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汪霞医学论文

发布时间:

汪霞医学论文

12、2006,《课程研究:现代与后现代》,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独立。11、2005,《课程研究:从现代到后现代》,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独立。10、2004,《课程研究:现代与后现代》,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独立。9、2004,《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江苏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5。8、2003,江苏省“333工程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7、2001,《国外中小学课程演进》(修订本),第二届全国教育图书奖二等奖,独立。6、2001,《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江苏省哲社优秀成果三等奖,独立。5、2001,江苏省普通高校“青蓝工程”跨世纪学术带头人。4、1999,《国外中小学课程演进》,江苏省哲社优秀成果三等奖,独立。3、1998,江苏省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1998,《教育学》,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课程,2/3。1、1993,1960-1991年瑞典高中课程改革研究,江苏省第二次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独立。

计算机专业C与C++程序设计研究论文

摘要 :首先介绍了目前高校计算机学院C族语言相关程序设计课程的建设状况。然后从C族语言的相互衍生关系出发,提出了在高校计算机课程体系中去除C语言的基础课程,将其综合成一门C++程序设计课程来供学生学习,并对课程内容、参考教材和课时安排上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 :C语言;C++语言;程序设计

高校的C族语言教学总是按照先学C语言,再学C++的顺序进行,这种学习顺序随着C++标准的不断升级改革后变得越来越不适用。早期的C++属于多面性语言,即可以像C一样进行模块化的面向过程的编程设计,也可以像Java一样进行抽象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那时的教学者考虑的是学生应当从较为便于理解的面向过程的编程思路入门学习C语言编程,然后在熟练了面向过程的编程方式后再从C语言延伸到C++,转而学习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可是随着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在应用市场上占领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后,再让学生从面向过程着手就等于是浪费学习时间。加上C++和C两门语言的初级语法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开设两门课程浪费了学时,也耽误后续更重要的核心课程的学习。

1程序设计语言C与C++的比较

与C++的共性。一般简要的介绍是把C++当作C的加强版,这种认知当然是错误的,C++语言的设计者在设计之初为了保障自家语言会受到开发者的关注,所以兼容了的C的语法,这就自然使得C++可以使用C的编程方式进行程序设计,所以也导致了很多人对这两种语言的关系产生了错误的认知。同时由于C语言本身设定上的优越性,所以C++在进行自我定义的时候也沿用了C语言很多优良的性质。基础数据结构一致,C与C++的基础数据类型都是以变量和常量作为基本属性划分,类型上有字符型、整型、长整型、单精度浮点型和双精度浮点型,不过C++额外增设了布尔型。复合型数据结构上也都同时具有数组、多维数组、结构体、枚举类型和共同体,但是C++增设了字符串类型以替代C语言中的字符数组,功能上更加强大,也更加便捷。在语法方面,声明、赋值、循环、选择的结构和实现都是一致的,并且C++虽然提倡使用类和对象的概念去设计程序结构,可也同样支持函数体结构的程序设计结构。并且C语言中函数的赋值都是间接调用,在使用C语言函数时总是会在指针上出现各种纰漏,但是C++的函数体可以使用引用参数,这就使得C++的函数体比之C的更加好用。总的说来就是,C++标准下用户可以完全使用C语法进行编程而不会出现任何BUG,同时C++自身的优越设定和标准使得其设计能力比C要强大数倍,是目前市场上大型程序开发的首选语言。

与C++的不同。上一节介绍了C++和C的.基础语法上的区别,这些区别都是C++的作者在C的基础之上修订而来的结果,是为了让C++标准下得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比之单纯的C更加便捷方便。但是C++的诞生伊始,就是一门向上使用面对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的高级编程语言。它的封装性、继承性、多态性和对象唯一性才是C++成为强大高级语言的重要原因,这些特性都是C语言不可能拥有的。所以C能够实现的程序,C++能够实现并且实现的更为方便,C不能实现的程序,C++同样可以实现。

的特色。承接上一节,C++和C之间最大的不同,也是C++自身最值得夸耀的特性,就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这种思想使得C++语言设计出来的程序,变成了类和对象的有机结合,这种结合的代码比之面向过程的函数体架构的代码更加易读,共同开发起来容易上手,后续的维护者也不用费更多的脑筋去理解前人的代码含义。而类和对象的设计思路,使得开发者合作时相互之间的工作变的更为独立,双方之间只需要知道对方所写的类实现的功能和包含的数据就行。这种特性我们称之为良好的封装性,开发者之间不需要去知道对方的代码是如何实现,甚至在此之上还可以保证良好的代码健壮性。因为类的引入,更先进的作用域机制也被引入进来,类的书写者往往会将自己类中的数据进行严格的作用域限定,防止其他合作者擅自去修改和使用自己类中的数据。合作者想要知道类中的数据或者使用类中的数据,只能通过类的书写者定义的带有检查机制的方法才行。这样会使得很多人合作开发的大型项目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比之用C语言开发时再上一个台阶。同时类的概念中还有一个先进的设定就是继承性,并且由这个继承性还延伸出了接口的概念。有了可以继承的接口和类,那么开发者在对程序进行迭代的瀑布开发流程时,就可以很好的使用自己曾经开发的源代码,或者借用其他项目的源代码,因为只要学会科学的使用继承机制,就不仅仅是节约程序员的代码时间,也减少了程序员在回顾曾经代码时发生的错误和歧义。而与继承机制配合使用的是多态性,曾经C语言中定义的函数,其灵活度非常差,特定的函数只能满足特定程序定义的需求,想要重用曾经的源代码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我们刚才提到的继承机制使得C++开发者复用源代码成为了一种习惯,但是复用时不可避免的修改问题又摆到了台面上,多态机制顺应而生了。多态机制使得类不仅可以继承其他类,将父类的数据和方法都在本类体中自如的使用,同时还可以用本类中新的定义和代码去覆盖父类中的数据定义和方法。这就让程序员变的更加自由,想用父类的数据和方法时就去继承,但是不想全部使用时就加上多态机制去覆盖。这样代码之间的重复利用率变得十分客观,节约了大量的开发时间和开发成本。

2程序设计语言C与C++开设建议

C++课程的内容应当如下安排:第一部分,教授C++的基础语法,让学生可以编写出在DOS命令行下输入输出的程序,了解编程的基本概念和思想。并且这时应当同时进行C和C++的双向语法教学,为日后学生进入高年级后的方向选择打下基础。此部分使用半个学期最为适宜,并且此时并不灌输学生何为面向对象何为面向过程,而主在让学生使用基础语法进行最基本的编程探索。第二部分,在学生有了基础编程知识后,将数据结构的内容放入课程中去,用半学期的时间教授学生用C++实现的各类常见数据结构。并且结合实际开发项目中的代码作为阅读补充,让学生明白数据结构的知识对程序开发的意义,然后将简化后的小项目作为课堂的主要内容,用实际的代码让学生去理解那些枯燥的数学定理和概念。而且在实现数据结构的过程中,必然会面对一些更为高级的C++语法和概念。总的来说,用大一上的一个学期让学生对于基础编程有了良好的认知和深入,是十分值得和有效的。第三部分,在学生有了数据结构的基础和C++的基本语法掌握后,应当面对一些实际的开发项目和问题。当然实际的问题还是需要老师进行简化,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C++的高级特性和实际软件开发的过程与思路,并且想学生传授基础的算法。这一部分较为困难,应当使用一个学期让学生慢慢的掌握和熟悉。第四部分,在学生算是对C++语言和数据结构与算法都有了基础的入门后,再进行课堂教学意义就不大了,应当再大二上学期开设一门课程设计实验课,让学生完成几个难度从小到大的项目,循序渐进的掌握基本的实际开发技巧和思维。

参考文献

[1]罗莉.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多应用型开发与实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54-55.

[2]邓薇,何锫,钱俊彦,等.深度优先的多基因表达式程序设计[J].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2013(9):819-828.

[3]宛西原,汪霞.非计算机本科专业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改革思考[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4(z1):56-59.

汪琼医学论文

网络教学平台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摘要: 网络教学平台资源建设是大学教学信息化的核心与基础。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补充教学资源、拓展管理知识领域、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和促进了管理学教学方法和手段变革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管理主体不明晰、建设与应用不规范、团队建设机制缺失和维护经费缺乏困扰高校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充分认识管理学网络教学的重要性、设计一个技术先进、内容丰富、使用方便的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技术方案、建立统一管理模式等措施是发展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管理学课程 网络教学平台 教学改革

0引言

网络教学平台资源建设是开展管理学多媒体教学的前提,是大学教学信息化的核心与基础。组织与管理好管理学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资源,对提高我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过程,谈一些这方面的看法与体会。

1我校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构想与框架

一个完整的网络教学平台至少应该包含网上课程开发系统、网上教学支持系统和网上教学管理三个子系统。网上课程开发系统主要完成网上课程内容的展示,为教师提供了一些基本设计模板、公式编辑器、图形工具等。网上教学支持系统主要包括课程的上网发布、教学过程中对教师教的支持和对学生学的支持,以及对教学活动的管理。通过虚拟课堂,教师可以实时在线授课,开展课堂讨论或在线答疑。网上教学管理系统是指实现网上课程管理。我校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构想与框架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在校园网上开设课程信息发布、电子教案共享、网上收发作业、网上讨论、网上课程辅导等功能。

网上课程信息发布品课程网上系统可以将课程的有关信息,比如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师介绍、PPT、参考书目等发布到网络上,得到授权的学生可以根据需要浏览相关信息。

电子教案共享教师将电子教案上传到平台后,注册并已经得到授权的学生就可以根据需要自由地浏览课程的电子教案。

网上讨论网上系统有专门的网上讨论区,可以支持本课程的网上讨论活动。

网上课程辅导网上系统提供了网上课程辅导功能,保证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课程辅导。

2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建立与应用的意义和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由于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的特点,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更好地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管理学网络教学的智能知识库,可以自动保留以前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疑问,激发学生兴趣,配合在线答疑、作业等能解决学生同类问题与难题。

补充教学资源,拓展管理知识领域使用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可以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向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广泛的管理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新的管理学知识,拓展其思维空间,激发创新能力,完成课堂教学有限时空内无法完成或很难完成的任务。

作为教学辅助手段,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质量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手段已无法适应当前大信息量的教学内容需求,以构建的独立多媒体教室,也无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不能摆脱以教师讲课为主的学习模式。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建立与应用,将教师从重复性工作中解放了出来。同时,教师还能够跟踪学生学习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以弥补教材单一、封闭型学习的缺陷。

促进了管理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变革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了最新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使教学能够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交互性。管理学教学素材以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展现越来越灵活、形象、生动,支持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式学习。改变了以往教师以单纯归纳式演绎讲解为主模式,而是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商讨”和“意义构建”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实现了管理学教学以教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和教师与学生交互式的双向交流转变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要发生改变,由传统的知识解说员、传授者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多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不再像过去那样通过课堂学习从教师、教材获得知识,而是可以从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得到更多的有用的知识。

3网络教学平台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搭建了基于校园网的网络教学平台,积累了相当数量的网络教学资源,也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网络教学活动,但是在平台使用、资源利用、发挥作用等方面却不尽如人意,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原因:

网络教学平台教学工作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日常管理主体不甚明晰同其他网络教学一样,管理学网络教学同样是系统工程,包括基础硬件、教学平台、软件资源、教学运行、教务管理等多个部分,任何一部分的不完善都是对网络教学的整体效果造成不良影响。现在很多高校这些过程一般分属不同部门。就笔者所在学校来说,网络中心负责硬件环境,像服务器,提供方的教师负责教学平台,并由主管学院协助解决,教务部门则负责教学运行和管理。这种分工合作、责任明确的.网络教学管理模式看似合理,事实上,却因为管理的分散,缺乏统一领导,难以形成合力,影响了网络教学的效果。

同时,分散到不同部门管理,也容易出现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现象,没有人真正为管理学网络教学工作负全责,不利于网络教学的健康发展。  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不甚规范,操作起来不方便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涉及到平台使用、资源开发、教学实施、总结评价等具体内容,这些内容又涉及到老师、学生、教务人员、技术人员等。如果没有明确的应用规范、评价标准和运行机制,网络教学是很难发挥作用和健康发展。

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团队建设机制缺失目前,课程建设团队一般由本门讲课程老师组成,由于它不是一个正式的建制,除团队人员知识结构具有同构性、缺少计算机方面的专业知识外,平时协调起来也不容易。

维护经费缺乏一般来讲,项目立项时学校能给一些经费主持,但平时又没有这方面开支,更新、补充、提高等维护经费等得不到有效保证。

4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建议

充分认识管理学网络教学的重要性上面已经提到管理学网络教学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补充教学资源,拓展管理知识领域,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管理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变革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管理学网络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仅领导要重视,教师、学生也要重视;不仅教学评估时重视,平时也要重视;不仅要重视建设,更要重视使用。

要有一个技术先进、内容丰富、使用方便的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技术方案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相对于其它教学建设属于基本建设,因此,在建设前期,一定要有一个好的、技术先进、内容丰富、使用方便的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技术方案,要反复论证,听取不同方面专家意见,甚至也要听取学生意见,使其方案得以完善。

建立适合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的统一管理模式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统一管理模式要实施一个部门负责。把学校与网络教学相关的工作全部交由一个部门来统一负责,有必要在机构建制、人员配置、技术力量、工作内容、职能责任以及相关利益等方面进行整合,做到责、权、利相统一。

同时,要经常对网络教学所涉及的管理人员、任课教师和选课学生进行系统培训,对教师和学生在网络教学活动中遇到困难,只需求助一个部门就可以得到解决。

要重视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中的培训、开发、应用、评价有机结合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上开设一门网络课程的工作量是巨大的,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传统授课工作量的2-3倍,开发制作信息化网络资源也是编写相同内容纸质教材工作量的3-4倍。如此大的工作量和精力付出是需要学校能够给予充分肯定和认可的。要对网络教学平台的特点、功能和使用方法进行培训,让教师掌握如何用网络教学平台有效教学、学生掌握如何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自主学习。要把开展网络教学新应用、开发数字化教学新资源、开创信息化教学新局面纳入学校教学改革立项管理、立项开发。

一种教学模式能否被认可和普遍采用,关键是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目前在高等学校,很多教师和学生,包括一些从事网络教学工作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都对网络教学发挥的作用和达到的效果不甚满意,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网络教学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效果评价机制。

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通过立项开发,提供经费主持,可以有效激发教师开展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为网络教学的应用增添动力。学校也应在平时增加这方面的经费预算,为更新、补充、提高等维护网络教学平台提供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肖晓梅.网络教学平台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9).

[2]蒋东兴等.高校网络教学现状与对策[J].计算机教育,2004,(9).

[3]岳江红,杜建萍.网络教学平台应用探索[J].教育技术资讯,2007,(4).

[4]汪琼,费龙.网上教学支撑平台现状分析[J].电化教学研究,2000,(8).

[5]张京彬等.网络教学的非量化评价[J].中国远程教育,2000,(10).

:1. 1999-2000年因国际合作课程Internetics与其他三位教员共获安泰(项目)奖教金。2. 1998-1999学年获学校”优秀班主任”三等奖开设课程:基于WEB的教育系统、教学设计与教学系统开发社会工作:全国CBE学会理事发表论文:网上教学支撑平台现状分析(第5期)

王霞医学论文

1997年7月获同济大学城规学院建筑学专业博士学位;1999年7月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1999年9月到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任教至今,教授,2006年任博士导师。 长期从事管理科学与工程、城市管理、公共管理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是城市管理与城市规划、房地产管理与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等。 负责完成的主要科研项目和上海市重大决策咨询课题有:2003-2010年徐汇区黄浦江滨江地区功能定位,第一负责人;南汇区在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地区新一轮发展中的战略定位研究,第一负责人;商品住宅项目可行性研究,第一负责人;国际港口城市发展的比较研究,第一负责人;国际大都市滨水区开发比较研究,第一负责人;张家港保税区二十平方公里区域绿地系统及景观规划,第一负责人;中国残疾人体育艺术培训基地可行性研究,第一负责人;中国云南文山三七产业园区可行性研究,第一负责人;上海松江大学城商务广场开发可行性研究,第二负责人。主要学术论文、教材及专著:公开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3本。

有。近日,国际磁共振大会传来好消息,计划于2022年5月在英国伦敦召开的国际磁共振年会(ISMRM 2022)录用了西安高新医院放射科5篇论文摘要,其中3篇论文为新进仪器的新技术投稿摘得,均由韩月东教授指导。图片国际医学磁共振年会由国际磁共振界权威的学术组织——国际医学磁共振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Magnetic Resonance in Medicine,ISMRM)主办,成立于1994年,是医学磁共振领域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国际会议,是一个由临床医生、物理学家、工程师、生物化学家和技术专家等专业人士组成的多学科学会,致力于促进磁共振技术和医学生物学应用学者的沟通、研究和发展;每年举办一次,参会人数在数千人以上。会议内容丰富,涵盖医学磁共振领域的各个方向,如磁共振物理、新序列开发、重建技术、基础研究新应用以及热门的人工智能技术与磁共振研究的应用结合等,ISMRM旨在促进全世界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的磁共振技术创新、开发与应用。西安高新医院放射科自2021年引进Ingenia CX 以来,在科室主任的带领下,积极使用该磁共振各种新序列,在完成临床任务的同时,为临床科研继续力量,孜孜不倦求进步,为科室的科研道路打下坚实基础。在过程中探索、汇聚一些新的想法和论点形成课题,由韩月东主任指导,王霞、田刚、卜超群、杜泽柳和贾敏等医师组成的科研

吕霞医学论文

在教学之余,她还积极参加省市规划课题《中学社团与综合实践课的整合与开发》等课题研究,并任组长。认真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有《生物教学的增效与减负》《“压力”的思考与对策》《班级舆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重视生物学科特征 实施探究教学实践》等多篇论文发表或获奖。积极参加各类进修及比赛,获市教坛新秀和优质课奖。并于2002年、2005年两次代表金华参加全国中学团队工作会议并作“中学生素质培养----阶段闯关”等内容的经验介绍,深受兄弟省市专家、同仁的好评。

李霞医学论文

曾系统讲授过 《 医用高等数学》, 《 线性代数》《 概率论》, 《数理统计》, 并曾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生物信息学相关课程:《医用模糊数学》、《计量医学》、《药物与受体动力学》、《统计遗传学》、《DNA蛋白质序列分析》、《医学统计模型生物医用中的随机过程》及《医学计算与仿真分析软件》等。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方向复杂疾病基因连锁定位作图方法, 生物医学信息学,基因芯片相关信息学技术,药物基因组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论著成果一、 主持与参加项目26项:在研项目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2项,863高科技2项):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基因复杂遗传疾病基因作图的模式识别与特征提取技术(30170515),主持(第一名),20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类复杂疾病基因表达谱特征基因识别的数据挖掘技术。主持(第一名),2003。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中药抑癌分子机理基因芯片技术平台, 副组长,2003。4.省科学计划项目:基因功能和药物靶点发现的整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平台,主持(第一名),2003。5.哈医科大211项目:生物信息学开放实验室与整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平台,主持(第一名)6.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原位合成基因芯片技术的研发, 参加,2003。7.市科学计划项目:中药有效成分筛选的高效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主持,2003。8.省教育厅:应用数值系统分类技术寻找复杂疾病基因,参加。9.省卫生厅:基于神经网络和基因芯片表达谱的人类疾病分类技术,参加。完成项目17项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类复杂疾病基因定位的方法与优化策略(39970397), 第二名。2.省科学计划(攻关)项目:人类基因定位、识别的计算机方法与应用。第二名。3.省自然科学基金:人工神经网络多基因复杂疾病基因作图技术的研究。主持(第一名)。4.市科学计划(攻关)项目:基因连锁定位分析数学计算机方法及应用。主持(第一名)。5.省自然科学基金:DNA与蛋白质序列分析的方法、程序与应用,主持(第一名)。6.省科学计划(攻关)项目:人类基因定位、识别的计算机方法与应用,第二名。7.市科学计划项目:基因连锁定位分析数学计算机方法及应用,第二名,已完成。8.省教委课题:人类遗传群体与家系资料计算机分析系统, 第二名,已完成。9.省卫生厅课题:自动化药物动力学分析软件包,主持(第一名),已完成。10.省科委青年课题:治疗囊虫病药物的定量研究及个体最优化给药方案设计,主持(第一名),已完成。11.省计生委课题:优生优育计算机辅助诊断与查询系统, 第四名,已完成。12.省教委课题:酶与受体动力学计算机分析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第三名,已完成。13.省中医管理局课题:B型超声图象定量分析及其在肝疾患中医辨证中的应用,第三名,已完成。14.市科委课题:骨科专用医学影像计算机处理系统的开发,第三名,已完成。15.省教委课题:遗传病复发风险估计计算机分析,主持(第一名),已完成。16.航天工业部课题:《我国生产要素密集型产业结构及其发展战略选择研究》,第5名。17.省卫生厅课题:利用小家系资料进行基因定位。省卫生厅课题:利用小家系资料进行基因定位,第2名。二、主要获奖成果:1.《复杂疾病基因作图的模式识别方法研究》获省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省政府自然科学2等奖。2005,第1名。2.《 人类与医学遗传学群体与家系资料分析计算机系统》、获省教委一等奖,省政府三等奖。1996,第3名。3.《自动化药物动力学分析系统》, 获省卫生厅二等奖,省政府四等奖。1996,第1名。4.《遗传优生计算机咨询、诊断系统的研制与应用》, 获省计生委一等奖。卫生部优秀医学视听教材奖。1997,第5名。5.《生理系统(药物、受体、酶与免疫)动力学数据分析系统的研制与应用》获省教委三等奖,1998,第3名。6.《猪囊虫病系列研究》, 已完成获省教委一等奖,省政府三等奖。1998,第11名。7.《我国生产要素密集型产业结构及其发展战略选择研究》1993年获航天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第5名。三、发表论文(100篇): Li et al. Gene Mining: A Novel and Powerful Ensemble Decision Approach to Hunting for Disease Genes Using Microarray Expression Profiling. Nucleic Acids Research, 2004;32(9),2685-2694;(2002年影响因子:)(SCI),Zhang T .An ensemble method for gene discovery based on DNA microarray data.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C) 2004;34(4).(SCI) X, Rao S, Moser KL, Elston RC, Olson JM, Guo Z, Zhang T: Genetic mapping of complex discrete human diseases by discriminant analysis.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2002, 12:431-437.(SCI) X, Rao S, Elston RC, Olson JM, Moser KL, Zhang T, Guo Z: Locating the genes underlying a simulated complex disease by discriminant analysis. Genet Epidemiol 2001,21 Suppl 1:S516-521.(SCI)96.李霞,张田文,郭政,一种基于分类树的集成特征基因选择方法,计算机学报,2004;27(5)(SCI) S, Li X. Strategies for genetic mapping of categorical traits. Genetica, 2000; BG51:1-15.(SCI) Guo, Li X Multivariate sib-pair linkage analysis of longitudinal phenotypes by three step-wise analysis approaches, BMC Genetics,2003,4:S68.(SCI) S, Li L, Li X, Moser KL, Guo Z,Genetic Linkage Analysis of Longitudinal Hypertensive Phenotypes Using Three Summary Measures, 2002;BMC Genetics 2003 4(Suppl 1):S48(SCI) Rao, X Li, T Zhang, Z Guo, KL Moser, EJ Topol, Q Wang: Mining disease-relevant genes from DNA microarray data by an ensemble decision approach. Genet Epidemiol 2003, 25:267.(SCI) Rao, X Li, T-W Zhang, Z Guo, KL Moser, EJ Topol, Q Wang: An ensemble method for gene discovery based on DNA microarray data.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2003, 73:604.(SCI) X, Rao S, Moser KL, Elston RC, Olson JM, Guo Z, Zhang T: Sib-pair Linkage Analysis of Complex Diseases via Pattern Recognition. In: Polygenic Diseases and Human Health-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for Mapping and Identification of Genes for Complex Traits. Changsa, China; X, Zhang T, Jiang W, Rao S, Li L, Guo Z: Reverse engineering of multiple time-delayed gene regulatory Beijing Li, S Rao, RC Elston, JM Olson, KL Moser, T Zhang, Z Guo: Locating the genes underlying a simulated complex disease by discriminant analysis. In: Genetic Workshop 12, International Genetic Epidemiology Society; 2000; San Antonio, TX, .李霞,张田文,李丽,郭政,决策树特征基因选择方法对SVM有效性的研究,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4, 23(1):66-7286.李霞,张田文,饶绍奇,李丽,特征基因挖掘的决策森林方法,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 36(4). S, Li X, Guo Z, et al: An analysis-of-variance (ANOVA) approach for sib-pair linkage analysis of complex ordinal human diseases. Chinese Journa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English Edition 2002,11:3; S. Li X. and Mapping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of Ordinal Traits Using a Structural Heteroskedastic Threshold Model: I. Mathematica Applica, 2001,14(3): S. Guo Z. and Li X. Mapping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of Ordinal Traits Using a Structural Heteroskedastic Threshold Model: II. Numerical Application. Theory. Mathematica Applica, 2001,14(3): Guo, Qi Wang, Hui Yu, Xia Li. Precise Classification of Cancer Types Based on Decision Tree Analysis of Gene Function Expression Profiles, SNPD Beijing L, Jiang W, Rao S, Guo Z, LI X: Feature gene selection based on a hybrid between genetic algorithm and support vector machine. SNPD Beijing Z, Li X, Rao S, Moser KL, Gong B, Shen G, Li L, Cannata R, Zirzow E, Topol EJ, Wang Q: Discriminant sib-pair linkage analysis of longitudinal phenotypes. In: Genetic Workshop 13, International Genetic Epidemiology Society; 2002; New Orleans, LA, Rao, L Li, X Li, KL Moser, Z Guo, G Shen, R Cannata, E Zirzow, EJ Topol, Q Wang: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summary measures (mean, slope, and principal components) for genetic linkage analysis of longitudinal hypertensive phenotypes. In: Genetic Workshop 13, International Genetic Epidemiology Society; 2002; New Orleans, LA, USA. Rao, G Shen, R Cannata, E Zirzow, RC Elston, X Li, L Li, EF Plow, EJ Topol, Q Wang: Heritability and linkage analysis of prematur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related traits based on a study of 428 ascertained multiplex families. Genetic Epidemiology 2002, 23:301.(SCI)77.李丽,李霞,郭政,汪强虎, 两种过滤特征基因选择算法的有效性研究.生命科学研究, 2003, 7(4):.李传星, 李 霞, 调控通路内基因表达的相关性分析,遗传,.王海芸,李 霞,郭 政,张瑞杰,四种模式分类方法应用于基因表达谱分析的比较研究,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474.宫滨生,李霞,郭政, SAGE遗传分析系统的功能及应用,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2-10-173.徐娜,李霞,郭政,杜磊,李丽,功能驱使的基因表达相似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2003,37(6).郭政,张田文,李霞,屠康,喻辉,徐建震,王辰光.利用GeneHub软件多角度分析基因功能相关与表达相关的联系,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4。(已接受)71.喻辉,郭政,李霞,屠康.与实验条件相关的基因功能模块聚类分析方法.生物物理学报,2004(已接受)70.王磊,郭政,李霞,屠康,徐建震,喻辉,宫滨生,互作蛋白质对应基因在mRNA水平的表达相关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朱晶,郭政,李霞,宫滨生,屠康,喻辉,徐建震,编码蛋白位于同一个信号传导通路内的基因表达相关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368.刘帅,郭政,李霞.癌细胞系基因表达谱系统性变异的聚类分析,CCML,2004。67.喻辉,郭政,李霞.基于GO与基因表达谱挖掘挖掘特征基因功能类.生物信息学.2003,1(1), .王琦许杰郭政李霞. 基因表达谱信息分析软件IDEA与WebGEA. 生物信息学, (1):33-3665.屠康,喻辉,郭政,李霞.GO功能类与基因差异表达的关联规则挖掘算法.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已接受)64.高广信,李霞,郭政.遗传异质性问题的统计方法与程序,中国卫生统计2001,18(3),李霞郭政何颖,人类与医学遗传学群体与家系资料分析计算机系统的功能与菜单结构(II)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7;5(1)62.李霞郭政何颖,人类与医学遗传学群体与家系资料分析计算机系统的功能与菜单结构(Ⅲ)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7;5(1)61.李霞郭政何颖,遗传咨询中复发风险估计方法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7;5(2)(P92)60.张瑞杰,郭政,李霞,基于基因表达谱分析的一种非参数得分算法及其界值确定方法,2002; 数理医药学杂志59.郭政, 李霞, 用仿真方法对用基因芯片检测基因突变类型可行性的研究, 2002; 数理医药学杂志58.宫滨生, 李霞,郭政.SAGE系统简介及应用,中国优生与遗传学杂志,200257.许杰,郭政,李霞.,通过表达谱区分基因突变类型的可行性的仿真分析,数理医药学杂志,2002。56.许杰,郭政,李霞. 具有单隐含层与双隐含层神经元的神经网络进行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的效果比较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第35卷 第6期 2001-1255.张瑞洁,许杰, 郭政,李霞.微阵列差异表达基因识别的一种非参数方法,数理医药学杂志,2002,54.江荣才浦佩玉许杰郭政李霞 等 不同类型胶质瘤基因的表达谱分析,癌症杂志 2002-1053.张瑞杰许杰郭政李霞李康, 利用基因表达谱对组织样品分类方法的研究,中国卫生统计 2002,52.王慕洁,郭政,李霞按一级吸收(一级并行)米氏过程消除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血管外给药,生物数学学报,200251.张世谦,李霞,郭政, 心血管疾病遗传连锁分析及发病风险因子的研究,哈尔滨医科大学200250.(李霞郭政何颖) (根据药物动力学设计按(一级并行)米氏过程消除药物的给药方案:静脉注射, 医药信息处理与研究1997;5(1)(P7)49.(郭政何颖 李霞)遗传异质性研究的若干统计方法及其程序应用, 医学研究与实践 1996;4(5)(P395)48.李霞郭政何颖)群体药物动力学分析系统与药物动力学仿真系统, 医学研究与实践1996;4(5)(P437)47.(李霞郭政何颖)应用药物动力学评价按(一级并行)米氏过程消除药物的给药方案:静脉点滴, 生物数学学报1996;11(4)(P131)46.(郭政李霞)按(一级并行)米氏过程消除药物的稳态性质分析的数值解法, 生物数学学报1996;11(4)(P210)45.(李霞郭政张瑞杰)遗传度估计的计算方法, 疾病监测1996;11(3-A)(P222)44.(李霞郭政王宏志)遗传学研究中的通径分析方法及其程序与应用,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1996;10(11)(P41)43.(李霞 郭政 何颖)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的给药方案设计与评价,中国现代医学杂志1996;6(3)(P11)42.(李霞郭政王慕洁)应用药物动力学评价按(一级并行)米氏过程消除药物的给药方案:静脉注射, 数理医学杂志1996;9(3)(P198)41.(何颖 高治文 李霞)阿苯哒唑治疗脑囊虫病的给药方案分析, 数理医药学杂志1996;9(4)(P343)40.(李晶李霞郭政)B超图像定量分析及在肝疾患中医辨证中的应用, 中医药学报 1996;1(P56)39.(李霞郭政王宏志)应用药物动力学设计按一级过程消除药物的给药方案:静脉点滴, 伤残医学杂志1996;4(3)(P118)38.(李霞郭政何颖)单体型关联与连锁分析, 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 1996;19(6)(P293)37.(郭政何颖 李霞)人类与医学遗传学群体与家系资料分析计算机系统的功能与菜单结构(Ⅰ),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6;4(6)(P7)36.(郭政李霞 刘权章)畸形综合征的计算机辅助诊断与查询系统简介,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5;3(5)(P2)35.(高广信,李霞,郭政)疾病遗传度估计的程序与应用,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1,15(6)(P55)34.(郭政李霞 何颖)一个中国人群中血清尿酸浓度的混合分析,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5;3(6)(P48)33.(郭政李霞 何颖) 评价给药方案计算机系统, 医药与计算机 1995;3(P290)32.(李霞 郭政 何颖) 通用药物动力学计算机分析系统, 医药与计算机 1995;3(P288)31.(何颖郭政李霞) 应用药物动力学设计按一级过程消除药物的给药方案:静脉点滴, 医药与计算机 1995;4(P286)30.(郭政李霞) 遗传性疾病的发病年龄分布与发病风险分析, 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 1995;18(2)(P98)29.(郭政李霞) 数量性状主效应因素成分检测的混合分析法, 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1995;18(3)(P128)28.(郭政王慕洁 李霞)按一级过程消除药物的血管外给药与静脉注射给药方案设计, 医药信息处理与研究 1995;3(2)(P13)27.(郭政何颖 李霞)我国北方人群中血糖浓度分布的混合分析, 中国卫生统计 1995;2(2)(P49)26.(李霞 王慕洁郭政)遗传方式分析的AGFAP法及其程序应用, 数理医药学杂志1995;8(2)(P145)25.(何颖郭政李霞)多位点单倍型频率及连锁不平衡参数估计:程序与应用, 数理医药学杂志1995;8(3)(P269)24.(郭政李霞 王慕洁)个中国人群血清甘油三脂浓度分布的混合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95;29(1)(P9)23.(郭政李霞 何颖)群体药物动力学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方法与程序,临床医学工程杂志 1994;2(1)(P24)22.(何颖郭政高治文)遗传方式分析的MASC法及其计算机程序, 临床医学工程杂志 1994;2(1)四、主要著作:1.《药物、受体、酶与免疫反应动力学数据分析》,黑龙江省科技出版社,第一著者,1996;2.《计算分子生物学与基因组信息学》,黑龙江省科技出版社, 第二著者, 1998;3.《医学遗传学与遗传流行病学数据分析》,黑龙江省科技出版社,第二著者, 1996;4.《医用模糊数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第二著者, 1993;5.《医用高等数学》,黑龙江省科技出版社,主审, 2000;6.《医学统计学习题集》,黑龙江省科技出版社,主审, 2000;7.《医学信息分析方法》,哈尔滨出版社,第二著者, 2001;8.《医用高等数学》,哈尔滨出版社(主编2001);9.《概率论与信息论基础》,哈尔滨出版社,(主审2003);10.《现代生物信息学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主编,2005年11月出版。

毛球线粒体DNA的检测及临床应用研究(1)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6)李霞(1). 湖北汉族群体8个短串联重复序列位点遗传多态性分析.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03, 23(2):186-190.李霞(1).湖北汉族群体9个STR位点遗传多态性分析.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3,24(4):307-311.李霞(1).12例播撒型组织胞浆菌病原学调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8):708-711.李霞(1).血管紧张素Ⅱ和心房肽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基础医学与临床,1998,18(6),47-50.李霞(2).鲍曼不动杆菌鉴定及临床分布特征. 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1998,21(2):109.李霞(2).湖北省12例疑似组织胞浆菌病的确诊研究.中华皮肤病杂志, 2003李霞(2).不动杆菌的鉴定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临床检验杂志,1998,16(4):238-239.李霞(2).组织胞浆菌病误诊黑热病1例.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1998,11(4)323.李霞(1).孕妇外周血中胎儿细胞的富集及其临床应用.检验医学与临床,2001,1(1):50-52.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