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城市病论文

发布时间:

城市发展与城市病论文

杨保军:我国城市化概述杨保军:大家好,今天借这个机会,利用一点时间跟大家一块探讨一下中国的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概念。 什么是城市化?这个问题跟在座各位有关,因为我们房地产开发实际上是要提供住房给大家住的,并且主要是给城里人住,在农村还不存在房地产市场。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不同的学科是从不同的视角来研究城市化的,比如社会学更关注城市生活方式的发展过程;人口学家关注的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经济学主要研究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集聚过程;地理学关注经济区位向城市的集中过程。综合起来看,城市化应该体现四个方面特征:第一是人口和非农活动向城市的转型、集中、强化和分异;第二是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第三是城市的经济、社会、技术变革的扩散;第四是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城市价值观念的扩散。说到这,我们就可以想一想,事实上我们房地产商提供的产品是什么?我觉得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一个建筑产品。 城市化用什么来度量它?就是城市化水平,它的计算就是城市人口除以总人口,城市化在推进过程当中有一个特点,就是它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是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这个阶段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中期阶段是城市化水平在30%至70%,这是一个加速的阶段,我们中国目前就处在这样一个加速的阶段;后期阶段就基本上稳定了,城市化水平在70%至90%。 回顾我们国家的城市化历程,从政府的态度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70年以前,基本上就是抑制,当时我国走的是一条非城市化的工业化道路,建国以后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政府努力推动工业化,但是我们的工业化不是和城市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工业虽然发展了,但是城市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到1980年代,学界在积极探讨、推动,而政府持一种观望的态度,当时的红头文件中基本没有出现城市化这样的术语;1990年代,转变为推进和积极的支持。目前我们国内的基本状况是,从1978年以来到现在,城市化水平从%提高到2001年的%,到去年是39%。当然我们国家的城市化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大家通常说到的问题有: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阶段;城市体系的宏观布局、规模、结构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缺乏在全球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际性大都市;城镇密集地区各类城市功能分工不明确,结构趋同;广大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不足,现有城镇的要素聚集、辐射和带动能力弱;城镇质量和管理水平不高,小城镇数量偏多、规模偏小。 城市化进展快慢跟动力机制有关。改革开放前我们国家城市化进程比较缓慢,为什么?因为那个时候主要是政治因素为主导,政治因素没有办法提供连续的、强大的动力。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发生了变化,国家超经济强制因素的减少以及市场因素的增加,导致城市化快速发展,其动力因素有四个方面:一个是农村工业化,一个是比较利益驱动,一个是农村剩余贡献,一个是制度变迁促进。 二、城市化道路 针对国家城市化道路,学术界曾经有过许多争论,归纳起来有主张走小城镇的道路,这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第二种是主张重点发展中等城市,因为大城市有大城市的毛病,小城市有小城市的不足,这属于折衷的思路;还有一种就是主张搞大城市,这主要是从聚集经济角度出发;还有就是大中小城市共同发展;此外,还有主张重点发展中小城市,主张重点发展大城市与小城镇等观点,各种观点都有各自的若干理由。从模式上有提出要走持续发展的道路,有提出来要把区域经济与城市化融合,有提出来要根据地域的特征来确定自己的不同模式,也有提出来要运用市场机制来调节,因为大中小不是我们说了算的。 尽管有很多争论,但是最终国家制定的政策在16大报告当中表述得十分清楚,16大报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城市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我们选择的道路一定是要符合中国国情的。我们的国情是什么?就是农村人口规模大,经济相对落后,资源相对贫乏,地区差别大。在这种国情下,照搬国外的模式显然行不通。这个政策有几个含义,第一就是要适度城市化,建立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第二就是大城市是作为骨干的,中小城市是作为主体的,小城镇是作为基础的。在推进方式上,则强调市场机制和行政机制有机结合,要多渠道、多元化、多模式地推进。 经过论证,我们认为这条道路是可行的。总的来看,适当加大大城市的发展,增加大城市的数量,是完全可行的。中小城市数量已经很多了,但是平均的规模不大,应该控制数量、扩大规模、提高素质。中西部城市有所不同,它主要是大中小这三者之间脱节,另外城和乡之间也脱节,所以它应该关注中等城市的发展,通过完善大和小之间的过渡环节,来健全城镇体系。 有几个关于城市化方面的误区需要在认识上加以澄清。第一个误区就是长期以来我们认为城市发展必然就会引发“城市病”。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城市认识的加深,如果规划得当的话,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防止或者缓解城市病的;第二就是认为必须要控制大城市的发展。第三就是均衡论,认为城市化结果应当均衡分布。事实上均衡是一种理想的追求,城市化更应该考虑地理基础、发展阶段和生态条件的差异性。 三、世界城市化特征与趋势。 二战以后,世界城市化表现为四个特征:第一,发展中国家是世界城市化的主动力;第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还是欧美发达国家;第三,大城市的规模和数量增长明显,而且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非常突出;第四,出现了多个大都市连绵带,也出现一些全球性的城市。 发达国家的城市在这个阶段又有哪些特征呢?第一,城市经济已实现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变,在这个阶段它的办公、写字楼的需求会显著增加;第二,第三产业当中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就是传统服务业下降,但是生产性服务业上升;第三,城市人口增长不再是自然增长,而主要是来自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和国际移民;第四,世界资源向发达国家的城市集中,纽约、伦敦、东京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我们看看这张图,这是全球夜间景象,越亮的地方说明城市经济越发达。从全世界范围内看,出现了六个大都市连绵带,这也是经济最具有活力的区域。记得潘石屹曾经说过一段话,多年前他在北京选择地块开发楼盘,很久拿不定主意,开着车满北京选地。晚上也开车转,突然发现东边晚上灯光最亮,就决定在那里盖楼,这就是后来的现代城。这种决策是有一定道理的。世界城市越来越重要,根据学者研究认为目前有6个:东京、洛杉矶、伦敦、巴黎、芝加哥。 在这个阶段,发展中国家具有什么特征呢?第一,仍是世界城市化的主要动力;第二,一批全球性城市将可能出现,并成为世界经济重要中心;第三,知识和技术资源的意义更为关键;第四,一些传统的发展因素的状况和变化,仍然继续影响着城市形态的演变,也就是说,不仅仅是新经济因素左右一个城市的发展,传统的一些要素还在发挥作用;第五就是政府的财政能力较低,这将继续制约着城市解决其经济社会问题的能力。 我们看一下国外两种城市化演进模式,一种是欧美模式,属于市场主导型城市化。它的城市化与市场化、工业化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工业发展、社会分工和市场细化的自然结果。从城市的规模结构看,各国因资源条件不同而有差异,如英国、美国、日本以大城市为主,而德国、荷兰、奥地利以中小城市为主。在其城市化过程中,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突出,值得我们吸取教训。还有一种就是墨印模式,属于政治主导型城市化。由于实行赶超战略,在政府主导下向工业和城市倾斜,城市化推进速度过快,城市发展缺乏经济基础,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应吸取国外经验教训,以市场为主导,同时加强政府引导。 四、我国城市化轨迹与特征 我国城市化轨迹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1949年至1957年是起步期,比较正常,平缓上升;1958年至1965年是动荡期,大起大落; 1966年至1978年基本上是停滞期;1978年至1984年是恢复发展期;1985年至1992年是平稳发展期;1993年以后是加速发展期。 动力机制的演变也发生一些变化:首先,改革开放前农业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城市化的最基本因素;其次,在特定的发展环境下,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经历了一个与国际经验相偏离、后来又慢慢接近的过程;第三,城市化滞后和第三产业低水平互为因果;第四,政策因素对城市化的影响非常大;第五,改革开放以前,市场机制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长期受到抑制。 我国城市化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第一,已经进入加速阶段;第二,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上海、北京、天津三个直辖市,从省一级来看,城市化水平在50%至70%的有广东、辽宁、黑龙江,40%至50%的有吉林、内蒙、江苏、浙江、福建、湖北,30至40%的有山东、陕西、山西、宁夏、重庆、青海、新疆、海南,30%以下的有河北、河南、安徽、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西藏(这是前两年的数据,现在都有所提高)。第三,各类城镇均得到较快的发展,初步形成较为合理的城镇体系。第四,外来务工人员成为城镇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珠三角就有1741万外来务工人员;第五,小城镇发展迅速,积极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第六,国家、民间、外资共同推动,呈现出动力主体多元化特征。第七,区域经济发展优势显现,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镇密集区逐步形成并扩大,形成区域联动之势。 目前需要关注的一些问题是:制约城市化的制度障碍仍然存在;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重视数量、规模,轻视质量和内涵;包括一些形象工程、盲目扩大行政区等不恰当的行为;小城镇有贪多、一哄而上、盲目发展倾向;城市发展缺乏区域整体协调,横向联系比较薄弱,区域经济的一体化程度比较低;准城市人口数量大,市民化任务十分艰巨。 五、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 新型工业化有别于传统工业化。在今后的发展中,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将互为前提,相伴相随,共同构成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两条主旋律。城市化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同时又是一个发展动力。工业化要有效促进城市化,应该有四个条件:第一就是工业化水平要不断提高;第二是产业结构要递次升级,就是由轻到重、再到第三产业;第三是企业的规模化与专业化发展;第四是大众的广泛参与。具备了这四个条件,二者之间就会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 回忆一下我们国家从解放一直到改革开放前,我们走的是非城市化的工业化道路,如山、散、洞,结果,工业化水平提高的同时,城市化依然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以后到1990年代中期,我们实际上做的是产业结构补足性的调整期,工业化和城市化开始实现初步结合;1990年代中期以来又重新进入了新一轮重工业化过程中,正如我们看到的,许多钢铁、炼油项目都在上马。 加快城市化还需要我们的制度创新。比如要建立公平公正的人口流动制度,这个制度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开始推动;第二是统筹城乡基础教育,落实9年义务教育;第三是完善城市土地市场机制;第四是建立适应于创新社会的政府职能框架;第五是关注城市贫困,减少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矛盾积累。 六、城市化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可以肯定地说,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或者呈同步增长趋势。看看这张国内的夜间景象图就会发现,越亮的地方就是越发达的地区,大面积的亮块就表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育程度较高。由于地理条件、资源环境、历史文化、发展基础和阶段等的差异,我国不同区域的发展模式也有各自的特点,目前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大区域有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这些区域协调联动发展,将比单个的城市更具有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我们可以看到东部沿海一带这种区域经济的优势比较明显,而西部地区往往是以点带面的形式,所以若在西部投资,一般来说就是选择中心城市的多,而它下面的中小城市市场需求和经济实力就明显要弱得多。 以制造也为例,我国有16个工业增加值超过千亿元的城市,其中长三角占7个,珠三角占3个,东北占1个,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的城市榜上无名。 第七,城市化发展预测。 国家制定“十五”计划时,有关部门曾做过研究,预测到2015年左右,我们国家设市城市将达到800个,建设镇数量则略有减少,转移亿农村人口,百万人口城市的集中度提高。规模结构将会发生一些变化,超大城市从11个增加到20个,特大城市由23个增加到35个,大城市由44个增加到60个,中小城市由588个增加到650个;城市群也将出现较大的发展,其中珠三角、长三角是第一层次;第二层次就是京津塘、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厦漳泉,长株潭,河南中部、四川盆地、长江中游等城市群。从城市化质量方面说,将出现社会稳定、生活环境改善,生活质量提高。 不久前,中国工程院的一项研究表明,1978年至2002年,城市化率与工业增加值线性相关系数为%,与第三产业增加值相关系数为98%,因此选择后者来建构预测模型。根据第三产业和城市化的相关模型预测,到2010年城市化率为53%(误差为正负个百分点),年均增加至个百分点;2020年城市化率为64%(误差为正负个百分点),年均增加至个百分点。这里我们不妨对照一下国际经验,在城市化加速期,日本年均提高个百分点,韩国年均提高个百分点。 八、城市化战略的政策着力点 适度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着力:第一,建立健全面向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二,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保障公民的迁移和择业自由,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合理的有序流动。比如说珠三角有近两千万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当中有很多人想留下来,但是由于制度障碍,难以本地化,所以只能回到农村。如果政策障碍得以消除,他们能合法地转变成市民,则会促进城市化进程,也会带动市场需求。第三,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排除农民变市民的障碍;第四,深化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第五,引导产业、就业结构重组;第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市发展提供良好条件;第七,加紧编制各层次的城市规划,引导要素合理有序流动;第八,多元化筹资,探索城市建设投融资新机制。网上还有很多,很容易搜到的,呵呵。

你可以去看看(城镇化与集约用地)上的文献,自己去找下这类的资料

是的,城市的发展既带来了经济、文化和社会的繁荣,也带来了环境、交通等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城市病”。正确看待城市病,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政府需要加强规划和管理,合理控制城市规模和增长速度,建立科学、绿色、智能的城市发展模式,同时注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其次,社会各方面也需要积极参与城市治理,包括企业、居民、社区组织等,共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浪费和污染,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和环保行动,共同建设美好的城市。

城市病。论文

“城中村”的存在,为本地农民增加收入、以房租分享城市化带来的级差收益提供了机会,为外地人口以低房租成本和生活成本在城市谋生提供了方便。但是,城乡结合部的自我无序蔓延,也带来大量社会问题,滋生越来越严重的“城市病”。巨量流动人口在“城中村”栖居,无法融入城市,也使得这种“城市病”在各类城市的局部区域加剧。 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城中村”问题能否解决好,越来越成为地方政府治理的重要课题,成为城市健康发展的头等大事,也是影响社会稳定与政治安定的关键问题。 为了找出破解“城中村”问题的方案和路径,本调研组从北京2010年启动的50个重点村改造入手,寻求 “城中村”问题的解决方案,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思路与做法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地区主要分布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四区与大兴、通州、顺义、昌平、房山、门头沟六区相接壤的地区,涉及77个街道乡镇和1673个社区(村),本市户籍人口万人,流动人口万人。城乡结合部地区的流动人口占到全市流动人口总量的。 北京市政府于2008年在海淀北坞村和朝阳大望京村进行试点后,2010年启动50个城乡结合部重点村建设工程,为破解城乡结合部难题进行探索。 此次改造的目标为:以保护农民利益和原住农民彻底融入城市为前提,使农民成为有住房、有产业、有就业、有股权、享受社保和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新市民,实现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完全城市化。1.整合土地在重点村改造中,政府并没有直接把农村集体土地全部征为国有,在城市化改造后拆迁整理出来属于农村的集体剩余土地,即安置房、集体产业所占土地,可以不改变所有制性质,直接参与城市建设,用于农民安置的产业项目可以定向出让供地,允许农民在建设用地上建租赁房。 土地也是重点村城市化改造的重要资金来源。政府通过优先安排用地指标、统筹融资抵押物及土地储备上市来实现城市化建设项目的资金平衡。 通过土地融资和集体所有制不变,“城中村”既能实现土地重新安排用途、集约利用,也能获得未来的集体土地收益,有利于农民的生存和发展。 50个重点村改造,拆迁整理出45平方公里土地,其中平方公里建回迁安置房,平方公里建集体产业,13平方公里回建绿地,4平方公里建设基础设施,平方公里出让后用于平衡建设资金。拆迁后高楼层回迁房的建设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同时留出来大量绿地,绿地占各村总面积占到五分之二左右。这既有利城市环境质量,也为未来的开发留下潜在留备土地。 同时,土地也不影响社会保障水平。政府按照不挂钩土地管理政策,不区分遗留集体剩余土地多少,不改变剩余土地的产权属性,制定“农转居”的工作方案,探索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2.拆旧建新由于旧村的各方面问题,进行城市化建设必然会遇到旧村拆除的问题。 在50个重点村改造中,旧村拆除面积253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产权院面积1290万平方米,非住宅单位面积1240万平方米。 拆迁方式从总体政策上来说,是在土地储备、绿化隔离建设等模式下明确资金平衡规划,确定拆迁主体、委托拆迁企业启动、实现的。 在一村一策规划指导下,各村的拆迁面积和片区由各村根据实际情况设计规划方案,审批后实施。其中朝阳区注重土地资源统筹利用,打破了乡域界限,在更大范围内规划房屋拆迁和土地利用,实现了土地优化管理和集约利用。 因为拆迁面积与补偿紧密相关,为了预防通过各种手段侵街占道、加盖房屋,利用违法建设等不当得利行为,政府通过明确拆迁房住宅和非住宅认定标准、拆迁补偿奖励标准来遏制违章、抢建、抢装的问题。 具体规定如下:被拆迁宅基地的权属及面积、被拆迁住宅房屋的权属及面积以《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审批文件作为确认依据,有异议的由村委会审核。被拆迁非住宅建筑以《房屋所有权证》、审批文件作为确认依据,农业设施、农村集体公共设施也分别需农业主管部门审批文件、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的确认作为依据。 同时,政府实行“多建不多得,少建不少得,老实人不吃亏”原则,对于违法高层建筑不予补偿,鼓励少建,对于闲置宅基地进行奖励。例如,昌平区对房屋占地面积超过宅基地面积85%的部分,不再通过评估作价方式给予补偿;未达到宅基地面积85%以内的宅基地闲置面积,按每平方米1000元给予奖励。 同时,各重点村可根据实际公议补偿方案,具有较大的自主性。一般的做法是,村支书、村干部先深入每家每户进行利益调节、处理争议,然后再确定具体的拆迁补偿方案,以实现大多数人都认可的目标。 例如,唐家岭村如果仅按照宅基地面积补贴,一些有着大面积宅基地的家庭将获得远远多于一般人家的拆迁补偿,但村里大部分宅基地面积在160平方米以下,为了让大部分人同意补偿方案,大于160平方米的宅基地不再纳入补偿范围。以前通过违法建设高层房屋获得的暴利性租金收入(改造前部分村民一年的租金收入可达20万-30万元,甚至数百万元)不复存在。 拆迁的补偿方案确定了定向补偿、实物补偿、留地安置等多种补偿安置方式。北京各城区的重点村拆迁可以灵活创新确定补偿方式。例如,朝阳区各乡具体制定住宅腾退补偿政策,就考虑了居住面积小的困难户等情况,具体补偿方式由农民自主选择。石景山区创新提出“1∶房屋实物面积安置”“院地补助”,并举办拆迁困难户联席会评议实施办法。 在重点村改造中,将建设1181万平方米回迁安置房,计划在动迁后两年时间内回迁。 截至2013年6月,已有48个重点村回迁安置房已开工建设,其中33个村已经全部开工建设,15个村部分开工建设。其中,有16个村已全部竣工并陆续回迁,另有5个村部分竣工。作为回迁安置房的配套工程,已规划4平方公里用于水务、交通、医疗、学校等公共设施,实现公共服务与城市接轨,提高生活水平。3.产权改革农村城市化的关键问题是产业发展问题,农村集体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农民利益得到保障,农村城市化才是健康的。 在重点村改造中,政府将拆迁整理的土地按照每个劳动力人均50平方米标准,共规划620万平方米产业用房,统筹重点村产业与周边高端产业功能区协调发展。 同时,试点集体土地上建设租赁房,加强对农村集体土地出租和使用的管理。拆迁中留地安置的补偿方式也为集体产业留下发展空间。 同时,政府全面启动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提出 “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的要求,让农民拥有股份,成为集体经济的收益者。 目前,各重点村产业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各重点村基本都进行了集体资产量化处理、所有成员界定及农龄登记工作。 至2013年6月,50个重点村中已有44个村完成产权改革,其余6个村也已启动改革。4.转农为居50个重点村现已全部启动整建制农转居工作。通州区和昌平区都将改造与区人力社保局、民政局、公安分局对接,将整建制农转居与社会保障挂钩。而在丰台区,农转居则是与征地工作同步进行的。 目前,市政府已批准丰台、石景山、通州、顺义、昌平、房山区的28个重点村整建制农转居工作方案,部分村完成了整建制农转居。 在农转居过程中,确定了实行城乡制度衔接,社会保险及一次性就业补助等由征地、项目投资承担的原则。也就是说,征地补偿等“收入”必须先支付村民的社保和就业补偿,然后再考虑他用。 农民转为居民后,全面接轨城市社保体系,搬迁村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步提升,实现各类救助群体社会保障全覆盖。各村也在尽快落实社会保险补缴工作。比如,大红门村2815名村民均可参加“新农合”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此外,政府还着手推进农民转移就业培训,多渠道拓展就业渠道,力争有就业愿望的人员100%就业,从而使农民的技能有所提高。 比如,大兴区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抓住了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资源整合的机遇,加强两区就业工作融合对接,使得瀛海镇、旧宫镇大部分劳动力在开发区实现就业。实践中的制度创新北京50个重点村建设改造工程,通过制度创新消除了城乡二元体制,为实现城乡一体化进程进行了重要实践,为其他需要改革、重建的村落提供了借鉴和经验。1.城乡统筹理念“一村(乡)一策”的城乡统筹理念,首先为重点村起到极大的指导作用,赢得了宝贵时间,且充分利用本村的优势资源,对症下药,明确自身的优势与不足。 在城市化改造中,各重点村按照一村一策的政策,根据自身资源进行了规划和改造,采用的模式主要有土地储备、绿隔建设政策模式。 土地储备模式即由村里向土地储备机构贷款,开始拆迁和回迁楼建设,整理出的部分土地交由土储部门列入土储上市,实现资金平衡。 绿隔建设模式则是由各村委会的农工商联合公司、农民出资合作建房,集体和政府也投入,项目享受绿隔建设的优惠政策。 此外,重点村对自身土地规划与建设拥有一定的自主性。如丰台区大红门村的土地改造规划,虽然日后作为森林公园的土地所有权归于政府,但使用权依然属于大红门村,这一模式对其他村日后改造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另外,在行政审批上,由于北京市发改委下放了重点村建设的立项核准权和招投标核准权,直接指导重点村的科学立项,不断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和效率,进而使得拆迁、建设、产业发展、整建制农转居工作得以落实。2.土地管理与所有权改革创新土地资源统筹利用及所有制改革是制度创新的一大方面。由于农民集体的剩余土地在调整规划后可不改变所有制性质直接参与城市建设,且允许在集体土地上建租赁房,将重点村一定比例的土地列入土地储备,某种程度上实现了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的同地同权。 非农产业的增加,则提高了土地的流动性,使土地利用向更有效率的方向发展。 例如,海淀区唐家岭村,除回迁房之外,村里还拥有不少的写字楼、租赁房屋,为该村提供了重要的土地租金收入。 由于改造方案结合各个村的实际情况,个别村的成功经验也很有借鉴意义。如朝阳区建设用地不足的龙爪树村,在保持建设用地总量不变的前提下,打破乡域界限,与其他乡适当置换用地性质,实现双赢。 按照“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的思路,进行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在吸引外来资金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利用自有资金,让农民真正成为有资产的市民。农民真正参与建设,才会更有积极性。3.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且必要的步骤,旨在缩小城乡在生活方式、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差距,而建设资金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此次重点村改造中,北京市各部门都积极为重点村改革搭建融资平台,保障建设资金需求。 北京银监局对融资政策进行专门指导,并对重大项目融资进行具体指导和协调,这保证了融资的方向和效率,让有限的资金资源产生最大的价值。另外,市政部门建立的应急风险资金能够有效缓解资金筹集压力,在关键时能有力地支持重点村建设投资。 值得一提的是,融资计划优先满足的是重点村基础设施资金需求,这与土地改革中发展非农产业相吻合。如道路交通,从大红门村的改造经验来看,用自己的钱搞道路建设,借政府之力贷款融资,既缓解了道路建设的燃眉之急,又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政策建议(一)政府要对“城中村”改造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推进实施。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在50个重点村改造中部分村的政策落实不到位,甚至没有开始改造。 比如,昌平区东三旗村就没有开始原计划的改造。据村民反映,政府在改造计划发布后没有落实后续改造工作。鉴于此,政府应加强督促、落实各重点村改造工作,而不是只完成方案和政策设计,就不管了。 此外,重点村回迁安置房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问题也应引起重视,部分村出现了资金紧张、无法完成建设任务的局面。主要原因有集体自有资金不足、土地融资困难、后期融资受到严格限制等问题,因此政府应该对资金问题予以重视。 (二)进一步落实改造后的农民权益。 调研中发现,村民的权利意识较为淡薄,对本村的改造意图、改造后权益不甚了解,因此可能会成为改造的阻力。建议加强宣传教育,让村民对自身权益有充分了解,从而支持“城中村”改造进行。 在改造过程中,每个村几乎都划出很大一部分土地被征用为绿地,但这部分土地补贴并不按照市价,补贴资金极少。虽然一些重点村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即把绿地所占土地无偿交给政府,但是村子保留该土地将来用作其他用途的收益权。 建议今后接受改造的村庄借鉴此方法,维护村子和村民的土地权益,保留土地收益。就总体而言,部分村出现了用地减少、农民权益受损的问题。 整建制农转居进程也有一定困难,主要原因在于资金紧缺,难以完成社会保障对接的费用,以及程序上限制条件过于苛刻,要求必须完成拆迁任务、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集体资产处置工作以及社会保障保险衔接费用筹集到位,因此离整建制农转居的实现还有一定距离。 (三)真正落实农民产业用地。 在现实中,重点村改造后的产业及回迁房用地实际比例过小。 参照台湾“城中村”改造方法,其村子留用土地占到原村总面积45%左右。但此次改造的留用土地占比远远小于该比例,农民的权益受到了一定损害。 建议在“城中村”改造中充分考虑农民的权益,增加回迁房和产业用地比例。 此外,虽然每个重点村都留下了产业用地,但由于审批过程复杂,加上村庄自有资金短缺,这些土地迟迟不能开工建设。 同时,因为产业用地的用途并没有合理、详细的规划,资源短缺的村子多数将此地用作物流等用途。 建议各村综合自身实际情况对产业用地进行良好规划,有条件的可以多个村连成产业区,这将有助于集体产业壮大以及未来的发展。 (四)落实农民房屋产权。 公租房产权只有70年,改造之前农民拥有宅基地的永久使用权,巨大的权益落差会加大改造的难度,引起农民的反感抵触。 建议政府充分考虑农民权益,给予70年后公租房补贴承诺,让农民权益得到明确保障,也让农民安心上房。并且在改造过程中还出现了小产权房问题,也需要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五)重视外来人口居住成本问题。 原居住在“城中村”中的大量外来人口在改造时被迫离开村子,改造后由于房租升高不能回到原村继续居住。因此这些人的去向将成为很大的问题,可能加重其他未改造地区的压力,造成新的“城中村”问题,从而抵消改造效果。外来人口居住成本的上升,也会抬高城市雇工成本,给城市长期发展造成负面效果,必须引起重视。 (六)增强农民在“城中村”改造中的自主性。 “城中村”的改造是以政府为主导进行的,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宣传、拆迁、回迁,造成了政府与农民处于对立面的表象。 但实际上改造对于村庄和村民的未来长远发展是有利的,也是“城中村”融入城市客观上必经的阶段,是村民变居民、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 因此,建议提高农民的自主意识,提升农民对“城中村”改造的理解,给农民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应阶段,而不是进行运动式的突击改造。这样农民才会支持“城中村”改造,减少争端,并积极地参与。 值得一提的是,让农民也加入到改造的队伍中,也可以集思广益,减少未来可能遗留下的问题

人口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中较新的分支学科之一,是介于地理学、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学科间的边缘学科。整理了关于人口问题的地理小论文1400字,欢迎阅读。 针对我国人口问题现状的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数量多,增长快,人口素质低;地区分布和发展水平不均衡,城市化病和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认真分析研究我国目前的人口发展现状和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控制人口的高速增长,已经成为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我国的人口现状 1.人口数量大,净增人口多 1953年,我国人口总数为6亿多,1964年为亿,1982年为亿,1990年达亿,1996年达亿。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现已接近14亿,仍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根据计算机仿真模拟,2025年前后,我国总人口将达15亿~16亿,近年来,由于计划生育成效显著,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仍净增人口1500多万,相当于澳大利亚全国人口数。 2.人口分布和发展不平衡 我国人口东多西少,分布疏密不均。以腾冲—漠河一线为人口分界线,呈现出以下不平衡的特点:沿海、沿河、沿湖地区人口多;平原、盆地人口多;经济和交通运输发达地区人口多;城镇密集、工业发达的地区人口多;汉族地区人口多。 西部地区人口少;干旱荒漠地区人口少;山地、高原人口少;偏僻的农业、牧业地区人口少;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另外,我国人口的发展在不同的地区呈现不同的特点,总的说来,农村地区人口发展的速度高于城市,西部地区人口的发展速度高于东部地区。由于人口发展的地区差异,造成农村劳动力过剩,大批农村人口涌进城市。 二、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 我国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自然增长率形成了巨大的人口压力,造成了以下问题,具体表现在: 1、人均资源日益减少 我国耕地、森林、草场等资源的绝对数量都居世界前列,但人均资源的数量很少。如我国人均耕地仅为公顷,相当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国森林覆盖率为,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0%;我国江河径流量人均仅有2450立方米,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我国多种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的1/3。我国是世界上生产粮食、棉花最多的国家,油菜籽、猪牛羊肉的产量也居世界第一位。糖料、大豆、茶叶、花生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拥有量都很低。 2、 人口流动和迁移频繁。由于地理条件的差异和经济水平差别较大,西部、中部的大量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涌入。中西部的农村出现了十室九空、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老弱病残留守农村的现象,根据官方统计,目前我国农民工近亿人。而与此同时,城市随着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已经不堪重负。超过千万的城市已有重庆、上海、北京、成都、天津和广州,根据2005年的统计,我国超过百万的城市已有51个。 3、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随着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交通拥挤、空气污染、水质下降等“城市病”日益普遍和突出。农村因为缺乏科学规划和指导,加上公共卫生设施的极其不健全,污染问题同样也日益严重。 三、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对策 1、坚定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应该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基本国策,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控制人口总量,才能与我国的基本国情相适应。 2、切实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实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3、深入持久地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化解人口迁移、解决城市病、增强农村人口承载力的根本途径。

杨保军:我国城市化概述杨保军:大家好,今天借这个机会,利用一点时间跟大家一块探讨一下中国的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概念。 什么是城市化?这个问题跟在座各位有关,因为我们房地产开发实际上是要提供住房给大家住的,并且主要是给城里人住,在农村还不存在房地产市场。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不同的学科是从不同的视角来研究城市化的,比如社会学更关注城市生活方式的发展过程;人口学家关注的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经济学主要研究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集聚过程;地理学关注经济区位向城市的集中过程。综合起来看,城市化应该体现四个方面特征:第一是人口和非农活动向城市的转型、集中、强化和分异;第二是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第三是城市的经济、社会、技术变革的扩散;第四是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城市价值观念的扩散。说到这,我们就可以想一想,事实上我们房地产商提供的产品是什么?我觉得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一个建筑产品。 城市化用什么来度量它?就是城市化水平,它的计算就是城市人口除以总人口,城市化在推进过程当中有一个特点,就是它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是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这个阶段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中期阶段是城市化水平在30%至70%,这是一个加速的阶段,我们中国目前就处在这样一个加速的阶段;后期阶段就基本上稳定了,城市化水平在70%至90%。 回顾我们国家的城市化历程,从政府的态度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70年以前,基本上就是抑制,当时我国走的是一条非城市化的工业化道路,建国以后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政府努力推动工业化,但是我们的工业化不是和城市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工业虽然发展了,但是城市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到1980年代,学界在积极探讨、推动,而政府持一种观望的态度,当时的红头文件中基本没有出现城市化这样的术语;1990年代,转变为推进和积极的支持。目前我们国内的基本状况是,从1978年以来到现在,城市化水平从%提高到2001年的%,到去年是39%。当然我们国家的城市化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大家通常说到的问题有: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阶段;城市体系的宏观布局、规模、结构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缺乏在全球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际性大都市;城镇密集地区各类城市功能分工不明确,结构趋同;广大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不足,现有城镇的要素聚集、辐射和带动能力弱;城镇质量和管理水平不高,小城镇数量偏多、规模偏小。 城市化进展快慢跟动力机制有关。改革开放前我们国家城市化进程比较缓慢,为什么?因为那个时候主要是政治因素为主导,政治因素没有办法提供连续的、强大的动力。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发生了变化,国家超经济强制因素的减少以及市场因素的增加,导致城市化快速发展,其动力因素有四个方面:一个是农村工业化,一个是比较利益驱动,一个是农村剩余贡献,一个是制度变迁促进。 二、城市化道路 针对国家城市化道路,学术界曾经有过许多争论,归纳起来有主张走小城镇的道路,这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第二种是主张重点发展中等城市,因为大城市有大城市的毛病,小城市有小城市的不足,这属于折衷的思路;还有一种就是主张搞大城市,这主要是从聚集经济角度出发;还有就是大中小城市共同发展;此外,还有主张重点发展中小城市,主张重点发展大城市与小城镇等观点,各种观点都有各自的若干理由。从模式上有提出要走持续发展的道路,有提出来要把区域经济与城市化融合,有提出来要根据地域的特征来确定自己的不同模式,也有提出来要运用市场机制来调节,因为大中小不是我们说了算的。 尽管有很多争论,但是最终国家制定的政策在16大报告当中表述得十分清楚,16大报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城市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我们选择的道路一定是要符合中国国情的。我们的国情是什么?就是农村人口规模大,经济相对落后,资源相对贫乏,地区差别大。在这种国情下,照搬国外的模式显然行不通。这个政策有几个含义,第一就是要适度城市化,建立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第二就是大城市是作为骨干的,中小城市是作为主体的,小城镇是作为基础的。在推进方式上,则强调市场机制和行政机制有机结合,要多渠道、多元化、多模式地推进。 经过论证,我们认为这条道路是可行的。总的来看,适当加大大城市的发展,增加大城市的数量,是完全可行的。中小城市数量已经很多了,但是平均的规模不大,应该控制数量、扩大规模、提高素质。中西部城市有所不同,它主要是大中小这三者之间脱节,另外城和乡之间也脱节,所以它应该关注中等城市的发展,通过完善大和小之间的过渡环节,来健全城镇体系。 有几个关于城市化方面的误区需要在认识上加以澄清。第一个误区就是长期以来我们认为城市发展必然就会引发“城市病”。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城市认识的加深,如果规划得当的话,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防止或者缓解城市病的;第二就是认为必须要控制大城市的发展。第三就是均衡论,认为城市化结果应当均衡分布。事实上均衡是一种理想的追求,城市化更应该考虑地理基础、发展阶段和生态条件的差异性。 三、世界城市化特征与趋势。 二战以后,世界城市化表现为四个特征:第一,发展中国家是世界城市化的主动力;第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还是欧美发达国家;第三,大城市的规模和数量增长明显,而且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非常突出;第四,出现了多个大都市连绵带,也出现一些全球性的城市。 发达国家的城市在这个阶段又有哪些特征呢?第一,城市经济已实现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变,在这个阶段它的办公、写字楼的需求会显著增加;第二,第三产业当中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就是传统服务业下降,但是生产性服务业上升;第三,城市人口增长不再是自然增长,而主要是来自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和国际移民;第四,世界资源向发达国家的城市集中,纽约、伦敦、东京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我们看看这张图,这是全球夜间景象,越亮的地方说明城市经济越发达。从全世界范围内看,出现了六个大都市连绵带,这也是经济最具有活力的区域。记得潘石屹曾经说过一段话,多年前他在北京选择地块开发楼盘,很久拿不定主意,开着车满北京选地。晚上也开车转,突然发现东边晚上灯光最亮,就决定在那里盖楼,这就是后来的现代城。这种决策是有一定道理的。世界城市越来越重要,根据学者研究认为目前有6个:东京、洛杉矶、伦敦、巴黎、芝加哥。 在这个阶段,发展中国家具有什么特征呢?第一,仍是世界城市化的主要动力;第二,一批全球性城市将可能出现,并成为世界经济重要中心;第三,知识和技术资源的意义更为关键;第四,一些传统的发展因素的状况和变化,仍然继续影响着城市形态的演变,也就是说,不仅仅是新经济因素左右一个城市的发展,传统的一些要素还在发挥作用;第五就是政府的财政能力较低,这将继续制约着城市解决其经济社会问题的能力。 我们看一下国外两种城市化演进模式,一种是欧美模式,属于市场主导型城市化。它的城市化与市场化、工业化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工业发展、社会分工和市场细化的自然结果。从城市的规模结构看,各国因资源条件不同而有差异,如英国、美国、日本以大城市为主,而德国、荷兰、奥地利以中小城市为主。在其城市化过程中,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突出,值得我们吸取教训。还有一种就是墨印模式,属于政治主导型城市化。由于实行赶超战略,在政府主导下向工业和城市倾斜,城市化推进速度过快,城市发展缺乏经济基础,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应吸取国外经验教训,以市场为主导,同时加强政府引导。 四、我国城市化轨迹与特征 我国城市化轨迹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1949年至1957年是起步期,比较正常,平缓上升;1958年至1965年是动荡期,大起大落; 1966年至1978年基本上是停滞期;1978年至1984年是恢复发展期;1985年至1992年是平稳发展期;1993年以后是加速发展期。 动力机制的演变也发生一些变化:首先,改革开放前农业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城市化的最基本因素;其次,在特定的发展环境下,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经历了一个与国际经验相偏离、后来又慢慢接近的过程;第三,城市化滞后和第三产业低水平互为因果;第四,政策因素对城市化的影响非常大;第五,改革开放以前,市场机制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长期受到抑制。 我国城市化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第一,已经进入加速阶段;第二,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上海、北京、天津三个直辖市,从省一级来看,城市化水平在50%至70%的有广东、辽宁、黑龙江,40%至50%的有吉林、内蒙、江苏、浙江、福建、湖北,30至40%的有山东、陕西、山西、宁夏、重庆、青海、新疆、海南,30%以下的有河北、河南、安徽、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西藏(这是前两年的数据,现在都有所提高)。第三,各类城镇均得到较快的发展,初步形成较为合理的城镇体系。第四,外来务工人员成为城镇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珠三角就有1741万外来务工人员;第五,小城镇发展迅速,积极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第六,国家、民间、外资共同推动,呈现出动力主体多元化特征。第七,区域经济发展优势显现,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镇密集区逐步形成并扩大,形成区域联动之势。 目前需要关注的一些问题是:制约城市化的制度障碍仍然存在;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重视数量、规模,轻视质量和内涵;包括一些形象工程、盲目扩大行政区等不恰当的行为;小城镇有贪多、一哄而上、盲目发展倾向;城市发展缺乏区域整体协调,横向联系比较薄弱,区域经济的一体化程度比较低;准城市人口数量大,市民化任务十分艰巨。 五、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 新型工业化有别于传统工业化。在今后的发展中,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将互为前提,相伴相随,共同构成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两条主旋律。城市化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同时又是一个发展动力。工业化要有效促进城市化,应该有四个条件:第一就是工业化水平要不断提高;第二是产业结构要递次升级,就是由轻到重、再到第三产业;第三是企业的规模化与专业化发展;第四是大众的广泛参与。具备了这四个条件,二者之间就会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 回忆一下我们国家从解放一直到改革开放前,我们走的是非城市化的工业化道路,如山、散、洞,结果,工业化水平提高的同时,城市化依然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以后到1990年代中期,我们实际上做的是产业结构补足性的调整期,工业化和城市化开始实现初步结合;1990年代中期以来又重新进入了新一轮重工业化过程中,正如我们看到的,许多钢铁、炼油项目都在上马。 加快城市化还需要我们的制度创新。比如要建立公平公正的人口流动制度,这个制度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开始推动;第二是统筹城乡基础教育,落实9年义务教育;第三是完善城市土地市场机制;第四是建立适应于创新社会的政府职能框架;第五是关注城市贫困,减少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矛盾积累。 六、城市化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可以肯定地说,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或者呈同步增长趋势。看看这张国内的夜间景象图就会发现,越亮的地方就是越发达的地区,大面积的亮块就表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育程度较高。由于地理条件、资源环境、历史文化、发展基础和阶段等的差异,我国不同区域的发展模式也有各自的特点,目前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大区域有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这些区域协调联动发展,将比单个的城市更具有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我们可以看到东部沿海一带这种区域经济的优势比较明显,而西部地区往往是以点带面的形式,所以若在西部投资,一般来说就是选择中心城市的多,而它下面的中小城市市场需求和经济实力就明显要弱得多。 以制造也为例,我国有16个工业增加值超过千亿元的城市,其中长三角占7个,珠三角占3个,东北占1个,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的城市榜上无名。 第七,城市化发展预测。 国家制定“十五”计划时,有关部门曾做过研究,预测到2015年左右,我们国家设市城市将达到800个,建设镇数量则略有减少,转移亿农村人口,百万人口城市的集中度提高。规模结构将会发生一些变化,超大城市从11个增加到20个,特大城市由23个增加到35个,大城市由44个增加到60个,中小城市由588个增加到650个;城市群也将出现较大的发展,其中珠三角、长三角是第一层次;第二层次就是京津塘、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厦漳泉,长株潭,河南中部、四川盆地、长江中游等城市群。从城市化质量方面说,将出现社会稳定、生活环境改善,生活质量提高。 不久前,中国工程院的一项研究表明,1978年至2002年,城市化率与工业增加值线性相关系数为%,与第三产业增加值相关系数为98%,因此选择后者来建构预测模型。根据第三产业和城市化的相关模型预测,到2010年城市化率为53%(误差为正负个百分点),年均增加至个百分点;2020年城市化率为64%(误差为正负个百分点),年均增加至个百分点。这里我们不妨对照一下国际经验,在城市化加速期,日本年均提高个百分点,韩国年均提高个百分点。 八、城市化战略的政策着力点 适度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着力:第一,建立健全面向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二,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保障公民的迁移和择业自由,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合理的有序流动。比如说珠三角有近两千万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当中有很多人想留下来,但是由于制度障碍,难以本地化,所以只能回到农村。如果政策障碍得以消除,他们能合法地转变成市民,则会促进城市化进程,也会带动市场需求。第三,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排除农民变市民的障碍;第四,深化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第五,引导产业、就业结构重组;第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市发展提供良好条件;第七,加紧编制各层次的城市规划,引导要素合理有序流动;第八,多元化筹资,探索城市建设投融资新机制。网上还有很多,很容易搜到的,呵呵。

城市病论文

“城中村”的存在,为本地农民增加收入、以房租分享城市化带来的级差收益提供了机会,为外地人口以低房租成本和生活成本在城市谋生提供了方便。但是,城乡结合部的自我无序蔓延,也带来大量社会问题,滋生越来越严重的“城市病”。巨量流动人口在“城中村”栖居,无法融入城市,也使得这种“城市病”在各类城市的局部区域加剧。 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城中村”问题能否解决好,越来越成为地方政府治理的重要课题,成为城市健康发展的头等大事,也是影响社会稳定与政治安定的关键问题。 为了找出破解“城中村”问题的方案和路径,本调研组从北京2010年启动的50个重点村改造入手,寻求 “城中村”问题的解决方案,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思路与做法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地区主要分布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四区与大兴、通州、顺义、昌平、房山、门头沟六区相接壤的地区,涉及77个街道乡镇和1673个社区(村),本市户籍人口万人,流动人口万人。城乡结合部地区的流动人口占到全市流动人口总量的。 北京市政府于2008年在海淀北坞村和朝阳大望京村进行试点后,2010年启动50个城乡结合部重点村建设工程,为破解城乡结合部难题进行探索。 此次改造的目标为:以保护农民利益和原住农民彻底融入城市为前提,使农民成为有住房、有产业、有就业、有股权、享受社保和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新市民,实现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完全城市化。1.整合土地在重点村改造中,政府并没有直接把农村集体土地全部征为国有,在城市化改造后拆迁整理出来属于农村的集体剩余土地,即安置房、集体产业所占土地,可以不改变所有制性质,直接参与城市建设,用于农民安置的产业项目可以定向出让供地,允许农民在建设用地上建租赁房。 土地也是重点村城市化改造的重要资金来源。政府通过优先安排用地指标、统筹融资抵押物及土地储备上市来实现城市化建设项目的资金平衡。 通过土地融资和集体所有制不变,“城中村”既能实现土地重新安排用途、集约利用,也能获得未来的集体土地收益,有利于农民的生存和发展。 50个重点村改造,拆迁整理出45平方公里土地,其中平方公里建回迁安置房,平方公里建集体产业,13平方公里回建绿地,4平方公里建设基础设施,平方公里出让后用于平衡建设资金。拆迁后高楼层回迁房的建设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同时留出来大量绿地,绿地占各村总面积占到五分之二左右。这既有利城市环境质量,也为未来的开发留下潜在留备土地。 同时,土地也不影响社会保障水平。政府按照不挂钩土地管理政策,不区分遗留集体剩余土地多少,不改变剩余土地的产权属性,制定“农转居”的工作方案,探索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2.拆旧建新由于旧村的各方面问题,进行城市化建设必然会遇到旧村拆除的问题。 在50个重点村改造中,旧村拆除面积253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产权院面积1290万平方米,非住宅单位面积1240万平方米。 拆迁方式从总体政策上来说,是在土地储备、绿化隔离建设等模式下明确资金平衡规划,确定拆迁主体、委托拆迁企业启动、实现的。 在一村一策规划指导下,各村的拆迁面积和片区由各村根据实际情况设计规划方案,审批后实施。其中朝阳区注重土地资源统筹利用,打破了乡域界限,在更大范围内规划房屋拆迁和土地利用,实现了土地优化管理和集约利用。 因为拆迁面积与补偿紧密相关,为了预防通过各种手段侵街占道、加盖房屋,利用违法建设等不当得利行为,政府通过明确拆迁房住宅和非住宅认定标准、拆迁补偿奖励标准来遏制违章、抢建、抢装的问题。 具体规定如下:被拆迁宅基地的权属及面积、被拆迁住宅房屋的权属及面积以《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审批文件作为确认依据,有异议的由村委会审核。被拆迁非住宅建筑以《房屋所有权证》、审批文件作为确认依据,农业设施、农村集体公共设施也分别需农业主管部门审批文件、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的确认作为依据。 同时,政府实行“多建不多得,少建不少得,老实人不吃亏”原则,对于违法高层建筑不予补偿,鼓励少建,对于闲置宅基地进行奖励。例如,昌平区对房屋占地面积超过宅基地面积85%的部分,不再通过评估作价方式给予补偿;未达到宅基地面积85%以内的宅基地闲置面积,按每平方米1000元给予奖励。 同时,各重点村可根据实际公议补偿方案,具有较大的自主性。一般的做法是,村支书、村干部先深入每家每户进行利益调节、处理争议,然后再确定具体的拆迁补偿方案,以实现大多数人都认可的目标。 例如,唐家岭村如果仅按照宅基地面积补贴,一些有着大面积宅基地的家庭将获得远远多于一般人家的拆迁补偿,但村里大部分宅基地面积在160平方米以下,为了让大部分人同意补偿方案,大于160平方米的宅基地不再纳入补偿范围。以前通过违法建设高层房屋获得的暴利性租金收入(改造前部分村民一年的租金收入可达20万-30万元,甚至数百万元)不复存在。 拆迁的补偿方案确定了定向补偿、实物补偿、留地安置等多种补偿安置方式。北京各城区的重点村拆迁可以灵活创新确定补偿方式。例如,朝阳区各乡具体制定住宅腾退补偿政策,就考虑了居住面积小的困难户等情况,具体补偿方式由农民自主选择。石景山区创新提出“1∶房屋实物面积安置”“院地补助”,并举办拆迁困难户联席会评议实施办法。 在重点村改造中,将建设1181万平方米回迁安置房,计划在动迁后两年时间内回迁。 截至2013年6月,已有48个重点村回迁安置房已开工建设,其中33个村已经全部开工建设,15个村部分开工建设。其中,有16个村已全部竣工并陆续回迁,另有5个村部分竣工。作为回迁安置房的配套工程,已规划4平方公里用于水务、交通、医疗、学校等公共设施,实现公共服务与城市接轨,提高生活水平。3.产权改革农村城市化的关键问题是产业发展问题,农村集体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农民利益得到保障,农村城市化才是健康的。 在重点村改造中,政府将拆迁整理的土地按照每个劳动力人均50平方米标准,共规划620万平方米产业用房,统筹重点村产业与周边高端产业功能区协调发展。 同时,试点集体土地上建设租赁房,加强对农村集体土地出租和使用的管理。拆迁中留地安置的补偿方式也为集体产业留下发展空间。 同时,政府全面启动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提出 “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的要求,让农民拥有股份,成为集体经济的收益者。 目前,各重点村产业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各重点村基本都进行了集体资产量化处理、所有成员界定及农龄登记工作。 至2013年6月,50个重点村中已有44个村完成产权改革,其余6个村也已启动改革。4.转农为居50个重点村现已全部启动整建制农转居工作。通州区和昌平区都将改造与区人力社保局、民政局、公安分局对接,将整建制农转居与社会保障挂钩。而在丰台区,农转居则是与征地工作同步进行的。 目前,市政府已批准丰台、石景山、通州、顺义、昌平、房山区的28个重点村整建制农转居工作方案,部分村完成了整建制农转居。 在农转居过程中,确定了实行城乡制度衔接,社会保险及一次性就业补助等由征地、项目投资承担的原则。也就是说,征地补偿等“收入”必须先支付村民的社保和就业补偿,然后再考虑他用。 农民转为居民后,全面接轨城市社保体系,搬迁村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步提升,实现各类救助群体社会保障全覆盖。各村也在尽快落实社会保险补缴工作。比如,大红门村2815名村民均可参加“新农合”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此外,政府还着手推进农民转移就业培训,多渠道拓展就业渠道,力争有就业愿望的人员100%就业,从而使农民的技能有所提高。 比如,大兴区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抓住了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资源整合的机遇,加强两区就业工作融合对接,使得瀛海镇、旧宫镇大部分劳动力在开发区实现就业。实践中的制度创新北京50个重点村建设改造工程,通过制度创新消除了城乡二元体制,为实现城乡一体化进程进行了重要实践,为其他需要改革、重建的村落提供了借鉴和经验。1.城乡统筹理念“一村(乡)一策”的城乡统筹理念,首先为重点村起到极大的指导作用,赢得了宝贵时间,且充分利用本村的优势资源,对症下药,明确自身的优势与不足。 在城市化改造中,各重点村按照一村一策的政策,根据自身资源进行了规划和改造,采用的模式主要有土地储备、绿隔建设政策模式。 土地储备模式即由村里向土地储备机构贷款,开始拆迁和回迁楼建设,整理出的部分土地交由土储部门列入土储上市,实现资金平衡。 绿隔建设模式则是由各村委会的农工商联合公司、农民出资合作建房,集体和政府也投入,项目享受绿隔建设的优惠政策。 此外,重点村对自身土地规划与建设拥有一定的自主性。如丰台区大红门村的土地改造规划,虽然日后作为森林公园的土地所有权归于政府,但使用权依然属于大红门村,这一模式对其他村日后改造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另外,在行政审批上,由于北京市发改委下放了重点村建设的立项核准权和招投标核准权,直接指导重点村的科学立项,不断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和效率,进而使得拆迁、建设、产业发展、整建制农转居工作得以落实。2.土地管理与所有权改革创新土地资源统筹利用及所有制改革是制度创新的一大方面。由于农民集体的剩余土地在调整规划后可不改变所有制性质直接参与城市建设,且允许在集体土地上建租赁房,将重点村一定比例的土地列入土地储备,某种程度上实现了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的同地同权。 非农产业的增加,则提高了土地的流动性,使土地利用向更有效率的方向发展。 例如,海淀区唐家岭村,除回迁房之外,村里还拥有不少的写字楼、租赁房屋,为该村提供了重要的土地租金收入。 由于改造方案结合各个村的实际情况,个别村的成功经验也很有借鉴意义。如朝阳区建设用地不足的龙爪树村,在保持建设用地总量不变的前提下,打破乡域界限,与其他乡适当置换用地性质,实现双赢。 按照“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的思路,进行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在吸引外来资金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利用自有资金,让农民真正成为有资产的市民。农民真正参与建设,才会更有积极性。3.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且必要的步骤,旨在缩小城乡在生活方式、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差距,而建设资金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此次重点村改造中,北京市各部门都积极为重点村改革搭建融资平台,保障建设资金需求。 北京银监局对融资政策进行专门指导,并对重大项目融资进行具体指导和协调,这保证了融资的方向和效率,让有限的资金资源产生最大的价值。另外,市政部门建立的应急风险资金能够有效缓解资金筹集压力,在关键时能有力地支持重点村建设投资。 值得一提的是,融资计划优先满足的是重点村基础设施资金需求,这与土地改革中发展非农产业相吻合。如道路交通,从大红门村的改造经验来看,用自己的钱搞道路建设,借政府之力贷款融资,既缓解了道路建设的燃眉之急,又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政策建议(一)政府要对“城中村”改造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推进实施。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在50个重点村改造中部分村的政策落实不到位,甚至没有开始改造。 比如,昌平区东三旗村就没有开始原计划的改造。据村民反映,政府在改造计划发布后没有落实后续改造工作。鉴于此,政府应加强督促、落实各重点村改造工作,而不是只完成方案和政策设计,就不管了。 此外,重点村回迁安置房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问题也应引起重视,部分村出现了资金紧张、无法完成建设任务的局面。主要原因有集体自有资金不足、土地融资困难、后期融资受到严格限制等问题,因此政府应该对资金问题予以重视。 (二)进一步落实改造后的农民权益。 调研中发现,村民的权利意识较为淡薄,对本村的改造意图、改造后权益不甚了解,因此可能会成为改造的阻力。建议加强宣传教育,让村民对自身权益有充分了解,从而支持“城中村”改造进行。 在改造过程中,每个村几乎都划出很大一部分土地被征用为绿地,但这部分土地补贴并不按照市价,补贴资金极少。虽然一些重点村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即把绿地所占土地无偿交给政府,但是村子保留该土地将来用作其他用途的收益权。 建议今后接受改造的村庄借鉴此方法,维护村子和村民的土地权益,保留土地收益。就总体而言,部分村出现了用地减少、农民权益受损的问题。 整建制农转居进程也有一定困难,主要原因在于资金紧缺,难以完成社会保障对接的费用,以及程序上限制条件过于苛刻,要求必须完成拆迁任务、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集体资产处置工作以及社会保障保险衔接费用筹集到位,因此离整建制农转居的实现还有一定距离。 (三)真正落实农民产业用地。 在现实中,重点村改造后的产业及回迁房用地实际比例过小。 参照台湾“城中村”改造方法,其村子留用土地占到原村总面积45%左右。但此次改造的留用土地占比远远小于该比例,农民的权益受到了一定损害。 建议在“城中村”改造中充分考虑农民的权益,增加回迁房和产业用地比例。 此外,虽然每个重点村都留下了产业用地,但由于审批过程复杂,加上村庄自有资金短缺,这些土地迟迟不能开工建设。 同时,因为产业用地的用途并没有合理、详细的规划,资源短缺的村子多数将此地用作物流等用途。 建议各村综合自身实际情况对产业用地进行良好规划,有条件的可以多个村连成产业区,这将有助于集体产业壮大以及未来的发展。 (四)落实农民房屋产权。 公租房产权只有70年,改造之前农民拥有宅基地的永久使用权,巨大的权益落差会加大改造的难度,引起农民的反感抵触。 建议政府充分考虑农民权益,给予70年后公租房补贴承诺,让农民权益得到明确保障,也让农民安心上房。并且在改造过程中还出现了小产权房问题,也需要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五)重视外来人口居住成本问题。 原居住在“城中村”中的大量外来人口在改造时被迫离开村子,改造后由于房租升高不能回到原村继续居住。因此这些人的去向将成为很大的问题,可能加重其他未改造地区的压力,造成新的“城中村”问题,从而抵消改造效果。外来人口居住成本的上升,也会抬高城市雇工成本,给城市长期发展造成负面效果,必须引起重视。 (六)增强农民在“城中村”改造中的自主性。 “城中村”的改造是以政府为主导进行的,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宣传、拆迁、回迁,造成了政府与农民处于对立面的表象。 但实际上改造对于村庄和村民的未来长远发展是有利的,也是“城中村”融入城市客观上必经的阶段,是村民变居民、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 因此,建议提高农民的自主意识,提升农民对“城中村”改造的理解,给农民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应阶段,而不是进行运动式的突击改造。这样农民才会支持“城中村”改造,减少争端,并积极地参与。 值得一提的是,让农民也加入到改造的队伍中,也可以集思广益,减少未来可能遗留下的问题

你可以去看看(城镇化与集约用地)上的文献,自己去找下这类的资料

科技论文按照各个科技期刊的要求进行电子和书面的表达,成为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下面是我精心推荐的一些初中生青少年科技论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科技打造“智慧城市”

2013年新年伊始,号称“史上最严格”交通法规有关“闯黄灯,扣六分”的规定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在新交规不可更改的前提下,更新信号灯等交通设备似乎成为最直接的解决方式之一。其实,这些解决方法正是“智慧城市”概念和智能运输概念所将涉及的:道路不再那么拥挤、建筑物“零”排放、一卡在手,所有公共服务都能解决。

所谓“智慧城市”,就是借助新一代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将人、商业、运输、通信、水和能源等城市运行的各个核心系统整合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控制城市运营,并优化有限资源使用情况的城市。

据世界银行测算,一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进行智慧管理,将增加城市发展红利的—3倍。在中央提出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设实际上是新型城镇化主题投资的新一轮延伸。1月10日,全国人大会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在第三届中国智慧城市大会上指出,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城镇化成为发展新红利和增长新引擎,而智慧城市则被视为医治城镇疾病的良药。据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统计,目前我国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总数已达154个,预计投资规模超过亿元。

智慧城市治“城市病”

智慧城市的概念在国内已提出多年,随着中央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提出,相关行业将迎来巨大的市场机遇。其中,“新型”体现在城市智能化、网络化,使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宜居之所,具体涉及城市综合体、绿色建筑、智能公共基础设施、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类的环保事业、管理信息技术等内容。科技部高新司副司长杨咸武指出,当前,我国一些城市发展中的“城市病”越来越突出,大力建设智慧城市将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将不断推动关键技术突破,和业界一道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升级。”

对于以往“不智慧”的困扰,智慧城市服务平台建设方代表郭为举例说:“我们公司有位员工原来不是北京户口,后来给解决了北京户口,但给小孩办理转户口时,因为信息沟通等问题,用了两年半。希望通过网络化环境,我们办事更容易,既节省时间,也节省能源。”

2012年12月,住建部正式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同时印发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其中后者包括保障体系与基础设施、智慧建设与宜居、智慧管理与服务、智慧产业与经济四个一级指标,涉及无线网络覆盖、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和信息安全,数字化城市管理建筑节能、垃圾分类与处理、供水排水燃气系统,创新投入、产业要素聚集、传统产业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内容。

按照规划勾勒的画面,未来,人们上班前可通过智能交通系统选择最佳出行路线;生病时再不用跑到医院排队,可通过远程医疗系统享受“家庭医生”的诊疗,医疗机构可通过电子健康档案全程管理辖区内每个居民的健康状况;外出旅游时,有全景式、全天候、个性化的导航、导游、导购、导餐、导娱,提供各类智慧型旅游服务,在家中便可了解景区人流密度、环境指标、自然灾害信息预警……

随着国家试点工作启动,一场以“智慧城市”为焦点的产业盛宴已经开席。在浙江,宁波成为省内首个综合试点的城市,嘉兴的交通、医疗和电网则申报了省内的“智慧城市”单项试点项目。2012年,《嘉兴市“智慧城市”发展规划》明确了嘉兴将用5年建成一座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智慧城市”,智慧应用体系涉及政务、民生、交通、电网、健康、城管、文教、环保、物流、旅游十个领域。

作为“智慧城市”项目之一,目前,嘉兴市已在秀洲区规划建设一个近平方公里的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园,分为研发基地、创业基地、屋顶光伏太阳能高技术服务基地、屋顶光伏太阳能装备制造基地、屋顶光伏太阳能应用服务基地五大功能区块。所有的建筑物屋顶都将装满太阳电池半导体材料,以便将太阳光辐射最大程度上转换为电能。

科技打造智慧城市

可高精度定位、测速、授时的最小北斗双系统卫星导航接收模块,可辅助医生实行骨科复位的机器人智能导航系统,可提供电子商务服务和精准营销的多功能客户管理平台……如今,智慧城市建设在政府投入的支撑下正在高速增长,智能交通、数字城市管理、城市安防、医疗信息化等成为重点突破领域,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等新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城市智能水平将不断提高。

在第三届中国智慧城市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指出,智慧城市是使用智能计算技术使得城市的关键基础设施的组成和服务更智能、互联和有效,随着智慧城市的建设,社会将步入“大数据”时代。从已披露的数据看,“十二五”期间,320多个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上的直接投资合计超过3000亿元。

作为中国最早实践“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地区,上海早在1984年制定的全国第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战略中就提出了“城乡通开”、“城乡一体”的概念。但三个五年计划后,上海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郊区城镇化还面临“人才、产业、市场等生产要素集聚缓慢”等问题。

“郊区城市化,不是农村变城市面貌的过程,而是内在的产业结构问题,如何重构产业基础十分重要。”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员陈维说:“上海郊区怎么加速城市化,核心还是产业基础构建,但中心城区即使制造业萎缩还有金融等服务业的支撑,而郊区则找不到更合适的可补充的产业。”事实上,这也是上海整体产业转型的问题。近些年随着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萎缩,上海郊区没有明显的进步动力。

去年,上海市公布《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提出加快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其具体目标是,到 2013年上海信息产业总规模达到万亿元,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将达到。在庞大的“智慧城市”计划背后,是上海市决策层对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考量,其关键词正是“产城融合”。根据《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将从中心城区向郊区转移,“第一步是把郊区城镇化地区全覆盖,下一步是郊区的其它地区。”

如何建得智慧

2012年9月28日,我国首个智慧城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立仪式在京举行,会上同时发布的《智慧城市技术白皮书(2012)》指出,尽管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但仍然存在缺乏统一规划、技术标准、产业基础、法律规范和人才支持等诸多问题,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薛胜文认为:“‘智慧城市’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新产物,是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形形色色的网络平台集成与现实社会相结合的代名词。‘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的结果,构建了一个开放创新、绿色生态、文明科学的现代新城市发展模式。”

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对企业来说,由于市场不清晰,落实仍需要过程。在近日举行的2012中国(上海)智慧城市高峰论坛上,智慧中国(控股)有限公司首席战略官曹国辉说:“平安城市推广了很多年,它的主要瓶颈在于我们过多地强调了城市的偏建设,而没有强调后期设备的运营、管理和服务。”

过去三年,关于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国内各大论坛及智库都进行了沸沸扬扬的讨论,只是目前并无真正的模式。从当前各地政府发布的智慧城市规划可以看出,无论从区域发展、产业前景还是获得上级部门的扶持和关注来看,他们更希望最大程度地体现特色。

由于智慧城市建设涉及领域众多,各地特色与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目前没有一套统一的管理体系。因此,住建部就有关智慧城市的标准研究工作进行研究,希望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智慧城市的数据共享与协同,未来还将依托城市一卡通为基础的互联互通,同时借助智慧城市建设的有利时机,规划新一代的智能小区的建设、服务及运营模式。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曾表示,智慧城市是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在特定历史时刻交汇的产物。如今,互联网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兴技术更迭速度急剧加速,智慧城市将导致新模式、新技术、新应用的另一种“融合”与“交汇”。

这种融合交汇的结果不能以技术革命或者产业革命简单概括,并最终将作用于整个时代的腔调与社会运行秩序。技术推动时代进步,人文可以抑制时代的疯狂与冲动,这或许正是智慧城市的未来价值。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初中生青少年科技论文

大城市病论文

“大城市病”的主要特征就是公共资源十分紧张,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极其尖锐。一般来说,大城市往往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公共服务,更大的发展空间等等。这就导致了人口不断涌入大城市,使得相关的配套设施难以承受人口压力,教育、卫生、交通、水电气等公共事业,会因为人口的迅猛增长而日益相对紧缺。 近年来,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增长和汽车降价风潮的席卷,使得一些大城市“跑步”进入了“汽车社会”。于是,汽车保有量的急剧增长,让道路交通资源的发展相形见绌,特别是在一些旧城区域形成的交通瓶颈,形成了一道堵车的“大城市风景线”,成为“大城市病”最为集中的体现形式。 详细

通过人物的语言写人。人物的语言要充分个性化的,能表现人物的出身、教养、经历和性格,让人读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议论文城市病

给你两篇说明文(附上答案)海上花园里的生态杀手 ①厦门是一座风光旖旎的“海上花园”,先贤曾诗赞其“一城如花半倚石,万点青山拥海来”。然而,这座林木茂密,花卉缤纷的“海上花园”,却时常有外来生态杀手伺机侵入。“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就是两个有着美丽面孔的外来生态杀手。 ②猫爪藤是多年生木质藤本植物,因其叶子顶端长有吸附能力很强、酷似猫爪的三枚小钩状卷须而得名。160多年前,猫爪藤作为观赏性植物从原产地美洲引入厦门。想当初,红砖楼房外,常绿的猫爪藤沿着庭园栅栏疏密有间地攀爬着,鹅黄色的花不时从青藤间探出,确也是一道风景。但随着时光的推移,猫爪藤便渐渐暴露出其生态杀手的真面目。繁殖能力极其旺盛的猫爪藤,借助强劲的海风将其种子四处传播。生根发芽之后,不仅其发达的根系会疯狂地与其它植物争夺养分,而且坚硬、锋利的“猫爪”还能紧紧抓住树皮往上攀爬,以层层叠叠的茎、叶构成网状“藤罩”遮盖整个树冠,使树木因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枯死;而后它再向四周扩散,攀援周围的其它树木并覆盖,最终导致成片的树林死亡。在我市受猫爪藤危害较重的鼓浪屿,许多古树名木被猫爪藤裹缠得面目全非、惨不忍睹。 ③猫爪藤的胡作非为让人忍无可忍,但铲除猫爪藤却并非易事。猫爪藤的根扎进地下40厘米左右,与其它树木的根纠缠在一起,难于斩除,而且猫爪藤还有贮藏着丰富养分的块根,即使把地面的藤蔓统统割掉,它很快又能长出新芽。上个世纪90年代初鼓浪屿就开始清理猫爪藤,到2004年7月清理面积已达12万多平方米。尽管如此,形势仍不容乐观,要防止猫爪藤重新在鼓浪屿蔓延显然还需要旷日持久的艰苦斗争。 ④“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容貌比“猫爪藤”更姣美。它有着小向日葵般的花梗和鸡冠般的黄穗,与其他名花相配非常好看。这种花原产于北美,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超强的繁殖能力,平均每株可产生2万多粒种子,经风、鸟等途径向四周扩散,只需3年时间就能迅速成片。生长过程中和其它植物争光、争肥,肆意排挤其它植物,最后导致在它生长区域里的其它植物一律消亡。1935年引进后短短几十年间,这种花已在许多省市泛滥成灾。上海的一项调查表明,现在这种花在上海的繁殖面积已占调查面积的,近20年来上海已有30多种土著植物因这种花的排挤而消亡。 ⑤前一两年,“加拿大一枝黄花”也悄悄潜入厦门。2005年,我市有关部门组织过调查,发现东孚、集美等地有五、六个场(圃)种植这种花,种植历史有1年以上,面积约200亩;而我市的花店一般也都有销售这种花。所幸,在调查中尚未发现大面积野生存活的“加拿大一枝黄花”。 ⑥“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当初都是作为观赏性植物被有意引进的。在引种地区,这些植物不再受原产地各种天敌的威胁,生长的环境阻力变小,繁殖速度极快,最终成了生态杀手,对本土植物的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带给本土植物的是生存的危机,带给厦门人的则是深沉的思考。 24.通读全文,把握事物特征:(6分) (1)从文中摘录表现“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美丽面孔的语句各一句。(2分) (2)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文为什么用“生态杀手”一词来称呼“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4分) 25.有人认为,文章第②段和第③段的划线处都以鼓浪屿为例,显得累赘,可删掉其中一处。你是否认同他的看法?你的理由是什么?(4分) 26.从下面句子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词语,然后结合语境分析该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所幸,在调查中尚未发现大面积野生存活的“加拿大一枝黄花”。 27.文章结尾说“‘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带给本土植物的是生存的危机,带给厦门人的则是深沉的思考”。下面链接的是几位市民颇有代表性的想法,你赞同哪一位市民的想法呢?请具体说说理由。(4分) 【市民甲】可采用“生物防治法”,引进天敌,治理“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 【市民乙】应保护和培植本土植物,不要盲目引进外来植物,以维持本土植物多样性。 【市民丙】应尽早建立外来生物入侵的预警机制,早防早控,确保生态系统安全。 【参考答案】24.(1)(2分) 例如:[猫爪藤]常绿的猫爪藤沿着庭园栅栏疏密有间地攀爬着,鹅黄色的花不时从青藤间探出。 [加拿大一枝黄花]它有着小向日葵般的花梗和鸡冠般的黄穗,与其他名花相配非常好看。 要点与评分:扣题摘录,句子意思要完整。每句各1分。 (2)(4分) 例如:(生态杀手指的是毁灭别的生物的某一物种)。“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自从引进本土后,由于缺少了原产地的天敌,繁殖过快,与本土植物争地、争肥、争光、争水,挤占本土植物的生存空间,造成本土植物灭绝,而且“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一旦泛滥成灾则极难清除,所以称它们为“生态杀手”。 要点与评分:扣住“危及本土植物生存”这一要点2分。语言2分。 25.(4分) 例如:不赞同。第②段举鼓浪屿为例,能具体说明猫爪藤对其他树木造成的严重危害;第③段举鼓浪屿为例,则能具体说明猫爪藤极难清除。两处虽都以鼓浪屿为例,但具体的说明作用却不相同。 要点与评分:明白两处的不同作用3分,语言1分。 26.(3分) 例一:“大面积”一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表明不排除在小范围内有野生存活的“加拿大一枝黄花”,符合实际情况。 例二:“野生”一词指野外生长的,排除了人工栽培的现象。 例三:“在调查中”强调事例的真实性,排除了胡编的可能性。 要点与评分:找出符合题意要求的词1分,结合语境分析2分。 若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的,也可酌情给分。 27.(4分) 例一:赞同市民甲的想法。“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 成为生态杀手主要原因是缺少天敌的威胁。若适当引进其天敌,它们生长的环境阻力会变大,繁殖速度会变慢。这样就不会对本土植物的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了。 例二:赞同市民乙的想法。这种方法简便经济,可操作性强,可有效防御外来植物的入侵。而且市民对本土植物有一种亲切感,多培植本土植物可满足市民的情感需求。 例三:赞同市民丙的想法。早防早控,能防患于未然,确保生态系统安全。因为外来入侵生物一旦大量繁衍便很难控制了,消除它们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城市给了我们什么在过去的一二百年里,世界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人们的居住场所、生活方式和谋生手段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走向了城市。1900年,城市人口占全世界人口不足10%,了2000年城市人口已占全世界人口的46%。城市展示了它特有的魅力。 城市的魅力在于它的发达的社会文化。城市作为人类生活聚落形态,伴随着文明的演进而发展。正是地域赋予了城市文化基本的底色,形成城市文化最初的积淀。城市文化是人类进化到城市生活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在城市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城市的人格化表现,是人类生活的空间化表述。它是城市人群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城市风貌的总体形态,是城市的灵魂,是文明的标志,是属于这个城市人群的完整的价值体系。 城市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主流文化,它弘扬历史、融汇时尚,塑造特色,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在农村,文化是单一的和同质的,可交流性不强。每一代人都在传承上一代的东西,没有新鲜的刺激,就不会创造。城市文化来自四面八方。传统和现代,本国和外国,精英和世俗,都在此交流流通,给人以影响、以启迪、以教育、以知识。 城市的魅力还在于它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因为城市是工商业的中心,城市拥有现代化的公路、铁路、航空、水路等在内的交通运输设施和先进的运输工具,往往处于交通枢纽或交叉道上,有充足的客源、货源。城市有现代化的通讯设施、电讯网络和传输工具,每时每刻都在交换大量信息。城市的现代交通和工商业中心相结合,使之成为商品、物质、人才、劳动、资金、信息等转换地,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 城市的魅力又在于它巨大的社会效益。城市学校多,教育发达,人才辈出,与国内外科技信息交流活动频繁,城市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量大,这些都推动城市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除了推动生产和经济的增长以外,还给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化,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 人类创造了城市。城市给人类提供了无尽的财富和创造力。然而随着现代工业和大都市的出现,人类被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工作压力等所困扰。城市已不是“人类诗意的栖息地”。实际上,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甚至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都已经百病缠身了。 生态环境恶化使很多城市患上了“肺气肿”。1984年,臭名昭著的“洛杉矶烟雾”杀死了一只正准备参加第23届奥运会开幕式的秃鹰。 10年前,北京人对曼谷上下班高峰时汽车的时均行速只有10-20公里感到不可思议。10年后的今天,北京的司机相互联系时使用频率最高的话是:“哥们儿,堵在哪儿了?” 城市生活的快节奏使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快餐化”了,人们的神经始终都很紧张。有人说,目前大城市的白领是前半生在用健康换金钱,后半生是用金钱换健康。 城市聚集了大量的资源,是我们物质财富和精神资源的集散地,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使得,但与城市繁荣共存的一些问题——城市病的症状也越来越凸现在人们面前。城市发展的出路何在,未来人类和城市将走向何方?我们会找到一个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的美好家园吗? 21.给加点字注音。(2分) (1)积淀( ) (2)堵塞( ) 22.文章第2段中有两个单句从不同角度给“城市文化”定义,请找出这两个单句。(2分) 2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2分) A.没有创新、不融汇时尚、不弘扬历史是农村文化呈单一性的原因。 B.文化的包容、人才的流通使城市文化呈现出开放的特点。 C.城市的现代化的交通、通讯的优势与工商业中心的结合提高了城市的经济效益。 D.城市教育的发达、科技交流活动的频繁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24.根据上下文的语言特点,在文章第8段的横线上填写一个恰当的句子。(2分) 填写的句子: 25.为什么说“城市已不是‘人类诗意的栖息地’”? 26.城市化已成为世界潮流,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请围绕“中国城市化中应重视的问题”,对下面材料进行探究,提炼出2个观点。(4分) ①国内一些地方政府在经营城市时,一味强调的是要“做大做强”,要争做“国际大都市”、“区域中心城市”。 ②中国古代筑城设市,能周密规划,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各具特色。 ③2005年,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介绍,目前全世界20个污染最重的城市有10个在中国。 ④我国许多城市都是历史文化名城,国务院先后公布了99座历史名城。到2000年底,我国共有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27处,这些文化和自然遗产都是和城市发展相连的。 ⑤发达国家对城市化建设有科学的、理性的认识,但这是他们付出了沉生的代价而获得的。 观点一: 观点二: 【参考答案】21.diàn sè (各1分) 22.(1)是人类在城市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分) (2)它是城市人群生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城市风貌的总体形态。(1分) 23.A 24.城市人口密集使城市交通堵塞。或交通堵塞使许多城市患上“肠梗阻”。(其它意思相近的答案均可给分。) 25.因为城市正面临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工作压力大等问题。(凡大意相同均酌情给分) 26.(4分,一个观点2分)答案示例:(1)政府须注重城市的科学规划。(2)城市发展中既要继承民族传统,也要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3)保护城市生态环境。(4)处理好城市发展中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问题。

1.直接在原文找答案.很多东西在原文都能清晰地找到答案的.如果太长了就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一定要抓关键词2.很多东西都是有模式的.就像公式一样套下去就好.不过记得要在不同的文体上用上不同的关键词(1)句式方面 陈述句语气平缓,不温不火;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设问句反问句加重语气;感叹句抒情强烈;排比句层层深入,气势磅礴.(2)议论文,说明文 XX词好在哪?用了XX词.准确地(生动地)说明了.....的特点...具有科学性XX词能不能删掉?不能,XX词是...的意思(解释词语).准确地说明了......删掉了就太过绝对化,不具有科学性说明方法:本句(段)用了....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地说明了....(内容)..的特点.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论证方法:这一段(一句)运用了....的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表达方式及其他:这句话用了....修辞手法,....地写出了......体现了....的特点...表达了....(3)记叙文线索的作用:能把繁多的材料和时间.场面联结成一个整体,从而突出主题段的作用:开头 总领全文,引出下文,设置悬念中间 过渡,承上启下,转折,强调,间歇等结尾 总结全文.前后照应.含蓄回味,点明中心等描写的作用 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社会背景②推动情节发展③渲染气氛④烘托人物形象,心情⑤突出,深化主题

与共享单车有关的现象作文一诗人但丁曾经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智慧的缺陷。”

当今社会,有智慧的人比比皆是,然而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道德修养却被时代的步伐踩于足下。由发生在成都街头的“单车事件”便可窥豹一斑。

众所周知,共享单车是共享经济的一种新形式,其目的是为了方便人们出行的最后一公里。它的实行完全靠的是人们自身的素质,但却导致了一系列令人痛心的问题。

例如单车被盗,乱停乱放等等,乃至于有人戏言:“凭国人现在的素质,共享单车我们还玩不起” 近些年素质低、没公德这样的评价已经成了中国人的跗骨之蛆。难道我们真的玩不起共享单车吗?难道国人的素质真的如此之低吗?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一个人最重要的莫过于他的素质。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大公司面试时,考官在门口放置了一把倒下的扫帚,最后被录取的是那个学历资历都未必如人,但却是唯一路过的时候扶起了扫帚的年轻人。

扶起扫帚这并不是一个多么惊人的举动,然而却足以体现了这个大学生良好的个人素质。试想,如果他也像众多竞争者一样,没有去扶起那个扫帚,那么他也会是众多被拒绝的人中的一个,永远无缘于这个大公司。

然而他却凭借他良好的素质脱颖而出,这不正向我们说明了素质对一个人的巨大作用吗?我们要培养道德,增强素质。共享单车当然是可行的,因为它在客观上方便着人们的生活,促进着人们的进步。

素质低下,不守秩序这根本不应出现在当今的文明社会,知名礼让才是新一代人要奉行的标准。我们要提高个人修养,做一个合格的公民,摒弃私利,加强自我约束能力,更要用知识来改变这一惨烈的现状,用现实来大声回应那些讽刺者:“我们玩的起共享单车,我们玩的起共享经济。”

试想,车水马龙的街道边,刚刚放学的小朋友正扶着年迈的老奶奶过马路;朝气蓬勃的校园里,神采飞扬的学生见到老师主动道上一句老师好;在和谐美好的社会中,人人都秉承着“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高素质原则,这不才正是我大中国该有的样子吗?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摆脱素质低的魔咒;让我们在心中埋下一颗素质的种子,让道德彩虹绢染蓝天,共享之花点缀^野,芳香四溢,历久不息。

与共享单车有关的现象作文一

诗人但丁曾经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智慧的缺陷。”当今社会,有智慧的人比比皆是,然而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道德修养却被时代的步伐踩于足下。由发生在成都街头的“单车事件”便可窥豹一斑。

众所周知,共享单车是共享经济的一种新形式,其目的是为了方便人们出行的最后一公里。它的实行完全靠的是人们自身的素质,但却导致了一系列令人痛心的问题。例如单车被盗,乱停乱放等等,乃至于有人戏言:“凭国人现在的素质,共享单车我们还玩不起” 近些年素质低、没公德这样的评价已经成了中国人的跗骨之蛆。难道我们真的玩不起共享单车吗?难道国人的素质真的如此之低吗?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个人最重要的莫过于他的素质。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大公司面试时,考官在门口放置了一把倒下的扫帚,最后被录取的是那个学历资历都未必如人,但却是唯一路过的时候扶起了扫帚的年轻人。扶起扫帚这并不是一个多么惊人的举动,然而却足以体现了这个大学生良好的个人素质。试想,如果他也像众多竞争者一样,没有去扶起那个扫帚,那么他也会是众多被拒绝的人中的一个,永远无缘于这个大公司。然而他却凭借他良好的素质脱颖而出,这不正向我们说明了素质对一个人的巨大作用吗?

我们要培养道德,增强素质。共享单车当然是可行的,因为它在客观上方便着人们的生活,促进着人们的进步。素质低下,不守秩序这根本不应出现在当今的文明社会,知名礼让才是新一代人要奉行的标准。我们要提高个人修养,做一个合格的公民,摒弃私利,加强自我约束能力,更要用知识来改变这一惨烈的现状,用现实来大声回应那些讽刺者:“我们玩的起共享单车,我们玩的起共享经济。”

试想,车水马龙的街道边,刚刚放学的小朋友正扶着年迈的老奶奶过马路;朝气蓬勃的校园里,神采飞扬的学生见到老师主动道上一句老师好;在和谐美好的社会中,人人都秉承着“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高素质原则,这不才正是我大中国该有的样子吗?

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摆脱素质低的魔咒;让我们在心中埋下一颗素质的种子,让道德彩虹绢染蓝天,共享之花点缀^野,芳香四溢,历久不息。

最低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三一试题库 三一文库()〔关于共享单车的议论文〕作为一种公共交通工具,共享单车能够有效地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问题,在一些交通拥堵的大城市,共享单车让许多人享受了有品质的出行。

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关于共享单车的议论文,欢迎阅读。篇一:共享单车带来的问题和思考作为一种公共交通工具,共享单车能够有效地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问题,在一些交通拥堵的大城市,共享单车让许多人享受了有品质的出行。

然而我们在路边,在小区内,经常发生和发现共享单车残缺不齐的怪相。共享单车频遭霸占、破坏的事实,说明了新事物的超常规发展,往往会暴露基础的薄弱。

暴露和反映出我们在公民素养和公德教育上还有薄弱环节。共享是“使用而非拥有”,共享的前提是对他人权利的承认和尊重。

权利意识和诚信意识,是共享经济得以充分发展的观念根基,法治文化和诚信文化是共享经济繁荣发展的文化土壤。如果忽视了思想文化的土壤培育,共享经济的发展就会成为沙上建塔,共享单车的单兵推进就会夭折。

这才是应对共享单车发展难题最需要直面的问题。这也说明了新事物的超常规发展,往往会暴露基础的薄弱。

共享单车,我们可能还没做好公民素养与公德教育上的准备。作为文明城市和文明市民,共享单车就是一面照妖镜,照出了我们城市管理的短板和市民素质的严重不足。

作为管理者,主动引导和加强市民文明素质教育,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即在促进经济社会发。

信共享,拒固守共享单车依托于人与人之间的信用,针对部分人对这种关系的破坏,我们不应退缩于一块称为“国民素质不高,我们玩不起”的龟壳里。

切忌因噎废食,相反,我们更应该相信共享单车的可行,拒绝自我否定,拒绝认为国民素质太低的陈旧观点。 共享单车就像是一个刚诞生的生命,充满了人们美好的期待和祝愿,若仅仅因为人们对它的伤害便干脆抹杀新事物,岂不是更大的伤害?新生命的分娩不是一丝苦痛都不会产生的,阵痛让母亲痛苦,但不能扼杀新事物出生带来的欣喜、改变,乃至革新,真正让新生命成长的是遭遇伤害、痊愈,消灭伤害,而非母亲的自我否定和对新生事物的扼杀。

我们相信共享单车的可行,因为它客观上方便着人们的生活,促进着人们的进步,要看到的不该是有一帮人破坏规则,不守秩序;而应着眼于在这么几十上百万人中只有一小撮人破坏着整体形象。我们相信共享单车,也是因为国民素质是在稳步提升的,尤其是在新的一代人中,素质教育更是被提及又提及。

知礼明让已成为了新一代中国人奉行的标准。我们有理由相信,同时也有资格去接受这样一种经济形式。

科技推动着时代的发展,时代发展总是能带给我们惊喜。快节奏的生活中,“共享”一词以特殊身份横空出世——只需你符合要求,在任何时间你都可以和别人共享一样公共的东西。

共享单车,想必大家都用过,使用时打开APP扫一扫车辆二维码开锁,结束行程时只需停在非机动车停车位上,关上锁就能结账,省时省力,并且每个年过12岁的会骑车的人都可以使用。不仅环保,还使上班族与学生族的健身计划有了可行性。

仅仅凭它无可挑剔的快捷,就赢得大家的五星好评,大家骑着它飞驰到各自的目的地。然而,有人偷偷将它骑回了家,“共享单车”至此变成了“私用计费车”。越来越多的人把共享单车推回家,街上的单车却越来越少。从而有许多人抱怨道:到底是谁抢走了我们的共享单车?

这只是“人车大战”的一个开始。

橙,黄两车已在声明不许将共享单车停进单元楼和社区,并且各社区积极响应,在所有入口处贴上了“共享单车不许入内”的标识。

有人不罢休,我有幸亲眼目睹一辆黄色单车两三个青年活活解肢重新组装成“私人单车”;待黄色单车发现自己伙伴一辆辆失踪后,便被装上定位器和随机密码锁。

那些人满分作文网气急败坏,在骑行时以舒适度不高为由粗暴对待共享单车,并且歪歪斜斜地将单车丢在路边,甚至是灌木丛里,花圃中……"废弃单车堆积如山""江中打捞近2吨单车”等等推送层出不穷。

单车无奈,黄单车后来加上了车篮,橙单车有了可调节座椅。它们争相研究更舒适的把手材料,更灵便的刹车,避震性更好的轮胎……它们不断地完善自己,只是希望自己能够被温柔以待,只是希望那些人在伤害它们的时候不要伤害到自己。

就在那些人藏匿单车时,他们同时又作为受害者,深受找不到单车时的不便;就在那些人改装单车后,车的安全性遭到损失,他们同时又作为受害者,在马路上出现事故的几率大大增加;在那些人废弃单车时,他们又为自己的环境考虑了多少?

所以到底是谁抢走了我们的共享单车?我想大概是我们贪图便利却又不怎么对后果负责的人心吧。而被抢走的,不只是共享单车,更是我们快捷生活的基本保障吧。

时间流动到我们现在,要推动共享时代发展的,不仅仅需要高运转的科技,更需要高质量的文明发展。只有引出人性中最炽热的光,才能照亮人类未来共享生活的道路,而不是让它在未来成为时间轴上的一座虚幻的乌托邦。

共享单车不仅倡导了一种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也便利了老百姓的出行,降低了公众的出行成本。作为一种互联网经济,共享单车有助于建设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社会。

然而,共享单车遭遇人为的伤害屡见不鲜。少数爱占便宜的人将共享单车当成免费的公共产品,要么将其占为己有,要么对其进行竭泽而渔的使用。

在网约车、共享单车等互联网经济的冲击下,一些传统行业受到猛烈的冲击。习惯了以往的盈利模式和利益格局,面对挑战和压力,一些黑车和摩的司机这些自认为被共享单车搞得没饭吃的人们,将板子打在共享单车上,破坏共享单车的失范行为也就上演了。

那种认为共享单车挤占了市场份额、压缩了利益空间的想法,说到底是一种利益固化的产物。互联网经济既带来了压力和风险,也带来了发展空间和利益空间。如果商家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不可避免要遭遇市场的滑铁卢不是共享单车抢了饭碗,而是陈旧观念、僵化思维让一些人的饭碗越来越小甚至丢了饭碗。

共享单车遭破坏说明了与共享经济相适应的社会文明慢了一拍。惠民、利民的共享单车应得到保护,那些恶意损坏共享单车的失范行为,需要为他们的轻率和糊涂付出代价。

一开始,这儿的共享单车并不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共享单车的品种多了,也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于是,我拿起爸爸妈妈的手机,试骑这些单车,我觉得这样子的车又方便,又快捷,适合赶时间的人。

这些共享单车真的太多了,平均每走200米就会有一辆共享单车,平时上班离家刚好不近不远,坐公交太浪费,走过去有太累了,这时候只要一扫,一辆单车就骑走了,又不浪费,还不累,正好能运动。年轻人也很爱这个骑车出行方式,共享单车真是人见人爱啊!

但是,共享单车也有弊端,上一次,我骑小黄车去上课,2小时后,我上完课了,一出来,车没了,好尴尬啊!共享单车也很占位置,一个地铁口就有大几十辆车,甚至有一两百辆!有的人为了自己方便,就把车停在隐蔽的地方,或者上锁,让别人骑不了。

共享单车不仅倡导了一种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也便利了老百姓的出行,降低了公众的出行成本。

作为一种互联网经济,共享单车有助于建设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社会。然而,共享单车遭遇人为的伤害屡见不鲜。

少数爱占便宜的人将共享单车当成免费的公共产品,要么将其占为己有,要么对其进行竭泽而渔的使用。在网约车、共享单车等互联网经济的冲击下,一些传统行业受到猛烈的冲击。

习惯了以往的盈利模式和利益格局,面对挑战和压力,一些黑车和摩的司机这些自认为被共享单车搞得没饭吃的人们,将板子打在共享单车上,破坏共享单车的失范行为也就上演了。那种认为共享单车挤占了市场份额、压缩了利益空间的想法,说到底是一种利益固化的产物。

互联网经济既带来了压力和风险,也带来了发展空间和利益空间。如果商家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不可避免要遭遇市场的滑铁卢不是共享单车抢了饭碗,而是陈旧观念、僵化思维让一些人的饭碗越来越小甚至丢了饭碗。

共享单车遭破坏说明了与共享经济相适应的社会文明慢了一拍。惠民、利民的共享单车应得到保护,那些恶意损坏共享单车的失范行为,需要为他们的轻率和糊涂付出代价。

我和同学骑单车_350字

这一天,烈日炎炎。已经是下午7:00多了,太阳还是不肯离开,耀眼的阳光照射着大地,终于,太阳不好意思再耽误了,慢慢地降落,还悄悄地瞅着大地。这是最好的时机!天还没黑,又凉快,我推着自行车,去找方少奇骑自行车。

在这之前我曾“滴——滴”地发了几个抖动窗口,我轻松地来到一楼,在原地等他把他的自行车拉出来,我等啊等,方少奇终于出来了,接着我就飙起车来。

他叫住了我,叫我骑慢点,我问他学多久了,这真是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啊!他都学了5天了我都才学了3天,我无奈,只好依着他。

一阵东倒西歪、东碰西撞、摔来摔去之后,令我最感动的是——他终于会了!

之后我们便一起骑,他觉得差不多会了,就和我飙了起来。

我让方少奇先骑2分钟,我再追。2分钟一到我就追了。我追了一圈,还没遇到他,正在纳闷,他便从小路里骑出来,哈哈!原来方少奇想抄近路,往小路开,没想到绕了半天,真好笑!

我和同学骑单车,骑出了我们5年的友谊!

我为共享单车点赞

今年以来,共享单车如雨竹笋一样,破土而出,遍布了北京的各个街头,不仅满足了短距离百姓出行需求,缓解了交通拥堵的压力,更重要的是符合我们绿色出行的理念,吸引了大量的百姓参与其中,进一步地减少了环境的污染,给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更多的方便快捷。

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快捷。共享单车是通过GPS精准定位、手机扫码解锁、网上费用支付等科学技术手段进行运作的,车辆可以就近查找,随时随地停放,方法简单、便于操作,只要是放在不影响交通、环境秩序的地方摆放整齐就可以了,摆脱了公租自行车赖以存在的停车桩定点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33存放的问题。

倡导了绿色出行的理念。近几年来,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这个国际化的大都市,雾霾天气一直困扰着我们的生活,危害着我们的身体健康。党和 *** 虽然也积极地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但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治理雾霾也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也是党和 *** 今后一段时期内重中之重的一项工作。共享单车在“尾气零排放”吸引了更多的百姓参与其中,不仅使私家车出行数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同时也减少了碳排放,减轻了城市环境污染。

缓解城市交通的拥堵。一提起堵车,对于生活在北京的司机朋友们都一定会深有感触,交通拥堵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化,这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大城市病”,共享单车的出现有效地补充完善城市公交系统的空白,有效地缓解了交通拥堵,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和喜爱。

目前,虽然共享单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发展使用上也存在一定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用户随意停放单车的问题、骑行都随意占用便道、人行机动车道的问题、加挂车锁方式将共享单车变为私用品的问题,恶意地破坏车辆的问题等,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地宣传、管理和完善。我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这一系列问题一定能够得到合理的解决,共享单车的普及使用一定会更加完善,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变得更加地美好。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