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羊梭菌病的论文

发布时间:

羊梭菌病的论文

羊快疫羊快疫主要发生于绵羊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原为腐败梭菌,是由革兰氏阳性的厌气大杆菌年引起,发病突然,病程极短,其特征为真胃呈出血性、炎性损害。羊肠毒血症羊肠毒血症是魏氏梭菌产生毒素所引起的绵羊急性传染病。该病以发病急,死亡快,死后肾脏多见软化为特征。又称软肾病、类快疫。羊淬狙羊淬狙是由C型产气英膜杆菌引起的,以急性死亡为特 征、伴有腹膜炎和溃疡性肠炎,1—2岁绵羊多发。 羊肠毒血症是由D型或C型产气英膜杆菌引起的,发病 快,精神沉郁,食欲废绝,腹泻,肌肉痉挛,倒地,四肢痉挛,角弓反张,体温不高。剖捡时,肾脏柔软如泥,又叫类快疫或软 肾病,常突然死亡。羊黑疫症羊黑疫症又名传染性坏死性肝炎,是绵羊和山羊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毒血症。羔羊痢疾症羔羊痢疾是初生羔羊的一种急性毒血症,以剧烈腹泻和小肠发生溃疡为其特征。本病常可使羔羊发生大批死亡,给养羊业带来重大损失。

破伤风又名锁口风、耳直风,是一种急性中毒性传染病,多发生于新生羔羊,绵羊比山羊多见。其特征为全身或部分肌肉发生痉挛性收缩,表现出强硬状态。本病为散发,没有季节性,必须经创伤才能感染,特别是创面损伤复杂、创道深的创伤更易感染发病。羊的破伤风又名强直症,羊发病时由于毒素的作用,肌肉发生僵硬,出现身体躯干强直症状,因此得名。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菌经伤口感染引起的急性、中毒性传染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骨骼肌持续痉挛和对刺激反射兴奋性增高。破伤风又名强直症,俗称锁口风,是由破伤风梭菌经伤口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中毒性传染病。病原为破伤风梭菌。该菌又称强直梭菌,分类上属芽孢杆菌属,为细长的杆菌,多单个存在,能形成芽孢。芽孢位于菌体的一端,似鼓槌状,周鞭毛,能运动,无荚膜。幼龄培养物革兰氏染色阳性,培养48小时后常呈阴性反应。本菌为厌氧菌,一般消毒药均能在短时间内杀死。但其芽孢具有很大的抵抗力,煮沸10-90分钟才能杀死。在土壤表层能存活数年。对1%碘酊、10%漂白粉、3%双氧水等敏感。破伤风梭菌繁殖体的抵抗力与一般非芽孢菌相似,但芽孢抵抗力甚强,耐热,在土壤中可存活几十年;10%碘酊、10%漂白粉液及30%过氧化氢能很快将其杀死。本菌对青霉素敏感,磺胺药次之,链霉素无效。本病通常由伤口污染含有破伤风梭菌芽孢的物质引起。当伤口小而深,创伤内发生坏死或创口被泥土、粪便、痂皮封盖或创内组织损伤严重、出血、有异物,或在需氧菌混合感染的情况下,破伤风梭菌才能生长发育、产生毒素,引起发病。也可经胃肠粘膜的损伤部位而感染。

羊梭菌病的病因及防治方法一、病因在正常情况下,羊肠道中的梭菌并不表现出致病作用,只有在羊只感染大量病菌,或外因导致羊只抵抗力下降时,才容易诱发羊梭菌病。二、流行特点羊梭菌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春夏与秋冬之交季节易多发。主要以2~4月龄的肥壮绵羊发病为主,山羊较少见, 7日龄内羔羊还可同时发生痢疾。该病呈散发型流行,患病羊只往往不表现明显症状即突然si.亡,羔羊痢疾可持续2~3日。三、防治方法由于羊梭菌病病程短、si.亡率高,si.亡的羊只又是羊群中的肥壮羊,因此做好预防工作是减少该病发生的关键举措。1.接种疫苗。在每年春、秋两季用羊四联苗给羊接种,不论羊只大小,一律皮下或肌内注射5毫升。怀孕母羊产前2~3周再注射1次,羔羊出生后15天左右、体重达500克以上时注射1次。注射疫苗后免疫期可达6个月以上。2.加强饲养管理。合理分群,经常给羊只饲喂一些青绿多汁饲草,冬季要增加补饲,做好保暖、保膘等工作。春季要及时做好羊只驱虫工作,以增强羊只体质。各地养羊经验证明,常年补喂微量元素饲料盐砖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卫生,圈舍要经常保持清洁、通风、透气、干燥。病si.羊要深埋处理。定期做好羊舍消毒工作。3.治疗。(1)抗生素疗法:①青霉素80万~160万国际单位,一次肌内注射,每日注射2次。②庆大霉素、白霉素、环丙沙星类均可应用,按照使用说明书使用即可。③在患病羊群内施行口服补液盐,按自由饮水的方法使用,以增强羊体抗病力。④对羔羊痢疾的治疗,可用克的双黄连针剂2支,加入到葡萄糖生理盐水100~150毫升中静脉注射,每日注射1次,连用2~3天;或肌内注射复方苦参注射液5~10毫升,每日注射2次,连用2~3天;或用黄芪多糖注射液5~10毫升肌内注射,每日注射2次,连用2~3天;也可用六茜素针剂,按每公斤羊体重用毫克肌内注射,每日注射2次,连用2~3天。(2)中药疗法:内服三黄加白散。其处方为:黄连、黄柏、黄芪、金银花、苍术各5克,苦参、白头翁各3克,共研成细末,一次灌服或煎汁内服,均可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羊梭菌病论文

使用牧通人才网APP轻轻松松找工作立即打开行业新闻首页>行业新闻>肉羊产业疫病防治的现状及对策肉羊产业疫病防治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肉羊产业疫病防治是养殖的重要保障, 是肉羊产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文章从肉羊产业疫病防治的现状着手,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如何完善肉羊疫病防控体系的建议,为肉羊的疫病防治提供参考。 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调整, 人们对羊肉产品的需求量逐年增加, 从而使肉羊养殖规不断扩大模, 促进了肉羊产业的迅速发展。 但在养殖过程中肉羊疫病日趋严重,为此,现就肉羊的疫病防治进行探讨, 以促进肉羊的持续健康养殖。 1 肉羊疫病防治现状 肉羊疫病现状 危害严重的传染病。 根据调查的情况看,当前对肉羊产业危害最为严重的传染病有小反刍兽疫、口蹄疫、羊支原体肺炎(传染性胸膜肺炎)、梭菌病、羊痘、羊传染性脓疱(羊口疮)等。 人畜共患病。 与羊有关造成危害的人畜共患病主要有布鲁氏菌病、结核病、包虫病等。 寄生虫病。 危害较为严重的寄生虫病有焦虫病、 肝片吸虫病、 羊鼻蝇、肠道寄生虫病等。 肉羊免疫情况 调查发现,小反刍兽疫、口蹄疫是肉羊必免的项目, 规模养羊场免疫密度在 98%以上;羊四联(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羊猝狙、羔羊梭菌痢疾)、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羊痘因疫苗不足,只有受到威胁时才紧急免疫接种。 养羊场动物防疫措施 调查发现, 规模养羊场、 养羊小区、养羊大户近几年逐步建立了免疫、消毒、门禁、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调出动物产地检疫、 调入动物隔离观察等制度。 但有个别肉羊养殖场动物防疫措施没有完全落实。 养羊场兽医人员情况 大多数养羊场没有专职的兽医人员,少数几个养羊场有兽医人员,但专业水平不高。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部分羊用疫苗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近几年政府在羊病防控方面强制免疫的病种主要是口蹄疫、小反刍兽疫,而忽视了其他病种的防疫,如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羊痘、羊梭菌等疫苗供应严重短缺,导致市场上一些个体兽医乱进疫苗,私自

(1)平时预防。注意加强饲养管理,针对各病的发病特点和季节,消除一切发病诱因,如防寒保暖,避免抢青,定期驱虫,疫苗注射,对于常发地区或疫区定期注射羊五联苗或针对某一种梭菌的发生使用预防该种病的疫苗、羊五联苗。使用时将疫苗充分摇匀后,不论大小羊只肌肉或皮下注射5毫升,免疫期半年以上。如果要重点预防羔羊痢疾,应在母羊配种前1~2个月或配种后1个月左右预防注射。如果要重点预防快疫和肠毒血症,应在其历年发病前1个月注射疫苗。某些地区若有羔羊痢疾和肠毒血症两种疫病流行时,为预防肠毒血症,经本苗注射免疫后的母羊距产羔期若只有7~8个月以上时,可不再注射。若距产羔期达10个月以上时,应在产羔前对生产母羊再注射一次,以增强预防羔羊痢疾的免疫力。

应用疫苗注意事项:①在严寒季节注意疫苗防冻结。②半岁以下小羔羊注射剂量可减至2~3毫升。③注射部位应严格消毒,并注意观察瓶内有无杂质异物等异常情况。④使用时应登记用苗批号、注射地点、日期和数量,如有严重反应或死亡尽快通知厂家。

(2)治疗。对于羊几种梭菌病的治疗由于病羊年龄症状和病程不同而有所不同。病程短促的往往来不及治疗,病程稍拖长一点的可采用抗生素(如青霉素)或磺胺类和肠道消毒药物治疗,并根据病情给予强心输液解毒等对症治疗,有一定效果。

羊快疫羊快疫是绵羊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发病突然,病程短促,真胃粘膜呈出血性、坏死性炎。病原体为腐败梭菌,有时伴随其它厌氧菌。症状发病突然,病羊往往未见临床症状就突然死亡。有的病羊离群独处,卧地,不愿走动,强迫行走时,表现虚弱和运动失调。腹部膨胀,有腹痛症状。排粪困难,里急后重,粪团变大,色黑而柔软,杂有粘液或脱落粘膜;有地排黑色稀粪,间或带有血丝。体温表现不一,有的正常,有的升高至℃左右。病羊后极度衰竭,昏迷,通常经数分钟至几小时死亡。羊肠毒血症羊肠毒血症主要是绵羊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的发生是由于魏氏梭菌在羊肠道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所引起,因此称为肠毒血症。死后肾组织多软化,故又称为“软肾病”。本病在临床症状上类似羊快疫,所以又称“类快疫”。症状本病的特点为突然发病,很少能见到症状,往往在看出症状后绵羊便很快死亡。病状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以搐搦为其特征,另一类以昏迷和静静地死亡为其特征。前者在倒毙前四肢出现强烈的划动。肌肉搐搦,眼球转动,磨牙,口水过多,随后头颈显著抽搐,往往于2~4小时内死亡。后者的早期症状为步态不稳,以后倒卧,并有感觉过敏,流涎,上下颌“咯咯”作响。继而昏迷,角膜反射消失。有的病羊发生腹泻,排黑色或深绿色稀粪,常在3~4小时内静静死亡。感染D型菌的自然病例,临死前有明显的高血糖(从正常的40~65毫克%升高到360毫克%)和糖尿(从正常的1%升高到6%)。羊猝狙羊猝狙是由C型魏氏梭菌所引起的一种毒血症,以急性死亡、腹膜炎和溃疡性肠炎为特征。症状C型魏氏梭菌随污染的饲料和饮水进入羊只消化道后,在小肠(特别是十二指肠和空肠)里繁殖,产生β毒素,引起羊只发病。病程短促,通常未见到症状即突然死亡,有时发现病羊掉群,卧地不安,衰竭和痉挛,在数小时内死亡,这是由于毒素侵害与生命活动有关的神经元,发生休克所致。羊黑疫羊黑疫又名传染性坏死性肝炎,是由B型诺维氏梭菌所引起的绵羊和山羊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毒血症。是以肝实质发生坏死性病灶为特征。症状病程急促,绝大多数未见病状而突然死亡。少数病例病程稍长,可拖延至1~2天,但没有超过3天的。病畜掉群,不食,呼吸困难,流涎,体温℃左右,呈昏睡俯卧状态而死亡。羔羊痢疾羔羊痢疾是初生羔羊的一种急性毒血症,以剧烈腹泻和小肠发生溃疡为特征。本病可使羔羊发生大批死亡,给养羊业带来重大损失。症状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1~2天。病初精神萎顿,垂头弓背,不吃奶,随即发生持续性的腹泻,开始似粥状,后如水样,粪便恶臭,呈黄白色或白色。后期便中带血并含有粘液和气泡,肛门失禁,严重脱水,卧地不起。有的病初呼吸困难,腹胀而不下痢或只排少量稀粪,而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四肢瘫软,卧地不起,呼吸急促,口流白沫。后昏迷,头向后仰,体温降低,常于数小时到十几小时内死亡。防治措施由于致病梭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羊感染的机会多,而且这类疾病发病死亡快,生前病羊、健羊难以区分,使诊断难度加大。加之病程短,往往来不及治疗。即使诊断出来,已是病程的中、晚期,一般治疗效果不好。主要措施是在流行地区注射疫苗。可用预防快疫、羔羊痢疾、猝疽和肠毒血症四防氢氧化铝苗,不论羊只年龄大小肌肉或皮下注射5毫升,免疫期对肠毒血症为半年,其余为1年。也可用羊快疫、猝疽、肠毒血症三联于粉苗,不论羊只年龄大小一律肌肉或皮下注射1毫升,免疫期为1年,无不良反应。此外,还可以注射单苗或羊五联苗。只要认真做好预防免疫工作,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牛梭菌病的防治论文

布氏杆菌病又称传染性流产病。在群体饲养牛群中,传染极快,并传染给人。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慢性传染病。牛患了此病后的症状是:母牛大多在怀孕后的5~7个月发生流产,而且多发生在第一胎,流产前数天,一般都有分娩的预兆,流产后多数伴有胎衣不下,阴道内长时间排出褐色分泌物。有的流产以后引起慢性子宫内膜炎,因而造成不孕症。流产前一般体温不高,主要表现在阴唇和阴道黏膜红肿。流产的胎儿多为死胎。

公牛患了此病,可发生睾丸炎和附睾炎,引起睾丸肿胀,食欲减退,逐渐消瘦,性欲降低,并且失去配种能力。有的病牛患此病时发生关节炎、滑液囊炎、淋巴结脓肿。

种公牛无治疗价值。母牛患此病后,可采取如下方法治疗:

(1)1%高锰酸钾适量,冲洗阴道和子宫,每天1~2次。

(2)对流产后继发子宫内膜炎的病牛,或胎衣不下经剥离的病牛,可用呋喃西林溶液冲洗子宫和阴道,每天1~2次,直到阴道内无分泌物流出为止。

(3)对牛治疗多采用土霉素作肌肉注射,每天5克,用50毫升生理盐水稀释,并加入普鲁卡因5毫升,一次注射。4~5天为一个疗程,连续两个疗程。但总剂量不要超过40~50克。

(4)益母草60克,黄芩35克,川芎、白术、双花、当归、连翘、白芍、熟地各30克,共研细末,开水冲,候温灌服。

(5)秦艽、丹皮、巴戟天、川楝子、延胡索各18克,双花、连翘各20克,防己、黄柏、知母各23克,共研细末,开水冲调,一次灌服。可治睾丸炎。

(6)当归、川芎、白芍各32克,白术、党参、艾叶各30克,阿胶、熟地各32克,砂仁、枳壳各16克,黄芪、香附、荆芥穗各33克,甘草17克,共研为末,鲜生姜35克为引,开水冲调,一次灌服。

牛布氏杆菌病是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生殖系统,以母牛发生流产和不孕,公牛发生睾丸炎和不育为特征,故又称传染性流产。本病病原体是牛布氏杆菌。

该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妊娠母牛流产。流产后多数伴发胎衣不下或子宫内膜炎。

公牛发生睾丸炎和副睾炎,失去配种能力。

对牛布氏杆菌病的诊断可采取3种实验室检查方法。

(1)细菌学检查。取母牛阴道分泌物、胎衣、胎儿胃内容物涂片,将涂片在酒精灯上加温固定后,滴加2%沙黄水溶液,在火焰上方微微加热~1分钟至出现蒸气,水洗后用1%孔雀绿复染1~2分钟,水洗吸干、镜检。若看到红色的球杆菌便可确诊。其他杂菌成绿色。

(2)全乳环状反应。取刚挤出的全乳1毫升放于反应管内,加入抗原(染成蓝色或红色)毫升,充分振荡混合,静置于37℃温箱中,1小时后取出立即判定。用蓝色抗原时,若在乳脂层出现比乳柱深的蓝色环状带即判为阳性。

(3)平板凝集反应。此法比较简单实用。

采取被检牛血液,待凝固后,分离血清作被检材料。先用蜡笔在玻璃板上划成2厘米×2厘米的方格,每一方格中放置一份被检血清毫升,用毫升吸管吸取充分搅匀的抗原,分别在每一血清样品旁加入毫升抗原,每格各用一根火柴棒或牙签搅拌血清和抗原,使其均匀混合,若室内温度偏低,可将玻板在酒精灯上方微微加温,于4分钟内出现凝集现象者为阳性。

本病公牛无治疗价值。母牛流产后继发予宫内膜炎或胎衣不下时可用呋喃西林,高锰酸钾液或生理盐水冲洗子宫,排除冲洗液后向子宫内灌入抗生素药物。胎衣不下时可采取手术剥离或肌内注射垂体后叶素50~100单位,以加速胎衣排除。本病防疫主要是加强检疫,不到疫区引种。必须买牛时一定隔离30天以上,并作二次检疫,确认健康才能入群。

对同群牛坚持每年定期预防注射布氏杆菌菌苗,被污染的场所及用具有3%~5%来苏儿消毒。

魏氏梭菌病论文

魏氏梭菌病又叫魏氏梭菌性肠炎,是由A型魏氏梭菌引起家兔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由于魏氏梭菌能产生多种强烈的毒素,患病后死亡率很高。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发病率高,各年龄均易感,以1~3月龄多发,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由于长途运输、饲养管理不当、饲料突变、精料过多、气候骤变和滥用抗生素等均可诱发本病。

(1)临床症状 有的病例突然死亡而不出现明显症状。大多数病兔出现急性腹泻下痢,呈水样、黄褐色,后期带血、变黑、腥臭。精神沉郁,体温不高,多于12小时至2日死亡。

(2)病理变化 一般肛门及后肢粘污稀粪,胃黏膜出血、溃疡,小肠充满液体与气体,肠壁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盲肠、结肠充血、出血,肠内有黑褐色水样稀粪、腥臭,肝、脾肿大,胆囊充盈,心脏血管怒张呈树枝状。急性死亡的病例胃内积有食物和气体,胃底部黏膜脱落。

(3)诊断要点 根据胃溃疡、盲肠条纹状出血、急性水样腹泻等做出初步诊断,通过细菌学检验确诊。

(4)防治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对兔场、兔舍、笼具等经常消毒,对疫区或可疑兔场应定期接种魏氏梭菌氢氧化铝灭活菌苗或甲醛灭活菌苗,每只皮下注射1~2毫升,7周后产生免疫力,免疫期6个月左右。

根据笔者研究,诱发本病的四大病因:饲料突变、日粮纤维含量低、卫生条件差和滥用抗生素。从以上四个方面入手做好预防工作。

一旦发生本病,应迅速做好隔离和消毒工作。对急性严重病例,无救治可能的应尽早淘汰;轻者、价值高的种兔可用抗血清治疗,每千克体重2~5毫升,并配合使用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对未发病的健康兔紧急进行免疫接种。

近年来,笔者使用微生态制剂(河北农业大学山区研究所研制的生态素),平时每吨饲料喷洒1~2千克,或按~的比例饮水,可有效预防该病。发病期间,饮水中加入1%~2%的生态素,连续饮用3~5天,可控制病情。对发病初期的患兔口服生态素,小兔每只3毫升,大兔5毫升,严重时加倍,3天治愈。

很多

常见的几种:

兔魏氏梭菌病以急剧腹泻、排黑色水样或带血胶冻样粪便、盲肠浆膜有出血斑和胃黏膜出血、溃疡为主要特征,发病率与致死率较高。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兔魏氏梭菌病的治疗方法。

兔魏氏梭菌病的主要表现是:病兔精神沉郁、食欲不良或不食,开始排灰褐色软粪,很快变为黑绿色水样粪便,有特殊腥臭味,体温不升高,在水泻的当天或次日死亡,绝大多数为急性,最急性有的无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少数病例的病程约1周或较长些。

(1)病初可用特异性高免血清进行治疗,每千克体重2-3毫升,皮下或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2-3天,疗效显著。

(2)兔魏氏梭菌病药物治疗可用下列抗生素:金霉素每千克体重20-40毫克,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4天;红霉素每千克体重20-30毫克,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4天;卡那霉素每千克体重20毫克,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4天。

(3)在治疗的同时注意配合对症治疗。如腹腔注射5%的葡萄糖和生理盐水,灌服补液盐,内服胃蛋白酶、食母生、益生素等,可提高疗效。

(1)兔场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加强饲养管理消除诱发因素,精料不宜过多饲喂。

(2)严格执行各项兽医卫生防疫措施,按时接种魏氏梭菌灭活疫苗。

(3)发生疫情时,立即采取隔离、消毒、淘汰病兔等措施。

(1)各种年龄和品种的兔均可感染发病,但以毛用兔及獭兔易发,1-3月龄的幼兔发病率最高。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两季多发。饲养管理不良及各种应激因素可诱使本病暴发。

(2)魏氏梭菌广泛存在于土壤、粪便、水源和污染物中,主要经消化道或伤口传染,因此很难彻底消灭。

1.球虫病(6个月以下幼兔的头号杀手,一旦发作很难救得活,买回来一定要预防)2.拉稀(长期食用蔬菜和常吃含水分多的食物,给兔子喝水根本就不会拉稀,我家兔子都10个多月了,喝水都没见拉稀过,只有给兔子喝不干净的水才会拉)3.中暑(天气热,兔子一身毛稍不注意就会中暑)

水貂魏氏梭菌病论文

魏氏梭菌病本病又称产气荚膜杆菌病。魏氏梭菌性肠炎主要由A型和E型菌及产生的α毒素所致。它广泛存在于土壤、饲料、蔬菜、污水、粪便中。本病的发生无明显季节性,除哺乳仔兔外,各种年龄、品种、性别的兔子均有易感性。传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或伤口,粪便污染的病原在传播方面起主要作用。本病的主要传染原是病兔和带菌兔及排泄物。病原菌自消化道或伤口侵入机体,在小肠和盲肠绒毛膜上大量繁殖并产生强烈的α毒素,改变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使毒素大量进入血液,引起全身性毒血症。

魏氏梭菌可引起毛皮动物坏死性肠炎,肠毒血症,以全身实质性器官出血为特征。病原为A型魏氏梭菌,分布于土壤、粪便、污水、饲料及动物肠道内。饲养管理不当、突然更换饲料、蛋白饲料过多可成为诱因。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易感性强。发病率在10%~30%。死亡率90%~100%。最急性者,不见症状而突然死亡。急性病例,采食减少,排稀便,最后粪便为柏油状,腹胀水,经2~3天,死亡。死亡水貂腹部膨胀,有腹水,胃肠道积气扩张。胃粘膜上有数个大小不等的溃疡表面。肠道积气扩张,浆膜下有无数个出血斑。肠壁变薄透明,肠内容易成黑色。肝、肺肿胀、出血。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即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细菌学检查。立即停喂变质腐败饲料,对全场进行消毒,全群立即用抗生素预防。对发病的水貂,轻症者可用庆大霉素治疗,重症者应立即淘汰。

魏氏梭菌引起的猪胀气死亡,猪不会炸开。魏氏梭菌最主要的症状就是猪腹部胀气。有的猪突然死亡,死亡时腹部胀气相当厉害,有点猪病程较长,发病时腹部胀气、厌食,渐进性消瘦,然后死亡。

魏氏梭菌的介绍

猪魏氏梭菌病也叫做仔猪肠毒血症、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猪梭菌性肠炎,是一种传染性疾病。

猪只感染产气荚膜梭茵后会引发该病,且不同年龄和性别的猪只都能够发生,同时不分季节。该病病程短、发病急,往往不会表现出任何前期症状,经发病率较低,但具有极高的死亡率,猪只感染该病后容易死亡,严重影响养猪业的发展。

猪魏氏梭菌病是由于感染产气荚膜梭菌而发生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通常在气候寒冷、阴雨潮湿的时节出现流行。任何品种、年龄的猪都能够感染发病,特别是小于1周龄的哺乳仔猪和频繁使用的种公猪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仔猪通常呈暴发流行,成年猪往往呈零星散发。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