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侧柏叶枯病论文

发布时间:

侧柏叶枯病论文

侧伯叶枯病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重要的叶部病害。在江苏、安徽等省大面积发生。仅江苏盱眙县2670ha侧柏林就发生叶枯病达2000ha。被害率几乎100%,病情指数高达50.0以上。其中20%的侧柏林已经死亡或濒于死亡。在发病季节,林区呈现一片枯黄,仅见残留梢部的绿叶。

侧柏叶枯病发生在春季。幼苗和成林均受害。病菌侵染当年生新叶,幼嫩细枝亦往往与鳞叶同时出现症状,最后连同鳞叶一起枯死脱落。病菌侵染后,当年不出现症状,经秋冬之后,于翌年3月叶迅速枯萎。潜伏期长达250余天。6月中旬前后,在枯死鳞叶和细枝上产生黑色颗粒状物,遇潮湿天气吸水膨胀呈橄榄色杯状物,即为病菌的子囊盘。

受害鳞叶多由先端逐渐向下枯黄,或是从鳞叶中部、茎部首先失绿,然后向全叶发展,由黄变褐枯死。在细枝上则呈段斑状变褐,最后枯死。受害部位树冠内部和下部发生严重,当年秋梢基本不受害。

侧柏受害后,树冠似火烧状的凋枯,病叶大批脱落,枝条枯死。在主干或枝干上萌发出一丛丛的小枝叶,所谓“树胡子”。连续数年受害引起全株枯死。

病原菌为侧柏绿胶杯菌(Chloroscypha platycladus sp.nov.)。子囊盘单一或聚集在枯死鳞叶或细枝表面。有短柄或无柄,黑色漏斗状,吸水后膨大呈盘状或杯状,橄榄绿色。子囊盘直径0.21~0.46mm。子实层由粘状胶质组成。子囊圆筒形到棍棒形,80~129μm×10~15μm,内含8枚子囊孢子。子囊顶端微孔,用染色剂染色无蓝色反应。侧丝丝状,透明、端部略膨大,有时有分枝,78~120μm。子囊孢子单胞,多为单列,成熟时透明,椭圆形或球形,13~18μm×8~15μm。

病原菌菌丝体在玉米粉培养基上生长最好。但室内培养难以形成子实体。病菌菌丝体生长最适温度15~28℃,超过30℃停止生长,35℃以上则死亡。病菌菌丝体生长的酸度从pH值3~7.5时均能生长,尤以pH值4.5~6.5时生长最好。病菌子囊孢子发芽率以25~30℃最适,35℃以上子囊孢子不发芽。

病菌以菌丝体在被害叶中越冬,3月呈现症状,6月在枯死叶上形成子囊盘。吸水膨胀释放出子囊孢子,进行新的侵染,一年只侵染一次。

病害在发生初期往往呈现发病中心,其中心多位于林间岩石裸露,土层浅薄,侧柏生长势衰弱的地段。生长势差的病害重。在相同立地条件生长的侧柏,15年生的感病指数为37.5,20年生的为66.2,30年生的为84.7。

病害的发生与坡向坡位无明显关系。林分密度大病害往往较重,林缘受害较轻。

病害的严重程度与6月份的气温和降雨量呈正相关。并受冬季的气温和降雨量的制约,呈负相关。6月高温降雨量大,冬季寒冷干燥,次年病情就严重,反之亦然。

侧柏绿胶杯菌是一种寄生性不强的盘菌,侧柏生长势衰弱容易感染。凡是影响侧柏生长的各种因素,都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和发展。

侧柏叶枯病应立足于营林技术措施,促进侧柏生长,采取适度修枝和间伐,以改善生长环境,降低侵染源。有条件的可以增施肥料,促进生长。化学防治可以采用杀菌剂烟剂,在子囊孢子释放盛期的6月中旬前后,按每公顷15kg的用量,于傍晚放烟,可以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经大面积防治试验,用杀菌剂I号和Ⅱ号烟剂,放烟一次,其效果在50%以上。采用40%灭病威,40%多菌灵、40%百菌清500倍液剂,在子囊孢子释放高峰时期喷雾防治,效果优于烟剂。

病害锈病、松落针病、枯梢病侧柏叶枯病;常见的虫害:松毛虫、尺蛾、侧柏毒蛾、叶蜂、松梢螟、柏肤小蠹、双条杉天牛。防治病虫害的总体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措施是采用生态、生物、物理、化学、机械的方法,把病虫害的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范围内。

一、侧柏毛虫(侧柏毒蛾幼虫) 侧柏毛虫(Dendrolimus suffuscus Lajonquiere),是侧柏毒蛾的幼虫,是侧柏防护林的主要食叶害虫。该虫1年2代,以3--5龄幼虫在落叶层或石块下越冬。翌年3月中旬上树危害,至4月中旬老熟化蛹,6月上旬第1代幼虫孵化,至7月上、中旬老熟化蛹,8月中、下旬第2代幼虫孵化,危害至10月上、中旬下树越冬。 防治要点: (1)农业防治。加强林木管理,适时、及时修剪和伐除,在该虫越冬期环剥树皮,集中烧毁,并可在幼虫大发生时进行人工捕捉。 (2)物理防治。根据成虫趋光性,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 (3)生物防治。此虫天敌种类多,发生量不大时尽量不用化防,注意保护天敌,如释放寄生蜂等。 (4)化学防治。幼虫密度大时,宜早治,使用飞机低容量喷洒25%灭幼脲3号防治幼虫,每亩用药23-45g,喷液量,防治效果可达98%,飞机防治要在晴天、三级以下风力的条件下进行;人工喷洒25%灭幼脲3号,1:1500倍液可防治幼虫,效果可达90%以上,一般防治应在2-4龄期进行,根据需要可以加少量菊酯类农药。 二、侧柏大蚜 分布与为害 侧柏大蚜Cinara tujafilina del Guercio又名柏大蚜。属同翅目,大蚜科。分布较广。为害侧柏,垂柏、千柏、龙柏、铅笔柏、撒金柏和金钟柏等。是柏树上的重要害虫之一,特别对侧柏绿篱和侧柏幼苗危害性极大。嫩枝上虫体密布成层,大量排泄蜜露,引发煤污病,轻者影响树木生长,重者幼树干枯死亡。 形态特征 有翅孤雌蚜体长约3毫米左右,腹部咖啡色,胸、足和腹管墨绿色。无翅孤雌蚜体长约3毫米,咖啡色略带薄粉。额瘤不显,触角细短。卵椭圆形,初产黄绿色,孵前黑色。若蚜与无翅孤雌蚜似同,暗绿色。 生活习性 河北地区一年发生10代左右,以卵在柏枝叶上越冬,昆虫地区以卵和无翅雌成蚜越冬。翌年3月底至4月上旬越冬卵孵化,并进行孤雌繁殖。5月中旬出现有翅蚜,进行迁飞扩散,喜群栖在二年生枝条上为害,北京地区5-6月、9-10月为两次为害高峰,以夏末秋初为害最严重。10月出现性蚜,11月为产卵盛期,每处产卵4-5粒,卵多产于小枝鳞片上,以卵越冬。特别是侧柏幼苗、幼树和绿篱受害后,在冬季和早春经大风吹袭后,失水极容易干枯死亡。 综合防治 (1)保护和利用天敌 如七星瓢虫、异色瓢虫、日光蜂、蚜小蜂、大灰食蚜蝇、草蛉和食蚜虻等。春季发生不严重时,尽量不打药剂,可喷清水冲刷虫体,以保护日后的天敌繁殖与发展。 (2)药剂防治 发生严重时,喷施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或20%康福多浓可溶剂5000倍液。每年发生约20代,体形较大,全年为害。防治可采用苦烟乳油1000—1500倍液喷雾,亦可喷洒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防治。 三、双条杉天牛 双条杉天牛又名蛀木虫,属鞘翅目天牛科,为杉、柏主要害虫。幼虫取食于皮、木之间,切断水分、养分的输送,引起针叶黄化,长势衰退,重则引起风折、雪折,严重时很快造成整株或整枝树木死亡。直接影响杉、柏的速生丰产和优质良材的形成。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0mm左右,圆筒形略扁,黑褐色或棕色,前翅中央及末端有两条黑色横宽带,两黑带之间为棕黄色,翅前端为驼色。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5mm左右,圆筒形,略扁,体乳白色,无足。卵:长椭圆形,长左右,白色。蛹:长15mm左右,淡黄色。 防治方法如下: 1、加强抚育管理,防治和消灭虫害。①深挖松土,挖壕压青,追施土杂肥,促进苗木速生,增强树势。②冬季进行疏伐,伐除虫害木、衰弱木、被压木等,使林分疏密适宜、通风透光良好,树木生长旺盛,增强对虫害的抵抗力。③夏季及时砍除枯死木和风折木,除去根际萌蘖,清除林内枝丫,保持林内卫生。 2、发动群众,人工捕捉。①越冬成虫还未外出活动前,在前一年发生虫害的林地,用白涂剂刷 2 米以下的树干预防成虫产卵。②越冬成虫外出活动交尾时期,在林内捕捉成虫。③在初孵幼虫为害处,用小刀刮破树皮,搜杀幼虫。也可用木锤敲击流脂处,击死初孵幼虫。 3、药剂防治。①成虫期,在虫口密度高、郁闭度大的林区,可用敌敌畏烟剂熏杀。②初孵幼虫期,可用 6% 可湿性六六六、 50% 甲基氧化乐果乳剂、 20% 益果乳剂、 20% 蔬果磷乳剂、 25% 杀虫脒水剂的 100 倍液; 8% 敌敌畏 1 倍、一线油(柴油或煤油) 9 倍混合,喷湿 3 米以下树干或重点喷流脂处,效果很好。 4、保护和利用天敌。双条杉天牛幼虫和蛹期,有柄腹茧蜂、肿腿蜂、红头茧蜂、白腹茧蜂等多种天敌,应加以保护和利用。 四、侧柏叶凋病 侧柏叶凋病为侧柏的一种主要病害。为害严重时可造成大片侧柏树叶凋枯,似火烧状。树势严重衰弱,易招致次期害虫柏树双条杉天牛和小蠹甲等危害,加速树木的死亡。 该菌在病叶上过冬,次年4月开始活动,5月开始先从树冠下部叶子侵染,得病叶子初期出现黄斑,逐渐扩大,使整枝柏叶变黄,最后变成黄褐色。6月病叶上出现黑点,即病菌的繁殖器官,并放出孢子进行再传染。如果树林较密,林中湿度较大,温度适合,就大量传播侵染,造成病害大流行,以6-7月发病最严重。在密林中往往有一发病中心,逐渐往外蔓延成片,严重时似火烧状,病叶大批脱落,常从树干树枝上又萌发出一丛丛新叶,人们叫它“树胡子”。 病害一般山沟比山顶严重,阴坡比阳坡严重,密林比稀林严重,阴雨潮湿天气较重。 防治方法: 1、秋、冬季清扫树下病叶烧毁,染来源。消灭过冬病菌,减少第一次侵 2、在5~8月份,每两周喷1次1:1:100的波尔多液预防,特别注意严格控制初侵染,发现初侵染发病中心,要进行封锁,防止蔓延。 3、过密的柏树林要适当进行疏伐,使林内通风透光,减少发病条件。 五、侧柏叶枯病 侧柏叶枯病是一种重要的叶部病害。在江苏、安徽等省大面积发生。 症 状:该病侵染当年生新叶、幼嫩细枝与鳞叶。感病植株当年不出现症状,翌年3月叶迅速枯萎。6月中旬前后,在枯死鳞叶和细枝上,产生黑色颗粒状物,为病原菌的子囊盘。子囊盘遇湿吸水膨胀呈杯状,橄榄色。侧柏受害后,树冠似火烧状的凋枯,病叶大批脱落,枝条枯死。在主干或枝干上萌发出一丛丛的小枝叶,所谓“树胡子”。连续数年受害引起全株枯死。 发病规律:树冠内部和下部发生严重,当年秋梢基本不受害。6月高温、降雨量大,冬季寒冷、干燥,次年病情就严重,反之亦然。该病原菌是一种寄生性不强的盘菌,植株生长衰弱容易感染,凡是影响侧柏生长的各种因素,都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和发展。 防治方法: ①适度修枝,改善侧柏的生长环境,降低侵染源。 ②增施肥料,促进生长。 ③子囊孢子释放高峰时期,喷施40%灭病威、或40%多菌灵、或40%百菌清500倍液进行防治。 ④选用抗病品种。 六、侧柏红蜘蛛 防治方法: 1.在不影响树木生长和观赏的情况下,可喷清水冲洗或喷度的石硫合剂清洗。 2.将药粒均匀撒在沟底,并覆土浇足水。或在弯形沟内(或开墩)浇灌100倍的40%氧化乐果乳油,干径每厘米浇2-3公斤,渗完后封墩,药效期长,效果好,且不污染空气,不伤天敌,喷洒用800倍的20%三氯杀螨醇乳油或2000倍的73%克螨特乳油等杀螨剂。喷药时一定抓住初发期,喷洒要均匀,力争每年5月初喷一次,10月初喷一次,即能基本控制螨害。 来源:河南花木交易网 作者:河南花木交易网

侧柏的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与施肥:侧柏育苗地,要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较肥沃的沙壤土或轻壤土为宜,要具有灌溉条件。不宜选土壤过于粘重或低洼积水地,也不要选在迎风口处。

育苗地要深耕细耙,施足底肥。一般采取秋翻地,深度25厘米左右,春浅翻15厘米左右,结合秋季深翻地,每亩施人厩肥2500—5000千克,将粪肥翻入土中,然后,耙耢整平。

2、播前种子催芽处理:播种前为使种子发芽迅速、整齐,最好进行催芽处理。侧柏种子空粒较多,先进行水选后,将浮上的空粒捞出。再用0.3%—0.5%硫酸铜溶液浸种1~2小时,或0.5%高锰酸钾溶液浸种2小时,进行种子消毒。然后,进行种子催芽处理。

3、播种:侧柏适于春播,但因各地气候条件的差异,播种时间也不相同。侧柏生长缓慢,为延长苗木的生育期,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适期早播为宜,如华北地区3月中、下旬,西北地区3月下旬至4月上旬,而东北地区则以4月中、下旬为好。

新医学杂志侧柏

侧柏叶为柏科植物侧柏的嫩枝叶。药材侧柏叶多有分支,小且长短不一,为鳞片状,颜色为红褐色,表面可见叶相互对生,断面黄白色,质地松脆、易被折断。是一味尚好的中药。然而侧柏叶有些什么功效呢?侧柏叶的作用又有哪些呢?亲,您一定也想了解吧。那么我们一起往下阅读吧^_^

成分:叶含挥发油{bf},油中主成分为α-侧柏酮,含侧柏烯,小茴香酮,蒎烯,丁香烯等。还含脂类成分:棕榈酸,硬脂酸,月桂酸,肉豆蔻酸,油酸,亚油酸,癸酸。又含黄酮类成分:柏木双黄酮等。另含10-二十九烷醇(,β-谷甾醇,缩合鞣质,去氧鬼臼毒素,异海松酸。

性味:苦、涩,寒。

归经:归肺、肝、脾经。

功效: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生发乌发。用于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下血,肺热咳嗽,血热脱发,须发早白。

1、凉血止血。侧柏叶苦涩微寒,入肺、肝、大肠经,涩能收敛,苦寒则清热凉血,故为收敛、凉血止血药,用于血分热盛的吐血、咳血、便血、尿血、崩漏诸症。

2、抗菌及抗病毒。梁统等证明侧柏叶醇提取物对白细胞LTB4及5-HETE(5-脂氧合酶)的生物合成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亦显示了对环加氧酶较强的抑制作用,提示侧柏叶是通过抑制5-脂氧合酶的活性及环氧化酶的成分来发挥抗炎作用。刘爱如等证明侧柏叶水煎液对金葡菌有抑制作用,其醇提物抑制金葡菌的作用强于水煎液,且对卡他球菌也有抑制作用。张庆云发现侧柏叶的提取物含酚性物质,具有抗念珠菌活性的作用。

3、神经保护作用。KooKAE发现侧柏叶90{bf}甲醇提取部位对过量谷氨酸诱导的原代培养的大鼠皮层细胞损害具有显著的防护作用,并分离得到5个成分的神经保护活性,只有松脂衍生物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

4、抗红细胞氧化。丁航等发现从侧柏叶中提取的黄酮加入到红细胞悬液中可明显抑制H2O2诱发的人RBC溶血,溶血度及丙二醛的含量均下降,并随着黄酮剂量的增加,抑制作川加强,为临床应用侧柏叶防RBC氧化损伤溶血性疾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5、清热止咳作用。侧柏叶苦寒,寒能清热,又入肺经,故能清热止咳。现代常用于肺热咳,干燥或痰稠难出者,有清肺热,止咳喘之效。

6、祛风利湿作用。侧柏叶苦寒,《岭南采药录》载:侧柏叶“祛风”,《本草汇言》亦载:“侧柏叶,止流血,去风湿之药也”。故本品有祛风利湿之功效。《本草正》亦言:“去湿热痹痛,骨节疼痛”。《本草纲目》选侧柏叶,“治风痹关节作痛”。若感受风热之邪,与湿相并,而致风湿热合邪为患,风湿热邪壅于经络关节,气血郁滞不通而致, 为风湿热痹,症见关节疼痛,灼热红肿,发热,口渴,烦闷不安,汗出,恶风,舌红,苔黄燥,脉滑数。可用侧柏 叶,苦寒清热,祛风降湿而通络止痛。

7、散肿毒的作用。侧柏叶苦寒,苦能泻闭,质轻能行散,寒 能清热,入肝脾二经,故能散肿毒。

8、生发乌发作用。侧柏叶苦寒,入肝经,肝主风,主藏血,发为血之余,故能凉血乌发。常用于血热脱发或须发早白等。《新医学》报道:“以鲜侧柏叶浸泡60%的乙醇中7天,取药液涂搽毛发脱落部位,每日3次,治疗各处脱发,多在20一30天后新发开始长出,黑色有光泽,个别生长较稀。”

9、肺热咳嗽作用。本品苦能泄降,寒能清热,长于清肺热,化痰止咳。适用于肺热咳喘,痰稠难咯者,可单味运用,或配伍贝母、制半夏等同用。

10、具有补阴作用。侧柏叶凉血苦涩微寒(《本草》微温)。养阴滋肺而燥土最清血分,为补阴要药。

11、鉴别应用方面。

(1)侧柏叶生用,长于凉血而止血热之妄行,炒炭则能止血。

(2)在止血方剂中,无论寒热吐血,都可佐用侧柏叶。治因寒吐血,则与干姜同用,如《金匮要略》柏叶汤;治因热吐血,则与生地同用,如类方四生饮。

(3)侧柏叶与地榆均为收涩凉血止血药,常用于热性出血,但地榆较侧柏叶收涩性强,并能解毒,为治烧伤、疮疡溃烂要药。

12、其它作用。止吐衄崩淋,肠风尿(血)痢(血),一切血证,去冷风湿痹,历节风痛(肢节大痛,昼静夜剧,名白虎历节风。亦风寒湿所致)。涂汤火伤(捣烂水调涂),生肌杀虫,炙罨冻疮,汁乌髭发。

注意事项:侧柏叶苦寒,多服、久服后可有头晕、恶心、胃部不适、食欲减退等反应。极少数人可用浮肿、皮疹等过敏性反应,但停药后症状即消失。

食用方法:

1、旱莲侧柏叶茶:

组成:旱莲草30克,荷叶、侧柏叶各15克。

制法:上药捣碎,置热水瓶中,冲入沸水泡闷15分钟,代茶频饮。每日1剂,血止后停服。

功效:清热止血,养阴益肾。

主治:阴虚火旺或感受暑邪所致吐血、咯血、鼻衄等多种出血。

禁忌:热象不明显者,不宜久服。

按语:方中旱莲草既能养阴益肾,又有良好的止血作用。动物试验:半切断狗股动脉,立即用旱莲草干粉敷上稍加压迫,有良好的止血效果。荷叶微苦、性平,功能清热、解暑、止血。侧柏叶苦涩、微寒,为临床上常用的止血药。实验证明,它能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生用效力较好,侧柏炭的凝血作用比生品差,对溃疡病并发出血有较好的疗效。三药配用,对阴虚火旺或感受暑热所致的出血极为相宜。

2、侧柏叶生姜酒:

配方:侧柏叶35克、当归15克、生姜12克、何首乌15克、桃仁15克、红花12克、补骨脂15克、鸡血藤30克、白酒800克。

制法:将上述各药切碎,用纱布袋装,放酒坛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14天,经常摇动。开封后,去药袋,过滤,装瓶备用。

服法:外用。每日次,每次用棉球蘸药酒涂擦患处。

功效:生发,用于斑秃。

3、侧柏叶酒:

配方:侧柏叶90克、白酒250克。

制法:将侧柏叶置白酒中,浸泡10天,滤取药液,装瓶备用。

服法:外用。每天用干净棉球蘸药酒涂擦脱发区3~5次,每次擦10分钟,以局部发红为度。

功效:主治斑秃、神经性脱发等。

4、侧柏叶柿蒂汤:

组成:柿蒂、黄柏、黄连、生地、侧柏叶、丹皮、白芍、木通、茯苓、泽泻。

用法:水煎服。

主治:血淋。血色鲜红,脉数有力,属心与小肠实热者。

你说的侧柏叶是偏方。一般偏方这个东西之所以是偏方,就是老百姓自己总结出来的方法,没有科学论证,但是侧柏叶这个成分很特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很多人都专门研究过这个神奇植物的药理作用,而且有不少文献真的指出它和头发生发有很大的关系。比如下面这个很著名的研究——▲结果指出,侧柏叶中的挥发油、黄酮类和鞣质等成分,有抗菌消炎、扩张血管和去屑防脱的以及能生发的功效,外用和口服都有一定的药理价值。浙江大学医学院也曾经有过一项动物实验,用红花、当归、生侧柏叶混合配置药方,结果对小鼠触须毛囊起到了明显刺激生发的作用。这样的文献还有很多。实事求是的说,中医性质的研究文献和论证方法大多数没有采取双盲对照试验,而且试验规模小、时间短,这个结果的含金量是打了折扣的,但相对于其他的偏方来说,侧柏叶的研究和被认可的程度已经非常之高,还是可以作为参考的。1/ 侧柏叶生发,要怎么使用?《本草从新》中记载:“侧柏叶,汁,乌须发,宜酒。”提出了一个酒泡侧柏叶治疗脱发的方子,这是最早记录的生发偏方之一。《新医学》报道:用鲜侧柏叶浸泡于60%酒精中,7天后滤取药液,涂擦毛发脱落部位,每日3次。有中医补充道:观察13例(均为前额、头顶至后枕部脱发,斑秃不在此列),治后全部均见毛发生长,如能坚持连续涂擦并酌量增加药物浓度,则毛发生长可较密,同时也不易脱落。另外一个方法:买回侧柏叶后,回来和水一起煮开,把侧柏叶去掉,留下水用来洗头。论坛上有人推荐过这个方法,有人声称已经长出头发。2/ 侧柏叶能生发的原因是什么?按照中医的理论,有以下两大原因▼侧柏叶苦寒,入肝经,肝主风,主藏血,发为血之余,故能凉血乌发。用现代医学的解释,侧柏叶可以用于血热型脱发,有清凉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刺激血液循环。现代医学证明侧柏叶醇提取物对白细胞LTB4及5-HETE(5-脂氧合酶)的生物合成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侧柏叶是通过抑制5-脂氧合酶的活性及环氧化酶的成分来发挥抗炎作用。临床证实侧柏叶水煎液对金葡菌有抑制作用,这也是一些毛囊炎、脂溢性皮炎的常见原因,所以侧柏叶洗头对头皮有保健和防脱发作用。综上所述,侧柏叶洗头这个偏方并非完全没有科学道理,一方面它可以清凉去热,本身就比较舒服,对血液循环好,另一方面它杀菌止痒,长期保护头皮健康环境,对于预防脱发和白发也大有好处。提起生发偏方,很多人都知道生姜擦头皮,但实际上真正研究生姜擦头皮效果的科研文献并不多,反倒是侧柏叶生发的文献从古至今都有人去研究,可见这个方法确实有独到之处。早些年我在研究国内一些脱发论坛的时候,侧柏叶洗头已经是一个人尽皆知的偏方,很多网友效仿,但最近确实沉寂了。以上是侧柏叶洗头可以起到预防效果,下面来说说你掉发的问题,你先要确定下自己是脱发还是掉发。掉发量大概是在多少,是否有遗传,是否有熬夜、烫染、减肥等情况。如果确定已经脱发的话,还是建议选择正规方法改善治疗,而不是单纯依靠偏方洗头改善。

现代人多将侧柏作为绿化观赏植物,而对它的养生价值却鲜有了解。在古代,因为其含有很多功效和作用,所以侧柏的嫩枝嫩叶是备受道家推崇的延年上品。以下是我为你整理有关于侧柏叶的功效与作用,希望能帮到你。侧柏叶的功效与作用 生发乌发。 侧柏叶苦寒,入肝经,肝主风,主藏血,发为血之余,故能凉血乌发。常用于血热脱发或须发早白等。《新医学》报道:“以鲜侧柏叶浸泡60%的乙醇中7天,取药液涂搽毛发脱落部位,每日3次,治疗各处脱发,多在20一30天后新发开始长出,黑色有光泽,个别生长较稀。” 肺热咳嗽。 本品苦能泄降,寒能清热,长于清肺热,化痰止咳。适用于肺热咳喘,痰稠难咯者,可单味运用,或配伍贝母、制半夏等同用。 凉血止血。 侧柏叶苦涩微寒,入肺、肝、大肠经,涩能收敛,苦寒则清热凉血,故为收敛、凉血止血药,用于血分热盛的吐血、咳血、便血、尿血、崩漏诸症。 清热止咳。 侧柏叶苦寒,寒能清热,又入肺经,故能清热止咳。现代常用于肺热咳,干燥或痰稠难出者,有清肺热,止咳喘之效。 祛风利湿。 侧柏叶苦寒,《岭南采药录》载:侧柏叶“祛风”,《本草汇言》亦载:“侧柏叶,止流血,去风湿之药也”。故本品有祛风利湿之功效。《本草正》亦言:“去湿热痹痛,骨节疼痛”。《本草纲目》选侧柏叶,“治风痹关节作痛”。若感受风热之邪,与湿相并,而致风湿热合邪为患,风湿热邪壅于经络关节,气血郁滞不通而致, 为风湿热痹,症见关节疼痛,灼热红肿,发热,口渴,烦闷不安,汗出,恶风,舌红,苔黄燥,脉滑数。可用侧柏 叶,苦寒清热,祛风降湿而通络止痛。 散肿毒。 侧柏叶苦寒,苦能泻闭,质轻能行散,寒 能清热,入肝脾二经,故能散肿毒。 侧柏叶的配伍应用 配白芍:侧柏叶凉血止血,入血分既能凉血,又去血分之湿热;生白芍凉血清热。二药合用,凉血育阴而止血,治热迫血行之月经过多,胎热腹痛。《得配本草》:“配白芍,治月水不断”。 配干姜炭:侧柏叶苦涩微寒,凉血止血;于姜炒炭,辛苦热,能温中止血,守而不走。二药配伍,取侧柏叶之清降,折其上逆之势,用干姜炭温守中阳,使脾能统血,气能摄血。二药合用,清降温中并行,寒热同用,相行而不悖。仍属温阳摄血法范畴。《金匮要略》柏叶汤,即用柏叶和姜,治吐血不止。 配生地:侧柏叶苦涩微寒,为凉血止血之佳品;生地甘苦而寒,既能清热生津,又可凉血止血。二药协同,增强凉血止血之效。且有益阴清热之功。可治疗各种热证出血,诸如咯血、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等,效果颇佳。因生地味厚滋腻,侧柏叶味苦性寒,有伤中碍运之弊,只取暂用,不宜久服。临床应用中也常以侧柏炭和生地炭合用,此凉血作用已弱,收敛止血力较强,对于势不著或脾胃虚弱之人,用之较为适宜。 配蒲黄:侧柏叶清血分湿热而止血;蒲黄止血行血。二药相配,凉血止血行血,可治崩漏属热者。 配白芍:侧柏叶凉血止血;白芍敛阳养血。二药配伍,则敛阴凉血止血。如《圣济总录》即用侧柏叶配白芍,治“妇人月水久不断。” 侧柏叶的附方 治吐血不止:柏叶、干姜各三两,艾三把。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温再服。(《金匮要略》柏叶汤) 治忧恚呕血,烦满少气,胸中疼痛:柏叶捣罗为散,不计时侯,以粥饮调下二钱。(《圣惠方》) 治鼻衄出血数升,不知人事:石榴花、柏叶等分。为末,吹鼻中。(《普济方》) 治小便尿血:柏叶,黄连(焙研)。酒服三钱。(《济急仙方》) 治蛊痢,大腹下黑血,茶脚色,或脓血如靛色:柏叶(焙干为末)、黄连。二味同煎为汁服之。(《本草图经》) 治小儿洞痢:柏叶煮汁,代茶饮之。(《经验方》) 治痔、肠风、脏毒、下血不止:柏叶烧灰调服。(《百一选方》)猜你喜欢: 1. 中药厚朴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2. 中药远志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3. 常见中药的药性及功效和作用 4. 中药薄荷的功效与作用 5. 中药苍术的功效与作用

柏树用途和药用 观赏、绿化、木材、入药。 我国传统中医学认为,柏树发出的芳香气体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杀虫的作用,可祛病抗邪,培养人体正气。据测试,其主要成分为菘萜、柠檬萜。这些天然物质不仅能杀灭细菌、病毒,净化空气,而且具有松弛精神、稳定情绪的作用。人们吸入柏树的香味后,可使血压下降,大脑血流量减少,抑郁情绪得到缓解。有些国家开展森林疗法,让癌症病人到柏树林中去休闲娱乐,多数患者精神状态改善,有的还消除了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反应。而山林中弥漫的大量负氧离子,则能够提高人体免疫机能,调节呼吸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素有空气维生素之誉。 柏树全身是宝,树脂、树油、果实、枝节、树叶均能入药使用。而以侧柏的种子柏子仁和侧柏叶在临床上应用得最为广泛。 柏子仁性味甘、平,有养心安神、润肠通便的功用。柏子仁配伍酸枣仁、茯神、地黄、当归、五味子、远志、人参等,治惊悸、失眠。柏子仁、大麻仁、松子仁等量,研末服用,治老人或产后便秘。 柏叶性味苦、涩,寒,有凉血、止血、祛风湿、散肿毒的功用。取侧柏叶3700克,水煮浓缩成1∶2的稠膏,加入300克侧柏叶细粉,烘干,每次服2克,每日3次,治慢性支气管炎,疗效颇佳。新鲜侧柏叶适量,水煎服,治百日咳,又治溃疡病合并出血。将鲜侧柏叶浸泡于70%的酒精中,用药液涂擦毛发脱落处,治秃顶非常有效。

叶枯病论文

属和种用斜体,其他正体。细菌的分类等级(分类单位)和其他生物相同,为界、门、纲、目、科、属、种。临床细菌检验常用的分类单位是科、属、种。种是细菌分类的基本单位。形态学和生理学性状相同的细菌群体构成一个菌种;

性状相近、关系密切的若干菌种组成属;相近的属归为科,依次类推。在两个相邻等级之间可添加次要的分类单位,如亚门、亚纲、亚属、亚种等。

扩展资料:

细菌在工业、医药卫生等方面的应用也很广。工业上可利用细菌生产多种工业产品,如枯草杆菌生产蛋白酶和淀粉酶,可用于皮革脱毛、丝绸脱胶和棉布脱浆等;乳酸杆菌、醋酸杆菌可分别产生乳酸、醋酸等化工原料;

谷氨酸短杆菌生产谷氨酸(谷氨酸钠即味精)和肌苷酸,用于食品及医药。医药卫生方面,利用细菌生产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疫苗、抗病血清、代血浆以及各种抗生素,例如常见的链霉素、四环素、土霉素、氯霉素等,都是从放线菌的代谢物中提取出来的抗生素药物。

细菌的有害方面也不容忽视。寄生细菌能引起人、畜、禽及植物发生病害,甚至造成死亡,如痢疾、霍乱、白喉、破伤风等病菌;水稻叶枯病、棉花角斑病、蔬菜软腐病等病原菌。腐生细菌常致使肉类等食品腐烂,工业生产中常因污染了杂菌而使发酵停止等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细菌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细菌

曾士迈1926年4月生于北京。1948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8年7月 北京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系毕业 1948年8月 北京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系助教 1949- 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系助教 1953- 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讲师 1960- 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副教授 1964-1966 农业部派往越南执行文教援越任务 农业部派往墨西哥稻作生产考察组组长 1980- 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教授 1980-1995 历任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副主任、系主任,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研究所所长,北京农业大学学报主编等职。 1995年至今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系教授 1995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8-1953 为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病理学、植病防治等课带实验,带毕业班生产实习。 1953-1964 先后主讲普通植物病理学、植物生理病理学、植物免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 1974-1979 植物病理学(三年制,工农兵学员)。 1980-1987 植物免疫学、植物病害流行学(均为大学生课和研究生课)。 1988-1995 植物免疫学、植物病害流行学、植保系统工程(大学生课和研究生课)。 1995至今 植物病理学进展、植物抗病性专题(研究生课)。 获奖情况 1960 北京市文教卫生先进工作者 北京市委 1987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植物病害流行电算模拟 国家教委 1987 国家自然科学奖 小麦条锈病流行体系 国家科委 1989 国家级优秀教师队伍 国家教委、人事部、中国教育工会 1989 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市级奖 北京市政府 1989 北京市优秀教师 北京市政府 1989 政府特殊津贴 国务院 1989 农业部首届优秀教材优秀奖《植物病害流行学》 农业部 1990 全国首届"兴农杯"优秀农村科技图书一等奖 《小麦病、虫、草、鼠害综合治理》 科技日报、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 1996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优秀教师队伍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1996 农业部第二届优秀教材一等奖《植保系统工程导论》 农业部 1997 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植保系统工程导论》 农业部 主要著作 1960 植物免疫学 林传光 曾士迈等编 农业出版社 1986 植物病害流行学 曾士迈 杨演合作编著 农业出版社 1989 植物保护(农业科技现代丛书) 曾士迈编 安徽科技出版社 1990 普通植物病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 曾士迈 肖悦岩合编 电大出版社 1990 系统科学在植保研究上的应用 曾士迈 庞雄飞合编 农业出版社 1991 农业植物病理学(全国统编教材)第二版 修订组组长曾士迈 农业出版社 1991 小麦病虫草鼠害综合治理 李光博 曾士迈 李振歧主编 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4 植保系统工程导论 曾士迈 赵美琦 肖长林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5 植物免疫学(全国统编教材) 李振歧 曾士迈 商鸿生主编 农业出版社 1998 植物抗病育种的流行学研究 曾士迈 张树榛 科学出版社 1953-1998 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 社会活动 曾任农业部科技委员会委员(1991止)、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植保土化学科组召集人(1994止)、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1997止)、北京市政府顾问团植保组组长(1997止)、北京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1997止)等,现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报主编、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等多种学术刊物编委。-------------------------------------------周宗璜周宗璜,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他在高等真菌分类和个体发育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是中国高等真菌学科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粘菌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并率先对人参病害进行了研究,填补了我国空白。 简历1904年8月27日 生于浙江省吴兴县(湖州)。1920—1923年 上海青年会中学。1923—1924年 上海圣约翰大学理学院。1924—1928年 南京东南大学(即后中央大学)农学院。1928—1929年 南京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助教。1929—1934年 法国巴黎大学理学院。1934—1937年 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技师,同时兼任中国大学生物系主任。1937一1938年 成都四川省病虫害防治所所长。1938—1941年 成都四川省农业改进所技正,组主任。1941—1946年 江西中正大学农学院教授。1946—1948年 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专门委员会主任秘书,其间兼中正大学教授。1948—1949年 农林部棉产改进处简任技正。1949—1952年 上海军管会农林处—华东农林部特产处副处长,中国农业科学研究社副主任。1952—1959年 公主岭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植物保护系主任。1959—1962年 吉林特产学院教员。1962—1981年 吉林农业大学教授,系主任。1981年9月24日 病故。---------------------------------------------邓叔群(1902--1970)福建福州市人。真菌、植物病理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专门从事林业植物病理和粘菌、真菌的分类研究,以及中国粮棉作物--水稻、小麦、棉花病害的研究。建国以后,在他的倡导下实现了人工栽培食用、药用真菌,还成功地运用生物防治的科研成果,大面积防治森林虫害,为中国真菌学开拓了道路。他所发现的4个新属120个新品种为国际所公认,列入英国真菌研究所编的《真菌字典》中。曾发表论文70多篇,专著有《中国的真菌》等。------------------------------------------裘维蕃 Qiu Weifan(Chiu Wei-Fan)1912.5.15~植物病理学家。1912年5月15日生于江苏省无锡市。 1935年毕业于金陵大学植物病理学系。1948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院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简历历任清华大学副教授,北京农业大学一级教授,植物病理专业主任。曾任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真菌学会理事长,国际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选入国际名人录,并被选为国际传记中心管理委员会副理事长等职。 四十年代开始从事真菌分类、 生理和栽培研究, 五十年代还开展了植物病毒学和生物诊断研究。 对十字花科和茄科蔬菜作物的病毒病理学以及防治基础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对北京大白菜三大病害和华北小麦丛矮病的病原学,流行规律以及防病增产措施,都做了大面积的防治试验。另外提出研制抗病毒诱导剂可行性的理论依据,并据此研制出 NS-83增抗剂,用以抑制番茄和烟草病毒病有显著抑病增产效果,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其作用机制研究获国家教委技术进步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完成了中国第一部《植物病毒学》专著。在真菌学上,他是国际上最早发现真菌异核现象者之一;在食菌分类和栽培的基础研究上,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主要论著有《农业植物病理学》,《植物病毒学》,《中国食菌及其栽培》,《中国大白菜三大病害的研究》,《植物诱导抗性及83增抗剂的研制,作用机制和应用》,《中国丝条状病毒及其导致的病害》,《农园植病谈丛》 等百余篇或部。------------------------------------------------谢联辉 --------------------------------------------------------------------------------植物病理学家。福建龙岩人。1958年毕业于福建农学院。福建农业大学教授。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水稻病毒的种类、分布、为害、传播测报与治理,其成果被誉为是“对世界病毒作出了新贡献”;发现一种新的水稻病毒——水稻簇矮病毒,受到国际稻病学界的高度重视;报导的水稻齿矮病毒和东格鲁病毒均系中国新记录;三种病害的及时发现,有力地控制其蔓延,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较全面地研究了中国水仙、甘蔗、福建烟草、蕃茄和香蕉等植物的病毒种类、分布、发生和治理措施,报导了9个中国新记录和5个中国大陆新记录。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林亮东(1900-1974年),别号立农,香山县(今中山市)南朗镇大车人。1935年被选派到美国奥列贡大学研究院学习植物病理及真菌学,1937年获硕士学位,由于成绩优异,获美国生物学会授予荣誉会员及美国植物病理学会金质奖章一枚。回国后,一直从事植物病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历任中山大学教授、华南农学院教授、广东农林处处长、华南农学院植保系系主任、华南农学院湛江分院副院长、广东植物病理学会理事。---------------------------------------------戴芳澜 字观亭,真菌学家、植物病理学家 1893年5月4日生于湖北省江陵县, 1973年1月3 日卒于北京。1911考入清华学堂预备班,两年后赴美国康乃尔大学学习植物病理学。1918年毕业,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学习一年后回国,先后任教于南京第一农业专科学校、广东省立农业专门学校,东南大学和金陵大学。1934年赴美国纽约植物园生化实验室和康乃尔大学植物病理系进行客座研究。1935年任清华大学任生物系教授,兼任农业研究所病害组主任。他仍继续真菌分类研究。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真菌和植病研究室主任,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真菌研究所所长,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委员。曾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为理事长和《植物病理学报》主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名誉理事长。他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农业科学院通讯会员。戴芳澜在真菌分类学、形态学、遗传学和植物病理学等方面发表论文和著作50多篇,为中国近代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是中国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奠基人。1930年,他发表的“三角枫上白粉菌之一新种”的论文,是中国真菌学家首次报道的真菌新种,是真菌学在中国创立的标志。他与.道奇(Dodge)合作对脉胞霉 (Neurospora) 的分类和细胞遗传学研究成果是真菌学的经典文献。主要著作有《中国经济植物病原目录》《中国真菌总汇》和《真菌的形态与分类》等。-----------------------------------------------黄齐望简历 1904年1月16日 出生于浙江省定海县。 1930年 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 1930—1933年 任浙江大学农学院助教。 1933—1935年 任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技士。 1935—1937年 留学于日本九州大学农学部。 1937—1938年 在家乡定海简师任教。 1939—1941年 任上海南通学院讲师。 1942年 任苏北南通学院副教授兼图书馆主任。 1945—1946年 任浙江省定海县立中学教务主任。 1046—1948年 任福建农学院教授兼教务主任。 1948—1949年 任中正大学教授。 1949年 任浙江省舟山中学校长。 1950—1952年 任南昌大学教授。 1953—1968年 任江西农学院教授。 1971—1979年 任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教授。 1979—1982年 任江西农业大学教授。 1982年4月13日 在南昌逝世。 主要论著 1 黄齐望.粟黑穗病对于粟株生长及收量的影响.昆虫与植病,1935,3:234—235. 2 黄齐望.烟草疫病菌〔phytophthora nicotianae(speg.)De Hann〕与木霉菌〔Trichoderma lignorum(Tode.)Harz〕拮抗作用之研究.中华农学会报,1937,162:43—50. 3 黄齐望.烟草立枯病菌之研究史略及防除法.农学月刊,1937,4(2):34—42. 4 黄齐望.1936年植病界新发现之植物细菌病.农报,1937,4:901—902. 5 黄齐望.植病界溶菌素研究概况.昆虫与植病,1937,5:368—375. 6 黄齐望.植病研究上土壤温湿度之调节装置.昆虫与植病,1937,5:478—483. 7 黄齐望.中国棉麻病害要览.上海新农出版社,1952. 8 黄齐望.1955年江西境内所发现的几种作物病害.江西植保通讯,1955,2:21—23,4:24. 9 黄齐望,欧阳谅.江西十字花科根肿病的观察和防治意见.植物保护通讯,1955,8:1—4. 10 黄齐望,陈善堃.棉花缩叶病调查.植物保护通讯,1954,5:10—11. 11 黄齐望,欧阳谅.江西作物病害名录.江西农学院学报,1957,1—10. 12 黄齐望.油菜对菌核病的抗病性和病菌寄生性初步调查.江西植保通讯,1957,3:1—4. 13 黄齐望,刘安国.都昌棉花雷害调查.江西农学院科学研究汇刊,1959,128—132. 14 黄齐望等.江西农业病虫害病害部分.江西人民出版社,1960. 15 黄齐望,陶承祥.草皮、草木灰及几种矿物质对于稻瘟病菌的抑制作用.植物保护学报,1962,1(3):326—327. 16 黄齐望,李富文等.油菜霜霉病的发生规律、病原生活力及防治研究.江西农学院学报,1963,74—82. 17 黄齐望,陈菊芳.南昌郊区辣椒两种炭疽病菌的初步研究.植物保护学报,1964,3(3):317—318. 18 黄齐望.江西桑寄生调查.植物保护,1964,2(6):267. 19 黄齐望,李富文等.棉角斑病种子带菌研究.江西植保论文选集(病害部分)1965,39—41. 20 黄齐望.棉花根肿的观察和预防.江西植保论文选集(病害部分),1965,42. 21 黄齐望,夏林元.蚕豆赤斑病病原菌的研究.植物保护,1965,3(2):62. 22 黄齐望等.水稻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江西人民出版社,1975. 23 黄齐望.江西经济植物病害志.江西人民出版社,1978. 24 黄齐望,刘安国.南昌郊区水稻菌核菌鉴定.江西植保,1978,1:42—44. 25 黄齐望.观察安义县水稻凋萎型白叶枯病纪要.江西植保,1978,1:18,2. 26 黄齐望.植医须知(一)江西植保,1978,1:46—49. 27 黄齐望.植医须知(二)江西植保,1978,2:42. 28 黄齐望.植医须知(三)病菌接种.江西植保,1979,4:50. 29 黄齐望等.稻条叶枯病概观及分生孢子促成研究.江西植保,1979,2:27—29. 30 黄齐望.植医须知(四)稻叶斑病害鉴别法.江西植保,1980,4:47—50. 31 黄齐望.防治植物病毒病的化学治疗剂研究近况.江西共大学报,1979,1:53—57. 32 黄齐望.植物感染生理.江西共大学报,1980,1:41—43. 33 黄齐望,车慕贞,廖月华.诊断二晚黄叶病纪要.江西共大学报,1980,3,4:25—26,71. 34 黄齐望.江西近年升级的稻曲病.江西农大学报,1981,2:22—26. 35 黄齐望.论农药之祸及病虫害防治.江西农大学报,1981,3,4:34—41. 36 黄齐望.植医须知(五)菌类实验的准备工作.江西植保,1981,1:30—32. 37 黄齐望.植医须知(六),植病解剖的石蜡切片.江西植保,1981,2:26—29.---------------------------------------吴友三吴友三,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他在小麦抗锈育种上培育出十多个品种,对我国东北麦区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分离、鉴定,小麦耐锈性特点和机制的理论研究上做出了重要成果。 -------------------------------------------林孔湘,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一生潜心研究柑桔黄龙病,首先证明黄龙病病原为病毒;首创柑桔繁殖材料热处理消毒方法;推行“无病虫栽培”技术,为振兴我国柑桔事业作出了卓著贡献。

曾士迈1926年4月生于北京。1948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8年7月 北京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系毕业 1948年8月 北京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系助教 1949- 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系助教 1953- 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讲师 1960- 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副教授 1964-1966 农业部派往越南执行文教援越任务 农业部派往墨西哥稻作生产考察组组长 1980- 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教授 1980-1995 历任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副主任、系主任,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研究所所长,北京农业大学学报主编等职。 1995年至今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系教授 1995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8-1953 为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病理学、植病防治等课带实验,带毕业班生产实习。 1953-1964 先后主讲普通植物病理学、植物生理病理学、植物免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 1974-1979 植物病理学(三年制,工农兵学员)。 1980-1987 植物免疫学、植物病害流行学(均为大学生课和研究生课)。 1988-1995 植物免疫学、植物病害流行学、植保系统工程(大学生课和研究生课)。 1995至今 植物病理学进展、植物抗病性专题(研究生课)。 获奖情况 1960 北京市文教卫生先进工作者 北京市委 1987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植物病害流行电算模拟 国家教委 1987 国家自然科学奖 小麦条锈病流行体系 国家科委 1989 国家级优秀教师队伍 国家教委、人事部、中国教育工会 1989 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市级奖 北京市政府 1989 北京市优秀教师 北京市政府 1989 政府特殊津贴 国务院 1989 农业部首届优秀教材优秀奖《植物病害流行学》 农业部 1990 全国首届"兴农杯"优秀农村科技图书一等奖 《小麦病、虫、草、鼠害综合治理》 科技日报、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 1996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优秀教师队伍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1996 农业部第二届优秀教材一等奖《植保系统工程导论》 农业部 1997 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植保系统工程导论》 农业部 主要著作 1960 植物免疫学 林传光 曾士迈等编 农业出版社 1986 植物病害流行学 曾士迈 杨演合作编著 农业出版社 1989 植物保护(农业科技现代丛书) 曾士迈编 安徽科技出版社 1990 普通植物病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 曾士迈 肖悦岩合编 电大出版社 1990 系统科学在植保研究上的应用 曾士迈 庞雄飞合编 农业出版社 1991 农业植物病理学(全国统编教材)第二版 修订组组长曾士迈 农业出版社 1991 小麦病虫草鼠害综合治理 李光博 曾士迈 李振歧主编 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4 植保系统工程导论 曾士迈 赵美琦 肖长林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5 植物免疫学(全国统编教材) 李振歧 曾士迈 商鸿生主编 农业出版社 1998 植物抗病育种的流行学研究 曾士迈 张树榛 科学出版社 1953-1998 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 社会活动 曾任农业部科技委员会委员(1991止)、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植保土化学科组召集人(1994止)、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1997止)、北京市政府顾问团植保组组长(1997止)、北京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1997止)等,现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报主编、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等多种学术刊物编委。-------------------------------------------周宗璜周宗璜,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他在高等真菌分类和个体发育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是中国高等真菌学科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粘菌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并率先对人参病害进行了研究,填补了我国空白。 简历 1904年8月27日 生于浙江省吴兴县(湖州)。 1920—1923年 上海青年会中学。 1923—1924年 上海圣约翰大学理学院。 1924—1928年 南京东南大学(即后中央大学)农学院。 1928—1929年 南京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助教。 1929—1934年 法国巴黎大学理学院。 1934—1937年 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技师,同时兼任中国大学生物系主任。 1937一1938年 成都四川省病虫害防治所所长。 1938—1941年 成都四川省农业改进所技正,组主任。 1941—1946年 江西中正大学农学院教授。 1946—1948年 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专门委员会主任秘书,其间兼中正大学教授。 1948—1949年 农林部棉产改进处简任技正。 1949—1952年 上海军管会农林处—华东农林部特产处副处长,中国农业科学研究社副主任。1952—1959年 公主岭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植物保护系主任。 1959—1962年 吉林特产学院教员。 1962—1981年 吉林农业大学教授,系主任。 1981年9月24日 病故。---------------------------------------------邓叔群(1902--1970)福建福州市人。真菌、植物病理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专门从事林业植物病理和粘菌、真菌的分类研究,以及中国粮棉作物--水稻、小麦、棉花病害的研究。建国以后,在他的倡导下实现了人工栽培食用、药用真菌,还成功地运用生物防治的科研成果,大面积防治森林虫害,为中国真菌学开拓了道路。他所发现的4个新属120个新品种为国际所公认,列入英国真菌研究所编的《真菌字典》中。曾发表论文70多篇,专著有《中国的真菌》等。------------------------------------------裘维蕃 Qiu Weifan(Chiu Wei-Fan)1912.5.15~植物病理学家。1912年5月15日生于江苏省无锡市。 1935年毕业于金陵大学植物病理学系。1948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院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简历历任清华大学副教授,北京农业大学一级教授,植物病理专业主任。曾任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真菌学会理事长,国际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选入国际名人录,并被选为国际传记中心管理委员会副理事长等职。 四十年代开始从事真菌分类、 生理和栽培研究, 五十年代还开展了植物病毒学和生物诊断研究。 对十字花科和茄科蔬菜作物的病毒病理学以及防治基础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对北京大白菜三大病害和华北小麦丛矮病的病原学,流行规律以及防病增产措施,都做了大面积的防治试验。另外提出研制抗病毒诱导剂可行性的理论依据,并据此研制出 NS-83增抗剂,用以抑制番茄和烟草病毒病有显著抑病增产效果,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其作用机制研究获国家教委技术进步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完成了中国第一部《植物病毒学》专著。在真菌学上,他是国际上最早发现真菌异核现象者之一;在食菌分类和栽培的基础研究上,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主要论著有《农业植物病理学》,《植物病毒学》,《中国食菌及其栽培》,《中国大白菜三大病害的研究》,《植物诱导抗性及83增抗剂的研制,作用机制和应用》,《中国丝条状病毒及其导致的病害》,《农园植病谈丛》 等百余篇或部。------------------------------------------------谢联辉 --------------------------------------------------------------------------------植物病理学家。福建龙岩人。1958年毕业于福建农学院。福建农业大学教授。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水稻病毒的种类、分布、为害、传播测报与治理,其成果被誉为是“对世界病毒作出了新贡献”;发现一种新的水稻病毒——水稻簇矮病毒,受到国际稻病学界的高度重视;报导的水稻齿矮病毒和东格鲁病毒均系中国新记录;三种病害的及时发现,有力地控制其蔓延,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较全面地研究了中国水仙、甘蔗、福建烟草、蕃茄和香蕉等植物的病毒种类、分布、发生和治理措施,报导了9个中国新记录和5个中国大陆新记录。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林亮东(1900-1974年),别号立农,香山县(今中山市)南朗镇大车人。1935年被选派到美国奥列贡大学研究院学习植物病理及真菌学,1937年获硕士学位,由于成绩优异,获美国生物学会授予荣誉会员及美国植物病理学会金质奖章一枚。回国后,一直从事植物病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历任中山大学教授、华南农学院教授、广东农林处处长、华南农学院植保系系主任、华南农学院湛江分院副院长、广东植物病理学会理事。---------------------------------------------戴芳澜 字观亭,真菌学家、植物病理学家 1893年5月4日生于湖北省江陵县, 1973年1月3 日卒于北京。1911考入清华学堂预备班,两年后赴美国康乃尔大学学习植物病理学。1918年毕业,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学习一年后回国,先后任教于南京第一农业专科学校、广东省立农业专门学校,东南大学和金陵大学。1934年赴美国纽约植物园生化实验室和康乃尔大学植物病理系进行客座研究。1935年任清华大学任生物系教授,兼任农业研究所病害组主任。他仍继续真菌分类研究。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真菌和植病研究室主任,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真菌研究所所长,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委员。曾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为理事长和《植物病理学报》主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名誉理事长。他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农业科学院通讯会员。 戴芳澜在真菌分类学、形态学、遗传学和植物病理学等方面发表论文和著作50多篇,为中国近代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是中国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奠基人。1930年,他发表的“三角枫上白粉菌之一新种”的论文,是中国真菌学家首次报道的真菌新种,是真菌学在中国创立的标志。他与.道奇(Dodge)合作对脉胞霉 (Neurospora) 的分类和细胞遗传学研究成果是真菌学的经典文献。主要著作有《中国经济植物病原目录》《中国真菌总汇》和《真菌的形态与分类》等。-----------------------------------------------黄齐望简历 1904年1月16日 出生于浙江省定海县。 1930年 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 1930—1933年 任浙江大学农学院助教。 1933—1935年 任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技士。 1935—1937年 留学于日本九州大学农学部。 1937—1938年 在家乡定海简师任教。 1939—1941年 任上海南通学院讲师。 1942年 任苏北南通学院副教授兼图书馆主任。 1945—1946年 任浙江省定海县立中学教务主任。 1046—1948年 任福建农学院教授兼教务主任。 1948—1949年 任中正大学教授。 1949年 任浙江省舟山中学校长。 1950—1952年 任南昌大学教授。 1953—1968年 任江西农学院教授。 1971—1979年 任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教授。 1979—1982年 任江西农业大学教授。 1982年4月13日 在南昌逝世。 主要论著 1 黄齐望.粟黑穗病对于粟株生长及收量的影响.昆虫与植病,1935,3:234—235. 2 黄齐望.烟草疫病菌〔phytophthora nicotianae(speg.)De Hann〕与木霉菌〔Trichoderma lignorum(Tode.)Harz〕拮抗作用之研究.中华农学会报,1937,162:43—50. 3 黄齐望.烟草立枯病菌之研究史略及防除法.农学月刊,1937,4(2):34—42. 4 黄齐望.1936年植病界新发现之植物细菌病.农报,1937,4:901—902. 5 黄齐望.植病界溶菌素研究概况.昆虫与植病,1937,5:368—375. 6 黄齐望.植病研究上土壤温湿度之调节装置.昆虫与植病,1937,5:478—483. 7 黄齐望.中国棉麻病害要览.上海新农出版社,1952. 8 黄齐望.1955年江西境内所发现的几种作物病害.江西植保通讯,1955,2:21—23,4:24. 9 黄齐望,欧阳谅.江西十字花科根肿病的观察和防治意见.植物保护通讯,1955,8:1—4. 10 黄齐望,陈善堃.棉花缩叶病调查.植物保护通讯,1954,5:10—11. 11 黄齐望,欧阳谅.江西作物病害名录.江西农学院学报,1957,1—10. 12 黄齐望.油菜对菌核病的抗病性和病菌寄生性初步调查.江西植保通讯,1957,3:1—4. 13 黄齐望,刘安国.都昌棉花雷害调查.江西农学院科学研究汇刊,1959,128—132. 14 黄齐望等.江西农业病虫害病害部分.江西人民出版社,1960. 15 黄齐望,陶承祥.草皮、草木灰及几种矿物质对于稻瘟病菌的抑制作用.植物保护学报,1962,1(3):326—327. 16 黄齐望,李富文等.油菜霜霉病的发生规律、病原生活力及防治研究.江西农学院学报,1963,74—82. 17 黄齐望,陈菊芳.南昌郊区辣椒两种炭疽病菌的初步研究.植物保护学报,1964,3(3):317—318. 18 黄齐望.江西桑寄生调查.植物保护,1964,2(6):267. 19 黄齐望,李富文等.棉角斑病种子带菌研究.江西植保论文选集(病害部分)1965,39—41. 20 黄齐望.棉花根肿的观察和预防.江西植保论文选集(病害部分),1965,42. 21 黄齐望,夏林元.蚕豆赤斑病病原菌的研究.植物保护,1965,3(2):62. 22 黄齐望等.水稻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江西人民出版社,1975. 23 黄齐望.江西经济植物病害志.江西人民出版社,1978. 24 黄齐望,刘安国.南昌郊区水稻菌核菌鉴定.江西植保,1978,1:42—44. 25 黄齐望.观察安义县水稻凋萎型白叶枯病纪要.江西植保,1978,1:18,2. 26 黄齐望.植医须知(一)江西植保,1978,1:46—49. 27 黄齐望.植医须知(二)江西植保,1978,2:42. 28 黄齐望.植医须知(三)病菌接种.江西植保,1979,4:50. 29 黄齐望等.稻条叶枯病概观及分生孢子促成研究.江西植保,1979,2:27—29. 30 黄齐望.植医须知(四)稻叶斑病害鉴别法.江西植保,1980,4:47—50. 31 黄齐望.防治植物病毒病的化学治疗剂研究近况.江西共大学报,1979,1:53—57. 32 黄齐望.植物感染生理.江西共大学报,1980,1:41—43. 33 黄齐望,车慕贞,廖月华.诊断二晚黄叶病纪要.江西共大学报,1980,3,4:25—26,71. 34 黄齐望.江西近年升级的稻曲病.江西农大学报,1981,2:22—26. 35 黄齐望.论农药之祸及病虫害防治.江西农大学报,1981,3,4:34—41. 36 黄齐望.植医须知(五)菌类实验的准备工作.江西植保,1981,1:30—32. 37 黄齐望.植医须知(六),植病解剖的石蜡切片.江西植保,1981,2:26—29.---------------------------------------吴友三吴友三,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他在小麦抗锈育种上培育出十多个品种,对我国东北麦区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分离、鉴定,小麦耐锈性特点和机制的理论研究上做出了重要成果。 -------------------------------------------林孔湘,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一生潜心研究柑桔黄龙病,首先证明黄龙病病原为病毒;首创柑桔繁殖材料热处理消毒方法;推行“无病虫栽培”技术,为振兴我国柑桔事业作出了卓著贡献。

水稻白叶枯病是水稻上的重要病害。过去日本学者作过大量研究,他们认为水稻白叶枯病病菌是经过杂草和土壤作传播媒介使水稻植株感病。只要清除稻田附近的杂草和改良土壤,就可以防止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1954年,江苏各地展开了群众性的大面积防治试验,但收效不大。1955年方中达投入了该病的研究工作。他和助手一起经常深入农村调查,在实验室和温室观察病害的发生规律,发现白叶枯病菌能在种子上成活和越冬。他们把带菌种子播种后,秧苗就发生白叶枯菌,从而提出了水稻白叶枯病种子带菌的观点。1956年初在全国水稻白叶枯病防治专业会议上首次报告了这一成果,引起与会者广泛兴趣。1956年6月,方中达参加了江苏省农业厅组织的考察团,到江阴、溧阳、扬州等地进行考察。在实地调查中,他看到白叶枯病首先从水稻叶尖开始发病,然后逐渐扩展。这给他以很大启发:病菌是否从水稻叶尖的水孔侵入的。他立即组织力量进行水孔接种试验,并取得了初步结果。方中达的研究,证实了水孔是白叶枯病菌侵入的主要途径;带菌种子长出的病菌中可以产生大量菌体,构成植株生长后期重复感染的主要来源;水稻生长后期,病菌侵入种子内部潜伏越冬,成为翌年新侵染的主要来源。根据这些结果,在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研究中,他推行选用无病种子和种子消毒等措施,在生产上收到良好效果。方中达在以后的20多年中,对水稻白叶枯病菌做了更深入的研究,其范围涉及病菌生理学;菌系分化;水稻品种抗病性鉴定及其抗病机理等等。并与其他单位合作,在抗病育种方面做出成绩。发表论文达20余篇,其中水稻白叶枯病的研究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菌系分化的研究获农业部1989年科技进步二等奖。方中达不仅在水稻白叶枯病的研究上成就卓著,为国内外学术界所敬仰。而且在植物其他细菌性病害的研究上同样贡献突出。在50-60年代,他和助手们一起发现、鉴定和命名了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李氏禾条斑病、甘薯叶斑病、生姜叶枯病等6种植物病原细菌新种。其中,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几经反复,终于得到世界公认。他还和助手提出大白菜软腐病菌从根系侵入和潜伏侵染的新观点、新理论、为防治策略和技术上的改进提供了依据。80年代初,他在江苏省对棉花黄萎病的发生和防治研究组织攻关,取得初步成果。其中“大丽轮枝菌生物学研究及其在抗病育种上的应用”获得农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棉花黄萎病综合防治研究”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枯叶病论文

1、大蒜叶枯病的原因 大蒜叶枯病由真菌子囊菌亚门枯叶格孢腔菌Pleospora herbarum ( Fr.) Rabenk侵染所致。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子囊壳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翌年产生子囊孢子引起初侵染,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随气流和雨滴飞溅进行再侵染。秋播大蒜出苗后,病残体上产生的分生孢子随气流、雨滴飞溅传播,降落在蒜叶上,引起侵染发病。 病菌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强,但需要较高的湿度。降雨和田间高湿是病害流行的必要条件。大蒜感病生育期在成株期。 一般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偏施氮肥、葱蒜类蔬菜混作、植株受伤、植株生长瘦弱和连作的田块发病重。年度间多雾、多雨的年份发病重。 2、大蒜叶枯病的症状 大蒜叶枯病主要危害叶片、叶鞘及薹茎等部位,以叶片发病为主。叶片受侵染后,表现出4种发病类型,尖枯型、条斑型、紫斑型和白斑型。病害发生严重时,叶片上病斑可穿过叶节向叶鞘延伸,使叶鞘枯黄。田间潮湿时,病斑表面产生褐色至黑色霉层。尖枯型下部叶片初呈白色圆形斑点,逐渐扩展后,叶尖变成深褐色坏死,两侧隐约有紫褐色斜纹。条斑型主要发生在中下部叶片。叶片染病,产生纵贯全叶的褐色条斑,沿中肋发展或位于叶片一侧。条斑型整个生育期可见,为田间主要病斑类型。叶片受害,病斑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色泽较深为深褐色,边缘淡褐色,两端有枯黄色坏死线,扩展蔓延后可使叶片枯黄。白色型抽薹期上部叶片出现密集圆形、卵圆形白色小病斑,边缘明显。有些白斑后期发育成紫斑。 3、大蒜叶枯病的防治方法 (1)清洁田园。大蒜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残体,减少病菌的越冬数量。 (2)实行轮作。大蒜田尽量不要连作或与葱类作物混作,提倡与小麦、玉米、豆类或瓜类蔬菜进行轮作。 (3)加强田间管理。精细整地,合理密植,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 (4)药剂拌种。大蒜播种前,用蒜头种子重量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病虫害是指由于病原菌入侵或环境条件影响而引起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植物出现叶片坏死,嫩枝,叶片上有斑块或出现枯梢,枯叶以及根部腐烂死亡,整株枯黄等现象,虫害是指由于昆虫对植物的咬食或吸食而形成的影响植物生长的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植物叶片或幼茎被咬破,出现缺损,或叶片由于吸食性昆虫的刺吸出现叶片黄化,卷曲的现象. 病害和虫害往往相互作用,相辅相成,虫害会使植物的长势减弱,抵抗力下降而容易遭受病害,虫咬的伤口往往是病原菌入侵的窗口,而且有些昆虫还可以传播病害,如蚜虫由于其口器中带有病毒,在吸食植物汁液时会将病毒传染给植物,另一方面,病害使植物生长不良,抵抗力下降,也易遭受虫害,所以往往生虫的植物也有病,生病的植物上也有虫.

叶枯病病症初期起初,叶枯病以病斑的形式出现。从四季桂的叶尖或叶缘看,最初的病斑呈黄绿色或浅棕色,一般不易观察到。中期病变逐渐扩大为红褐色或灰褐色,并开始出现明显的形状,多为不规则圆形。此时,带有病斑的叶面背面颜色很浅,但叶缘颜色较重。后期叶枯病到了后期,也是值得关注的时期。此时不仅病斑相互融合,而且开始时的小斑变成了大斑。而且病斑上会长出很多黑色的小颗粒,这其实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危害叶枯病在四季桂一年中的任何时候都能发生,会造成四季桂的枯叶大面积脱落。更有甚者,春季大量病菌传播,会使大面积桂花林无用武之地,从而给我们带来相当严重的经济损失。如何防治清除病源春季病菌会大量传播,所以预防叶枯病的方法之一就是在秋冬之交,春天即将来临的时候,将感染的叶片彻底清除。杀菌消毒灭菌主要针对移植的四季桂。移栽的四季桂除去除病叶外,还应稀释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后喷洒移栽苗进行消毒,或用高锰酸钾溶液进行灭菌。日常养护预防经常给四季桂除草松土。在通风换气的情况下,病菌不容易滋生,也不会快速传播。另外,为了提高桂花的抗病能力,炎热干燥时要及时浇水。治疗如果桂花病重,从6月开始每半个月喷一次治枯叶病的药。可以是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或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石灰双倍量波尔多液对白叶枯病也有效果。喷三四次,枯叶病就好了。

茶叶云纹叶枯病论文

富阳市茶树病虫害以虫害居多,如食叶类害虫(茶毛虫、茶尺蠖、茶丽纹象甲等)、吸汁性害虫(假眼小绿叶蝉、茶橙瘿螨等);保护天敌; 清园灭蛹、培土杀蛹;化学防治在亩幼虫量超过4500头时进行,掌握在3龄前,以低容量蓬面喷扫为宜。药剂可选用敌杀死亩用20-25毫升或天王星亩用20毫升。

茶树的主要病害有茶云纹叶枯病、茶炭疽病、茶白星病、茶圆赤星病五种病害,它们形成原因不同,防治方法也不同。下面就我们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茶云纹叶枯病是茶树上发生最普遍的一种叶部病害,主要危害老叶和成叶,多发生于叶尖、叶缘,初期叶正面出现黄绿色斑点,防治主要应从培育茶树生长健壮着手,以提高其抗病力。对发病严重的茶园,要注意加强肥培管理及时清除杂草,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促使茶树生长健壮,提高茶树本身抗病能力。

茶炭疽病一般发生在成叶上,病斑多发生在叶缘、叶尖、叶正面初现油浸状暗绿色小点,后扩大成不规则形的病斑。防治主要加强肥培管理,避免单施氮肥,结合增施钾肥,以抑制发病,在雨水较多时排水工作。药剂防治可参照茶云纹叶枯病。此外,选用抗病品种也是防治的重要途径之一。

茶白星病一般在高山茶园低温高湿的条件下,嫩叶发病较重。防治方法以增施肥料,合理采摘,促使茶树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为重点。茶圆赤星病是近年来发生较为普遍的一种病害, 尤以高山低温高湿的茶区发生较多,幼龄和壮龄茶树发病较重。茶树发病后,生长不良,芽叶细小,用病叶制成的干茶,有苦味,对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均有较大的影响。防治方法:对发病较重的茶园喷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5% 灭菌丹可湿性粉剂400倍液,50% 代森铵1000倍液,75%百菌清800倍液,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茶炭疽病,茶云纹叶枯病,白绢病,茶根癌病,茶毛虫,你要有针对性的使用药物,要控制好药物的浓度,也要注意喷洒的范围。

茶云纹叶枯病发病时,成叶和老叶上的病斑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初为黄褐色,水渍状,后转褐色,其上有波状轮纹,最后由中央向外变灰白色,上生灰黑色、扁平圆形小粒点,沿轮纹排列;嫩叶病斑圆形,褐色,后变黑褐色枯死;枝条上产生灰褐色斑块,稍下陷,上生灰黑色小粒点,最后枝梢回枯;果实病斑为圆形,黄褐色至灰色,上生灰黑色小粒点,病部有时开裂。发生严重时,茶园成片枯褐色,致使幼龄茶树整株枯死。

茶云纹叶枯病病症(西双版纳)

茶云纹叶枯病成熟叶片病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