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伤寒杂病论的贡献论文

发布时间:

伤寒杂病论的贡献论文

《伤寒杂病论》的历史地位:

一、中医临床重要经典——“医方之祖”,

二、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

三、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四、反映我国早期医学高水平的阐论。

扩展资料:

《伤寒杂病论》  的贡献,首先在于发展并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张仲景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症状,根据病邪入侵经络、脏腑的深浅程度,患者体质的强弱,正气的盛衰,以及病势的进退缓急和有无宿疾等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寻找发病的规律,以便确定不同情况下的治疗原则。

《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张仲景。

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原书失散后,经王叔和等人收集整理校勘,分编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主要贡献

《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伤寒杂病论》的贡献,首先在于发展并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伤寒杂病论贡献论文

《伤寒杂病论》的历史地位:

一、中医临床重要经典——“医方之祖”,

二、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

三、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四、反映我国早期医学高水平的阐论。

扩展资料:

《伤寒杂病论》  的贡献,首先在于发展并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张仲景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症状,根据病邪入侵经络、脏腑的深浅程度,患者体质的强弱,正气的盛衰,以及病势的进退缓急和有无宿疾等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寻找发病的规律,以便确定不同情况下的治疗原则。

《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为人谦虚谨慎,提倡终身坚持学习。他在序文中说:“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张仲景引用孔子语录,在于说明自己不是天才,只能靠刻苦努力学习来获得知识。他特别表明自己从青少年时期就热爱医学,请允许他扎扎实实地按照孔子的话去做,因为医学没有止境,必须终身坚持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张仲景为后人树立了淳朴无华、勤恳踏实的学风。《伤寒杂病论》著述风格朴实简练,毫无浮辞空论,对后世中医著作影响甚大。他诊病和学习时遇到一丝一毫的疑问,即“考校以求验”,绝不放过,一定要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张仲景是一位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无神论思想的医学家。

[1]聂惠民. 泻心汤方证辨治挈要[J]. 世界中医药,2008,02:108-109.[2]聂惠民. “方证相应”论浅议[J]. 中医杂志,2008,06:570-571.[3]聂惠民. 论《伤寒杂病论》的组方特色与经方创研优势[J]. 中医杂志,2006,11:806-807+810.[4]聂惠民. 论《伤寒杂病论》“合方”法则的优势[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02:9-12.[5]聂惠民.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研究方向与重点[J]. 中医教育,1999,03:25-26.[6]聂惠民. 论《伤寒论》的治则与治法[J]. 中国医药学报,1999,04:3-7.[7]聂惠民. 临床验案4则[J]. 国医论坛,2005,06:15-17.[8]聂惠民. 经方防治疑难病临床经验——从柴胡剂与和法论治阐述[J]. 中医药通报,2005,01:21-25.[9]聂惠民. 论《伤寒论》之“和法”[J]. 中国医药学报,2002,04:199-202.[10]聂惠民. 论经方“药对”的配伍应用[J].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3,04:47-49.[11]聂惠民. 论《伤寒杂病论》方药实用特色[J]. 中国医药学报,2001,02:11-14.[12]聂惠民. 柴胡剂群辨析[J]. 河南中医,1986,06:22-24.[13]聂惠民. 宋向元先生临床经验浅谈[J]. 北京中医,1986,01:9-11.[14]聂惠民. 《伤寒杂病论》脉法探要[J]. 国医论坛,1987,04:14-16.[15]聂惠民. 经方治疗胃脘痛的临床应用[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87,01:24-25.[16]聂惠民.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运用举验[J]. 国医论坛,1987,01:24.[17]聂惠民. 苓桂剂群辨析[J]. 国医论坛,1988,02:1-3.[18]聂惠民. 《伤寒舌鉴》的学术成就及临证意义初探[J]. 国医论坛,1989,04:34-36.

伤寒杂病论学术贡献论文

作者: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正史无传,生卒年及生平不详,经后人考证,约生于东汉和平元年(150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他写作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喻嘉言称此书:“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元明以后被奉为“医圣”。 学术贡献: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具体地说,他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为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1]聂惠民. 泻心汤方证辨治挈要[J]. 世界中医药,2008,02:108-109.[2]聂惠民. “方证相应”论浅议[J]. 中医杂志,2008,06:570-571.[3]聂惠民. 论《伤寒杂病论》的组方特色与经方创研优势[J]. 中医杂志,2006,11:806-807+810.[4]聂惠民. 论《伤寒杂病论》“合方”法则的优势[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02:9-12.[5]聂惠民.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研究方向与重点[J]. 中医教育,1999,03:25-26.[6]聂惠民. 论《伤寒论》的治则与治法[J]. 中国医药学报,1999,04:3-7.[7]聂惠民. 临床验案4则[J]. 国医论坛,2005,06:15-17.[8]聂惠民. 经方防治疑难病临床经验——从柴胡剂与和法论治阐述[J]. 中医药通报,2005,01:21-25.[9]聂惠民. 论《伤寒论》之“和法”[J]. 中国医药学报,2002,04:199-202.[10]聂惠民. 论经方“药对”的配伍应用[J].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3,04:47-49.[11]聂惠民. 论《伤寒杂病论》方药实用特色[J]. 中国医药学报,2001,02:11-14.[12]聂惠民. 柴胡剂群辨析[J]. 河南中医,1986,06:22-24.[13]聂惠民. 宋向元先生临床经验浅谈[J]. 北京中医,1986,01:9-11.[14]聂惠民. 《伤寒杂病论》脉法探要[J]. 国医论坛,1987,04:14-16.[15]聂惠民. 经方治疗胃脘痛的临床应用[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87,01:24-25.[16]聂惠民.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运用举验[J]. 国医论坛,1987,01:24.[17]聂惠民. 苓桂剂群辨析[J]. 国医论坛,1988,02:1-3.[18]聂惠民. 《伤寒舌鉴》的学术成就及临证意义初探[J]. 国医论坛,1989,04:34-36.

伤寒杂病论文献

记住这十五条,你才能入门 一、 《伤寒论》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它是汉代以前的中医学总结,是唯物辩证法的基础学,其辨证大法可适用于任何学科的诊断与治疗,如果仅把它视为热病专著或外感专书,则贬低了它的文献价值。 二、 《伤寒论》理法方药融为一体,风寒暑湿燥火合为一气,诸病辨证通用六经,非后人所说的用“六经辨伤寒”,用“卫气营血辨温病”,用“脏腑八纲辨杂证”。 三、 《伤寒论》六经与针灸学六经概念不同,针灸学六经是以经络为导向,而《伤寒论》六经则是中医辨证方法的说理工具,两者切勿混为一谈。 四、 《伤寒论》六经辨证,言脏必言腑,言手必言足,而且反复强调相互之间的关系,例如太阳病论膀胱必论小肠,太阴病论脾必论肺。若知脾不知肺,论膀胱失小肠则有失偏颇。 五、 《伤寒论》凡表实热者为阳,里虚寒者为阴,这是古人平脉辨证的最基本原则。故病从热化者为阳属腑,病从寒化者为阴属脏。例如阳明病,从热化者属胃与大肠,这叫实则阳明;从寒化者属脾与肺,这叫虚则太阴。 六、 《伤寒论》六经,各有自发症,这是纲领。各有合并症,这是相互之间的关系。不知自发症,便不知合并症。例如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为自发症;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为合并症。如果把合并症揽入自发症,那叫以目乱纲,其后解释六经就会愈解愈乱。 七、 《伤寒论》辨证,证脉纯阴者死,纯阳者死。故任何病变,除了死证以外,都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例如四逆汤证,自始至终存在着里有热;白虎汤证,自始至终存在着里有寒。如果把“里有寒”改作“里无寒”,白虎证将变成白虎死证。 八、 《伤寒论》辨证法,万病统归六经,而且相互演变。即本为霍乱,今是伤寒;本为伤寒,今是中风;本为中风,今是温病;本为温病,今是杂症。例如太阳病,从恶寒到发热为伤寒转中风;从发热到口渴为中风转温病;从口渴到痞满为温病转湿温;从痞满到吐利为湿温转寒湿;从吐利到厥逆为从寒湿转伤寒。这就是六淫的相互演变,不知这种演变,那“伤寒永远是伤寒,中风永远是中风,温病永远是温病”。 九、 《伤寒论》诊脉与后世不同,它不存在左为人迎、右为气口,也不是以左心包和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为依据。它是证脉相应,随机演变,左右逢源,变化无穷。故脉有但浮者,有阳浮而阴弱者,有阴阳俱浮者,有关下沉紧者等等。在《伤寒论》中,此类脉型有百余种,而且是无穷无尽变化,这与后世的二十八脉分类法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十、 《伤寒论》本汉代著作,由于文意深奥,许多知识结构很难理解,由此出现了历代注家的解说,其中许多注解属于伪说,所以破解《伤寒论》,切勿以晋唐以后的学说为依据。 十一、 《伤寒论》知识结构严谨,每条经文都是相互呼应,相互佐证。如果断章取义,或者选段归类,那便不能得到六经辨证法的真髓。 十二、 《伤寒论》文法,特点是见病知源,因此要学会从无字处求字,从无法处求法,从无方处求方,从无药处求药。 十三、 读《伤寒论》,必须与《金匮要略》相结合,否则伤寒与杂病不能衔接。 十四、 读《伤寒论》,必须与天文、地理、人事等学科知识结合,否则难解其中之奥妙。 十五、 读《伤寒论》,必须参照晋唐以后的中医学,否则难明“伤寒钤百病”的真实价值。 提到《伤寒论》,其实,本书原名叫《伤寒杂病论》。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不断散失,被后人整理成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本书的作者。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大家——号称”医圣”的张仲景。 张仲景能成为一代医学家。他从小受家庭的熏陶。接触了许多医学方面的书籍,而他自身又对医学的执着与热爱,才使得他将自己的毕生精力都放在了这本《伤寒论》上。本书在中医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张仲景也因此成为中医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本书《伤寒论》,比较系统的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果和自己的实践经验,是医学的集大成之作。《伤寒论》的另一个成就,是对中医方剂学的贡献。书中记载的方剂选药和用量,都是经过历代医家反复应用的,药量准确,效果明显,被后世誉为”经方”。张仲景也因此被称为“众方之祖”。 比如张仲景的精选药方: 独参汤(也叫参附汤)人参100克,附子25克水煎服。能使真气起于无有之乡,绝对能起死回生。 小续命汤。 脑血栓最有效方,小续命汤有下药组成。桂枝30克,川芎25克,麻黄15克,人参15克,白芍25克,杏仁20克,防风30克,黄芩25克,防己25克。甘草15克。 麻黄汤。 还有理中汤 甘草25克,人参20克,白术30克,干姜25克。水煎服。主是胃痛,常用于现代的胃炎,十二指肠溃疡,各种结肠炎,兼治心脏病,心衰,休克及慢性支气管炎等等。甘草重用250克,能治咳嗽,抗过敏 加味右归饮 补益脾肾,固精煮至南阳伟及肾阳虚主症。山芋25克,山药25克,熟地40克,仙茅20颗,巴戟20克,杜仲15棵,牛膝30克,菟丝子25克,覆盆子25克,锁阳25克,金英子25克,人参15克,黄芪80克,白术25克,茯苓25克,附子15克,吴茱萸25克,补骨脂25克。水煎服,连服45天以上。 还有”千古第一方“”的五苓散 治水肿的奇方。 白术100克。泽泻100克。猪苓100克,茯苓100克,肉桂20克,水煎服。 金柜肾气丸。 山芋25克,山药25克,生地黄40克,丹皮20克,茯苓20克,泽泻20克,附子15克,肉桂十克。水煎服。 补血:四物汤。 补气:四君子汤。补肾金柜肾气丸。 补阳:附芷肉桂, 吴茱萸汤…………等等。 这些都是”医圣”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用于治病除患的,疗效非常的经典的药方。这些至今仍成为现在中医学的瑰宝。 同时,张仲景的《伤寒论》,也奠定了他在中医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并成为后世从事医学工作的必读的医书。 全书一共有十卷,22篇和113个偏方。 张仲景的《伤寒论》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六经辨证体系。 对望,闻,问,切等中医诊治手段,还有药方,用药规律,都已条文的形式做了详细的阐述,归纳了不同程度的病症,要如何诊治等。非常具有实用性及操作性。特别是对现代及当代医学做出了及其的重要的贡献,并为现代医学治病诊疗,提供了重要参考佐证。 《伤寒论》,在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的散失,后来被西晋的王叔和整理成《伤寒论》。本书在五代十国时,一度成为独本轶失状态。后来被北宋的国子监再次雕版印刷发行。现在我们保存看到的,就是北宋赵开美版的《伤寒论》。 这本书,是一部古代中医的经典著作之一,主要阐述外感病治疗的专著。在古代伤寒杂病治疗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也是现代医学研究重要的参考文献之一。 在《中医药法》实施近二年的今天,重温经典《伤寒论》,也许对我们振兴中医能另辟溪经,重温经典,你会感叹古老中医药的伟大,古老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重温经典是你仿佛看到我们祖先的仁人智慧和不屈不挠的对自然的抗争……也是你看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那么如何看待和认识伤寒论呢?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著作之一,总结自秦汉以来经验成就,显示了医圣张仲景高尚的医术,特别是对外感温热病六经论治的突出成就,在中国医学史乃至世界医学史上,具有崇高的无可替代的地位,开辟中医临床新纪元。 《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末年,当时的中医理论已经相当完被,以《内经》《神农本草经》为代表的一批医药著作已在世上流行,自春秋战国以来几百年间,医家以其为指导,进行了大量的医学临床实践,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临床应用体系。在之东汉末年,大小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各种疾病呈爆发式流行。医圣张仲景在应用前人经验临床的同时,博古而不泥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医案,为了更好的医治病人和传授经验,白天看病,晚上总结经验,创立著作《伤寒论》又叫《伤寒杂病论》,就此中国医学有了临床指导思想理论和相结合的临床方法。 《伤寒论》的创立,对汉代中医药发展起到承上启下的推动作用。开辟了中国医学的新纪元,其阐述的理论和方法,至今仍在指导中国中医学的发展与实践,对世界医学,特别是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传统医学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日本近代抢先注册《伤寒论》中218首经方,并生产产品,每年销售量占全球中成药量的90%以上,经济效益巨大。 《伤寒论》也叫《伤寒杂病论》 原书十卷。成书不久即有战乱散失,后经太医王叔和,重新整理编著,得以流传。北宋初《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流传至今。 《伤寒论》成书,对后世医学发展影响极大,其确立的辨证论治和收录的著名方剂,被后世历代医家推崇,为后世医家临证的基石,其成就和影响,大略总结如下。 (一)创立六经辨证论治体系 《伤寒论》的卓越贡献在于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医圣在全面分析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结合病邪性质,正气强弱,表里转归,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等因素,将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各个解段所呈现的各种综合症状概括分类为六个证型,即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少阴病,厥阴病,并字此作为辨证的纲领。俗称三阴三阳。任何一个证型都不是一种独立的病症,而是外感病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某个阶级所呈现的综合症状,六经相互关联,相互转化,相互发展。其三阴三阳分证,客观反映了外感热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实到虚的发展规律,有极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其系统的辨证论治思想,不仅对外感热病的诊治有指导意义,而且广泛适用中医各科。(二)伤寒论继承和发展八纲论治 《伤寒论》中六经论治是运用阴阳,表里,寒热,实虚等中医理论,对六经之病位,病性,病机,病态,正邪等致病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求出正确的辨证结果,确实合适的治疗方法。而八纲辨证则是在《内经》,的基础理论指导下,在另一个理论高度的发展,来源于《内经,》,加以系统化,具体化,实用化,是二者的继承和发展! (三)《伤寒论》发展了脏腑经络腧穴学 伤寒杂病论中脏腑经络腧穴学,主要见于《金匮要略》部分,但在伤寒论中包含丰富的脏腑经络思想,。脏腑经络是人体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六经病的产生是脏腑经络受到外感风热后在人体的外在反映,具体并不是孤立的。伤寒论中丰富的脏腑经络的病症辩证论治,,为后世脏腑辩证理论体系的最后形成,典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伤寒论》完善外感温病学说。 广义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病发热的总称,伤寒论在治疗上奠定了温病学说的理论基础,温病学说,实际是伤寒病论的发展和和补充。二者相互密补,使中医在外感病的理论辩证体系更加完善,并且疗效非凡。这个在2003年的非典治疗中再一次得到验证。当时凡是用中医药治疗的非典,无一有并发证和后遗症。 (五)伤寒论验证和细化对症的发展了本草学说 《伤寒论》丰富和扩展了《神农本草经》所载药物的功效和主治。医圣在继承前人用药经验基础上,根据临床实际,广泛使用,验证疗效,具体细化对症,为后世本草学说研究,开创一个新的局面,新的高度。 (六)《伤寒论》巨大的方剂学成就 秦汉时期,方剂学已发展到一定的水平,而伤寒论的成书则标志方剂学的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全书收方269首,使用药物214种,基本包括了临床各科常用方剂。使用药物多为4~7味,君臣佐使明了,组方严密,法药精准,方剂随症,疗效非凡。称传古方,剂型多样煎服科学,剂量准确,故被誉为“方药之祖”。 (七)医圣不恋官位,全心为民,为后世医家楷模 张仲景,官为长沙太守,不贪恋官位,在流行病大流行的期间,奋不顾身,一心为民治病救人。实为历代医家楷模,也是自晋唐后,成为祖国医学,医德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今天必须学的榜样! 伤寒论,辨析。辨病,脉,症,治法。是一个统一的前后互相关联。 先以六经分篇,六经主要症状,脉象,用药,现在人都乎视了一个主要问题,外在环境对病的构成要素,就是气温,天气。只有通过方剂才能体会。以前名医也多有论述,只不过学习者不能理会,方剂有君,臣,佐使,大热之方,大寒之方,有表剂,有里剂,部离不开辨病。 。伤寒论治疾病変化多端,只有先明白理解了天气跟人的关系,才能算入中医门 桂枝汤,以桂枝为君,那到了麻黄汤就为臣了,苓桂术甘汤,等君:臣佐使随意变化,为什么?伤寒论,每一经都有主方,都有君药。主药就是大气候,温凉寒热平燥湿季节因素,每一个季节因素都有君药, 而臣药与佐使之药,就是小气候,与人个体差异所做的调节,为君之药对,佐使之药变化有差异,也不会有大问 题。 伤寒论的意义? 第一,从理论到临床,奠定了人类医学的基础。 第二,函盖了历朝历代,乃至现代,人类认识疾病的最高水平。 第三。将人体分成六个层面,从阳到阴,从表入里,疾病的性质虚实寒热,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预防预后,疏理清晰完正。 第四,深刻揭示占人体百分之七十五的水,治水与治血同步,治水重于治血。反映出疾病的本质,必须走治水之路。 第五,为人类的医学保留一支对人类重大疾病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虎狼之师。 第六,面对从西方来的现代医学,愈来愈显示伤寒论的伟大。可以说,没有伤寒论,不会有千年中医,更不可能再须走千年。 《伤寒论》是东汉大医学家张仲景经历几十年艰辛劳动写成的医学巨著,包括《伤寒》《杂病》两大部分。此书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即有关辩证的理论、治疗法则、处方和用药〕兼备,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临床治疗专著,奠定了中国治疗学的基础。 以上内容回答完毕。

rgdfg鐧惧害鍦板浘

——苏礼

孙思邈崇尚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整理、发扬仲景学说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本文拟就孙思邈与《伤寒论》有关问题简介如下。

一、推崇仲景学说,为保存《伤寒论》这一珍贵文献作了毕生的努力

孙思邈对张仲景相当崇敬,认为他是唐以前最著名的医学家之一。他在《备急千金要方》序中说:“春秋之际,良医和缓;六国之时,则有扁鹊;汉有仓公、仲景;魏有华佗,并皆探赜索隐,穷幽洞微,用药不过二三,灸柱不逾七八,而疾无不愈者。”并说:“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范东阳、张苗、靳邵诸部经方”(《千金要方·大医习业第一》)。就是说张仲景的《伤寒论》和《素问》、《灵枢》、《甲乙经》、《本草》等著作,同样都是“大医习业”所必须熟悉和掌握的。

孙思邈对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所阐述的针砭时弊、启迪后学的观点,十分赞同,多处引用。如在《备急千金要方》序中,引用了张仲景“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一段,并以此作为他“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的立论依据。在其卷一治病略例第三中,引用“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为(有)五脏,经络腑输,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一段,说明医道乃性命之道,非精心研求、认真实践而不可得。要求医生要认真学习医疗技术,一心一意为病人服务,“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这些都说明,孙思邈对张仲景相当推崇,他的有关医论和思想,可以说是仲景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孙思邈对张仲景《伤寒论》的评价相当高,他尝谓:“伤寒热病,自古有之,名贤睿哲,多所防御,至于仲景,特有神功,寻思旨趣,莫测其致,所以医人未能钻仰……遂披伤寒大论,鸠其要妙,以为其方,行之以来,未有不验。”他对当时一些医生不深入钻研仲景学说,不遵循仲景辨证论治的原则,滥操司命,以致失治、误治的现象能心疾首,大声疾呼,他说:“尝见太医疗伤寒,惟大青、知母等冷物投之,极与仲景本义相反,汤药虽行,百无一效……旧法方证,意义幽隐,乃令近智所迷,览之者造此难悟,中庸之士,绝而不思,故使闾里之中,岁致夭枉之痛,远想令人慨然无已!”(《千金翼方·卷第九·伤寒上》

东汉末年,战乱频仍,《伤寒杂病论》问世不久,即遭兵火洗劫,原书散佚不全。幸赖东晋王叔和搜集整理才得以保存,但仍流传不广,以致孙思邈在编写《千金要方》时,尚未见到完整的《伤寒杂病论》,因而发出“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之叹。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不懈,以“一事长于已者,不远万里,伏膺取决”的精神,勤求博采,收集到了《伤寒杂病论》大部分内容,分别编次在《千金要方》卷九、卷十伤寒方及有关门下。孙思邈在撰成《千金要方》后,虽已年逾七十,但并不以此为满足,又集晚年近三十年所积累的医学资料和经验体会,对《要方》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订和补充,其中尤为突出的是,他对晚年终于收集到的《伤寒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并重新整理,分别编入《千金翼方》卷九、卷十伤寒门内,从而奠定了唐代纂集《伤寒论》的初基。孙思邈一生研求仲景之书,对于保存《伤寒论》这一珍贵典籍,发扬仲景学说,是有其重要贡献的。

伤寒杂病论文献检索

《神农本草经》百度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

要研究就读原文,要读小说就读白话文,中国有句古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原文每次读都会有不同的心得体会,白话文读一次被误导一次

① 自学中医的书籍及先后顺序 在未有教材之前,业医者学习伊始,或先读些浅显易明的书,如《药性赋》、专《汤头歌》等,或径从《属内经》、《难经》等经典医籍读起,这当然都不失为入门的途径。学习中医不仅要读书,还要背书,这是古今医家成才的共同经验,不背一点书,是没有功夫可言的。背诵下这些经典,是作为一个中医学者必不可少的基本功,是为中医学知识打下必备的基础。经典,即源头。中医是一门博大高深的学问,学中医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只有沉下心来坚持不懈,才能在这条路上走得远。 ② 中医专业的课程有哪些学习顺序如何 大一:中医基础理论、医学生物学、医学法律、中药学、中医学史、解剖学、版中医诊断学、医古权文、英语、体育、 *** 思想概论、思想品德修养 大二:生理、生化、黄帝内经选读、组织胚胎学、免疫与病原微生物、方剂学、针灸、英语、体育、马克思主义哲学 大三:病理学、药理学、子午流注针法、预防医学、伤寒论、医学统计学、文献检索、推拿学、医学心理学、诊断学、温病学、金匮要略、中药药理学、医学伦理学、中医各家学说、 *** 理论 大四大五在医院见习、实习,学习中医内妇儿外等等专业课程,大概就是这些课程。 ③ 学中医的顺序是什么 第一来步 《中医基础理论源》《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这是基础知识 第二步 《中医内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伤科学》《中医五官科学》这是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 第三步 《皇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难经》《神农本草经》这个是补充,一般硕士研究生才详细学 以上已经排好序了。只有学好诊断学才知道中药学里的一些名词是怎么回事! 你学完第一步 后就应该边实践边学了 ④ 中医学习课程的顺序 中医需要记的东西多,自学很难坚持,具体科目楼上写的差不多了,还有中医妇科,中医儿科,中医外科,另外还有中医四大经典需要重点看 ⑤ 想知道中医学专业本科要学哪些课程能按照先后顺序说说吗 这个都不一样的,大一的时候肯定先学医古文,中医基础理论,四大经典,中药学,医学伦理学。中医诊断,方剂,是大二的。内科是大三的。还有西医的课程,解剖,医学生物学,化学,生理,病理,诊断,内科 ⑥ 想知道中医学专业本科要学哪些课程能按照先后顺序说说吗 一般土质都可以的,江苏金银花苗圃有详细介绍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⑦ 中医学每学期要学什么专业课,按什么顺序学习好,以及相关的视频教学。以及学习流程。 现在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学学制有五年制(本科)和八年制(本硕连读)。我本人是五年内制专业的,在这容儿暂且只说五年制专业课。大一:正常人体解剖、中医基础理论、医古文、中医诊断学、组织胚胎学;大二:中药学、生理学、生物化学、方剂学、内经选读、病理学;大三:伤寒论选读、药理学、温病学、中医内科学、西内、妇科学、儿科学;大四:西外~~~ 大学里的课程都是安排好的,至于顺序流程什么的学生自己不用考虑;视频教学那就太多了,有兴趣私聊吧。 ⑧ 自学中医的,方法,经验,顺序,用书 我是中医学生, 1 中医基础理论 2中医诊断学基础 3 中药学 方剂学 4 中医古典著作 在刚回开始时,什么书都随答便翻翻.学中药,方剂时多去药店转转. 不过这些书虽然系统,但不是很有意思。你看一些和中医有关的书,也可以从中学到什么。内经,伤寒杂病论,医话。医话最有意思。 ⑨ 自学中医看什么书顺序 现如今有很多的人都比较喜欢中医,中医是凝结了中华文化的一种代表,而且中医是特别神奇的一种医学。但是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去正规的大学去学习,有实践经验,所以很多人都希望能够自学中医,接触到中医。那么如果是自学中医的话,在学习这方面应该有哪样的顺序。 一、初学者《医学三字经》了解医学文化 对于比较喜欢中医的人来讲,可以从医学三字经开始学起,这是属于中医方面启蒙类的书籍。可以通过这本书去了解关于中医的文化和背景,这样才能够进一步的去了解。医学三字经的原文是比较简洁的,而且这本书有了更多的延伸,还有解读。该书的作者也是较为有名的中医名家,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一定能够收获更多关于中医方面的知识。在市面上医学三字经是有比较多的版本的,有一个是标注了白话版,其实还是对老板比较受欢迎,有的价钱并不是很高,特别适合学习基础的人去学习。 有不少人在带徒弟的时候都必须读这本书籍,传统的版本当中,每一条后面都是有现代的注释的,关于药性的一种研究,还有常用的各种配方,所以食用价值是非常高的。对于初学者来讲,价格还很便宜,而且特别适合通读。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尽量不要购买本草纲目,因为在市面上是有太多的版本的,都是参差不齐的,有一些虽然是精美包装,但是它的文化范畴却不是很正确。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购买《李时珍医学全书》这里面所涵盖的是所有它的著作包装也很精美,在质量这方面也是能够得到保障的。我想在中医这方面有更加的深造,就可以买名中医名家所推荐的书。 ⑩ 学习中医经典的顺序是什么 没有顺序,入门以后你会发现,几本书互相参照着看就会出现1+1大于2的效果。单看一本书很多说法无法理解。

每个人去读伤寒论、黄帝内经,都会有理解的不同,就跟你读道德经一样。所以你要白话文基本上没有意义。所以建议你从近代(明清)的一些典籍读起,对古文熟悉后慢慢研读经典。此谓正途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