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对幼儿 教育 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幼儿作为祖国的花朵和民族的希望,在幼儿时期对其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幼儿教育论文大全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幼儿教育论文大全篇1 试论城乡幼儿教育均衡发展 摘要:伴随我国城乡地区经济建设发展距离持续增加,幼儿教育不均衡性更加严重。幼儿教育是幼儿培养的启蒙阶段,对其今后能否健康成长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就城乡幼儿教育如何均衡发展展开进一步分析,对优化幼儿教育水平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城乡;幼儿教育;均衡发展 1、幼儿教育均衡发展内涵 孩子享受均等教育是其享有的合法权益,为此应确保其享受到均衡的教育环境、师资配备,进而实现充分发展。幼儿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利用法规体制保证适龄幼儿享有相同的学习权力,政府应为幼儿们创造公平的受教育条件,秉承公正客观的态度,利用合理科学方式,确保教育效果均等性,该过程核心便在于配置资源的合理均衡。通常来说,均衡性幼儿教育涵盖三个层面,即教育过程、机会以及结果的均衡平等。 2、城乡幼儿教育非均衡状况 纵观当前城乡地区幼儿教育现状不难看出,其呈现出非均衡状态,首先起点便存在差距。这是由于城乡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使得幼儿教育出现差异。农村地区幼儿无法享受更为优质良好的学前教育,一些地区甚至出现幼儿没机会享受学前教育的问题。相反,在城市经济发达区域,幼儿则可达到全部入园的状态。由入园率水平我们便可明确,农村区域幼儿入园水平始终低于城市区域,这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质量形成了负面影响,严重阻碍了学前教育快速前进的步伐。 另外,城乡地区幼儿教育平等性也呈现出不均衡的问题。当前,教育机会、实践过程与最终结果的平等成为幼儿教育建设发展体现最大差异的环节。由于城乡地区幼儿教育层面呈现鲜明的差异性,例如农村家庭认为孩子年龄较小可不进行正规教育,自然发展的陈旧观念仍旧普遍存在。加之,教育单位长期发展进程中的不断精简与合并,使得幼儿没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就近入园,令他们无法享受更加良好的幼儿教育,甚至不具备受教育的机会。从结果层面来说,城乡幼儿教育早已体现出非均衡性,具体是幼儿们在受教育后标准水平包含明显差别,而入园准备则是重要表现。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农村地区幼儿入园准备与城市地区幼儿相去甚远,后者无论是认知水平、 学习 方法 、语言能力、个性特征上均优于农村 儿童 。该类入园准备差别致使农村儿童同城市儿童很难实现同步成长。为真正缩短城乡教育教学差距,我们应由基础环节出发,幼儿教育应变成普遍受关注的重要环节,进而实现最终的教学管理、收获成果的公平性。不同经济以及 文化 环境下,幼儿入园准备将对其未来成长发展形成极其明显的影响,国外发达区域更加注重幼儿学前教育,同时投入较多精力。我国当前虽然渐渐重视学前教育均衡性,然而各级政府单位由于投入经费并不均衡,因此也成为幼儿学前教育不均衡发展的重要成因。 3、城乡幼儿教育均衡发展策略 由我国当前幼儿教育师资力量审视,教师团队并不稳定,特别是农村区域,由于教师待遇水平不高,加之学历层次较低,直接影响了职业认同感,出现了教师转岗率不断提升、人才流动性较大的现象。另外,社会保障体制较难全面执行,令教师团队更无法稳定,这均对农村幼儿教育形成了负面影响。为稳定农村幼儿师资团队,应全面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依照农村教育内在特征以及现实状况,持续做好教师人才聘用以及人事管理工作,编制一致标准,面向社会进行教师人才公开招聘,并对在岗幼儿教师实施统一管理与注册,由财政进行统一拨款,以保证教师人才应有的工资待遇,确保农村教师团队的可靠稳定。 幼儿教育始终是教育事业发展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具体实施状况需要获得全力保障。为预防农村儿童在上学之前不能受到应有教育,应从转变传统观念入手,真正将幼儿教育囊括到义务教育的领域之中,进而从早期入手做好幼儿教育,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起点,推动我国城乡幼儿教育培养的稳定均衡发展。当前,幼儿园管理经营制度急需改善,幼教规模需要进一步扩大,这是树立正确教育意识的基础保障。唯有真正明确幼教工作重要性,提升幼儿教育经营投资对于经济增速发展的拉动效应,方能确保幼儿教育获取最大化投入,确保各地区幼儿教育均衡性。 城乡幼儿教育工作中,势必应更新观念,科学创新各项工作体制,方能更好地实现最终目标。幼儿教育工作的健康有序还离不开充分的物质资源,然而当前幼儿教育费用由乡镇政府下拨,由于地方政府承担能力有限,进一步导致城乡幼儿教育陷入失衡状态。为此,政府单位应进一步扩充农村区域幼儿教育管理财政支持度,通过多元化 渠道 、丰富对策加强资源管理。另外,应多重途径进行经费筹集,确保各项幼儿教育资源的科学有效配置,进一步缩减城乡地区教育管理距离,确保城乡幼儿教育实现均衡、良好的发展与升华。 4、结语 总之,幼儿教育属于现代社会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政府承担着发展优化幼儿教育的重要职责。而城乡幼儿教育实现均衡发展则是确保教育管理以及社会良性发展、公正和平的基础指标。为此,幼儿教育身为起点环节,应积极促进城乡地区均衡性,明确该项工作的战略意义,方能夯实基础,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廖文.刍议我国城乡幼儿教育均衡发展的途径[J].新课程学习,2013,(3). [2]黄静芳.公共财政视域下城乡幼儿教育的投入均衡[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2013,(2). 幼儿教育论文大全篇2 谈谈动手能力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 摘要:动手能力在幼儿教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能够为幼儿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促进幼儿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并需要充分认识动手能力培养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采取有效 措施 ,加强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从而为幼儿的未来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动手能力;幼儿教育;创造力;情境 婴幼儿时期是孩子躯体和双手动发展的最佳时期,手指、手腕等肌肉群的运动与大脑皮层机能的发展又是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因此,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幼儿教育阶段具有重要地位。培养并发展幼儿动手能力有助于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所以,在幼儿教育中应采用多种科学途径、利用多方资源培养并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一、幼儿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手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提高人的思维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幼儿来说,通过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有助于促进幼儿的 智力开发 ,培养他们的创新创造意识。 1.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 在幼儿教育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例如,在手工课堂上,借助于一些造型作品作示范,教师教小朋友们动手做,鼓励小朋友们通过观察、思考,自己动手做一些小挂饰等。在做手工的程中,幼儿会通过对教师制作过程的观察、记忆和思考,不仅培养了自己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参与意识,而且培养和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2.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尽管幼儿在手工课堂上是模仿教师的制作过程来动手完成自己作品的,但是实际上很多幼儿在模仿教师的过程中增加了属于自己的东西,而这部分东西就是幼儿的“创造”。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因此,在作品表达方面,会传达出自己的特色,包含着自己的想法与创意,从而创作出独一无二的属于自己的手工作品。在这种动手的过程中,实际上培养了幼儿的创新意识,提高了他们的创造能力。 3.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教育学研究表明,幼儿阶段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对其未来的全面发展产生着关键性的影响。其中,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则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幼儿在制作手工作品的过程中,不仅使眼、脑与手等得到协调锻炼,而且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欣赏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等。而幼儿在自己实际制作的过程中,会对老师的操作步骤进行回忆,对其制作过程进行模仿,并展开 想象力 ,这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幼儿动手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近年来,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我们要积极探索科学的 教学方法 ,不断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 1.积极引导 教育家陶行知曾经指出,教育要“解放孩子的双手”。也就是说,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更新观念,通过引导来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例如,学生在做手工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干预孩子,这样会束缚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即使幼儿做出的作品很简单、粗糙,也不能批评,而是要积极引导和鼓励。除了手工作品之外,老师可以鼓励幼儿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自己动手拿水果、整理书桌、收拾玩具等。对于一些复杂的难度较高的事情,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教师要告诉学生一定的方法与技能,指导幼儿进行反复练习,再动手实践。 2.创设情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育活动内容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如何才能真正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呢?从幼儿的成长特点和心理规律来看,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幼儿在充满乐趣的情景中进行观察、模仿、体验和动手操作,不仅可以激活幼儿的记忆,而且激发了幼儿的情感。例如,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准备一些工具与材料,包括橡皮泥、小瓶盖以及颜色鲜艳的纸张等,这些材料会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们动手制作的积极性。 3.组织活动 通过组织积极的活动,能够强化幼儿们的动手能力。为了提高活动的效果,可以在不同年龄的幼儿中组织开展不同的动手活动。例如,在幼儿小班中开展整理玩具、穿衣服比赛。在中班或者大班的幼儿中组织开展搭积木、叠衣服比赛等。通过组织活动或比赛,调动幼儿们的动手能力。为了激发幼儿们的参与意识,可以进行一定的奖励。例如,在组织的叠衣服比赛中,对获胜的幼儿就奖励一个纸星星等。通过小小的奖励,幼儿的兴趣就会有明显高涨,他们的动手能力就会显著提升。 4.家长参与 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不仅需要教师的积极组织,也需要家长的理解、参与和支持。实际上,在现在社会中,有很多家长对孩子比较宠爱,觉得孩子还小,不应该动手劳动,甚至还有一些家长代替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手工作业,忽视动手能力培养对于幼儿的重要性。其实这种心理是完全错误的,幼儿虽小,可是完全可以这样就大大巩固了幼儿园里训练的成果,达到了家园统一,保持了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因此,我们设置了“家园之窗”,因此,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向家长进行宣传,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重要意义。同时,要向家长介绍一些锻炼提高幼儿动手能力的方法与 经验 ,要求家长鼓励幼儿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包括洗自己的小毛巾等。也可以鼓励家长一起参加亲子游戏或活动,与孩子一起完成一件手工作品等。 三、结语 培养动手能力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积极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通过积极引导、创设情境、组织活动以及家长参与等方式,强化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努力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幼儿的创造意识,为幼儿的未来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田莉萍.浅谈美术活动中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21). [2]王莉丽.创设环境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5(1). [3]倪素霞.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5(11). 猜你喜欢: 1. 优秀幼儿教育论文范文 2. 关于幼儿教育的论文范文 3. 幼儿教育论文2000字范文 4. 关于幼儿教育的论文范文 5. 幼儿教育毕业论文范文
学前儿童学习科学始于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究,逐步形成科学素养的活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探讨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信息技术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有效整合探究》
摘 要:近年来,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融入学前教育,为学前儿童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文章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现状为基础,通过文献法和案例研究法,分析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现状和问题,阐述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优势,并从科学教育活动的准备、实施和巩固三个阶段,对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活动整合的途径进行了详细论述,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科学教育活动;整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4-0060-04
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幼儿园几十年一直沿用的“常识课”才逐渐被“科学教育”所代替。[1]
当前,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利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问题,如教师将科学教育的内涵狭隘化,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干涉不恰当,幼儿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师身上,缺乏对自己探究过程和结果的关注等。而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活动的整合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现实诉求
学前儿童学习科学始于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对周围事物的探索,[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究,逐步形成科学素养的活动。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对幼儿的一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能够促进幼儿认知、情感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激发学前儿童的好奇心、科学兴趣和对周围世界的积极态度;丰富和积累学前儿童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发展学前儿童的科学技能;培养学前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在实践中,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学前儿童丧失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制约了活动的现实价值实现。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重科学知识的灌输,轻探究兴趣的培养
我国学前幼儿科学教育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使得科学教育很大一部分还停留在常识教育上,教育的目标主要以知识的获得为主,在科学教育活动过程中忽略了实践性和探究性。使科学教育活动变成了向幼儿传输知识的课堂,从而忽视了科学素质的培养,无法激发幼儿对科学教育活动的兴趣,不利于对幼儿好奇心、进取心、耐心、细心、自动自发喜欢创造思考等科学态度、情感的培养。[3]
2.科学活动内容抽象,幼儿理解困难
学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往往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观地展现在孩子面前,而学前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传统的科学教育方法难以将抽象的科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导致幼儿理解困难。教师仅仅依靠自己的讲解和演示,把结果或答案强加给幼儿,活动效果不理想。
3.传统教育理念,禁锢幼儿想象力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有一些教师对孩子实行“一刀切”、“大统一”。教师很少对个体进行分析,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学前儿童被培养成遵从教师命令的整体,其创新欲望和想象力遭到扼制,禁锢了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
4.教师主导活动过程,幼儿主体性丧失
科学教育活动应该成为幼儿积极探索的过程,然而,现实是“只见教师主导教,不见幼儿主动学”。孩子的思维总是按照老师的指导走,听老师的讲解,回答老师认为该知道的问题。而亲自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机会少之又少,在这种环境下,幼儿主体性丧失,很难体会到自由探究的乐趣。
5.活动组织形式单一,无法激起求知欲
学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如游戏、参观或竞赛。然而,现实状况是科学教育活动只局限于单一的“上课”形式,这种形式大都以集体活动为主,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很少被采用。活动过程中,幼儿始终是被动的,只坐着看和听,无法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优势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4]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能够解决以往的教育模式、方法不能满足科学教育活动现实需要的问题。
目前,信息技术与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课程的整合,是当前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当然,想要进行有效整合,首先要充分了解二者整合的价值,要明确整合的效度。[5]
1.信息技术可以集中注意力,培养兴趣
由于学前儿童生理发展的特点,其自制能力较差、无法集中注意力,同时又具有无意注意占主导位置的特点,应在科学教育活动组织过程中,深入把握这些特点,利用具体形象、动感、鲜明新颖的刺激引起学前儿童的注意,培养探究科学活动的兴趣。
根据科学教育活动设计制作出具有动画效果的课件,加上声音的配合,从视觉与听觉上刺激学前儿童感官,激发学前幼儿的学习兴趣。[6]信息技术通过主题鲜明、色彩丰富的画面和图片,吸引集中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快乐轻松、主动积极地融入到科学探索活动中,提高了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效率。
2.信息技术可以化抽象为形象,便于理解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科学性的知识,比较生硬难懂,孩子们难以理解和掌握活动中的重点或难点。通过信息技术表现的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画面,使抽象、深奥的科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孩子通过观看课件对教育内容的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
3.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丰富情境,利于体验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需要孩子在学习中发现问题,然后进行大胆的假设,但是由于幼儿自身经验的欠缺,局限了幼儿的假设空间。这就需要借力信息技术,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有利于学前儿童体验,发挥想象力,继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假设。
4.信息技术可以发挥学前儿童的主体性
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时,不能忽略学前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使幼儿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深化了学习兴趣,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而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信息技术能够让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它不单单是教师进行解说的工具,也是幼儿认知的帮手。通过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将幼儿学习的被动地位扭转成为自主探究的主体地位。
5.信息技术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起到一个组织、指导和调控的作用。教师在活动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功能,对学前儿童自主、协作、研究学习实行有效的引导和帮助,以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启发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或独立思考。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探讨论文
近年来,国家对幼儿 教育 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幼儿作为祖国的花朵和民族的希望,在幼儿时期对其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幼儿教育论文大全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幼儿教育论文大全篇1 试论城乡幼儿教育均衡发展 摘要:伴随我国城乡地区经济建设发展距离持续增加,幼儿教育不均衡性更加严重。幼儿教育是幼儿培养的启蒙阶段,对其今后能否健康成长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就城乡幼儿教育如何均衡发展展开进一步分析,对优化幼儿教育水平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城乡;幼儿教育;均衡发展 1、幼儿教育均衡发展内涵 孩子享受均等教育是其享有的合法权益,为此应确保其享受到均衡的教育环境、师资配备,进而实现充分发展。幼儿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利用法规体制保证适龄幼儿享有相同的学习权力,政府应为幼儿们创造公平的受教育条件,秉承公正客观的态度,利用合理科学方式,确保教育效果均等性,该过程核心便在于配置资源的合理均衡。通常来说,均衡性幼儿教育涵盖三个层面,即教育过程、机会以及结果的均衡平等。 2、城乡幼儿教育非均衡状况 纵观当前城乡地区幼儿教育现状不难看出,其呈现出非均衡状态,首先起点便存在差距。这是由于城乡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使得幼儿教育出现差异。农村地区幼儿无法享受更为优质良好的学前教育,一些地区甚至出现幼儿没机会享受学前教育的问题。相反,在城市经济发达区域,幼儿则可达到全部入园的状态。由入园率水平我们便可明确,农村区域幼儿入园水平始终低于城市区域,这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质量形成了负面影响,严重阻碍了学前教育快速前进的步伐。 另外,城乡地区幼儿教育平等性也呈现出不均衡的问题。当前,教育机会、实践过程与最终结果的平等成为幼儿教育建设发展体现最大差异的环节。由于城乡地区幼儿教育层面呈现鲜明的差异性,例如农村家庭认为孩子年龄较小可不进行正规教育,自然发展的陈旧观念仍旧普遍存在。加之,教育单位长期发展进程中的不断精简与合并,使得幼儿没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就近入园,令他们无法享受更加良好的幼儿教育,甚至不具备受教育的机会。从结果层面来说,城乡幼儿教育早已体现出非均衡性,具体是幼儿们在受教育后标准水平包含明显差别,而入园准备则是重要表现。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农村地区幼儿入园准备与城市地区幼儿相去甚远,后者无论是认知水平、 学习 方法 、语言能力、个性特征上均优于农村 儿童 。该类入园准备差别致使农村儿童同城市儿童很难实现同步成长。为真正缩短城乡教育教学差距,我们应由基础环节出发,幼儿教育应变成普遍受关注的重要环节,进而实现最终的教学管理、收获成果的公平性。不同经济以及 文化 环境下,幼儿入园准备将对其未来成长发展形成极其明显的影响,国外发达区域更加注重幼儿学前教育,同时投入较多精力。我国当前虽然渐渐重视学前教育均衡性,然而各级政府单位由于投入经费并不均衡,因此也成为幼儿学前教育不均衡发展的重要成因。 3、城乡幼儿教育均衡发展策略 由我国当前幼儿教育师资力量审视,教师团队并不稳定,特别是农村区域,由于教师待遇水平不高,加之学历层次较低,直接影响了职业认同感,出现了教师转岗率不断提升、人才流动性较大的现象。另外,社会保障体制较难全面执行,令教师团队更无法稳定,这均对农村幼儿教育形成了负面影响。为稳定农村幼儿师资团队,应全面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依照农村教育内在特征以及现实状况,持续做好教师人才聘用以及人事管理工作,编制一致标准,面向社会进行教师人才公开招聘,并对在岗幼儿教师实施统一管理与注册,由财政进行统一拨款,以保证教师人才应有的工资待遇,确保农村教师团队的可靠稳定。 幼儿教育始终是教育事业发展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具体实施状况需要获得全力保障。为预防农村儿童在上学之前不能受到应有教育,应从转变传统观念入手,真正将幼儿教育囊括到义务教育的领域之中,进而从早期入手做好幼儿教育,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起点,推动我国城乡幼儿教育培养的稳定均衡发展。当前,幼儿园管理经营制度急需改善,幼教规模需要进一步扩大,这是树立正确教育意识的基础保障。唯有真正明确幼教工作重要性,提升幼儿教育经营投资对于经济增速发展的拉动效应,方能确保幼儿教育获取最大化投入,确保各地区幼儿教育均衡性。 城乡幼儿教育工作中,势必应更新观念,科学创新各项工作体制,方能更好地实现最终目标。幼儿教育工作的健康有序还离不开充分的物质资源,然而当前幼儿教育费用由乡镇政府下拨,由于地方政府承担能力有限,进一步导致城乡幼儿教育陷入失衡状态。为此,政府单位应进一步扩充农村区域幼儿教育管理财政支持度,通过多元化 渠道 、丰富对策加强资源管理。另外,应多重途径进行经费筹集,确保各项幼儿教育资源的科学有效配置,进一步缩减城乡地区教育管理距离,确保城乡幼儿教育实现均衡、良好的发展与升华。 4、结语 总之,幼儿教育属于现代社会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政府承担着发展优化幼儿教育的重要职责。而城乡幼儿教育实现均衡发展则是确保教育管理以及社会良性发展、公正和平的基础指标。为此,幼儿教育身为起点环节,应积极促进城乡地区均衡性,明确该项工作的战略意义,方能夯实基础,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廖文.刍议我国城乡幼儿教育均衡发展的途径[J].新课程学习,2013,(3). [2]黄静芳.公共财政视域下城乡幼儿教育的投入均衡[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2013,(2). 幼儿教育论文大全篇2 谈谈动手能力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 摘要:动手能力在幼儿教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能够为幼儿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促进幼儿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并需要充分认识动手能力培养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采取有效 措施 ,加强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从而为幼儿的未来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动手能力;幼儿教育;创造力;情境 婴幼儿时期是孩子躯体和双手动发展的最佳时期,手指、手腕等肌肉群的运动与大脑皮层机能的发展又是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因此,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幼儿教育阶段具有重要地位。培养并发展幼儿动手能力有助于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所以,在幼儿教育中应采用多种科学途径、利用多方资源培养并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一、幼儿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手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提高人的思维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幼儿来说,通过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有助于促进幼儿的 智力开发 ,培养他们的创新创造意识。 1.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 在幼儿教育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例如,在手工课堂上,借助于一些造型作品作示范,教师教小朋友们动手做,鼓励小朋友们通过观察、思考,自己动手做一些小挂饰等。在做手工的程中,幼儿会通过对教师制作过程的观察、记忆和思考,不仅培养了自己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参与意识,而且培养和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2.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尽管幼儿在手工课堂上是模仿教师的制作过程来动手完成自己作品的,但是实际上很多幼儿在模仿教师的过程中增加了属于自己的东西,而这部分东西就是幼儿的“创造”。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因此,在作品表达方面,会传达出自己的特色,包含着自己的想法与创意,从而创作出独一无二的属于自己的手工作品。在这种动手的过程中,实际上培养了幼儿的创新意识,提高了他们的创造能力。 3.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教育学研究表明,幼儿阶段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对其未来的全面发展产生着关键性的影响。其中,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则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幼儿在制作手工作品的过程中,不仅使眼、脑与手等得到协调锻炼,而且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欣赏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等。而幼儿在自己实际制作的过程中,会对老师的操作步骤进行回忆,对其制作过程进行模仿,并展开 想象力 ,这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幼儿动手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近年来,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我们要积极探索科学的 教学方法 ,不断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 1.积极引导 教育家陶行知曾经指出,教育要“解放孩子的双手”。也就是说,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更新观念,通过引导来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例如,学生在做手工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干预孩子,这样会束缚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即使幼儿做出的作品很简单、粗糙,也不能批评,而是要积极引导和鼓励。除了手工作品之外,老师可以鼓励幼儿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自己动手拿水果、整理书桌、收拾玩具等。对于一些复杂的难度较高的事情,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教师要告诉学生一定的方法与技能,指导幼儿进行反复练习,再动手实践。 2.创设情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育活动内容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如何才能真正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呢?从幼儿的成长特点和心理规律来看,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幼儿在充满乐趣的情景中进行观察、模仿、体验和动手操作,不仅可以激活幼儿的记忆,而且激发了幼儿的情感。例如,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准备一些工具与材料,包括橡皮泥、小瓶盖以及颜色鲜艳的纸张等,这些材料会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们动手制作的积极性。 3.组织活动 通过组织积极的活动,能够强化幼儿们的动手能力。为了提高活动的效果,可以在不同年龄的幼儿中组织开展不同的动手活动。例如,在幼儿小班中开展整理玩具、穿衣服比赛。在中班或者大班的幼儿中组织开展搭积木、叠衣服比赛等。通过组织活动或比赛,调动幼儿们的动手能力。为了激发幼儿们的参与意识,可以进行一定的奖励。例如,在组织的叠衣服比赛中,对获胜的幼儿就奖励一个纸星星等。通过小小的奖励,幼儿的兴趣就会有明显高涨,他们的动手能力就会显著提升。 4.家长参与 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不仅需要教师的积极组织,也需要家长的理解、参与和支持。实际上,在现在社会中,有很多家长对孩子比较宠爱,觉得孩子还小,不应该动手劳动,甚至还有一些家长代替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手工作业,忽视动手能力培养对于幼儿的重要性。其实这种心理是完全错误的,幼儿虽小,可是完全可以这样就大大巩固了幼儿园里训练的成果,达到了家园统一,保持了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因此,我们设置了“家园之窗”,因此,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向家长进行宣传,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重要意义。同时,要向家长介绍一些锻炼提高幼儿动手能力的方法与 经验 ,要求家长鼓励幼儿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包括洗自己的小毛巾等。也可以鼓励家长一起参加亲子游戏或活动,与孩子一起完成一件手工作品等。 三、结语 培养动手能力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积极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通过积极引导、创设情境、组织活动以及家长参与等方式,强化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努力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幼儿的创造意识,为幼儿的未来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田莉萍.浅谈美术活动中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21). [2]王莉丽.创设环境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5(1). [3]倪素霞.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5(11). 猜你喜欢: 1. 优秀幼儿教育论文范文 2. 关于幼儿教育的论文范文 3. 幼儿教育论文2000字范文 4. 关于幼儿教育的论文范文 5. 幼儿教育毕业论文范文
如何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引导幼儿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入手,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切实提高科学教育活动的效益,使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和发现的乐趣,带着这些问题,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班科学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小班科学教育情趣化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 作为幼教改革的法规性和指导性文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十分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在科学教育领域中,从目标的定位到内容要求及指导要点,都充分肯定了“兴趣”、“体验”、“感受”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本文试从情趣化的角度出发,对小班科学教育进行探索。
[关键词] 科学教育 情趣 幼儿
长期以来,幼儿园科学教育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教育的基点基本定位在知识和技能的层面。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感受到什么、有什么情感体验、在看似“热闹”的活动场面背后,幼儿是否真正在愉悦、快乐的学习,这些问题常常被忽略。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表明,“快乐情绪对记忆与学习的影响是重要的,学生更有可能学会或记住他们对之有一种积极情感的材料”,“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是个体持续发展的动力。”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引导幼儿园以积极的态度去调节动机、认知和操作,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幼教工作者的共识。
如何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引导幼儿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入手,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切实提高科学教育活动的效益,使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和发现的乐趣,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在组织小班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作了以下探索和尝试:
一、选择幼儿熟悉、感兴趣的教学内容
由于小班幼儿生活经验相对贫乏,注意力易涣散,因此,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选择他们熟悉、有趣且浅显易懂的教学内容,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思维活跃,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愿望。
如《认识鸡》的主题活动中,从《小鸡的出生》、《鸡的一家》到《鸡蛋制作的食品》等活动,围绕的都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感兴趣的问题。毛茸茸的小鸡从哪里来?公鸡和母鸡谁是小鸡的爸爸?谁是小鸡的妈妈?鸡蛋可以制作出这么多好吃的食品。带着这些最想知道的问题,幼儿通过摸一摸、看一看、听一听、比一比、尝一尝,开始了对小鸡的观察和探索。秋天来了,《酸酸甜甜的橘子》是幼儿常见、爱吃的水果,在让孩子观察、品尝了橘子的颜色、形状及味道的基础上,教师又适时地出示了能够激发幼儿新的探索兴趣的电动榨汁机。当幼儿看到橘子瓣在飞速旋转的榨汁机内翻转、变小,直至变成橘子汁的过程,个个目不转睛,跃跃欲试。幼儿在亲自动手制作、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的同时满足了好奇心,拓展了视野,体验了现代科技产品带给人们生活的高效和便利。
二、活动过程自主化,让每个幼儿都获得愉悦、成功的体验
让幼儿通过操作、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认识结构是现代幼儿教育所倡导的。因为,在自主化的探索过程中,幼儿相对独立的进行操作、实验、感知和观察等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获得成功,感受有能力的良好机会,探索的结果将使他们发现周围物质世界是怎样的,发现各种自然物和现象是怎样活动的、怎样相互作用的。小班幼儿的直觉行动性思维占主导地位,好奇心强,需要在触摸、摆弄、甚至是“瞎忙”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学习科学。在《春天来了》的活动中,我们没有在活动室内让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去观察和记住春天的季节特征,而是带领幼儿来到春季盎然的大自然中。在老师的启发下,孩子们个个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接触大自然,感受春天的美。摸摸柳树姑娘的辫子、闻闻路边野花的清香,数一数电线上飞来几只小燕子,在草地上打个滚,幼儿在主动活动的过程中,活跃了思维,锻炼了身体,增强了独立自主意识和自信心。
其次,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多样性和独特性特征。要求我们不能以整齐划一的标准来衡量每个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不同表现。《纲要》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在小班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主要通过开展区角活动这一非正规性科学教育活动的形式来满足个体发展的不同特点的需求。我们发现,在开放、自由、自主地区角活动中,幼儿对不同种类的材料、对同一材料的不同部分的关注程度是不同的,每个幼儿都能结合自身的经验和需要参与不同的活动或同一种活动不同层次的操作,以自身特有的方式去体验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
三、运用游戏法,让科学教育成为幼儿喜爱的活动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同时游戏在促进幼儿情感和认知发展方面的价值也是独一无二的。小班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行动受情绪的支配,还不能用理智支配行为,因此,游戏是使教育要求转化为孩子需求的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小班幼儿科学教育中,应最大限度地发挥游戏的功效,利用游戏的“自发机制”,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游戏环境,而不是热热闹闹、唱唱跳跳的表面形式。因为只有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幼儿才能以自己的方式学习。在《好玩的沙》的科学活动中,教师把幼儿带到了一个有沙、有水、有各种玩沙工具的游戏环境中,鼓励幼儿大胆玩耍。有的幼儿把沙放进水里,有的幼儿把水倒进沙里,有的幼儿用容器装沙、倒沙,还有的幼儿利用潮湿的沙玩起了结构游戏。孩子们通过玩耍,感知了沙的特性,激发了探索沙的兴趣,增进了交往。真可谓寓教于乐,收益颇多。
四、科学教育与艺术活动相结合,引导幼儿用喜欢的方式充分表达
小班的幼儿思维具有拟人化、形象化的特点。他们把秋天的落叶看成是小树叶离开了妈妈;花儿开了,是它想看一看小朋友会不会把它摘走;天黑了,是因为太阳公公回家睡觉了。在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中,有些儿歌、故事、谜语、歌曲以形象优美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情节向幼儿展示了一个个科学的道理和现象。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运用艺术化的形式是提高教育效果的有效方法。例如,在《春天来了》的活动中,教师边出示《春天来了》的景色图,边朗读诗歌《春天》,“春风一吹,吹醒了青蛙,吹来了檐子,吹绿了柳树……”,从而激发了幼儿外出观察的愿望,增强了探索活动的目的性。又如,幼儿在观察雪花时,配以歌曲《小雪花》,幼儿随着优美、活泼的旋律,在雪地里转圈、起舞、观赏,嘴里唱着“一、二、三、四、五、六,咦?雪花哪里去了?雪花不见了,只见一个圆圆亮亮的小水点”,这样不仅使幼儿身心愉悦的处在活动中,还完善、强化了幼儿的科学发现,提高了审美能力。
幼儿在探索之后,“都有一种表达的潜力和倾向”。瑞吉欧教学模式创始人马拉吉齐等人提出的“孩子的一百种语言”,就是对幼儿多种表达方式的形象描述。教师要鼓励幼儿运用语言、身体动作、绘画、建筑、角色表演等表现方式,进行探索成果的表达和交流。例如,在《有趣的叶子》这一科学活动中,幼儿进行了采摘、收集、观察、绘画、分类等方面的智力活动和技能学习。他们用自己不同的情趣来观赏叶子,以剪、贴、画的不同表现形式表达了自己对叶子特征的认识和理解,以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幼儿通过多种方式的表达和交流发现自我,欣赏别人,反思过程,澄清思维,分享了探索的乐趣。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班科学教育论文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整个科学教育体系的初始阶段和基础环节,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组织实施生成性教学,对于萌发儿童学习科学的兴趣,积累科学经验,掌握初步的技能等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生成性教学及策略》
摘 要: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整个科学教育体系的初始阶段和基础环节,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组织实施生成性教学,对于萌发儿童学习科学的兴趣,积累科学经验,掌握初步的技能等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生成性教学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这一概念反应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儿童“亲身经历真实的研究过程”。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教师要掌握生成性教学的理念,运用恰当的策略,要让儿童在真正地“做科学”中建构和生成科学的意义。
一、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
(一)生成性教学的提出及内涵
生成性教学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维特罗克最早提出的。维特罗克提出,学习的实质就是大脑主动地建构外界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的相关信息的联系,以使输入的信息获得具体意义,即学习是学习主体的原有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积极地选择、注意、知觉、组织、储存和激活信息,并主动建构起信息的意义的过程。在生成性教学中,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发现者、研究者和主动构建者。
继维特罗克提出生成性教学的理念以后,众多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进行了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这一理论的内涵。意大利的马拉古兹在学前儿童教育中进行了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经过实践研究,马拉古兹认为学前儿童教学既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改变的僵死的执行计划,也不是儿童无目的、随意、自发的活动,而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生成过程。美国的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多尔对后现代课程的描述是:“它是生成的,而非预先界定的”。他强调,构造主义的课程是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交互作用而生成的,而不是预先设定的课程。教学过程是互动与对话的过程。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各因素都处于积极状态。
综上所述,生成性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诚的态度与学生就相关课题进行平等对话,并根据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感受、兴趣与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思路做出及时调整,使教学对话能够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的教学过程。其核心是旨在通过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儿童生动活泼的个性获得长足发展。
(二)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理念
1.生成性教学更加倾向表现性目标的价值取向
所谓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它是由美国课程学家艾斯纳提出的一种教学目标取向。艾斯纳指出在课程计划中存在两种不同的教学目标:一种是在教学计划中预先规定好的,即预先规定了通过教学儿童应该获得的知识和行为,称之为教学型目标;另一种是预先不明确规定儿童在教学完成后应获得的知识和行为结果,而只指明学生将要遭遇的情境、将要处理的问题和将要从事的活动,强调学生在学习中个性化的表现和个人意义的获得,称之为表现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强调学生与情景的互动,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教学仅仅为儿童创设一个情境――需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但并未预设他们要达到统一的结果与行为。它能够激发儿童主动参与问题解决并且进行个性化的构建和知识的生成。当然,生成性教学关注表现性目标并不意味着完全排斥教学性目标,恰是在承认教学性目标的基础上使表现性目标更加凸显。
2.生成性教学更加关注教学的具体过程
传统教学关注的是教学结果,也就是教学目标的达成状况或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而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过程,则略去不管。而生成性教学关注的是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发展又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的。“教育一词首先被认为是一种过程”,教学当然也是一种过程,教学与过程不可分离。如果教学过程是单一的,学生只能获得片面的发展;如果教学过程是丰富而生动的,学生能够获得全面的、个性化的发展。生成性教学认为教学活动的实质是培养人的过程,其核心不是目标的达成而是儿童的发展。生成性教学认为教学设计仅仅是对整个教学过程所做的宏观规划,而对教学中学生的具体行为表现不做预设。因此,生成性教学是更加关注教学的具体过程,而不是结果。
3.生成性教学更加重视偶发教学事件的教育资源性
所谓偶发的教学事件,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偶然发生,事前没有预料到的事件。从某种意义上说,偶发事件不是教学过程中的意外,而是教学过程的必然和常态,是一种出现规律不易被把握、又没有统一的固定的处理方式的事件。生成性教学更加重视对偶发教学事件的利用,甚至将其看作是教学过程中生成的一种有益的教学资源。在生成性教学中,重视偶发事件的教育性,就是要求教师不断留意学生的变化与反应,捕捉偶发的教育契机与智慧火花,并对其作出积极的回应。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比他预料的要多,学生对教师的触动方式也是无法预料的,这会促使教师采取进一步的教育性行动而不是去完成事先规定的行动。
4.生成性教学更加强调平等互动性的教学方法
生成性教学的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在教学中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关系的内涵就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互动过程。“我”影响“你”,也就是“你”影响了“我”。生成性教学把教学过程看作是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教师与文本、儿童与文本等多种教学因素相互促进的互动过程,而不是单一的“教――受”的灌输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互动,才会生成新的资源和信息,而对话是互动性教学方法的基础,是师生以平等的关系、开放的心态、谦虚的态度来交换彼此的思想,探讨对文本的理解。所以在运用互动性的教学方法时,要时刻注意以对话的方式来统领。
二、生成性教学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作用
学前儿童的学习特点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更多的是运用直觉思维而非逻辑思维,抽象符号的呈现对于幼儿来说难以理解,其对世界的认知是建立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的。儿童学习科学,不只是学习现成的科学结论,而是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与体验,是儿童主动构建具有个人意义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习得科学探究思维的过程。由此可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成性教学的过程,生成性教学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生成性教学可以培养儿童的科学思维能力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并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记忆,更重要的是让儿童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其领悟科学、运用科学的能力,即将所学的科学知识、概念和技能运用于解决具体问题中。科学思维能力是儿童在不断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和得以体现的。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生成性教学中,教师会有意识地为儿童提供进行科学探究的环境,让儿童历经探究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带领学生运用观察、交流、猜测等一系列的科学方法来获取信息、组织信息以及检验结论,引导他们将所学的科学知识运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以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生成性教学可以引导儿童通过探究建构科学概念
儿童天生就具有认识和了解世界的强烈愿望,他们会自发地组织来自外部的各种信息,形成对世界的初步认识。这些初步的认识依赖于直接的情景和感知,是建立在直接经验基础上的,是儿童认识这个世界的开端,也是他们建构对这个世界新认识的起点。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会认真观察并了解每一位儿童的想法,从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出发,积极地给儿童创造亲自探究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自己去建构新的科学概念,促使他们在现有水平上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三)生成性教学可以发展儿童的多元智能
科学学习作为一种儿童通过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实践来认识世界的活动,受到其认知发展水平的影响。不同思维水平的儿童在科学教育中的表现特点不同。那些处于具体行动思维水平的儿童在直接的探究活动中获益更多,而认知水平更高的儿童即使在传统的讲述方式下也能够获得发展。因此,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引导儿童开展各种不同方式的探究活动,可以发挥儿童不同的优势智能,使儿童更加自信,更有兴趣投入活动,并在活动中使智能获得多元的、全方位的发展。
三、生成性教学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生成性教学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的个性化建构,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科学有效地实施生成性教学,需运用以下策略:
(一)了解儿童,预设学情,是生成性教学的前提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儿童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因为每个儿童都是一个活生生的、独特的人,儿童之间的独特性隐含了更大的生成性。教师把儿童当作重要的生成性课程资源,就必须要了解儿童的个体差异、心理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需求,并以此为据开展科学教育。科学教育从儿童的现实情况出发,从儿童的已知起航,生成才会更有效。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曾指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二)精心策划弹性的教学设计,为生成创设自由的空间
生成性教学重视教学的情境性和偶发性,但这并不是对教学预设的排斥,相反,而是更强调精心策划具有弹性的教学设计。为了更好地生成,教学设计要从活动目标、内容、过程、方法、材料及场地等方面体现出多样性、选择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为儿童科学知识的生成和个性的发展预留更大的空间。如在设计活动目标时,一方面要从知识掌握、能力方法和情感态度三个维度进行预设,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儿童实际水平和个性差异,做分层要求;在设计活动方法时,可以采用观察、操作、比较、分类、阅读、交流等多种方式方法,并且使各种方法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观察中有操作,操作中进行观察,在操作、观察中进行比较和交流更有收获。再如,预设活动形式,可以运用个别学习、小组探究、大组讨论、小明星上课、情境表演等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活动中如何选择和组合运用这些形式,则根据活动的需要和可能而定,无固定框架,多形式的活动组织更能激发儿童的兴趣和积极性,更有利于探究和生成。
(三)培养问题意识,鼓励儿童质疑,促进动态生成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曾指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质疑问难具有极大的价值意义。在生成性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也是生成性教学的关键。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和谐自由宽松的活动情境,鼓励儿童遇事有主见,敢于提出问题,引导他们留心观察生活,学会多角度深入体验,认真思考,对所见、所闻大胆地提出问题,努力找根据,分析说明。
(四)创设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鼓励儿童积极探索
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是生成性教学的前提。新《刚要》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只有为儿童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感到安全、可信任的能够进行自主探究和创造的环境,才能使儿童感到无任何压力,消除顾虑,大胆去尝试,积极地进行科学探索活动。实践证明,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是儿童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儿童在宽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下,更倾向于探究和生成。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创设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教师必须尊重和接纳每个儿童的兴趣和需求,寻求儿童真实的认知水平;要给每个儿童激励性评价,挖掘每一个儿童探索活动的独特价值,使每个儿童在每一次探究活动中都有所发现,有成功的体验。另外,教师要给儿童出错的权利,避免伤害儿童。教师应该接纳儿童的错误认识,并让儿童在“试错”探究过程中逐渐认识事物,使儿童形成尊重事实、通过探究能解决问题的意识。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生成性教学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重视儿童积极探究,关注儿童主动建构和生成知识的意义,这些理念和特点对于儿童科学素质的培养和个性化的全面发展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谭敬德,陈清,张艳丽.维特罗克生成性学习理论认识论特征分析及其对教学设计的指导意义[J].电化教育研究,2009(8).
[2][5]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06(10).
[3][6]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基本理念及其基本诉求[J].高等教育研究,2006(8).
[4]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7]陈琴.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儿童科学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4(23).
[8]李�.生成性教学研究述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4) .
作者简介:李伟(1991― ),女,汉族,四川渠县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学前教育研究。
吴吉惠(1970―),女,汉族,四川广安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心理学教学和研究工作。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论文
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研究科学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学生是一个国家潜在的人力资源,科学素养,应该从小培养。该研究报告通过在大量的文件检索和实际调查的基础上,明确了目前我国及昆明市的小学生科学素养水平状况,根据在现有基础和条件下尽可能低耗高效努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对可能影响小学生科学素养水平的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重点放在教师科学素养方面,发现教师的科学素养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针对昆明市现状提出了一系列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水平和提高科学教师科学素养水平的策略,并根据策略要求,开发研制了既具有资源库性质又具有开放性的小学科学教师备课系统,为科学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支持平台。一、问题的提出1、学生是一个国家潜在的人力资源。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高低,不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个人生活质量的好坏,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顺逆,而且也会影响到国家未来科学技术的兴衰,影响到国家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在我国,由教育部领导的面向21世纪的基础课程改革中包括了科学课程的改革,明确地把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列为课程的宗旨。科学素养,应该从小培养。2、以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科学素质为重要目标的科学课,从学校的重视程度到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都与整个课改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从观念上看,一些学校把科学课列为另册;从教学计划上看,课时常被挪用去补语文、数学;从教师队伍看,兼职比例过高,水平参差不齐等等。3、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现代基础教育的基础,将其列为课题研究,在当前,不但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紧迫性。二、研究的目标1、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中探索出一整套有效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最优发展的策略,最后研究成果为研究报告。2、进一步明确本地区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其原因,及时了解本地区儿童科学素养水平和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进一步推进小学科学教育的改革,为课程改革持续性开展积累资料、提供科学依据。3、对儿童科学素养状况以及本地区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等方面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和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分析,提出本地区今后小学科学课程的建设与持续发展的重点。4、探索小学《科学》课程取得好成效的行动策略,为云南省创造性地使用《科学》课程提供可借鉴的经验。5、研制开发“小学科学素养培养教师备课系统”,挖掘科学教育资源,为儿童科学素养的培养提供软件和硬件上的支持。6、改革科学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儿童科学素养的发展性评价体系。7、进一步发挥我区的科学教育的功能,扎扎实实地提高科学教育的质量,使全体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三、课题研究组织的原则以五华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为主牵头,专兼结合,上下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以理论研究为指导,以调查研究为基础,以实践操作为依据,以策略措施研究为归宿。,城区学校科学专职教师人/校,城郊学校1人/校,山村学校人/校。而各校专、兼职教师总体人数比为1:,学校专、兼职教师35周岁以下与35周岁以上总体人数比为1:。结合这些数据,我们将科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各个子项对产生学生科学素养差异的原因进行假设比较,成明显正相关。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影响学校对科学专职师资培养积极性的主要因素,在于学校管理者对于课程发展的相对均衡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难以采取积极有效的管理和建设措施;制约学校管理者实施课程较为均衡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区域中学录取时的评价内容——自然(科学)属于不在评价内容范围中的课程,因而较为忽视;同时我们发现有较好管理思想的学校,管理者一贯较为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较为均衡的实施新课程,非常重视课程师资的均衡建设,这些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的信誉度在区域内也一直得到受教育群体和社会的认同。(三)行动研究1、行动策略从现状实际出发,以有效提高全体小学生科学素养,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为目标,充分利用“三个优势”,抓好“四项重点工作”,即,充分利用城市中心区的区位优势,搞好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科普教育机构的协作,拓宽科学课教师培训渠道和中小学生科普教育渠道;充分利用我区现有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条件优势,实现科学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现有科学课程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优势,发挥团队精神,促进均衡发展。抓好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提高科学课教师整体素质;抓好科学课教师备课系统和小学科学课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开发研制工作,提高科学课教学现代化水平;抓好科学课课堂教学研究工作,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抓好科普教育活动基地建设工作,拓宽科学教育渠道。2、行动原则以培养科学兴趣为突破口,以传授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为支撑,以培养科学精神为目标。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课堂教学主渠道与科普教育活动紧密结合,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紧密结合,统筹规划,分类落实,务收实效。3、主要工作第一,深化教学改革,拓宽教学渠道,促进学生发展。= 1 \* GB2 ⑴开展了以“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主题的系列教学研讨活动,其中《各种材料的锅》、《各种各样的液体》、《蜗牛》等一批好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主,展现了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结合,为众多的科学教师利用课堂这一主渠道提升学生科学素养起到了示范性作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2 \* GB2 ⑵创造条件让学生亲历探究活动,体验科学过程。① 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宋庆龄少儿发明大赛”、“全国劳技作品创新大赛”、“科学在我身边科普演讲故事会”、航模、海模、车模竞赛、风筝制作比赛等等;② 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普活动,利用科技月、科技周带动广大学生参与到实践探究中来;③ 开办各种形式的科普培训及讲座,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法;④ 为学生搭建交流平台,提供展示机会,同时通过亲历探究活动,使学生领悟科学的真谛,体验科学带来的乐趣。 = 3 \* GB2 ⑶夯实科学知识的学习,注重科学思维的训练和科学方法的获得。围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开展了多次交互性课件设计、教学设计、论文竞赛活动,促使教师反思、总结,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课件、教学设计和论文。= 4 \* GB2 ⑷ 挖掘社区资源,建立多维科学教育资源。① 组织学生定期到社区进行科普宣传,使社区成为学生科学实践活动的阵地;② 积极参加省市区科技节的宣传教育活动,制作宣传展版,向市民介绍科普常识;③ 与物理研究所、生态所、昆明动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多家大专院校建立长期协作关系,为学生开展科普活动提供技术支持;④ 积极开发利用家长资源,建立课外科普调查基地,同时聘请有能力的家长为课外辅导员协助指导活动的开展。第二,针对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多渠道提升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 1 \* GB2 ⑴开展了以“科学性质”为核心的培训。举办了五华区第一期科学教师骨干培训班。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带领老师外出考察学习,并通过实践考核,促使教师们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先后聘请了昆明市教具站的李晓老师进行昆虫标本、植物标本的标准制作培训指导;聘请了云南省特级教师董渭介绍地矿知识,并亲自带领培训班教师上山采集、制作化石标本;特级教师钟兴为培训班学员讲授进行课题研究的方法、过程;全国机器人制作培训获奖者、南站铁小的董老师对学员进行机器人制作培训指导;心理学专家彭华军对学员进行了科学学习心理学的培训。组织教师外出考察学习。分别到美国、上海、重庆、西双版纳等地学习交流,取长补短。通过一系列的外出取经活动,增长了教师的知识,拓宽了教师眼界。经过近300课时(含外出考察学习课时)的培训,切实提升我区科学课教师的整体素质。= 2 \* GB2 ⑵成立科学教研协作组,同伴互助,共同进步。针对科学学科的特点,我们成立了五华区小学《科学》课程教研协作组,分别由几所相邻学校组成的教研协作组,为教师搭建了交流的平台,强化了教师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帮助教师方便快捷地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教研协作组与全区性教研点面结合、有分有合的活动,有效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与针对性;通过个人、协作组、全区性教研活动三个层次的研究性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广大科学教师的素质,构建起一支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的科学教师队伍。积极利用地区资源,组织教师参观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系地矿博物馆的化石、矿物标本展览,了解昆明地区动物的进化发展以及矿物储存开发情况。= 3 \* GB2 ⑶建立专家支持系统,专家引领,专业成长。课题组充分利用区位优势,聘请了我省仅有的四位自然特级教师,参与引领、指导课题研究,并现身说法,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此外我们还积极争取各大专院校的相关教师参与五华区科学课程师资培训。同时,充分发挥我区现有市、区级自然(科学)学科带头的示范作用,请他们为其他教师上示范课、研究课。认真做好传、帮、带工作,在全区范围了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即让一名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帮助一名青年教师成长,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有效缩短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周期,加快他们的成长速度。= 4 \* GB2 ⑷规范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促进教师科学实践能力的提高①在省市开展“普实”检查工作的基础上,我区定期进行实验室互检互查,进一步规范实验室管理,加强实验室建设;②组织五华区小学科学教师参加省教科院举办的实验技能培训班;③开展五华区小学科学教师实验技能竞赛活动;④开展五华区小学科学教师自制教具竞赛活动,鼓励教师因地制宜开展教学实验。= 5 \* GB2 ⑸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提升科学教师的信息素养。作为现代教育的支撑,信息技术必须和学科课程整合。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信息素养作为科学素养的一个要素越来越清晰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学会搜集有用的信息,分析处理信息,把握科技进步的脉搏应成为科学教师必备的能力,为此,我们要求40岁以下的专职科学教师(不含新划入的学校)必须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培训,这是一个洗脑的过程。通过互动式的培训学习,教师们不仅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更重要的是,使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有效应用所学的技术和知识,把信息技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有机地结合到课程中去,使学生也可以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水平。第三,对小学科学教师备课系统进行应用和优化。在实践应用中,我们不断收集科学教师对备课系统的使用反馈,根据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和教师的需要,不断优化教师备课系统,不仅弥补了市场上缺乏科学备课系统的空缺,而且使备课系统更贴近教育教学实际,按照教学设计与分析反思这两条线索组建资源,使其既具备资源库性质又具有开放性。框架构建的逐步成熟,资源储量的不断丰富,为教师们备课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助手,一种有力的工具,减轻教师备课的劳动强度,省去了寻找各种资料的烦恼,教师可以参阅各种资料和教案而很快地写出自己的教案,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科学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背景性知识与相关的情报,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也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提供了多媒体资料,对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可接受性具有重要作用。第四,开发和优化实验室管理系统,促进实验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在小学几乎没有专职实验室管理员,此职大多由自然教师兼任,由于工作量大,尽管教师们非常努力,也很难面面俱到,为此,我们开发了“实验室管理系统”,利用管理系统实现了学生分组实验记录表、教师演示实验记录表、实验教学统计表、实验室明细帐、借用登记表、维修保养记录表、报损报废记录表、正常损耗登记表等十余种表格的微机管理,使填写、查阅规范、方便快捷。六、研究的成果(一)明确了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最优发展的基本途径。1.加强科学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多途径加强师资培训工作,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2.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科学学科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探究为主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学生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实验是科学教学中有效的方法,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的基本要素。所以,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科学的自然观、科学态度的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3. 抓好科学教育主阵地——科学课堂教学,以探究学习为科学学习的主要形式,夯实科学知识的学习,注重科学思维的训练和科学方法的获得。4.构建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各种活动为双翼、各界教育力量为支撑的儿童科学素养教育网络。通过丰富的活动,建立开放的科普活动内容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使科普活动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向自然回归、向生活回归、向自身回归。5.加强科学课程教学和科技教育的整合,培养儿童的科学情感,每学年至少举行一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技节或科技周;有条件的学校创科技特色学校。6.加强科学教育的社会实践性,多途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二)形成了提高教师科学素养的基本对策。= 1 \* GB1 ⒈建立以科学性质的培训为核心的科学教师培训机制,加强对科学教师的培训。引导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明确自己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角色定位,改变教学方法和模式,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研究水平,形成一支懂业务、善反思的科研教师队伍群体。= 2 \* GB1 ⒉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学历晋升。= 3 \* GB1 ⒊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有条件的学校应独立科学教研组,或加入区域科学教研协作组,加强校本教研。= 4 \* GB1 ⒋开发科学教育网络系统,为科学教育提供广阔的信息平台,减轻科学教师负担,提高备课质量。我们开发的科学课多媒体备课系统,涵盖了教材分析、教学建议、优秀教案、CAI课件、教学参考资料等内容,可以大大节约教师查阅资料、理解教材、制作课件的时间,使用多媒体备课系统进行备课一般每课时需要30分钟,而且备课系统中,设有课后小记,备课心得等栏目,教师可随时记录备课时的心得体会及教学反思,计算机能自动存诸,便于教师间的相互交流提高。备课系统的使用,不仅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更利用其交互性强的特点,为学生创新思维、合作学习、主动探究创造了条件,同时为教师提供了便捷的反思、课后交流平台。(1)、提供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材分析、教学建议;(2)、每个教学内容配有多篇风格各异的优秀教案;(3)、每课配有CAI课件及相关的信息资源,供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任意组合和选用;(4)、提供丰富的教学参考资料及学生课后拓展资料。5.通过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教师的科学素养水平。6. 加强实验教学管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强并完善实验室建设,提倡灵活开展探究教学,自制教学用具,有效开展教学活动。调查发现,小学科学教师工作量较大,一般情况下每周16—18节课,有的达到24节之多,每位教师备一课时大约需要74分钟左右,年青教师所需时间则更长。而且在小学几乎没有专职实验室管理员,此职大多由科学教师兼任,所以遇到实验课准备分组材料时所需时间还更长,上完实验课后,除实验材料的清洗、分类、入柜等工作外,教师还要填写各种实验记录表格。因此,教师很少有时间进一步了解学生,研究学法,从而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自然(科学)实验室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使用,不但使实验室的管理更加科学规范,而且减轻了教师劳动强度,有效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及实验室的使用效益。如实验室明细帐,按常规教师需要1-2天才能做完,但使用实验室管理系统软件来做明细帐仅需20---30分钟即可;又如填写借还登记表一般需要6 分钟左右,而使用实验室管理系统软件仅需几秒钟即可完成。(三)形成了一批物化成果:1、开发了小学科学教师备课系统。2、开发了实验室管理系统。3、形成与课题配套的优秀科研论文集锦。4、形成了课题研究报告。5、摄制了一批优秀课堂实录,为教学研究的开展提供了支持。七、结论与思考科学新课程的改革是提高区域儿童科学素养的良好契机,首先需要教育各条线思想认识上的统一和合作,教育管理和服务部门、学校,需要统一认识,需要站在建设一流学校,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角度,实施较为均衡的发展课程的理念,从而全面均衡发展学生素养;其次要加强师资建设,巩固有效教研措施,创新教研思想,点面有效结合,走大众教研之路。(一)通过本课题研究,促进了我区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最优”发展。在课题研究期间,我区学生参加了全国青少年十八届、十九届、二十届科技创新大赛、宋庆龄少儿发明奖评选、全国劳技教育创新作品大赛,共有1243人次分别获全国、省、市、区级奖励,其中“自动环保垃圾车”等小发明已申请并获得了国家专利,另有一部分的发明专利正在申请办理过程中,学生科学素养的综合提高由此可见一斑。(二)促进了我区科学教师科学素养,促进了我区科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了我区科学教师的科研素质,自主、学习、交流已经成为教师成长的内在需要。促使教师向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转变。出现了一批在五华区,昆明市,甚至云南省、全国都小有名气的名师。(三)明确了本区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其成因,及时了解本区儿童科学素养水平和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进一步推进我区小学科学教育的改革,为课程改革持续性开展积累资料、提供科学依据。(四)促进了科学课考试与评价制度的改革。传统纸笔测验独占考场的模式正在静悄悄地发生着天翻地覆地变化。我们认识到:考试与评价制度直接影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因为科学素养中核心的科学思维、科学品质等不是简单的纸笔测验就能测量出来的。而且,考试与评价制度的导向功能将决定科学课程未来的走向。所以,我们将实验技能考核列为重要的补充。用发展性评价,多次评价,多元评价呵护儿童的好奇心。在课题研究期间,我区科学教师43篇论文在各级获奖或发表,有7节竞赛课在市级以上获奖,有12个课件获奖。课题组成员更是硕果累累,有2人代表云南省参加全国科学课竞赛获一等奖,4人被吸纳为云南省讲师团成员,5人被评为云南省优秀自然教师, 5人被评为全国科学教育先进个人,7人为省、市课堂教学上示范课。我区科技辅导员主要由科学教师担任,课题研究期间,共11位教师获省、市、区优秀科技辅导员称号;212篇科技教育活动方案获省、市、区级奖励;4所学校被命名为省、市级科技示范学校。科学教师已逐渐成为我区教育改革的带头人。八、未来与展望:科学素养的培养与提高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持之以恒,长抓不懈,才能为国人的科学素养整体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今后仍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进一步研究。1、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实验。小学科学新课程实验不仅仅是一个验证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过程,更是一个充满探索、创造和建设的教育改革实践过程。如何以使用新教材实验来推动本地区的科学课程改革,同时又通过课程改革实践为教材的进一步完善提出意见和建议,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学科学课程的特征和构建方式是今后的研究方向。2、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对策。新课程提出了许多新理念,如何落实?如何在理论与实践间找到结合点?例如:如何“用教材教”?如何体现“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等新课程实验中碰到的问题及对策是我们今后的研究重点。3、科学课程评价方式的改革。目前,新课程评价改革滞后已经成为阻碍新课程实验的瓶颈,科学课也是如此。虽然在本研究过程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然而,如何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并实施科学化的评价程序仍须进一步探索。
浅谈如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论文
在各领域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如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21世纪,人类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公民科学素养的高低,将从根本上决定它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因此,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十分关注的问题。那么,如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呢?下面谈一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立足于做,突出教学的实践性
现代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实践操作的重要性,要善于挖掘教材中一切可以让学生操作的因素,为学生提供演示、动手实验、练习的机会,使其在实践操作中动脑、动手、动口,去发现新知、发现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如学习《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时,课上教师让学生观察实验袋内都有些什么实验材料,并让其想办法证明这些材料是否导电。学生通过思考,想出了很多验证的方法。教师让学生用自己想出的办法亲自试一试这些材料是否导电,各小组研究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验中去,按照自己的思维去研究、探索。通过实验,学生发现:有些材料能使小电珠发光,这说明它们能导电;有的材料不能使小电珠发光,这说明它们不能导电。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找出了规律,也为导体、绝缘体的概念形成做了铺垫。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了磨练,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着眼于疑,强化教学的探索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源。质疑是思维的“启发剂”,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强等特点出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标新立异,学会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学会通过主动的尝试和探索解决问题。
如学习《杠杆》一课时,课前教师准备一块大石头,上课时教师问学生:“谁能想个简便的方法让大石头移动?”问题提出后,学生纷纷举手谈想法,教师让同学们分组进行实验,研究用哪种方法省力。此时,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有用手搬的,有用绳子拉的,有的用木棍撬……通过实验,最后学生一致认为在棍子下面垫上砖来撬的方法省力,为以后研究杠杆的知识奠定了基础。 通过这一质疑活动,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
三、着重于用,注重教学的应用性
好的教学应该是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科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一次次良好的情感体验,进而爱科学,善于学习,为终身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如教学《植物的分身术》一课,常用的是扦插法、压条法和嫁接法,教材中对每一种方法只作了简单介绍,真正学会这些方法要让孩子们去实践。我根据其爱好,每四个学生为一组,每组研究一个课题,要求是“怎样才能使新的植物体成活率高”。课后有的同学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有的到苗圃考察,有的问父母和亲戚邻居,家里的花盆、盆里的植物枝条成了他们的实验材料。经过一段时间搜集资料和动手实验,我又在课堂上让他们讨论、探究,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各抒己见,有的引经据典,有的用实物比较,有的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见解各不相同。有的认为植物的营养繁殖要在适宜的季节;有的认为扦插要把茎的上部剪成平的,下部用刀削成斜的;有的认为要适当增加温度、湿度和光照……最后经过归纳、总结,得出全体同学认可的结论。
总之,小学科学教学应以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为对象,提供给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材料进行科学探究,并适当地将这样的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堂以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好科学在生活中的用处是那么的广泛,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就能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开设科学素养选修课
开设有助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选修课,并在学期末进行考核,记录学分。《自然科学素养》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一些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使其有利于现代生活及个人生活的实际应用,学习一些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进一步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眼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以适应21世纪学前教育的改革、发展和需要。《生物实验》选修课。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形成学生运用生物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从生活中提炼生物小实验需要的材料,并能够准确的做出相应的实验,掌握指导幼儿参与生物小实验的技能和技巧。《物理实验》、《化学实验》选修课。了解幼儿能够理解的化学小实验,物理小实验;能够从生活中的物品准备化学小实验、物理小实验需要的材料,并能够准确的做出相应的实验,掌握指导幼儿参与化学小实验、物理小实验的技能和技巧。丰富学生的物理、化学知识,使得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中,以科学的物理、化学知识来解决幼儿所提出相关的科学问题。通过选修课的开展提高学生对于学习与科学有关的知识的兴趣。并能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在未来的教师工作岗位上,能很好的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做好准备。
二、组织科学探究兴趣社团
鼓励学生开展科学兴趣社团,提供时间、场地,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参加科学探究活动。举办特色科学主题探究活动。结合幼儿期感兴趣的科学现象作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如:幼儿常感兴趣的恐龙为什么会灭绝、月亮为什么不会在白天出现,等等。开展探究活动的同时,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思考如何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由学生创设情境,教师以帮助者的角色参与活动,规范学生活动中的`科学知识的应用,避免学生的错误记忆。
三、开放实验室
定期向学生开放实验室,提供材料鼓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为学生积累科学探究的经验,增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学生在实验室可以探究适合幼儿开展的科学探究小实验。规范实验操作,明确实验器材、实验材料的安全性。为工作中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做好准备。
四、增加幼儿园见、实习
师范院校幼儿科学教育课程体系中除了理论课程体系外,还包括了实践教学体系。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中,实践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学科目标定位可以把课程实践教学分为四种模式:一是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环节,既结合教材、案例的理论讲解、分析、讨论;二是深入幼儿园进行科学教育的见习实践教学环节,就是带领学生深入幼儿园对科学领域的活动进行实地观摩、反思、研讨和评析;三是学生分组或集体在模拟活动室的模拟试教;四是学生深入幼儿园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科学领域总实。俗话说:画龙画虎难画骨,教师索引的教学素材在丰富、在真是,也难以反映出幼儿在园学习的种种情境,无法给与学生实际接触幼儿、实际操作所带来的直接感受和收获。所以,要创造性的开拓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见习、实习创造更多的机会。是学生多深入幼儿园实际教学中去观察,带着问题去,使得学生不断地在思考,并把问题带回学校通过自己探究、与教师交流、与同学讨论等方式,寻找原因,探索解决方案。
一个具有很高科学素养的幼儿教师,必定善于利用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善于选取幼儿最感兴趣的科学问题,采用适宜的方式帮助和引导幼儿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善于创设情景和利用各种条件,使幼儿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探索和发现的快乐,并从中建构初步的科学概念,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遇到的简单的科学问题,逐步形成基本的科学品质。2.3特有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的思考、反思能力科学的思考能力、反思能力是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幼儿教师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目的不只是让幼儿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科学经验,重要的是教幼儿在科学探索过程中发展其思考问题的能力。幼儿教师不仅自己要有一定的思考、反思能力,而且还要引导培养幼儿思考问题的能力,支持、鼓励幼儿提出问题,愈能提出问题,愈能促进幼儿的思考。鼓励幼儿发问,引导幼儿科学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需要,也是幼儿生活的需要。3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具体要求3.1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和求实质疑的科学态度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关键科学精神和态度是培养幼凡科学素养的关键所在。基于幼儿特有的精神生活和精神文化特征,即幼儿表现出来的对大自然的好奇、对万物的探究热情及爱思考、爱发问的天性,培养儿对科学的情感和态度将对幼儿一生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要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敢于挑战困难,追求事业执着不渝,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来影响幼儿。这是职业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3.2对科学知识的重新认识作为幼儿教师一定要从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中摆脱出来,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地获取最新的科学信息,引导幼儿了解最新的科学发展,掌握关于科学的初步概念,逐渐形成对科学的正确认识。比如,幼儿常常对地球的常识、动物、植物等方面的知识很感兴趣,她们经常会提出一些令人惊疑的问题。作为幼儿教师,不仅仅是利用已有知识回答幼儿的问题,重要的是保护他们爱发问的天性,激励幼儿的求知欲望,帮助幼儿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取信息,不断地积累知识。3.3设计组织科学教育活动的能力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必须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的能力,设计组织良好的科学教育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科学兴趣。保持幼儿好奇、善于探究的天性;而且对于教师本人也是科学教育能力的增长,同时也是推动教学质量的有力手段。笔者曾经观摩过刘占兰老师的教学活动,刘占兰老师通过介绍法国幼儿教师的科学教育活动,展现了法国幼儿教师较好的科学教育设计与组织能力。从这里我们可以看也我们国内幼儿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方面还很欠缺,这一点值得国内幼儿教师学习。需要幼儿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能力,以更好地胜任幼儿科学教育。【关键词】知识结构 教师素养 科学素养 【摘要】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奠定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及其进行科学研究、对于民族未来科技发展、民族复兴具有基础性的现实意义。笔者基于对科学素养内涵的认识及目前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现状的分析针对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提出一些具体要求。 1 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重要现实意义 11不断完善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是适应时代的新要求 要让孩子的科技素质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幼儿教师的科技素质的发展和完善就显得更为重要而良好的科技素质结构是发展和完善教师能力的核心所有这些都会影响教师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会直接影响整个幼儿科技素质教育的质量。 12完善幼儿教师科学素养对新时期儿童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幼儿时期独特的心理特点及其特有的文化精神特征笔者认为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是指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儿童科学敦育的要求幼儿教师所应具备的科学素养包括必备的科学知识正确的科学吐界观和良好的科学精神、态度用科学的方法判断、处理辑种事务的能力等。其内涵体现于科学世界观、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和质疑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考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特有的科学教育方法等。 13社会发展趋势要求幼儿教师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 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幼儿科学教育不再是传统的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而是要通过幼儿自主的探索活动去发现和学习科学在有趣的科学活动中养成热爱科学的情感在生活、游戏和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认识世界。这也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所提出的科学教育目标。因此现代幼儿教师应当具备公众基本的科学素养。 2 现代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科学素养 21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 现代教育仅靠书本知识的传授已远远不够大量的知识尤其是有关科技的知识更需要通过现代化的手段来获取。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必备的科学素养这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工作者为适应社会化学习要求必须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需要。幼儿教师当然也不例外。同时在获取大量信息的基础上教育工作者还必须学会选择和利用信息。比如有的幼儿园在组织幼儿观察、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时除了让幼儿亲自种植植物进行观察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中央电视台七套节目中有关农业的节目录像让幼儿更直观、形象地观察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诸如此类的活动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而这其中的功劳无疑就是因为该幼儿园的教师善于从自己获得的有关科学的信息资源中吸取适宜的科学内容融入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中去。 22科学的启蒙意识和能力 幼儿期是个体科学素养开始萌芽的时期这就决定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必须具有启蒙性。由此幼儿教师还必须具有科学启蒙的教育能力和素养即具有将科学知识生活化、科学方法具体化、科学过程游戏化、科学态度情感化的能力。 一个具有很高科学素养的幼儿教师必定善于利用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善于选取幼儿最感兴趣的科学问题采用适宜的方式帮助和引导幼儿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善于创设情景和利用各种条件使幼儿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探索和发现的快乐并从中建构初步的科学概念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遇到的简单的科学问题逐步形成基本的科学品质。 23特有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的思考、反思能力 科学的思考能力、反思能力是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幼儿教师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目的不只是让幼儿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科学经验重要的是教幼儿在科学探索过程中发展其思考问题的能力。幼儿教师不仅自己要有一定的思考、反思能力而且还要引导培养幼儿思考问题的能力支持、鼓励幼儿提出问题愈能提出问题愈能促进幼儿的思考。鼓励幼儿发问引导幼儿科学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需要也是幼儿生活的需要。 3 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具体要求 31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和求实质疑的科学态度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关键科学精神和态度是培养幼凡科学素养的关键所在。基于幼儿特有的精神生活和精神文化特征即幼儿表现出来的对大自然的好奇、对万物的探究热情及爱思考、爱发问的天性培养儿对科学的情感和态度将对幼儿一生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要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敢于挑战困难追求事业执着不渝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来影响幼儿。这是职业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32对科学知识的重新认识 作为幼儿教师一定要从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中摆脱出来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地获取最新的科学信息引导幼儿了解最新的科学发展掌握关于科学的初步概念逐渐形成对科学的正确认识。比如幼儿常常对地球的常识、动物、植物等方面的知识很感兴趣她们经常会提出一些令人惊疑的问题。作为幼儿教师不仅仅是利用已有知识回答幼儿的问题重要的是保护他们爱发问的天性激励幼儿的求知欲望帮助幼儿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取信息不断地积累知识。 33设计组织科学教育活动的能力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必须 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的能力设计组织良好的科学教育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科学兴趣。保持幼儿好奇、善于探究的天性而且对于教师本人也是科学教育能力的增长同时也是推动教学质量的有力手段。笔者曾经观摩过刘占兰老师的教学活动刘占兰老师通过介绍法国幼儿教师的科学教育活动展现了法国幼儿教师较好的科学教育设计与组织能力。从这里我们可以看也我们国内幼儿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方面还很欠缺这一点值得国内幼儿教师学习。需要幼儿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能力以更好地胜任幼儿科学教育。
学前儿童学习科学始于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究,逐步形成科学素养的活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探讨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信息技术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有效整合探究》
摘 要:近年来,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融入学前教育,为学前儿童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文章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现状为基础,通过文献法和案例研究法,分析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现状和问题,阐述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优势,并从科学教育活动的准备、实施和巩固三个阶段,对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活动整合的途径进行了详细论述,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科学教育活动;整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4-0060-04
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幼儿园几十年一直沿用的“常识课”才逐渐被“科学教育”所代替。[1]
当前,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利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问题,如教师将科学教育的内涵狭隘化,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干涉不恰当,幼儿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师身上,缺乏对自己探究过程和结果的关注等。而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活动的整合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现实诉求
学前儿童学习科学始于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对周围事物的探索,[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究,逐步形成科学素养的活动。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对幼儿的一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能够促进幼儿认知、情感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激发学前儿童的好奇心、科学兴趣和对周围世界的积极态度;丰富和积累学前儿童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发展学前儿童的科学技能;培养学前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在实践中,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学前儿童丧失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制约了活动的现实价值实现。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重科学知识的灌输,轻探究兴趣的培养
我国学前幼儿科学教育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使得科学教育很大一部分还停留在常识教育上,教育的目标主要以知识的获得为主,在科学教育活动过程中忽略了实践性和探究性。使科学教育活动变成了向幼儿传输知识的课堂,从而忽视了科学素质的培养,无法激发幼儿对科学教育活动的兴趣,不利于对幼儿好奇心、进取心、耐心、细心、自动自发喜欢创造思考等科学态度、情感的培养。[3]
2.科学活动内容抽象,幼儿理解困难
学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往往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观地展现在孩子面前,而学前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传统的科学教育方法难以将抽象的科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导致幼儿理解困难。教师仅仅依靠自己的讲解和演示,把结果或答案强加给幼儿,活动效果不理想。
3.传统教育理念,禁锢幼儿想象力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有一些教师对孩子实行“一刀切”、“大统一”。教师很少对个体进行分析,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学前儿童被培养成遵从教师命令的整体,其创新欲望和想象力遭到扼制,禁锢了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
4.教师主导活动过程,幼儿主体性丧失
科学教育活动应该成为幼儿积极探索的过程,然而,现实是“只见教师主导教,不见幼儿主动学”。孩子的思维总是按照老师的指导走,听老师的讲解,回答老师认为该知道的问题。而亲自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机会少之又少,在这种环境下,幼儿主体性丧失,很难体会到自由探究的乐趣。
5.活动组织形式单一,无法激起求知欲
学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如游戏、参观或竞赛。然而,现实状况是科学教育活动只局限于单一的“上课”形式,这种形式大都以集体活动为主,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很少被采用。活动过程中,幼儿始终是被动的,只坐着看和听,无法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优势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4]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能够解决以往的教育模式、方法不能满足科学教育活动现实需要的问题。
目前,信息技术与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课程的整合,是当前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当然,想要进行有效整合,首先要充分了解二者整合的价值,要明确整合的效度。[5]
1.信息技术可以集中注意力,培养兴趣
由于学前儿童生理发展的特点,其自制能力较差、无法集中注意力,同时又具有无意注意占主导位置的特点,应在科学教育活动组织过程中,深入把握这些特点,利用具体形象、动感、鲜明新颖的刺激引起学前儿童的注意,培养探究科学活动的兴趣。
根据科学教育活动设计制作出具有动画效果的课件,加上声音的配合,从视觉与听觉上刺激学前儿童感官,激发学前幼儿的学习兴趣。[6]信息技术通过主题鲜明、色彩丰富的画面和图片,吸引集中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快乐轻松、主动积极地融入到科学探索活动中,提高了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效率。
2.信息技术可以化抽象为形象,便于理解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科学性的知识,比较生硬难懂,孩子们难以理解和掌握活动中的重点或难点。通过信息技术表现的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画面,使抽象、深奥的科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孩子通过观看课件对教育内容的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
3.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丰富情境,利于体验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需要孩子在学习中发现问题,然后进行大胆的假设,但是由于幼儿自身经验的欠缺,局限了幼儿的假设空间。这就需要借力信息技术,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有利于学前儿童体验,发挥想象力,继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假设。
4.信息技术可以发挥学前儿童的主体性
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时,不能忽略学前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使幼儿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深化了学习兴趣,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而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信息技术能够让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它不单单是教师进行解说的工具,也是幼儿认知的帮手。通过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将幼儿学习的被动地位扭转成为自主探究的主体地位。
5.信息技术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起到一个组织、指导和调控的作用。教师在活动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功能,对学前儿童自主、协作、研究学习实行有效的引导和帮助,以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启发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或独立思考。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探讨论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广,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幼儿作为祖国的未来,其素质教育格外重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师素质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幼儿教育是我国社会教育的基础,也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仅仅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发展,还关系到家庭的和睦以及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幼师素质;幼儿教育
一、教师不良素质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教师素质,尤其是情感情绪,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实践中很多学校、老师未能对自身的心理障碍有所正确的审视与认知,而且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总是很容易地将不良心理以及行为习惯等,传递给孩子们,而后者因自身不成熟,很容易会接受老师传递给他们的信息,从而产生心理问题。比如,日常学习过程中,老师将惧怕情绪传递给了孩子们,并使他们形成类似的惧怕心理。有一则案例是这样描述的:春天到了,有些年轻的老师带孩子们在花园里观察花朵,此时飞来一只小虫,落在了老师的肩上,眼尖学生马上对老师说:“老师。您肩上有只飞虫!”这是如果老师马上尖叫,并将虫子抖落、踩死,则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影响。幼儿对生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喜爱、好奇,甚至会和小动物们做“游戏”,而老师的这一反应,无疑给孩子们心理上造成了一种冲击:感觉飞虫是很可怕的东西,从而失去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失去对有生命的东西的喜爱,甚至可能会演变成对昆虫过敏性的心理障碍。久而久之,就会对老师失去信任。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动会对孩子们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示范作用非常的显著。教师在幼儿的心里往往胜于自己的父母,他们善于模仿,但因他们辨别是非能力差,总是模仿老师的样子做事,张口闭口就是“这是我们老师说的”或“我们老师就是这么做的”。有这样一件事:一位教师习惯于在板书的时候把粉笔顶端的坚硬部分折断,随手扔在地上,动作干净利落,自认为颇有风度。有一次,几个小朋友随手将吃过的东西丢在了地上,老师觉得非常的奇怪,于是便询问这几个小朋友,不料他们的回答是:“我们是跟你学的,全班小朋友都会啦!”这位教师大吃一惊,猛悟到自己不以为然的小事已经对幼儿产生了不良影响。由此可见,老师应当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严于律己,这样才能做孩子们的榜样。
二、幼儿教师素质养成的建议
一方面,树立幼儿教师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幼儿教师而言,选择幼教这一行业,应当将其作为一生的职业来看待,应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教育事业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只有这样,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教书育人、乐业敬业,才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同时,还要具备团结合作的集体观素质,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处理人际关系,因此需要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处理好与集体、学生家长的人际关系。与其他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形成教育的合力,既有利于教育任务的完成,又能使教师个人保持愉快的心境。幼儿园的工作更加需要相互信赖的合作气氛,创造相互理解、彼此信赖、互相支持的氛围,因为幼儿园赖以生存、发展的空间和渠道是在合作中拓展的。同时,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师的合作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合作也是幼儿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所以,教师之间、教师与保育员之间是否能分工合作、互相配合,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
另一方面,注重幼儿教师能力素质培养。“教育儿童的事业是要求对幼儿教师要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成为教育幼儿的行家里手,应将教育理论知识转化为教育教学实际能力,这是搞好教育教学的重要条件”。因此,幼儿教育实践中,应当养成以下能力。
观察、了解孩子的能力。幼儿教育是一门艺术,只有在全面了解幼儿特点、实际情况基础上,才能将这门艺术发扬光大。实践中可以看到,因幼儿自身具有较差的控制力,而且情绪也很容易外露,内心、身体状况通过表情和动作即可表现出来。往往幼儿的一个小动作,一刹那的活动,常反映一个真实的内心活动。如幼儿很重视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并在行动中不经意地表现出来。犯了错误,常常不自觉地望老师一眼;当值日生分苹果,将小苹果留给自己,大苹果让给小朋友时,常充满希望地看看老师。教师如果能理解其外在行为所传递的内部信息,敏感地觉察出幼儿的最迫切需要,并根据该幼儿的特点做出及时的、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恰当反应,那么教师就赢得了教育的主动权。
教育监控能力。“幼儿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监控能力主要表现在教师对组织教学活动的自我认知、调节与反思能力。”其主要表现在幼儿教育的准备、信息反馈以及评价和控制等环节。教育监控能力,实际上教师综合素质的具体彰显,教师对其教育过程的监控,同时也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教育理念,重新审视教育实践,分析、发现以及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有助于教师明确问题解决,或者解决到哪一步,在此基础上发现新的问题或提出新的假设,不断反思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把教育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因此,对自己的教育过程实行监控,是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改进教育实践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教师由单纯的教育者成长为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的重要途径。
三、结语
幼儿教育是我国社会教育的基础,也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仅仅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发展,还关系到家庭的和睦以及人才的培养。幼儿教育的发展主要依靠幼儿教师,“对儿童要恪尽我们的天职是我们根深蒂固的传统之一。”因此,幼儿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各方面综合素质,提升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为幼儿教育事业做出应尽的贡献和奉献。
参考文献
1、试论幼师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贾志方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06-30
2、幼师数学素质教育设计杨维农福建师范大学2002-08-01
摘要:幼师是不同于其他教师而言的特殊群体,幼儿教师的素质决定未来人才的素质,幼儿教师工作非常重要。所以幼儿教师必须把握好时代发展步伐,实时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要从幼师工作做起,教育发展的希望应从幼教事业开始。
关键词:文学素养;幼师;综合素质培养
一、提高幼儿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价值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幼儿教育事业已经逐渐由传统的重视教育属性过度为以服务性教育为主要特征的学前教育阶段。面对着新形势赋予的时代要求,幼儿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创新探索精神发展幼儿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改革,为促进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探索新举措、寻找新途径,摒弃一切传统教学观念,构建符合当代幼儿教育综合素质发展、提高的人文环境。因此,作为幼儿教师应当精于本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与总结,逐步提高文学素养,以此提高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想文化水平。笔者认为,幼儿教师综合素质水平提高策略应当着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新世纪的幼儿教师还应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自我进修能力。未来的幼儿教师不但要具备基本的学前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而且还应具备一定基础的幼儿教育理论知识,并且通过实践向更高层次的教育科研能力和探索精神跨越。其中包括运用教育科学理论发现和解决幼儿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实施幼儿教育教学改革试验,总结经验,对其整体素养的提高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以文化素养为基础强化自身能力
目前的幼儿教师,许多都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学校这些幼儿教师虽然接受过一些比较先进的专业理论知识。尤其是促进幼教事业发展的基础学科知识,包括心理学、卫生学、教育学等,这些理论知识和音、体、美等知识心急如火相结合,必然有强大的精神动力。但总体来看,往往由于自身经验不足,常常导致部分刚毕业的幼师不能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不善于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幼儿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使幼儿教学中遇见不同障碍。幼儿教师需要实时调整知识结构,在工作实践中表现为对幼儿的一些提问把握不准,教师常常以模棱两可的态度回答学生的问题,对幼儿错误的回答也不能及时纠正,无法关于基本正确的回答,尤其是涉及天文、地理、生物等专业领域的问题,更无从回答甚至束手无策,满足不了科学教育的需要。有些教师也不善于用幼儿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观察幼儿,开展个别教育,也不善于通过观察、测量、记录分析幼儿的发展。注重实施人文环境影响下的评价性教育,对如何进行科学素养的教育也缺乏研究,方法简单。也不能很好地发挥家庭、社区、幼儿园三结合的教育功能开展科学教育,不善于创造性应用诱导的方式启发幼儿从小培养科学意识,使幼儿科学教育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三、结束语
幼师是不同于其他教师而言的特殊群体,幼儿教师的素质决定未来人才的素质,幼儿教师工作非常重要。所以幼儿教师必须把握好时代发展步伐,实时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要从幼师工作做起,教育发展的希望应从幼教事业开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方式,有效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技能,立足于文学素养的基本要求,为教师提供展示能力的平台,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进一步优化调整激励方式,达到良好教学效果,在幼儿园实施各种教育要素的整体优化,突出科学育人氛围,强化文学素养的重要促进力量,使幼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有效服务于幼儿教学,逐步提高学前教育教学质量,让幼儿在浓郁民族文化氛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幼师艺术体操教学与素质教育吴苏秀体育科技1998-12-30
学前儿童学习科学始于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究,逐步形成科学素养的活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探讨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信息技术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有效整合探究》
摘 要:近年来,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融入学前教育,为学前儿童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文章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现状为基础,通过文献法和案例研究法,分析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现状和问题,阐述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优势,并从科学教育活动的准备、实施和巩固三个阶段,对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活动整合的途径进行了详细论述,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科学教育活动;整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4-0060-04
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幼儿园几十年一直沿用的“常识课”才逐渐被“科学教育”所代替。[1]
当前,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利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问题,如教师将科学教育的内涵狭隘化,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干涉不恰当,幼儿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师身上,缺乏对自己探究过程和结果的关注等。而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活动的整合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现实诉求
学前儿童学习科学始于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对周围事物的探索,[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究,逐步形成科学素养的活动。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对幼儿的一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能够促进幼儿认知、情感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激发学前儿童的好奇心、科学兴趣和对周围世界的积极态度;丰富和积累学前儿童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发展学前儿童的科学技能;培养学前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在实践中,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学前儿童丧失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制约了活动的现实价值实现。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重科学知识的灌输,轻探究兴趣的培养
我国学前幼儿科学教育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使得科学教育很大一部分还停留在常识教育上,教育的目标主要以知识的获得为主,在科学教育活动过程中忽略了实践性和探究性。使科学教育活动变成了向幼儿传输知识的课堂,从而忽视了科学素质的培养,无法激发幼儿对科学教育活动的兴趣,不利于对幼儿好奇心、进取心、耐心、细心、自动自发喜欢创造思考等科学态度、情感的培养。[3]
2.科学活动内容抽象,幼儿理解困难
学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往往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观地展现在孩子面前,而学前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传统的科学教育方法难以将抽象的科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导致幼儿理解困难。教师仅仅依靠自己的讲解和演示,把结果或答案强加给幼儿,活动效果不理想。
3.传统教育理念,禁锢幼儿想象力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有一些教师对孩子实行“一刀切”、“大统一”。教师很少对个体进行分析,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学前儿童被培养成遵从教师命令的整体,其创新欲望和想象力遭到扼制,禁锢了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
4.教师主导活动过程,幼儿主体性丧失
科学教育活动应该成为幼儿积极探索的过程,然而,现实是“只见教师主导教,不见幼儿主动学”。孩子的思维总是按照老师的指导走,听老师的讲解,回答老师认为该知道的问题。而亲自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机会少之又少,在这种环境下,幼儿主体性丧失,很难体会到自由探究的乐趣。
5.活动组织形式单一,无法激起求知欲
学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如游戏、参观或竞赛。然而,现实状况是科学教育活动只局限于单一的“上课”形式,这种形式大都以集体活动为主,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很少被采用。活动过程中,幼儿始终是被动的,只坐着看和听,无法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优势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4]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能够解决以往的教育模式、方法不能满足科学教育活动现实需要的问题。
目前,信息技术与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课程的整合,是当前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当然,想要进行有效整合,首先要充分了解二者整合的价值,要明确整合的效度。[5]
1.信息技术可以集中注意力,培养兴趣
由于学前儿童生理发展的特点,其自制能力较差、无法集中注意力,同时又具有无意注意占主导位置的特点,应在科学教育活动组织过程中,深入把握这些特点,利用具体形象、动感、鲜明新颖的刺激引起学前儿童的注意,培养探究科学活动的兴趣。
根据科学教育活动设计制作出具有动画效果的课件,加上声音的配合,从视觉与听觉上刺激学前儿童感官,激发学前幼儿的学习兴趣。[6]信息技术通过主题鲜明、色彩丰富的画面和图片,吸引集中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快乐轻松、主动积极地融入到科学探索活动中,提高了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效率。
2.信息技术可以化抽象为形象,便于理解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科学性的知识,比较生硬难懂,孩子们难以理解和掌握活动中的重点或难点。通过信息技术表现的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画面,使抽象、深奥的科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孩子通过观看课件对教育内容的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
3.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丰富情境,利于体验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需要孩子在学习中发现问题,然后进行大胆的假设,但是由于幼儿自身经验的欠缺,局限了幼儿的假设空间。这就需要借力信息技术,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有利于学前儿童体验,发挥想象力,继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假设。
4.信息技术可以发挥学前儿童的主体性
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时,不能忽略学前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使幼儿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深化了学习兴趣,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而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信息技术能够让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它不单单是教师进行解说的工具,也是幼儿认知的帮手。通过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将幼儿学习的被动地位扭转成为自主探究的主体地位。
5.信息技术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起到一个组织、指导和调控的作用。教师在活动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功能,对学前儿童自主、协作、研究学习实行有效的引导和帮助,以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启发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或独立思考。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探讨论文
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奠定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及其进行科学研究、对於未来科技发展具有基础性的现实意义。基於对科学素养内涵的认识及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现状的分析,针对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提出一些具体要求。
1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重要现实意义
1.1不断完善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是适应时代的新要求。要让孩子的科技素质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幼儿教师的科技素质的发展和完善就显得更为重要,而良好的科技素质结构是发展和完善教师能力的核心,所有这些都会影响教师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会直接影响整个幼儿科技素质教育的质量。
1.2完善幼儿教师科学素养对新时期儿童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基於幼儿时期独特的心理特点及其特有的文化精神特征,笔者认为,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是指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儿童科学敦育的要求.幼儿教师所应具备的科学素养,包括必备的科学知识,正确的科学吐界观和良好的科学精神、态度,用科学的方法判断、处理辑种事务的能力等。其内涵体现於科学世界观、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和质疑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考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特有的科学教育方法等。
1.3社会发展趋势要求幼儿教师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 。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幼儿科学教育不再是传统的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而是要通过幼儿自主的探索活动去发现和学习科学;在有趣的科学活动中养成热爱科学的情感;在生活、游戏和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认识世界。这也是科学教育目标。因此,现代幼儿教师应当具备公众基本的科学素养。
2现代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科学素养
2.1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 。现代教育仅靠书本知识的传授已远远不够,大量的知识,尤其是有关科技的知识,更需要通过现代化的手段来获取。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必备的科学素养,这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工作者为适应社会化学习要求,必须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需要。幼儿教师当然也不例外。同时,在获取大量信息的基础上,教育工作者还必须学会选择和利用信息。比如,有的幼儿园在组织幼儿观察、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时,除了让幼儿亲自种植植物进行观察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电视台的节目录像,让幼儿更直观、形象地观察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诸如此类的活动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而这其中的功劳无疑就是因为该幼儿园的教师善於从自己获得的有关科学的信息资源中吸取适宜的科学内容,融入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中去。
2.2科学的启蒙意识和能力。幼儿期是个体科学素养开始萌芽的时期,这就决定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必须具有启蒙性。由此,幼儿教师还必须具有科学启蒙的教育能力和素养,即具有将科学知识生活化、科学方法具体化、科学过程游戏化、科学态度情感化的能力。一个具有很高科学素养的幼儿教师,必定善於利用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善於选取幼儿最感兴趣的科学问题,采用适宜的方式帮助和引导幼儿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善於创设情景和利用各种条件,使幼儿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探索和发现的快乐,并从中建构初步的科学概念,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遇到的简单的科学问题,逐步形成基本的科学品质。
2.3特有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的思考、反思能力。科学的思考能力、反思能力是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幼儿教师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目的不只是让幼儿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科学经验,重要的是教幼儿在科学探索过程中发展其思考问题的能力。幼儿教师不仅自己要有一定的思考、反思能力,而且还要引导培养幼儿思考问题的能力,支持、鼓励幼儿提出问题,愈能提出问题,愈能促进幼儿的思考。鼓励幼儿发问,引导幼儿科学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需要,也是幼儿生活的需要。
3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具体要求
3.1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和求实质疑的科学态度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关键科学精神和态度是培养幼凡科学素养的关键所在。基於幼儿特有的精神生活和精神文化特征,即幼儿表现出来的对大自然的好奇、对万物的探究热情及爱思考、爱发问的天性,培养儿对科学的情感和态度将对幼儿一生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要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敢於挑战困难,追求事业执著不渝,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敢於标新立异,敢於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来影响幼儿。这是职业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3.2对科学知识的重新认识 。作为幼儿教师一定要从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中摆脱出来,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地获取最新的科学信息,引导幼儿了解最新的科学发展,掌握关於科学的初步概念,逐渐形成对科学的正确认识。比如,幼儿常常对地球的常识、动物、植物等方面的知识很感兴趣,她们经常会提出一些令人惊疑的问题。作为幼儿教师,不仅仅是利用已有知识回答幼儿的问题,重要的是保护他们爱发问的天性,激励幼儿的求知欲望,帮助幼儿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取信息,不断地积累知识。
3.3设计组织科学教育活动的能力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必须 。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的能力,设计组织良好的科学教育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科学兴趣。保持幼儿好奇、善於探究的天性;而且对於教师本人也是科学教育能力的增长,同时也是推动教学质量的有力手段。笔者曾经观摩过刘占兰老师的教学活动,刘占兰老师通过介绍法国幼儿教师的科学教育活动,展现了法国幼儿教师较好的科学教育设计与组织能力。从这裏我们可以看也我们国内幼儿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方面还很欠缺,这一点值得国内幼儿教师学习。需要幼儿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能力,以更好地胜任幼儿科学教育。
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研究科学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学生是一个国家潜在的人力资源,科学素养,应该从小培养。该研究报告通过在大量的文件检索和实际调查的基础上,明确了目前我国及昆明市的小学生科学素养水平状况,根据在现有基础和条件下尽可能低耗高效努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对可能影响小学生科学素养水平的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重点放在教师科学素养方面,发现教师的科学素养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针对昆明市现状提出了一系列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水平和提高科学教师科学素养水平的策略,并根据策略要求,开发研制了既具有资源库性质又具有开放性的小学科学教师备课系统,为科学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支持平台。一、问题的提出1、学生是一个国家潜在的人力资源。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高低,不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个人生活质量的好坏,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顺逆,而且也会影响到国家未来科学技术的兴衰,影响到国家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在我国,由教育部领导的面向21世纪的基础课程改革中包括了科学课程的改革,明确地把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列为课程的宗旨。科学素养,应该从小培养。2、以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科学素质为重要目标的科学课,从学校的重视程度到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都与整个课改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从观念上看,一些学校把科学课列为另册;从教学计划上看,课时常被挪用去补语文、数学;从教师队伍看,兼职比例过高,水平参差不齐等等。3、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现代基础教育的基础,将其列为课题研究,在当前,不但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紧迫性。二、研究的目标1、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中探索出一整套有效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最优发展的策略,最后研究成果为研究报告。2、进一步明确本地区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其原因,及时了解本地区儿童科学素养水平和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进一步推进小学科学教育的改革,为课程改革持续性开展积累资料、提供科学依据。3、对儿童科学素养状况以及本地区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等方面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和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分析,提出本地区今后小学科学课程的建设与持续发展的重点。4、探索小学《科学》课程取得好成效的行动策略,为云南省创造性地使用《科学》课程提供可借鉴的经验。5、研制开发“小学科学素养培养教师备课系统”,挖掘科学教育资源,为儿童科学素养的培养提供软件和硬件上的支持。6、改革科学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儿童科学素养的发展性评价体系。7、进一步发挥我区的科学教育的功能,扎扎实实地提高科学教育的质量,使全体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三、课题研究组织的原则以五华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为主牵头,专兼结合,上下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以理论研究为指导,以调查研究为基础,以实践操作为依据,以策略措施研究为归宿。,城区学校科学专职教师人/校,城郊学校1人/校,山村学校人/校。而各校专、兼职教师总体人数比为1:,学校专、兼职教师35周岁以下与35周岁以上总体人数比为1:。结合这些数据,我们将科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各个子项对产生学生科学素养差异的原因进行假设比较,成明显正相关。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影响学校对科学专职师资培养积极性的主要因素,在于学校管理者对于课程发展的相对均衡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难以采取积极有效的管理和建设措施;制约学校管理者实施课程较为均衡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区域中学录取时的评价内容——自然(科学)属于不在评价内容范围中的课程,因而较为忽视;同时我们发现有较好管理思想的学校,管理者一贯较为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较为均衡的实施新课程,非常重视课程师资的均衡建设,这些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的信誉度在区域内也一直得到受教育群体和社会的认同。(三)行动研究1、行动策略从现状实际出发,以有效提高全体小学生科学素养,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为目标,充分利用“三个优势”,抓好“四项重点工作”,即,充分利用城市中心区的区位优势,搞好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科普教育机构的协作,拓宽科学课教师培训渠道和中小学生科普教育渠道;充分利用我区现有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条件优势,实现科学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现有科学课程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优势,发挥团队精神,促进均衡发展。抓好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提高科学课教师整体素质;抓好科学课教师备课系统和小学科学课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开发研制工作,提高科学课教学现代化水平;抓好科学课课堂教学研究工作,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抓好科普教育活动基地建设工作,拓宽科学教育渠道。2、行动原则以培养科学兴趣为突破口,以传授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为支撑,以培养科学精神为目标。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课堂教学主渠道与科普教育活动紧密结合,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紧密结合,统筹规划,分类落实,务收实效。3、主要工作第一,深化教学改革,拓宽教学渠道,促进学生发展。= 1 \* GB2 ⑴开展了以“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主题的系列教学研讨活动,其中《各种材料的锅》、《各种各样的液体》、《蜗牛》等一批好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主,展现了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结合,为众多的科学教师利用课堂这一主渠道提升学生科学素养起到了示范性作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2 \* GB2 ⑵创造条件让学生亲历探究活动,体验科学过程。① 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宋庆龄少儿发明大赛”、“全国劳技作品创新大赛”、“科学在我身边科普演讲故事会”、航模、海模、车模竞赛、风筝制作比赛等等;② 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普活动,利用科技月、科技周带动广大学生参与到实践探究中来;③ 开办各种形式的科普培训及讲座,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法;④ 为学生搭建交流平台,提供展示机会,同时通过亲历探究活动,使学生领悟科学的真谛,体验科学带来的乐趣。 = 3 \* GB2 ⑶夯实科学知识的学习,注重科学思维的训练和科学方法的获得。围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开展了多次交互性课件设计、教学设计、论文竞赛活动,促使教师反思、总结,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课件、教学设计和论文。= 4 \* GB2 ⑷ 挖掘社区资源,建立多维科学教育资源。① 组织学生定期到社区进行科普宣传,使社区成为学生科学实践活动的阵地;② 积极参加省市区科技节的宣传教育活动,制作宣传展版,向市民介绍科普常识;③ 与物理研究所、生态所、昆明动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多家大专院校建立长期协作关系,为学生开展科普活动提供技术支持;④ 积极开发利用家长资源,建立课外科普调查基地,同时聘请有能力的家长为课外辅导员协助指导活动的开展。第二,针对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多渠道提升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 1 \* GB2 ⑴开展了以“科学性质”为核心的培训。举办了五华区第一期科学教师骨干培训班。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带领老师外出考察学习,并通过实践考核,促使教师们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先后聘请了昆明市教具站的李晓老师进行昆虫标本、植物标本的标准制作培训指导;聘请了云南省特级教师董渭介绍地矿知识,并亲自带领培训班教师上山采集、制作化石标本;特级教师钟兴为培训班学员讲授进行课题研究的方法、过程;全国机器人制作培训获奖者、南站铁小的董老师对学员进行机器人制作培训指导;心理学专家彭华军对学员进行了科学学习心理学的培训。组织教师外出考察学习。分别到美国、上海、重庆、西双版纳等地学习交流,取长补短。通过一系列的外出取经活动,增长了教师的知识,拓宽了教师眼界。经过近300课时(含外出考察学习课时)的培训,切实提升我区科学课教师的整体素质。= 2 \* GB2 ⑵成立科学教研协作组,同伴互助,共同进步。针对科学学科的特点,我们成立了五华区小学《科学》课程教研协作组,分别由几所相邻学校组成的教研协作组,为教师搭建了交流的平台,强化了教师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帮助教师方便快捷地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教研协作组与全区性教研点面结合、有分有合的活动,有效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与针对性;通过个人、协作组、全区性教研活动三个层次的研究性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广大科学教师的素质,构建起一支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的科学教师队伍。积极利用地区资源,组织教师参观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系地矿博物馆的化石、矿物标本展览,了解昆明地区动物的进化发展以及矿物储存开发情况。= 3 \* GB2 ⑶建立专家支持系统,专家引领,专业成长。课题组充分利用区位优势,聘请了我省仅有的四位自然特级教师,参与引领、指导课题研究,并现身说法,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此外我们还积极争取各大专院校的相关教师参与五华区科学课程师资培训。同时,充分发挥我区现有市、区级自然(科学)学科带头的示范作用,请他们为其他教师上示范课、研究课。认真做好传、帮、带工作,在全区范围了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即让一名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帮助一名青年教师成长,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有效缩短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周期,加快他们的成长速度。= 4 \* GB2 ⑷规范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促进教师科学实践能力的提高①在省市开展“普实”检查工作的基础上,我区定期进行实验室互检互查,进一步规范实验室管理,加强实验室建设;②组织五华区小学科学教师参加省教科院举办的实验技能培训班;③开展五华区小学科学教师实验技能竞赛活动;④开展五华区小学科学教师自制教具竞赛活动,鼓励教师因地制宜开展教学实验。= 5 \* GB2 ⑸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提升科学教师的信息素养。作为现代教育的支撑,信息技术必须和学科课程整合。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信息素养作为科学素养的一个要素越来越清晰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学会搜集有用的信息,分析处理信息,把握科技进步的脉搏应成为科学教师必备的能力,为此,我们要求40岁以下的专职科学教师(不含新划入的学校)必须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培训,这是一个洗脑的过程。通过互动式的培训学习,教师们不仅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更重要的是,使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有效应用所学的技术和知识,把信息技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有机地结合到课程中去,使学生也可以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水平。第三,对小学科学教师备课系统进行应用和优化。在实践应用中,我们不断收集科学教师对备课系统的使用反馈,根据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和教师的需要,不断优化教师备课系统,不仅弥补了市场上缺乏科学备课系统的空缺,而且使备课系统更贴近教育教学实际,按照教学设计与分析反思这两条线索组建资源,使其既具备资源库性质又具有开放性。框架构建的逐步成熟,资源储量的不断丰富,为教师们备课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助手,一种有力的工具,减轻教师备课的劳动强度,省去了寻找各种资料的烦恼,教师可以参阅各种资料和教案而很快地写出自己的教案,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科学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背景性知识与相关的情报,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也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提供了多媒体资料,对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可接受性具有重要作用。第四,开发和优化实验室管理系统,促进实验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在小学几乎没有专职实验室管理员,此职大多由自然教师兼任,由于工作量大,尽管教师们非常努力,也很难面面俱到,为此,我们开发了“实验室管理系统”,利用管理系统实现了学生分组实验记录表、教师演示实验记录表、实验教学统计表、实验室明细帐、借用登记表、维修保养记录表、报损报废记录表、正常损耗登记表等十余种表格的微机管理,使填写、查阅规范、方便快捷。六、研究的成果(一)明确了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最优发展的基本途径。1.加强科学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多途径加强师资培训工作,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2.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科学学科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探究为主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学生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实验是科学教学中有效的方法,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的基本要素。所以,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科学的自然观、科学态度的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3. 抓好科学教育主阵地——科学课堂教学,以探究学习为科学学习的主要形式,夯实科学知识的学习,注重科学思维的训练和科学方法的获得。4.构建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各种活动为双翼、各界教育力量为支撑的儿童科学素养教育网络。通过丰富的活动,建立开放的科普活动内容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使科普活动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向自然回归、向生活回归、向自身回归。5.加强科学课程教学和科技教育的整合,培养儿童的科学情感,每学年至少举行一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技节或科技周;有条件的学校创科技特色学校。6.加强科学教育的社会实践性,多途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二)形成了提高教师科学素养的基本对策。= 1 \* GB1 ⒈建立以科学性质的培训为核心的科学教师培训机制,加强对科学教师的培训。引导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明确自己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角色定位,改变教学方法和模式,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研究水平,形成一支懂业务、善反思的科研教师队伍群体。= 2 \* GB1 ⒉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学历晋升。= 3 \* GB1 ⒊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有条件的学校应独立科学教研组,或加入区域科学教研协作组,加强校本教研。= 4 \* GB1 ⒋开发科学教育网络系统,为科学教育提供广阔的信息平台,减轻科学教师负担,提高备课质量。我们开发的科学课多媒体备课系统,涵盖了教材分析、教学建议、优秀教案、CAI课件、教学参考资料等内容,可以大大节约教师查阅资料、理解教材、制作课件的时间,使用多媒体备课系统进行备课一般每课时需要30分钟,而且备课系统中,设有课后小记,备课心得等栏目,教师可随时记录备课时的心得体会及教学反思,计算机能自动存诸,便于教师间的相互交流提高。备课系统的使用,不仅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更利用其交互性强的特点,为学生创新思维、合作学习、主动探究创造了条件,同时为教师提供了便捷的反思、课后交流平台。(1)、提供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材分析、教学建议;(2)、每个教学内容配有多篇风格各异的优秀教案;(3)、每课配有CAI课件及相关的信息资源,供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任意组合和选用;(4)、提供丰富的教学参考资料及学生课后拓展资料。5.通过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教师的科学素养水平。6. 加强实验教学管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强并完善实验室建设,提倡灵活开展探究教学,自制教学用具,有效开展教学活动。调查发现,小学科学教师工作量较大,一般情况下每周16—18节课,有的达到24节之多,每位教师备一课时大约需要74分钟左右,年青教师所需时间则更长。而且在小学几乎没有专职实验室管理员,此职大多由科学教师兼任,所以遇到实验课准备分组材料时所需时间还更长,上完实验课后,除实验材料的清洗、分类、入柜等工作外,教师还要填写各种实验记录表格。因此,教师很少有时间进一步了解学生,研究学法,从而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自然(科学)实验室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使用,不但使实验室的管理更加科学规范,而且减轻了教师劳动强度,有效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及实验室的使用效益。如实验室明细帐,按常规教师需要1-2天才能做完,但使用实验室管理系统软件来做明细帐仅需20---30分钟即可;又如填写借还登记表一般需要6 分钟左右,而使用实验室管理系统软件仅需几秒钟即可完成。(三)形成了一批物化成果:1、开发了小学科学教师备课系统。2、开发了实验室管理系统。3、形成与课题配套的优秀科研论文集锦。4、形成了课题研究报告。5、摄制了一批优秀课堂实录,为教学研究的开展提供了支持。七、结论与思考科学新课程的改革是提高区域儿童科学素养的良好契机,首先需要教育各条线思想认识上的统一和合作,教育管理和服务部门、学校,需要统一认识,需要站在建设一流学校,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角度,实施较为均衡的发展课程的理念,从而全面均衡发展学生素养;其次要加强师资建设,巩固有效教研措施,创新教研思想,点面有效结合,走大众教研之路。(一)通过本课题研究,促进了我区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最优”发展。在课题研究期间,我区学生参加了全国青少年十八届、十九届、二十届科技创新大赛、宋庆龄少儿发明奖评选、全国劳技教育创新作品大赛,共有1243人次分别获全国、省、市、区级奖励,其中“自动环保垃圾车”等小发明已申请并获得了国家专利,另有一部分的发明专利正在申请办理过程中,学生科学素养的综合提高由此可见一斑。(二)促进了我区科学教师科学素养,促进了我区科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了我区科学教师的科研素质,自主、学习、交流已经成为教师成长的内在需要。促使教师向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转变。出现了一批在五华区,昆明市,甚至云南省、全国都小有名气的名师。(三)明确了本区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其成因,及时了解本区儿童科学素养水平和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进一步推进我区小学科学教育的改革,为课程改革持续性开展积累资料、提供科学依据。(四)促进了科学课考试与评价制度的改革。传统纸笔测验独占考场的模式正在静悄悄地发生着天翻地覆地变化。我们认识到:考试与评价制度直接影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因为科学素养中核心的科学思维、科学品质等不是简单的纸笔测验就能测量出来的。而且,考试与评价制度的导向功能将决定科学课程未来的走向。所以,我们将实验技能考核列为重要的补充。用发展性评价,多次评价,多元评价呵护儿童的好奇心。在课题研究期间,我区科学教师43篇论文在各级获奖或发表,有7节竞赛课在市级以上获奖,有12个课件获奖。课题组成员更是硕果累累,有2人代表云南省参加全国科学课竞赛获一等奖,4人被吸纳为云南省讲师团成员,5人被评为云南省优秀自然教师, 5人被评为全国科学教育先进个人,7人为省、市课堂教学上示范课。我区科技辅导员主要由科学教师担任,课题研究期间,共11位教师获省、市、区优秀科技辅导员称号;212篇科技教育活动方案获省、市、区级奖励;4所学校被命名为省、市级科技示范学校。科学教师已逐渐成为我区教育改革的带头人。八、未来与展望:科学素养的培养与提高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持之以恒,长抓不懈,才能为国人的科学素养整体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今后仍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进一步研究。1、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实验。小学科学新课程实验不仅仅是一个验证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过程,更是一个充满探索、创造和建设的教育改革实践过程。如何以使用新教材实验来推动本地区的科学课程改革,同时又通过课程改革实践为教材的进一步完善提出意见和建议,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学科学课程的特征和构建方式是今后的研究方向。2、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对策。新课程提出了许多新理念,如何落实?如何在理论与实践间找到结合点?例如:如何“用教材教”?如何体现“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等新课程实验中碰到的问题及对策是我们今后的研究重点。3、科学课程评价方式的改革。目前,新课程评价改革滞后已经成为阻碍新课程实验的瓶颈,科学课也是如此。虽然在本研究过程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然而,如何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并实施科学化的评价程序仍须进一步探索。
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奠定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及其进行科学研究、对於未来科技发展具有基础性的现实意义。基於对科学素养内涵的认识及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现状的分析,针对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提出一些具体要求。
1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重要现实意义
1.1不断完善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是适应时代的新要求。要让孩子的科技素质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幼儿教师的科技素质的发展和完善就显得更为重要,而良好的科技素质结构是发展和完善教师能力的核心,所有这些都会影响教师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会直接影响整个幼儿科技素质教育的质量。
1.2完善幼儿教师科学素养对新时期儿童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基於幼儿时期独特的心理特点及其特有的文化精神特征,笔者认为,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是指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儿童科学敦育的要求.幼儿教师所应具备的科学素养,包括必备的科学知识,正确的科学吐界观和良好的科学精神、态度,用科学的方法判断、处理辑种事务的能力等。其内涵体现於科学世界观、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和质疑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考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特有的科学教育方法等。
1.3社会发展趋势要求幼儿教师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 。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幼儿科学教育不再是传统的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而是要通过幼儿自主的探索活动去发现和学习科学;在有趣的科学活动中养成热爱科学的情感;在生活、游戏和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认识世界。这也是科学教育目标。因此,现代幼儿教师应当具备公众基本的科学素养。
2现代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科学素养
2.1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 。现代教育仅靠书本知识的传授已远远不够,大量的知识,尤其是有关科技的知识,更需要通过现代化的手段来获取。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必备的科学素养,这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工作者为适应社会化学习要求,必须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需要。幼儿教师当然也不例外。同时,在获取大量信息的基础上,教育工作者还必须学会选择和利用信息。比如,有的幼儿园在组织幼儿观察、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时,除了让幼儿亲自种植植物进行观察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电视台的节目录像,让幼儿更直观、形象地观察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诸如此类的活动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而这其中的功劳无疑就是因为该幼儿园的教师善於从自己获得的有关科学的信息资源中吸取适宜的科学内容,融入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中去。
2.2科学的启蒙意识和能力。幼儿期是个体科学素养开始萌芽的时期,这就决定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必须具有启蒙性。由此,幼儿教师还必须具有科学启蒙的教育能力和素养,即具有将科学知识生活化、科学方法具体化、科学过程游戏化、科学态度情感化的能力。一个具有很高科学素养的幼儿教师,必定善於利用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善於选取幼儿最感兴趣的科学问题,采用适宜的方式帮助和引导幼儿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善於创设情景和利用各种条件,使幼儿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探索和发现的快乐,并从中建构初步的科学概念,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遇到的简单的科学问题,逐步形成基本的科学品质。
2.3特有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的思考、反思能力。科学的思考能力、反思能力是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幼儿教师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目的不只是让幼儿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科学经验,重要的是教幼儿在科学探索过程中发展其思考问题的能力。幼儿教师不仅自己要有一定的思考、反思能力,而且还要引导培养幼儿思考问题的能力,支持、鼓励幼儿提出问题,愈能提出问题,愈能促进幼儿的思考。鼓励幼儿发问,引导幼儿科学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需要,也是幼儿生活的需要。
3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具体要求
3.1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和求实质疑的科学态度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关键科学精神和态度是培养幼凡科学素养的关键所在。基於幼儿特有的精神生活和精神文化特征,即幼儿表现出来的对大自然的好奇、对万物的探究热情及爱思考、爱发问的天性,培养儿对科学的情感和态度将对幼儿一生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要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敢於挑战困难,追求事业执著不渝,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敢於标新立异,敢於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来影响幼儿。这是职业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3.2对科学知识的重新认识 。作为幼儿教师一定要从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中摆脱出来,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地获取最新的科学信息,引导幼儿了解最新的科学发展,掌握关於科学的初步概念,逐渐形成对科学的正确认识。比如,幼儿常常对地球的常识、动物、植物等方面的知识很感兴趣,她们经常会提出一些令人惊疑的问题。作为幼儿教师,不仅仅是利用已有知识回答幼儿的问题,重要的是保护他们爱发问的天性,激励幼儿的求知欲望,帮助幼儿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取信息,不断地积累知识。
3.3设计组织科学教育活动的能力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必须 。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的能力,设计组织良好的科学教育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科学兴趣。保持幼儿好奇、善於探究的天性;而且对於教师本人也是科学教育能力的增长,同时也是推动教学质量的有力手段。笔者曾经观摩过刘占兰老师的教学活动,刘占兰老师通过介绍法国幼儿教师的科学教育活动,展现了法国幼儿教师较好的科学教育设计与组织能力。从这裏我们可以看也我们国内幼儿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方面还很欠缺,这一点值得国内幼儿教师学习。需要幼儿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能力,以更好地胜任幼儿科学教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广,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幼儿作为祖国的未来,其素质教育格外重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师素质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幼儿教育是我国社会教育的基础,也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仅仅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发展,还关系到家庭的和睦以及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幼师素质;幼儿教育
一、教师不良素质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教师素质,尤其是情感情绪,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实践中很多学校、老师未能对自身的心理障碍有所正确的审视与认知,而且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总是很容易地将不良心理以及行为习惯等,传递给孩子们,而后者因自身不成熟,很容易会接受老师传递给他们的信息,从而产生心理问题。比如,日常学习过程中,老师将惧怕情绪传递给了孩子们,并使他们形成类似的惧怕心理。有一则案例是这样描述的:春天到了,有些年轻的老师带孩子们在花园里观察花朵,此时飞来一只小虫,落在了老师的肩上,眼尖学生马上对老师说:“老师。您肩上有只飞虫!”这是如果老师马上尖叫,并将虫子抖落、踩死,则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影响。幼儿对生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喜爱、好奇,甚至会和小动物们做“游戏”,而老师的这一反应,无疑给孩子们心理上造成了一种冲击:感觉飞虫是很可怕的东西,从而失去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失去对有生命的东西的喜爱,甚至可能会演变成对昆虫过敏性的心理障碍。久而久之,就会对老师失去信任。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动会对孩子们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示范作用非常的显著。教师在幼儿的心里往往胜于自己的父母,他们善于模仿,但因他们辨别是非能力差,总是模仿老师的样子做事,张口闭口就是“这是我们老师说的”或“我们老师就是这么做的”。有这样一件事:一位教师习惯于在板书的时候把粉笔顶端的坚硬部分折断,随手扔在地上,动作干净利落,自认为颇有风度。有一次,几个小朋友随手将吃过的东西丢在了地上,老师觉得非常的奇怪,于是便询问这几个小朋友,不料他们的回答是:“我们是跟你学的,全班小朋友都会啦!”这位教师大吃一惊,猛悟到自己不以为然的小事已经对幼儿产生了不良影响。由此可见,老师应当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严于律己,这样才能做孩子们的榜样。
二、幼儿教师素质养成的建议
一方面,树立幼儿教师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幼儿教师而言,选择幼教这一行业,应当将其作为一生的职业来看待,应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教育事业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只有这样,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教书育人、乐业敬业,才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同时,还要具备团结合作的集体观素质,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处理人际关系,因此需要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处理好与集体、学生家长的人际关系。与其他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形成教育的合力,既有利于教育任务的完成,又能使教师个人保持愉快的心境。幼儿园的工作更加需要相互信赖的合作气氛,创造相互理解、彼此信赖、互相支持的氛围,因为幼儿园赖以生存、发展的空间和渠道是在合作中拓展的。同时,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师的合作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合作也是幼儿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所以,教师之间、教师与保育员之间是否能分工合作、互相配合,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
另一方面,注重幼儿教师能力素质培养。“教育儿童的事业是要求对幼儿教师要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成为教育幼儿的行家里手,应将教育理论知识转化为教育教学实际能力,这是搞好教育教学的重要条件”。因此,幼儿教育实践中,应当养成以下能力。
观察、了解孩子的能力。幼儿教育是一门艺术,只有在全面了解幼儿特点、实际情况基础上,才能将这门艺术发扬光大。实践中可以看到,因幼儿自身具有较差的控制力,而且情绪也很容易外露,内心、身体状况通过表情和动作即可表现出来。往往幼儿的一个小动作,一刹那的活动,常反映一个真实的内心活动。如幼儿很重视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并在行动中不经意地表现出来。犯了错误,常常不自觉地望老师一眼;当值日生分苹果,将小苹果留给自己,大苹果让给小朋友时,常充满希望地看看老师。教师如果能理解其外在行为所传递的内部信息,敏感地觉察出幼儿的最迫切需要,并根据该幼儿的特点做出及时的、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恰当反应,那么教师就赢得了教育的主动权。
教育监控能力。“幼儿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监控能力主要表现在教师对组织教学活动的自我认知、调节与反思能力。”其主要表现在幼儿教育的准备、信息反馈以及评价和控制等环节。教育监控能力,实际上教师综合素质的具体彰显,教师对其教育过程的监控,同时也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教育理念,重新审视教育实践,分析、发现以及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有助于教师明确问题解决,或者解决到哪一步,在此基础上发现新的问题或提出新的假设,不断反思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把教育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因此,对自己的教育过程实行监控,是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改进教育实践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教师由单纯的教育者成长为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的重要途径。
三、结语
幼儿教育是我国社会教育的基础,也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仅仅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发展,还关系到家庭的和睦以及人才的培养。幼儿教育的发展主要依靠幼儿教师,“对儿童要恪尽我们的天职是我们根深蒂固的传统之一。”因此,幼儿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各方面综合素质,提升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为幼儿教育事业做出应尽的贡献和奉献。
参考文献
1、试论幼师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贾志方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06-30
2、幼师数学素质教育设计杨维农福建师范大学2002-08-01
摘要:幼师是不同于其他教师而言的特殊群体,幼儿教师的素质决定未来人才的素质,幼儿教师工作非常重要。所以幼儿教师必须把握好时代发展步伐,实时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要从幼师工作做起,教育发展的希望应从幼教事业开始。
关键词:文学素养;幼师;综合素质培养
一、提高幼儿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价值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幼儿教育事业已经逐渐由传统的重视教育属性过度为以服务性教育为主要特征的学前教育阶段。面对着新形势赋予的时代要求,幼儿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创新探索精神发展幼儿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改革,为促进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探索新举措、寻找新途径,摒弃一切传统教学观念,构建符合当代幼儿教育综合素质发展、提高的人文环境。因此,作为幼儿教师应当精于本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与总结,逐步提高文学素养,以此提高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想文化水平。笔者认为,幼儿教师综合素质水平提高策略应当着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新世纪的幼儿教师还应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自我进修能力。未来的幼儿教师不但要具备基本的学前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而且还应具备一定基础的幼儿教育理论知识,并且通过实践向更高层次的教育科研能力和探索精神跨越。其中包括运用教育科学理论发现和解决幼儿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实施幼儿教育教学改革试验,总结经验,对其整体素养的提高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以文化素养为基础强化自身能力
目前的幼儿教师,许多都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学校这些幼儿教师虽然接受过一些比较先进的专业理论知识。尤其是促进幼教事业发展的基础学科知识,包括心理学、卫生学、教育学等,这些理论知识和音、体、美等知识心急如火相结合,必然有强大的精神动力。但总体来看,往往由于自身经验不足,常常导致部分刚毕业的幼师不能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不善于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幼儿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使幼儿教学中遇见不同障碍。幼儿教师需要实时调整知识结构,在工作实践中表现为对幼儿的一些提问把握不准,教师常常以模棱两可的态度回答学生的问题,对幼儿错误的回答也不能及时纠正,无法关于基本正确的回答,尤其是涉及天文、地理、生物等专业领域的问题,更无从回答甚至束手无策,满足不了科学教育的需要。有些教师也不善于用幼儿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观察幼儿,开展个别教育,也不善于通过观察、测量、记录分析幼儿的发展。注重实施人文环境影响下的评价性教育,对如何进行科学素养的教育也缺乏研究,方法简单。也不能很好地发挥家庭、社区、幼儿园三结合的教育功能开展科学教育,不善于创造性应用诱导的方式启发幼儿从小培养科学意识,使幼儿科学教育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三、结束语
幼师是不同于其他教师而言的特殊群体,幼儿教师的素质决定未来人才的素质,幼儿教师工作非常重要。所以幼儿教师必须把握好时代发展步伐,实时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要从幼师工作做起,教育发展的希望应从幼教事业开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方式,有效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技能,立足于文学素养的基本要求,为教师提供展示能力的平台,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进一步优化调整激励方式,达到良好教学效果,在幼儿园实施各种教育要素的整体优化,突出科学育人氛围,强化文学素养的重要促进力量,使幼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有效服务于幼儿教学,逐步提高学前教育教学质量,让幼儿在浓郁民族文化氛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幼师艺术体操教学与素质教育吴苏秀体育科技1998-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