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柑橘褐腐病研究进展论文

发布时间:

柑橘褐腐病研究进展论文

排水不良、通透性差的果园发病重;挂果偏多、果实下垂的果园发病重;水改田、低洼果园发病重;偏施氮肥、不重视有机肥的果园发病重;近成熟的果实发病重。

1、用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兑水喷雾,用量为35-47克/亩。2、喷施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38-700倍液,或78%波尔·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3、收获前1个月,喷施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隔10-15天喷1次,连喷2次。4、收获后,用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果。

一、柑橘褐腐病用什么药好

1、药物防治

(1)亩用35-47克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兑水喷雾。

(2)喷施78%波尔·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38-700倍液。

(3)采收前30天,喷施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隔10-15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2次。

(4)采摘后,用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果,结合多菌灵、噻菌灵防治青霉病、绿霉病。或用2%苏打水浸果2-4分钟,期间要控制好温度。

(5)除了使用药物之外,还可以用48℃的热水浸果。需注意,当天采收的果实不宜浸泡。

2、农业防治

(1)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这样可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2)雨季来临前将园内的围沟、主渠清理干净,避免雨后积水,这样可降低发病几率。

(3)冬季清园时可撒施石灰,这样能减轻土壤酸性,灭杀各种病毒。

(4)适当重剪过密枝,使园内通风透光。

二、柑橘褐腐病的症状及发病原因

1、症状

(1)发病初期,果实表面出现淡褐色圆形病斑,之后病部会快速蔓延至全果,呈褐色水渍状,果实开始变软腐烂。

(2)环境较潮湿时,病部会出现稀疏的白色菌丝,菌丝紧贴果面,形成薄层。

2、发病原因

(1)幼树的抵抗力不足,在低海拔和低纬度地区,木虱容易传播此病害。

(2)甜橙品种更容易感染此病害。

(3)越成熟的果实越容易感病,高温、高湿环境会为发病创造有利条件。

疫菌褐腐病是柑橘上比较常见且危害较重的一种真菌病害,春气温回升时开始发生,前期以侵染枝叶、树干为主,8月后果实上多发,常使果实产量与品质大打折扣。

疫菌褐腐病主要危害柑橘幼嫩梢枝(称为苗疫病)、树干(称为脚腐病或裙腐病)、果实(称为褐腐病或疫腐病)。

苗疫病

被害枝梢和叶片呈沸水烫状枯死,病斑不定形,淡褐色至褐色,潮湿时,病部有少量白色霉层, 与炭疽病的主要区别在于病部是否滋生小黑点。

脚腐病

一般危害主干的根颈部位,初期呈现黄褐色水渍状,基部树皮腐烂,具较强刺鼻酒糟气味,并流出褐色胶液。

气候干燥时,病斑干裂,天气潮湿时,病部扩展快、皮层腐烂,并向根颈四周扩展,当根颈腐烂环割整个树干基部时,引起植株大量异常落叶,严重时树体枯萎死亡。

褐腐病

果实发病时,病斑近圆形,褐色水浸状、病部质地坚实,病健部分界限分明,湿度大时迅速扩展到全果,有酒味。

病菌只侵染白皮层,不烂及果肉,以后呈水浸状软腐,果实很快脱落。

疫菌褐腐病菌大多在树体、病虫枝、落果、残枝落叶及土壤中越冬,成为第2年初次侵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风雨和土壤。

果实主要发病时间在9~10月, 气温高,闷热并暴雨或连续2天下雨即可发病。疫病菌最不喜阳光与干旱,天气放晴后,日照处之病害会立即停止蔓延。

此外,以下情况易导致该病大爆发: 排水不良、通透性差的果园发病重;挂果偏多、果实下垂的果园发病重;水改田、低洼果园发病重;偏施氮肥、不重视有机肥的果园发病重;近成熟的果实发病重。

加强栽培管理

雨后及时开沟排水,降低果园湿度,同时果园操作时避免损伤主干,及时除去树盘内杂草。

挂果量大时用竹杆支撑橘枝条,尽可能抬高枝条,防止病菌借风雨侵染果实。

果园注意平衡施肥,增施有机肥、生物菌肥,配合使用海精灵生物刺激剂,改良土壤,增强树势,提升植株抗病性。

减少病原菌

疫菌褐腐病菌大多在树体、病虫枝、落果、残枝落叶及土壤中越冬,成为第2年初次侵染源,因此冬季清园必须干净彻底,要把树体上病斑、病虫枝、落果、残枝落叶等带出果园集中烧毁。

在冬季进行全园深翻晒土、调理土壤理化性质,破坏病菌的生存环境,从而减少病源。再结合铲除性病菌杀菌剂处理,降低第2年的侵染病源。

生长期及时摘除染病果和落地果,集中销毁,防治再次侵染。

药剂防治

9月份开始应喷施保护性药剂,如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嘧菌酯、甲霜灵·锰锌等,特别是雨前雨后要及时用药,重点喷施中下部果实。

如果病害已经发生,则使用咪鲜胺+乙膦铝或者乙磷铝+代森锰锌,5天一次,连续2次,基本上能够控制病情蔓延,其中乙膦铝可以和恶霜灵、甲霜灵、疫霜灵药剂进行轮换使用,同时防治炭疽病。

本文由农业助手团队编写整理,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农业助手,转载时请勿修改文章内容,修改必究!

疫菌褐腐病菌大多在树体、病虫枝、落果、残枝落叶及土壤中越冬,到第2年初次侵染源,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风雨和土壤。柑橘果实主要发病时间在9~10月,气温高,闷热并暴雨或连续2天下雨即可发病。疫病菌最不喜阳光与干旱,天气放晴后,日照处之病害会立即停止蔓延。此外,以下情况易导致该病大爆发:排水不良、通透性差的果园发病重;挂果偏多、果实下垂的果园发病重;水改田、低洼果园发病重;偏施氮肥、不重视有机肥的果园发病重;近成熟的果实发病重。

柑橘病毒病研究进展论文

病毒名称:柑橘速衰病毒Citrustristezavirus(CTV)。

分类地位:长线形病毒属Closterovirus,长线形病毒科Closteroviridae。在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中的编码为。

病毒异名:Citrusquickdeclinevirus、Hassakudwarfvirus、Limedie-backvirus。

病毒提纯:用病叶的汁液,经过差速离心,梯度离心,获得病毒的线状粒子,用硫酸铯密度离心法获得纯化的CTV核蛋白。也可以从酸柠檬病株幼苗剥下的树皮抽提液中获得大量的病毒。具体方法:用研钵研碎经液氮冷冻的病组织,加入缓冲液(),每克组织加入,4000r/min,离心10min,然后8000r/min,离心5min,每100ml上清液加4gPEG(分子质量6000u)和4ml20%的氯化钠,16000r/min,离心15min,沉淀悬浮于磷酸缓冲液中(),5000r/min,离心10min,再经29000r/min,离心90min,沉淀再悬浮于水中,5000r/min,离心10min,即可得病毒的纯化制剂。

病毒理化特性:

①病毒粒子。长线形,弯曲,大小为2000nm*11nm。140±10S。A260/A280:

②核酸。单链RNA,单基因组,分子质量*106u(Bar-Joseph等,1989)。

③蛋白。有两组分,CP1分子质量为23000u,CP2为21000u。氨基酸组成为CP1;lys17;his4;arg8;asp22;thr12;ser16;glu13;pro5;gly24;ala16;cys1;val13;met1;ile8;leu20;tyr4;phe4(Leeetal.,1988)。

株系:根据致病力的不同分为很多株系。

柑橘黄苗株系:引起柠檬、酸橙、葡萄柚和香橼的幼苗严重黄化和矮缩。

葡萄柚凹茎株系:在澳洲、南非、南美、远东,感染葡萄柚病树矮化和丛簇,叶疏松,小而圆,脉间褪绿,树干和大分枝的木质部纵向有针孔凹斑,主干分枝歪斜、畸形,果实小、畸形和果皮变厚,严重减产。

酸柠檬枯梢株系:在幼嫩叶片上引起叶脉斑点,大小分枝的木质部有严重的针孔斑,树形矮化、枯梢,逐渐死亡。

此外,还报道有得克隆柑橘速衰病毒的轻型和烈性毒株、墨西哥报道的一种柑橘Citrushassaku速衰病毒的轻型株系和南非、委内瑞拉的分离物等。

其他:柑橘衰退病一般为无症感染,嫁接在酸橙上,出现枝枯、落叶、矮化甚至死亡。这是由于病毒使筛管坏死,根部无法吸收营养所致。受害处髓射线细胞木质化,并出现凹陷斑、针刺孔等症状。这些症状不是速衰病所特有的,由Spiroplasmacitri引起的僵化病也能产生相似的症状(EPPO/CABI,1992b)。有些感病品种(主要是酸橙、葡萄柚和甜橙),即使将它们嫁接在耐速衰病的砧木上,CTV侵害后也能产生茎陷斑、矮化和减产。被害症状和受害程度取决于病毒株系,强毒株系能使一些品种产生茎陷斑。果树被害后,果实小、果质差。

病毒名称:柑橘皱叶病毒Citrusleafrugosevirus(CiLRV)。

分类地位:等轴不稳环斑病毒属Ilarvirus,雀麦花叶病毒科Bromoviridae。在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中的编码为。

病毒异名:柑橘皱叶病毒(Citruscrinklyleafvirus)。

病毒提纯:病株组织在6倍体积冷冻过的()磷酸缓冲液(含5%蔗糖,巯基乙醇酸)匀浆5min后,加入10%正丁醇-氯仿(1∶1),搅动30min后在40℃下10000r/min,离心15min。再将上清液在40℃下110000r/min高速离心90min,然后将沉淀用()的磷酸缓冲液进行悬浮。最后通过多次差速离心进一步纯化。

病毒理化特性:

①病毒粒子。多面体、球状,直径26~32nm,分别约为(NP1)、(NP2)、(NP3)和(NP4)。(Gonsalves&Garnsey,1976)。沉降系数分别为105S(NP1)、98S(NP2)、89S(NP3)、79S(NP4)。等电点和。

②核酸。单链RNA,四组分,分子质量分别为*106(RNA1),*106(RNA2),*106(RNA3),*106(RNA4)。

③蛋白。单一组分,分子质量26ku。

其他:柑橘杂色病毒同苹果花叶病毒有许多特性相似,但从生物学和血清学都易区别开。柑橘杂色病毒在Mexican柠檬上不产生粗缩症,而本病毒在枸橼上不引起严重扭曲和杂色纹,在菜豆和豇豆上局部坏死症,而柑橘杂色病毒都引起系统症。两病毒的核蛋白组分的纵剖面图也不同:本病毒的NP4组分多,NP1和NP2少。两病毒的核酸种类也有差异。同样,本病毒同图拉苹果花叶病毒在生物和物化特性方面也有同上类似的差别。图拉苹果花叶病毒在黄瓜上为局部褪绿斑,千日红脉带,烟草局部坏死和休克症,而本病毒不侵染。图拉苹果花叶病毒不稳定,其核蛋白组分的沉淀图也与本病毒的不同。

柑橘病毒病研究现状论文

1.柑橘黄龙病 柑橘黄龙病(见图2-1)又称黄梢病,为重要的植物检疫对象,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三省(自治区),云南、四川、湖南、江西、浙江部分地区也有发生,台湾省称为立枯病,国外部分国家也有发生,幼龄树发病以后1~2年内死亡,老龄树则在3~5年内枯死或丧失结果能力,严重流行时,往往大片柑园在几年内全部毁灭。而在病区,周围没有老果园的新植园可在定植八九年后严重发病。

图2-1 柑橘黄龙病

1.缺素型黄化叶 2、3、4.斑驳型黄化叶

(1)症状 初期病树“黄梢”和叶片斑驳是黄龙病的典型症状。刚发病时,绿色的树冠上有几枝或少部分新梢的叶片黄化,呈现明显的“黄梢”。这种“黄梢”常出现在树冠顶部和外围。随之,病梢的下段枝条和树冠的其他部位的枝条相继发病。该病全年均可发生,以夏、秋梢发病最多,春梢发病次之。夏、秋梢发病时,抽生的枝条,往往新梢不转绿即成“黄梢”,叶片呈均匀黄化或呈现斑驳型黄化。春梢发病是在当年新抽的春梢正常转绿后,随着春梢老熟,叶片从叶脉开始褪绿,逐渐扩大,形成斑驳状黄化。

形成黄梢的黄化叶片可分为三种类型:①均匀黄化叶片。在初期病树和夏、秋梢发病的树上多出现,叶片呈现均匀的浅黄绿色,而这种症状在枝上存留时间短。因此,在田间较难看到。②斑驳型黄化叶片。叶片呈现黄、绿相间的不均匀斑块状,斑块的形状和大小不定。从叶脉附近,特别易从中脉基部和侧脉顶端附近(即叶绿部)开始黄化,逐渐扩大形成黄绿相间的斑驳,最后可使全叶呈黄绿色的黄化。这种叶片在春、夏、秋梢病枝上,以及初期和中、晚期病树上都较易找到。③缺素型黄化叶片。又称花叶,此类型叶脉及叶脉附近叶肉呈绿色而脉间叶肉呈黄色。与缺乏微量元素锌、锰、铁时相似,这种叶片出现在中、晚期病树上。以上三种类型,因斑驳型黄化叶在各种梢期和早、中、晚期病树上均可找到,症状明显,故常作为田间诊断黄龙病树的依据。

除叶片黄化症状外,病树还有落叶,不定时抽梢,梢短而弱,叶小,有的品种中脉肿大突起,局部木栓化开裂。病树树冠稀疏,枯枝多,植株矮小,病树开花早而多,花瓣较短小,肥厚,淡黄色,无光泽,小枝上花朵往往多个聚集成团,广东称为“打花球”。坐果率低,果实变小,畸形(如变长或果形歪斜),有的品种(如福橘,十月橘等)的果蒂附近提早变橙红色,着色不均匀,福建俗称“红鼻子果”。初期病树根部正常,后期则出现烂根。腐烂从须根开始,逐渐腐到大根,木质部发黑,根皮脱落。

(2)病原 关于黄龙病的病原,20世纪50年代根据嫁接传病试验的成功结果,确认是一种病毒病害。60年代,根据在指示植物墨西哥来檬和麻疯柑上再现脉明,叶脉木栓化,茎部凹斑及矮化、小叶等典型的柑橘衰退病毒所致的症状,认为其病原很可能就是国外的柑橘衰退病毒。但根据两者的症状,寄主感病性和地理分布的差异,有人认为两者病害不同,后被电镜观察结果所证实。70年代,人们通过浸泡接穗和树干注射等方法试验,发现黄龙病病原对四环素族抗菌素敏感,认为其病原不是病毒而是类菌原体,后来有人将病叶作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在病叶叶脉韧皮部组织中看到了病原,大小为150~650纳米,具有20纳米界限膜,而常规的类菌原体膜的厚度小于20纳米因而认为应列为类细菌。

黄龙病病原除对四环素族抗菌素敏感外,对青霉素也敏感,热处理也有明显疗效。病接穗用1000毫克/升四环素或青霉素浸泡2小时后嫁接,培育出来的苗木全部或大多数不显症状,病苗用49℃温热空气处理50分钟,可以恢复正常,热治效果可保护50~60个月以上。

(3)发病规律 病原可以通过嫁接传播,但不能通过汁液摩擦和土壤传染,如果在有病的树上嫁接繁殖,那么育出苗木一般都是带病的,黄龙病的远距离传播主要就靠带病接穗或带病苗木的调运。某些迹象表明,种子也有可能传播。田间自然传播媒介为柑橘木虱,柑橘木虱吸食树汁液后,又转去健树吸食而传播,病原体在木虱体内的循回期约20天至1个月,最短为2天。3龄以上的幼虫及成虫均能传播。

(4)防治方法 药剂防治可以减轻黄龙病的症状,但不能根除,必须实行综合防治。①寻找新的方法和抗性材料选育抗性柑橘砧木和接穗品种。②加强柑橘木虱的检测与防治,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黄龙病流行的重要环节。应用黄色粘板不仅能监测木虱,研究其生物学和生态学,而且也能对柑橘木虱天敌的消长规律进行研究,再辅以柑橘木虱寄主植物——九里香的诱集,效果会更好,成虫和若虫都能捕到。通过监测严格控制柑橘木虱做到基本消灭。防治柑橘木虱主要靠喷药,药剂有:40%乐果乳剂1000~2000倍液,20%敌百虫结晶800倍液,25%亚胺硫磷乳油400倍液,200倍鱼藤浸出液,松脂合剂15~20倍液,对若虫,成虫均有良好防治效果。③严格实行检疫制度。禁止病区的接穗和苗木流入新区和无病区。新区一律用无病苗木和接穗,对来路不明的苗木,不论其质量好坏和有无症状表现。应按植物检疫条例予以烧毁。④建立无病苗圃,培育无病苗木。根据病害的病原特性和传播特点。无病苗圃最好选在没有柑橘木虱发生的非病区,如在病区建圃,必须要有隔离条件,即苗圃周围距离柑园应在5千米以上,有天然条件(如山区、林区)阻隔更好。在建圃之前,还应铲除附近零星的柑橘类植物或九里香等柑橘木虱的寄主。

2.柑橘疮痂病 柑橘疮痂病(见图2-2)是我国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柑橘生长区的一种常见病害。浙江、福建、台湾、江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等省(自治区)均有发生。叶片受害引起落叶,枝梢受害生长不良,果实受害容易脱落,或病果小而畸形,品质差。

(1)症状 本病主要为害新梢,叶片和幼果,也可为害花器。受害叶片初现油浸状小点,随之逐渐扩大,呈蜡黄色至黄褐色,后变灰白至灰褐色,形成向一面突起的直径~2毫米的圆锥形疮痂状木栓化病斑,似牛角或漏斗状,表面粗糙。叶片正反两面都可生病斑,但多数发生在叶片背面,不穿透两面,病斑散生或连片,为害严重时使叶片畸形扭曲。

图2-2 柑橘疮痂病

1.病叶 2.病果 3.病斑放大 4.病原菌

新梢受害症状与叶片相似,但突起不明显,病斑分散或连成一片,枝梢短小扭曲。花瓣受害很快脱落,果实受害后,在果皮上常长出许多散生或群生的瘤状突起,幼果发病多呈茶褐色腐烂脱落,稍大的果实发病产生黄褐色木栓化的突起,畸形易早落,果实大后发病,病斑往往变得不大显著,但皮厚汁少;果实后期发病,病部果皮组织一大块坏死,呈癣皮状剥落,下面的组织木栓化,皮层较薄,久晴骤雨常易开裂。

(2)病原(Sphaceloma fawcetti Jenk)是一种真菌,属半知菌,具无性阶段和有性阶段,有性阶段在我国尚未发现。无性阶段产生分生孢子盘及分生孢子,分子孢子盘上密集排列着分子孢梗,分生孢子梗短,呈圆筒形,末端较细,具0~2个隔膜。分生孢子顶生,单胞,无色,长椭圆形,卵形或呈肾形,两端各含有一个油点。

(3)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枝、叶上越冬,翌年春季阴雨多湿,当气温达15℃以上时,老病斑上的菌丝体开始活动,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萌发芽管侵入春梢嫩叶、花和幼果,病菌可继续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远距离传播则通过带病的苗木和接穗。

柑橘不同种类和品种间的抗病性差异很大。一般橘类最易感病,酸橙、柠檬、枳壳、柑类、柚类等次之,甜橙类抗病力强,而部分甜橙品种和金柑可以免疫。柑橘组织的老嫩程度亦与抗病性有关。通常在新梢幼叶尚未展开前最感病,叶宽达厘米左右即具抗病力,落花后不久的幼果期也最易感病。当新叶幼果老熟时,不易感病。温湿度对本病的发生和流行有决定性的影响,发病的温度范围为15~24℃,最佳温度为20~21℃,超过24℃即停止发病,故该病在春梢和幼果期发生严重,夏秋梢高温干旱,一般都不易发病。在适温范围内连绵阴雨或清晨露重雾大,有利于病菌萌发侵入,导致该病的大量发生。

(4)防治方法 对该病的防治应采用以化学防治为重点的综合防治。①药剂防治喷药保护的重点是嫩叶和幼果,在春梢新芽萌动至芽长2毫米前喷药保护春梢,在谢花2/3时喷药保护幼果。药剂可选用:~倍量式波尔多液,70%普菌克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30%氧氯化铜6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300~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苯菌灵(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灭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铜皂液(硫酸铜千克,松脂合剂2千克,200千克)。根据病情具体情况来定喷药次数,一般10~15天喷一次。②减少菌源,结合冬春季修剪,剪除枯病枝叶和过密郁闭枝条,并清除地面枯枝落叶,减少初侵染来源。③加强肥水管理,及早预防其他病虫,促树势健壮,新梢抽发整齐,可增强抗病力。④新建果园时,选用无病苗木,病区接穗用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浸泡30分钟,有良好的杀菌消毒效果。

3.柑橘炭疽病 柑橘炭疽病(见图2-3)在柑橘产区普遍发生,可引起落叶、枝梢枯死、枝干开裂及果实腐烂。

图2-3 柑橘炭疽病

1.病叶 2.病枝梢 3.病果 4.病原菌

(1)症状 该病主要为害叶片,枝梢,果实,也为害苗木大枝,主干,花及果梗。叶片发病一般分慢性型(叶枯型)和急性型(叶斑型)两种。慢性型多发生于老熟叶片和潜叶蛾等造成的伤口处,干旱季节发生较多,病叶脱落较慢。病斑多发生在边缘或叶尖,近圆形成不规则形,直径3~20毫米,浅灰褐色,边缘褐色,与健部界限十分明显。后期或天气干燥时病斑中部干枯,褪为灰白色,表面密生稍突起,排成同心轮纹状的小黑粒点。多雨潮湿天气,病斑上黑粒点中溢出许多橘红色黏质小液点。急性型主要发生在雨后高温季节的幼嫩叶片上,病叶腐烂,很快脱落,常造成全株性严重落叶。多从叶缘和叶尖或沿主脉产生淡青色或暗褐色小斑,颇似热水烫伤。迅速扩展成水渍状波纹大斑块,一般直径可达30~40毫米。在病斑上有时产生朱红色带粘性的小液点。有时呈轮纹状排列。病叶易脱落。

枝梢上症状有两种,一种是由梢顶向下扩展,病部褐色,逐渐最后枯死,枯死部位与健全部位分界明显,枝条死后呈灰白色,上散生许多黑色小点。另一种是发生在枝梢中部,从叶柄基部腋芽处开始。病斑初为淡褐色,椭圆形,后扩大为长梭形。当病斑环割枝梢一周时,病梢随即枯死。花部发病,在开花后雌蕊的柱头受害,变褐腐烂,引起落花。

果梗受害,初时褪绿呈淡黄色,其后变褐干枯,呈枯蒂状,果实随之脱落。幼果发病,初为暗绿色油渍状不规则病斑,后扩大至全果。病斑凹陷,变黑色,成僵果挂在树上。

苗木受害,多在离地面~厘米或嫁接口处开始,形成不规则的深褐色病斑,导致主干顶部枯死,并延及枝条干枯。

(2)病原(Colletotrichum gloesporioides Penz)是一种真菌。属半知菌亚门。病部上的小黑点,是病菌的分生孢子盘。病果上的分生孢子盘周围带有刚毛,深褐色,尖端透明。在枝叶的病部,其分生孢子盘一般不产生刚毛。分生孢子梗栅状排列,无色,圆柱形,不分隔。分生孢子圆筒形或椭圆形,无色,单胞,常有1~2个油球。病菌的生长适温为21~28℃,最低为9~15℃,分生孢子萌发适温为22~27℃,最低为6~9℃。

(3)发病规律 该病病菌是一种弱寄生菌,具有潜伏侵染特性,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枝、叶、果上越冬,翌年春季,病组织上产生的分生孢子靠风雨或昆虫传播,萌发侵入为害,经过一定时间的潜伏扩展,引起组织病变。

该病在柑橘整个生长季节中均可为害,但一般春梢发生较少,夏梢和秋梢发生较多。在正常气候条件和一般中上管理水平的柑橘园中很少显症发病,但在健康植株的各种器官和组织的外表均普遍存在大量附着孢,当气候异常或栽培管理粗放或其他病虫为害,导致树势衰弱时,就能引起分生孢子萌发芽管,附着孢萌发一根纤细的侵入丝,侵入表皮细胞,发育为菌丝,并扩展蔓延,直至显示症状。

(4)防治方法 根据此病病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点,采取以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为重点的综合防治的措施。①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是本病防治的关键。可根据各地果园的实际情况,对症下病。例如,扩穴,深翻,种绿肥,增施有机肥,增补磷、钾肥,补充微肥,注意及时排灌,注意修剪,及时对其他病虫害进行防治等。其次,冬季要清园,剪除病枝梢、病果,清除地面的枯叶、落叶、病果,减少菌源。②喷药保护。在春、夏、秋梢期及冬季各喷一次,在发病初期进行喷药保护,从而减少或阻止它直接侵入和形成附着孢。常用的杀菌剂都能有效阻止病菌分生孢子萌发,药剂有:石灰等量式波尔多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代森铵水剂800~1000倍液,40%灭病威500倍液,25%炭特灵乳剂500~600倍液,茶枯粉加井冈霉素(同茶枯粉1~千克加水千克煮沸,冷却后过滤,再加千克水,加入50克井冈霉素和2克食盐,充分溶解,发病初期和采果前1个月使用)。

4.柑橘溃疡病 柑橘溃疡病(见图2-4)是柑橘的重要病害之一,为国内外植物检疫对象。该病在广东、福建、台湾、广西、四川等省(自治区)严重发生,其他柑橘产区也有局部分布。植株染病后,果实受害品质降低,苗木受害,生长受阻,严重受害时,引起大量落叶,落果,造成极大损失。除柑橘外,还能寄生多种杂草。

图2-4 柑橘溃疡病

1.病叶 2.病果 3.病斑放大 4.病枝梢 5.病组织解剖 6.病原菌

(1)症状 该病为害叶片,枝梢,果实及萼片,形成木栓化突起的病斑。受害叶片,病斑开始为针头大,黄色,油渍状斑点(把叶片放在阳光下观察,很明显),后扩大成近圆形症斑,直径3~5毫米,叶的两面隆起,木栓化,表面粗糙,灰褐色,呈火山口状开裂,病斑边缘呈油渍状,周围有黄色晕环,严重时叶片早落。枝梢和果实上的病斑与叶上的相似,但病斑隆起更显著,火山口开裂更为明显,木栓化程度更坚实,硬而粗糙,一般无黄色晕环。病果只限于果皮,不为害果肉,因而病果不变形,但易脱落。

(2)病原[Xanthomonas citri(Hahse)Dowson.]该病病原菌为一种黄极毛杆菌的细菌。菌体短杆状,两端圆,一端生有一条鞭毛,能运动,有荚膜,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反应,好气性。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呈亮黄色,圆形,表面光滑,周围有狭窄的白带。在牛肉汁蛋白胨培养基上,菌落圆形,蜡黄色,有光泽,全缘,微隆起,黏稠。病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30℃,酸度适应范围为~。

(3)发病规律 病菌在叶、枝梢及果实的病斑中越冬,翌年春条件适宜时从病部溢出,借风雨、昆虫传播,经寄主的气孔,皮孔和伤口侵入。使叶片、嫩梢和果实发病。远距离传播主要是带病苗木,接穗,果实等。

高温多雨季节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传播,故此病在亚热带地区发生严重,在柑橘园以夏梢发病最重,秋梢次之,春梢最轻。果实发病较重。在沿海地区,每年经台风和暴雨后,常有一个发病高峰期,台风雨造成寄主较多的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同时又便于病菌的传播,潜叶蛾为害,也有利于该病严重发生。种类和品种抗病性不同,一般橙类最易感病,柑类次之,橘类和金柑抗病。不合理施肥,施氮肥过量都能诱导病害发生,幼苗和幼龄树易感病,树龄愈大,发病愈轻。

(4)防治方法 ①执行植物检疫制度。在调运苗木,接穗、砧木、种子和果实时严格执行《植物检疫条件》,严禁从病区传入无病区及新区。培育无病种苗。发现病株立即砍除,同时要消灭病树周围的杂草。②疫区实行喷药保护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喷药的重点是夏、秋梢抽发期和幼果期,一般梢长~厘米时喷第一次药,叶片转绿喷第二次药,连续喷2~3次,保护幼果在盛花后10天、30天、50天各喷药一次。药剂有:30%氧氯化铜悬浮剂700倍液,农用链霉素700~900国际单位/毫升,50%DT可湿性粉剂(二元酸铜)700倍液,14%胶氨铜水剂300倍液,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铜皂液(千克、松脂合剂2千克、水200千克),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每次台风暴雨之后要及时喷药,还要加强对潜叶蛾等病虫的防治,减少病菌侵入的伤口。③加强生长季节和冬季管理。合理施肥,控制夏梢生长。冬季做好清园工作,剪除病虫枝叶,收集落叶、枯枝、落果,集中烧毁,减少病源,结合防治其他病虫害,喷波美度石硫合剂。

生产中,溃疡病与疮痂病易混,现将它们在叶部的区别列举如下:

症状特点溃疡病疮痂病症状呈现期新梢自嫩叶伸长至嫩新梢自嫩叶抽发至嫩叶定型止叶未定型前病斑扩展深度向叶的两面穿透圆形多在叶的一面,常向叶背突起裂圆锥形突起,不开裂病斑形状呈火山口状开裂

附表

附表(续)-1

5.柑橘黑斑病 柑橘黑斑病又称黑星病,广东、福建、台湾、浙江、四川、云南等省都有发生。此病主要为害果实,病果品质降低,不耐贮运,严重时引起落果和腐烂。除柑橘外,还能为害柚、甜橙、柠檬和香橙等果树。

(1)症状 黑斑病为害果实和枝叶,主要为害近成熟的果实,病斑为圆形小斑,直径1~5毫米,多数2~3毫米,初生红褐色小圆点,以后病斑中部凹陷,呈灰褐色至灰色或淡紫色,散生黑色小粒点;病斑边缘略隆起,暗红褐色至黑褐色,只为害果皮,不深入果肉。病斑多时可导致落果。在贮运期间,可继续发病,引起腐烂。叶片受害,发病较轻,症状与果实相似。

(2)病原 柑橘黑斑病的病原是一种真菌(Phoma citri-carpa Mcalp),属半知菌亚门。具有性阶段和无性阶段,病斑上的黑色小粒点是病菌的无性世代的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近球形,黑褐色,有孔口,分生孢子器内产生两种类型分生孢子,一种长椭圆形或椭圆形,单孢、无色,另一种短杆状,两端略膨大,无色,单孢。这两种分生孢子不产生在同一个孢子器内。病菌生长的温度为15~38℃,最适温度25℃。

(3)发病规律 病果和病枝叶中越冬的分生孢子器是初侵染的来源,次年春,分生孢子器内散发分生孢子,主要借风雨传播,侵入嫩叶,幼果,病菌侵入后,潜育期长达3~12个月,至果实和叶片将近成熟期呈现症状。病斑上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根据广东、福建观察病菌在谢花期至落花后一个半月内侵入幼果,在7月底至8月初开始出现症状,8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为果实发病高峰期,11月病害基本停止发展。高温多湿的气候,发病严重。闷热不通风的果园发病严重。一般春梢发病较少,夏、秋梢发生较多,4、5龄幼树的果实发病少,7龄以上的大树发病多,而老树发病更甚。果园管理好发病轻。

(4)防治方法 防止黑斑病应贯彻以喷药保果为主,以清洁田园,加强栽培管理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①喷药保果。掌握在落花后30~40天内连续喷药2~3次,喷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波尔多液后,要加强对螨类等的防治。②减少菌源。结合修剪清园工作,剪除病枝叶,将枯叶,落果集中烧毁。然后喷~1波美度石硫合剂消毒。③加强栽培管理。要增施有机肥,加强水肥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

6.柑橘脚腐病 柑橘脚腐病又称裙腐病,几乎遍及世界柑橘产区。是柑橘上一种重要病害。我国柑橘产区均有发生。主要引起主干基部皮层腐烂,导致植株枯死。

(1)症状 柑橘脚腐病(见图2-5)发生在柑橘主干基部,栽植过深的幼树,多从嫁接口处开始发病,引起皮层腐烂,须根死亡。病斑大多数发生在根颈部,病皮层为不定形,病层变褐色,腐烂,有酒糟味,常流出褐色胶液,病部可达木质部。干燥时凝结成块,下雨时则被溶解冲掉。在高温多雨季节,病斑迅速向纵横扩展,向上蔓延至主干基部离地面30厘米左右,向下蔓延至根群,引起主根、侧根、须根大量腐烂;横向扩展可使根颈树皮全部腐烂,造成“环割”,植株死亡。天气干燥时,病部干枯开裂,与健部界限明显。与发病部位相应方位的树冠上,叶片失去光泽,变小。病重时,叶片变黄,叶片中脉及侧脉变黄,易落叶,随病情加重,引起整株树冠叶片病变,枝枯,树势衰弱。植株常大量开花结果,果实早落,或果小提前转黄味酸,有时病树的果实变大,果皮厚而粗糙,提早着色。

图2-5 柑橘脚腐病

1.病株 2.病根 3.病斑 4.病原菌

(2)病原 柑橘脚腐病是由几种疫霉菌引起的,据报道,在四川主要是寄生疫霉(Phytophthora parasitica Dastur),在湖南主要是柑橘裙腐疫霉。寄生疫霉菌的,孢子囊顶生,卵圆形,椭圆形或洋梨形,有乳头状突起,有性繁殖为异宗交配型,产生卵孢子。其生长发育温度为10~35℃,最适温为25~28℃。

(3)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和厚垣孢子在病株和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次年待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时,病斑中的菌丝继续为害健康组织,同时形成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随水流传播,再由伤口侵染新的植株。不同种类的柑橘,对此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最易感染的有柑、金橘、柠檬、甜橙、越南橘,四会柑等;中感的有香橙,大建柑、红皮山橘,年橘,汕头酸橘等;具有抗性的有枳、枳橙、枳柚、酸橙、大叶金豆、酒饼柚等。高温多雨有利于本病大量发生与流行,一般土地黏重,排水不良,栽植过深,种植过密的柑橘园发病重。人为因素或虫害造成主干基部伤口,均有利于本病发生。

(4)防治方法 对此病应采用以抗病砧木为基础,加强栽培管理,彻底防治树干害虫和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①利用抗病砧木,这是新栽果园预防该病发生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抗病砧木有枳壳,红橘,酸橙、柚等,但抗病砧木的利用应考虑最佳砧穗组合和其他病害的干扰及土壤条件等因素,例如甜橙嫁接在柚砧上,表现不亲和;枳壳对裂皮病敏感,也不耐碱性和碳酸钙含量高的土壤;酸橙衰退病敏感。因此,对抗病砧木的选用,要考虑各种因素,因地制宜,避免顾此失彼,同时用抗病砧木嫁接时,还需适当提高嫁接口位置。②更换砧木,在已感病砧木的植株基部,选择不同方位靠接3株抗病砧木,结合修剪,挖除烂根和进行根外施肥等措施,促进病树恢复健康。这种方法应用于幼年树,效果明显。③药剂治疗,发病季节,普查田间发病情况,发现病树要把根颈部土扒开,刮除腐烂部分,纵刻病部,深达木质部,刻道间隔1厘米;然后涂25%甲霜灵(雷多米尔、瑞毒霉、甲霜安)可湿性粉剂200倍液或90%三乙磷铝(疫霉灵、疫霜灵、乙磷铝)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据报道,清除腐烂部分后,外涂100~500毫克/升多效霉素,有较好防治效果。部分地区果农治病经验是刮除病树后,挖除树干基部带菌泥土,填上河沙新土,经4~6个月,就会治愈,长出大量新根。④加强果园管理。搞好排灌系统,防止果园积水;要及时防治天牛、吉丁虫等;农事操作,应避免损伤基部树皮。合理密植,及时间伐,让果园通风通光,降低空气湿度,减少本病发生。

7.柑橘树脂病 柑橘树脂病(见图2-6)又称流胶病,因症状、受害部位和时期的不同,又有蒂腐病、砂皮病、黑点病等名称,主要为害枝干,叶片和果实,尤其枝干受害,引起皮层腐烂,导致枝枯树亡。本病在国内分布很广,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及四川等省(自治区)均有发生。

图2-6 柑橘树脂病

1.砂皮病果 2.砂皮症状放大 3.枝干流胶症状 4.砂皮病叶 5.病原菌

(1)症状 树脂病的症状,常随为害部位及环境条件不同而有差异。①流胶和干枯枝干受害后,引起皮层坏死,初期呈现暗褐色油渍状病斑

病毒名称:温州蜜柑矮缩病毒Satsumadwarfvirus(SDV)。

分类地位:可能线虫传多面体病毒属Nepovirus。在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中的编码为。

病毒异名:柑橘花叶病毒(Citrusmosaicvirus)、日本夏橙矮缩病毒(Natsudaidaidwarfvirus)、脐橙侵染性斑驳病毒(Navelorangeinfectiousmottlingvirus)。

病毒提纯:汁液摩擦接种洋酸浆,2周后采收病组织,匀浆于4℃的()柠檬酸钠(含硫代乙醇酸),重量体积比为1∶3;纱布过滤;每10Oml浸出液加10ml镁皂土(50mg/ml),振荡,低速离心澄清。每100ml上清液加25g硫酸铵沉淀病毒,用()硼酸缓冲液(含10mol/LEDTA)悬浮沉淀,加1/5体积的四氯化碳,振荡15min;离心,将水相进行1~2个反复的差速离心,用同样的缓冲液悬浮。进一步提纯可进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

病毒理化特性:

①病毒粒子。球状,直径26nm(温州蜜柑矮缩病毒),27nm(日本夏橙矮缩病毒),23nm(脐橙侵染性斑驳病毒)。沉降系数为119(M)、129(B)。

②核酸。含量33%(M)和37%(B)。有两种单链正义RNA,RNA1()和RNA2(),M含一分子质量为*106u的RNA,B含一分子质量为*106u的RNA。

③蛋白。有两种外壳蛋白,分子质量约为42000u和22000u。

株系:柑橘花叶、脐橙侵染性斑驳和日本夏橙矮缩病分离物在血清学上与SDV关系较近,被认为是温州蜜柑矮缩病毒的不同株系。不同株系可由草本指示植物和柑橘的反应区分开来。温州蜜柑矮缩病毒可保护温州蜜柑免受除与日本夏橙矮缩有关株系外的其他株系侵染。

其他:温州蜜柑有时会被柑橘碎叶病毒侵染,但温州蜜柑矮缩病毒可与它及别的汁液传柑橘病毒区分开来,温州蜜柑萎缩病毒为仅有的可在芝麻上产生症状的柑橘病毒。

茄子根腐病研究进展论文

化学防治: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者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2千克拌细土30~40千克制成的药土在定植前均匀撒入定植穴中。定植后随即用99%恶霉灵4000倍加天达2116壮苗灵混合液灌根,每株100毫升,可加速缓苗、促进生根,抑制病害发生。病死棵要及时拔除并集中烧毁或用生石灰深埋,同时死棵拔苗后在病穴撒生石灰消毒。发病初期用4000倍99%恶霉灵[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50%氯溴氰尿酸(消菌灵)可溶性粉剂600倍液]加天达2116壮苗灵灌根,每株灌药液200~300毫升,每7~10天1次,连续2~3次,防治效果良好。

茄子根腐病是一种土传病害,有些农户反应,自家种植的茄子,根腐病发生比较严重,影响了正常生长,本篇内容,就详细和大家介绍下茄子根腐病的症状、发生规律以及防控措施。

一、茄子根腐病的症状

茄子根腐病的发生,一般在茄子定植后开始发病,刚被感染时,症状相对较轻,观察叶片,白天的时候会比较萎蔫,等到晚上的时候会自行复原,经过一段时间后,随着病害的加重,叶片开始发黄干枯,再观察根部和茎基部,会出现水渍状的病斑,刚开始颜色会褐色,随后变成暗褐色,随着病害的加重,毛细根出现腐烂,导致水分和养分不能正常供应。

基于此,地上部分的叶片开始向下变黄脱落,不过,在发病初期,虽然根部会有症状,但是地上部分的症状并不明显,甚至不容易发现,随着根腐病的加重,植株会慢慢枯萎,最后直接死亡。

二、茄子根腐病的发生规律

茄子根腐病由于是土传病害,它的病菌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很长,一般情况下,能存活5-10年,可以说是一种很顽固的土传病害。

根腐病的病菌会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以及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进行越冬,等到适宜的温度,开始进行危害,据观察,温度在10-35度之间时,根腐病的病菌都可以为害,而在24度左右时,是一个最适的温度。

因此,病菌在土壤或病残体中越冬,等到第二年春天的时候,慢慢开始危害,如果种植的茄子,生长出现了问题,导致自身的抵抗力减弱,感染根腐病的几率和严重程度相对就会加大,另外,田间湿度增加时,也有利于根腐病的发生。

三、茄子根腐病的传播途径

茄子根腐病的传播方式有多种,常见的大概有3种:

其一,雨水传播,或者是灌溉浇水时,通过水流传播。

其二,施用农家肥时,携带有病菌,通过农家肥进行传播。

其三,通过人的活动以及农具进行传播,当农户们在茄子田间劳动时,会通过活动进行传播。

四、茄子根腐病的预防措施

根腐病这样的土传病害,要以预防为主,主要的预防措施如下:

1、轮作

适宜的轮作倒茬种植,对于根腐病能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比如与十字花科、百合科的作物进行轮作,或者与一些大田作物进行轮作,时间3-5年,再种植茄子,根腐病的发生会得到很好的控制。

2、土壤消毒

如果该地块发生根腐病的情况比较严重,又不想轮作的情况下,在种植茄子时,提前给土壤进行消毒处理。

3、合理施肥

除了茄子生长必须的氮肥外,还要注重磷肥、钾肥的使用,同时,结合腐熟的农家肥,多方面综合性的合理施肥,也能预防部分根腐病的发生。

4、清除病残体

在茄子收获后以及第二年茄子种植前,对田间的病残体要及时清理,尤其是发生根腐病的地块,当茄子成熟收获以后,田间掉落的病残体要及时清理出田外,减少越冬场所,减少田间病菌数量。

5、减少伤口

在田间进行农事活动时,要注意不要造成根部、茎部的损伤,避免植株上出现伤口,以此来减少根腐病的感染,起到预防的效果。

五、茄子根腐病的防治措施

1、可在茄子定植前,用多菌灵、恶霉灵等药剂拌土,撒在定植穴中。

2、如果已发生根腐病,要及时喷施药剂防治(灌根也可以),常用药剂有多菌灵、福美双、苯醚甲环唑等,也可使用噻菌铜+恶霉灵、福美双+恶霉灵、福美双+恶霉灵等。

茄子根腐病是一种土传性病害,因此在种植时应将种子和土壤进行消毒再育苗,定植后使用强力生根剂促进生根壮根。如果出现病情,及时使用咯菌腈悬浮剂加精甲霜锰锌水分散颗粒剂进行浇灌防治。

茄子是我省主要的蔬菜作物,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蔬菜产品,茄子是少有的紫色蔬菜,营养价值也是独一无二。它含多种维生素以及钙、磷、铁等矿物质元素。特别是茄子皮中含较多的维生素P,其主要成分是芸香甙及儿茶素、橙皮甙等。常吃茄子(连皮)对防治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栓、老年斑等有一定功效。但是由于连续多年的种植,病虫害危害十分严重,严重影响着茄子的产量和品质。针对茄子的生长习惯和病虫害发生的特点,下面主要将茄子根腐病及主要虫害介绍如下: 一、茄子根腐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1、症状 大棚茄子根腐病一般在早春定植后开始发病l冈0发病时,白天叶片萎蔫,早晚均可复原。反复多日后,叶片开始变黄干枯:同时根部和根基部表皮呈褐色。初生根或支根表皮变褐,皮层遭到破坏或腐烂,毛细根腐烂,导致养分供应不足:下部叶片迅速向上变黄萎蔫脱落.继而根部和根基部表皮呈褐色,根系腐烂。有土或无土栽培时均有发生。且外皮易剥落致褐色木质部外露,但根基以上的部位以及叶柄内均无病变,叶片上亦无明显病斑,最后植株枯萎而死。 2、发病规律 茄子根腐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的腐皮镰孢(Fusarium-solani)真菌侵染引起大面积死秧的病害,病菌能在土壤中存活5-6年或者长达10年。成为土中的一种习居菌。是一种顽固的土传病害。病菌以菌丝体、厚垣孢子或菌核在土壤中及病残体上越冬。病菌适应的温度范围较广,10-35℃均可发病,最适温度为24℃,病菌发病湿度为85%以上。一般多在春天地温恢复后开始发病,一旦寄主的抵抗力降低。病菌即可进行危害。病菌在田间传播主要靠雨水、灌溉水、带菌的粪肥,人、畜的活动及农具。当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增大时,越冬的菌丝体便形成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雨水传播,从植株根部伤口或者直接从根部侵入,开始为害皮层细胞,而后进入导管中。继而导致毛细根腐烂,养分供应不足,轻微时上部幼嫩叶片呈褪绿色逐渐变黄萎蔫,严重时下部叶片迅速向上变黄脱落,同时在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或者灌溉水传播,使得病害蔓延直至流行。4月以后。随着气温升高,雨水增加。大棚内高温高湿的环境、连作地、低洼地、黏土地以及因长期施用化学肥料导致盐渍化的土壤。有利于茄子根腐病的暴发和流行。 3、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一是合理选择茬口与轮作,实行高畦垄作栽培。茄子根腐病主要由土壤中的腐皮镰孢菌侵染植株引起.病菌在土壤中存活时间长。防治该病要选择3年内未种过茄子的砂壤土,前茬为百合科作物最佳。或者与十字花科蔬菜、葱蒜类蔬菜实行2-3年的轮作。同时,采用高畦垄作栽培,移栽前平整土地。地膜覆盖移栽。高畦栽培可避免灌溉后根部长期浸泡在水里,提高地温。促进根系发育,提高植株抗病力。株行距40cmx40m,周边沟、垄沟深不低于40cm,及时排除棚内积水.避免土壤过湿。另外.苗期发病要及时进行根部松土。增强土壤透气性。二是尽量施用农家肥,减少化肥施用量。可减轻发病。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农家堆肥(鸡粪或猪牛羊粪100kg加柴草肥10kg)加生石灰2kg进行充分地混合,然后按每株茄子2kg的用量进行施肥,将混合好的肥料均匀围施在茄子根部。农家粪肥在使用前必须晾干、消毒,充分利用太阳光杀菌消毒的作用,杀死农家粪肥中的有害病菌。三是尽量不要在阴雨天气浇水。防止雨天湿度大。造成根腐病菌的传播。如果实在太早,尽量选择有2-3d晴天的上午进行浇水.并且在浇水前2-3d前用多菌灵、恶霉灵等药剂进行灌根处理,灌药时添加含甲壳素类物质的药剂。杀菌剂起防止病原菌复发的作用,含甲壳素药剂具有提高作物抗逆性的作用。同时具有促进作物健壮生长的作用,这样能提高作物对病原菌的抗性。另外.浇水时尽量采用小水.避免出现大水漫灌的情况.浇水后当天下午将干草木灰撒到温室内。以降低温室内空气湿度,降低作物发病率。 化学防治 将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者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2kg拌细土30-40kg制成的药土在定植前均匀撒入定植穴中。病死棵要及时拔除并集中烧毁或用生石灰深埋同时死棵拔苗后在病穴撒生石灰消毒。发病初期用药剂灌根,常用的灌根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50%氯溴氰尿酸(消菌灵)可溶性粉剂600倍液加全质性营养液肥,或硫酸铜27000倍液灌根,一般灌药液为200-300mI/株。每7-10d灌1次,连续灌2-3次。或者用90%敌克松粉剂500-17000倍液灌根,250-500g/株.或者用克菌5mL对水15kg混匀灌根,250-500g/株,交替灌根有特效。敌克松药液要随配随用,避免日光照射引起光解。 二、茄子主要虫害防治 茄子的虫害主要有蚜虫及红蜘蛛。 1、蚜虫防治方法防治蚜虫宜及早用药,将其控制在点片发生阶段。 药剂防治喷雾用镇蚜(25%砒辛EC)1000-1500倍液或20%绿保素2500倍液,或云大一啶虫脒1200倍液,或50%抗蚜威2000倍液,或50%溴氰菊酯3000倍液。 2、红蜘蛛防治方法农业防治清除杂草及枯枝落叶,减少虫源。 药剂防治加强虫情检查,控制在点片发生阶段,用药剂喷雾防治:%阿维螨清乳油1000倍液;平螨1500倍液;21%灭杀毙乳油2000倍液;73%克螨特乳油1200倍液。 (作者单位:158300黑龙江省密山市富源乡农业技术推广站)

柑橘病毒病论文

病毒名称:柑橘皱叶病毒Citrusleafrugosevirus(CiLRV)。

分类地位:等轴不稳环斑病毒属Ilarvirus,雀麦花叶病毒科Bromoviridae。在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中的编码为。

病毒异名:柑橘皱叶病毒(Citruscrinklyleafvirus)。

病毒提纯:病株组织在6倍体积冷冻过的()磷酸缓冲液(含5%蔗糖,巯基乙醇酸)匀浆5min后,加入10%正丁醇-氯仿(1∶1),搅动30min后在40℃下10000r/min,离心15min。再将上清液在40℃下110000r/min高速离心90min,然后将沉淀用()的磷酸缓冲液进行悬浮。最后通过多次差速离心进一步纯化。

病毒理化特性:

①病毒粒子。多面体、球状,直径26~32nm,分别约为(NP1)、(NP2)、(NP3)和(NP4)。(Gonsalves&Garnsey,1976)。沉降系数分别为105S(NP1)、98S(NP2)、89S(NP3)、79S(NP4)。等电点和。

②核酸。单链RNA,四组分,分子质量分别为*106(RNA1),*106(RNA2),*106(RNA3),*106(RNA4)。

③蛋白。单一组分,分子质量26ku。

其他:柑橘杂色病毒同苹果花叶病毒有许多特性相似,但从生物学和血清学都易区别开。柑橘杂色病毒在Mexican柠檬上不产生粗缩症,而本病毒在枸橼上不引起严重扭曲和杂色纹,在菜豆和豇豆上局部坏死症,而柑橘杂色病毒都引起系统症。两病毒的核蛋白组分的纵剖面图也不同:本病毒的NP4组分多,NP1和NP2少。两病毒的核酸种类也有差异。同样,本病毒同图拉苹果花叶病毒在生物和物化特性方面也有同上类似的差别。图拉苹果花叶病毒在黄瓜上为局部褪绿斑,千日红脉带,烟草局部坏死和休克症,而本病毒不侵染。图拉苹果花叶病毒不稳定,其核蛋白组分的沉淀图也与本病毒的不同。

题目:微生物概述 微生物(microorganism简称microbe) 看这个链接里的吧:

发生危害:鳞皮病最初由FawcettandKlotz(1939)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柠檬上发现。该病曾危害世界许多国家的老系柑橘植株,引起植株生长严重衰退。后来,由于无病毒苗木的应用,危害明显降低。但在阿根廷、乌拉圭和印度,鳞皮病有自然传播迹象,危害依然存在。

传播方法:通过嫁接传播和菟丝子传播,某些株系亦通过汁液传播,不能通过种子传播。在阿根廷、乌拉圭和印度,可能通过蚜虫传播。

传毒介体:尚无实验证明。

种苗传植物:甜橙和葡萄柚无性繁殖材料。

自然寄主:常见甜橙Citrussinensis和葡萄柚Citrusparadisi受害,亦见柑橘Citrusreticulata受害。

人工接种可侵染的植物:昆诺藜Chenopodiumquinoa和黄瓜Cucumissativus等。

病害的防治:通过指示植物鉴定选择无病毒母树或通过茎尖嫁接脱毒获得无病毒母株,培育、应用无病毒苗木。修剪、嫁接工具用次氯酸钠液消毒。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