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猪的付嗜血杆菌病论文

发布时间:

猪的付嗜血杆菌病论文

猪副嗜血杆菌病的有效防制,如同猪场其它任何一种疾病的防治一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加强主要病毒性疾病的免疫、选择有效的药物组合对猪群进行常规的预防保健、改善猪群饲养管理、重新思考我们的猪舍设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一个猪群稳定的生产。目前,猪副嗜血杆菌病发生呈递增趋势,且以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及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为特征,影响猪生产的各个阶段,给养猪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因此,应对本病引起高度重视 。副猪嗜血杆菌控制关键在预防保健,产房后期仔猪、断奶保育猪死亡解剖发现肺脏水肿炎症、心包积液或绒毛心,关节液增多或化脓,有的急性死亡多数消瘦死亡送检发病活体检出副嗜血杆菌、链球菌等,发病猪即使使用药敏试验药物治疗无效。副猪嗜血杆菌是蓝耳病、圆环病毒的影子。

猪副嗜血杆菌病又称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呈散发性的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随着世界养猪业的发展,规模化饲养技术的应用和饲养高度密集,以及突发新的呼吸道综合征等因素存在,使得该病日趋流行,危害日渐严重。近两年来,我国副嗜血杆菌在养猪场引起猪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的报道屡见不鲜,特别是规模化猪场在受到蓝耳病、园环病等感染之后免疫功能下降时,猪副嗜血杆菌病伺机暴发,导致较严重的经济损失。一、流行病学猪副嗜血杆菌主要发生在断奶后和保育阶段的幼猪,发病率一般在10%~15%,严重时死亡率可达50%。该细菌寄生在鼻腔等上呼吸道内,是属于条件性细菌,可以受多种因素诱发。患猪或带菌猪主要通过空气、直接接触感染其它健康猪,其它传播途径如消化道等亦可感染。目前只有较大的化验室在做实验室检验,故一般养猪场不易及时得到正确诊断。从该病发病情况分析,主要与猪场的猪体抵抗力、环境卫生、饲养密度有极大关系,如果猪发生过蓝耳病等,抵抗力下降时,副嗜血杆菌易乘虚而入;猪群密度大,过分拥挤,舍内空气混浊,氨气味浓,转群、混群或运输时多发。猪有呼吸道疾病,如支原体肺炎、猪流感、伪狂犬病和猪呼吸道冠状病毒感染时,副嗜血杆菌的存在可加剧它们的病情,使病情复杂化。二、临床症状1、急性型:往往首先发生于膘情良好的猪,病猪发热、体温升高至℃~℃,精神沉郁、反应迟钝,食欲下降或厌食不吃,咳嗽、呼吸困难,腹式呼吸、心跳加快,体表皮肤发红或苍白,耳梢发紫,眼睑皮下水肿,部分病猪出现鼻流脓液,行走缓慢或不愿站立,出现跛行或一侧性跛行、腕关节、跗关节肿大,共济失调,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有时也会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严重时母猪流产。在发生关节炎时,可见一个或几个关节肿胀、发热,初期疼痛,多见于腕关节和跗关节,起立困难,后肢不协调。2、慢性病例多见于保育猪,主要是食欲下降,咳嗽,呼吸困难,皮毛粗乱,四肢无力或跛行,生长不良,甚至衰竭而死亡。三、剖检变化解剖时可见胸膜炎、腹膜炎、脑膜炎、心包炎、关节炎等多发性炎症,有纤维素性或浆液性渗出,胸水、腹水增多,肺脏肿胀、出血、淤血,有时肺脏与胸腔发生粘连,这些现象常以不同组合出现,较少单独存在。四、诊断根据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尤其是剖检病变),即可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细菌分离鉴定或血清学检查。在血清学诊断方面,主要通过琼脂扩散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和间接血凝试验等。本病主要与传染性胸膜肺炎鉴别:猪副嗜血杆菌感染引起的病变包括脑膜炎、胸膜炎、心包炎、腹膜炎和关节炎,呈多发性;而典型的传染性胸膜肺炎则引起的病变主要是纤维蛋白性胸膜炎和心包炎,并局限于胸腔。五、防治措施猪场一旦得到正确诊断或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时,必须应用大剂量的抗菌素进行治疗,并且应当对整个猪群或同群猪进行药物预防;大多数猪副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氟喹诺酮类、头孢菌素、四环素、庆大霉素和增效磺胺类药物敏感,但对红霉素、氨基甙类、壮观霉素和林可霉素有抵抗力。猪场发生本病时可采取下列措施:① 将猪舍内所有病猪隔离,淘汰无饲养价值的僵猪或严重病猪;将猪舍冲洗干净,严格消毒,改善猪舍通风条件,疏散猪群,减少密度,严禁混养。② 全群投药:阿莫西林400克5%普乐健1000克金霉素2000克/吨料,连喂7天,停3天,再加喂3天。或者任选泰妙菌素50~100PPM,氟甲砜霉素50~100PPM,除病杀1000PPM,利高霉素44~1000PPM,泰乐菌素 磺胺二甲嘧啶各100PPM,林可霉素200PPM,环丙沙星150PPM等一至二种药物拌料。③ 对隔离的病猪,能吃料者按以上方法处理,不吃料或食欲差者,可改于水中加阿莫西林200克/吨水,并肌注沙星类药物或30%普乐健注射液~毫升/10千克体重。④ 消除各种诱因,改善饲养管理与环境消毒,减少各种应激,尤其要做好猪瘟、伪狂犬病、蓝耳病等预防免疫工作。⑤ 免疫:预防可用灭活苗免疫母猪,初免猪产前40天一免,产前20天二免。在经免猪产前30天免疫一次即可。受本病严重威胁的猪场,小猪也要进行免疫,从10日龄到60日龄的猪都要注射,每次一毫升,最好一免后过15天再重复注射一次。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论文

研究副猪嗜血杆菌脂寡糖合成相关基因lpxM对其生长、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抗50%猪血清杀菌能力、对巨噬细胞毒力和抗生素敏感性部分生物特性的影响,为揭示HPS致病机制,lpxM基因缺失疫苗的构建奠定理论基础,为猪场防治HPS进行药物选择时提供依据。以高致病性血清5型HPS地方分离株H45为研究对象,自杀性质粒PK18mobsacB为载体,通过自然转化法将构建好的重组质粒转进H45,使其在抗生素的压力下发生同源重组,最终经过抗生素筛选并通过PCR和测序验证得到lpxM基因缺失株H45-△lpxM,比较两者之间部分生物学特性的差异。测定两者的OD600-t关系曲线比较生长情况;用结晶紫染色法比较两者在培养24h后生物被膜形成的能力;测定两者在50%猪血清中存活率,比较两者的抗血清补体杀菌能力;将两者同时刺激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细胞,作用时间为6、12和24h,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LDH的释放量,比较两者对巨噬细胞毒力影响;利用K-B纸片扩散法研究两者对氨苄西林等临床上常用13种抗生素和多粘菌素B抗生素敏感性,通过测定抑菌圈直径来并参照耐药标准判断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成功构建lpxM基因缺失株H45-△lpxM,生长情况比较发现菌株生长前期缺失株慢于野生株,8h后保持一致,结果表明lpxM基因缺失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H45的生长;两者均能形成生物被膜,但是缺失株弱于野生株;野生菌株在50%猪血清中存活率为,而缺失株只有,缺失株明显低于野生菌株;两者均能引起巨噬细胞的死亡,作用6、12和24h后,野生株对细胞的致死率分别为、和,而缺失株对细胞的致死率为、和,结果表明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两者对细胞的毒力作用越来越大,具有一定的时间依赖性,在各个时间点,缺失株的毒力作用均低于野生株;抗生素敏感性结果发现,两者对头孢噻吩等10种抗生素均表现敏感,对恩诺沙星均表现抗性,但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磺胺二甲异_唑和氨苄西林三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发生了较大的差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磺胺二甲异_唑两种抗生素由耐药变成了敏感,氨苄西林也从中介变成敏感,结果表明lpxM基因缺失对H45抗生素敏感性具有一定影响。lpxM基因缺失能一定程度地抑制HPS生长,降低其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抗血清杀菌能力和对巨噬细胞的毒力作用,增大对临床上多数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揭示lpxM基因可能是HPS毒力基因,与HPS的致病能力密切有关,但具体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病原副猪嗜血杆菌属于嗜血杆菌属(Haemophilus)成员,为革兰氏染色阴性的小杆状,美兰染色呈两极着色特性。也可呈丛、球杆状、长丝状的多形性。无鞭毛和芽孢,通常有荚膜,但体外培养时会受到影响。本菌有多个血清型,根据免疫扩散试验,可将已分离到的菌株分为15种血清型,以4、5和13型为常见。不同血清型的菌株,其毒力差异很大。本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适生长温度为37℃,~。生长时需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或V因子),所以,体外培养本菌时可用巧克力琼脂或与葡萄球菌交叉培养的鲜血琼脂(可形成卫星现象)。血液培养基上无溶血现象。初次分离培养时好提供5%~10%的CO2。副猪嗜血杆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干燥环境中容易死亡,60℃5~20min可被杀死,40℃可存活7~10天。对消毒药较敏感,常用的消毒药即可将其杀死。对结晶紫、杆菌肽、红霉素、林可霉素、四环素、土霉素、卡那霉素、磺胺类药物等敏感。流行病学易感动物主要为2周龄至4月龄的青年猪,尤其是哺乳仔猪、断奶后10天左右的猪更易发生,病死率可达50%。病猪和带菌猪为主要传染源,无症状的带菌猪是危险的传染源,本菌常存在于猪的上呼吸道,构成其正常菌群。本病主要通过空气直接接触传播,亦可通过消化道传播。本病一般呈散发,也可呈地方流行性。饲养管理不善、空气污浊、拥挤、饲养密度过大、长途运输、天气骤冷等应激因素都可引起本病的暴发,并使病情加重,因此,应激因素常是本病发生的诱因。本病发生和流行的严重程度以及造成的经济损失与猪群中猪肺炎支原体、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流感病毒和猪呼吸道冠状病毒等病原体的存在有密切关系。临床症状本病多继发于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猪流感病毒、猪呼吸道冠状病毒、猪肺支原体、猪圆环病毒2型等病原体感染,或与这些病原体混合感染。人工接种试验的潜伏期为2~5天,一般几天内发病。临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食欲不振或厌食,眼睑水肿,鼻孔周围附有脓性分泌物。反应迟钝,咳嗽,呼吸困难,共济失调。关节肿胀,跛行,斜卧。可视黏膜发绀,虚弱,继而因窒息和心衰死亡。急性感染后的母猪可发生流产。病理变化主要肉眼病变有胸膜、腹膜、心包膜、关节的浆膜,甚至脑膜出现纤维素性炎症,表现在单个或多个浆膜表面出现浆液性或化脓性的纤维蛋白渗出物,呈淡黄色蛋皮样或条索状的伪膜覆盖在浆膜和关节表面。腕关节和跗关节出现病变频率高,脑膜病变较少见。全身淋巴结肿大,切面呈一致的灰白色。显微镜下可在渗出物中观察到纤维蛋白、中性粒细胞和较少量的巨噬细胞。诊断方法疾病诊断通常建立在畜群病史调查,临床症状和尸体解剖的基础上细菌的分离培养对确诊是必要的,但往往不能成功,这是因为副猪嗜血杆菌十分娇嫩,相对于标本中同时可能出现的其它细菌,难以满足其生长需要。据报道采用回归分析法分析,副猪嗜血杆菌真实的发病率可能为实际确诊的10倍之多,部分原因是由于不能确认采集来的标本中是否存在副猪嗜血杆菌。研究人员不仅要对有严重临床症状和损伤的猪进行尸体剖检,还要对处于疾病急性期的猪在应用抗菌素之前采集病料进行细菌的分离鉴定,细菌分离培养好选择浆膜表面物质或渗出的脑脊髓液及心脏血液,即使损伤轻微或不明显也要这样做。尽管常规诊断有些困难,但在加有抗菌素的选择培养基上接种以后,用特殊的稀释技术可成功地在从呼吸道采集来的标本中培养出大量细菌。现在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病毒室已建立了副猪嗜血杆菌的快速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诊断技术,可对该病作出迅速的诊断。用生物化学的检测方法可将副猪嗜血杆菌从其经NAD或V因子依赖的微生物中鉴别开来。有时其它的NAD依赖的细菌类(L类嗜血杆菌,猪放线菌、吲哚放线菌)会被误认为嗜血杆菌。这些细菌在鼻窦,扁桃体或肺脏中大量存在,但只有较低的致病力。在一个猪群中出现副猪嗜血杆菌的几个菌株或血清型并非少见,甚至在单个猪上的不同标本中也可发现不同的菌株或血清型。在血清学的诊断方面,主要通过琼脂扩散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和间接血凝试验等。鉴别诊断要将副猪嗜血杆菌与败血性细菌感染相区别,能引起败血性感染的细菌有链球菌、猪丹毒杆菌、猪放线杆菌、猪霍乱沙门氏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以及埃希氏大肠杆菌等。另外,3-10周龄猪的支原体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能出现与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相似的损伤。只有鉴别区分这些疾病之后,才能认清副猪嗜血杆菌在支气管肺炎中的作用,利于后确诊。预防措施严格消毒彻底清理猪舍卫生,用2%氢氧化钠水溶液喷洒猪圈地面和墙壁,2h后用清水冲净,再用科星复合碘喷雾消毒,连续喷雾消毒4~5d。加强饲养管理对全群猪用电解质加维生素C粉饮水5~7d,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应激反应。免疫用自家苗(好是能分离到该菌,增殖、灭活后加入该苗中)、猪副嗜血杆菌多价灭活苗能取得较好效果。种猪用猪副嗜血杆菌多价灭活苗免疫能有效保护小猪早期发病,降低复发的可能性。母猪:初免猪产前40天一免,产前20天二免。经免猪产前30天免疫一次即可。受本病严重威胁的猪场,小猪也要进行免疫,根据猪场发病日龄推断免疫时间,仔猪免疫一般安排在7日龄到30日龄内进行,每次一毫升,好一免后过15天再重复免疫一次,二免距发病时间要有10天以上的间隔。消除诱因,加强饲养管理与环境消毒,减少各种应激,在疾病流行期间有条件的猪场仔猪断奶时可暂不混群,对混群的一定要严格把关,把病猪集中隔离在同一猪舍,对断奶后保育猪“分级饲养”,这样也可减少pRRS、pCV-2在猪群中的传播。注意保温和温差的变化;在猪群断奶、转群、混群或运输前后可在饮水中加一些抗应激的药物如维生素C等。治疗方案隔离病猪,用敏感的抗菌素进行治疗,口服抗菌素进行全群性药物预防。为控制本病的发生发展和耐药菌株出现,应进行药敏试验,科学使用抗菌素。(1)重症注射液肌内注射,每次,每早肌注1次,连用5~7d。(2)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肌内注射,每次20mg/kg,每晚肌注1次,连用5~7d。(3)大群猪口服土霉素纯原粉30mg/kg,每日1次,连用5~7d。(4)抗生素饮水对严重的该病爆发可能无效。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应立即采取抗生素拌料的方式对整个猪群治疗,发病猪大剂量肌注抗生素。大多数血清型的猪副嗜血杆菌对头孢菌素、氟甲砜、庆大、壮观霉素、磺胺及喹诺酮类等药物敏感,对四环素、氨基苷类和林可霉素有一定抵抗力。(5)在应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口服纤维素溶解酶(副株利克),可快速清除纤维素性渗出物、缓解症状、控制猪群死亡率。

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革拉泽氏病,可以影响从2周龄到4月龄的青年猪,主要在断奶前后和保育阶段发病,通常见于5~8周龄的猪,发病率一般在10%~15%,严重时死亡率高达到50%。 首先我们来了解什么是副猪嗜血杆菌病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猪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的一种新传染性疾病。该病在换料、转群、变温、免疫、去势等应激条件下容易发生,此病流行很广,主要养猪国都有该病原的存在。近几年来,由于大量频繁的从国外引种,已将此病带入我国,并在个别地区开始发生,应高度警惕。 副猪嗜血杆菌病症状: 以咳嗽、呼吸困难、消瘦和被毛粗乱为特征。主要表现为发热、食欲不振、厌食、呼吸困难、关节肿胀、跛行、颤抖、反应迟钝、共济失调、可视黏膜发绀、耳尖腹部青紫;断奶仔猪的急性病例,皮下和肺发生水肿,在应激或神经症状出现后很快死亡;母猪急性感染,可出现流产;公猪发生跛行症状。 副猪嗜血杆菌病剖检: 为多发性的浆液性和化脓性纤维蛋白渗出,多发部位在腹膜、心胞膜和胸膜,有时也可发生在脑膜、关节表面,尤其是在腕关节、跗关节;肾表面偶尔可见出血点。 副猪嗜血杆菌病防治: 用副猪嗜血杆菌灭活疫苗进行免疫,可有效预防本病。一旦发病用青霉素类或头孢类药物治疗效果好,对于群体,一头发病除个别重点治疗外,要全群投药可有效控制此病的流行。

猪副嗜血杆菌病论文

研究副猪嗜血杆菌脂寡糖合成相关基因lpxM对其生长、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抗50%猪血清杀菌能力、对巨噬细胞毒力和抗生素敏感性部分生物特性的影响,为揭示HPS致病机制,lpxM基因缺失疫苗的构建奠定理论基础,为猪场防治HPS进行药物选择时提供依据。以高致病性血清5型HPS地方分离株H45为研究对象,自杀性质粒PK18mobsacB为载体,通过自然转化法将构建好的重组质粒转进H45,使其在抗生素的压力下发生同源重组,最终经过抗生素筛选并通过PCR和测序验证得到lpxM基因缺失株H45-△lpxM,比较两者之间部分生物学特性的差异。测定两者的OD600-t关系曲线比较生长情况;用结晶紫染色法比较两者在培养24h后生物被膜形成的能力;测定两者在50%猪血清中存活率,比较两者的抗血清补体杀菌能力;将两者同时刺激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细胞,作用时间为6、12和24h,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LDH的释放量,比较两者对巨噬细胞毒力影响;利用K-B纸片扩散法研究两者对氨苄西林等临床上常用13种抗生素和多粘菌素B抗生素敏感性,通过测定抑菌圈直径来并参照耐药标准判断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成功构建lpxM基因缺失株H45-△lpxM,生长情况比较发现菌株生长前期缺失株慢于野生株,8h后保持一致,结果表明lpxM基因缺失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H45的生长;两者均能形成生物被膜,但是缺失株弱于野生株;野生菌株在50%猪血清中存活率为,而缺失株只有,缺失株明显低于野生菌株;两者均能引起巨噬细胞的死亡,作用6、12和24h后,野生株对细胞的致死率分别为、和,而缺失株对细胞的致死率为、和,结果表明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两者对细胞的毒力作用越来越大,具有一定的时间依赖性,在各个时间点,缺失株的毒力作用均低于野生株;抗生素敏感性结果发现,两者对头孢噻吩等10种抗生素均表现敏感,对恩诺沙星均表现抗性,但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磺胺二甲异_唑和氨苄西林三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发生了较大的差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磺胺二甲异_唑两种抗生素由耐药变成了敏感,氨苄西林也从中介变成敏感,结果表明lpxM基因缺失对H45抗生素敏感性具有一定影响。lpxM基因缺失能一定程度地抑制HPS生长,降低其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抗血清杀菌能力和对巨噬细胞的毒力作用,增大对临床上多数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揭示lpxM基因可能是HPS毒力基因,与HPS的致病能力密切有关,但具体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猪副嗜血杆菌病的有效防制,如同猪场其它任何一种疾病的防治一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加强主要病毒性疾病的免疫、选择有效的药物组合对猪群进行常规的预防保健、改善猪群饲养管理、重新思考我们的猪舍设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一个猪群稳定的生产。目前,猪副嗜血杆菌病发生呈递增趋势,且以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及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为特征,影响猪生产的各个阶段,给养猪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因此,应对本病引起高度重视 。副猪嗜血杆菌控制关键在预防保健,产房后期仔猪、断奶保育猪死亡解剖发现肺脏水肿炎症、心包积液或绒毛心,关节液增多或化脓,有的急性死亡多数消瘦死亡送检发病活体检出副嗜血杆菌、链球菌等,发病猪即使使用药敏试验药物治疗无效。副猪嗜血杆菌是蓝耳病、圆环病毒的影子。

1、发病症状:急性发病时病猪的体温升至℃,耳稍发紫,关节肿大,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状,慢性发病时病猪食欲下降,呼吸困难,被毛散乱,四肢无力或跛行,直至衰竭死亡。2、发病原因:猪舍内的环境较差,猪群出现繁殖和呼吸综合症,肺炎等疾病,导致继发感染。

一、猪副猪嗜血杆菌症状

1、发病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断奶前后的仔猪和青年猪,仔猪急性发病时出现高热,体温升至℃,耳稍发紫,关节肿大,共济失调等症状,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状;慢性发病的症状多发生于青年猪身上,发病后会出现食欲下降,咳嗽,呼吸困难,被毛散乱,四肢无力或者跛行等症状,直至衰竭死亡。

2、发病原因

(1)猪的生活环境较差,或者是生活环境突然改变,或是出现断奶,转群,断水等情况后导致猪突发此病。

(2)猪群出现繁殖和呼吸综合症,流感,肺炎等疾病,导致继发感染,因此发生了猪副嗜血杆菌病。

3、防治方法

(1)给猪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防止出现应激反应。

(2)积极防预繁殖与呼吸综合症,流感,肺炎等疾病,以避免继发感染猪副嗜血杆菌。

(3)猪群发病后,大剂量注射氟苯尼考、替米考星等抗生素。

二、仔猪球虫病的发病特点及主要症状

1、发病特点

(1)该疾病的发病率较高,但死亡率较低。

(2)发病时不分年龄,仔猪和成年猪均能感染球虫成为传染源,但以7-21日龄的仔猪患病较为常见。

2、主要症状

患病猪主要表现出腹泻的临床症状。

3、防治方法

(1)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猪舍的消毒工作,消毒时可用浓度至少为50%的漂白粉消毒几个小时,或者是进行蒸熏,尤其要在猪进栏前做好消毒与净化工作。

(2)在病猪发生腹泻前3-4天于饲料中添加氨黄六甲氧嘧啶、氨黄喹恶啉等药物,用量为每千克体重20-25毫升,1天1次,连用3天。

(3)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降低饲养密度,保持猪舍的良好通风、干燥及清洁度。

副猪嗜血杆菌病论文

急性病例症状:首先发生于膘情良好的猪,病猪发热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呼吸困难,耳梢发紫,行走缓慢或不愿站立,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有时会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慢性病例症状:多见于保育猪,主要是食欲下降,咳嗽,呼吸困难,四肢无力或跛行,生长不良,直至衰褐而死亡。

一、猪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的症状及治疗

1、猪副嗜血杆菌感染的症状

(1)猪副嗜血杆菌急性病例:往往首先发生于膘情良好的猪,病猪发热(℃)、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呼吸困难、腹式呼吸、皮肤发红或苍白、耳梢发紫、眼睑皮下水肿、行走缓慢或不愿站立、腕关节和跗关节肿大、共济失调、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有时会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

(2)猪副嗜血杆菌慢性病例:多见于保育猪,主要是食欲下降、咳嗽、呼吸困难、被毛粗乱、四肢无力或跛行、生长不良,直至衰褐而死亡。

(3)该病可以影响从2周龄到4月龄的青年猪,主要在断奶前后和保育阶段发病,通常见于5-8周龄的猪,发病率一般在10-15%,严重时死亡率可达50%。

2、猪副嗜血杆菌感染的治疗方法

(1)重症注射液:肌内注射,每次毫升/千克,每早肌注1次,连用5-7天。

(2)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肌内注射,每次20毫克/千克,每晚肌注1次,连用5-7天。

(3)土霉素纯原粉:大群猪口服土霉素纯原粉30毫克/千克,每日1次,连用5-7天。

(4)抗生素:抗生素饮水对严重的该病爆发可能无效,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应立即采取抗生素拌料的方式对整个猪群治疗,发病猪大剂量肌注抗生素。

(5)纤维素溶解酶:在应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口服纤维素溶解酶(副株利克),可快速清除纤维素性渗出物、缓解症状、控制猪群死亡率。

二、猪副嗜血杆菌感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1、病发原因

(1)各种应激因素可诱发和促进本病的发生与流行,如气温突变、空气污染严重、通风不良、寒冷潮湿,不同日龄的猪只混群饲养,密度过大,管理不当,饲料质量差,长途运输等。

(2)当环境发生变化时或引起免疫抑制的因素(如转群、断奶、混群、饲料的突然改变或通风不良、免疫抑制性疾病)存在时,会导致该病发生。

2、预防措施

(1)严格消毒

定期彻底清理猪舍卫生,用2%氢氧化钠水溶液喷洒猪圈地面和墙壁,2小时后用清水冲净,再用科星复合碘喷雾消毒,连续喷雾消毒4-5天,消毒期间猪舍内不能有人畜停留。

(2)加强管理

对全群猪用电解质加维生素C粉饮水5-7天,不仅可以增强机体抵抗力,还能减少应激反应,降低得病几率。

研究副猪嗜血杆菌脂寡糖合成相关基因lpxM对其生长、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抗50%猪血清杀菌能力、对巨噬细胞毒力和抗生素敏感性部分生物特性的影响,为揭示HPS致病机制,lpxM基因缺失疫苗的构建奠定理论基础,为猪场防治HPS进行药物选择时提供依据。以高致病性血清5型HPS地方分离株H45为研究对象,自杀性质粒PK18mobsacB为载体,通过自然转化法将构建好的重组质粒转进H45,使其在抗生素的压力下发生同源重组,最终经过抗生素筛选并通过PCR和测序验证得到lpxM基因缺失株H45-△lpxM,比较两者之间部分生物学特性的差异。测定两者的OD600-t关系曲线比较生长情况;用结晶紫染色法比较两者在培养24h后生物被膜形成的能力;测定两者在50%猪血清中存活率,比较两者的抗血清补体杀菌能力;将两者同时刺激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细胞,作用时间为6、12和24h,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LDH的释放量,比较两者对巨噬细胞毒力影响;利用K-B纸片扩散法研究两者对氨苄西林等临床上常用13种抗生素和多粘菌素B抗生素敏感性,通过测定抑菌圈直径来并参照耐药标准判断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成功构建lpxM基因缺失株H45-△lpxM,生长情况比较发现菌株生长前期缺失株慢于野生株,8h后保持一致,结果表明lpxM基因缺失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H45的生长;两者均能形成生物被膜,但是缺失株弱于野生株;野生菌株在50%猪血清中存活率为,而缺失株只有,缺失株明显低于野生菌株;两者均能引起巨噬细胞的死亡,作用6、12和24h后,野生株对细胞的致死率分别为、和,而缺失株对细胞的致死率为、和,结果表明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两者对细胞的毒力作用越来越大,具有一定的时间依赖性,在各个时间点,缺失株的毒力作用均低于野生株;抗生素敏感性结果发现,两者对头孢噻吩等10种抗生素均表现敏感,对恩诺沙星均表现抗性,但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磺胺二甲异_唑和氨苄西林三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发生了较大的差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磺胺二甲异_唑两种抗生素由耐药变成了敏感,氨苄西林也从中介变成敏感,结果表明lpxM基因缺失对H45抗生素敏感性具有一定影响。lpxM基因缺失能一定程度地抑制HPS生长,降低其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抗血清杀菌能力和对巨噬细胞的毒力作用,增大对临床上多数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揭示lpxM基因可能是HPS毒力基因,与HPS的致病能力密切有关,但具体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本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猪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的传染病,主要在保育阶段和断奶前后发病。由于副猪嗜血杆菌是猪体内的常在菌,当外界环境骤变、饲养管理不良,感染其他疾病时,抵抗力下降,该病菌大量繁殖发病。

[症状]

发热、食欲下降,不愿吃食,反应迟钝,没有精神,呼吸困难,咳嗽,四肢疼痛,关节肿胀。瘸腿,起立困难,颤抖,共济失调,结膜发紫,消瘦衰竭死亡。剖检可见胸膜、心包膜和肺表面有脓性纤维蛋白渗出物,腕关节和跗关节有浆液性炎症。

[预防]

(1)阿莫西林粉100克加入1吨饲料中,调匀后饲喂,连喂5天。

(2)泰乐菌素100克+磺胺间甲氧嘧啶200克+TMP40克混入1吨饲料中,每天2次,连喂5天。

(3)氧氟沙星200克混入1吨饲料中,每天2次,连喂5天。

(4)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严格消毒,减少应激,增强猪的体质,提高免疫力,可预防本病的发生。

[治疗]

(1)头孢噻呋每千克体重3~5毫克+地塞米松每千克体重毫克,肌内注射,每天1次,连用3~5天。

(2)远征药业的强舒西林5~10毫克/千克体重,生理盐水稀释,肌内注射,每天1次,连用3天。

1、发病症状:急性发病时病猪的体温升至℃,耳稍发紫,关节肿大,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状,慢性发病时病猪食欲下降,呼吸困难,被毛散乱,四肢无力或跛行,直至衰竭死亡。2、发病原因:猪舍内的环境较差,猪群出现繁殖和呼吸综合症,肺炎等疾病,导致继发感染。

一、猪副猪嗜血杆菌症状

1、发病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断奶前后的仔猪和青年猪,仔猪急性发病时出现高热,体温升至℃,耳稍发紫,关节肿大,共济失调等症状,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状;慢性发病的症状多发生于青年猪身上,发病后会出现食欲下降,咳嗽,呼吸困难,被毛散乱,四肢无力或者跛行等症状,直至衰竭死亡。

2、发病原因

(1)猪的生活环境较差,或者是生活环境突然改变,或是出现断奶,转群,断水等情况后导致猪突发此病。

(2)猪群出现繁殖和呼吸综合症,流感,肺炎等疾病,导致继发感染,因此发生了猪副嗜血杆菌病。

3、防治方法

(1)给猪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防止出现应激反应。

(2)积极防预繁殖与呼吸综合症,流感,肺炎等疾病,以避免继发感染猪副嗜血杆菌。

(3)猪群发病后,大剂量注射氟苯尼考、替米考星等抗生素。

二、仔猪球虫病的发病特点及主要症状

1、发病特点

(1)该疾病的发病率较高,但死亡率较低。

(2)发病时不分年龄,仔猪和成年猪均能感染球虫成为传染源,但以7-21日龄的仔猪患病较为常见。

2、主要症状

患病猪主要表现出腹泻的临床症状。

3、防治方法

(1)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猪舍的消毒工作,消毒时可用浓度至少为50%的漂白粉消毒几个小时,或者是进行蒸熏,尤其要在猪进栏前做好消毒与净化工作。

(2)在病猪发生腹泻前3-4天于饲料中添加氨黄六甲氧嘧啶、氨黄喹恶啉等药物,用量为每千克体重20-25毫升,1天1次,连用3天。

(3)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降低饲养密度,保持猪舍的良好通风、干燥及清洁度。

猪副血杆菌病论文

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革拉泽氏病,可以影响从2周龄到4月龄的青年猪,主要在断奶前后和保育阶段发病,通常见于5~8周龄的猪,发病率一般在10%~15%,严重时死亡率高达到50%。 首先我们来了解什么是副猪嗜血杆菌病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猪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的一种新传染性疾病。该病在换料、转群、变温、免疫、去势等应激条件下容易发生,此病流行很广,主要养猪国都有该病原的存在。近几年来,由于大量频繁的从国外引种,已将此病带入我国,并在个别地区开始发生,应高度警惕。 副猪嗜血杆菌病症状: 以咳嗽、呼吸困难、消瘦和被毛粗乱为特征。主要表现为发热、食欲不振、厌食、呼吸困难、关节肿胀、跛行、颤抖、反应迟钝、共济失调、可视黏膜发绀、耳尖腹部青紫;断奶仔猪的急性病例,皮下和肺发生水肿,在应激或神经症状出现后很快死亡;母猪急性感染,可出现流产;公猪发生跛行症状。 副猪嗜血杆菌病剖检: 为多发性的浆液性和化脓性纤维蛋白渗出,多发部位在腹膜、心胞膜和胸膜,有时也可发生在脑膜、关节表面,尤其是在腕关节、跗关节;肾表面偶尔可见出血点。 副猪嗜血杆菌病防治: 用副猪嗜血杆菌灭活疫苗进行免疫,可有效预防本病。一旦发病用青霉素类或头孢类药物治疗效果好,对于群体,一头发病除个别重点治疗外,要全群投药可有效控制此病的流行。

急性病例症状:首先发生于膘情良好的猪,病猪发热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呼吸困难,耳梢发紫,行走缓慢或不愿站立,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有时会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慢性病例症状:多见于保育猪,主要是食欲下降,咳嗽,呼吸困难,四肢无力或跛行,生长不良,直至衰褐而死亡。

一、猪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的症状及治疗

1、猪副嗜血杆菌感染的症状

(1)猪副嗜血杆菌急性病例:往往首先发生于膘情良好的猪,病猪发热(℃)、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呼吸困难、腹式呼吸、皮肤发红或苍白、耳梢发紫、眼睑皮下水肿、行走缓慢或不愿站立、腕关节和跗关节肿大、共济失调、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有时会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

(2)猪副嗜血杆菌慢性病例:多见于保育猪,主要是食欲下降、咳嗽、呼吸困难、被毛粗乱、四肢无力或跛行、生长不良,直至衰褐而死亡。

(3)该病可以影响从2周龄到4月龄的青年猪,主要在断奶前后和保育阶段发病,通常见于5-8周龄的猪,发病率一般在10-15%,严重时死亡率可达50%。

2、猪副嗜血杆菌感染的治疗方法

(1)重症注射液:肌内注射,每次毫升/千克,每早肌注1次,连用5-7天。

(2)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肌内注射,每次20毫克/千克,每晚肌注1次,连用5-7天。

(3)土霉素纯原粉:大群猪口服土霉素纯原粉30毫克/千克,每日1次,连用5-7天。

(4)抗生素:抗生素饮水对严重的该病爆发可能无效,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应立即采取抗生素拌料的方式对整个猪群治疗,发病猪大剂量肌注抗生素。

(5)纤维素溶解酶:在应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口服纤维素溶解酶(副株利克),可快速清除纤维素性渗出物、缓解症状、控制猪群死亡率。

二、猪副嗜血杆菌感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1、病发原因

(1)各种应激因素可诱发和促进本病的发生与流行,如气温突变、空气污染严重、通风不良、寒冷潮湿,不同日龄的猪只混群饲养,密度过大,管理不当,饲料质量差,长途运输等。

(2)当环境发生变化时或引起免疫抑制的因素(如转群、断奶、混群、饲料的突然改变或通风不良、免疫抑制性疾病)存在时,会导致该病发生。

2、预防措施

(1)严格消毒

定期彻底清理猪舍卫生,用2%氢氧化钠水溶液喷洒猪圈地面和墙壁,2小时后用清水冲净,再用科星复合碘喷雾消毒,连续喷雾消毒4-5天,消毒期间猪舍内不能有人畜停留。

(2)加强管理

对全群猪用电解质加维生素C粉饮水5-7天,不仅可以增强机体抵抗力,还能减少应激反应,降低得病几率。

1、发病症状:急性发病时病猪的体温升至℃,耳稍发紫,关节肿大,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状,慢性发病时病猪食欲下降,呼吸困难,被毛散乱,四肢无力或跛行,直至衰竭死亡。2、发病原因:猪舍内的环境较差,猪群出现繁殖和呼吸综合症,肺炎等疾病,导致继发感染。

一、猪副猪嗜血杆菌症状

1、发病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断奶前后的仔猪和青年猪,仔猪急性发病时出现高热,体温升至℃,耳稍发紫,关节肿大,共济失调等症状,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状;慢性发病的症状多发生于青年猪身上,发病后会出现食欲下降,咳嗽,呼吸困难,被毛散乱,四肢无力或者跛行等症状,直至衰竭死亡。

2、发病原因

(1)猪的生活环境较差,或者是生活环境突然改变,或是出现断奶,转群,断水等情况后导致猪突发此病。

(2)猪群出现繁殖和呼吸综合症,流感,肺炎等疾病,导致继发感染,因此发生了猪副嗜血杆菌病。

3、防治方法

(1)给猪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防止出现应激反应。

(2)积极防预繁殖与呼吸综合症,流感,肺炎等疾病,以避免继发感染猪副嗜血杆菌。

(3)猪群发病后,大剂量注射氟苯尼考、替米考星等抗生素。

二、仔猪球虫病的发病特点及主要症状

1、发病特点

(1)该疾病的发病率较高,但死亡率较低。

(2)发病时不分年龄,仔猪和成年猪均能感染球虫成为传染源,但以7-21日龄的仔猪患病较为常见。

2、主要症状

患病猪主要表现出腹泻的临床症状。

3、防治方法

(1)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猪舍的消毒工作,消毒时可用浓度至少为50%的漂白粉消毒几个小时,或者是进行蒸熏,尤其要在猪进栏前做好消毒与净化工作。

(2)在病猪发生腹泻前3-4天于饲料中添加氨黄六甲氧嘧啶、氨黄喹恶啉等药物,用量为每千克体重20-25毫升,1天1次,连用3天。

(3)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降低饲养密度,保持猪舍的良好通风、干燥及清洁度。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