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张延青医学论文

发布时间:

张延青医学论文

东昌中学不仅硬件设施卓越,同时也很重视软件设备。学校每年除了举办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等系列活动另外也开展了五项团体赛、足球比赛、篮球比赛、十佳歌手比赛、以及每年年底举办的东昌Ever派对等等。DBL街舞社、彩藤心理社、论坛水务局、SF社、羽毛球社、cosplay社、月海美学社、理学社、魔术社、音乐剧社、彗星乐队等众多社团也是人才济济,无一不体现着学生的特长与特色。各个社团也会在Ever派对上展示。学校努力培养学生成为一个不是只会“死读书”而是有自己特色与特长的综合性人才。获奖日期 学科竞赛项目 获奖名次指导教师2月化学 2002年浦东新区高中化学竞赛暨上海市“东华杯”高中化学竞赛预赛区重点中学组三等奖:黄亭玉2月 生物2003年浦东新区中学生物竞赛 区重点中学组三等奖:骆骁俊、杨鸣辰、陆越、周明远周玲华3月生物 2003年全国生物学竞赛上海市赛区三等奖:沈琳、骆骁俊 周玲华3月 生物2005年全国生物学竞赛上海市赛区 一等奖4月语文 《中文自修》杯上海市第十六届中学生作文竞赛二等奖:张憨怡、朱珉、王寅 胡婷婷、纪淑贤、冯齐三等奖:蒉敏扬、秦尧寅 王玉麟、杨俊4月 劳技上海市第八届头脑奥林匹克擂台赛《刺不破的气球》 银擂奖:朱强、曾淑丽李广武铜擂奖:唐咏毅、张翔4月 劳技2003年浦东新区中学电子技术竞赛 三等奖:严晨绩赵崇恒9月语文 2003年浦东新区学生普通话大赛(高中组)二等奖:王寅 冯齐优胜奖:戎茸11月物理 第二十届全国中学物理竞赛(上海赛区)三等奖:池黎明 季福强区重点高中组团体二等奖11月化学 浦东新区“白猫杯”应用化学与技能竞赛一等奖:陈钰、卢旎婕、翟晓斐、金晨 吴国辉二等奖:蒋壁佼、叶枫、薛宁 陈颖施军、谢博文、谢燕 贺瑛金磊、曹凤、吴思绮三等奖:张成栋、田瑞丰、俞燕萍李姝姝、马瑞兰、钱夏芸、张闪11月 英语2003年浦东新区高三英语竞赛 三等奖:徐海卿吴国祥11月劳技 2003年浦东新区中小学生第二届科技擂台赛机器人优秀展示奖 沈燕11月 劳技第二届浦东新区中小学科技擂台赛OM擂台赛(小车拔河) 高中组三等奖:戴佳枫、康咏毅李广武12月生物 2003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三等奖:陈哲 朱静高中组:团体一等奖 李广武12月 劳技2003年浦东新区第三届纸质承重三角架创新擂台赛 个人一等奖:章婷二等奖:刘天宇、冯凯12月劳技 浦东新区第四届“洋泾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吴俊、陈钟韬、张帆 沈燕12月 音乐2003年浦东新区中小学生金孔雀舞蹈节教学比武 特等奖林晓梅3月生物 2005年全国生物学竞赛上海市赛区一等奖 吴星白剑平--以上为二零零三年获奖情况 教科研成果获奖情况 序号 获奖人 学科 成果类别 成果名称 获奖情况 颁奖单位 获奖时间 1 徐洪桥 语文 论文 樟树下的深情 2006学年度浦东新区教师征文评选一等奖 浦东新区教研室 2 金人俊 语文 论文 拨动心灵的琴弦 2007学年度浦东新区教师征文评选三等奖 浦东新区教研室 3 翁海红 语文 论文 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 上海市第四届古诗文论文评比一等奖 上海市教研室 4 杨俊 语文 论文 在编选中学诗词鉴赏 上海市第四届古诗文论文评比三等奖 上海市教研室 5 孙丽杰 语文 论文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调查分析 第十四届圣陶杯中青年教师论文大赛一等奖 第十四届圣陶杯中青年教师论文大赛组委会 6 孙丽杰 语文 论文 转寄文学阅读教学的操作与要义 华东师大普教研究中心第十三届普教科研大会二等奖 华东师大普教研究中心 7 唐素良 语文 论文 源自心灵的教学 第四届云南省教育工作者优秀论文评比二等奖 云南省教育报刊社 8 刘贤杰 语文 论文 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 全国第三届教育科研成果评审全国基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中央教科所 9 时海成 语文 论文 上海语文高考平均分何以总在92分徘徊 全国第三届教育科研成果评审全国基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中央教科所 10 纪淑贤 语文 论文 入画融情悟理 构建中学特色教师教育体系课题阶段成果一等奖 中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奖励基金会 11 谢一功 数学 论文 教师教学风格对数学的影响 浦东新区中学数学论文评比二等奖 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部 12 谢一功 数学 论文 教学案例《线性规划的解》的实践与思考 浦东新区中学数学论文评比三等奖 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部 13 左佳平 数学 论文 如果再上这节课-反思数学阅读材料的教学 浦东新区中学数学论文评比一等奖 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部 14 左佳平 数学 论文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浦东新区中学数学论文评比优胜奖 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部 15 杨雪、朱新、赵向杰、顾冬磊 数学 论文 任意角的三角比 浦东新区中学数学论文评比优胜奖 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部 16 郑燕红 数学 论文 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单调性 浦东新区中学数学论文评比优胜奖 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部 17 王玉萍 数学 论文 两个教学片段的比较与反思 浦东新区中学数学论文评比一等奖 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部 18 江晨 数学 论文 一节高三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改进实录 浦东新区中学数学论文评比三等奖 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部 19 琚亚波 数学 论文 如何让学会学会问问题 华东师大普教研究中心第十三届普教科研大会优秀奖 华东师大普教研究中心 20 范宜瑶 物理 论文 实验教学中开设研究性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全国中学物理新课程教研论文评选一等奖 物理教学参考杂志 21 林夕勋 化学 论文 加强反思水平教学的研究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 第二届杏坛杯全国师德论文大赛一等奖 中国教师报 22 唐增富 化学 论文 浦东新区中学化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 华东师大普教研究中心第十三届普教科研大会一等奖 华东师大普教研究中心 23 唐增富 化学 论文 利用数字化平台构建互动化学平台 实施新教材推进素质教育全国征文活动一等奖 化学教学参考杂志社 24 唐增富 化学 论文 以校本研修促进新课程实施着力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第12期浦东教育论坛交流论文评比一等奖 浦东教育论坛项目组 25 唐增富吴民生 化学 论文 制取溴苯实验装置的改进 上海市教育学会中学化学专业委员会论文评比二等奖 上海市教育学会中学化学专业委员会 26 陈雷华 体育 论文 对中学体育与健身改革浅识 浦东新区第七届中学体育论文评比二等奖 浦东新区教发院课程教学教研部中小学体育协会 27 阮琳玮 体育 论文 对高中设置体育备课组的思考与研究 浦东新区第七届中学体育论文评比二等奖 浦东新区教发院课程教学教研部中小学体育协会 28 滕云华 体育 论文 二期课改体育与健身的实践与思考 浦东新区第七届中学体育论文评比三等奖 浦东新区教发院课程教学教研部中小学体育协会 29 赵国弟等 学校 课题 上海市二期课改基础型课堂标准校本化研究 浦东新区第五届教育科研成果评比三等奖 浦东社发局 30 张延青等 学校 课题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浦东新区第五届教育科研成果评比二等奖 浦东社发局

延边医学杂志张琳

南京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牙医学院客座教授;日本名古屋大学访问学者;中国中医药文化博览会专家委员会顾问;美国世界传统医学科学院院士;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委员;世卫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中医科顾问委员;《国际口腔医学研究》编委;美国《口腔病理学和内科学杂志》(Journal of Oral Pathology & Medicine)特邀顾问。

张琳教授,主任医师,TGP-四步免疫平衡疗法共同研创人,北京协和医院口腔疾病专家(已退休),河南公安医院口腔黏膜科特聘坐诊专家,中原口腔黏膜疾病诊疗研究中心特邀首席专家,早年毕业于四川医学院(即现在的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四川大学为国家211与985工程学校),后进入华西口腔医院、中医研究院、北京协和医院等国内重点医疗科研机构从事口腔黏膜疾病的临床诊治与研究教学工作,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民康医学杂志张延平

王国涛:男,1964年出生,中国国籍,医学博士。1984年至1998年在山东胜利油田中心医院及所属胜利油田卫生学校从事临床和教学工作,1998年至2004年先后在北京医科大学和北京大学从事医学研究,2004年至2007年任北京军区总医院乳腺中心副主任,2007年至2014年任中国防治乳腺癌专项基金管委会副秘书长、秘书长,2012年至今任《中国民康医学》杂志社总编,2016年至2018年任北京保信龙马医院管理公司董事长,2018年至今任北京中汇康健医院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2016年9月起任公司独立董事。

杂志类型:临床医学类杂志-R4

郭汲源医生简介曾在辽宁省复员军人康宁医院、广东省粤北第三人民医院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现任民康医院指质量控制办公室主任、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康复医学会精神卫生学术委员会秘书。?由于长期从事精神疾病的治疗工作,刻苦钻研,专业技 术水平不断提高,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先后实施十余项科研成果的论文, 在专业期刊上发表或交流,其中,“关于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探讨”获得 广东省韶关市优秀论文奖,“精神分裂症前驱期诊断的若干问题”获得北京 市社会福利处优秀论文二等奖。独自完成的“抗精神病药治疗中主观舒适度(WSN)简表”的测试,引进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并已开发出测软件。擅长: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与治疗。陈有福医生简介曾任湖南中医学院内科教研室主任、株洲市精神病医院院长。现在兼任:中国精神卫生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中国精神残疾康复学会理事;中国行为医学会、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常务理事;北京精神科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教学和精神病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科研工作,博采众长,创立豁痰通脉,平衡阴阳和静养调摄之法,采用自然疗法治疗急慢性精神病,获得了成功的经验。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擅长中医内科、中医精神科。赵祖安医生简介1992年、2000年赴美国、新加坡进修学习精神病治疗与康复,2002年在英国、挪威、瑞典、芬兰做学术访问。在国内外发表科研论文35篇(其中在英国精神病学杂志、美国精神病杂志上发表文章),合著并出版《精神病阴阳性症状的研究及相关问题》,兼任国际华人神经精神病学杂志、中华现代医学杂志常务编委。擅长急慢性精神分裂症的药物、心理治疗、行为康复训练和酒精依赖的治疗。袁小平医生简介1988年毕业后一直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现任民康医院第一病区主任。为了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曾数次到北京医科大学精神病研究所和北京安定医院进修学习,由于勤奋刻苦,潜心钻研,在精神分裂症、癫痫与癫痫性精神障碍、神经症及酒精依赖、药物依赖的诊断治疗方面尤为擅长,特别是对心理治疗、放松治疗及催眠术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计宝华医生简介曾在北京市海淀区精神病防治所、北京市西城区精神病防治院担任临床医师,现任民康医院第二病区主任。?由于长期从事精神病专业的预防和治疗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处理各类精神病的临床问题,尤其对各种疑难重症、伴有躯体疾病的精神疾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近年来,对老年脑器质性精神疾病的临床研究、脑白质病变的诊断、临床表现和治疗取得一定成果。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徐连生医生简介曾任湖南省攸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兼大内科主任,现任民康医院第五病区主任兼大内科主任。由于长期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全面掌握本专科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抢救和治疗,以及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尤其擅长脑血管病的诊治,特别善于运用针刺颈交感神经治疗脑血管所致偏瘫、失语及后遗症,该项成果的论文在《国际华人医学杂志》上发表。另有18篇论文在本专业杂志上发表,获奖论文3篇。朱美兰医生简介现任民康医院第三病区主任。北京市 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20余年,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诊治各类精神疾患、疑难病症,特别是情感性精神病、急慢性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治疗和康复, 心理治疗。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愈数例迟发性运动障碍。撰写学术论文10 余篇,在国家级医学杂志上和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交流,有5篇论文获部、局级优秀论文一、二等奖和科技进步奖。

护理专业开题报告精选范本

西安交大网络学院护理专业开题报告

论文名称:急性白血病化疗病人的护理及分析

作者姓名 孙静

所在单位 山东省费县人民医院

联系方式

指导老师

提交时间 20XX年9月

一、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急性白血病是一种严重的血液系统疾病,目前并非少见,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临床上以化疗为主,但化疗毒副作用大,合理化个性化护理对化疗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具有较好的疗效。国内许多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总结了不少护理体会,如范菁、张辉,张树风、吴红梅等。高安丽则着重总结了老年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护理,彭素近、秦社灵分别总结了20例、76例小儿急性白血病化疗期间的护理经验,马爱武、单秀梅强调急性白血病治疗期的营养护理。而在关于比较合理化个性化护理与常规护理措施的优缺点方面很少有人涉及。本研究旨在探讨合理化个性化护理对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不良反应的影响。

二、本研究的目的和目标

本研究旨在探讨合理化个性化护理对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不良反应的影响。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减轻化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及取得成功。

三、关键词及定义

白血病;急性;化疗;护理

急性白血病:为骨髓中原始与早期幼稚细胞急剧增生的恶性疾病,其特点为体内有大量的白血病细胞无控制地增生,出现于骨髓和许多其他器官和组织,并进入外周血液中;发病急,发展快,预后差,死亡率高。

化疗:是急性白血病最主要最常用的治疗方法 。它是用含有特殊化学成份的药物来杀灭或抑制人体内的白血病细胞,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护理:护理(Nursing)一词是由拉丁文“Nutricius”演绎而来,原为抚育、扶助、保护、照顾残疾、照顾幼小等涵义。1980年美国护理学会将护理定义为:“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护理的基本属性是医疗活动,但它具有专业性、服务性的特点,并以其专业化知识和技术为人们提供健康服务,满足人们的健康需要。

四、文献回顾

急性白血病为血液系统恶性病,发生于所有年龄组,像其他肿瘤一样,年龄大于50岁发病率明显增高。成人患者主要是二种类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或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而儿童主要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化疗是急性白血病最主要最常用的治疗方法 【2】。国内许多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总结了不少护理体会,如范菁、张辉【3】,张树风【4】,吴红梅【5】等。高安丽则着重总结了老年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护理【6】,彭素近【7】、秦社灵【8】分别总结了20例、76例小儿急性白血病化疗期间的护理经验。马爱武,单秀梅强调急性白血病治疗期的.营养护理,包括鼓励患者进食和静脉营养支持【9】。总之,科学的护理方法可以避免或减少化疗中出现的并发症和副作用,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参 考 文 献

【1】 沈志祥,欧阳仁荣。血液肿瘤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 卢秉久,张艳,孙淑娟。贫血及血液病患者必读.沈阳:沈阳出版社。.

【3】 范菁,张辉。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的护理体会 .中外健康文摘,2009,6(9):409

【4】张树风。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期的护理。中国民康医学,2007,19(8):1759.

【5】吴红梅。急性白血病化疗的护理。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6):102-103.

【6】高安丽。老年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护理体会.中原医刊,(31):55.

【7】彭素近。小儿急性白血病化疗后护理。中国现代医生,2008,18:134.

【8】秦社灵。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的护理。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2):249.

【9】马爱武,单秀梅。 急性白血病治疗期的营养护理。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13):1834.

五、研究设计类型

本研究为调查描述性研究。

六、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我院自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的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49例,随机分为实验组25例与对照组24例。两组病例入院时情况、年龄、性别、化疗方案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例均符合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标准{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S]。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68.}。实验组根据化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规律、临床表现、转归实施健康教育及自我护理行为指导,填写调查问卷,进行合理化个性化护理;对照组为常规护理。

七、研究工具

自编的调查问卷,包括年龄、文化程度、化疗时间及目前化疗次数、对疾病及化疗毒副作用的了解情况、心理状态及需求等。

八、研究步骤研究方法

1选取我院自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的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49例,随机分为实验组25例与对照组24例。

2对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根据化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规律、临床表现、转归实施一对一地健康教育及自我护理行为指导,让其填写调查问卷,进行合理化个性化护理。调查过程中先对患者说明此研究的目的,并向他们保证匿名调查和对调查资料严格保密,征得患者配合。若患者填写调查问卷确实有困难,可由其直系亲属协助完成。对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3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护理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

九、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

十、年度研究计划

时间

工作内容

1999年1月~2004年12月

选取合适患者进行小样本护理观察。

2005年1月~2008年12月

继续选取合适患者进行护理观察,并初步整理资料,总结、分析资料

2009年1月~2009年9月

进一步整理、分析资料,撰写论文

十一、经费预算

约8~9千元

青岛大学张晓春医学论文

先后任教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深圳大学中国文化与传播系、深圳大学文学院、深圳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及高尔夫学院。历任深圳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副主任,直属教学科研部门总支书记、高尔夫学院常务副院长,高尔夫学院院长等职。2002年当选为深圳大学第五届教代会常委。担任中国高尔夫球协会教育科研委员会副主任、深圳市高尔夫球协会教育培训委员会主任等职。历年荣获各项市、校级优秀奖励。2000年被评为深圳市先进教育工作者、深圳大学“十佳”先进教育工作者。2005年被评为深圳市优秀教师。2006年当选深圳市南山区第五届人大代表。主要担任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文学)、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聊斋志异》研究等本科课程以及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戏曲研究、《红楼梦研究》等硕士研究生课程。2008年主持深圳市宣传文化发展基金重点项目“深圳生态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调查及政策研究”、深圳市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一类资助)“中国古代戏曲理论与岭南戏曲发展研究”及校级教研、科研项目3项;作为主要编撰者参加的《中华文化艺术辞典》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和安徽省社科成果三等奖,在《戏曲艺术》、《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艺谭》及《深圳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十数篇,参编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华夏人文概览》及各类辞书、教材8部。社会兼职:中国《三国演义》学会会员,中国古代戏曲学会会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学会会员等。

青蒿素医学杂志张军芳

《新华社》指出,究其原因,除了对疟疾防治经费支持力度和核心干预措施覆盖不足等因素外,疟原虫对青蒿素类抗疟药物产生抗药性是当前全球抗疟面临的最大技术挑战。屠呦呦表示,「青蒿素联合疗法是目前世卫组织大力推广的一线抗疟疗法,是当前全球抗疟的最重要武器,一旦疟原虫普遍对其产生抗药性,后果将十分严重。」针对抗药性情况,屠呦呦团队经过3年多研究,提出新的治疗应对方案,一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由3天疗法增至5天或7天疗法;二是更换青蒿素联合疗法中已产生抗药性的辅助药物,疗效立竿见影。

截止2019年6月,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在2015年获得过生理学或医学奖,作家莫言在2012年获得文学奖,这也是中国目前仅有的俩个诺贝尔奖。

2012年10月11日晚上七点,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而凭借《蛙》一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也因此成为了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陆本土作家。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洛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与一名日本科学家及一名爱尔兰科学家分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他们在疟疾治疗研究中取得的成就。

屠呦呦由此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本土中国科学家,实现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零的突破。

除了莫言和屠呦呦,还有9位华人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奖。他们分别是:高锟(2009年物理学奖)、钱永健(2008年化学奖)、高行健(2000年文学奖)

崔琦(1998年物理学奖)、朱棣文(1997年物理学奖)、李元哲(1986年化学奖)、丁肇中(1976年物理学奖)、杨振宁(1957年物理学奖)、李政道(1957年物理学奖)。

扩展资料:

屠呦呦:

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屠呦呦领导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在收集2000余方药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

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历经380多次失败,利用现代医学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获得青蒿抗疟发掘成功。

1972年,从该有效部分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青蒿素为一具有“高效、速效、低毒”优点的新结构类型抗疟药,对各型疟疾特别是抗性疟有特效。

1973年,为确证青蒿素结构中的羰基,合成了双氢青蒿素。又经构效关系研究,明确在青蒿素结构中过氧是主要抗疟活性基团,在保留过氧的前提下,羰基还原为羟基可以增效,为国内外开展青蒿素衍生物研究打开局面。

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

1979年,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委授予的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35年以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

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一类新药证书(86卫药证字X-01号);

1992年,双氢青蒿素被国家科委等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

1992年,“双氢青蒿素及其片剂”获一类新药证书(92卫药证字X-66、67号)。

2003年,“双氢青蒿素栓剂”、青蒿素制成口服片剂获得《新药证书》,分别为国药证字H20030341和H20030144。

在北医有关部门支持下,已将双氢青蒿素用于治疗红斑狼疮和光敏性疾病。已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药物临床研究批件”(2004L02089)和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ZL )。经临床100例疗效初步观察,总有效率94%,显效率44%。

莫言:

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市东北乡文化发展区大栏平安村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亦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春夜雨霏霏》,1984年,因《透明的红萝卜》而一举成名。 1986年,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引起文坛极大轰动。1987年担任电影《红高粱》编剧,该片获得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2011年凭借小说《蛙》获得茅盾文学奖。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2013年,担任网络文学大学名誉校长。2014年,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2016年,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2017年,获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同年12月,凭借作品《天下太平》获“2017汪曾祺华语小说奖”短篇小说奖。2019年,创作的《等待摩西》获得第15届十月文学奖短篇小说奖 [ 。

莫言因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 [5]  据不完全统计,莫言的作品至少已经被翻译成40种语言。

截止到2018年6月,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在2015年获得过生理学或医学奖,作家莫言在2012年获得文学奖,这也是中国目前仅有的俩个本土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

2012年10月11日晚上七点,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亦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洛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与一名日本科学家及一名爱尔兰科学家分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除了莫言和屠呦呦,还有9位华人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奖。他们分别是:高锟(2009年物理学奖)、钱永健(2008年化学奖)、高行健(2000年文学奖)。

崔琦(1998年物理学奖)、朱棣文(1997年物理学奖)、李元哲(1986年化学奖)、丁肇中(1976年物理学奖)、杨振宁(1957年物理学奖)、李政道(1957年物理学奖)。

扩展资料: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市东北乡文化发展区大栏平安村 [1]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2]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亦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春夜雨霏霏》, 1984年,因《透明的红萝卜》而一举成名。1986年,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引起文坛极大轰动。1987年担任电影《红高粱》编剧,该片获得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诺贝尔奖官网摘录了《天堂蒜薹之歌》一章节,作为对莫言作品的介绍。

屠呦呦,女,汉族,中共党员,药学家。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毕业后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

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莫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屠呦呦

1、截止到2018年6月,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在2015年获得过生理学或医学奖,作家莫言在2012年获得文学奖,这也是中国目前仅有的俩个本土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

2、2012年10月11日晚上七点,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亦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3、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洛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与一名日本科学家及一名爱尔兰科学家分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4、除了莫言和屠呦呦,还有9位华人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奖。他们分别是:高锟(2009年物理学奖)、钱永健(2008年化学奖)、高行健(2000年文学奖)。

崔琦(1998年物理学奖)、朱棣文(1997年物理学奖)、李元哲(1986年化学奖)、丁肇中(1976年物理学奖)、杨振宁(1957年物理学奖)、李政道(1957年物理学奖)。

扩展资料:

屠呦呦:

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屠呦呦领导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在收集2000余方药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

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历经380多次失败,利用现代医学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获得青蒿抗疟发掘成功。

1972年,从该有效部分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青蒿素为一具有“高效、速效、低毒”优点的新结构类型抗疟药,对各型疟疾特别是抗性疟有特效。

1973年,为确证青蒿素结构中的羰基,合成了双氢青蒿素。又经构效关系研究,明确在青蒿素结构中过氧是主要抗疟活性基团,在保留过氧的前提下,羰基还原为羟基可以增效,为国内外开展青蒿素衍生物研究打开局面。

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

1979年,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委授予的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35年以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

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一类新药证书(86卫药证字X-01号);

1992年,双氢青蒿素被国家科委等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

1992年,“双氢青蒿素及其片剂”获一类新药证书(92卫药证字X-66、67号)。

2003年,“双氢青蒿素栓剂”、青蒿素制成口服片剂获得《新药证书》,分别为国药证字H20030341和H20030144。

在北医有关部门支持下,已将双氢青蒿素用于治疗红斑狼疮和光敏性疾病。已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药物临床研究批件”(2004L02089)和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ZL )。经临床100例疗效初步观察,总有效率94%,显效率44%。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屠呦呦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