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中医对猴痘病的认识论文

发布时间:

中医对猴痘病的认识论文

猴痘是一种从猴子身上可以传到人类身上的病毒,最早开始爆发于美国传染性极强。需要加以严格的防控。

我不是很了解,但是我知道猴痘是一种传染疾病,并且存在社区传播的可能性,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

猴痘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病毒,和天花病毒、牛痘病毒、痘苗病毒同属于对人类致病的4种正痘病毒属。

猴痘这种病状目前还没有在我国发现,该病主要流行于中非和西非地区。猴痘病毒的传染源主要包括感染猴痘病毒的噬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比如松鼠、黑猩猩、人类等,感染之后,都会变成传染源并扩大病毒的传播范围。这种病毒主要是通过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侵入体内。比如接触感染动物的 体液血液等以及人和人之间的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并且接触被病毒污染过的物品也有可能导致感染。

总的来说,猴痘病毒的传染能力惊人。并且目前面对这种病毒,绝大部分人都是易感人群,只有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对猴痘病毒会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能力,但是这种保护也并不是说万无一失。再加上,近十年里,我国很少有在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防患于未然就显得格外重要。

当感染猴痘病毒后,患者早期会出现头痛乏力嗜睡等情况,并且还会导致颈部腋窝等部位的淋巴结肿大。在发病1到3天时会在面部出现皮疹,并逐渐扩散到全身。在经历2到4周后,皮疹会进行脱落,并在患处遗留红斑和伤痕。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并发症,比如细菌感染、脑炎等。

在面对这种病毒时,我们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注意个人卫生,在公共场合佩戴口罩,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当发现身体不适时及时向社区和医院报备,及时就医才是最好的选择。

多国报告猴痘病例, 猴痘是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其病原体猴痘病毒是一种DNA(脱氧核糖核酸)病毒,属于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与在人类历史上曾肆虐数千年的天花病毒是"近亲"。

关于猴痘病的论文

海外网5月20日电 自5月初以来,欧洲和北美报告了几十例猴痘感染病例,这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关注,其具体传播情况仍然令人费解,西班牙等国已针对猴痘病例发出健康警报。

据《费加罗报》报道,英国5月7日报告首例猴痘感染者,目前感染者已上升到9例。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瑞典、美国、加拿大等国也报告了猴痘确诊或疑似病例,大多数是相当年轻人口。法国卫生部门警告称,巴黎大区已报告一名疑似病例。

猴痘是一种什么病?

另据《巴黎人报》报道,猴痘感染是一种罕见的病毒性人畜共患病,可以通过动物传播给人类,与猴痘感染者密切接触也会造成人际传播。1970年在刚果,猴痘首次于人类身上发现,自那时以来,大多数病例发生在刚果和西非地区,尤其是在刚果成为一种“地方病”。

猴痘感染初期会伴有发烧、头痛、淋巴结肿胀和肌肉疼痛等症状,第二阶段会出现皮疹,首先从面部开始,然后扩散到身体其它部位,面部受影响最严重,其次是手掌和脚底。皮疹一般在10天内会发展成水泡,然后变成脓疱,最后结痂,可能需要三周时间才能完全消失。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猴痘对人类来说并不是一种特别危险的疾病,尽管它会引起脓疱,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猴痘会自行治愈,症状可能持续14天至21天。不过,这种疾病仍可能致命,死亡率低于10%。世界卫生组织正在对欧洲和北美近日出现的猴痘病例进行研究,以更好地了解传播动态。

目前在几个国家同时出现猴痘感染,这种情况仍然难以解释。据英国卫生安全局(UKHSA)称,首例感染者曾前往尼日利亚,但两例新增感染者没有去过非洲,与此前的病例之间也没有任何已知联系。英国卫生安全局首席医疗顾问苏珊·霍普金斯表示,这“证实了我们最初对猴痘可能在社群传播的担忧”。美国马萨诸塞州发现一名猴痘病例,感染者最近曾前往加拿大。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ANRS)和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Inserm)的流行病学家埃里克·多尔滕齐奥认为,多国同时出现猴痘病例,而且包括本土病例,这种情况令人费解,也值得警惕,过去猴痘感染者通常是来自西非或中非的输入性病例。他认为,目前还无法判断是否会出现猴痘疫情暴发,只要目前的病例实际传播方式尚不清楚,就很难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英国卫生机构认为,猴痘的人际传播风险较低。但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病毒学家安托万·格桑在接受《巴黎人报》采访时指出,一旦与高风险人群产生接触,病例数量将会增加,有些人已被感染却不知道,而且没有针对猴痘的专门治疗方法。但他强调,“我不相信猴痘会在普通人群中广泛传播。”(海外网-巴黎-鲁佳)

猴痘是天花吗?

猴痘是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人类中出现的症状与过去在天花患者身上所看到的症状相似。但是自1980年世界上消灭天花以后,天花已不复存在,而猴痘仍然在非洲部分地区散发。

猴痘发生于非洲中西部雨林中的猴类,也可感染其他动物,偶可使人类受感染。临床表现类似天花,但病情较轻。这种疾病由猴痘病毒造成,它属于一个包括天花病毒,并在天花疫苗中采用的病毒和牛痘病毒的病毒组,但需与天花、水痘相鉴别。这种病毒可以通过直接密切接触由动物传染给人,也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传染途径主要包括血液和体液。但是,猴痘的传染性远逊于天花病毒。

柳叶刀披露,首例猴痘人传狗病症具体的情况是,人和狗一起睡觉,然后导致近距离传染

最好的办法就是严格对入境的人和物品进行检疫,同时像做核酸一样每天做检查。

迄今全球至少6个国家报告了数十例猴痘感染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其中一些病例并没有明显的来源,这意味着病毒可能在隐蔽情况下悄然传播,鉴于此,人们对猴痘的担忧也与日俱增。猴痘究竟是什么?它是否会成为另一场大流行病?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疾病,这种病毒通常在中非和西非的猴子中传播,但偶尔会传播到人身上。1958年,科学家首次在实验室猴子身上发现了猴痘病毒,1970年在现在的刚果民主共和国发现了第一例人感染猴痘病例。英国卫生安全局(UKHSA)表示,感染猴痘的最初症状包括发烧、头痛、肌肉酸痛、背痛、淋巴结肿大、发冷和乏力。患者有时也会出现皮疹,通常先发生在面部,然后发生在身体的其他部位。

世界卫生组织称,猴痘可通过接触别人呼出的大液滴、接触受感染的皮肤病变、受污染的物质传播。有些人可能会将此理解为猴痘病毒通过空气传播,但世界卫生组织没有使用此术语。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指出,人际传播被认为主要通过大的呼吸道飞沫进行,而这些飞沫的传播一般不超过几英尺,因此需要长时间面对面接触。UKHSA表示,猴痘病毒通常不容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英国人面临的感染风险“仍然很低”。

人们期望通过跟踪接触者来控制这次猴痘疫情,就像控制以前所有的猴痘疫情一样。英国正在向被视为高感染风险的接触者提供疫苗,以帮助确保病毒不会继续传播。

虽然研究人员并没有完全排除出现大流行病的可能性,但认为可能性很低。不过,一些研究人员此前警告说,猴痘是一种日益严重的威胁。2018年的一篇论文指出:“猴痘很有可能作为一种重要的人类病原体出现。“

对中医脑病的认识论文

1、对中医的认识和理解。 2、对中医的认识与心得。 3、对中医的认识1000字论文。 4、对中医的认识和理解800字。1.中医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一部分,在历史长河中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生生不息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传统的医学,至今它都在发挥巨大作用。

中医学起源于汉族,是由汉族人民发展出来的,它本身也是汉族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心力衰竭,是各种原因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心肌损害及收缩力减弱所致的心功能不全(失代偿期)的一种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是世界性日趋严重的危害健康的主要问题。中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渊源已久。在治疗上也已取得了较理想的疗效,我院近2年完成的中西医结合市级课题《中药益心汤对心衰患者血浆脑钠肽作用的临床研究》结果再次证实利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运用中医中药治疗该病对于降低再住院率、病死率,及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心力衰竭属于中医的“心水”、“心悸”、“喘证”、 “水肿”等范畴。《内经》记载:“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脉痹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上气而喘”,“心胀”和“心痹”就其临床表现而言可归于心力衰竭。张仲景发展了《内经》水气为病的思想,提出了“心水”病名。《金匮要略》:“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描述出心力衰竭的主要症状。中医学“心衰”病名首见于唐代孙思邀《备急千金要方》。详述见于宋代《圣济总录·心脏门》:“心衰则健忘,不足则胸腹胁下与腰背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此处“心衰”虽非心力衰竭的典型表现,但与心力衰竭是有一定联系的。

2、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心力衰竭则是各种病因导致这一功能受损而发生的病证。心衰的病因主要为心脏自病或他脏之病影响及心,造成气血阴阳诸虚,或六淫外邪犯心,从而损伤心脏。

心气虚衰为发病基础

心的主要功能是推动血液在全身经脉中运行以濡养周身,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心气”上,即心气是推动血液在血脉中运行的动力来源。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才能保证心血的搏出,使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正如《仁斋直指方》所谓:“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窍壤判……血脉流行者亦气也……盛则盈,衰则虚”。可见,若心气虚衰,推动血液运行无力,就会出现周身失养,进一步使心功能下降。《内经》称“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圣济总录》:“虚劳惊悸者,心气不足,心下有停水也”,则明确指出了心气虚为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邓铁涛[1]认为:“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肺、脾、肝、肾的功能失调都可影响到心,而发生心衰。心力衰竭的主要病位在心,又常常与肺、脾、肾等脏相互影响。

正虚为本,瘀血为标

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始则多因心气虚弱、气不运血、心阴亏耗,表现为气阴两虚、心血不畅,进而气虚阳衰或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两虚,心脉瘀滞”,成为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尤以心阳(气)亏虚,心脏鼓动减弱,营运无力为其病理变化的主要方面。心气不足贯穿心力衰竭始终,是心力衰竭恶化的重要因素。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曰:“元气既虚,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为瘀”。心血瘀阻则出现心悸,胸闷胸痛,面色瘀黯,唇甲青紫,舌有瘀点或瘀斑等。

水气泛溢为最终结果

《素问·逆调论篇》说:“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水气之客也”。其认为除血脉不通外,心力衰竭还与水气内停有关。又如《三因方·水肿》称:“短气,不得卧,为心水”。心气虚损衰竭,无力推动血行,血流迟滞,瘀而成水。由此可以推论出:心气虚导致血瘀,血瘀又进而引起水停,从而引发了咳喘、水肿、心悸等一系列证候。

关于心衰病机虽有较多论述,但认识是有一致之处的,即心衰的正虚与标实是相互交织共同存在的。其中,阳气虚衰,水饮与血瘀内停是贯穿于心力衰竭病程中最基本的病理机制。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可以概括为:心气虚→血瘀→水停→心虚加重,与现代医学心力衰竭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心功能不全→神经内分泌激活→心室重构→心功能不全加重)虽分属不同的理论体系,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3、中医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辨证治疗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中医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最重要的就是辨证论治,心力衰竭的辨证分型主要是依据病因病理的变化进行,由于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机制为本虚标实,所以现代大多医家都以虚实为纲,病变累及脏腑为目,结合临床实践辨证分型。

专法治疗

杨积武[9]创制的强心宁煎剂涵盖了现代医学治疗本病所倡导的强心、利尿、扩血管及抑制心室重构的治疗大法。方由人参、黄芪、附子、丹参、泽泻、五加皮、川芎、甘草组成。以达益气温阳,强心利尿,行气活血化瘀,安神宁心之功。吴时达[10]等认为心衰的中晚期经中医辨证多为阳虚水泛,采用温阳健心灵口服液以温阳益气、利水活血,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李庆海[11]认为本病虚以气阴两虚为主,而心肾阳虚则多见于疾病的末期;实以水饮瘀血为主,治以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为基本治则,创验方参麦宁心合剂。方由人参、麦冬、五味子、葶苈子、云苓、玉竹、车前子、桑白皮、当归、丹参、枳实、生龙骨、生牡蛎组成。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之功。益气养阴则气血充足,鼓动有力,活血利水则瘀散水行,郁热自消,心安神畅。我们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心脏阳气不足(虚衰)为本,水停瘀血为标。因此,治疗需标本兼治,在补虚的基础上兼以利水消肿、活血化瘀。治宜温阳益气,活瘀化饮为基础。自拟益心汤:黄芪、白术、茯苓、桂枝、炙甘草、泽泻、泽兰、枳壳、车前子、当归、桃仁、南葶苈子、党参、临床观察其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及血浆脑钠肽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实验研究

王振涛等[12]采用左冠脉结扎术致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模型,观察了相同种类活血益气药的不同剂量配伍对心衰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的影响,发现活血益气药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衰模型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且方剂配伍中多量活血药的应用均能较明显改善心衰大鼠的组织学指标心脏系数。同时从心脏组织形态学角度证明了活血药和益气药均有逆转心室重构作用。赵英强等[13]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复制大鼠心衰模型,用原位凋亡检测方法及电镜观察强心剂组及对照组的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无心肌细胞凋亡,模型组凋亡明显,强心冲剂能明显改善凋亡,其作用与卡托普利相当。沈雁等[14]研究发现,温心胶囊能明显提高心力衰竭心肌被抑制的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水平,加强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阻止胶原降解及基质改建,调控细胞外基质代谢,提高衰竭心脏的射血功能。王洪良等[15]研究认为心复康口服液能通过改善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1(ANT1)、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2 (ANT2)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改善能量代谢,治疗心力衰竭后的心肌损伤。

应用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在各方面均有较大的进展,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临床应用。众多医家对于心衰的认识虽各有一家之言,但总的来看其认识大同小异,基本上倾向于本虚标实,气阴两虚,水瘀互阻。在增强疗效、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避免不良反应等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葛鸿庆,赵梁,郝李敏.邓铁涛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之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36(4):9-10.

[2]霍根红.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理实质[J].河南中医,2009,29(2):114-117.

[3]周亚男,张军平.慢性心力衰竭大气下陷说及从气、血、水论治[J].新中医,2009,41(4):7-8.

[4]连林芳.辨证分型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例析[J1.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8(4):301-302.

[5]杨培君,杨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概要[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25(1):2.

[6]李立志.陈可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2):136-138.

[7]王胜林.董耀荣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633-1634.

[8]韩伟锋.邱保国论治心力衰竭经验撷要[J].四川中医,2006,24(10):2-4.

[9]许抗抗,杨积武,杨积武教授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病经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84-86.

[10]吴时达,吴桐,吴昌碧.温阳健心灵口服液治疗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1,8(2):88-91.

[11]范立华,李庆海.李庆海教授治疗慢性心衰经验[J].光明中医,2009,24(5):819-820.

[12]王振涛,王硕仁,赵明镜等.活血和益气方药对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左心室重构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5):376-378.

[13]赵英强,孙兰军,李慧臻等.强心冲剂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2):1762-1763.

[14]沈雁,曹洪欣.温心胶囊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的干预效应[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3):85-87.

[15] 王洪良,曾雪滨,王艳飞等. 心复康口服液对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腺苷酸转位酶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1,18(1):18-20.

>>>下页带来更多的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

中医对脑病的认识论文

中医中药治疗脑萎缩(大脑萎缩,小脑萎缩)合并肌肉萎缩,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显示了中医的优越性。1.整体观念:《内经》中有关肝主筋脉,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髓海空虚,脑失所养,气血濡养经络骨结等论述,是临床的理论基础。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亏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说明人体的损伤必然影响到整体,因而整体治疗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2.开通经络:活血化瘀是治疗脑萎缩(大脑萎缩,小脑萎缩)合并肌肉萎缩的原则,治疗之法必须以活血化瘀为先,血不活则瘀不去,瘀不去则经络不通,经络不通则脑和肌肉失之营养。3.重视外邪为患:本病为外邪侵袭,精血津液运行受阻,故致肌肉神经损伤,只有祛除外邪,才能保证津液不至枯竭,生化有源,脑萎缩(大脑萎缩,小脑萎缩)合并肌萎缩才可以恢复。4.强调身体亏弱:把心、肝、肾、脾、胃的虚损当做重点,是中后期脑萎缩(大脑萎缩,小脑萎缩)肌萎缩继续发展的主要病机,身体越虚弱病情越重,病情加重身体更虚,形成恶性循环,故应及早治疗为主,这是抵御此病的根本。

中医认为,脑萎缩的基本病理变化在于脑髓空虚,基本病机在于肾气肾精亏虚。老年人其中有很多的肾虚者,往往脑功能下降,大脑神经细胞减少,递质含量以及递质受体数量均有下降的情况,而且内分泌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也下降。脑萎缩的一个重要病因就是肾虚,痰凝血瘀是脑萎缩发病的重要因素。中医把心、肝、肾、脾、胃的虚损当做重点,这是脑萎缩继续发展的主要病机。身体越是虚弱,病情就越重,病情不断加重,身体就更加虚弱,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可以去问问一下

从《黄帝内经》的论述可以看出,正常人体神志活动的进行和官窍功能的发挥,与心的主导作用及五脏功能的协调状态直接相关。但对脑的认识与研究并非一片空白。《内经》早就对“脑髓”、“脑府”及其功能有一定认识,并提出了脑的功能正常与否与人体反应能力、听觉、视觉、神志以及全身状态相关。中医学认识到的”脑”。实际上是一个系统概念,反映的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客观规律.其实质是建立在解剖学”脑府”基础上的以心肾功能合而为一为特点的特殊物质结构。

猴痘病的中医辨证论治论文

其实是由于气温高再加上人体不爱干净造成的,我们应该多洗手,并且尽量多通风,少开空调。

这种疾病可以通过空气传播,所以频繁出现在亚洲,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勤洗手脚。

相信大家最近都刷到过猴痘出现的消息,然而大家关于什么是猴痘,猴痘的危害,传播力都很陌生

然而当地时间21日,世卫组织表示,目前全球已有12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报告92例猴痘确诊病例和28例疑似病例,并称猴痘病毒已发生人际传播。随着监测范围扩大,世卫组织预测,全球猴痘病例可能进一步增加。

猴痘是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猴痘病毒可通过密切接触由动物传染给人,虽不易发生人际传播,但与感染者密切接触也可能感染。

成熟猴痘病毒(左)和未成熟病毒粒子(右) 电子显微镜图像

猴痘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是通过直接接触到受感染的动物的血液、体液、皮肤或黏膜伤口。

人类之间的二次传播主要由于密切接触了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皮肤损伤,或被患者体液或病变组织污染的物品(如患者皮疹破裂后流出的液体沾染的衣物、床单等)。

猴痘病毒能在呼吸道飞沫中存在,但通常需要长时间面对面接触才能传播。

此外,猴痘病毒还可经由母婴传播和性传播。

猴痘的潜伏期可达到5—21天。

在发病初期,患者表现的症状包括发烧、头痛、肌肉酸痛、背痛、淋巴结肿大等。

通常发热后1—3天内,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皮疹,并从面部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皮疹从最初扁平的斑丘疹演变到充满液体的小水泡,到脓疱,大约10天后结痂,约3周后结痂才能完全消失。出现皮疹时,患者具有传染性。

世卫组织指出,猴痘病毒有西非进化枝和刚果盆地(中非)进化枝。据记载,该病毒西非分支的病死率约为1%,其刚果盆地分支的病死率可能达10%。

猴痘患者皮肤表面出现的症状(英国卫生安全局)

常见的家用消毒剂可以杀死猴痘病毒。

避免接触可能携带病毒的动物,另外,接触已感染的人或动物后,应以肥皂水洗手或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照顾患者时也建议穿上防护装备。

因为猴痘病毒和天花病毒同属一个病毒家族,针对天花病毒的疫苗对猴痘病毒也有保护效力,接种天花疫苗对预防“猴痘”的效果约为85%。

多数感染者会在几周内康复,但也会出现感染者病情严重的情况。

根据病毒的暴露程度、患者的健康状况和并发症的严重程度,严重患者也可能死亡。

目前猴痘的治疗方式还没有经过安全验证,不过若要控制猴痘疫情暴发,可使用天花疫苗、抗病毒药物以及牛痘免疫球蛋白。

由于目前感染的源头尚未被确定,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卫生机构均建议加强对当地皮疹病例的监控,以及对可能病例的追踪和溯源。

由于猴痘的有些症状跟其他出现皮疹的疾病相似(比如带状疱疹,性传播病毒造成的皮疹),可能有些猴痘患者被误诊为其它疾病。

医务人员在发现症状与猴痘相似的患者时应该考虑猴痘病毒感染的诊断。

尽早发现病例,并且对可疑病例的隔离和追踪,以及提高人们对这一疾病的警觉性,是预防二次感染,有效控制疫情的关键。

猴痘病毒与天花病毒同属正痘病毒属,猴痘是一种猴痘病毒感染导致的人畜共患病,病人症状与过去在天花病人身上所观察到的症状相似,但临床严重程度较轻。接种天花疫苗可以预防猴痘感染并减轻感染后的临床症状,有天花疫苗接种史的人感染猴痘的风险比没有接种的人低5倍。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