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发酵罐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发酵罐毕业论文

致谢一:

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涯到了收获的季节,学生生涯结束有些不舍,但内心依然充满了喜悦和希望。

在硕士论文完成之际,首先要向培养我的学校表达深深的谢意。感谢我的导师徐学东教授,在徐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顺利完成了小论文和大论文的撰写工作。徐老师对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对事业始终如一的追求和对学生高度的责任感,激励着我努力进取,不断进步。

另外,衷心感谢学院各位老师在我研究与学习的过程中给予的无私帮助和指导,感谢师兄师姐对我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感谢师弟师妹在资料收集,数据调查中的热情帮助。感谢山东省财政厅选派的第一书记们和高桥镇的政府工作人员在我实地调研、工作时给予的帮助和指导。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和家人,感谢他们对我的无条件的支持和充分的信任,他们是我最大的动力源泉。再一次对所有给予我关心和帮助的人致以深深的谢意。

致 谢二:

在本学位论文即将完成之际,谨此向我的导师王幼松教授及其夫人张雁副教授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本论文的选题、撰写等工作是在王老师和张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王老师、张老师渊博的知识、敏锐的洞察力、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让我受益匪浅、终身受用!能够成为两位导师的学生,是我一生中莫大的荣幸!

感谢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的所有老师!在攻读工程硕士的三年时间里,老师们为我的学习提供了优越环境和精心安排,在课堂上的热情授课以及课堂下的谆谆教诲,不仅教给了我一生受益的专业知识,而且传给了我严谨的一丝不苟的专业精神,我将会铭记于心,付诸于专业工作之中。同时,也感谢同班的研究生同学,有你们的陪伴,研究生三年的学习与生活精彩纷呈!

衷心感谢我的校外导师许锡雁高级工程师,许先生长期从事工程造价咨询工作,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严谨的专业精神,是国内工程造价领域的资深专家,为行业的发展做了大量无私奉献!许先生为我的研究生学习提供了热心的指导,特别是在本论文写作过程中,不仅提供了工程项目案例,而且指导我开展理论和实践分析,帮助我顺利完成论文写作。

衷心感谢家人和亲朋好友对我的关心与支持,特别是要感谢我的妻子,在论文写作的冲刺阶段,妻子在怀孕的情况下不仅鼓励和督促我抓紧论文写作,而且还悉心照顾我的生活起居,让我深深感受满满的幸福!论文完成后我一定会用心照顾好妻子,共同迎接我们小孩的到来!

最后,衷心感谢为论文评阅和答辩付出宝贵时间和辛苦劳动的教授和专家!

致 谢三:

本文是在潘鹏程导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课题的研究到论文的撰写及修改倾注了潘老师大量的心血。老师严谨的治学作风、敏锐的思维、宽以待人的崇高品质及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使我受益匪浅。在此论文完成之际,谨对导师致以最衷心的谢意!

在课题研究中由于我个人素质和学术水平有限,望各位学术朋友、各位老师给予批评和指正。

感谢抽出宝贵时间对本论文进行评审的专家们。

在本文即将完成之际,向所有关心、帮助过本文写作的老师、同学以及参考文献的作者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致谢一:

二十五岁,是一个女性最好的时光。而我,在这最好的时光里,来到了浙大,开始了一段全新的路程。三年半的硕士求学生涯逐渐接近尾声,而刚来到实验室的情景却依然历历在目!

感谢我的导师张英教授,不仅在科研道路上为我们保驾护航,也从生活中对我们给予深切的关怀,教给我们待人处事的道理。导师的鼓励让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轻言放弃,学会以一颗乐观、积极的心去迎接挑战。导师的教导是我在浙大求学期间最宝贵的财富!

感谢课题组吴晓琴老师对我实验上提出的宝贵意见和指导,感谢章宇老师、陆柏益老师、蒋益虹老师、沈建福老师对我的关心和帮助。感谢同门师兄弟、师姐妹在此期间对我给予的关心和帮助,你们为我平淡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和阳光!感谢我最亲爱的父母,谢谢你们一直以来对我的包容、理解和支持,能够做你们的女儿,真是一种幸福!感谢我所有的家人,你们让我领悟到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在这艰难的人生旅途中学会知足、宽容并保持一颗不断进取的汉子心。

仅以此论文向所有帮助过我的朋友、老师和亲人们表示谢意!

致 谢二:

时光荏苒,转眼硕士研究生生活就要结束了,回首这三年多的时间,首先要感谢导师宋元达教授,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是在我的导师宋元达教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宋老师在学习生活各个方面都对我充满了关心,在此向宋老师表达深深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

感谢江南大学食品生物技术中心和食品与健康研究中心所有的老师,感谢研究中心张灏老师、陈卫老师、陈海琴老师、陈永泉老师、顾震南老师对课题的关心和帮助,研究中心为我们建立了良好的实验平台,研究中心内部形成了严谨的科研环境和融洽的学习生活氛围,这些都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帮助!

感谢研究中心已经毕业和即将毕业的同门们,在课题的进行过程中给予了无私的帮助,感谢已经毕业的张白曦、周永双、杨佳玉、王宇、柏大林、陈思、宋文秀、李敏、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顺顺利利,还有没有毕业的师弟师妹们,张映曈、唐鑫、赵利娜、戎春驰、季云琪、张鲁宁、栾霄、熊丹、陈晓天、王顺合、王珍、冬冬、莫秋燕、黄露玄,希望你们都能早日毕业,赢得自己理想的工作!

感谢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吴庆余老师和戴俊彪老师,还有感谢学院的同学吴超、蔡威、梁旬和何曦,在清华的三个多月,你们给了我实验和生活中的热心的帮助,使得课题的部分实验顺利完成!

感谢英国 Hull 大学的 Colin Ratledge 教授对课题的建议和论文的修改!

感谢江南大学食品学院11级硕士班的所有的`同学们,和你们一起努力奋斗很开心!

最后要特别感谢我的父母和兄长的默默支持才让我走到了现在,没有你们就没有我!

衷心感谢所有给予我帮助的各位老师、同学、朋友和亲人,愿你们一生平安,美满幸福!

致 谢三:

致谢这一章久久未能落笔,思量处,心潮起伏,几经波折,一路走来,无论是艰辛和曲折还是胜利与喜悦,无不是对我身心的巨大考验和洗炼;忆往事,历历在目,百般滋味涌上心头,虽未下笔,泪却涌出……就在五年前,我怀揣一颗坚强心和对学业的执着梦想在家人、老师和朋友的美好祝福声中踏上攻读硕士的征程,这尤其对一个女孩子来说,注定不是一帆风顺的康庄大道,“前途光明,道路曲折”,这是我刚开始的想法,随着学业的不断深入,使我对读博的动机和意义乃至于人生的思考都又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体会,这其中尤其在经历过迷茫、沮丧、无助甚至绝望,以至到后来的柳暗花明、拨云见日,凡此种种,犹如昨天,就在眼前!正如王国维先生所倡导的治学三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论文即将脱稿、学业即将完成之际,感谢所有一路陪伴我、鼓励我、关心我以及磨炼我的人,同时也感谢自己,因为经历,所以成长,所有点滴都将化为我生命里每个精彩华章的音符,值得我永远珍藏!在这里我现在可以自豪的向所有爱我和我爱的人交上一份聊可欣慰的答卷!

感谢我的导师郭本恒教授在科研道路上给我的关怀和启迪:郭老师渊博的专业知识、缜密的思维方式、雷厉风行做事风格、无不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感谢陈卫教授在我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给予的关怀和帮助,陈老师开阔扎实的研究视野、严谨认真的治学思想、热情周到的工作作风、兢兢业业的进取精神,以及对学生如自己儿女般的关心和帮助,都深深地感染和影响了我,更让我领悟了“师父同源”的真谛;感谢张灏教授对实验的指导:张老师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创造性的学术思维方式、积极乐观态度都将使我受益终生。三位老师的教诲,让我如沐春风,使我终生难忘,受用终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艾连中教授的悉心指导,从论文选题立题、实验方案的确定、实验的进程以及论文的写作,艾老师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艾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开阔的学术思维以及正直的做人处事态度都将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

衷心感谢光明乳业研究院提供的实验平台,感谢光明乳业研究院的老师们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尤其感谢光明乳业研究院吴正钧老师在实验中的指导,在研究思路、试验技能等方面给予的指导和支持。同时感谢光明乳业研究院的刘振民、龚广予、高红艳、韩瑨、陈臣、杭峰、陈万义、徐晓芬、游春苹、季红、周方方、刘景、刘翠平、高彩霞、韩梅、肖扬、周慧芳等老师的大力关心和帮助。

感谢江南大学食品技术中心赵建新老师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的关心和帮助。

特别感谢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朱松老师、吴胜芳老师和顾小红老师给予的帮助;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的吴艳老师在实验、论文写作与投稿中给予的帮助和指导;感谢大连工业大学的妥彦峰老师在细胞培养实验中的指导和学习上的鼓励。感谢师弟吴江和贾宏信在实验中的鼎力相助,清晰记得在华理大罐发酵,通宵夜战,处理发酵液的情景。

感谢江南大学食品技术中心的田丰伟老师、刘小鸣老师、王刚老师、张秋香老师、范大明老师和张白曦老师给予的帮助。

感谢山东发酵设计院的刘建军院长、赵祥颖研究员和田延军高工,他们不仅是我的老师,更像我的长辈,给予了诸多帮助。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陈磊硕士在多糖形貌观察研究中给予的有益的建议和结构解析中给予的帮助,感谢江南大学生工学院的张洪涛老师,是他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对学术研究的执着,风趣的谈吐,深深的感染了我,鼓励我积极面对困难,寻找解决方法。感谢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的刘登峰老师,同为一个战壕的战友,互相支持、鼓劲和加油,共同完成学业。

感谢众多同学和师兄妹们给予了诸多无私的支持和帮助。感谢同门的师弟和师妹们:吴江、贾宏信、俞涵丽、何一薇、齐沙沙、于瑞莉、赵时玮、李瑞君、姚晶、孟春、文丽霞、张暘阳、刘玉娟、黄宜、张欢欢、蒋宇、王帅帅的关心和帮助,和你们一起度过的学习生活将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感谢陈佩、郉家溧、李向菲、胡斌、杨波、翟齐啸、李树、王宗敏等同学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由于长期不在学校,学校中的事情没少麻烦诸位。

最后要特别感谢我的家人这么多年来给予的理解、支持和无私的爱。感谢我的父亲,是他的启蒙,使我和微生物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六七岁孩童时就朦胧接触到“酵母”、“三角瓶”、“发酵罐”等名词,以及到后来的高考填报专业,从此与“菌宝宝”的小生物打起交道,成为我学习和工作的主角;感谢我的母亲,是她的宽容和理解,成为我无话不说的朋友:在低谷时开导我,鼓励我;特别要感谢我的爱人王富华,感谢他默默的付出、理解、支持和鼓励。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的征程即将起航……谨以毛主席此句诗词与所有好朋友共勉!再次感谢所有帮助过我和磨炼、促我成长的朋友们,祝福所有给予我关爱的亲人、师长、朋友,祝你们健康,幸福!

去网上搜,去抄呗

才5分啊,200 分估计有人帮忙

60m3发酵罐的设计毕业论文

才5分啊,200 分估计有人帮忙

植物组织培养及其应用研究概况在世界各国科学家的不断努力下,近几十年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迅速发展。利用组织培养,不仅可以大量生产优良无性系,获得人类需要的多种代谢物质,还可获得单倍体、三倍体、多倍体及非整倍体。通过细胞融合可以打破种属间的界限,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合性,在植物新品种的培育和种性的改良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组织培养的植物细胞是在细胞水平上分析研究的理想材料,从植物快繁、花药培养发展到细胞器培养、原生质融合以及DNA重组技术等,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广泛应用于植物科学的各个领域及农业、林业、工业、医药等多种行业,已经成为当代生物科学中最有生命力的一门学科。1 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试验步骤1.1概念植物组织培养是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根尖、茎尖等)、组织(形成层、花药组织等)、细胞(体细胞、生殖细胞等)、胚胎(成熟或未成熟的胚)、原生质体等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培养,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发其产生愈伤组织或潜伏芽或长成完整的植株的技术。1.2原理 植物组织培养的依据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及植物的“再生作用”。1902年,德国著名植物学家 G.Haberlandt根据细胞学理论提出了一个观点,“高等植物的器官和组织可以不断分割,直至单个细胞,即植物体细胞,体细胞在适当的条件下具有不断分裂、繁殖并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力”。1943年,美国人White在烟草愈伤组织中偶然发现形成一个芽,证实了G.Haberlandt的论点。 不同植物所需要的生长条件不同,所用的培养基也有所不同。较常用的基础培养基有MT、MS、 SH、N6、White等。在组织培养中,愈伤组织和胚状体能否形成是培育出新植株的关键。通过在基础培养基里添加一定浓度的外源激素,可以诱导出愈伤组织、胚状体、不定芽、根等器官,最终获得再生植株或次生物质。 用于植物组织培养的材料称为外植体,其主要形式有器官、胚胎、单细胞、原生质体等。根据外植体的不同,所需要的培养基种类、培养条件、外源激素的种类及比例等均不同。植物组织培养中,影响培养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诱导愈伤组织成败的关键在于培养条件,植物激素是诱导愈伤组织和绿苗分化的关键因素。最常用的诱导愈伤组织的生长素是IAA、NAA和2,4一D,所需浓度为O.01~10 mg/L。最常用的细胞分裂素是KT和ABA,使用浓度为O.1~10 mg/L。KT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愈伤组织分化。ABA对植物体细胞胚的发生与发育具有重要作用。各类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虽有相对专一性,但是植物的各种生理效应是不同种类激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1.3试验步骤1.3.1选择和配制培养基 培养基是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血液”,血液的成分及其供应状况直接关系到培养物的生长与分化,因此了解培养基的成分、特点及其配制至关重要。1.3.2灭茵灭菌是组织培养中的重要工作之一,通常采用物理的或化学的灭菌方法。培养基用常压或高压蒸煮等湿热灭菌、器械采用灼烧灭菌、玻璃器皿及耐热用具采用干热灭菌、不耐热的物质采用过滤灭菌、植物材料表面用消毒剂灭菌、物体表面用药剂喷雾灭菌、接种室等空间采用紫外线或熏蒸灭菌。1.3.3接种将已消毒好的根、茎、叶等离体器官,经切割或剪裁成小段或小块放入培养基,整个接种过程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4培养把培养材料放在有一定光照和温度等条件的培养室里,使之生长、分裂和分化,形成愈伤组织或进一步分化成再生植株。1.3.5试管苗驯化移栽 试管苗是在特殊环境条件下生长的幼苗,与自然生长的幼苗有很大差异,只有通过驯化,使之适应自然环境后才能移栽。2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2.1植物快速繁殖和无病毒种苗生产植物快速繁殖技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法国的Morel用茎尖培养的方法大量繁殖兰花获得成功,从此揭开了植物快速繁殖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序幕。目前,通过离体培养获得小植株并且具有快速繁殖潜力的植物已有100多科1 000种以上,有的已经发展成为工业化生产的商品。世界上80%~85%的兰花是通过组织培养进行脱毒和快速繁殖的。培养的植物种类也由观赏植物逐渐发展到园艺植物、大田作物、经济植物和药用植物等。在我国,同类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马铃薯无毒种薯和甘蔗种苗已在生产上大面积种植,30余种植物已进行规模化生产或中间试验。利用组织培养进行植物快速繁殖及无病毒种苗生产,不仅能够挽救珍惜濒危物种,而且能够解决植物野生资源缺乏的问题。2.2植物花药培养和单倍体育种 将植物花药培养成单倍体植株,再经过染色体加倍,能很快得到纯合的二倍体,这样将大大缩短育种年限。到目前为止,世界上通过花粉和花药培养已获得了几百种植物的单倍体植株。印度科学家应用这种方法培育的水稻品系,比对照产量提高15%~49%。韩国先后育成了5个优质、抗病、抗倒伏的水稻品种。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该领域的研究,已经培育了40余种由花粉或花药发育成的单倍体植株,其中有10余种为我国首创。玉米获得了100多个纯合的自交系;橡胶获得了二倍体和三倍体植株。仅“九五”期间就育成高产、优质、抗逆、抗病的农作物新品种44个,种植面积超过660万 hm2。2.3植物胚胎培养杂交育种中,杂种胚常常败育,因此将早期生长的胚取出,应用组织培养方法,就有可能培育出杂交植物。已经有100篇以上幼胚培养成为植株的报道。国内外科学家应用植物胚胎培养技术获得了多种远缘杂交的重组体、栽培种和杂交品种。2.4植物愈伤组织或细胞悬浮培养利用植物愈伤组织或细胞悬浮培养可以生产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近年来,这一领域的发展极为迅速,已经研究了400多种植物,从培养细胞中分离到600多种次级代谢产物,其中60多种在含量上超过或等于原植物,20种以上干重超过原植物的1 9,6。例如,从薯芋愈伤组织和悬浮细胞生产的diosgenin用于合成甾体药物。最近抗癌药物紫杉醇一红豆杉细胞培养物,可用75t发酵罐培养,已达到商业化生产水平。另外,达到商品化水平的还有紫草、人参、黄连、老鹳草等;长春花、毛地黄、烟草等已实现工业化生产;牙签草、红花等20多种植物正在向商品化过渡。2.5细胞融合与原生质体培养自1960年英国学者Cocking首次利用纤维素酶从番茄幼苗的根分离原生质体获得成功以来,到1990年已有100种以上植物的原生质体能再生植株。我国获得了30余个品种的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其中包括难度较大的重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如大豆、水稻、玉米、小麦、谷子、高梁、棉花等。在木本植物、药用植物、蔬菜和真菌原生质体培养方面的进展也十分迅速。国外已先后获得了种内及种间的体细胞杂种植株。植物原生质体培养还可应用于外源基因转移、无性系变异及突变体筛选等研究,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2.6植物细胞突变体筛选植物细胞突变体的筛选最早始于1959年,G. Melchers在金鱼草悬浮细胞培养中获得了温度突变体。1970年,P.S.Carlson,H.Binding和Y.M. Heimer等分别分离出烟草营养缺陷型细胞、矮牵牛抗链霉素细胞系及烟草抗苏氨酸细胞系。迄今为止,已经在不少于15个科45个种的植物细胞培养中筛选出100个以上的植物细胞突变体或变异体。其中包括抗病细胞突变体,如玉米抗小斑病突变体和小麦抗赤霉病、根腐病突变体;抗氨基酸及其类似物细胞突变体,如甘蓝型油菜抗HYP突变体[263;抗逆境胁迫细胞突变体,如水稻耐盐突变体和小麦抗盐突变体;抗除草剂细胞突变体及营养缺陷型细胞突变体,如玉米抗除草剂变异体;株高突变体的筛选,如水稻矮秆变异体。2.7植物体细胞胚胎和人工种子1958年,Reinert在胡萝卜的组织培养中最先发现了体细胞胚胎(胚状体)。据不完全统计,能大量产生胚状体的植物有43科92属100多种。一些重要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珍珠谷等,也能通过离体培养产生胚状体。这些胚状体用褐藻酸钠等包埋,再加上人工种皮,就形成了人工种子。人工种子的优点是:繁殖快速,成苗率极高;不受气候影响,四季皆可工厂化生产。上世纪80年代初,美、日、法等国家相继开展了人工种子的研究,我国也于“七五”期间开展了此项研究,并于1987年列入了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8 植物组织细胞培养物的超低温保存与种质库建立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发现和证实,为植物种质资源的长期保存开辟了一条新途径。采用液氮超低温保存技术,能保持很高的存活率,并且能再生出新植株和保持原来的遗传特性。如建立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物的超低温保存种质库,不仅可以防止种质的遗传变异和退化,而且可以长期保存无病毒的原种。2.9 植物组织培养与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我国第一个T—DNA插入突变体库的构建和研究为我国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和材料基础,为确保我国拥有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资源做出了积极贡献。由中国水稻研究所农业部水稻生物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和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合作,通过建立大规模、高效的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技术体系,将玉米转座子Ac—Ds等外源基因导入水稻未成熟胚和种子诱导的愈伤组织,获得了1.2万个独立的T—DNA插入株系,并构建了水稻突变体的数据库。 3 展望植物组织培养研究与应用是20世纪科技进步的重大成果之一,为研究植物生长发育、抗性生理、激素及器官发生与胚胎发生等提供了许多良好的实验材料和有效途径。植物组织培养方法不断提高的同时,也相应拓宽了其应用范围。由于组织培养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容易掌握花芽分化和开花成因;通过胚胎培养,能够得到杂种或自交种;通过分离单倍体细胞,能培育纯合的二倍体优良品系;提高育种多样性的同时缩短了育种时间;通过突变体筛选,提高植物的品质,增强抗逆境胁迫能力,扩大植物的生长范围;将体细胞冷藏在低温下,建立基因库,达到保存物种的目的;获得药用价值高和工业生产所需要的次生产物,加快药物生产的时间并且减少了单纯依靠天然植物的被动性。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经渗透到科研、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必将日臻完善。黑龙江农业科学2006,(3)

为温室供能用沼气发酵方法及发酵系统摘要:介绍了一种能够为温室供能用的沼气发酵方法及发酵系统的专利技术。发酵系统具体由生物酸化积肥装置、缓冲调节池、高效沼气发生装置、出水沉淀池、出水暂存池和沼气缓存装置等依次经管道和阀门连接组成。发酵方法具体步骤包括生物酸化积肥装置的启动和原料的生物酸化储存,高效沼气发生装置的启动、沼气生产供应、休停和再启动等。该技术与传统沼气技术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根据温室生产实际,及时把分散在全年产生的种植业有机废弃物投加到产酸积肥池中,然后根据温室供能需求,随时通过发酵系统生产沼气。发酵残渣根据生产需要分批取出用于温室有机肥。该技术实现了可以根据温室需求对沼气发酵灵活调节的要求。 关键词:沼气;温室;供能;可调控性 1.引言 温室是现代农业工程中重要的技术主题,温室的发展使传统露天农业转化为保护条件下的可控制农业[1]。目前国际上,温室已经广泛应用于花卉、蔬菜栽培[2]。温室栽培的最大优势是通过温室环境的控制,满足作物的最佳生活条件,抵抗自然灾害等,从而获取最大的生产效益。在温室管理中,温室冬季加温、补光和二氧化碳施肥是重要的环境调控措施[3]。这些调控过程都需要能源的消耗,目前的能源消耗以一次化石能源煤和二次能源柴油、电力[4]为主。这些能源的大量消耗一方面加重了全社会的能源供给负担,另一方面也大幅度提高产品的生产成本。受能源价格影响,许多温室不得不放弃温室的冬季加温、补光和二氧化碳施肥,这样不仅不能充分发挥温室的应有功能,甚至会造成温室管理的失败。 在温室管理中,每年会产生大量的种植业有机废弃物。目前,这些被随意堆放的废弃物,造成了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3,4]。然而,这些有机废弃物本身富含大量有机质,是非常好的沼气生产原料。如果能用温室生产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有机废弃物来生产沼气,从而替代煤、石油、电力等不可再生能源用于温室供能,不仅可以降低温室供能成本,同时废弃物中的营养物质又可以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改善农业环境。但是,迄今为止没有沼气在温室供能领域应用的成功案例。 2.传统沼气技术与温室供能需求的背离沼气发酵技术可以分为两类,即传统沼气发酵技术和水溶性有机物高效沼气发酵技术[5, 6]。这两类技术应用于温室沼气供应都存在诸多技术难点。具体分析如下: 传统的沼气发酵技术,利用复杂性有机质发酵沼气,沼气产生具有非常大的周期性,往往开始投料时产气慢,中间产气旺盛,而且一旦沼气发酵系统启动,是否产沼气和产生多少沼气,要受原料特性和发酵规律的内在约束,很难调节。而温室用能表现在取暖、二氧化碳施肥等方面,这些能源需求往往受天气的控制,而天气又变化无常。因此,往往是要气时没有气,不要气时产气,如果满足需求将要建立庞大的储气装置,这在投资和占地上是不允许的。如果根据长期天气预报进行计划式投料,在理论上可行,但在实践上是难操作的。一方面,长期天气预报目前的准确性较差,另一方面,关于复杂有机质的产气规律不可能准确预测。同时,温室产生有机废弃物是分散在全年的各个时段,所产生的废弃物大多易腐烂,很难储存。因此传统的沼气技术基本不能适应温室供能需求。 水溶性有机物高效沼气发酵技术,利用可溶解的简单微生物进行沼气发酵,采用高效反应器可以实现较高的效率[7,8]。一是可溶性有机质非常容易反应,沼气的产生量在反应器负荷允许的范围内,基本决定于短期内的进料量,即进料多产气量大,进料少产气量小,停止进料短期即停止产气。二是成熟反应器中的沼气发酵厌氧微生物具有非常强的耐饥饿性,在长期不进料的情况下,反应器内的微生物能够长期耐受,而且再启动时可以迅速恢复正常高效产气。水溶性有机物高效沼气发酵技术的以上两点技术特征均符合温室需能波动性的要求。但是,如果单独为了温室供能需要而刻意外购水溶性有机物作为发酵原料生产沼气,不仅成本上与化石能源不具竞争优势,而且也达不到生物质废弃物资源就地利用、开展循环经济和环境建设的目的。因此,水溶性有机物高效沼气发酵技术也不适合温室供能需求。 3.技术内容本文提供一种可以根据温室生产实际,把分散在全年产生的种植业有机废弃物投加到发酵系统中,然后根据温室供能需求,随时通过发酵系统生产沼气,能够为温室提供可用的沼气发酵系统及发酵方法。其中,发酵系统由生物酸化积肥装置、 缓冲调节池、 高效沼气发生装置、出水沉淀池、出水暂存池和沼气缓存装置依次经管道和阀门连接组成。其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生物酸化积肥装置和缓冲池设置主控制阀,缓冲池与高效沼气发生装置之间设置泵, 高效沼气发生装置、出水沉淀池出水暂存池之间通过水的重力自流完成连接, 出水暂存池同时与缓冲调节池和生物酸化积肥装置相连, 中间依次设泵和配水器,高效沼气发生装置联接沼气缓存装置。为了保证沼气发酵能够满足温室供能需求,以上发酵系统按如下步骤管理第一、进行生物酸化积肥装置的启动和原料生物酸化储存,具体方法如下 (1)按相当于温室平均每天产生量的~倍质量收集温室种植业有机废弃物或其他种植业有机废弃物作为启动原料,对启动原料进行粉碎预处理;(2)向步骤(1)所得预处理原料中添加含N元素物质,混合,控制混合料碳氮比为(20:1)~(30:1);(3)将步骤(2)所得混合料投入到初次使用的生物酸化积肥装置中,加入接种物进行接种,混合,得到发酵原料,接种物的加入量为启动原料干重的3%~5%;(4)向步骤(3)中生物酸化积肥装置中加水进行发酵,水的加入量为至少高于启动原料平面10cm,发酵温度控制在20~40℃;(5)经过4~5天发酵后,发酵液pH值降到6以下,即完成酸化积肥装置的启动;(6)按照步骤(1)~(2)的方法随时收集处理温室生产的有机废弃物,及时投入已经启动的生物酸化积肥装置中,不需接种,直接加水至原料平面以上10cm;(7)重复步骤(6)直至一个生物酸化积肥装置投满,重新启用另一个生物酸化积肥装置,重复操作步骤(1)~(6) ;第二、进行高效沼气发生装置启动,调控装置运行满足温室用能与沼气生产的协调,具体方法如下: (1)高效沼气发生装置启动:投入接种物进入高效沼气发生装置,用水或水与生物酸化积肥装置中抽出的酸液混合物加满沼气发生装置,静止3~5d,接种物加入量为3~10kgVSS/m3;从生物酸化积肥装置抽出有机酸液泵入缓冲调节池中,用出水暂存池中的系统出水或外来水调节,控制有机酸液的化学耗氧量(COD)浓度为2000~5000mg/L,作为沼气发酵料;按 COD/( m3·d)~2kg COD/( m3·d)的速率阶段式调整水力负荷,连续进料直到实现水力负荷为5kg COD/( m3·d)~10kg COD/( m3·d),即完成沼气发生装置的启动,整个启动大约需50~80d。启动期间,温度控制为25~35℃。负荷调整的原则为,每次水力负荷调整运行稳定后,才开始进行下一阶段负荷的增加;沼气发生装置的出水经沉淀池沉淀后,流入出水暂存池,部分作为生物酸化积肥装置液体补加,部分用于缓冲调节池酸液的发酵料调节使用(2)沼气生产供应:根据温室生产实际预算沼气需求的时间和数量,按1kg COD产 ~沼气折算有机酸液的需求数量和时间,并按时按量从生物酸化积肥装置中抽机酸液进入缓冲调节池,按步骤(1)中所述方法调节成沼气发酵料;按5kgCOD/( m3·d)~30kg COD/(m3·d)水力负荷的流量,采用间歇或连续方式向已经启动好的沼气发生装置中进料进行沼气生产,产生的沼气进入沼气缓存装置备用;进料的流速控制、间歇或连续方式取决于每次沼气的需求量和沼气缓存装置的体积。沼气需求大、沼气缓存装置体积小时,采用大流量连续进料,反之,使用小流量间歇进料;当一个生物酸化积肥装置中的抽出物小于800~1000mg/L时,即该生物酸化积肥装置停止产酸,停止从该装置继续抽取发酵液。(3)沼气生产休停:对于启动好而温室不需要使用沼气,或者一个沼气使用周期结束,温室很久不使用沼气时,停止向高效沼气发生装置中继续进料,装置进入休停状态。休停期间,保持每10~30d补加一次发酵料,保证系统内微生物的营养需求。补加发酵料的调节方法同步骤(1)所述;补加发酵料的量为反应器体积1~3倍,补加速度为2~5kg COD/(m3·d)。(4)沼气生产休停后的再启动:对于步骤(3)中已经处于休停状态的高效沼气装置,再进入新的用气周期前必须进行再启动;再启动的方法是在新用气周期开始前3~10d,按照步骤(1)中所述方法调节发酵料,按 COD/(m3·d)~ kg COD/(m3·d)负荷向高效沼气装置进行适应性进料。

业发展前景及毕业生就业前景看好。 关键词:自动化专业; 地位与作用; 发展前景; 就业分析· 现今工科类院校,绝大多数都开设有自动化或与自动化相关的专业,目前招生情况虽比不上某些热门专业,但可以说还是较红火的。我们在这里论述的问题是,这个专业目前招生规模能否适应4 年乃至以后社会发展的需求,有没有进一步扩大招生的必要。 首先,明确一下自动化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归集目前各大学对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的介绍,通用描述是:培养具有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自动检测与仪表、信息处理、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及网络技术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和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在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管理与决策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运行、科技开发与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明确了目标,就围绕着这个目标,来看看它的地位与作用、现状与发展、人力资源供求关系等,进而探求它的发展前景如何。 1 自动化技术在工业及其它领域的地位与作用 1. 1 自动化技术是现代工业发展的支柱,地位重要自动化技术是二次工业革命以后发展并成熟起来的一门控制技术,它内涵丰富、外延广阔,所涉及的领域或技术层面就目前情况而言可包括: · (1) 电能和电力输配; · (2) 功率器件和电力电子技术; · (3) 电机与电力拖动; · (4) 电气测量与检测技术; · (5) 电器元件及电器控制、PLC 控制技术; · (6) 新型电源与电力电子装置; · (7) 节能技术和谐波抑制; · (8) 家用电器与办公设备等。 · 就目前发展看,自动化技术是综合利用了计算机技术、制造技术、控制技术、电子技术、通讯技术和管理科学等学科知识,采用设备集成和信息集成,实现了从规划设计、生产制造、管理销售等功能的自动化控制。所涵盖内容从最底层的感应元件、传感器到执行机构、自动化监测系统等非常广泛,是现代化工 业建立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技术,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改善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本世纪 工业发展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关键技术,其地位的重要不言而喻。 1. 2 自动化技术是国家现代化的标志,作用突出 自动化技术的作用体现在,它面向整个工业领域,是连接传统与现代工业的纽带,是把现代管理技术、信息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性手段。在矿山、石油、建材、化工、制药、轻工、电力、汽车制造业以及军工等行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无不依赖于控制技术自动化水平的提高。近十几年我国国民经济GDP 长期保持7 %以上的增长率,近两年我国汽车工业保持15 %以上的增长率,其原因之一就是源于自动化生产线的普及与提高,是自动化技术在起主导和支撑作用。特别是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电气及对电气的控制技术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乃至生存所必需的一种技术支持,无论是在对大中型企业传统工业技术的技术改造,还是对高新技术产业高效节能的发挥,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已成为当今诸多高新技术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关键技术之一,其应用领域几乎涉及到各个工业部门,其地位的重要性,已经或正在对 诸如一个国家工业的发展,一个企业参加国际大家庭的激烈竞争,乃至对国家国防军力的强大与现代化程 度等中日益凸现出来。 2 自动化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发展前景 2. 1 目前我国自动化技术应用还比较落后 自20 世纪80 年代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自动化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已取得相当成绩,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与国际同行业相比,我国的自动化水平现时还处于比较稚嫩和脆弱时期,运用自动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工业化还处于发展的中期阶段,工业自动化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有较大差距。因此,国家提出了在本世纪头20 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 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并进一步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高技术计划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吴澄先生指出:自动化 在信息化与工业化之间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由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面对我国传统工业的落后 现状,国家将加大技术改造的步伐,使我国工业技术多样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而自动化技术 的采用是发展和提高国民经济诸多产业技术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对传统产业实现技术改造、建立 自动化工业体系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关键应用技术,所,这个专业的发展前景巨大,市场广阔。 2. 2 用自动化技术改造现有工业任务繁重,人才需求量较大目前,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及高科技产品的更新换代,在冶金及石化等行业的大中型企业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淘汰原有工艺设备,进行老企业的一系列技术改造已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普遍。而在这些技术改造当中,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改则是其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而其中又以中小规模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技改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些生产过程除了少数是企业的主工艺流程外,相当多的则是与主工艺流程配套的辅助生产流程。这些中小规模的生产过程中,原有的自动化检测控制仪表及电气设备陈旧,技术含量低,有些甚至是五六十年代的产品,采用当代较新的控制技术,改善其自动化条件已势在必行,而中小型控制系统的应用则成为这一系列技改的主流。如上世纪 90 年代以前,我国石化企业电力系统的保护和检测系统大多采用电磁型和晶体管保护,而90 年代以后,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为基础的变配电综合电气控制自动化系统,逐步在石化企 业得到广泛的应用。 再如我国现有工业锅炉39 万台,3 种类型(生物、酒、调味品) 25m3 工业发酵罐36 万台,都缺乏有效的专用自动控制系统,所以,在这方面技术改造的市场需求相当大。国家统计局最新研究报告预计,中国汽车产量在2003 年超过法国,从而在美国、日本、德国之后成为世界上第四大汽车生产国。汽车及汽车工业是自动化技术应用相当广泛的一个工业领域,一部现代汽车就是一个自动化集成的系统,所以,这预示着自动化技术人才在未来几年内将具有相当的需求量。 3 毕业生就业前景分析 3. 1 我国现有专门技术人才难以支持国家现代化发展当今,信息化产业的浪潮席卷全球,以信息化为发展目标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在近几年一直处于升温状态,对于类似于中国这样的一个有机遇成为世界加工厂的大国,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更加不可忽视。据北京有关研究部门统计:现在中国制造业生产规模仅为 美国的1/ 5 ,日本的1/ 4 ,行业劳动生产率为美国的4. 38 % ,日本的4. 07 % ,德国的5. 56 %;而制造业行业的总产值仅为美国的1/ 9 , 日本的1/ 4 ;人均产值仅为日本的1/ 40 。可见,在全球的制造行业中,中国制造业的可发展空间非常广阔,是一个可以迅速提升和大力发展的行业。在这个行业的提升过程中,技术人才的大批采用更是不可忽视或缺少的。但是,据《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揭示,我国第一产业半数以上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严重影响第一产业人口转移、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以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主的我国第二产业,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不足6 % ,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为 年,仅相当于初中毕业水平,与日本的同行业相比,人均受教育年限相差3 年左右。我国具有大专及以上教育水平的从业人员比例与日本差距更大,在制造业和建筑业这一指标分别相差5 倍左右。第二产业劳动力的整体文化素质难以支撑我国制造业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目前还难以确立中国 “世界制造工厂”的地位。所以,大量的专业人才教育培养是必须的。 3. 2 制造业对专业技术类人才的需求在激增据国家人事部有关统计预测,未来几年内我国急 需的人才主要有以下8 大类:以电子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利用、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人才;信息技术人才;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环境保护技术人才;生物工程研究与开 发人才;国际贸易人才;律师人才。上海市教育研究的一项研究也表明,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今后10 年内,我国对人才的需求将有较大的变化。从技术和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今后几年我国将大力发展6 大技术领域: 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6 大技术可形成9 大高科技产业: 生物工程、生物医药、光电子信息、智能机械、软件、超导体、太阳能、空间产业和海洋产业。这些新技术和人才需求的背后,都有自动化专业的背景。据2002 年湖北省人才交流中心的技术统计,IT 业在去年的就业形势有所下滑,但是有关自动化及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等专业重新升温,人力资源市场化的这种变化形势也恰当的反映了当今中国制造业强劲发展的一种势态。 3. 3 现有本科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贮备能力不足 根据湖北省2002 年普通高校招生计划统计,在湖北省招生的222 所二类理工科院校,有76 所学校招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专业的学员,比例为34 % ,招生总人数为1084 人,占二类理工科招生总人数(20372) 的5. 32 %。显而易见,这种人才储量是不能够满足今后制造业和应用领域的发展和需求的,所以非常有必要在有能力的院校中增设此专业,增加招生人数,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更多可用的人才。据2000 年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学科就业率统计:电工类为86. 2 % ,仪器仪表类为90. 0 %。这个统计数据告诉我们,随着国家在工业化、现代化方面的快速发展,在未来几年内自动化专业的就业形势是非常看好的。综上所述,自动化专业是科技发展必须,社会进步必须,国防建设必须,国家发展必须,是融合当今现科学技术、很具发展前途的一个朝阳专业,具有大力培育和发展的必要。3. 4 自动化技术是新的技术革命的一个重要方面 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的方式将产生深远影响。目前我国正在推行的利用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自动化等) 来改造旧生产工艺和提高产品数量和质量、提高管理及经营水平的政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政策,就是例证。可以深信,国家的这个政策必将促进自动化新技术的发展和对我国工业、管理和国防的现代化发生巨大的影响。

关于发酵的毕业论文

食品专业其实分类很细致,有很多旁系跟交叉学科,比如食品工程,粮油,生物技术等等,可以自己到中国知网先做资料收集,建议可以写发酵或者乳酸菌类的,这一类论文还比较好做。

食品毕业论文主要有以下3类:

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和外语基础,获得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程基本训练,系统地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所需的专业知识,初步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食品科学与工程中遇到的研究、开发、管理和营销等方面问题的能力。

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和养护身体的运动技能和方法,身体健康,毅力顽强,掌握初步的军事和国防知识。

具有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国际交流能力;具有一定的市场经济、经营管理、人文科学和工业美学知识,掌握一定的法律和技术法规知识,具有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

为温室供能用沼气发酵方法及发酵系统摘要:介绍了一种能够为温室供能用的沼气发酵方法及发酵系统的专利技术。发酵系统具体由生物酸化积肥装置、缓冲调节池、高效沼气发生装置、出水沉淀池、出水暂存池和沼气缓存装置等依次经管道和阀门连接组成。发酵方法具体步骤包括生物酸化积肥装置的启动和原料的生物酸化储存,高效沼气发生装置的启动、沼气生产供应、休停和再启动等。该技术与传统沼气技术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根据温室生产实际,及时把分散在全年产生的种植业有机废弃物投加到产酸积肥池中,然后根据温室供能需求,随时通过发酵系统生产沼气。发酵残渣根据生产需要分批取出用于温室有机肥。该技术实现了可以根据温室需求对沼气发酵灵活调节的要求。 关键词:沼气;温室;供能;可调控性 1.引言 温室是现代农业工程中重要的技术主题,温室的发展使传统露天农业转化为保护条件下的可控制农业[1]。目前国际上,温室已经广泛应用于花卉、蔬菜栽培[2]。温室栽培的最大优势是通过温室环境的控制,满足作物的最佳生活条件,抵抗自然灾害等,从而获取最大的生产效益。在温室管理中,温室冬季加温、补光和二氧化碳施肥是重要的环境调控措施[3]。这些调控过程都需要能源的消耗,目前的能源消耗以一次化石能源煤和二次能源柴油、电力[4]为主。这些能源的大量消耗一方面加重了全社会的能源供给负担,另一方面也大幅度提高产品的生产成本。受能源价格影响,许多温室不得不放弃温室的冬季加温、补光和二氧化碳施肥,这样不仅不能充分发挥温室的应有功能,甚至会造成温室管理的失败。 在温室管理中,每年会产生大量的种植业有机废弃物。目前,这些被随意堆放的废弃物,造成了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3,4]。然而,这些有机废弃物本身富含大量有机质,是非常好的沼气生产原料。如果能用温室生产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有机废弃物来生产沼气,从而替代煤、石油、电力等不可再生能源用于温室供能,不仅可以降低温室供能成本,同时废弃物中的营养物质又可以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改善农业环境。但是,迄今为止没有沼气在温室供能领域应用的成功案例。 2.传统沼气技术与温室供能需求的背离沼气发酵技术可以分为两类,即传统沼气发酵技术和水溶性有机物高效沼气发酵技术[5, 6]。这两类技术应用于温室沼气供应都存在诸多技术难点。具体分析如下: 传统的沼气发酵技术,利用复杂性有机质发酵沼气,沼气产生具有非常大的周期性,往往开始投料时产气慢,中间产气旺盛,而且一旦沼气发酵系统启动,是否产沼气和产生多少沼气,要受原料特性和发酵规律的内在约束,很难调节。而温室用能表现在取暖、二氧化碳施肥等方面,这些能源需求往往受天气的控制,而天气又变化无常。因此,往往是要气时没有气,不要气时产气,如果满足需求将要建立庞大的储气装置,这在投资和占地上是不允许的。如果根据长期天气预报进行计划式投料,在理论上可行,但在实践上是难操作的。一方面,长期天气预报目前的准确性较差,另一方面,关于复杂有机质的产气规律不可能准确预测。同时,温室产生有机废弃物是分散在全年的各个时段,所产生的废弃物大多易腐烂,很难储存。因此传统的沼气技术基本不能适应温室供能需求。 水溶性有机物高效沼气发酵技术,利用可溶解的简单微生物进行沼气发酵,采用高效反应器可以实现较高的效率[7,8]。一是可溶性有机质非常容易反应,沼气的产生量在反应器负荷允许的范围内,基本决定于短期内的进料量,即进料多产气量大,进料少产气量小,停止进料短期即停止产气。二是成熟反应器中的沼气发酵厌氧微生物具有非常强的耐饥饿性,在长期不进料的情况下,反应器内的微生物能够长期耐受,而且再启动时可以迅速恢复正常高效产气。水溶性有机物高效沼气发酵技术的以上两点技术特征均符合温室需能波动性的要求。但是,如果单独为了温室供能需要而刻意外购水溶性有机物作为发酵原料生产沼气,不仅成本上与化石能源不具竞争优势,而且也达不到生物质废弃物资源就地利用、开展循环经济和环境建设的目的。因此,水溶性有机物高效沼气发酵技术也不适合温室供能需求。 3.技术内容本文提供一种可以根据温室生产实际,把分散在全年产生的种植业有机废弃物投加到发酵系统中,然后根据温室供能需求,随时通过发酵系统生产沼气,能够为温室提供可用的沼气发酵系统及发酵方法。其中,发酵系统由生物酸化积肥装置、 缓冲调节池、 高效沼气发生装置、出水沉淀池、出水暂存池和沼气缓存装置依次经管道和阀门连接组成。其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生物酸化积肥装置和缓冲池设置主控制阀,缓冲池与高效沼气发生装置之间设置泵, 高效沼气发生装置、出水沉淀池出水暂存池之间通过水的重力自流完成连接, 出水暂存池同时与缓冲调节池和生物酸化积肥装置相连, 中间依次设泵和配水器,高效沼气发生装置联接沼气缓存装置。为了保证沼气发酵能够满足温室供能需求,以上发酵系统按如下步骤管理第一、进行生物酸化积肥装置的启动和原料生物酸化储存,具体方法如下 (1)按相当于温室平均每天产生量的~倍质量收集温室种植业有机废弃物或其他种植业有机废弃物作为启动原料,对启动原料进行粉碎预处理;(2)向步骤(1)所得预处理原料中添加含N元素物质,混合,控制混合料碳氮比为(20:1)~(30:1);(3)将步骤(2)所得混合料投入到初次使用的生物酸化积肥装置中,加入接种物进行接种,混合,得到发酵原料,接种物的加入量为启动原料干重的3%~5%;(4)向步骤(3)中生物酸化积肥装置中加水进行发酵,水的加入量为至少高于启动原料平面10cm,发酵温度控制在20~40℃;(5)经过4~5天发酵后,发酵液pH值降到6以下,即完成酸化积肥装置的启动;(6)按照步骤(1)~(2)的方法随时收集处理温室生产的有机废弃物,及时投入已经启动的生物酸化积肥装置中,不需接种,直接加水至原料平面以上10cm;(7)重复步骤(6)直至一个生物酸化积肥装置投满,重新启用另一个生物酸化积肥装置,重复操作步骤(1)~(6) ;第二、进行高效沼气发生装置启动,调控装置运行满足温室用能与沼气生产的协调,具体方法如下: (1)高效沼气发生装置启动:投入接种物进入高效沼气发生装置,用水或水与生物酸化积肥装置中抽出的酸液混合物加满沼气发生装置,静止3~5d,接种物加入量为3~10kgVSS/m3;从生物酸化积肥装置抽出有机酸液泵入缓冲调节池中,用出水暂存池中的系统出水或外来水调节,控制有机酸液的化学耗氧量(COD)浓度为2000~5000mg/L,作为沼气发酵料;按 COD/( m3·d)~2kg COD/( m3·d)的速率阶段式调整水力负荷,连续进料直到实现水力负荷为5kg COD/( m3·d)~10kg COD/( m3·d),即完成沼气发生装置的启动,整个启动大约需50~80d。启动期间,温度控制为25~35℃。负荷调整的原则为,每次水力负荷调整运行稳定后,才开始进行下一阶段负荷的增加;沼气发生装置的出水经沉淀池沉淀后,流入出水暂存池,部分作为生物酸化积肥装置液体补加,部分用于缓冲调节池酸液的发酵料调节使用(2)沼气生产供应:根据温室生产实际预算沼气需求的时间和数量,按1kg COD产 ~沼气折算有机酸液的需求数量和时间,并按时按量从生物酸化积肥装置中抽机酸液进入缓冲调节池,按步骤(1)中所述方法调节成沼气发酵料;按5kgCOD/( m3·d)~30kg COD/(m3·d)水力负荷的流量,采用间歇或连续方式向已经启动好的沼气发生装置中进料进行沼气生产,产生的沼气进入沼气缓存装置备用;进料的流速控制、间歇或连续方式取决于每次沼气的需求量和沼气缓存装置的体积。沼气需求大、沼气缓存装置体积小时,采用大流量连续进料,反之,使用小流量间歇进料;当一个生物酸化积肥装置中的抽出物小于800~1000mg/L时,即该生物酸化积肥装置停止产酸,停止从该装置继续抽取发酵液。(3)沼气生产休停:对于启动好而温室不需要使用沼气,或者一个沼气使用周期结束,温室很久不使用沼气时,停止向高效沼气发生装置中继续进料,装置进入休停状态。休停期间,保持每10~30d补加一次发酵料,保证系统内微生物的营养需求。补加发酵料的调节方法同步骤(1)所述;补加发酵料的量为反应器体积1~3倍,补加速度为2~5kg COD/(m3·d)。(4)沼气生产休停后的再启动:对于步骤(3)中已经处于休停状态的高效沼气装置,再进入新的用气周期前必须进行再启动;再启动的方法是在新用气周期开始前3~10d,按照步骤(1)中所述方法调节发酵料,按 COD/(m3·d)~ kg COD/(m3·d)负荷向高效沼气装置进行适应性进料。

酿造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格式、流程与写作技巧 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下面仅就论文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在讨论论文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主要谈的是论文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论文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八)论文——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 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论文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 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人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发展起来做成的。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有些论文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九)论文——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发酵有时也写作酦酵,其定义由使用场合的不同而不同。通常所说的发酵,多是指生物体对于有机物的某种分解过程。发酵是人类较早接触的一种生物化学反应,如今在食品工业、生物和化学工业中均有广泛应用。其也是生物工程的基本过程,即发酵工程。对于其机理以及过程控制的研究,还在继续。 需要我帮你写吗? 按照你的要求来做 包通过 老师有问题包修改

发酵工程毕业论文下载

毕业设计可以去以下网址找.

一、 综合类1、蓝之韵论文 门类较全。2、学生大论文中心、蜂朝无忧论文网门类很全。4、论文下载中心门类很全。5、论文帝国

二、 教育类1、教研论文交流中心以中小学教育为主,基础教育、英语教学文章居多。2、教育教学论文网以教育论文为主,包含:语文论文 美术论文 物理论文化学论文 英语论文 历史论文 德育论文 教学论文数学论文 音乐论文 生物论文 自然论文 体育论文地理论文 摄影论文 劳动技术 农村教育 毕业论文素质论文 医学论文 电子电器学 思维科学 计算机论文活动课教学 书法篆刻论文 创新教育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西部教育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3、教育论文、中国园丁网论文大观、北大附小学校教师的文章:三、 专业类1、优秀论文杂志以科技类为主。2、论文资料网以财经经济管理类为主。3、法律图书馆文如其名。4、法学论文资料库文如其名。5、中国总经理网论文集、mba职业经理人论坛、中国农业在线-农业论文、体育论文、财经学位论文下载中心、公开发表论文_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国路桥资讯网论文资料中心、论文商务中心、法律帝国:四、 论文写作教学类1、学术论文其实是学术论文的写作网站。五、 博硕士论文1、论文统计实际上就是万方的论文统计。2、台湾博硕士论文咨讯网、北京大学学位论文样本收藏、学位论文 (清华大学)科技论文在线论文中国 :新浪论文网分类:中国论文联盟:大学生论文库论文资料网:论文下载中心:毕业论文网:学位论文:无忧论文网: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论文库:

湖南图书馆联合省内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技信息研究所合力推出公益性参考咨询平台——联合在线咨询。为您免费传递论文、电子书、期刊、报纸、专利、标准、外文文献、古旧书电子文献等资料。请从湖南图书馆网站右侧点击“联合在线咨询”进入,进入后点击“咨询指南”,按咨询指南进行后续操作。省外读者无需注册直接点击“我要提问”功能,省内读者注册后可获取全部权限注:读者对获取到的信息须严格按照我国法律法规和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规定下使用,仅供研究和学习参考, 不得用于其他营利性活动。

药剂学的毕业论文

一段充实而忙碌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我们都知道毕业前要通过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有计划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写毕业论文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药剂学的毕业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近年来,微生物在药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通过查阅相关的医学文献资料,了解到微生物与药学之间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对微生物进行转化和发酵,将其应用到药学研究及生产工作中,展现出微生物在药学中的应用价值及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微生物;药学;发酵

一、微生物与药学的关系

(1)微生物与药学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许多抗生素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或合成的类似物,在小剂量情况下,能够有效抑制微生物的存活及生长,不会对宿主产生严重的毒性。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抗生素起到了抑制病原菌生长的目的,被广泛应用于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除了具备抗感染作用外,一些抗生素自身还具备较强的抗肿瘤活性,被应用于肿瘤化学治疗中。

(2)微生物在医药卫生方面被广泛应用,维生素及辅酶被大量应用。

(3)近年来,人们在微生物学检验的.基础上加大了对药品卫生行业的

关注力量,加大对药品卫生质量进行控制。

(4)药品及生物制剂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工程技术生产中,采用工程菌生产胰岛素、生长因子及干扰素等[1]。

二、微生物在药学中的应用

(一)微生物转化在药学中的应用

1、在手性药物合成中的应用

不同的化合物光学活性不同,自身展现出了不同的生物学活性。现阶段,手性药物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拆分及不对称合成手性药物成为热点研究问题。在生物体系中,酶展现出了高度的立体选择性,通过利用及筛选微生物或酶的过程,能够产生活性较高及立体结构专一的化合物,是一种可行性和有效性较高的方法。例如,将氯—酮丁酸甲酯及乙酯作为底物,将酮基还原为羟基时,展现出较高的立体选择性。通过生物转化的过程,不仅能够得到立体结构专一的手性化合物,同时也完成了对手性化合物的拆分。微生物转化中的合成手性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制药工业中。

2、在药物代谢中的应用

药物在动物体内代谢是较为复杂的过程,展现出生物学活性功能,会生成有毒性的气体和不良反应的产物,在药学中占有重要位置。现阶段,微生物转化主要是利用产生的代谢产物,将其作为制备代谢产物的标准样品,应用在鉴别哺乳动物代谢产物中,完成对毒理学及药理学的研究。甾体羟基化在哺乳动物体内展现出了较强的生理学特性,是引发外源性甾体药物中毒的主要原因,转化成的相关模型是哺乳动物代谢有用信息的来源,产生的代谢产物对人类的孕激素受体具有较强的亲和能力,对人的糖皮质激素及盐皮质激素受体产生了一定的亲和性,对雄性激素产生了较弱的亲和性。黄腐酚作为一种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治疗中,通过利用真菌模型来寻找哺乳动物产生的代谢产物,为代谢产物及黄腐酚在哺乳动物体内的生物学活性研究提供了方向。

3、在天然药物中的应用

天然活性药物自身具有资源有限、含量低、结构复杂等特点,增加了药物的开发难度,利用生物转化方法合成有活性的天然产物,为开发新药提供了有效途径。羟基喜树碱是从自然植物中分离和提取出来的,毒性较低,拥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被广泛应用于抗癌治疗中。主要是利用微生物对喜树碱来完成转化。青蒿素具有溶解度低、复燃性高等特点,是一种有效的抗疟药物。加大对其结构的改造,寻找合适的青蒿素衍生物,成为现阶段的重点研究课题。通过微生物转化方法,能够快速寻找到新的青蒿素衍生物[2]。

(二)微生物发酵在药学中的应用

近年来,微生物学基础理论及实验技术发现迅速,微生物学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阔。主要是利用微生物发酵来制备各种药物,在医药领域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微生物药物学科。目前,医学上常见的微生物发酵制品有维生素、抗生素、氨基酸及酶抑制剂等。

生物发酵工艺多种多样,包括菌种的选育、培养及培植。培植出合适的菌种,是发酵工程的前提,菌种需要从自然界中找,但是该种方法寻找到的菌种产量相对较低。到了20世纪40年代,微生物学家开始使用激光、紫外线及化学诱变剂等处理方法来寻找菌种,使筛选出来的菌种更加优良,科学家通过构建工程菌,对其进行发酵,生产出一般微生物不能生产出来的产品。医用抗生素自身的特点包括:

(1)差异独立较大。差异毒力由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所决定,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抗感染中,抗生素的差异毒力越大,临床应用效果越好。

(2)抗菌活性强。抗生素自身展现出了杀灭微生物及药物抑制等能力,极微量的抗生素就能够展现出抗菌活性作用,抗生素的抗菌活性强弱主要是运用最低抑菌浓度来衡量,最低抑菌浓度是指抗生素能抑制微生物生长的最低浓度,值越小,说明抗生素作用越强。

(3)不良反应及副作用小。抗生素在使用过程中,对人体的毒性较小,对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杀伤力,这主要是针对理想的抗生素,一般的抗生素都或多或少会对人体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及副作用。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微生物与药学的关系,微生物转化及发酵在药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印证了微生物在药学中的应用可行性及应用价值。因此,制药行业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进一步对微生物进行研究和分析,了解微生物内存在的药学价值,促使其在药学中的价值最大化,提升药物工业生产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孝林,马世堂,俞浩.浅谈药学专业《微生物学》教学中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12(7):229.

[2]任春萍.抗微生物药物的临床应用调查结果分析与药学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8):143-145.

这年头太多,实在不放心可以去找国涛期刊。毕业论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前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材料、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

酸奶发酵设计毕业论文

买个酸奶机你就会了

具体步骤就跟楼上说的一样,可以适量加入果汁或者甜味料哦,不然很酸的,味道还会有些涩,并不好喝哦。至于实验报告,主要分成五个部分:实验目的、实验要求、实验环境、试验过程、实验心得。实验目的是指为什么要进行试验的理由;实验要求其实就是指注意事项;实验环境就是概述了温度、器材、原料和环境的综合描述;至于实验步骤和实验心得就不用我介绍了吧。

酸奶的制作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了解酸奶加工的基本原理,学习酸奶简易的制作方法二、实验原理:酸奶是经乳酸发酵的乳制品,它以鲜奶为原料,经灭菌后,接种乳酸菌类发酵而成。由于乳酸菌利用了乳中的乳糖生成乳酸,升高了奶的酸度,当酸度达到蛋白质等电点时,酪蛋白因酸而凝固即成酸奶。三、实验器材:1菌种:酸奶2培养基:鲜奶3其他:发酵瓶、试管、移液管、小碗等四、实验方法:酸奶制作1料奶的质量:要求优质合格新牛奶或新鲜优质脱脂奶粉。2加糖:新鲜优质鲜奶加5-6%蔗糖(53g/1000ml)。3装瓶:在250ml的发酵瓶中装入牛乳200ml。装好后封口。4消毒:将装有牛乳的发酵瓶置于95°C水浴中消毒5min即可。5冷却:将已消毒过的牛奶冷却至40°C。6接种:以3-5%(8ml)接种量将市售乳接种入冷却至40°C的牛奶中,并充分混匀。7前发酵(培养):把接种的发酵瓶置于40-45°C温箱中培养4h(准确培养时间视凝乳情况而定)。8后发酵(冷藏):酸乳在形成凝块后应在4-7°C的低温下保持24h以上(称后熟阶段),以获得酸乳的特有风味和较好的口感。9品味:酸乳质量评定以品尝为标准,通常有凝块状态、表层光洁度、酸度及香味等数项指标,品尝时若有异味就可判定为酸乳污染了杂菌。五、品尝所制作的酸奶没有凝块,表层光洁度优良,味道不酸,开瓶有酸奶香味(味同卫岗酸奶)

酸奶的实验报告

项目名称 制作酸奶 训练组号 xx 训练日期 xxxxxx

1、加工原理

是在牛乳中加入乳酸菌发酵剂,由于乳酸发酵使牛乳的ph值降至其等电点凝固而成的一种产品。

2、配方设计

牛奶1000克,菌粉1克

3、原材料及品质鉴定

原材料:牛奶1000克,菌粉1克

品质鉴定:牛奶与菌粉完全混合,有酸酸的味道

4、工艺流程

1,将牛奶倒入容器中(容器用开水烫一下),用微波炉转30秒(如果不进行此步的话,发酵会更慢一些) 2,倒入菌粉,一定要搅拌好 3,我这次试验是两个版本,所以其中的500克,倒入干净的不锈钢容器中盖盖或者包上保鲜膜,另500克倒入酸奶机中(如果用电饭锅,你选择的容器一定要比电饭锅小就可以) 4,电饭锅里倒温水,里面倒扣一盘子,目的是让电饭锅里的水不碰到我们的不锈钢容器

5,将不锈钢容器放进去(这个容器是我的打蛋盆) 6,盖盖,插上电源,保温6个小时,取出放冰箱冷藏过后再吃。

5、结果分析

酸奶甜酸适口,由于实验所采用的原材料为新鲜的牛奶,所以酸奶的保质期较短,适合先做先吃。

6、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常见问题:1.酸奶不酸;2.乳清分离、有凝块现象;3.成稀粥状;4.有气体产生。

解决方法:

训练体会及建议(谈本次技能训练的收获,并对如何更好地开展技能训练谈看法)

通过此次实验,使我对酸奶的制作工艺有了进一步了解,并使我对搅拌型酸奶的制作过程有了更加深入的学习。由于实验所采用的原材料为新鲜的牛奶,所以酸奶的保质期较短,适合先做先吃。

指导教师批语:

xxxxx

xxx    年   xxx  月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