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厥阴病论文

发布时间:

厥阴病论文

时振声(1930—1998),男,汉族,江苏省镇江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副主任、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中医内科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中医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及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老年病肾虚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中医学会理事及内科专业学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编委、《北京中医》编委、《中医研究》编委、《仲景学术与临床》杂志编委。香港中国针灸协会名誉顾问、河北中西医结合学院顾问、名誉教授、张仲景国医大学名誉教授、九提山学院中医系名誉教授、天津中医学院客座教授、海军总医院中西医综合治疗中心顾问、国家教委老干部保健顾问等,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他幼承家训,1949年随其父(著名老中医时逸人先生)侍诊, 并就读于前中央国医馆附设中国医学专修科〈后改为南京市中医进修学校〉,1951年毕业,1952年在南京考试合格后取得了中医师资格,遂正式行医。1953年又赴山东大学医学院医疗系学习西医5 年,毕业后留该院附属医院内科工作。1959年由中央卫生部调至中医研究院从事中医的临床医疗、科研、教学工作。先后在西苑医院传染病组、消化组、肾病组从事临床科研工作。他从医四十余年,著述颇丰,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著有《伤寒论串解》、《外感热病证治要义》、《肾炎的中医证治要义》、《时门医述》、《中医诊断和辨治纲要》(日文版)、《时氏肾脏病学》等书, 并参与编著了《实用中医内科学》、《现代中医内科学》、《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中医疾病鉴别诊断学》、《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等大型中医学术著作。主审了《中医肾脏病学》等专科著作。他擅长中医内科、妇科、儿科等,尤对热病、脾胃病及肾病更见专长。特别是由他领导组建的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临床研究室以西苑医院内肾科为临床科研基地,是国内最早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研究的单位之一。三十多年来,始终坚持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医药治疗肾脏病的优势,并努力汲取现代科技最新科研成果,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不断探索和总结,已形成了一整套辨证论治体系,对中医肾脏病研究事业的发展壮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该研究室已成为全国少数几个中医肾脏病研究最有影响的单位之一,也是卫生部有关肾脏病研究的临床药理基地。他曾先后赴墨西哥、比利时、荷兰、日本、泰国、德国、香港、台湾、澳门等地进行讲学及医疗活动,受到各国朋友的欢迎。他在学术方面颇多建树,在临床医疗方面精益求精。他幼学中医,复学西医,并长期致力于中西医结合内科研究工作,特别是对传染病和肾病进行过全面系统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学术观点,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如在传染病研究方面,从理论上对中医的伤寒和温病进行了深入探讨,对《伤寒论》六经辨证首先提出阴阳消长的观点,以阴阳消长说明急性热病的发展和变化,合理地解释了被认为是千古疑案、难以探索的《伤寒论》厥阴病问题,认为厥阴病是阴和阳都衰微到极点而出现的热厥及其转化的寒厥,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感染性休克。并根据热厥的治疗原则,用以治疗中毒性菌痢昏迷者,及时挽救了病人的生命,取得了良好疗效。又如在肾病研究方面,他主要在慢性肾小球肾炎和慢性肾衰的中医理论与实践上进行了深入研究,目的是将中医的经验运用到现代医学的疾病研究上,使之产生新的理论来指导临床实践并提高疗效。他曾十余次参加全国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肾病学术讨论会,交流慢性肾炎、慢性肾衰的治疗经验。为了提高中医对本病的认识,他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以正虚为主,邪实作为兼夹处理的辨证分型方案,被采纳为全国统一的辨证方案和疗效判断标准,经实践证实比较符合临床实际。他还首先提出在辨证中要重视气阴两虚证,有助于提高疗效。这些均已得到同道们的认可与赞扬。他曾主持承担多项科研课题,由他主持了国家“七·五”攻关项目“慢性肾炎肾虚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并在实践中发现气阴双补方有保护和恢复肾功能的作用,促使蛋白尿减轻或消失;滋肾化瘀方有治疗和消除肾炎血尿的作用。其研制的“保肾冲剂”、“滋肾止血片”、“肾炎Ⅱ号冲剂”、“肾衰胶囊”、“益肾祛浊口服液”等系列新药对于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均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在学术研究方面,由于他深入实践,善于思索,对问题的探求总是细致入微,反复比较,深得其中要领。所提出的看法,不落俗套,从不人云亦云,而是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其理论。例如 ,对于外感热病,历来主张寒温汇通,认为两者的对象是一致的,都是急性传染性或感染性疾病,只不过初起时所表现的证侯有偏寒、偏热之不同而已,以后的转归和经过大致相同。由于古人未能明确地分辨各种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的不同经过,故认为开始为太阳病阶段,以后有的是太阳传至阳明,有的是太阳传至少阳,有的是太阳直接传至太阴或少阴或厥阴。虽然所用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不同,但实质是一致的,故他有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三焦辨证同一性之论。他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尤应重视证的动态变化,这是他的又一学术思想。他认为不论传染病或感染性疾病及内科杂病的治疗都应采取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每种病都有其特殊性,而证是一般性的,根据病的发展规律,证也在不断地变化之中,因此辨证论治只有重视证的动态变化,才能体现治疗个体化的特点,体现中医论治的优势。如在诊治慢性肾炎中认为该病的病程虽然很长,但也同样有证型的转化,脾肾气虚或肝肾阴虚都可以转化为气阴两虚,并于1980年首先提出这一证型的机理和证治,尔后愈来愈多地得到了同道们的一致公认。在慢性病的治疗中,时振声强调要把握正邪关系,特别是正虚邪实比较明显的疾病。如慢性肾衰,在病情稳定时应以扶正为主,但也要兼顾邪实;在邪实突出时,则当以祛邪为首务。慢性肾衰的邪实,在多数情况下,属于可逆性的加剧因素,如感染、心衰、血容量不足、电解质紊乱等,控制这些因素,常可以使病情转危为安,趋于稳定。他还强调治疗急性病要防其转变。其含义有二:一是早期治疗,免生变证;二是预护其虚。这在急性热病的治疗中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控制感染,预防合并症,促使早日恢复健康。在治疗慢性病中,由于五脏相关,“虚邪之至,害必归阴,五脏之伤,穷必及肾”,故强调慢性病宜从肾论治,可以获得较好疗效。如所治一氧化碳中毒性脑病、运动神经原疾病,常以补肾活血而获愈;所治老年慢性哮喘性支气管炎,常以补肾纳气而取效;所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经久不愈者,常以补肾固涩而取效;所治老年前列腺肥大,常以补肾通利而奏效;所治慢性肾炎则更多采用补肾法 ( 温肾利水、温肾健脾、滋肾清利、滋肾平肝、滋肾益气、滋肾清热等等 ) 均取得了明显效果。他不仅以其独到的学术建树享誉中医界,而且以其高尚的人格受人拥戴。尤其在治学方面言传身教,孜孜不倦,异常严谨,曾先后培养了全国中医肾病骨干数百人,进修生二百余人,并常在全国各地进行讲学及医疗活动,为解决中医后继乏人,培养中医人才,特别是中医肾病方面的人才做出了很大贡献。在讲学中,对于学术上的问题,他总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以理服人,从不沽名钓誉。同时他也不抱门户之见,博采众长,常用自己的临床实践进行验证,在验证的基础上, 不断充实和发挥。在教诲学生方面,他总是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为人师表。他经常谆谆告诫学生既要掌握中医知识,也要掌握必要的西医知识,还要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在中西医结合的基础上,更好地挖掘、系统地整理中医理论,并运用现代的实验手段和方法在实践中验证和发展理论,在理论指导下去进行再实践。这样既可使理论不致空泛,又使实践不致盲目。时振声教授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教书育人,先后培养内科肾病专业博士研究生14名,硕士研究生14名,留学生数十名 。已毕业的研究生均成为全国中医界的技术骨干,其中有不少人还承担了国家、部局级有关肾病研究课题组长的重任。由于他具有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精湛的医疗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故国内外求医者总是络绎不绝。对病人他都热情接待,认真治疗,他还长期担任国家领导人的保健任务。对求医问药的信件,每一封信都亲自动笔复函,从不敷衍或让别人代劳。他这种认真严肃的态度,实在令人钦佩。

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其身体健康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健康的生活可以使人平安长寿,免患许多疾病;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则会给人们带来疾病。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关于健康与疾病的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关于健康与疾病的论文篇1 一、摘要 由于我自己平时比较关注养身,也很注意身体健康,但对于这些了解的不多,自己想多知道一些相关方面的内容。所以这学期选了《健康与疾病》这门课,上了后觉得真的很有益,对平时生活和健康能给很多指导。 这门课是由医学院开的,来给我们上课的老师都很不错,分别给我们讲了他么自己从事的领域的相关知识。我自己对中医这方面比较感兴趣,所以就选了这个方面,写一下我上了这门课的收获。 中医这个概念来自中国传统医学,它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传统医学科学,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中医是我国最早的医疗行为,起源于手的进化,按摩是最早的医疗行为→外治法。其特点是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其理论体系属于古代的哲学范畴。 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象、经络、运气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我对中医的理解:一、中医简介,主要从起源、特点、哲学基础几个方面阐述;二、阴阳五行学说,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三、藏象学说:概论、肝脏、精气血精液、体质几方面;四、病因病机主要是外因、内因等;五、中医治疗 方法 ,有中药、针灸、推拿艾灸、火罐;六、针灸学基础,主要有筋络、腧穴、十四经血、经外奇穴;七、四诊,即指望闻问切。 二、正文 (一)、中医简介 中医这个概念来自中国传统医学,它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传统医学科学,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具有科学、系统、完整、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了数千年沧桑巨变,现在依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乃至世界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优秀 传统 文化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最早的医疗行为,起源于手的进化,按摩是最早的医疗行为→外治法。其特点是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其哲学基础: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界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我国古代创立的哲学体系主要是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正是在这个朴素唯物论和辨证法的哲学思想指导下构成的理论体系,并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因此,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属于古代的哲学范畴。 (二)、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总称。阴阳五行学说自引入中国传统医学领域后,逐渐成为其解释人类生命的起源、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思想武器,并用以分析、归纳疾病的本质与类型,从而成为中医学指导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依据。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轴心,贯穿于中医学理论的各个方面,并通过古人的不断探索和完善,逐渐构筑成一套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基本特点的中医学理论 体系,促进和推动着中医学的发展,因此说明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阴阳五行学说不是神秘的玄学,它是古人建立在观察事实基础上的具有科学内涵的理论。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所以其用到的一些概念也是对立的。阴阳的属性特征具有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和可分性。 但其两者之间也是有一定的关系的。阴阳对立制约,最终达到对立与制约的动态平衡。将中医应用于医学能帮助人医治疾病。阴阳中的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这五行各有特点,均处于运动变化中。五行学说将五脏分别归属于五行: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并以五行来说明各脏的生理特性。 (三)、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藏,是指隐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象,其涵义有二:一指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其二指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现象,也是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腑脏、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研究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二是研究精、气、血、津液、神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脏腑的关系。五脏包括心、肺、脾、肝、肾,六腑指的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府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个脏器组织。精、气、血、津液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体质的“体”,指形体、身体,可引申为躯体和生理;“质”指特质、性质。体质是禀受于先天,调养于后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等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它充分体现出中医学“形神合一”的体质观。体质的形成是机体内外环境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个方面密切相关。偏阳体质:是偏于亢奋、偏热、多动等特性的体质。偏阴体质:是偏于抑制、偏寒、多静等特性的体质。阴阳平和体质:是功能较为协调的体质类型。 (四)、病因病机 病因——泛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分为外因、内因、其他因素。外因包括六淫、疠气;内因包括七情、饮食失宜、劳逸失度;其他原因有痰饮、淤血。病机包括正邪盛衰、阴阳失调、气机失常,这些均会影响人体的正常运行。 (五)、中药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方法,有中药、针灸、推拿艾灸、火罐。中药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中草药,几乎未经加工的原生态的,这个与西药是相对的。中药可内服,外用、注射、外栓。针灸有治疗周围神经损伤、颅脑脊髓损伤、运动系统创伤、疼痛的功效。推拿是指在人体一定部位,运用各种不同手法和进行特定性肢体活动来达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六)、针灸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串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生理功能:阐释病理:发生病变时,经络就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径。如心火可循经下移于小肠,而小肠有热亦可上熏于心。如足厥阴肝经抵小腹,布胁肋,故肝气郁结,常见两胁及小腹胀痛等。 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调节机能平衡,感应传导的 作用。指导诊断 在临床上,可根据疾病症状出现的部位,结合经络的循行走向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疾病诊断的依据。如两胁痛,多是肝胆病变;前额部疼痛,多与阳明经病有关等。如肺病时可在肺俞穴出现结节或中府穴有压痛;肠痈可在阑尾穴有压痛等。治疗预防:如针灸、按摩、针刺麻醉、耳针、电针、穴位埋线、穴位结扎等治疗方法。临床可根据药物的归经,选择相应的药物。如太阳经头痛,选用羌活、蒿本等。调理经络方法预防疾病。如常灸足三里穴可强壮身体、防病;灸风门可预防感冒;常点按养老穴可美容肌肤和明目等。腧穴→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与“输”义同,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某些特殊的穴位会有特殊的意义, 是指中医诊察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法。基本原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皮、肉、脉、筋、骨、经络与脏腑息息相关,以脏腑为中心,通过经络通联内外,因而通过审察外部征象,探求疾病的本质。 (七)、四诊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全身和局部表现、舌象及排出物等,以收集病情资料的诊察方法。闻诊主要从声音、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几个方面。问诊,是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地询问,了解疾病的起始、发展及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和 其它 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 经验 的 总结 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其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专著《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医学相关的理论、诊断法、治疗方法等,均可在此书中找到根源。 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有“升降出入”四种形式。由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如动物的“生长壮老已” ,植物的“生长化 收藏 ”。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使之得以交感相应。如:“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关于健康与疾病的论文篇2 一般对人来说,健康分为两大部分,即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这两者相 互影响、相互促进。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源泉。作为二十出头的青年人,我们对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应保持高度重视,为以后的人生打下基础。然而,周边的情况并不乐观。一方面由于学习任务重、压力大(作为工科学生的我深有体会,经常熬夜完成作业),另一方面由于脱离了父母老师的监督,自己的随意性、惰性逐渐表现出来。据一份调查显示:近90%的大学生每次参加课外活动的时间不足一小时,超过54%的大学生每周只参加1到2次的课外体育活动,这直接导致了大学生群体体质的整体下滑。有鉴于此,我首先将于身体和心理健康做出阐述,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 一、 身体健康 1、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以我们宿舍为例,大家普遍的入睡时间是晚上十二点。长此以往,第二天上课精力不集中、打瞌睡的现象非常严重。现在的大学生们普遍都有晚上熬夜打游戏,看书早上或者白天补觉的习惯并且直接导致了不能够正常进行一日三餐。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一日三餐能够对身体机能进行能量的补充,满足人体的正常运转。如果不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容易使自己的身体免疫力下降,健康状况肯定有影响。有时候也会使自己的生物钟失调,这样对眼睛及脑部的伤害比较大。时间长了就会出现体力不支、易累、心烦等现象。因此,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十分重要的。 2、 要注意自己的饮食习惯 根据中医饮食保健的特点来说:在素食的基础上,力求荤素搭配,全面膳食。不主张偏食,不提倡过量与废食。注重协调阴阳、脏腑。同学们应该注意在日常饮食中不能够光根据自己的喜好吃单一的食品种类或者为了盲目减肥而不吃食物。虽然食堂的饭菜不太可口,但我们应尽量不要挑剔,只要注意饭菜的营养搭配,鼓励自己管饱就行。对于女生而言,由于近几年,在高校女生的减肥队伍越来越庞大。为了身体的所谓苗条,整天不吃饭,吃减肥药品,结果身体搞坏了,心理方面也形成一种疾患。同时,女生普遍存在着挑食和偏食现象,这不吃、那不吃,要么暴饮暴食。有时候打一个菜,吃不下几口,就倒掉,这样身体缺乏营 养,体质也就自然下降。对于男生而言,男生不能够酗酒。很大一部分学生有参加聚会的习惯,借着给同学过生日、同乡会、庆祝会,各种理由的宴请也就此起彼伏,豪饮一番,结果不胜酒力,每次下来,都难受几天,甚至送医院抢救。 其次,还应该根据自己的体质有选择性的选择一些食物。例如:人的体质简单分类为三种。阴性体质偏寒,宜食偏温热的食物;阳性体质偏热,宜食偏寒凉的食物;平性体质属正常,宜食平性的食物。 体瘦者多阴虚(火旺),宜食甘润生津之品;体胖者多痰湿,宜食清淡化痰之物。 总之,良好的饮食习惯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更是对身体的重要保证。 3、 保持一定量的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能够前身健体缓解压力。现在我们学校虽然组织早操,跑之前还必须盖章,然而因为场地、天气的限制,加之大学生们的普遍反感,早操根本就达不到预想效果,甚至许多同学呼吁要求取消早操。对我们个人而言,一定要选择好适合自己的运动并持之以恒地锻炼。我平常喜爱打 篮球 ,但上学期初来大学感到不适应,打篮球的次数也变得屈指可数了,我后来就明显地感到体质的下降。好在,这学期我坚持每周打一次球,身体状况也大有改观。资料介绍,一定量的运动驱除忧虑,焕发精神。控制体重,降低血胆固醇浓度、防止骨质疏松 、有利于降低血压 、 消除紧张 力 、改善入睡能力,提高睡眠质量 、抵抗焦虑和压抑感,增加积极性和乐观感。 二、 心理健康 我们大学生必须注意心理上的调适,正确把握 自己,学会自行解脱,时刻绽放阳光笑颜。 要想时刻保持好心情,就要积极地避免不良刺激,养精神,和喜怒,调情志。第一,是 要尽量地避免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对人体的影响。因为,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良好的社会 环境,和睦幸福的家庭氛围等,有利于精神的调养。因而,要积极创建这种环境和氛围,尽 量避免来自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因素等方面的不良刺激。我们生活在西安交大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花园一般美丽的校园,净畅宁美的环境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第 二,要积极地治疗疾病,防止其内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这些疾病既可给我们造成痛 苦等不良刺激, 重病或久病常易形成患者的精神负担, 其内源性刺激还可产生异常的情志变 化,加重病情,影响康复。身体可是自己的,我们一定要好好爱护! 我们不能左右天气,但我们可以改变心情;我们不能控制他人,但我们可以把握自己。 这告诉我们在不能改变客观的外界时,就要试着提高自我的心理调摄能力,注重心理健康, 保持良好心态,乐观面对生活,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勤奋上进、勇敢理性是我的座右铭,我会将它一直坚持下去。 三、 常见疾病及预防 1、急性结膜炎 俗称“红眼病”。起因于接触感染,传染性极强,感染后数小时即可发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眼病,春、夏二季多见。 预防 措施 : 注意用眼卫生,不熬夜,尽量减少用眼时间。不用脏手揉眼睛。阅读书写保持良好采光、距离。注意个人卫生,不乱用他人的毛巾、脸盆及其它生活用品。避免近距离接触病人,接触后要洗手。洗澡或 游泳 后应滴上消炎眼药水。 2、疥疮 是一种由疥虫(螨虫)所致的传染性皮肤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在冬春两季流行。它偏爱于住集体宿舍的学生,往往是一人患病,整个宿舍全部遭殃。 患了疥疮常有剧烈的瘙痒,尤以夜间为重,故影响睡眠。 预防措施: 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勤洗换衣服,避免同疥疮病人接触。尽量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同学之间不要混睡,宿舍内物品堆放整齐,无蚊蝇、无垃圾、无臭味、开窗通风、空气保持新鲜,经常晾晒被褥,这样才能避免疥疮的传染与蔓延。 3、扁桃腺炎 本病在大学生中极为多见,多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如果事先有感冒,可能为病毒后继发性细菌感染。发病前可能有全身无力和发冷,随后有咽痛,吞咽时尤甚。开始时大多位于一侧(以后蔓延至对侧),颌下或耳旁淋巴结可出现肿痛。随着病情发展,临床出现高热、体温39℃以上,全身酸痛、头痛、食欲减退,医生检查:咽部充血,扁桃腺明显增大,表面有散在的白色渗出物覆盖。 预防措施: 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感冒,要劳逸结合,不熬夜,娱乐过度,注意饮食营养,加强体育锻炼,逐步增强体质。 4、甲沟炎 脚拇趾甲边缘一侧常发生红、肿、热、痛,逐步形成趾甲边缘脓肿,即所谓的甲沟炎。发生原因是穿的鞋子过小、过紧,脚拇指甲不能平稳地生长,边缘扎入趾头组织、引起细菌感染。轻微的甲沟炎局部用碘酒消毒或敷消炎膏可消散。重者需剪去或拔去趾甲,抗菌消炎治疗。 预防措施: 养成个人习惯,天天洗脚、洗袜,保持鞋内干燥,鞋子要适当宽畅、透气,尽量不穿尖头鞋、高跟鞋,尤其是体育活动或较长时间走路更应穿舒适的平底运动鞋。 5、口腔溃疡 口腔粘膜、舌尖、牙龈常出现直径2—3毫米的溃疡,有剧烈的烧灼痛,咀嚼和接触咸味时尤甚,影响食欲、工作、学习。病程一般不超过7—10天,愈合后不留疤痕,但容易复发。一处好后,他处又可发生,间隔时间长短不一。 预防措施: 得了口腔溃疡,经口服一些抗菌消炎药、维生素B2、C,局部敷锡类散、西瓜霜喷剂、云南白药等,短期内即可愈合,另外,要调整生活规律,保证睡眠时间,不疲劳、娱乐过度;注意口腔卫生及饮食营养,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心情愉快,消除精神负担;加强身体锻炼,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如果能做到这些就可以预防口腔溃疡的发生。 >>>下一页更多精彩“关于健康与疾病的论文3篇”

冯世纶主任医师、教授。1938年出生于河北晋州。1965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任职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一直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先后师承于董建华、赵绍琴、胡希恕等著名老中医,专注于经方研究。整理总结了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对经方研究成果,并考证了经方理论体系的形成,发表《伤寒杂病论》溯源、《伤寒杂病论》与《汉墓马王堆医书》与《内经》等论文,出版《经方传真》、《经方传灯》、《中国汤液经方》,《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等书。在继承胡希恕先生六经实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厥阴病的概念,明确了厥阴病、少阳病方证;在继承胡希恕先生以方类证、以病位类证的基础上,探讨了六经类证.撰写《解读张仲景医学》、《胡希恕病位类方解》等书。……

《伤寒论》中疾病所在的病位是历代医家争论的焦点,表里众医家达成了共识,半表半里则各执一词,众说纷纭,让后学者无可是从。正确的理解《伤寒论》中的表外、里内、半表半里的概念,有助于准确解读《伤寒论》原文,提高临床疗效。钱超尘教授的《伤寒论文献通考》考证出,《伤寒论》是张仲景论广《汤液经》的基础上,又收集了几代甚至几十代医家的论文,其中还有张仲景弟子的论文而成。《伤寒论》不是一个人的手笔,文字的表达习惯不同,表和外,里和内在绝大多数条文中是互词,表达同一个意思而已。1、表:《伤寒论》第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暝,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此条“表”是指麻黄证《伤寒论》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此条表指的桂枝证2、外:《伤寒论》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伤寒论》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上两条的外指桂枝证《伤寒论》37条:“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此条的外指的太阳病。《伤寒论》104条:“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硝汤主之。”此条的外指小柴胡证,少阳病相对阳明病而言,少阳为外,阳明为里。胡老分析《伤寒论》中的条文发现有这样的规律,常把麻黄证称为表证,桂枝证称外证3、表里:《伤寒论》93条:“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4、内外:《伤寒论》60条:“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下之以虚其里,复发汗又虚其表,内外俱虚。”60条和93条都是“下之后,复发汗”,一个言表里俱虚,一个说内外俱虚,可见这里的表里和内外是互词。麻黄证为太阳病的表证,桂枝证为太阳病的外证(为表证之内,半表半里证和里证之外,故称为外证)。5、半表半里: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率先明确提出了半表半里的概念,《伤寒论》把“半表半里”称作“半在里,半在外”,即第148条原文:“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若不了了者,得屎而解。”“必有表,复有里也”“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汤液经》八纲辨证的病位只有表和里概念,仲景在这里提出半在里半在外即半表半里病位概念,是由八纲辨证,发展为六经辨证的关键。《伤寒论》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腠理开,邪气因入”是入于里了吗?阳明病为里证这是达成共识的,“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服完柴胡汤后,渴了,这时才入了阳明里证。“以法治之”,就是用治疗阳明病的方法随证治之,而不能再服柴胡汤了,否则就是误治。“腠理开,邪气因入”邪气出表,又没入于里,那是哪个病位?此处仲景已经暗示在表之里,里之外,还有个半表半里的病位甚明。胡希恕先生是近代经方大师、中医临床家,临床用方精简,疗效卓著,其得益于对《伤寒论》的正确理解。胡老对《伤寒论》的解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疾病的部位有表、里,亦有半表半里。疾病在皮肤、肌肉、筋骨部位的为表;在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部位的为里;在表之内,里之外的胸腹腔间部位的为半表半里。当代经方大家冯世纶教授整理总结了胡老的经方研究成果,并考证了经方理论体系的形成,明确了:《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伤寒论》乃一脉相承,《伤寒论》的六经来自于八纲,考证了《本经》、《汉书·艺文志》、《伤寒论》从中发现了半表半里概念的确切轨迹,半表半里仍是八纲概念,产生于《伤寒论》97条、147条、148条。《本经》和《汤液》中只有表里概念而无半表半里概念。冯老把《伤寒论》各方,按六经类证,明确了《伤寒》方的六经归属,例如:太阳病为表阳证如麻黄汤方证、桂枝汤方证,阳明病为里阳证如白虎汤方证、承气汤方证,少阳病为半表半里阳证如小柴胡汤方证,少阴病为表阴证如麻黄附子汤方证、桂枝加附子汤方证,太阴病为里阴证如理中汤方证、四逆汤方证,厥阴病为半表半里阴证如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乌梅丸方证。其中,在半表半里阳证少阳和半表半里阴证厥阴,更是明确了具体方证。可见半表半里的概念并非子虚乌有,临证用之甚验。经方精、效、廉,这是经方的优势,经方难学是因王叔和在《伤寒论》的序中加入“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二十三个字,致使后世以《内经》释《伤寒》,多囿于脏腑经络之论,难于反映六经实质。实际《伤寒论》的六经,是由疾病证状所反映的病位和病性来决定的,关键是对病位辨别。正确解读《伤寒论》,是中医人登堂入室的不二法门。只有正解仲景之学,才能继承中医,传承中医,发展中医。让中医腾飞,造福苍生!

伤寒论厥阴病论文

文/慕瑭         目前,临床上对2型糖尿病的中医诊疗标准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教材所列的“三消”辨证标准,二是有学者根据糖尿病演变过程提出的“郁、热、虚、损”四大阶段的分期诊疗标准,而事实上这些标准很难真正与临床实际接轨。中医治病讲求理法方药一线贯穿,最终落实在具体的诊疗措施上,药物治疗方面即使给出有效的处方。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两大基本特点之一,而辨证的最终落脚点在于论治,纵使理论上的框架有多完善精美,牢不可破,如果在实践中难以应用,也会沦为纸上谈兵的文字,并无真正的临床价值。为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学者强调要中医紧扣临床,讲求实效。近年来比较热门的有经方派、火神派、温病学派等等,诸多学派所以能够发展壮大并不断延续下来,也是因为其学术能解决实际问题。 经方学派推崇《伤寒论》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并把张仲景流传下来的方子称为狭义上的“经方”。事实上,《伤寒论》中不仅记载有极高效验的经方,而且以六经统率方证,堪称临床教科书。 “六经铃百病”(柯韵伯语)——中医里虽无“糖尿病”的病名,而现在所称的“消渴”也未必能与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划上等号,尽管两者有很多重叠的部分,但也有各自的特点。以下试从六经辨证结合《伤寒论》探讨糖尿病的诊治。 1.太阳病 太阳病为表阳证,是疾病作用于人体后反应在体表的证型。现代医学发现糖尿病患者有伴发皮肤及肺部感染的倾向性。据此,当患者出现表阳证病机时,可按照太阳病论治。如以桂枝汤调和营卫,或用麻黄汤、葛根汤疏解表邪。 2.阳明病 阳明病以“胃家实”为特点,常分为两种情形。其一是无形之热充斥三焦,患者可出现以“大热、大渴、大汗出、脉洪大”为主要表现的症状,临床上可见部分糖尿病患者出现此证型,可用白虎汤;其二是有形热结抟聚于胃肠,出现以“痞满燥实”四大证为主要表现的症状,可用承气类汤方治疗。 3.少阳病 少阳为枢,是人体元气、水火运行之通路,其证候复杂,病机多变。故临床上需要抓主证,有时“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如患者出现口苦、咽干、目眩、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症状时,可考虑从少阳论治,可用柴胡类方治疗。 4.太阴病 太阴当责之中焦脾胃虚寒,这也是许多糖尿病患者的一个根本病机。口渴多饮往往是表象,实质上是中焦阳气浮越于上的表现,而许多患者有大便溏泄,甚至完谷不化的症状,这些都是中焦阳气虚馁的表现,治疗可用四逆辈,如理中汤、附子理中汤等。 5.少阴病 少阴病分寒化和热化两大类。前一类是指全身性的功能衰减表现,尤以心肾为著,临床上可出现“脉微细,但欲寐”的表现,甚至出现阴盛格阳的危象,可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治疗可以四逆汤、通脉四逆汤为主治疗。后一类是指出现虚烦不得眠的症状,可用黄连阿胶汤等治疗。 6.厥阴病 厥阴病历来被称为千古疑案,争论不休。从《伤寒论》看,厥阴病的第一个代表症状即为消渴,又说“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可见阴阳气不相顺接为厥阴病的一个内在病机,其表现常常为寒热相间,虚实错杂的证候,治疗当寒热并用,虚实同调,治疗以乌梅丸加减。 综上,运用《伤寒论》可对临床上糖尿病的诊治起到一定的帮助,借助六经辨证,有助于我们认清糖尿病的中医病理本质,正确分析病机,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一云。藏府相违。其病必下。胁鬲中痛。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以上是“伤寒论”97条的条文。 本条是公认的少阳病病机症状治法最全的条文。那通过本条能不能来认识厥阴病? 自古厥阴病是千古之谜。胡希恕老认为其是“半表半里的阴证”,有的人说厥阴病就是“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但是这样仍然很不好理解。 那我们能不能通过认识“少阳病”来理解厥阴病?其中通过97条来认识少阳病最全面、最易理解。“血弱气尽”是少阳的病机,那厥阴病就是在“血弱气尽”基础上伴有“阳虚证”或“阴性证”。这个“阳虚”有可能是“脾阳虚、心阳虚、肾阳虚、肝阳虚”。 这个病机半表半里病位的“血弱气尽、伴阳虚”能不能概括厥阴病方剂? 乌梅丸,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柴胡桂枝干姜汤。 以上自己之拙见,抛砖引玉。

厥阴病的辨证论治论文

作者:张仲景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为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方。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个(味酸温) 细辛六两(辛热) 干姜十两(辛热) 黄连一斤(苦寒) 当归四两(辛温) 附子六两(炮,辛热) 蜀椒四两(去汗,辛热) 桂枝六两(辛热) 人参六两(甘温) 黄蘖六两(苦寒)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伤寒,热少厥微,指头寒,默默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其后必便脓血。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为亡血,下之死。

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当归四逆汤方

当归三两(辛温) 桂枝三两(辛热) 芍药三两(酸寒) 细辛三两(辛热) 大枣二十五个(甘温) 通草二两(甘平) 甘草二两(炙,甘平)

有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中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二两半(去节,甘温) 升麻一两一分(甘平) 当归一两一分(辛温) 知母(苦寒) 黄芩(苦寒) 萎蕤(甘平)各十八铢 石膏(碎,绵裹,甘寒) 白术(甘温) 干姜(辛热) 芍药(酸平) 天门冬(去心,甘平) 桂枝(辛热)茯苓(甘平) 甘草(炙,甘平)各六铢

右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方

干姜(辛热) 黄连(苦寒) 黄芩(苦寒)人参(甘温)各三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复紧,为未解。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

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

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日卒 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二两(苦寒) 黄连(苦寒) 黄柏(苦寒) 秦皮(苦寒)各三两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四逆汤,攻表桂枝汤。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出者,以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厥阴上热下寒证的主要症候特征,是口渴能饮水,气逆上冲心胸,胃脘部灼热疼痛,虽然腹中饥饿,但又不想吃东西,倘若进食就会出现呕吐或吐出蛔虫。如果误用攻下,就会导致腹泻不止。

厥阴感受风邪,如果脉象微微见浮的,是病邪从阴出阳,其病将要痊愈,如果脉象不浮的,是邪仍在里,疾病尚未好转。

厥阴病将要解除的时间,一般在1时至7时之间。

厥阴虚寒证,出现口渴想要喝水时,是阴寒邪去、阳气回复之象,可以给病人喝少量汤水,就可痊愈。

凡属虚寒厥逆证,不能用攻下药治疗,凡是身体虚弱的,也不能用攻下药治疗。

伤寒病,先出现四肢厥冷,以后转为发热的,为阴去阳复之象,此时,虽有腹泻,一定会自行停止。如果再转为四肢厥冷的,为阴进阳退,就会再出现腹泻。

伤寒病,开始发热六天,四肢厥冷及腹泻反有九天。凡是四肢厥冷而腹泻的,一般为阳衰阴盛,应当不能饮食,现在反而能够饮食,恐怕是中气败绝的除中证。此时,可给病人吃一些面条之类的食物以作试探。如果吃后突然发热而又猝然退去的,是除中证;如果吃后不出现这种发热的,可以断定胃气仍然存在,其能食是阳复的表现,就一定会痊愈。第二天进行诊查,病人发热继续存在的,可以推测第二天半夜痊愈。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原先发热六天,其后四肢厥冷九天,再发热三天,与原先发热的六天相加,也是九天,与四肢厥冷的日期相等,所以预测第二天半夜痊愈。三天后再进行诊查,如果出现脉数不除、发热不退的,这是阳复太过,阳热有余,一造会产生疮痈脓疡的变证。

外感病,脉迟已经六七天,却反而用黄芩汤清除其热。脉迟主寒,其证属虚寒,现在却反而用黄芩汤清热,必使阴寒更甚,腹中应该更加寒冷,照理应当不能饮食,现在却反而食欲亢盛能够进食,这就是除中,预后不良。

外感病,先见四肢厥冷而又腹泻,以后转为发热的,是阳复阴退,其腹泻一定会自然停止。如果发热反见汗出、咽喉红肿疼痛的,是阳复太过、邪热上迫,就会产生喉痹的变证。如果发热无汗、腹泻不止的,是阳复太过、邪热下迫,就会出现下利脓血的变证。如果发生下利脓血,就不会发生喉痹。

外感病,起病一二日到四五日,如果四肢厥冷伴发热,并且发热在先、四肢厥冷在后的,是属于热厥。其四肢厥冷的程度越严重,则郁闭的邪热就越深重;四肢厥冷的程度轻微,则邪热郁闭也就轻微。热厥应当用清下法治疗,如果反用发汗法治疗,就会使邪热更炽,发生口舌生疮、红肿糜烂的变证。

伤寒病,四肢厥冷五天,发热也是五天,假如到了第六天,应当再出现四肢厥冷,如果不出现四肢厥冷的,就会自行痊愈。这是因为四肢厥冷总共只有五天,而发热也是五天,四肢厥冷与发热时间相等,阴阳趋于平衡,所以知道会自行痊愈。

所谓“厥”,是指四肢冷而言。凡属厥证,都是阴气和阳气不能互相顺接所致。

外感病,脉象微而四肢厥冷,到了七八天,出现周身肌肤都冰冷,病人躁扰不安,没有片刻安静,这是内脏阳气极虚所致的脏厥证,不是蛔厥证。蛔厥证的症候,是病人有发作性的心烦腹痛,让病人安静却又时而发作心烦腹痛,这是肠中有寒,蛔虫不安其位向上钻入膈内(胆道)所致,过一会儿烦痛就会缓解。进食后,又出现呕吐、腹痛而烦的,是因为蛔虫闻到食物气味上扰所致。此外,病人常有呕吐蛔虫的表现。蛔厥证用乌梅丸主治,此方又主治久泻。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炒至油质渗出桂枝去皮,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以上十味药,除乌梅外,余药分别捣细筛末,然后混合研制。另把乌梅放入米醋中浸泡一晚上,去掉内核。再将乌梅放在蒸具内,上面复盖五斗米共蒸,待米蒸熟后捣成泥状,与上药末混合均匀,放入药臼中,加入蜂蜜,用棒槌捣二千下,作丸如梧桐子大,每次饭前吞服十粒丸药,一日服三次。此后,再慢慢加量到每次服二十粒药丸。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滑、有浓烈气味的食品。

外感病、邪热郁遏较轻,四肢厥冷轻微,患者仅指头发凉,神情沉默,不想进食,烦躁不安。经过几天,出现小便通畅、颜色清亮的,这是里热已经解除的征象,此时,病人如想进食,示胃气已和,其病将要痊愈。如果热邪加重出现四肢厥冷并见呕吐、胸胁满闷而烦躁的,此后就会发生便血的变证。

病人手足厥冷,自诉无胸胁心下疼痛,而觉小腹胀满,触按疼痛的,这是寒邪凝结在下焦膀胱关元部位的缘故。

外感病,发热四天,四肢厥冷仅只三天,又发热四天,四肢厥冷的时间少而发热的时间多,疾病应当痊愈。如果到了第四天至第七天,发热仍不退的,是阳复太过,热伤血络,必致下利脓血。

外感病,四肢厥冷四天,发热却只有三天,又见四肢厥冷五天,这是疾病在进展。因为四肢厥冷的时间多而发热的时间少,为阳气退阴寒邪气进,所以是病情进展。

外感病六七天,脉微,手足厥冷,烦躁不安,应当急灸厥阴的经穴。如果灸后四肢厥冷仍不转温的,属于死证。

外感病,发热,腹泻,四肢厥冷,神昏躁扰不能安卧的,是阴极阳脱之象,属于死证。

外感病发热,腹泻十分严重,四肢厥冷一直不回复的,为阳气脱绝之象,属于死候。

外感病六七天,开始不腹泻,接着出现发热腹泻,病人大汗淋漓,汗出不停止的,是阴盛阳亡的表现,病情险恶。

外感病五六天,没有结胸证的表现,腹部柔软,脉象虚软而又四肢厥冷的,这是血虚所致。不能用攻下法治疗,如果误用攻下,就会更伤其血,可导致死亡。

发热而又四肢厥冷,为阴盛阳亡之象,到了第七天,又发生腹泻的,是难治之候。

外感病,脉象促而四肢厥冷,可用温灸法治疗。

外感病,脉象滑而手足厥冷的,是里有邪热所致,用白虎汤主治。

手足厥冷,脉象很细,好象要断绝一样的,用当归四逆汤主治。

当归四逆汤方

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剖开,另一法用十二枚以上七味药,用水八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如果病人素有寒饮停滞体内,而又见上证的,可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治疗。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

当归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桂枝三两,去皮细辛三两生姜半斤,切片吴茱萸三升大枣二十五枚,剖开以上九味药,用水六升与陈米酒六升混和,加入上药煎煮成五升,去掉药渣,分五次温服。另一方用水及陈米酒各四升。

大汗淋漓,而发热仍不退,腹中拘急,四肢疼痛,又见腹泻、四肢厥冷而怕冷的,是阴盛阳亡的表现,用四逆汤主治。

大汗淋漓,如果腹泻很厉害,而又四肢厥冷的,用四逆汤主治。

病人手足厥冷,脉忽然现紧象的,这是实邪结在胸中所致,应有胸脘部胀满不适,虽然饥饿却不能吃东西等症状,当用涌吐法治疗,可用瓜蒂散。

外感病,四肢厥冷,心胸部悸动不宁,这是水饮内停所致,必须先治水饮,当用茯苓甘草汤,然后再治四肢厥冷。不然的话,水饮浸渍入肠,势必引起腹泻。

外感病六七天,峻下以后,出现寸部脉沉而迟,尺部脉不现,手足厥冷,咽喉疼痛,吞咽困难,唾吐脓血,腹泻不停的,是难治之证,用麻黄升麻汤主治。

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二两半,去节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十八铢黄芩十八铢萎蕤十八铢,一方用菖蒲芍药六铢天门冬六铢,去心桂枝六铢,去皮茯苓六铢甘草六铢,炙石膏六铢,打碎,布包白术六铢干姜六铢以上十四味药,用水一斗,先加入麻黄煮一、二开,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他药物,共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分三次温服。在大约相距做熟一顿饭的时间内把药服完,药后汗出就会痊愈。

外感病四五天,腹中疼痛,如果腹内有气转动下行趋向小腹的,这是将要腹泻的先兆。

外感病,本属虚寒腹泻,医生却用涌吐、泻下法治疗,致使上热与下寒相格拒,如果再次误用吐下,出现饮食进口就吐的,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治。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两以上四味药,用水六升,煎煮成二升,去掉药渣,分二次温服。

虚寒腹泻,出现轻微发热,口渴,脉象弱的,是邪气已衰,阳气来复,疾病即将痊愈。

虚寒腹泻,如果脉象由紧转数,微微发热汗出的,是阴去阳复,其病即将痊愈。如果脉又现紧象的,为阴寒邪盛,其病没有缓解。

腹泻,手足厥冷,无脉搏跳动的,急用灸法以回阳复脉。如果灸后手足仍不转温,脉搏跳动仍不恢复,反而微微喘息的,属于死候。如果足部的太溪脉和趺阳脉仍有搏动,而趺阳脉大于太溪脉的,为胃气尚旺,属可治的顺证。

腹泻,寸部脉反见浮数,尺部脉现涩的,是阳热盛而阴血亏,热伤阴络,可能会产生大便泻下脓血的症候。

腹泻完谷不化,多属阴盛阳衰,此时,即使兼有表证,也不能发汗解表,如果误发其汗,就会引起腹部胀满的变证。

腹泻或下痢,如果脉沉弦的,是肝经湿热壅滞,多会出现里急后重;脉大的,为病势进展,腹泻不会停止;脉微弱数的,是邪退正复,腹泻将要停止,此时,虽有发热,也没有危险。

腹泻不消化食物,脉象沉而迟,病人面部微发潮红,体表轻度发热,这是下焦阳虚阴盛,虚阳上浮。如果病人四肢厥冷轻的,则阳虽虚而不甚,阳与阴争,就一定会出现眩晕昏冒、随之汗出而病解的现象。

虚寒腹泻,出现脉数而口渴的,是阳气回复,其病将要痊愈。假如不痊愈,则是阳热有余,势必引起大便下脓血。

腹泻频剧,脉搏一时摸不能,手足厥冷,经过一昼夜,脉搏恢复,手足转温的,是阳气恢复,尚存生机;如果一昼夜脉搏仍不恢复的,则无生还之望。

外感病,患虚寒腹泻,一天十余次,脉象本当微弱沉迟,却反而出现弹指有力的实脉的,为真脏脉见之象,属于死候。

腹泻完谷不化,发热、汗出而四肢厥冷,证属里真寒、外假热,用通脉四逆汤主治。

热性下痢,里急后重的,用白头翁汤主治。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二两黄柏三两黄连三两秦皮三两以上四味药,用水七升,煎煮成二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服药后病仍不好的,再服一升。372、虚寒腹泻,腹部胀满,身体疼痛的,是表里同病,应当先温里寒,然后再解表邪。温里宜用四逆汤,解表宜用桂枝汤。373、下痢,口渴想喝水的,是里有热的缘故,用白头翁汤主治。

腹泻并见谵语、腹部硬痛的,是肠中有燥屎阻结,可用小承气汤治疗。

腹泻后心烦更甚,触按胃脘部柔软,这是无形邪热内扰胸膈所致,宜用栀子豉汤治疗。

宿有呕吐的病人,如果是内有痈脓而引起的,不能见呕而止呕,应解毒排脓,脓尽则呕吐自然痊愈。

呕吐而见脉弱,小便通畅,体表有轻度发热,如果见到四肢厥冷的,是阴盛虚阳外越之候,治疗较为困难,可用四逆汤主治。

干呕,吐涎沫,头痛的,是肝寒犯胃、浊阴上逆所致,用吴茱萸汤主治。

呕吐而见发热的,可用小柴胡汤主治。

伤寒病,用峻吐峻下法治疗,导致胃气极度虚弱,而又表气郁滞不畅,医生再与饮水以发汗,使汗出很多,胃气重虚,胃中寒冷,气机上逆,因而发生呃逆。

外感病,呃逆而腹部胀满,这是实邪内阻所致。应询问病人大小便是否通畅,以便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如果病人大便不通,是实邪阻结于肠,应用通利大便法,实邪去则病可愈;如果是小便不通畅,则是水饮内阻,当用渗利小便法,水饮去则病可除。

一、厥阴病的辨证:       厥阴病为半表半里阴证,半表半里为诸脏器所在的关系,方证均较复杂多变,但表、里证单纯易知,凡病既不属表,又不属里,当然即属半表半里,临床诊病,只要除表、里外,属阳者,既属少阳病,其为阴者,属厥阴病。 二、厥阴病方剂: 1、厥阴本证 (1)寒热错杂 1>乌梅丸 乌梅300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10两,当归四两,炮附子六两,蜀椒四两,桂枝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 症状:饥而不欲食,气上撞胸,心中疼热,寒热错杂,上痛颠顶,下痛阴部,慢性肠炎下利;手足厥冷,心中烦热呕吐,不时烦躁或腹泻腹痛,大便稀溏或泄下粘液者 临床:老年皮肤瘙痒症,哮喘神经性头痛,功能失调子宫出血,蛔虫症,慢性肠道发炎,痢疾(大便有白脓和红色的血),盲肠炎,大肠癌 胃痛特效药——乌梅汤 五颗乌梅加5钱甘草,煮水 2>麻黄升麻汤 麻黄2两,升麻1升,知母1两,黄芩1两半,桂枝2两,炙甘草1两 症状:肺热肠寒,咳嗽,喉咙痛,吐出来痰带血丝,铁锈色的痰,一直拉肚子,水泻;寸口脉沉迟,手足冰冷,尺脉把不到 临床:大叶性肺炎,更年期发热,心情极端紧张而焦头烂额,容易出现麻黄升麻汤证,治疗喘证 3>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干姜3两,黄芩3,黄连3,人参3 症状:上面燥热,下面寒冷的麻黄升麻汤,严重到“食入口即吐”;狂拉,狂吐 (2)厥阴寒证 1>当归四逆汤 当归3,桂枝3,芍药3,细辛,炙甘草2,木通2,红枣25 症状: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或腹痛,或头痛,或腰瘴腿疼 临床:雷诺氏病,冻疮,血管神经性头痛,慢性荨麻疹,坐骨神经痛,缩阴症,子宫脱垂,静脉曲张,痛经 2>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3,桂枝3,芍药3,细辛,炙甘草2,木通2,红枣25,生姜半斤,吴茱萸2升 症状:当归四逆汤证,久寒 3>吴茱萸汤 吴茱萸1升,人参3,生姜6,大枣12枚 症状:干呕或呕吐涎沫,头痛,或痛连肩颈,手足冷,烦躁而坐卧不安 临床: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尿毒证,睾丸疼痛,呃逆,神经官能症、失眠,青光眼 (3)厥阴热证 白头翁汤 白头翁2,黄柏3,黄连3,秦皮3 症状:1)热利,2)大便很臭,热烘烘的,大便颜色咖啡色,带一些黏液,有脓血(不一定会便血)3)里急后重4)腹中疼痛(从微痛到剧痛都有可能,痛的幅度大,并不一定一开始就剧痛)5)渴欲饮水热利才会渴能喝水,偏白头翁证;寒利,喝冷水会难过6)脉:沉弦带滑7)身体的感觉燥渴好象阳明病,又拉肚子,就是厥阴的白头翁汤证 临床:妇人产后下利;慢性肠炎,常年下利,总感觉拉不干净 2、厥逆 (1)热厥 白虎汤 (2)寒厥 四逆汤 1)、第一组主证:高烧、大汗,身体这里那里抽痛(内拘急,脱液,液体损失);2)、第二组主证:拉肚子,手脚冰冷,很怕冷;3)、大汗,狂拉,手脚冰冷(用桂本方剂:放人参,补津液,附子和人参一起用;党参不够力,要用西洋参(寒),加大附子剂量)(3)痰逆 瓜蒂散 1)、脉松一下紧一下(区别于乌梅丸脉证:沉弦);2)、手足厥冷,心中满而烦(胸中有痰饮,阳气不通);胃闷胀有热,饥不能食;3)、怕风,脉浮,寸脉微浮,胸中痞鞭(胸口整块闷塞),气上冲咽喉不得息(掐住不能呼吸)(4)水厥 茯苓甘草汤 1)、手脚冰冷,心下悸(胃水肿);2)、出汗,小便不利,口不渴(区分:出汗,小便不利,口渴——用五苓散);3)、轻症用:苓桂术甘汤:纯粹晕眩,没有心下悸感觉; 中间症:苓桂姜甘汤:严重晕眩,伴有心下悸感觉 重症用:真武汤:晕眩而心下悸,有一点水肿 临床:治晕眩;吃生冷东西多的人,心下胃有水毒湿气,日常保养方 3、下利 (1)实热下利 1>小承气汤 2>栀子豉汤 (2)虚寒、 阳虚阴盛 通脉四逆汤 .主证:脸色发红,下利清谷(四逆汤证),里寒外热(表现症状:手足厥逆,脉微欲绝,几乎把不到脉,或者是阳虚到极点,脉代偿性跳的很快,超过120至130下,为脱阳;身反不恶寒或腹痛或干呕或喉咙痛或利止脉不出 临床:1)温下:体寒到极点,大小便不通;或关格,吃不进,拉不出;2)脏结:内脏寒列揪在一起,可用天雄或乌头代替附子;3)寒而失声(3)虚寒下利兼表 温里:四逆汤 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 症状:精神萎靡,四肢逆冷,下利清谷,脉沉微细弱 临床:休克、低血压,急、慢性心衰,急性胃肠炎,风湿性心脏病,慢性肝炎,感冒复发性口腔慢性咽炎,慢性前列腺炎缩阴症,功能性子宫出血,鼻衄,遗尿遗精,慢性肾炎 攻表:桂枝汤

关于伤寒厥阴病的论文

文/慕瑭         目前,临床上对2型糖尿病的中医诊疗标准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教材所列的“三消”辨证标准,二是有学者根据糖尿病演变过程提出的“郁、热、虚、损”四大阶段的分期诊疗标准,而事实上这些标准很难真正与临床实际接轨。中医治病讲求理法方药一线贯穿,最终落实在具体的诊疗措施上,药物治疗方面即使给出有效的处方。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两大基本特点之一,而辨证的最终落脚点在于论治,纵使理论上的框架有多完善精美,牢不可破,如果在实践中难以应用,也会沦为纸上谈兵的文字,并无真正的临床价值。为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学者强调要中医紧扣临床,讲求实效。近年来比较热门的有经方派、火神派、温病学派等等,诸多学派所以能够发展壮大并不断延续下来,也是因为其学术能解决实际问题。 经方学派推崇《伤寒论》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并把张仲景流传下来的方子称为狭义上的“经方”。事实上,《伤寒论》中不仅记载有极高效验的经方,而且以六经统率方证,堪称临床教科书。 “六经铃百病”(柯韵伯语)——中医里虽无“糖尿病”的病名,而现在所称的“消渴”也未必能与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划上等号,尽管两者有很多重叠的部分,但也有各自的特点。以下试从六经辨证结合《伤寒论》探讨糖尿病的诊治。 1.太阳病 太阳病为表阳证,是疾病作用于人体后反应在体表的证型。现代医学发现糖尿病患者有伴发皮肤及肺部感染的倾向性。据此,当患者出现表阳证病机时,可按照太阳病论治。如以桂枝汤调和营卫,或用麻黄汤、葛根汤疏解表邪。 2.阳明病 阳明病以“胃家实”为特点,常分为两种情形。其一是无形之热充斥三焦,患者可出现以“大热、大渴、大汗出、脉洪大”为主要表现的症状,临床上可见部分糖尿病患者出现此证型,可用白虎汤;其二是有形热结抟聚于胃肠,出现以“痞满燥实”四大证为主要表现的症状,可用承气类汤方治疗。 3.少阳病 少阳为枢,是人体元气、水火运行之通路,其证候复杂,病机多变。故临床上需要抓主证,有时“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如患者出现口苦、咽干、目眩、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症状时,可考虑从少阳论治,可用柴胡类方治疗。 4.太阴病 太阴当责之中焦脾胃虚寒,这也是许多糖尿病患者的一个根本病机。口渴多饮往往是表象,实质上是中焦阳气浮越于上的表现,而许多患者有大便溏泄,甚至完谷不化的症状,这些都是中焦阳气虚馁的表现,治疗可用四逆辈,如理中汤、附子理中汤等。 5.少阴病 少阴病分寒化和热化两大类。前一类是指全身性的功能衰减表现,尤以心肾为著,临床上可出现“脉微细,但欲寐”的表现,甚至出现阴盛格阳的危象,可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治疗可以四逆汤、通脉四逆汤为主治疗。后一类是指出现虚烦不得眠的症状,可用黄连阿胶汤等治疗。 6.厥阴病 厥阴病历来被称为千古疑案,争论不休。从《伤寒论》看,厥阴病的第一个代表症状即为消渴,又说“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可见阴阳气不相顺接为厥阴病的一个内在病机,其表现常常为寒热相间,虚实错杂的证候,治疗当寒热并用,虚实同调,治疗以乌梅丸加减。 综上,运用《伤寒论》可对临床上糖尿病的诊治起到一定的帮助,借助六经辨证,有助于我们认清糖尿病的中医病理本质,正确分析病机,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

刘渡舟 厥阴病一般是继发的,直中比较少,大多是从少阴病传入,或者凉药误入。古人把肝肾的火叫龙雷之火,肝火叫雷火,肾火叫龙火,也叫相火。肝肾三焦的火叫做相火,厥阴有寒,相火郁而不升,到少阴阴寒气衰的时候,相火就发动了,出现热证。 厥阴是寒到了极点的病,阴极生阳,所以厥阴病有阴阳转换,寒热错杂,或寒或热的发病情况,构成了厥阴病发病特点。少阴病阴虚有火,阳虚有寒,厥阴不同,由寒能变热,由热能变寒。厥阴病的寒热是真寒真热,也有死症,可以寒热阴阳同时出现。这个寒热和少阴病阴盛格阳不同,真热,就要用凉药,真寒,就要用附子。 厥阴病预后也一样,害怕阴盛亡阳,同样有死症。厥阴肝的生理功能是疏泄,肝有病就会导致疏泄不利,所以有很多呕吐,下利的肠胃病。厥阴病治法很简单,单纯寒证就用四逆汤,单纯热证就用凉药,寒热错杂就寒热兼而用之。 胡希恕 刘志杰 太阳最大,阳气最多,少阳阳气最少,成为一阳。阳明成为两阳合明,就是太阳和少阳气均合而生,比少阳多,太阳少。太阴为大,阴气最多;少阴小,阴气最小,但是按理该排为一阴。但是素问说,厥阴是两阴交尽,所以阴最少。厥阴在体表走向,是在胸胁部位突然跨过两经和少阳交接,所以它一手托两家,沟通阴阳。 厥阴病有两个主证很明显,就是营血不通和阴阳不通。营和血是少阴和太阴的问题,沟通类似动脉和静脉毛细血管之间的交换。厥阴病就是应河阳不相顺接,出现四逆,在伤寒上叫做厥;而整体阴阳不顺接不沟通,出现阴阳离绝,就很危险。这时很容易出现上热下寒,阴阳不沟通。厥是手足阴阳不接的逆冷;四逆不单是手足厥冷营血不通,还有整体上下内外的阴阳不通。

有关厥阴病脉证的论文

郑淞2021-1-12厥阴篇总结 一、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厥阴病是一个阴阳分裂的病,它跟少阴病是一个不同层面的问题,少阴病的很多问题是在于阳虚,而厥阴病是在阴阳分裂的问题厥阴病特质:寒气往底下掉,热气往上面冲(温热)部分人的舌苔厚而黄,部分人的舌头干干而没有舌苔(偏湿)一直想要喝水却并没有小便不利的状态,上焦发热口渴感觉胸口有东西顶住,又烫又热部分人胃痛是忽然之间的,胃酸上逆会烧心(伴随着呕吐,头昏,烦躁),整个胸口是烧的,痛的,灼热的,这样的一种感觉。肚子很饿,吃东西的时候,会有一种阻抗感,东西吃不下去)(乌梅丸)忽然的狂咳嗽;忽然的头痛;忽然的胁痛,胸口痛;忽然的烦躁(乌梅丸)胃酸上逆,呕吐,头昏,烦躁——吴茱萸汤。一直烦——吴茱萸汤。看似热症,结果一用清热药就下利不止——因为厥阴是寒热都有,所以只用寒药去热会寒过头。 二、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厥阴病的脉偏弦,偏沉,有时是沉而无力,沉,塌,细细的,里症治好了脉会浮起来一点,如果脉一直沉着起不来,那就是变成厥阴体质了,很多人得厥阴病的时候,身体会有抽紧的感觉。治杂病:湿气抽筋——薏苡附子散;    血虚抽筋——加味逍遥散。 厥阴经能量最活跃的时候是晚1点~早上7点,这时候吃药病好的快。 三、厥阴病人消渴,病人的脉本来是弦而沉的,这时候开始浮起来,是病情好转的时候,开始有元气,会想喝水,这时候不要让他喝太多,喝水少好得快一点。 手脚冰凉和一向身体很虚的人不可以用下法,这里手脚冷是过手肘过膝盖的冷,可以确定身体里已经没有热了。 伤感,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四、厥热胜复:阴阳差不多的时候,达到一个平衡点,这时会比较容易恢复,这个阴阳平衡的点叫做中间少阳,病人会转到少阳病,身体会恢复很多。阴阳不平衡,热多冷少的时候,厥阴病也有可能好,但是热多了以后会上火,多余的热容易把人烧坏。可能会喉咙烂,身上长脓疮,肠道发炎,便利脓血,如果阴多阳少,寒多热少——死症 黄芩汤症——脉又洪又数,很有力且很快——太少合病。 五、厥阴便脓血——肠子发炎,真有热,需清热药——白头翁汤;少阴便脓血——太寒,肠子黏膜剥落,需温药——桃花汤。少阴——多昏睡,软绵绵的,自己生病便脓血,一副不关心的样子。 六、厥阴——好辩多言易怒,喜欢顶嘴,碎碎念,容易被激怒。手脚冰冷,然后发烧,烧到不能说话,按肚子有燥屎,按脚背趺阳脉,脉很有力——大承气汤。手脚冰冷,可是脉滑,里热郁结寒包火,应用清下法——白虎汤。

第一部分 什么是厥阴病 一、厥阴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这是厥阴提纲,也是乌梅丸主症。 二、厥阴脉象——脉弦而沉,垮,像绳索被剪断。有时是沉而无力,沉,塌,细细的,里症治好了脉会浮起来一点,如果脉一直沉着起不来,那就是变成厥阴体质了。 三、厥阴病的特色:从情志上判断——厥阴病人阴阳分裂的性格,神经病好辩多言易怒,喜欢顶嘴,碎碎念,容易被激怒;病机——阴阳脱离,火气沿身体中间往上冲。因为寒气往下掉,热气往上面冲,所以上焦都处于上火状态。(1)因为上火不一定干燥,也有可能是湿热,所以大部分人舌苔比较厚而黄,少部分人舌头干干的,没有舌苔。(2)上焦有热,所以一直处于消渴状态,一直想喝水,但不一定关系到水循环系统,所以不用观察小便。 四、厥阴病的治疗原则“厥热胜复”:身体的发热与发冷相互打架,在热胜利的瞬间握手言和——阴阳调和了,这是最好的。(肝木之气,厥阴经的气,是维系人的勾芒气,勾芒——阴跟阳能够交合在一起的现象,阴阳本来是调和的,勾芒气坏了阴阳就脱开了,相互攻打。)厥阴经能量最活跃的时候是晚1点~早上7点,这时候吃药病好的快。 五、厥阴病的常见症状 1.先发高烧,很燥热,真的热,几天之后又手脚冰冷,拉五六天肚子。冷也是真的冷。2.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身体中间感觉有东西顶上来,胸口烧,疼,有灼热感——乌梅丸。3.饥而不欲食:肚子感觉饿,但吃不下,一吃就吐,或者有饿的感觉,但是看到食物感觉胸口闷乱不舒服(因为胃热,所以容易饿,但是消化系统没有能量消化食物,会抵制进食)——乌梅丸。4.忽然烦一下,忽然头痛一下,咳嗽一下,胁痛胸口痛,都是一阵一阵的,每阴阳分裂一次就有一次症状——乌梅丸。  第二部分 厥阴方剂及临床应用一、乌梅丸1.药方:乌梅300颗,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炮附子六两,蜀椒四两,桂枝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现代计量:乌梅300颗,约斤;现代计量,乌梅是细辛的十倍,其他药按比例放。现代人的体质偏寒,可以适当增加干姜,附子,半夏(温药)的计量;黄柏(寒药)适当减少。如果很烦,可以适当多放点黄连2.制作方法:(1)乌梅用陈醋泡一晚——加酸味药性易入肝,然后去核。(2)蒸之五斗米下——五碗米,和米蒸到一起,隔水蒸,蒸到米刚熟,但咬起来还有点硬硬的(千万不能加水煮)。(3)加药粉、蜂蜜混合杵匀,搓丸,可以搓大丸也可搓小丸。3.服用方法:吃的时候配饭吃感觉比较舒服——治蛔虫就先吃饭再吃药;不治蛔虫就先吃药再吃饭。 (1)乌梅丸汤剂,和乌梅丸药效差不多,但是汤剂喝起来太厉害,会有烧心的感觉,这时可加些蜂蜜服用。(2)乌梅丸剂可以让药性慢慢发挥,感觉没那么刺激。(3)禁忌:禁生冷,重口味,不易消化的发物,如糯米。4.主症:阴阳分裂,会(吐),烦躁,头痛,都是一阵一阵的,又呕又烦,吃完饭又爆吐——乌梅丸主症。5.临床应用:(1)80%~90%乌梅丸症的人舌苔厚,偏灰色或黄色;手脚忽冷忽热。(2)久利,慢性肠炎的拉肚子,手脚冰冷,嘴巴很干,上面有燥热感,下面有虚寒感,整体药性偏寒,可先用乌梅丸汤剂。(3)全身起红疹,脉不浮,肚子里痒,内脏痒,这是肝解毒出了问题——乌梅丸(保肝药)(4)精神分裂,自律神经失调,心烦意乱——乌梅丸(5)发热发痛,相火不收烧上去变成的心脏病——乌梅丸(6)神经病,易呕吐,晕眩,尺脉虚,关脉(肝脉)弦,比较有力——阴阳分裂——乌梅丸(7)处理勾芒气:植物性的药——乌梅丸;动物性的药——羚羊角(寒)+理中汤或附子理中汤(温)羚羊角——治疗情志上造成的肝火,肝气郁结。 二、当归四逆汤及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1.药方及用法:桂林本和宋本不同,桂林本有加味宋本没有,现代人的体质用桂林本的效果会更好。 桂林本:(1)当归四逆加人参汤:当归、桂枝、细辛、芍药、人参各三两,炙甘草、木通各二两,炮附子一枚,大枣二十五枚。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2)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吴茱萸二升,生姜半斤,炮附子一枚,当归、桂枝、芍药、细辛各三两,炙甘草、木通各二两,大枣二十五枚。水、清酒各六升,和煮,去渣温服。 宋本:(1)当归四逆汤:当归,桂枝,芍药,细辛各三两,炙甘草,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现代计量:当归,桂枝,白芍,细辛各15,炙甘草,木通10,红枣8~10颗。三碗水煮成一碗,温服。(2)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当归,桂枝,芍药,细辛各三两,炙甘草,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生姜半斤,吴茱萸二升。现代计量:当归,桂枝,白芍,细辛各15,炙甘草,木通10,红枣8~10颗,生姜8片,吴茱萸15g。水、清酒各六升,和煮,去渣温服。 2.脉象:当归四逆汤的标准脉——细到几乎把不出来,快没有了。 3.当归四逆汤可以治疗的病症:厥阴的阴阳不相接,手指头阴经阳经本该通的地方要通不通的,忽冷忽热,所谓末梢虚冷,手指皮肤粗糙硬化;盲肠炎;血冷血虚痛经;心脏病,头痛,高血压,脑梗塞,坐骨神经痛,各种肠胃病,寒症的疮,乳腺炎;妇科的慢性盆腔炎,不孕症,时有时无的肿瘤;牙痛;男性睾丸病;拉肚子便血,淋巴结节;血路不通的五官疾病,如突然的听力视力退化;神经炎的病,过敏性荨麻疹。 4.当归四逆汤治冻疮:(1)不是很严重的直接喝汤;(2)严重的喝汤+先熏后洗:煮药的时候先用药的蒸汽熏一下手,熏暖了,待药没这么烫了再泡手,这样见效最快。 5.当归四逆汤症的下体问题,通常是侧腹闷痛,有撕扯的感觉,且有饿痛是单边的痛,会感觉下体冷,抽,好像少一块东西。 6.妇科病可以先喝当归四逆汤,再吃乌梅丸,或者买几钱蛇床子,杏仁跟白矾煮水洗下体。 7.身痛的区别:躺着不动也酸痛酸痛的——真武汤或附子汤;不动不痛,一动就扯痛——当归四逆汤。 8.冻疮,手指头发白发紫——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9.厥阴体质: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不烦——当归四逆汤;烦躁,呕吐,头痛——吴茱萸汤。 三、四逆汤1.药方:(1)宋本——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生附子一枚(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炙甘草6,干姜5,生附子15g(2)桂林本——人参二两,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生附子一枚(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二两)2.用法:三碗水煮成一碗,去渣温服。3.临床应用:(1)大汗,狂拉,且手脚冷,怕冷——非常缺阳气,且脱液,脱液的话要用桂林本,加人参。(人参就津液,现在党参效果不够好,用西洋参会好一点,但西洋参比较凉,所以附子也要加重)(2)手脚发冷,下利清谷,发着高烧,可是脉忽然很沉,身体这里那里抽痛——用四逆汤(回阳)。 四、瓜蒂散1.药方:瓜蒂一分(熬黄),赤小豆一分(香豉热汤合之)2.用法: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瓜蒂熬黄,上药各为散,和合。每次3克,以香豉12克煮取汁,与药散调和,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加;得快吐,乃止。3.临床应用:(1)手足厥冷,胸口不舒服,感觉有东西冲到胸口,也会饥而不能食,脉乍紧(脉很没力,忽然有力一下)——瓜蒂散。(2)瓜蒂散:病在胸中,用吐法把痰饮吸出,作用在肋膜消化轴;乌梅丸:清胸腔,作用在心脏周围。(3)如怕风,身体软不舒服,脉浮,没有头项僵痛,胸口感觉被闷住,好像被掐住不能呼吸——胸中有寒(痰饮)——用瓜蒂散吐之。 五、麻黄升麻汤1药方:宋本麻黄升麻汤是种类最多的一剂药——麻黄二两半,升麻,当归一两一分,知母黄芩,玉竹十八铢,芍药,天门冬(去心),桂枝,茯苓,炙甘草,石膏(碎,棉裹),白术,干姜各六铢。2.用法:三碗水煮成一碗,隔两三个小时喝一次,汗出愈。3.临床应用:(1)麻黄升麻汤——肺热肠寒;干姜芩连人参汤——胃热脾寒(2)厥阴体质的上呼吸道感染,上焦热得不得了,吐痰带血丝,但下焦冷,一直拉肚子——上热下寒——麻黄升麻汤,更年期发热也可用。(3)下焦很虚,上焦咳血——麻黄升麻汤。 六、干姜芩连人参汤1.药方: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两(15g)2.用法:三碗水煮成一碗,去渣,温服3.应用:(1)麻黄升麻汤症的上热下寒,更严重点到食入口既吐(有热的热吐)——干姜芩连汤(2)区别:有痰饮在中焦——生姜半夏止吐;上吐下泻,人很虚,太阴病——理中汤;胃有热,光吃了一点,动了胃气就呕不停——干姜芩连人参汤(3)食入口既吐,药入口也吐的话,就不用干姜,换成生姜汁。(4)喝酒太多造成的上吐下泻。 七、白头翁汤1.药方:(1)白头翁汤方——白头翁二两,黄连,黄柏,秦皮三两。(2)现代人体质偏寒,所以寒药可以适当用少点,一天的药量(现代计量)——白头翁3钱~一两,黄连黄柏一两钱,秦皮三四钱左右。2.用法: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3.主证:条文: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肝经有湿热,里急后重,大便脓血,腹中疼痛,渴欲饮水,脉沉弦而带滑。这时主要是清热,杀菌,杀原虫,并恢复厥阴区的免疫机能。下利后重之后,渴欲饮水常会出现。这是有实热的缘故——身体渴的感觉像阳明病,又拉肚子——厥阴的白头翁汤症。4.白头翁汤现代临床应用:细菌性痢疾跟阿米巴原虫痢疾的专病专方;淋巴结结核发炎、眼睛发炎,尿道炎,肝经太热走不动路,妇女乳腺炎,盆腔炎,肝炎——反正肝经有热的地方都能治到;肝的湿热下陷造成的腿脚不舒服,下阴不舒服,痔疮脱肛。5.区别:(1)热利,大便又热又臭,有点咖啡色,带点粘液,可能有点脓血——白头翁汤;(2)大便热臭,粘液不是很多,而脓血多——柏叶阿胶汤。 八、小承气汤1.药方:小承气汤——大黄四两(酒洗),炙枳实三枚,厚朴二两。2.用法:两碗水煮成一碗,去渣温服。服了以后应该会拉,如果没有反应继续服,有效果止后服。3.临床应用:(1)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2)热结旁流——大承气汤的主证之一,腹中胀痛,大便不解,下利清水,色纯青,热入阳明,消灼津液,燥屎内结于肠腑——现代医学称为肠梗阻。(3)与大承气汤差一味芒硝,芒硝的作用是从肠子里把水倒吸出来,大承气汤用芒硝,从十二指肠就开始抽水,但是燥屎在大肠直肠,大承气汤提前抽水会让拉肚子更恶化,所以肠梗阻用小承气汤。(4)有谵语症状后,要进一步腹诊确认有无燥屎。(5)小承气汤一定有口渴并且肚子胀痛的症状。 九、栀子豉汤1.药方:栀子豉汤:栀子十四枚,香豉四合(棉裹)——栀子9g,香豉8g2.用法:以水四升煮栀子,取二升,纳豉更煮取一升半,去渣,分温再服,一服得吐,止后服。3.主症:拉肚子后心中懊恼,心闷,不舒服。心烦的时候进一步确认——按胃;A胃不舒服,拒按——胃有实热——用清胃热的药;B热是在心口,按胃没什么反应,按不按都一样烦——治上焦热——栀子豉汤。 十、紫参汤1.药方:紫参汤——紫参半斤,生甘草三两,2.用法:先煮紫参5升取二升,纳甘草煮取一升半。3.应用:(1)下利,腹痛,若胸中痛者,拉肚子的时候胸口痛——紫参汤(2)紫参,又叫石见穿,破瘀通血,可治肝炎,肝硬化,肠癌,肠道淤血。(3)紫参,泽漆——中药里的抗癌药。(4)下利引起的胸腔淤血,或肺癌引起的下利——紫参汤(5)人下利到某种程度后,胸腔有血梗住——冠状动脉疾病,心脏病发作——血梗住,用紫参来通血管。 十一、诃黎勒散1.药方:诃黎勒散——诃黎勒十枚(煨)2.用法:右一味,为散,粥饮和,顿服之。烤过以后磨粉,和在粥里吞。以前的药小颗,现在比较大颗,可以少放点;一定要先烤过,不然太涩,喉咙又热又涩难入口。3.应用:(1)气利,诃黎勒散主之。气利:一边拉肚子,一边又有屁喷出来——肝气下陷造成的利——有湿气,寒气把肝郁闷住。(2)诃黎勒,又称诃子,破湿痰,让气能够通;能通气而破气,同时也是很强的收涩药;能通利津液,破胸隔结气,止水道。(3)老人家虚,流口水,尿失禁——用诃子收涩。(4)能让毛发变黑,能治脱肛,肝气刺痛的下利,能疏肝通气,通全身的气。(5)古时候认为诃子是治各种身体里不干净的东西,把它挤出来,是除邪气的保养药。(6)任何一个声音哑的方子都会用到诃子,诃子药性又燥又涩又热又干,对声带比较好。

厥阴病漫谈尺寸俱弦微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此三经受病,已入于腑者,皆可下而已。厥阴病的特色就是阴阳脱离。 那人的这个阴跟阳能够交合在一起的这个现象称这为勾芒嘛。 这个人如果得的是厥阴病的话,那就会先发高烧,然后很燥热,那个燥热高烧的现象啊是果真如同阳明病一样的燥热,这个跟少阴病的那个真寒假热是不一样的。他是真正的热,然后呢,高烧五天之后呢,这个人接下来呢,手脚冰冷,拉肚子五六天,然后张仲景就说热几天,冷几天,热几天,冷几天,这个东西就跟少阳不一样哦。因为少阳那个冷热是同一个体质下的摆动,不像他这样子,真的热几天,真的冷几天。那这样一个厥热胜复的现象呢,因为厥就是尽头嘛,那么阴的尽头是什么?注家就会用那种有点类似中医玄学的观点说,阴尽就会生阳啊,然后就会说阴到极点就会变阳,阳到极点就变阴。用那个阴极生阳,阳极生阴这种理论来解释厥阴病。   传厥阴,脉沉弦而急,发热时悚,心烦呕逆,宜桂枝当归汤,吐蚘者,宜乌梅丸。桂枝当归汤方 桂枝二两  当归三两  半夏一升  芍药三两  黄柏二两  甘草二两(炙)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去滓,分温三服。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  蜀椒四两(出汗)  桂枝六两(去皮)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厥阴病也会觉得没力没力的,五脏与情志的话,现代的人啊都很好辩,那有一个好辩的头脑,你的人生就很难脱离厥阴病,就是这样子的一个状况。下面是下利,上面是热的呕吐,那这就是厥阴类的阴阳分离。 那这个新欢是怎样的内容呢,像《黄帝内经》里头他就会讲说,厥阴病是跟这个人的性器官有关系厥阴经主治你可以看到好多疝病啦、什么小便不通啦、什么下体发炎啦这些病。经络循行图,厥阴经是连到人的头顶的,那厥阴头痛有时就是头顶那一点在痛,就是跟经络有关系。那大概这个地方抓到一下,阴阳分离的时候那个热气会冲上去,造成那个头顶的痛。盲肠炎是厥阴病,那盲肠炎他说手足发寒,脉细欲绝,其实人的厥阴经跟盲肠的这个连属,其实也就同样的连属到一个人下腹腔的免疫机能的问题。那么下腹腔的免疫机能的失调,他可以是感冒的这个邪气传到厥阴经形成的一个体质。这样的一种体质,你说把杂病的这个腹泻的篇章放进来是不是对?其实是对的。因为各种的肠子发炎,乃至于厥阴病本身的白头翁汤证之类的东西,那都是厥阴在管的,厥阴关系到下腹腔的免疫机能。 寄生虫病也会算到厥阴病的范围。这个也关系到消化轴的免疫机能。所以说这个拉肚子,或者是热气上冲造成的呕吐,这都可以算到厥阴病,寒疝病放到厥阴病。 那性器官的失常呢,这个疝气类放到厥阴是没有问题的。那么关于到性器官的东西呢——淋病,就是这个小便不通利的,有没有可能这个性器官的发炎是厥阴并发的。所以一部分的小便不利的病也可以归到厥阴病。 消渴病也是厥阴病,我们今天俗称糖尿病之类的。 呕吐的病,也是厥阴病 厥阴病因为牵涉到个性的部分非常的多,所以如果这个人怎么样都是想不开的人啊,那这个药的疗效还是会大打折扣啦。厥阴病是哪一脏的病?是肝病。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脉乍弦乍急、乍细乍散,宜当归附子汤主之。 当归附子汤方 当归四两  附子大者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人参三两  黄连三两  黄柏三两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