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抗凝剂医学杂志排名榜

发布时间:

抗凝剂医学杂志排名榜

5 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可引发或加重不良反应〔8〕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多数情况下是需要联合用药的,如一些慢性病(糖尿病、肿瘤等)合并感染,手术预防用药,严重感染时,伴器官反应症状,需要对症治疗等。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引发或加重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与心血管药物合用 红霉素和四环素能抑制地高辛的代谢,合用时可引起后者血药浓度明显升高,发生地高辛中毒。 与抗凝药合用 头孢菌素类、氯霉素可抑制香豆素抗凝药在肝脏的代谢,使后者半衰期延长,作用增强,凝血时间延长。红霉素可使华法林作用增强,凝血时间延长。四环素类可影响肠道菌群合成维生素K,从而增强抗凝药的作用。 与茶碱类药物合用 大环内酯类药物也可以抑制肝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使茶碱血药浓度增加。红霉素与茶碱合用时,茶碱血药浓度可增加约40%,而茶碱可影响红霉素的吸收,使红霉素的峰浓度降低。 与降糖药合用 氯霉素与甲苯磺丁脲及氯磺丙脲合用时,可抑制后者的代谢,使其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增加,作用增强,可导致急性低血糖。 与利尿剂合用 氨基糖苷类药物庆大霉素与呋喃苯胺酸类合用时,有引起耳毒性增加的报道。头孢噻啶与呋噻米合用时可增加肾毒性,原因可能是合用时前者的清除率降低。环孢菌素与甘露醇合用时,可引起严重的肾坏死性改变,停用甘露醇后,移植肾的功能可得到恢复。 与其他药物合用 红霉素、四环素与制酸剂合用时,可使抗生素的吸收降低。大环内酯类红霉素与卡马西平合用时,可引起卡马西平中毒症状。 综上所述,合理使用抗生素,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对于临床医生安全用药,保证患者生命健康,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正确诊断分清是否为细菌感染,如利用标本的培养判断认为是细菌感染,才是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熟悉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特点,掌握药物的临床药理作用、抗菌谱、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以及制剂、剂量、给药途径与方法等,做到了解病人用药过敏史,使用药有的放矢,避免不良反应发生。在医、护、药三方加强ADR监测〔9~11〕。 同时对药物监测、临床血液及生化指标检验监测、护理监护等〔12〕。特别是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同时也应监测肾功能和听力;合并用药时对受影响药物的血药浓度进行监测,如红霉素或四环素与地高辛合用时,对地高辛药物浓度进行监测或避免合用;口服抗凝剂与氯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合用时,应监测患者的凝血时间,或避免合用;必须合用时,须调整口服抗凝剂的剂量。 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较多,认真细致的护理工作,特别是对儿童及老年患者的周到护理,是对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发现和处理的重要环节。对护理人员进行临床药理知识的培训,增加他们这方面的知识,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和处理。 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应采取果断措施,如停药或换药。若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采取抢救措施。这些做法对抗生素不良反应的预防和补救都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张克义,赵乃才.临床药物不良反应大典.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96. 2 杨利平.再谈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2):229. 3 王正春,李秋,王珊.药物不良反应803例分析.医药导报,2004,23(9):695-696. 4 张立新,王秀美.抗生素应用中的问题与探讨.实用医技杂志,2004,11(8):1498-1499. 5 张紫洞,熊方武.药物导致的变态反应、过敏反应.抗感染药学,2004,1(2):49-52. 6 吴文臻,刘建慧.药疹220例临床分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3):1739. 7 刘斌,彭红军.药物性肝炎136例分析.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4,13(5):251-253. 8 程悦.联合用药致变态反应探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3):1793-1794. 9 马冬梅,李净,舒丽伟.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黑龙江医学,2004,28(12):925. 10 吴安华.临床医师处方抗菌药物前需思考的几个问题.中国医院,2004,8(8):19-22. 11 高素华.抗生素滥用的危害.内蒙古医学杂志,2005,37(11):1056-1057. 12 魏健,郦柏平,赵永根,等.抗生素合理应用自动监控系统的构建.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8):479-481.

抗凝剂的选择:抗凝剂的种类较多,如选择不当,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下面介绍几种生化检验常用的抗凝剂及其用途:(1)草酸钾:常用于尿素、肌酐、纤维蛋白原等测定,不能用钾、钙等测定,对LDH、丙酮酸激酶、AKP和淀粉酶有抑制作用。(2)肝素:常用于电解质、血气分析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血氨等测定。抗凝剂比例为50~61u肝素/5ml血。注意钠盐可使淀粉酶升高。(3)氟化钠:常用氟化钠—草酸钠混合抗凝剂作血糖测定的抗凝剂,氟化钠可以抑止烯醇化酶,它可避免血细胞葡萄糖酵解酶的作用,延长标本的保存时间。(4)二乙胺四乙酸钠盐(EDTA-2Na):生化常用的抗凝剂,但不能用于钙、钠、及含氮物质的测定,对淀粉酶、肌酸激酶、AKP、ALP、5‘-核苷酸酶等可抑制,对丙酮酸激酶有明显升高的作用。(5)枸橼酸钠,测定血沉用枸橼酸钠抗凝,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为1:4,凝血试验需用枸橼酸钠抗凝,比例为1:9.(6)实验室使用抗凝剂种类较多,血细胞分析及红细胞比积测定宜用EDTA-K2抗凝,保证室温下6小时RBC体积不变,抗凝剂比例为 ~血。

浅析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摘要:帮助临床医生了解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方法 复习文献资料,从过敏反应、毒性反应、特异性反应、二重感染、联合用药引起或加重不良反应等几个方面,综述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及临床危害。结果 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可以预防和控制,应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结论 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抗生素;不良反应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1〕。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用药,包括抗生素类、抗真菌类、抗结核类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类。其中以抗生素类在临床使用的品种和数量最多。目前临床常用抗生素品种有100多种。抗生素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其在临床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2〕。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危害后果是严重的。在用药后数秒钟至数小时乃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发生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胃肠道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3〕。因此,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4〕。 1 过敏反应 抗生素引起的过敏反应最为常见〔5〕,主要原因是药品中可能存在的杂质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产物在体内的作用,或患者自身的个体差异。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多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少数为特异高敏体质。 过敏性休克 此类反应属Ⅰ型变态反应,所有的给药途径均可引起。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等可引起此类反应,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之间还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因此,在使用此类药物前一定要先做皮试。 溶血性贫血 属于Ⅱ型变态反应,其表现为各种血细胞减少。如:头孢噻吩和氯霉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血清病、药物热 属于Ⅲ型变态反应,症状为给药第7~14天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痛伴关节周围水肿及发热、胃肠道黏膜溃疡和肠局部坏死。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林可霉素和链霉素均可引起以上反应。头孢菌素类、氯霉素等抗菌药物还可引起药物热。 过敏反应 这是一类属于Ⅳ型变态反应的过敏反应。如:经常接触链霉素或青霉素,常在3~12个月内发生。 未分型的过敏反应 有皮疹(常见为荨麻疹)〔6〕、血管神经性水肿、日光性皮炎、红皮病、固定性红斑、多形性渗出性红斑、重症大疱型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多见于青霉素类、四环素类、链霉素、林可霉素等;内脏病变,包括急慢性间质性肺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肝炎、弥漫性过敏性肾炎,常见于青霉素类、链霉素等。复方新诺明还可引起严重的剥脱性皮炎。 2 毒性反应 抗生素药物的毒性反应是药物对人体各器官或组织的直接损害,造成机体生理及生化机能的病理变化,通常与给药剂量及持续时间相关。 对神经系统的毒性 如:青霉素G、氨苄西林等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严重者可出现癫痫样发作。青霉素和四环素可引起精神障碍。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多粘菌素类和四环素可引起耳和前庭神经的毒性。链霉素、多粘霉素类、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可造成眼部的调节适应功能障碍,发生视神经炎甚至视神经萎缩。 新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可引起精神系统不良反应。另有报道,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可能减少突触前乙酰胆碱释放或加强了突触后受体抑制作用,可诱导肌无力危象。 肾脏毒性 许多抗生素均可引起肾脏的损害,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的最主要不良反应是耳肾毒性。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第3代头孢菌素的半衰期均有不同程度延长,应引起临床医生用药时的高度重视。 肝脏毒性〔7〕 如:两性霉素B和林可霉素可引起中毒性肝炎,大剂量四环素可引起浸润性重症肝炎,大环内酯类和苯唑青霉素引起胆汁淤滞性肝炎,头孢菌素中的头孢噻吩和头孢噻啶及青霉素中的苯唑西林、羧苄西林、氨苄西林等偶可引起转氨酶升高,链霉素、四环素和两性霉素B可引起肝细胞型黄疸。 对血液系统毒性 如:氯霉素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和中毒性粒细胞缺乏症,大剂量使用青霉素时偶可致凝血机制异常,第3代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哌酮、羟羧氧酰胺菌素等由于影响肠道菌群正常合成维生素K可引起出血反应。 免疫系统的毒性 如:两性霉素B、头孢噻吩、氯霉素、克林霉素和四环素〔6〕。对机体免疫系统和机制具有毒性作用。 胃肠道毒性 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较常见。可引起胃肠道反应的药物如:口服四环素类、青霉素类等,其中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等药物即使注射给药,也可引起胃肠道反应。 心脏毒性 大剂量青霉素、氯霉素和链霉素可引起心脏毒性作用,两性霉素B对心肌有损害作用,林可霉素偶见致心律失常。 3 特异性反应 特异性反应是少数患者使用药物后发生与药物作用完全不同的反应。其反应与患者的遗传性酶系统的缺乏有关。氯霉素和两性霉素B进入体内后,可经红细胞膜进入红细胞,使血红蛋白转变为变性血红蛋白,对于该酶系统正常者,使用上述药物时无影响;但对于具有遗传性变性血红蛋白血症者,机体对上述药物的敏感性增强,即使使用小剂量药物,也可导致变性血红蛋白症。 4 二重感染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表面和腔道黏膜表面有许多细菌及真菌寄生。由于它们的存在,使机体微生态系统在相互制约下保持平衡状态。当大剂量或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后,正常寄生敏感菌被杀死,不敏感菌和耐药菌增殖成为优势菌,外来菌也可乘机侵入,当这类菌为致病菌时,即可引起二重感染。常见二重感染的临床症状有消化道感染、肠炎、肺炎、尿路感染和败血症。

抗凝剂医学杂志排名

5 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可引发或加重不良反应〔8〕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多数情况下是需要联合用药的,如一些慢性病(糖尿病、肿瘤等)合并感染,手术预防用药,严重感染时,伴器官反应症状,需要对症治疗等。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引发或加重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与心血管药物合用 红霉素和四环素能抑制地高辛的代谢,合用时可引起后者血药浓度明显升高,发生地高辛中毒。 与抗凝药合用 头孢菌素类、氯霉素可抑制香豆素抗凝药在肝脏的代谢,使后者半衰期延长,作用增强,凝血时间延长。红霉素可使华法林作用增强,凝血时间延长。四环素类可影响肠道菌群合成维生素K,从而增强抗凝药的作用。 与茶碱类药物合用 大环内酯类药物也可以抑制肝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使茶碱血药浓度增加。红霉素与茶碱合用时,茶碱血药浓度可增加约40%,而茶碱可影响红霉素的吸收,使红霉素的峰浓度降低。 与降糖药合用 氯霉素与甲苯磺丁脲及氯磺丙脲合用时,可抑制后者的代谢,使其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增加,作用增强,可导致急性低血糖。 与利尿剂合用 氨基糖苷类药物庆大霉素与呋喃苯胺酸类合用时,有引起耳毒性增加的报道。头孢噻啶与呋噻米合用时可增加肾毒性,原因可能是合用时前者的清除率降低。环孢菌素与甘露醇合用时,可引起严重的肾坏死性改变,停用甘露醇后,移植肾的功能可得到恢复。 与其他药物合用 红霉素、四环素与制酸剂合用时,可使抗生素的吸收降低。大环内酯类红霉素与卡马西平合用时,可引起卡马西平中毒症状。 综上所述,合理使用抗生素,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对于临床医生安全用药,保证患者生命健康,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正确诊断分清是否为细菌感染,如利用标本的培养判断认为是细菌感染,才是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熟悉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特点,掌握药物的临床药理作用、抗菌谱、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以及制剂、剂量、给药途径与方法等,做到了解病人用药过敏史,使用药有的放矢,避免不良反应发生。在医、护、药三方加强ADR监测〔9~11〕。 同时对药物监测、临床血液及生化指标检验监测、护理监护等〔12〕。特别是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同时也应监测肾功能和听力;合并用药时对受影响药物的血药浓度进行监测,如红霉素或四环素与地高辛合用时,对地高辛药物浓度进行监测或避免合用;口服抗凝剂与氯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合用时,应监测患者的凝血时间,或避免合用;必须合用时,须调整口服抗凝剂的剂量。 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较多,认真细致的护理工作,特别是对儿童及老年患者的周到护理,是对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发现和处理的重要环节。对护理人员进行临床药理知识的培训,增加他们这方面的知识,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和处理。 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应采取果断措施,如停药或换药。若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采取抢救措施。这些做法对抗生素不良反应的预防和补救都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张克义,赵乃才.临床药物不良反应大典.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96. 2 杨利平.再谈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2):229. 3 王正春,李秋,王珊.药物不良反应803例分析.医药导报,2004,23(9):695-696. 4 张立新,王秀美.抗生素应用中的问题与探讨.实用医技杂志,2004,11(8):1498-1499. 5 张紫洞,熊方武.药物导致的变态反应、过敏反应.抗感染药学,2004,1(2):49-52. 6 吴文臻,刘建慧.药疹220例临床分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3):1739. 7 刘斌,彭红军.药物性肝炎136例分析.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4,13(5):251-253. 8 程悦.联合用药致变态反应探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3):1793-1794. 9 马冬梅,李净,舒丽伟.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黑龙江医学,2004,28(12):925. 10 吴安华.临床医师处方抗菌药物前需思考的几个问题.中国医院,2004,8(8):19-22. 11 高素华.抗生素滥用的危害.内蒙古医学杂志,2005,37(11):1056-1057. 12 魏健,郦柏平,赵永根,等.抗生素合理应用自动监控系统的构建.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8):479-481.

cbc anticoagulantcbc抗凝剂应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掉或抑制血液中的某些凝血因子,阻止血液凝固,称为抗凝。能够阻止血液凝固的化学试剂或物质,称为抗凝剂或抗凝物质。 如天然抗凝剂(肝素,水蛭素等) Ca+2鳌合剂(柠檬酸钠,氟化钾)使凝血酶原不能激活,Ca+2是凝血因子IV,其他的是蛋白类》. 离心技术是根据颗粒在匀迷圆周运动时受到一个外向的离心力的行为发展起来的一种分离分析技术。 1.用于工业生产的,如化工、制药、食品等工业大型制备用的离心技术,转速都在每分钟5000转以下。 2.用于生物、医学、化学等实验室分析研究的,转速从每分钟几千到几万转以上,此类技术的使用目的在于分离和纯化样品,以及对纯化样品的有关性能进行研究。 一、基本原理 1.离心力Centrifugal force (F) F=mω2r ω:旋转角速度(弧度/秒) r:旋转体离旋转轴的距离(cm) m:颗粒质量 2.相对离心力 Relative centrifugal force (RCF) RCF 就是实际离心力转化为重力加速度的倍数 RCF=F离心力/F重力 = mω2r/mg= ω2r/g g为重力加速度(980.70g/sec2) 同为转于旋转一周等于2π弧度,因此转子的角速度以每分钟旋转的次数(每分钟转数n或r/min)表示: 一般情况下,低速离心时常以r/min来表示,高速离心时则以g(或数字Xg)表示。 用“X g”表示每分钟转速可以真实反映颗粒在离心管不同位置的离心力。Dole&Cotzias制作了转子速度和半径相对应的离心力列线图(图2—15)。 3.沉降系数 Sedimentation coefficient (S) 当转子内样品绕着旋转轴离心时,样品沉降率是由样品颗粒的大小、形状、密度和溶剂的粘度、密度以及离心加速度决定的,在一般情况下,样品的沉降特征可以用沉降系数来表示: S:是指单位离心场中粒子移动的速度。 S的物理意义是颗粒在离心力作用下从静止状态到达等速运动所经过的时间。 S在实际应用时常在10-13秒左右,故把沉降系数10-13秒称为一个Svedberg单位,简写S,单位为秒,1S二1×10-13秒。对一定的样品,在一定的介质中,样品沉降系数S也常保持不变。文献中常用沉降系数以描述某些生物大分子或亚细胞器大小。 二、离心设备 离心技术所使用的设备是由离心转子、离心管及附件等组成。 (一)离心机 1. 低速离心机 一般最高转速在6000r/min以下。实验室中常用于分离制备。 2.高速离心机 带有能够冷却的离心腔制冷设备,这类离心机的速度控制比上述的低速离心机来得准确,工作时的实际速度和温度可通过仪表显示;配有一定类型及规格的转子,可根据需要选用。此类离心机的最高转速在25000r/min以下,常用于生物大分子的分离制备。 3.超速离心机 由四个部分组成,即驱动和速度控制;温度控制;真空系统以及转于。至今超迷离心机最高转速为85000-/min(可达600,000g左右)。常用于分离亚细胞器、病毒粒于、DNA、RNA和蛋白质分于,在分离时无须加入可能引起被分离物质结构改变的物质,故为观察它们的“天然”结构与功能提供了手段。 (二)转子 主要有三种: 固定角式转子(fixed—angle rotor);水平转子(swing—out rotor);垂直转子(vertical rotor),还有带状转子(zonal rotor)和连续转于(continuous rotor)等。 1.固定角式转子 离心管在离心机中放置的位置与旋转轴心形成一个固定的角度,角度变化在14—40°之间,常见的角度有20°、28°、34°及40°等。 因角式转子的重心低,转速可较高,样品粒子穿过溶剂层的距离略大于离心管的直径;又因为有一定的角度,故在离心过程中撞到离心管外壁的粒子沿着管壁滑到管底形成沉淀,这就是“管壁效应”,此效应使最后在管底聚成的沉淀较紧密。 2.水平转于 此类转于静止时,处在转子中的离心管中心线与旋转轴平行,而在转子旋转加速时,离心管中心线由平行位置逐渐过渡到垂直位置,即与旋转轴成90‘角,粒子的沉淀方向同旋转半径方向基本一致,但也有少量的“管壁效应”。 由于此类转予的重心位置较高,样品粒子沉降穿过溶剂层的距离大于直径。它对于多种成分样品分离特别有效,常用于速率区带离心和等密度离心。 3.垂直转子 离心管垂直插入转于孔内,在离心过程中始终与旋转轴子行,而离心时液层发生90°角的变化,从开始的水平方向改成垂直方向,转子降速时,垂直分布的液层又逐渐趋向水平,待旋转停止后,液面又完全恢复成水平方向。这是因为在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前,由于重力的作用,垂直转予的粒子沉淀距离等于离心管的直径,离心分离所徭的离心力最小,适用于速率区带离心和等密度离心,但一般不用于差速离心。 三、离心分离方法 根据离心原理,按照实际工作的需要,目前已有可设计出各种离心方法综合起来大致可分三类 1. 平衡离心法 根据粒子大小、形状不同进行分离,包括差速离心法(differential velocity centrifugation)和速率区带离心法(rate zonal centrifugation)。 2.等密度离心法(isopynic centrifugation)又称等比重离心法,根据粒子密度差进行分离,等密度离心法和上述速率区带离心法合称为密度梯度离心法。 3.经典式沉降平衡离心法 用于对生物大分子分子量的测定、纯度估计、构象变化。 (一)差速离心法 它利用不同的粒子在离心力场中沉降的差别,在同一离心条件下,沉降速度不同,通过不断增加相对离心力,使一个非均匀混合液内的大小、形状不同的粒子分步沉淀。操作过程中一般是在离心后倾倒的办法把上清液与沉淀分开,然后将上清液加高转速离心,分离出第二部分沉淀,如此往复加高转速,逐级分离出所需要的物质。 差速离心的分辨率不高,沉淀系数在同一个数量级内的各种粒子不容易分开,常用于其他分离手段之前的粗制品提取。 2.注意点: ①可用角式、水平式转头 ②可用刹车 ③难以获得高纯度 例: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已破碎的细胞各组份 (二)速率区带离心法 1.原理 速率区带离心法是离心前在离心管内先装入密度梯度介质(如蔗糖、甘油、KBr、CsCl等),待分离的样品铺在梯度液的顶部、离心管底部或梯度层中间,同梯度液一起离心。离心后在近旋转轴处的介质密度最小,离旋转轴最远处介质的密度最大,但最大介质密度必须小于样品中粒于的最小密度。这种方法是根据分离的粒子其在梯度液中沉降速度的不同,使具有不同沉降速度的粒子处于不同的密度梯度层内分成一系列区带,达到彼此分离的目的。 梯度液在离心过程中以及离心完毕后,取样时起着支持介质和稳定剂的作用,避免因机械振动而引起已分层的粒子再混合。 该离心法的离心时间要严格控制,即有足够的时间使各种粒子在介质梯度中形成区带,又要控制在任意一个粒子达到沉淀前。如果离心时间过长,所有的样品可全部到达离心管底部;离心时间不足,样品还没有分离。由于此法是一种不完全的沉降,沉降受物质本身大小的影响较大,一般是应用在物质大小相异而密度相同的情况。 2.注意点: ①严格控制离心时间 ②粒子密度大于介质密度 ③样品事先配制在较平缓的连续密度的梯度溶液 ④不能用角式转头、只能用水平式转头 ⑤不能用刹车 (三)等密度离心法 1.原理 等密度离心法是在离心前预先配制介质的密度梯度,此种密度梯度液包含了被分离样品中所有粒子的密度,待分离的样品铺在梯度液或和梯度液先混合,离心开始后,当梯度液由于离心力的作用逐渐形成底浓而管顶稀的密度梯度,与此同时原来分布均匀粒子也发生重新分布。当管底介质的密度大于粒子的密度,粒子上浮;在弯顶处粒子密度大于介质密度时,则粒子沉降,最后粒子进入到一个它本身的密度位置即粒子密度等于介质密变,此时dr/dt为零粒子不再移动,粒子形成纯组分的区带,与样品粒子的密度有关,而与粒子的大小和其他参数无关,因此只要转速、温度不变,则延长离心时间也不能改变这些粒子的成带位置。 2.注意点: ①离心时间要长 ②可用角式转头或水平式转头 ③粒子密度相近或相等时不宜用 ④密度梯度溶液中要包含所有粒子密度 ⑤不能用刹车 四、梯度溶液的制备 (一)梯度材料的选择原则: 1.与被分离的生物材料不发生反应,且易与所分离的生物材料分开。 2.可达到要求的密度范围,且在所要求的密度范围内,粘度低,渗透压低,离子强度和pH变化较小。 3.不会对离心设备发生腐蚀作用。 4.容易纯化,价格便宜或容易回收。 5.浓度便于测定,如具有折光率。 6.对于分析超迷离心工作来说,它的物理性质,热力学性质应该是己知的。 (二)梯度材料的应用范围 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常用的密度梯度材料的性质及其应用范围。 1.蔗糖:水溶性大,性质稳定,渗透压较高,其最高密度可达1.33g/ml,且由于价格低,容易制备,是现在实验室里常用于细胞器、病毒、RNA分离的梯度材料,但由于有较大的渗透压,不宜用于细胞的分离。 2.聚蔗糖:商品名Ficoll,常采用Ficoll—400也就是相对分子重量为400000,Ficoll渗透压低,但它的粘度却特别高,为此常与泛影葡胺混合使用以降低粘度。主要用于分离各种细胞包括血细胞、成纤维细胞、肿瘤细胞、鼠肝细胞等。 3.氯化铯:是一种离于性介质、水溶性大,最高密度可达1.91g/nd。由于它是重金属盐类,在离心时形成的梯度有较好的分辨率,被广泛地用于DNA、质粒、病毒和脂蛋白的分离,但价格较贵。 4.卤化盐类:KBr和NaCI可用于脂蛋白分离,KI和NaI可用于RNA分离,其分辨率高于铯盐。NaCl梯度也可用于分离脂蛋白,NaI梯度可分离天然或变性的DNA。 5.Percoll: 是商品名,它是一种SiO2胶体外面包了一层聚乙烯吡咯酮(PVP),渗透压低,它对生物材料的影响小,而且颗粒稳定,在冷却和冻融情况下还是稳定的。其粘度高,在酸性pH和高离子强度下不稳定。它可用于细胞、细胞器和病毒的分离。 五、分析性超速离心 与制备性超速离心不同的是:分析性超速离心主要是为了研究生物大分子的沉降特性和结构,而不是专门收集某一特定组分。因此它使用了特殊的转子和检测手段,以便连续地监视物质在一个离心场中的沉降过程。 分析性超速离心的工作原理: 分析性超速离心机主要由一个椭圆形的转子,一套真空系统和一套光学系统所组成。该转子通过一个柔性的轴联接一个高速的驱动装置,这轴可使转于在旋转时形成自己的轴。转子在一个冷冻的真空腔中旋转,其容纳二个小室:分析室和配衡室有上下二个平面的石英窗,离心机中装有的光学系统可保证在整个离心期间都能观察小室中正在沉降的物质,可以通过对紫外光的吸收(如对蛋白质和DNA)或折射率的不同对沉降物进行监视,后一方法的原理是:当光线通过一个具有不同密度区的透明液时,在这些区带的界面上产生光的折射。在分析室中物质沉降时重粒子和轻粒子之间形成的界面就象一个折射的透镜,结果在检测系统的照相底板上产生一“峰”。由于沉降不断进行,界面向前推进,故“峰”也在移动,从峰移动的速度可以得到物质沉降速度的指标.

浅析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摘要:帮助临床医生了解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方法 复习文献资料,从过敏反应、毒性反应、特异性反应、二重感染、联合用药引起或加重不良反应等几个方面,综述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及临床危害。结果 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可以预防和控制,应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结论 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抗生素;不良反应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1〕。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用药,包括抗生素类、抗真菌类、抗结核类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类。其中以抗生素类在临床使用的品种和数量最多。目前临床常用抗生素品种有100多种。抗生素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其在临床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2〕。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危害后果是严重的。在用药后数秒钟至数小时乃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发生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胃肠道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3〕。因此,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4〕。 1 过敏反应 抗生素引起的过敏反应最为常见〔5〕,主要原因是药品中可能存在的杂质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产物在体内的作用,或患者自身的个体差异。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多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少数为特异高敏体质。 过敏性休克 此类反应属Ⅰ型变态反应,所有的给药途径均可引起。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等可引起此类反应,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之间还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因此,在使用此类药物前一定要先做皮试。 溶血性贫血 属于Ⅱ型变态反应,其表现为各种血细胞减少。如:头孢噻吩和氯霉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血清病、药物热 属于Ⅲ型变态反应,症状为给药第7~14天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痛伴关节周围水肿及发热、胃肠道黏膜溃疡和肠局部坏死。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林可霉素和链霉素均可引起以上反应。头孢菌素类、氯霉素等抗菌药物还可引起药物热。 过敏反应 这是一类属于Ⅳ型变态反应的过敏反应。如:经常接触链霉素或青霉素,常在3~12个月内发生。 未分型的过敏反应 有皮疹(常见为荨麻疹)〔6〕、血管神经性水肿、日光性皮炎、红皮病、固定性红斑、多形性渗出性红斑、重症大疱型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多见于青霉素类、四环素类、链霉素、林可霉素等;内脏病变,包括急慢性间质性肺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肝炎、弥漫性过敏性肾炎,常见于青霉素类、链霉素等。复方新诺明还可引起严重的剥脱性皮炎。 2 毒性反应 抗生素药物的毒性反应是药物对人体各器官或组织的直接损害,造成机体生理及生化机能的病理变化,通常与给药剂量及持续时间相关。 对神经系统的毒性 如:青霉素G、氨苄西林等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严重者可出现癫痫样发作。青霉素和四环素可引起精神障碍。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多粘菌素类和四环素可引起耳和前庭神经的毒性。链霉素、多粘霉素类、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可造成眼部的调节适应功能障碍,发生视神经炎甚至视神经萎缩。 新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可引起精神系统不良反应。另有报道,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可能减少突触前乙酰胆碱释放或加强了突触后受体抑制作用,可诱导肌无力危象。 肾脏毒性 许多抗生素均可引起肾脏的损害,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的最主要不良反应是耳肾毒性。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第3代头孢菌素的半衰期均有不同程度延长,应引起临床医生用药时的高度重视。 肝脏毒性〔7〕 如:两性霉素B和林可霉素可引起中毒性肝炎,大剂量四环素可引起浸润性重症肝炎,大环内酯类和苯唑青霉素引起胆汁淤滞性肝炎,头孢菌素中的头孢噻吩和头孢噻啶及青霉素中的苯唑西林、羧苄西林、氨苄西林等偶可引起转氨酶升高,链霉素、四环素和两性霉素B可引起肝细胞型黄疸。 对血液系统毒性 如:氯霉素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和中毒性粒细胞缺乏症,大剂量使用青霉素时偶可致凝血机制异常,第3代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哌酮、羟羧氧酰胺菌素等由于影响肠道菌群正常合成维生素K可引起出血反应。 免疫系统的毒性 如:两性霉素B、头孢噻吩、氯霉素、克林霉素和四环素〔6〕。对机体免疫系统和机制具有毒性作用。 胃肠道毒性 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较常见。可引起胃肠道反应的药物如:口服四环素类、青霉素类等,其中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等药物即使注射给药,也可引起胃肠道反应。 心脏毒性 大剂量青霉素、氯霉素和链霉素可引起心脏毒性作用,两性霉素B对心肌有损害作用,林可霉素偶见致心律失常。 3 特异性反应 特异性反应是少数患者使用药物后发生与药物作用完全不同的反应。其反应与患者的遗传性酶系统的缺乏有关。氯霉素和两性霉素B进入体内后,可经红细胞膜进入红细胞,使血红蛋白转变为变性血红蛋白,对于该酶系统正常者,使用上述药物时无影响;但对于具有遗传性变性血红蛋白血症者,机体对上述药物的敏感性增强,即使使用小剂量药物,也可导致变性血红蛋白症。 4 二重感染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表面和腔道黏膜表面有许多细菌及真菌寄生。由于它们的存在,使机体微生态系统在相互制约下保持平衡状态。当大剂量或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后,正常寄生敏感菌被杀死,不敏感菌和耐药菌增殖成为优势菌,外来菌也可乘机侵入,当这类菌为致病菌时,即可引起二重感染。常见二重感染的临床症状有消化道感染、肠炎、肺炎、尿路感染和败血症。

抗凝剂医学杂志

近几年新型口服抗凝血剂的上市,比起旧型口服抗凝血剂,对于脑中风预防,有着安全有效的优点,在全世界的使用率逐渐增加。

与传统口服抗凝血剂(Warfarin)相比,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血剂(NOAC)能降低病人骨折及骨质疏松症的风险,花莲慈济医院研究新发现。

全球高龄化趋势 抗凝血剂预防中风

全球高龄化社会趋势下,老年人疾病逐渐受到重视,包含心房颤动引起脑中风以及骨质疏松骨折的风险增加。花莲慈院家庭医学科医师黄晖凯在高龄暨社区医学部罗庆徽副院长的指导下,陆续完成两篇研究文章,刊登在《欧洲心脏杂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和《美国心脏协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其中前者为心血管系统类别排名第一的国际权威期刊

抗凝血剂经常被使用在心房颤动患者上,以预防脑中风。近几年新型口服抗凝血剂的上市,比起旧型口服抗凝血剂,对于脑中风预防,有着安全有效的优点,在全世界的使用率逐渐增加。

骨松骨折老患者 药物使用要当心

黄晖凯医师指出,研究团队针对高龄长者中常见的心房颤动、骨质疏松性骨折病人,研究他们在长期使用脑中风预防药物时,哪一种药物可能有比较低的骨质疏松症及骨折伤害风险,让临床医师以及病人在选择药物上,能够更加放心。

黄晖凯医师表示,人体内帮助骨质生成的重要元素除了维生素D之外,维生素K也是必要的元素,但传统口服抗凝血剂,为了防止血栓形成而抑制维生素K,可能导致影响骨质生成,让骨质疏松或骨折的风险增加。而新型的抗凝血剂,并不影响维生素K,使得新型抗凝血剂有着比较低的骨折以及骨质疏松的风险。

高龄病人防中风 抗凝血剂有疗效

这项研究发现也得到国际间热烈的讨论与回响。其中来自日本的学者提出问题后,黄晖凯医师透过全球网路进行各地资料的完整搜寻后,针对容易造成病人死亡或者严重失能的髋骨骨折进行统合分析。而这样热烈讨论的结果,再一次登上世界顶尖的期刊《欧洲心脏杂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

黄晖凯医师表示,希望这项研究有助于医师在面对高龄病人选择抗凝血药物时,除了要考虑脑中风预防药物的疗效外,更需要考虑药物所造成的风险。

因为阿司匹林的疗效已经得到公认,国际、国内心血管专业人士、专业学会都推荐:阿司匹林100mg/日【低于100mg,或者高于150mg没有效果或者同时副作用增加】,口服,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请参考下文】【请楼主注意,就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有人说的按每公斤体重给药是无稽之谈】抗血小板治疗是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中的基本治疗。在所有抗血小板药物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是阿司匹林。近年来,循证医学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新的证据,给正确使用阿司匹林奠定了基础。规范阿司匹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应用是目前临床迫切需要,以下对阿司匹林在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意义进行了阐述。阿司匹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一级预防中地位的变化所谓一级预防,是指对于已经具有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但是还没有发生脑血管病的个体,采取相应措施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2002年一项荟萃分析表明,对于一般个体,常规使用阿司匹林并不能预防脑血管病,只有对于已经发生缺血性心脏病的个体使用阿司匹林才能有效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基于这一结果,过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都不推荐阿司匹林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一级预防的手段。2005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公布了美国女性健康研究的结果,这项长达10年的研究显示,给40岁以上女性每天服用100 mg阿司匹林可以明显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阿司匹林对脑卒中的预防效果优于对心脏病的预防效果。这一里程碑式的循证医学研究改写了缺血性脑卒中一级预防的历史,使得阿司匹林成为特定情况下一级预防的常规手段。因此,不久前中华医学会《中华内科杂志》组织的国内有关专家共识组建议,在45岁以上的女性和已经存在缺血性心脏病的个体应该常规使用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2006年5月,美国更新了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指南。这一新版的权威性指南,同样建议对于45岁以上的女性使用阿司匹林来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中国专家共识组的建议不谋而合。阿司匹林在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作用二级预防指对已经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个体预防脑卒中再次而发生所采取的措施。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手段,是控制危险因素以及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目前在这个领域,全球使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噻氯匹定、氯吡格雷和aggrenox(阿司匹林和缓释双密哒莫的复合制剂)。在过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中,建议二级预防首先选择阿司匹林,在不能使用阿司匹林或阿司匹林无效时使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近年来,由于氯吡格雷和aggrenox在二级预防中循证医学证据的增加,二级预防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也发生明显的变化。中国专家共识组建议,在非心源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同样都可以作为一线药物选择。这与今年2月份美国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一致。阿司匹林在心源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地位对心源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尤其对伴有非瓣膜性房颤的患者,应该常规使用口服抗凝剂作为预防卒中再次发生的措施。然而,临床上有许多不能使用抗凝剂的情况,比如存在应用抗凝剂的禁忌证或者实验室监测困难,因此,是否也可以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来作为二级预防措施,目前仍有争议。欧洲的一项研究发现,对伴有房颤的脑卒中病人,使用阿司匹林也有卒中复发率降低的趋势,但是由于研究样本量的限制,没有达到显著统计学意义。因此,中国专家共识组建议对于不能够使用抗凝剂的心源性脑卒中病人,也可以考虑使用阿司匹林作为二级预防手段。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这不意味着在心源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可以常规把阿司匹林作为一线药物,还应该强调其它口服抗凝剂的使用。提高房颤患者华法林的使用率仍是目前临床繁重的任务。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阿司匹林的治疗作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首先考虑的是溶栓治疗,即静脉rt-PA溶栓治疗仍是缺血性卒中的一线治疗。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狭窄的时间窗和其他条件的限制,能够静脉溶栓的病人很少,全球实际溶栓的病人不到缺血性卒中病人总数的1%。因此,在溶栓治疗之外,抗血小板治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阿司匹林应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有过两项大型研究,分别是CAST和IST,这两项研究证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早期使用阿司匹林,可以减少脑卒中复发和降低死亡率。与其他国家指南一样,中国专家共识组建议对于不能溶栓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或者溶栓治疗24小时后,应该常规使用阿司匹林。与二级预防不同,在急性脑卒中治疗中,并没有其他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研究。在这个时候不建议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代替阿司匹林。规范阿司匹林的使用剂量中国专家共识组除了规定在何种情形下使用阿司匹林外,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规范了阿司匹林的使用剂量。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中的推荐剂量,是依据国际抗栓协作组在2002年所作的荟萃分析。这项包括287项研究13万多人的分析,比较了不同剂量阿司匹林的预防作用,发现每天75~150 mg阿司匹林是预防缺血性血管疾病合适的用量,低于每日75 mg是无效剂量,高于每日150 mg,由于阿司匹林的副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增加,以致带来更多的诸如胃肠道刺激症状和出血等不良反应,而不增加疗效。因此认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预防每天使用的阿司匹林是75~150 mg。在急性脑卒中的两项研究(CAST和IST)中,使用的阿司匹林剂量分别是每天160 mg和300 mg,同时参照美国和欧洲的防治指南,中国专家共识组建议,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阿司匹林的应用剂量是100~300 mg,在急性期之后1~2周,改为预防剂量。促使循证医学结果落实于临床实践是医生与患者的共同任务高危患者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事件是一个长期过程,因为阿司匹林长期应用有明显的药效学优势。而且,阿司匹林是最廉价的抗血小板药,在各种心血管疾病防治药物中也是最廉价的药物,由于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而绝大多数心血管病及高危因素患者为中低收入人群,因此推广并规范应用阿司匹林,应当引起所有医务工作者的关注。但是,在目前缺血脑性脑卒中防治中,阿司匹林使用的不规范仍是严重问题。临床所遇到的突出问题主要包括:①使用率低,在应该使用阿司匹林的情况下不使用阿司匹林。②剂量过低,超过一半以上的病人使用每日50 mg以下的无效剂量。③维持时间短,随意停用阿司匹林,使用其他不恰当的药物代替阿司匹林。因此,将循证医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以提高阿司匹林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使用率,并且规范阿司匹林的使用,是临床医生与患者共同而繁重的任务。

肺纤维化疾病介绍,肺纤维化病因,肺纤维化检查,肺纤维化用药,肺纤维化治疗方法,肺纤维化,肺纤维化是以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大量细胞外基质聚集并伴炎症损伤、组织结构破坏为特征的一大类肺疾病的终末期改变,也就是正常的肺泡组织被损坏后经过异常修复导致结构异常(疤痕形成)大部分肺纤维化病人病因不明(肺纤维化是以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大量细胞外基质聚集并伴炎症损伤、组织结构破坏为特征的一大类肺疾病的终末期改变,也就是正常的肺泡组织被损坏后经过异常修复导致结构异常(疤痕形成)大部分肺纤维化病人病因不明(特发性),这组疾病称为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是间质性肺病中一大类。而特发性间质性肺炎中最常见的以肺纤维化病变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疾病类型为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能导致肺功能进行性丧失的严重的间质性肺疾病。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刊登了一篇题为“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综述,由哥伦比亚大学欧文医学中心博士撰写。是关于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权威文章。文章中提到了十年来IPF发病率翻了一番,每年增加11%。一旦诊断成立,中位生存期只有年,这多少让人沮丧。治疗上也没有太大的进展,肺移植虽越来越普及,但五年生存率在一半左右。肺纤维化严重影响人体呼吸功能,表现为干咳、进行性呼吸困难(自觉气不够用),且随着病情和肺部损伤的加重,患者呼吸功能不断恶化。特发性肺纤维化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死亡率高于大多数肿瘤,被称为一种“类肿瘤疾病”。病因多种原因引起肺脏损伤时,间质会分泌胶原蛋白进行修补,如果过度修复,即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和细胞外基质大量聚集,就会形成肺纤维化。临床表现肺纤维化多在40~50岁发病,男性多发于女性。呼吸困难是肺纤维化最常见症状。轻度肺纤维化时,呼吸困难常在剧烈活动时出现,因此常常被忽视或误诊为其他疾病。当肺纤维化进展时,在静息时也发生呼吸困难,严重的肺纤维化患者可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其他症状有干咳、乏力。部分患者有杵状指和发绀。肺组织纤维化的严重后果,导致正常肺组织结构改变,功能丧失。当大量没有气体交换功能的纤维化组织代替肺泡,导致氧不能进入血液。患者呼吸不畅,缺氧、酸中毒、丧失劳动力,严重者最后可致死亡。肺纤维化的危害:1、肺部感染,呼吸衰竭肺纤维化患者由于肺功能减弱,肺免疫力下降,增加了肺部感染的发生率。肺部感染得不到较好的控制时,可诱发呼吸衰竭。2、肺心病,心力衰竭肺纤维化患者慢性缺氧、进行性肺动脉高压,常合并右心室肥厚和肺心病。左心衰也常见,与缺血性心脏疾病有关。3、肺大疱、自发性气胸肺纤维化患者的肺泡高度膨胀,肺泡壁变薄易破裂并相互融合形成占位很大的肺大疱。在突然用力,如剧烈咳嗽、提重物或体育运动时压力突然增加,肺大疱破裂,形成自发性气胸。4、恶性疾病肺纤维化患者和硬皮病患者患恶性疾病的可能性增加,尤其患肺腺癌、肺泡细胞癌、燕麦细胞癌的可能性增加。5、对循环系统造成影响低氧血症通过化学感受器对交感神经强刺激,急性缺氧的早期由于血管的直接反应和通过神经反射影响,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输出量增加。心输出量增加是通过化学感受器的即刻反应,出现在儿茶酚胺增加之前。随着低氧血症的加重,会出现心律失常,继而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慢性缺氧时,心输出量与周围环境变化不明显,但是肺血管阻力增加,导致右心负荷加重,长期则形成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纤维化如何检查1.查体进行性气急、干咳、肺部湿啰音或捻发音。线、CT检查早期虽有呼吸困难,但X线胸片可能基本正常;中后期出现两肺中下野弥散性网状或结节状阴影,偶见胸膜腔积液,增厚或钙化。3.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沉增快,一般无特殊意义。4.肺功能检查可见肺容量减少、弥散功能降低和低氧血症。5.肺组织活检可提供病理学依据。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肺功能检查等可确诊。肺纤维化如何治疗①《药物治疗》(1)吡非尼酮:吡非尼酮是2015年美国胸科学会/欧洲呼吸协会/日本胸科协会/拉丁美洲胸科协会联合发布的《特发性肺纤维化临床治疗推荐指南》中个推荐用于治疗的两个药物之一,也是全球第一个获批用于特发性肺纤维化(即病因不明的肺部纤维化,英文简写IPF)的治疗药物。IPF患者经吡非尼酮连续服药治疗52周后,能够减缓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如FVC和DLCO的下降,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同时降低患者死亡风险。在我国,目前已被国家药监局批准的用于特发性肺纤维化治疗的药物仅有一个,即艾思瑞?(化学名:吡非尼酮),也是美国、日本、欧洲用于特发性肺纤维化治疗的主要药物。(2)尼达尼布:尼达尼布是2015年美国胸科学会/欧洲呼吸协会/日本胸科协会/拉丁美洲胸科协会联合发布的《特发性肺纤维化临床治疗推荐指南》中推荐等级最高(条件推荐)的两大药物之一。②《非药物治疗》1、氧气治疗法治疗肺纤维化:通过给肺纤维化病人吸氧,使血氧下降得到改善,属吸入治疗范畴。此疗法可提高动脉氧分压,改善因血氧下降造成的组织缺氧,使脑、心、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得以维持,也可减轻缺氧时心率、呼吸加快所增加的心、肺工作负担。对呼吸系统疾病因动脉血氧分压下降引起的缺氧疗效较好,对循环功能不良或贫血引起者只能部分改善缺氧状况。2、肺脏移植治疗肺纤维化:单侧肺移植;肺气肿、双侧肺纤维化、支气管扩张及慢性肺化脓症适宜于双肺移植。3、抗凝剂治疗肺纤维化:在肺纤维化患者治疗中给予抗凝剂干预是有益于其治疗的。常用药物低分子肝素主要用于肺纤维化患者。虽然其初步结果显示有良好的治疗前景,令人鼓舞,但在被推荐于临床广泛应用之前,它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给药途径等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套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掉或抑制血液中的某些凝血因子,阻止血液凝固,称为抗凝。能够阻止血液凝固的化学试剂或物质,称为抗凝剂或抗凝物质。 如天然抗凝剂(肝素,水蛭素等) Ca2+鳌合剂(柠檬酸钠,氟化钾)

抗凝剂医学杂志官网

维生素E(Vitamin E)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又称生育酚,是最主要的抗氧化剂之一。溶于脂肪和乙醇等有机溶剂中,不溶于水,对热、酸稳定,对碱不稳定,对氧敏感,对热不敏感,但油炸时维生素E活性明显降低。生育酚能促进性激素分泌,使男子精子活力和数量增加;使女子雌性激素浓度增高,提高生育能力,预防流产,还可用于防治男性不育症、烧伤、冻伤、毛细血管出血、更年期综合症、美容等方面。近来还发现维生素E可抑制眼睛晶状体内的过氧化脂反应,使末稍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预防近视发生和发展。医学专家认为,维生素E常用口服量应为每次数10至于100毫克,每日1至3次。大剂量服用指每日400毫克以上,长期服用指连续服用6个月以上。一般饮食中所含维生素E,完全可以满足人体的需要。美国医学专家罗伯特提出忠告:长期服用大剂量维生素E可引起各种疾病。其中较严重的有:血栓性静脉炎或肺栓塞,或两者同时发生,这是由于大剂量维生素E可引起血小板聚集和形成;血压升高,停药后血压可以降低或恢复正常;男女两性均可出现乳房肥大;头痛、头晕、眩晕、视力模糊、肌肉衰弱; 皮肤豁裂、唇炎、口角炎、荨麻疹;糖尿病或心绞痛症状明显加重;激素代谢紊乱,凝血酶原降低;血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血小板增加与活力增加及免疫功能减退。 维生素E中毒症 成人服用相对大剂量的维生素E(右旋-α-生育酚400~800mg/d)经年累月而无任何明显损害.服用800~3200mg/d者,偶尔会出现肌肉衰弱,疲劳,呕吐和腹泻.维生素E>1000mg/d时的最明显的毒性作用是对维生素K作用的拮抗并增强了口服香豆素抗凝剂的作用,此可导致明显的出血所以 由此看来 不是减肥的 不过可以帮助新陈代谢

套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掉或抑制血液中的某些凝血因子,阻止血液凝固,称为抗凝。能够阻止血液凝固的化学试剂或物质,称为抗凝剂或抗凝物质。 如天然抗凝剂(肝素,水蛭素等) Ca2+鳌合剂(柠檬酸钠,氟化钾)

医学检验直接影响到检验科的工作质量、医疗质量以及整个医院全面质量。下面是我整理的医学检验职称论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如何完善医学检验工作

摘要:检验科作为医院的辅助科室,在医院质量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检验科与临床科室工作配合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检验科的工作质量、医疗质量以及整个医院全面质量。因此检验科和临床科之间的协作很重要。本文就检验科和临床科之间的协作进行阐述。

关键词:检验科;临床;协作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5-0121-01

医学的发展,要求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不断的与临床医护人员进行学术交流和资讯沟通,把有限的实验资料变为高效的诊断资讯,更多的、更直接的参与临床诊断和治疗之中。尤其近年来,先进的实验技术与仪器在国内逐渐普及,不仅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精确性,还为临床提供了许多新的指标。从临床科获得患者资料、病情变化、治疗方案,保证分析后的质量评估,并对临床的诊断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要完善医学检验工作,必须加强检验技师与临床医师的沟通与合作。

1 检验科与临床科室之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检验科与临床科室基本处于脱节状态:临床科室医生不了解检验的情况,检验人员也不清楚临床资料。一面是医生检验申请单不规范,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诊断、送检目的、医生签名、住院号等缺项或不清楚等,另一面是。检验人员发现异常结果不与临床联络,不注重临床对检验结果的评价,也不管临床科对检验结果是否满意。

临床护理人员不了解检验标本采集规范及注意事项:检验人员也不清楚临床采集标本过程,患者不了解采集标本前的准备,护理人员不了解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检验科与临床医生、护士缺乏交流:先进装置的广泛的使用,临床医务人员不了解检验医学的发展,新仪器检测的资料有相当一部分他们也不了解,检验科开展新实验、新检验专案与临床医生、护士缺乏交流。

2 检验科与临床沟通的重要性

检验医师与临床科室的关系:检验医学专家参加专家门诊、临床科室医院内会诊,与临床保持经常性的密切联络,有利于提高检验工作质量。一方面可提高诊疗水平,另一方面向临床提供可靠的参考意见,有利于治疗效果。因此,门诊、住院病人的临床化验工作是检验工作重要的第一视窗,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检验科定期与临床科召开座谈会议,及时沟通:临床科反映检验专案存在的问题,检验科给予解释和说明,并分析问题的实质与根源,为解决问题提供正确依据,争取临床科的合作和理解。

对临床工作人员的培训:经常组织临床护理人员,讲解标本的正确采集、传送方法,说明注意事项。应要求刚参加工作的临床医生及护理人员到检验科实习一段时间,了解检验科的工作程式、工作开展专案,以及怎样参考化验单的结果和正常值允许误差情况分析。

3 加强检验科与临床协作和沟通

检测科要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应高度重视检测前的质量管理。

***1***要求患者积极配合,做到连续3d素食后才能采集标本。

***2***做葡萄糖耐量试验或餐后2h血糖的患者,医生应详细告诉患者注意事宜,只有争取患者的配合才能做好这些检查。

***3***正确选用抗凝剂,同时注意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抗凝剂使用错误或血液与抗凝剂比例不对,都会严重影响检测结果。

检验科应随时深入临床,积极听取临床的反馈意见,达到与临床的共同发展:检验科人员经常深入临床,随时了解临床的反馈意见,指导临床医生正确合理的选择检验专案,将有限的检验资讯转化为高效的诊断资讯,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坚持与临床各科室进行沟通。临床科室就检验科检验质量、检验专案等各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加强与临床的联络,经常听取临床科主任的反馈意见,相互促进,使检验科工作进步。

检验科应了解临床需求,积极开展新专案和新技术:随着检验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新专案层出不穷,要求临床医生充分了解检验医学的新技术、新指标,检验科有责任及时向临床宣传、讲解。作为检验人员,必须了解临床,积极参加临床会诊,学习临床知识,听取临床医生对检验结果的评价,解释临床医生的疑问,使检验人员看到检验结果在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增强检验人员对检验质量的重视,将临床对实验室的建议和专业问题深入阐述,及时反馈给各实验室工作者加以改进,这样对于提高自己医学知识有着重要作用。

加强与护士配合,保证检验标本的质量:为减少标本的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一方面可通过与临床护士及时联络和沟通,取得临床护士的认同和支援,当标本不符合要求影响检验结果时,要对临床做出正确合理的解释,必要时复查标本;另一方面检查科必须将特定标本的正确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以标准操作程式或流程图的方式,详细的传递给采集人员。

加强检验科与临床的协作,是提高临床诊治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学科共同发展双赢。检验科必须及时向临床作好宣传、普及、运用的工作,不断加强与临床的沟通,找出可加强沟通的契合点,这样既有利于患者,也能促进检验医学自身的发展,有利于检验医学工作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参考文献

[1] 叶庄妖.努力加强检验与临床的结合[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 丛玉隆.临床实验分析前质量管理及对策[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3] 张美和.应重视检验与临床交流[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4] 王如刚.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实施后对检验科管理效果的评价[J].医学检验与临床

[5] 丛玉隆,秦小玲.检验科管理中的几个主要问题与对策[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点选下页还有更多>>>医学检验职称论文

维生素E的主要功效:

抗凝剂医学杂志有哪些

临床医学免疫检验

【摘 要】本文主要对临床医学免疫检验做了细致的研究与探讨;文章开头首先介绍了临川免疫医学发展的历史以及现代临床检验免疫医学的进展情况。

其次,作者根据自身多年的临床免疫检验工作经验针对现阶段我国临床医学免疫检验环节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意见和解决方法。

最后对文章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临床医学;免疫检验;历史;解决方法

1 引言

伴随着世界经济与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医疗技术的发展在现当代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就临床免疫学检验工作而言,已成为现代医院诊疗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医疗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有效地对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进行控制已直接影响到临床的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同时也间接影响到最终地临床治疗效果。

由于在整个标本采集的过程中免疫检验标本从采集到结果的检验需经历的环节较多,这就对临床医师对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以及争端方法的熟悉程度及综合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 临床免疫学检验的建立与发展

临床医学免疫检验自建立至今已经历了一百个春秋。

自从19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很多学者专家开始从免疫动物或者携带有传染病病毒的患者血清中发现有能够治愈患者疾病的特异性结合病原体或其一系列的衍生产物的`物质,而这些物质及为我们现在所熟识的抗体。

就现代医学理念来讲,将能够引起人体体内产生抗体的物质统称为抗原。

正是由于抗原以及抗体的发现,才促使现代医学专家学者开始对人类或动物体外抗原刺激体内反应产生抗体这一现象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随着免疫学理论以及分子生物学还有其它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的新兴临床免疫学检验继能够有日新月异的发展。

3 提高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的方法

标本采集与设备管理的优化

作为检验分析前对质量控制的要求来说,检验人员首先需要做到对标本的采集和保存工作;密切注意整个样本采集过程中的样本采集的时间、止血带的使用时间和方法、采血的姿势、抗凝剂和稳定剂的选用情况。

免疫检验工作,首先要求检验人员注意对整个标本的采集和处理工作。

不同的采样试验对所采集的标本的要求有所不同。

对于大多数以病人血清为标本的免疫检验而言,采集血清的时间应在清晨被采集者未进食前为宜,保持针筒的干燥性,抽血完成后需要马上除去针头并将所采集到的血液注入到干燥的试管内,注意在整个注血过程中采样人员的注血速度不宜过快,不能对所采样本进行振摇等一系列不允许的动作,以防溶血。

在将整个血清分离完成后,应及时送往检测,如需要求对所采试样进行保存的话,可将试样置于冰箱内冷藏,不宜速冻,以防止因为反复冻融而对整个检验结果产生不良的影响。

作为对测定的血清标本的收集过程来说,激素类和治疗药物的使用要特别注意收集时间的变化以及检验人员体位的变化对整个测定结果的影响;其次,在采购人员对于相关仪器设备及试剂的选择方面也同样对整个测量结果有着十分大的影响;作为整个检验的执行者来说仪器设备性能的好坏将直接对检验结果的精确度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在整个检测结束后要注意地成套仪器的保养和维护工作,工作人员要经常对温度计、水浴箱、酶标仪、稀释棒、恒温箱、吸量管、分光光度计等临床免疫检验的仪器设备进行核定、校正以及检查等工作,从而确保仪器设备的使用性能,减少实验过程中因为仪器所引起的误差,继而来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目的,最终为意识的治疗及患者的康复提供最有用的保障。

对于当今品鱼龙混杂,质量不一的试剂市场来说,慎重选择且经常对试剂性能进行有关试剂的检定工作是保证检验成功的重要因素。

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

人是整个免疫检验过程中的主体,是整个免疫检验过程中最积极、表现最为活跃的因素。

在免疫检验过程工作的所有环节,都需要靠人来对整个试验进行操作和把握,最终实现对整个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的目标。

因此,在整个临床免疫检测过程中检验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会对整个免疫检验的质量和结果产生重大的影响。

因此,就要求临床免疫检验的工作人员要每天按时对相关检测设备进行消毒、搞好实验室的卫生;做好相关实验仪器的定期检查工作:如冰箱、恒温箱、水浴箱、酶标仪、荧光显微镜等,做好对整个实验仪器的记录使用情况,并如实填写实验报告,按规定进行免疫检验的质控工作,并分析情况做好记录,签字等工作。

4 临床免疫学检验与生物技术

以现代新型科学技术为依托的临床医学免疫检验技术的广泛应用,对现代免疫学研究的发展起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飞,其结果又在更深的层次以及更为广范的领域内促进了现代高新生物医疗技术产业的发展,能够使诸如细胞工程技术以及基因工程技术为代表的现代高科技技术得到更广泛应用。

近年来伴随着疫苗、基因工程抗体治疗以及重组细胞因子研制为主的生物工程制品产业有了蓬勃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现代免疫学防治的开展,对许多传染性疾病的传播起到了强有力的遏制作用,从而为挽救更多的生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5 小结

因此,对于整个临床免疫检验的过程而言,对免疫检验做好全面的质量管理是确保整个临床免疫检验结果准确性的重要保证。

由于在对免疫检验标本进行采集到对标本进行检验的这个过程需经历很繁琐且比较复杂的一系列环节,因此,就要求临床医师必须要熟悉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同时,也要求护理人员及检验人员对临床免疫检验的各种影响因素要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和认识,每一个环节的操作须做到规范化,完全按照标准进行,以确保免疫检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徐淑贞,陈明涛,姚轶敏. 浅谈医学实验室检测系统的性能验证[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1(12) .

[2] 王建兵,郑松柏,徐建华,黄xx,庄俊华,梁伟雄. 三种临床化学检测项目测量结果准确度验证方法的比较[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9(09) .

[3] 周健,吕虹,康熙雄. 药物代谢酶CYP2D6和CYP2C19的基因多态性与个体化治疗[J].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09(04) .

[4] 林宁,赵久红,戴卫,吴玉. 自建半自动生化检测系统精密度和准确度评价[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15).

肺纤维化疾病介绍,肺纤维化病因,肺纤维化检查,肺纤维化用药,肺纤维化治疗方法,肺纤维化,肺纤维化是以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大量细胞外基质聚集并伴炎症损伤、组织结构破坏为特征的一大类肺疾病的终末期改变,也就是正常的肺泡组织被损坏后经过异常修复导致结构异常(疤痕形成)大部分肺纤维化病人病因不明(肺纤维化是以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大量细胞外基质聚集并伴炎症损伤、组织结构破坏为特征的一大类肺疾病的终末期改变,也就是正常的肺泡组织被损坏后经过异常修复导致结构异常(疤痕形成)大部分肺纤维化病人病因不明(特发性),这组疾病称为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是间质性肺病中一大类。而特发性间质性肺炎中最常见的以肺纤维化病变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疾病类型为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能导致肺功能进行性丧失的严重的间质性肺疾病。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刊登了一篇题为“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综述,由哥伦比亚大学欧文医学中心博士撰写。是关于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权威文章。文章中提到了十年来IPF发病率翻了一番,每年增加11%。一旦诊断成立,中位生存期只有年,这多少让人沮丧。治疗上也没有太大的进展,肺移植虽越来越普及,但五年生存率在一半左右。肺纤维化严重影响人体呼吸功能,表现为干咳、进行性呼吸困难(自觉气不够用),且随着病情和肺部损伤的加重,患者呼吸功能不断恶化。特发性肺纤维化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死亡率高于大多数肿瘤,被称为一种“类肿瘤疾病”。病因多种原因引起肺脏损伤时,间质会分泌胶原蛋白进行修补,如果过度修复,即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和细胞外基质大量聚集,就会形成肺纤维化。临床表现肺纤维化多在40~50岁发病,男性多发于女性。呼吸困难是肺纤维化最常见症状。轻度肺纤维化时,呼吸困难常在剧烈活动时出现,因此常常被忽视或误诊为其他疾病。当肺纤维化进展时,在静息时也发生呼吸困难,严重的肺纤维化患者可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其他症状有干咳、乏力。部分患者有杵状指和发绀。肺组织纤维化的严重后果,导致正常肺组织结构改变,功能丧失。当大量没有气体交换功能的纤维化组织代替肺泡,导致氧不能进入血液。患者呼吸不畅,缺氧、酸中毒、丧失劳动力,严重者最后可致死亡。肺纤维化的危害:1、肺部感染,呼吸衰竭肺纤维化患者由于肺功能减弱,肺免疫力下降,增加了肺部感染的发生率。肺部感染得不到较好的控制时,可诱发呼吸衰竭。2、肺心病,心力衰竭肺纤维化患者慢性缺氧、进行性肺动脉高压,常合并右心室肥厚和肺心病。左心衰也常见,与缺血性心脏疾病有关。3、肺大疱、自发性气胸肺纤维化患者的肺泡高度膨胀,肺泡壁变薄易破裂并相互融合形成占位很大的肺大疱。在突然用力,如剧烈咳嗽、提重物或体育运动时压力突然增加,肺大疱破裂,形成自发性气胸。4、恶性疾病肺纤维化患者和硬皮病患者患恶性疾病的可能性增加,尤其患肺腺癌、肺泡细胞癌、燕麦细胞癌的可能性增加。5、对循环系统造成影响低氧血症通过化学感受器对交感神经强刺激,急性缺氧的早期由于血管的直接反应和通过神经反射影响,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输出量增加。心输出量增加是通过化学感受器的即刻反应,出现在儿茶酚胺增加之前。随着低氧血症的加重,会出现心律失常,继而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慢性缺氧时,心输出量与周围环境变化不明显,但是肺血管阻力增加,导致右心负荷加重,长期则形成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纤维化如何检查1.查体进行性气急、干咳、肺部湿啰音或捻发音。线、CT检查早期虽有呼吸困难,但X线胸片可能基本正常;中后期出现两肺中下野弥散性网状或结节状阴影,偶见胸膜腔积液,增厚或钙化。3.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沉增快,一般无特殊意义。4.肺功能检查可见肺容量减少、弥散功能降低和低氧血症。5.肺组织活检可提供病理学依据。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肺功能检查等可确诊。肺纤维化如何治疗①《药物治疗》(1)吡非尼酮:吡非尼酮是2015年美国胸科学会/欧洲呼吸协会/日本胸科协会/拉丁美洲胸科协会联合发布的《特发性肺纤维化临床治疗推荐指南》中个推荐用于治疗的两个药物之一,也是全球第一个获批用于特发性肺纤维化(即病因不明的肺部纤维化,英文简写IPF)的治疗药物。IPF患者经吡非尼酮连续服药治疗52周后,能够减缓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如FVC和DLCO的下降,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同时降低患者死亡风险。在我国,目前已被国家药监局批准的用于特发性肺纤维化治疗的药物仅有一个,即艾思瑞?(化学名:吡非尼酮),也是美国、日本、欧洲用于特发性肺纤维化治疗的主要药物。(2)尼达尼布:尼达尼布是2015年美国胸科学会/欧洲呼吸协会/日本胸科协会/拉丁美洲胸科协会联合发布的《特发性肺纤维化临床治疗推荐指南》中推荐等级最高(条件推荐)的两大药物之一。②《非药物治疗》1、氧气治疗法治疗肺纤维化:通过给肺纤维化病人吸氧,使血氧下降得到改善,属吸入治疗范畴。此疗法可提高动脉氧分压,改善因血氧下降造成的组织缺氧,使脑、心、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得以维持,也可减轻缺氧时心率、呼吸加快所增加的心、肺工作负担。对呼吸系统疾病因动脉血氧分压下降引起的缺氧疗效较好,对循环功能不良或贫血引起者只能部分改善缺氧状况。2、肺脏移植治疗肺纤维化:单侧肺移植;肺气肿、双侧肺纤维化、支气管扩张及慢性肺化脓症适宜于双肺移植。3、抗凝剂治疗肺纤维化:在肺纤维化患者治疗中给予抗凝剂干预是有益于其治疗的。常用药物低分子肝素主要用于肺纤维化患者。虽然其初步结果显示有良好的治疗前景,令人鼓舞,但在被推荐于临床广泛应用之前,它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给药途径等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肺纤维化分为急性和慢性的,不同情况的症状有所不同,那么慢性肺纤维化的症状有什么呢?只有了解相关的症状才能做出更准确地判断,而且对于肺纤维化的患者来说,越早治疗效果越好,那么具体的肺纤维化的症状有什么呢?请看下面的介绍。肺纤维化起病隐匿,进行性加重。表现为进行性气急,干咳少痰或少量白黏痰,晚期出现以低氧血症为主的呼吸衰竭。查体可见胸廓呼吸运动减弱,双肺可闻及细湿罗音或捻发音。有不同程度紫绀和杵状指。晚期可出现右心衰竭体征。肺纤维化疾病晚期,有时痰黏胶着,咳痰难出。有时这种咳嗽非常顽固,昼夜频作,夜间加重,活动劳累即可诱发,咳后憋喘更甚,患者痛苦不堪。因为病程较长且多不伴有表证,毫无疑问属于“内伤咳嗽”反复发作不已,渐次加重,难以治愈。咳嗽证可分为外感与内伤,因具体感邪或内伤脏腑之不同而异,辨证准确多可获愈。咳嗽本身属肺系常见疾病,也是多种肺系病常见主症,故以症状为临床特点来命名疾病显然不能体现肺纤维化疾病本身的特点,也不能与其他肺系疾病如肺炎、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区别开。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