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 欧佩霞的开题报告 题目:“The Awareness of Death” under the “Iceberg” --- Analysis of Hemingway’s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一、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现状1.选题的目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目 的:本文通过深入分析《老人与海》这一作品,对海明威的创作风格——“冰山原则”进行了探讨。本文着重分析了该原则的四大构成要素。通过详细分析“冰山原则”在《老人与海》中的体现,提出作品中所反映的人物、感情和象征意义,进一步反映作者本人的“死亡意识”,以此揭开其“以少见多”的深层意义和艺术魅力以及折射出的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文章最后还简单介绍了海明威的创作风格在美国及世界文学上和社会意义上的贡献。 理论意义:通过深入研究《老人与海》,对海明威的创作风格—“冰山原则”进行探讨研究,有利于这一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并从理论的高度上加深是创作者和其他读者对这一创作原理的认识。现实意义:通过对《老人与海》的深入研究,结合现实,引导创作者进一步探讨海明威创作原理“冰山原则”,揭开其“以少见多”的深层意义和艺术魅力以及折射出的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进而掌握这一原理的实际应用技巧,进行更好的创作。2.与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和发展概况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是对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盛行的日益繁琐的文学写法的偏离和背叛。国内外的文学批评家对其大加赞赏,都对其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如英国著名的评论家赫 •欧 •贝茨和我国的知名作家马原。“冰山原则”是时代的需要,反映出时代的风貌,开创了一代文风,但在实际中还有一些残缺,作为一种创作原则 ,“冰山原则”的影响是永恒的。本文就是通过中外批评家的观点,集合海明威自己看法,以《老人与海》这一作品为例,从批评的角度分析“冰山原则”,着重分析其冰山下隐藏的“八分之七”,及其严谨简练“电报式”的文体 ,普遍、生动的生活语言 ,寓繁于简 ,寓多于少的表达方式,使这种具体的写作方式最终像巴尔扎克、狄更斯的写作方式一样 ,被后人以新的方式取代,并且发挥地更好。二、研究方案1.研究的基本内容及预期的结果(大纲)1. Introduction The “Iceberg Theory” The western critics’ discussion Four basic ingredients of the theory2. The awareness of death expressed by The Old Man and the The main idea of The Old Man and the The awareness of Santiago The General review of the awareness of death3 The influence of Hemingway’s style 4. Conclusion5. Reference2.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方式,通过阅读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和专著,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为文章的阐述提供理论依据。3.研究所需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老人与海》这一作品中隐藏的死亡意识,进一步探讨海明威的创作风格——“冰山原则”。针对该内容,需要大量国内外中英文文献资料,主要为冰山理论与海明威个人研究方面的专著和文献资料。 存在问题:专著和文献资料方面比较充足,但国内外最新研究资料信息仍无法及时获得。三、研究进度安排、参考文献及审查意见研究进度安排(1)论文指导第一周(学期第八周):学生完成初稿。(2)论文指导第二周(学期第九周):指导教师审阅论文初稿后发回修改。(3)论文指导第三周(学期第十周):学生交论文第二稿。(4)论文指导第四周(学期第十一周):指导教师审阅第二稿并发回给学生进一步修改。(5)论文指导第五周(学期第十二周):定稿(6)论文指导第六周(学期第十三周):交定稿的打印稿和电子文本。(7)论文指导第六周(学期第十三周):本周星期五至论文指导第七周(学期第周)星期五,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写评语,学生做好答辩准备。(8)论文指导第七周(学期第十四周):星期三至论文指导第八周(学期第十五周)开展答辩工作。 3.应收集资料及主要参考文献(不少于8条)(1) Hemingway: The Writer as Artist. gird edit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P,1963. (2) Beegel, Susan. Hemingway's Craft of Omission: Four Manuscript Examples. Ann Arbor: UMI Research P, 1988 . (3) Brenner, Gerry. Concealments in Hemingway's Works. Columbus: Ohio State UP,1983. (4) Hemingway: Death in the Afternoon. New York: Scribner's, 1932.(5) Plimpton, George. "Ernest Hemingway: An Interview." Paris Review (Spring 1958): 61-89. Reynolds, Michael. Hemingway's Reading, 1910t-1940: An Inventory. Princeton: Princeton UP, 1981: (6) Smith, Paul. "Hemingway's Early Manuscript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Omission:' Journal of Modern Literature (1983): 268-88.(7) Chang yanxin. A Surve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the 2nd Edition[M]. Tianjin: Nankai University Press, 2003(8) Ernest Hemingway. The Old Man and the Sea[M]. America: Simon & Scribner Inc., 1952(9) Ernest Hemingway. The Old Man and the Sea[M]. Zhang Guojing. Trans. Tianjin: Tianjin translation and technology Press, 2003.(10) [美 ]欧内斯特 •海明威 .“冰山”理论及其他 [A ] .崔道怡 ,朱伟 ,王青凤 ,等 .“冰山理论”对话与潜对话 [ C ] . 北京 :工人出版社 ,1986 :60 92 .
一个人的《老人与海》——结合海明威传记分析《老人与海》象征性[论文摘要]《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一生的创作的结晶,是思想和艺术的总结。这是故事简单、篇幅不大的作品,但含义丰富。评论家说:“这个朴素的故事充满了并非卖弄的寓意。作为一篇干净利落的”陈述性”散文,他在海明威中全部作品中是无与伦比的。每一个词都有他的作用,没有一个次是多余的”。本文旨在结合海明威的成长传记分析《老人与海》中各种意象的象征意义。[关键词] 《老人与海》 大马林鱼 大海孩子 狮子 老人 象征意义一、海明威生平与创作经历1899年7月21日,欧内斯特·海明威出生在世界五大湖之一的密执安湖南岸,一个叫橡树园的小镇。家里一共有六个孩子,海明威是第二个,直到16岁时他才如愿以偿得到一个弟弟。母亲很有修养,热爱音乐。父亲是一位杰出的医生,又是个钓鱼和打猎的能手。海明威3岁时,父亲给他的生日礼物是一根渔竿儿;10岁时,父亲送给他一支一人高的猎枪。父亲的影响使海明威终生充满了对捕鱼和狩猎的热爱。海明威29岁时,父亲因为糖尿病和经济困难,用手枪自杀了。14岁时海明威在父亲支持下报名学习拳击。第一次训练,他的对手是个职业拳击家,海明威被打得满脸鲜血,躺倒在地。但是,海明威并没有退缩,并坚持到底,拳击技艺不断提高,最终拳击成为海明威最热爱的运动,并伴随他终生。中学毕业以后,海明威不愿意上大学,渴望赴欧参战。因为视力的缘故未被批准。他离家来到堪萨斯城,在《堪萨斯明星报》做了见习记者。在这里他学到了最初的文字技巧。明星报对于文字有110条不得违反的规定,“要用短句”,“用活的语言”,“用动词,删去形容词”,“能用一个字表达的不用两个字”,等等。海明威专心致志,很快掌握了新闻写作的技巧,并形成了自己的文字风格。1918年5月,海明威如愿以偿,加入了美国红十字战地服务队,来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意大利战场。7月初海明威在战场上为拯救一个意大利士兵而被炮击伤,一个膝盖被打碎,身上中的炮弹片和机枪弹头多达237块。他一共做了13次手术,换上了一块白金做的膝盖骨。有些弹片没有取出来,到死都留在体内。他在医院里躺了3个多月,接受了意大利政府颁发的十字军功勋章和勇敢勋章,这时他刚满19岁。1950年圣诞节后不久,海明威在古巴哈瓦那郊区的别墅“瞭望山庄”动笔写《老人与海》(起初名字为《现有的海》,是一部“写陆地、海洋与天空”的长篇小说的第四部分也是结尾部分),到小说结尾,前后仅八周时间。但是仅仅八周时间里,海明威这位世界文豪写出了“这一辈子所能写的最好的一部作品”。《老人与海》全文仅2万6000余字,作品的故事极其简单,写古巴老渔夫桑提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钓到了一条巨大的马林鱼,但这条鱼实在太大,经过三天的搏斗才制服它,筋疲力尽的老人将马林鱼绑在小船的一边,在归途中再次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下鱼头鱼尾和一条脊背。作品取材于真人真事,写作手法上延续了海明威一贯的含蓄简洁的语言风格、丰厚的内在情蕴、象征和寓意的表现手法。1952年,《老人与海》获得美国文坛最富盛名的普利策奖。12年前,由于一个权威人士的反对,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与普利策奖失之交臂,而那年的普利策奖也因此空缺,12年后,海明威终于用他无可挑剔的作品位自己赢得了尊重。1954年,海明威由于《老人与海》中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而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是:“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中,同时也由于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1961年7月2日清晨,海明威在他的“瞭望山庄”把自己最心爱的猎枪放进口中,扣响了他人生中最后的一枪。海明威对自己的作品感到非常满意,在给出版社编辑的信中说,“现在发表《老人与海》可以驳倒认为我这个作家已经完蛋的那一派批评意见。”并认为这是自己“是这一辈子所能写的最好的一部作品了”,“恐怕以后再也写不出这么精彩的作品”。果然,在海明威生命的最后岁月里,再也没有任何创作,《老人与海》成了海明威的绝唱。因此研究《老人与海》对研究海明威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老人与海》是一部人生的寓言。.尽管海明威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没有什么象征意义的东西。大海就是大海,老人就是老人。男孩就是男孩,鱼就是鱼。鲨鱼就是鲨鱼。。。。。。人们说什么象征意义,全是胡说。”但是他又曾经说过:“我试图塑造一位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男孩描写一片真实的海,一条真实的鱼和一些真实的鲨鱼,如果我能将他们塑造出色的好,把它们描写的足够真实的活,他们会意味着许多东西”。从书中的种种景象来看,作者显然有意煞费苦心的把多层次的涵义融合到一个简单的故事中。二、《老人与海》象征性分析《老人与海》是一部多层次的经典之作,文中体现了海明威几乎全部的才华与写作特性,但是鉴于笔者才疏学浅,只能先选取文中的象征性加以浅薄的分析,探讨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同时希望得到更多的老师的指正。下面单就文中的出现的形象及其所具有的象征意义进行分析。【大马林鱼】在整个故事中,出现的象征物很多,大马林鱼是其中着墨最多的一个物象。在通读了海明威的传记后,理解最多的就是,大马林鱼象征了这部旷世的作品,是晚年的海明威心中一个创作的巅峰时刻,更是海明威向怀疑他写作能力的人的最好的回应。海明威从一战战场负伤回国后,在经历了外界的巨大荣誉和失恋的巨大打击后,他经历了一阵长期的看似无尽的孤独,终于在1926年创作出《太阳也升起了》,博得了满堂喝彩,接着1929年《永别了,武器》更是被称作“‘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最高成就之一”。在整个30年代到40年代初,海明威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1937年至1932年,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奔波于西班牙内战前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作为记者随军行动,并参加了解放巴黎的战斗。1940年,海明威发表了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的反法西斯主义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被认为是其最出色的长篇小说。出色的创作和神话般的经历使他成了美国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的伟大作家和传奇式的英雄,他的朋友和崇拜者可以说比比皆是,他们不满足于海明威在创作上已取得的成就,而对他寄予了更大的希望,他自己也信心十足。但由于种种原因,整个四十年代海明威几乎没有什么新作问世。1950年,沉寂了十年之久的海明威发表了长篇小说《过河人林》,结果使所有的人都大失所望,并招来了一片攻击之声。大家都认为海明威的才华已经随着年龄的增长一去不复返了。海明威本人也为此深感绝望,加上两次世界大战中的伤病留给他的疼痛,他终日暴躁不安,致使他的妻子担心他精神总崩溃的日子就要来临。然而,海明威在厄运面前和重压之下没有屈服和退却,他一直希望能达成一个宏伟的目标向世人证明他还是能够交到“好运气”的。1952年,《老人与海》的横空出世补偿了他在文学声誉上的损失。海明威的这段经历与作品中的老人桑地亚哥曾经非常强壮、曾经是个捕鱼好手然而却久久不走运,年纪又老了,在名声很可能毁于一旦的情况之下,靠着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捕到了一条硕大无比的马林鱼非常相似。显然,这里的大马林鱼象征了海明威心中的那个宏伟的目标,甚至是创作的巅峰。大马林鱼也象征了海明威心中的生存理想,生活环境塑造了一个外表强硬而又内心软弱的海明威,幼年的时候,就有小男子汉的勇气,希望别人把他当作大人看待,如果有人问他害怕什么,他总是大声回答:“我什么都不怕!”,然而当他“看见一只苍蝇死了也哭,想法设法把他放到糖水里,希望能救活。”当海明威开始发展自己的爱好,拳击成为海明威最喜欢的运动之一,拳击把文明与野蛮夷极端的形式结合在一起。拳击中还诞生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学:“拳击教会决不能躺下不动,要随时准备再次跃起”“打拳击凭天性,即使打死也不是为了打死人。正大光明地打,打拳是为了取胜”。海明威的拳击哲学在《老人与海》对大鱼的态度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于是那鱼闹腾起来,尽管死到临头了,它仍从水中高高跳起,把它那惊人的长度和宽度,它的力量和美,全都暴露无遗。它仿佛悬在空中,就在小船中老人的头顶上空。然后,它砰的一声掉在水里,浪花溅了老人一身,溅了一船。。。。。。“。。。。。你要把我害死啦,鱼啊,老人想。不过你有权利这样做。我从没见过比你更庞大、更美丽、更沉着或更崇高的东西,老弟。来,把我害死吧。我不在乎谁害死谁。”“鱼啊,"他说,"我爱你,非常尊敬你。不过今天无论如何要把你杀死。”“他不忍心再朝这死鱼看上一眼,因为它已经被咬得残缺不全了。鱼挨到袭击的时候,他感到就象自己挨到袭击一样。可是我杀死了这条袭击我的鱼的鲨鱼,他想。而它是我见到过的最大的登多索鲨。天知道,我见过一些大的。”“。。。。。。我根本不懂这个,也说不准我是不是相信。也许杀死这条鱼是一桩罪过。我看该是的,尽管我是为了养活自己并且给许多人吃用才这样干的。不过话得说回来,什么事都是罪过啊。别想罪过了吧。现在想它也实在太迟了,而且有些人是拿了钱来干这个的。让他们去考虑吧。你天生是个渔夫,正如那鱼天生就是一条鱼一样。。。。。”老人在看待大鱼的时候所表露的内心的反映,其实正是海明威内心对于生存的意义的回答,渔人天生是为了打鱼,打鱼必定要有伤害,即使是伤害了他内心中认为最美丽的东西。这用他的拳击哲学来解释最恰当不过了,“即使打死也不是为了打死人”。记住海明威的名言:“鱼是他的敌人,也是知心朋友!”其实,大马林鱼的象征意义远不止这些。如果把海明威的经历、战后美国人们心理结合起来,那象征意义又是不同的。【海】海在文章中体现了一种母性。“他每想到海洋,老是称她为lamar,这是人们对海洋抱着好感时用西班牙语对她的称呼。有时候,对海洋抱着好感的人们也说她的坏话,不过说起来总是拿她当女性看待的。有些较年轻的渔夫,用浮标当钓索上的浮子,并且在把鲨鱼肝卖了好多钱后置备了汽艇,都管海洋叫elmar,这是表示男性的说法。他们提起她时,拿她当做一个竞争者或是一个去处,甚至当做一个敌人。可是这老人总是拿海洋当做女性,她给人或者不愿给人莫大的恩惠,如果她干出了任性或缺德的事儿来,那是因为她由不得自己。月亮对她起着影响,如同对一个女人那样,他想。老人对海有一种远古的依赖,在海上老人可以享受到别的地方难以企及的安宁,“我大可随波逐流,他想,管自睡去,预先把钓索在脚趾上绕上一圈,有动静时可以把我弄醒。”在海上他是放心的。即使是最后,老人被鲨鱼打败,也没有对海有任何的怨言,只是说“只怪我走的太远了”。海也是老人生存依赖的环境,是老人抗拒命运抗拒自然的的角斗场。老人既对海有依赖性,更对海有一种征服欲望。就像海明威面对的文坛,既是写作成就了海明威,同时无论是内心的责任感还是外界的期望带来的压力都在迫使海明威重新振作,重新拿出自己最宏伟的华章。【孩子】孩子的出现让本来应该很压抑的场景而变得有一些温馨。孩子的形象是作者苦心经营的结果,甚至孩子的形象所包含的信息已经超过了大鱼、老人、大海和鲨鱼所能寄托的作者的思想。在84天没有捕捉到鱼的时候,在周围的人开始对老人放弃了希望的时候,是孩子一直在支持着他,而且“要是孩子在这多好啊!”这句话在文中曾反复的出现了9次之多,在多么失望的时候,老人想起了孩子。把“要是孩子在这多好啊!”按出现的场景分析会发现,在不同的场景有不同的含义。在海明威感到无力的时候,“要是孩子在这多好啊!”,这句话仿佛时老人对失去青春的一种呼唤,如果用一句话把海明威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如果我还年轻多好啊!孩子是生命力的象征,每每读到这句话的时候,脑海中就会浮现老人苍老倔强的形象,一种悲怆的情绪浮于纸面。当老人面对孤独的时候,孩子是老人对外界关爱的呼唤。苍茫的海上,深邃不知道有多远的海底的大鱼,孤独的老人即使再坚强也希望有个人能帮助他,即使是站着不动。“。。。。。他想。干这行当有台收音机才美哪。接着他想,老是惦记着这玩意儿。想想你正在干的事情吧。你哪能干蠢事啊。然后他说出声来:"要是孩子在这多好啊。可以帮我一手,让他见识见识这种光景。”。。。。孩子体现了作者内心对外界包容的渴望,无论外界的人怎么怀疑老人的捕鱼能力,孩子一直一如既往的站在老人的身边,默默的支持,为他准备食物准备打鱼的器具,晚年的老人需要更多的呵护和关心。孩子不允许老人在没吃饭前上船打鱼;孩子为老人盖上已划下的被子;在于大马林鱼搏斗时,老人几次都想“要是孩子在就好”,而且孩子在看到老人回来后,连哭三次,还要别人不要去打扰他。孩子身上体现了海明威希望能受到更多的呵护,他强硬的外表给人以权威的表象,然而内心底里他可能更需要有人读懂他对呵护关爱的渴求,所以孩子可以看出晚年的海明威内心的愁苦与忧伤。。。。。。。“他不再梦见风暴,不再梦见妇女们,不再梦见伟大的事件,不再梦见大鱼,不再梦见打架,不再梦见角力,不再梦见他的妻子。他如今只梦见一些地方和海滩上的狮子。它们在暮色中象小猫一般嬉耍着,他爱它们,如同爱这孩子一样。他从没梦见过这孩子。”。。。。。海明威的研究者几乎一致的认为,海明威更多的接受了父亲的秉赋。由于父亲长期外出行医,16岁以前的海明威一直生活在由母亲、姐姐和妹妹组成的“女性王国”里,与生俱来的男性心理使他产生了一种孤独感,迫使他只有更多的从父亲那里寻求“男子汉”认同。父亲的三大业余爱好:钓鱼、打猎和旅游,海明威不仅全盘接受而且轰轰烈烈的发扬光大,成为他生活创作中的重要内容。然而,1928年父亲突然在家中开枪自杀,让海明威的感情彻底的倾向父亲,甚至产生了对母亲的仇视,一度断绝了关系。但是到了晚年,海明威内心里压抑着的温情终于复苏,“我年纪越大,就越能谅解我的母亲”。从这个意义上讲,孩子的出现作为海明威晚年恋母情结的展现也不是没有道理。尤其是在当时的外界压力、内心愁苦与身体创痛的联合绞轧下,海明威出现这样的情绪是非常正常的。【狮子】在小说中作家对狮子的偏爱是有目共睹的,老人梦见狮子被提到过四次,第一次是老人出海前躺在自己的床上梦到狮子;第二次是他反问自己“为什么狮子是我留在脑子里一件主要东西呢?”第三次他在船上梦见了狮子;最后一次是小说的末尾:“老头正梦见狮子”。作家对狮子的反复强调给小说注入一个深刻的主题。“狮子”是力量的象征,对其反复强调烘托了桑提亚哥对力量的向往和对黑暗与厄运临危不惧的精神。狮子是权力、强盛、力量的象征,更是男性的象征。海明威在生命历程的最后,健康状况每况愈下,肾病、糖尿病、高血压和战争给肉体带来的伤害创痛以及一系列并发症日甚一日的折磨他,肉体的疼痛也使他患上精神抑郁症。作为男性力量最好的体现——性行为的无能也无时不在折磨着他。这一切都在文中梦境或者回忆中的狮子身上得到了慰藉。海明威幻想曾经的力量能重新回到自己的身上,尤其是在周围的舆论和怀疑的重大压力下,海明威已经不是只希望让一部作品证明自己的实力,而且他更希望那些已经失去的青春再次回到自己的体内,让自己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创作去维护自己的荣耀。老人年轻时候跟别人比赛角力长达一天一夜最后胜利的经历也被数次提起。正是反映了海明威对于曾经辉煌的美好回忆,同样跟狮子一样反映了海明威对已逝年华的追忆。文中还出现了很多球员的名字,他们都是当时显赫的球员,更重要他们都是有着旺盛生命力的球员,而且乔。迪马吉奥还获得了红极一时的玛丽莲。梦露芳心。老人与孩子谈论这些球员的时候那种溢于言表的称赞,显示了海明威内心对于他们那种活力的向往。【鲨鱼】如果说大鱼是海明威心中的那个宏大的目标,那么鲨鱼就是在完成这个目标中遇见的厄运与磨难。鲨鱼代表一切破坏性力量,被人蔑视、忽视以及悲观失望等等。老人与鲨鱼搏斗更体现了作者心中鼓动着的不屈服顽强的生命力。同时在文中可以看出,老人对鲨鱼的看法是有区别的。他最痛恨的是那“食腐肉的”鲨鱼,因为他们“朝鱼身上被咬过的地方咬”。而对首先来袭的那条大灰鲭鲨,却说它“生就一副好体格,能游的跟海里的最快的鱼一样快,周身的一切都很美。”在海明威晚年的时候,曾经游很多人怀疑他还能否创作出杰出的作品。1940年海明威的《过河入林》出版,但是这部小说受到难听的攻击。较温和的批评家说它“情绪厌倦”,相信海明威尚有潜力;绝大多数批评家粗暴地攻击它是顾影自怜的自我仿作。此后的舆论普遍对海明威的写作能力妄加推测,相当一部分对海明威不利,造成他内心极度的郁苦,而又限于当时的客观情况无法回应。所以鲨鱼其实也反映了海明威对当时的文艺批评家的看法,他们中的一部分确实是好的,是伟大的批评家,对海明威的作品作出了正当的评论,且有利于作家的创作;而另一部分,则是人云亦云,他们全是懦夫。【老人】老渔夫桑地亚哥象征着一种哲理化的硬汉子精神,一种压倒命运的力量。桑地亚哥是勇敢、自信的化身,在他身上体现着人类深处困境,面对死亡时表现出来的勇往直前,战胜困难的高贵品质。无疑的是,海明威把自己赋予到这个他为之沥尽心血的角色身上。值得一提的是,《老人与海》的原型,古巴渔夫雷戈里奥。富恩特斯是海明威的好朋友。在1930年,海明威乘坐的船在暴风雨中遇难,就是受他搭救,两人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在以后的岁月里,他们一起出海,海明威对他的操纵船只的能力倍加赞赏。二战中,他陪同海明威驾驶海明威改装的巡艇在加勒比海追猎德国潜艇。两人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雷戈里奥。富恩特斯在海明威自杀后,一直平静的生活在他在海边的小屋里,直到2003年初以104岁高龄辞世。两个生活中强者,怎么会一个在获奖之后选择开枪自杀,而另一个则平静的安享晚年?结合《老人与海》来看。“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既体现了人类抗拒命运的宣言,更是海明威内心的真实写照。文章中老人在面对长达84天未有收获的情况,面对来自人们鄙夷的猜测,依然义无反顾的出海。与其说是为了生存倒不如说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向外人显示自己的青春。小说的结尾很值得人们深思,老人拖着大鱼的骸骨回到沉睡中的海港。第二天早上。。。。。“许多渔夫围着那条小船,看着绑在船旁的东西,有一名渔夫卷起了裤腿站在水里,用一根钓索在量那死鱼的残骸”。。。。。。老人失去了大鱼,却赢得了人们的尊重,那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甚至是超越了获得大鱼的意义。海明威给人们提出了一个关于成功的定义的问题,到底什么是成功,是看的见的成果还是没有人见到的过程。或许孩子的表现就是海明威给出的答案,“孩子看见老人在喘气,跟着看见老人的那双手,就哭起来了。他悄没声儿地走出来,去拿点咖啡,一路上边走边哭。”孩子明白在三天三夜中老人经历了怎么样的挫折以及老人怎么顽强的搏斗。孩子是老人的知音,海明威也希望这样的知音出现。三、海明威之死——击倒最后一头狮子关于海明威之死,评论家给了很多种说法,普遍的人是认为,海明威并不是真的勇敢,如果他是真的勇而无惧,那他就能面对生活中身体上的痛苦而坚强的活下去。但是如果那样苟且的活着,是不是海明威通过这样的文学希望我们认识的呢?诚然,直面生命的病痛确实是一种坚强,让人肃然起敬,但是海明威是面对的怎么样的痛苦啊,晚年在经历了众多病痛折磨加上外界给与的压力后,在那年的4月更被告知除了原来的病痛之外,他还患上了皮肤癌。海明威已经意识到自己要面对怎样的一个未来。或许他可以自己自己一个人面对这一切,但是那样的海明威在外界人的眼里是一个怎么样的啊?一个被折磨的不成人样的海明威不是他想让人看见的。这是一个曾经叱诧风云的勇士在维护自己最后的荣耀。据说没有人能看见雄鹰死亡的过程,因为每只曾经搏击长空无数次的鹰在预感自己生命要结束的时候,就会振翅飞向太阳,消失的无影无踪。《老人与海》就是海明威的最后一次振翅飞翔。海明威在用最后的行动向人们表示,一个任何事情都不能打败的海明威最后被自己终结。海明威到最后依然是坚强的,诚然活着是一种坚强,难道抛弃这一切,把自己的生命终结在最辉煌的时刻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坚强么?我想海明威选择这样的结局跟他在《老人与海》中塑造的结局是异曲同工。海明威是孤独的,他的孤独是超乎别人理解的孤独。他曾经说过“写作,在最成功的时候,是一种孤寂的生涯”。最后海明威的终结,终于也象他希望的孤独一样不为人理解。其实《老人与海》中还有很多的意象,象征了更广泛的意义。在本文中提到的意象,如果从别的方向分析也会得出更多的结论,我想这也正式海明威“冰山”写作手法的一个真实体现。四、结语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老人与海》中象征的个体性越来越浓重。尽管现在人们认识的《老人与海》代表了整个人类面对挫折面对厄运时的不屈精神,但是作品的各个形象表明,其实这是一部海明威的讨战宣言书,是一个人战斗的号角。但是这并没有抹杀它“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的光环。就像是《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个人与家庭荣衰详尽记录,更是一部详尽揭露当时社会现实的巨著。或许从各种层面分析《老人与海》会得出不同的意义,因为本来一种意象不同的人会看到不同的内涵,“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默雷特”。笔者单从海明威的经历分析明显不足,限于学识,尚还不足,期待以后提升。参考文献:《老人与海》 海明威 著 吴劳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老人与海的多层次涵义》 吴劳《巨人百传丛书-海明威》 詹致和编著 辽海出版社《海明威传》 [美]贝克译 林基海译 湖南文艺出版社《外国文学名著导读》 郑忠信 等编著 河南大学出版社《在诺贝尔文学奖金授奖仪式上的书面发言》 海明威
1936年4月,海明威在《乡绅》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碧水之上:海湾来信”的散文,其中一段记叙了一位老人独自驾着小船出海捕鱼,捉到一条巨大的大马林鱼,但鱼的大部分被鲨鱼吃掉的故事。早在1939年,海明威搬到古巴时,他就开始计划以此为素材,写一篇情节完整的故事放到他的某个小说系类中。(实际上,他去世后,这个系类里其他篇目作为《海流中的岛屿》的一部分发表出来) 《老人与海》,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著。《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也是一部象征性的小说。主人公桑地亚哥是一位老渔夫,他经过重重艰险,捕获了“一条不止一千五百磅重的大马林鱼”,可是在返航的途中,这条大马林鱼却被鲨鱼吃光了,桑地亚哥只拖回了一副鱼的骨架。小说对大海的凄凉景象,对老人的复杂心情与回忆,对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景以及他与一个孩子的友情,都作了极具特色的描写,可谓淋漓尽致、引人入胜。 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年),美国小说家,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获奖之作就是《老人与海》。这部小说是根据一位古巴渔夫的真实经历创作的,以摄像机般的写实手法记录了桑地亚哥老人捕鱼的全过程,塑造了一个在重压下仍然保持优雅风度、在精神上永远不可战胜的老人形象。这部小说创下了人类出版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个纪录:48小时售出500万册,50小时售出530万册! 当他被宣布为当年的普利策文学奖得主时,评论界一致称好。"人可以被毁灭,却不可以被打败。"海明威在《老人与海》里所说的话,不仅打动了读者,也征服了评论者。 1954年,因为海明威"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海明威又获诺贝尔文学奖。"每一句话和每一段落,都要尽量写得简洁。"这是海明威写作的信条之一,这使得他的作品改编成电影的数量比任何其他一位获奖者都多. 小说以写实手法展现了捕鱼老人桑地亚哥在重压下仍保持的优雅风度,这种精神上永远不可战胜者成为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硬汉"形象之一。对于《老人与海》这本被译成几十种文字的作品, 海明威自己认为 "是这一辈子所能写的最好的一部作品"。 这本书讲了古巴的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84天之后钓到了一条无比巨大的马林鱼。这是老人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比他的船还长两英尺的一条大鱼。鱼的劲非常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难考验,终于把大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在返航时不幸遇上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最终,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光了,老人历经一番艰辛,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和一身的伤,可还是得到了人们的赞赏。
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海明威极好地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在波澜壮阔的大海上,展开了一系列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和形象化,并代表了不同的意向和表征。对人物内心世界进行更好的诠释,作者通过深度挖掘文本中所隐含的意蕴,寄寓了深刻的主题和象征意义。(一)大海——人生竞技场的象征一直以来,大海在西方文学中,都被赋予了丰富多彩的表象意境,或者代表少女的形象,清纯可人、明媚灿烂;或者象征恶魔,凶神恶煞、深不可测。在《老人与海》中,大海被描写成一位女性形象、细腻深沉,在老人捕鱼的过程中,大海呈现出安详、宁静、祥和、波澜不惊的状态;[3]在老人和鲨鱼搏斗时,大海仍旧是那种自信、缓缓流动的状态。作品中的大海尽管表面看是温柔的,但内心却蕴含着无穷无尽的力量。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海,既有着硕大无比的大马林鱼,又有着凶残贪婪的大鲨鱼。在小说中,大海象征着真正意义上的强者,既有着非凡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同时又具有无比深厚的内涵。(二)老人——人类顽强意志力的化身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真正的硬汉,他能勇敢地接受命运一次又一次的挑战,敢于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不屈不挠、顽强抗争。怀抱坚定的信念,即便在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坚守。通过和大马林鱼、大鲨鱼等一次又一次殊死的搏斗,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尽管象征他胜利的标志仅仅是一堆鱼的残骸。[4]圣地亚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宣告:被摧毁的只能是人的肉体,人的精神是屹立不倒、永远都打不垮的。在小说中,圣地亚哥象征着不屈不挠、顽强乐观的人类精神。(三)小孩——人类生存状态的象征曼诺林是小说中的另一个小主人公,他一直以来都和孤苦伶仃的老人相依为命。在老人的生活中,他的爱和关心处处能体现出来,老人没有捕到鱼时,他会和老人一起难过悲伤,然后会更加悉心地照顾老人的生活和起居,为老人准备好饭菜,是老人生活中最好的帮手。可以说小孩是老人的另一种生存状态的象征。[5]在孩子眼中,老渔翁不管捕没捕到鱼,都是他心中最好的渔人。无论捕鱼的技巧,还是捕鱼的品质都是一流的,无人能够匹敌的。捕鱼的结果并不能说明什么,仅仅是对人的能力的一种肯定而已。而这种观点,和老渔翁对自己的看法,恰恰是两种对立的观点,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老渔翁和小孩象征着人的正反两个方面,预示着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人的犹豫和徘徊、难以抉择,小孩曼诺林的离开,也正是这种思想不断斗争的最终结果。(四)大马林鱼——美好理想的象征在小说中,大马林鱼是光荣的象征。从现实出发,一个年老体衰的渔夫能捕获到如此硕大无比的大马林鱼,本身就是一件令人荣光的事情。但老渔夫对鱼确是无比的喜爱和崇尚,不但没有丝毫的敌意,反而将对手当成朋友和兄弟看待。[6]所以在整个与大马林鱼搏斗的过程中,他至始至终都深怀喜爱和敬佩之情,甚至在最终战胜对手时,他也不免为对手扼腕叹息。因此,在整部小说中,大马林鱼是无上光荣的象征。纵观整部小说,大马林鱼的作用非常重要,没有大马林鱼的穿针引线,小说的象征意义将不完整。在经历漫长的84天等待之后,大马林鱼终于出现了,既满足了老人的愿望,同时也是给老人漫长等待的一个回报。老人凭借坚强的毅力,终于战胜了年轻气盛的大马林鱼。在小说的寓意和老人的心中,大马林鱼一直象征着一种理想的事物,一种美好的目标和追求。预示着在人类漫长的旅途中,会经历种种的磨难和痛苦,但只要人们怀有坚定的信念,依靠顽强的毅力和不懈的追求,最终一定会战胜艰难困苦,创造生活的奇迹。(五)鲨鱼——邪恶力量的象征鲨鱼在小说中,是各种邪恶势力的化身,代表着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它是对人们实现各种理想和目标的阻挠。《老人与海》这部小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并产生了划时代的深远意义。这部小说的创作时代,正是古巴民族运动风起云涌之时。[8]海明威笔下的圣地亚哥,虽然仅仅是一个渔人的身份,但他却代表了那种在社会最底层苦苦挣扎的穷苦百姓的形象。而鲨鱼则是殖民主义者的化身,通过正反两个形象鲜明的对比和塑造,预示了古巴人民为了争取自由和解放,同邪恶势力所做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这样也更进一步凸显了真正硬汉的个性。
《老人与海》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古巴老渔翁的捕鱼经历。他在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的情况下,仍旧没有放弃希望,终于在第85天捕获了罕见的大马林鱼,最终开始了人和鱼之间不屈不挠的抗争。最终精疲力竭的大马林鱼被老渔翁杀死,并被绑在船头。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在归途中老渔翁又不幸和鲨鱼遭遇,又是一场人和鱼的殊死较量,最终老渔翁带着一堆鱼的残骸归来[1]。在小说中,海明威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形象,通过老人、孩子、大海、鲨鱼和骨架等来诠释众多的意象,这恰恰是象征主义的应用。一、象征手法象征手法是将关联事物之间借助一些具体的形象表达一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和比喻等修辞手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种手法的运用,需要两种事物之间有相似的特点和共性的特征,这样才能产生由此及彼的想象。如象征手法运用得贴切,可将一种抽象的东西转化为具体的形象,能够被读者感知和领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回味悠远、意寓深长。[2]二、《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的运用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海明威极好地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在波澜壮阔的大海上,展开了一系列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和形象化,并代表了不同的意向和表征。对人物内心世界进行更好的诠释,作者通过深度挖掘文本中所隐含的意蕴,寄寓了深刻的主题和象征意义。(一)大海——人生竞技场的象征一直以来,大海在西方文学中,都被赋予了丰富多彩的表象意境,或者代表少女的形象,清纯可人、明媚灿烂;或者象征恶魔,凶神恶煞、深不可测。在《老人与海》中,大海被描写成一位女性形象、细腻深沉,在老人捕鱼的过程中,大海呈现出安详、宁静、祥和、波澜不惊的状态;[3]在老人和鲨鱼搏斗时,大海仍旧是那种自信、缓缓流动的状态。作品中的大海尽管表面看是温柔的,但内心却蕴含着无穷无尽的力量。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海,既有着硕大无比的大马林鱼,又有着凶残贪婪的大鲨鱼。在小说中,大海象征着真正意义上的强者,既有着非凡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同时又具有无比深厚的内涵。(二)老人——人类顽强意志力的化身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真正的硬汉,他能勇敢地接受命运一次又一次的挑战,敢于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不屈不挠、顽强抗争。怀抱坚定的信念,即便在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坚守。通过和大马林鱼、大鲨鱼等一次又一次殊死的搏斗,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尽管象征他胜利的标志仅仅是一堆鱼的残骸。[4]圣地亚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宣告:被摧毁的只能是人的肉体,人的精神是屹立不倒、永远都打不垮的。在小说中,圣地亚哥象征着不屈不挠、顽强乐观的人类精神。(三)小孩——人类生存状态的象征曼诺林是小说中的另一个小主人公,他一直以来都和孤苦伶仃的老人相依为命。在老人的生活中,他的爱和关心处处能体现出来,老人没有捕到鱼时,他会和老人一起难过悲伤,然后会更加悉心地照顾老人的生活和起居,为老人准备好饭菜,是老人生活中最好的帮手。可以说小孩是老人的另一种生存状态的象征。[5]在孩子眼中,老渔翁不管捕没捕到鱼,都是他心中最好的渔人。无论捕鱼的技巧,还是捕鱼的品质都是一流的,无人能够匹敌的。捕鱼的结果并不能说明什么,仅仅是对人的能力的一种肯定而已。而这种观点,和老渔翁对自己的看法,恰恰是两种对立的观点,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老渔翁和小孩象征着人的正反两个方面,预示着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人的犹豫和徘徊、难以抉择,小孩曼诺林的离开,也正是这种思想不断斗争的最终结果。(四)大马林鱼——美好理想的象征在小说中,大马林鱼是光荣的象征。从现实出发,一个年老体衰的渔夫能捕获到如此硕大无比的大马林鱼,本身就是一件令人荣光的事情。但老渔夫对鱼确是无比的喜爱和崇尚,不但没有丝毫的敌意,反而将对手当成朋友和兄弟看待。[6]所以在整个与大马林鱼搏斗的过程中,他至始至终都深怀喜爱和敬佩之情,甚至在最终战胜对手时,他也不免为对手扼腕叹息。因此,在整部小说中,大马林鱼是无上光荣的象征。纵观整部小说,大马林鱼的作用非常重要,没有大马林鱼的穿针引线,小说的象征意义将不完整。在经历漫长的84天等待之后,大马林鱼终于出现了,既满足了老人的愿望,同时也是给老人漫长等待的一个回报。老人凭借坚强的毅力,终于战胜了年轻气盛的大马林鱼。在小说的寓意和老人的心中,大马林鱼一直象征着一种理想的事物,一种美好的目标和追求。预示着在人类漫长的旅途中,会经历种种的磨难和痛苦,但只要人们怀有坚定的信念,依靠顽强的毅力和不懈的追求,最终一定会战胜艰难困苦,创造生活的奇迹。(五)鲨鱼——邪恶力量的象征鲨鱼在小说中,是各种邪恶势力的化身,代表着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它是对人们实现各种理想和目标的阻挠。《老人与海》这部小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并产生了划时代的深远意义。这部小说的创作时代,正是古巴民族运动风起云涌之时。[8]海明威笔下的圣地亚哥,虽然仅仅是一个渔人的身份,但他却代表了那种在社会最底层苦苦挣扎的穷苦百姓的形象。而鲨鱼则是殖民主义者的化身,通过正反两个形象鲜明的对比和塑造,预示了古巴人民为了争取自由和解放,同邪恶势力所做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这样也更进一步凸显了真正硬汉的个性。三、结语本文通过剖析《老人与海》中的象征意义,来解读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人和自然的对话,表达人对幸福的渴望以及对理想的不懈追求,那种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和毅力,即便失败了,也同样可歌可泣,令人折服和钦佩,这就是作家希望通过这部作品,所要表达的中心主题。[9]在《老人与海》这部作品中,融合了作家深刻的思想情感,借助于小说的象征意义,通过所蕴含的悲情意识,达到了赞扬人类美好品质的宗旨。通过象征手法的完美运用,彰显了艺术作品的特殊魅力,既为小说带来了夺目光环,也为世界文坛带来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影响力,带给读者的震撼力和感染力,也是空前的。论小男孩、迪马乔、狮子在《老人与海》中的寓意(2014-06-18 08:53:36)标签: 海明威人物形象分类: 书评影评摘 要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阅读作品,透过不同意象的意义理解文本的主题。海明威的名著《老人与海》中的小男孩,迪马乔,狮子三个意象有着深刻寓意,本文试从这三个意象所负载的象征意义出发,解析它们是如何体现“硬汉”主题的。关键词:小男孩;迪马乔;狮子;硬汉精神引 言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1961)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老人与海》因其“颂扬了斗争精神和精神上的胜利,即便物质上一无所得,即便身陷失败之境,仍永不言败”和“炉火纯青的叙事艺术以及他对当代文体的巨大影响”而于1954年被瑞典皇家学院授予了诺贝尔文学奖。《老人与海》塑造了桑提亚哥这一生动形象,使得我们一提起他,眼前便自然而然浮现出一个像威风凛凛的雄狮一样,接近耄耋之年的老者,傲然站在渔船上与暴风,与鲨鱼抗争的惊险画面。小说主人公桑提亚哥身上的这种“硬汉”品质,就是人类永不屈服、永不言败精神的一曲赞歌。学习比较文学理论以后,我结合自己的兴趣重读了《老人与海》。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文本内部:小男孩曼诺林,棒球选手迪马乔,狮子分别出现了10次、6次、5次,这三个意象对表现《老人与海》这部小说的“硬汉”主题有着重要的作用,即这三个意象内部之间存在着互相补充,交相辉映体现主题的关系,与此同时这三个意象又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对桑提亚哥这一形象起到了补白的作用,使得老人的硬汉形象有血有肉,既生动又饱满,从而升华了“人生来并不是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但就是打不败他”的这一硬汉主题。俗话说“红花还需绿叶衬”,那么桑提亚哥这一跟哈姆雷特、堂吉诃德并列被称为外国文学画廊中的经典人物形象同样需要“绿叶”,而这“绿叶”就是小男孩、迪马乔、狮子这三个意象。我认为小男孩意象不仅使得桑提亚哥的硬汉形象富有真实性,同时也是桑提亚哥硬汉精神和技艺的继承者;当桑提亚哥独自在海上捕鱼的那三天面对困境之时,是棒球明星迪马乔的榜样力量给老人精神上以无限的鼓舞;桑提亚哥最终捕获的大马林鱼只剩下一具空骨架,可是在整个过程中老人所表现出来的非凡勇气和斗争精神让我们看到了虽败犹荣的狮子般的王者风度。除此之外,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小男孩迪、马乔狮、子这三个意象彼此之间又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犹如三片绿叶,形成众星拱月的结构,共同烘托桑提亚哥的形象。小男孩关于小男孩的意象研究,有人认为小男孩是老人桑提亚哥青春力量的象征,对于这一看法,我也很赞同,但是我认为单方面强调小男孩是老人青春力量的象征似乎有些单一,因为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我发现小男孩意象不仅仅是桑提亚哥年少时青春力量的象征,这一形象使得桑提亚哥的硬汉形象更富有真实性,同时也是桑提亚哥硬汉精神和技艺的继承者。其一,小男孩意象使得桑提亚哥的硬汉形象更富有真实性。海明威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他在作品中总是通过简约的文字来表达深刻的蕴意。桑提亚哥家里的墙上有两幅彩色画,一幅是《耶稣圣心图》,另一幅是《科伯亚圣母》,都是他妻子的遗物。本来,墙上还挂着一幅妻子的着色照,但因为他一瞧见便想起自己形单影只,就把它拿了下来,放在角落的一个架子上,一件干净衬衫底下,这说明桑提亚哥尽管被称为硬汉子,但是硬汉子也有孤寂的时候。他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其次才是一个硬汉子。作品中还描写到桑提亚哥独自在海上为了生存和马林鱼斗志斗勇的时候,一想到小男孩,便总是“大声说话”,这“大声说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桑提亚哥也不知道,他只知道因为害怕孤独,所以想大声的说话。是人就有七情六欲,不可否认桑提亚哥是一个生活上的强者,可是这并不代表强者就没有孤独。小男孩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慰藉了桑提亚哥孤寂的心境,让他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让他感到在这个世界上他并不是孤家寡人,他还有“亲人”----小男孩。中年丧妻,没有儿女,孤苦伶仃享受不到天伦之乐的桑提亚哥是孤独的。桑提亚哥在放下钓线,等待马林鱼吃鱼饵的时候,不忍心看雄雌鱼依依惜别的场面,他担心失去另一半,雄鱼的生活会寂寞,一如自己中年丧妻之痛。那时他举目四顾,寻找一只小鸟,因为他想有个伴,而小男孩就是他在世上唯一的伴。桑提亚哥经常用他那双被阳光灼烧过的自信而慈爱的眼睛打量着小男孩,也只有跟小男孩在一起时,桑提亚哥才显示出他鲜为人知刚中有柔,侠骨柔肠的一面,因此小男孩这一意象的塑造,体现了老人作为一个个体的社会人,是不能脱离整个社会关系而独立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桑提亚哥是一个生活上的强者,同时也是一个孤独者。试想一下,如果作品仅仅强调桑提亚哥具有硬汉精神的一面,仅仅刻画他为生存而战的斗争,那么这个人物就是一个干巴巴的形象,可是因为有了小男孩,才使得桑提亚哥这一形象更加生动饱满,可亲可敬,有血有肉,富有真实性。如果说桑提亚哥在大海上与大马林鱼及群鲨搏斗,让读者看到的是一位坚强、忍耐、永不言败的“英雄”、“硬汉”,那么桑提亚哥与小男孩之间的没有血缘却胜似血缘的亲情之爱则让我们看到了硬汉也有人的正常感情,也害怕孤独,渴望和人交流,如此,一个生动真实的桑提亚哥形象便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其二,小男孩是桑提亚哥技艺和硬汉精神的继承者。首先,小男孩是桑提亚哥技艺的继承者,他从五岁起便一直跟着桑提亚哥学习捕鱼,尽管小小年纪却学到了不少捕鱼的技艺。当桑提亚哥刚出海的把钓线放下去,任凭马林鱼拖着小船不停的游动的时候,他感觉一个人的力量固然再大,有一个帮手总是好的,这样就不必感到自己是在孤军奋战了;当桑提亚哥和马林鱼僵持,感觉体力不支,需要吃金枪鱼来补充体力的时候,他特别渴望小男孩在身边,可以替他揉一揉肩膀;当桑提亚哥的手被严重割伤的时候,他急切的希望小男孩在他身边,这样小男孩就会弄湿线圈。此外,在独自捕鱼的三天三夜里,桑提亚哥曾多次念叨着:“但愿那男孩在这儿就好了。”[1]也就是说,小男孩是桑提亚哥最后三天海上捕鱼时的一个念想。他大声说:“真希望那孩子在我身边,帮帮我也见见这种场面。一旦上了年纪,谁都不该单枪匹马了”。[2]在此我们可以看到眼前这个历经岁月的老人在感慨自己年迈,急于想把自己打渔的全部技艺传给小男孩。每当桑提亚哥重复这句话以后,似乎他看到自己的技艺后继有人,所以说桑提亚哥在不同处境中对小男孩的这种不断诉求体现了他把小男孩作为自己技艺的继承者,而作品结尾小男孩的那句:“我有那么多的东西要学,而你什么都能教。”[5]更是作证了小男孩是桑提亚哥技艺的继承者。另一方面,小男孩是桑提亚哥硬汉精神的继承者。小男孩从五岁起便跟着桑提亚哥学习捕鱼,更多时候他们一老一小互相关心,互相照顾,相依为命,日久生情,他很爱桑提亚哥,而且在日常生活的交往中,小男孩除了对老人有亲情般的爱之外,更多的是在接触中被老人身上不服老、不言败的精神所感染。如果说对桑提亚个来说,迪马乔是他心目中伟大的英雄,学习的榜样,那么对于小男孩来说,桑提亚哥便是他心目中的铮铮硬汉,是他追随的榜样。作品中说,小男孩的父母不允许他和桑提亚哥经常在一起,可是小男孩没听父母的话,依然偷偷地、时不时地来到桑提亚哥的小屋,照顾他,料理他的日常饮食起居。当桑提亚哥最终一无所获回到家之时,他们之间有这样的对话:“你家里人会怎么说?”桑提亚哥担心孩子的父母斥责孩子来看他这个“我不在乎。昨天我捉到了两条,但现在我们要一起捕鱼了,我需要学的还很多。”小男孩回答到。[3]小说结尾中还有一个细节,在桑提亚哥疲惫的睡着的时候,小男孩看着老人的布满伤痕的手,想象着桑提亚哥在海上的惊险,流下了眼泪。一个渔夫叫道:“他怎么样?”“在睡觉呢。”孩子叫道。他不在乎别人看见他哭,“谁也别去打搅他。”[4]是的,在小男孩的父母和其他人的眼里,桑提亚哥是一个倒霉的渔夫,是一个失败者,可是在小男孩看来,永远都不是!桑提亚哥是那个和他谈论棒球赛时的斗士,是那个历经险阻,仍然昂首站立的硬汉!他不在乎旁人看他哭,也不在乎旁人怎么评价桑提亚哥,他只知道桑提亚哥就是他要学习的榜样,是他心目中伟大的英雄,带着这种硬汉精神,他也要像桑提亚哥一样,在人生的路上扬帆起航!小说虽然没有描写男孩的外貌,没有说明他的年龄,但却让人感觉到一个懂事、勇敢、可爱的小男孩形象。由于桑提亚哥在海上捕鱼的时候对他的不断呼唤,也由于他和桑提亚哥之间那种没有血缘关系,却胜似亲情的人间温情,让我们了解到原来硬汉也孤独,从而使得桑提亚哥的“硬汉”形象更加富有真实性,同时也让读者看到了桑提亚哥的技艺长存,硬汉精神永在。也就是这样,海明威通过小男孩这一形象来实现了硬汉桑提亚哥的成功塑造。尽管棒球明星迪马乔这一意象在作品中仅仅总共出现了五次,但是他对桑提亚哥“硬汉”形象的成功塑造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迪马乔是桑提亚哥心目中的硬汉。迪马乔的父亲也是个渔夫,而且家里也很穷,同样的出身,相似的家境使得桑提亚哥在潜意识里以迪马乔为自己奋斗的目标。在追梦的路上,迪马乔身处凄惨的环境但却不认输,不服输,明知失败,却还是顽强的去改变自己的命运,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去面对一切苦难。诚然,迪马乔是生活中的不幸者,但他从不渴求别人的同情和保护,只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因此不管受到多少挫折,多少打击,他也从未绝望,从未向厄运低头,他是绝对的精神上的胜利者,绝对的真正的硬汉!最终迪马乔从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小子,一步一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美国棒球界大名鼎鼎的明星。无论是迪马乔身上的坚毅品质,顽强精神,还是他表现出的那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不投降、不放弃的精神正是桑提亚哥一直推崇和渴望拥有的精神,所以桑提亚哥打心眼里对迪马乔充满了无限的崇拜,认为迪马乔才是真正的英雄。就这样,相似的经历,同样的奋斗精神,使得迪马乔成为桑提亚哥心目中的铮铮硬汉。第二,榜样迪马乔的力量是鼓舞硬汉子桑提亚哥继续战斗下去的内在驱动力。桑提亚哥在面临体力极度透支,精神上一度恍惚想要放弃之时,没有想到孩子,也没有想到狮子,想到的却是棒球明星迪马乔。面对如此凶险的大海,失败的可能性永远大于成功的可能性,但是桑提亚哥选择了行动,他认为尽管自己可能还要面临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但是,绝不能放弃,那么支撑老人不言放弃的动力是什么呢?我认为这个内在驱动力就是棒球明星迪马乔。我们不妨来看下面一段文字:老人:“杨基队(纽约市棒球队,美国职业棒球界的强队)不会输。”“可是我怕克利夫兰印地安人队会赢。”“相信杨基队吧,好孩子。别忘了那了不起的迪马乔。”[6]这是作品开头,桑提亚哥出海前和小男孩的对话。在美国联赛中,总是杨基队的天下,虽然偶尔也会输掉一两场比赛,但是因为队里有了迪马乔,只要他恢复本色,就一定能反败为胜,扳回败局。因此在桑提亚哥看来,迪马乔就是他心中一个希望的灯塔。在桑提亚哥因钓线造成的伤痛一阵阵袭击而来的时候,他想到伟大的迪马乔尽管脚后跟有骨刺,疼痛无比,可他并没有就此放弃,不仅重返球场,而且球照样打得那么出色,依然能把一切做得十全十美。虽然桑提亚哥不是很清楚骨刺到底是怎么回事,但他肯定,假如他自己有这样的伤痛,他是坚持不下去的。但是迪马乔是自己心目中的榜样,是真正的英雄,所以自己得向着榜样的力量前进。因此当他再次面临困境的时候,榜样的力量鼓舞了桑提亚哥的信心和斗志。后来桑提亚哥手抽筋的时候,也是知道是条大鱼的时候,决心一个人和大鱼孤军奋战。因为榜样迪马乔身上闪耀着的自信,极大地鼓舞了桑提亚哥的斗志。从迪马乔的事迹中,桑提亚哥认识到即使物质上一无所有,精神上也要永不屈服。在与鲨鱼搏斗时,他拿起上面绑着刀子的桨,然后尽量地把它举起来,因为他那双手痛的不听使唤了。接下来他把手张开,再轻轻捏住了桨,让双手松弛下来继而又紧紧地把手合拢,让它们忍受着痛楚而不致缩回去。在这期间他想过放弃,也曾动摇过,可是就在他想要放弃之时,来自迪马乔的榜样的力量鼓舞了他:只要心中怀着坚定的信念,最终一定会获得胜利!于是,当他在战斗中处于下风时,“他看不清目标,只能感觉到、听到,就不顾死活地挥棍打去”。[7]这就是英雄,这就是硬汉无,论敌人有多凶猛,有多强悍,都会以其不屈不挠的精神,战斗到最后一刻。在这个意义上,桑提亚哥这样的硬汉英雄,不管他们挑战限度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值得我们永远敬重的。因为,他带给我们的是人类最为高贵的自信!我相信每个向往成功的人都不希望自己是生活中的弱者。那么作为一位强者,面对坎坷,就不应该消沉悲观,就不应该因为沮丧而停止追求!当我对这部作品再一次阅读时,一直困惑:为什么以“冰山理论”著称的海明威,要在作品中曾多次提及狮子呢?我们知道,海明威的写作文体干净简洁,描写惜墨如金见长,例如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的结尾,他修改了十一稿,最后把几千字浓缩为不到一页纸的篇幅,那么为什么作家又在这部篇幅很短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中多次刻画狮子意象呢?这究竟是海明威创作的败笔,还是另有深意?答案显然是后者。首先,狮子象征着硬汉桑提亚哥对力量的追求,对强者的向往。众所周知,狮子和老虎一样,被称为百兽之王,在动物界中,狮子就是强者的代表,同理,小说中的狮子就是力量的表现,是强者的象征,其兽中之王所具有的形象象征着硬汉桑提亚哥的勇气与力量,老人一再梦到狮子,正好象征着他对力量的追求,对强者的向往,这恰好同桑提亚哥永不言败的硬汉形象相互契合。作者以狮衬人,以狮喻人来说明桑提亚哥作为一个“特别的老头儿”的“硬汉”主题,小说第一次提到狮子,是在桑提亚哥还没有出海,同男孩聊天的时候,桑提亚哥说:“我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就在一条去非洲的横帆船上当普通水手了,我见过狮子在傍晚到海滩上来,”[8]这为下文中“狮子”的出现做了铺垫。后来他开始梦见长长的黄色海滩,看见狮群中的第一头狮子傍晚时来到了海滩,接着其余的狮子也来了,他把下巴靠在船头的木板上,船抛了锚停在那里,晚风徐徐吹向海面,他等着看更多的狮子过来,心里很愉快。小说中还写到有很多人取笑桑提亚哥,可是桑提亚哥并不生气,就连他的用面粉袋打过补丁的船帆,卷起来时,也活像常败将军的旗帜。的确,桑提亚哥就是一个屡败屡战的雄狮,他内心蕴藏着非凡的力量、超人的勇气、卓然的自信和顽强的意志力,他从未失去希望和信心。其次,狮子是桑提亚哥硬汉精神的催化剂。狮子第三、四次出现是在桑提亚哥捕捉大马林鱼的过程中。在无边无际的茫茫大海中,桑提亚哥独自面对从来没有一个人捕过的比他的船还要长两英尺的大鱼,这时最需要的就是力量和勇气,作者把老人推到一个孤独无助的典型环境之中,为老人更好地展示他的“硬汉”精神设置了广阔的空间。“可惜它不睡觉,不然我也可以睡觉,梦见那些狮子了,他想。为什么梦里剩下的主要就是那些狮子呢?”[9]对于这个问题作者并没有作答,而是留给读者去思考。后来桑提亚哥攥住绳子睡着了,“他梦起了那长长一溜黄沙滩,瞧见暮色苍茫中有个狮子先下了海滩,其余的狮子随后也来了。”[10]经过了“半天一夜再加一天”的与大鱼的“搏斗”,桑提亚哥已感到身心俱疲,急需补给的是力量和斗志。尽管生吃了一些泥鳅且经过片刻的休息,桑提亚哥在体力上有了些许的恢复,然而他最需要补充的却是精神上的食粮,于是作者让桑提亚哥又一次梦见狮子,以唤起他的斗志,一如他回忆当年与黑人大汉掰腕子的那件事,一天一夜最终赢得“冠军”称号增强了自己的信心,此时梦见狮子也使他倍受鼓舞。桑提亚哥千辛万苦捕获的大鱼被鲨鱼一次次攻击,尽管他用尽全身力气与它们进行了殊死搏斗,但仍未能保住自己的劳动果实,马林鱼被吃得精光。返航后,桑提亚哥对孩子说:“它们把我打败了 ,真的把我打败了”。[11]如果桑提亚哥真的甘心承认自己被打败的话,就会和小说永不言败的硬汉主题产生矛盾,会使得主题大打折扣,因此作者让狮子在全文的最后一句又一次出现,而且在睡觉之前,老人已和孩子做好了再次出海捕鱼的计划。捕鱼,对老人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谋生手段,而是一种展示力量、挑战自然、获取自尊的象征,就这样狮子像催化剂一样,一步一步推动了硬汉精神的发展。再次,狮子意象使得桑提亚哥的硬汉精神得以升华,是老人为了宏伟目标而梦寐追求着的“硬汉”形象的高度概括。出海前,桑提亚哥两次谈起或梦见狮子,表明他虽然八十四天未捕到鱼,内心却并没有屈服妥协。他没有抱怨生活的残酷和命运的不公,也没有乞求别人的怜悯和同情,他仍具有狮子般的雄心。在捕捉大马林鱼的过程中,桑提亚哥又两次想起并梦见狮子。狮子的出现不仅是对孤身行驶在茫茫大海的老人的巨大的鼓舞,是老人精神力量的加油站,更是在提醒读者,老人此时正在展示他雄狮一样的顽强不屈的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勇于战胜困难不向厄运屈服的“硬汉”精神。“在路另一头的棚屋子里,老人又睡着了。他还是脸朝下睡着,而那个孩子就坐他旁边,看着他。老人正梦见狮子。” [12]结尾这样写道。就是这样,通过酣睡中再次出现的狮子,桑提亚哥的“硬汉”精神在此得以升华。对于狮子的描写,海明威没有过多地渲染它的英武或威猛,甚至都没有让它正式“出场”过,而只是“现身”于桑提亚哥的叙述或梦境中。然而,结合本身所具有的特质桑,提亚哥对它的偏爱它,每次“出现”时桑提亚哥的处境,以及在那种处境下它给予桑提亚哥的无穷精神力量等,恰恰使读者对桑提亚哥生起由衷的敬佩之情。因为狮子意象的刻画,桑提亚哥身上所体现的毫不沮丧,渴望战斗,渴望征服自然,征服自我的雄心,以及他超乎寻常的气质和勇气,充分显示了人类对胜利的热烈向往和洋溢着地永不休歇的战斗精神。结 语以上只是对《老人与海》中小男孩、迪马乔、狮子这三个意象如何体现“硬汉”主题的的一些粗浅分析。小男孩的意象使得硬汉桑提亚哥的形象饱满、富有真实性,迪马乔的榜样力量是鼓舞桑提亚哥为生存而战斗下去的内在驱动力,如梦般不断反复出现的狮子则是硬汉精神——即使失败,也要维护人的尊严的王者风度的再现。三个意象就是这样在内部互相补充,交相辉映,层层递进,呈现一个梯度式的结构,最终共同对老人“硬汉”形象的成功塑造起着巨大的作用。桑提亚哥曾经为理想拼搏过、奋斗过,那么他就是一个胜利者!就如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说“我可以被摧毁,但我不能被征服”,一样,桑提亚哥向自己,向读者证实了大写的“人”的尊严,那副硕大的骨架便是他非凡人格、硬汉风度的丰碑。像希腊神话人物西绪福斯一样,《老人与海》的主人公桑提亚哥也处在人生“困境”之中,但他敢于直面现实、抗拒命运
一个人的《老人与海》——结合海明威传记分析《老人与海》象征性[论文摘要]《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一生的创作的结晶,是思想和艺术的总结。这是故事简单、篇幅不大的作品,但含义丰富。评论家说:“这个朴素的故事充满了并非卖弄的寓意。作为一篇干净利落的”陈述性”散文,他在海明威中全部作品中是无与伦比的。每一个词都有他的作用,没有一个次是多余的”。本文旨在结合海明威的成长传记分析《老人与海》中各种意象的象征意义。[关键词] 《老人与海》 大马林鱼 大海孩子 狮子 老人 象征意义一、海明威生平与创作经历1899年7月21日,欧内斯特·海明威出生在世界五大湖之一的密执安湖南岸,一个叫橡树园的小镇。家里一共有六个孩子,海明威是第二个,直到16岁时他才如愿以偿得到一个弟弟。母亲很有修养,热爱音乐。父亲是一位杰出的医生,又是个钓鱼和打猎的能手。海明威3岁时,父亲给他的生日礼物是一根渔竿儿;10岁时,父亲送给他一支一人高的猎枪。父亲的影响使海明威终生充满了对捕鱼和狩猎的热爱。海明威29岁时,父亲因为糖尿病和经济困难,用手枪自杀了。14岁时海明威在父亲支持下报名学习拳击。第一次训练,他的对手是个职业拳击家,海明威被打得满脸鲜血,躺倒在地。但是,海明威并没有退缩,并坚持到底,拳击技艺不断提高,最终拳击成为海明威最热爱的运动,并伴随他终生。中学毕业以后,海明威不愿意上大学,渴望赴欧参战。因为视力的缘故未被批准。他离家来到堪萨斯城,在《堪萨斯明星报》做了见习记者。在这里他学到了最初的文字技巧。明星报对于文字有110条不得违反的规定,“要用短句”,“用活的语言”,“用动词,删去形容词”,“能用一个字表达的不用两个字”,等等。海明威专心致志,很快掌握了新闻写作的技巧,并形成了自己的文字风格。1918年5月,海明威如愿以偿,加入了美国红十字战地服务队,来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意大利战场。7月初海明威在战场上为拯救一个意大利士兵而被炮击伤,一个膝盖被打碎,身上中的炮弹片和机枪弹头多达237块。他一共做了13次手术,换上了一块白金做的膝盖骨。有些弹片没有取出来,到死都留在体内。他在医院里躺了3个多月,接受了意大利政府颁发的十字军功勋章和勇敢勋章,这时他刚满19岁。1950年圣诞节后不久,海明威在古巴哈瓦那郊区的别墅“瞭望山庄”动笔写《老人与海》(起初名字为《现有的海》,是一部“写陆地、海洋与天空”的长篇小说的第四部分也是结尾部分),到小说结尾,前后仅八周时间。但是仅仅八周时间里,海明威这位世界文豪写出了“这一辈子所能写的最好的一部作品”。《老人与海》全文仅2万6000余字,作品的故事极其简单,写古巴老渔夫桑提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钓到了一条巨大的马林鱼,但这条鱼实在太大,经过三天的搏斗才制服它,筋疲力尽的老人将马林鱼绑在小船的一边,在归途中再次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下鱼头鱼尾和一条脊背。作品取材于真人真事,写作手法上延续了海明威一贯的含蓄简洁的语言风格、丰厚的内在情蕴、象征和寓意的表现手法。1952年,《老人与海》获得美国文坛最富盛名的普利策奖。12年前,由于一个权威人士的反对,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与普利策奖失之交臂,而那年的普利策奖也因此空缺,12年后,海明威终于用他无可挑剔的作品位自己赢得了尊重。1954年,海明威由于《老人与海》中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而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是:“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中,同时也由于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1961年7月2日清晨,海明威在他的“瞭望山庄”把自己最心爱的猎枪放进口中,扣响了他人生中最后的一枪。海明威对自己的作品感到非常满意,在给出版社编辑的信中说,“现在发表《老人与海》可以驳倒认为我这个作家已经完蛋的那一派批评意见。”并认为这是自己“是这一辈子所能写的最好的一部作品了”,“恐怕以后再也写不出这么精彩的作品”。果然,在海明威生命的最后岁月里,再也没有任何创作,《老人与海》成了海明威的绝唱。因此研究《老人与海》对研究海明威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老人与海》是一部人生的寓言。.尽管海明威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没有什么象征意义的东西。大海就是大海,老人就是老人。男孩就是男孩,鱼就是鱼。鲨鱼就是鲨鱼。。。。。。人们说什么象征意义,全是胡说。”但是他又曾经说过:“我试图塑造一位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男孩描写一片真实的海,一条真实的鱼和一些真实的鲨鱼,如果我能将他们塑造出色的好,把它们描写的足够真实的活,他们会意味着许多东西”。从书中的种种景象来看,作者显然有意煞费苦心的把多层次的涵义融合到一个简单的故事中。二、《老人与海》象征性分析《老人与海》是一部多层次的经典之作,文中体现了海明威几乎全部的才华与写作特性,但是鉴于笔者才疏学浅,只能先选取文中的象征性加以浅薄的分析,探讨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同时希望得到更多的老师的指正。下面单就文中的出现的形象及其所具有的象征意义进行分析。【大马林鱼】在整个故事中,出现的象征物很多,大马林鱼是其中着墨最多的一个物象。在通读了海明威的传记后,理解最多的就是,大马林鱼象征了这部旷世的作品,是晚年的海明威心中一个创作的巅峰时刻,更是海明威向怀疑他写作能力的人的最好的回应。海明威从一战战场负伤回国后,在经历了外界的巨大荣誉和失恋的巨大打击后,他经历了一阵长期的看似无尽的孤独,终于在1926年创作出《太阳也升起了》,博得了满堂喝彩,接着1929年《永别了,武器》更是被称作“‘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最高成就之一”。在整个30年代到40年代初,海明威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1937年至1932年,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奔波于西班牙内战前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作为记者随军行动,并参加了解放巴黎的战斗。1940年,海明威发表了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的反法西斯主义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被认为是其最出色的长篇小说。出色的创作和神话般的经历使他成了美国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的伟大作家和传奇式的英雄,他的朋友和崇拜者可以说比比皆是,他们不满足于海明威在创作上已取得的成就,而对他寄予了更大的希望,他自己也信心十足。但由于种种原因,整个四十年代海明威几乎没有什么新作问世。1950年,沉寂了十年之久的海明威发表了长篇小说《过河人林》,结果使所有的人都大失所望,并招来了一片攻击之声。大家都认为海明威的才华已经随着年龄的增长一去不复返了。海明威本人也为此深感绝望,加上两次世界大战中的伤病留给他的疼痛,他终日暴躁不安,致使他的妻子担心他精神总崩溃的日子就要来临。然而,海明威在厄运面前和重压之下没有屈服和退却,他一直希望能达成一个宏伟的目标向世人证明他还是能够交到“好运气”的。1952年,《老人与海》的横空出世补偿了他在文学声誉上的损失。海明威的这段经历与作品中的老人桑地亚哥曾经非常强壮、曾经是个捕鱼好手然而却久久不走运,年纪又老了,在名声很可能毁于一旦的情况之下,靠着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捕到了一条硕大无比的马林鱼非常相似。显然,这里的大马林鱼象征了海明威心中的那个宏伟的目标,甚至是创作的巅峰。大马林鱼也象征了海明威心中的生存理想,生活环境塑造了一个外表强硬而又内心软弱的海明威,幼年的时候,就有小男子汉的勇气,希望别人把他当作大人看待,如果有人问他害怕什么,他总是大声回答:“我什么都不怕!”,然而当他“看见一只苍蝇死了也哭,想法设法把他放到糖水里,希望能救活。”当海明威开始发展自己的爱好,拳击成为海明威最喜欢的运动之一,拳击把文明与野蛮夷极端的形式结合在一起。拳击中还诞生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学:“拳击教会决不能躺下不动,要随时准备再次跃起”“打拳击凭天性,即使打死也不是为了打死人。正大光明地打,打拳是为了取胜”。海明威的拳击哲学在《老人与海》对大鱼的态度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于是那鱼闹腾起来,尽管死到临头了,它仍从水中高高跳起,把它那惊人的长度和宽度,它的力量和美,全都暴露无遗。它仿佛悬在空中,就在小船中老人的头顶上空。然后,它砰的一声掉在水里,浪花溅了老人一身,溅了一船。。。。。。“。。。。。你要把我害死啦,鱼啊,老人想。不过你有权利这样做。我从没见过比你更庞大、更美丽、更沉着或更崇高的东西,老弟。来,把我害死吧。我不在乎谁害死谁。”“鱼啊,"他说,"我爱你,非常尊敬你。不过今天无论如何要把你杀死。”“他不忍心再朝这死鱼看上一眼,因为它已经被咬得残缺不全了。鱼挨到袭击的时候,他感到就象自己挨到袭击一样。可是我杀死了这条袭击我的鱼的鲨鱼,他想。而它是我见到过的最大的登多索鲨。天知道,我见过一些大的。”“。。。。。。我根本不懂这个,也说不准我是不是相信。也许杀死这条鱼是一桩罪过。我看该是的,尽管我是为了养活自己并且给许多人吃用才这样干的。不过话得说回来,什么事都是罪过啊。别想罪过了吧。现在想它也实在太迟了,而且有些人是拿了钱来干这个的。让他们去考虑吧。你天生是个渔夫,正如那鱼天生就是一条鱼一样。。。。。”老人在看待大鱼的时候所表露的内心的反映,其实正是海明威内心对于生存的意义的回答,渔人天生是为了打鱼,打鱼必定要有伤害,即使是伤害了他内心中认为最美丽的东西。这用他的拳击哲学来解释最恰当不过了,“即使打死也不是为了打死人”。记住海明威的名言:“鱼是他的敌人,也是知心朋友!”其实,大马林鱼的象征意义远不止这些。如果把海明威的经历、战后美国人们心理结合起来,那象征意义又是不同的。【海】海在文章中体现了一种母性。“他每想到海洋,老是称她为lamar,这是人们对海洋抱着好感时用西班牙语对她的称呼。有时候,对海洋抱着好感的人们也说她的坏话,不过说起来总是拿她当女性看待的。有些较年轻的渔夫,用浮标当钓索上的浮子,并且在把鲨鱼肝卖了好多钱后置备了汽艇,都管海洋叫elmar,这是表示男性的说法。他们提起她时,拿她当做一个竞争者或是一个去处,甚至当做一个敌人。可是这老人总是拿海洋当做女性,她给人或者不愿给人莫大的恩惠,如果她干出了任性或缺德的事儿来,那是因为她由不得自己。月亮对她起着影响,如同对一个女人那样,他想。老人对海有一种远古的依赖,在海上老人可以享受到别的地方难以企及的安宁,“我大可随波逐流,他想,管自睡去,预先把钓索在脚趾上绕上一圈,有动静时可以把我弄醒。”在海上他是放心的。即使是最后,老人被鲨鱼打败,也没有对海有任何的怨言,只是说“只怪我走的太远了”。海也是老人生存依赖的环境,是老人抗拒命运抗拒自然的的角斗场。老人既对海有依赖性,更对海有一种征服欲望。就像海明威面对的文坛,既是写作成就了海明威,同时无论是内心的责任感还是外界的期望带来的压力都在迫使海明威重新振作,重新拿出自己最宏伟的华章。【孩子】孩子的出现让本来应该很压抑的场景而变得有一些温馨。孩子的形象是作者苦心经营的结果,甚至孩子的形象所包含的信息已经超过了大鱼、老人、大海和鲨鱼所能寄托的作者的思想。在84天没有捕捉到鱼的时候,在周围的人开始对老人放弃了希望的时候,是孩子一直在支持着他,而且“要是孩子在这多好啊!”这句话在文中曾反复的出现了9次之多,在多么失望的时候,老人想起了孩子。把“要是孩子在这多好啊!”按出现的场景分析会发现,在不同的场景有不同的含义。在海明威感到无力的时候,“要是孩子在这多好啊!”,这句话仿佛时老人对失去青春的一种呼唤,如果用一句话把海明威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如果我还年轻多好啊!孩子是生命力的象征,每每读到这句话的时候,脑海中就会浮现老人苍老倔强的形象,一种悲怆的情绪浮于纸面。当老人面对孤独的时候,孩子是老人对外界关爱的呼唤。苍茫的海上,深邃不知道有多远的海底的大鱼,孤独的老人即使再坚强也希望有个人能帮助他,即使是站着不动。“。。。。。他想。干这行当有台收音机才美哪。接着他想,老是惦记着这玩意儿。想想你正在干的事情吧。你哪能干蠢事啊。然后他说出声来:"要是孩子在这多好啊。可以帮我一手,让他见识见识这种光景。”。。。。孩子体现了作者内心对外界包容的渴望,无论外界的人怎么怀疑老人的捕鱼能力,孩子一直一如既往的站在老人的身边,默默的支持,为他准备食物准备打鱼的器具,晚年的老人需要更多的呵护和关心。孩子不允许老人在没吃饭前上船打鱼;孩子为老人盖上已划下的被子;在于大马林鱼搏斗时,老人几次都想“要是孩子在就好”,而且孩子在看到老人回来后,连哭三次,还要别人不要去打扰他。孩子身上体现了海明威希望能受到更多的呵护,他强硬的外表给人以权威的表象,然而内心底里他可能更需要有人读懂他对呵护关爱的渴求,所以孩子可以看出晚年的海明威内心的愁苦与忧伤。。。。。。。“他不再梦见风暴,不再梦见妇女们,不再梦见伟大的事件,不再梦见大鱼,不再梦见打架,不再梦见角力,不再梦见他的妻子。他如今只梦见一些地方和海滩上的狮子。它们在暮色中象小猫一般嬉耍着,他爱它们,如同爱这孩子一样。他从没梦见过这孩子。”。。。。。海明威的研究者几乎一致的认为,海明威更多的接受了父亲的秉赋。由于父亲长期外出行医,16岁以前的海明威一直生活在由母亲、姐姐和妹妹组成的“女性王国”里,与生俱来的男性心理使他产生了一种孤独感,迫使他只有更多的从父亲那里寻求“男子汉”认同。父亲的三大业余爱好:钓鱼、打猎和旅游,海明威不仅全盘接受而且轰轰烈烈的发扬光大,成为他生活创作中的重要内容。然而,1928年父亲突然在家中开枪自杀,让海明威的感情彻底的倾向父亲,甚至产生了对母亲的仇视,一度断绝了关系。但是到了晚年,海明威内心里压抑着的温情终于复苏,“我年纪越大,就越能谅解我的母亲”。从这个意义上讲,孩子的出现作为海明威晚年恋母情结的展现也不是没有道理。尤其是在当时的外界压力、内心愁苦与身体创痛的联合绞轧下,海明威出现这样的情绪是非常正常的。【狮子】在小说中作家对狮子的偏爱是有目共睹的,老人梦见狮子被提到过四次,第一次是老人出海前躺在自己的床上梦到狮子;第二次是他反问自己“为什么狮子是我留在脑子里一件主要东西呢?”第三次他在船上梦见了狮子;最后一次是小说的末尾:“老头正梦见狮子”。作家对狮子的反复强调给小说注入一个深刻的主题。“狮子”是力量的象征,对其反复强调烘托了桑提亚哥对力量的向往和对黑暗与厄运临危不惧的精神。狮子是权力、强盛、力量的象征,更是男性的象征。海明威在生命历程的最后,健康状况每况愈下,肾病、糖尿病、高血压和战争给肉体带来的伤害创痛以及一系列并发症日甚一日的折磨他,肉体的疼痛也使他患上精神抑郁症。作为男性力量最好的体现——性行为的无能也无时不在折磨着他。这一切都在文中梦境或者回忆中的狮子身上得到了慰藉。海明威幻想曾经的力量能重新回到自己的身上,尤其是在周围的舆论和怀疑的重大压力下,海明威已经不是只希望让一部作品证明自己的实力,而且他更希望那些已经失去的青春再次回到自己的体内,让自己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创作去维护自己的荣耀。老人年轻时候跟别人比赛角力长达一天一夜最后胜利的经历也被数次提起。正是反映了海明威对于曾经辉煌的美好回忆,同样跟狮子一样反映了海明威对已逝年华的追忆。文中还出现了很多球员的名字,他们都是当时显赫的球员,更重要他们都是有着旺盛生命力的球员,而且乔。迪马吉奥还获得了红极一时的玛丽莲。梦露芳心。老人与孩子谈论这些球员的时候那种溢于言表的称赞,显示了海明威内心对于他们那种活力的向往。【鲨鱼】如果说大鱼是海明威心中的那个宏大的目标,那么鲨鱼就是在完成这个目标中遇见的厄运与磨难。鲨鱼代表一切破坏性力量,被人蔑视、忽视以及悲观失望等等。老人与鲨鱼搏斗更体现了作者心中鼓动着的不屈服顽强的生命力。同时在文中可以看出,老人对鲨鱼的看法是有区别的。他最痛恨的是那“食腐肉的”鲨鱼,因为他们“朝鱼身上被咬过的地方咬”。而对首先来袭的那条大灰鲭鲨,却说它“生就一副好体格,能游的跟海里的最快的鱼一样快,周身的一切都很美。”在海明威晚年的时候,曾经游很多人怀疑他还能否创作出杰出的作品。1940年海明威的《过河入林》出版,但是这部小说受到难听的攻击。较温和的批评家说它“情绪厌倦”,相信海明威尚有潜力;绝大多数批评家粗暴地攻击它是顾影自怜的自我仿作。此后的舆论普遍对海明威的写作能力妄加推测,相当一部分对海明威不利,造成他内心极度的郁苦,而又限于当时的客观情况无法回应。所以鲨鱼其实也反映了海明威对当时的文艺批评家的看法,他们中的一部分确实是好的,是伟大的批评家,对海明威的作品作出了正当的评论,且有利于作家的创作;而另一部分,则是人云亦云,他们全是懦夫。【老人】老渔夫桑地亚哥象征着一种哲理化的硬汉子精神,一种压倒命运的力量。桑地亚哥是勇敢、自信的化身,在他身上体现着人类深处困境,面对死亡时表现出来的勇往直前,战胜困难的高贵品质。无疑的是,海明威把自己赋予到这个他为之沥尽心血的角色身上。值得一提的是,《老人与海》的原型,古巴渔夫雷戈里奥。富恩特斯是海明威的好朋友。在1930年,海明威乘坐的船在暴风雨中遇难,就是受他搭救,两人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在以后的岁月里,他们一起出海,海明威对他的操纵船只的能力倍加赞赏。二战中,他陪同海明威驾驶海明威改装的巡艇在加勒比海追猎德国潜艇。两人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雷戈里奥。富恩特斯在海明威自杀后,一直平静的生活在他在海边的小屋里,直到2003年初以104岁高龄辞世。两个生活中强者,怎么会一个在获奖之后选择开枪自杀,而另一个则平静的安享晚年?结合《老人与海》来看。“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既体现了人类抗拒命运的宣言,更是海明威内心的真实写照。文章中老人在面对长达84天未有收获的情况,面对来自人们鄙夷的猜测,依然义无反顾的出海。与其说是为了生存倒不如说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向外人显示自己的青春。小说的结尾很值得人们深思,老人拖着大鱼的骸骨回到沉睡中的海港。第二天早上。。。。。“许多渔夫围着那条小船,看着绑在船旁的东西,有一名渔夫卷起了裤腿站在水里,用一根钓索在量那死鱼的残骸”。。。。。。老人失去了大鱼,却赢得了人们的尊重,那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甚至是超越了获得大鱼的意义。海明威给人们提出了一个关于成功的定义的问题,到底什么是成功,是看的见的成果还是没有人见到的过程。或许孩子的表现就是海明威给出的答案,“孩子看见老人在喘气,跟着看见老人的那双手,就哭起来了。他悄没声儿地走出来,去拿点咖啡,一路上边走边哭。”孩子明白在三天三夜中老人经历了怎么样的挫折以及老人怎么顽强的搏斗。孩子是老人的知音,海明威也希望这样的知音出现。三、海明威之死——击倒最后一头狮子关于海明威之死,评论家给了很多种说法,普遍的人是认为,海明威并不是真的勇敢,如果他是真的勇而无惧,那他就能面对生活中身体上的痛苦而坚强的活下去。但是如果那样苟且的活着,是不是海明威通过这样的文学希望我们认识的呢?诚然,直面生命的病痛确实是一种坚强,让人肃然起敬,但是海明威是面对的怎么样的痛苦啊,晚年在经历了众多病痛折磨加上外界给与的压力后,在那年的4月更被告知除了原来的病痛之外,他还患上了皮肤癌。海明威已经意识到自己要面对怎样的一个未来。或许他可以自己自己一个人面对这一切,但是那样的海明威在外界人的眼里是一个怎么样的啊?一个被折磨的不成人样的海明威不是他想让人看见的。这是一个曾经叱诧风云的勇士在维护自己最后的荣耀。据说没有人能看见雄鹰死亡的过程,因为每只曾经搏击长空无数次的鹰在预感自己生命要结束的时候,就会振翅飞向太阳,消失的无影无踪。《老人与海》就是海明威的最后一次振翅飞翔。海明威在用最后的行动向人们表示,一个任何事情都不能打败的海明威最后被自己终结。海明威到最后依然是坚强的,诚然活着是一种坚强,难道抛弃这一切,把自己的生命终结在最辉煌的时刻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坚强么?我想海明威选择这样的结局跟他在《老人与海》中塑造的结局是异曲同工。海明威是孤独的,他的孤独是超乎别人理解的孤独。他曾经说过“写作,在最成功的时候,是一种孤寂的生涯”。最后海明威的终结,终于也象他希望的孤独一样不为人理解。其实《老人与海》中还有很多的意象,象征了更广泛的意义。在本文中提到的意象,如果从别的方向分析也会得出更多的结论,我想这也正式海明威“冰山”写作手法的一个真实体现。四、结语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老人与海》中象征的个体性越来越浓重。尽管现在人们认识的《老人与海》代表了整个人类面对挫折面对厄运时的不屈精神,但是作品的各个形象表明,其实这是一部海明威的讨战宣言书,是一个人战斗的号角。但是这并没有抹杀它“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的光环。就像是《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个人与家庭荣衰详尽记录,更是一部详尽揭露当时社会现实的巨著。或许从各种层面分析《老人与海》会得出不同的意义,因为本来一种意象不同的人会看到不同的内涵,“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默雷特”。笔者单从海明威的经历分析明显不足,限于学识,尚还不足,期待以后提升。——答案来自百度知道
桑提亚哥是“硬汉子”精神的最佳体现者 老渔人桑提亚哥是海明威塑造的最后一位悲剧英雄,也是他一生塑造的硬汉性格的最后总结。贫穷而又不走运的老渔夫桑提亚哥的命运是悲哀的,而他却又是一个失败的英雄,“打不败的失败者”,海明威的硬汉子品格像精灵一样铮铮依附在桑提亚哥这一人物形象之上,这便是海明威式“硬汉子”精神的象征,他不管有意还是无意,不管是自觉亦或不自觉,都作为了海明威“冰山原则”的有力体现。 桑提亚哥是一个“独自在湾流里的一只小船上打鱼的老头儿”。生活和岁月给老人的折磨,令他“后颈上凝聚了深刻的皱纹,显得又瘦又憔悴”,“身上的每一部分都显得老迈”了,可是他的那双眼睛“跟海一样蓝,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作品一开始时,老头儿正赶上“背运(那是形象倒霉的一个最坏的字眼)”。八十四,整整八十四天,他连一条鱼都没有捉到,这对一个以打鱼为生的渔夫来说,那真是再倒霉不过了。就连跟他在一起很长时间的一个孩子,也不得不在第四十天离开了他。 老渔人的悲惨命运正是海明威的自身遭遇在艺术上的折光反射。海明威曾经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战争,人们还未从世界大战的恶梦中醒来,幻灭、失落等种种迷惘困扰着人们。战后的社会是一片混乱、凋敝的景象,战争和社会的种种荒诞现象给海明威的精神和身体上都带来了很深的创作,可谓九死一生。这也正是老渔人桑提亚哥苍老的表现之一。另外,我们发现从1940年《丧钟为谁而鸣》之后,海明威整整十年没有发表什么重要作品,而1950年出版的《过河入林》又遭到舆论界的一致批评,“众多评论家甚至断言海明威的才智已经枯竭,再也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vii]。这个情形与桑提亚哥老人一开始的景况多么的相似,老人背了运,一连八十四天打不到鱼,当他坐在海滨酒店时,周围的渔夫都在嘲笑他或者对他寄予同情。 桑提亚哥为了证明自己是个“古怪老头儿”,或者说是为了证明自己是有坚强勇气与毅力,为完成只属于自己的那项别人无法替代完成的任务,为了鳏夫的光荣与尊严,桑提亚哥一定要捕到一条大鱼,对于尊严与荣耀,海明威是极其强调的,他曾经一度打算为该文使用“人的尊严”这一标题。对于海明威来说,要写好一篇“一辈子所能写出的最好的作品”,“从战术上讲,现在发表《老人与海》可以驳倒认为我这个作家已经完蛋的那一派意见”[viii]。海明威意识到《老人与海》的这部作品的完成,将让“别的优秀而成熟的作品与它相比大为逊色”。我“今后还要努力写得更好一些,但这会是非常困难……我是一个专业作家,对这部作品心中有数。”老渔人桑提亚哥也意识到了“85”是个吉利的日子,“可以捉到一千磅的大鱼”。[ix]桑提亚哥老人在捕到他一生捕到过的甚至见到过的最大的鱼后,耗尽了全身了精力,不仅两手空空,而且伤痕累累;而海明威在写完这部最优秀的作品后,直到最后的自杀都未曾发表过任何作品,在写《老人与海》的同时写的另一部长篇小说《海流中的岛屿》都是在1970年他妻子整理后发表的。 虽然海明威说:“人们说什么象征主义,全是胡扯”,笔者认为把老渔人桑提亚哥作为“打不败的失败者”的人物形象进行塑造与对海明威双重性格的探讨也分不开。悲剧超越了他的失败,升华了存在的意义,失败后的言语与行为又折射出海明威的人生观和行为准则。精神上的胜利给了这些失败者和其创造者做人的尊严和勇气,同时又以一副面具去掩盖内心深处的、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懦弱和自然主义宿命论。海明威的恩师格鲁特·斯泰因这样评述海明威的性格:“他用残忍当盾牌,以掩盖他惊人的胆怯和敏感。”《海明威传》的作者库·辛格也这样说:“海明威外表粗鲁健壮而又英勇,颇具男子气概,但在内心里,他有一种女人的直觉、善感、温情、容易落泪。”而著名的海明威学者杰佛里·迈那斯教授却很直接地指出:“在外表上极力压制他性格上多愁善感的一面,装出一副男子豪放不羁的形象”。正是由于海明威本人的精心掩饰,使我们判断失误而在潜意识里对他的硬汉子精神产生了公式化的认定。对于海明威多愁善感的一面在老渔人桑提亚哥身上也有体现。且看桑提亚哥是怎样在清晨喊醒小男孩的,“他轻轻握住孩子的一只脚,然后便一直握着直到孩子醒来”[x]这就是老人的细腻而又温情的一面,这一面却就被海明威极力地掩饰过,这一点也许与他双重性格有密切的关系。在现实和虚构的两个世界里,追逐描写失败而又不承认失败成了海明威内心不安与痛苦的一剂良药。 老人处境的一步步恶化就是为了表现出海明威这一硬汉子在“重压”与所表现出的“优雅风度”,这样的重压之下,老人的失败才显得尤其悲壮,刚开始时,天天出海,但一连40天没有钓到一条鱼,这种失败就够“倒霉”了,后来小孩儿马洛林的离去更让老人的处理显得黯淡凄凉,最后的遭遇更让人感到凄惨,然而就是这种“从失败仍然是到失败”的境况下,桑提亚哥完善地体现了海明威的硬汉子性格:当他的大鱼被鲨鱼吃得仅剩下一副骨骼时,他自问:“可是,是什么把你打败的呢?”“什么也不是……是我走得太远啦。”老人勇敢地承认了自己的失败,却又绝对相信自我的力量。相信他纵然是失败依然勇敢无比,相信在精神上并没有败给鲨鱼,因为被消灭的是鲨鱼,而不是自己,正是基于对待失败的勇敢、毫不气馁的精神,桑提亚哥体会到:“一旦给打败,事情也就容易办了”。于是“现在只要把船尽可能好好地、灵巧地开往自己的港口去。”当战斗已成往事,辉煌也已逝去,桑提亚哥是那么安详平静地完成剩余的工作,绝好地体现了“重压下的优雅风度”。如果说人生是个竞技场,自然便是人生的大背景。而此刻的桑提亚哥却已完全超越了这个自然,超越了他人生中的磨难、辉煌、成功亦或是失败。 桑提亚哥“重压下的优雅风度”的象征与笔者在前面提到的战争对海明威的身心推残,战争的残酷、统治者的虚伪及其流血的无谓改变了海明威年轻时“拯救世界民主”的宏大抱负。 第一次世界大战铸成了海明威对人类社会的根本看法,严重的影响了创作基调。在海明威眼里,世界充满了暴力与虚伪;死亡不可避免地等待着第一个人。这就是海明威笔下主人公桑提亚哥的悲惨命运的又一象征。在这种社会中生存下去,就必须为自己树立一整套的生存法则,这就是:“在生活中,就是不能取胜,也万万不可以认输,你可以在默默忍受中尽力活下来;放弃感情的纠葛,莫要顾影自怜;在户外的体育运动中寻求欢乐,把‘硬汉性格’作为生命的支柱”[xi]正是这套生存法则让海明威成功地塑造出了典型的硬汉子形象,就算是驾着渔船“上面是一面千窗百孔的帆,上面先后补上了一些面粉袋,如一面标志着被打败的旗帜,”上天注定了老人失败的命运,但面对失败所表现出来的仍是硬汉子的坦然态度。海明威经过十六年之后,悟出了当年那个老渔夫的故事的真谛,他把古巴渔民的真实故事变成了一个渗透着人生哲理的寓言,海明威不再是单纯地讲述这个故事,而是揉进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和思想。“八分之一”的来源于生活素材,而余下的“八分之七”却是需要通过想象去挖掘的艺术真实与象征主义了。 可见桑提亚哥的象征所呈现出寓意的多义性,尽管其中也不乏某种朦胧气息,但我们还是不得不承认的是桑提亚哥是“海明威式”硬汉子精神的最佳体现者。 马洛林是“硬汉子性格”的最佳补充 “运气是我有了一个好老头儿和一个好孩子,而近来作家们已经忘记还有这些事情”,[xii]海明威在谈到小说成功的因素之时,曾颇为自得地将小男孩与老人相提并论。由此可见,小男孩马洛林在《老人与海》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小说的真实素材《在大海上》这篇通讯里却并无小男孩其人,小说中他却占了不少篇幅,这便是海明威艺术创意与匠心所在,要研究《老人与海》象征因素,小男孩马洛林显然很值得读者与批评家们推敲了。 孩子是从五岁起跟老人上船学习捕鱼的,孩子的个性特征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老人的性格,孩子虽然很小,但并不显很孩子气;从老人那里学到的不仅是捕鱼的本领,还有自尊自强的精神,并学会懂得生活的艰辛与男人的责任。稚嫩的肩膀早已习惯了清早就得出门打鱼的生活的磨砺,纵然是“走路还打瞌睡”[xiii],仍然说“这算什么,男子汉就得这样。”[xiv]铿锵有力,落地有声的言语充分的展示了“海明威式”的硬汉子精神。 在老人的潜意识里,孩子是自己人生的另一阶段,因为一个人不可能梦到两个自己,所以尽管他与孩子朝夕相处,他“做梦时从没有梦见过孩子”。孩子的离开是孩子家长的决定,老人不愿意也不让孩子为难,于是不让他再跟着自己,不让小男孩也沾上老人的霉运,孩子多次的要求坚持回来,纵然老人的失败就摆在面前,现实证实了老人的失败,老人的多次回决,但始终阻止不了孩子。他不怕失败,蔑视失败,勇敢地面对失败,因为在小男孩心里,桑提亚哥是一个“神钓”、“与众不同”。孩子在回归帮助表现海明威“重压下的优雅风度”,小男孩的出现决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是有其象征意蕴的,是人类的未来生命延续的维系物,也是硬汉子不向命运低头的力量源泉。桑提亚哥正是从孩子的鼓励下坚强不屈的拼搏下去,他意识到:“要不是孩子,我早完了,这一点不承认可不行”,在与命运搏斗中,几次想到小孩,“要是孩子在这儿多好啊!”所有有了孩子,生活中才会有痛苦和欢乐,才会有灾难和希望,人类社会也才会生生息息,延绵不绝。 将唯一的一个与老人相依为命的小男孩马洛林从桑提亚哥身旁无情地取走,这也是海明威独到的艺术创意。取走是因为老人“倒霉”,是因为孩子的父母强令孩子另攀高枝。也是因为海明威生活在趋向于腐朽和没落的社会里,海明威作为正直而又清醒的知识分子,一方面看透了社会的虚伪和腐败,然而虽然他有胆有识,又有着自信和坚毅的品质,但长期的搏斗使他觉得力不从心了,认为即使自己再怎么,也无法改变这黑暗的现实。因而他感到苦闷,感到疲倦,感到希望和胜利的渺茫,渐渐地就变成了一个实际上的精神胜利者,渴望用精神的胜利使自己得到慰藉,得到解脱。 正是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海明威流露出对弱者的同情,对有钱人的轻蔑,对贫富差距的不满,于是当老人感到孤寂和痛苦以及失败之后,孩子终于下定决心回到老人的身边,孩子的再次回归,显示他无视父亲的权威与渔民们对运气的迷信,“去他妈的什么运气,我要运气跟我走。”[xv] “家里人说起来,我才不管呢,”[xvi]孩子在回归之前,老人的奋斗也是孤立的,无论如何英勇都注定会失败,孩子的话昭示出他在老人的英雄气概的感召下走向了成熟,在失败之中隐隐约约地又感到了一丝的欢乐与光明的希望。 大海是海明威生存环境的象征 大海在整篇故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桑提亚哥老人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是他生活的全部内容,海为他准备了神秘的大鱼,为他提供了展示其无比的勇气和毅力的场所,从美学角度来讲,大海是一幅“意味着许多东西”的写意画。 在苍茫而神秘的大海,她是“仁慈的,十分美丽的,但是她有时竟会这样地残忍,又是来得这样的突然,那些在海面上飞翔的鸟儿,不得不一面点水搜寻,一现发出微细而凄惨的叫喊……”,可是“老头儿总是把海当作一个女性,当作施宠或者不施宠的一个女人。”“为什么盗贼鸟和强大的鸟把像海燕一样的鸟儿弄得那样柔弱、那样纤细,海洋有时竟能够如此残忍呢?” 桑提亚哥虽然也想到“海洋仁慈又十分美丽”,但是,他所强调的是“海洋就是能够如此的残忍,又是来得这样的突然”,那些弱小的鸟儿只能发也“微弱而凄惨的叫声”。桑提亚哥在这里流露的分明是对海洋残忍的不满,是对海燕一类弱小鸟儿的同情,如果我们联系当时的美国现实,当时麦卡锡主义在美国猖獗横行[xvii],民主与进步力量遭到疯狂的迫害,整个美国社会弥漫着疑惧和恐怖的气氛,但作为一个目光敏锐的记者、坚定的反法西斯战士、富有正义感的作家,通过《老人与海》向读者传达出海明威对黑暗现实的控诉。所以我们至少应注意到桑提亚哥关于海洋会突然变的残忍。又为什么要反复交待桑提亚哥对大海上小鸟的同情呢?作者只提到属于同类的海上的两种鸟儿,海燕和黑色的小海燕,而“尤其为弱不禁风的黑色小海燕伤心”。当反共的麦卡锡主义在美国猖獗时,美国共产党人却没有形成一支对抗力量,众多的共产党人和民主进步人士遭受审判和监禁,美国人民经历着空前的大劫难。海明威正是在这特定的残酷现实面前,把“海燕一类的鸟儿”写成了无法抗拒风浪的生灵,并把它选作受害于“海洋残忍”的代表。小说中“海燕一类的鸟儿”即象征美国共产党、人和民主进步人士。我们又注意到大海一律都是“暗黑的”,“黑漆漆的”或是其它黑暗的色调,仿佛大海是一个穿着黑衣,带着黑色的面纱,海洋又是“如此的残忍”这又不正象征着麦卡锡主义把美国搞得天昏地暗的社会现实么? 但海明威却又给大海赋予了女性的身体和灵魂。海的女性,让她自身蕴含着大量的生殖力和可能性,所以才能为老人准备好一个巨大无比的鱼,她的宽广足以使老人驶入体验不可知的和未知的现实奥秘的领域,她的浩大足以允许老人生活的永恒之中。桑提亚哥与自然的关系也主要体现在他与大海的依存又斗争的关系之上,美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文化的海洋上汇合并经由海洋而输入美国,美国文化的源头也必须追溯至欧洲文化的爱琴海文化。这也是海明威选择“大海”作为渔夫桑提亚哥生存环境的重要原因,而文化的博大精深也非“仁慈、善良”的女性才可容纳的。 独自在海上的日子,桑提亚哥看日升日落、观月隐月现,与鱼鸟作伴,和风水对话,他也变成了大海的一部分。“海洋是仁慈的,十分美丽的,”最终给予了老人一条“比小船还长两英尺”的大马林鱼。可是海洋又是残忍的——那此成群结队而来鲨鱼夺走了他辛苦追捕到的大鱼,粉碎了他的“光荣”。老人的孤独与快乐、斗争与失败都和大海相联系。老人与大海的关系是既依存于大海又要与大海斗争。他不仅仅从大海获得生存条件、生存技巧,还从大海获得朋友和对手。大海是他的生活场所和战斗场所,也将成为他的最后归宿,这与海明威有极其重要的关系。 海明威只是一个描写男人的作家,他描写的是能在“重压下表现优雅风度”的男人,“海明威没有一部可以称得上是专门以女人为中心主角或以妇女读者为主要对象的作品”[xviii],与海明威同时代的评论家艾德蒙·威尔逊说:“他笔下的女性是不真实的”[xix],这是由于母亲的清高自负、骄纵自私给海明威留下终生影响,母亲十足的男性气质与专横令海明威极其反感,甚至在他母亲死后多年,海明威还在朋友面前愤愤地说他的母亲是雌雄同体,母亲的“男性化”行为造成了海明威心里障碍——认为自己缺少真正的母爱,这就让他在恋爱时表现出明显的恋母情结,总是爱恋年龄比他大的女人,这一事实也间接地反映出他在前半生中不断寻找一位理想母亲替代者的渴望与决心,“女人是使他不安的最大根源”[xx],父母在婚姻上的不谐调与海明威(1899年)大7岁的阿格尼丝(1882年)的拒婚对海明威的伤害反映出海明威性格极为脆弱的一面。这一现实令海明威内心不安与痛苦,于是精神上的寄托成为了医治他内心的一剂良药。那么“仁慈的、美丽的大海”成为他内心的理想化身。 因此,这幅“意味着许多东西”的写意画成了海明威生存环境的剪影。 鲨鱼是恶势力的有力代表 关于小说中的“鲨鱼”的象征意义,也有多种不同的解释,诸如象征复仇女神,象征时间,象征死神等等。但海明威自己明确地说过。“那可恶的鲨鱼……,就好比所得税。我努力工作,碰上好运气。我得到一张数目可观的支票,于是所得税就象鲨鱼一样跟踪而来,用尖利的牙齿大块大块地咬着吃,那老人没说到这个,我却说到了”[xxi],显然海明威这里的“鲨鱼”是充斥于他所处世界中恶势力的象征。 而海滩上那具巨大的、白色的马林鱼骨。它作为老人与马林鱼激烈追逐,与鲨鱼拼死相争的见证,可以说既是胜利的象征,也是失败的象征,正是这种微妙的对立统一与相互之间转换,让我们在一次看到了依附其上的海明威式的硬汉子精神。对于马林鱼,作者对它的描写贯穿于全篇。它大而且美,比老人的渔船还长两尺,风度优雅,仪态万分,在水层潜游时是一抹巨大的黑影,跃出海面时,银光闪闪,它牵引着自己的追捕者在茫茫的大海上急剧而又从容地挺进,将身后的波光浪影染成一片暗红。这些描写,不仅切合于全篇海上的风光,更重要的是使这条马林鱼作为一种自然的壮观与伟大的象征而与孤独的老人、飘零的船只形成对照,反射也作为它的追捕者与征服者的老人那副黑瘦的躯干中所蕴涵的力量与光辉。在马林鱼这一象征性形象的照耀下,小说的全部描述也就获得了更为丰厚的意蕴。 桑提亚哥所看到的马林鱼似乎比我们人类“更崇高、更有力些”,也看到了鲨鱼的“无所畏惧”,实际上写鱼也是为了写人。因为老头儿知道“什么是一个人能够办得到的”,“这一个总要去杀死那一个”,其实也是“弱肉强食”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象征。被鲨鱼蚕食后的马林鱼只剩下的“白色鱼骨”又何尝不是战争的另一个缩影。 战争使海明威迷惘的心理素质发展成为基本的个性特征。一九一八年七月,海明威在意大利前线被炮弹片击中负了重伤,当时还不满十九岁。这次战争对于海明威生活和创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他说它是“地球上前所未有的最大规模、最凶残、指挥最糟糕的屠杀。谁不这样写谁就是说谎。”[xxii]战争摧毁了人类文明,摧毁了青年对生活美好的幻想,摧毁了建立在人道主义基础上的道德和价值观念。西方青年在战争中看到的资本主义条件下生存的丑恶,悲惨和无目的性,从而成为顽固地、深不可测的怀疑主义和悲观主义的牺牲品,这样造成了“迷惘的一代”。海明威由于从少年时期就具有了“迷惘”的“病史”,而战争给他的精神和肉体都造成了人所不及的创作,所以海明威这样说:“我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印象坏透了。”“战争在一个作家心灵里留下的创伤是很难愈合的。”[xxiii]海明威令人拍案而起的反战情绪在他战争为题材的各种作品中有突出的表现。因此在白色的鱼骨这座“小冰山”的底部,还有八分之七可能就象征着残酷的战争。 桑提亚哥希望钓到大鱼的时候,他果然钓上了前所未闻的大鱼,他对大鱼的赞美,身躯的庞大、姿态的优美、威力的巨大、色泽的美丽,可以使人联想到它象征着人们渴望创造的奇迹,要达到的宏伟目标,甚至是要实现的远大理想。而那些不断前来吞吃、咬噬大鱼的鲨鱼,则可视为抢掠成性、制造灾难、阻止人们达到理想境地的各种破坏性恶势力的象征。 对于桑提亚哥又为何去赞美另外一种鲨鱼(鲭鲨),这是一向注重风度的海明威借桑提亚哥之口说也他对各种敌对力量不同的态度。海明威曾经说过:“我宁可有一个诚实的敌人,也不愿拥有很多虚伪的朋友。”鲭鲨或许象征着海明威所喜欢的那种“诚实的敌人”。小说着重写鲭鲨游姿矫健,反应迅捷,牙齿锐利,进攻直率而勇猛,毫无畏惧,对它的死海明威也写得有声有色。但是桑提亚哥赞美只鲭鲨的风度和力量,他并没有忘记鲭鲨是他的“敌人”。他是怀着“要把对方置于死地的无比狠毒的心肠”刺死鲭鲨的。但是对待星鲨,桑提亚哥的态度就截然不同了,星鲨吃腐烂的东西,贪婪而凶残,气味也难闻,还偷袭瞅着的海龟,咬海里游泳的人,在进攻方式上也非常令人厌恶。桑提亚哥十分鄙视这种鲨鱼,但是却深深知道它们的厉害。海明威就是这样在他的作品中来向人们展示冰山下的“八分之七”的。 更多的立体象征形象 “更深的东西是您懂了以后所看到的东西”,海明威这样告诉他的读者们,当我们真正读懂了《老人与海》以后,我们会懂得不仅仅只是老人、小孩、大海和鱼类有一定的象征主义。在这部作品里“更深的东西”还很多。 如小说中的“狮子”在作品中有节律地反复出现,老人甚至从梦中都梦见了“狮子”。显然“狮子”作为力与勇的另一称呼,它在小说中的不断出现,构成了一种寓意十分明确的象征:象征着老人追求力与勇的搏击精神,这种搏击精神就是“海明威式”的硬汉性格的体现。 另外,在《老人与海》中的垒球手老狄马吉奥与老人角力的黑人大力士,鼓着长长的黑翅膀在海上盘旋找追捕目标的鹰,以及关于老人吃的金枪鱼都有一定的寓意,都具有桑提亚哥形象的特质,它们都与作品中其他人物、环境有着符合实际生活本来面目、浑然一体的关系,然而又都是海明威代以传达“意味”的象征体。这与象征主义作家所偏好的那种为追求所谓“主观真实”,面对客观世界支离扭曲,任意构造象征意象的作法是格格不入的,这种差异也许就是海明威不愿接受象征主义桂冠的一个重要原因。 海明威还通过象征性描写隐晦地表达了他对美国现实地极度悲观。小说有多处描写“能够使人联想到距离耶稣蒙难”的情景。当桑提亚哥看到星鲨时,他的喊叫就像“一个人感到钉子穿过他的双手钉进木头里而不由自主发出的喊叫声。”这里暗示的“一个人”就是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再如桑提亚哥“他扛着桅杆坐在那儿”,还有他睡觉的姿势,“两条胳膊直直地伸在外面,两只手心朝上,就这样瞅着了。”作者用这些象征性描写是在暗示:美国的耶稣又被钉在十字架上了,基督精神死亡了。海明威正是以这种无言的、隐晦的,基督徒或许能够领的方式,向他的绝大多数信奉耶稣基督的同胞、世人传递他对美国现实的莫大悲哀。
1936年4月,海明威在《乡绅》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碧水之上:海湾来信”的散文,其中一段记叙了一位老人独自驾着小船出海捕鱼,捉到一条巨大的大马林鱼,但鱼的大部分被鲨鱼吃掉的故事。早在1939年,海明威搬到古巴时,他就开始计划以此为素材,写一篇情节完整的故事放到他的某个小说系类中。(实际上,他去世后,这个系类里其他篇目作为《海流中的岛屿》的一部分发表出来) 《老人与海》,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著。《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也是一部象征性的小说。主人公桑地亚哥是一位老渔夫,他经过重重艰险,捕获了“一条不止一千五百磅重的大马林鱼”,可是在返航的途中,这条大马林鱼却被鲨鱼吃光了,桑地亚哥只拖回了一副鱼的骨架。小说对大海的凄凉景象,对老人的复杂心情与回忆,对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景以及他与一个孩子的友情,都作了极具特色的描写,可谓淋漓尽致、引人入胜。 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年),美国小说家,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获奖之作就是《老人与海》。这部小说是根据一位古巴渔夫的真实经历创作的,以摄像机般的写实手法记录了桑地亚哥老人捕鱼的全过程,塑造了一个在重压下仍然保持优雅风度、在精神上永远不可战胜的老人形象。这部小说创下了人类出版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个纪录:48小时售出500万册,50小时售出530万册! 当他被宣布为当年的普利策文学奖得主时,评论界一致称好。"人可以被毁灭,却不可以被打败。"海明威在《老人与海》里所说的话,不仅打动了读者,也征服了评论者。 1954年,因为海明威"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海明威又获诺贝尔文学奖。"每一句话和每一段落,都要尽量写得简洁。"这是海明威写作的信条之一,这使得他的作品改编成电影的数量比任何其他一位获奖者都多. 小说以写实手法展现了捕鱼老人桑地亚哥在重压下仍保持的优雅风度,这种精神上永远不可战胜者成为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硬汉"形象之一。对于《老人与海》这本被译成几十种文字的作品, 海明威自己认为 "是这一辈子所能写的最好的一部作品"。 这本书讲了古巴的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84天之后钓到了一条无比巨大的马林鱼。这是老人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比他的船还长两英尺的一条大鱼。鱼的劲非常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难考验,终于把大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在返航时不幸遇上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最终,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光了,老人历经一番艰辛,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和一身的伤,可还是得到了人们的赞赏。
"A man is not made for defeat. A man can be destroyed, is he." - the old man and the seaPersonal attention-seeking means everyone is longing for his ability to get others to his attention, the 1899 was born in America, his life character, brave, strong combative have a strong tendency of personal heroism. In Europe, gun battle. In the African jungle to catch ferocious beast, in the ring to master the challenge. Also in his fiction is full of war, fighting, love sport, and tourism. The author of the character of his works is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 in this work embodies a confident, daring to challenge the fate of courage, show the fighting spirit. This work was huge, even as the church , Hemingway's works in many so-called "heroics" composition, more is the bursting of the emotion, Hemingway other piece like "the sun also rises," "A farewell to arms", "short fiction works", the "garden of Eden", "A Movable Feast" etc, can say "and" personal attention-seeking "almost touch on can then consider the topic. If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 the following reference analysisOutstanding performance:One is to human life. Look! The roar of the shark, aggressive resembles, but not a ChuiMu into the old man! Old man with despair, hunger in battle, heart always in silently thoughtfully: people were not born to overthrow. It is one of life's tenacity and strong embody!2 is the ultimate meaning of life works. Consider, old man with hunger, cold, dark, don't say to work by a fishbone empty? Man is completely cut off line is easy, but he has no! He is in trouble with the strong competition in battle,! YuSiWangPo rather too obstinate. Old man and the sea and in the volatile, completed the people's life force. Here is the success in said: "life is born, the brilliance of itself, not in a dead results - - - - - - - - the heel in cardiac alive!Three QuanZhu work is the concept of "success". The win on the material can be secular sense of success, but not necessarily successful life. If the life as a business to succeed, then, the life first should be perfect personality. Xiang is a loser, but he is recognized as the hero, Liu, but still seized by one as "surabaya rogue". If the solemn, farewell to the significance of human works embodies the spirit of America's western values and. Adventure and heroics usually for the beauty of the old man, San Diego small fishing boat to upload the mayflower "in" the same spirit, namely: can I failed, but you destroy me, I always strive for a breakthrough. Reason: the nationality of works for the works of a is the work presents a new dialogu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dialogue ", is weak and strong, loneliness and noise, winning and losing dialogue, 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dialogue with the island, Crusoe is some life. Shark, the sea is spoiled, and the spirit of land for long. People in turbulent waves, and in living in the region, is absolutely called?6 is the product of work is personified. This course should brush, chicheng frankly. As is known to all, Hemingway's life in nature, good adventure. Challenge vitality He thought, no power of life. He hates to human desires, lust, and love, he often bypass the crowd around, magical place hunting, war, piao sentiment. Because of this, he mentally alone in the sea as fighting with the old man of sharks. However, he was born, until picked a secular evil theory with empty, only to double fishbone tube rifle issued a warning to the is a novel, but also can take it as a fable. Hemingway sing out here to humans fighting spirit stubborn. The novel is optimistic note and the end. Through the boy will once again with a new man, to fight and a new , of course, we should also realize that as a bourgeois individual Hemingway's limitations. He neither see, see the way society, the strength of the masses, he is in a weak foothold to personal struggle spirit came. Consequently, he failed to hero is only the hero.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optimism is wide dark a glimmer of the air, and throughout the is a melancholy throughout the old man is a real image, or if the employee is but a critics say a laborer appearance of Hemingway's intellectuals? We think that is a - the true image of laborer, though, may be slightly. The writer is a true to his characters will simply as his mouthpiece. If Santiago only cosmetic of Hemingway, this novel won't have such power of moving. Santiago's thoughts and feelings and not beyond him such a laborer of thoughts and feelings. He in the boundless sea battle with fish, fish that will both as the enemy and as a brother's mood, should be understood and experience. In Hemingway's this old man is not a profound social content, but are faithful and the old man Santiago is a writer Ernest Hemingway's shadow. His son Gregory Hemingway wrote in a memoir, "Hemingway's hero is Hemingway himself, or his best." This is right. We work in some of the many characters are seen writers of his own shadow. But, in the novel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we felt in the thoughts and feelings with Hemingway, Santiago is more closely together, he loves him, sing praises to him, he entered the ", "the old man in the sea, feeling and sentiment is he to experience. In a sense, and from a certain Angle, the old man is Hemingway incarnation. But this is not to say ahead of us is a real art image that YiJiuErLiuNian, Hemingway published "the sun also rises," in this novel, he expressed in the first world war, the part of the American young intellectuals deep despair of reality. He therefore "lost generation" of the identity of the representative by notice, and some people will this novel as a "lost generation" declaration. Since then, he has been in his life and society. He attended the struggle against Spain franco. His works have exposed in the dark, capitalism had antifascist enthusiasm. His sympathy for China's Anti-Japanese War. He is a serious, right-minded writer. But, he always can not out of the circle, and individualism, never get rid of pessimism. Although "lost generation" as a literary genre in in the 1930s has collapsed, after the age from thought, said Hemingway is still a "lost". From the surface, Hemingway is a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Fraser shatter his reputation, status, money. He is bold and unconstrained, open-minded, generous. But another Hemingway that he didn't see the real human way. And, as in war, it had a few times impaired his health. And he is old, writing more and more difficult. His heart is depressed, YiYu, doleful. In the boundless hugecrowd struggle, ups.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is his soul essence of certain things. He not only in the old Santiago's body to his life on the feeling, also be the heroic man to motivate yourself as the to his son, Hemingway later in writing up has less easily. "The past is a water Wells, and now have the water pump.... he is no longer poet..., he became a workman, blame your destiny, sigh he's going into * entangles! � times first-come-first-served basis of dam Lei if ⊙ based Ge He lie � * his genius and back, which gives birth to a masterpiece (refers to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although not quite, but the scale, insight, and full of love and truth." Anyway, we can agree on the subject, because love, because of the ground with object close together, is the novel can obtain some achievements and can move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 but generally he is getting on in writing. So he had to say such words: "I wrote the book. I can't finish line." "I've been in this damned desk before... but I can't write out. It's not written. You know, I can't." His son say: "he always tries to win. He was lost, the". He's an old friend Malcolm, says: "if he can't write, he didn't want to live." In 1961, with a rifle bullets ended his life. I'm afraid I can't just explain for disease, it should also praised his old Santiago heroism another expression. However, we can also be considered that in the boundless huge crowd to struggle, the individual heroes who toil in a bell, their personal power loss after all, just to see more hope.
1936年4月,海明威在《乡绅》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碧水之上:海湾来信”的散文,其中一段记叙了一位老人独自驾着小船出海捕鱼,捉到一条巨大的大马林鱼,但鱼的大部分被鲨鱼吃掉的故事。早在1939年,海明威搬到古巴时,他就开始计划以此为素材,写一篇情节完整的故事放到他的某个小说系类中。(实际上,他去世后,这个系类里其他篇目作为《海流中的岛屿》的一部分发表出来) 《老人与海》,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著。《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也是一部象征性的小说。主人公桑地亚哥是一位老渔夫,他经过重重艰险,捕获了“一条不止一千五百磅重的大马林鱼”,可是在返航的途中,这条大马林鱼却被鲨鱼吃光了,桑地亚哥只拖回了一副鱼的骨架。小说对大海的凄凉景象,对老人的复杂心情与回忆,对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景以及他与一个孩子的友情,都作了极具特色的描写,可谓淋漓尽致、引人入胜。 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年),美国小说家,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获奖之作就是《老人与海》。这部小说是根据一位古巴渔夫的真实经历创作的,以摄像机般的写实手法记录了桑地亚哥老人捕鱼的全过程,塑造了一个在重压下仍然保持优雅风度、在精神上永远不可战胜的老人形象。这部小说创下了人类出版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个纪录:48小时售出500万册,50小时售出530万册! 当他被宣布为当年的普利策文学奖得主时,评论界一致称好。"人可以被毁灭,却不可以被打败。"海明威在《老人与海》里所说的话,不仅打动了读者,也征服了评论者。 1954年,因为海明威"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海明威又获诺贝尔文学奖。"每一句话和每一段落,都要尽量写得简洁。"这是海明威写作的信条之一,这使得他的作品改编成电影的数量比任何其他一位获奖者都多. 小说以写实手法展现了捕鱼老人桑地亚哥在重压下仍保持的优雅风度,这种精神上永远不可战胜者成为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硬汉"形象之一。对于《老人与海》这本被译成几十种文字的作品, 海明威自己认为 "是这一辈子所能写的最好的一部作品"。 这本书讲了古巴的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84天之后钓到了一条无比巨大的马林鱼。这是老人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比他的船还长两英尺的一条大鱼。鱼的劲非常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难考验,终于把大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在返航时不幸遇上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最终,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光了,老人历经一番艰辛,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和一身的伤,可还是得到了人们的赞赏。
wilhelma,跪求 论《老人与海》英雄主义 英语论文轻风论文网上面很多关于这方面的东西C158论文的写作心得1.最开始导师会给一个任务书,这时要弄懂是个什么任务,比如我是做一个软件,那么就要明白用什么做(什么开发工具,什么语言,要用到哪个行业知识),然后就是要熟悉这些工具2.要查相关文献。这就包括关于这个项目的国内外最新进展。最好到学校图书馆查,比较好的数据库有IEEE,ACM,万方数据,维普数据等,具体看什么行业。最好找20篇外文文献,40篇中文文献。阅读这些文献时,只要看摘要和结论,这时就知道这篇文献有没有适合自己论文的资料了!尤其是中文文献,你会发现有很多文献内容很雷同,换汤不换药,基本的算法都差不多,这时就要不断筛选了!也要不断找新的文献资料!做完了这个工作,可以把这些文献分类,因为对于一个课题,不同的作者可能从不同的方向看待和解决的。所以,应该建立几个文件夹,分别放置这些不同的解决方案,也便于做参考文献的编写。分好类了,这时就可以写个国内外现状的小总结,可以写到论文的绪论部分,这时很重要的。很多时候自己论文的解决方案也是来自于这个总结。如果你能创新一点,这时你就可以发挥了,博采众长,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这就是科研创新了。C1583.论文的格式要求是很严格的。为此你要充分利用word的一些技巧、office的图标和数据处理功能,visio的流程图。C158A49335
浅谈《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的逆境英雄气概
【摘要】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小说名家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一生中塑造了许多 栩 栩 如生的人物形象。尽管海明威描写的主人公在年龄、性别、职业等方面各不相同,但所塑造出来的形象都有着某些共同的特点:在一个冷漠无情、非理性、让人倍感被遗弃的、孤独的被异化的西方世界里,海明威笔下的主人公能够勇敢面对困难、厄运,他们虽然对这个虚伪的世界感到失望,但依然能够凭着自己的本能去与之抗衡。不管是斗牛士、拳击手,还是猎人、士兵、渔夫,都是勇敢的实践者、拼搏者,无畏的挑战者、征服者,他们都孤独高傲,有着惊人的忍耐力,在充满流血和暴力的世界里经受种种严峻考验,在和对手、敌人的斗争中,毫不妥协,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他们的力量、尊严和风度。海明威塑造的这些形象,被广大的读者以“逆境英雄”形象所普遍接受。
他把自己的世界在小说中进行了异化:《老人与海》中老人将自已视为了整个人类的代表,马林鱼则象征了人类理想,茫茫大海和大鲨鱼则象征着神秘莫测的命运和不可知的自然力量,因此,老人桑提亚哥与大海、鲨鱼的搏斗象征着人类与大自然、命运及邪恶势力的抗争,他把对自然的悲壮的抗争视为维护尊严的必然。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中称赞《老人与海》“是对一种即使一无所获仍旧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的讴歌,是对不畏艰险,不惧失败的那种道义胜利的讴歌”。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后期的代表作,其中桑提亚哥老渔夫形象是其“逆境英雄”群像中最完美的一个,他把这种形象的塑造推到了高峰,是对所有逆境中的硬汉所作的英雄主义哲理性总结。海明威所塑造的“英雄”形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书中的故事取材于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并融入了作者自身相似的生活经历体验,因此有着深厚的生活文化底蕴和背景他们的形象体现了西方主流文化的精神内涵。
一.桑提亚哥的逆境英雄形象
海明威在一个原始而简单的渔猎故事框架中,塑造了桑提亚哥老渔夫这样一个自信、坚强、百折不挠、永不言败的“英雄”形象,他的精神溢于言,显于表,激荡于内心,彰显于行动。虽然他的身上写满了苍老和沧桑,但他有一双大海一般蓝的眼睛,“愉快、毫不沮丧”;他的生活潦而不倒,却有一颗坚忍不拔的心,自信:只要他愿意,一切都可以被他打得一败涂地。
小说一开头的肖像描绘和“英雄”几乎毫不沾边:“后颈上凝聚了深刻的皱纹,显得又瘦又憔悴……”,他独自一人肩扛桅杆,在黎明前驾船向海洋深处进发。由于他的失败和背运,唯一一个愿意陪他出海的小孩曼诺林也被父母着跟另外的渔船钓鱼去了。
他孤独无援——只身出海到那谁也不愿去,谁也不敢去的深海处,又厄运缠身——连续84天没钓到一条鱼了,他沉着冷静地应付这一难堪,超然平静地听凭人们对他“背运”的议论,知道“这并不是耻辱,而且给真正的高傲也没有带来损失”。同时,他相信自已的经验、智慧和决心能够证明自已是“一个古怪的老头儿”,虽然“证明了一千次都失败了”,仍然对每一天都充满信心和希望。
在深海中他碰到了令人敬佩的强有力的、崇高而优美的对手——巨大的马林鱼,于是一场激烈搏斗,在一个衰弱的老人和一只强壮的大马林鱼之间展开了:鱼逃奔了两天两夜,不断掀起巨浪,拖着孤零零的小船在海上飘荡。钓绳勒进了桑提亚哥的肉里,双手血肉模糊。在大海上追捕大马林鱼的恶战,最为集中地体现了老渔夫桑提亚哥的性格:他忍受着孤独、寒冷、饥饿、伤痛和疲惫,与一条比他船还大的马林鱼进行了一场毅力和耐力的竞赛。
经过一番奋战,人和鱼都已筋疲力尽:一个是为了将要到手的猎物努力拼搏,一个是为了将要失去的生存而奋力抗争。作品的矛盾冲突达到这一顶峰时,我们看到的是生命与生命的抗衡,生存与死亡的赛跑。此时的生命得到充分的激发,力量和美感都发挥到了极致。桑提亚哥内心十分清楚自己在体力上与大马林鱼没有可比性,但他却十分相信自己在意志和经验上的优势,也正是信心一直支撑着他与大马林鱼搏斗。他不断挑战极限,认为“痛苦在于一个男子汉,不算一回事”,希望那条鱼“把我当作比现在的我更有男子气概些”,还大无畏地想:“我希望我是那条鱼,用它所有的一切对抗我仅有的意志与智慧。”面对势均力敌的对手和被大鱼颠覆的危险,他的选择是“到那什么人也没有去过的地方把它找出来”。 毕业论文
桑提亚哥在极度疲乏的归途中,遭遇了更加恶劣的环境——鲨鱼。精疲力竭的老人并没有认输,而是接二连三地与成群结队前来残食大鱼的鲨鱼展开了更为惊心动魄的殊死战斗。在鲨鱼面前,猎者成了被猎者,主动的猎取变成了被动的搏杀。桑提亚哥不知自己是死是活,“他合上两只手,摸一摸手掌心,他还觉得活活的痛哩。他把脊背靠在船梢上,才知道自己没有死。”
看着被穷凶极恶的鲨鱼撕咬得越来越残缺不全的马林鱼,知道这将无法挽回,他决定要“跟它们斗到死”。他蔑视死亡,“不管谁杀死谁”,钦佩鲨鱼的“毫不畏惧而且为所欲为”,欣赏它遨游的速度和所向披靡的锋利牙齿,觉得自已也有一颗像海龟一样的心,即使开膛剖腹,也“还要跳动好几个钟头”。于是当一条鲨鱼来进攻的时候,他用鱼叉扎死了它,又有几条鲨鱼追上来,他用绑在桨上的刀一一结果了它们,乃至后来鱼叉被带走了,刀子被折断了,还有许多鲨鱼即将来围攻,老头仍然坚强地支撑着,“只要我有桨,有短棍,有舵把,我就想法去揍死它们。”他承受着精神和肉体的痛苦,拼尽最后的力气和最后一件武器,与鲨鱼搏斗着。看着他一次次奋起高举的刀叉,听着海面上回荡着一阵阵棒击舵劈的巨响,这一幕幕恢宏壮观的搏击场面显示着他的沉着果敢、智慧勇气,他的坚忍和耐力,他的高超的技艺和准确的判断力,他的视死如归的决心……桑提亚哥对对手力量和速度的赞美和赞叹,更表现出了他对自己自我潜能的一种自信。他通过战胜马林鱼、打败鲨鱼证明了自我,真正流露出硬汉、强者、征服者的英雄气!
小说中的大海、马林鱼以及群鲨,都使得桑提亚哥的形象感性而又深 邃 ——桑提亚哥与大海以及大鲨鱼等的殊死搏斗,象征着人类敢于与大自然、命运及邪恶势力抗争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似乎秉承了上帝的旨意,满怀英雄的豪情,在这场人与鱼的斗争中,虽然他也知道力量的悬殊,但他依然毫不退缩,反而充满了自豪。桑提亚哥虽然只是一个靠打鱼为生、倒霉背运、饥寒交迫、在海上顽强拼搏的老渔夫,但他的感情是朴素的、健全的、富有人性的。这也正是他不同于其他英雄的突出特点。桑提亚哥以衰年之躯孤独地飘荡到大海深处,去证明自身生存的价值、人格的价值;同时又在大海的怀抱中寻求帮助,受了伤的手在海水中得到医治,心灵在大海中感受到了温馨和力量,构成了一种人与世界矛盾中的和谐。在桑提亚哥身上,生命的意义似乎得到升华,死亡并不可怕,失败也不可怕,问题是要去正视它,甚至征服它。
二.逆境英雄形象的西方文化蕴涵
通过以上对桑提亚哥典型形象的分析,我们能发掘出其精神中蕴涵的西方传统文化精神的内涵。在桑提亚哥“逆境英雄”形象所张扬的那种豪迈阳刚气慨中,回荡着西方传统文化意蕴的昂扬基调,蕴含着西方文化的精神内涵:勇于挑战、征服自然和个人奋斗的观念和精神意识。而这一思想内涵源自于古希腊,它有着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基于“天人相分”的西方文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对立的关系。人要生存,就必须穷尽自身努力,向自然索取物质生活资料,发掘自然界一切对自已有用的东西。《圣经》中把人解释为世界的主人,西方文化中以人文文化为出发点,重视个人发展,重视人与自然的斗争;“人定胜天”思想是西方文化的'主导精神;冒险进取精神、个人奋斗意识、扩展征服意识是西方文化主流价值观念所在。而且人对环境的支配主要是要靠自已的精神毅力和人格力量来实现的。在历次白炽化的对抗和僵持中,桑提亚哥对对手一次次的赞美和赞叹,更表现出对自我英雄的自信和赞叹,真正流露出一派挑战、征服者的豪迈气慨,不折不扣地表达了这种精神实质。
无论形势多么严峻,情况多么危急,桑提亚哥以惊人的毅力和旺盛的精力,在对抗中殊死搏斗,表现出了逆境中的英雄们临危不惧的优雅风度。老人的这种代表式“英雄”形象传承并演绎了西方主流文化中藐视厄运、并奋力征服厄运的优雅风度。这也是西方主流文化中对人类敢于与命运抗争,并且勇于在抗争中所表现出的勇敢、悲壮和崇高所表述的赞赏和赞叹。
在人与自然的对抗中,虽然人往往是渺小单薄的,但应该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和勇气面对失败和悲剧,这也才体现出最崇高意义的英雄本色——从容且高傲地直面失败,越战越勇,越挫越奋、毫不气馁。桑提亚哥这种绝不向失败低头,明知不可以而为之,单枪匹马挑战未知世界的拼搏精神,一脉相承地体现了逆境中的英雄傲然、不可征服的信念。这才是人的精神力量的真正所在!
“人是可以被毁灭的,但是不能被打败”,这句话表明了老人的“英雄式”人生态度,同时也赋予了桑提亚哥勇敢、自信、自尊,永不屈服的鲜活性格;弘扬了人的力量、尊严和勇气,也传达了这样一个强烈的信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行为就是个人凭借自已超常的毅力、勇气和智慧挑战自然和命运,以其无畏的高贵行为实现人的价值。不同于以往海明威作品中的完美神话式的英雄们(具有强健的体魄、超人的力量和坚强勇敢)的形象,桑提亚哥显得十分另类与不同(年老体衰、心灵饱受挫伤、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海明威通过这样一个悲剧式英雄人物背景的烘托,更完美地突出了英雄内心充满自信和勇敢的性格魅力。
柏拉图说过,勇敢是逆境世界里传出的理想国度的声音,他表现的是勇猛的乐调。分析这些“逆境式”英雄形象的勇猛精神对现代人有着很重要的启迪意义。现代社会中,在求学、工作、生活等方面遇到强大压力时,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百态时,这种硬汉特质和“英雄式”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正是我们现代人努力寻求的答案。“逆境式”的坚忍不拔、顽强拼搏、永不放弃的英雄精神是人类应该追求的人生观、价值观;自信、自强和自尊是人类永恒存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本文对小说的引述选自海观译作,上海译文出版社.
[2]海明威著,吴劳译《海明威文集)[M].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3]马·考利.海明威,这头老狮子[M]. 外国散文赏析.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3.
[4]熊均选编.《海明威作品精髓》[C].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2).
[5]姜帅.《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的硬汉本色.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第4期.
免责声明 :本站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保证信息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合理、不准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并保证最终解释权。
1936年4月,海明威在《乡绅》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碧水之上:海湾来信”的散文,其中一段记叙了一位老人独自驾着小船出海捕鱼,捉到一条巨大的大马林鱼,但鱼的大部分被鲨鱼吃掉的故事。早在1939年,海明威搬到古巴时,他就开始计划以此为素材,写一篇情节完整的故事放到他的某个小说系类中。(实际上,他去世后,这个系类里其他篇目作为《海流中的岛屿》的一部分发表出来) 《老人与海》,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著。《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也是一部象征性的小说。主人公桑地亚哥是一位老渔夫,他经过重重艰险,捕获了“一条不止一千五百磅重的大马林鱼”,可是在返航的途中,这条大马林鱼却被鲨鱼吃光了,桑地亚哥只拖回了一副鱼的骨架。小说对大海的凄凉景象,对老人的复杂心情与回忆,对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景以及他与一个孩子的友情,都作了极具特色的描写,可谓淋漓尽致、引人入胜。 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年),美国小说家,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获奖之作就是《老人与海》。这部小说是根据一位古巴渔夫的真实经历创作的,以摄像机般的写实手法记录了桑地亚哥老人捕鱼的全过程,塑造了一个在重压下仍然保持优雅风度、在精神上永远不可战胜的老人形象。这部小说创下了人类出版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个纪录:48小时售出500万册,50小时售出530万册! 当他被宣布为当年的普利策文学奖得主时,评论界一致称好。"人可以被毁灭,却不可以被打败。"海明威在《老人与海》里所说的话,不仅打动了读者,也征服了评论者。 1954年,因为海明威"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海明威又获诺贝尔文学奖。"每一句话和每一段落,都要尽量写得简洁。"这是海明威写作的信条之一,这使得他的作品改编成电影的数量比任何其他一位获奖者都多. 小说以写实手法展现了捕鱼老人桑地亚哥在重压下仍保持的优雅风度,这种精神上永远不可战胜者成为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硬汉"形象之一。对于《老人与海》这本被译成几十种文字的作品, 海明威自己认为 "是这一辈子所能写的最好的一部作品"。 这本书讲了古巴的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84天之后钓到了一条无比巨大的马林鱼。这是老人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比他的船还长两英尺的一条大鱼。鱼的劲非常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难考验,终于把大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在返航时不幸遇上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最终,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光了,老人历经一番艰辛,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和一身的伤,可还是得到了人们的赞赏。
本课题的作用、意义,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尚待研究的 海明威(1899—1961)是美国上个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和短篇故事作家之一。他是“迷惘的一代”的杰出代言人,也是第六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人。他独特的写作风格,对当代美国和世界文学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海明威的一生既丰富多彩又富有传奇性。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海明威,面对着战争后遗症给社会带来的混乱和毁灭、给人们带来的遗憾和幻灭,在海明威的笔下,他前期作品中的主人公由于受到战争的创伤,面对信仰以及神圣的东西产生怀疑,他觉得人们要在社会中生存下去就必须具有老人那种"打不败"的硬汉子精神。海明威将自己的品格、意志、理想溶进作品,塑造了一系列杰出的“硬汉形象”,尤其是《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是海明威“硬汉形象”的经典,是海明威精神的完美体现,是海明威的化身。 在海明威笔下的亨利《别了,武器》和圣地亚哥都是不屈不挠,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具有崇高的奋斗目标,是众人眼中的英雄硬汉。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他们硬汉形象的不同之处。可以说亨利是力量上的无所畏惧,奋勇直前的硬汉,而圣地亚哥是精神上坚忍不拔,永不妥协的英雄。 小说主人公圣地亚哥也成为文学史上著名的硬汉形象,他虽年迈,衰弱,但却热爱大海,迷恋捕鱼.海洋赋予他一种无畏的勇气和乐观的精神,他知道人生是一场孤独的战斗,然而面对失败,面对死亡,他却毫无惧色.在向大马林鱼,鲨鱼三天三夜挑战的过程中,他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必胜的信念和顽强的性格,是一种精神的不屈,唱出了"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可以打败的,你尽可能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这曲人类精神的赞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桑提亚哥的形象与其创造者海明威的性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海明威的一生就是"硬汉"的一生 《老人与海》是根据真人真事的故事加工而成的小说,所以它既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力作,又是一部有多层寓意且寓意很深的作品。发表后立刻被译成多种文字。各国文学评论界对作品的艺术造诣都无一例外地给予很高评价。桑提亚哥的"硬汉"而又矛盾的形象、作品的结尾及隐喻无处不在启发人们细细思索,反复吟味。 作者塑造了一个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不低头不气馁坚持奋斗的老渔夫形象。这是一个典型的海明威式的英雄形象,是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敢于面对暴力和死亡的硬汉子性格,无论在怎样的艰难困苦中都保持着人的尊严和勇气。小说中的大海和鲨鱼象征着神秘的命运和不可知的世界,而老人在与之进行的殊死搏斗中体现的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充分体现了人可以被毁灭,但是不可以被打败这一崇高伟大的精神。 圣的亚哥是一个“独自在湾流里的一只小船上打鱼的老头儿”。生活和岁月给老人的折磨,令他“后颈上凝聚了深刻的皱纹,显得又瘦又憔悴”,“身上的每一部分都显得老迈”了,可是他的那双眼睛“跟海一样蓝,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作品一开始时,老头儿正赶上“背运”。八十四,整整八十四天,他连一条鱼都没有捉到,这对一个以打鱼为生的渔夫来说,那真是再倒霉不过了。就连跟他在一起很长时间的一个孩子,也不得不在第四十天离开了他。圣地亚哥为了证明自己是个“古怪老头儿”,或者说是为了证明自己是有坚强勇气与毅力,为完成只属于自己的那项别人无法替代完成的任务,为了鳏夫的光荣与尊严,圣地亚哥一定要捕到一条大鱼。第85天他又独自一人乘船出航到很远的地方竟捕捉到一条比小船还长两英尺的大马林鱼。可大马林鱼是鱼中豪杰:它机灵、沉着、“搏斗起来一点也不惊慌”,老人被它拖了两天两夜,还不断被它掀起的大浪摔倒在船上,被它牵走的钓索勒得背脊生痛,两手血肉模糊。当时老人只要割断绳索就可以摆脱困境,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靠喝冷水、吃生鱼片加大体力, 最终制服了大鱼,猎获了他梦寐以求的目标。但在归途中,又被成群的鲨鱼轮番侵食。圣地亚哥拼出全力搏斗,最终还是输给了鲨鱼。当他回港上岸时,老人带回的只是一艘空船和自己疲惫不堪的身躯,因为大马林鱼被鲨鱼吃得只剩下一副骨脊。所幸的是极度困乏的老人在梦里梦见了那蓝色的海洋和勇猛的狮子,而最崇敬他的孩子也一直守在他身旁。海明威为什么没有让老人最终胜利呢?用小说中老人的话来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就是《老人与海》想要揭示的哲理。不可否认的是,只要是人就会有缺陷。当一个人承认了这个缺陷并努力战胜他,而不是去屈从它的时候,无无论最后是捕到一条完整的马林鱼,还是一副空骨架,这都是已经无所谓了。因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已经在那追捕马林鱼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曾经为自己的理想和信心的胜利者。从世俗胜利观的角度看,老渔夫不是最后的胜利者,因为尽管开始他战胜了大马林鱼,但是最终大马林鱼还是让鲨鱼吃了,他只是带着大马林鱼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说,鲨鱼才是胜利者,可是,在理想主义们的眼中,老渔夫就是胜利者,因为他始终没有向大马林鱼,更没有向鲨鱼妥协和投降。就如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说:“我可以被摧毁,但我不能被征服。”人性是强悍的,人类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为有了老渔夫这样的人一次有一次地向极限挑战,超越它们。这个限度才一次次扩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战摆在了人类面前。在这个意义上,老渔夫这样的英雄,不管他们挑战限度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值得我们敬重的。因为,他带给我们的是人类最为高贵的自信!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长,艰难,而且充满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顽强地以一颗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战,他将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 《老人与海》蕴含了对人的生命的无限关切和丰富的诠释,圣地亚哥是一个尘俗中普通的但具有非凡勇气的人。与海明威前期作品中的主人公相比,桑提亚哥对命运的关注显得更为积极,对人生生存的理解也显得更为彻悟,作为一个文学人物,亚哥与整个人类具有更深刻的寓意。 海明威作品穿越了不同民族、国家、制度的屏障, 在整个世界的空间流传。他笔下的形象, 多以铮铮铁骨的硬汉性格出现, 他们刚毅、勇敢、正直、无畏, 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表现出一种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 能越逾死亡的威胁,在时间的流逝中获得永生, 他笔下的?? 硬汉 形象, 与战争、社会、人生、大自然、灾难、病魔、痛苦及自我拼搏抗争, 他们所具有的顽强执著、坚忍不拔、勇敢无畏、乐观自信的精神品质给读者以强大的鼓舞和鞭策。这些硬汉在困难、厄运面前都没有失去自我, 而是不断地追求自我的实现。在逆境中, 他们集体表现出一种优雅的风度。这种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正是现代人所需要的。与过去相比, 现代人生活在一个快速旋转的社会。知识信息的膨胀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很富足, 但这一切并不能保证精神上的满足。面对瞬息万变、迅猛发展的科技, 以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现代人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才能使自己在严酷的竞争中应付自如、处险不惊? 这些困扰现代人的问题在海明威的作品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那就是一种重压下的风度我们遇见挫折时, 我们应该向《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学习。即使厄运当头, 也能保持一颗勇往直前的心。透过黑暗看到希望。
桑提亚哥是“硬汉子”精神的最佳体现者 老渔人桑提亚哥是海明威塑造的最后一位悲剧英雄,也是他一生塑造的硬汉性格的最后总结。贫穷而又不走运的老渔夫桑提亚哥的命运是悲哀的,而他却又是一个失败的英雄,“打不败的失败者”,海明威的硬汉子品格像精灵一样铮铮依附在桑提亚哥这一人物形象之上,这便是海明威式“硬汉子”精神的象征,他不管有意还是无意,不管是自觉亦或不自觉,都作为了海明威“冰山原则”的有力体现。 桑提亚哥是一个“独自在湾流里的一只小船上打鱼的老头儿”。生活和岁月给老人的折磨,令他“后颈上凝聚了深刻的皱纹,显得又瘦又憔悴”,“身上的每一部分都显得老迈”了,可是他的那双眼睛“跟海一样蓝,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作品一开始时,老头儿正赶上“背运(那是形象倒霉的一个最坏的字眼)”。八十四,整整八十四天,他连一条鱼都没有捉到,这对一个以打鱼为生的渔夫来说,那真是再倒霉不过了。就连跟他在一起很长时间的一个孩子,也不得不在第四十天离开了他。 老渔人的悲惨命运正是海明威的自身遭遇在艺术上的折光反射。海明威曾经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战争,人们还未从世界大战的恶梦中醒来,幻灭、失落等种种迷惘困扰着人们。战后的社会是一片混乱、凋敝的景象,战争和社会的种种荒诞现象给海明威的精神和身体上都带来了很深的创作,可谓九死一生。这也正是老渔人桑提亚哥苍老的表现之一。另外,我们发现从1940年《丧钟为谁而鸣》之后,海明威整整十年没有发表什么重要作品,而1950年出版的《过河入林》又遭到舆论界的一致批评,“众多评论家甚至断言海明威的才智已经枯竭,再也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vii]。这个情形与桑提亚哥老人一开始的景况多么的相似,老人背了运,一连八十四天打不到鱼,当他坐在海滨酒店时,周围的渔夫都在嘲笑他或者对他寄予同情。 桑提亚哥为了证明自己是个“古怪老头儿”,或者说是为了证明自己是有坚强勇气与毅力,为完成只属于自己的那项别人无法替代完成的任务,为了鳏夫的光荣与尊严,桑提亚哥一定要捕到一条大鱼,对于尊严与荣耀,海明威是极其强调的,他曾经一度打算为该文使用“人的尊严”这一标题。对于海明威来说,要写好一篇“一辈子所能写出的最好的作品”,“从战术上讲,现在发表《老人与海》可以驳倒认为我这个作家已经完蛋的那一派意见”[viii]。海明威意识到《老人与海》的这部作品的完成,将让“别的优秀而成熟的作品与它相比大为逊色”。我“今后还要努力写得更好一些,但这会是非常困难……我是一个专业作家,对这部作品心中有数。”老渔人桑提亚哥也意识到了“85”是个吉利的日子,“可以捉到一千磅的大鱼”。[ix]桑提亚哥老人在捕到他一生捕到过的甚至见到过的最大的鱼后,耗尽了全身了精力,不仅两手空空,而且伤痕累累;而海明威在写完这部最优秀的作品后,直到最后的自杀都未曾发表过任何作品,在写《老人与海》的同时写的另一部长篇小说《海流中的岛屿》都是在1970年他妻子整理后发表的。 虽然海明威说:“人们说什么象征主义,全是胡扯”,笔者认为把老渔人桑提亚哥作为“打不败的失败者”的人物形象进行塑造与对海明威双重性格的探讨也分不开。悲剧超越了他的失败,升华了存在的意义,失败后的言语与行为又折射出海明威的人生观和行为准则。精神上的胜利给了这些失败者和其创造者做人的尊严和勇气,同时又以一副面具去掩盖内心深处的、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懦弱和自然主义宿命论。海明威的恩师格鲁特·斯泰因这样评述海明威的性格:“他用残忍当盾牌,以掩盖他惊人的胆怯和敏感。”《海明威传》的作者库·辛格也这样说:“海明威外表粗鲁健壮而又英勇,颇具男子气概,但在内心里,他有一种女人的直觉、善感、温情、容易落泪。”而著名的海明威学者杰佛里·迈那斯教授却很直接地指出:“在外表上极力压制他性格上多愁善感的一面,装出一副男子豪放不羁的形象”。正是由于海明威本人的精心掩饰,使我们判断失误而在潜意识里对他的硬汉子精神产生了公式化的认定。对于海明威多愁善感的一面在老渔人桑提亚哥身上也有体现。且看桑提亚哥是怎样在清晨喊醒小男孩的,“他轻轻握住孩子的一只脚,然后便一直握着直到孩子醒来”[x]这就是老人的细腻而又温情的一面,这一面却就被海明威极力地掩饰过,这一点也许与他双重性格有密切的关系。在现实和虚构的两个世界里,追逐描写失败而又不承认失败成了海明威内心不安与痛苦的一剂良药。 老人处境的一步步恶化就是为了表现出海明威这一硬汉子在“重压”与所表现出的“优雅风度”,这样的重压之下,老人的失败才显得尤其悲壮,刚开始时,天天出海,但一连40天没有钓到一条鱼,这种失败就够“倒霉”了,后来小孩儿马洛林的离去更让老人的处理显得黯淡凄凉,最后的遭遇更让人感到凄惨,然而就是这种“从失败仍然是到失败”的境况下,桑提亚哥完善地体现了海明威的硬汉子性格:当他的大鱼被鲨鱼吃得仅剩下一副骨骼时,他自问:“可是,是什么把你打败的呢?”“什么也不是……是我走得太远啦。”老人勇敢地承认了自己的失败,却又绝对相信自我的力量。相信他纵然是失败依然勇敢无比,相信在精神上并没有败给鲨鱼,因为被消灭的是鲨鱼,而不是自己,正是基于对待失败的勇敢、毫不气馁的精神,桑提亚哥体会到:“一旦给打败,事情也就容易办了”。于是“现在只要把船尽可能好好地、灵巧地开往自己的港口去。”当战斗已成往事,辉煌也已逝去,桑提亚哥是那么安详平静地完成剩余的工作,绝好地体现了“重压下的优雅风度”。如果说人生是个竞技场,自然便是人生的大背景。而此刻的桑提亚哥却已完全超越了这个自然,超越了他人生中的磨难、辉煌、成功亦或是失败。 桑提亚哥“重压下的优雅风度”的象征与笔者在前面提到的战争对海明威的身心推残,战争的残酷、统治者的虚伪及其流血的无谓改变了海明威年轻时“拯救世界民主”的宏大抱负。 第一次世界大战铸成了海明威对人类社会的根本看法,严重的影响了创作基调。在海明威眼里,世界充满了暴力与虚伪;死亡不可避免地等待着第一个人。这就是海明威笔下主人公桑提亚哥的悲惨命运的又一象征。在这种社会中生存下去,就必须为自己树立一整套的生存法则,这就是:“在生活中,就是不能取胜,也万万不可以认输,你可以在默默忍受中尽力活下来;放弃感情的纠葛,莫要顾影自怜;在户外的体育运动中寻求欢乐,把‘硬汉性格’作为生命的支柱”[xi]正是这套生存法则让海明威成功地塑造出了典型的硬汉子形象,就算是驾着渔船“上面是一面千窗百孔的帆,上面先后补上了一些面粉袋,如一面标志着被打败的旗帜,”上天注定了老人失败的命运,但面对失败所表现出来的仍是硬汉子的坦然态度。海明威经过十六年之后,悟出了当年那个老渔夫的故事的真谛,他把古巴渔民的真实故事变成了一个渗透着人生哲理的寓言,海明威不再是单纯地讲述这个故事,而是揉进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和思想。“八分之一”的来源于生活素材,而余下的“八分之七”却是需要通过想象去挖掘的艺术真实与象征主义了。 可见桑提亚哥的象征所呈现出寓意的多义性,尽管其中也不乏某种朦胧气息,但我们还是不得不承认的是桑提亚哥是“海明威式”硬汉子精神的最佳体现者。 马洛林是“硬汉子性格”的最佳补充 “运气是我有了一个好老头儿和一个好孩子,而近来作家们已经忘记还有这些事情”,[xii]海明威在谈到小说成功的因素之时,曾颇为自得地将小男孩与老人相提并论。由此可见,小男孩马洛林在《老人与海》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小说的真实素材《在大海上》这篇通讯里却并无小男孩其人,小说中他却占了不少篇幅,这便是海明威艺术创意与匠心所在,要研究《老人与海》象征因素,小男孩马洛林显然很值得读者与批评家们推敲了。 孩子是从五岁起跟老人上船学习捕鱼的,孩子的个性特征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老人的性格,孩子虽然很小,但并不显很孩子气;从老人那里学到的不仅是捕鱼的本领,还有自尊自强的精神,并学会懂得生活的艰辛与男人的责任。稚嫩的肩膀早已习惯了清早就得出门打鱼的生活的磨砺,纵然是“走路还打瞌睡”[xiii],仍然说“这算什么,男子汉就得这样。”[xiv]铿锵有力,落地有声的言语充分的展示了“海明威式”的硬汉子精神。 在老人的潜意识里,孩子是自己人生的另一阶段,因为一个人不可能梦到两个自己,所以尽管他与孩子朝夕相处,他“做梦时从没有梦见过孩子”。孩子的离开是孩子家长的决定,老人不愿意也不让孩子为难,于是不让他再跟着自己,不让小男孩也沾上老人的霉运,孩子多次的要求坚持回来,纵然老人的失败就摆在面前,现实证实了老人的失败,老人的多次回决,但始终阻止不了孩子。他不怕失败,蔑视失败,勇敢地面对失败,因为在小男孩心里,桑提亚哥是一个“神钓”、“与众不同”。孩子在回归帮助表现海明威“重压下的优雅风度”,小男孩的出现决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是有其象征意蕴的,是人类的未来生命延续的维系物,也是硬汉子不向命运低头的力量源泉。桑提亚哥正是从孩子的鼓励下坚强不屈的拼搏下去,他意识到:“要不是孩子,我早完了,这一点不承认可不行”,在与命运搏斗中,几次想到小孩,“要是孩子在这儿多好啊!”所有有了孩子,生活中才会有痛苦和欢乐,才会有灾难和希望,人类社会也才会生生息息,延绵不绝。 将唯一的一个与老人相依为命的小男孩马洛林从桑提亚哥身旁无情地取走,这也是海明威独到的艺术创意。取走是因为老人“倒霉”,是因为孩子的父母强令孩子另攀高枝。也是因为海明威生活在趋向于腐朽和没落的社会里,海明威作为正直而又清醒的知识分子,一方面看透了社会的虚伪和腐败,然而虽然他有胆有识,又有着自信和坚毅的品质,但长期的搏斗使他觉得力不从心了,认为即使自己再怎么,也无法改变这黑暗的现实。因而他感到苦闷,感到疲倦,感到希望和胜利的渺茫,渐渐地就变成了一个实际上的精神胜利者,渴望用精神的胜利使自己得到慰藉,得到解脱。 正是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海明威流露出对弱者的同情,对有钱人的轻蔑,对贫富差距的不满,于是当老人感到孤寂和痛苦以及失败之后,孩子终于下定决心回到老人的身边,孩子的再次回归,显示他无视父亲的权威与渔民们对运气的迷信,“去他妈的什么运气,我要运气跟我走。”[xv] “家里人说起来,我才不管呢,”[xvi]孩子在回归之前,老人的奋斗也是孤立的,无论如何英勇都注定会失败,孩子的话昭示出他在老人的英雄气概的感召下走向了成熟,在失败之中隐隐约约地又感到了一丝的欢乐与光明的希望。 大海是海明威生存环境的象征 大海在整篇故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桑提亚哥老人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是他生活的全部内容,海为他准备了神秘的大鱼,为他提供了展示其无比的勇气和毅力的场所,从美学角度来讲,大海是一幅“意味着许多东西”的写意画。 在苍茫而神秘的大海,她是“仁慈的,十分美丽的,但是她有时竟会这样地残忍,又是来得这样的突然,那些在海面上飞翔的鸟儿,不得不一面点水搜寻,一现发出微细而凄惨的叫喊……”,可是“老头儿总是把海当作一个女性,当作施宠或者不施宠的一个女人。”“为什么盗贼鸟和强大的鸟把像海燕一样的鸟儿弄得那样柔弱、那样纤细,海洋有时竟能够如此残忍呢?” 桑提亚哥虽然也想到“海洋仁慈又十分美丽”,但是,他所强调的是“海洋就是能够如此的残忍,又是来得这样的突然”,那些弱小的鸟儿只能发也“微弱而凄惨的叫声”。桑提亚哥在这里流露的分明是对海洋残忍的不满,是对海燕一类弱小鸟儿的同情,如果我们联系当时的美国现实,当时麦卡锡主义在美国猖獗横行[xvii],民主与进步力量遭到疯狂的迫害,整个美国社会弥漫着疑惧和恐怖的气氛,但作为一个目光敏锐的记者、坚定的反法西斯战士、富有正义感的作家,通过《老人与海》向读者传达出海明威对黑暗现实的控诉。所以我们至少应注意到桑提亚哥关于海洋会突然变的残忍。又为什么要反复交待桑提亚哥对大海上小鸟的同情呢?作者只提到属于同类的海上的两种鸟儿,海燕和黑色的小海燕,而“尤其为弱不禁风的黑色小海燕伤心”。当反共的麦卡锡主义在美国猖獗时,美国共产党人却没有形成一支对抗力量,众多的共产党人和民主进步人士遭受审判和监禁,美国人民经历着空前的大劫难。海明威正是在这特定的残酷现实面前,把“海燕一类的鸟儿”写成了无法抗拒风浪的生灵,并把它选作受害于“海洋残忍”的代表。小说中“海燕一类的鸟儿”即象征美国共产党、人和民主进步人士。我们又注意到大海一律都是“暗黑的”,“黑漆漆的”或是其它黑暗的色调,仿佛大海是一个穿着黑衣,带着黑色的面纱,海洋又是“如此的残忍”这又不正象征着麦卡锡主义把美国搞得天昏地暗的社会现实么? 但海明威却又给大海赋予了女性的身体和灵魂。海的女性,让她自身蕴含着大量的生殖力和可能性,所以才能为老人准备好一个巨大无比的鱼,她的宽广足以使老人驶入体验不可知的和未知的现实奥秘的领域,她的浩大足以允许老人生活的永恒之中。桑提亚哥与自然的关系也主要体现在他与大海的依存又斗争的关系之上,美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文化的海洋上汇合并经由海洋而输入美国,美国文化的源头也必须追溯至欧洲文化的爱琴海文化。这也是海明威选择“大海”作为渔夫桑提亚哥生存环境的重要原因,而文化的博大精深也非“仁慈、善良”的女性才可容纳的。 独自在海上的日子,桑提亚哥看日升日落、观月隐月现,与鱼鸟作伴,和风水对话,他也变成了大海的一部分。“海洋是仁慈的,十分美丽的,”最终给予了老人一条“比小船还长两英尺”的大马林鱼。可是海洋又是残忍的——那此成群结队而来鲨鱼夺走了他辛苦追捕到的大鱼,粉碎了他的“光荣”。老人的孤独与快乐、斗争与失败都和大海相联系。老人与大海的关系是既依存于大海又要与大海斗争。他不仅仅从大海获得生存条件、生存技巧,还从大海获得朋友和对手。大海是他的生活场所和战斗场所,也将成为他的最后归宿,这与海明威有极其重要的关系。 海明威只是一个描写男人的作家,他描写的是能在“重压下表现优雅风度”的男人,“海明威没有一部可以称得上是专门以女人为中心主角或以妇女读者为主要对象的作品”[xviii],与海明威同时代的评论家艾德蒙·威尔逊说:“他笔下的女性是不真实的”[xix],这是由于母亲的清高自负、骄纵自私给海明威留下终生影响,母亲十足的男性气质与专横令海明威极其反感,甚至在他母亲死后多年,海明威还在朋友面前愤愤地说他的母亲是雌雄同体,母亲的“男性化”行为造成了海明威心里障碍——认为自己缺少真正的母爱,这就让他在恋爱时表现出明显的恋母情结,总是爱恋年龄比他大的女人,这一事实也间接地反映出他在前半生中不断寻找一位理想母亲替代者的渴望与决心,“女人是使他不安的最大根源”[xx],父母在婚姻上的不谐调与海明威(1899年)大7岁的阿格尼丝(1882年)的拒婚对海明威的伤害反映出海明威性格极为脆弱的一面。这一现实令海明威内心不安与痛苦,于是精神上的寄托成为了医治他内心的一剂良药。那么“仁慈的、美丽的大海”成为他内心的理想化身。 因此,这幅“意味着许多东西”的写意画成了海明威生存环境的剪影。 鲨鱼是恶势力的有力代表 关于小说中的“鲨鱼”的象征意义,也有多种不同的解释,诸如象征复仇女神,象征时间,象征死神等等。但海明威自己明确地说过。“那可恶的鲨鱼……,就好比所得税。我努力工作,碰上好运气。我得到一张数目可观的支票,于是所得税就象鲨鱼一样跟踪而来,用尖利的牙齿大块大块地咬着吃,那老人没说到这个,我却说到了”[xxi],显然海明威这里的“鲨鱼”是充斥于他所处世界中恶势力的象征。 而海滩上那具巨大的、白色的马林鱼骨。它作为老人与马林鱼激烈追逐,与鲨鱼拼死相争的见证,可以说既是胜利的象征,也是失败的象征,正是这种微妙的对立统一与相互之间转换,让我们在一次看到了依附其上的海明威式的硬汉子精神。对于马林鱼,作者对它的描写贯穿于全篇。它大而且美,比老人的渔船还长两尺,风度优雅,仪态万分,在水层潜游时是一抹巨大的黑影,跃出海面时,银光闪闪,它牵引着自己的追捕者在茫茫的大海上急剧而又从容地挺进,将身后的波光浪影染成一片暗红。这些描写,不仅切合于全篇海上的风光,更重要的是使这条马林鱼作为一种自然的壮观与伟大的象征而与孤独的老人、飘零的船只形成对照,反射也作为它的追捕者与征服者的老人那副黑瘦的躯干中所蕴涵的力量与光辉。在马林鱼这一象征性形象的照耀下,小说的全部描述也就获得了更为丰厚的意蕴。 桑提亚哥所看到的马林鱼似乎比我们人类“更崇高、更有力些”,也看到了鲨鱼的“无所畏惧”,实际上写鱼也是为了写人。因为老头儿知道“什么是一个人能够办得到的”,“这一个总要去杀死那一个”,其实也是“弱肉强食”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象征。被鲨鱼蚕食后的马林鱼只剩下的“白色鱼骨”又何尝不是战争的另一个缩影。 战争使海明威迷惘的心理素质发展成为基本的个性特征。一九一八年七月,海明威在意大利前线被炮弹片击中负了重伤,当时还不满十九岁。这次战争对于海明威生活和创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他说它是“地球上前所未有的最大规模、最凶残、指挥最糟糕的屠杀。谁不这样写谁就是说谎。”[xxii]战争摧毁了人类文明,摧毁了青年对生活美好的幻想,摧毁了建立在人道主义基础上的道德和价值观念。西方青年在战争中看到的资本主义条件下生存的丑恶,悲惨和无目的性,从而成为顽固地、深不可测的怀疑主义和悲观主义的牺牲品,这样造成了“迷惘的一代”。海明威由于从少年时期就具有了“迷惘”的“病史”,而战争给他的精神和肉体都造成了人所不及的创作,所以海明威这样说:“我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印象坏透了。”“战争在一个作家心灵里留下的创伤是很难愈合的。”[xxiii]海明威令人拍案而起的反战情绪在他战争为题材的各种作品中有突出的表现。因此在白色的鱼骨这座“小冰山”的底部,还有八分之七可能就象征着残酷的战争。 桑提亚哥希望钓到大鱼的时候,他果然钓上了前所未闻的大鱼,他对大鱼的赞美,身躯的庞大、姿态的优美、威力的巨大、色泽的美丽,可以使人联想到它象征着人们渴望创造的奇迹,要达到的宏伟目标,甚至是要实现的远大理想。而那些不断前来吞吃、咬噬大鱼的鲨鱼,则可视为抢掠成性、制造灾难、阻止人们达到理想境地的各种破坏性恶势力的象征。 对于桑提亚哥又为何去赞美另外一种鲨鱼(鲭鲨),这是一向注重风度的海明威借桑提亚哥之口说也他对各种敌对力量不同的态度。海明威曾经说过:“我宁可有一个诚实的敌人,也不愿拥有很多虚伪的朋友。”鲭鲨或许象征着海明威所喜欢的那种“诚实的敌人”。小说着重写鲭鲨游姿矫健,反应迅捷,牙齿锐利,进攻直率而勇猛,毫无畏惧,对它的死海明威也写得有声有色。但是桑提亚哥赞美只鲭鲨的风度和力量,他并没有忘记鲭鲨是他的“敌人”。他是怀着“要把对方置于死地的无比狠毒的心肠”刺死鲭鲨的。但是对待星鲨,桑提亚哥的态度就截然不同了,星鲨吃腐烂的东西,贪婪而凶残,气味也难闻,还偷袭瞅着的海龟,咬海里游泳的人,在进攻方式上也非常令人厌恶。桑提亚哥十分鄙视这种鲨鱼,但是却深深知道它们的厉害。海明威就是这样在他的作品中来向人们展示冰山下的“八分之七”的。 更多的立体象征形象 “更深的东西是您懂了以后所看到的东西”,海明威这样告诉他的读者们,当我们真正读懂了《老人与海》以后,我们会懂得不仅仅只是老人、小孩、大海和鱼类有一定的象征主义。在这部作品里“更深的东西”还很多。 如小说中的“狮子”在作品中有节律地反复出现,老人甚至从梦中都梦见了“狮子”。显然“狮子”作为力与勇的另一称呼,它在小说中的不断出现,构成了一种寓意十分明确的象征:象征着老人追求力与勇的搏击精神,这种搏击精神就是“海明威式”的硬汉性格的体现。 另外,在《老人与海》中的垒球手老狄马吉奥与老人角力的黑人大力士,鼓着长长的黑翅膀在海上盘旋找追捕目标的鹰,以及关于老人吃的金枪鱼都有一定的寓意,都具有桑提亚哥形象的特质,它们都与作品中其他人物、环境有着符合实际生活本来面目、浑然一体的关系,然而又都是海明威代以传达“意味”的象征体。这与象征主义作家所偏好的那种为追求所谓“主观真实”,面对客观世界支离扭曲,任意构造象征意象的作法是格格不入的,这种差异也许就是海明威不愿接受象征主义桂冠的一个重要原因。 海明威还通过象征性描写隐晦地表达了他对美国现实地极度悲观。小说有多处描写“能够使人联想到距离耶稣蒙难”的情景。当桑提亚哥看到星鲨时,他的喊叫就像“一个人感到钉子穿过他的双手钉进木头里而不由自主发出的喊叫声。”这里暗示的“一个人”就是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再如桑提亚哥“他扛着桅杆坐在那儿”,还有他睡觉的姿势,“两条胳膊直直地伸在外面,两只手心朝上,就这样瞅着了。”作者用这些象征性描写是在暗示:美国的耶稣又被钉在十字架上了,基督精神死亡了。海明威正是以这种无言的、隐晦的,基督徒或许能够领的方式,向他的绝大多数信奉耶稣基督的同胞、世人传递他对美国现实的莫大悲哀。
开题报告 欧佩霞的开题报告 题目:“The Awareness of Death” under the “Iceberg” --- Analysis of Hemingway’s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一、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现状1.选题的目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目 的:本文通过深入分析《老人与海》这一作品,对海明威的创作风格——“冰山原则”进行了探讨。本文着重分析了该原则的四大构成要素。通过详细分析“冰山原则”在《老人与海》中的体现,提出作品中所反映的人物、感情和象征意义,进一步反映作者本人的“死亡意识”,以此揭开其“以少见多”的深层意义和艺术魅力以及折射出的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文章最后还简单介绍了海明威的创作风格在美国及世界文学上和社会意义上的贡献。 理论意义:通过深入研究《老人与海》,对海明威的创作风格—“冰山原则”进行探讨研究,有利于这一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并从理论的高度上加深是创作者和其他读者对这一创作原理的认识。现实意义:通过对《老人与海》的深入研究,结合现实,引导创作者进一步探讨海明威创作原理“冰山原则”,揭开其“以少见多”的深层意义和艺术魅力以及折射出的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进而掌握这一原理的实际应用技巧,进行更好的创作。2.与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和发展概况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是对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盛行的日益繁琐的文学写法的偏离和背叛。国内外的文学批评家对其大加赞赏,都对其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如英国著名的评论家赫 •欧 •贝茨和我国的知名作家马原。“冰山原则”是时代的需要,反映出时代的风貌,开创了一代文风,但在实际中还有一些残缺,作为一种创作原则 ,“冰山原则”的影响是永恒的。本文就是通过中外批评家的观点,集合海明威自己看法,以《老人与海》这一作品为例,从批评的角度分析“冰山原则”,着重分析其冰山下隐藏的“八分之七”,及其严谨简练“电报式”的文体 ,普遍、生动的生活语言 ,寓繁于简 ,寓多于少的表达方式,使这种具体的写作方式最终像巴尔扎克、狄更斯的写作方式一样 ,被后人以新的方式取代,并且发挥地更好。二、研究方案1.研究的基本内容及预期的结果(大纲)1. Introduction The “Iceberg Theory” The western critics’ discussion Four basic ingredients of the theory2. The awareness of death expressed by The Old Man and the The main idea of The Old Man and the The awareness of Santiago The General review of the awareness of death3 The influence of Hemingway’s style 4. Conclusion5. Reference2.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方式,通过阅读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和专著,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为文章的阐述提供理论依据。3.研究所需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老人与海》这一作品中隐藏的死亡意识,进一步探讨海明威的创作风格——“冰山原则”。针对该内容,需要大量国内外中英文文献资料,主要为冰山理论与海明威个人研究方面的专著和文献资料。 存在问题:专著和文献资料方面比较充足,但国内外最新研究资料信息仍无法及时获得。三、研究进度安排、参考文献及审查意见研究进度安排(1)论文指导第一周(学期第八周):学生完成初稿。(2)论文指导第二周(学期第九周):指导教师审阅论文初稿后发回修改。(3)论文指导第三周(学期第十周):学生交论文第二稿。(4)论文指导第四周(学期第十一周):指导教师审阅第二稿并发回给学生进一步修改。(5)论文指导第五周(学期第十二周):定稿(6)论文指导第六周(学期第十三周):交定稿的打印稿和电子文本。(7)论文指导第六周(学期第十三周):本周星期五至论文指导第七周(学期第周)星期五,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写评语,学生做好答辩准备。(8)论文指导第七周(学期第十四周):星期三至论文指导第八周(学期第十五周)开展答辩工作。 3.应收集资料及主要参考文献(不少于8条)(1) Hemingway: The Writer as Artist. gird edit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P,1963. (2) Beegel, Susan. Hemingway's Craft of Omission: Four Manuscript Examples. Ann Arbor: UMI Research P, 1988 . (3) Brenner, Gerry. Concealments in Hemingway's Works. Columbus: Ohio State UP,1983. (4) Hemingway: Death in the Afternoon. New York: Scribner's, 1932.(5) Plimpton, George. "Ernest Hemingway: An Interview." Paris Review (Spring 1958): 61-89. Reynolds, Michael. Hemingway's Reading, 1910t-1940: An Inventory. Princeton: Princeton UP, 1981: (6) Smith, Paul. "Hemingway's Early Manuscript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Omission:' Journal of Modern Literature (1983): 268-88.(7) Chang yanxin. A Surve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the 2nd Edition[M]. Tianjin: Nankai University Press, 2003(8) Ernest Hemingway. The Old Man and the Sea[M]. America: Simon & Scribner Inc., 1952(9) Ernest Hemingway. The Old Man and the Sea[M]. Zhang Guojing. Trans. Tianjin: Tianjin translation and technology Press, 2003.(10) [美 ]欧内斯特 •海明威 .“冰山”理论及其他 [A ] .崔道怡 ,朱伟 ,王青凤 ,等 .“冰山理论”对话与潜对话 [ C ] . 北京 :工人出版社 ,1986 :60 92 .
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1) 近代以来,西方世界在市场经济秩序的迅速扩展和工业和科技革命的强大推动下率先进入了现代社会。与西方世界相比,有着数千年传统文明的中国近代和现代在科技革命、经济发展、市场扩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方面大大滞后了。在现代化的四个基本组成部分 —— 即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价值多元化和社会人道化—— 型构和演进路径上,中国在近代、现代和当代与西方国家也迥异斐然。这些事实促使中国思想界、文化界以及国外汉学家们不断反思传统中国文化精神,并从“五四”以来曾对中西文化的品格及其差异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与比较,以致使在这方面的出版物和研究文献可谓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在本文中,笔者仅从文化与制序(institutions)的相互关系,对东西方社会制序的历史型构与演进路径,谈一点个人的粗浅看法。 从文化与制序的相互关联和作用的视角来考察东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品格,我们会发现,西方文化——无论是英美文化,还是直接承传了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精神的欧洲大陆诸国的文化——可以被归结为一种个人主义(individualist)文化,而中国文化以及受儒家文化精神濡染的东亚诸社会的文化,基本上是一种社群主义(communitarianist)文化。[1] 因此,要在相互比较中对东西方社会制序在近代、现代和当代的历史型构和演变路径有一较切近的领悟,看来还有必要从东西方文化基本精神的这一品格差异入手。 一、西方社会现代化的个人主义文化根源 这里,首先让我们来考察一下西方文化与欧美社会的制序化(institutionalization)进程与制序变迁(institutional change)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进行这一探讨之前,我们这里首先指出,文化与广义的社会制序(social institutions)在社会过程中基本上是同构的:文化是社会制序的镜像,而种种社会制序则是文化在现实社会过程中在其形式上的固化、凝化、外化和体现。从欧美的社会历史演进行程来看,两希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和以旧约与新约《圣经》为“范型”(archetype)的以色列教和基督教文化)的冲突与交融,在欧洲社会历史上与政治、法律、经济和其它社会体制同构在一起一同承传和涵衍到近代。到了十三世纪至十五世纪左右,表面上看来已交汇在一起但实质上却泾渭分明的“两希文化”(希伯来—基督教文化在精神上为神本主义,而古希腊罗马文化在精神上为人本主义)分别在欧洲近代的两大社会运动中得到了重塑和再生。这就是直接承传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精神的欧洲人本主义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重塑,而直接承传了以色列教尤其是基督教宗教精神而内涵在欧洲社会中神本主义则在差不多同时经历了宗教改革的洗礼。尽管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分别是在西方文化中两个精神底蕴维度上或者说两大潜流中发生的,并分别重塑了人本主义和神本主义西方传统文化的这两个精神基体(matrix),但西方文化的这两大精神传统在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中再造和重塑的方向上却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它们均指向从欧洲中世纪罗马天主教廷的政教合一的“神圣天蓬”(sacred canopy)下获得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从而使两希文化原型中就分别潜含着的个人主义文化拟子真正昭显和光大出来。[2] 十五世纪左右在欧洲发生的这种文化精神上两大历史运动对西方近代社会的制序化和制序变迁意味着什么?换句话说,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对欧洲近现代市场经济秩序的型构和扩展过程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众所周知,马克思和诺思(Douglass North,1981)在西欧现代化的发生原因上有着不同的见解。按照马克思的分析理路,西欧近代的工业技术的创新引致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而生产方式的变化又自然导致生产的组织形式和社会制序安排的改变。按照马克思的见解,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序安排(生产关系)的整体改变又可以视作为经济基础的改变。而经济基础的改变又必然导致文化和意识形态这些“上层建筑”的改变。在欧洲近现代社会经济体系内部变迁的动力和路径问题上,诺思形成了一个与马克思几乎完全相反的观点。照诺思看来,近代欧洲历史上以明晰和充分地界定产权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制序安排的型构,为西欧社会的科技革命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激励。因此,照诺思看来,“制序创新”(institutional innovation)才是西方近现代科技革命和生产技术突飞猛进乃至西方世界兴起的根本原因(参North, 1981; North & Thomas, 1973)。尽管马克思与诺思在西方近现代社会历史中生产技术与制序安排的相互关系在其现代化进程的决定作用上持相反的见解(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诺思认为制序安排的创新激励了工业技术的创新),但他们在文化与社会制序的相互关系上却有一个共识。按诺思的话来说,以界定产权为特征的经济与政治制序的变迁“创造了非人格化的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并打破了旧的意识形态”(见North, 1981, 中译本,页190-191)。用马克思的术语来说,“经济基础”的变迁引致了“上层建筑”的改变和重塑。由此看来,马克思和诺思均认为,在欧洲近现代历史上,社会制序的变迁促使或牵动了人们的文化观念的变化。
一、集体主义的定义和内涵
1、集体主义的定义
集体主义是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2、集体主义的科学内涵
①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②集体保障个人正当利益;
③追求两种利益高度统一。
二、个人主义的定义和内涵
1、个人主义的定义
个人主义是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的思想体系,是资产阶级价值观体系的核心。
2、个人主义的基本含义
根据托克维尔和一些西方思想家的理论概括,个人主义作为一种价值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个人主义作为一种价值目标,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强调个人本身就是目的,社会、集体、国家和他人只不过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
②个人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想,强调个人的民主、自由和平等,反对集体、社会和国家对个人的干预和限制。
③个人主义作为一种经济理论,强调个人的私有财产制度,保护和实现资产阶级的私有制。
三、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是两种对立的思想体系。
①阶级属性不同。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个人主义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②重视之点不同。集体主义重视群体和社会利益。个人主义重视个体和死党的利益。
③演化前景不同。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每个人坚持和践行的道德原则。个人主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将被人类彻底抛弃。
2、联系
①反映的关系相同。二者都要分析和说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②学科的归属相同。二者都是属于伦理学和道德哲学的理论。
Triandis, H., Bontempo, R., Villareal, M., Asai, M.,& Lucca, N.(1988).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on self-ingroup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4,323-338。 如果说,有哪一种人类的特征能几乎被所有的心理学家所认同的话,那就是人类的行为从来不会在真空中发生。即使是那些最强调内部动机、个性需求和遗传驱动力的心理学家们也会考虑把各种各样的外部环境力量引人最终导致个体行为和特质形成的方程式中。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间,心理学领域已经开始渐渐认识到文化是一种对人类具有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事实上,研究人员发现,很少有在所有或者在大多数文化中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的人类行为模式(跨文化一致性的扩展分析参见研究22中关于埃克曼的面部表情研究的讨论)。这在涉及人类的相互作用和人际关系的行为领域中显得尤为突出。人际吸引、性、感动、个人空间、友谊、家庭动力、父母养育方式、儿童行为期望、求偶仪式、结婚、离婚、合作与竞争、犯罪、爱和恨等都深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不考虑一个人的文化背景,那就根本无法全面或准确地了解这个人。 从概念上讲,文化是很容易理解的,但具体到实践领域,文化却成了一块难啃的骨头。试想,你如何能够理清那些交织在一起的、共同塑造了现在的你的所有文化因素呢?大多数文化是如此复杂,以至于无法得出有据可循的结论。例如,结肠癌在日本的发病率比在美国低得多。日本和美国是两种不同的文化,那么到底哪些文化因素可以解释发病率的差异呢?是对鱼的需求量的不同?是消费大米数量的不同?是饮酒量的不同?是生活节奏和应激水平上的差异?或许是两国宗教习惯的差异影响了健康?来自亲戚朋友的支持的差异是否会影响健康状况?抑或更可能是以上两个、三个或者所有这些因素连同其他因素共同导致了这一结果?问题的关键是,如果你打算把文化列为全面了解人类本性的因素之一,那就需要用可靠和有效的方式来定义文化差异。正是在这一点上,哈里·川迪斯在现代心理学史上崭露头角。 从20世纪60年代起,川迪斯在芝加哥大学俄巴娜-香槟分校心理学系致力于揭示和提炼文化及其背景下的人们的基本特性,以便以有意义的方式对这些文化加以区分和研究。这项工作贯穿于川迪斯的整个事业生。发表于1988年的这篇论文解释并论证了他对跨文化心理学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它阐述了个人主义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今天,这一基本的文化差异维度构成了每年的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很多其他领域数百项研究的基础。在这篇论文中,川迪斯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被界定为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的特定文化,正以一种复杂和广泛的方式决定着其成员的行为和人格。 用通俗的话讲,集体主义文化是这样的一种文化,即生活在该文化中的个体的需求、欲望、成就都必须从属于他所属的内群体(ingroup)的需求、欲望以及目标。内群体可以是一个家庭、一个部落、一个村庄、一个专业组织或者甚至整个国家,具体视情况而定。在这些文化中,个体的大部分行为的产生取决于该行为是否有利于个体所属的更大群体的整体利益,而不是该行为是否能为个体提供最大限度的个人成就。人们所归属的内群体往往会保持长期稳定,而且个体对其所属群体的承诺通常都很高,甚至当一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对其而言已变得困难或者不愉快时也是如此。个体依靠他们所属的群体来帮助他们满足自己的情绪、心理和实际的需要。 相反地,个人主义文化更看重个体的幸福和成就,而不是其所属群体的需要和目标。在这些文化中,群体对其所有成员的影响可能是微乎其微的。个体对其所属群体没有太多情感上的依恋,并且如果它对个体的要求过于苛刻,个体则宁愿脱离该群体而加入或者重新组建一个新的群体。在个体主义文化中,个体对群体的承诺很少,所以对个人而言,同时是多个群体的成员是很常见的事情。然而,没有哪个群体能单独对其行为施加太多的影响。在该篇论文中,川迪斯及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合作者,描述了大量典型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特征。所有这些都被总结在表7-6中。当然,这些特点是高度概括化的,因此不管是在集体主义文化还是在个人主义文化之中,总有一些例外的情况。 按照川迪斯的观点,个人主义文化集中在北欧、西欧和那些历史上受北欧人影响的国家。此外,典型的个人主义文化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具有边界,大量的外来移民,社会和地理上的迅速变迁。“所有这些特点倾向于使群体的控制力变得不太确定。在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高度的个人主义是与上述特点相一致的。”()他认为,世界上其他大多数地区属于集体主义文化。 川迪斯在其文章的开头部分指出: 在川迪斯的很多研究和著作中所隐含的研究假设是,当我们按照“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模型来界定和诠释文化时,这一模型能够解释我们所见到的表现在人类行为、社会交往和人格中的大部分差异。在该文中,川迪斯试图概括出其理论的广泛的潜在用途(参见表7-6),并报告了他为了验证和阐明其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理论所做的三项科学研究。 如前所述,该篇论文报告了三项独立的研究:第一项研究的被试全是美国人,以便更加清晰地定义适用于美国的个人主义的概念;第二项研究的目的是比较个人主义文化(美国)和集体主义文化(如日本和波多黎各),其核心在于比较在两种文化类型中个体与他们所属群体之间的关系;第三项研究用以检验如下假设,即集体主义文化中的成员觉察到自己获得更好的社会支持,且一贯享有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而个人主义文化中的成员则报告他们常常感到孤独。所有这些数据都是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来收集的。下面我们将简要介绍每项研究及其发现。 第一项研究的被试是川迪斯所在的芝加哥大学心理系的300名在校大学生。研究者要求每位学生完成一份包括158个项目的问卷,用以测量他们有关“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行为和信念倾向。如果被试赞同“只有那些依靠自己的人才能在生活中获得成功”,那么他便持有个人主义的立场。而被试如果同意“当我的同事把他们的隐私告诉我时,我们的关系更加亲密了”,则说明该被试持有集体主义的观点。此外,问卷中包括5个生活情景故事(Scenarios),这些情景故事把被试置于一种假设的社会情境中,并要求他们预测自己的行为。该论文中所提供的一个例子是,让被试想象自己想要做一次群体内其他成员都反对的长途旅行。问被试在决定是否去旅行时,会在多大程度上考虑父母、配偶、亲戚、密友、熟人、邻居以及同事的意见。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分析后发现,在被试的回答中几乎有50%的变异能够被三个因素所解释,这三个因素是:自力更生、竞争、与所在群体的亲疏关系。只有14%的变异能被“对群体的关注”这一因素所解释。川迪斯对研究1的结果做了如下概括: 他还指出,该问卷所含的项目和生活情景故事能有效地测量美国文化的个人主义程度,但川迪斯对这些项目在其他的文化背景中是否同样有效尚存疑问。 在该研究中,研究所提出的问题是:“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们是否更乐意使自己的个人需要服从于集体的需要?”被试是91名芝加哥大学的学生、97名波多黎各学生、150名日本大学生和106名年长的日本人。测量集体主义特征的问卷由144个项目组成。问卷被译成西班牙语和日语后交由所有被试进行回答。经之前的研究验证,该问卷的题目分别测查关于集体主义的三个倾向:关心群体、自我与群体的亲密关系和使自己的目标服从于群体的目标。 该项研究的结果互不一致且很有趣:一些结果支持“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理论,而另一些则似乎又对它予以反驳。例如,日本学生比伊利诺伊的学生更在意同学和朋友的观点,但波多黎各学生并没有表现出这一特点。此外,尽管日本被试在群体获得荣耀表达了自豪感,但他们在生活中只关注他们所在的某些群体的观点,并牺牲自己的个人目标以服从这些特定群体目标,而不是对所有群体都如此。尽管服从是集体主义文化的一个共同特征,但事实上日本被试比美国被试更少地表现出对群体的服从。有结果表明,随着集体主义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化和西方化,它们可能正在经历一个向个人主义转变的过程。作为这一观点的又一证据,研究发现年长的日本被试比日本大学生倾向于认同其所属的群体。 在这一点上,你或许会问,第二项研究的结果如何纳入川迪斯的理论呢?川迪斯把它们解释成一种警示,即有关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的结论不应该过分概括化,而必须仔细分析并有选择地应用于特定的行为、情境和文化之中。他对这一观点做了如下阐述: 第三项研究正是试图要完成川迪斯在上述引语中所提出的研究任务,对研究的核心加以限制和细化。该研究拓展了先前的研究结果,即集体主义社会为它们的成员提供了高水平的社会支持,而个人主义文化中的个体则在更大程度上体验到孤独。该研究所采用的集体主义-个体主义问卷由72个项目组成,总共施测了来自芝加哥大学和波多黎各大学的100名被试,男女各半。被试还填写了另一份问卷以测量他们所知觉到的社会支持水平和孤独程度。 该研究的结果清楚地表明。集体主义与社会支持存在正相关,也就是说,随着集体主义程度的提高,相应的社会支持水平也会提高。而且集体主义与孤独程度呈负相关,即随着集体主义作用的提高,被试所意识到的孤独程度降低。作为川迪斯理论模型的进一步的证据,对该研究中的美国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因素(能解释最大的变异)是“在竞争中自力更生”,而对波多黎各学生而言,最重要的因素是“合群”(与他人的互动)。这些结果正是人们可以由“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理论预期得到的。 川迪斯解释说,总而言之,本文中所述及的这些研究既支持又改进了他对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定义。回过头来看表7-6中所列出的两种文化类型的特征,其所显示的状况似乎是相互对立、非此即彼的,即个人主义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看来几乎是完全对立的。不过,本文证明了这两种文化类型似乎处于一个连续体的两端,而某一特定社会则处于两端之间的某个点上,这个点通常更接近于连续体的一端而远离另一端。此外,具体到某一文化,其中特定的个体、群体、亚文化以及情境可能会偏离该文化在连续体上的大体位置而向某一端移动。图7-2呈现了这一解释的图示。川迪斯指出:“简言之,这些实证研究表明,我们必须把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看作是一种多维的结构,……每一维度的性质和特点主要取决于其所属群体的现状、情境线索以及所研究的具体行为。”() 尽管该研究的历史很短,川迪斯的研究结果已经成为心理学家看待人类行为的基础之一。在你打开大多数心理学分支——基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人类性行为、变态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的新版教科书时,你将很难找到一本不涉及川迪斯的这项研究,或是他做的很多其他有关“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研究。可以说,在有关文化对于决定人格和社会行为所起作用的当代研究中,由川迪斯所阐述、澄清和提炼的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文化维度是最可靠、最有效和最具影响力的因素。此外,该维度能被应用于非常广泛的研究领域。以下正是这方面的两个应用实例。 在川迪斯的这篇论文中,他所提供的证据表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这两个心理社会概念可能会对一种特定文化的成员的身体健康产生重大影响。这项与冠心病有关的研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般而言,在集体主义社会中,心脏病的发病率比在个人主义社会中要低。川迪斯认为,与心脏病密切相关的令人不快和紧张的生活状态在个人主义文化中更为常见。为了竞争和实现个人目标,孤军奋战的个体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除了这些消极的生活事件之外,个人主义的社会结构本身就缺乏对其成员提供的社会凝聚力和支持力量,而这种力量却恰恰能够减少压力给人体健康所带来的影响。当然,正如本文开头部分所讨论的那样,有很多因素可以解释在心脏病以及其他疾病的发病率方面出现的文化差异。但很多研究已经表明,集体主义文化中的成员迁居到个人主义文化的国家后,也越来越易于患上包括心脏病在内的各种疾病。 或许,更有说服力的是在同一种文化中的两个不同的亚群体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正像川迪斯所指出的(P327),研究人员做了一项以3000名日裔美国被试的研究,主要是比较那些在生活方式和态度上已完全适应了美国风格的日商美国人和那些仍然保持传统日本生活方式的日裔关国人。结果发现,在排除了胆固醇水平、锻炼、吸烟、体重等因素的情况下,前者心脏病发病率仍然是后者的5倍。 当然,你也许已料到“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维度会影响到特定的文化群体之间在养育子女的方式上的不同,事实上的确如此。集体主义社会中的父母更加注重培养儿童的“集体自我”(collective self),这种集体自我的特征是对群体规范的服从,对群体中权威的服从,行为具有跨时间和跨情境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家长常常以公开或微妙的方式对做出符合群体目标的行为模式的儿童给予奖赏(Triandis,1989)。在这种情形下,只是因为自己不喜欢而拒绝从事群体期望自己做的事情是不能被接受的,这种情况也极少发生。然而在像美国这样的高度个人主义的文化中,这种拒绝是一种正常的反应,而且常常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尊敬!这是因为在个人主义文化中,父母重视培养儿童的“个人自我”(private self)。这就意味着儿童会因具有自力更生、独立、自知之明以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潜能的行为和态度而得到奖赏。另一个看待这种差异的角度是,在个人主义文化中,反抗(在社会可接受的范围内)和独立倾向被看成是一种人格资产(personality assets),而在集体主义社会里,它们被看成是负债(liabilities)。文化经由父母向儿童传达的关于资产或负债的信息是强大而明确的,它对儿童的成长有着强有力的影响。 川迪斯的工作影响着广泛的研究领域。其中一篇文章将川迪斯的理论应用到研究两种文化条件下大学生球迷的态度问题(Snibbe et al.,2003)。研究者对观看重要足球比赛的美国(玫瑰杯美式足球赛)和日本(闪光杯足球赛)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要求这些大学生在足球比赛前和比赛后,分别对自己球队与对方球队的学校和学生进行评定。在这两场比赛中,都是具有优良学术氛围的大学输掉比赛。然而,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学生的反应差别很大:“美国大学生无论是在赛前还是赛后,均表现出对自己球队更加积极的态度。相比之下,日本大学生的评分没有表现出对本队的偏爱。而且,日本大学生对学校的评分反映了每一所大学在社会上的地位,对学生的评价则是根据目前的状态。”()另一项研究采用川迪斯的理论模型对孤独感进行了跨文化研究(Rokach et al.,2002)。该研究选取了来自北美和西班牙的1000多名被试,要求他们完成关于孤独感成因的调查问卷,其中包括个人体缺陷、发展性障碍、缺乏亲密感、迁徙和分离,以及社会排斥感。“结果表明,孤独感的成因的确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而且,北美被试在这五个维度上的得分较高。”(,附加强调) 最后,有一项研究突出了川迪斯研究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当我们在对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加以研究和比较时,这种比较绝不只限于在国家之间进行。很多国家本身就包括了多种水平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亚类型。在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比美国拥有更多的不同形式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一项根据川迪斯的理论模型完成的一项有趣的研究(Vandello & Cohen,1999)以图表的形式描绘了美国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分布情况。在继续往下阅读之前,请想一想你认为最典型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会出现在什么地方。研究发现,美国的南方腹地具有突出的集体主义倾向,而位于大平原和落基山脉的地区则呈现更明显的个人主义倾向。不过,即便是在这些不同的地区内,也可以发现不同层次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亚文化群体。 川迪斯给所有的社会科学提供了一种看待基本的文化差异的新视角。随着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多种社会文化日益交织,我们所直接经历的文化多样性常常会导致一些潜在的误解、沟通障碍、冲突和挫折。对于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文化差异的觉察和尊重,有可能让我们朝着缓和文化分歧与促进世界和谐的积极目标迈出一小步,但却是富有意义的一步。
集体主义,是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团、民族和国家利益的一种思想理论,是一种精神,最高标准是一切言论和行动符合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
范例: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主流价值观,长期以来处于对立态势。个人主义强调个体权利和个体选择的优先性,集体主义则把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个人主义价值观主导下的西方,出现了很多问题,严重威胁到社会的民主制度和秩序。
而在中国出现了极端集体主义,个人权利完全被忽略,从而陷入了道德的“乌托邦”。在多元文化和多元主义价值观共存的社会现实面前,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对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对立的进行反思,客观的看待这个问题。
经过对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了解和个人经历,我认为现实社会中,不存在绝对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我们应该在不影响集体利益的情况下适当的重视起个人主义的这一方面。
经过对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了解和个人经历,我认为现实社会中,不存在绝对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我们应该在不影响集体利益的情况下适当的重视起个人主义的这一方面。
举个大家再熟悉不过的汶川地震的例子,汶川地震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这场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灾群众的生命,最大限度地减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夺取了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
表现出中国人民大无畏的英勇气概,谱写了感动地的英雄赞歌。在这永载史册的沉重苦难中,大勇与大爱,让中华民族挺直不屈的脊梁。如果不是救灾的人们的集体主义精神,怎么会众志成城团结一致,怎么会把这次大难平息呢。
我们不应该绝对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对待事情应该心中有数,做事有分寸。
湖北长江大学三名大学生牺牲解救落水儿童的事迹大家应该都知道,这件事情很有争议,那么这三名大学生死的到底值不值。
这个事情给了我很大启发。我觉得他们的精神值得学习,但是在以牺牲个人生命换取其他事情的时候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集体主义精神固然重要,但是个人主义这方面我们不能完全的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