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不端,被查出来后,对本人影响是很大的!涉嫌弄虚作假,对本人声誉和前途有很大负面影响!
如果大学的毕业论文写不好,那可能在你的毕业报告上面学校给你的评价不会很好,而且如果你以后进了一家非常好的企业,他们也有可能因为你的毕业论文不好而选择不录用你。
学术不端行为败坏科学界的声誉,阻碍科学进步。学术的意义是求真,探求真理本来应该是每个学者的崇高职责,诚实也应该是治学的最基本的态度。人类的活动很难找出还有哪一种像学术这样强调真实,学者也因之受到公众的敬仰,甚至被视为社会的良心。如果科学界的声誉由于学术不端行为的频发而受到严重损害,败坏了科学研究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那么必然会阻碍科学的进步,因为做科学研究是需要全社会的支持的,需要有科研资金的提供,需要有一个比较好的科研环境的。没有了这些因素,科学就很难发展。学术不端行为也直接损害了公共利益。科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都在使用国家资金,学术造假就是在浪费纳税人的钱。有的学术造假是和经济腐败相勾结的,是为了推销假药、假产品的,那么就是在消费者的钱,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学术不端行为违反学术规范,在科研资源、学术地位方面造成不正当竞争。如果靠剽窃、捏造数据、捏造学术履历就能制造出学术成果、获得学术声誉、占据比较高的学术地位,那么脚踏实地认认真真搞科研的人,是竞争不过造假者的。而且学术造假还对同行造成了误导。如果有人相信了虚假的学术成果,试图在其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研究,必然是浪费了时间、资金和精力,甚至影响到学位的获得和职务的升迁。受造假者最直接危害的往往是同一实验室、同一研究领域的人。因此,人人都有权利维护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维护学术规范、学术道德也是在保护自己的利益。中科协完善科技人员诚信档案 防范学术不端中新社北京五月二十六日电(记者孙自法)被誉为“科技工作者之家”的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呼吁建立和完善科技工作者诚信档案,对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和从事相关管理的人员、机构进行信用监督,以强化科研道德建设、防范学术不端行为。二十六日闭幕的中国科协“七大”通过《关于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新贡献的若干意见》,并在这份用较多笔墨关注科技道德与学风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出上述呼吁。中国科协强调,科技工作者要自觉抵制相互吹捧、沽名钓誉等学术不端行为,同弄虚作假、剽窃抄袭等不良现象作斗争。在申报、推荐、评审、鉴定、答辩、评奖等科技活动中,要淡薄“官本位”观念和“明星”效应,充分尊重学术领域不同意见。要把学术自律和社会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维护学术尊严和科技工作者职业道德。科研单位和科技团体要制定科学道德公约,规范、鼓励学术批评,端正学风研风。加强学术道德委员会建设,制定惩戒处罚制度,促进学风建设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改进和完善学术交流制度,健全同行认可机制,帮助中青年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科技人员应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在各项科研活动中体现国家意志,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利益,保守国家科技秘密,维护科技安全,牢固树立纳税人意识,确保科技活动有利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时,科技人员还要保护好、应用好自己的知识产权,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周济在座谈会上指出,学术失范、学风不正现象仍然存在,学术不端行为仍有发生,在有些方面还比较严重,损害了学术形象,败坏了学术风气,阻碍了学术进步,给科学和教育事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对此,严肃查处,决不能任其滋长蔓延。“无论涉及什么人、什么事,都要态度坚决、一查到底,做到不护短、不姑息、不手软。”他说。周济要求,要着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相结合的惩治和预防工作体系。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净化学术风气,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必须标本兼治,惩防并举,多管齐下,综合治理,自律与他律相统一,内部治理与社会监督相结合。一是加强教育引导,提高道德自律水平,发挥道德力量,使之不愿违背学术道德;二是加强制度约束,规范学术管理,发挥制度力量,使之不能违背学术道德;三是加强社会监督,形成良好社会氛围,发挥社会力量,使之不敢违背学术道德。 座谈会上浙江大学校长杨卫详细陈述了该校发生的贺海波论文剽窃事件事件始末及处理情况。据杨卫介绍,2008年10月16日,浙江大学药学院收到反映药学院副教授贺海波学术不端的邮件。收到该邮件后,在院、校两个层面相继组成了调查组,当天即着手调查此事。2008年10月23日,在学校着手调查贺海波学术不端行为一周后,“新语丝”网站披露了其一稿多投行为。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春节后,事件引起了众多媒体和社会各方面广泛关注,成为社会舆论的一个热点。贺海波2006年6月博士毕业后进浙江大学药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合作导师为李连达院士。李连达是该校聘任的药学院院长。在整个“贺海波论文事件”处理过程中,学校共核查了贺海波及其所在研究室相关人员涉嫌学术道德问题的论文20篇,其中贺海波涉及论文9篇。除作为合作作者的1篇论文外,贺海波作为第一作者的8篇论文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剽窃、抄袭原博士导师实验数据,以及一稿两投、部分图表数据张冠李戴、重复发表、擅署他人名字、擅自标注基金资助、捏造知名专家帮助修改英语等严重学术不端行为。有鉴其问题确凿,本人供认不讳,学校当即作出了处分:2005年11月决定撤销其副教授职务和任职资格,解除聘用合同。由于贺的行为在中国外范围内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学校决定将其开除出教师队伍。贺海波8篇有学术造假内容的论文的通讯作者均署为我校中药药理研究室主任吴XX副教授。根据至今近4个月的调查,没有证据指向吴直接参与了上述论文的写作和最初投稿;但他在贺海波的部分问题论文录用或刊出后,作为通讯作者将其用于申报项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本人也存在重复发表学术论文等问题;此外,中药药理研究室的学风监管失范,作为研究室主任严重管理失职。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作出决定:撤销吴担任的中药研究所所长助理及中药药理研究室主任职务,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并解除其聘用合同。根据所有相关人员的陈述、笔迹鉴定和掌握的其它材料来看,涉及贺海波8篇有学术造假内容的论文中李连达院士的署名,是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贺海波擅署的,没有证据说明李连达参与了论文造假、剽窃和抄袭等。李连达院士作为院长、学术带头人和合作导师,对贺海波事件负有疏于管理、教育不力、监管督察不严的责任。现院长任期届满,学校将不再续聘。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分析说,当今中国的“学术失范”之风屡禁不止的现象,首先是学者对自己的“公共知识分子”身份的自我认知不足,忘却了“公共知识分子”代表的是公共利益,坚守的是民族文化和人类文明中的普适性价值理想。除此之外,媒体本身对“学术研究”的报道也为其罩上了许多不切实际的“光环”,使“学术研究”带上了人为的“神秘感”,而缺少应有学术精神和严谨性。媒体的这种“广告式”的学术报道,往往连研究领域稍有不同的专家都难以理解,并常常对公众产生误导,但它却为学术机构和个人赢得一些实际的利益。这种做法的一个“隐动力”源自多年来风行的,严重背离学术精神的学术评价、评估和评审体系,其危害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北大校长周其凤说,学术活动中道德失准、行为失范的问题时有发生。一些学者违背学术研究目的,或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或媚于世俗,热衷炒作;更有甚者,丧失学术道德,以抄袭剽窃为手段换取一时之名利。这些行为和现象虽属个别,但若不加以制约,将严重污染学术环境,影响学术声誉,阻碍学术进步,进而影响整个学术群体的创新和发展。周其凤指出,在学术道德规范建设上坚持四原则:一、建设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和谐统一的学术氛围,二、建设制度规范与自我约束有机结合的控制机制,三、建设事先预防和事后处理互为补充的教育手段,对于学术失范事件,根据严重程度给予不同形式的惩处。同时,着重致力于学术失范的预防机制建设,避免潜在的学术失范现象的发生,四、建设表现形式与实质内容并重的成果评价体系。在计算机时代,运用剪切和粘贴太容易不过了,当科学家抛开钻研精神,转而用剪剪贴贴来剽窃科学成果时,不禁令人大失所望。《科学》杂志刊登一个研究组在报告中列出的“潜在剽窃者”名单,这些名单上的作者所著的科学论文与以前曾出版过的作品平均有相似。美发现中日科学家剽窃论文比例略升。该研究小组在《自然》杂志上报告,根据对美国联邦政府PubMed数据库样本的研究显示,约二百分之一的论文系抄袭。该小组利用一种计算机程序,来检测约9000个可疑的重复PubMed数据库资料。研究小组随后发出了163份问卷,分别给潜在剽窃者、被复制论文的原创者以及出版科学刊物的编辑,他们收到了144份答复。研究组指出,受访者的反应强烈而多样,93%的原创者对于被抄袭的情况表示不知道或赞同,潜在剽窃者的答复则更加多样化:28%的人否认抄袭,35%承认错误并表示后悔,22%声称是共同作者,只是未参与撰写手稿,其他人则声称他们不知道别的研究。一个重复别人论文的作者在问卷中表示,“这像是个笑话,一场糟糕的比赛,或者朋友之间糊里糊涂地打赌。10年前发生了这件事情,我深感遗憾。”研究组发现,这位深表遗憾的“开玩笑者”还有8篇论文与别人重复,并且他身为所在国家的某个伦理委员会负责人。研究表明,复制的论文来自全世界各地,其中包括哈佛大学的一篇文章在内。然而,中国和日本的比例略有上升,一些研究者反映有些国家论文剽窃标准过于宽松。最令人震惊的是医学领域的论文剽窃,这可能会影响到医生的诊断和病人的治疗。另外,约42%的重复论文还包括篡改数据、计算或图像。医生根据数据决定治疗方案,科学家根据实验结果做研究决策,因此在剽窃研究中捏造数据非常令人担忧。令人关注的最严重的抄袭是自我剽窃,即研究人员在不同刊物上一次又一次重复自己的论文和旧数据。该研究小组发现自我剽窃案件比剽窃他人案件多8倍。小组研究员加纳表示,科学家也是人,许多院校提出的“要么出版论文要么走人”的要求在绝望的情况下重复发表自己的文章。《自然》杂志发表的一项调查表明,每年约有3%的研究人员被发现有科学上的不端行为,主要是伪造数据及剽窃。在过去十年中,震撼科学界的案例有干细胞研究人员黄禹锡伪造数据,贝尔实验室的天才杰恩·亨德里克·舍恩(JanHendrikSchn)伪造实验结果等。当然,以上的种种行为只占所有科研成果的极少数。研究组工作人员加纳表示,“虽然我们公布的(重复论文)数目看起来像是很多,但是你必须记住有180万论文和PubMed数据库的95%以上的研究都是高品质的精心努力的成果。”加纳说,“我们只是希望,高标准的科学精神无处不在。”(肖荷露)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根治学术不端行为不能完全依靠行为发现后的严重处罚,学者自觉践行学术规范才是治本之策。但是,在这种自觉意识还很弱小的时候,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罚就显得极为重要。专门的学术规范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要防止因为不了解学术规范而产生的不端行为。当然,除了学术规范的传授,教师自身在学术方面的严谨作风对学生有更好的示范作用。
会延迟答辩,直到你改到合格为止!
一是论文目录的检测一般来说,论文目录是由Word文档工具在写作过程中自动生成的。论文检测系统一般可以识别论文目录,并根据目录或章节对其进行监控检测。但是,如果目录是自己手动生成或修改生成的,系统有可能无法识别,因此系统会将目录内容与正文内容和数据库内容进行比较,这将影响论文的重复率。二是引用的部分内容检测对他人论文中的内容借鉴要用引用符号标明。一般来说,如果是借鉴别人论文的内容,一定要做引用标记,那样才能避免重复,引用的部分也不会被标记为红色字体的重复内容。要是是标明引用符合的格式有错误,或者引用文件的内容,超过检测软件规定的引用范围,则会提示引用过度或直接标识为剽窃,系统会用红色字体标明论文内容。三是参考文献的检测参考文献编写需要标明:时间、作者姓名和内容等,参考文献序号对应的内容是论文中用引用符号标记的内容,系统会自动识别,通常不认为内容是重复的,但会用绿色字体标记,这表明内容没有参与查重的检测,但如果格式不正确,内容可能会显示红色标记,表明它参与了检测。这将严重影响整篇论文的重复率比列。其实论文的格式排版,就像是人的衣服,衣服穿得不整洁,整个人看起来就显得不精神;同样,论文的排版格式不整齐,就体现出作者自身的对学术研究态度不够端正。尽管论文排版是一件小事,但事情越小,就越容易出错,在这里提醒下各位同学,如果不想到最后论文查重关键环节,被小细节耽搁,排版问题要及早重视。
这个论文的格式,其实很重要,不光是内容还有他的格式,这些都是最基本的,所以应该注意这些细节一定是不能出纰漏的。
论文格式排版会影响论文查重。论文格式排版会影响:1、对论文查重报告总字数的影响Word排版很可能影响论文查重报告的总字数,因为如果排版正确,系统将自动识别目录,参考文献等将自动排除在文本检测之外,从而影响知网查重报告的总字数。 2、对论文查重引用的影响。Word文档排版是正确的,引用写规范的情况,那么参考内容就可以根据引用来识别,并且可以检测到文章的引用率。3、对论文查重章节查重结果的影响Word排版规范,目录是自动生成的目录,系统会根据目录的规格划分为各章进行检测,这样就可以得到每一章的重复信息,这更有利于我们对报告进行分析。更加内容让我们去了解论文。4、对知网查重总结果的影响Word排版是不规范的,那么目录、参考资料等都有可能被检查为文本,从而标记为红色,这样总文本的重复率就会增加。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参考文献的格式不标准,而引用的格式是以插入的形式输入的。
毕业生通常在论文完成后提前进行论文查重,但查重结果发现参考文献也是红色的,参考文献是否也计入最终检测结果中?这涉及到论文格式的布局。我相信,除了不断修改论文外,教师对论文格式的要求更严格,必须完全符合学校要求的检测格式。保证不能出点差错。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到论文格式排版的重要性。下面给你介绍一下排版会影响什么问题。1、对论文查重报告总字数的影响Word排版很可能影响论文查重报告的总字数,因为如果排版正确,系统将自动识别目录,参考文献等将自动排除在文本检测之外,从而影响知网查重报告的总字数。2、对论文查重引用的影响。Word文档排版是正确的,引用写规范的情况,那么参考内容就可以根据引用来识别,并且可以检测到文章的引用率。3、对论文查重章节查重结果的影响Word排版规范,目录是自动生成的目录,系统会根据目录的规格划分为各章进行检测,这样就可以得到每一章的重复信息,这更有利于我们对报告进行分析。更加内容让我们去了解论文。4、对知网查重总结果的影响Word排版是不规范的,那么目录、参考资料等都有可能被检查为文本,从而标记为红色,这样总文本的重复率就会增加。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参考文献的格式不标准,而引用的格式是以插入的形式输入的。许多学生将添加脚注、尾注、上标、订阅、注释等。其目的是更有利于导师的审阅和盲审,但不利于知网检测,因为知网查重系统还不完善,只能识别Word论文的简单布局格式。事实上,目录是自动生成的,然后是主体,最后是引用。值得指出的是,引用直接跟随正文,并且不需要太多的模式格式,这些复杂的引用格式可能导致知网查重的不准确结果。因此,当在知网查重时,Word文件的排版应该尽可能简洁。作者:Paperfree
即将面临毕业的学生,一定有听导师说过要注意排版的论文格式,文章内容要新颖别致,切合题意,这样通过论文查重就比较容易了,务必按照学校要求的格式进行,毕竟论文格式对论文查重有影响。一、对论文查重报告总字数的影响Word排版很有可能会影响知网查重报告的总字数,因为排版正确的话,知网系统会自动识别目录、参考文献等被自动剔除不计入正文检测,从而对知网查重报告的总字数造成影响。二、对论文查重引用率的影响Word排版正确,参考文献书写规范,那么知网系统就能根据参考文献对引用内容进行识别,从而对文章的引用进行检测。三、对论文查重章节查重结果的影响Word论文排版规范,目录是自动生成目录的,系统会按照规范的目录进行分章节的检测,这样各个章节重复的信息就可以得出,这样对我们的分析报告就更有好处了。更一目了然。四、对知网查重总结果的影响word排版不规范,那么目录、参考文献等都有可能被当做正文检测,从而被标红,这样总的文字复制比例就会上升。造成这类后果的原因主要有:①参考文献识别格式不规范;②参考资料以插入方式录入。
基本学校对论文的格式都是有着具体要求的。我们需要按照学校的规定进行调整。确保我们的论文在查重时不会因为格式问题而造成不通过的情况发生。学校的查重系统会根据学生提交的论文格式,对论文章节目录进行切分。然后自动检测。系统检测时,只有格式正确的论文才能识别检测,否则会影响重复率。因此,我们在写作中,一定要保证论文格式和引用格式的规范。严格按照学校要求走。可以直接识别Word格式,在论文检测系统检测论文之前,必须对PDF或其他文件格式的文章进行转换。在学校的查重系统中,PDF或者其他文件格式的转换会有一些偏差,如果学校没有对这方面有具体的规定。我们尽量的使用WORD文档来进行查重。
知网论文查重的格式会影响到检测结果吗?内容格式对检测的影响最大。若是工作内容写的出色,有自己的观点、有创新,想要发展顺利的通过进行检测学生就不会太难。然而许多学生忽视了格式对检测成绩的影响,知网查重格式有什么要求呢?若是我们大家对这方面不了解,一定可以不要因为错过下面的介绍。 论文写作格式很重要,正确的格式也是毕业论文查重的一个重要标准。但是我们很多人在进行研究论文写作的时候,对格式关注程度并不是很高。如果你忽视了论文毕业形式的重要性,那肯定会影响你的毕业。在详细举行检测的时候,一旦论文格式不正确,检测结果也会受到影响。知网检测的时间,也和论文格式有关系,因为格式不同必然会影响的检测分段情况,从而影响检测时间。 在使用知网检测的时候,学校会有明确的要求,按照学校的论文格式要求进行排版并检测,这是十分重要的一点。不过由于我们每一个学校的要求自己不同,尤其是在检测格式上,有些学校甚至要求封面格式也进行分析检测,有些则不要求进行查重。详细阅读学校的要求,这样检测结果才更加准确,对论文重复率的后期修改也有借鉴意义。就算学校要求不是很严格,对参考文献格式也要给予重视,很多学生进行知网检测结果不准确,甚至参考文献重复率较高,这就是因为格式不正确,所以一定要对格式给予重视,合理的进行格式的调整,严格按照国家的参考文献标准进行调整。
是会造成一定影响的 不管竖早我们的论文查重部分是怎样编辑内容的,那么要保证在格式方面要达到学校的要求。比如在用检测系统进行绝纤粗查重时,目录部分能不进行提交,注意的是文字的主体部分一定要提交,并且要确保满足学校要求的格式,这样在后续的使用中问题就不会太大。我们要并镇明白目前查重几乎都是在知网中进行的,所以一定要特别注意。
学术不端行为是指捏造、篡改、剽窃、伪造、 变造事实和工作经历,把正确的事情扭曲化,把真实的事实变成造谣。
标准是抄袭或者剽窃达到了某种程度,每个地方的标准不一样,比如某个学校要求毕业论文的重复率不能高于30%。
许多作者撰写的学术论文摘要并不规范,主要存在信息简单重复,要素残缺,内容陈旧,含义模糊,语言逻辑性差,叙述客观性不强,甚至与中心思想混为一谈问题。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是作者态度不端正。有些作者认为,只要研究搞好,论文写作质量高就行,再写摘要纯属多此一举。也有作者认为,这是理论工作者给实际工作者找麻烦。其实,这是作者对摘要的作用不理解所致。有了规范的论文摘要,可以给读者快速、准确地了解论文提供了方便,有助于论文推广。
二是作者认识不到位。对学术论文来说,摘要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有的作者敷衍了事,随便把文中的某段,或把文中的几个句子写在前面就权作摘要,没有花费精力,沉下心去,高度浓缩和概括全文,更没有反复推敲语言,致使摘要信息不完整、不准确、逻辑顺序混乱,语言不确切等问题频频出现。
三是作者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低。有的作者也想写出好的摘要,但自己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不强,不能准确、简洁地概括和归纳出全文内容的精华或核心。语言表述啰唆、缺乏准确性,给人以堆砌、空泛、笼统之感,不能完整地传递全文的主要信息。
中国多所高校相继卷入学术造假事件。
从造假事件的披露来源地学术打假网站来看,中国存在类似事件的高校绝不仅仅只有这些,关于学术不端、学术腐败、项目造假、论文抄袭等的举报和揭露不胜枚举。
仅2009年中国学术不端的典型案例就有:
2009年3月
●浙江大学贺海波论文造假,被撤销副教授职务和任职资格。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李连达负有监管不力的责任,不再续聘。
●云南中医学院院长李庆生被指论文抄袭、一稿多投。
李庆生主动申请对自己的相关论文进行鉴定,结果为“过度引用不当”。
●浙江大学副教授贺海波被爆剽窃论文。
浙大共核查了贺海波及其所在研究室相关人员涉嫌学术道德问题的论文20篇,其中贺海波涉及论文9篇。
事发后,贺海波被撤销副教授职务和任职资格。
浙大将其开除出教师队伍。
2009年4月
●海南大学年仅38岁的大学教授、博导、学科带头人王凤阳,刚被任命为海南大学农学院副院长,就被卷入“学术造假”的漩涡。
2009年5月
●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某篇硕士学位论文,与南京财经大学2006年一篇硕士学位论文惊人相似,两篇论文整体框架完全一样,除了把地点“江苏”两字替换成“山东”,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事件”。
2009年6月
●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在核心期刊发表的《何谓“理论”?》一文被爆涉嫌抄袭。
随后辽宁大学校方表示,该论文第一署名人陆杰荣对此事并不知情,第二署名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外国哲学专业2006级在读博士生杨伦承认是自己抄袭,然后才拿给之前的老师陆杰荣署名。
2009年8月
●武汉理工大学64岁的武汉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2009年院士候选人周祖德及其学生谢鸣一篇抄袭论文收录在“第二届全国智能制造学术会议”第一版论文集中,后被查出抄袭后,会议又推出“正式版”,删除了该文。
●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志伟被赖文教授和吴丽丽副教授联名举报其博士学位论文抄袭。
其博士学位论文竟然在没有标明引用的情况下,将早一年毕业的敖海清博士的学位论文原文大段大段、甚至一连数页粘贴过来,直接把这些论述、分析和数据作为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内容,雷同文字数高达40%以上。
如果说学术不端被查出来的话,影响会比较大的,因此的话你要锻炼好你的学习态度。
学术不端被查出来后影响大吗?影响当然大了,因为学术不正,说明你人品不好。
当然是有非常大的影响 如果学术不端的话 不仅是上升到个人的问题 而且上升到你的品性问题 可能会被学校进行开除 所以一定要端正学习态度 这样才会有很大的发展
第一,科研不端/不当行为造成了学术资源和学术生命的极大浪费。学术不端意味着社会资源配置的扭曲和低效。为了争夺国家有限的学术资源,一些人受利益驱动,弄虚作假,取国家科研经费。有的学者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优先为自己安排科研经费和科研项目。有些早有定论并已有成果的科研问题,却还在反复立项研究、发表论文、申报成果。或是改头换面,向不同的部门申请立项。由于低水平重复,缺乏原创性研究,造成我国学术资源的极大浪费,致使学术研究的产出率低下。学术不端产生的结果必定是学术垃圾和学术泡沫。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知识进步方面的投入还远远不足,但学术不端行为却使这宝贵的社会资源白白浪费了。学术不端不仅是对社会有限资源的浪费,也是对学者学术生命的浪费,更何况有些人根本不去追求学术创新,而一味弄虚作假,剽窃抄袭,心甘情愿地浪费学术生命和学术资源,对国家、社会及其个人贻害无穷。第二,科研不端/不当行为破坏正常的学术秩序,扼杀创新活力。创新是学术的生命,没有创新就没有真正的学术,学术不端则直接伤害学术自身的创新和发展。那些视学术为牟取科研经费和晋升职称的手段,通过粗制滥造、假冒伪劣、抄袭剽窃等方式来制造学术“成果”,从而使学术异化和腐化的行为,必定对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产生毁灭性的影响。由于学术泡沫的“制造”成本远远低于学术精品的“生产”成本,使得学术不端的低风险、高收益可以严重腐蚀和瓦解学术队伍,消磨学术创新的动力。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一个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真理和价值问题是任何知识和学问的内在要求,学者不论在纯粹经验的注释诠解层面,还是在创造性的理论创新层面,都不能回避自己的价值判断、责任立场和道德关怀问题。中国古代学者所追求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则是判断知识分子责任和良知的行为标准。如果学者们热衷于学术不端行为而放弃学术创新,那将扼杀一个民族的创造性,摧残一个民族的自主创新能力,消解社会发展的动力。第三,科研不端/不当行为违背科学精神,贻误人才培养。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青少年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格关系到和谐社会风气的形成,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未来。对高等学校来讲,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其根本任务。能否受到良好的学术训练将影响学生的成长及成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所有教师的要求,教师学术道德素质高低、学术行为是否规范,是影响学生学术道德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如果自身学术道德素质不高、学术行为不轨,其“身教”将对学生造成严重的误导甚至摧残。学术共同体在具体履行教育职能的过程中出现不公正和不诚信现象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诚信品格的养成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第四,科研不端/不当行为损毁学术界和知识分子的社会公信力。学术是系统的、专门的学问,学术研究则是在已有的理论、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未知科学问题的某种程度的揭示和发展,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水准的重要尺度。在社会分工体系中,学术界的基本职能是传播、生产和创造新知识。正是基于此,学术界才被认为集中体现着整个社会的理性水平,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理性精神。在现实生活中,如果社会和公众对学术界和学者产生信任危机,那就意味着整个社会和民族将无法从学术界分享理性工作的成果,社会就会丧失理性公信力,人们便不再能获得对自身的理性理解,而变得盲目和无所适从。第五,科研不端/不当行为加剧社会腐败的蔓延。学术不端亵渎学术,败坏学风,其消极影响并不只限于学术范围之内。学术不端的病毒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扩散性与放大效应,会通过学术界向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迅速传播和蔓延,污染社会风气,助长社会的不道德行为。在人们的心目中,学术界是社会的净土、社会的良知,背负着捍卫正义、输出先进理念、引领社会风尚、改善社会风气的重任。因此,人们将净化社会风气的希望往往寄托于神圣的学术殿堂。“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应该是学者们的座右铭。然而,学术不端的泛滥会成为败坏社会风气的污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