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医学毕业论文
以实现为基层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为目标,根据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知识结构的要求,结合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学制短的特点,对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优化。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专科医学毕业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依据国家有关对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要求,结合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岗位需要,我校三年制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适应基层医疗卫生事业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相关知识,能从事城乡基层医疗及预防等方面工作的实用型医学人才。”根据此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为:通过三年学习,毕业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要初步达到临床助理医师的基本要求。掌握本专业必需的.人文社会科学;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掌握预防保健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对本地区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与预防和危急重症病的初步处置能力;具备卫生保健初步指导能力和健康教育能力;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获取专业领域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伦理意识、法律意识、医疗安全意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以及人际沟通与团队合作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二、按需构建课程体系
以实现为基层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为目标,根据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知识结构的要求,结合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学制短的特点,对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优化。
(一)确立课程设置体系
课程设置把社区和农村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社区康复、健康教育等作为临床教学的重点,同时兼顾国家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的要求,对课程进行了必要的增设和删减,重组分为五个模块:即通识教育课程模块、职业基础课程模块、职业能力课程模块、能力拓展课程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包括思政、体育、英语、计算机、心理健康教育、军事理论等课程,以培养学生人文社科综合能力。职业基础课程模块主要包括正常人体结构和正常人体功能、异常人体结构和功能、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等,要求学生掌握人类生命过程、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掌握疾病发生、发展及基本变化规律。职业能力课程模块主要包括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皮肤性病学、预防医学、临床综合技能训练等,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能进行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和保健。能力拓展课程模块主要包括急救医学、全科医学概论、五官科学、中医学概论、常用护理技术、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要求学生较全面学习医学有关知识,掌握急重症的处理技术和常用的护理技术,正确处理好医疗保健活动中的各种人际关系,以适应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涉及面广泛的特点。实践教学模块即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积累基本的临床实践经验,培养其临床诊断、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
(二)调整课程结构比例
总体学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原则是缩减职业基础课程,按有关要求开足通识教育课程,提高职业能力课程和能力拓展课程的比例。课程结构比例调整为:通识教育课程占%;职业基础课程占%;职业能力课程和能力拓展课程占%。
(三)改革实践课程体系
1.校内实验、实训课进行大胆改革,删减陈旧的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减少示范性和验证性的实验,增加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调整后的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的比例由原计划的1:增加到1:。
2.突出临床技能的培养,学校建立了多个临床技能实训室,规范临床基本技能操作,细化训练项目,并与国家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大纲接轨。以技能考试为指挥棒,将实践课考试作为独立的科目进行考核,以达到学生能系统规范、独立操作临床基本技能的目的。
3.临床专业课教学在附属医院进行,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由医院临床教师带教,一边学习一边见习,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以致用,着力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方法和基本技能。
4.实践教学安排在第三学年临床实习,除在医院顶岗实习外,所有学生均分批轮换到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习,让学生熟悉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环境等。
(四)新课程体系的特色
1.新课程体系突出面向基层岗位的特色职业教育,开设面向基层岗位的医学教育课程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在未来的工作岗位实习,亲身感受工作岗位的任务,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2.新课程体系与国家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大纲接轨,有利于学生顺利通过资格考试。新的课程体系在我校2013级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已经实施一年多时间,初见成效。对2013级740名学生实施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开设的职业基础课程满意率达98%;对实践教学满意率达97%。通过对专业课教师、医院专家和基层医务工作者调查,认为新的课程体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妇产科学男生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论文
妇产科学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临床医学教育不可分割的部分,但由于妇产科学内容专业性强,部分内容抽象难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感到枯燥乏味,且妇产科学涉及女性生殖器官,工作中所面对的均为女性患者,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明显特殊性,易造成男生在妇产科学习中常处于被动地位,难以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如何让男生学好妇产科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现将相关研究介绍如下。
1男生妇产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男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由于妇产科专业的特殊性,目前临床工作中从事妇产科工作的男医生数量少,多数男生毕业后没有到妇产科工作的打算,因而认为学好妇产科学毫无意义,不如多花时间学习其他学科知识。部分男生认为妇产科男医生在工作中会有诸多不便,可能会被患者拒绝、不接受,不利于自己今后的发展,从而对学习妇产科产生排斥心理。男生与女生共同学习妇产科学知识时,由于性别差异,部分男生担心自己在妇产科学学习中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会被同学取笑,从而产生抵触心理。
教师重视度不够
妇产科学教学过程中,女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强于男生,而教师亦普遍认为男生从事妇产科工作的可能性不大,故更重视对女生的指导,更关注女生的学习效果。受日益紧张医患关系的影响,部分临床带教教师为减少医患矛盾、避免医疗纠纷,有意识减少男生操作机会,甚至个别教师担心男生影响门诊量而不愿带教,使男生学习积极性受挫。
患者配合度较低
妇产科检査及操作涉及女性生殖器官,受传统观念影响,患者一般不愿找男性妇产科医师就诊,更不愿意配合男实习生的临床诊疗叱此外,由于学生缺乏医患沟通的能力及技巧,往往不被患者信任,患者会产生成为“试验品”的感觉,对实习生尤其男生很抵触,甚至拒绝学生进行教学观摩。
2提高妇产科学男生教学质量的对策
转变观念,明确学好妇产科的重要性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正确的学习观念是男生学好妇产科学的基础。妇产科学虽主要涉及女性生殖系统,但与整个人体密不可分。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各器官、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临床各科室之间有着密切的业务往来,不论毕业后在哪科当医生,都可能会面对女性患者,因而要求男医生也必须具备全面的知识,包括扎实的妇产科学知识,这样才能对疾病进行正确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否则容易造成误诊、误治甚至医疗事故的发生,且专科层次医学生主要就业方向为基层医疗单位,分科不明显,更要求医生必须具备全科医学知识和技能。此外,妇产科属于手术科室,就身体条件而言,男医生心理、体力、动手能力均比女医生强,因而在妇产科男医生比女医生有更好的发展前途。在美国94%的妇产科大夫是男性,目前中国顶级的妇产科专家基本上也都是男性,如曹泽毅、郎景等,他们虽然是男性,但是同样在妇产科学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学好妇产科学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要更好地服务于今后所从事的临床工作。树立了正确的学习观念,男生在学习妇产科学时便会消除消极、抵触情绪,不怕被拒绝,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提升教师对妇产科学男生教学的重视程度 教师对妇产科学男生教学的高度重视是男生学好妇产科学的保障。从我国未来医疗发展的需要来看,社会需要更多的是全科医生而非专科医生,每一位医生的`专业都有可能与其他学科交叉,教师应树立全科观念,重视男生妇产科学的教学质量,正确引导男生学习妇产科学知识。在临床带教过程中,要提高带教意识,主动与患者沟通,取得患者的配合,对于不配合学生检査的患者,需向患者解释医生的天职是治病救人,使患者消除不必要的顾虑,配合检查,给学生提供临床操作的机会,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锻炼其动手能力。
激发兴趣,充分调动男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指出:兴趣作为内驱动程序系统中积极活跃的心理因素,对于学习起着促进作用,激发和维持男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是调动男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叱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男生的学习积极性。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目前妇产科学理论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多媒体可集文字、图片、动画、声音、视频于一体,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直观、生动、易懂,如讲解正常分娩第行简单描述,学生会感觉抽象、乏味、难懂,而通过多媒体教学,在相应文字出现后依次向学生展示产妇向下屏气用力、着冠、胎头外旋转等的图片,配合教师的讲解,再播放胎儿娩出的视频,由文字到图片再到视频,由静到动,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极大地激发男生学习的热情,充分调动起男生的课堂参与性和学习兴趣。
模型演示法 利用模型将发生于体内不能直接观察到的过程进行演示,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分娩机制一直是产科学教学的难点,因下降、俯屈、内旋转等动作均发生于盆腔内,学生无法看到,难以理解,教师上课时可利用足月胎儿模型、女性骨盆模型进行枕左前位分娩机制演示,使学生能清楚看到胎儿在骨盆腔内下降、俯屈、内旋转的动作,并可在课后借助模型自己反复操作,从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搞清楚其他常见胎位的分娩机制,使学生有学习的成就感而更主动地学习妇产科学知识。胡灵玉等研究亦表明,仿真模型的使用对提高男生妇产科学的教学质量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模似教学法 利用仿真模型的形态、大小、质感与真人相似的特点,将妇产科临床基本技能,如产科腹部四部触诊、骨盆测量、盆腔检查、人工流产术、放环取环术等,在学生进人临床前,先在妇产科实训室内由教师示教,然后学生反复在模型上练习,练习过程中教师及时纠错,直至学生熟练掌握该项操作的步骤、技巧和注意事项。有了模型操作经验的积累,当学生面对孕妇、患者时会充满自信。
病例教学法 将病例放入预设情景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利用男生强烈的好奇心,让其带着好奇与疑问,以病例为主线参与教学。如妊娠早期出血,考虑的疾病有流产、异位妊娠、葡萄胎等,结合提供的病史资料进行分析、思考,自己得出结论、提出处理方案,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自身素质,善用沟通技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良好的医生形象,在患者面前从容镇定、充满自信,与患者进行良好沟通,将良好的医德医风展现于自己的诊疗过程中,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患者不合作往往是妇产科男生临床带教的主要困难,只有患者愿意接受男生的诊疗操作,男生才有操作的机会,这就要求男生多接触、了解患者,在患者面前消除害羞心理,应用一些沟通技巧,提高自身与患者的交流能力,积极主动地争取患者的理解和合作,暂时遭到患者拒绝也不轻易放弃学习的机会,以友好、理解的方式对待患者,为患者着想,在逐渐熟悉的基础上建立信任,在信任的基础上使患者欣然接受问询和检查。
综上所述,在妇产科学男生教学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困难,我们应从教学实际出发,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男生学习妇产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教师应对男生进行正确引导,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男生学习妇产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兴趣和积极性,努力提高妇产科学教学质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男性妇产科医学人才。
《行为-心理疗法治疗早泄的临床试验研究》《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中药前列止痛汤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的疗效与机理研究》《前列通瘀汤对前列腺蛋白所致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大鼠前列腺组织细胞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与前列腺液白细胞及卵磷脂小体数量相关性分析》《虎杖愈浊汤治疗实验性大鼠慢性盆腔疼痛综合症的研究》《前列汤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湿热瘀阻证临床研究》《慢性前列腺炎中医证侯研究中的问题及对策》《从心肝论治精浊》《从脾论治血精》《李曰庆调补肝肾法治疗男科疾病经验》等。
毕业论文,多少人心中的痛,过来人都体会过那种滋味。为了表示我对毕业生们的无限同情,在这里直接送上护理毕业论文一篇!
摘要 :目的 研究观察品管圈对眼耳鼻喉科护理管理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10月我院眼耳鼻喉科病区的患者810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护理手段,观察组患者实行品管圈护理,将两组患者对比质量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整体护理合格率、病房管理合格率、护理服务满意度、急救管理合格率、护理文书合格率、医院感染合格率、出院后电话回访率、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且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结论 实施品管圈护理管理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及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加速患者康复。
关键词 :品管圈;护理;管理质量;眼耳鼻喉科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医疗技术的发展和革新,人们对于临床护理管理工作的要求也逐渐严苛,能否保证优质的护理管理将严重影响医院整体医疗水平[1]。品管圈(QCC)就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之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小圈团体(又称QC小组,一般6人左右),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2]。它是一种比较活泼的品管形式,目的在于提高产品质量和提高工作效率[3]。本次研究眼耳鼻喉科在实施品管圈管理护理的临床效果,现将部分报道整理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10月我院眼耳鼻喉科病区的`患者810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5例。对照组患者男211例,女194例;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为(±)岁;病程长为1~14年,平均病程长为(±)年;白内障73例,翼状胬肉54例,其它眼病47例,鼻窦炎63例,鼻息肉81例,慢性扁桃体炎78例,其它耳鼻喉疾病9例。观察组男237例,女168例,年龄22~73岁,平均年龄为(±)岁;病程1~13年,平均病程长为(±)年;白内障77例,翼状胬肉64例,其它眼病63例,鼻窦炎81例,鼻息肉61例,慢性扁桃体炎55例,其它耳鼻喉疾病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具有可比性。
方法 对照组应用传统护理质量管理。观察者实施品管圈护理管。①组圈:根据眼耳鼻喉科病区的相关工作要求及部门人员构成情况组成品管圈,以科室高年资护士为主,由6~7人组成,共建立4个活动小组:整体护理组、病房管理组、急救管理组、护理文书组;②选出圈长:按投票选出组织负责人并对策划组织工作,组织成员依据工作责任划分具体职责,切实履行;在组织活动策划中重点做好要因分析、目标设定,并依次拟定相应对策;③活动主题选定制定活动计划:具体工作内容:患者日常临床护理、安全管理、健康教育及出院后电话回访等;④目标设定:根据护理工作确定实施目的,做好人员工作分配,制定工作计划表,由每位圈员针对解决方案具体落实,由圈长监督实施过程并通过护理部配合,逐一落实各对策;⑤效果确认: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以图表及具体数据表现;⑥总结成果;⑦制定完善计划:根据数据结果制定问题解决方案使品管圈得以循环进行。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整体护理合格率、急救管理合格率、医院感染合格率、护理服务满意度、病房管理合格率、护理文书合格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出院后电话回访率等[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观察组患者整体护理合格率、病房管理合格率、护理服务满意度、急救管理合格率、护理文书合格率、医院感染合格率、出院后电话回访率、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且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见表1。
三、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临床患者辅以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越来越受重视,且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增加[5]。而生活质量又与眼耳鼻喉的功能息息相关有效护理对提升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护理满意度及改善预后均有重要意义[6]。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品管圈活动的观察组整体护理合格率为,高于对照组的(P<),说明品管圈能够有效提高护理的合格率。观察组护理服务满意度为,高于对照组的(P<),说明品管圈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可见通过明确的责任划分落实护理工作以及制定好目标,最终有效提升病区护理管理质量,促使患者更好恢复。
在品管圈的临床应用中,我们发现具体管理中需选对主题,不要设定太多的目标值,最好是一个,最多不超过两个,从而保证护理工作的有效性。内部管理要鼓励圈员参与其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自身价值[7]。主题活动结束后进行内部反省和再研究,总结问题并进行成果资料整理,推广成功经验,再进行下一步完善计划,使品管圈活动处于良性循环状态,可持续开展并不断提升整体管理质量,最终实现病区护理管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延锦,李青青.科室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护理效果评估[J].中国实用医刊,2015,42(04):124-126.
[2]陈丽纯,周煜峰,王羽.品管圈在病案首页信息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病案,2015,16(01):23-25.
[3]俞玲英,管学妹,庄丽萍,等.医护一体化品管圈在胸外科管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临床护理,2015,07(01):73-76.
[4]李素琼,杨雪梅,何华,等.品管圈活动在病房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5,28(04):267-267.
[5]李瑞艳,樊晶晶,王倩.品管圈活动在医院高危药品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4,02(11):622-624,628.
[6]麻燕莲,滕振蕊,韦春妹.品管圈活动对降低电子护理病历缺陷率的效果观察[J].内科,2014,09(01):113-116.
护理工作的好坏能直接影响病人的恢复,耳鼻咽喉科的病人也不例外。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下载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耳鼻喉科儿童诊疗中的对策及护理
【摘要】探讨耳鼻喉科护士在临床护理针对儿童患者的实践经验,使我们对儿童耳鼻咽喉诊疗中常见的心态、不同心理特点、问题及安全隐患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与应对,加强治疗前中后的心理护理,使患儿配合诊疗,营造了良好的就诊疗条件,才能确保把以病人为中心的诊疗护理落到实处,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关键词】儿童;耳鼻喉科诊疗;心理护理
由于耳鼻喉科治疗范围较多,凡牵涉耳鼻咽喉的检查及治疗如:新生儿听力筛查,听力障碍,耳道异物,急性会厌炎,气管异物,喉阻塞,鼻腔异物,鼻出血等都要在耳鼻喉科诊治。我院在开展优质的护理是对于患者的尊重、理解、同情和关爱,在进行护理服务中注重礼貌、礼仪、礼节,讲究仪表、言谈,执行规范操作,是护士工作主动、热情、周到服务的外在表现,是患者在精神上能感受到的服务[1]。 在护士临床护理应着重关注儿童年龄小、活泼好动、易哭闹等特点,适时采取相应措施,将护理工作做得更加完善。因此在做好儿童的护理工作,使其在诊疗过程中配合治疗,对治愈疾病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患儿心理特点
儿童年龄小生活不能自理,但活泼好动,情感表露外显,注意力易转移,适应能力强,但缺乏抑制力。”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对疾病的认知和对诊疗的接受力是不同的,对诊疗的反应也各不相同。患病儿童的主要心理是恐惧。Frankly心理学分类法[2]:I度:有很强的拒绝反应***—***,如哭闹,暴躁,恐惧,不张口及其他拒绝反应;Ⅱ度:有拒绝反应***—***,负反应,不接受治疗,不愿意治疗,不配合治疗,但不像I度有强烈的抵抗;例如不高兴,抱消极态度;Ⅲ度:配合反应***+***,接受治疗,但和医生讲条件;Ⅳ度:配合反应很好***++***,对医生很信赖,表现出愉快,高兴。护士在治疗中根据患儿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采取恰当的护理措施。
2.恐惧的原因分析
对环境的认知。在初诊的患儿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有儿科的治疗经历的,因此,进入医院患儿就有恐惧的心理反应。尤其是看到陌生的医护人员和诊台上的器械,听到诊室里其他孩子的哭闹声,就更增加恐惧的程度。
医护人员的影响。患儿见到医护人员等家人以外的人,都会心生恐惧,尤其有过治疗经历的如输液,采血等,当再次见到护士,医生或穿白大衣的工作人员,就有恐惧的心理反应。
对仪器和器具的恐惧。由于患儿对治疗不理解,加之对治疗手段的不确定,即不知道可引起什么样的感受,这样就增加了恐惧感。在耳鼻喉科的治疗中,患儿最恐惧,反应最强烈的是鼻负压吸引置换,其次是波士球咽鼓管吹张。
家长的情绪对儿童的影响。陪护家长的态度对患儿的心理反应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如果家长接受过治疗或对治疗的认知程度较高,那么患儿的反应就倾向于配合和合作。另一方面,如果家长对治疗的态度不确定,犹豫不决则患儿哭闹就对家长的心理造成影响,从而动摇治疗的决心。如果家长的情绪激动,吓斥孩子,也会增加患儿的恐惧。
3.治疗前中后的护理
治疗前的护理。为了达到患儿配合治疗目的,护士在治疗前先向患儿和家长讲解具体的操作过程,然后家长再用患儿能够理解的语言说明治疗的目的;另一个做法是将患儿集中治疗,让有治疗经历的孩子先做治疗,让初治的孩子在旁边观看,起到示范和榜样的作用。
治疗中的护理。做治疗的时候,大孩子在护士的指导下会主动配合护士做准备工作,而小一些的孩子则需要护士与他们建立良好的沟通,取得他们的信任。例如:先询问叫什么名字,在哪个幼儿园等等,通过聊天,松弛他的情绪,再可以让孩子用手或脸感受—下波士球或橄榄头,以及用滴管将药液滴在脸上,让其感受一下,从而消除患儿的紧张情绪,愉快的接受治疗。
治疗后的护理。患儿完成治疗后,护士应对其表现给予表扬,必要时可将表扬扩大化,这对继续治疗和开展下一项治疗有积极的作用。例如,可以对患儿讲:“你是今天最勇敢的孩子,我会告诉其他小朋友的,我还会告诉你的爸爸,妈妈和你的老师的。”等等。
4.护士的心理品质的培养
护理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门高尚的科学技艺。护理人员首要的任务是通过言行与交往为病人创造一个愿意治疗,保持良好合作的心理状态。[2]护士面对一个八个月大的婴儿——咽部异物***鱼刺***的病例,护士能做的最主要的是让患儿张口,以配合医生探明鱼刺的部位,这是用语言或者强制的方法都无法解决的。而且压舌板一进***腔,患儿只有吸允的动作,不张口。这时护士就采用奶瓶配合治疗,即在压舌板进***腔后,示意患儿看见奶瓶,这时患儿就会有要奶吃的意向,自然的张口,从而解决了这个问题。
工作中,护士可以用患儿熟悉的易于理解的语言对其进行疏导,安抚,松弛紧张的情绪,使其对治疗过程有简单的认知,增加安全感;还可用肢体接触来沟通:如握手,抚摩患儿的脸,赞美起眼睛大而明亮等,使其有被关爱,被喜欢的感觉,会主动配合治疗。曾经有一位四岁的小女孩拒绝做鼻负压吸引置换治疗,护士就和她坐在一起,挨得很近,并拉者她的手,用很小的声音与她交流,把治疗的过程讲述一遍,结果小女孩就主动接受治疗了。护士不仅要有一颗爱心和耐心,还要有一颗童心,蹲下身来,拉近与患儿的距离,多鼓励,少批评,用“软硬兼施”的方法使其配合治疗,尽量避免使用强制措施,以免为再次治疗留下恐惧的心理体验[3]。
5.结论根据对患儿进行行为状况的判断,给患儿实施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强呼叫真诚与爱心来关爱每一个患儿,绝大多数患儿均能表现出较好的合作态度,与护士结下友情,并使护理、治疗等工作能够较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刘义兰,王桂兰,任小英等.优质护理的指征:住院患者观点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9***:641-643.?
[2]马文元,姜潮,医学心理学[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270?
[3]高蔚虹,儿童牙病诊疗中的人文关怀[J].医学与哲学杂志,2008,4:66
>>>下页带来更多的下载
[1]谢强,何兴伟. 耳鼻咽喉疾病常用刺灸法[A]. 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西药结合学会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专业委员会换届大会及第三次学术年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十七次学术交流会暨广东省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喉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西药结合学会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2011:9.[2]谢强,邓琤琤,杨淑荣,刘文杰,操建,张英,何兴伟,廖为民. 针刺运动疗法治疗急性创伤性喉炎120例疗效分析[A].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世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15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世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2009:4.[3]谢强,陈丹,龙平,陶波. 消肿散结利喉饮对声带息肉术后康复干预及声学分析[A].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世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15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世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2009:5.[4]谢强,陈丹,陶波,艾长生,何兴伟,廖为民. 针刀刺营微创疗法治疗慢性扁桃体炎60例临床分析[A].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世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15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世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2009:5.[5]谢强. 耳鼻咽喉科针灸疗法历史源流简述[A].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国针灸学会文献专业委员会.2009'中国针灸学会文献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国针灸学会文献专业委员会:,2009:4.[6]谢强. 针灸疗法在耳鼻咽喉科应用探析[A]. 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十六次全国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C].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2010:2.[7]谢强,魏小明,周思平. 旴江医学喉科“喉针”流派初探[A]. 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分会.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十九届学术交流会暨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分会第二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分会:,2013:2.[8]谢强,黄冰林,周思平. 论江西盱江流域是我国喉科的最早发祥地[A]. 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分会.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十九届学术交流会暨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分会第二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分会:,2013:3.[9]谢强,邓峥峥,杨淑荣,刘文杰,操建. 针刺开音1号穴为主治疗急性创伤性喉炎风热证120例的疗效分析[A]. 中国中医药大学、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华中医药杂志》编辑部.2006国际传统医药创新与发展态势论坛论文集[C].中国中医药大学、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华中医药杂志》编辑部:,2006:3.[10]谢强. 江西特色炮制中药在耳鼻咽喉科的临床应用[A]. 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专业委员会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喉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2007:4.[11]谢强,任元元,李唯钢,胡启煜. 转移兴奋灶针灸法为主治疗感音神经性耳鸣的临床察[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9,03:15-16+21.
银屑病易感染基因最新研究成果/银屑病临床护理论文/银屑病中医治疗进展,从血燥生风论治牛皮鲜,暂时想到的就这些反向,58论文上还有好多,你可以查查
皮肤性病科护理教学的几点体会 皮肤护理课包括的专业理论知识多,专业操作技能广泛,学院 非常重视基础护理和临床护理教学,所以要上好一堂生动的、高质量 的皮肤护理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关键。 皮肤科患者由于某些疾病病程较长,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病 人心理压力较大,且疾病表现在外,视觉上难以被旁人接受,更增加 了病人的心理负担,在皮肤护理教学中,学生往往有怕脏、怕传染的 心理而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 故在临床护理教学中既要让护理学生学 好皮肤病的基础理论, 又要做好病人的基础护理, 使病人舒适的同时, 也要注重与病人的交流,缓解病人的心理压力,放松心情接受治疗, 促进疾病的痊愈。现将皮肤科护理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1 培养和激发护理学生学习的兴趣 由于皮肤病总论概念性强,内容较单调。皮肤科外用药物多种 多样,为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带教时笔者将本科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 联系起来,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给学生展示外用药物 实物剂型时,先给学生观看美容霜、防晒霜、珍珠霜等,然后讲解其 组成、作用、适应证、用法及注意事项。在学习外用药物的剂型时, 先给学生拿一瓶水——溶液剂型,一袋炉甘石粉——粉剂,然后将炉 甘石粉倒入水中,形成洗剂,形象、生动地帮助学生记忆,从而激发 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皮肤专科护理操作较多,如湿敷、封包、封闭及 对创面处理等,应给予更多的耐心和讲解,可在操作示范后让护生从 简单到复杂操作[1-2],鼓励护生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到临床,自己先 寻找护理的方法。这样不但加深对皮肤科护理知识的理解,同时又能 有机地复习已学过的有关知识,使学习气氛活跃。 2 选课教学,教学相长 教学过程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是教和学的辨证统一。 传统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强调以传授知识、 经验和技能为目的, 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方向,突出重点,其优点是很明显的,但也存在 不少缺陷,如教学方法过死,教师授课中存在知识的灌输,这种灌输 式教学方式容易养成学生仅仅接受现成知识,被动学习的习惯。如此 培养出来的医学生可能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较好, 而创新精神和创造 能力不足,缺乏临床应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皮肤护理的学生 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要不断面对各种皮损, 甚至是几种皮损集中在同 一个体身上,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分析解决问题.如果不能学 生就没有积极性,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实践证明,根据教学大纲 和教学内容,选几节课,让学生讲讲,设置一定的情景,以直观、形象、 生动的方式,使学生融入到特定的情景中去,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 程,加深护生对系统理论的深刻理解和对实际操作的感性认识,设身 处地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3]。这样做不仅使讲课学生得到了锻炼, 其他同学听起来亲切、 可信, 而且学生的讲课方法对教师也很有启发, 有利于教师改进教法。 3 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皮肤性病学授课过程中充满了大量形态的描述,许多皮肤病 难以用语言、文字描述清楚。而皮肤性病中绝大多数疾病都有比较特 异的皮损,皮损的性质、形态、分布、排列是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所以对皮损的掌握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笔者合理安排教时间,尽 量在讲完典型临床表现之后, 即时给学生观看典型皮疹的图谱或者是 电视录像、幻灯片等,然后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导出该病护理要点。例 如。天疱疮的患者可能有水疱、脓疱、糜烂、渗出、结痂等多种皮损, 讲完后利用 3~5 分钟导入病例,请学生分析后说出其护理诊断和护 理要点。由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发言积极,最后由教 师总结、矫正。 4 注重沟通技巧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随着现代护理学的发展,护理模式由“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 护理模式发展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护理服务对象不 仅包括病人,还包括健康人群。新的护理模式对现代护理的教育手段 和教育方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4]。要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掌握沟通技巧,加强心理护理,体现人文关怀,才能收集第一手的临 床病例资料,这光靠良好的服务是不够的,因此要教会护生如何与患 者进行沟通,例如:在进行荨麻疹病例分析时,强调除了要告知患者 不要进食鱼、虾、蛋等过敏食物,还应与家属交往、沟通,不予患者 进食该类食物,避免一切可疑的诱发因素;面对病情比较特殊的如性 病患者,要事先准备好良好的沟通环境,在尽量没有第三者在场的情 况下进行沟通,解除思想顾虑,告诉患者要将病情如实告知医务人员 才能尽快治愈疾病,告知性伴侣应禁止性生活、注意隔离污染物。在 取得患者信任以后,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患者生活注意事项, 使患者坚持治疗,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5]。 参考文献: [1] 石 英 . 提 高 护 生 临 床 教 学 质 量 之 我 见 [J]. 局 解 手 术 学 杂 志,2003,12(1):6-7 .[2]林雪峰,刘凤琴.皮肤科护理带教模式的改革初探[J].哈尔滨 医药,2002,22(5):97. [3]王长远,秦俭,王晶,孙长怡.情景教学法在急诊心肺复苏教学 中的应用[J].实用预防医学,2007,6(3):927-928. [4]张瑞莹,孙亚男,刘君,等.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运用任务驱 动教学法的方法探究[J].中华护理教育,2008,5(3):109-110. [5] 孙 晓 英 . 皮 肤 科 护 理 带 教 方 法 探 讨 [J]. 卫 生 职 业 教 育,2004,19:139.
1.中国医师协会皮肤性病学分会过敏与临床免疫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皮肤分会免疫学组《光斑贴试验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中华皮肤科杂志2015 (参与)2.中国医师协会皮肤性病学分会过敏与临床免疫专业委员会《斑贴试验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中华皮肤科杂志2015 (参与)3.中华医学会皮肤分会免疫学组《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中华皮肤科杂志2014(参与)4.中华医学会皮肤分会免疫学组《荨麻疹诊疗指南》中华皮肤科杂志2014(参与);134:;123(11):4769-80(参与)7.兰宇贞,谢志强.敏感性皮肤研究进展.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12:199-2018.谢志强,兰宇贞.吡美莫司乳膏治疗女性面部敏感性皮肤的疗效及其神经源机制.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2;34:375-3789.谢志强,兰宇贞.外用他克莫司治疗男性肛门瘙痒症疗效及其神经源机制分析.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11:85-8710.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湿疹诊疗指南(2011)中华皮肤科杂志2011,44:5-7(参与);123(20):2883-2887112.谢志强.温度敏感型瞬时受体电位通道与皮肤神经源炎症和瘙痒.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38:409-41413.谢志强,杨高云,姜薇,徐敏丽.吡美莫司乳膏对成年女性面部皮炎快速抗瘙痒机制.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9;31:27-3014.谢志强,刘玲玲,杨高云,朱学骏.他克莫司软膏对特应性皮炎皮损角质形成细胞Toll样受体2和4表达的影响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8:420-42315.窦侠,刘玲玲,谢志强,陈连军,李丽,冯素英,谭国珍,阎明,朱学骏。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特应性皮炎疗效观察及患者生活质量评价.临床皮肤科杂志2006;35:50-5216.刘玲玲,窦侠,谢志强等.他克莫司软膏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疗效和安全性研究中华皮肤科杂志2005;38:608-61117.谢志强,刘玲玲,窦侠,闻卫兢,王娣,朱学骏.特应性皮炎皮损角质形成细胞NFkB表达及外用他克莫司对其的影响.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6:487-49018.谢志强,袁姗,王云,陈学荣.卡泊三醇与氯氟舒松联合外用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3;2:73-7519.谢志强,王爱琴,袁姗,李林峰,陈学荣.结节性皮肤狼疮粘蛋白病1例临床皮肤科杂志2003;32:87-8820.宋清华,潘满华,谢志强,袁姗,陈海龙,陈学荣.银屑病患者服用清血败毒丸后诱发红皮病3例临床皮肤科杂志2002;31:785-78621.王云,谢志强,袁姗,陈学荣,雷鹏程.Reiter病1例.临床皮肤科杂志2002;31:32522.王云,路雪艳,袁姗,谢志强等.艾滋病并发带状疱疹1例.临床皮肤科杂志2002;31:597-59823.谢志强,郑丹侠,梁力均等.抗核抗体阴性、IgE升高的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临床皮肤科杂志2001;30:260-26124.谢志强,陈学荣.迟发型超敏反应分型及其在变应性皮肤病中的意义。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1;27:27-3025.谢志强,陈学荣.特应性皮炎中的细胞因子异常与Th2细胞亚群优势。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9;25:139-14226.杨蓉娅,王文岭,部兴珍,谢志强,颜京斌.不稳定银屑病1例.临床皮肤科杂志1998;27:329-33027.谢志强,陈学荣,雷鹏程,钱玉昆.异位性皮炎皮损中单一核细胞CD4及Th2型细胞特征因子表达。临床皮肤科杂志1998;27:303-30428.白亚来,张春雷,曾灵芳,谢志强,李世荫.过敏性接触性皮炎反应中浸润T细胞类型研究。中华皮肤科杂志1997;30:251-2529.谢志强,陈学荣,钱玉昆.白细胞介素4在异位性皮炎中的变化。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6;28:447-44930.谢志强,老年慢性瘙痒患者管理:分类诊断与治疗.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第21次全国皮肤性病学学术会议,中国合肥, . 谢志强,如何处理慢性瘙痒:欧洲慢性瘙痒指南要点简介.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第20次全国皮肤性病学学术会议,中国杭州, .谢志强,如何处理特应性皮炎患者慢性瘙痒:从皮肤到大脑。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第18次全国皮肤性病学学术会议, pp 108-109, 中国北京, .兰宇贞; 谢志强。Schnitzler综合征1例。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第18次全国皮肤性病学学术会议, p 2, 中国北京, 2012.会议论文34.谢志强,温度敏感型瞬时受体电位通道:温度相关的精神物理学分子识别基础。中华医学会第15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 中国天津 2009 会议论文35. 谢志强,皮肤相关的自身炎症综合征 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 中国上海2008 会议论文
1.李淼,陈宇萍,王刚,李春英,等.从大容量人源噬菌体抗体库中筛选黑色素瘤特异性抗体,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5;21(5):范平申,李淼,高,等.疱疹性脓疱病合并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一例,临床皮肤科杂志。2004,33(10):620田,高,李淼。细胞内PCR扩增白癜风自身抗体基因。中华皮肤病学杂志,200033:563-,东街孙,李春英,中国。128(12):李春英高颖;53(3):春英丽、天问高、天问白癜风。(待出版)、大韩民国、沈阳、冰雪雅、立克、林、吕勇军、卢森堡、高雄;300(8):LiC、GaoL、YangL、LiM、LiuL、ZhangZ、LiuY、gaotafunctionalssingle-nucleotidepolymithminthecatech;31(9):马帅军、刘、亚杰、李苗、孟菊、祁先龙、廖文俊。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伴胃穿孔一例。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年10月:张世发,李淼,赵丽萍,刘超,王。包膜完整的肌肉脂肪瘤2例。中国麻风病和皮肤病杂志,中国。/faslggenesareasociatedwithriskofalopeciareatainachinesepopulation:63(2):肖旭、刘小燕、边媛媛、李妙。1320nm和1440nm非剥离点阵激光改善面部皮肤老化指数的定量分析。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1,22(5):291-4。我先来个漫画但通俗的解释,再来个更严谨的解释。漫画解读:希格斯场充满真空时,就像糖浆一样,所有感受到糖浆粘性的粒子都跑不快。希格斯场对应的粒子也会感受到糖浆的粘性,跑不快。但这真的是一种漫画式的解读,因为糖浆是耗散的,也就是说粒子在其中运动时会失去能量。这和牛顿力学中的粒子不同。牛顿粒子中的粒子满足牛顿第一定律,不会损失能量。然后我会给出更严谨的解释。希格斯场在某种意义上就像光子场,不止一个。光子场是电磁场,在空间上有取向,希格斯场在一个“内部空间”上有取向。当电磁场不为零时,它的取向破坏了空间的旋转不变性。当希格斯场不为零时,它在内部空间的方向会破坏对称性。在标准模型中,有四个希格斯场。当希格斯场的对称性被打破时,一个粒子在这个场中运动时会辐射和吸收这个场,就像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时会辐射和吸收电场一样。后者的结果是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加速,但希格斯场毕竟不同于电场,所以粒子辐射与希格斯场耦合,希格斯场吸收的结果就变成了质量。产生强作用的光子和胶子仍然保持零质量,因为它们与希格斯没有直接耦合,就像不带电的粒子在电场中不会加速一样。另外,在标准模型中,四个希格斯场都有对应的粒子,这些粒子中有三个被与希格斯场耦合的中间玻色子吃掉,中间玻色子变重。(比较技术化的形象说法是,在中间玻色子吃掉希格斯场之前,每个粒子只有两个自由度,和光子一样,有两种偏振。吃掉希格斯场后,每个粒子都有三个自由度,这是有质量的矢量粒子的特点。)三个希格斯粒子被吃掉后,剩下的一个就是一个有质量的希格斯粒子。我同意物理学家可以分为思想者和技术人员,但我不同意思想者的技术一般,尤其是以玻尔为例是错误的。玻尔后来关于量子论的文章,尤其是解释元素的文章,似乎有很多公式是给小孩子看的,因为这是当时量子论的特点。我看过玻尔的博士论文《毛细实验与理论》,里面有大量的偏微分方程的解法。当然,爱因斯坦不仅提出了爱因斯坦方程,还提供了一些严格解,尤其是引力波解,可见他的数学也是不可思议的。当然,与牛顿不同,他们并没有在数学领域开辟新的方向。在我看来,物理学家的分类可以有不同的思路。一分为:1。思想家,所有伟大的物理学家,包括实验物理学家如法拉第。2.建筑师,这是指那些对物理学做出了广泛而系统的贡献,但思想并不深刻的人。当代的例子有StevenWeinberg。过去就像庞加莱。3.一件事的大师,一生只做了一件大事,或者一个方向上的一系列事情,比如提出黑洞熵的贝肯斯坦,获得诺贝尔奖的卡巴亚希和莫斯卡瓦,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希格斯。4.普通科学工作者。另一种是根据其特点进行分类。1、物理直觉,如法拉第、海森堡、朗道。2.数学见解,如狄拉克和杨振宁。3.两者都有,比如牛顿和爱因斯坦。当然根据兴趣爱好,有的人喜欢基础问题,有的人喜欢实际问题(比如应用物理),有的人喜欢数学物理。鬼,或者说鬼域,魔鬼,幽灵,其实是不存在的。你不会在对撞机里撞出一个幽灵。任何物体都没有鬼。那么,粒子物理学家为什么要研究它呢?并给它命名?据我所知,第一个研究这个“粒子”的人是费曼。费曼可能是20世纪60年代研究量子引力的第一人。他在研究中发现,有时需要引入一个不存在的场,它的作用是在某种计算中抵消非物理项,而这些非物理项是由非物理场的分量引起的。比如电磁场,也就是光子场,有四个分量,但是光子只有两种,所以有些分量是非物理的。费曼用鬼场来抵消这些非物质成分。后来在1967年(这一年温伯格提出了弱电作用理论),前苏联人法捷耶夫和波波夫在路径整合上更为常见。地引入这种场。幽灵场看上去很高端,其实我们在多重积分中也可以遇到。例如,在一个D维多重积分中,假如被积函数只是一个变量,如径向坐标的函数,那么很多其他坐标就是多余的,我们可以用幽灵坐标抵消它们。幽灵场不满足Pauli自旋-统计关系。另外,物理学中还有一种幽灵态,也是非物理的,其几率幅是负的。幽灵态的发现更早。(1)暗能量李淼等人最近建议用超颖材料模拟加速膨胀宇宙,并指出Casimir能量可能就是暗能量,至少是暗能量的一部分,前者可能用超颖材料来测量。如果他们的预言是正确的,将带来对暗能量理论的极大推动。(2)微波背景辐射谱和暴涨宇宙用时空测不准解释微波背景辐射谱和暴涨宇宙。李淼和他的学生研究了弦论中时空测不准带来的对微波背景辐射功率谱的影响,发现谱指数的跑动可以用非对易暴涨模型来解释,这方面的研究引起了很多同行的后续研究,前面已经提到了这些工作的影响。李淼最近还在考虑一个长弦驱动暴涨的模型,这个工作一旦完成可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两位作者完成发表的3篇文章被他人引用了200余次.(3)全息暗能量模型李淼的全息暗能量模型是第一个可以用来拟合实验数据的基于全息原理的暗能量模型,文章发表以来受到广泛关注,许多国际和国内同行作了后续研究。作者及其合作者在这方面完成论文4篇,总引用次数已达1000次。(4)宇宙学矩阵模型如何在随着时间变化的背景之下研究弦论一直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重要问题。最近,一些特别背景下的矩阵模型被提了出来,李淼等人在这方面已经完成的3篇文章,引用次数90余次。(5)弱引力猜想弦论中原则上存在多少真空,弦论能不能实现甚至“预言”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以及其中的参数数值、一些宇宙学参数?这些问题是目前弦论的中心问题。为了对弦论的预言范围作出限制,最近Arni-Hamed等人提出弱引力猜测,在某种意义上,引力与任何其他规范长程力相比总是最弱的力。李淼等人的研究工作指出,将一个4维理论下降到低维,这个猜测很容易得到一些简单的证明。最近,他们将这个猜想推广到有正的宇宙学常数(暗能量)情形,并提出了一个新的猜想:一个标量场的耦合常数也会受到弱引力的限制。由于这些工作和弦论的唯象研究相关,可以预见,这个方向将成长为一个重要方向。
鼻咽癌到底是怎么来的?与这5个原因有关
在攻克癌症的征途上,这些年来,姚开泰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上先后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上都有影响的肿瘤学专家。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理事长Sawyer博士直言不讳地称赞:“他是我在中国找到地一位可以信赖地合作伙伴。”1990年,他们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EB病毒感染者的鼻咽癌细胞株,并对细胞株的EB病毒基因进行了研究,提出鼻咽癌的EB病毒可能有其特殊类型,为研究鼻咽癌何EB病毒的关系,提出了新的探索方向。文章列表:1、cDNA阵列和微阵列在鼻咽癌发生机制中的应用.pdf2、中西医结合发展与现代科技交叉(续)——从基因组和肿瘤研究的进展瞻望中西医结合.pdf3、克隆羊技术在肿瘤研究中的意义.pdf4、瘤基因和抑瘤基因的表达和破坏在哺乳动物发育和肿瘤形成中的作用.pdf5、瘤基因和抑瘤基因表达和破坏在哺乳类发育和肿瘤形成中的作用.pdf6、瘤基因研究的某些进展.pdf7、细胞周期调节分子机制与肿瘤发病.pdf8、鼻咽癌产病因学研究的现状与瞻望.pdf9、鼻咽癌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纪念湖南医科大学80周年校庆).pdf10、、、Effects ofdifferentconcentrationsofaminoacidsintheculturemediumonpreimplantationmouseembryodevelopmentinvitro13、Expression,lossofheterozygosity,、、、Isolationanddetectionoflabel-retainingcellsinanasopharyngealcarcinomacellline17、Lentivirus-mediated
[1]黄玮俊 李彩霞 拉布 周雁 黎培兴 胡彬 普布卓玛 格桑卓嘎 方积乾 王一鸣.藏族人群15号染色体中心粒区域基因的高精度连锁不平衡和单体型图谱及其与汉族人群的比较[J].科学通报,2006,51(3):283~[2]王蓓 高海莲 刘雪琴 郝元涛 冯桂兰 方积乾.WHO生存质量量表老年模块在我国前列腺增生症患者中的适用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8):687~[3]凌莉 刘军 韩璐 唐广心 方积乾.广州市农村流动人口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6,32(2):1~[4]王心旺 方积乾.广东省居民健康、伤残、死亡三者间的量效关系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4):445~[5]郝元涛 方积乾 宋心远 朱淑明 吴少敏.非线性因子分析模型参数估计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2006,23(2):108~[6]王心旺 方积乾.基于混合正态模型的糖尿病住院病人医疗保险设计[J].中国卫生统计,2006,23(2):118~[7]李彩霞 黎培兴 方积乾.传递不平衡的对称性检验的适用性[J].中国卫生统计,2006,23(1):16~[8]颜杰 相丽驰 方积乾.灰色预测模型及SAS实现[J].中国卫生统计,2006,23(1):75~[9]何春 方积乾.极大似然估计和拟极大似然估计模拟之比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6,23(1):114~[10]郝元涛 方积乾 Power MJ 吴少敏 朱淑明.WHO生存质量评估简表的等价性评价[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2):71~[11]刘清海 方积乾.医学期刊统计学误用现状、趋势与对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4):549~[12]赵利 刘凤斌 梁国辉 陈金泉 方积乾.中华生存质量量表的信度和效度[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8):1~[13]王心旺 方积乾.基于分类风险模型的最优奖惩系统设计及在特定疾病保险中的应用[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6,8(3):185~[14]麦劲壮 李河 方积乾 刘小清 饶栩栩.Meta分析中失安全系数的估计[J].循证医学,2006,6(5):297~[15]李彩霞 黎培兴 方积乾.家系数据紧密连锁位点的单体型频率估计[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4(3):9~[16]凌莉 刘军 韩璐 唐广心 方积乾.广州市流动人口的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39(6):395~[17]王心旺 杨哲 方积乾.广东省卫生行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产出效益分析[J].广州医学院学报,2005,33(1):9~[18]万崇华 方积乾 汤学良 张灿珍 卢玉波 孟琼 高丽.SF-36量表用于肝癌患者生活质量测定的效果评价[J].肿瘤,2005,25(5):492~[19]李彩霞 黎培兴 关永源 方积乾.离子通道的混合密度参数估计与状态判别[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5,24(6):62~[20]颜杰 党容 方积乾.配对设计两组多分类频数分布的比较方法[J].中国卫生统计,2005,22(5):306~[21]颜杰 谢薇 方积乾.SPSS中随机抽样的精确实现[J].中国卫生统计,2005,22(4):255~[22]匡莉 方积乾 徐淑一.医院规模经济与成本函数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2005,22(3):111~[23]金华 方积乾.多维协变量具有测量误差的结构回归模型[J].生物数学学报,2005,20(1):77~[24]刘清海 方积乾.医学论文统计学报告指南的综述与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16(4):448~[25]黄玮俊 李彩霞 陈素琴 孙健冬 周雁 方积乾 王一鸣.中国汉族人群15号染色体中心粒区域5个基因的高精度单倍型及单倍型域构建[J].科学通报,2004,49(7):649~[26]李彩霞 黎培兴 关永源 方积乾.单离子通道潜在信号的马氏距离判别[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3(3):111~[27]王心旺 刘淑霞 方积乾.健康期望寿命的综合评价[J].广州医学院学报,2004,32(4):29~[28]王心旺 杨哲 方积乾.糖尿病保险费精算模型研究[J].广州医学院学报,2004,32(3):7~[29]王心旺 杨哲 方积乾.广东省居民6种疾病负担研究[J].广州医学院学报,2004,32(2):21~[30]杜勇 李幼姬 李彩霞 郭辉 JosephCKLeung ManFLam 杨念生 黄锋先 方积乾 PatrickHMaxweⅡ 黎嘉能 王一鸣.Uteroglobin基因G38A多态性与IgA肾病相关关系[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4,25(3):200~[31]赵利 陈金泉 梁国辉 刘凤斌 方积乾.因子分析法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研制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11):965~[32]郝元涛 孙希凤 方积乾 吴少敏 朱淑明.量表条目筛选的统计学方法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2004,21(4):209~[33]何春 方积乾.多维平均处理效应极大似然估计的模拟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4,21(4):97~[34]颜杰 李彩霞 曾芳芳 方积乾.如何控制SAS结果的输出[J].中国卫生统计,2004,21(2):119~[35]张晋昕 方积乾 凌莉 陈雄飞 党容.基于预报效果的ARIMA模型筛选[J].中国卫生统计,2004,21(1):6~[36]颜杰 李彩霞 方积乾 丁守銮.完全随机设计两组t检验与秩和检验的功效比较[J].中国卫生统计,2004,21(1):10~[37]刘颜 李一明 伍友春 方积乾.深圳市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18(10):41~[38]孙希凤 郝元涛 方积乾.老年人生存质量量表条目的初步筛选[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7):455~[39]李彩霞 黎培兴 关永源 方积乾.单离子通道潜在信号的阈值[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4,17(4):294~[40]刘凤斌 方积乾 王建华.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探讨[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4,15(4):290~[41]刘颜 李一明 伍友春 方积乾.深圳市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5):576~[42]赵利 刘凤斌 梁国辉 方积乾 林丽珠 陈金泉.中华生存质量量表的理论结构模型研制探讨[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6):3132~[43]金华 何春 方积乾.可交换条件下的结构回归模型[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2(3):4~[44]黎培兴 李彩霞 方积乾 关永源.单离子通道的隐马氏模型与状态的还原[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2(2):9~[45]方积乾 宇传华.第十三讲 如何处理随访资料[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3,37(1):63~[46]王心旺 杨哲 刘淑霞 方积乾.广东省居民健康期望寿命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3,24(3):F002~[47]王心旺 方积乾.健康-疾病负担测量与医疗保险精算方法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23(6):1~[48]凌莉 方积乾.三级医院病人就诊流向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03,23(3):11~[49]孙希凤 方积乾.老年人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3,22(8):508~[50]陈雄飞 董晓梅 汪宁 方积乾.多因子共线性的主成分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03,20(4):212~[51]郝元涛 方积乾.证实性因子分析在量表等价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2003,20(3):130~[52]张晋昕 方积乾 赵晓华 陈雄飞 凌莉.医学时间序列谱分析中的日历因素及修正方法[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11):690~[53]倪涛洋 黎黎 刘颜 方积乾 关永源.时间序列数据记忆性的判别方法[J].生物数学学报,2003,18(4):502~[54]何春 方积乾.可交换条件下多维结构回归模型总体平均处理效应的估计[J].生物数学学报,2003,18(3):321~[55]许宗利 方淯靖 方积乾.多元性状同胞对连锁分析方法及其在原发性高血压基因定位数据中的应用[J].生物数学学报,2003,18(2):176~[56]许宗利 方积乾.一般家系二分类性状的贝叶斯连锁分析方法[J].生物数学学报,2003,18(1):15~[57]郝元涛 方积乾.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等价性评价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3):338~[58]郝元涛 方积乾.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院统计,2003,10(4):240~[59]方积乾 王显红.骨密度测量的统计质量控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3,9(3):273~[60]许宗利 方积乾.适宜于连锁分析文献的Meta分析方法[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2,36(3):196~[61]刘凤斌 方积乾.医学教育与生存质量[J].现代预防医学,2002,29(2):206~[62]周旭毓 方积乾.Gibbs岳样在HBV、HCV感染与肝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meta分析中的应用[J].中山医科大学学报,2002,23(3):165~[63]凌莉 方积乾.调整资源结构后医院的成本效益评价[J].中国卫生统计,2002,19(4):214~[64]周旭毓 方积乾.Meta分析中随机效应模型的Gibbs抽样及其应用[J].中国卫生统计,2002,19(4):204~[65]方积乾 周凤琼 等.试论医院服务质量的评价与保障[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10):630~[66]凌莉 方积乾.卫生资源供给结构调整的方法学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6):351~[67]郑迎东 方积乾.含有重度缺失的多维时间序列补缺方法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中国公共卫生,2002,18(1):118~[68]凌莉 方积乾.世界卫生资源配置模式探讨[J].卫生软科学,2002,16(2):34~[69]方积乾 柳青.我国恶性肿瘤筛查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肿瘤,2002,11(1):10~[70]凌莉 方积乾.病人就诊流向及医疗费用的变化[J].中国医院统计,2002,9(4):219~[71]宇传华 方积乾.骨质疏松症临床试验设计的统计学要点及相关问题[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2,8(2):183~[72]周旭毓 方积乾.Meta分析的常见偏倚[J].循证医学,2002,2(4):216~[73]方积乾.肿瘤筛查之我见[J].抗癌,2002,(2):32~[74]高桂明 方积乾 等.肿瘤发病人数估计的分层捕获—再捕获方法[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3):223~[75]金华 方积乾.因果推断中的混杂控制[J].生物数学学报,2001,16(3):362~[76]郑迎东 方积乾.空气污染与健康时间序列资料的传递函数模型的识别和建立[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1,14(4):292~[77]方积乾 郝元涛.生存质量研究的设计与实施[J].中国肿瘤,2001,10(2):69~[78]郝元涛 方积乾.生存质量研究资料的统计分析[J].中国肿瘤,2001,10(2):72~[79]凌莉 方积乾.肿瘤发病和死亡资料的时间趋势分析[J].中国肿瘤,2001,10(1):24~[80]凌莉 方积乾 等.骨密度检测质量控制研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1,7(3):281~[81]许宗利 方积乾.连锁分析研究的Meta分析方法[J].生命科学研究,2001,5(4):308~[82]杨哲 方积乾.广东省卫生人力供需现状评价[J].中国卫生统计,2000,17(4):224~[83]万崇华 方积乾.纵向资料分析的衍生变量法及其在生命质量资料分析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16(4):255~[84]秦学军 方积乾.随机漂移亚群体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的假定及在DNA指纹数据中?…[J].生物数学学报,2000,15(2):227~[85]金华 方积乾.空气污染对小学生肺功能水平的个体效应估计[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0,13(4):330~[86]万崇华 方积乾 等.FLIC量表用于肝癌患者生命质量测定的对比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9(5):321~[87]万崇华 方积乾.WHOQOL—100量表用于药物成瘾者生命质量测定的对比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9(4):241~[88]方积乾 万崇华.生存质量研究概况与测定量表[J].现代康复,2000,4(8):1123~[89]郝元涛 方积乾.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中文版介绍及其使用说明[J].现代康复,2000,4(8):1127~[90]凌莉 方积乾 刘颜 柳青 汤泽群 傅承主 杨哲 张寿生.卫生资源配置的区域分类标志值测算方法[J].中国卫生资源,2000,3(2):85~[91]杨哲 张寿生 汤泽群 傅承主 方积乾 柳青 凌莉 刘颜.广东省卫生人力供需现状评价[J].中国卫生资源,2000,3(1):13~[92]万崇华 方积乾.生存质量作为时变协变量的Cox回归分析及应用[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9,33(3):143~[93]洪明晃 方积乾.试论肿瘤“早诊方法”的流行病学与临床意义[J].中华肿瘤杂志,1999,21(1):73~[94]方积乾 张敏瑞.医学论文中常见统计错误及其纠正[J].中山医科大学学报,1999,20(4):314~[95]万崇华 方积乾.纵向生命质量资料分析的Markov过程法及其应用[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9,20(3):162~[96]赵会仁 方积乾.细胞膜K离子通道的动力学模型的参数估计[J].锦州医学院学报,1999,20(1):27~[97]方积乾 刘向明.离子通道门控动力学研究[J].中山医科大学学报,1999,20(1):9~[98]万崇华 方积乾.纵向资料的裂区设计方差分析法及其在吸毒者生命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数理统计与管理,1999,18(1):1~[99]林爱华 方积乾.两地孕产妇产前检查方案的成本效果比较[J].中国卫生统计,1999,16(3):157~[100]方积乾 郝元涛.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中文版的信度与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4):203~[101]刘颜 方积乾.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的信息管理[J].医学信息(云南),1999,12(8):30~[102]孙晓武 方积乾.测量误差非线性职业暴露效应模型参数估计的MCMC方法[J].数理医药学杂志,1999,12(2):110~[103]林爱华 方积乾.两地孕产妇产前检查方案的成本效果比较[J].中国医院统计,1999,6(3):148~[104]杨哲 方积乾.广东省医院床位供需现状评价[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999,(12):638~[105]洪明晃 方积乾.肿瘤的分层分析和分层治疗[J].中华肿瘤杂志,1998,20(5):373~[106]洪明晃 方积乾.应用无复发生存率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进行肿瘤预后的评价:附411例鼻咽癌…[J].癌症,1998,17(2):118~[107]秦学军 方积乾.随机漂移亚群体的两种模拟结果的比较[J].生物数学学报,1998,13(3):354~[108]刘向明 方积乾.PC12细胞钾离子通道门控动力学随机建模与参数估计(Ⅰ)[J].生物数学学报,1998,13(3):372~[109]秦学军 方积乾.亚群体DNA指纹结构的模拟及参数估计[J].数理医药学杂志,1998,11(3):229~[110]万崇华 方积乾.MOS SF—36量表用于药物成瘾者生命质量测定的对比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8,7(4):260~[111]万崇华 方积乾.肝癌患者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的制定与考评[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8,7(3):170~[112]万崇华 方积乾.同一时点生命质量资料分析的TOPSIS法[J].中国医院统计,1998,5(3):134~[113]洪明晃 方积乾.无复发生存率和无转移生存率在肿瘤研究中的作用[J].中华肿瘤杂志,1997,19(3):239~[114]方积乾 柳青.医学研究生统计课程综合改革探讨[J].中国卫生统计,1997,14(6):55~[115]柳青 方积乾.鼻咽癌疾病自然史的随机模型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1997,14(4):12~[116]史明丽 方积乾.模糊综合评价法在社区人群生存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统计,1997,14(4):28~[117]万崇华 方积乾.药物成瘾者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的制定及其考评[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7,6(3):169~[118]方积乾 刘向明 刘士光 胡性本.离子通道门控动力学的随机建模[J].自然杂志,1997,(2):86~[119]傅承主 方积乾.鼻咽癌筛查资料中无发病数据的分析方法探讨[J].中国卫生统计,1996,13(6):32~[120]方积乾 廖瑞端.成对相依资料的回归方法[J].中国卫生统计,1996,13(4):1~[121]刘向明 方积乾.离子通道开放状态检测法的计算机模拟研究(Ⅰ)[J].生物数学学报,1996,11(2):60~[122]方积乾 陈和年.医学研究中logistic回归模型的正确应用(二)[J].中国卫生统计,1993,10(5):61~[123]方积乾 陈和年.医学研究中logistic回归模型的正确应用(一)[J].中国卫生统计,1993,10(4):54~
《鼻咽癌的最新研究与对策》主要内容包括,鼻咽癌的基本知识,鼻咽癌的临床表现、检查与诊断,鼻咽癌的中西医治疗方法,鼻咽癌的中医药治疗现状,治疗鼻咽癌的中药及药效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鼻咽癌的生物、基因和抗血管生成疗法,鼻咽癌的护理与预防,鼻咽癌的预后与影响预后的因素等。
啊,我也想知道,真的很头大啊...
(此为绪论的主要内容,从古代文献考察而得)温病学在祖国医学中是一门年青的学科。然而做为一门学科来讲,则有着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了解其发展概况,可加深对本学科的认识。温病学起源于战国时期的《内经》,到秦汉晋唐时期,温病皆隶属于伤寒范围。经过两宋金元时期的变革发展,温病始脱离伤寒藩篱;时至明清,才逐步总结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诊治方法,从而形成一门新兴的临床学科。综观中医的发展史,温病学的发展大体经过了以下三个时期: (战国—晋唐时期)据医史考证,温病学起源较早。古代由于生产水平、科学水平低下,再加上其他社会原因,诸如战争、饥荒等,使许多温病广泛蔓延,温邪日益猖獗,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祖国医学的温病学说便在与疾病斗争中产生出来。从现存医著分析,从战国到秦汉时代,可以作为温病学说的萌芽时期。在此时期中,虽然还没有堪称温病学专著的医籍出现,但是人们对温病怎样进行防治的认识已经开始萌芽,有不少科学设想和具体经验散见在有关医书中,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1、秦汉时代对温病学理论的初步认识(主要见于《内经》、《难经》、《伤寒论》)(1)对温病概念的认识:当时认为,温病隶属于伤寒,是伤寒中的一个类型,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内经》:“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内经》时未明确提出温病病名,称之为热病)《难经》:“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伤寒分广狭二类,广者即包括上述五类,狭者即上述五种之一的伤寒。《伤寒论》认为:温病是伤寒中的一个类型。“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2)对温病病因的认识:《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原始病因是寒邪伏寒化温寒邪化热而成温病(3)对温病证候的认识:热象偏重,突出了温病的温热特性。《素问·评热病论》“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急,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伤寒论》第六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扼要叙述了温病的症状,对后世论述温病的证候和治疗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热象偏重:虽对温病的证候描述不完全,不准确,但对证候的基本特点已有所了解)(4)对温病的治疗认识:《内经》“热者寒之”,“温者清之”,虽不是针对温病而言,但对温病治疗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伤寒论》虽未明确指出温病的治疗原则,但论中所述的清热、攻下、养阴等,对温病的治疗有实际意义和启发作用。如白虎汤,可直接用于温病气分胃热证,攻下的调胃承气汤变化为五承气汤(牛黄、导赤、增液、宣白、桃仁等)此外,麻杏石甘汤,茵陈蒿汤,栀子豉汤,葛根芩连汤等,对于温病治疗学的形成有深刻的影响,至今仍为临床所用。另外,秦汉时代对温病的预防也有一鳞半爪的记载,此处不一一叙述。2、晋唐时代对温病病因的探索和防治方剂的创制秦汉后到了晋唐时代,在整个中医学界,医学的发展是对方药的整理,此时方书较多,在医理上无重大突破,温病学的发展情况也是如此。(1)病因的认识:葛洪《肘后备急方》:“岁中有厉气兼挟鬼毒相注,名曰温病。”认识到温病的病因是一种特殊的致病因素,不同于其它病因,这种特殊的物质疠气,致病传染性强。至于鬼毒,葛洪出生于道家,故认为有鬼毒作用。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认识到:温病是“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不同于一般病因的致病因素也是一种特殊的致病物质。以上这二种认识,对后世吴又可“疠气学说”有很大指导意义。(2) 方剂的创制从治疗学方面丰富了温病学的内容葛洪《肘后备急方》、孙思邈《千金要方》、王焘《外台秘要》记载了许多预防和治疗温病的方剂。例如:黑膏方——治温毒发斑 萎蕤汤——治风温(滋阴解毒)大青汤——治温病热盛阴伤太乙流金散——烧烟熏辟温气(空气消毒)黑膏方:生地黄、豆豉、猪膏(猪肤)萎蕤汤:白薇、麻黄、独活、杏仁、川芎、甘草、 木香、石膏大青汤:大青叶、阿胶(滋阴清热)太乙流金散:雄雌黄、矾石、鬼箭羽、羚羊角(以上几个方子,突出了清热解毒,为温病治疗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以上通过对《内经》、《伤寒论》、《肘后方》、《千金方》等对温病的论述可知,此时虽对温病的因证脉治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理论简单、朴素、零散缺乏系统,未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仍属伤寒范畴。总结概括此时期:A、对温病的病名、病因、证候防治有了初步认识B、概念上温病隶属于伤寒C、对温病的认识理论简朴缺乏系统但我们从温病学说发展的过程来看,这个阶段是个良好的开端。温病学说思想一经产生,就为后世继续发展这门学科开辟了正确道路。唐代是我国经济繁荣时代。唐代以后,南方地区,长江流域一带,逐步得到开发,城市兴建,人口集中,交通便利,商业繁荣,海外交通频繁,因此疾病传播类型增多。宋代民族斗争激烈,战争频繁,人民生活极端困苦,外感热病随之增多,流行传染更加残酷,使得医家们有更多实践机会。医家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了新的治疗经验,认识到《伤寒论》的辨证治疗方法,用于治疗温病,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同时因为药物的发现日益增多,所以有条件提出发展和改革的主张,使温病学进入成长发展时期 (两宋金元)1、治疗学上的新突破① 宋代朱肱擅长灵活运用经方:朱肱首先提出运用经方不能墨守成规,{因时因地因人因病}灵活加减随证变化。② 金元刘河间强调热病治宜寒凉:金元时期,百家争鸣学术活跃。刘河间首先打破《伤寒论》表证必须用麻桂辛温解表的方法,认识到很多外感病滥用辛温解表,足以误人。提出治疗热病:A、创新论――六气皆从火化,六经传变皆是热证;B、立新法——寒凉清热为主,法当表里两解;C、制新方――防风通圣散,双解散等表里双解剂。突破了发表不离麻桂的常规,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较朱肱前进了一大步,为后世建立以寒凉清热药为中心的温病治疗学打下了基础,是温病学发展史上一大转折。故后世有“伤寒宗仲景,热病崇何间”之说。③罗天益对温病证治作了规律性提示:《卫生宝鉴》即按热在上焦、中焦、下焦以及在“气分”、“血分”不同部位而分证、制方用药,但未把症状系统归纳,以后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皆受之影响。3、理论上的新进展(1)宋代郭雍对病因学说的阐发:宋代郭雍《伤寒补亡论》认识到:发于春季的温病既有冬伤于寒至春而发、也有感受春季时令之邪而发,后世认为温病有伏邪、新感两类,实即导源于此。(2)元代王安道对寒温之异的辨析:元末王安道《医经溯洄集》对温病的病名、病理,治则有独特的见解,对寒温的辨析很重要。A、病名:温病不得混称伤寒B、病理:温病与伤寒发病机理迥然不同,温病属里热外发、怫郁于表C、治疗:清里热为主,解表兼之他的看法,划清了寒温界限,为温病学说脱离伤寒,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故吴鞠通称他“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从以上所述,宋代的朱肱、郭壅及金元时期的刘河间、罗天益、王安道等医家的论述可知,此时对温病的认识逐步深化,在理论和治法上都有了新的进展和突破,为后世温病学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所以说是成长阶段。总结此期:1、理论上的进展: 提出温病病因的不同看法及从病名、病机和治疗上区分伤寒和温病。2、治疗学的突破:主张灵活运用经方、强调热病的治疗以寒凉为主 ,提出外感病因按邪在三焦气血制方用药。两宋金元后,到了明清,温病学的发展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温病学家辈出,温病学专著丛现,对有关温病学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研讨,终于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温病学的发展进入了成熟时期。 (明清)这一阶段,以吴又可《温疫论》和清叶天士《温热论》、薛生白《湿热病篇》、吴鞠通《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温病学家及温病学专著为标志,有关温病的理法方药已有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从而形成了新的专门独立学科———温病学。1、明代温病学的主要成就(1)明代汪石山首创“新感温病”说,丰富发展了温病发病学内容金元以前,论述温病者大多以《内经》、《伤寒论》为据,“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伏气温病”。在成长阶段已谈到宋·郭雍已认识到发于春季的温病,既有冬寒伏而后发,亦有感受春季时令之邪而发。但他未直接提出“新感温病”之说。为清代温病学家认识到春夏秋冬皆有感而即发的温病,有较大推动和启发作用。(2)明末吴又可编著《温疫论》,创立温疫辨证施治理论吴又可身处崇祯末年,正适温疫流行。他根据实践体会,编写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温疫论》。他在书中创造性提出了温病不同于伤寒的一些独特见解。其学术成就表现在:Ⅰ、论述了温病与伤寒的不同,大胆提出“守古法,不合今病”的独特见解。Ⅱ、首创“疠气”学说,脱却“六淫”致病因素圈子,丰富和发展了温病病因学说。他说“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温疫是感触疠气而引起,邪从口鼻而入,伏匿膜厚,迨其溃发则有九种传变。温疫有强烈的传染性,“无问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Ⅲ、在治疗上强调以祛邪为第一要义,提出“客邪贵乎早逐”“邪不去则病不愈”。并创疏利透达之法。如:a、发病初起,即用达原饮疏利透达膜原(达原饮:槟榔、厚朴、草果仁、知母、芍药、黄芩、甘草)b、中期邪已陷胃,用三承气汤专主下夺,以邪尽方止(大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小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c、 后期重在滋养津液,清解余邪。如用柴胡清燥汤、蒌贝养荣汤、清燥养荣汤等扶正祛邪。(柴胡清燥汤:柴胡、黄芩、陈皮、甘草、花粉、知母)(蒌贝养荣汤:知母、花粉、贝母、瓜蒌实、桔红、白芍、当归、紫苏子)这些认识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观点和依据,不仅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一重大创见,且至现在仍不失其先进的科学思想。清代戴天章《广温疫论》、刘松峰的《松峰说疫》、余师愚《疫疹一得》、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均皆论述温疫,都是受到吴氏思想的影响。(3)明末清初喻嘉言提出瘟疫防治新见解,创立秋燥致病新理论:并倡温疫分三焦论治:Ⅰ、喻嘉言对温疫的防治有新的认识喻氏认为“未病前饮芳香正气汤,则邪不能入,此为上也。”邪即入,则以逐移为第一义: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沤,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以解毒这对后世运用芳香化浊法和吴鞠通三焦辨证都有一定的启发作用。Ⅱ、撰写《燥气论》,提出秋伤于燥之说(创秋令燥热为病之论)喻氏认为,《内经》中只有春伤于风、夏伤于暑、秋伤于湿、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等论述,而没有论及燥气,不够全面。于是撰写《燥气论》,补充了秋伤于燥之说,并自订清燥救肺汤治疗燥病的主方,这确是发前人所未发。对温病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清代四大温病学家的杰出成就:清代温病学的发展已盛行大江南北,温病学在理论证治上形成完整体系。使温病学趋于成熟的,是以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医家确立了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纲领为主要标志。其中叶天士是温病学发展史上建立完整体系的杰出代表,有“温热大师”之称。他们的贡献是:(1) 叶天士建立了温病因证脉治的独立体系:叶天士的最大贡献,是建立了温病学的独立体系。可以说没有叶天士的贡献,就没有今天的温病学。其代表著《温热论》、《三时伏气外感篇》。叶天士,名桂,字天士,号香岩,又号上津老人,清代吴县人,原籍安徽歙县,先世迁吴。叶氏生于世医家庭,少年时,日至学塾读书,晚归则由父授以医学,受家庭熏陶颇深,十四岁时,其父去世,叶氏随其父门人朱某习医,十分好学,凡闻某医善治某证,拜师,学后更以他师,从12—18岁,拜十七师,从而吸收各家之长,加上生性聪颖,又能刻苦钻研,故得以融会贯通,学业猛进而自成一家。叶氏生平诊务繁忙,无暇著述,现在流传的几种叶氏著作系其门人或后人整理而成,另有伪托叶氏之名者,如《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叶氏医案存真》等为其门人或后人整理而成。较能真实反映叶天士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温热论》是叶氏学生顾景文据其口授整理而成,是温病学理论奠基之作。叶氏建立温病学独立体系具体表现在:A、阐明了温病的主要类型及其发生发展机理:如《三时伏气外感篇》按季节划分类型,分新感、伏气三时:春乃春温风温、夏即暑病、秋则燥病,综合有新感有伏气。现在我们教材上的四时温病基本上是按叶天士的思想来划分的。B、创立了“卫气营血”温病辨证理论:为温病学确立了理论基础,是继《伤寒论》六经辨证之后,在热性病辨证施治体系方面的一个创造性发展。卫气营血不是叶天士的主观想象,而是客观实际,符合卫气营血的病理变化C、发展温病的诊断方法:伤寒、金匮重视脉象,叶天士创辨舌验齿。对辨舌验齿、辨斑疹白陪有独到心得,对舌象论述详细简明。陈泽霖说:真正舌象有研究价值的是叶天士的辨舌。例如:烧伤病人开始表现为黄苔,热毒炽盛,当舌质绛时,热入营血,将要出现败血症。D、确立了温病的治疗大法:“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此外他的《临证指南医案》、《三时伏气外感篇》等也是临床经验的结晶,实用价值较大,为后代医家所推崇。(2) 吴鞠通充实发展叶氏学说,丰富温病的证治内容:吴鞠通为清代江苏淮阴人,少习儒学。19岁时,其父患病而死,认为不能医治父病,简直无颜立于天地之间,故慨然弃举子业,专事方术。23岁时其侄儿患温病,“请诸医其于温病治法,未之闻也。”至最后身发黄而死。,当时吴氏因初学医,故“未敢妄赞一词”,但此事激发了吴鞠通钻研温病的决心。26岁时,到北京检校《四库全书》,从而得以阅读大量先贤医著。在广泛钻研医学书籍的同时,尤对叶氏《临证指南医案》深入细致,分析研讨,又结合具体病例认真揣摩,附以自己的见解和经验,编著了《温病条辨》一书。该书是一部系统论述四时温病的专书(共列238法,198首方),此书不仅收取了前贤在温病学方面的成就,犹其使叶氏温病学说系统化、理论化,从而便于学习推广运用,而且在温病的理论、治法、处方、用药等方面都有所发展和提高。吴氏在温病学方面的贡献集中体现于《温病条辨》中,具体表现于:A、创立了三焦辨证,完善了温病的辨证体系叶天士创卫气营血辨证纲领,对于明确温病不同阶段和层次的辨证治疗,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卫气营血尚不能确切的反映出与病变脏腑的关系,因而仅有卫气营血辨证还不能满足温病临床的实际需要。吴鞠通则以三焦来归纳温病错综复杂的辨证表现。凡心肺之病属上焦、脾胃之病属中焦,肝肾之病属下焦。三焦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互为经纬,共同构成了温病的辨证理论体系B、阐明温病的病机传变,提示了温病的发展规律吴氏提出温病“始上焦,终下焦”“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总结了多种温病的病理发展规律。C、创制了治疗大法,丰富了温病治疗学内容“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非轻不举形容药性轻清、非平不安形容药性平和、非重不沉形容药性重坠。上焦部位最高,而近于表,所以治上焦的病,宜用如羽毛那样轻清升浮之品,否则药过病所;中正平和如秤杆之平衡,中焦处于上、下焦之间,是升降出入的枢纽,故中焦有病用药须不偏不倚,即不能用上焦轻清升浮,又不宜用下焦滋腻潜降;下焦部位最低,而偏于里,用药须重浊,犹如秤砣那样沉重之品,才能直达病所。(3) 薛生白编撰专著,系统论述湿热病的因证脉治《湿热病篇》专论湿热病证的辨证施治。薛氏为江苏吴县人,与叶天士同时同地。相传与叶天士互为矛盾,有扫叶山庄,扫叶老人之称。薛氏博学多才,兴趣广泛,能画善诗,与诗词理论家袁枚是莫逆之交,所著诗文甚富,《随园诗话》。性格高雅,淡于功名,朝廷两征鸿博而不就,潜心于歧黄医学之术,以医为毕生之业。他的代表作《湿热病篇》对湿热病证的论述,详尽而精辟,药证俱备,无论处常处变,皆有证可辨,有法可循,是温病学发展史上,系统而完整地阐述湿温证治的最早文献。对掌握湿热病的辨证施治,确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各论中湿热病主要取材于《湿热病篇》。(4) 王孟英汇集渚家之说,集温病学之大成浙江海盐人,早期行医在杭州,以后旅居上海行医多年,晚年移居家乡海盐。世代行医,十四岁丧父,立志继承先人遗业,谋生之余发奋攻读医书。博览群书,予以融会贯通,如此十年后,学业大成,验之于临床,每起沉疴,医名于是大振。生平著作甚多,大多已毁,流存者尚有十余种,其中较有名的有《霍乱论》、《温热经纬》、《王氏医案》、《归砚录》等。王氏之前,温病学家及其著作大量涌现,尤其是吴鞠通《温病条辨》问世,温病学说体系已建立。但其学术内容多取材于叶天士,甚少吸取其它温病学家之论述。因而在内容方面,尚不够完整,还不能全面,系统地反映出温病学说的全貌。王氏有鉴于此,编著了《温热经纬》“以轩歧仲景之文为经,叶薛渚家之辨为纬”。该书五卷:卷一《内经》;卷二《伤寒论》;卷三卷四收集清代有关温病学名著《外感温热篇》、《湿热病篇》、《外感温病篇》、《疫病篇》;卷五方论(方剂和药物)。在汇集基础上,广采名家注释,列证文献三十余种,阐其本人见解。此书起到了全面整理温病学说的作用。是温病学集大成之编,对温病学成热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王孟英对温病学说的贡献因而能与叶、薛、吴齐名、被称之为温热四大家之一。他们大胆突破了“温病不越伤寒”的传统观念,在温病的辨证施治上,敢于总结前人经验,创立新理论,制定新治法,终于在外感热性病方面,取得了划时代的成果。所以说,明清时代为温病学的形成阶段。总结此期成就有五点:① 创“新感温病”之说,丰富发展了温病发病学内容。② 提出疠气学说,在病因学上一大进步。③ 以温病做为多种热性病的总称,学术上自成体系。④ 确立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的温病学理论体系。⑤ 丰富了温病的诊断和治疗的方法。随着温病学的蓬勃发展,特别是新的理论体系的确立,在医学界产生了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之争,有关内容放在第二章温病学说中的三大争论中讲解。 (新中国成立以来)温病学在明清时期得到蓬勃发展。到了民国时期,由于当时反动政府的腐败,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国民党采取取缔消灭中医的政策,祖国医学倍受摧残,温病学基本上没有得到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在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党中央和人民政府制定了新的中医政策,祖国医学获得了新生,各地建立了大量的中医院(如安徽就有省、市、县中医院所)。各综合医院也设立了中医科,为中医治疗温病提供了条件。特别是中医对温热病的诊治,从门诊转到病房,观察更为细微,更便于总结。在此同时,很多西医投身于中西医结合工作,在中西医的共同努力下,温病学得到了蓬勃发展,出现了令人鼓舞的广阔前景,这一时期是温病学发展提高阶段,主要成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广泛运用,成就卓著:将温病学的理论和经验广泛运用临床,并取得显著疗效。1954年石家庄地区运用温病学理论和方法,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其经验迅速在全国各地推广,引起了医学界的重视,不仅扭转了许多人头脑中存在的中医不能治疗急性病,不能治疗器质性疾病的错误认识,而且吸引了许多西医界人士的重视和研究中医温病学。四十多年运用温病学理论和方法治疗流脑、乙脑、流行性出血热,麻疹,血液病、百日咳、菌痢、肠伤寒、钩端螺旋体病,肺炎,急性胆道感染,败血症等急性传染病及急性感染性疾病,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并对这些疾病的辨证分型,治疗规律,进行了总结。2、理论研究取得进展: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温病学理论逐步走向规范。由于历史的原因,温病学理论中有的概念比较混乱,或是模糊不清,或是有多种含义,甚至存在着互相矛盾之处,通过系统的整理研究,这些问题,大体上得到了解决,在此基础上,对温病学的基础理论通过深入的探讨而使其有所提高。如对:① 温病的病因学说有了新的见解:首先对六淫的实质已从单纯的气候因素认识中摆脱出来,而视为各种致病因素,致病属性和特点的归类方法。其次提出了“毒”在发病和病变过程中的作用等。② 对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之间的关系展开了讨论,就如何创立新的、统一的外感热性病纲领进行了探讨。与此同时,历史上的“寒温之争”有了较统一的认识,不少人提出“寒温分家”在历史上曾推动中医外感热性病理论和证治的发展,寒温对立,不适应临床实际的新形势,因而提出应在新的高度上达到“寒温统一”,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中医外感热病学。②在温病的治疗方面,提出了一些新见解。如关于“截断疗法”的认识和如何掌握运用、如何针对温病中的“毒”而采取相应的措施等。3、结合实验获得成果:对温病卫气营血传变的规律及其本质,对舌苔变化的实质等方面,运用现代生理病理,生化等知识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近年来还制作了卫气营血病证的动物模型,在此基础上来研究温病的辨证和治疗规律,取得了一定的进展。4、治疗方药不断丰富:首先对温病学中常用的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攻下通里,补气益阴等治法的作用机理及有关方剂,中药药理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其次,结合辨证论治和针对不同的病原体制定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剂。另外,在剂型改革以提高疗效,方便治药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原有的以汤,丸剂的基础上,创制了片剂、冲剂、水剂、针剂等新剂型,中药不仅可做静脉注射,而且有了中药的大型输液。这些成果极大地丰富了温病治疗学的内容。5、文献整理取得成绩:① 重印和校勘注释出版了明清时代的一些温病学名著,对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促进温病学进一步发展与提高作出了贡献。② 编著出版温病学专著和教科书。如《温病纵横》、《温病理论与临床》等。③ 在新形势下,温病学的信息越来越丰富,并通过大量的医学报刊杂志,迅速地交流传播,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到1995年底,有关温病学的文献资料仅在杂志上公开发表的就超过了一万多篇。信息的交流对温病学的发展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当然我们应看到:温病学的发展步伐还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此提出自己几点不成熟的看法。A、温病病因学、发病机制等需进一步阐明从本质阐明。B、对各种温病还需做具体的鉴别。C、对病证的诊断和治疗有待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充实完善抢救措施,给药方式还应多样化,以求使用方便,而且高效,速效。D、对于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还应进一步引入温病学研究中。E、加强临床和实验室科研工作等等。总之,目的欲使温病学的发展有一个新的突破,以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结语:温病学的发展概况就讲到这里。今天我们对待这门学科,需认真学习掌握,学习时需注意几点,即为温病学的学习方法。
张思超的《温病条辨》评注好。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张思超的《温病条辨》评注是目前温病学研究中的重要文献之一,其对于明清以来的温病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该书对温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温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该书不仅对温病的诊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也为中医药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