌,食管癌,胃癌和胰腺癌等都有直接关系。当然,和酒精关系最密切的癌症类型,来自喝酒会直接接触的组织:口腔癌,喉癌,食管癌等。来自美国的最新数据显示,41%口腔癌,21%食管癌都和饮酒有关。

二、还有几点特别值得强调:

1:酒精给女性带来的风险看起来比男性更大,因此女性尤其不应该喝酒。美国有的女性乳腺癌是由饮酒引起的。

2:无论红酒,啤酒,白酒,只要含有酒精,就是致癌风险。研究没有发现红酒的致癌风险和别的酒有任何区别。今年一项对超过1200万名女性的数据分析后发现,即使每天只喝一小杯酒,女性乳腺癌概率也会显著增加。

3:身体不好者,患病者,尤其是癌症患者更不应该喝酒。研究发现,过度饮酒的患者,住院时间更长,手术次数更多,恢复更慢,医疗花费更高,死亡率更高。治疗过程中,酒精可能降低化疗药和靶向药效果,也可能增加放疗的副作用。治疗结束后持续喝酒,还会导致更高风险出现二次癌症。

4:戒酒有用!戒酒20年以后,得口腔癌,咽喉癌,食管癌等风险就和从不喝酒的人相似。这点和戒烟非常像。

5:俗话说烟酒不分家。如果喝酒的同时抽烟,癌症发病率会进一步增加。

三、喝多少酒安全?

刚才讲了,研究发现即使少量喝酒,患癌风险也会增加,尤其是女性。因此,最佳的选择是完全不喝酒。如果你不喝酒,最好不要开始。

但我个人并不反对偶尔喝点酒,就像不反对偶尔吃点垃圾食品。一来让所有人完全戒酒不现实;二来少量饮酒增加的风险较少。

最危险的是长期大量饮酒,酒精量和致癌风险呈现明显正相关,喝得越多,喝得越久,得癌症概率越高。

如果非要喝两口,到底多少酒相对比较“安全”?

美国官方建议的量是:女性,每天不超过一份酒精,男性,每天不超过两份。刚才也说了,女性比男性危险,应该喝更少。

一份酒精什么概念呢?

大概是18毫升(14克)。

不同的酒里的酒精含量不同,换算一下,啤酒大约350毫升,葡萄酒大约150毫升,50度白酒是35毫升。

因此,女性一天最多一小杯红酒。男性最多70毫升白酒,大概就是一两。

四、酒精如何致癌?

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但其实知道答案的不多。

事实上,酒精本身并不是致癌物,不会引起基因突变。真正危险的是它在体内的代谢产物:乙醛。

酒精(乙醇)进入体内后,由乙醇脱氢酶代谢为乙醛,然后再由乙醛脱氢酶代谢为乙酸,排除体外。

一头一尾的乙醇和乙酸都相对安全。但中间的乙醛是明确致癌物,因为它能直接结合DNA,诱发基因突变。世界卫生组织把乙醛列为一级致癌物!

五、为啥中国人喝酒更容易致癌?因为中国人多有酒精代谢基因缺陷。

只要在国外生活过的人都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外国人喝酒后,并不像中国人一样脸红。喝酒上脸这件事儿其实是中国(东亚人)特色。

脸红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国人多携带突变的乙醛脱氢酶基因,导致无法有效降解乙醛,乙醛在体内积累后能导致血管舒张,看起来就是脸红筋涨,所谓的上脸。

因此,喝酒脸红的人体内乙醛含量更高,更容易致癌。很多中国人都是如此。

对东亚人群的统计确实发现,乙醛脱氢酶基因缺陷的人同样喝酒后,患癌概率会大于没有缺陷的人。

因此,如果你像我一样喝酒脸红,说明风险更高。咱们千万要少喝酒,因为基因实在不给力!

六、少量喝红酒到底有没有好处?

社会上有个流传很广的说法:少量喝酒,尤其是喝红酒对身体有好处。

真的如此么?不太靠谱。

之所以说它不靠谱,一方面是研究自相矛盾。早期确实有些报道说少量喝红酒能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甚至是死亡率。但最近更大规模试验并没有证实这个结论。反而有证据显示,完全不喝酒的人,事实上比少量喝酒的人冠心病,脑卒中等发病概率更低。

另一方面,很多说葡萄酒有好处的理论,集中在白藜芦醇,花青素,单宁等抗氧化剂,但其实随便简单算算就知道,这些物质在葡萄酒里含量低得可怜,不可能产生神奇效果。

所以,长期少量喝酒即使真对心血管有点好处,也肯定被严重高估和夸大了。

七、“少量喝酒有好处”这种说法之所以长期流行,是因为它是酒商营销的手段,是酒鬼喝酒的借口。

由于中国人普遍乙醛脱氢酶缺陷,喝酒患癌风险更高,因此即使喝酒对心血管可能有好处,也无法抵消增加患癌风险这个肯定的坏处。

对于中国人,尤其是女性,最理想的选择,还是能不喝就不喝。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喝酒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喝酒。烟酒,已然成为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烟酒也是危害心血管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对于着方面很多人都是控制不来ode。以下是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喝酒

对于戒酒这件事,官方的态度是坚定的,比如世界卫生组织其对全球人群的健康建议已经从“戒烟限酒”变为了“戒烟戒酒”。

1992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在《维多利亚宣言》中提出“戒烟限酒”是健康的四大基石之一;2018年12月20日,世卫组织官网把这个建议从“戒烟限酒”变为了“戒烟戒酒”,进一步强调健康饮食应该“减少饮酒,最好滴酒不沾”。

烟草对于健康的危害自不必说。

2012年,原卫生部编著的《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显示,有充分证据说明吸烟可以导致肺癌、口腔和鼻咽部恶性肿瘤、喉癌、食管癌、胃癌、肝癌、胰腺癌、肾癌、膀胱癌和宫颈癌,有证据提示吸烟还可导致结直肠癌、乳腺x和急性白血病。

而且,所有烟草产品都是非常有害的,包括含有超过2000种化学及致瘾物质的无烟烟草,以及含有多种有害有毒物质的电子x产品等。

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号召全国范围内进行“控烟”,“无烟中国”已经进入国家战略。

但是酒精对于健康的影响,很多人拿捏得就不是那么准了。

从酿酒到饮酒到祝酒再到饮酒诗、饮酒歌,在中国,饮酒与中国社会独有的人情世故罗缠交织,酒文化相当坚挺深厚。传统中医药更是认为某些类型的酒有活血通络作用,酒入药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医学常识”。这就让“戒酒”在中国成为一个很难被理解的事。

只是现代医学的研究结果摆在眼前:2018年4月,《柳叶刀》杂志的一项涉及近60万人人群、涵盖全球19个国家的83项研究表明,酒精摄入会导致中风、心肌梗死之外的冠心病、心衰、致命性主动脉瘤、致命性高血压等疾病风险增加,并且在这些疾病上,喝酒没有所谓的“安全阈值”,也就是说只要喝酒,疾病风险就会高于不喝。

同年8月,《柳叶刀》杂志2016版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中2800万人的数据(当前最大样本量),又给了酒精重重一拳:分析显示,在全球每年死因中,喝酒是第七大致死和致残因素。

正是基于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据,世卫组织最终定下“戒烟戒酒”的健康建议。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不仅饮酒无安全阈值可言,酒的种类也不该有“侥幸”。无论哪种酒,无论是否可以给你带来愉悦感,无论与你所在国家的文化有多么紧密的关联,酒精永远都不是健康饮食的一部分。

对许多人来说,即使少量饮酒,也可能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其中孕产妇以及患有酒精相关疾病的人等特殊人群更是不能饮酒。不过,让中国人全部戒酒真的很难,难度也许不亚于精卫填海、愚公移山。但其是少一点、再少一点,健康就能多点,幸福就能多一点。

世界卫生组织提倡"戒烟限酒" 喝多少酒

a、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b、适量饮酒有益健康长寿 世界卫生组织说NO

b、世界卫生组织发:每10秒就有一人死于喝酒

b、世界卫生组织批驳饮酒有益健康论——酒喝得越少越好,不喝最好。

a、世界卫生组织:60种疾病因不健康饮酒造成(暗指还有所谓的健康饮酒)

【以上几条都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甚至a与b完全自相矛盾】

且不说某些言论是不是真的出自世卫,就算是,我们最好还是多一些自己的判断力。

“限酒”、“少量饮酒”其实就是一个坑,有哪个喝的酩酊大醉的.人不是从少量喝酒开始的?明知道它与毒品的耐受原理一样,今天喝一小杯、明天就得喝一杯半、后天要两杯………这样喝才“舒服”,少喝一点都难受要命,许多人之所以每天酒量不变,那是死死克制的结果,与其这么辛苦的限酒、作茧自缚,不如放下它每天轻松自在,再说酒精终归是一种药品而不是食品,健康人不需要把一种外用药常年内服,即使是少量的,除了会形成依赖,它对人并没有半点用,人体不需要酒精。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健康生活方式

1、合理膳食 即营养要全面均衡。每餐以八分饱为宜,主食由细粮、杂粮搭配,减少动物性脂肪和甜食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和牛奶,限制食盐用量,每人每天摄盐量不超过6克。

2、适量运动 运动贵在坚持,重在适度。项目可因人而异,每周可做轻中度运动5次,每次半小时左右。中青年可打球、游泳、长跑,中老年可快步行走、慢跑、骑自行车、爬山、跳健身舞等,此外也可练气功、打太极拳或散步等。适量运动是预防和消除疲劳,保证健康长寿的一个要素。

3、戒烟限酒 吸烟酗酒是健康的大敌。吸烟是导致高血压、冠心病、肺癌、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多种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任何年龄的人戒烟都可获得健康上的真正收益,如戒烟一时有困难,每天吸烟应限量(最好不超过5支),并逐步减少直至彻底戒烟。酒应少饮,不喝高度烈性酒,经常或过量饮酒会影响健康。

4、心理平衡 健康的四大基石中,心理平衡最重要。保持心理平衡要做到以下几点。

三个快乐: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

三个正确: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社会;

三个既要:既要尽心尽力奉献社会,又要尽情品味美好人生;既要在事业上有颗进取心,又要在生活中有颗平常心;既要精益求精于本职工作,又要有多姿多彩的业余生活。

中医学杂志柳叶刀

医多维医药文献检索是基于pubmed数据库的优势结合健数的大数据处理技术研发而成医学文献检索数据库,收录3000多万篇医学类文献。它继承了pubmed的检索语法与语义转换功能,使得检索结果与其基本一致。同时为了延续用户习惯,在引入中文翻译的同时,保留了检索界面与详情界面与pubmed的一致性,让用户更为便捷地查询医药类信息。

欧洲中世纪是不实行放血疗法的,因为这种疗法是在中医上才有,欧洲是没有的,这种放血疗法现在讲是还算是不科学的

兵器名。刀身细长,状似柳叶

国际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网站

Medline——世界上最著名的医学文献检索系统之一

AIDS  Databases——有关艾滋病的临床实验、药物研制以及相关文献数据库

CANCERLIT——癌症数据库(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CHID online——综合卫生信息数据库,提供有关卫生、卫生教育资源的题录、文摘等信息

——向医患人员提供的临床实验信息数据库

DIRLINE——收集美国约17,000个政府机构、研究机构、公司、学术机构等信息

药物信息库——包含有9,000余种美国处方与非处方药物信息

HSTAT——包括有健康指南、评价、和消费者指南信息的全文数据库

NCCAM Resources——补充和替代医学资源

Dietary Supplements——提供维生素、矿物质、植物等信息

畸形、智力迟缓数据库——提供先天畸形、智力发育迟缓信息

LOCATORplus——杂志、书籍和视听教材目录数据库

Chemical Abstract——覆盖化学、化工、医学、生物学、环境、食品等多学科的科技文献系统

Dialog 联机检索系统——世界上最大的文献检索系统

Biomedicine——荷兰医学文摘,世界权威性的医药文献数据库。

RHO——生殖健康展望,由William H .Gates 基金会的基金资助

Out Look——有关生殖健康的论题,由 PATH 出版,联合国人口基金资助,可免费索取

医药信息网——有药品数据库、疾病数据库、新药数据库、医药市场等主要数据库

MEDLINE  Search——最权威的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可获取全球范围内的4300种期刊的文献

Consensus  Statements——提供对医生、患者有重要意义的有争议医学问题一致性见解

Cancer net Database——综合癌症信息数据库

Rare Diseases Database——罕见疾病临床研究数据库

Visible Human Project——可视人计划数据库

TOXNET  Databases——毒理学数据库,将有关毒理和有害物质信息分为八个文档

FDA——最新的有关食品、药物、生物制剂、美容品、医学装置等通过、调整等信息

Guideline  Clearinghouse——提供临床医疗指南,汇总美国各权威协会和学术机构制定的各种指南性文件

Women's Health & Environment——妇女卫生与健康研究信息数据库

Rehabilitation Information——康复信息数据库

INFOTRIEVE——可通过WEB浏览器查找医学文献

CLINIWEB——医学信息检索系统,帮助医生从WEB上查询有用的医学信息

Health A to  Z——一个功能强大的INTERNET医学信息资源搜索器

Medguide——收录了网上大部分生物医学资源,支持多词逻辑检索

achoo——INTERNET医学信息资源搜索

MedAll List——是哈佛大学收集医药网点的列表,有大量网上医学院校和图书馆的联接

MedExplorer——检索方法简便,主要提供有关医学新闻及杂志的信息

MEL health resources——将INTERNET上的医药信息按学科分类进行整理,提供关键词查找

Medical Virtual library——是一个分布式的资源系统,提供关键词查找,并有按字序排列的列表

BiomedNet——由美国多家机构联合建立,收集网页1万余个

Medscape——面向临床医师和其他医疗卫生专业人员的交互式的商用Web站点

Medical Matrix——有分类检索和关键词检索两种检索方式。还提供免费Mailing lists

Doctor's  Guide——向医生和患者提供信息和服务,特色服务是新闻和会议消息

美国化学文摘社——世界最大、最强化学信息库,1300万条摘要、1650万种物质

美国专利数据库——提供美国专利目录和摘要数据库,免费查找专利名称、摘要等信息

天然产物数据库——提供75年以来活性天然产物,通过电子邮件申请帮助查询

IBM 专利服务器——提供美国专利局26年来的专利摘要,免费摘要、付费定购拷贝件

Science 科学——世界订户最多综合性科学刊物,这是我国引进的电子版

PharmInfoNet——医药信息网,提供药品、疾病、新药数据库;医学专题综述、医药市场等

Nature  Medicine——自然杂志出版生物医学论文,提供1996年以来各期目录及摘要

The  Lancet  柳叶刀——始于1823年著名医学杂志,提供大量全文,全部免费阅读')

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联邦政府生物医学研究中心,世界上著名的生物医学研究中心

HealthGate数据公司——提供免费Medline查询,最新研究信息,帮助临床治疗、生物医学研究及教育

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医科院信息研究所研制,综合性生物医学数据库,国内权威

美国医学协会出版物——美国医学协会出版,新闻、文摘或全文,包括以下部分。内科学文卷、皮肤病文卷、外科学文卷、眼科学文卷、美国医学会志、美国医学新闻、神经病学文卷、妇女健康杂志、家庭医疗文卷、普通精神病学文卷、耳鼻喉、头颈外科、儿科及青春期医学

British  Medical Journal——英国医学杂志

Medical Conference——医学会议库,4500多条会议信息,每日更新

NIST Webbook and Chemistry Webbook——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数据集,免费查询5000多种化合物的红外光谱,8000多种化合物质谱等等。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报道医学重要研究成果的周刊,提供全部过刊信息及现刊的论文摘要

国内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网站

中国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网络——涵盖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美国MEDLINE数据库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文献数据库

中国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收集我国出版315种重要期刊,91-94年13万篇论文及45万引文摘要。

中医中药数据库——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库提供

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由中国中医研究院信息中心制作,提供中医药方面的Web界面文献检索服务

金纬达海峡信息数据库检索——包括动态信息、科技类、综合类以及台湾系列信息等六十五个数据库

万方数据医学期刊——由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制作,收录了近百种医学期刊的电子版,免费使用

医管论文(台湾医院协会)——收有台大医学院,阳明医学院,高雄医学院,中国医药学院论文若干

中国专利数据库——中国知识产权局研制,提供85年专利法实施后批准的专利,收集我国出版315种重要期刊,91-94年13万篇论文及45万引文摘要

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收集我国出版315种重要期刊,91-94年13万篇论文及45万引文摘要

海峡信息数据库检索——中文网上科技文献检索

中国医学信息网络——栏目有中国卫生事业,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医学院,协和医科大,医学信息网,亚洲桥,Internet信息查询

中国卫生事业——有卫生事业概况、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网络、医药卫生机构等栏目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录了1982年以来近千种中国生物医学期刊以及会议论文的文献题录

柳叶刀医学杂志评论新冠

一开始印度的疫情并没有那么严重,但是印度政府没有做好相应的措施,没有把得疫情的人集中隔离才会让疫情泛滥。

意味着新冠病毒对人类大脑存在的可能性影响。据英国《卫报》2020年6月25日报道,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精神病学》一份最新临床研究发现,严重的新冠病毒感染可损伤大脑,造成包括炎症、中风、精神病和类似老年痴呆等在内的一系列并发症。

专家指出,需要进一步研究其背后机制,以便了解新冠病毒对人类大脑存在的可能性影响,并探索潜在的治疗方式。“关于新冠病毒感染同神经系统并发症、精神病学并发症的关联报告越来越多。”该研究报告作者、利物浦大学神经病学家本尼迪克特·迈克指出。

这份研究的案例信息来自于英国4月2日-26日期间的新冠肺炎住院患者。在其获得的125个临床研究案例中,最为常见的脑部并发症是中风,共计77例。其中57名患者的中风是因为大脑中的血块造成,这被称为缺血性卒中。

另9名患者是脑出血造成的中风;还有一名患者是因为脑部血管炎症造成中风。此前,科学家们已经发现新冠病毒会在一些患者的肺部和其他身体部位造成严重的炎症和血栓。

相关信息

另据红星新闻此前报道,来自中国华中科大同济医学院的科学家与美国团队联合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神经学》(JAMA Neurology)在线发表论文,指出新冠病毒对近半数的重症患者会造成脑部及神经系统损伤。该调查研究了214例新型冠状病毒病患者,发现其中的患者出现了神经系统症状。

重症患者中,的患者都表现出了神经系统症状,包括急性脑血管疾病、意识障碍、以及肌肉损伤。对于这一研究,英国雷丁大学病毒学家伊恩·琼斯评论说:对新冠病毒患者神经并发症的观察值得注意,但呼吸窘迫症状仍然还是应该作为新冠病毒的主要关注点。

柳叶刀11期提到新冠终身带毒。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柳叶刀》11期杂志文章中提出,新冠病毒感染者有可能会在感染后终身携带病毒,但目前尚无实证。

因为印度政府对待国内的疫情非常消极。知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发文批评印度政府没有很好的应对疫情,疫情在印度蔓延之后,印度政府并未及时进行有效的控制,只是不断地宣传表示,印度的病例越来越少,情况已经得到好转。但没有想到,第二波疫情到来之时,印度全面爆发,每天以十几万的病例数量在增加,而且这个数字还存在低估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之下,印度社会全面陷入医疗物资短缺的情况之下,口罩,氧气等物质都非常匮乏,更不用说疫苗了。

而神奇的是,即便是这种恶劣的情况,印度政府竟然还拒绝了联合国援助的物质,印度政府的这番操作显然让不少人感到费解。在印度疫情态势严重的情况之下,不少有条件的印度人已经开始选择逃离印度,当地的私人飞机租赁公司订单暴增,大量印度人选择逃往其他国家。

虽然他们并未感染,但是考虑到当地有限的医疗物资,一旦类似的情况发生在自己身上,那几乎没有救治的机会,要知道印度很多医院现在连基本的氧气都供应不足,根本无法应付更多的病人。

参考资料: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