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冬病夏治的原理阐释论文

发布时间:

冬病夏治的原理阐释论文

顺应天时,热为阳、寒为阴、冬天易受寒得病,但冬天天冷,外界温度会耗掉部分阳气,阳气弱不易战胜阴寒。夏天温度高,人的阳气得天助旺盛容易战胜阴寒

冬病夏治:是指某些冬天容易反复发作的毛病,但要不就是情况不急、要不就是冬天疗效不如意。唯有借助夏天外界气温升高,体内阳气最旺的时候进行处理,这就叫“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那么为什么要冬病夏治呢?

因为这类问题,基本以“虚寒体质”常见。通常伴有: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疲易倦等。中医认为是阳气不足,导致寒从内生。他们即使在盛夏,睡觉可能也要盖着被子、穿着袜子。

“冬病”的人本身体质就偏于虚寒,冬天外界气温天寒地冻,两寒夹击,便毫无解冻的可能。就如同我们晾衣服,阴雨季节,衣服半个月都不干是一个道理。到了夏天,外面暑热骄阳,体内也是阳气升散,那些“积寒”会趋向于后背或关节部位。我们知道,后背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之所,为一身之表,此时体内的积寒容易被驱散。所以才有“冬病夏治”的做法。

冬病夏治的目的

1.驱疾

夏季身体阳气最盛,皮肤毛孔大开,药物更容易进入穴位和经络,通过经络、气血到达病灶,起到治病效果。

2.固元

中医手法在进行“夏治”时,药物或按摩通过神经反射激发人体的调节作用,促使抗体产生,提高抵抗力。同时,调节内分泌、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起到固元健体的作用。

3.养阳

冬病夏治也符合中医里的“天人合一”思想,夏为阳,借助自然的阳气,驱除体内的阴寒之气,起到固元健体,补益阳气作用。

4.治未病

中医认为百病由寒起,冬天外界环境冰冷一片,如果身体内又有寒气,两寒夹击,不仅疾病不容易好,而还会导致寒气在体内的积累。冬病在冬季治疗只是治标,在夏季为治本。

通过“夏治”的手法,一方面驱除体内的寒气,去除引起的疾病的诱因,改变体质。另一方面冬季的寒气会在体内沉积成为病因,出现气血不畅、关节痛、手脚麻木和畏冷,夏天治疗可以除去病因。从两方面起到治疗未病的效果。

冬病夏治的方法有哪些

一般人认为冬病夏治的治疗手法只有“三伏贴”,其实不然,三伏贴只是使用最多和最广泛的方法,其实艾灸、针灸、拔罐、刮痧、推拿、熏洗、药浴等都是冬病夏治的手法。

另外,还有口服的汤剂、丸剂、药片、药膳、食疗,以及 体育 运动等,这些也可以归于冬病夏治的范畴。

但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

冬病夏治的原理

在中医看来冬为阴,冬天因为身体阳气的不足和环境的寒冷,导致病邪入侵而造成一些慢性疾病复发或加重,如咳嗽、哮喘、关节痛等。

而夏主阳,在夏季三伏时令时,人体和自然界的阳气最旺,此时通过中医手法可以温补阳气,驱散寒邪,起到增强抵抗力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排除寒湿的生活调理方法都比较多,并没有特指说哪一种是最有效的方法。因为所有的饮食、起居、生活的调养都可以对帮助机体排除寒湿,都是有效的。

例如说寒湿的人,日常生活上要注意保暖,避免受风,而且饮食上要有节制,不要长期吃生冷的、不洁的食物。

如果有寒湿困脾的,脾胃方面症状比较重的,可以经常做足三里的艾灸来强健脾胃的功能。平常可以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使身体的气机旺盛,不易受邪。即使是在夏季也不要因热贪凉,尤其也要注意腹部的保暖,避免感邪。生活上也要避免久处湿地,避免冒雨涉水。

如果症状严重的,还可以配合针灸或者是药物熏洗和外敷的方法来综合治理。

如何以“冬病夏治”的方法 养生 ?我认为有如下四点值得注意:

控制进食冰冻冷饮:

“冬病夏治”是因为冬天阳气不足,无力驱散阴寒。阴寒之气在夏天会趋向背部足太阳经。如果夏天进食太多冰冻冷饮,会“挫伤”阳气升散的积极性,阴寒之气也会随之“内敛”。尤其对本来就有少许阳气不足的朋友来说,夏天痛饮如冰镇啤酒、凉茶、水果冰等等,再加上长时间在空调环境里,那效果就是:陈寒未去,新寒又生。我们要知道,寒气是会积聚的。且身体被寒气侵袭的地方,气血肯定有瘀阻,这叫做“寒凝血滞”。因此,夏天最好能控制进食冰冻冷饮。

适当出汗发散寒湿:

寒湿之邪客阻经络关节,就如同路上的障碍物,引起气血运行不畅。大致来说,如果寒湿停留在关节,就会产生疼痛,寒湿停留在脏腑,就易产生症瘕(小腹有结块,或胀,或满,或痛者称为症瘕。症瘕皆因郁怒伤肝,疏泄失职,血循不畅,气滞血瘀;脾虚不运,升降失常,痰食阻滞);寒湿停留在经络,就会使经络堵塞,气血也就流行不畅,不但会四肢不温,也常会有麻木出现。

而在夏天,很多朋友为了怕出汗,长期呆在空调环境里,运动的频率也更低,出汗的几率也就减少。其实, 在夏天适当出汗,是有利于体内寒湿之气散发出来的 。因此,夏天尽管气温高,最好还是在早晚相对凉爽时段适当运动,适度出汗,既有利于沉寒外越,增加气血流通,也利于新寒发散,对 健康 是很有利的。

每天喝杯热开水

或者红糖姜水之类的

夏天外界气温较高,阳气散发,体内相对有伏阴之气(伏阴之气和寒湿之邪是不同的)。如果贪图凉爽,长期喝冷饮,会有加重体内阴寒的趋势。建议即使气温高,也能喝杯热开水,尤其以喝完后感觉有点热烘烘、欲汗未汗的程度最为合适,既能减少伏阴,还能帮助沉寒发散,也是不错的一种方式。

如果伏阴较重、寒湿偏重的人,还可以用红糖姜水替代白开水。因 为“生姜”性味辛温,有发汗的可能,如果不想出汗太明显,可以“姜汤冷服”,就是稍冷后饮用,能温胃散寒,也是非常不错的。 “汗为心之液”,夏天适度出汗,能泻过旺之心火,也可将皮腠的寒邪及时排出,是排出体内寒邪的好方法。

夏宜静养:

古人夏季 养生 ,有“泻心经之气血(火)、补膀胱经之虚弱(寒)”的做法。心属火,应时于夏;足太阳膀胱经为一身之表,相当于人体的“蕃蓠”,是抵御外寒之屏障,也是清除内寒之通道。所以夏天适宜静养,也就是适当地做会吐纳冥想,对养心潜阳是很有好处的。

冬病夏治治疗入手:

人容易疲劳: 用药膏贴敷滋补人体的强壮穴,如足三里、关元和气海等

腰酸背痛还怕冷: 说明人体里面寒气太重,肾虚了,要用温阳药膏放在大椎、命门和肾腧穴

睡得不好: 用宁心安神的药,在心腧、膈腧、内关上用药;

胃口不好, 说明脾胃功能差,在足三里和中脘等穴位上用药(或者按摩也有一定的效果)。

来源于岐黄学社学友会公众号

2017年7月12日-2017年7月21日2017年7月22日-2017年8月10日2017年8月11日-2017年8月20日

夏至这一天是阴阳转换的一个临界点,这个时候治疗有助于阴阳转换,利用这个转折点来治病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冬病夏治原理论文

2017年7月12日-2017年7月21日2017年7月22日-2017年8月10日2017年8月11日-2017年8月20日

冬病夏治:是指某些冬天容易反复发作的毛病,但要不就是情况不急、要不就是冬天疗效不如意。唯有借助夏天外界气温升高,体内阳气最旺的时候进行处理,这就叫“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那么为什么要冬病夏治呢?

因为这类问题,基本以“虚寒体质”常见。通常伴有: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疲易倦等。中医认为是阳气不足,导致寒从内生。他们即使在盛夏,睡觉可能也要盖着被子、穿着袜子。

“冬病”的人本身体质就偏于虚寒,冬天外界气温天寒地冻,两寒夹击,便毫无解冻的可能。就如同我们晾衣服,阴雨季节,衣服半个月都不干是一个道理。到了夏天,外面暑热骄阳,体内也是阳气升散,那些“积寒”会趋向于后背或关节部位。我们知道,后背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之所,为一身之表,此时体内的积寒容易被驱散。所以才有“冬病夏治”的做法。

冬病夏治的目的

1.驱疾

夏季身体阳气最盛,皮肤毛孔大开,药物更容易进入穴位和经络,通过经络、气血到达病灶,起到治病效果。

2.固元

中医手法在进行“夏治”时,药物或按摩通过神经反射激发人体的调节作用,促使抗体产生,提高抵抗力。同时,调节内分泌、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起到固元健体的作用。

3.养阳

冬病夏治也符合中医里的“天人合一”思想,夏为阳,借助自然的阳气,驱除体内的阴寒之气,起到固元健体,补益阳气作用。

4.治未病

中医认为百病由寒起,冬天外界环境冰冷一片,如果身体内又有寒气,两寒夹击,不仅疾病不容易好,而还会导致寒气在体内的积累。冬病在冬季治疗只是治标,在夏季为治本。

通过“夏治”的手法,一方面驱除体内的寒气,去除引起的疾病的诱因,改变体质。另一方面冬季的寒气会在体内沉积成为病因,出现气血不畅、关节痛、手脚麻木和畏冷,夏天治疗可以除去病因。从两方面起到治疗未病的效果。

冬病夏治的方法有哪些

一般人认为冬病夏治的治疗手法只有“三伏贴”,其实不然,三伏贴只是使用最多和最广泛的方法,其实艾灸、针灸、拔罐、刮痧、推拿、熏洗、药浴等都是冬病夏治的手法。

另外,还有口服的汤剂、丸剂、药片、药膳、食疗,以及 体育 运动等,这些也可以归于冬病夏治的范畴。

但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

冬病夏治的原理

在中医看来冬为阴,冬天因为身体阳气的不足和环境的寒冷,导致病邪入侵而造成一些慢性疾病复发或加重,如咳嗽、哮喘、关节痛等。

而夏主阳,在夏季三伏时令时,人体和自然界的阳气最旺,此时通过中医手法可以温补阳气,驱散寒邪,起到增强抵抗力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排除寒湿的生活调理方法都比较多,并没有特指说哪一种是最有效的方法。因为所有的饮食、起居、生活的调养都可以对帮助机体排除寒湿,都是有效的。

例如说寒湿的人,日常生活上要注意保暖,避免受风,而且饮食上要有节制,不要长期吃生冷的、不洁的食物。

如果有寒湿困脾的,脾胃方面症状比较重的,可以经常做足三里的艾灸来强健脾胃的功能。平常可以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使身体的气机旺盛,不易受邪。即使是在夏季也不要因热贪凉,尤其也要注意腹部的保暖,避免感邪。生活上也要避免久处湿地,避免冒雨涉水。

如果症状严重的,还可以配合针灸或者是药物熏洗和外敷的方法来综合治理。

如何以“冬病夏治”的方法 养生 ?我认为有如下四点值得注意:

控制进食冰冻冷饮:

“冬病夏治”是因为冬天阳气不足,无力驱散阴寒。阴寒之气在夏天会趋向背部足太阳经。如果夏天进食太多冰冻冷饮,会“挫伤”阳气升散的积极性,阴寒之气也会随之“内敛”。尤其对本来就有少许阳气不足的朋友来说,夏天痛饮如冰镇啤酒、凉茶、水果冰等等,再加上长时间在空调环境里,那效果就是:陈寒未去,新寒又生。我们要知道,寒气是会积聚的。且身体被寒气侵袭的地方,气血肯定有瘀阻,这叫做“寒凝血滞”。因此,夏天最好能控制进食冰冻冷饮。

适当出汗发散寒湿:

寒湿之邪客阻经络关节,就如同路上的障碍物,引起气血运行不畅。大致来说,如果寒湿停留在关节,就会产生疼痛,寒湿停留在脏腑,就易产生症瘕(小腹有结块,或胀,或满,或痛者称为症瘕。症瘕皆因郁怒伤肝,疏泄失职,血循不畅,气滞血瘀;脾虚不运,升降失常,痰食阻滞);寒湿停留在经络,就会使经络堵塞,气血也就流行不畅,不但会四肢不温,也常会有麻木出现。

而在夏天,很多朋友为了怕出汗,长期呆在空调环境里,运动的频率也更低,出汗的几率也就减少。其实, 在夏天适当出汗,是有利于体内寒湿之气散发出来的 。因此,夏天尽管气温高,最好还是在早晚相对凉爽时段适当运动,适度出汗,既有利于沉寒外越,增加气血流通,也利于新寒发散,对 健康 是很有利的。

每天喝杯热开水

或者红糖姜水之类的

夏天外界气温较高,阳气散发,体内相对有伏阴之气(伏阴之气和寒湿之邪是不同的)。如果贪图凉爽,长期喝冷饮,会有加重体内阴寒的趋势。建议即使气温高,也能喝杯热开水,尤其以喝完后感觉有点热烘烘、欲汗未汗的程度最为合适,既能减少伏阴,还能帮助沉寒发散,也是不错的一种方式。

如果伏阴较重、寒湿偏重的人,还可以用红糖姜水替代白开水。因 为“生姜”性味辛温,有发汗的可能,如果不想出汗太明显,可以“姜汤冷服”,就是稍冷后饮用,能温胃散寒,也是非常不错的。 “汗为心之液”,夏天适度出汗,能泻过旺之心火,也可将皮腠的寒邪及时排出,是排出体内寒邪的好方法。

夏宜静养:

古人夏季 养生 ,有“泻心经之气血(火)、补膀胱经之虚弱(寒)”的做法。心属火,应时于夏;足太阳膀胱经为一身之表,相当于人体的“蕃蓠”,是抵御外寒之屏障,也是清除内寒之通道。所以夏天适宜静养,也就是适当地做会吐纳冥想,对养心潜阳是很有好处的。

冬病夏治治疗入手:

人容易疲劳: 用药膏贴敷滋补人体的强壮穴,如足三里、关元和气海等

腰酸背痛还怕冷: 说明人体里面寒气太重,肾虚了,要用温阳药膏放在大椎、命门和肾腧穴

睡得不好: 用宁心安神的药,在心腧、膈腧、内关上用药;

胃口不好, 说明脾胃功能差,在足三里和中脘等穴位上用药(或者按摩也有一定的效果)。

来源于岐黄学社学友会公众号

这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素问·六节脏象论》中“长夏胜冬”的克制关系发展而来的中医养生治病指导思想。原理是:冬为阴,夏为阳,“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虚寒性疾病,由于机体素来阳气不足,又值冬季外界气候阴盛阳衰,以致正气不能祛邪于外,或重感阴寒之邪,造成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咳嗽,哮症、喘症、慢性泄泻、关节冷痛、怕冷、体虚易感等反复发作或加重。“夏治”是指在夏季三伏时令,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最旺之时,通过温补阳气,散寒驱邪,活血通络等治疗措施,一方面能增强机体抵抗病邪能力,另一方面又有助于祛除阴寒之病邪,从而达到治疗或预防上述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的目的。冬病夏治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穴位帖敷、针刺、药物内服等,通过在夏季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间对人体进行药物或非药物疗法,益气温阳、散寒通络,从而达到防治冬季易发疾病的目的。三伏贴什么的是开展最广泛的。

冬病夏治是以中医“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为指导,针对一些冬季发作频繁或症状明显而夏季却发作较少或症状缓解的病症,一般从每年七月份(农历三伏天前后)对其进行适当的治疗和调补,以预防或减少疾病的发作的特殊疗法。

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一样,生于春天,盛于夏天,收于秋天,藏于冬天。如果人体阳气不足,在寒冷的日子里就容易受到风寒袭击,导致一些慢性病症频繁发作或加重,比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

夏季是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候。此时机体各种机能条达、经络通畅,非常利于扶正培本、滋养阳气。根据《内经》“春夏养阳”的防病思想。此时如果积极调养,扶助阳气,则能使人体正气旺盛,“正气内存,邪不可干”,人对疾病的抵抗力也会增强,到了冬天就可以少发病甚至不发病。

冬病夏治的方法不同于一般的中医疗法,它属于预防性的治疗措施之一,包括饮食疗法、天然药物疗法、敷贴疗法、针灸疗法、按摩疗法、体育疗法等,这些方法简洁有效,操作方便。

冬病夏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适于冬天因寒冷刺激容易发作或加重的疾病或者一些阳虚阴寒为主的病,比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中风、风湿与类风湿关节炎、慢性胃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冻疮、痛经等疾病。

冬病夏治理论文

2017年7月12日-2017年7月21日2017年7月22日-2017年8月10日2017年8月11日-2017年8月20日

为什么要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那么为什么要冬病夏治呢?

冬病夏治的目的

1.驱疾

夏季身体阳气最盛,皮肤毛孔大开,药物更容易进入穴位和经络,通过经络、气血到达病灶,起到治病效果。

2.固元

中医手法在进行“夏治”时,药物或按摩通过神经反射激发人体的调节作用,促使抗体产生,提高抵抗力。同时,调节内分泌、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起到固元健体的作用。

3.养阳

冬病夏治也符合中医里的“天人合一”思想,夏为阳,借助自然的阳气,驱除体内的阴寒之气,起到固元健体,补益阳气作用。

4.治未病

中医认为百病由寒起,冬天外界环境冰冷一片,如果身体内又有寒气,两寒夹击,不仅疾病不容易好,而还会导致寒气在体内的积累。冬病在冬季治疗只是治标,在夏季为治本。

通过“夏治”的手法,一方面驱除体内的寒气,去除引起的.疾病的诱因,改变体质。另一方面冬季的寒气会在体内沉积成为病因,出现气血不畅、关节痛、手脚麻木和畏冷,夏天治疗可以除去病因。从两方面起到治疗未病的效果。

冬病夏治的方法有哪些?

一般人认为冬病夏治的治疗手法只有“三伏贴”,其实不然,三伏贴只是使用最多和最广泛的方法,其实艾灸、艾灸、拔罐、刮痧、推拿、熏洗、药浴等都是冬病夏治的手法。

另外,还有口服的汤剂、丸剂、药片、药膳、食疗,以及体育运动等,这些也可以归于冬病夏治的范畴。但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

冬病夏治的原理

在中医看来冬为阴,冬天因为身体阳气的不足和环境的寒冷,导致病邪入侵而造成一些慢性疾病复发或加重,如咳嗽、哮喘、关节痛等。

而夏主阳,在夏季三伏时令时,人体和自然界的阳气最旺,此时通过中医手法可以温补阳气,驱散寒邪,起到增强抵抗力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引言:目前在养生界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冬病夏治,在夏天的时候去医院,也经常会看到“三伏贴‘’这样的名词。

冬病夏治最早是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古籍《素问四气调神论》,在这本古籍中有国出现过春夏养阳的说法。药王孙思邈也曾经说过,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将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孙思邈在这句话中说的,将病之病就是指那些还没有发生的的疾病,未病之病就指的是在还没有发生的前面就去预防,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冬病夏治说的也是这个道理,通俗一点来讲就是在夏天去通过一些手段去对人的身体进行体质进行改善,从而在冬天的时候时候就可以预防冬天会发生的一些疾病。

根据中医中所指夏季是阳阳气高发的时候,而冬天寒冷再加上患者的体质如果也是比较虚寒的,那么就会在身体机能上出现很多问题。在夏季治疗冬天的寒症,就相当于是未雨绸缪。夏季心火比较旺盛,阳气可这个时候可以抵御身体里的阴寒之气。在这个时候利用中医的针灸或者是三伏贴等这些治疗方法,可以将膀胱经还有处于关节处的一些阴寒之气赶出去,需要注意的是,在在利用中医的手段进行针灸治疗的时候,还有艾针治疗的时候那就要不能再吃一些冷饮,还有冰镇的啤酒凉茶。

更重要的是在寒冷的夏日也不能在空调里呆着,因为如果待在空调里的有空调的房间里的待的太久的话,就会让身体愈加寒气更加严重,如果利用好夏天的黄金时期进行啊,冬病夏治的预防,那么就可以消除肺气肿,鼻炎,关节炎等等毛病,还可以改善自己的体质,从而达到保健养生的效果。

夏至这一天是阴阳转换的一个临界点,这个时候治疗有助于阴阳转换,利用这个转折点来治病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夏病冬治的论文

大寒小寒,冷成冰团。人们习惯把冬至、小寒、大寒三个节气并成为“隆冬”,小寒过后,一年之中最寒冷的日子就要来了。北方天寒地冻,南方则冷彻肌骨。

孩子为稚阴稚阳之体,趁冬季养“藏”最宜进补的时节,应该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养阴扶阳。具体应该怎么调理呢?

小寒节气天气寒冷,应当以保暖为第一要务。中医有云:“血得温而行,得寒而凝”,气血运行的通畅与否,与温度因素密切相关。冬季的保暖,要特别注意头部、背部、足部的保暖。

我们重点来说一下头部保暖。民间有言:“冬天戴棉帽,如同穿棉袄”,戴帽子对于保暖很重要,但是,帽子的厚薄程度,也需要根据气温和宝宝的年龄来决定,中医主张宝宝的头要凉,而在日常的护理中,宝宝往往稍微活动就容易流汗,所以即使在冬季给宝宝戴帽子,也要注意帽子的厚度,以免捂得太热,在揭开帽子时寒气趁虚而入引发疾病。

尽管冬天是进补的最佳时期,但孩子是纯阳之体,自身的生长能力比较强,所以过度的进补,会给身体传递错误的信号,反而减弱了身体应有的生机。而且,孩子脾胃功能弱,未必能很好地消化和吸收这些进补的食物,过度进补可能反而给脾胃增加了额外的负担,需要科学进补,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冬令进补要做到全面搭配、膳食平衡,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已达到养阴扶阳的效果。

常见的养阴食物有:银耳、百合、麦冬、枸杞、山药等。

常见的补阳食物有:牛肉、羊肉、鸡肉、核桃、桂圆、韭菜等。

常见的进补形式有:汤、粥、膏、饼、散、粉等。那么,不同的进补形式有什么区别?适合哪些孩子呢?

汤: 汤的进补方式,比其他形式的进补更快、更猛,但是时间不持久,适用于刚刚患过急性病症,邪已祛,身体仍有虚寒的孩子。

粥: 适用于肠胃疾病的恢复期,或素体肠胃比较弱的孩子。

膏&饼: 膏或饼的进补方式,适合消化吸收能力比较强的孩子。

散&粉: 散和粉是比较容易被吸收的进补方式,可混在饭、汤、粥里分次服用。

小寒节气,在防寒保暖的同时,也要加强锻炼,以增强机体抵御寒邪及外邪的能力。

运动项目:散步、慢跑、跳绳、踢毽子、球类、滑冰等活动,如果在北方地区遇上了下雪天,孩子们还可以选择堆雪人、打雪仗等活动,让身体在快乐的活动中暖和起来。

运动时间:早晨9~10点,下午4~5点。

宝宝为稚阴稚阳之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一些宝宝容易患慢性咳嗽、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慢性扁桃体炎等疾病,如果借助自然界“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以及四时阴阳规律以平衡机体,利用冬季封藏的特点,可达到“夏病冬治”的效果。

在做好保暖措施的前提下,小儿推拿 擦肺俞 ,使背部发热,有助于补益肺气、止咳化痰; 补肾经 有助于补肾益精、温养下元,适用于长期腹泻、久咳、发育迟缓的孩子的调养; 顺揉肾顶 ,可以收敛元气,如果孩子发育慢,出现五迟五软(“五迟”即立迟、行迟、语迟、发迟、齿迟;“五软”即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可以用顺揉肾顶来调理。

但是,不同体质的孩子,调养方法有所区别,侧重点和穴位加减也有所不同,如果家长还不知道孩子是什么体质,可以私信我【体质辨识】,我来告诉你~

华佗医话(二十五) 浅谈冬病夏治及中药穴贴疗法 蔡敬民 关键词:冬病夏治 未病先防 有病早治 既病防复 中药穴贴 夏贴三伏 冬贴三九 中药膏方 一、何谓“治未病”?有哪些方法? “治未病”出自《黄帝内经》,即未病先防,有病早治,病后防复,预防为主的思想方法。 例如:人的体质差异,脏府失调,气血不和,阴阳失衡等功能异常;表现有不同的自觉症状,而没有器质性的病变。例如失眠多梦,腰酸乏力,自汗盗汗等身体不适感觉,理化检查没有异常发现;临床上被称为亚 健康 状态。再如老年病,或慢性病的休止期,及恢复期;均可用中药穴贴疗法,或内调法,未病先治,病后防复;以达到 养生 保健的目的。 治未病的方法很多,可归纳为内调法、外治法,及内外结合疗法。中药穴贴、药浴、刮痧、针灸、推拿等,是外治法;中药膏方、煎剂、药酒、茶疗等,内服的方法叫内调法。内调法和外治法,具有辨证论治的特色,和扶正固本的作用。必须按疗程调治,才有良好效果。 二、什么是中药穴贴疗法? 中药穴贴疗法,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方法是:选用温经散寒、宣肺平喘等性能的中药,配制成膏剂,在数伏与数九时,贴敷于相应的经络穴位上,以发挥中药和经络俞穴刺激的双重作用,达到平衡阴阳,扶正固本,未病先治的效果。 三、中药穴贴疗法的适应症及时间? 中药穴贴疗法适用于:咳嗽、哮喘、老慢支、肺气肿、鼻炎、付鼻窦炎、泄泻、颈椎病,腰腿痛等疾病的防治。 时间:夏季从夏至第三个庚日数伏开始(可查看日历),每10天一伏(头三天贴穴最好),共贴三伏。冬季从数九(冬至)开始,每9天一九,共贴3次。 四、注意事项有哪些? 1.三岁以上的患者均可穴贴治疗;三岁以下的儿童、孕妇,及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禁用。 2.患有严重的肺心病、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多脏器功能衰竭者,不宜应用(虽然中药穴贴对人体无妨碍,但是意外巧合,发生不测,误会或纠纷)。 3.较重的皮肤病,及过敏史者慎用。 4.当日不要洗浴,内衣要清洁、松软。局部充血、皮疹者三天不要洗浴。 5.三天内禁食辛辣、炙煿、海鲜发物。 五、穴贴有哪些反应? 1.贴药后1—3小时即可揭去,局部皮肤热、红、痒属于正常反应。如果感觉烧灼样疼痛,应立即揭掉,以免起泡。 2.如局部皮肤出现水泡,效果更好。但是要注意保护,不要抓破,预防感染;大水泡,可用消毒针头穿刺放水,然后用炉甘石洗剂涂搽即可。痛疼、瘙痒者可用无极膏或烫伤膏等。严重者去医院处理。 六、中药穴贴疗法,效果如何? 我曾经在华佗医院治未病科,三年六季,用穴贴治疗24次,患者总计约3000人次,临床随访,有效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 例一、甘X,男,12岁,2010年7月初诊。 主诉:二、三岁时感冒引发支气管炎、鼻炎,反复发作多年。经常静脉点滴抗生素治疗,时好时坏,未能根治;特来穴贴治疗。每年数伏、数九各贴4次,第一年减轻;2014年10月随访:鼻炎、气管炎,已三年发作。 例二、贺X厚,男,50岁,2010年7月初诊。 主诉:患支气管炎二十多年,咳嗽、吐痰、胸闷气短,感冒受凉时加重。穴贴治疗三年,共24次,感觉逐年好转。2014年8月随访:三年未发作。以前夏天不敢开空调,现在可以适应了。 例三、董X雨,女,12岁,2011年7初诊。 主诉:咳喘、吐痰,7-8年;伴鼻塞、流涕,打喷嚏,经常用抗菌素输液治疗,效果不佳。中药穴贴二年,配合中西药标本兼治。2014年11月随访:已痊愈。又介绍亲属孩子来诊治。 例四、付X轩,女,4岁,2011年7月初诊。 主诉:咳喘2-3年,有痰不易吐,反复发作,经常输液治疗,效果不著。中药穴贴二年,症状基本控制。 (以下略)

在一年当中,四季的气候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之不同,自然界中的一切植物,受了四季(时)气候变化的影响,于是便形成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 古代医家在生活实践中,认识到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并以“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叙述了四时气候的不同 养生 方法 ,归纳总结《内经》原文可用下表表示:

上表所述,是古人在认识到机体内在环境与外在环境统一的基础上,对四时 养生 方法所作的具体说明,也就是《上古天真论》中 “法于阴阳”这一摄生原则的具体化 。这种适应四时之变的 养生 方法,对保护 健康 和预防疾病,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体现了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

但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一 养生 法则,历代注家确对此解释不一。

①马莳认为:“所以圣人春夏而有 养生 养长之道者,养阳气也;秋冬而有养收养藏之道者,养阴气也。正以顺其根耳,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黄帝内经注证发微·卷一》四时阴阳是万物之根本,因为 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所以春夏当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也;秋冬当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也。其观点简单朴素,较符合《素问·上古天真论》之“法于阴阳”的 养生 原则。

②王冰认为“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其阴。”(《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明 春夏阳盛,而易伤阴,故宜食寒冷而抑其阳亢,秋冬阴盛而阳气不足,故宜食温热而益其阳 。又说:“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所致。

③张志聪注解为“四时阴阳之气,生长收藏,化育万物, 故为万物之极本。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也。”(《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四气调神大论》)所谓“根”,是指人体内部,通过调养使内虚恢复,就不易发病,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姚止庵亦同意张氏观点,认为春夏二季阳气旺盛,而人体的阳气亦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二季气候寒冷,阴气旺盛,人体应之,则阴气外盛而内虚,从而提示四时阴阳变化与人体生命活动关系。

④张介宾则认为“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阴为阳之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故张氏明确指出:“所以圣人 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 ”(《类经·摄生》)其所以强调这一观点,主要是顺其时令,调养阴阳,防患于未然。因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此阳气,以致秋冬多患疟泻,此阴胜之为病也;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热,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患火证,此阳胜之为病也”(《类经·摄生》)。

纵观上述,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经文先后连贯来看,春夏秋冬四时阴阳变化是肯定的,它是促使万物生长收藏的根本动力,人体亦应顺从四时阴阳而调之,故春夏养阳以助生长之能,秋冬养阴以益收藏之本,反之则灾害生矣。其想说明的道理与《素问·上古天真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是一致的, 主张从生活起居,饮食劳倦,精神情志等方而进行调养,以保持正气来预防疾病的发生,也体现了防病于未然的思想。

总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一原则,是由于各医家所站的角度不同,出发点不一致,故立论各异。如春夏温补阳气,秋冬滋养阴液说;冬病夏治,夏病冬治说;体质偏颇补救说;春夏祛湿以养阳,秋冬润燥以养阴说;春夏顾护六腑,秋冬调补五脏说;春夏调理心肝,秋冬调理肺肾说等。这些观点各有论据,充实发展了这一原则,为临床应用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夏病冬治论文

还是有一定的道理.夏天得的病一般都属热性,特别是一些热性的慢性疾病,在温度比较高的时间比较不好医治,而在冬天的时候,利用其环境温度比较低的条件下医治比较容易.但是一般急性的疾病得了就赶紧上医院,尽管医治比较费力,但还是不能耽误.

冬病夏防的疾病包括风湿性、类风湿性、外伤性之类的关节疼痛及感受风寒、湿气所致的机体麻木,在冬季天气寒冷时往往就会发作,天热时症状则会消失。因此,从夏天开始,应注意调整与这些致病因素相关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如慢性腹泻及虚寒性胃痛类患者,最容易因受寒而发作,因此,这类人最忌食冷饮及生冷的食物,常吃生冷的食物不仅会消弱脾胃功能,还会加重体内的寒气,比如吃冰镇西瓜。平时应多吃淮山药、芡实、薏米仁等健脾化湿的食物。对于中老年来说,在三伏天里进行适当的针灸等治疗,可以起到温通经脉,祛寒止痛的效果。与此同时,日常的养护也必不可少,在夏季不可过度依赖空调,居室内外的温差不要过大。夜间不要在室外露宿,禁止睡在水泥地上,以免风寒湿气蓄积体内。此外,夏季防病,还应注意调节情绪,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度的锻炼有利于带动体内滞留的寒气散发出体表,增强体质,但出汗也不宜过多。大汗淋漓时禁冲冷水澡,以免伤及阳气。只有在夏季做好预防,才能减少在冬季发病的几率!

有道理的,就是说夏天会出的毛病在冬天医治(好在病没来之前做好预防工作)还有一个说法的冬病夏治比如说你冬天会长冻疮那么现在夏天的时候做好预防工作(每天用生姜在手上涂)在冬天就不会长了

冬病夏治出自《黄帝内经》。原义是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延申义是做事要懂得逆向思维。冬为阴,夏为阳,“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虚寒性疾病,由于机体素来阳气不足,又值冬季外界气候阴盛阳衰,以致正气不能祛邪于外,或重感阴寒之邪,造成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咳嗽,哮症、喘症、慢性泄泻、关节冷痛、怕冷、体虚易感等反复发作或加重。“夏治”是指在夏季三伏时令,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最旺之时,通过温补阳气,散寒驱邪,活血通络等治疗措施,一方面能增强机体抵抗病邪能力,另一方面又有助于祛除阴寒之病邪,从而达到治疗或预防上述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的目的。《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它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