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太阳病表征论文

发布时间:

太阳病表征论文

一、太阳病的提纲: “脉浮、头项强痛、恶寒”这三个症状同时出现,它提示了太阳肌表受邪所表现的临床特征。 太阳病主要是表证 。 《医宗金鉴》将太阳分三:①、体之太阳,也称为通体太阳,主全身的皮肤毫毛肌腠,所以会有浑身疼痛。②、经之太阳,也称为分部太阳,主头项脊背,主要是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③、腑之太阳,主要是太阳膀胱腑的蓄水证和蓄血证。经腑相连,这个很重要,后面很多条文会涉及到。 二、太阳病的成因 :主要是风寒邪气侵袭人体的体表,少数情况就是少阴病,阳气恢复以后,脏邪还腑, 阴病出阳 ,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在《伤寒论》讨论太阳和少阴关系的时候,少阴病阴病出阳,是太、少之间邪气相互转换的很重要依据。 三、太阳病的病位 :涉及到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府、也涉及到手太阴肺的病变。 分析病的生理变化,主要包括经络、脏腑、脏腑的功能、脏腑的气化。 (一)、 从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特点来看,从头到脚,行于人体的头项,后背,是人体最长的,穴位最多的一条经脉,特别是它 上连风府和督脉相通,下络腰肾,和肾相连,它就可以借助督脉和肾中的阳气来主管一身的表阳。②、足太阳经的经别散布于心,就沟通了太阳和心的关系。 (二) 、 足太阳膀胱腑,它是主气化的 。一方面它可以化生太阳的阳气,作为一个水腑,它在肾阳的温煦作用下, 通过气化化生阳气 ,这个阳气通过足太阳膀胱经的经脉,同时也通过三焦这个水火的通道向体表输布。另一个气化的机能, 就是参与水液代谢 ,可以把体内的废水排出体外,也可以把一部分水, 气化成津液 ,然后向各个器官输布,使津液输布上承。 (三) 、太阳的阳气的量是三阳中量最大的,这种阳气是输布于体表, 主要功能是温养肌表、调节体温、防御外邪。 因为人体的体表面积最大,如果这种阳气不强大的话,它就不可能“司开阖,肥腠理,卫外而为固”,这些是从生理上来讲的。也称“巨阳”、“大阳”。 ①、太阳的阳气它主要化生于下焦 ,通过膀胱的气化,借助膀胱经和三焦向体表输布,所以《黄帝内经》才有“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的话。 ②、阳气在体表的不断消耗,还需借助中焦脾胃摄入的水谷精微来不断的补充能量,所以说 太阳的阳气补充于中焦。 ③、太阳的阳气在向体表输布的过程中,还需借助肺气的宣气,才能够均匀地布达于体表,完成在体表的温养,调节体温,防御外邪的功能,所以说 太阳的阳气宣发于上焦。 在《黄帝内经》中说过“卫出下焦、卫出中焦、卫出上焦”,太阳的阳气“化生于下焦、补充于中焦、宣发于上焦”,那么太阳的阳气与卫气是什么关系? 太阳阳气输布于体表就是卫气,功能是一样的,古医家才说“太阳主表而统营卫”。 四、太阳病的证候分类和治法  1本证、2变证、3类证 1、本证: ①、表证(经证):有汗(中风):桂枝汤;无汗(伤寒):麻黄汤;麻桂合方(小汗方),桂枝汤和麻黄汤的适应证、禁忌证及加减应用。                 ②、腑证:气分证:太阳蓄水证:五苓散;血分证:太阳畜血证: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或抵当丸。 1)、表证,太阳主表而统营卫,管理汗孔开阖,调节体温。当太阳被风寒邪气所伤,它的管理汗孔开阖的功能受到影响,有时汗孔开而不阖,表现为有汗;有时汗孔闭而不开,就表现为无汗。有汗叫太阳中风证;无汗叫太阳伤寒证。 临床上,有些病人病程时间已经很长,营卫之气有所不足,而在表有轻度的寒邪闭郁,(为什么是寒邪?因为表现为无汗或少汗)用麻黄汤治疗,恐发汗太过于大,用桂枝汤又怕发汗力弱而不足把在表的寒邪发越出去,所以张仲景就创立了麻桂合方(小汗方):①、桂枝麻黄各半汤:用于表有小寒不解,营卫之气不足。②、桂枝二麻黄一汤。③、桂枝二越婢一汤②和③用于表有小寒不解,内有阳郁化热,证候又不如大青龙汤证严重。 2)、腑证:(1)、太阳的气分证:就是气化不利,出现了太阳蓄水证。①、太阳气化失司,废水排放功能发生了障碍而出现了小便不利、小便小。②、当津液不能够化生,而无法上承输布,就出现口渴、消渴、渴欲饮水等津液缺乏证候。③、当下焦水蓄,阻遏一焦气机,就出现少腹苦里急的感觉。④、如果表邪还未解,还可以有脉浮或者脉浮数,身微热的表证,治疗上用五苓散,外疏内利、表里两解。                 (2)、太阳的血分证:太阳表邪循经入腑化热,热和血结于下焦。①、膀胱虽为水腑,并不多血,但膀胱壁有血液的循环,是对整个泌尿系统对血液供应,所以蓄血证,它是整个泌尿系统的血液循环、微循环的障碍。②、由于血和热结于下焦,表现出或者少腹急结、或者少腹硬满的证候。③、又因为太阳膀胱的经别散布于心,当下焦血热瘀结,瘀热邪气循经上扰心神的时候,可以出现心主神志的功能失常,如狂或发狂的精神症状。治疗上用:1)桃核承气汤:热势较重,较急,而瘀血刚形成的证候,以泻热为主,化瘀为辅。2)抵当汤:瘀血凝结比较重,比较急,而热邪已经收敛,以破血逐瘀为主,清热为辅。3)抵当丸:如果瘀热互结瘀血虽然形成,但病势和缓,热邪虽然有,但热势却非常轻微,用抵当丸化瘀缓消。 2、太阳变证 :是太阳病误治或者失治以后,使临床证候发生了异常的变化,而新变化的证候又不属于六经病的,不能采用六经的名称来命名。 变证的类型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或者在脏、或者在腑、或者在胸腹腔变化多端。 治疗上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基本原则。 3、太阳类证:有悬饮,痰浊郁阻胸膈等,病的发病过程中有些表现类似于太阳表证,提出来便于和太阳病作鉴别。

作者:张仲景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芍药三两(味苦酸,微寒)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去皮) 芍药 甘草各十八铢 生姜一两三钱(切) 大枣四枚(劈) 麻黄十八铢(去节)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右七味,[口父]咀。以五升水,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方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二越婢一。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于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味甘平) 干姜二两(炮,味辛热)

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

白芍药四两(味酸,微寒) 甘草四两(炙,甘平)

右二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之。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浸)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芒硝半斤(味咸苦,大寒)

右三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干姜一两半(味辛热)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大热)

右三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证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燥,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太阳病的基本症候特征,是脉象浮、头痛、项部拘急不舒、畏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畏风,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脉象浮缓的,就叫做中风。

太阳病,已经发热,或者还未发热,畏冷,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身体疼痛,呕逆,无汗,寸关尺三部脉象均浮紧的,就叫做伤寒。

外感病第一天,邪在太阳,如果脉证静止在太阳未变的,这是疾病未发生传变。如果病人总想呕吐、烦躁不安、脉象数而急疾,为邪气传里之象,表示病已传变。

外感病二三天,已到邪传阳明、少阳之期,如果不见阳明、少阳病见证,而只见太阳病症候的,表示病未传变。

太阳病,出现发热、口渴、不怕冷的,就叫做温病。温病为感受温邪所致,所以禁用辛温发汗、禁用攻下、禁用火攻。如果误用辛温发汗,就会使热势更甚,出现身体灼热、尺部寸部脉象均浮盛、自汗出、身体沉重、时时嗜睡、呼吸时鼻有鼾声、说话困难,这就叫风温。如果误用攻下,耗伤阴液,就会出现小便短少不通畅,两目直视、大便失禁。如果误用火攻,就会使邪热更炽,火热内攻,轻的会引起肌肤发黄,严重的会引起手足阵发抽搐,好象惊痫发作一样的症状,肤色发黄很深,象烟火熏过的一样。一次误治,病人尚可苟延时日,反复误治,就会断送病人生命。

患外感病,如果出现发热畏寒的症状,是病在阳经的表现;如果出现无热畏寒的症状,是病在阴经的表现。病在阳经的,大约七天可以痊愈;病在阴经的,大约六天可以痊愈。这是因为七属于阳数、六属于阴数的缘故。

太阳病,头痛超过七天而自行痊愈的,是因为邪气行尽太阳经的缘故。如果邪气未尽,有向阳明经传变趋势,可以针刺足阳明经穴,使经气疏通,抗邪力增强,邪气不能内传阳明,疾病就会痊愈。

太阳病将要解除的时间,多在上午九时至下午三时之间。

容易患太阳中风的人,表证解除以后,身体仍感觉不舒适的,需待一定的时日,正气恢复,才能痊愈。

病人体表发热,反而想穿很多衣服,这是外部假热、内部真寒的表现;体表怕冷,反而不想穿衣服,这是外部假寒、内部真热的反映。

太阳中风证,卫阳抗邪而浮盛于外,营阴不能内守而弱于内,卫阳浮盛于外就发热,营阴不能内守则汗自出,病人畏缩怕冷,瑟瑟畏风,象皮毛复盖身上一样发热,鼻塞气息不利,干呕的,应当用桂枝汤主治。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灸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五味药,捣碎前三味药,与后两药混合,加水七升,用微火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待药汁冷热适当时,服药一升,一日服三次。服药后一会儿,喝热稀粥一大碗,以助药力,并复盖棉被约二个小时,取暖保温来帮助发汗。发汗程度最好是遍身微微出汗,不要让汗出如流水一样淋漓不断,否则伤阳耗阴,疾病就一定不能解除。如果服了第一次药后汗出疾病痊愈,就停止服第二次、第三次药,不需要把一剂药都服尽。如果服第一次药汗不出,可以依照以上服药方法服第二次药。如果服第二次药还无汗出,那么,第三次药可适当提前服,可在半天左右将一剂服完。如果病情重的,可以白天夜晚服药,一天24小时进行严密观察。如果服完一剂药后,病症仍然存在的,可以再继续服药,倘若服药后仍不出汗,那么,就可一直服药二三剂。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滞滑腻、油腻、大蒜、小蒜、芸苔、胡荽、动物乳类及其制品,腐败变质及不良气味的食品。

太阳病,只要出现头痛、发热、汗出、畏风的,就可以用桂枝汤主治。

太阳病,项背部拘紧不柔和、俯仰不能自如,本应当无汗,反而出现汗出、怕风等太阳中风证的,用桂枝加葛根汤主治。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剖开桂枝二两去皮以上六味药,用水一斗,先加入葛根煎煮,煮去水分二升,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药物,共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服药后复盖棉被取暖保温以助发汗,使病人遍身微微汗出为度。除服药后不需喝热粥外,其余的调养护理方法及服药禁忌均同桂枝汤。

太阳病,误用了泻下药之后,病人自觉胸中有气逆上冲感觉的,可以用桂枝汤治疗,服药方法同前。如果误下后没有气逆上冲感觉的,则不能用桂枝汤治疗。

太阳病第三天,已经用了发汗的方法,或者用了吐法,或者用了攻下法,或者用了温针的方法,病情仍然不解除的,这就是坏病,桂枝汤已不再适用。对于坏病,应该详细诊察其脉象、症状,了解使用了何种错误治法及演变为何种病症,因证立法,随证治疗。桂枝汤本来是解肌和营的方剂,适用于太阳中风证。如果病人脉象浮紧、发热、汗不出的,属太阳伤寒证,不可用桂枝汤治疗。医者务须经常记住这一点,千万不要发生错误。

平素嗜酒的人,如果患了太阳中风证,不当用桂枝汤治疗,如果服用了桂枝汤,就会出现呕吐,这是因为嗜酒的人多湿热内蕴,而桂枝汤是辛甘温之剂,用后更助热留湿的缘故。

宿有喘疾的病人,患了太阳中风证,引动喘疾发作的,用桂枝汤加厚朴、杏子治疗最好。

凡是内热炽盛的病人,如果服用桂枝汤而发生呕吐的,以后可能会出现吐脓血的变证。

太阳病,发汗太过,导致汗出淋漓不止、病人怕冷、小便短小、四肢微感拘急疼痛、屈伸困难,如果头痛、发热等表证仍然存在的,用桂枝加附子汤主治。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剖开附子一枚炮制去皮破成八片以上六味药,加水七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说:现用桂枝汤加入附子,其调养护理的方法同前。

太阳病,误用攻下之后,出现脉象急促、短促,胸部胀闷的,用桂枝去芍药汤主治。

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四味药,用水七升,煎煮成三升,去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说:现用桂枝汤去掉芍药,调养护理方法同前。

如果误下后出现胸部满闷、脉微、畏风寒较重的,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治。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剖开附子一枚炮制去皮破成八片以上五味药,用水七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说:现用桂枝汤去掉芍药加入附子,其调养护理方法同前。

太阳病,已经得了八九天,病人发热怕冷,发热的时间较长,怕冷的时间较短,一天发作二三次,好象疟疾一样,病人不呕吐,大小便正常,这是邪气郁滞在表的表现。此时,如果脉象渐趋调匀和缓的,是邪气去、正气复的症象,疾病将要痊愈。如果脉象微弱而怕冷的,这是表里阳气均虚,可能系误用汗、吐、下所致,因此,就不能再用发汗、攻下、涌吐的方法治疗了。如果面部反而出现红色的,表明邪气仍郁滞在肌表未能解除,病人皮肤还一定有搔痒的症状,适宜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片甘草炙麻黄各一两,去节大枣四枚剖开杏仁二十四枚,用水浸泡,去掉皮尖及双仁的以上七味药,用水五升,先加入麻黄煎煮,待煮一、二沸,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余各药,煎煮成一升八合,去掉药渣,每次温服六合。旧本说:取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合为六合,一次服完。调养护理方法同前。

太阳病,服了一遍桂枝汤,不仅表证不解,反而增添了烦闷不安的感觉,这是邪气郁滞太甚所致。治疗应当先针刺风池、风府,以疏经泄邪,然后再给予桂枝汤就可以痊愈。

服桂枝汤发汗,汗不遵法,出现大汗出、脉象洪大,而发热,畏寒,头痛等表证仍然存在的,为病仍在表,仍应给予桂枝汤治疗,服药方法同前。如果病人发热怕冷,发热的时间长,怕冷的时间短,好象发疟疾一样,一天发作二次的,用小发汗法就能治愈,适宜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切片杏仁十六个,去皮尖甘草一两二铢,炙大枣五枚,剖开以上七味药,用水五升,先加入麻黄,煮开一、二滚,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药物,煎煮成二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二次。旧本说:取桂枝汤二份,麻黄汤一份,混合成二升,分二次服。调养护理方法同前

太阳中风证,服了桂枝汤后,汗出得很多,病人出现心烦口渴很厉害、饮水不能缓解、脉象洪大的,这是邪传阳明,热盛而津伤,用白虎加人参汤主治。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打碎,用布包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以上五味药,加水一斗煎煮,待粳米煮熟,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

太阳病,发热怕冷,发热的时间长,怕冷的时间短,一天发作二三次,并见心烦、口渴的,为表郁兼内热之证,可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治疗。如果病人脉象微弱的,这是阳气虚弱,不能用发汗法治疗。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去皮芍药麻黄甘草各十八铢,炙大枣四枚,剖开生姜一两二铢,切片石膏二十四铢,打碎,用布包以上七味药,用水五升,先加入麻黄,煮开一二滚,除去浮在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他药物,煎煮成二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说:应当是将越婢汤、桂枝汤的煎剂混合,每次温服一升。现将二方混合成一方,取桂枝汤二份药量,越婢汤一份药量。

服了桂枝汤,或使用了泻下法后,病人仍然头痛,项部拘急不柔和,象皮毛复盖身上一样发热,无汗,胃脘部胀满,微感疼痛,小便不通畅的,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治。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切片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六味药,用水八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服药后小便通畅的就可痊愈。旧本说:现用桂枝汤去掉桂枝,加入茯苓、白术。

伤寒病,症见脉浮、自汗出、小便频数、心烦、轻微怕冷、两小腿肚拘急疼痛、难以屈伸的,是太阳中风兼阳虚阴亏证,治当扶阳解表,反而单用桂枝汤来解表,这是错误的治法。服药后就出现了四肢冰冷,咽喉干燥、烦躁不安、呕吐等症状,是误治导致阴阳两虚。治疗应该先给予甘草干姜汤,来复阳气,如果服了甘草干姜汤后四肢厥冷转愈而见两腿温暖的,说明阳气已复。然后,再给予芍药甘草汤来复阴,阴液恢复,病人两小腿肚拘急疼痛解除,两腿即可自由伸展。假如误汗伤津,致肠胃燥实而气机不调和,出现谵言妄语等见症的,可以少量调胃承气汤治疗。如果反复发汗,再加上用烧针强迫发汗,汗多亡阳,导致少阴阳衰的,应当用四逆汤主治。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以上二味药,用水三升,煎至一升五合,去掉药渣,分二次温服。

芍药甘草汤方

白芍药甘草各四两,炙以上二味药,加水三升煎煮,煮至一升五合,去操药渣,分二次温服。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用陈米酒洗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以上三味药,用水三升,先加入大黄、甘草,煎煮成一升,去掉药渣,再加入芒硝,然后放在火上稍煮至开即成,每次温服少量。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用生的,去皮,破成八片以上三味药,用水三升,煎煮成一升二合,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身体强壮的人可以用大的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问:病人的症状象桂枝汤证,按照桂枝汤证的治法进行治疗,结果反而使病情加剧,出现四肢冰冷、咽喉干燥、两小腿肌肉拘急疼痛,甚至出现谵语等症,老师预测到了病人半夜手足应当温暖,两腿应当舒展,后来病情发展果然如老师说的那样,怎么知道会这样呢?老师答:病人寸口脉搏浮而大,浮是感受风邪,大是虚的表现,感受风邪就会产生轻微发热,正气虚弱就会出现两小腿肌肉拘挛疼痛。症状虽然很象桂枝汤证,其实不是桂枝汤证,而是太阳中风兼阴阳两虚证。因此,在治疗上必须用桂枝汤加附子以温经发汗。但是医生却反而单用桂枝汤发汗,导致汗出亡阳,并兼阴液亏虚,从而出现四肢冰冷、咽喉干燥、烦躁等症状。治疗先给予甘草干姜汤,服药后阳气于半夜恢复,两腿就由厥冷转温暖,而两小腿肌肉拘挛疼痛尚未解除,于是再给予芍药甘草汤,服药后,阴液得复,则两脚就自由伸展了。如果误汗伤阴,导致阳明燥屎内结,就会出现谵语、心中烦乱不安等症,应当用承气汤攻下里实,服药后大便微见溏泻的,为燥屎得去,谵语等症就会停止,疾病即可以痊愈。

一、太阳病提纲 原文: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jiang)痛而恶(wu)寒。 解释: 头项强痛:即头痛并伴有后项部拘紧不柔和之感。恶寒:怕冷的意思。 本证成因: 风寒外袭。 主症和病机: 脉浮 ,外邪袭表,正气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气血必充盛于表而脉象是反映气血活动状态的,故脉应之而浮。主表的浮脉,特点是轻取更得,重按少力,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如水源木。 头项强痛 ,太阳经脉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外邪束表,太阳经脉受邪,经气不利,因此就在太阳经脉的循行部位上出现了筋脉拘急,肌肉痉挛的症状,于是就出现了头痛并伴见颈项部拘紧不柔和。这是诊断邪气在太阳经脉的定位性症状。 恶寒 ,风寒之邪外袭肌表,卫阳被伤。温煦失司,也就是”温分肉”的正常功能失司,故见恶寒。“恶寒”之前的“而”字,是进层连词,有“而且一定”的意思,旨在强调“恶寒”在诊断表证时的重要性,于是后世的医学家就有了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的说法。 此三证反映了风寒邪气侵袭太阳经脉和肌表,正气奋起与邪气抗争的病机。 是太阳病表证的基本特征,列在“太阳病篇”的开头,后世医学家称其为 太阳病提纲 。 太阳病应见发热,本条未将发热列入,可能是因太阳病初起,发热较恶寒出现较晚的缘故。 如第3条就有“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的说法,故将发热省略未提。但是应当知道,太阳表证虽然在初起阶段,有时候发热出现较晚,但是在其整个病程中, 一般是恶寒与发热同时存在。 这是因为,邪在太阳,正邪相争,卫阳因抗邪而奋于外,所以必有发热。 此外, 不独太阳表证可以见到脉浮,其他如风湿在表、虚阳外浮、正气外脱、里热内盛等,也可以见到脉浮。 不独太阳表证可以见到头项强痛,在里的水湿之邪阻遏太阳经气也可以见到头项强痛; 不独太阳表证可以见到恶寒,里阳虚衰,表阳不足,温煦失司,也可以见到恶寒。 因此要诊斯为太阳表证,上述三个症状必须同时存在。 二、思维导图让知识系统化 为了方便大家记忆,特意做了一张思维导图供大家学习和理解。 太阳病总纲导图 编辑: 之筱 ❤️  美丽|善良|可爱|大方|帅气|优秀的你记得 喜欢点个“赞”和“再看”。

太阳病表证论文

太阳病,多发生在外感疾病初期,主证为发热,畏寒恶风,头项痛,脉浮等表证,也称太阳经证。若表邪不解,而内传膀胱,则为太阳腑证。证见发热恶风,烦渴欲饮,水入则吐,小便不利,脉浮或浮数;或证见少腹急结硬满,小便通利,其人如狂或发狂,脉象沉涩。         太阳病包括经证和腑证。经病包括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腑病包括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太阳经证;分为三型 ; (1)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 (2)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 (3)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 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里热证)。 中风、伤寒、温病,均属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是: 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 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太阳腑证;分为二型 (1)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 (2)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 蓄水证: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入则吐,脉浮数。 蓄血证: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鉴别点:蓄水是邪入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太阳主一身之表阳,故太阳居三阳之首,为六经藩蓠。风寒袭表,太阳首当其冲,此时,卫气虽已受伤,但犹能达表抗邪。正邪相争于表,经气不利,则症见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太阳经证治法 (1)中风:为太阳表虚证,是卫强营弱,营卫不和,治疗中风只需调和营卫,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汤。       (2)伤寒:为太阳表实证,腠理致密不得汗出,非开表发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黄汤。 (3)温病:为内热津伤,《伤寒论》未出方治。 2.太阳腑证治法 (1)蓄水:系膀胱气化不行而致水气停蓄,五苓散(茯苓、猪苓、桂枝、泽泻、白术)具有化气利水的功能,故为蓄水证主方。 (2)蓄血:系瘀血不行,热结下焦,应攻瘀逐血,可根据轻重缓急,选用桃核承气汤。 3.太阳病兼证治法 (1)太阳中风兼气逆作喘,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治之。 (2)太阳病兼项背强几几(即拘急不舒),有汗属表虚,无汗属表实,虚用桂枝加葛根汤,实用葛根汤。   (3)太阳病兼热郁于内(内热,烦躁,口渴),有汗属表虚,无汗属表实,虚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实用大青龙汤。 (4)太阳病内挟水饮(干呕,痰软),如表实无汗,心下有水气,证见发热恶寒无汗喘咳干呕的,治以小青龙汤。如太阳中风而水气僻积胸胁,证见发热恶寒汗出头痛,心下及胁部痞鞭满痛,干呕短气,表证已解的,用十枣汤(芫花、甘遂、大戟、大枣)攻之。 (5)太阳病兼里虚不足,如阴阳两虚心中悸而烦者,治宜以小建中汤。如气血亏乏,心力不继,脉结代,心动悸者,治以炙甘草汤。

作者:张仲景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芍药三两(味苦酸,微寒)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去皮) 芍药 甘草各十八铢 生姜一两三钱(切) 大枣四枚(劈) 麻黄十八铢(去节)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右七味,[口父]咀。以五升水,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方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二越婢一。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于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味甘平) 干姜二两(炮,味辛热)

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

白芍药四两(味酸,微寒) 甘草四两(炙,甘平)

右二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之。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浸)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芒硝半斤(味咸苦,大寒)

右三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干姜一两半(味辛热)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大热)

右三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证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燥,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太阳病的基本症候特征,是脉象浮、头痛、项部拘急不舒、畏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畏风,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脉象浮缓的,就叫做中风。

太阳病,已经发热,或者还未发热,畏冷,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身体疼痛,呕逆,无汗,寸关尺三部脉象均浮紧的,就叫做伤寒。

外感病第一天,邪在太阳,如果脉证静止在太阳未变的,这是疾病未发生传变。如果病人总想呕吐、烦躁不安、脉象数而急疾,为邪气传里之象,表示病已传变。

外感病二三天,已到邪传阳明、少阳之期,如果不见阳明、少阳病见证,而只见太阳病症候的,表示病未传变。

太阳病,出现发热、口渴、不怕冷的,就叫做温病。温病为感受温邪所致,所以禁用辛温发汗、禁用攻下、禁用火攻。如果误用辛温发汗,就会使热势更甚,出现身体灼热、尺部寸部脉象均浮盛、自汗出、身体沉重、时时嗜睡、呼吸时鼻有鼾声、说话困难,这就叫风温。如果误用攻下,耗伤阴液,就会出现小便短少不通畅,两目直视、大便失禁。如果误用火攻,就会使邪热更炽,火热内攻,轻的会引起肌肤发黄,严重的会引起手足阵发抽搐,好象惊痫发作一样的症状,肤色发黄很深,象烟火熏过的一样。一次误治,病人尚可苟延时日,反复误治,就会断送病人生命。

患外感病,如果出现发热畏寒的症状,是病在阳经的表现;如果出现无热畏寒的症状,是病在阴经的表现。病在阳经的,大约七天可以痊愈;病在阴经的,大约六天可以痊愈。这是因为七属于阳数、六属于阴数的缘故。

太阳病,头痛超过七天而自行痊愈的,是因为邪气行尽太阳经的缘故。如果邪气未尽,有向阳明经传变趋势,可以针刺足阳明经穴,使经气疏通,抗邪力增强,邪气不能内传阳明,疾病就会痊愈。

太阳病将要解除的时间,多在上午九时至下午三时之间。

容易患太阳中风的人,表证解除以后,身体仍感觉不舒适的,需待一定的时日,正气恢复,才能痊愈。

病人体表发热,反而想穿很多衣服,这是外部假热、内部真寒的表现;体表怕冷,反而不想穿衣服,这是外部假寒、内部真热的反映。

太阳中风证,卫阳抗邪而浮盛于外,营阴不能内守而弱于内,卫阳浮盛于外就发热,营阴不能内守则汗自出,病人畏缩怕冷,瑟瑟畏风,象皮毛复盖身上一样发热,鼻塞气息不利,干呕的,应当用桂枝汤主治。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灸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五味药,捣碎前三味药,与后两药混合,加水七升,用微火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待药汁冷热适当时,服药一升,一日服三次。服药后一会儿,喝热稀粥一大碗,以助药力,并复盖棉被约二个小时,取暖保温来帮助发汗。发汗程度最好是遍身微微出汗,不要让汗出如流水一样淋漓不断,否则伤阳耗阴,疾病就一定不能解除。如果服了第一次药后汗出疾病痊愈,就停止服第二次、第三次药,不需要把一剂药都服尽。如果服第一次药汗不出,可以依照以上服药方法服第二次药。如果服第二次药还无汗出,那么,第三次药可适当提前服,可在半天左右将一剂服完。如果病情重的,可以白天夜晚服药,一天24小时进行严密观察。如果服完一剂药后,病症仍然存在的,可以再继续服药,倘若服药后仍不出汗,那么,就可一直服药二三剂。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滞滑腻、油腻、大蒜、小蒜、芸苔、胡荽、动物乳类及其制品,腐败变质及不良气味的食品。

太阳病,只要出现头痛、发热、汗出、畏风的,就可以用桂枝汤主治。

太阳病,项背部拘紧不柔和、俯仰不能自如,本应当无汗,反而出现汗出、怕风等太阳中风证的,用桂枝加葛根汤主治。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剖开桂枝二两去皮以上六味药,用水一斗,先加入葛根煎煮,煮去水分二升,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药物,共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服药后复盖棉被取暖保温以助发汗,使病人遍身微微汗出为度。除服药后不需喝热粥外,其余的调养护理方法及服药禁忌均同桂枝汤。

太阳病,误用了泻下药之后,病人自觉胸中有气逆上冲感觉的,可以用桂枝汤治疗,服药方法同前。如果误下后没有气逆上冲感觉的,则不能用桂枝汤治疗。

太阳病第三天,已经用了发汗的方法,或者用了吐法,或者用了攻下法,或者用了温针的方法,病情仍然不解除的,这就是坏病,桂枝汤已不再适用。对于坏病,应该详细诊察其脉象、症状,了解使用了何种错误治法及演变为何种病症,因证立法,随证治疗。桂枝汤本来是解肌和营的方剂,适用于太阳中风证。如果病人脉象浮紧、发热、汗不出的,属太阳伤寒证,不可用桂枝汤治疗。医者务须经常记住这一点,千万不要发生错误。

平素嗜酒的人,如果患了太阳中风证,不当用桂枝汤治疗,如果服用了桂枝汤,就会出现呕吐,这是因为嗜酒的人多湿热内蕴,而桂枝汤是辛甘温之剂,用后更助热留湿的缘故。

宿有喘疾的病人,患了太阳中风证,引动喘疾发作的,用桂枝汤加厚朴、杏子治疗最好。

凡是内热炽盛的病人,如果服用桂枝汤而发生呕吐的,以后可能会出现吐脓血的变证。

太阳病,发汗太过,导致汗出淋漓不止、病人怕冷、小便短小、四肢微感拘急疼痛、屈伸困难,如果头痛、发热等表证仍然存在的,用桂枝加附子汤主治。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剖开附子一枚炮制去皮破成八片以上六味药,加水七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说:现用桂枝汤加入附子,其调养护理的方法同前。

太阳病,误用攻下之后,出现脉象急促、短促,胸部胀闷的,用桂枝去芍药汤主治。

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四味药,用水七升,煎煮成三升,去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说:现用桂枝汤去掉芍药,调养护理方法同前。

如果误下后出现胸部满闷、脉微、畏风寒较重的,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治。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剖开附子一枚炮制去皮破成八片以上五味药,用水七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说:现用桂枝汤去掉芍药加入附子,其调养护理方法同前。

太阳病,已经得了八九天,病人发热怕冷,发热的时间较长,怕冷的时间较短,一天发作二三次,好象疟疾一样,病人不呕吐,大小便正常,这是邪气郁滞在表的表现。此时,如果脉象渐趋调匀和缓的,是邪气去、正气复的症象,疾病将要痊愈。如果脉象微弱而怕冷的,这是表里阳气均虚,可能系误用汗、吐、下所致,因此,就不能再用发汗、攻下、涌吐的方法治疗了。如果面部反而出现红色的,表明邪气仍郁滞在肌表未能解除,病人皮肤还一定有搔痒的症状,适宜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片甘草炙麻黄各一两,去节大枣四枚剖开杏仁二十四枚,用水浸泡,去掉皮尖及双仁的以上七味药,用水五升,先加入麻黄煎煮,待煮一、二沸,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余各药,煎煮成一升八合,去掉药渣,每次温服六合。旧本说:取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合为六合,一次服完。调养护理方法同前。

太阳病,服了一遍桂枝汤,不仅表证不解,反而增添了烦闷不安的感觉,这是邪气郁滞太甚所致。治疗应当先针刺风池、风府,以疏经泄邪,然后再给予桂枝汤就可以痊愈。

服桂枝汤发汗,汗不遵法,出现大汗出、脉象洪大,而发热,畏寒,头痛等表证仍然存在的,为病仍在表,仍应给予桂枝汤治疗,服药方法同前。如果病人发热怕冷,发热的时间长,怕冷的时间短,好象发疟疾一样,一天发作二次的,用小发汗法就能治愈,适宜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切片杏仁十六个,去皮尖甘草一两二铢,炙大枣五枚,剖开以上七味药,用水五升,先加入麻黄,煮开一、二滚,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药物,煎煮成二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二次。旧本说:取桂枝汤二份,麻黄汤一份,混合成二升,分二次服。调养护理方法同前

太阳中风证,服了桂枝汤后,汗出得很多,病人出现心烦口渴很厉害、饮水不能缓解、脉象洪大的,这是邪传阳明,热盛而津伤,用白虎加人参汤主治。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打碎,用布包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以上五味药,加水一斗煎煮,待粳米煮熟,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

太阳病,发热怕冷,发热的时间长,怕冷的时间短,一天发作二三次,并见心烦、口渴的,为表郁兼内热之证,可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治疗。如果病人脉象微弱的,这是阳气虚弱,不能用发汗法治疗。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去皮芍药麻黄甘草各十八铢,炙大枣四枚,剖开生姜一两二铢,切片石膏二十四铢,打碎,用布包以上七味药,用水五升,先加入麻黄,煮开一二滚,除去浮在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他药物,煎煮成二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说:应当是将越婢汤、桂枝汤的煎剂混合,每次温服一升。现将二方混合成一方,取桂枝汤二份药量,越婢汤一份药量。

服了桂枝汤,或使用了泻下法后,病人仍然头痛,项部拘急不柔和,象皮毛复盖身上一样发热,无汗,胃脘部胀满,微感疼痛,小便不通畅的,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治。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切片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六味药,用水八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服药后小便通畅的就可痊愈。旧本说:现用桂枝汤去掉桂枝,加入茯苓、白术。

伤寒病,症见脉浮、自汗出、小便频数、心烦、轻微怕冷、两小腿肚拘急疼痛、难以屈伸的,是太阳中风兼阳虚阴亏证,治当扶阳解表,反而单用桂枝汤来解表,这是错误的治法。服药后就出现了四肢冰冷,咽喉干燥、烦躁不安、呕吐等症状,是误治导致阴阳两虚。治疗应该先给予甘草干姜汤,来复阳气,如果服了甘草干姜汤后四肢厥冷转愈而见两腿温暖的,说明阳气已复。然后,再给予芍药甘草汤来复阴,阴液恢复,病人两小腿肚拘急疼痛解除,两腿即可自由伸展。假如误汗伤津,致肠胃燥实而气机不调和,出现谵言妄语等见症的,可以少量调胃承气汤治疗。如果反复发汗,再加上用烧针强迫发汗,汗多亡阳,导致少阴阳衰的,应当用四逆汤主治。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以上二味药,用水三升,煎至一升五合,去掉药渣,分二次温服。

芍药甘草汤方

白芍药甘草各四两,炙以上二味药,加水三升煎煮,煮至一升五合,去操药渣,分二次温服。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用陈米酒洗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以上三味药,用水三升,先加入大黄、甘草,煎煮成一升,去掉药渣,再加入芒硝,然后放在火上稍煮至开即成,每次温服少量。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用生的,去皮,破成八片以上三味药,用水三升,煎煮成一升二合,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身体强壮的人可以用大的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问:病人的症状象桂枝汤证,按照桂枝汤证的治法进行治疗,结果反而使病情加剧,出现四肢冰冷、咽喉干燥、两小腿肌肉拘急疼痛,甚至出现谵语等症,老师预测到了病人半夜手足应当温暖,两腿应当舒展,后来病情发展果然如老师说的那样,怎么知道会这样呢?老师答:病人寸口脉搏浮而大,浮是感受风邪,大是虚的表现,感受风邪就会产生轻微发热,正气虚弱就会出现两小腿肌肉拘挛疼痛。症状虽然很象桂枝汤证,其实不是桂枝汤证,而是太阳中风兼阴阳两虚证。因此,在治疗上必须用桂枝汤加附子以温经发汗。但是医生却反而单用桂枝汤发汗,导致汗出亡阳,并兼阴液亏虚,从而出现四肢冰冷、咽喉干燥、烦躁等症状。治疗先给予甘草干姜汤,服药后阳气于半夜恢复,两腿就由厥冷转温暖,而两小腿肌肉拘挛疼痛尚未解除,于是再给予芍药甘草汤,服药后,阴液得复,则两脚就自由伸展了。如果误汗伤阴,导致阳明燥屎内结,就会出现谵语、心中烦乱不安等症,应当用承气汤攻下里实,服药后大便微见溏泻的,为燥屎得去,谵语等症就会停止,疾病即可以痊愈。

一、太阳病的提纲: “脉浮、头项强痛、恶寒”这三个症状同时出现,它提示了太阳肌表受邪所表现的临床特征。 太阳病主要是表证 。 《医宗金鉴》将太阳分三:①、体之太阳,也称为通体太阳,主全身的皮肤毫毛肌腠,所以会有浑身疼痛。②、经之太阳,也称为分部太阳,主头项脊背,主要是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③、腑之太阳,主要是太阳膀胱腑的蓄水证和蓄血证。经腑相连,这个很重要,后面很多条文会涉及到。 二、太阳病的成因 :主要是风寒邪气侵袭人体的体表,少数情况就是少阴病,阳气恢复以后,脏邪还腑, 阴病出阳 ,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在《伤寒论》讨论太阳和少阴关系的时候,少阴病阴病出阳,是太、少之间邪气相互转换的很重要依据。 三、太阳病的病位 :涉及到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府、也涉及到手太阴肺的病变。 分析病的生理变化,主要包括经络、脏腑、脏腑的功能、脏腑的气化。 (一)、 从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特点来看,从头到脚,行于人体的头项,后背,是人体最长的,穴位最多的一条经脉,特别是它 上连风府和督脉相通,下络腰肾,和肾相连,它就可以借助督脉和肾中的阳气来主管一身的表阳。②、足太阳经的经别散布于心,就沟通了太阳和心的关系。 (二) 、 足太阳膀胱腑,它是主气化的 。一方面它可以化生太阳的阳气,作为一个水腑,它在肾阳的温煦作用下, 通过气化化生阳气 ,这个阳气通过足太阳膀胱经的经脉,同时也通过三焦这个水火的通道向体表输布。另一个气化的机能, 就是参与水液代谢 ,可以把体内的废水排出体外,也可以把一部分水, 气化成津液 ,然后向各个器官输布,使津液输布上承。 (三) 、太阳的阳气的量是三阳中量最大的,这种阳气是输布于体表, 主要功能是温养肌表、调节体温、防御外邪。 因为人体的体表面积最大,如果这种阳气不强大的话,它就不可能“司开阖,肥腠理,卫外而为固”,这些是从生理上来讲的。也称“巨阳”、“大阳”。 ①、太阳的阳气它主要化生于下焦 ,通过膀胱的气化,借助膀胱经和三焦向体表输布,所以《黄帝内经》才有“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的话。 ②、阳气在体表的不断消耗,还需借助中焦脾胃摄入的水谷精微来不断的补充能量,所以说 太阳的阳气补充于中焦。 ③、太阳的阳气在向体表输布的过程中,还需借助肺气的宣气,才能够均匀地布达于体表,完成在体表的温养,调节体温,防御外邪的功能,所以说 太阳的阳气宣发于上焦。 在《黄帝内经》中说过“卫出下焦、卫出中焦、卫出上焦”,太阳的阳气“化生于下焦、补充于中焦、宣发于上焦”,那么太阳的阳气与卫气是什么关系? 太阳阳气输布于体表就是卫气,功能是一样的,古医家才说“太阳主表而统营卫”。 四、太阳病的证候分类和治法  1本证、2变证、3类证 1、本证: ①、表证(经证):有汗(中风):桂枝汤;无汗(伤寒):麻黄汤;麻桂合方(小汗方),桂枝汤和麻黄汤的适应证、禁忌证及加减应用。                 ②、腑证:气分证:太阳蓄水证:五苓散;血分证:太阳畜血证: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或抵当丸。 1)、表证,太阳主表而统营卫,管理汗孔开阖,调节体温。当太阳被风寒邪气所伤,它的管理汗孔开阖的功能受到影响,有时汗孔开而不阖,表现为有汗;有时汗孔闭而不开,就表现为无汗。有汗叫太阳中风证;无汗叫太阳伤寒证。 临床上,有些病人病程时间已经很长,营卫之气有所不足,而在表有轻度的寒邪闭郁,(为什么是寒邪?因为表现为无汗或少汗)用麻黄汤治疗,恐发汗太过于大,用桂枝汤又怕发汗力弱而不足把在表的寒邪发越出去,所以张仲景就创立了麻桂合方(小汗方):①、桂枝麻黄各半汤:用于表有小寒不解,营卫之气不足。②、桂枝二麻黄一汤。③、桂枝二越婢一汤②和③用于表有小寒不解,内有阳郁化热,证候又不如大青龙汤证严重。 2)、腑证:(1)、太阳的气分证:就是气化不利,出现了太阳蓄水证。①、太阳气化失司,废水排放功能发生了障碍而出现了小便不利、小便小。②、当津液不能够化生,而无法上承输布,就出现口渴、消渴、渴欲饮水等津液缺乏证候。③、当下焦水蓄,阻遏一焦气机,就出现少腹苦里急的感觉。④、如果表邪还未解,还可以有脉浮或者脉浮数,身微热的表证,治疗上用五苓散,外疏内利、表里两解。                 (2)、太阳的血分证:太阳表邪循经入腑化热,热和血结于下焦。①、膀胱虽为水腑,并不多血,但膀胱壁有血液的循环,是对整个泌尿系统对血液供应,所以蓄血证,它是整个泌尿系统的血液循环、微循环的障碍。②、由于血和热结于下焦,表现出或者少腹急结、或者少腹硬满的证候。③、又因为太阳膀胱的经别散布于心,当下焦血热瘀结,瘀热邪气循经上扰心神的时候,可以出现心主神志的功能失常,如狂或发狂的精神症状。治疗上用:1)桃核承气汤:热势较重,较急,而瘀血刚形成的证候,以泻热为主,化瘀为辅。2)抵当汤:瘀血凝结比较重,比较急,而热邪已经收敛,以破血逐瘀为主,清热为辅。3)抵当丸:如果瘀热互结瘀血虽然形成,但病势和缓,热邪虽然有,但热势却非常轻微,用抵当丸化瘀缓消。 2、太阳变证 :是太阳病误治或者失治以后,使临床证候发生了异常的变化,而新变化的证候又不属于六经病的,不能采用六经的名称来命名。 变证的类型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或者在脏、或者在腑、或者在胸腹腔变化多端。 治疗上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基本原则。 3、太阳类证:有悬饮,痰浊郁阻胸膈等,病的发病过程中有些表现类似于太阳表证,提出来便于和太阳病作鉴别。

太阳病论文

球层上,有一些旋涡状的气流,像是一个浅盘,中间下凹,看起来是黑色的,这些旋涡状气流就是太阳黑子

黑子产生磁暴影响人造卫星的电磁通信 可以通过他来写吧 建议

妈妈曾给我出过这样一个谜语:“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下八卦阵,单捉飞来将。”这则迷语告诉我们:蜘蛛专吃活的东西,难道它不吃死的东西吗?这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做了实验。 我从墙角处捉来一只小蜘蛛,把它放进一个盒子里(四周扎有小洞,上面盖有玻璃,便于观察)。没等蜘蛛织网,我又捡来一只死的小虫、一只死苍蝇,放在蜘蛛的前面,蜘蛛置之不理,随即用手碰撞盒子,蜘蛛就向其他方向爬去了。 为了彻底弄懂蜘蛛吃不吃死苍蝇,第二天,我又来到盒子前观察,看到死昆虫、死苍蝇还在原来的地方,可盒子角处多了一个网,蜘蛛在网上安静地趴着。这时,我想:昨天死苍蝇、死昆虫没被吃掉是不是因为没有网呢?于是,我又将死苍蝇拿起来轻轻地放在网上,可蜘蛛还是一动不动,紧接着,我又用笔轻轻地触动了一下网的边缘,咦,蜘蛛好像有了反应,开始向颤动的方向爬去,我把笔收回,网停止了颤动,信号断了,它就停了下来,不一会儿,蜘蛛又向网中心爬去。我又用笔尖触动网上死苍蝇的身体,网开始颤动,蜘蛛就开始向这边爬来,我又把笔尖收回,蜘蛛就停了,像上次那样,过了一会儿,蜘蛛又向网中心爬去。噢!我终于明白了:原来蜘蛛是靠网的颤动来产生感觉的,靠织网而捕食的。于是,我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为了证实蜘蛛靠网的颤动产生感觉,我又做了实验。将笔尖放在网上死苍蝇的身上,长时间的颤动,网的震动越来越大,蜘蛛产生的感觉好像也越来越强烈,蜘蛛便匆匆地赶过来,等蜘蛛碰到苍蝇,我将笔尖收回,只见蜘蛛尾部很快喷出黏乎乎的丝将苍蝇捆住,接着又看着蜘蛛的背一动一动的,好像在吸食苍蝇,不一会儿,网上就剩下一个完整的空壳了。这个实验证明蜘蛛吃动的昆虫。 我们探密小组又到图书馆、书店查阅了大量有关蜘蛛的书籍。其中《普通动物学》一书中写道:蜘蛛为食肉性动物,其食物大多数为昆虫或其他节肢动物。但口无上颚,不直接吞食固体食物,而是慢慢地吸食。当昆虫等动物触网时,会用力在网上挣扎,使网丝颤动而使蜘蛛很快发觉,蜘蛛便顺着纵向丝向猎物爬去,用蛛丝包裹猎物,固定于网上,先用螯肢内的毒腺分泌毒液注入捕获猎物体内,将其杀死,再由中肠分泌的消化酶灌注在被螯肢撕碎的捕获物的组织中,很快将其分解为液汁,然后吸进消化道内,最后吃剩下的体壳,就被完整的弃留在蛛网上了。这些充分证明:飞来的昆虫使蜘蛛网颤动,网颤动会使产生感觉,蜘蛛产生感觉就会将猎物捕获,因此,证实了蜘蛛只吃活动物,而不吃死的昆虫。

蚂蚁观察日记 今天我发现了一个蚂蚁洞,它就在爷爷奶奶家旁边的墙角下. 我抓住了一只蚂蚁,它是由三个小“芝麻”组成的。头和肚子是黑色的,像两粒圆鼓鼓的芝麻,中间是黄褐色的,像是一粒瘪了的芝麻。 蚂蚁的身体大约有厘米长,它的身体像上了一层漆一样亮亮的。 蚂蚁脑袋上有两根触角,经常轻轻地摇动。蚂蚁的嘴像一把小小的老虎钳子,一张一合地。 蚂蚁的腿细细长长的,一共有六条,它的腿和身子一样也是经褐色的,因为很长,所以跑起来十分快。 我把一小块肉放在蚂蚁洞旁,一只蚂蚁发现了肉,它碰了碰肉,又退了回去,等了一下,它又过来碰了碰肉,又退回去,就这样反复了好几次。这时又来了三只蚂蚁,它们也到了肉旁,其中有一只蚂蚁回洞里去了,不大会儿,又有几只蚂蚁排着队从洞里直接来到肉旁,接着蚂蚁越来越多了。 我一个小时后再来观察时发现:那些蚂蚁把肉运到了洞门口,肉上面密密麻麻地爬满了蚂蚁。 我把水洒在蚂蚁洞口,洞口本来是有一堆细土的,现在被弄湿、冲散了。然后我看见出来了许多蚂蚁,它们不断地从洞里推出泥巴来,不久洞就通了,蚂蚁又可以随便从洞口进进出出了。 通过这次观察,我觉得蚂蚁是团结、勤劳、不怕困难的动物。 养蚕成长观察日记 今天,那条不会动弹的蚁蚕还是没有丝毫动静,用叶片轻轻一扫,竟滚出很远。它的身体其实早已经僵硬了,只是我不愿接受事实而已,今天我算是为它宣布正式死亡,但是还将它保存在蚕盒里一天,明天再扔吧。同时还宣布一条蚁蚕失踪,因为我找不到它的踪迹。还有一条看起来也不行了,不过这条,我更愿意理解为要蜕皮了。 其余的四条小蚕依然在不停地挪动着,好象不知疲倦似的。餐巾纸上还留下了它们的不少粪便。这些粪便呈纯黑色,比沙子小得多,轻轻一吹,这些小颗粒竟跑得无影无踪。 为了观察,我时常打开蚕盒,用放大镜仔细照着,不知道它们对这种举动是不是感到惧怕,惧怕到什么程度?这几天气温都太低(对于它们的生活来说),而且周围声音嘈杂,时而有强烈的灯光照射着,我想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它们的正常生活。对于它们来说,现在已经是明星了,我们倒更像港片里的狗仔队,不停地骚扰着,不停地探求它们的秘密。 今天那三条二龄蚕已有6毫米了,头部呈黑色,较小,不容易观察到更多的细节特征。胸部比头部和腹部大,也比较长,三对钩爪就长在这里。腹部有七节,长短差不多,四对腹足就长于此,具体长在哪几节上,有待于明天的进一步观察。 这些小蚕既然已经排泄了,当然也就在进食了,这从蚕叶上可以得到一点结论。但是蚕叶并没有我想象的被啃食许多,叶边也少有被啃食过的那种缺口。许是蚕儿的胃口小,吃不了更多的桑叶。我持续观察5分钟,三条蚕不停地从桑叶的背面爬到正面,又从正面爬到反面。偶尔停留在叶子的边缘,并不开口,却又扭头前行。大蚕们把不停地进食当作自己的工作,然而这些小蚕们却把主要时间花在了嬉戏、玩乐上,我联想到小猫小狗乃至小孩子,他们不都是这样吗?难道这天性在小蚕上也同样存在吗?蚕的生命只有短短的个把月,它们利用这短暂的几天来享受童年的快乐,也是我们乐于接受的。 小鹅 刚出壳的小鹅儿一身水淋淋的,毛色不算好看,但是红红的小脚激起了我的兴趣。 第二天,我把这些小家伙放出来喂食。它们的毛已经干了,金黄柔美,尽管它们脚还软,站不起来,但是一个个都很活泼,放下地就一扑一扑地,像在摔跤,真逗! 小鹅儿睡觉的时候,小颈缩短了,那脑袋就像用绒沾在上面的。它们很容易醒,轻轻地脚步声,它们都会睁开眼睛看看,没有声响了,再睡。 十多天以后,我刚揭开遮鹅笼的罩子,它们就要争先恐后的出来,一个小鹅站在另一个小鹅身上一跳,居然跳出来了!它们的毛开始变白了,脚也不软了。一下子就跑到我脚前要吃的,我先放些饭在碟子里,手里拿着两大片菜叶,它们嘴在呷饭,眼睛却盯着我的菜叶。菜叶似乎比饭更好吃,一只小鹅索性蹦起来呷着,摔了一跤!引得我大笑起来。 这些小家伙很通人性,我一到家它们就跑到我的脚下转悠,亲热的很呐。我常常跟它们说话,有时它们还回答呢!所以,我把小鹅看成我的朋友。 猴子 我最喜欢猴子,它在动物中恐怕是最聪明的。当我们来到它们跟前时,一只猴子用明亮的眼睛盯着我们。它的长相很奇特:一个很小的鼻子向里凹着,一张凸起的小嘴发出‘吱吱’的叫声,浑身的毛不但亮而且黑里透黄。小耳朵竖着,两只小爪子不时挠着头皮,做出怪模样,使人发笑。我掏出一块面包丢给它,不料,它没有接,只是先用爪子试探了一下,又缩了回去,还用眼晴看看我。过了一会儿,它抓起面包,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吃完后又用央求的目光看着我,伸出爪子向我要吃的,于是我又扔一块糖给它。它迅速地剥开糖纸,放入口中大嚼起来。 小老鼠豆豆 豆豆不仅是个攀爬高手,还是个好吃鬼。你什么时候看他,他总在吃东西,对于豆豆来说:“有好吃的,不亦乐乎”。就在我欣赏豆豆吃东西的样子时,我发现了一个秘密。那天,我给豆豆喂吃的,豆豆并没有细嚼慢咽,而是把面条咬成一段一段往嘴里送,好像喉咙里安有运输带,一整根挂面转眼之间就没了。望着豆豆鼓起的两侧腮帮子,我觉得很好玩,食物把他三角形的脑袋撑成了扁方形,真好笑。突然,豆豆开始躁动不安起来,他找了一个角落,居然小心地用前爪一下一下把食物从嘴里拽出来。我楞住了,它要干什么?我为豆豆的古怪行为百思不解。以后几天里,我不停地观察,冥思苦想;一般的,豆豆吐出的面条、豇豆大多是二至三厘米长,有时,它吐出的食物里尽有长达一寸多长的。忽然有一天,我又看见豆豆把食物快速吃下去,储存在腮帮子两侧时,我眼前一亮:它这样做,可以把找到的食物尽快保存为己有以防被对手抢走,也可以将食物搬运回家。啊!我为我的解答感到愉悦。 小老鼠,真有趣。植物观察日记(大蒜) 3月12日 今天,我拿了一块大蒜,把外表的一层白皮轻轻地剥去;然后找了一个空矿泉水瓶,把上边那一大块剪去,只剩下底下的一部分;接着倒了二分之一的水,再把大蒜放进去。知道我在干什么吗?对了!我在种大蒜。 3月13日 今天,我发现大蒜的头儿上,冒出一点点绿色。大蒜要发芽了!我连忙换了一瓶水,发现的根长长了,我拿尺一量,根只长长了一点点,大约有1毫米。 3月15日 今天,我来看我的大蒜,啊,大蒜发的芽在前天才朦朦胧胧的一小点,看不太清楚,而今天绿芽已经钻出来了,一共有两根,长约7毫米。我怕水中的养分不够,又把水换了。 3月17日 今天,我发现大蒜的绿芽长长了,约有1厘米长,另外一根长的比较快,总共长厘米。我换水时,经过测量发现蒜根长了4毫米,共长了5毫米。 3月19日 今天,我给大蒜换了水。发现大蒜的底部经过水的浸泡,薄薄的一层白皮已和大蒜紧紧地贴在一起,是肉色的,而大蒜的上部没有水的浸泡,还是那样的白。但是我发现白色的皮突出了一点,我猜想可能是又要发芽了吧。 3月22日 今天,我发现白皮突出的那一点点中,冒出了一根长约3毫米的小绿芽,我高兴极了,连忙换了水,生怕水中的养分不能满足大蒜的生长。我又发现那两根小绿芽又长长了1厘米,长得最高的有厘米,长得有点矮的有2厘米长。蒜根也成了盘旋状。 3月23日 今天,我发现大蒜的绿芽长了3毫米,最高的有厘米,中间的有厘米,最矮的6毫米长。蒜根我无法用尺量,因为根是旋起来的,我估计有6毫米长。 3月24日 今天,我发现这3根绿芽中又钻出了一根还不到1毫米的小绿芽,我又急忙换了水。我拿尺一量,最长的已有3厘米长,我想:这蒜芽怎么突然长得这么快?一天一看也长长了,到底怎么回事,我也不知道。 3月25日 今天,我发现大蒜芽中最高的又长了5毫米,那根刚刚冒出头的小绿芽长长了2毫米,中间两根长了3毫米。最后我又换了一次水。例文:水种植物——水仙观察日记 11月26日 星期五 晴 今天,秋高气爽、天高云淡。早晨我很早就来到学校看看水仙有什么变化。来到教室,发现水仙像换了个人似的,昂首挺胸地朝南立着。我赶快量一量,哇,今天的小芽平均比昨天长了5毫米,我喜出望外,连午饭也比原来多吃一倍呢! 11月27日 星期六 晴 今天是双休日,早晨我起来完了点,但却看见水仙早就醒了,正在晒太阳。我懒洋洋地走到阳台,翻了翻水仙的嫩芽,也没什么变化,突然,我发现最大的那棵水仙的靠近根的枝上又长出了一个大约半厘米的小芽,由于太高兴了吧1只听吱得一声,我一看,轻轻拍拍胸脯说:“还好没折断”。 11月28日 星期日 晴 今天早上我6点就起床了,因为要跟老爸去爬山。当然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忘不了,一起床就拿起尺子跑向水仙。真不幸,今天怎么换水仙懒洋洋的?一点精神都没有。我一看坛底,哦,原来这几天,太阳公公出来闲逛,把水仙的养料都偷去了,怪不得无精打采的,我无奈地把坛子装满水看了看他,心想:但愿,他能再次挺起胸膛! 11月30日 星期二 晴 今天的音乐课真高兴,我哼着小曲回家看水仙。天哪!他怎么四脚朝天掉到地上了,原来,妈妈晒衣服的时候把他弄掉了,我一边拾起来一边埋怨妈妈。我把水仙的根调理好后,又放到小坛子里了。我看了他一眼心想:还是老师说的对,养花比养动物好多了。 12月1日 星期三 晴 明天,又要上综合实践课了,我把水仙调理了一番,再调整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芽里还包着小芽。我把水仙上的把薄灰擦了擦,看上去非常精神,很干净,很有吸引力。我想,明天我的水仙在班上一定是最棒的。可能不会在有同学叫他是葱头了。 12月2日 星期四 晴 今天是综合实践日,早晨我拿着我的水仙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一进教室我发现同学们把自己的植物都摆在南窗台上,有许多品种呢:大蒜、芹菜、萝卜、土豆,还有许多我叫不上名来的花,看来同学们的收获也不小,我端着我的昂首挺胸的水仙,大步迈向我的位置,前后同学都围上来,七嘴八舌地议论:“一星期的变化真大呀!”“哎呀!长这么高哪!”看我表面满不在乎,在心里还在沾沾自喜呢!我拿出尺子翻了翻水仙看,哎呀!新芽又长了半厘米呢!真是让人高兴呀! 12月4日 星期六 阴 今天早上起来晚点,本来打算去同学家写作业,妈妈不让,只好观察水仙了。呵!昨天还病了,今天好的这么快呀!嘿!又长高了,昨天的休息是为今天大基础吗?心眼还真多! 12月5日 星期日 晴 今天天气变冷了,水仙冻得缩成一团,只好把他带到爸爸单位,到中午,他又重新舒展起来,有阳光沐浴着,看起来比我还幸福呢! 12月8日 星期三 晴 明天又是综合实践日,一星期了也不知到同学们的植物怎么样了,我一定精心护理好,明天拿出真本事给他们看,等着瞧吧同学们,你们会输的很惨的! 12月9日 星期四 晴 今天早晨在上学路上,我遇见了李晓静,她用方便袋包好自己种的水仙,她的水仙长得有方便袋高,还开了两朵花呢!再看看我的,真是鲜明的对比呀!不过我的水仙也不是没本事,你看他也长出了一个花骨朵,在花骨朵右边的枝里也长了一个小不丁,简直太可爱了! 12月10日 星期五 晴 今天早晨空气真好,晨跑了半小时后,我嘴嚼着面包,一边吃一边看水仙。由于今天天气很好,水仙的每个枝都分开来,舒展舒展,放松放松。那个花骨朵,一个劲儿往高处钻,今天又比昨天长高了半厘米,真是值得一提! 12月13日 星期一 晴 今天的变化真大呀!花骨朵不仅长高,而且又长出了一个小芽,真让人高兴! 12月14日 星期三 阴 今天天气阴沉沉的,可这并没有影响到水仙,但是没有变化,真可惜,明天就要带到学校去,本来以为会让同学羡慕,唉!一切计划泡汤,慢慢长吧,希望明天会发生意外。 12月17日 星期五 晴 今天上午天气很冷,我真担心水仙会冻坏了。中午回家,果然不出我所料,叶子都坠下来了,哎呀真可怜。 12月18日 星期六 小雨 今天下小雨,我想这可是个好机会,我把他放在淋雨。由于我去学习,一直没想他,这下肯定给他淋坏了,真实的,反正天下也没有卖后悔药 12月20日 星期日 雪 今天飘雪花了,昨天挨了冻,今天又要挨冻,唉,真是命苦呀!上帝呀!你什么时候能可怜可怜这弱小的生物呀! 12月21日 星期二 晴 今天上帝好像听懂了我的话,马上放出了阳光。我可要好好保养保养他,又重新给他换了一次水,等他明天的好消息吧! 12月22日 星期三 晴 今天,水仙可比昨天的不一样了,到底问题在哪儿呢?嘻嘻嘻嘻,告诉你吧,他又长出了一个花骨朵,哈哈哈哈,简直太棒了! 3月4日 星期四 晴 今天上午,上了开学第一节综合实践课,上个学期我种的水仙,花开的非常漂亮,开的又多,枝叶又很茂盛,这个学期我要种大蒜,再创辉煌。一切都寄托在这棵大蒜身上了。加油吧! 3月11日 星期四 晴 今天虽然没上综合实践课,但我仍要观察他一下,他的根部长出了许多须根,白嫩嫩的,好想吃啊!他的上部也发出一点小绿芽。 3月25日 星期五 晴 一个多星期没写观察日记了,可以说我懒,但是我每天都要看他,把他一星期的变化综合起来记下来。 一个生命是多么的脆弱、多么的宝贵。他死了,根烂了,可能我太得意忘形了。明天,我要重新种一棵,可别让这次的再死了。 3月30日 星期三 晴 明天又要上综合实践课了,我的大蒜还一直没有动静,唉!都怪我太粗心,没好好照顾,比赛时间快到了,我真后悔。这次肯定又评不上。大蒜啊大蒜快长吧,都怪我,以后一定好好照顾你,不要让我失望了!

太阳病证论文

(合三十九法。方三十首。并见太阳少阳合病法)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何谓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方一。 大黄(半斤) 葶苈子(半升,熬) 芒硝(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 上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一云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鞕,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大陷胸汤。方二。 大黄(六两,去皮)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大陷胸汤主之。方三。(用前第二方。)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方四。(用前第二方。)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枳实(四枚,炙) 生姜(五两,切)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名大柴胡汤。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一云日晡所发,心胸大烦),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方五。(用前第二方。)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方六。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洗) 栝蒌实(大者一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一作纵),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用前第六方。) 白散亦可服。方七。(一云与三物小白散。)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 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黑皮) 白术(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饮和方寸匕服之,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白散方 桔梗(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 贝母(三分) 上件三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水以潠之、洗之,益令热却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鞕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讝语,脉弦,五六日讝语不止,当刺期门。方八。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讝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方九。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方十。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讝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方十一。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方十二。 桂枝(去皮) 黄芩(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洗) 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擘) 生姜(一两半,切) 柴胡(四两)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黄芩,复如柴胡法,今用人参作半剂。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方十三。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二两) 栝楼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二两,熬) 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十四。(用前第十方。)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方十五。 半夏(半升,洗) 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炙。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须大陷胸汤者,方用前第二法。(一方用半夏一升) 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鞕,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方十六。 芫花(熬) 甘遂 大戟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方十七。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臣亿等看详:大黄黄连泻心汤,诸本皆二味,又后附子泻心汤,用大黄、黄连、黄芩、附子,恐是前方中亦有黄芩,后但加附子也,故后云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也。)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方十八。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方十九。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用前第七证方。)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方二十。 生姜(四两,切) 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同体别名耳。生姜泻心汤,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去桂枝、术,加黄连并泻肝法。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方二十一。 甘草(四两,炙)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黄连(一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升,日三服。(臣亿等谨按:上生姜泻心汤法,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今详泻心以疗痞,痞气因发阴而生,是半夏、生姜、甘草泻心三方,皆本于理中也,其方必各有人参。今甘草泻心中无者,脱落之也。又按《千金》并《外台秘要》,治伤寒䘌食用此方,皆有人参,知脱落无疑。)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鞕,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赤石脂禹余粮汤。方二十二。 赤石脂(一斤,碎) 太一禹余粮(一斤,碎)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鞕,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方二十三。 旋覆花(三两) 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 代赭(一两) 甘草(三两,炙)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方二十四。 麻黄(四两)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绵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黄耳杯。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方二十五。 桂枝(四两,别切) 甘草(四两,炙) 白术(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方二十六。(泻心汤用前第十七方。)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鞕,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方二十七。(用前第四方。)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鞕,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方二十八。 瓜蒂(一分,熬黄) 赤小豆(一分) 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傍,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方二十九。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三十。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人参(二两) 粳米(六合)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此方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正月二月三月尚凛冷,亦不可与服之,与之则呕利而腹痛。诸亡血虚家亦不可与,得之则腹痛。利者但可温之,当愈。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三十一。(用前方。)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三十二。(用前方。)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鞕,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三十三。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三十四。 黄芩汤方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一两半,一方三两,切)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方三十五。 黄连(三两) 甘草(三两,炙) 干姜(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疑非仲景方。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鞕(一云脐下心下鞕),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方三十六。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二两,炙)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去桂加白术汤方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白术(四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鞕,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鞕,小便不利,当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 风湿相抟,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方三十七。 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 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方三十八。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臣亿等谨按:前篇云,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者,白虎汤主之。又云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此云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者,必表里字差矣。又阳明一证云,脉浮迟,表热里寒,四逆汤主之。又少阴一证云,里寒外热,通脉四逆汤主之,以此表里自差明矣。《千金翼》云白通汤,非也。)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方三十九。 甘草(四两,炙) 生姜(三两,切) 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桂枝(三两,去皮) 阿胶(二两) 麦门冬(半升,去心) 麻仁(半升) 大枣(三十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脉按之来缓,而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 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可惜忙于俗事,医书古籍读的极慢。今日来不及写心得了。小说更新也是明天,先摘抄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中太阳病的辩证和治疗方法,以供学习。实则,手写摘抄极为重要,只能徐徐图之…… 原文: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太阳病,头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芍药三两(味苦酸,微寒)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去皮) 芍药 甘草各十八铢 生姜一两三钱(切) 大枣四枚(劈) 麻黄十八铢(去节)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右七味,[口父]咀。以五升水,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方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二越婢一。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于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味甘平) 干姜二两(炮,味辛热)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 白芍药四两(味酸,微寒) 甘草四两(炙,甘平)右二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之。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浸)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芒硝半斤(味咸苦,大寒)右三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干姜一两半(味辛热)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大热)右三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 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证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 厥逆咽中干,烦燥,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PS:读《伤寒论》,得了解成书时的背景,医圣张仲景的生活环境。一来,张仲景生活于东汉末年,与曹操、刘备、华佗等为同时代的人物, 做过长沙太守,因此又名张长沙, 可惜其生前名声不显。二来,张仲景为汉时南阳人,也就是现河南邓州市,其著书时用了不少当地方言,诸君阅读时需多多了解,以免理解有误。三来,古文阅读,时隔千年, 建议参照《说文解字》 ,当可准确领悟书中之意。

《伤寒论》中将病定义为六种,其中有三阳、三阴,“太阳病”作为三阳中的一个,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且以刘力红教授给的思路来简要梳理一下,期望能够给大家一个简要可懂的表述。我们从病机条文、时相条文对称来解读“太阳病”的病机、病剧、病解与治愈。 太阳篇中第1条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个病机条文讲了三个脉证,一是脉浮,二是头项强痛,三是恶寒,这三个脉证便是鉴别太阳病的关键所在。根据刘力红教授的解读以及《伤寒论》的病机条文,可以知道,这三种脉证是或然关系,有其一二便可以断定其是太阳病,而不是三者都要具备。 具体解读看,这个脉浮,有五个思考点,一是脉之所在,病之所在。脉浮因为邪气犯表,阳气应之出表抗邪,脉便随阳而外浮。二是人法地,太阳主寒水,在地球上这个最高就是喜马拉雅山,这便于脉浮的最高脉相应。三是太阳重脉,因为太阳主水,是阳中之阳;少阴为水火之藏。因此,《伤寒论》中提纲条文中直接言脉,太阳是“脉浮”,少阴是“脉微细”。四是肺朝百脉,肺处华盖,为水之源。我们知道北方水,而肺归西方,为什么是水之源?这需要关切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的逻辑关系才可以解读。后天八卦中坎水居于正北,所以有北方生水,水属北方,是从后天角度说的。在先天八卦里,坎水居于正西方金位,这个西在地上倒也是跟长江、黄河的源头对位了,也印证的肺为水之源的说法。而这个先后天的关系是体用关系,以先天为源为体,以后天为流为用。五是上善若水,人体主水的是肾,肾为水藏,在五藏中处于最低位置,而肾之华在发,又处在人体最高位置,一个至高,一个至下,几于道的深意也就出来了。 这个头项强痛也需要说两点,一是太阳之位主头项,主要是浮脉是最高的脉,头项是人的最高处,所以对应太阳;二是项为太阳专位,项是太阳主河流的端口,在人则是受枕之处。而这个“强”与寒有关,治疗此端口则必要土来对应。 恶寒也要解读两点,一是表受邪,太阳开机必受阻,阳气外出障碍,不敷肌表,所以恶寒。二是恶寒强调主观感受,注重形而上多一些。 太阳病时相条文中言及欲解时,即疾病有可能解除,或者有可能痊愈,或者有可能减轻的时间区域。也就是巳午未,从一天来讲就是上午九点到下午三点时段,从一个月来讲就是月望前后时段,从一年来讲就是四五六月这个区域。太阳病的要素主要是病位在表,病性多寒,开机受病。而在欲解时,开方就是开欲解时,开这个时间。比如这个太阳病,开一个巳午未的时间,就是麻黄汤,气温热、性开发,服后身暖汗出,仿佛置身于夏日的火热之中。这就相当于用麻黄汤模拟打造了一个巳午未时相。 欲作时正好与欲解时对冲,在亥子丑位,如果一个咳嗽或者腹痛,它在日周期内有很强的规律性,比如在亥子丑这段时间发作或加剧,那么,我们就要考虑它有太阳病的可能。这就是太阳病,在表,性寒,开机受病,在亥子丑发作,在巳午未缓解而可营造这个时位以治愈。

太阳病的论文

收藏推荐 原文22条指出:“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误施下法,损伤胸阳,邪陷胸中,正气抗邪干上,致使胸由气机不畅而见胸满。邪正交争则见脉祝。且下后表证未解,发热恶寒等证尚存,故以桂枝去芍药汤治疗,桂枝生姜宣阳解表,甘草大枣益气和中。芍药为酸苦阴柔之品,用之恐叙邪不散,有碍胸满,故去而不用,使胸阳得伸,相对加强桂枝解表通阳之功。若太阳病误下,除见胸满证外,且出现脉微恶寒的证状,这是由子阳气损伤较季,识煦失职之象,故须在通阳解表的桂枝去芍药汤的基础上加附子,以扶助阳气。 原文22条指出:“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太阳病,误施下法,损伤胸阳,邪陷胸中,正气抗邪于上,致使胸中气机不畅而见胸满。邪正交争则见脉促。且下后表证未解,发热恶寒等证尚存,故以桂枝去芍药汤治疗,桂枝生姜宣阳解表,甘草大枣益气和中。

1 试述中西医结合的切入点 辽宁中医杂志 2000 52. 热带地区疾病临诊体会 辽宁中医杂志 从《伤寒论翼》看柯韵伯在学术上的创见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2 24.桂枝加附子汤治疗室性早搏2例报告 新中医 .《伤寒论翼》读后感 中医杂志 . 太阳病误汗致变规律初探 中医杂志 .《伤寒论》误治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辽宁中医杂志 2003 98.旋复代赭汤临床应用概况 新中医 2004 59 .浅谈刘完素在外感病治法中的贡献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4 510 .《伤寒论》---中国古代的循证巨著 天津中医药杂志 2006 311.“试论《伤寒论》具有循证医学的框架” 新中医 2006 512 .《伤寒论》方的循证医学研究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四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6 513 炙甘草汤方验案实证研究 2006天津市中医基础、中医诊断学会年会14 桂麻各半汤的验案报道 新中医 .炙甘草汤脉证及麻子仁作用探析 新中医 . 抵当汤及其加减方临床对照研究文献的系统评价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3

《伤寒论》原著内容非常丰富,从中节选卷第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原文加译文,以下内容一阅。

一、【原文】 太阳之为病,脉浮

1、头项强痛。

2、而恶寒

【注释】

1、脉浮:脉象浅表,轻手按之即得,犹如木浮水面。

2、头项强痛:头痛项强。项是颈的后部;强,去声,强直不柔和貌。

3、恶寒:恶,去声,厌恶、嫌憎的意思,恶寒即厌恶寒冷。

【译文】 太阳病的症候,是以脉象浮、头痛、项部拘急不舒、畏寒为基本特征。

二、【原文】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1者,名为中风

【注释】

1、脉缓:王太仆说:“缓者,缓纵之状,非动而迟缓也。”就是和缓的意思。

2、中风:伤风。与猝然晕倒、口眼斜、肢体不遂的中风不同。

【译文】太阳病,见到发热,自汗出,厌恶风吹,脉象浮缓的,就叫做中风。

3、【原文】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 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注释】

1、脉阴阳俱紧:阴阳有两种解释,一是认为指脉的尺寸,脉尺寸俱紧;二是认为 指脉的沉浮,脉浮沉俱紧。两说都有理,但从表症脉必浮来看,应是浮紧,那么, 则以尺寸俱紧更符合实际。参考麻黄汤禁例有尺中脉迟、尺中脉微禁用,也可资 佐证。“紧”指脉的紧张状态,与弦脉相似而如转索有力。

2、伤寒:太阳病无汗脉紧,象征寒性凝敛,故名为伤寒。此属狭义伤寒,不是泛 指外感热病的广义伤寒。

【译文】太阳病,已经发热,或者尚未发热,畏冷,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身体疼痛,呕逆,无汗,寸、关、尺三部脉象皆浮紧的,即为伤寒。

三、【原文】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译文】外感病两三天,已到邪传阳明、少阳之期,若不见阳明、少阳病的见症,而只见太阳病症候的,表示病未传变。

【评析】

本条说明太阳病已否内传,应以当时的脉证为据,不要拘泥于日数。

四、【原文】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1、若发汗 已,身灼热

2、者,名曰风温

3、风温为病,脉阴阳 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

4、语言 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5、若被火

6、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

7、若火熏 之

8、一逆

9、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译文】 太阳病,见到发热口渴,不恶寒的,就叫做温病。如果在使用发汗方法以后,热 势更高如同烧灼一样,名叫风温。风温的症候特点是尺脉和寸脉都见浮象,自动 出汗,身体沉重,经常睡眠,呼吸时鼻有鼾声,而且语言困难。假使误用下法, 便会引起小便不利,两眼直视,甚至大小便失禁。

假使误用火法,轻则导致皮肤 发黄,严重的就会引起如同惊痫的症状,时时手足抽搐痉挛。倘若再用火熏的方 法,那就误上加误了。一次错误的治疗,变证虽重,还不至于马上死亡;再次误 治,生命危险就迫在眉睫了。

五、【原文】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译文】患外感病,若有发热畏寒的症状出现,是病在阳经的表现;若有无热畏寒的症状出现,是病在阴经的表现。病在阳经的,大约七天可以痊愈;病在阴经的,大约六天可以痊愈。这是七属于阳数、六属于阴数的缘故。

六、【原文】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1上。

【译文】太阳病将要解除的时间,在上午九时到下午三时。

七、【原文】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译文】 容易患太阳中风的人,表症解除后,身体仍感不适者,需待一定的时日,正气恢 复,则可痊愈。

八、【原文】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1、阳浮者,热自发,阴弱 者,汗自出;啬啬

2、恶寒,淅淅

3、恶风,翕翕发热

4、鼻鸣

5、干呕

6、者,桂枝汤主之。

【译文】 太阳中风症,脉象寸浮而尺弱,寸脉浮的,自有发热,尺脉弱的,自会汗出。病 人啬啬然恶寒,淅淅然恶风,发热好像皮毛披覆在身上一样,并伴有鼻息鸣响和 干呕等症状,可用桂枝汤主治。

九、【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译文】太阳病,只要有头痛、发热、汗出、畏风症状出现的,桂枝汤则可主治。

十、【原文】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1,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 根汤主之。

【译文】太阳病,项部连背部强直拘急,俯仰不得自如,反而出汗恶风的,用桂枝加葛根汤主治。

十一、【原文】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1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译文】 太阳病,误用了泻下药之后,病人自觉胸中有气逆上冲感觉的,可以用桂枝汤治 疗,服药方法同于前。若误下后没有气逆上冲感觉的,则不能用桂枝汤治疗。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