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近日,陕西省出台《关于深化职称制度的实施意见》,探索建立职称申报评审诚信档案和失信黑名单制度,对品德有问题的实行“零容忍”,对学术造假实行“一票否决制”,对通过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等违纪违规行为取得的职称,一律予以撤销。在今年早些时候,河北、宁夏等地已先后亮明了对学术造假“一票否决”的鲜明态度。
学术造假每次都能引发不小的舆论波澜,不过遗憾的是,舆论场中的愤懑也好,反思也罢,并没能显著反作用于现实社会情境。在第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上,时任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的一个问句道出了不少人的困惑:“学术不端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是,人人喊打的同时,老鼠还是很猖獗地活着,甚至还有人一边喊打,一边还做老鼠,为什么?”
为什么?在持久的社会讨论中,对该问题的剖析和探讨早已完成了从个体到集体、从品德到机制的观照。在帽子、票子、位子等现实利益面前,一些人自动弃守学术底线,违背科研诚信要求,不断拉低学术下限,简单粗暴者直接大篇幅剽窃抄袭;乔装伪饰者则“动点心思”伪造数据、实验造假。固然,没有市场就没有虚假学术寄生的土壤,没有浮躁的学术风气和失范的学术环境,也不太可能放任并造成学术污染的明流暗流涌动。论文独大的科研评价体系及相关机制问题确实值得关注并亟须改革,但也要避免归因体制问题的“万能主义”,惩罚的板子不能放过那些学术造假者。
对学术造假“零容忍”,首先就要让罔顾科学精神和学术规范的造假者有痛感。惩罚大棒对造假者“高举轻放”一直以来广遭诟病。剽窃丑闻已出,但至多也就是通报批评,点到为止,这在客观上纵容了一些人继续铤而走险、顶风作案。而作假的单位,出于各种利益考虑,也多是沿袭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惯性处理方法,甚至出现对举报者进行劝阻的“怪事”,“捂盖子”“护犊子”之下,公平公正透明成为奢侈品。要想实现不敢造假、不能造假、不想造假的目标,更是道阻且长。
也因此,此次陕西等地出台对学术造假“一票否决制”,被寄予真查真罚的期待,希望通过毫不手软的惩处,让学术领域的“乱伸手”有所顾忌,打破学术圈各种各样的“潜规则”。也唯有唤醒置身其中者的敏感神经,才能让事情从根本上有所改观。其实,“零容忍”“一票否决”“黑名单”等并不是什么新鲜经验,在过往的讨论中早有充分的论述,但听到和做到中间差了不只一个“走心”的距离。如何围绕“一票否决”构建相关的配套制度和办法,如何规范从监督到处理的操作及流程等,“落地”的制度和成效是对相关治理者的一个考验。
今年4月,107篇中国医学论文被《肿瘤生物学》期刊一次性撤回,引起舆论一片哗然。全社会痛心之下,形成了抵制学术不端、捍卫科学生命的行动共识,科技部明确表态会进一步提出“改革的硬招实招”“从根本上铲除论文造假的土壤”。同反腐败一样,反学术造假也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同样需要拿出反腐败的决心与信心、行动力与执行力。
反腐也不见得很积极。
近日世界最大学术出版机构之一的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社发表撤稿声明,旗下期刊《肿瘤生物学(Tumor Biology)》宣布撤回107篇发表于2012年至2015年的论文,原因是同行评议造假。107篇论文全部和中国研究机构有关,还创下了正规学术期刊单次撤稿数量之最。
524名医生论文造假被撤稿,其中不乏著名医师傅,那么把命交给他们放心吗?肯定是不放心,但是如果是真的整体都是这样的话也只能先感慨下了,因为在中国,假鸡蛋,假盐甚至山寨饮料等都是非常常见的现象,那么我们也唯有深叹一口气了。
现在医院可谓是越建越多,但是真正专业的,能让大家满意又有几家呢?随便挂个牌子就说自己是主任,是专家了,但是实际上呢水平多少自己心里最清楚。现在我们都说看病难,为啥?因为交钱要等,排号要等,甚至是拿结果也要等,所以我们都在一个等待中度过的,而见到医生也都是基本上几句话就完了,甚至有些医生可以看出结果,却偏偏要让你做这个检查做那个检查,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拿到提出,才能拿到高工资。
现在我们生病了唯一相信的也就是医院了,如果医院里都能爆出这么多不专业的人来,无疑是往我们这些看病难的人心窝子上又捅了一刀,还能好好看病吗?我们是不是要自学来保命呢?但是这种想法是有点过激的,但是还很希望有更多专业的人员加入到医生这个行业。
7月27日,受到社会关注的《肿瘤生物学》集中撤稿事件的相关事实核查工作已完成,科技部、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公布调查处理结果。
调查显示,被撤稿的107篇论文共涉及作者521人,其中11人无过错,486人不同程度存在过错,其他尚待查实的24人将按程序先纳入科研诚信“观察名单”。对各责任人将视情节作出相应处理。
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科技部已暂停了21名涉事作者参加的20个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的立项程序,待责任确定后,对无过错作者的项目将恢复立项程序。自然科学基金会对将撤稿论文作为研究工作基础列入2017年度科学基金申请书中的51个项目采取了终止项目评审的措施。
工程院暂停了1名涉事作者的院士候选人资格。下一步,联合工作组将督促各涉事作者所在单位严格按照程序作出具体处理决定,并将处理决定在本单位网站公布,确保调查处理落实到位。
希望能够早日处理存在过错的人员。
7月27日,受到社会关注的《肿瘤生物学》集中撤稿事件的相关事实核查工作已完成,科技部、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公布调查处理结果。
调查显示,被撤稿的107篇论文共涉及作者521人,其中11人无过错,486人不同程度存在过错,其他尚待查实的24人将按程序先纳入科研诚信“观察名单”。对各责任人将视情节作出相应处理。
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科技部已暂停了21名涉事作者参加的20个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的立项程序,待责任确定后,对无过错作者的项目将恢复立项程序。自然科学基金会对将撤稿论文作为研究工作基础列入2017年度科学基金申请书中的51个项目采取了终止项目评审的措施。
工程院暂停了1名涉事作者的院士候选人资格。下一步,联合工作组将督促各涉事作者所在单位严格按照程序作出具体处理决定,并将处理决定在本单位网站公布,确保调查处理落实到位。
希望能够早日处理存在过错的人员。
人民日报揭造假,考虑下你是不是造假的?
人民日报揭造假:不久前,因涉嫌同行评议造假,著名学术出版机构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宣布,一次性撤销旗下杂志《肿瘤生物学》从2012年至2016年发表的来自中国的107篇文章。据统计,这些论文涉及77家单位,包括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知名高校和医疗机构。撤稿事件既反映了以论文为导向的评价体系的弊端,更暴露了我国科研诚信文化的长期阙如。
评价体系问题不能掩盖造假的“是非”
2015年3月,英国现代生物出版集团宣布撤销已经发表的43篇论文,其中41篇来自中国大陆。同年,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宣布撤回旗下10个学术期刊已经发表的64篇中国作者的论文。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安诺杰介绍,《肿瘤生物学》杂志利用2015年撤稿事件掌握的虚假同行评审信息反查了2012—2016年发表的所有论文,从而发现这批涉嫌造假的论文。
人民日报揭造假 学术造假根本停不下来造假无下限好心塞(图)
有研究表示,医学论文占全球论文总数一半左右。医学论文产出数量大,但总体质量不高。2016年一项调查显示,中国成为OA(Open Access,开放获取)论文产出第一大国,但中国作者在声誉较差、影响力较低的OA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数量巨大。研究指出,2015年,中国在SCI收录OA期刊支付APC(论文处理费)金额名列第一。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主任江晓原说,一些影响力低、不严肃的期刊商业味过重,而我国看重国外期刊发表的论文,可谓“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人民日报揭造假:不久前,因涉嫌同行评议造假,著名学术出版机构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宣布,一次性撤销旗下杂志《肿瘤生物学》从2012年至2016年发表的来自中国的107篇文章。据统计,这些论文涉及77家单位,包括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知名高校和医疗机构。撤稿事件既反映了以论文为导向的评价体系的弊端,更暴露了我国科研诚信文化的长期阙如。
评价体系问题不能掩盖造假的“是非”
2015年3月,英国现代生物出版集团宣布撤销已经发表的43篇论文,其中41篇来自中国大陆。同年,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宣布撤回旗下10个学术期刊已经发表的64篇中国作者的论文。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安诺杰介绍,《肿瘤生物学》杂志利用2015年撤稿事件掌握的虚假同行评审信息反查了2012—2016年发表的所有论文,从而发现这批涉嫌造假的论文。
有研究表示,医学论文占全球论文总数一半左右。医学论文产出数量大,但总体质量不高。2016年一项调查显示,中国成为OA(Open Access,开放获取)论文产出第一大国,但中国作者在声誉较差、影响力较低的OA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数量巨大。研究指出,2015年,中国在SCI收录OA期刊支付APC(论文处理费)金额名列第一。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主任江晓原说,一些影响力低、不严肃的期刊商业味过重,而我国看重国外期刊发表的论文,可谓“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朋友,你这问题问的,不放心又能怎么样?生病了不看医生,是不是就等于在家里等死呢?
食物还有很多造假呐,假大米,假鸡蛋,假面粉,假馒头,造假的人没有他们做不到,只有咱们想不到,但是民以食为天,假的东西太多就不吃饭了吗?那不也是等死啊。
在中国,哪里最繁忙,医院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到哪里都是人。有人就有人生病,就要看医生,就要设立医院,国家现在对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力度,其中就鼓励大学生到乡村设立卫生室,方便老百姓看病就医。
我们不能因为这524名医生论文的造假否定中国成千上万的医疗工作者为人民服务的辛苦和成果。更有很多科研人员一辈子都奉献在医学上,值得我们尊敬。
很多媒体放大政府的不足,医院的不足,致使很多老百姓不相信政府,不相信医生,稍微有医生治病有些问题和纰漏,马上组织亲戚进行医闹,但是以后有病了还是要去看医生,何必呢,互相理解。
因为我有家人是在医院工作的,她们确实很辛苦,她们为病人付出的精力绝对不亚于病人家属。在她们眼里,任何生命都是平等的,都有尊严继续活下去。
之前有个病人家里实在没钱给孩子看肺炎,真的太穷了,她们医院就组织捐款。而这样的捐款更不是一次两次了,所以,你说你是拿钱去看病,他们应该尽职责,但希望每一份工作都能被尊重,谢谢。
另外,中国人死要面子也是个问题。
这次论文造假就有一些人死要脸皮,其实古代就有流浪的医生治病救人,为的不是名利,而是真正能帮病人解决身体的痛苦,而医学论文本身的价值很大,可以帮助很多年轻的医生学习,也可以为医学上做出贡献,可是有些人把投机取巧,造假的论文,大肆宣扬,看,我多牛逼,我能写出这样的论文著作,吧啦吧啦的,这样对他们在医院的升迁,评级等等都有好处。
这些没有良心的伪君子,活该被曝光!
是不是麻姐难得三关这么正?
其实吧,我一直三观都很正的呐,我可是嫉恶如仇的女侠。
愿世界和平,医生就是医生,病人就是病人,医生尽职做好本事治病救人,病人信任医生配合治疗。
就酱紫 。
来自中国的107篇论文涉假消息一出,引起舆论哗然,不少媒体纷纷将矛头指向论文作者。然而彼得·巴特勒在回应新京报记者时表示,我们知道不少作者将稿件托付第三方机构做语言编辑。尚不清楚稿件作者是否知晓这些机构假冒评议人的计划。我们已联系了每篇所撤论文的通讯作者本人。他认为,对同行评审及投稿过程做手脚的问题是全球性的。人们有发表文章的压力,这不仅是在中国,全球范围也如此。但在中国,有一定证据表明,提供所谓语言编辑服务的第三方机构在操纵评审流程上发挥了作用。彼得·巴特勒表示,科研诚信是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十分重视的事情,他们在过去两年也采取了重要的措施以解决相关问题。施普林格会继续竭尽所能,协助相关工作,维护各方利益。他同时强调,我们发现并调查的问题文章与这一时间段内所发表文章相比,所占比例极小。焦点2程序不正义是否属学术作假?北京一知名医院的一位医生曾在英国牛津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也多次在国外期刊发表论文。目前他也担任国际知名期刊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前沿微生物学》)的审评人。该医生对记者透露,医学的专业性非常强,一篇医学论文的价值如何评估和评议是靠同行评议来确定科研论文是否具有发表价值。如果没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一些科研期刊是会拒稿的。记者了解到,在投稿后,编辑先看论文是否符合杂志定位,再由第三方的专家进行评审。目前出现问题的论文是因作者在专家评审方面进行作假。上述医生表示, 在同行评议上作假的行为是没有学术道德的,审稿程序已经不正义了,因此可以认为是“学术作假”。根据施普林格公布的名单,此次撤稿风波涉及国内多个知名医院和医学院,如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第六人民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等。彼得·巴特勒说,我们撤销这些已发表论文,是因为在我们期刊发表论文所需的同行评审流程遭到蓄意破坏。同行评审流程是保障科研质量、诚信和可重复性的基石之一。如果我们发现作者在投稿或同行评审中做了手脚,我们就无法保证其文章内容的可靠性。
2015年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先后两次大规模撤回论文,第一次是3月底该集团旗下的BMC出版公司,撤回43篇学术文章。第二次8月18日,施普林格出版集团撤回旗下10本学术周刊上发表的64篇科研论文,涉事论文的作者绝大多数来自中国。两次共撤回论文数量为107篇。两年后的今天,施普林格出版集团的一本杂志Tumor Biology《肿瘤生物学》一次性撤稿107篇,从斯普林格提供的名单看,涉及的作者全部来自中国,不乏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名校,可谓成群结队。两个107篇显然是巧合,但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值得我们深思。
所有这些被撤销的来自中国论文中,医学论文占大多数。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是因为医学,或中国的医学研究存在的问题最大,到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能清楚解释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这反映出我国当今学术评价方面的一个特殊矛盾,集中反映到医生这个群体。
这背后的基本逻辑是,医生晋升需要论文,不同级别的医院有不同的要求,普通医院需要国内期刊,比较大的医院需要核心期刊,一些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则要求必须是SCI收录。可以到到,哪些被撤稿的杂志,都是SCI收录的,作者基本都是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或三甲医院的医生。难道中文期刊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肯定不是,有人说问题更严重,只是因为很少有人去追究。
根子是在学术评价方法的粗暴简单,只考虑杂志影响因子,不考虑论文的具体内容,导致许多跨专业,跨领域的论文出现,因为只要是SCI,只要是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就符合晋升条件,根本不看论文具体内容,这岂不是怪事。一些脑子灵活的人,利用这个评价缺陷,花钱购买论文。有更灵活的人,通过研究杂志审稿过程,利用某些杂志审稿要求作者推荐审稿人的漏洞,大肆伪造假审稿人,自己审自己的文章,但审稿过程都有记录,积累多了,如果进行调查,就很容易被鉴别出来。
所有医生都被逼迫发表论文,不同级别的医院有不同的要求,要求中文杂志的因为没有被核查,只能算侥幸。而SCI杂志相对要求高许多,尤其是出现系统性事件,更容易被识别和暴露。
SCI杂志有档次高低的区分,低档次SCI杂志一般对学术不端的容忍度比较高,整个学术社会的关注度也比较低,即使有一些问题,大部分也不会追究。整个国际学术界存在的问题可能非常大,真正被暴露和识别的比例肯定比较小。如果在非常有名的杂志上,存在问题的文章往往会引起更多人关注,被要求调查和撤回的几率就会增大,最典型的就是日本小保方被撤稿论文。每年《自然》和《科学》这类级别的杂志都会有一些文章被撤稿,就是非常典型的案例。
科研评价体系的主要问题是三个,一是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没有发自内心爱护科学研究,二是过分看重量化指标,忽视主观或同行评价,三是对学术不端的容忍度太高。
中国的科研人员规模很大,但真正热爱科研,全身心投入科研的科研人员比例不高,许多科研人员都是用科研作为养家糊口的工作,没有真正的喜欢,被动科研的情况比较多。这方面尤其突出的是许多医院医生,本来他们真的职业是临床医生,做科研完全是为晋升职称,缺乏真正从事科研的内在动力,当然也缺乏从事科研的时间和平台条件,这样的情况下,出现一些打擦边球的论文,实在是一种必然的结果。我们可以注意到这样的现象,许多医生发表的论文都是基础研究,都纯粹是用动物模型,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问题相距甚远。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样的文章不需要太多条件,一个人都可以完成,许多临床研究则难以单兵作战。
量化评价指标对学术评价是非常重要的方法,但是量化评价并不能完全准确地评价学术质量,对少数高质量研究,量化甚至会出现笑话。因为真正特别创新的研究,往往只有少数人才能明白。只有哪些比较热门时髦的研究,才能容易获得比较好的量化评价。因此国际一般是把量化指标和主观指标结合起来使用,任何时候都不放弃同行评价的重要地位。同行评价虽然带有非常大的个人和主观因素,如果使用公平合理,能更准确地获得某个研究和某个学者在该学术领域的相对地位。
国际学术界对学术不端基本上都是零容忍,只要出现了学术不端问题,这个学者基本上失去在学术上的生命。但是在中国,这种情况非常少见,许多学者带病任职的情况非常普遍。导致这样问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长期不重视学术品行的学术文化,二是学术不端有普遍性和多发性问题,有罚不责众的情况。中国的学术发展速度非常快,学术论文数量和质量双双提高,但是中国的学术内涵的提高速度相对不够,这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我们对学术不端的态度过于温和。
注明本文来自孙学军科学网博客
7月27日,受到社会关注的《肿瘤生物学》集中撤稿事件的相关事实核查工作已完成,科技部、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公布调查处理结果。
调查显示,被撤稿的107篇论文共涉及作者521人,其中11人无过错,486人不同程度存在过错,其他尚待查实的24人将按程序先纳入科研诚信“观察名单”。对各责任人将视情节作出相应处理。
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科技部已暂停了21名涉事作者参加的20个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的立项程序,待责任确定后,对无过错作者的项目将恢复立项程序。自然科学基金会对将撤稿论文作为研究工作基础列入2017年度科学基金申请书中的51个项目采取了终止项目评审的措施。
工程院暂停了1名涉事作者的院士候选人资格。下一步,联合工作组将督促各涉事作者所在单位严格按照程序作出具体处理决定,并将处理决定在本单位网站公布,确保调查处理落实到位。
希望能够早日处理存在过错的人员。
据报道,近日,陕西省出台《关于深化职称制度的实施意见》,探索建立职称申报评审诚信档案和失信黑名单制度,对品德有问题的实行“零容忍”,对学术造假实行“一票否决制”,对通过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等违纪违规行为取得的职称,一律予以撤销。在今年早些时候,河北、宁夏等地已先后亮明了对学术造假“一票否决”的鲜明态度。
学术造假每次都能引发不小的舆论波澜,不过遗憾的是,舆论场中的愤懑也好,反思也罢,并没能显著反作用于现实社会情境。在第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上,时任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的一个问句道出了不少人的困惑:“学术不端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是,人人喊打的同时,老鼠还是很猖獗地活着,甚至还有人一边喊打,一边还做老鼠,为什么?”
为什么?在持久的社会讨论中,对该问题的剖析和探讨早已完成了从个体到集体、从品德到机制的观照。在帽子、票子、位子等现实利益面前,一些人自动弃守学术底线,违背科研诚信要求,不断拉低学术下限,简单粗暴者直接大篇幅剽窃抄袭;乔装伪饰者则“动点心思”伪造数据、实验造假。固然,没有市场就没有虚假学术寄生的土壤,没有浮躁的学术风气和失范的学术环境,也不太可能放任并造成学术污染的明流暗流涌动。论文独大的科研评价体系及相关机制问题确实值得关注并亟须改革,但也要避免归因体制问题的“万能主义”,惩罚的板子不能放过那些学术造假者。
对学术造假“零容忍”,首先就要让罔顾科学精神和学术规范的造假者有痛感。惩罚大棒对造假者“高举轻放”一直以来广遭诟病。剽窃丑闻已出,但至多也就是通报批评,点到为止,这在客观上纵容了一些人继续铤而走险、顶风作案。而作假的单位,出于各种利益考虑,也多是沿袭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惯性处理方法,甚至出现对举报者进行劝阻的“怪事”,“捂盖子”“护犊子”之下,公平公正透明成为奢侈品。要想实现不敢造假、不能造假、不想造假的目标,更是道阻且长。
也因此,此次陕西等地出台对学术造假“一票否决制”,被寄予真查真罚的期待,希望通过毫不手软的惩处,让学术领域的“乱伸手”有所顾忌,打破学术圈各种各样的“潜规则”。也唯有唤醒置身其中者的敏感神经,才能让事情从根本上有所改观。其实,“零容忍”“一票否决”“黑名单”等并不是什么新鲜经验,在过往的讨论中早有充分的论述,但听到和做到中间差了不只一个“走心”的距离。如何围绕“一票否决”构建相关的配套制度和办法,如何规范从监督到处理的操作及流程等,“落地”的制度和成效是对相关治理者的一个考验。
今年4月,107篇中国医学论文被《肿瘤生物学》期刊一次性撤回,引起舆论一片哗然。全社会痛心之下,形成了抵制学术不端、捍卫科学生命的行动共识,科技部明确表态会进一步提出“改革的硬招实招”“从根本上铲除论文造假的土壤”。同反腐败一样,反学术造假也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同样需要拿出反腐败的决心与信心、行动力与执行力。
反腐也不见得很积极。
根据报道,近日施谱格林出版社发布声明,撤销《肿瘤生物学》所刊登的107篇中中国论文,因为这些作者编造了审稿人和同行评审意见。
根据了解本次斯普林格从期刊《肿瘤生物学》(TumorBiology)大规模撤稿,原因就是造假,更具体点说是同行评审造假。同行评审(PeerReview)这个概念搞科研的人应该比较熟悉,即一篇学术文章投稿之后,出版单位会让同一领域的其他专家学者来进行评审,以决定稿件是否能被录用刊出。这种做法的目的是确保作者的著作水平符合一般学术与该学科领域的标准,可以称的上是现代科研大厦的“根基”。
所谓同行评审造假,就是论文作者写上了评审人的真实姓名,但虚构了评审人的电子邮箱,编辑把论文发到虚假的邮箱地址,从而收到“百分百认可”的同行评审,以致于让不合格的论文得以发表。斯普林格这次发现,旗下的《肿瘤生物学》从2012年到2016年,有107篇来自中国机构的论文属于这种情况,因此决定撤稿。
普林格细胞生物学及生物化学编辑总监彼得·巴特勒在回应果壳网时,明确表示,“由作者建议同行评审人也是许多期刊认可的做法。”
近日世界最大学术出版机构之一的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社发表撤稿声明,旗下期刊《肿瘤生物学(Tumor Biology)》宣布撤回107篇发表于2012年至2015年的论文,原因是同行评议造假。107篇论文全部和中国研究机构有关,还创下了正规学术期刊单次撤稿数量之最。
524名医生论文造假被撤稿,其中不乏著名医师傅,那么把命交给他们放心吗?肯定是不放心,但是如果是真的整体都是这样的话也只能先感慨下了,因为在中国,假鸡蛋,假盐甚至山寨饮料等都是非常常见的现象,那么我们也唯有深叹一口气了。
现在医院可谓是越建越多,但是真正专业的,能让大家满意又有几家呢?随便挂个牌子就说自己是主任,是专家了,但是实际上呢水平多少自己心里最清楚。现在我们都说看病难,为啥?因为交钱要等,排号要等,甚至是拿结果也要等,所以我们都在一个等待中度过的,而见到医生也都是基本上几句话就完了,甚至有些医生可以看出结果,却偏偏要让你做这个检查做那个检查,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拿到提出,才能拿到高工资。
现在我们生病了唯一相信的也就是医院了,如果医院里都能爆出这么多不专业的人来,无疑是往我们这些看病难的人心窝子上又捅了一刀,还能好好看病吗?我们是不是要自学来保命呢?但是这种想法是有点过激的,但是还很希望有更多专业的人员加入到医生这个行业。
一般由时间(指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指事件发生的地方)、人物(指事件的中心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构成。 第一,要交代明白。无论记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一般都要交代明白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否则文章就不完整。第二,线索清楚。虽然观察的角度、记述的方式可以不同,但每一篇文章都应当有一条关联材料、统贯全篇的中心线索,否则文章就会松散。
近日,著名出版商施普林格(Springer)史无前例地决定撤稿《肿瘤生物学》杂志的107篇造假论文,这些论文发表于2012年到2016年之间,全部来自中国学者之手。
4月23日,网易新闻找到了被曝光的107篇造假论文,并将全部524名涉嫌造假的中国医生姓名、论文、供职机构以及所在科室公之于众。
从目前已公布的信息可知,这107篇被退回的中国医学论文,涉嫌的造假手段相当恶劣。他们利用杂志评审制度的漏洞,向《肿瘤生物学》的编辑推荐了肿瘤领域的著名专家作为自己论文的审核人,即同行评审;然后伪造了这些评审的邮件地址,最后假冒专家表扬并通过了自己的论文。
这将是迄今为止最完整的论文造假中文名单,里面包含了协和医学院、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名校身影。
网友评论:临床大夫哪有时间写论文,典型的逼良为娼!
网友评论:医学院教授和临床大夫的确应该区别对待。就像你不能用计算机教授的标准要求写代码的工程师。
网友评论:首先,这种东西国内外都有。其次,临床医生必须有论文才能升职,这种政策本来就不合理。被捅出来的绝对只是冰山一角
网友评论:别特码扯什么医院评职称要论文,学术不造假不是要你命,更不是断你活路,为评职称就敢学术造假,保不住底线,这种人面对病人,面对误诊,面对医疗事故就该伪造病历!因为底线没有了,没什么可狡辩的。
网友评论:名医,专家这种东西,不就是靠着这些堆出来的,兢兢业业工作的很多医生却没得到相应的荣誉
网友评论:一两个人造假是品德问题,大多数人造假,那是体制问题。
网友评论:在外行人看来撤稿是一件特丢人显眼的事儿,其实不一定。撤稿原因很多,学术不端只是其中之一。我觉得中国科协做得很对,这不是包庇中国医生,这是加强沟通的途径。因为可能有些医生是完全依靠枪手公司投稿,属于学术不端。但更有可能是其研究是真实的,但中国人英文较差,需要英文润色,改为比较地道的英文。这时候润色公司会帮助代投,会收取费用。代投时动起了歪脑筋,伪造了同行评议意见。 这都是枪手公司的常见手法。同行评议里有推荐审稿人的选项,审稿人是真的,邮箱是假的。利用假邮箱发回假的评议意见。而杂志社应该想到规则的漏洞,中国科协与其交涉,希望其整改和加强沟通,这种做法是非常正确的。现在中国与世界的交流越来越多,一定要了解游戏规则,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如果有人因为这事儿就否定医学科研,就鼓吹临床医生只能看病,不能做科研,那就以偏概全了。临床的发展无一不是得益于医学科研。现在是如何搞好临床科研的问题,包括如何正确投稿的问题,而不是否定临床科研的问题。
2015年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先后两次大规模撤回论文,第一次是3月底该集团旗下的BMC出版公司,撤回43篇学术文章。第二次8月18日,施普林格出版集团撤回旗下10本学术周刊上发表的64篇科研论文,涉事论文的作者绝大多数来自中国。两次共撤回论文数量为107篇。两年后的今天,施普林格出版集团的一本杂志Tumor Biology《肿瘤生物学》一次性撤稿107篇,从斯普林格提供的名单看,涉及的作者全部来自中国,不乏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名校,可谓成群结队。两个107篇显然是巧合,但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值得我们深思。
所有这些被撤销的来自中国论文中,医学论文占大多数。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是因为医学,或中国的医学研究存在的问题最大,到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能清楚解释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这反映出我国当今学术评价方面的一个特殊矛盾,集中反映到医生这个群体。
这背后的基本逻辑是,医生晋升需要论文,不同级别的医院有不同的要求,普通医院需要国内期刊,比较大的医院需要核心期刊,一些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则要求必须是SCI收录。可以到到,哪些被撤稿的杂志,都是SCI收录的,作者基本都是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或三甲医院的医生。难道中文期刊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肯定不是,有人说问题更严重,只是因为很少有人去追究。
根子是在学术评价方法的粗暴简单,只考虑杂志影响因子,不考虑论文的具体内容,导致许多跨专业,跨领域的论文出现,因为只要是SCI,只要是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就符合晋升条件,根本不看论文具体内容,这岂不是怪事。一些脑子灵活的人,利用这个评价缺陷,花钱购买论文。有更灵活的人,通过研究杂志审稿过程,利用某些杂志审稿要求作者推荐审稿人的漏洞,大肆伪造假审稿人,自己审自己的文章,但审稿过程都有记录,积累多了,如果进行调查,就很容易被鉴别出来。
所有医生都被逼迫发表论文,不同级别的医院有不同的要求,要求中文杂志的因为没有被核查,只能算侥幸。而SCI杂志相对要求高许多,尤其是出现系统性事件,更容易被识别和暴露。
SCI杂志有档次高低的区分,低档次SCI杂志一般对学术不端的容忍度比较高,整个学术社会的关注度也比较低,即使有一些问题,大部分也不会追究。整个国际学术界存在的问题可能非常大,真正被暴露和识别的比例肯定比较小。如果在非常有名的杂志上,存在问题的文章往往会引起更多人关注,被要求调查和撤回的几率就会增大,最典型的就是日本小保方被撤稿论文。每年《自然》和《科学》这类级别的杂志都会有一些文章被撤稿,就是非常典型的案例。
科研评价体系的主要问题是三个,一是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没有发自内心爱护科学研究,二是过分看重量化指标,忽视主观或同行评价,三是对学术不端的容忍度太高。
中国的科研人员规模很大,但真正热爱科研,全身心投入科研的科研人员比例不高,许多科研人员都是用科研作为养家糊口的工作,没有真正的喜欢,被动科研的情况比较多。这方面尤其突出的是许多医院医生,本来他们真的职业是临床医生,做科研完全是为晋升职称,缺乏真正从事科研的内在动力,当然也缺乏从事科研的时间和平台条件,这样的情况下,出现一些打擦边球的论文,实在是一种必然的结果。我们可以注意到这样的现象,许多医生发表的论文都是基础研究,都纯粹是用动物模型,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问题相距甚远。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样的文章不需要太多条件,一个人都可以完成,许多临床研究则难以单兵作战。
量化评价指标对学术评价是非常重要的方法,但是量化评价并不能完全准确地评价学术质量,对少数高质量研究,量化甚至会出现笑话。因为真正特别创新的研究,往往只有少数人才能明白。只有哪些比较热门时髦的研究,才能容易获得比较好的量化评价。因此国际一般是把量化指标和主观指标结合起来使用,任何时候都不放弃同行评价的重要地位。同行评价虽然带有非常大的个人和主观因素,如果使用公平合理,能更准确地获得某个研究和某个学者在该学术领域的相对地位。
国际学术界对学术不端基本上都是零容忍,只要出现了学术不端问题,这个学者基本上失去在学术上的生命。但是在中国,这种情况非常少见,许多学者带病任职的情况非常普遍。导致这样问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长期不重视学术品行的学术文化,二是学术不端有普遍性和多发性问题,有罚不责众的情况。中国的学术发展速度非常快,学术论文数量和质量双双提高,但是中国的学术内涵的提高速度相对不够,这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我们对学术不端的态度过于温和。
注明本文来自孙学军科学网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