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进化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结果,只要这个自然法则不被打破,人类的进化就不会停止.但人类进化是缓慢渐进的,不会以突变形式出现,所以我们不易察觉.人类现在仍在不断进化之中.比如人的平均寿命、平均身高在提高.各种世界记录不断被刷新,表明人的肌体功能有所提高.各种科技创新不断涌现,表明人的智力仍在进步.人类现已进化到在某些局部能与自然法则抗衡.影响人类今后进化的,已不仅是自然法则,人类自身行为方式的选择,也是影响其进化的重要因素.比如,现代资本主义模式过于放纵智力竞争.使人的发展日益偏向智力方面,而忽视体质方面,不利人的全面协调发展.又如,现代自由主义过于放纵人欲,享乐主义泛滥,人变得越来越懒,人体对艰苦环境的适应性越来越差.再如,设若人类社会片面强调平等,像我们过去搞大锅饭那样,排斥一切竞争,久之则会使人丧失竞争意识,智力体力逐渐趋于退化.
一项新的研究指出,东非的气候振荡导致了人类的迁徙和演化。
数百万年前,地球轨道的缓慢变化给东非气化带来了巨变。每2万年,该地区的气候都在极干与极湿之间徘徊。根据脉冲式气候变异性假说,这种极端的气候变化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伦敦大学学院的地理系教授马克,在2009年首次提出了脉冲式气候变异性假说。在新论文中,马克教授将淡水湖泊增加,这一发生在东非大裂谷中的气候变化现象与人类进化的证据联系起来。在新闻发布会上,马克教授解释到:“现代人类似乎诞生于气候的变化当中,因为人类必须绞尽脑汁去应对气候骤变所带来的麻烦,从食不果腹到水草丰美,再到饥肠辘辘”,而这,正是推动新物种拥有更大的大脑容量,并促使他们日后走出东非,向南踏进南部非洲,北往欧亚的原因。
马克教授与曼彻斯特大学的研究员舒尔茨将过去5百万年中已知东非大裂谷水系存在的所有湖泊,与有记载的气候变化、人类进化进行了对比。他们发现,人类进化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包括人类首次踏出东非,都发生在气候相对湿润的时期。比如在约190万年前,当一批具有相对深度的淡水湖泊形成时,正是早期直立人登上历史舞台之时,与此同时,一些新物种也开始崭露头角。研究人员相信,这些新物种的出现正是该地区生态环境变化的直接结果。
马克教授认为:“东非的气候变化似乎是在两个极端气候环境之间摆动,从物种丰沛的巨大淡水湖泊到如现今一般的贫瘠,裂谷中布满了沙丘”。水资源越多,食物和水(包括迁徙途中的水系支流)的可用量越大,就越促使早期人类迁徙,同时却也意味着裂谷中可供人类栖息的空间越少。
“较深的淡水湖泊的出现促使古人类向南、北方迁徙,”研究人员在文中写到,并借此提出:“这种抽送效应就如同水泵般把古人类推涌出东非”。而在湖泊干涸时,人们则被迫想尽一切办法去适应、去求生,使他们进化得更具灵活性。这可与古人类其他方面的改变相关联,例如更大的脑容量、更多的使用投掷物以及社会行为的改变。
脑容量扩展与环境变化存在联系并不那么可靠。但直立人较之前物种的脑容量扩展了80%就发生在裂谷中拥有最大水资源时,那时,一个巨大的淡水湖泊就能覆盖 1000英里的土地。但人类另一次脑容量的扩展则发生在极端干旱的环境下,这表明干旱条件同样可以促进脑容量的扩展。
但是,研究者表明,他们提出的假说并不能涵盖所有的人类进化过程:尽管利用脉冲式气候变异性假说来探讨早期的人类进化是一个相当有趣的出发点,但是要想用它来解释所有更新世岩期发生在东非的一系列进化过程,则显得太过简单了。我们必须明白,气候并不总是进化的最根本原因,固有的社会因素与物种间的竞争有时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但是,想要解释古人类在东非的出现和他们最终离去的时间和原因,了解东非淡水湖泊的作用和地位就是必不可少的了。
(撰文:Shaunacy Ferro; 翻译:冼妍;审校:顾卓雅)
全球气候变化是由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大量温室气体而造成的,各种全球变暖背景下的极端气候影响在世界各地频频上演,暴雪、飓风、洪水、干旱……全球气候变暖还引起冰川崩塌消融、海平面上升、粮食减产、物种灭绝……在不可逆转的全球变暖大灾难到来之前,我们唯有节能减排,放弃化石燃料,改用可再生能源、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减排温室气体,同时保护森林,多管齐下,才能有效遏制全球气候变暖趋势。 气候变化的影响范围极广,其中涉及了国防、人体健康、国际金融等领域。 据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亚洲大部分地区包括中亚、南亚和东亚、东南亚,淡水供应趋于紧张,这种紧张状况在一些大河流域会特别明显;在沿海地区特别是南亚、东亚和东南亚人口密集地区,洪涝风险将显著增加;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伴随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快速发展,亚洲地区自然资源和环境压力将进一步增加。此外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有可能表现为由洪涝、干旱引发的腹泻,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将明显增加。 就中国而言,气候变暖是导致异常气象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例如上海:位于长江的入海口,平均海拔仅4米,因此很容易受到海潮的侵袭。按货物吨位计算,上海属于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2006年,海平面上升、暴风雨和咸水入侵,曾导致上海附近的农田、房屋和湿地受到破坏。WWF报告预测,到2050年海平面将上升30--50厘米,将导致上海地区大约万平方公里(超过该地区一半面积)被淹。香港、新加坡、吉隆坡、曼谷和胡志明市,这些城市在全球气候变化中同样面临很大风险。 全球气候变化严重影响我国粮食安全。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到21世纪后半期,小麦、水稻、玉米几种主要农作物的产量将可能下降37%%,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气候变化将严重影响我国长期的粮食安全。
全球气候变化是由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大量温室气体而造成的,各种全球变暖背景下的极端气候影响在世界各地频频上演,暴雪、飓风、洪水、干旱……全球气候变暖还引起冰川崩塌消融、海平面上升、粮食减产、物种灭绝……在不可逆转的全球变暖大灾难到来之前,我们唯有节能减排,放弃化石燃料,改用可再生能源、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减排温室气体,同时保护森林,多管齐下,才能有效遏制全球气候变暖趋势。 气候变化的影响范围极广,其中涉及了国防、人体健康、国际金融等领域。 据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亚洲大部分地区包括中亚、南亚和东亚、东南亚,淡水供应趋于紧张,这种紧张状况在一些大河流域会特别明显;在沿海地区特别是南亚、东亚和东南亚人口密集地区,洪涝风险将显著增加;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伴随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快速发展,亚洲地区自然资源和环境压力将进一步增加。此外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有可能表现为由洪涝、干旱引发的腹泻,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将明显增加。 就中国而言,气候变暖是导致异常气象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例如上海:位于长江的入海口,平均海拔仅4米,因此很容易受到海潮的侵袭。按货物吨位计算,上海属于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2006年,海平面上升、暴风雨和咸水入侵,曾导致上海附近的农田、房屋和湿地受到破坏。WWF报告预测,到2050年海平面将上升30--50厘米,将导致上海地区大约万平方公里(超过该地区一半面积)被淹。香港、新加坡、吉隆坡、曼谷和胡志明市,这些城市在全球气候变化中同样面临很大风险。 全球气候变化严重影响我国粮食安全。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到21世纪后半期,小麦、水稻、玉米几种主要农作物的产量将可能下降37%%,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气候变化将严重影响我国长期的粮食安全。
不是的哦,只是一本国际期刊(国外期刊),国际期刊不参与国内排名的,如果硬是要排名,只能算省级哦。你说的是这个吧
《国际气候学杂志》通过发表研究论文、对进展的主要评论以及对新书和报告的评论,跨越了气候学整个不断扩大的领域。它的主要作用是报道和促进气候学的研究。该杂志包括全球和区域气候研究、地方和微气候调查、长期预测气候变化(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将气候知识应用于广泛的人类活动。
我们国家的核心期刊有‘七大核心’一说,它们是:南大核心,北大核心,CSCD刊,社科院人文社科核心,科技所统计源核心,学报学会学报核心,万方数据库遴选核心”,一般管用的是北大核心期刊,就是我们常说的正统的“中文核心期刊”武汉大学推出的RCCSE核心期刊也正被越来越多的认可。但是其中大多数在职称评定和毕业资格中并不被认可。”《气候变化研究快报》“RCCSE中文OA学术期刊类核心期刊”由汉斯出版社出版发行。
是的哦,气候变化研究快报属于RCCSE中文OA学术期刊类核心期刊,在第五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武大版)(2017-2018)》中,被评为“RCCSE中文OA学术期刊类核心期刊”
大学生如何应对气候变化论文如下:
气候变化原因
在地球的漫漫历史中,气候总在不断变化,究其原因可概括为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为因素两大类。
科学研究认为,太阳辐射的变化、地球轨道的变化、火山活动、大气与海洋环流的变化等是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而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是造成目前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中包括人类生产、生活所造成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对土地的利用、城市化等。
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于2007年发表的评估报告指出,全球气温上升由人类活导致的可能性超过90%。这份由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2500名科学家共同完成的报告详细计算了各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后认为,进入工业时代以来,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净影响是气温升高。
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大量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将从下述三个方面对人居环境产生影响,一是气候变化后,资源生产、商品及服务市场的需求产生了变化,使支持居住的经济条件受到了影响;二是气候变化对能源输送系统、建筑物、城市设施以及工农业、旅游业、建筑业等特定产业的一些直接影响,转而对人居环境产生了影响;三是气候变化后,因极端天气事件增加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使得居住人口迁移。
人类居住地尤其是河边和海岸带居民受气候变化最普遍、最直接的威胁是洪涝和滑坡。人类居住环境目前正遭遇包括水和能源短缺、垃圾处理和交通等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因高温、多雨而加剧。
低海拔海岸区的城镇化快速发展,正在迅速地增加那里的人口居住密度,使得人为财富(城市)处于海岸气候极端事件的威胁之中。
面临气候变化时,居民收入大部分来源于受气候支配的初级资源产业,如农业、林业和渔业的经济单一居住区,比经济多样化的居住区更脆弱。
全球变暖灾害论文有现成的范例你可以看看。
从国际经验看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发展战略和政策转型工业化以来,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引致的气候变暖,已成为国际社会中的一个热点话题。世界各国依据各自的比较优势,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避免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本文主要从法规、规划计划、经济手段、技术开发和创新、管理机构设置等方面,总结国外应对气候变化的做法和经验,以便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参考。 旱、涝、风暴成为贫困和不平等加剧的因素 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经验包括:(一)为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国际公约是世界各国采取联合行动、共同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主要依据。1992年巴西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签署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和1997年第三次缔约方大会(COP3)通过的《京都议定书》,成为国际社会联合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框架。欧盟在应对气候变化立法上走在了前头。为降低温室气体减排成本,确立排放权交易的合法性,2003年6月,欧盟立法委员会通过排污交易计划指令,规定从2005年1月起,包括电力、炼油、冶金、水泥、陶瓷、玻璃与造纸等行业的12000个设施,须获得许可才能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此后,还出台了许多相关法规,为国际排放权交易和制度建设积累了经验。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以219:212票的微弱优势通过《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表明美国的气候政策迈出了积极的一步。法案内容主要有:确立“总量控制与交易”制度、清洁能源条款、能效标准、建设碳捕集与封存设施以及其他条款等。总量控制从2012年开始实施,涵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约85%(其余15%来自农、林业);到2020年,通过可再生能源发电和提高能源效率满足20%的电力需求;颁布新的建筑、家用电器和工业节能标准;确立碳减排目标,相对于2005年的排放水平,到2020年削减17%,到2050年减83%。法案中的其他减排措施,还包括防止热带雨林砍伐的投资计划,实现重要的额外减排等。事实上,美国的一些地方政府已经提出并制定了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如2006年加州通过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不少州参加了区域减排协议或自愿减排计划。(二)利用市场机制推进温室气体减排目前,世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依据配额的交易。在“限量与贸易(Cap&trade)”体制下,购买那些由管理者制定、分配(或拍卖)的减排配额,如《议定书》下的分配数量单位(AAUs),或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下的欧盟单位(EUAs)。另一类是基于项目的交易。发达国家通过联合实施项目向其他国家购买减排单位(ERUs)、经认证的减排单位(CERs)或碳汇产生的减排单位(RMUs)。其中,CERs是经过认证的减排额度,由发展中国家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产生。发达国家参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主要是出于成本的考虑。一般地,发达国家减排一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成本至少在购买CDM指标的四倍以上。发达国家通过CDM项目还可以向发展中国家出口设备,提高产品市场份额。发展中国家企业卖出的减排指标,经世界银行等机构参与的国际碳基金或相关公司,进入发达国家市场。(三)研究、技术开发与创新国际组织关注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及人类发展的影响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7/2008人类发展报告》的主题是“应对气候变化:分化世界中的人类团结”。该报告认为,气候变化可能给人类造成的损失被大大低估了,旱涝风暴等气候灾害已成为贫困和世界不平等加剧的因素。因此,各国应联合起来控制碳排放量;富裕国家应将适应气候变化作为减贫议题上国际合作的核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一旦失败,后代子孙将遭受生态灾难。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了气候变化影响人类健康的五大优先领域:(1)气候变化、健康影响因素及其趋势的相互作用研究,以了解气候变化及其对健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如经济发展、全球化、城市化、健康风险及医疗不公平等)间的相互作用。(2)气候变化对健康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研究,了解日益增多的干旱、水资源减少、人口迁移等对健康的长期影响,特别关注对儿童及弱势群体健康的影响。(3)对气候变化影响短期干预效果的比较研究。(4)对非卫生部门的健康影响政策评估,如发展生物燃料带来的食品安全与营养不良的潜在负面影响、可持续能源与交通政策对健康的正面影响等。(5)加强公共卫生系统能力建设,减少环境健康风险。碳捕获和储存、脱碳成为能源技术研发的两个重要方向CCS(碳捕获和储存)成为电力减排的研发重点。气候变化政府间专门委员会的有关报告认为,CCS对削减温室气体的作用,可能大于提高能源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或核电厂等。世界资源研究所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发展CCS技术面临一系列的技术难题:(1)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每一环节都有技术要求,必须大规模协同推进。大量CO2经过捕获、压缩再用船舶或铁路运输注到地下,将完全改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能源基础设施。(2)CO2地下储存有管理上的风险,可能会泄漏,这就要求建设CCS设施时万无一失。(3)一国或一地在建设CCS设施时,不仅面临财政和投资的挑战,也应关注承建公司因投资巨大而不愿采用CCS技术的问题。因此,要使碳捕获与存储技术具有竞争力,必须由政府支持建设大型示范厂。只有示范厂运行成功了,社会投资才会跟进,CCS才会发展。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利用中的脱碳和提高效率是另一个方向。据美国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估计,将大气中CO2的浓度控制在450ppm(PartsPerMillion-百万分率),目前全球每年需要的脱碳研发投资约100亿美元,2020年前将增加到200亿,2050年前达到800亿美元。当前的重点是开发新一代成熟技术并使之规模化和商业化,降低高技术的应用成本。(四)成立专门机构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后,许多国家成立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管理机构或类似的组织。例如,2001年日本环境厅升格为环境省,增加了一个地球环境司,负责气候变化适应、减缓及相关的国际合作。澳大利亚、法国等也成立专门机构,与相关的节能、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管理设置在一个部门。美国成立跨部门的内阁机构“气候变化科技整合内阁委员会”,由商务部长和能源部长担任共同主席,负责协调并理顺联邦机构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和先进能源技术的研究工作。建议提高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实现低碳发展转型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经验的启示和相关的建议包括:(一)应对气候变化应摆到国内战略转型的重要位置发达国家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战略和政策选择、作为抢占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制高点、作为转变生产方式的“标杆”。我国当前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仍是国际谈判,以此为契机推动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转变,尚没有摆到应有的位置。这种做法不利于改变我国对国外资源、技术和制度的“路径依赖”,也难以避免长期被动的局面。因此,开展广泛的宣传和普及活动,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降低气候变化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十分迫切。应尽早将气候问题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从法律、政策、规划、技术研发和应用、提高意识等方面,提高气候变化的减缓和应对能力,实现低碳发展转型。(二)采取综合措施,降低温室气体减排成本国外既有限量-交易和征税措施,目的是通过改变价格构成来推进企业的投资决策;又有政府出台技术标准、促进研发的激励政策,从而对长期目标的实现起导向作用。就限量-交易制度而言,排放权免费分配可使项目参与者节省大量成本,而拍卖则可使政府产生收益,用于降低低收入人群的税负、支持低碳技术研发、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等目的。这些政策措施各有利弊,除碳税外我国均有试点。我国应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降低减排温室气体的成本。国内已经成立了10多家交易所,但开展的实质性交易不多。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制定并实施相关的激励政策,研究排放权交易制度,并完善法规和相关的制度。选择二氧化硫等有总量控制要求的污染物,进行排放权交易试点,积累经验,降低环境保护成本。(三)开展国际合作,依靠科技进步应对气候变化在借鉴国际经验,将低碳经济、低碳消费方式纳入政策措施的同时,应研究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路线图,特别是我国长期减排的方向和潜力。加强以气候变化为主题的国际合作,在继续开展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合作的同时,可选择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城市,开展低碳城市试点,探索低碳发展的新路子;通过参与制定重点行业能效与碳排放强度国际标准,开展自愿或强制性标杆管理,使我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乃至领先水平。
是的。《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创刊于2005年5月,由中国气象局主管、国家气候中心主办,是我国在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内由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综合性学术期刊。2008年6月,《气候变化研究进展》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收录,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9年3月,《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又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9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的数据,《气候变化研究进展》(中文版)的影响因子为,在大气科学领域的核心期刊中排名第4。 根据2010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的数据,《气候变化研究进展》(中文版)的影响因子为,在大气科学领域的核心期刊中排名第3。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中文版创刊于2005年5月,英文版2010年创刊,由中国气象局主管、国家气候中心主办,是中国在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内由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综合性学术期刊。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定稿不会退稿的。因为已经定稿了不会退稿费了。以上信息是在相关资料得知的,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我们中的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日常生活活动和选择所产生的温室气体负责。因此,防止气候变化需要地球上的每个人共同来努力。.在中国,平均每户每年的碳排放量是吨二氧化碳。足够填充半个奥运游泳池了。'senoughtofillhalfanOlympicswimmingpool.看到这个数字觉得吃惊么?下面,我们来看看怎样减少碳排放量。Surprised?Well,here'showyoucanworktoreduceit:1.开始计算你自己的碳排放量。这个数据是你的起点,从这里开始你可以监控自己的进展。接下来,你可以记录一些细节,例如:你所居住的公寓的情况,你的个人能源消费及旅游习惯。.每周有一天吃素。由于烹饪肉类耗时较长,所以耗能。此外,动物打嗝、放屁时会产生另一种危险的温室气体--甲烷。'.只买适量的食物,如有剩饭要富有创新精神。例如:将剩菜做成汤。在餐厅吃饭,如有剩饭一定要打包。但是,切记要适用自己的饭盒,避免用一次性饭盒。'ssomeleft,.了解身边的回收利用设施。然后,确保把纸张、塑料瓶等物品分开以方便回收。也有回收电器、电池的地方,确保你能找到它们。.使用节能灯泡节省能源。它们的耗电量仅是普通灯泡的三分之一,持续时间却是后者的10倍。.热水器不用就别开,温度控制不要过热。烧水时在锅上盖好盖子。.使用后的废水将被处理,此时污水中的部分甲烷会释放到大气中。建议采用喷头淋浴而非浴缸。缩短两分钟洗澡时间,省水同时为自己多争取两分钟睡眠时间。.使用洗衣机时,确认满载,如果衣服不是很脏就把温度调低。'safullloadandturnthetemperaturedownifit'.和洗衣机一样位列“最贪婪”家电的就是电冰箱了。电冰箱要避免太阳直射,远离微波炉或火炉,尽量保证它的工作效率。另外,切记不要把热的食物放进冰箱。''tputfoodinwhenit'.这一点很明显也很重要:不使用时,关掉所有电器,包括灯。'.门底或窗户缝进风时,没必要提高室内温度。再密封一下窗户缝就可以留住热气了。'snopointhavingtheheatuphighwhilethewind'.取消不必要的打印工作,纸张两面都可打印,尽量减少页边空白。.在单位尽量使用自己的杯子和餐具。这能减少一次性杯子和餐具的废弃量--但是,这就意味着洗餐具要消耗很多水。因此,洗餐具时要注意用水方法。.食品生产耗能巨大。买食品时,请尽量选择当地食品而非进口食品,买新鲜蔬菜而不是冷冻食品。.使用可再用、可循环、可降解物品。记得使用可再用的购物袋。!16.尽量买高质量,寿命长的商品,尽管这可能会有一点贵。笔记本电脑比台式电脑效率更高,小屏幕电视比宽屏电视要好。.不要购买没必要的衣物,对衣物料子的选择要谨慎。羊毛和棉织品有很强的温室气体影响。人造纤维,例如伸缩尼龙就是个更好的选择。'tpurchaseunnecessaryclothes,.所有机动化的外出旅行都会产生二氧化碳。公共汽车和火车会比汽车好,而步行和骑自行车更好。这不仅有益身心健康,还很便宜。'.相比而言,航空旅行简直就是环境灾难。除了二氧化碳,飞机还释放出另外一种有害气体--一氧化碳。.(碳评论博客写手)ChrisGoodall曾说:“研究这个问题,从中找到适合中国的选项。一起讨论接下来该怎么做。努力用中国的熟练技能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答案。如果气候变化问题持续不加以抑制,中国也将不能自给自足。我们没有选择。我们不得不采取行动。”:"'."21.了解当地致力于防备气候变化的组织。多了解该方面信息,积极参与活动、传播消息。.
中国知网 自己查去
[环保]气候变化关键科学问题的分析摘要: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国家研究委员会地球与生命研究部气候变化科学委员会最近向白宫提交了一份关于气候变化科学问题的咨询报告,以供布什政府以及相关机构决策参考。该报告根据美国的全球变化研究工作对100年以来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为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对IPCC关于气候变暖的的研究成果与预测作了剖析。该咨询报告在承认全球变暖研究中仍存在一些不确定性的同时,指出全球变暖确实存在,并对白宫与民众所关心的一些关键科学问题作了回答,这些问题是:自然气候变化的幅度;温室气体和其它对气候变化具贡献作用的气体的排放是否在加速增长及其增长速率与来源;气溶胶的驱动作用;降低温室气体以及其它一些对气候变化具贡献作用的排放物的增加趋势所需的时间;气候变化是否正在发生以及如何发生;温室气体是否导致气候变化;未来100年温度的变化幅度以及发生地点;所预计的气候变化有多少是气候反馈过程(如水蒸气、云和冰雪融化)造成的;不同程度的全球变暖的后果;科学研究是否已经确定温室气体浓度有一个“安全”水平;为了提高对气候变化的认识,还有哪些专门领域需要更深入地进行研究。最后指出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独立自主开展工作意义重大,以及今后需要加强的研究领域和关注重点。 关键词: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美国;京都议定书 背景介绍 受白宫2001年5月11日的委托,隶属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国家研究理事会地球生命研究部气候变化科学委员会(以下简称气候变化科学委员会)于2001年6月6日向白宫提交了一份关于气候变化科学问题的咨询报告,以供布什政府以及相关机构决策参考。该报告根据美国的全球变化研究工作对100年以来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为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对IPCC关于气候变暖的的研究成果与预测作了剖析。IPCC一直呼吁各国对温室气体排放采取更加严厉的控制措施,并于1997年12月达成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 《议定书》中明确指出在2008年至2012年期间,世界38个发达国家6种温室气体(以CO2作用最为突出)的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其中美国减少7%,欧盟成员国减少8%。但布什政府对是否存在全球变暖趋势、变暖的程度以及其在温室气体排放中应承担的义务持怀疑态度,这引起了国际上尤其是欧洲各国的不满。事实上,美国离《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目标却越来越远。按照美国在1995年至2000年间CO2排放的平均增长速度,到2008年时,美国的CO2排放量不但不会减少,而且要比1990年高出35%,这将严重影响全球减排计划的实现(ENERDATA能源信息统计所,2001年6月8日)。如何履行美国政府在温室气体减排中的义务,成为布什于6月12日的首次访欧中的第二大焦点问题(首要问题是国家导弹防御计划)。 该咨询报告承认在全球变暖问题上仍然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如关于自然变化对全球变暖的作用有多大等,但总体上支持欧洲国家领导人和环保组织以及IPCC的观点。气候变化科学委员会主席Ralph J. Cicerone说:“我们知道地球大气层的温室气体越来越多并导致地面气温上升。但对于迄今为止的气温上升,我们还不清楚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但是,根据物理原理和计算机模拟,我们认为气候变暖会继续加剧,因为温室气体排放仍在继续”。 对于在全球变化认识上的不确定性,气候变化科学委员会认为主要是由于假设的差异、模型的差异以及替代数据的准确性等原因造成的,但即便按照最保守的估计,全球变暖以及海平面的上升都将伴随着整个21世纪。为减少目前全球气候变化模型预测中的不确定性,需要在以下两点的认识与模拟上取得较大进展:①决定大气温室气体与气溶胶浓度的因子;②决定气候系统对温室气体增加的敏感性的反馈机制。对气候监测来说,规划一个全球观测系统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由于人类活动,温室气体在地球大气中不断积累,引起了陆表与海表温度的升高。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所观测到的变化很可能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但是我们不能排除这些变化的一些重要部分也是自然变化的反映。人类引起的变暖以及与之有关的海平面的上升预计会持续整个21世纪。由计算机模型模拟和基本的理论推算得出的一些相关影响(包括雨量的增加、半干旱地区干旱程度的增加)十分依赖于变暖的程度及其发生的概率。 由IPCC(气候变化政府间工作小组)对人为引起的全球变暖进行的基本可信的评估是以气候驱动力*增加为前提的,如CO2将加速全球变暖的进程。到21世纪末,全球温度升高3℃的预测是与云层和大气相对湿度影响全球变暖的假设相一致的。这一预测也与通过比较冰期-间冰期的温度振荡所得到的气候敏感性结论相一致,冰期-间冰期的振荡导致了气候驱动力的变化。所预测的温度升高对有关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浓度的升高的反应极为敏感。因此,国家的决策在目前以及今后较长时期内将影响脆弱的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所遭受损害的程度。因为目前对气候系统在自然状态下如何变化以及如何响应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排放的认识还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所以这一预测结果应当看作是暂时的,需要根据未来的变化进行调整。 气候变化科学委员会所提交的咨询报告中力求对气候变化科学问题以及IPCC研究成果的可信度进行更为清晰的描述。详尽的表述对政策制定者很有帮助,因为他们需要考虑缓解气候变化或是适应气候变化等多种选择。该咨询报告主要回答了以下一些白宫以及民众关注的关键科学问题。 1 自然气候变率的幅度有多大? 众所周知,在局地和区域空间尺度上,以及短至十年的时间周期上,自然气候变化的幅度十分宽广(超过几个摄氏度),降雨的变化也十分大。例如,有证据证明像20世纪30年代的“尘盆(Dust Bowl)”的剧烈干旱,在10-14世纪的美国中部非常普遍。通过冰川反复进退的对比研究得出,局部地区的平均温度变化已经超过10℃。评估全球平均温度的自然变化非常困难,因为现有的数据空间覆盖较小,且替代数据推断温度难度大。虽然如此,仍有证据表明,在最近一次冰期的冰川后退期间,全球变暖的速率是2℃/千年。 2 温室气体和其它对气候变化具贡献作用的气体的排放正在加速增长吗?不同的温室气体与排放物是按不同的速率增长吗?温室气体与其它对气候变化具贡献作用的排放物浓度的增加是人类活动引起的吗? 一些温室气体的排放正在增加,但也有一些温室气体的排放呈减少趋势。在某些个例中,气体排放的减少是决策的结果,但是在另外一些事例中,气体排放的减少却很难理解。 在直接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温室气体中,最重要的是CO2、CH4、N2O和CFCs。人类活动排放的气溶胶也可以影响气候(表1列出了大气中的气候驱动因素所产生的驱动力)。 分析取自格陵兰和南极的冰芯所获得的CO2浓度变化的记录具相当代表性,其范围从冰期的接近190ppmv(百万分之体积浓度)到较温暖的间冰期(如开始于大约1万年前的最近一次间冰期)的接近280ppmv。 直到业革命为止,CO2浓度一直没有超过280ppmv。当1958年开始系统大气测量的时候,CO2浓度已经到达了315ppmv,目前其浓度大约为370ppmv,并以年的速率增长(这个数值比1958年有记录以来的早期的增长速率略高)。人类活动应该对这种增长负主要责任。化石燃料的燃烧是碳的主要排放源,其实际排放量大约是所观测结果的两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热带森林的砍伐对CO2排放也具贡献作用。过量的CO2由海洋和陆地生物圈吸收。 目前CO2、CH4等大气层中的气体含量高于其它的任何时期。从1978年以来,温室气体的浓度大致以每年1%的速率平稳增长,到20世纪90年代其增长的速率变得缓慢,但更具不确定性。大约当前2/3的CH4是由于人类的活动产生的,如水稻种植、畜牧业增长、矿业开采、秸杆回填、天然气处理,所有这些在过去的50年中都有所增加。 对流层中的臭氧一小部分是平流层中的自然过程产生的,到了20世纪,又有一部分臭氧补充进了这部分“对流层臭氧”。在局部区域,这部分臭氧是由阳光对污染大气(由机动车辆尾气、化石燃料燃烧、电力工厂以及生物燃烧等产生的气体造成)的光化学反应产生。 N2O由土壤和水中大量的微生物的反应形成,但含氮化肥的大量生产与使用也造成N2O的增加。能够产生N2O气体的一些人工化学过程已经得到确定。在过去的200年里N2O的浓度增加了大约13%。 自1928年首次合成CFCs以来,其在大气中的含量一直稳定增长,到20世纪90年代初其含量达到最高。许多工业上有用的其它含氟化合物(如CF4和SF6)在大气中具有很长的寿命,尽管有些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还不足以产生大的辐射驱动,但已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CFCs的替代产品HFCs具有温室效应,因为其在大气中寿命较短,其作用尚不明显。 3 还有哪些排放物是气候变化的驱动因素(如气溶胶、CO、煤烟等)?它们对气候变化的贡献是什么? 除了温室气体,人类活动还增加了大气气溶胶的含量,这些气溶胶包括硫酸盐颗粒和黑碳(煤烟),由于它们在大气中的寿命很短,分布具有不均衡性。硫酸盐颗粒将太阳辐射散射回外层空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温室效应。最近由于“洁净碳技术”和低硫燃料的利用,使得硫酸盐浓度逐渐降低,在北美这一作用更为明显,但也降低了其对温室效应的抵消作用。黑碳气溶胶是生物燃烧(森林火灾和秸杆焚烧)以及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的最终产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太阳辐射的收支,尽管要量化其影响还存在难度,但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 4 降低温室气体以及其它一些对气候变化具贡献作用的排放物的增加趋势需要多长时间?不同的温室气体以及其它的排放物是否具有不同的消亡时间。
2007-06-21 毕业论文谁来为生态环境保护买单 [1] 2007-06-20 南京机场高速公路的绿化设计环境保护论文 [5] 2007-06-20 “昆玉高速公路”生态景观走廊规划设计环境保护论文 [4] 2007-06-19 大学生环境保护论文-土壤退化研究的进展与趋向 [36] 2007-06-19 环境保护论文-西部大开发的环境忧思 [36] 2007-06-09 挪威政府环境报告展望 [10] 2007-06-09 评价可持续发展的新指标之一:GGDP [29] 2007-06-09 中国自然保护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贡献 [56] 2007-06-09 从世界园林专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看中国园林专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11] 2007-06-09 中国自然保护区类型划分标准的研究 [6] 2007-06-09 论城市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以中山市为例 [10] 2007-06-09 米草光合作用速率季节变化及其对初级生产的影响 [7] 2007-06-09 试论自然环境资源有偿使用 [44] 2007-06-09 风景资源评价的主要学派及方法 [3] 2007-06-09 风能——21世纪人类理想的替代能源 [27] 2007-06-09 论景观概念及其研究的发展 [5] 2007-06-09 论利用经济手段加强自然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 [24] 2007-06-09 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7] 2007-06-09 气候变化关键科学问题的分析 [20] 2007-06-09 森林公园在我国自然保护区系统中的地位 [8] 2007-06-09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规划途径 [36] 2007-06-09 论生态政治与政治生态化 [27] 2007-06-09 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环境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25] 2007-06-09 环境化学的回顾与展望 [28] 2007-06-09 论环境标准为管理服务的内涵与层次 [7] 2007-06-09 试论我国开展人体总暴露研究的必要性 [2] 2007-06-09 国外环境风险评价的现状与趋势 [9] 2007-06-09 工业污染源的标准化评价 [19] 2007-06-09 废物最少化专家系统的设计 [6] 2007-06-09 乡镇企业建设的战略形势与环境对策 [5] 2007-06-09 澜沧江—湄公河水资源公平合理分配模式分析 [2] 2007-06-09 深生态学:一种新环境价值理念 [19] 2007-06-09 长江洪水与生态建设 [16] 2007-06-09 从1998年大水看我国未来防洪减灾之路 [7] 2007-06-09 环境伦理-环境教育的终极目标 [21] 2007-06-09 西部大开发的环境忧思 [47] 2007-06-09 土壤退化研究的进展与趋向 [17] 2007-06-09 洞庭湖区灾后重建的流域生态管理学思考 [13] 2007-06-09 我国北方的土地利用与沙漠化 [33] 2007-06-09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与政府政策 [151]参考资料:
baidu搜索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