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中华医学杂志宋国营

发布时间:

宋国营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创刊于中华医学会成立的1915年。创刊之初是中、英文双语期刊,英文刊名为 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 。1932 年,中华医学杂志的英文部分与中国博医会的英文杂志 China Medical Journal ( 博医会报 )合并,以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为刊名出版;中文部分仍称 中华医学杂志 继续出版,并继续保留 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 的英文刊名,现在 ,在中华医学杂志的论著类文章中依然保留英文的作者姓名、通讯地址和严格的英文摘要。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等国家科技信息情报部门均把中华医学杂志列为核心期刊。

《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联系方式:公司电话,公司邮箱,该公司在爱企查共有8条联系方式,其中有电话号码3条。

公司介绍:《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是2009-03-12在北京市东城区成立的责任有限公司,注册地址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西大街42号。

《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法定代表人魏均民,注册资本100万(元),目前处于开业状态。

通过爱企查查看《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更多经营信息和资讯。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中华医学杂志宋国营

性病在中国古代有一个很香艳的名字:花柳病,它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名句“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花柳病起源于何时,已不可考,但有文字记载的,始于东汉末年华陀的《华陀神医秘传》。1920年在安徽亳州藏书家姚氏墨海楼的故纸堆中发现了年代久远的《华陀神医秘传》手写本,经考证确非伪托之作,其中有15种治花柳病的处方,而且记载了前阴溃烂、脱落、鼻柱将落这些可怕的症状,而华陀能治愈它,“即已脱落者,亦能重生”,如果所言不虚的话,则实在是医学上的一大奇迹。其后,隋代巢元方《病源候论二十四·花瘘候》云:“风湿容于皮肤,与血气相搏,其肉突出,如花开状。”唐孙思邈《千金要方》云:“交合事,蒸热得气,以菖蒲末白梁粉敷合,燥则湿痛不生。”又说:“治阴恶疮,以蜜煎甘草末涂之。”宋窦汉卿《疮伤经验全书》云:“霉疮由于与生疳疮之妇人交合熏其毒气而生。”这些疾病的症状颇似现代性病梅毒,但由于古人对性病的概念认识不清,容易将性病与风疠(麻风病)等混为一团。明代以后,花柳病风行一时,尤以杨梅疮为重,汤显祖甚至写诗给朋友,嘲笑他染上花柳病。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5年)出版的俞辨《续医说》“萆薢土茯苓条”云:“弘治(明孝宗年号)末年民间患恶疮,自广东人始。吴人不识,呼为广疮,又以其形似,谓之杨梅疮。若病人血虚者,服轻粉重剂,致生结毒,鼻烂足穿,遂成痼疾,终身不愈云。”万历十八年(公元1588年)出版的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十八“土茯苓下集解”云:“土茯苓,楚蜀山菁中甚多蔓生,昔人不知用此,近世弘治正德(明武宗年号)间因杨梅疮盛行,率用轻粉药取效。毒瘤筋骨,溃烂终身。至人用此,遂为要药。”又云:“杨梅疮古方不载,亦无病者。近时起于□表,传及四方。盖□表风土卑炎,岚瘴熏蒸,饮啖辛热,男女淫猥,湿热之邪,积蓄既深,发为毒疮,遂致互相传染,自南而北,遂及海宇云。”但在探究该病产生的根源时,人们意见并不统一,主要分为三类:一类认为与气候环境有关,由于该病始于岭南之地,“卑湿而暖,霜雪不加。蛇虫不蛰,凡污秽蓄积于地,一阳来复,湿毒与瘴气相蒸,物感之则霉烂易毁,人感之则疮疡易侵。”二类认为与社会风气有关,岭南之地,“男女淫猥”,性关系紊乱,容易染疾。三类认为与外来影响有关,杨梅疮始于15世纪的广东,至明武宗正德年间蔓延发展,而此时葡萄牙人曾于在此期泊于澳门,是为现代欧洲国家与中国通商之始,故该病极有可能由欧洲传入。既然是花柳病,自然与“寻花问柳”有关,因而古代医师通常把经由嫖娼卖淫招致的性病,统称为“花柳病”。“花柳病”病名最早出现于中华医学杂志上是1921年,俞凤宾所著《花柳病之陷溺个人及危害群众》。花柳病英文缩写VD,取意于爱神维纳斯,这一名称倒颇合中文含义,因为花柳病与男女之间的性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花柳病,也成为对寻花问柳之人绝佳的讽刺。中国古代,花柳病多发生于宫庭、青楼之上,王孙公子与富贾豪绅之间,因而也被称为“富贵病”。但到了现代,随着性观念的开放与交往自由,花柳病也像那“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人们给它取了个中性化的名字:性病。此时的它,像一团驱之不去的阴影,笼罩于人们的生活。

天花 。花柳 。

性病(STDs)是一种由细菌、病毒或其他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可以通过性接触传播。在中国古代,由于医疗条件的限制,人们可能无法诊断和治疗性病。然而,一些古代文献和传说中提到了性病的存在,包括梅毒、淋病、生殖器疱疹、尖锐湿疣等。- 梅毒:梅毒是一种古老的性病,在中国古代被称为“杨梅疮”,主要症状包括硬下疳、皮疹、骨关节病变等。在中国古代,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性接触传播,治疗方法主要是使用中药和针灸。- 淋病:淋病是一种由淋病奈瑟菌引起的性传播疾病,在中国古代被称为“淋病”,主要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痛、尿道口红肿等。在中国古代,淋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使用中药和针灸。- 生殖器疱疹:生殖器疱疹是一种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性传播疾病,在中国古代被称为“阴疮”,主要症状包括生殖器周围出现水疱、溃疡、疼痛等。在中国古代,生殖器疱疹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使用中药和针灸。- 尖锐湿疣:尖锐湿疣是一种由人乳头瘤病毒引起的性传播疾病,在中国古代被称为“臊瘊”,主要症状包括生殖器周围出现单个或多个乳头状、鸡冠状、菜花状等。在中国古代,尖锐湿疣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使用中药和针灸。总之,中国古代存在一些性病,但治疗方法相对简单。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性病认识的提高,现代医学已经能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手段。同时,我们应该加强性病预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宋国银中华医学杂志

李明,1956年3月出生,青岛市人。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皮肤科主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皮肤病与性病学系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于青岛医学院医学系本科毕业后留校,历任皮肤科住院医师和主治医师。此间师从秦士德教授完成硕士生学习。1988年,首次报告了海洋刺胞动物引起的沙蛰皮炎和佳美羽螅皮炎。1989年春至1991年冬,在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师从著名结缔组织病专家施守义教授攻读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结缔组织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博士毕业后到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皮肤科工作至今。1997-1998年,到美国圣地亚哥Scripps研究所TanEM领导的自身免疫病中心做访问学者。近年来,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过多项国家级课题,包括两项关于结缔组织病方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研究。指导过10多名硕士生,8名博士生。2006年,担任第二届中国皮肤科医师年会学术委员会主席。从事皮肤科工作二十余年,一直在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皮肤科从事医、教、研工作。临床基本功扎实,尤擅长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系统性硬皮病等结缔组织病和荨麻疹、湿疹、皮炎等过敏性皮肤病的诊治。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参加过《杨国亮皮肤病学》、《皮肤病学》教材、《临床免疫学》、《免疫皮肤病学基础与临床》中结缔组织病章节以及《国家处方集》中皮炎湿疹用药章节的编写。同时担任《中华皮肤科杂志》、《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等8个皮肤科杂志的编委。尚兼任中国皮肤科医师协会执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科分会常委和免疫性皮肤病学组组长、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科分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孙建方,1957年2月出生,青岛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副所长,皮肤病理研究室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病分会副会长、皮肤病理委员会主任;中华医学会皮肤病性病学分会常委、委员,皮肤病理学组组长、副组长;亚洲皮肤科学会理事;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入选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国家食品及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审评委员;中华医学会江苏省皮肤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皮肤病理学会主任委员;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首席医学专家。《中华皮肤科杂志》副总编;《临床皮肤科杂志》、《中国皮肤病性病杂志》、《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国际皮肤性病学病杂志》等9本专业杂志的编委。孙建方,教授长期工作在临床第一线,在皮肤病学专业有宽广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基本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少见和疑难皮肤病的诊治,同时对皮肤组织病理诊断有很深的造诣,曾在国际首报皮肤病4种。曾负责包括国家自然基金在内的20余项科研基金课题,对皮肤黑素瘤、淋巴瘤、尖锐湿疣、银屑病等疾病的病因学及实验诊断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发表论文220篇,主编或主译专业图书4部,参与过21部专业图书的编写。获奖5项。培养博士生27名,为全国培养皮肤病及皮肤病理进修医师数百名。多次获得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优秀教师的光荣称号。现为全国政协委员,农工民主党江苏省省委副主委。

闫小平: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会员。担任《中华临床杂志》、《中华实用医学杂志》和《军医进修学院学报》编委,《中华中医医杂志》常务编委《解放军医学杂志》等期刊杂志特药审稿人。从事呼吸内科医疗、保健、科研和教学工作20余年,专业技术全面,对急性肺损伤临床及基础研究,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肺心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发表了论文70余篇,作为副主编出版专著1部,参与撰写专著5部,获三等奖一项,济南市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 1956年5月出生,1980年7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现任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省中医院老年病、呼吸科主任、硕士生导师。专业特长:从事中医内科30年,临床重视中医辩证与西医病相结合,治疗与调养相结合,治法不拘一格,讲究实效,突出中医特色。擅治病种: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咳嗽变异型哮喘、老年人哮喘、肺结缔组织病、肺间质纤维化、胃食管反流性咳嗽。

其代表性论文: 1 秦万章,75例播散型红斑狼疮辨证论治的探讨. 上海中医药杂志,1965,1:18 2 秦万章,活血化瘀疗法在皮肤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及其原理的初步探讨. 上海第一医学院学报,1976,1:64 3 秦万章,等. 血瘀症的本质及活血化瘀原理的初步探讨. 自然杂志,1979,2(2):115 4 秦万章,等. 雷公藤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103例报告.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1981,94(12):827 5 秦万章,等. 胶原病及其重叠胶原病活血化瘀治疗与免疫实验研究.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3,3(4):210 6秦万章,等. 银屑病的血清唾液酸及环核苷酸的含量与评价. 中华皮肤科杂志,1984,17(3):167 7秦万章,等. 29例皮肌炎或多发性肌炎有关的重叠综合征的探讨. 中华医学杂志,1985,65(3):175 8秦万章,等. 胶原病血瘀证的天然杀伤细胞、β2-微球蛋白及纤维蛋白结合素免疫实验的联合研究.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11(6):665 其代表性著作: 1 《中西医结合研究丛书、皮肤病研究》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0. 2 《中国中医秘方大全、外科分册》文汇出版社 1995. 3 《活血化瘀研究》科技出版社 1984. 4 《雷公藤治病顾问》文汇出版社 1995. 5 《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皮肤病》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1997. 6 《银屑病防治》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7. 7 《红斑狼疮防治》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9. 8 《脱发》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0. 以上成果受到国际科技界的重视,其突出的成就被收入英国剑桥、美国北卡国际传记中心的《世界名人录》,列入世界有杰出贡献的人物之列。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宋轶

R4 临床医学类核心期刊表1、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3、中国临床康复(改名为: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4、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5、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6、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7、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8、中华护理杂志 9、临床检验杂志 10、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11、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12、中国急救医学13、检验医学 14、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15、中国全科医学 16、中国实用护理杂志17、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18、中国输血杂志 19、中国实验诊断学 20、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1、护士进修杂志

科研成果医院坚持科教兴院,取得丰硕成果。自2000年来,已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每年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等科研项目二百余项,现主持在研的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人才与重点项目、863项目等。实验室和诊疗基地医院设有卫生部临床药理研究基地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机构(13个专业)、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扶植学科,24个卫生部专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浙江加州国际纳米技术研究院第一分院正式挂牌成立,10个浙江大学医学研究所和同时拥有人体和动物PET的医学PET中心,承办中华系列杂志之一《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医院重视医疗质量管理,院内附设浙江省各类医学技术指导和质量控制中心:浙江省急诊医学质量控制中心浙江省临床麻醉质量控制中心浙江省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中心浙江省烧伤救治技术指导中心浙江省药物滥用监测中心浙江省临床营养指导中心浙江省病历管理质量控制中心浙江省骨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浙江省高压氧医疗量控制中心浙江省超声技术指导中心浙江省神经外科技术指导中心

一、中国指南1、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发布日期:2015-04-30制定者: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出处: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5,48(04):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发布日期:2014-04-15制定者: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出处: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5,48(04): 258-273.解读:王拥军教授解读2014年中国缺血性卒中和TIA二级预防指南3、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发布日期:2015-05-31制定者: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介入诊疗指南撰写组出处: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5,48(05): 、中国卒中中心建设指南发布日期:2015-06-20制定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NHFPC),神经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出处:中国卒中杂志.2015,10(6):、2015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抗血小板策略中国专家共识发布日期:2015-03-24制定者: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介入学组出处:中华医学杂志.2015,95(11):、2015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发布日期:2015-03-17制定者: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介入学组出处:中华医学杂志.2015,95(11):648-653.二、美国指南1、2015 AHA/ASA指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血管内治疗(更新版)英文标题:2015 AHA/ASA Focused Update of the 2013 Guidelines for the Early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Regarding Endovascular Treatment发布日期:2015-06-29制定者: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卒中协会(ASA)出处:Stroke. 2015;46:000-000.翻译:美国更新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指南(2015版)2、2015 AHA/ASA自发性脑出血管理指南英文标题: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 Guidelin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发布日期:2015-05-28制定者: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卒中协会(ASA)出处:Stroke. 2015 May 28.翻译:AHA/ASA发布最新自发性脑出血指南3、2015NCS循证指南:大面积脑梗死的管理英文标题: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Large Hemispheric Infarction : A Statement for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Neurocritical Care Society and the German Society for Neuro-Intensive Care and Emergency Medicine.发布日期:2015-01-21制定者:美国神经重症监护学会(NCS)出处:Neurocrit Care. 2015 Jan 21翻译:2015幕上大面积脑梗死指南推荐意见(全)4、2015卒中相关性肺炎的诊断建议英文标题:Diagnosis of 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Pneumonia in Stroke Consensus Group.发布日期:2015-06-25制定者:卒中肺炎共识组(Pneumonia in Stroke Consensus Group)出处:Stroke. 2015 Jun 25.三、其他指南1、2015CAEP立场声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英文标题:Canadian Association of Emergency Physicians position statement on acute ischemic stroke.发布日期:2015-03-20制定者:加拿大急诊医师协会(CAEP)出处:CJEM. 2015 Mar;17(2):、2015 HSFC加拿大卒中最佳实践建议:情绪,认知和中风后疲劳实践指南(更新版)英文标题:Canadian Stroke Best Practice Recommendations: Mood, Cognition and Fatigue Following Stroke practice guidelines, update 2015.发布日期:2015-06-29制定者:加拿大心脏与卒中基金会(HSFC)出处:Int J Stroke. 2015 Jun 、2015急性脑卒中入院治疗首个72小时的分类、治疗和转移建议英文标题:Triage, Treatment, and Transfer: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Recommendations and Models of Nursing Care for the First 72 Hours of Admission to Hospital for Acute Stroke.发布日期:2015-01-06制定者:国外神经内科相关专家小组(统称)出处:Stroke. 2015 Jan 、2015韩国卒中指南:房颤和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抗血栓形成的管理发布日期:2015-05-29制定者:韩国卒中学会(Korean Stroke Society)出处:J Stroke. 2015 May;17(2):210-5.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郑国营

北大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始建于1955年,涉及口腔颌面整形,功能重建,口腔颌面肿瘤,口腔颌面种植,口腔颌面创伤,口腔颌面炎症等.北大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研究性课题分工细,目 前成立的医疗中心有正颌外科中心,唇腭裂治疗中心,牙种植中心,颞下颌关节病及口腔面痛治疗中心,颌面创伤中心,涎腺病中心等;同时各医疗中心又密切合作,相互支持使我科一方面整体综合医疗水平高,一方面各分支学科能向纵深发展,与国内及市内相应专科相比,具有明显的特色.1996年作为重点学科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作为重点临床学科.在学科建设方面,我们一直坚持全面高水平,重点有特色的方向,以努力保持国内的领先和国际先进为目标,全面进行学科建设.北大口腔医院颌面外科目前共有病床111张,床位使用率达88%以上,平均住院日低于16天,年手术例数超过2000例.口腔颌面外科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授权的博士学科点单位.1984年培养出我国的第一位博士,现已培养出博士59名,硕士40名,七年制本硕连读生20人,博士后5人. 口腔正畸科创建于1949年,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口腔正畸诊室,初期即具有一定规模。1977年经卫生部批准成立口腔正畸科,并确定为口腔医学二级学科。1996年被批准确立为211重点工程学科。口腔医学专家毛燮均教授一手创建了学科,是著名的学科带头人。建立以来,共取得国家级科研成果4项,部市级科研成果21项,局级科研成果9项,在口腔界排名第一。承担科研基金项目2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研基金9项,占据首位。目 前30名医师人员中,80%拥有博士学位,60%有一年及以上的海外留学经历。拥有以毛燮均教授、黄金芳教授、傅民魁教授为代表的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学科带头人,在全国口腔正畸学界享有极高学术声誉。在学科的创始阶段:毛燮均教授(1901-1979)是我国著名口腔医学家、教育家,是我国口腔正畸学科奠基人,为我国口腔正畸学科的创立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大贡献。1930年以博士学位毕业于华西协和大学牙医学系,历任北京医学院院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口腔科杂志》总编辑,中华医学会理事,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口腔专题委员会主任委员,是口腔界仅有的一级教授。半个多世纪前他提出了“口腔医学是一门生物学科”,“口腔医学与其它医学各科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有着重要关系”,在学术思想上取得了重要建树。经他锲而不舍的努力,促使狭隘的牙医学转变为口腔医学,并发展为一门有独立理论、操作基础的科学科目。今天,口腔医学与医学各科,生命科学,信息工程学科的结合使之飞速发展,更体现出毛燮均教授学术思想的精辟。黄金芳教授(1922-1997)于1949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历任北京医学院院务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口腔科学会口腔正畸专业学组第一任组长,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正畸专业委员会顾问,卫生部高等医药院校口腔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等6种期刊编委和特约编委。经她的不懈努力,使口腔正畸学首批成为口腔医学的临床博士点,从口腔矫形学中分离出来建立独立教研室,出版全国统编的口腔学专科教材,任第一版《口腔正畸学》统编教材主编,为口腔正畸今天的蓬勃发展局面奠定了第一块最为坚实的基石,加快了我国口腔正畸学科的发展。 修复科位于门诊楼的一层,是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院最大的门诊科室,全科共有大小诊室六间,口腔综合治疗台50台,日门诊220人次左右。修复科技术力量雄厚。目前有在职人员45人,其中医师28人;护师14人;教辅人员3人。修复科的医疗、教学、科研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医师中有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常委1人;北京口腔工作者协会副会长一人,常务理事一人;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技术学组副组长一人,常委一人;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编委2人,审稿人5人;中华口腔医学会医学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国际牙科研究会会员3人;国际牙科学会亚洲分会会员2人。 临床业务范围包括龋病、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诊断与系统防治,牙齿硬组织发育缺陷的诊断与治疗,牙齿医疗美学修复等。目 前拥有牙科椅位数30,主任医师(教授)6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6人,主治医师11人。科室承担北京大学口腔医学本科生、研究生和进修生的教学任务,承担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科室近五 年来承担国家自然基金研究项目3项,教育部研究项目1项,卫生部研究项目2项,北京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1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科室现任主任高学军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曾留学英国和美国。兼任中华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闫福华,男,1963年12月出生,1985年7月毕业于遵义医学院口腔医学系,1993年6月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1998年5月国家公派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牙学院学习 。现任福建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附属口腔医院院长,福建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系全国高校口腔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口腔医学会中青年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牙周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国际牙医师学院院士、亚太牙周病学会会员、福建省口腔医学会会长、《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编委、《口腔医学研究》杂志副主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重大科研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主译、主编、参编学术专著5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牙周病学领域的研究居国内前列。福建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福建省师德标兵、福建省卫生系统医德标兵、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