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太阳病蓄水证论文

发布时间:

太阳病蓄水证论文

太阳病,多发生在外感疾病初期,主证为发热,畏寒恶风,头项痛,脉浮等表证,也称太阳经证。若表邪不解,而内传膀胱,则为太阳腑证。证见发热恶风,烦渴欲饮,水入则吐,小便不利,脉浮或浮数;或证见少腹急结硬满,小便通利,其人如狂或发狂,脉象沉涩。         太阳病包括经证和腑证。经病包括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腑病包括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太阳经证;分为三型 ; (1)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 (2)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 (3)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 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里热证)。 中风、伤寒、温病,均属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是: 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 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太阳腑证;分为二型 (1)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 (2)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 蓄水证: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入则吐,脉浮数。 蓄血证: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鉴别点:蓄水是邪入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太阳主一身之表阳,故太阳居三阳之首,为六经藩蓠。风寒袭表,太阳首当其冲,此时,卫气虽已受伤,但犹能达表抗邪。正邪相争于表,经气不利,则症见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太阳经证治法 (1)中风:为太阳表虚证,是卫强营弱,营卫不和,治疗中风只需调和营卫,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汤。       (2)伤寒:为太阳表实证,腠理致密不得汗出,非开表发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黄汤。 (3)温病:为内热津伤,《伤寒论》未出方治。 2.太阳腑证治法 (1)蓄水:系膀胱气化不行而致水气停蓄,五苓散(茯苓、猪苓、桂枝、泽泻、白术)具有化气利水的功能,故为蓄水证主方。 (2)蓄血:系瘀血不行,热结下焦,应攻瘀逐血,可根据轻重缓急,选用桃核承气汤。 3.太阳病兼证治法 (1)太阳中风兼气逆作喘,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治之。 (2)太阳病兼项背强几几(即拘急不舒),有汗属表虚,无汗属表实,虚用桂枝加葛根汤,实用葛根汤。   (3)太阳病兼热郁于内(内热,烦躁,口渴),有汗属表虚,无汗属表实,虚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实用大青龙汤。 (4)太阳病内挟水饮(干呕,痰软),如表实无汗,心下有水气,证见发热恶寒无汗喘咳干呕的,治以小青龙汤。如太阳中风而水气僻积胸胁,证见发热恶寒汗出头痛,心下及胁部痞鞭满痛,干呕短气,表证已解的,用十枣汤(芫花、甘遂、大戟、大枣)攻之。 (5)太阳病兼里虚不足,如阴阳两虚心中悸而烦者,治宜以小建中汤。如气血亏乏,心力不继,脉结代,心动悸者,治以炙甘草汤。

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1. (1条)太阳病提纲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脉浮:卫气驱表抗邪,脉气鼓动。 *头项强痛:太阳经气不利。 *恶寒:卫气不能正常温煦体表。 △本条指出了太阳为病的基本脉症。太阳经为六经之首,主表而统营卫,有卫外抗御外邪侵袭的功能,故为一身之外藩。当外邪伤人,太阳首当其冲,卫行脉外,必先受邪,卫被邪扰,与邪搏争,阳浮而盛,肤表必热,脉搏必浮。卫阳因邪扰不能正常卫外则恶寒。足太阳经脉上额交巅,还出别下项,外邪袭入太阳经络,经气不利,营阴滞涩,则头项强痛。 ❤《灵枢·经脉》循行路线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体内,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腘中。 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六经头痛 太阳头痛:前额、巅顶、枕部,连及项背,或颈部连肩。 阳明头痛:前额、眉棱骨、面颊,或痛及齿龈,或颜面疼痛。 少阳头痛:侧头部。可及耳、目外眦。 太阴头痛:不定。全头痛or局部痛。 少阴头痛:不定。全头痛多见。 厥阴头痛:不定。巅顶、颜面痛多见,or全头痛。 ❤《医学传心录》六经头痛歌诀头疼必须用川芎,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羌活少柴胡,阳明白芷还须着。太阴苍术少细辛,厥阴吴茱用无错。巅顶之痛人不同,藁本须用去川芎。 2.(12条)太阳中风证·桂枝汤证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仲景群方之冠) *阳浮而阴弱:卫强营弱,卫阳病理性亢进,营阴相对性不足。 *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则见鼻鸣。 *干呕:胃为卫气之源,表气失和,影响于胃,胃气上逆,则见干呕。 △太阳中风证的病理是阳浮而阴弱,在症状上表现为发热、汗出。病机是风邪袭表,营弱卫强(营卫不和)。治疗应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选桂枝汤。 3.(34条) 热证·葛根芩连汤证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表里同治,治协表热利证) △误下导致部分表热被下引,内陷大肠,形成肠热下利。肠热上迫于肺,肺气不利而作喘。肠热外蒸于表,津液外泄而汗出。当汗反下,必致表证不解,阳气仍然趋表抗邪,故脉搏上促两寸。(只要下后脉促,就说明表证未解)所以此证是里热下利兼表热不罢,治疗应解表清里,燥湿止利。 协表热利葛根芩连汤 ❤表证未解,又兼下利 协表寒利桂枝人参汤 4.(35条)太阳伤寒证·麻黄汤证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营阴瘀滞,故疼痛明显。(故开腠理) *无汗:伤寒证的特点。寒邪收引、凝滞,腠理闭塞,汗孔不开,卫气不宣,故无汗。 *喘:表闭,肺气不宣。 △太阳伤寒证的病机:寒邪外束、卫阳郁滞,营阴滞涩。治疗:开腠发汗,宣肺定喘。 5.(40条) 太阳伤寒兼证·小青龙证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或然证: 水饮内停,气不化津则渴 水饮下趋于大肠则下利 水饮流动不拘水气上逆咽喉则噎 水停膀胱失于气化则小便不利少腹满 影响肺气的肃降则喘 △病机:表寒里饮。治疗:发汗解表,宣化水饮。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痰饮》),肺又为水之上源,中焦与肺宿有寒痰水饮,复感风寒,内外合邪,而致外寒内饮证。 6.(71条)蓄水证·五苓散证 [if !supportLists]1) [endif]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2)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太阳病汗不如法→伤津-胃中干烦躁不得眠                →伤阳-小便不利微热消渴 *渴:不要急于滋阴,可能是阳气不通。伤了三焦、膀胱之阳,水液代谢失调。 △表里同治。 水气为病的临床特征:口渴与小便不利并见。 大汗伤津,胃燥生烦,影响睡眠,此为一时乏津。大汗伤阳就不这么简单了,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大汗耗伤三焦、膀胱的阳气,三焦乃水道,膀胱乃州都,二腑气化失职,水饮内停,水液难以上承于舌则消渴,难以下输膀胱则小便不利。 7.(102条)太阳病变证·脾虚证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病机:里虚不耐邪扰。治疗:建补中焦,补益气血。寓汗于补,表里兼顾。 8.(138条)太阳病变证·结胸证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小陷胸,夏连蒌) △热实结胸的轻证,部位局限在心下,不按不痛,远比不上大结胸的疼痛拒按,故治疗以清热涤痰开结为主。 9.(157条)太阳经变证·痞证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生姜皮散水饮,勿去。 *干噫食臭:饮食不消则作腐,胃气不降则上逆。 *雷鸣下利:升降失常,水走肠间,故见。 △痞硬兼水气不化。且水气较重。 治疗:和胃泻心消痞,宣散水气。 素体脾胃虚弱,汗后表虽解,胃气却呆滞,痞不运化,湿浊壅聚,形成痞硬。 10.(161条)痞证类似证·痰气痞(痰阻气逆)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只嗳气,无利,以气上逆为主。 △汗吐下后,表证已解,中气必伤,但并不是心下痞硬,故并非痞证。 治疗:和胃消痰降逆。 11.(177条)太阳病变证·阴阳两虚证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里面的酒是清酒(冬酿夏成) △治疗:益气养血,复阳通脉。 病机:素体心阴阳不足,感受寒邪,导致心阴阳俱虚。心阴血虚则无以所养,故脉行滞涩;心阳气虚则无力鼓动,故心阵阵悸动。 ❤促结代:皆为脉搏节律不齐有间歇。 促:脉来急数而有不规则的间歇。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 结:脉来缓慢而有不规则的间歇。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 代:脉来缓弱而有规则的歇止,且间歇的时间较长。缓而一止,止有定数。

试述太阳蓄血证之病位论文

太阳病是六经病之一,出自《伤寒论》。太阳病包括经证和腑证。多由外感风寒所致。经病包括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腑病包括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⑴中风:为太阳表虚证,是卫强营弱,营卫不和,治疗中风只需调和营卫,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汤。⑵太阳病兼项背强几几(即拘急不舒),有汗属表虚,无汗属表实,虚用桂枝加葛根汤,实用葛根汤。⑷太阳病内挟水饮(干呕,痰软),如表实无汗,心下有水气,证见发热恶寒无汗喘咳干呕的,治以小青龙汤。

太阳病,多发生在外感疾病初期,主证为发热,畏寒恶风,头项痛,脉浮等表证,也称太阳经证。若表邪不解,而内传膀胱,则为太阳腑证。证见发热恶风,烦渴欲饮,水入则吐,小便不利,脉浮或浮数;或证见少腹急结硬满,小便通利,其人如狂或发狂,脉象沉涩。         太阳病包括经证和腑证。经病包括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腑病包括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太阳经证;分为三型 ; (1)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 (2)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 (3)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 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里热证)。 中风、伤寒、温病,均属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是: 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 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太阳腑证;分为二型 (1)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 (2)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 蓄水证: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入则吐,脉浮数。 蓄血证: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鉴别点:蓄水是邪入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太阳主一身之表阳,故太阳居三阳之首,为六经藩蓠。风寒袭表,太阳首当其冲,此时,卫气虽已受伤,但犹能达表抗邪。正邪相争于表,经气不利,则症见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太阳经证治法 (1)中风:为太阳表虚证,是卫强营弱,营卫不和,治疗中风只需调和营卫,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汤。       (2)伤寒:为太阳表实证,腠理致密不得汗出,非开表发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黄汤。 (3)温病:为内热津伤,《伤寒论》未出方治。 2.太阳腑证治法 (1)蓄水:系膀胱气化不行而致水气停蓄,五苓散(茯苓、猪苓、桂枝、泽泻、白术)具有化气利水的功能,故为蓄水证主方。 (2)蓄血:系瘀血不行,热结下焦,应攻瘀逐血,可根据轻重缓急,选用桃核承气汤。 3.太阳病兼证治法 (1)太阳中风兼气逆作喘,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治之。 (2)太阳病兼项背强几几(即拘急不舒),有汗属表虚,无汗属表实,虚用桂枝加葛根汤,实用葛根汤。   (3)太阳病兼热郁于内(内热,烦躁,口渴),有汗属表虚,无汗属表实,虚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实用大青龙汤。 (4)太阳病内挟水饮(干呕,痰软),如表实无汗,心下有水气,证见发热恶寒无汗喘咳干呕的,治以小青龙汤。如太阳中风而水气僻积胸胁,证见发热恶寒汗出头痛,心下及胁部痞鞭满痛,干呕短气,表证已解的,用十枣汤(芫花、甘遂、大戟、大枣)攻之。 (5)太阳病兼里虚不足,如阴阳两虚心中悸而烦者,治宜以小建中汤。如气血亏乏,心力不继,脉结代,心动悸者,治以炙甘草汤。

127.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刘渡舟 这条还是将蓄水证,太阳病饮水过多,伤于水就容易停饮,因为脾胃运化不了,停于心下就变成了心下悸,这时候就是茯苓甘草汤证,发热而渴就用五苓散;不渴,用茯苓甘草汤。小便利,水还有处理,小便少,水停于下焦,这里是气化不利就水停下焦,小肚子胀满,叫做苦里急。所以蓄水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太阳随经之热入里,小便不利;一个是饮水过多。 太阳中篇这里就结束了,从32条到58条,主要论葛根汤证及加减,麻黄汤证及加减,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的桂枝汤证加减,都是用的汗法。后面开始说汗后作衄,以衄代汗。同时说表实夹里虚不可汗,重点仍然是解决太阳表邪问题。 59到71条论的是治病救逆的原则,纠正错误,原则就是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后面谈到误治后五脏及变寒变热变虚变实的变证,补充了六经辨证的不足,这些和前面的桂枝汤麻黄汤是相对的,不谈了太阳病发汗,而是治疗五脏病,带有杂病内容。 72到75条是经病不解导致的气化不利,五苓散证。79到85条论述太阳之邪内犯于胸的火郁证,也就是栀子豉汤证,和前面五苓散水郁证形成对比,也说明表邪传于胸和传于腹的不同。 87到93条论正气为本,邪气为标,正气虚则不可发汗;94到96条论表里先后的问题,确定了治疗原则。 97到99条是太阳病三种不同的汗出形式,到这里太阳表证已经说完了,治法也确定了。 100到110条是太阳表证传到少阳的小柴胡汤证加减。112到115条是少腹急结,其人如狂的蓄血证,同时和胸满烦惊、谵语、小便不利以及胸满、谵语、小便利三种症候进行比较。一个是少腹急结,一个胸满烦惊,一个腹满谵语,有上中下之分,从精神症状到病位,互相对比启发,就有了少腹的桃核承气汤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在胸。 116到127是论火逆证,可以引申为误服温燥药物治疗温热和阴虚的人。 128到131条是主要讲吐,132到135条主要论热和血瘀的治法,兼论蓄水证。 胡希恕 这条是承接上条蓄水,小便利,里面有停水,这里是胃蓄水,所以心下悸。小便少,那么膀胱蓄水一定苦里急,就是少腹满,小腹发硬满。蓄水证,有这两种症候, 刘志杰 太阳病在表,如果饮水多,小便正常,容易胃里停水,水饮上犯就出现心下悸;如果小便少,肚子就硬满不舒服,这时水饮停留在下焦膀胱。这条是分辨胃有停饮和膀胱下焦停饮的方法。

阳明蓄血证论文证病位

阳明病是外感病病程中,邪入阳明经腑,正邪相争激烈,邪热极盛的阶段,以内热亢盛,津伤化燥为主要特点。故阳明病的性质为里、热、实证。

估计就是西医俗称的脑子充血,栓塞,所以喜健忘

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病多与血热气实有关,胃又为水谷之海,病多与饮食有关,以降为顺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胃家包含胃与大肠。

病机

问曰:何源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阳明病本质上就是津液与胃和大肠的关系

主要涉及的方剂有

1,栀子豉汤,栀子,豆豉,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侬。治疗胃食管反流疾病,失眠伴有烦躁者

腹胀加厚朴,阳虚加干姜

2,白虎汤,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三阳合病,腹满(阳明)、身重(太阳),难以转侧(少阳,少阳经行身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脾虚,背微恶寒加人参,骨节痛烦,热痹加桂枝,解毒合五味消毒饮

3,诸承气汤类,主药是大黄,芒硝。便秘等下次再写,内容比较多

4,大黄牡丹汤,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子,芒硝。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5,抵挡汤,大黄甘遂汤,阳明蓄血证

6,茯苓甘草汤,茯苓泽泻汤,己椒苈黄丸,甘遂半夏汤,木防己汤,属阳明水气。

7,大半夏汤,半夏,人参,白蜜。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虚寒胃反。

8,小半夏汤,半夏,生姜。心下有支饮,诸呕吐,谷不得下者。

眩晕,心悸加茯苓

9,半夏厚朴汤,妇人咽中如有炙脔。阳明神志病,生姜半夏汤,心中溃溃然无奈者。半夏厚朴汤,梅核气,胃食管反流病属阳虚寒湿者。

10,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栀子柏皮汤,湿热发黄。

阳明病主药是石膏,半夏,大黄

在经石膏配知母,白虎汤,四大证,在腑用大黄配芒硝,诸承气汤方。

气机不利用半夏,配生姜或厚朴,半夏厚朴汤,大小半夏汤。

石膏配大黄,宣肺通腑,宣白承气汤,生石膏 生大黄 苦杏仁 瓜蒌皮

石膏配半夏,气阴两伤,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人参、麦冬、半夏、甘草、粳米。麦门冬汤,麦门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

半夏配大黄,大柴胡汤,少阳阳明合病。

二五二、“阳明证”,其人善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之血,故令善忘;矢虽鞭,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宣“抵当汤”下之。 阳明有瘀血会用到抵挡汤,是绝对处方,不二处方。 如何知道有无血证?渴不欲饮。 大便黑色代表有瘀血,在排毒。 《灵枢第八十篇·大惑论》曰:“上气不足下气过实,其人善忘。”阳明燥实或下焦湿热时,上焦是虚的,气血无法供应到脑部去,就会产生善忘。经常忘东忘西的人要看他大便是否通畅,并补足上气。 下焦实可能大便堵到,可能有蓄血。腹腔瘀血或子宫肿瘤用抵当汤,膀胱里有瘀血致小便不利用核桃承气汤,即调胃承气汤加上桃仁和桂枝。 这一条辨告诉我们抵挡汤的症状:善忘,大便黑。此外,临床上的症状还有:三阴交穴压痛,舌苔齿痕明显,渴不欲饮,都用来诊断是否有瘀血。 小结: 1、太阳蓄血,血蓄在膀胱里,验其小便,小便不利,是桃核承气汤。 2、阳明蓄血,血蓄在肠胃里,小便利,验其大便,便黑,是抵挡汤。二五三、“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恼而烦,胃中有燥矢者,可攻。腹微满,初头鞭,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矢者,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正常攻下后,胃里难过烦躁,可以攻,一般是腹胀满。如果第一次攻后病人腹微满,大便开始硬后面软的,代表里湿很重,不是结实,不要攻。只有确定里面是燥矢时才用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攻后,阳明证(烦燥、口干舌燥、小便深黄)缓解了,要不要继续吃就看小便的颜色,变淡黄时即停,或黄昏时不烦燥,口不渴。 二五四、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燥,发作有时者,此有燥矢,却使不大便也。 此条辨讲的是 有燥矢的几个症状 :1、绕脐痛:绕肚脐一圈痛;2、烦躁:生气,想骂人;3、发作有时:有时痛,有时不痛。 此为大承气汤证,用汤剂,取其迅捷,若用粉剂,吃到小便淡黄为止。辨证方法很多,从小便颜色、放不放屁都可判断。 二五五、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哺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本来病人烦热, 汗出后好了一点,又忽冷忽热,到了黄昏时开始发热,代表病进入阳明了,但热不寒,完全没有寒证,就是阳明证,在承气汤和白虎汤中选择。 如果脉实者,代表里实很盛了,宜下之;脉浮虚代表还有表证,先发汗再去攻里,发汗用桂枝汤,剂量再多也不会伤津液。桂枝汤是经方家调和阴阳最好的方子,贯穿《伤寒》和《金匮》。 二五六、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者,此有燥矢也,所以然者,又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怎么知道大便清干净否?“六七天不大便”,可能还有宿便,病人还是“烦不解”,肚子还是很胀满,直接问病人就好:“你觉得清干净没有?”病人的感觉最真实。攻了大承气汤之后,燥屎还在,就是药剂不足,出手太软,开的处方太轻,赶快再攻。宁可下利也不可便秘,便秘害死人,80%以上的癌症都跟便秘有关。 二五七、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得卧者,有燥屎也,直“大承气汤”。 “小便不利”并非没有小便, 当下焦太热时小便也会变得短赤,颜色很深。非阳明证也会有便秘,但小便不会这样。大便有时候好,有时候不好,“时有微热”,没有寒,喘冒不得卧者,有燥屎也,这些都是大承气汤的症状。 为什么会喘? 大肠和肺相表里。所以看肺家证的时候,有时候会误诊,看到病人舌苔黄、喘,开麻杏甘石汤,看起来麻杏甘石汤很对证,可是没有好,病人喘得不能躺下去,病人述说六天没大便,才想到大承气汤。故开处方前,一定是先问大小便、饮食习惯、还有睡眠如何?这是高明医生的习惯动作。

太阳病证论文

(合三十九法。方三十首。并见太阳少阳合病法)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何谓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方一。 大黄(半斤) 葶苈子(半升,熬) 芒硝(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 上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一云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鞕,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大陷胸汤。方二。 大黄(六两,去皮)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大陷胸汤主之。方三。(用前第二方。)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方四。(用前第二方。)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枳实(四枚,炙) 生姜(五两,切)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名大柴胡汤。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一云日晡所发,心胸大烦),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方五。(用前第二方。)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方六。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洗) 栝蒌实(大者一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一作纵),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用前第六方。) 白散亦可服。方七。(一云与三物小白散。)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 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黑皮) 白术(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饮和方寸匕服之,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白散方 桔梗(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 贝母(三分) 上件三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水以潠之、洗之,益令热却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鞕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讝语,脉弦,五六日讝语不止,当刺期门。方八。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讝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方九。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方十。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讝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方十一。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方十二。 桂枝(去皮) 黄芩(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洗) 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擘) 生姜(一两半,切) 柴胡(四两)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黄芩,复如柴胡法,今用人参作半剂。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方十三。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二两) 栝楼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二两,熬) 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十四。(用前第十方。)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方十五。 半夏(半升,洗) 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炙。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须大陷胸汤者,方用前第二法。(一方用半夏一升) 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鞕,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方十六。 芫花(熬) 甘遂 大戟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方十七。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臣亿等看详:大黄黄连泻心汤,诸本皆二味,又后附子泻心汤,用大黄、黄连、黄芩、附子,恐是前方中亦有黄芩,后但加附子也,故后云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也。)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方十八。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方十九。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用前第七证方。)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方二十。 生姜(四两,切) 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同体别名耳。生姜泻心汤,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去桂枝、术,加黄连并泻肝法。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方二十一。 甘草(四两,炙)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黄连(一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升,日三服。(臣亿等谨按:上生姜泻心汤法,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今详泻心以疗痞,痞气因发阴而生,是半夏、生姜、甘草泻心三方,皆本于理中也,其方必各有人参。今甘草泻心中无者,脱落之也。又按《千金》并《外台秘要》,治伤寒䘌食用此方,皆有人参,知脱落无疑。)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鞕,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赤石脂禹余粮汤。方二十二。 赤石脂(一斤,碎) 太一禹余粮(一斤,碎)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鞕,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方二十三。 旋覆花(三两) 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 代赭(一两) 甘草(三两,炙)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方二十四。 麻黄(四两)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绵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黄耳杯。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方二十五。 桂枝(四两,别切) 甘草(四两,炙) 白术(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方二十六。(泻心汤用前第十七方。)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鞕,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方二十七。(用前第四方。)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鞕,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方二十八。 瓜蒂(一分,熬黄) 赤小豆(一分) 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傍,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方二十九。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三十。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人参(二两) 粳米(六合)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此方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正月二月三月尚凛冷,亦不可与服之,与之则呕利而腹痛。诸亡血虚家亦不可与,得之则腹痛。利者但可温之,当愈。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三十一。(用前方。)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三十二。(用前方。)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鞕,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三十三。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三十四。 黄芩汤方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一两半,一方三两,切)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方三十五。 黄连(三两) 甘草(三两,炙) 干姜(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疑非仲景方。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鞕(一云脐下心下鞕),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方三十六。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二两,炙)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去桂加白术汤方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白术(四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鞕,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鞕,小便不利,当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 风湿相抟,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方三十七。 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 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方三十八。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臣亿等谨按:前篇云,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者,白虎汤主之。又云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此云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者,必表里字差矣。又阳明一证云,脉浮迟,表热里寒,四逆汤主之。又少阴一证云,里寒外热,通脉四逆汤主之,以此表里自差明矣。《千金翼》云白通汤,非也。)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方三十九。 甘草(四两,炙) 生姜(三两,切) 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桂枝(三两,去皮) 阿胶(二两) 麦门冬(半升,去心) 麻仁(半升) 大枣(三十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脉按之来缓,而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 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可惜忙于俗事,医书古籍读的极慢。今日来不及写心得了。小说更新也是明天,先摘抄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中太阳病的辩证和治疗方法,以供学习。实则,手写摘抄极为重要,只能徐徐图之…… 原文: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太阳病,头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芍药三两(味苦酸,微寒)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去皮) 芍药 甘草各十八铢 生姜一两三钱(切) 大枣四枚(劈) 麻黄十八铢(去节)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右七味,[口父]咀。以五升水,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方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二越婢一。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于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味甘平) 干姜二两(炮,味辛热)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 白芍药四两(味酸,微寒) 甘草四两(炙,甘平)右二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之。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浸)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芒硝半斤(味咸苦,大寒)右三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干姜一两半(味辛热)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大热)右三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 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证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 厥逆咽中干,烦燥,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PS:读《伤寒论》,得了解成书时的背景,医圣张仲景的生活环境。一来,张仲景生活于东汉末年,与曹操、刘备、华佗等为同时代的人物, 做过长沙太守,因此又名张长沙, 可惜其生前名声不显。二来,张仲景为汉时南阳人,也就是现河南邓州市,其著书时用了不少当地方言,诸君阅读时需多多了解,以免理解有误。三来,古文阅读,时隔千年, 建议参照《说文解字》 ,当可准确领悟书中之意。

《伤寒论》中将病定义为六种,其中有三阳、三阴,“太阳病”作为三阳中的一个,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且以刘力红教授给的思路来简要梳理一下,期望能够给大家一个简要可懂的表述。我们从病机条文、时相条文对称来解读“太阳病”的病机、病剧、病解与治愈。 太阳篇中第1条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个病机条文讲了三个脉证,一是脉浮,二是头项强痛,三是恶寒,这三个脉证便是鉴别太阳病的关键所在。根据刘力红教授的解读以及《伤寒论》的病机条文,可以知道,这三种脉证是或然关系,有其一二便可以断定其是太阳病,而不是三者都要具备。 具体解读看,这个脉浮,有五个思考点,一是脉之所在,病之所在。脉浮因为邪气犯表,阳气应之出表抗邪,脉便随阳而外浮。二是人法地,太阳主寒水,在地球上这个最高就是喜马拉雅山,这便于脉浮的最高脉相应。三是太阳重脉,因为太阳主水,是阳中之阳;少阴为水火之藏。因此,《伤寒论》中提纲条文中直接言脉,太阳是“脉浮”,少阴是“脉微细”。四是肺朝百脉,肺处华盖,为水之源。我们知道北方水,而肺归西方,为什么是水之源?这需要关切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的逻辑关系才可以解读。后天八卦中坎水居于正北,所以有北方生水,水属北方,是从后天角度说的。在先天八卦里,坎水居于正西方金位,这个西在地上倒也是跟长江、黄河的源头对位了,也印证的肺为水之源的说法。而这个先后天的关系是体用关系,以先天为源为体,以后天为流为用。五是上善若水,人体主水的是肾,肾为水藏,在五藏中处于最低位置,而肾之华在发,又处在人体最高位置,一个至高,一个至下,几于道的深意也就出来了。 这个头项强痛也需要说两点,一是太阳之位主头项,主要是浮脉是最高的脉,头项是人的最高处,所以对应太阳;二是项为太阳专位,项是太阳主河流的端口,在人则是受枕之处。而这个“强”与寒有关,治疗此端口则必要土来对应。 恶寒也要解读两点,一是表受邪,太阳开机必受阻,阳气外出障碍,不敷肌表,所以恶寒。二是恶寒强调主观感受,注重形而上多一些。 太阳病时相条文中言及欲解时,即疾病有可能解除,或者有可能痊愈,或者有可能减轻的时间区域。也就是巳午未,从一天来讲就是上午九点到下午三点时段,从一个月来讲就是月望前后时段,从一年来讲就是四五六月这个区域。太阳病的要素主要是病位在表,病性多寒,开机受病。而在欲解时,开方就是开欲解时,开这个时间。比如这个太阳病,开一个巳午未的时间,就是麻黄汤,气温热、性开发,服后身暖汗出,仿佛置身于夏日的火热之中。这就相当于用麻黄汤模拟打造了一个巳午未时相。 欲作时正好与欲解时对冲,在亥子丑位,如果一个咳嗽或者腹痛,它在日周期内有很强的规律性,比如在亥子丑这段时间发作或加剧,那么,我们就要考虑它有太阳病的可能。这就是太阳病,在表,性寒,开机受病,在亥子丑发作,在巳午未缓解而可营造这个时位以治愈。

太阳病辩证论文

太阳的,是因为伤寒表证汗吐下后,余热未尽,留扰胸隔所致。而阳明的是阳明热证误治后的诸种变证及下后余热留扰胸隔的证治。两者虽病因来路不同,但表现基本一致,热郁胸隔的病机亦同,据机设法,故治法一致。

六经辨证乃仲景之辩证法, 修改完善等下六经为 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以阴阳为总纲,用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作为辨证纲领,从邪正盛衰、病变部位、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对外感病进行分析辨别,并用以指导临床治疗的辨证方法太阳病证治“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就是说凡是这样的都是太阳病,又分两类:“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概括:凡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就叫太阳病。分两类,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阳明病证治 (原文你可以不看,看我后面给你的解释)“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衣,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清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阳明病,汗出多而喘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概括:凡出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等证,就叫阳明病。阳明病分经证和腑证二类;阳明经证是邪在胃中的病变;阳明腑证是邪在大肠的病变。还不好理解,白话解释就是阳明病有两种类型,一个是热症(胃),一个是实证(大肠)1 症状为:大渴、大热、大汗出、脉洪大 四大的,为阳明热症2 症状为:大便秘结,燥屎不下的,为阳明实证少阳病证治“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鞭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 概括:凡出现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细等脉证,就叫少阳病。少阳证是邪在肝胆的病变。太阴病证治“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鞭。” 概括:凡是出现 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脉缓弱等证,就叫太阴病。是脾虚湿盛,病在脾经病变。厥阴病证治“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时安者,此为藏厥。”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发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概括:厥阴病在临床上可归纳为四类: (1)上热下寒证: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为上热证;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为下寒证。 (2)厥热胜复证:为四肢厥逆与发热交错出现。 (3)厥逆证:就是四肢厥冷,轻者不过腕踝,重者可越过肘膝。 (4)下利吐哕证:热利下重为湿热下利;下利谵语为实热下利;下利清谷为虚寒下利。干呕、吐涎沫、头痛为寒饮呕吐;呕而发热为发热呕吐;哕而腹满为里实哕逆。少阴病证治“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概括:少阴病是六经中最后层次和最危重的阶段,出现精神极度衰惫、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迷状态。少阴病是邪在心肾的病变,分寒化热化二种。六经辩证是《伤寒论》中重点内容,我是中医学院七年制本硕连读的学生,伤寒论学了以个学期,当然也学了别的科目。当你学完伤寒论,六经辨证思路和症状你就很清晰了。如果你还没学伤寒论,推荐你可以提前看看,原文需要背诵,背下来才是自己的。以上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 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可惜忙于俗事,医书古籍读的极慢。今日来不及写心得了。小说更新也是明天,先摘抄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中太阳病的辩证和治疗方法,以供学习。实则,手写摘抄极为重要,只能徐徐图之…… 原文: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太阳病,头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芍药三两(味苦酸,微寒)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去皮) 芍药 甘草各十八铢 生姜一两三钱(切) 大枣四枚(劈) 麻黄十八铢(去节)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右七味,[口父]咀。以五升水,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方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二越婢一。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于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味甘平) 干姜二两(炮,味辛热)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 白芍药四两(味酸,微寒) 甘草四两(炙,甘平)右二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之。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浸)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芒硝半斤(味咸苦,大寒)右三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干姜一两半(味辛热)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大热)右三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 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证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 厥逆咽中干,烦燥,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PS:读《伤寒论》,得了解成书时的背景,医圣张仲景的生活环境。一来,张仲景生活于东汉末年,与曹操、刘备、华佗等为同时代的人物, 做过长沙太守,因此又名张长沙, 可惜其生前名声不显。二来,张仲景为汉时南阳人,也就是现河南邓州市,其著书时用了不少当地方言,诸君阅读时需多多了解,以免理解有误。三来,古文阅读,时隔千年, 建议参照《说文解字》 ,当可准确领悟书中之意。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