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河池学院学报期刊点评

发布时间:

河池学院学报期刊点评

环境很好,老师也有很优秀的,关键看自己,我就是从大城市去到那在那生活了四年,生活上确实还有很多不习惯,但最后确实还有很多舍不得

漂向大河/评论/黄神彪/劳动者报/现实与寓言/评论/石一宁/文艺报/ 黄佩华的小说创作/评论/常弼宇/民族文学/ 文学的感悟与自觉/评论/容本镇/三月三/ 现实与寓言/评论/石一宁/广西日报/《当代》93广西作品研讨专辑/周昌义等/南方文坛/独秀,在林立的峰峦/评介/许树侠/党纪/1994年1期意蕴沉重文体潇洒/评论/刘永娟/民族文学研究/一部纯粹小说的出炉/创作谈/黄佩华/当代生活报/地主的爱情/评论/凡一平/当代生活报/家族,一台永恒的游戏机/评论/张颐武、师力斌/南方文坛/红河家族叙事与乡村现实主义/马相武/南方文坛/涉过红水走过《生生长流》/创作谈/黄佩华/文艺报/黄佩华:壮族小说给我很大安慰/访谈/陈大明/南宁日报/黄佩华:与红河对话/访谈/胡红一/南国早报/《生生长流》中农宝田的形象分析/评论/潇潇、李凡/湘潮/黄佩华,沉默中的激情飞越/访谈/黄土路/广西法制报/黄佩华的民间文化姿态论/评论/黄雪婷、韦德强/百色学院学报/此处真情别样浓/评论/崔志强/小说评论/2007年s1期一个家族与二十世纪的风云——评黄佩华的长篇小说《生生长流》/评论/西南农业大学学报/刘兰萍/温暖的现实主义 读黄佩华小说《公务员》/评论/文艺报/石一宁/论黄佩华小说的反现代性品格/评论/探索与争鸣/刘纪新/论壮族作家黄佩华的现代主义小说/评论/广西大学学报/刘纪新/从自然到社会――论黄佩华小说红水河三部曲/评论/民族文学研究/黄伟林/守候与寻找——评黄佩华新作《杀牛坪》/评论/文艺报/刘澎珊/期找寻即将遗落的生灵与风景——评黄佩华新作《杀牛坪》/评论/广西日报/刘澎珊/河流·家园·女性——论壮族作家黄佩华小说的生态意蕴/评论/广西社会科学/石群山/光华内敛 温润如玉——黄佩华《杀牛坪》悖论性叙事及叙事风格/评论/小说评论/周淑婷/黄佩华小说的文化内涵阐释/评论/广西教育学院学报/张淑云/黄佩华《杀牛坪》中天人合一思想解读/评论/作家/刘澎珊/寻找与守候——评黄佩华长篇小说《杀牛坪》/评论/作家/刘澎珊/桂西北叙事与红水河情结 ―― 黄佩华小说论/评论/河池学院学报/温存超/

去过一次,感觉还行吧。学习的事关键还是靠自己,大学就是这样,自己的时间很多,看你怎么用了。一定要趁还在学校里时多学习些各方面的知识,不局限于学校规定的。学校的环境不错,所在地宜州经济还有待发展。总之算可以吧

河池学院前身是创办于1951年的广西省宜山师范学校;

1952年 更名为广西宜山专区师范学校;

1958年2月,宜山专区改为柳州专区,校名也随之改为柳州专区宜山师范学校,同年秋,学校升格为师范专科学校,为柳州专区宜山师范专科学校;

1959年秋,师专迁往柳州,在原宜山师范旧址复办中师,为广西柳州专区宜山师范学校;

1965年,广西新建河池地区,学校更名为河池地区宜山师范学校。

1978年12月,在河池地区宜山师范学校基础上成立河池师范专科学校;

1994年2月,河池师范专科学校更名为河池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03年4月到7月间,经教育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 *** 批准,在河池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宜州民族师范学校合并基础上,建立河池学院。

2011年12月,河池学院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2003-2013年,学校教师承担科研项目603项,其中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4项,地厅级项目235项,院级项目256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336篇,其中全国中文核心期刊745篇,被SCI、EI、ISTP、CA收录124篇;出版专著、教材60部。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7项,省部级科研优秀成果奖7项。

截至2013年7月,学校有1个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桂西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资源研究基地)、2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文学创作人才培养基地、桂西北特色资源研究与开发实验室)、2个广西高校校地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桑蚕研究中心、桂西北地方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中心)。

《河池学院学报》为综合性学术刊物,是河池学院对外学术交流的主要载体。其前身是1981年创刊的《河池师专》,1982年改为《河池师专学报》(季刊),2004年6月更名为《河池学院学报》(双月刊)。2000年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碟版)》和《中国期刊网》全文资料库。是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碟版)全文收录、中国核心期刊(遴选)资料库收录期刊。

1998年文科学报在广西高校学报评选中获三等奖。2008年被评为"第六届广西优秀社会科学期刊"、获得"广西高校优秀学报一等奖"。2010年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2012年被评为全国民族地区高校优秀学报。

截至2013年,河池学院图书馆馆藏印本图书万种,订购期刊中外文期刊1742种,报纸150种。订购各类中外资料库13种。电子资源折合电子图书总计万册。收集了大量桂西北地方特色地方文献,并收藏有《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四部丛刊》等古籍珍藏本和《申报》、《民国日报》等近现代报刊影印本。自主开发《刘三姐研究专题文献资料库》、《黄庭坚研究专题文献资料库》、《桂西北作家研究专题文献资料库》、《韦拔群研究文献资料库》、《仫佬族文献资料库》、《桑蚕文献资料库及网路资源导航系统》等9个自建资料库,收录各类资料11000余种。

截至2013年7月,学校设有文学与传媒学院、政治与历史文化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体育学院、艺术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等12个教学单位和图书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继续教育学院。

截至2013年7月,学校本科专业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 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九大学科门类。建有2个广西高校重点学科(文艺学、套用化学)、2个广西重点学科(民族学、生物化工)、1个广西高校优势特色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

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学位委员会批准,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等6个一级学科被定为2011-2015年自治区重点支持的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学科。

截至2013年7月,学校有教职工65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450多人,专任教师中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150多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260多人。

截至2013年7月,学校有3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高素质多能型写作人才培养教学团队、电子技术实践教学团队、教育学科教学团队)、3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力学、文艺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1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4个广西高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行政管理、电子信息工程、生物科学、数学与套用数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确立为全国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年10月,学院被确定为广西重点培育教师教育基地。2012年学院获得广西区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

截至2013年7月,学生在中国及自治区各类比赛中获奖450多项。其中,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软体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信息技术套用水平大赛等活动中均不小的成绩。在第四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曾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6项,综合成绩排名全区第四位。

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 进单位"、"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自治区级"文明单位"、自治区级"绿色大学"、"广西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先进集体"、"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广西高校安全文明校园"、"广西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自治区"和谐学校"、自治区军(警)民共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自治区"卫生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1. 河池学院的标识是以“河池”的“河”字的第一个字母“h”和“池”字的第一个字母“c”构成基本骨架和第一识别元素。

2. 标识的字母“h”的第一笔划处理成箭头的形状、象征学校在新世纪的飞速发展和勇往直前,同时这一笔划更象征“1”字,体现学校力创一流的高等学府的信心。

3. 标识的字母“h”和“c”合在一起构成了汉字“大学”中的“大”字,体现了大学的寓意。

4. 河池学院地处铜鼓之乡,而整个标识的形状处理成圆形,与铜鼓的鼓面外形是一致的,体现出了铜鼓文化的特色。

5. 标识色彩采用红色、黄绿色、深蓝色和黑色的组合。红色象征著学校地处革命老区,又展现了团结、进取、热情的时代精神;黄绿色是铜鼓的固有色,体现了河池学院所具有的铜鼓文化背景;深蓝色象征著知识的海洋和无限希望;黑色体现了学校作为教育机构的稳健、严肃形象,整个标识的视觉效果清新自然,表达了新世纪学校的新形象 。

1. 忠诚执著:忠于事业,精诚团结;百折不挠,坚持不懈。

2. 刚毅厚重:不惧艰难,刚强坚毅;脚踏实地,注重成效。

3. 朴实无华:扎根山区,服务地方;淳厚质朴,乐于奉献。

4. 至善和谐: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为人师表,臻于至善 。

截至2013年7月,学校有各类学生社团60多个,涵盖了理论、文学、科技、艺术、体育、公益等六大类。其中刘三姐大学生艺术团、"绿原子"环境保护协会是广西高校"十佳社团",南楼丹霞文学社、青年志愿者协会、武术协会和家教协会为广西高校优秀社团。

每年5月推出"社团风景线"优秀学生社团系列展示会,为学生社团提供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社团每年均举办社团文化节,展示社团建设成果。

学校设有学生联合会,在学院团委具体指导下开展工作。学联下辖文学与传媒学院、政治与历史文化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体育学院、艺术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等12个二级学院学生会。学联设有办公室、学习部、外联部、文艺部、宣传部、生活部、体育部、纪检部、女生部、网路部等十个部门。

​学校定期举办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女生 节、宿舍文化节等活动;定期组织大学生运动会、足球篮球等体育赛事。

在全国第一、第二届、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连续三年获得舞蹈一等奖,书法作品分别获一等奖;在庆祝广西壮族自治成立50周年合唱大赛上获"成人组金奖";在首届中国民歌合唱汇演中获得金奖;《背篓·瑶人》在中国舞蹈"荷花奖"校园舞蹈大赛暨首届青年舞蹈节上荣获"优秀表演奖"。

在第十三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广西赛区选拔赛获三等奖;戏剧《养蚕妹招亲》获得全区大学生戏剧展演一等奖;在中国-东协"红铜鼓"艺术教育成果展演中获"优秀成果奖"。2010年学校被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点评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是《红楼梦》中贾惜春的判词。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出身很好的侯门千金小姐,最终只能在佛像、青灯旁边度过自己凄苦、孤独的一生。

贾惜春,是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人物,跻身金陵“十二冠首女子”之列,年纪轻轻便看破红尘,剃发为尼了。

贾惜春是贾家四姐妹中年纪最小的一位,宁国府中贾敬的幺女、贾珍的胞妹。因父亲贾敬一味好道炼丹,别的事一概不管,而母亲又早逝,她一直在荣国府贾母身边长大。由于没有父母怜爱,养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心冷嘴冷。

四大家族的没落命运,三个本家姐姐的不幸结局,使她产生了弃世的念头,便剃发为尼了。据红学研究,惜春先前是在水月庵为尼(栊翠庵已在贾府之败时被纳入了官册,只有水月庵是作为"家庵"而未入官册)故为:"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贾惜春出家的心愿从小便有,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贾府的衰落愈加坚定。如果说惜春的“心冷口冷”是她入佛的内因,那么环境的恶劣则是她学佛的重要外缘,因缘聚合,促成了她皈依佛门的命运。

参考资料

左莹.绝望中的精神寄托.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河北民族师范学院,2014

简介:学校概况: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坐落在闻名中外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承德市,是一所具有百余年办学历史的学校,是河北省唯一一所民族本科高校,是河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民委共建地方高校,作为委省共建的重点项目,学校与中央民族大学签署协议,成为中央民族大学对口支援院校。是河北省首批转型试点高校之一,是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首批全国五所“产教融合创新实验项目”基地学校;是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产教融合工程建设”项目基地校;2016年入选数据中国“百校工程”产教融合创新项目和中美应用技术教育“双百计划”首批试点院校。 历史沿革: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前身是始建于1907年经光绪皇帝御批设立的热河速成法政学堂,隶属学部。期间几经易名,1915年改办为热河公立师范学校,1958年改建为承德师范专科学校,1959年通州师专迁到承德与师专合并,1960年曾升格为承德师范学院,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承德师范专科学校,1992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改办为承德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更名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办学条件:学校占地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万元,各类实验、实训室199个,纸质图书万册,数字图书335万种,有先进的图书网络自动检索、借阅系统,开通了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超星读秀知识库、万方数据知识资源等网络资源。 学科专业:现设有文学与传媒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初等教育系、音乐舞蹈系、体育系、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系、经济管理系、物理与电子工程系、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化学与化工系、生物与食品科学系、继续教育学院16个二级院系,现有本科专业46个,涵盖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管理学、艺术学、工学、法学、经济学等9个学科门类。建有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重点发展学科2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大学生校外教学实践基地1个、省级研究基地3个。 师资队伍:经过多年来的科学发展,形成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895人,其中专任教师632人,正高级49人,副高级171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博士51人、硕士学位教师490人,高学历占;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教师队伍中有河北省教学名师1人、河北省优秀教师8人、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二层次人才1人、河北省高校百名优秀创新人才1人、河北省高等学校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1人、承德市优秀教师12人、承德市新世纪学术带头人20人、承德市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8人、40名教师入选承德市科学技术专家库。 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托地方主导产业和特有的资源优势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成立了避暑山庄研究、承德发展研究两个研究中心,加强服务地方的应用型研究;与天津大学姚建铨院士合作建立校院士工作站,围绕大数据、智能物联、智能制造等产业开展项目研究、科技服务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多领域合作。2017年获批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68项,其中省部级项目25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70篇,三大索引论文7篇,出版学术著作10部,获科研资助经费160万元,学校逐步形成了教师教育研究、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研究、民族文化研究等科研特色,在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旅游文化、生物资源、钒钛资源研究、满非遗文化研究等方面产生了一批标志性成果。 民族办学:贯彻落实民族教育的基本方针政策,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民族地区服务”的办学宗旨,加强民族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开设了满语、清史、满族体育、满族舞蹈、满族剪纸、民族绘画及工艺制作等突显民族性与地方性的课程,编写出版《民族概论》、《北方民族传统体育集锦》、《简明满语教程》、《满族文学读本》等8部民族方面教材共300多万字。在保护与开发民族特色项目,创民族文化艺术精品上贡献突出,以避暑山庄研究、纳兰性德研究为重点,成为“全国纳兰性德研究”和“避暑山庄研究”中心。作为河北省民族教育基地、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组建“少数民族体育和满族音乐舞蹈”等具有民族特色的研究室,挖掘、收集、整理民族体育传统项目近80项,开设了珍珠球、蹴球、陀螺、押夹、射弩等民族体育项目,参加全国、河北省民族体育比赛成绩优异,学校满族传统体育项目《二贵摔跤》连续两届代表河北省参加全国民运会,取得优异成绩,获得了第八届全国民运会表演项目金奖和第九届全国民运会表演项目一等奖。作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由学校音乐系师生和离退休老教师成立的“承德清音会”,对清代宫廷音乐研究成果显著,“承德避暑山庄宫廷音乐研究”被列为河北省社科规划科研项目,“清音会”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学校的民族舞蹈和民族美术作品丰硕,反映满族、蒙古族等风情的音乐舞蹈和美术作品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荣誉。 办学规模:坚持“师范性、民族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立足承德,面向河北,辐射京津,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和民族事业发展需要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2380人。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逐年提高,平均就业率达到90%以上,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被省教育厅评为“河北省普通高校示范性就业指导中心”。学校先后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基础教育、民族事业发展培养和输送了数以万计的合格人才,已逐步成为全国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承德历史文化传承、人才教育培养的主阵地。 开放办学:积极拓展开放办学渠道,加强校地、校企、校校间的互动交流,先后与承德平泉市、承德双滦区、高新区等县区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开展合作共建项目。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签署协议,积极开展人才交互培养,每年选派百余名学生赴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大连民族大学、哈尔滨体育学院、北京印刷学院、美国莫瑞州立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台湾南台科技大学等国内外高校交换学习。与承德市双滦区产业园、曙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佳诚网络公司、河北畅达集团等企事业单位开展战略合作,构建实践教学平台,为在校生提供岗位实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逐步扩大。 社会声誉:学校的办学成就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先后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河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省级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学校、省级文明单位、社会实践先进高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50多项(次)国家、省、市级荣誉称号,《中国教育报》、《中国民族报》、省、市电视台等媒体多次报道了学校的办学事迹,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发展目标:历经百余年的积淀,学校形成了优良的学术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凝练了“修德砺能、博学致远”的校训,形成了“同心砥砺、持之以恒、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校师生员工将紧紧抓住学校转型发展的良好契机,利用河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民委共建平台、教育部规建中心“产教融合创新实验项目”平台,坚持打好一张民族牌,坚持“两条转型轨道”,实现“三步走目标”,坚持“四个大发展”的发展战略,为把学校建成一所有满文化特色浓郁、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民族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相对好。下面从多角度进行二者的比对:

一、师资力量

1、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数据截止2018年9月,学院形成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668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高学历教师占、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

2、唐山师范学院:据2020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教职工1042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461名,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106名;硕士学位教师620人,博士学位教师121人。有专任教师741人。专任教师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324名,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83名,硕士学位教师503人,博士学位教师105人。

二、院系专业

1、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截止2018年9月,学院设有文学与传媒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初等教育系、音乐舞蹈系、体育系、历史文化与旅游系、经济管理系、物理与电子工程系、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化学与化工系、生物与食品科学系、继续教育学院16个教学院系。

2、唐山师范学院:据2020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15个教学单位,64个本科招生专业,涵盖文学、理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管理学、农学、艺术学、工学10个学科门类。

三、科研成果

1、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校获批科研课题341项,其中省部级以上课题35项,市厅级课题159项,出版专著及教材17部,作品集6部,参展发表艺术作品50余件,发表论文8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284篇,被三大检索收录论文52篇,获国家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2项、市级以上奖励32项。

2、唐山师范学院:据2019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近三年学校获省级以上科研奖励11项,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3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发表科研论文684篇,SCI、EI、CSSCI、SSCI、CSCD等高水平论文202篇;出版著作111部;获得发明专利24项、实用新型专利73项。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坐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河北省承德市,是河北省唯一一所民族本科高校,是河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建地方高校。入选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项目和中美应用技术教育“双百计划”项目。

学院前身是始建于1907年经光绪皇帝御批设立的热河速成法政学堂,隶属学部。期间几经易名,1992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改办为承德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更名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截止至2018年9月,学校占地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万平方米,纸质图书万册。设有16个教学院系,本科专业46个,有专任教师668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2652人。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是本科院校。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坚持应用导向,注重民族文化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建有国家民委民族关系研究基地、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河北省“互联网+基础教育”工程实验室等6个省部级研究平台。2015年以来,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2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89项,市厅级项目327项,获各类科研经费万元,发表核心期刊及三大索引论文254篇,出版学术著作教材42部。学校逐步形成了教师教育研究、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研究、民族文化研究等科研特色,在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旅游文化、生物资源、钒钛资源研究、满非遗文化研究等方面产生了一批标志性成果。

免费领取自考学习资料、知识地图:

河海大学学报期刊点评

国内有7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分别是:1、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2、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STPCD,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4、《中国核心期刊目录》(RCCSE),由武汉大学邱均平教授主持研制;5、《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研制;6、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CSCD);7.《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建有《中国引文数据库》(CCD)。其中,对于7大核心期刊之一的《中国核心期刊目录》(RCCSE),由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杭电)、武汉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大)、中国科教评价网等单位合作共同研制的。在汉.斯.出.版社有43本RCCSE核心期刊。

很多比较好的刊物都不收,大部分学报也不收。

社科类:

理论与改革、理论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当代教育论坛、职业技术教育、前沿、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图书情报知识、中国人口科学、广西民族研究、人口研究、经济管理、经济学报、审计与经济研究、统计研究、企业经济、当代经济研究、西部论坛、金融理论与实践、税务与经济。

商业经济与管理、民族文学研究、文学评论、当代电视、新闻论坛、新闻与传播研究、中国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与批评、人民论坛、河北法学、法学论坛、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艺术评论。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传媒观察、传媒、中国电视、当代传播、现代教育丛论、职教论坛、教学与研究、教学与管理、江苏高教。

医学理综: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通信世界、集成技术、医药卫生综合、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中华保健医学杂志、解放军护理杂志、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中国期刊方阵

“中国期刊方阵”的基本框架分为4个层面,形成宝塔形结构。第一个层面为“双效”期刊。以全国现有8135种期刊为基数,按10%—15%的比例选取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好的1000余种期刊,作为“中国期刊方阵”的基础。通过各省(区、市)和中央部委评比推荐产生。

第二个层面为“双百”期刊。即通过每两年一届评比产生的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百种重点科技期刊。每届进入全国“双百”重点期刊数量控制在200种左右。

第三个层面为“双奖”期刊。是全国“双百”重点期刊基础上评选出的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的期刊。此类期刊约100种左右。

第四个层面为“双高”期刊,即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的期刊。此类期刊约50种。

建设“中国期刊方阵”的运作步骤采取分级负责的形式,各省的“双效”期刊由省级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按照规定比例推荐,入选期刊必须是省、部级以上优秀期刊,或有希望成为优秀期刊者。

“双奖”和“双百”期刊通过评选产生。“双高”期刊由新闻出版总署、科技部确定,入选期刊均为国内知名品牌期刊。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建设‘中国期刊方阵’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由科技部负责组织的科技期刊的推荐评选工作已经结束。科技部于日前公布了评选结果,共评出716种科技期刊进入“中国期刊方阵”,高校期刊入选113种。

其中,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期刊(双高期刊)40种,高校占7种;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提名奖期刊(双奖期刊)58种,高校占3种。

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百种重点科技期刊(双百期刊)122种,高校占18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好的期刊(双效期刊)496种,高校占85种。《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入选“双效期刊”。

不是的哦,只是中文核心期刊

没有,现在的期刊都是要收费发表的,因为发表论文要占据期刊那边的精力还有版面,至少要交期刊的版面费。

非核心期刊,也就是普通期刊,省级,国家级期刊,教育类期刊,都是排到6个月以后,收费的学术期刊,尚且如此。

如果一个刊物,不收费,甚至给稿费,那说明,这个刊物有国家级拨款,不差钱,可以用心提高刊物质量,所以他们对于论文的质量要求肯定很高,刊期会更长,要求更严格。

出版周期

根据期刊的出版周期可将期刊分为。

周刊,出版周期为每周一期的周末。

双周刊,出版周期为每两周一期。

旬刊,出版周期为10天。

半月刊,出版周期为15天。

月刊,出版周期为30天。

双月刊,出版周期为两个月。

季刊,出版周期为一个季度,即3个月。

半年刊,出版周期为6个月。

年刊,出版周期为1年。

河北学刊期刊点评

期刊可以分为非正式期刊和正式期刊两种。正式期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与国家科委在商定的数额内审批,并编入“国内统一刊号”,办刊申请比较严格,要有一定的办刊实力,正式期刊有独立的办刊能力。

什么专业啊? 民族类1. 民族研究2.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 贵州民族研究4. 广西民族研究5. 黑龙江民族丛刊6.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 回族研究8. 世界民族9. 中国民族10.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名为: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 云南社会科学12. 青海民族研究13. 西北民族研究14. 满族研究15.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改名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6. 内蒙古社会科学17.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名为: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表1.中国社会科学2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社会科学战线4学术月刊5中国人民大学学报6天津社会科学7学术研究8江海学刊9江汉论坛10 江苏社会科学11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12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3 文史哲14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5 浙江学刊16 浙江社会科学17 社会科学研究18 求是学刊19 社会科学(上海)(吸收: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 社会科学辑刊21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3 中州学刊24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5 人文杂志26 求索27 思想战线28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9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30 国外社会科学31 南京社会科学32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3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4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5 齐鲁学刊36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名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37 学海38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39 江西社会科学 40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1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2 河北学刊43 学术界44 东岳论丛45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46 东南学术47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8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49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并入:社会科学)50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1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52 北京社会科学53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4 学术论坛55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56 广东社会科学57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8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59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60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1 山东社会科学62 探索63 学术交流64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65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6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7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8 北方论丛69 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70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1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72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73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4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5 宁夏社会科学76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77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8 云南社会科学79 长白学刊80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81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82 江淮论坛83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84 河南社会科学85 内蒙古社会科学86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87 甘肃社会科学88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89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90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91 晋阳学刊92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93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4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5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6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7 贵州社会科学98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9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国的核心主要七大类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 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国内核心期刊有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科技核心。1、国内核心期刊总共有七大核心,但主要的有四个核心。北大核心,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中文核心。南大核心,即CSSCI,就是通常所说的C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即CSCD,号称中国的SCI。科技核心,也叫统计源核心。主要是医学方面的。核心期刊是国内比较权威的期刊,对论文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一般需要评高级职称的人员或者是科研人员需要发表核心论文的。

河池学院学报的创刊时间

1 《〈三国志〉古写本残卷中值得注意的异文》,刊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学术刊物《中国文字研究》第六辑。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06年第1期全文转载。(合著,第一作者为导师吴金华先生,本人为第二作者)2 《〈贩书偶记〉“子部·释家类·一切经音义二十六卷”条辨疑》,刊于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学术刊物《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年第6期。(独著)3 《唐代书法家、文字学家卫包生平略考》,刊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学术刊物《中国学研究》第八辑,齐鲁书社2006年出版。(独著)4 《大型辞典一般词汇训释的比较研究》,刊于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刊物《中州学刊》(增刊)2006年5月。(独著)5 《〈吐鲁番出土砖志集注〉》札记一则,刊核心期刊《古汉语研究》2007年第1期。 (独著)6 《〈吐鲁番出土砖志集注〉释文商榷三则》,刊《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6期。(独著)7 《〈三国志〉古写本疑难字形略考》,中国文字研究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大会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2007年10月。(独著)8 《试论〈马氏文通〉“接读代字”的性质》,刊《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独著)9 《对秦汉出土文献“是是”句讨论的思考》,刊《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增刊3。(第一作者)10 《广西全州县白宝乡石帽脚村土话声母系统》,刊《第十一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独著)11 《创新型古代汉语课教学刍议》,刊《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增刊3。(独著)12 《赣语泰和方言的三个常用动词》,刊《河池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第一作者)13 《略论吐鲁番、敦煌出土〈三国志〉古写本用字研究的意义》,刊《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4期。(独著)14 《中国地名学研究的奇葩——〈壮语地名的语言与文化〉评介》,刊核心期刊《广西民族研究》2008年第3期。(独著)15 《敦煌研究院藏〈三国志·步骘传〉残卷疑难俗字补释》,刊核心期刊《敦煌研究》2008年第5期。(独著)16 《〈兼名苑〉佚文四则》,刊《广西语言研究》第五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独著)17 《古代汉语工具书数字化教学资源简介——古代汉语类课程建设与优质教学资源开发系列论文之一》,刊《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增刊)2009年4月第31卷。(独著)18 《敦煌吐鲁番出土〈三国志〉古写本疑难字形四例》,刊《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独著)19 《湖南郴州苏仙桥J4三国吴简文字校读记》,刊《河池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独著)20 《魏晋南北朝写本俗字兴盛原因管窥》,“中国文字研究与教学暨《中国文字研究》创刊十周年”国际研讨会大会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2009年12月13日。(独著)21 《三国志》今译的诤臣----评《中日〈三国志〉今译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刊于《河池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独著)22 汉语动词重叠研究的新篇章——《动词重叠历史考察与分析》评介,刊《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独著)23 《百年来敦煌吐鲁番出土〈三国志〉古写本研究编年》,刊核心期刊《艺术百家》2010年第3期。(独著)24 《敦煌吐鲁番出土〈三国志〉古写本通假字例释》,刊《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4期。(第一作者)25 《重刊北京五大部直音会韵》初探,第二届佛经音义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大会宣读,上海,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10年9月19日。(独著)26 《中古买地券及镇墓文所见〈汉语大词典〉新词新义拾补》,广西语言学会第七届年会宣读,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12月12日。(独著)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