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中医内科学论文消渴

发布时间:

中医内科论文消渴

导语:在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的考试复习中,消渴的概念及源流、消渴与西医病名的关系等的相关内容你清楚了吗?以下是详细介绍。

第三十八单元消渴

一、消渴的'概念及源流

1.消渴的概念

消渴是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2.消渴的源流

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

《证治准绳》对三消分类作了规范,“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

二、消渴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一、消渴的常见病因

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

二、消渴的主要病机及转化

消渴的病位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

基本病机为阴津亏损,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

消渴的诊断要点

1.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等具有特征性的临床症状,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2.有的患者初起时“三多”症状不著,但若于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醇酒炙煿,以及病久并发眩晕、肺痨、胸痹、心痛、中风、雀目、疮痈等病证者,应考虑消渴的可能性。

3.由于本病的发生与禀赋不足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故消渴病的家族史可供诊断参考。

一、消渴的辨证要点

1.辨病位:以肺燥为主,多饮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上消;以胃热为主,多食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中消;以肾虚为主,多尿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下消。

2.辨标本:一般初病多以燥热为主,病程较长者则阴虚与燥热互见,日久则以阴虚为主。进而由于阴损及阳,导致阴阳俱虚之证。

二、消渴的治疗原则

本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故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本病的治疗大法。

三、肺热津伤、胃热炽盛、气阴亏虚、肾阴亏虚、阴阳两虚证候及常见并发症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须牢记的架构图】

(一)上消

肺热津伤证

主症: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代表方:消渴方加减。

常用药:天花粉、葛根、麦冬、生地、藕汁、黄连、黄芩、知母。

(二)中消

1.胃热炽盛证

主症: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代表方:玉女煎加减。

常用药:生石膏、知母、黄连、栀子、玄参、生地黄、麦冬、川牛膝。

2.气阴亏虚证

主症: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舌质淡,苔白而干,脉弱。

治法: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代表方:七味白术散加减。

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茯苓、淮山药、甘草、木香、藿香、葛根、天冬、麦冬。

(三)下消

1.肾阴亏虚证

主症: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固肾。

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加减。

常用药: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五味子、淮山药、茯苓、泽泻、丹皮。

2.阴阳两虚证

主症: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容憔悴,耳轮干枯,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肢冷,阳痿或月经不调,舌苔淡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治法:滋阴温阳,补肾固涩。

代表方:金匮肾气丸加减。

常用药: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五味子、淮山药、茯苓、附子、肉桂。

(四)并发症的治疗

并发白内障、雀盲、耳聋,主要病机为肝肾精血不足,不能上承耳目所致,宜滋补肝肾,益精补血,可用杞菊地黄丸或明目地黄丸。并发疮毒痈疽者,治宜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用五味消毒饮。并发肺痨、水肿、中风者,则可参考有关章节辨证论治。

四、中消、下消证的主要治疗加减变化

中消胃热炽盛,大便秘结不行,可用增液承气汤润燥通腑,“增水行舟”,待大便通后,再转上方治疗。本证亦可选用白虎加人参汤。

(1)上消(注:病位在心肺,心肺居于上焦所以称为上消。),肺热津伤

症状表现为口干舌燥,烦渴多饮,尿频量多,多食易饥。舌边尖红,苔黄燥,脉洪数(注:脉洪数就是洪脉与数脉相并存。凡比正常脉本体大的“脉形”,即称为洪脉。洪脉之象,浮大有力,以大为主要特征。洪脉古称曰钩,后世以洪脉相称,钩脉逐渐被洪脉所取代。为什么古代将洪脉称为钩关于钩的含义是什么洪脉盛大,来时如洪波涌起。波涛奔涌之时,浪头前曲,其状如钩,故古人将洪脉以钩相喻,亦即以洪波喻洪脉。医家多以来盛去衰描述洪脉。来盛,指血脉搏起之时,其势如洪波涌起,满指滔滔,浮大有力。去衰,却难体会。当脉回落之时,脉势皆衰,非独洪脉,所以,去衰并非洪脉独有之特征。脉来去疾速急迫,就是数脉。)或弦数(注:弦脉是脉搏像弓弦般紧张而有力。出现此脉象多为肝火旺而肾虚,数是指每一呼一吸六至或条六次以上的我们称之为数脉,数脉多为发烧的代名词,如果一个人的脉象弦而数的话这个人会出现视力模糊人觉得疲劳而且伴有低热)。

(2)中消(注:病位在胃部,胃属中消,中焦”指腹腔上部,包括脾、胃、胆(含胰)及其联属组织和功能(肝本位居中焦,以多食善饥为主症。),胃热炽盛

症状表现为多食易饥,大便干燥,形体消瘦,多尿且甜,口渴多饮,或见口臭,口苦,牙龈肿痛。舌红,苔黄燥,脉滑实有力(注:滑脉往来流利圆滑,如珠走盘。由软脉、实脉复合而成。软者,为血管柔软;实脉为充盈度好,脉流利如珠。)。

(3)下消(注:病位主要在肺、胃(脾)、肾,尤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以多尿如脂的症状为主。),尿频量多。

下消之中,有肾阴亏损、肾阴阳两虚两种证候。

肾阴亏虚:症状表现为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口干舌燥,渴而多饮,形体消瘦,消谷善饥不甚明显。舌红瘦薄,少苔,脉细数(注:脉细数指细脉与数脉相兼。数脉,脉来急促,一息(即吸气呼气各一次)五至以上而不满七至,细脉,脉细如线。)。

阴阳两虚:症状表现为小便频数量多,混浊如脂膏,甚至饮一溲一(注:喝多少水立即排泄多少,丝毫没有消化吸收。),或夜尿频多;面色黧黑,耳轮焦干,腰膝酸软,畏寒肢冷,阳痿不举。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注:沉脉是指手指要重按才能感觉脉搏跳动,此脉属于沉脉中的弱脉。)。

[1]魏执真,易京红,周燕青. 糖心宁治疗糖尿病性心脏病的临床研究[A].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医药研究进展——第二届糖尿病(消渴病)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1996:4.[2]魏执真. 糖尿病性心脏病中医辨证论治方案[A].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经验、方案与研究进展——第三届糖尿病(消渴病)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2002:4.[3]魏执真,易京红,宋冰,白丽敏,孙红梅,李国彰,李德伟,任恩发,苏大明. 糖心宁治疗糖尿病性心脏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A].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经验、方案与研究进展——第三届糖尿病(消渴病)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2002:18.[4]魏执真. 心律失常辨证论治[A]. 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学分会.第二届国际中医心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学分会:,2005:4.[5]魏执真. 糖尿病性心脏病的中医辨证治疗[A].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糖尿病(消渴病)中医诊治荟萃——全国第五次中医糖尿病学术大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1999:7.[6]魏执真,韦一心,李祖珍,黄丽娟,夏军,许心如. 真心痛180例临床分析及其病机探讨[A]. 中国营养学会.全国冠心病防治及对策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营养学会:,1987:4.[7]魏执真,易京红,王振裕,尹珉,章越见,金玫,白丽敏,孙红梅,李国彰,李德伟,任恩发,苏大明. 糖心宁治疗糖尿病性心脏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A].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山东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第四届全国糖尿病(消渴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山东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1997:4.[8]魏执真,桂亚梅,常彪. 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中医辨证特点——附病例分析105例[A].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新进展——首届糖尿病(消渴病)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1994:3.[9]魏执真. 糖尿病患者要谨防“伤心”![A].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内科)专业委员会(Diabetes Committee of World Fede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Societies).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内科)专业委员会专家文集(第一辑)[C].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内科)专业委员会(Diabetes Committee of World Fede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Societies):,2004:4.[10]魏执真,易京红,宋冰,白丽敏,孙红梅,李国彰,李德伟,任恩发,苏大明. 糖心宁治疗糖尿病性心脏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A].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内科)专业委员会(Diabetes Committee of World Fede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Societies).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内科)专业委员会专家文集(第一辑)[C].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内科)专业委员会(Diabetes Committee of World Fede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Societies):,2004:7.[11]魏执真,易京红,宋冰,白丽敏,孙红梅,李国彰,李德伟,任恩发,苏大明. 糖心宁治疗糖尿病性心脏病的实验研究[J]. 中国医药学报,2004,10:631-633.[12]魏执真,韦一心,李祖珍,黄丽娟,夏军,崔蕴华,许心如. 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124例临床观察[J]. 北京中医,1991,04:15-16.[13]魏执真. 过“补”致壅,久“活”耗气[J]. 中医杂志,1991,02:6-7.[14]魏执真,曹若楠,吴江丽,代金素,董子亮,王丽,吕凤来,任艺波,易京红,王玉明,李建荣,王旭华,高晓山,许心如. 调脉汤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研究[J]. 中国医药学报,1992,03:14-16.[15]魏执真. 糖心宁治疗糖尿病性心脏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J]. 北京中医,1998,04:59-60.[16]魏执真,黄丽娟,韦一心,李祖珍,许心如. 中医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20例临床观察[J]. 中国医药学报,1986,03:41-42.[17]魏执真. 辨证治疗期前收缩4例[J]. 中医杂志,1986,04:41-42.[18]魏执真. 中医诊治老年心律失常40例报告[J]. 天津中医,1989,01:16.

中医超级宝典05中医内科学29消渴(糖尿病)病因、病位、病理性质、病机、治疗原则、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论文消渴

导语:在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的考试复习中,消渴的概念及源流、消渴与西医病名的关系等的相关内容你清楚了吗?以下是详细介绍。

第三十八单元消渴

一、消渴的'概念及源流

1.消渴的概念

消渴是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2.消渴的源流

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

《证治准绳》对三消分类作了规范,“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

二、消渴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一、消渴的常见病因

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

二、消渴的主要病机及转化

消渴的病位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

基本病机为阴津亏损,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

消渴的诊断要点

1.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等具有特征性的临床症状,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2.有的患者初起时“三多”症状不著,但若于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醇酒炙煿,以及病久并发眩晕、肺痨、胸痹、心痛、中风、雀目、疮痈等病证者,应考虑消渴的可能性。

3.由于本病的发生与禀赋不足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故消渴病的家族史可供诊断参考。

一、消渴的辨证要点

1.辨病位:以肺燥为主,多饮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上消;以胃热为主,多食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中消;以肾虚为主,多尿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下消。

2.辨标本:一般初病多以燥热为主,病程较长者则阴虚与燥热互见,日久则以阴虚为主。进而由于阴损及阳,导致阴阳俱虚之证。

二、消渴的治疗原则

本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故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本病的治疗大法。

三、肺热津伤、胃热炽盛、气阴亏虚、肾阴亏虚、阴阳两虚证候及常见并发症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须牢记的架构图】

(一)上消

肺热津伤证

主症: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代表方:消渴方加减。

常用药:天花粉、葛根、麦冬、生地、藕汁、黄连、黄芩、知母。

(二)中消

1.胃热炽盛证

主症: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代表方:玉女煎加减。

常用药:生石膏、知母、黄连、栀子、玄参、生地黄、麦冬、川牛膝。

2.气阴亏虚证

主症: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舌质淡,苔白而干,脉弱。

治法: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代表方:七味白术散加减。

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茯苓、淮山药、甘草、木香、藿香、葛根、天冬、麦冬。

(三)下消

1.肾阴亏虚证

主症: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固肾。

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加减。

常用药: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五味子、淮山药、茯苓、泽泻、丹皮。

2.阴阳两虚证

主症: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容憔悴,耳轮干枯,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肢冷,阳痿或月经不调,舌苔淡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治法:滋阴温阳,补肾固涩。

代表方:金匮肾气丸加减。

常用药: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五味子、淮山药、茯苓、附子、肉桂。

(四)并发症的治疗

并发白内障、雀盲、耳聋,主要病机为肝肾精血不足,不能上承耳目所致,宜滋补肝肾,益精补血,可用杞菊地黄丸或明目地黄丸。并发疮毒痈疽者,治宜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用五味消毒饮。并发肺痨、水肿、中风者,则可参考有关章节辨证论治。

四、中消、下消证的主要治疗加减变化

中消胃热炽盛,大便秘结不行,可用增液承气汤润燥通腑,“增水行舟”,待大便通后,再转上方治疗。本证亦可选用白虎加人参汤。

成因及其复杂,问题问的太大了

三消实际上是上、中、下,三种证型的合称。消渴,在《内经》中,谈了理法,并没有谈其治。但是在《金匮要略》详细记述了治则。 从“消渴”两字来看,都和水有关。既然和水有关,那必然会涉及到火。人身调和的状态就是水火既济,水火永远是一对。所以,学中医的人永远要有这种思维,有一知二,由阴知阳,由阳知阴。 “消渴”既然涉及到水与火,那么进一步地说,其实也就是涉及到了寒与热的问题。寒热相移出了问题,水与火就容易出现矛盾。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水与火是人身两大基本元素,本身自相协调来完成寒热分配,一旦出现矛盾,也就病了。 在《素问·阴阳别论》中有说:“二阳结谓之消。”二阳指的是足阳明与手阳明,胃与大肠,等于是胃肠俱热,因热而致水失。先有了水液之伤,自然就有了渴的问题,有水液之伤自然就还会涉及到气化问题。渴,不光是口渴,这个渴涉及到的是整个水液运化的问题,司职水液运化的脾脏与肾脏都会因此而受到影响,以及司管气化的肺。 先有水火失济,后有其司官动损。先有水火失位,后有寒热颠倒相搏。其实也就是涉及到三焦上中下各自的失司,上焦的雾化失,中焦的沤化失,下焦的渎化失。 下面可以再展开来去分析这些问题。 《素问·气厥论》中,有谈到:“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这个鬲通膈,本意在于膈膜,但实际上范畴包括了心肺。所以鬲消又叫肺消。它是上消。心火动而消上,上消乎心,移热于肺,渴饮茶水,饮之又渴,名曰消上。实因心肺蕴热。证象就是心胸烦热,大渴引饮,却饮不解渴,并且小便清长,以“口渴多饮”为主症。因为肺胃热盛伤津伤气,所以会有心胸烦闷烦热,又因气虚所以不能化津,故而津亏无以上承。所以喝水也没用,因为水液津源不足,喝水只能解表面,不能渗里热。上消总结而言,是气津两伤证。那心热又是怎么来的呢?接着往下看。 在《素问·奇病论》中也有提到“消渴”之名:“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这是说的脾运失健,水液不得上达,从饮食不节,二阳有结的角度阐述了消渴。胃热则消谷,脾之运化自然阻滞,所以在其证治中提出了“治之以兰,除陈气也”。这是提出一个概念,脾胃之湿热需要芳香之法,因为饮食不节而中焦阻滞,其陈腐不除,阻滞则不通,升降则不和。至此,也就明白上消的心热是怎么来的了。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同时,脾足太阴之脉,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实际临床中,上消病人还是以口渴多饮为主症,患者会感到热渴,但排尿还算正常,真正地到了小便也频频的地步,那就是肺热已经大耗肾水。《素问·经脉别论》中所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肺有病则难于管摄津液,饮一溲二,排除的水之所以如此多,在于上焦受病后雾化失司,身体本身的水分与饮下之水相合而下,才有了饮一溲二的结果。等于是人体的津液在不断地随着尿液而出,结果可想而知。《灵枢营卫生会篇》也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卫之气共同奉养周身。本来津液的精微物质是用于荣养皮肉筋骨脉的,但现在都不断流失了,所以自然会出现类似寒证中的消瘦,而倦怠无力完全是因为上焦的雾化失职,荣卫则不散,其热壅而塞,热则消气,所以出现了上消中的严重的气阴两伤阶段。这种状况非以偏寒可以括之,不过为似寒而已。救肺,把肺救过来,肺脏藏气,恢复其藏,自然而可使上焦雾化发之,才能使得津液之精微输荣筋骨血脉,上焦的雾化失司与否也同时决定了荣卫的问题。所以,再回头去看《金匮要略》就不难明白了。 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为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一针见血地讲清楚了病机是虚劳。趺阳脉是用多应用于厥症的,主候胃气,脉浮为虚者,卫不足,迟者,有劳,营因虚竭而致卫虚。数,火热气盛之故。因为营卫皆虚,故节制才乱,才会有逆,该升不升反下注过盛,所以水液上达乏力,中焦有因为热过而伤,导致多热多消谷,中焦的热过,自然是会影响到肠道的,所以原文还有个“大而坚”,“大而坚”是指因为肠道之液受之热耗,水分被夺,所以大便也容易硬,这个大而坚三个字挺有意思的。再因为小便的频繁,人体水液被夺变本加厉,所以更加使得大而坚。所谓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的意思,很形象地阐述了一个恶性循环: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因气盛而导致小便频繁→因为水分的不断流失而导致了腑路滞塞→由于腑路不通,从而加重了熏灼于上,又加重了渴→因为渴而进饮却又因司化无力从而导致更严重的水分流失→从而使得产生并重叠了坚硬而炙热的现实。 医圣的称谓可不是随便乱叫的,仲景先生从趺阳脉的脉象,根据脉象论理,精辟陈词,寥寥数语就把上中下三消讲明白了。

中医内科论文消渴摘要

导语:在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的考试复习中,消渴的概念及源流、消渴与西医病名的关系等的相关内容你清楚了吗?以下是详细介绍。

第三十八单元消渴

一、消渴的'概念及源流

1.消渴的概念

消渴是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2.消渴的源流

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

《证治准绳》对三消分类作了规范,“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

二、消渴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一、消渴的常见病因

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

二、消渴的主要病机及转化

消渴的病位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

基本病机为阴津亏损,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

消渴的诊断要点

1.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等具有特征性的临床症状,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2.有的患者初起时“三多”症状不著,但若于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醇酒炙煿,以及病久并发眩晕、肺痨、胸痹、心痛、中风、雀目、疮痈等病证者,应考虑消渴的可能性。

3.由于本病的发生与禀赋不足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故消渴病的家族史可供诊断参考。

一、消渴的辨证要点

1.辨病位:以肺燥为主,多饮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上消;以胃热为主,多食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中消;以肾虚为主,多尿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下消。

2.辨标本:一般初病多以燥热为主,病程较长者则阴虚与燥热互见,日久则以阴虚为主。进而由于阴损及阳,导致阴阳俱虚之证。

二、消渴的治疗原则

本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故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本病的治疗大法。

三、肺热津伤、胃热炽盛、气阴亏虚、肾阴亏虚、阴阳两虚证候及常见并发症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须牢记的架构图】

(一)上消

肺热津伤证

主症: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代表方:消渴方加减。

常用药:天花粉、葛根、麦冬、生地、藕汁、黄连、黄芩、知母。

(二)中消

1.胃热炽盛证

主症: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代表方:玉女煎加减。

常用药:生石膏、知母、黄连、栀子、玄参、生地黄、麦冬、川牛膝。

2.气阴亏虚证

主症: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舌质淡,苔白而干,脉弱。

治法: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代表方:七味白术散加减。

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茯苓、淮山药、甘草、木香、藿香、葛根、天冬、麦冬。

(三)下消

1.肾阴亏虚证

主症: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固肾。

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加减。

常用药: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五味子、淮山药、茯苓、泽泻、丹皮。

2.阴阳两虚证

主症: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容憔悴,耳轮干枯,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肢冷,阳痿或月经不调,舌苔淡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治法:滋阴温阳,补肾固涩。

代表方:金匮肾气丸加减。

常用药: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五味子、淮山药、茯苓、附子、肉桂。

(四)并发症的治疗

并发白内障、雀盲、耳聋,主要病机为肝肾精血不足,不能上承耳目所致,宜滋补肝肾,益精补血,可用杞菊地黄丸或明目地黄丸。并发疮毒痈疽者,治宜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用五味消毒饮。并发肺痨、水肿、中风者,则可参考有关章节辨证论治。

四、中消、下消证的主要治疗加减变化

中消胃热炽盛,大便秘结不行,可用增液承气汤润燥通腑,“增水行舟”,待大便通后,再转上方治疗。本证亦可选用白虎加人参汤。

【摘要】目的:研究讨论消化内科住院患者的院内感染的状况,分析患者的感染因素和感染特点,并提出一些控制的 措施 和 方法 ;方法:对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本院收治的消化内科院内感染患者总计40例的临床诊疗资料,施行回顾性剖析;结果:40例消化内科院内感染患者总共分离出60株病原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等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呈不断升涨发展方向;结论:要重视患者呼吸道的预防工作,同时还要正确使用抗菌药物,这将大大提高患者感染的恢复效果。

【关键词】消化内科;感染;患者;分析

为了了解消化内科住院患者的感染情况,分析了患者的感染因素和感染特点,并提出相关的控制措施和方法。特对本院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的消化内科住院40例病例采用回顾性的方法进行分析。

1临床资料

医院感染情况:消化内科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40例(感染率,例次发生率),其中男患者有24例(占了60%),女患者有16例(占了40%),60岁以上22例(占了55%);住院天数在一个月以下的有12例,一个月到两个月的有16例,两个月以上的有12例。

患者的感染部位:患者的感染部位在下呼吸道的有15例(占了),在上呼吸道的有12例(占了30%),胃肠道感染的有6例(占了15%),泌尿道的有3例(占了), 其它 4例(占了1%)。

分理出的病原菌:总共分离出60株病原菌(58%)。革兰阴性杆菌49株(占了),其中的铜绿假单胞菌13株(占了),肺炎克雷伯菌10株(占了),大肠埃希菌7株(占了),阴沟杆菌 6株(占了10%),产气杆菌5株(占了),鲍氏不动杆菌 8株(占了)。真菌11株(占了18?3%),其中的白假丝酿母菌菌6株(占了10%),白的颜色佛珠菌3株(占了5%),其它真菌2株(占了)。

主要球菌耐药性:肺炎克雷伯菌对替卡西林耐药率无上,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最低。

2讨论

本次调查表示,60岁以上22例(占了55%);住院天数在一个月以下的有12例,一个月到两个月的有16例,两个月以上的有12例,从这些数据可以得出年龄大和住院时间长是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原发病第一诊断顺次为消化道恶心肿瘤、肝硬变、上消化道出血、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胰腺炎、慢性结肠炎,这些个恶疾(除胰腺炎)都归属慢性消耗性恶疾。恶性肿瘤因为肿瘤团体的浸润使患者抵抗力功能减退,各种放、化疗医治手段均可不同程度地使抵抗力功能减低;肝硬变患者肝网状内皮系统功能减低,胆道及胃十二指肠的机体机能功能发生障碍。 本调查,医院感染部位顺次为下呼吸道、呼吸道上、胃肠道、泌尿道,呼吸道感染最多见,与前人的研究基本上一致,而泌尿道感染比例低,有可能对小便监视检测不够相关。由于患者岁数偏大、病情较重,卧床时间相对较长,因为这个下呼吸感染几率便会相对增加,医疗事务担任职务的人早期不重视了扫除净尽口腔分泌物与异物,在往后的过程中虽再次注意到清除异物,也只能清除一部分的异物,而在早期已被吸入支气管儿的异物仍将会造成肺部感染,还由于消化系统的不舒服,易引流食品反流,及口鼻咽腔的分泌物、血液、吐呕物易误吸入肺。因为这个,尤其要重视呼吸道的预防控制工作,准确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

本组病例感染常见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其中以铜绿假单胞菌为首位,肺炎克雷伯菌第二位,与近年的研究结果完全一样。内在危险因素主要与医源性因素相关,与医疗处理办法的应用不科学或错误相关。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对常用抗菌药物呈不断升涨发展方向,对亚胺培南的敏锐率达,对哌拉西林等最为耐药,其耐药率达,导致这种情况之一是滥用抗菌药物。大肠埃希菌耐药率较为敏锐的几种抗菌药物是亚胺培南、头孢吡肟、阿米卡星。鲍氏不动杆菌耐药率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最低,为,其次为阿米卡星、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作别为,,和,其它抗菌药物也有不一样程度的耐药率,且多重耐药率高,导致医治上的艰难,所以一旦发现被感染,应该尽快采取控制措施,防止引起医院感染的突发流行。

真菌感染多为老年患者,与老年个体圣体虚弱、营养不好、抵抗力功能衰落以及广泛预防性运用或多种联合使用抗生素相关。到现在为止,真菌耐药情况固然不是十分严重,不过在医治上颇为棘手,由于真菌感染的患者一般病情严重、复杂,死亡人数的比率较高,且抗真菌药物可选择的范围不大。

参考文献

[1]苏智军,张奕返.肝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前瞻性研讨.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5):321~323

[2]叶惠芬,刘平,陈惠珍,等.广州地区肺炎克雷伯菌散布和耐药性调查.实用医学杂志,2006,22(7):833~835

[3]李萍,卢仙成,邓济苏,等.重症监护室取得性感染与广泛散布机制研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6):404~406

[关键词] 消化内科学;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的英文是“Bilingual”,即“Two languages”,是指在课堂上利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的方法,是 教育 国际化发展的大趋势,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1]。我院近年来在大学本科七年制教学中开展了消化内科学的双语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体会和问题 总结 如下,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教学措施。

1 消化内科课程双语教学的应用体会

注重教学互动性

双语教学应强调师生间的互动,主张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等全方位的第二语言的交互,只有当外语在 医学知识 教学过程中得到运用,当外语和母语两种不同的语言能在学生的思维与交流中自由切换的时候,我们才可以认为"双语教学"获得了成功。在课程采取双语教学前与广大同学进行充分的交流,得到一定的反馈信息,相应选择一个合适的中英文使用比例,做到因材施教。授课时要注意课间随时注意学生的反应,询问学生对本部分讲解是否能较好理解,以便了解学生的吸收程度,并及时调整上课的语速。让学生及时对难懂或不懂之处提问,以决定是否复述重点内容,必要时重点或难点内容可用中文重复讲解,但母语的使用要控制在最低限度。

注意因材施教

在消化内科课程双语教学中,结合本校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外语实际水平,按照先进性、学术性、易接受性的原则,形成自编外语教材,并提前2周发给学生预习。将预习教材中涉及的较难的医学词汇单独标识出来,并加以中文释义,以便学生预习,提前扩大学生医学外语词汇量,这样才能避免讲课时学生如一头雾水。根据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应,动态调整双语教学所使用的中英文比例,这样便于对课堂上新内容的理解和吸收,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强调教学手段多样性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注意做到以下几点:①选择适宜的课件:采用的课件既有自行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也借鉴或直接选用国外已经出版的英语医学教学课件。②选择合适的电子词典:目前广泛应用的"全医药学大词典"(目前流行使用的版本至少有四种),由于收集的医学词汇全面, 且绝大多数词汇配有发音,是医学双语教学非常有用的工具。③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图片、多媒体、录像等,尽量把医学中的抽象概念具体化、直观化,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医学专业知识。④辅助 网络技术 [2]:我们教学过程中利用我校自己的局域网,通过FTP或文件共享等方式做到多媒体课件上网,方便学生随时查询,递交作业;另外开设教学论坛,方便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2消化内科课程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师生双方的素质影响了双语教学的推广

教师是实施双语教学的主体,教师水平高低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首推因素,教师水平高低决定了"传道、授业、解惑"中有效信息量提供的数量与质量[3]。目前我校执教的大多数教师没有受过正规的双语教学培训,教师多数只具备教授某一学科的执教能力,应用外语讲授专业知识的能力相对欠缺,水平也不高。同时,尽管七年制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较高,但也存在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因此,教师本身的开课能力和学生的外语基础影响了双语教学的实际效果。

缺乏优秀的双语教学教材

双语教学原则上应使用外文原版的教材,没有原版教材,双语教学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教材价格昂贵,一般院校很难承受高额的教材费用,故引进原汁原味的外文教材难度较大。因此,不同教师使用的教材有的是国外原版教材,有的是节选外文教材,也有的是教师自编的讲义,版本和内容不统一,教学随意性较大。另外,教材难易程度的不同也影响了双语教学的实际效果。

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迎接新世纪挑战、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和 热点 。尽管双语教学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其探索工作仍将是大量的、复杂的和艰巨的,只有通过深入地学习思考,认真分析研究,理清思路,才能将双语教学更有效地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 鲁建云,王 斌,黄进华,等.双语教学面临的困难与对策[J].实用预防医学,2004,11(4):839-840.

[2] 李 蕾,陆 柳,邢 萱,等. 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挑战现代教学模式[J]. 继续医学教育,2003,17(4):46-48.

[3] 罗育林,张阳德. 医学双语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13):147-149.

浅谈消化内科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有关消化内科护理论文范文

2. 有关消化内科护理论文

3. 浅谈临床医学教育论文范文

4. 浅谈社区护理论文范文

5. 有关内科护理论文范文

1)消渴泛义厥阴病为什么会导致消渴呢?历代的很多医家都认为是肝胃之热耗伤津液所致,包括现代通用的教材都是这个说法。但是,我们细细地来思考这个问题,就感到以热伤津液来解释厥阴的口渴未必恰当。厥阴的这个渴应该有它很特殊的意义。为什么这么说呢?道理很清楚,如果以热盛伤津来解释消渴,那厥阴的这个热怎么能跟阳明的大热相比?阳明的白虎人参汤证是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所以,要讲热盛伤津,那么这个消渴理应放在阳明篇中。应该将阳明的提纲条文改为:“阳明之为病,消渴,胃家实。”而张仲景没有这样,反而将消渴置于厥阴提纲证之首,这就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厥阴之渴是另有所因的。口渴虽是极普通和极常见的一个证候,但是,我们回看六经提纲条文,却只有厥阴提纲言及渴,这便提示我们消渴是厥阴病最容易出现的一个证,也是厥阴病最重要的一个证。因此,消渴对于厥阴病的诊断而言,便成为一个很重要的依据。(2)厥阴何以渴消渴为什么是厥阴病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厥阴病为什么最容易致渴?我们首先可以来感受一下口渴的过程,人之所以口渴,是因为口舌没有津液了,口舌干燥了。所以,阳明病在描述口渴的时候,多用舌上干燥。因此,口渴这个过程的感受器官是什么呢?应该就是口与舌。而口为脾之窍,舌为心之苗,所以,我们讲口舌,实际上就是讲了心脾,讲了火土。渴必由口舌,必由心脾,必由火土,这说明厥阴是最容易影响口舌、心脾、火土的因素,此亦为厥阴病渴的一个重要前提。渴与旱实际上是很相类似的,在天地则曰旱,在人则曰渴,都是缺少水来滋润的缘故。如前所云,水在江河湖海,其性本静,故水不能自润万物,必须借助其他中介的作用,方能滋润万物。那这个中介是什么呢?其中一个最重要的中介就是厥阴,就是木。因为木为水所生,是水之子,所以,在五行中,离水最近的应非木莫属。故前人将这样一个关系形容为“乙癸同源”。乙癸同源,实际上就是水木同源,既然是同源的关系,那当然最容易得到它。而心作为五行中的火,又为木之子,由木所生。因此,心的苗窍———舌要想得到滋润,就必须靠木吸水以上养,就必须靠木的中介作用。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就是木土的关系,木为什么能使土保持湿润,或者说厥阴为什么能够保证脾的口窍滋润呢?这一点我们看一看自然就会很清楚。在自然界,植物较多的地方,它的保湿性往往比较好,特别在原始森林里,不管春夏秋冬,它的土质都是湿润的。而在没有植被的地方,在黄土高坡,在沙漠里,这个情况就完全不一样,这里的土质往往都很干燥。可见太阴虽称湿土,如果没有木,这个土是湿不了的。前面我们曾经谈到,龙战于野,其血玄黄。龙是兴云布雨的东西,当然也就是保持天地不旱的重要因素。而龙属东方,龙归于木。这便彻证了木在滋润万物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因此,在正常情况下,厥阴能使心脾的苗窍———口舌保持充分的滋润,从而无有渴生。而一旦厥阴发生病变,心脾的苗窍便无法得到滋润,消渴便很自然的发生了。(3)六经辨渴上面我们谈到了厥阴与渴的特殊关系,厥阴病虽很容易致渴,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它不是惟一的因素。所以,六经病中除太阴不言渴以外,其余各经皆有渴,这就有必要对六经口渴的各自特征作一个鉴别。首先我们看三阳的口渴。太阳口渴见于太阳府证中,由太阳气化不利所致,所以,太阳之渴必兼脉浮、发热、小便不利之证;接下来是阳明之渴,阳明之渴系热盛伤津所致,故常与四大证相伴,即大热,大汗,大烦渴,脉洪大;剩下的是少阳之渴,少阳之渴由枢机不利,影响开合,影响三焦所致,故少阳之渴多伴枢机不利之证,如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脉弦细,口苦,咽干,目眩等。三阳之渴各有特征,在鉴别上不会有太多困难。治疗上,太阳之渴用五苓散,阳明之渴用白虎汤,少阳之渴用小柴胡汤化裁,或柴胡桂枝干姜汤。三阴病中,太阴没有渴,即便有渴也不欲饮,所以,三阴病只有少阴和厥阴言渴。少阴病的渴已如前述,它是小便色白,一派阴寒之象。因此,少阴之渴也是容易区别的,特别很容易与三阳之渴区别。对付少阴的口渴,需要动用四逆汤一类的方剂。上述三阳的口渴,及少阴的口渴都各有千秋,易于鉴别,除外上述这些口渴,其他的就都属于厥阴的口渴。所以,厥阴渴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凡是上述四经之外的,一切不典型的口渴,皆属于厥阴渴的范畴。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厥阴之于渴,就像太阳之于脉一样。我们说一个人脉浮了,大致就可以断定他是太阳病,至少也是八九不离十。除极少数虚阳外越的病人也可以见到脉浮外,大部分的脉浮都与太阳相关。所以,我们根据一个脉浮,就可以下一个大致的判断,这个病与太阳有关。同样,我们根据一个口渴,如果这个口渴不具备上述四经的特殊表现,那就可以大致地判断这是一个与厥阴相关的疾病。因此,口渴,特别是渴而能饮,渴而能消者,对于厥阴病的诊断无疑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厥阴治渴方上面我们讨论三阳的口渴,它都有专门的方剂对治,少阴和厥阴的口渴《伤寒论》中却没有提到对治的方剂。对于少阴而言,口渴并不是一个很主要的证,大可以随证治之即是。但是,对于厥阴病,就不能不立一个治渴的专方了。那么,这个治渴的专方是哪一个方呢?我想非厥阴的主方———乌梅丸莫属。最近治疗一例结肠癌术后的病人,患者男性,术后已近一年,大便仍不正常,每日腹泻五六次至七八次不等,初为烂便,后即纯水。除泻利以外,口渴很厉害,终日饮水不止,每日至少需饮两大暖瓶水。半年以来,叠进中医治疗,然效不甚显。观前医所用方,多是健脾燥湿一类,兼或有固肾收涩一类。像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汤,补脾益肠丸一类皆在常用之列。用上述这些方药有没有错误呢?应该没有错误。慢性腹泻,又是肿瘤术后患者,不用苦寒抗癌一类已是高手了。不从脾去治,不从太阴去治,还能从哪儿下手呢?但是,若要学过《伤寒论》,学过六经辨证,我想就断然不会去从太阴下手。为什么呢?以“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也”,现在病人每日渴饮两瓶水,怎么可能病在太阴呢?所以,用上面的方剂当然就没有效果了。那么,对上述这样一个疾病该从何处入手呢?病人下利,然六经皆有下利。病人口渴,且饮水甚多,此即为消渴也。又下利,又消渴,这就非六经皆有,而是厥阴独具了。所以,毫无疑问地应该从厥阴来论治,应该投乌梅丸。于是为病人开具乌梅丸原方,不作一味增减,每诊开药三四剂,至第三次复诊,渴饮减一半,每日仅需喝一瓶水,水泻亦大大减轻。由上述这个病例,大家应该初步地感受到六经辨证是一个很方便的法门。只要我们将六经的提纲把握实在了,六经病的切入是很容易的。像这个病,你若是不用六经辨证的方法,很容易就切入到太阴里面,脾胃里面去了,而一旦你用六经的方法,那无论如何是不会把它摆到太阴脾胃里去思考的。因此,六经辨证不但具有上述的方便性,而且还有很大的可靠性。这样一个既方便又可靠的法门,为什么不去把握它呢?当然应该把握它!(5)对糖尿病的思考糖代谢与木土的关系。谈到消渴,大家会很自然地想到一个现代的病名,就是糖尿病。从文献记载来看,实际早在隋末的时候就已经把消渴病当作糖尿病了。那么,厥阴提纲条文中提到的这个消渴与隋唐以后的消渴病,亦即与现代的糖尿病有什么联系呢?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在讲到厥阴提纲证时,老师还会专门强调不要将厥阴的消渴当成现代的消渴(糖尿病),教材的释义也这样明文规定。厥阴病很主要的一个证是消渴,而现代糖尿病很主要的一个证也是消渴。虽然厥阴提纲证的消渴不一定就是糖尿病,但是,糖尿病与厥阴病会不会就没有关系呢?这个问题萦绕心头,久久难去。我们知道,糖尿病很直观的一个情况就是血糖升高,当血糖升高到一定时,超过了肾的糖阀值,这时就会连带出现尿糖。所以,古人对糖尿病的诊断就主要通过对尿糖的观察。尿糖怎么观察呢?那个时候又没有尿糖试纸,这就要靠蚂蚁帮忙。蚂蚁嗅觉很灵,尤其对于糖更是灵敏,一般的尿拉到地上是不招蚂蚁的,蚂蚁也怕这个臊味,可是糖尿病人的尿拉到地上,很快就会招来许多蚂蚁。古人就通过这个方法来诊断糖尿病。糖在身体的作用主要是为身体的组织器官提供能量,那么,现在血糖为什么会升高呢?现代的说法主要是胰岛素的不足,所以,过去治疗糖尿病的惟一方法,便是设法补充胰岛素,或是设法刺激胰岛细胞的分泌。但是,最新的研究表明,胰岛素的不足仅仅是一个方面,而更主要的原因是机体组织细胞对糖的利用发生障碍。所以,看起来好像是血糖很高,好像是糖多了。而真实的情况是什么呢?真实的情况却是机体组织细胞内处于缺糖的状态。正是因为机体组织内处于这样一种糖缺乏的状态,所以,你不足我就得补足你。怎么补足呢?当然就需要机体启动各式各样的方法,其中一个我们能够直接感受到的方法就是易饥,就是多食。糖尿病人的易饥多食其实就是由此而来。而在生化上的一个集中表现,便是血糖升高。因此,对于糖尿病我们应该有这样一个宏观的认识。它不是糖太多,而是糖不足。因而,糖尿病的关键问题是要没法解决糖的利用问题。扫除了糖利用过程中的障碍,糖尿病的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以上我们从现代的角度对糖尿病作了一个大致剖析,那么,从中医的角度,尤其是从伤寒六经的角度,我们怎样去看待这个问题呢?血糖升高是不是土跑到水里面去了?糖尿病属于糖的代谢利用障碍,糖在中医它属于哪一类的东西呢?糖是甘味的东西,而甘味于五行属土,所以,很显然,糖应归到土这一类。因此,糖的代谢、利用障碍,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就应该是土系统的障碍。土系统怎么障碍呢?从上述直观的角度我们知道,糖尿病就是血中的糖太多了,糖太多当然也就是土太多,而血于中医、于自然它可以与什么类比呢?它可以与江河类比。故古人云:人之有血脉,如大地之有江河。所以,把血中的糖分过多的这样一个病理情况放到自然里,实际就是水中的土太多了,江河中的土太多了。过去,我们沿着长江往西走,江中的水是碧绿碧绿的,再加上两岸青山的依衬,真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可是现在我们再去长江看一看,原来的青山不在了,绿水也变得黄浊。绿水为什么会黄浊呢?水中的土太多了。土本来应该呆在它的本位上,不应该到河流里,可现在为什么会跑到河流里来呢?根子在木。这个原因我们在太阴篇里已经讨论过,就是土的流失。由于树木砍伐,植被减少,所以,土就很难安住在本位上,几度风雨就把它带到河流里了。由此可见,水中的土太多,使河流变得浑浊,其根本的原因还是木少了,植被少了。看上去好像是土的问题,土不安分,跑到水里来滋事,使我们看不到从前的绿水,可是追溯它的根子,却是在木上面。我们遵循老子的“道法自然”,将上述糖尿病的过程放到自然里,就知道糖尿病虽然是土系统的毛病,可是它的病根却在木系统上,却在厥阴上。厥阴的提纲证为什么首言消渴呢?这里的消渴与后世的消渴病(糖尿病)是不是没有关系呢?这个问题就很清楚了。很显然,我们将糖尿病放到厥阴病里来思考,这便从根本上突破了原有的三消学说,使我们得以从真正的源头上来设立对治的方法。这便将糖尿病的论治,糖尿病的研究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自然境界。迄今为止,现代医学还是认为糖尿病是不可治愈性疾病,必须终身服药。而我们从厥阴的角度,能不能找到一个治愈的方法呢?对此我是满怀信心的。用中医的思想武装中医。我们通过思考,利用中医的方法治愈了现代医学认为不能治愈的疾病,这个算不算现代化呢?这个不但是现代化,而且应该是超现代化。作为人类,我想他更希望中医以这样的方式来出奇制胜地为现代提供服务。用现代的仪器设备将中医武装起来,甚至武装到牙齿,不是没有用处,但,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这不是惟一的方法。我们应该更多地开动脑筋,用中医的思想来武装中医,只有这样,中医的路才可能走得长远。

关于消渴病的中医内科论文

导语:在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的考试复习中,消渴的概念及源流、消渴与西医病名的关系等的相关内容你清楚了吗?以下是详细介绍。

第三十八单元消渴

一、消渴的'概念及源流

1.消渴的概念

消渴是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2.消渴的源流

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

《证治准绳》对三消分类作了规范,“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

二、消渴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一、消渴的常见病因

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

二、消渴的主要病机及转化

消渴的病位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

基本病机为阴津亏损,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

消渴的诊断要点

1.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等具有特征性的临床症状,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2.有的患者初起时“三多”症状不著,但若于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醇酒炙煿,以及病久并发眩晕、肺痨、胸痹、心痛、中风、雀目、疮痈等病证者,应考虑消渴的可能性。

3.由于本病的发生与禀赋不足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故消渴病的家族史可供诊断参考。

一、消渴的辨证要点

1.辨病位:以肺燥为主,多饮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上消;以胃热为主,多食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中消;以肾虚为主,多尿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下消。

2.辨标本:一般初病多以燥热为主,病程较长者则阴虚与燥热互见,日久则以阴虚为主。进而由于阴损及阳,导致阴阳俱虚之证。

二、消渴的治疗原则

本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故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本病的治疗大法。

三、肺热津伤、胃热炽盛、气阴亏虚、肾阴亏虚、阴阳两虚证候及常见并发症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须牢记的架构图】

(一)上消

肺热津伤证

主症: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代表方:消渴方加减。

常用药:天花粉、葛根、麦冬、生地、藕汁、黄连、黄芩、知母。

(二)中消

1.胃热炽盛证

主症: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代表方:玉女煎加减。

常用药:生石膏、知母、黄连、栀子、玄参、生地黄、麦冬、川牛膝。

2.气阴亏虚证

主症: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舌质淡,苔白而干,脉弱。

治法: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代表方:七味白术散加减。

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茯苓、淮山药、甘草、木香、藿香、葛根、天冬、麦冬。

(三)下消

1.肾阴亏虚证

主症: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固肾。

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加减。

常用药: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五味子、淮山药、茯苓、泽泻、丹皮。

2.阴阳两虚证

主症: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容憔悴,耳轮干枯,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肢冷,阳痿或月经不调,舌苔淡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治法:滋阴温阳,补肾固涩。

代表方:金匮肾气丸加减。

常用药: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五味子、淮山药、茯苓、附子、肉桂。

(四)并发症的治疗

并发白内障、雀盲、耳聋,主要病机为肝肾精血不足,不能上承耳目所致,宜滋补肝肾,益精补血,可用杞菊地黄丸或明目地黄丸。并发疮毒痈疽者,治宜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用五味消毒饮。并发肺痨、水肿、中风者,则可参考有关章节辨证论治。

四、中消、下消证的主要治疗加减变化

中消胃热炽盛,大便秘结不行,可用增液承气汤润燥通腑,“增水行舟”,待大便通后,再转上方治疗。本证亦可选用白虎加人参汤。

【关键词】老年; 2型糖尿病; 中医;家庭护理糖尿病是多因素引起的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的缺陷,或两者同时存在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1],其起病隐匿,病程迁延反复,并发症多, 致残、致死率高。近几年,随着社会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患者不断增多,200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约亿,预计2030年将达到亿,糖尿病成为威胁人类健康主要疾病之一[2-3]。人口老龄化加速促使老年糖尿病患病率进一步增加,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率达%[4],成为重要死因之一[5]。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目前没有根治方案,限于疾病特点和我国国情,家庭治疗及护理成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治疗方式。中医方法治疗和护理糖尿病引起了医学界广泛关注,并在临床护理中取得良好疗效[6]。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家庭护理治疗和护理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方法。 1 情志调节  《灵枢?五变》 “怒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宽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说明长期精神刺激使得内火自燃、消灼肺胃阴津从而促发此病。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常年疾病伴随、并发症多发且严重、自身社会功能下降等因素影响,自感加重家庭负担,影响家庭其他成员正常生活,易导致忧郁[7]、焦虑、自卑等负性情绪,不利于疾病治疗与病情稳定。《千金方?养性论》:“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若能不犯者,则得长生也[8]”,说明情志调节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家庭护理中占重要地位。  具体护理措施 首先,加强对糖尿病家庭健康教育。通过知识宣讲、发放印刷资料[9]等方式,使糖尿病家庭了解糖尿病病因、危害、治疗及注意事项,帮助其正视疾病从而积极配合糖尿病的各项治疗护理,提升治疗效果。其次,对糖尿病家庭提供情感支持。加强与糖尿病家庭沟通交流,了解其困扰并给予相应的安慰和鼓励。让全部家庭成员参与中医家庭护理计划的制定,增强家庭成员的责任感,努力为患者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庭休养环境。其三,对老年患者情志疏导。指导其“节喜怒”、“减思虑”,促使其气机调畅、气血和平。通过移情、节制、疏泄等中医情志调节方法[10],帮助患者发泄负性情绪,克服自卑感[11],培养其正性情绪及良好的行为习惯。 2 运动养生  养生又称摄生,即通过各种方法预防疾病,延长生命。中华传统运动养生,凭借独特风格和优势,更利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和实施。《黄帝内经》曰“智者之养生也,必须四时而避寒暑”,四时养生对维持糖尿病患者血糖相对稳定有重要意义[12]。在家庭护理中,应指导患者顺应四时阴阳变化,选择合适养生方法来增强体质、恢复健康,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存其根”,改善人体机能,增强抗病能力,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适宜运动是糖尿病治疗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肌肉活动能力、改善新陈代谢、降低血糖、预防和延缓并发症效果明显,应结合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运动设计,监督完成情况,并详细介绍运动的注意事项,如轻微运动开始,逐步发展;忌空腹运动,随身携带糖块以免发生意外;注意运动后清洁。 3 针灸按摩  针灸具有舒经通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功能。糖尿病主要病机为燥热伤阴,病变涉及肺、脾、肾[13]。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机体及其功能下降明显,可通过对相应背俞、足少阴、足太阴经穴,如背俞、脾俞、三阴交等穴位针灸,起到调节人体整体机能、清热润肺、养阴生津的作用,从而达到维持和降低血糖、维护肺、脾、肾功能、防治并发症的目的。 按摩具有舒经通络,调节脏腑的功能。根据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病情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如:烦渴多饮者重点点按左梁门、左章门;多饮多食者,重点点按中脘、建里穴,并自中脘向上推按至咽部;多尿为主者重点点按水分、关元、中极[14]。此外,还可按摩患者腹部,加速消化与吸收,进而改善胰腺营养,纠正胰腺供血,恢复胰岛功能。 4 食疗调理  饮食治疗是所有糖尿病的治疗基础,是糖尿病发展任何阶段预防和控制必不可少的措施[15]。部分中草药(如天花粉、知母、麦冬)具备降血糖作用,可促进脂肪组织对葡萄糖摄取,增加肝糖原储存。依据糖尿病病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可通过中医食疗护理起到清热、养阴、生津的作用,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具体护理措施 ①食物选择:根据老年患者生理特点,饮食宜食粥(如米仁、莲子),并在粥中加入降血糖的食用药物(如天花粉、枸杞);食含糖低又可解渴充饥的蔬菜(如黄瓜、苦瓜),既可补充多种维生素,又能降血糖;多食用高纤维饮食(如南瓜)促进肠蠕动,防止便秘,延缓葡萄糖的肠道吸收。②按症型选用恰当食疗方:上消(多饮)者,宜食用苦瓜降糖汤、萝卜粥;中消(多食)者,宜食用山药黄连花粉汤、杞花南瓜;下消(多尿)者,宜食用山药炖羊肚、高粱枸杞粥[16]。③合理规律的饮食习惯:三餐分配合理,按3餐1/5、2/5、2/5或各按1/3分配;食物搭配均衡,碳水化合物占摄入总量50%~60%、脂肪少于15%、蛋白质占30%。 糖尿病是慢性终身疾病,病程迁延反复且无法根治,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庭的正常的生活、学习及工作。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居家接受治疗,将传统中医治疗与家庭护理有机结合,通过情志调节、运动养生、针灸按摩、食疗调理四个方面的治疗与护理,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延长寿命、提升生活质量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尤黎明.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 [2] 刘玉萍,刘晓丽,周付华,等.医院-社区-家庭护理干预模式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昏迷的影响.重庆医学,2010,39(14):1901-1902. [3] 戴新荣.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延伸服务与血糖控制.浙江临床医学,2008,10(8):1138. [4] 李兵晖.老年糖尿病治疗与护理.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 [5] Wild S, Sieree R, et al. Glob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Estimates for the year 2000 and projections for ,27:1047-1053. [6] 刘婷.谈糖尿病患者的中医护理.护理研究,2010,6(17):96-97. [7] 林田, 林细吟, 万丽红.2型糖尿病病人自我护理行为与心理一致感、抑郁的相关性研究.护理研究, 2009,1:22-24. [8] 王红芳,邱文文,于清鹏.中医情志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96. [9] 李继坪.社区护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03.  [10] 马烈光,李英华.养生康复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40-42. [11] 樊红荣.糖尿病足患者的中医护理.当代医学,2008,14(24):149-150. [12] 陈杰彬,吴栓.论糖尿病患者的四季调养之道,2004,19(4):17-20. [13] 梁繁荣.针灸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27. [14] 孙平国,宋丰军,郑士力,等.中医按摩学.河北: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86. [15] 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18. [16] 养生堂慢性病保健课题组.糖尿病居家调养及食疗.江西:江西科技出版社,2008:80-84.

中医消渴病论文

药性是中医药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指的是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和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根据药物作用机体后的各种性质以及表现出来的治疗作用,并在长期用药实践中高度总结出的用药规律,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以及毒性等内容。作为中医“消渴”的范畴,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同样有药性理论的支持,今天就来看一下辛味药物在糖尿病(消渴病)治疗的应用。

中药五味是指中药具有的辛、甘、酸、苦、咸 5 种药味,不同药味具有不同功效,如“辛散、甘缓、酸收、苦坚、咸软”5 种不同的药味的归属与功效内涵。有些药物还具有淡味和涩味,实际上并不只有5味。

辛味就是我们常说的辣味,顾名思义,辛辣具有发挥行气和行血的功效。一般来讲,解表药、行气药和活血药多具辛味,因此辛味多用于治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

在治疗消渴证方面,传统医家多以 清热润燥、养阴生津法 予以治疗,但随着中医药理论的不断完善及对消渴证(糖尿病)的不断认识,诸多医家提出了糖尿病治法的新见解与认识,其中对辛味中药的应用较为广泛,包括以“辛润法”治疗消渴后期肾气虚、血瘀;以“辛散法”治疗消渴早期胖之火郁等。且针对消渴证的中医病机及不同的病理时期,辛味药的应用均存在不同的价值和意义。

辛味药具有“行气、行血”的作用,通过行气、行血进而调达气机,通行血脉。通常情况下,中医认为“百病皆生于气”,《素问•举痛论》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气机失调被认为是病源之根本。因此,“行气”也被认为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一个重要手段。辛味药的行气作用表现在通畅气机,运用于治疗郁结气滞之证。

中医对于消渴证的认识和治疗拥有悠久的 历史 ,早在《内经》中便对“消渴”予以记载,现代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作为消渴证(糖尿病)的优势治疗方式,在临床应用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自古以来,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即针对不同证予以不同的治疗方法。目前对于消渴证的病机虽各家学派意见较不统一,但大致认为气阴两虚、津液耗伤是消渴证病机的根本所在,而肺燥、脾胃湿热、肾虚是消渴证发生的关键。针对传统用于治疗消渴证的药物属性,包括药性属性、药味属性,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中医治疗消渴证,主以甘、苦、辛味药为主。

辛味药在中医临床上的使用应根据消渴证(糖尿病)发展的不同时期及不同的病机,予以辨证使用治疗,在中药复方中配伍使用,以辛味药的功效特点,或能更为有效地治疗消渴证。在辛味中药开发前景方面,对于临床疗效使用较为确切的单味药,如葛根、姜黄等,对其主要活性成分的挖掘和开发使用也具有良好的前景,如现代中药制剂葛根素注射液、保健品姜黄素片等。因此,无论从临床应用前景或现代开发前景来看,辛味药都具有较大的应用和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盼,陈雨微,丁丽琴等.辛味中药在治疗消渴证中的应用价值及中药五味理论现代研究的思考[J].中草药,2019,50(22): 5577-5583

2、Zhao H L, Tong P C, Chan J C.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es [J]. Nestlee Nutr Workshop, 2006, 11(23): 15-29.

3、张 冰, 林志健, 翟华强, 等. 基于“三要素”假说研究中药药性的设想 [J]. 中国中药杂志, 2008, 33(2): 221-223

【关键词】老年; 2型糖尿病; 中医;家庭护理糖尿病是多因素引起的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的缺陷,或两者同时存在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1],其起病隐匿,病程迁延反复,并发症多, 致残、致死率高。近几年,随着社会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患者不断增多,200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约亿,预计2030年将达到亿,糖尿病成为威胁人类健康主要疾病之一[2-3]。人口老龄化加速促使老年糖尿病患病率进一步增加,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率达%[4],成为重要死因之一[5]。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目前没有根治方案,限于疾病特点和我国国情,家庭治疗及护理成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治疗方式。中医方法治疗和护理糖尿病引起了医学界广泛关注,并在临床护理中取得良好疗效[6]。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家庭护理治疗和护理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方法。 1 情志调节  《灵枢?五变》 “怒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宽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说明长期精神刺激使得内火自燃、消灼肺胃阴津从而促发此病。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常年疾病伴随、并发症多发且严重、自身社会功能下降等因素影响,自感加重家庭负担,影响家庭其他成员正常生活,易导致忧郁[7]、焦虑、自卑等负性情绪,不利于疾病治疗与病情稳定。《千金方?养性论》:“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若能不犯者,则得长生也[8]”,说明情志调节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家庭护理中占重要地位。  具体护理措施 首先,加强对糖尿病家庭健康教育。通过知识宣讲、发放印刷资料[9]等方式,使糖尿病家庭了解糖尿病病因、危害、治疗及注意事项,帮助其正视疾病从而积极配合糖尿病的各项治疗护理,提升治疗效果。其次,对糖尿病家庭提供情感支持。加强与糖尿病家庭沟通交流,了解其困扰并给予相应的安慰和鼓励。让全部家庭成员参与中医家庭护理计划的制定,增强家庭成员的责任感,努力为患者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庭休养环境。其三,对老年患者情志疏导。指导其“节喜怒”、“减思虑”,促使其气机调畅、气血和平。通过移情、节制、疏泄等中医情志调节方法[10],帮助患者发泄负性情绪,克服自卑感[11],培养其正性情绪及良好的行为习惯。 2 运动养生  养生又称摄生,即通过各种方法预防疾病,延长生命。中华传统运动养生,凭借独特风格和优势,更利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和实施。《黄帝内经》曰“智者之养生也,必须四时而避寒暑”,四时养生对维持糖尿病患者血糖相对稳定有重要意义[12]。在家庭护理中,应指导患者顺应四时阴阳变化,选择合适养生方法来增强体质、恢复健康,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存其根”,改善人体机能,增强抗病能力,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适宜运动是糖尿病治疗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肌肉活动能力、改善新陈代谢、降低血糖、预防和延缓并发症效果明显,应结合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运动设计,监督完成情况,并详细介绍运动的注意事项,如轻微运动开始,逐步发展;忌空腹运动,随身携带糖块以免发生意外;注意运动后清洁。 3 针灸按摩  针灸具有舒经通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功能。糖尿病主要病机为燥热伤阴,病变涉及肺、脾、肾[13]。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机体及其功能下降明显,可通过对相应背俞、足少阴、足太阴经穴,如背俞、脾俞、三阴交等穴位针灸,起到调节人体整体机能、清热润肺、养阴生津的作用,从而达到维持和降低血糖、维护肺、脾、肾功能、防治并发症的目的。 按摩具有舒经通络,调节脏腑的功能。根据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病情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如:烦渴多饮者重点点按左梁门、左章门;多饮多食者,重点点按中脘、建里穴,并自中脘向上推按至咽部;多尿为主者重点点按水分、关元、中极[14]。此外,还可按摩患者腹部,加速消化与吸收,进而改善胰腺营养,纠正胰腺供血,恢复胰岛功能。 4 食疗调理  饮食治疗是所有糖尿病的治疗基础,是糖尿病发展任何阶段预防和控制必不可少的措施[15]。部分中草药(如天花粉、知母、麦冬)具备降血糖作用,可促进脂肪组织对葡萄糖摄取,增加肝糖原储存。依据糖尿病病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可通过中医食疗护理起到清热、养阴、生津的作用,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具体护理措施 ①食物选择:根据老年患者生理特点,饮食宜食粥(如米仁、莲子),并在粥中加入降血糖的食用药物(如天花粉、枸杞);食含糖低又可解渴充饥的蔬菜(如黄瓜、苦瓜),既可补充多种维生素,又能降血糖;多食用高纤维饮食(如南瓜)促进肠蠕动,防止便秘,延缓葡萄糖的肠道吸收。②按症型选用恰当食疗方:上消(多饮)者,宜食用苦瓜降糖汤、萝卜粥;中消(多食)者,宜食用山药黄连花粉汤、杞花南瓜;下消(多尿)者,宜食用山药炖羊肚、高粱枸杞粥[16]。③合理规律的饮食习惯:三餐分配合理,按3餐1/5、2/5、2/5或各按1/3分配;食物搭配均衡,碳水化合物占摄入总量50%~60%、脂肪少于15%、蛋白质占30%。 糖尿病是慢性终身疾病,病程迁延反复且无法根治,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庭的正常的生活、学习及工作。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居家接受治疗,将传统中医治疗与家庭护理有机结合,通过情志调节、运动养生、针灸按摩、食疗调理四个方面的治疗与护理,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延长寿命、提升生活质量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尤黎明.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 [2] 刘玉萍,刘晓丽,周付华,等.医院-社区-家庭护理干预模式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昏迷的影响.重庆医学,2010,39(14):1901-1902. [3] 戴新荣.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延伸服务与血糖控制.浙江临床医学,2008,10(8):1138. [4] 李兵晖.老年糖尿病治疗与护理.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 [5] Wild S, Sieree R, et al. Glob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Estimates for the year 2000 and projections for ,27:1047-1053. [6] 刘婷.谈糖尿病患者的中医护理.护理研究,2010,6(17):96-97. [7] 林田, 林细吟, 万丽红.2型糖尿病病人自我护理行为与心理一致感、抑郁的相关性研究.护理研究, 2009,1:22-24. [8] 王红芳,邱文文,于清鹏.中医情志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96. [9] 李继坪.社区护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03.  [10] 马烈光,李英华.养生康复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40-42. [11] 樊红荣.糖尿病足患者的中医护理.当代医学,2008,14(24):149-150. [12] 陈杰彬,吴栓.论糖尿病患者的四季调养之道,2004,19(4):17-20. [13] 梁繁荣.针灸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27. [14] 孙平国,宋丰军,郑士力,等.中医按摩学.河北: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86. [15] 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18. [16] 养生堂慢性病保健课题组.糖尿病居家调养及食疗.江西:江西科技出版社,2008:80-84.

中医消渴病因病机,什么原因容易引起糖尿病?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