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中北大学社科版最新论文发布

发布时间:

中北大学社科版最新论文发布

截至2013年12月,中北大学共建成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中国兵器工业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部级工程中心15个,包括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防科技工业先进技术研究应用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个 ,中澳联合研究中心1个,校企合作联合实验室2个。 中澳联合研究中心(1个):电力工程中澳联合研究中心 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镁合金关键技术及工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精密塑性成形国防先进工业技术研究应用中心(技术依托单位)、国防科技工业民爆制备工艺技术研究应用中心(成员单位)、物联网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与罗克佳华共建)、中国兵器无损检测诊断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4个):晋西机器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西北方风雷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山西北方兴安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深圳市金之彩科技有限公司 国家级研究所(1个):中北大学国家区域创新战略研究所 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山西中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个):电子测试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地下目标毁伤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中国兵器工业实验室(1个):传爆药性能检测中心实验室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动态测试技术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高射速武器国防特色学科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镁基材料深加工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微纳惯性传感与集成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仪器科学与动态测试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山西省集成精密成形工程研究技术中心、山西省现代无损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超细粉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微米纳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超重力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高分子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铸造新工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光电信息与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工程塑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防火防爆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自动化检测装备与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起重机数字化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有色金属液态成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激光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深孔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动态测试技术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先进制造技术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信息探测与处理山西省重点实验室、超重力化工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纳米功能复合材料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煤电污染物控制与资源化利用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中北大学“创新研究中心 校企合作联合实验室(2个):施耐德联合实验室、位置应用技术联合实验室 十一五规划以来,中北大学先后承担国家级项目254项,各类项目总数3600余项,科研项目总经费近22亿元,获得国家科技二等奖5项,省部级科技奖96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近6000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330余部。 2010年至2013年,中北大学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累计达70余项,国家863项目12项,国家973项目10项,国家国际合作项目8项。在国防科研方面,承担总装备部预研项目400余项、科工局国防项目100余项,其中我校牵头负责的科工局重大专项2项、总装演示验证项目1项,086重大项目1项。此外,2012年,该校刘俊教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支持;2013年,刘有智教授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科研成果 奖项 获奖时间 获奖者 备注 电子测压蛋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991年 祖静 第一单位 新型三轴加速度惯性传感器与实时数据压缩储存动态测试系统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04年 张文栋 第一单位 多功能反应装甲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06年 刘天生 第二单位 XXX发射药技术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08年 肖忠良 第一单位 纳机电矢量水听器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10年 张文栋 第一单位 电子衍射测晶体结构 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1991年 王建邦 第二单位 防大口径穿破甲弹装置 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1993年 刘天生 第一单位 弹载全弹道动态参数快速存储测试系统 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1995年 祖静 第一单位 可燃药筒粘结在线无损诊断方法设备 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2001年 路宏年 第一单位 可燃液体爆炸试验装置 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2001年 张景林 第一单位 XX粘贴质量在线无损诊断的方法及设备 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1999年 王明泉 第二单位 粘接强度检测系统 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涉密 涉密 第一单位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3项)科研成果 奖项 获奖时间 获奖者 备注 尼龙11树脂 一等奖 涉密 胡国胜 第一单位 火箭扫雷系统 二等奖 1990年 刘天生 第二单位 XXX(涉密)传爆药安全性试验方法 二等奖 1996年 张景林 第一单位 XXX(涉密)子母弹 二等奖 2001年 王坚茹 第一单位 某模块化、系列化技术研究 二等奖 2011年 熊继军 第一单位 某大构件轻量化关键技术及应用 二等奖 2011年 张治民 第一单位 化工废气超重力净化技术的研发与工业应用 二等奖 2011年 刘有智 第一单位 包覆材料厚度超声检测技术 三等奖 1996年 路宏年 第一单位 火箭发动机脱粘检测系统 三等奖 涉密 涉密 第一单位 某框架温成形技术 三等奖 2006年 张治民 第一单位 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6项)科研成果 奖项 获奖时间 获奖者 备注 XX(涉密)关键制造技术 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0年 徐宏 第一单位 XXX(涉密)黑匣子 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0年 熊继军 第一单位 涉密 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0年 张治民 第一单位 大型复杂铝铸件热工艺过程仿真及新工艺研究 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2年 涉密 第一单位 大型铸件内部缺陷检测技术 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2年 王召巴 第一单位 顶防护轻型反应装甲 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2年 涉密 第一单位 高效弹药及高射频低后坐发射技术 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2年 薄玉成 第一单位 战略导弹再入过程动态数据测试系统 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3年 刘俊 第一单位 复合传感器及微型集成测量系统研究 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4年 张文栋 第一单位 某导弹遥测匹配装置自动检测系统 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4年 张文栋 第一单位 XXX(涉密)产品结构内视技术 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5年 韩焱 第一单位 XXX(涉密)抛撒角速度及角速度测试技术 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5年 马铁华 第一单位 侵彻过载测试技术 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5年 张文栋 第一单位 火箭发射动力学—起始扰动研究 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0年 涉密 第一单位 固体火箭发动机装药包覆状态无损检测技术及设备 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1年 王召巴 第一单位 单管大口径机枪低后坐浮动技术 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1年 涉密 第一单位 钝感传爆药技术 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1年 涉密 第一单位 坦克动力系统零部件动态设计技术研究 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1年 涉密 第一单位 破甲弹药尾翼等温成形技术 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2年 涉密 第一单位 军用发动机关键零部件CAD技术 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2年 涉密 第一单位 轻武器动态优化、仿真及可靠性技术研究 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2年 涉密 第一单位 XX(涉密)再入过程动态数据测试系统 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3年 刘俊 第一单位 创伤弹道研究专用激光测速靶 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4年 李仰军 第一单位 等温挤压技术 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4年 张治民 第一单位 XX(涉密)飞控数据实时检测存储系统 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5年 刘俊 第一单位 弹用集成硅微加速度计 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6年 张文栋 第一单位 靶场设备导弹前框瞬态高温测量系统 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7年 周汉昌 第一单位 XX(涉密)寿命可靠性研究 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 2010年 周桂春 第一单位 XXX(涉密)飞行姿态测量系统 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 2010年 任勇峰 第一单位 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科研成果 奖项 获奖时间 获奖者 备注 导弹数据记录设备 一等奖 2001年 张文栋 第一单位 高能X射线数字成像系统与技术 二等奖 2002年 韩焱 第一单位 难加工零件温冷近净成形与改性技术 二等奖 2002年 张治民 第一单位 炮射导弹测试弹技术 二等奖 2005年 张文栋 第一单位 直齿圆柱齿轮精密塑性成形工程化应用研究 二等奖 2005年 张治民 第一单位 基于数字平板探测器的工业DR/CT成像检测技术与系统 二等奖 2006年 韩焱 第一单位 激光打孔 二等奖 2009年 涉密 第一单位 山西省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一等奖(共5项)科研成果 奖项 获奖时间 获奖者 备注 生物动力系统的建模与研究 山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2010年 靳帧 第一单位 微传感器轴心差角四点法与双弹头冲击差分法静动态特性测试技术 山西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2009年 张文栋 第一单位 车辆用镁合金大型承力构建控制成形技术及装置 山西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2010年 张治民 第一单位 XX-xx(涉密)弹载数据记录装置 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1年 张文栋 第一单位 可调谐脉冲激光波长和入射方位相干探测装置 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8年 张记龙 第一单位 馆藏资源 截至2016年2月, 中北大学图书馆有中外文图书和电子图书291万册,中外文期刊24627种。馆藏文献包括数、理、化、外语等基础学科和工程技术、机械工程、材料科学、兵器工程、自动控制工程、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化学工程、测试技术及仪表、交通、环境科学等应用技术学科,同时收藏了人文社科、管理科学、体育等文献资料;拥有电子资源数据库32种,包括CNKI学术期刊及优秀硕博论文库、万方数据及万方学位论文、超星数字图书馆、重庆维普、SDOL、Ei等中外文电子数据库。 学术期刊 据中北大学出版中心网站2015年11月信息显示,中北大学共编辑出版有《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测试技术学报》、《Journal of Measurement Science and Instrumentation》等4个学术刊物。 《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79年,是中文核心期刊,前身为《华北工学院学报》,期刊以基础理论、应用科学和工程技术为主要刊登内容,设应用基础研究、机械与动力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化工与环境工程、电子与电子信息、材料科学与管理工程等栏目,曾获国家教委科技司全国高校优秀学报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司全国高校优秀学报二等奖、中国教育部优秀期刊三等奖、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二等奖;多次获山西省高校学报一等奖、山西省一级期刊、兵器工业总公司优秀期刊三等奖等诸多荣誉,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美国《工程索引》(EI)、美国《化学文摘》(CA)、英国《科学文摘》(SA)、荷兰《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等全文收录。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85年,是由中北大学主管、主办的社科综合类学术性期刊,双月刊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等中国国内重要检索数据库收录,设政治理论、哲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学理论、外语研究、语言文字学、经济与管理、法学研究、体育理论、民俗学与区域文化研究等栏目。 《测试技术学报》创刊于1986年,是由“中国兵工学会”与“中北大学”合办,是“中国兵工学会测试技术学会”会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2年起,《测试技术学报》连年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2009年《测试技术学报》获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设声与超声测量、在线测试、测量仪器、ADC、DAC和数据采集、实验技术与标准、动态测试系统、环境测量、数据压缩、人工智能与神经网络、电磁测量、微波测量、测控技术与总线技术、噪声与振动测量、遥感、遥测与遥控、VXI仪器、无损检测、光电测试、生物测试、量子测试、分析测试、材料测试、软件测试、火炸药测试、传感器技术、微型机械电子系统等栏目。 《Journal of Measurement Science and Instrumentation》(《测试科学与仪器》)创刊于2010年,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中北大学主办的英文类国际性学术期刊,旨在报道国内外最新测试与仪器技术动态,关注测试与仪器科学技术的热点、难点问题,为从事信息获取与转换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提供学术观点的展示和交流平台。

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法学系系主任、硕士生导师和中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硕士专业学术带头人。1988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并获文学学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并获法学硕士学位。2006年6月被评为山西高校优秀思政理论课教师,中北大学2003——2006年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科研成果: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载于《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6期)、《民主革命时期党开展思想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载于《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第2期)等近30篇。主持省级和校级科研项目五项。发表学术专著和编著五部 中北大学人文社科科学学院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生导师。2000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3年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6—2009年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政治学专业,并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民族政治学出版专著《中国社会转型期民族利益协调研究》一部,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版;参编教材《宗教理论与宗教政策》一部,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2011年获山西省“百部篇工程”三等奖1项,2012年获山西省“百部篇工程”二等奖1项 ,2012年获山西省高等学校文科论文二等奖1项。 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美国Asuza Pacific University访问学者。社会兼职有山西省青联委员等。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工作在外语教学第一线,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语言哲学等。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子课题、省级基金项目等8项,主持项目分别于2005年和2010年获山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11年获省级社科成果三等奖;主编共出版《领先商务英语函电》、《大学体验英语视听说》等教材4部,其中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两部;出版《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实证研究》等专著2部;在《外语学刊》、《东北大学学报》、《外国语文》、《山西大学学报》、《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2005年应邀赴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短期访问期间,参加第37届TESOL国际会议并宣读论文。在教学方面,讲授《外贸函电》、《研究生英语》和《学术论文写作》等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所带课程“外贸函电”曾获中北大学优秀课程,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获全国课件大赛优胜奖。先后荣我校首届优秀青年主讲教师、优秀主讲教授等称号。 上海外国语大学在读博士。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外语语言文学学科部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语用学、第二语言习得、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等。承担本科及研究生英语教学工作,主要教授的课程有:语用学、研究生英语、大学英语。科研: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完成3项,在研1项。包括:1、培养研究生英语交际能力,提升人才社会服务水平,2013年6月到2014年6月,山西省教育厅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在研)2、高密度学术报告对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研究,2009年11月到2010年12月,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的实践与探索研究项目的子课题,项目编号20105009。(完成)3、工科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培养实践——视听说课堂的教师行动研究,2009年12月到2011年6月,山西省教育厅。(完成)4、扩招形势下普通高校不同类型学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研究,2003年8月到2005年7月,山西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完成)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完成3项,在研1项。 毕业于中国刑事警察学院,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法学系副教授,法学专业学术带头人,法学系书记,兼任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理事,山西省法学会环境资源和能源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代表作有: 《广告规制法律制度研究》(获山西省2010年百部(篇)工程三等奖)、《大学生法律问题研究》(郭娅丽等著)、 《经济法》(刘泽海主编]、 《经济法》(王贤斌主编)等。主持山西省哲社办课题、山西省社科联课题两项,校级课题两项,在《兰州学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主讲课程:《法律逻辑学》

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下设英语语言文学学科管理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管理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下辖英语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以及英语、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广播电视学、汉语5个本科专业,覆盖外国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法学、传播学6个一级学科。现有教职工197人,其中,高级职称58人,讲师133人,具有博士学位18人。学院拥有外语类、法学类、政治与行政管理学类和新闻传播学类藏书及刊物逾10万册,并拥有多媒体网络教室、语音—视听—网络实验室16座、模拟法庭、物证实验室、电子政务实验室、同声传译实验室、英语自主学习实验室等先进的教学基础设施。此外,学院在翻译理论研究、法学、思想政治教育等方向拥有校外实验实习基地。学院在英语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在英语、法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新闻传播学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学院还承担了全校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及本科生的英语教学任务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参加各类国际、国内学术会议40余次,在思想政治教育、翻译理论研究等研究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英语语言文学、法学、新闻传播学形成了研究方向明确、学缘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学院始终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院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000余名,研究生290余名。

中北大学是一所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山西省人民政府共建、以山西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位于山西省省会太原市,西倚巍巍二龙山,南临清清汾河水,毗邻太原名胜窦大夫祠,青山碧水,风景旖旎。 学校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她的前身是1941年八路军总司令部在太行抗日根据地创办的我党我军第一所兵工学校——太行工业学校,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饱历沧桑,薪火相继。1949年学校迁至现址,1958年升格为太原机械学院。后经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4个常规兵器专业和沈阳工学院(现沈阳理工大学)2个常规兵器专业相继迁入,学校成为当时国内常规兵器专业最为齐全的高等学校,规模和整体办学实力也得到了充实和提高。1963年学校划归国防科委直接领导,是当时国防工业八大本科院校之一。1971年归属第五机械工业部,1993年更名为华北工学院。1999年成为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与山西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等学校。2004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中北大学。在长期办学的历史过程中,积淀形成了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坚韧不拔的进取意识”为内涵的太行精神,并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发扬光大。学校形成了鲜明的教育思想观念: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方位育人的育人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以教育教学质量为生命线的质量观。学校占地17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8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亿元,拥有完善的教学和公共服务设施。现有专任教师近1700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教师226人,副高级职称的教师381人,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占到专任教师总数的37%。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32人,硕士学位的教师946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有兼职院士5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全国劳动模范6人,全国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人员60多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全国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5人,国防科工委和总装备部专家20人,在国家级学会担任理事以上职务的39人,山西省高校教学名师获得者10人。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35000多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近3000人。设有10个学院及研究生院(筹)、后备军官教育学院(招收国防生)、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信息商务学院等教学机构。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点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硕士点58个,本科专业62个(其中国家管理专业9个)。具有硕士研究生推荐免试资格、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11个领域的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和12个专业的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拥有国家级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国防工程技术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拥有1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专业、1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学校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2002年、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学校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第二类特色”专业、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近三年先后获33项山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8项。在国际数学建模竞赛、ACM程序设计竞赛中获奖39项,在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521项,山西省一等奖123项。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0%以上,位居山西省乃至全国高校前列。“十五”以来,先后承担国家级军民项目近百项,各类项目总数达2700多项,科研项目总经费近4亿元,2007年达到1.5亿元。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奖8项,省部级科技奖71项,发表学术论文7979篇,其中被SCI、EI等收录2902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40部。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国防和地方经济建设各个领域。学校自主开发的尼龙-11、电脑验光仪、齿轮精密塑性成形和硅微机械加速度传感器等项目为山西省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研制的电子存储器,在神舟一号到七号的各次飞行实验中,得到成功应用;星箭分离冲击传感器等应用于“嫦娥一号”探月卫星,为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研制的电子存储器和硅微加速度传感器在“神舟1-7号”载人飞船、“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等重大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每年举办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学生社团文化节等系列活动,近三年举办各类科技文化活动1033次,人文素质报告384场。学校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荣誉,曾被授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科技管理先进集体、全国高等学校学生军训工作优秀学校、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高校、全国高校后勤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高校优秀组织奖、山西省文明学校、结构调整突出贡献科研单位、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育人杯先进集体、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状等一系列荣誉称号。面向未来,中北大学将弘扬“太行精神”,秉承“致知于行”的校训,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坚持结构、规模、质量、效益全面协调发展,力争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具有鲜明特色和重要影响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版权所有�0�8:中北大学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学院路3号邮政编码:030051Email: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审批号 (晋)ICP备05000467号

中国新闻发布杂志社

副部级。隶属新闻总署。

中国新闻杂志社不属于中国新闻社,根据中国新闻杂志社网站显示属于一家私企:北京世博弘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中国新闻社有自己的杂志,出版《中国新闻周刊》、《中华文摘》月刊等。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英文全称为China News Service,简称CNS。是中国内地仅有的两家通讯社之一[1] ,是专门向港澳台和海外华文报刊、华语电台、电视台发稿的国家通讯社,是从事对外宣传的专业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向华侨、外籍华人与港澳台人员介绍报道新中国,传递侨乡信息,进行爱国主义和弘扬中国文化的宣传。

合法。中国新闻杂志社是正规媒体,具有法人地位的网络新闻媒体,已形成了全国各位领导的主流媒体直播、 轮播为一体的网络、视频、杂志新闻平台,拥有强大的专业班子和精良的网络、视频技术、杂志编写队伍,确保以更快捷的传播速度、更清晰的节目质量和影像画面服务于世界各地的网络观众,杂志社与时俱进,加大宣传,改革创新更好的适应新时代发展。

中国新闻杂志社合法。根据查询公开信息,中国新闻杂志社是由中国新闻出版集团批准、中国新闻出版集团主管的具有法人地位的网络新闻媒体机构,拥有《时代中国之声》、《市县风采》两本杂志,现已形成以平面杂志、网络文化平台、融媒体中心为主的文化资讯发布机构,所以是合法的。

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

学报《北京大学学报》共有三个分版,即《自然科学版》、《人文科学》(后改为哲学社会科学版)和《医学版》,历史悠久,其中,自然科学版创建于1955年12月,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55年,医学版创刊于是1959年,在国内外均有重大影响力。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管单位:教育部主办单位:北京大学主编:程郁缀刊期:双月刊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编辑部主办:北京大学出版周期:双月刊出版地:北京市语种:中文ISSN:1671-167X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管单位:教育部主办单位:北京大学主编:赵光达《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双月刊)创建于1955年12月,是北京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包括技术科学)综合类学术性刊物。主要刊登北京大学教师、研究生及海内外校友在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边缘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及综述性文章。由北京大学18个理科院、系、所的30名教授组成学报编委会,负责确立学报的办刊宗旨及审定论文的学术质量。学报被国际权威检索文献数据库CA,SA,MR,GR以及EI等收录,是国内自然科学综合类学科的核心期刊,在国内的被引用率、因子影响等在综合类学术期刊中都名列前茅)。

1. 来稿以10,000字左右为宜。欢迎简明扼要而又论证充分的短文。所论重大理论问题、重要学术问题的论文允许篇幅稍长一些。稿件正文之前请附论文中文摘要(300-400字左右)、英文摘要(允许与中文摘要有所不同,不必对应翻译,约200个英文单词)、关键词(3-5个)、作者简介(包括姓名、性别、民族、籍贯、工作单位、学位、职称)。如果所投稿件是作者承担的科研基金项目,请注明项目名称和项目编号。2. 对于人文学科的论文不再区分注释(对文章中某一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或作者对自己观点的阐发)与参考文献,二者均放在当页,以脚注形式出现。对于社会科学的论文,仍然可以将注释和参考文献分开,放于文末的参考文献采用“作者—出版年”制。3. 注释与参考文献著录项目要齐全(不需要加文献标识码)。专著:主要责任者,文献名,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起止页码。译著:原著者国名,原著者,文献名,译者名,出版社.出版单位,出版年.起止页码。期刊文章: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报纸文章: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专著中的析出文献: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专著主要责任者,专著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4. 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采用人民出版社最新版本。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用1995年版,《列宁全集》用1984年以后版本,《毛泽东选集》用1991年版,《邓小平文选》(一、二卷)用1994年版,等。5. 外文参考文献要用外文原文,作者、书名、杂志名字体一致,采用正体;不得用中文叙述外文,如“牛津大学出版社,某某书,某一年版”等。

核心期刊有:国内七大核心期刊体系,1、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2、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5、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6、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7、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没有区别。中文核心就是北大核心的另一个名字吗,所以两者视同一个意思。北大核心是学术界对某类期刊的定义,一种期刊等级的划分。它的对象是,中文学术期刊。中文学术期刊是根据期刊影响因子等诸多因素所划分的期刊。北大核心是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众多学术界权威专家鉴定,国内几所大学的图书馆根据期刊的引文率、转载率、文摘率等指标确定的。

核心期刊北大最新版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2更新时间为2022年7月1日。北大图书馆近期对新入选的2022北大核心期刊目录的期刊已经公布完成,入选的期刊都已经收到入编通知书。2022年7月1日医学杂志发布的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2中可以看到。

12月份。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是每四年更新一次,2018北大核心目录是12月份更新。北大核心目录一般指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已于1992、1996、2000、2004年、2008年、2011年、2014年、2017年出版过八版,最新的2017版即第八版已于2018年12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问题一:中文核心期刊和北大核心期刊有什么不同 中文核心期刊包括北大核心期刊。在校硕士以及博士都需要有文章发表的要求,文章发表的数量与质量也是老师以及工程师评职称的硬性条件, 但是很多开始读研的同学不知道核心期刊是什么意思,更加不知道怎么去判定一本期刊是否和 核心期刊,很多学校只有中文核心期刊才会给加分,或者外文的核心期刊,这里就逐步演示怎么去判定一本期刊是否为核心期刊。感觉如果找品 优 刊 ,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疑问 或者困扰了。 问题二:北大核心期刊和学术期刊有什么差别 中1文2核心5期刊8,就是北大y核心1期刊5。中4文1核心8期刊1全名:全国中3文7核心7期刊1。因为1全国中4文1核心3期刊6是由北京大z学图书8馆发布,所以6俗称北大v核心5期刊0。 目前国内2有7大o核心7期刊8(或来源期刊2)遴选体系:北京大k学图书4馆“中5文8核心1期刊7”、南京大n学“中7文6社会科学引4文8索引3(CSSCI)来源期刊2”、中7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8国科技论文8统计0源期刊2”(又u称“中4国科技核心1期刊0”)、中7国社会科学院文8献信息中8心5“中3国人i文6社会科学核心4期刊4”、中5国科学院文2献情报中1心2“中3国科学引4文2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4”、中2国人p文0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4国人y文3社科学报核心4期刊2”以6及h万k方3数据股份有限公2司正在建设中6的“中6国核心2期刊7遴选数据库”。 所以0很明白,中8文1社科核心4期刊2,跟北大z核心2期刊2是不j一u样的。一v般评职称中6要求的核心8期刊6发表论文4指就是:中7文4核心7期刊4和中1文8社会科学引6文2索引4来源期刊5(CSSCI)。其中2CSSCI是南京大d学发布,所以2俗称南大e核心0。 ――山y东期刊5采编中6心6 工g作人j员答复。 v━∶oi些ㄟ濠q姚f小旦ki些ㄟ濠uuv━∶ 问题三:北大核心期刊和南大核心有什么区别 目前国内有7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 (1)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 (2)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3)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4)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5)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6)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7)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下面就国内公认的比较权威的两个核心期刊体系作一个简单介绍。 一、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 由南京大学研制成功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简称CSSCI)是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攻关项目。CSSCI遵循文献计量学规律,采取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从全国2700余种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性期刊中精选出学术性强、编辑规范的期刊作为来源期刊。现已开发的CSSCI(1998-2014年)16年数据,来源文献近63万余篇,引文文献409余万篇。该项目成果填补了我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空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对于社会科学研究者,CSSCI从来源文献和被引文献两个方面向研究人员提供相关研究领域的前沿信息和各学科学术研究发展的脉搏,通过不同学科、领域的相关逻辑组配检索,挖掘学科新的生长点,展示实现知识创新的途径。对于社会科学管理者,CSSCI提供地区、机构、学科、学者等多种类型的统计分析数据,从而为制定科学研究发展规划、科研政策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参考。对于期刊研究与管理者,CSSCI提供多种定量数据: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期刊影响广度、地域分布、半衰期等,通过多种定量指标的分析统计,可为期刊评价、栏目设置、组稿选题等提供科学依据。CSSCI也可为出版社与各学科著作的学术评价提供定量依据。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已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国家图书馆、中科院等众多单位包库使用,并作为地区、机构、学术、学科、项目及成果评价与评审的重要依据。教育部已将CSSCI数据作为全国高校机构与基地评估、成果评奖、项目立项、名优期刊的评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指标。 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2015 年12月31 日公告称,决定调整CSSCI 来源期刊目录的更新时间和办法,在新的来源期刊目录更新前,2016年数据库收录继续按CSSCI(2014-2015)来源期刊(含扩展版、学术集刊)目录进行数据采集入库。 二、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 北京大学在国内最早进行期刊评估的工作,其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就界定了国内核心期刊的范围,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图书情报界、学术界、出版界和科研管理部门对该项研究成果都给予了较高评价,普遍认为它适应了社会需要,为国内外图书情报部门对中文学术期刊的评估和选购提供了参考依据,促进了中文期刊编辑和出版质量的提高,已成为具有一定权威性的参考工具书。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合编,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成员馆、中国科学院文献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等相关单位的专家和期刊工作者参加了研究。该要目总揽已经推出2014版。 ...>> 问题四: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有多少版本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已于1992、1996、2000、2004年、2008年、2011年出版过六版,目前最新的2014版即第七版已于 2015年8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所以目前最新版 就是 2014版,即第七版。每本定价 400元 问题五:中文核心期刊和北大核心期刊有什么不同 北大核心期刊,正式名称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组织编写,通常被称为“北大核心期刊”。国内说的“中文核心期刊”,一般是指《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评定的核心期刊。 当然,国内的核心期刊,还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期刊等 问题六:"北京大学版"核心期刊目录的名称叫什么 名字: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俗称:北大核心目录 问题七:核心期刊有几个类?北大核心,南大核心哪个好? 当然 北大中文核心 最好。 目前国内有7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 1、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 (全国各大高校、医院、研究院所 公认的) 2、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只有少部分高校认可) 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主要 理、工、农、医、军事 等学科方面的核心期刊,也算全国公认 ) 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主要 人类社科方面的核心期刊,也算全国公认); 5、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科院、少量高校 认可) 6、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认可度不高); 7、以及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可忽略,几乎没有高校认可)。 问题八:北大核心期刊目录现在是哪一年的 目前最新的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是 2014年版。又名 第七版,是2015年8月出版的。 有效期到 2018年!! 问题九: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是不是就是北大核心期刊?两个有啥区别啊? 北大核心是学术界对某类期刊的定义,一种期刊等级的划分。它的对象是,中文学术期刊。是根据期刊影响因子等诸多因素所划分的期刊。 北大核心是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众多学术界权威专家鉴定,目前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从影响力来讲,其等级属同类划分中最权威的一种。是除南大核心以外学术影响力最权威的一种。 按照惯例,北大核心期刊每四年由北大图书馆评定一次,并出版《北大核心期刊目录要览》一书。该书一经出版就受到多方的追捧,并为全国各位大专院校进行职称评定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目前最新版为2008版。 是一样的 问题十: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每年公布吗 你好,科技核心目录每年一次,北大目录现在是三年一次,08年之前是四年。 现在用的北大是2014年的目录。

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

国内核心期刊有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科技核心。1、国内核心期刊总共有七大核心,但主要的有四个核心。北大核心,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中文核心。南大核心,即CSSCI,就是通常所说的C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即CSCD,号称中国的SCI。科技核心,也叫统计源核心。主要是医学方面的。核心期刊是国内比较权威的期刊,对论文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一般需要评高级职称的人员或者是科研人员需要发表核心论文的。

什么专业啊? 民族类1. 民族研究2.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 贵州民族研究4. 广西民族研究5. 黑龙江民族丛刊6.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 回族研究8. 世界民族9. 中国民族10.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名为: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 云南社会科学12. 青海民族研究13. 西北民族研究14. 满族研究15.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改名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6. 内蒙古社会科学17.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名为: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表1.中国社会科学2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社会科学战线4学术月刊5中国人民大学学报6天津社会科学7学术研究8江海学刊9江汉论坛10 江苏社会科学11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12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3 文史哲14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5 浙江学刊16 浙江社会科学17 社会科学研究18 求是学刊19 社会科学(上海)(吸收: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 社会科学辑刊21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3 中州学刊24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5 人文杂志26 求索27 思想战线28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9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30 国外社会科学31 南京社会科学32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3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4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5 齐鲁学刊36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名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37 学海38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39 江西社会科学 40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1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2 河北学刊43 学术界44 东岳论丛45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46 东南学术47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8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49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并入:社会科学)50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1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52 北京社会科学53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4 学术论坛55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56 广东社会科学57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8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59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60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1 山东社会科学62 探索63 学术交流64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65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6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7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8 北方论丛69 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70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1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72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73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4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5 宁夏社会科学76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77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8 云南社会科学79 长白学刊80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81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82 江淮论坛83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84 河南社会科学85 内蒙古社会科学86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87 甘肃社会科学88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89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90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91 晋阳学刊92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93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4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5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6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7 贵州社会科学98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9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百年张说研究回顾与展望

本文依据20世纪以来对张说研究的文献,从文学史意义、生平与仕历交游、思想、诗歌、文章与传奇等几个方面对张说的百年研究历程进行全面的梳理。

[关键词] 百年;张说;研究;述评

Abstract: Zhang Yue is a famous literati and statesman at the turn of early Tang Dynasty。 The article bases on the material of literature from 20th century, and summarizes the researches on Zhang Yue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significance of literature history, life & official position, thought, poetry, essay & legend, etc。

Key words: 100——years; Zhang Yue; researches; review

“开元宗臣”张说在初盛唐转变之交,“前后三秉大政,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1],身兼朝中重臣和文坛翘楚的双重身份。然而对张说的研究,却跟张说应有的文学史地位极不相符,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他才逐渐进入文学研究视野。目前的研究专著仅见《张说年谱》[2],研究论文有大约六十篇。本文将全面梳理百年本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总结主要成就与不足,展望张说研究可供拓展的研究空间。

文学史意义与地位述评

陈子展的《张说一千二百年忌》是20世纪对张说进行专文评说的开山之作,文章旗帜鲜明地指出:“有唐代隋,张说显贵于开元盛时,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很足以抬高他在文学上的地位。所以他能主一时坛坫,开一时风气。”[3]惜此后嗣响寥寥。近二十五年,张说的文学史地位渐渐凸显,不少学者开始认识张说在初盛唐之交文坛上所起的作用。葛晓音在《论初盛唐诗歌革新的基本特征》中,认为张说是介于四杰、陈子昂和盛唐诗人之间的过渡人物,为盛唐文学勾勒出“奇情新拔”、“天然壮丽”的风格和“属词丰美,得中和之气”的旨趣相结合的理想艺术风格[4]。许总《盛唐诗繁荣的人学视野》将张说置于文化史中予以观照,认为盛唐诗的繁荣除了政治社会背景及文学史自身规律因素外,张说及张九龄标举弘远阔大的审美境象并提拔众多杰出诗人,以其宰辅地位的权威性力量,推动诗歌创作的繁荣和走向,是不可或缺的主观因素的一环[5]。邓小军《盛唐时期诗歌人文意义的再发现》指出,以张说为代表的盛唐人把唐诗提升到与六艺经典同等的高度[6]。这些新见的提出,对于确认张说的文学史地位很有推动意义。

概而言之,对于张说的文学史地位的认识整体上尚有不少值得审视和开拓之处,研究相对薄弱,视野较为狭窄。对张说文学史意义和地位的评价,乔象钟《唐代文学史》涉及张说生平、文学业绩以及诗文、传奇、版本,认为其是“盛唐文学的开路人”[7],是当下文学史对其评说最为详尽的。其他对张说立有专章的文学史还有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8]、章培恒《中国文学史》[9]、聂石樵《唐代文学史》[10]、王永宽、白本松《河南文学史》[11]等,而更多文学史则对张说只字不提或一笔带过,不重视其文学史地位。在张说在初唐渐盛文学的转型意义未被学界正式确认之前,这种局面还将维系很长一段时间,学者对张说意义的探讨,一时之间还很难激起研究的热潮,但是张说文学史地位的评价问题已经渐渐呈现升温之态势。深入理解张说的文学思想、文化活动和诗歌散文创作实绩对唐代文学发展的卓越贡献,剖析其研究未受重视的原因,是将来张说文学史意义研究或有进展的突破口。

生平、仕历与交游研究

对张说生平与仕历考证发明甚多的《张说年谱》,对谱主的文学史地位、籍贯、生平、交往以及作品系年都有比较确切的论述,体例完备,言简意赅,参考价值很高。傅璇琮通过对《唐才子传》的校笺,也梳理了张说的生平、仕途、文学诸方面[12]。海外汉学也对张说的生平及诗歌予以考证评价,如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张说传记与文学》[13]、美国学者克罗尔《张说卒日考》[14]、宇文所安(斯蒂芬·欧文)《张说及过渡到盛唐》[15]等,或多或少都涉及到张说生平仕历的某些细节。通过这些努力,基本理清了张说的生平与仕历的若干问题,比如籍贯归属,就考证得相对明晰;但家世脉络、仕宦系年等似是而非的问题,仍然有待廓清,以明了张说的仕宦生涯对“开元之治”和“盛唐气象”形成的确切贡献。

对张说的政治与文化意义进行评价,学界做过一些努力。曾智安《论张说推动盛唐诗歌 *** 到来的曲折过程》论及张说在贬谪生涯中汲取教训经验,主动迎合玄宗追求时用的政治观念,逐渐实现对现有吏治格局的突破,对盛唐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16],突破传统囿见,颇见新意。汪篯提出的“吏治与文学之争”为学者关注,杜晓勤《“吏治与文学之争”对盛唐前期诗坛之影响》指出开元前期张说等“文学”派,较之姚崇、宋璟的“吏治”派实则处于劣势,这对于文学的影响是促成以张说为核心的贬谪诗人群体的形成;而张说开元九年复相以后对文坛的积极影响和对诗歌艺术发展的推动,要到开元十五年以后逐渐显现[17]。作为政治史上的重要人物,张说引起了很多关注(包括负面的,如其对封禅的鼓吹、“泰山”称谓的由来等),相关研究成果也相对较多,但是与文学相关的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比如张说在国史监修与大型图书编撰中的文化意义、身为文儒的文治主张、三度从戎生涯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对后进的诱掖奖劝对盛唐文学的带动意义,都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对张说交游和同时代作家的比较研究中,丁放《张说、张九龄集团与开元诗风》力证“二张”是开元政坛和文坛的双重领袖,同备识拔文士之功,并考察二人诗歌的渊源和创作倾向,得出结论二张集团代表的是盛唐诗发展的初级阶段[18]。张说、苏颋合称“燕许大手笔”,两人散文充溢着格调雄浑、气势恢弘的盛唐气象,开启了由骈趋散、清拔宏丽的一代新风,王太阁《论“燕许大手笔”》就苏张之关系、“大手笔”之由来及演变、“燕许”散文的共性与个性详加考论,指出二人在唐文由骈趋散的发展史中的开拓之功[19]。但纵观研究史,张说与其他士人的交往研究所见寥寥,实则张说与初盛唐诸多文士如杨炯、李峤、崔融、沈佺期、宋之问、陈子昂、卢藏用、王翰、王湾、李邕、贺知章、孙逖、孟浩然、崔颢、房琯、高力士皆有过从;而以张说为中心的代表初盛唐文化转型的士人群体的研究几乎仍是一片空白,珠英学士集团、集贤学士集团、湘岳贬谪诗人群三个文士团体中张说的地位和意义等重要问题,则较少有学者论及。若能从张说为圆心的诗人交游与诗人群的角度来把握初盛唐文人交往,对于全面理解初唐渐盛的时代风尚和文化背景,当是不无裨益的。

思想研究

唐朝的宗教文化政策是“三教并流”。张说的主导思想是儒家思想,葛晓音《盛唐“文儒”的形成和复古思潮的滥觞》认为张说是以礼乐和仁义扭转初盛唐之交学术风气的关键人物和在复兴儒学的进程中文儒知识阶层的领军人物[20],持论比较中肯。张说的佛禅因缘也很深,张海沙指出张说不仅与僧人交往甚密,还参与译经,深受空观和定慧理论的影响,而这些禅学思想促使张说在文学理论上提出了崇尚天然、素而不饰的观点,对其创作由初唐渐入盛唐的转变起了重要作用[21]。总体来说,在唐代“三教调和”的背景下,对张说儒释道的思想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其思想的主导性和偏向性,目前的研究成果还不甚突出;对张说三教思想的融合及其对文化建设的影响问题、道家思想的表现与在文学创作中的印记等问题还重视不足,仍需要做更深入地考察。

文艺思想方面,作为盛唐气象的倡导者与践行者,张说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又强调文学表现的各种艺术,其文艺思想对于初盛唐文风的转变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杨洁琛比较完整概括了张说的文艺思想,其《“完美”的追求:张说文学思想论略》认为张说兼备功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强调“风雅”、“吟咏性情”,再加上对“风骨”、“滋味”、“文采”、“声律”更为具体的要求,构成张说传统儒家诗教的思想体系[22]。尽管还有一些论文对张说文艺思想已有一些总结,但仍然值得继续探讨,以对张说在初唐渐盛过程中之于文学的意义予以确认,在更为总体的把握和综合的考察中,横向比较其与同时代的有突出创见的文艺理论提出者如陈子昂、苏珽等的异同,有助于重构张说在中国传统思想史和文艺理论史上的地位。在初唐向盛唐文学转变中,唐初史学家、四杰、陈子昂等已经在理论和创作上有所准备,但是就整个文坛来说,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创作风尚和创作队伍。要使整个社会出现文学高度繁荣的局面,这一任务事实上是由张说来承担的。张说以四杰、陈子昂的诗歌、散文理论为基础,综合诗歌发展的方向和主张,提携后进而组织起一支强大的创作队伍,改变了个人孤军奋战变革文风的局面,转向形成团体创作的兴盛繁荣,以共同的审美风尚带动诗风的转变,推动了当时诗潮向盛唐转变的进程,这应该是将来张说思想研究的方向。

诗歌研究

闻一多可以说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研究张说的第一人,他把张说的诗介于初盛唐之间,张说不仅承继初唐风格,而且作品整篇匀称,无句可摘,使人精神有所寄托,代表盛唐新调,并认为他是“试帖诗典型的建立者”,对唐诗的影响重大[23]。但此后便无嗣音,学界往往笼统地认为张说多作应制诗,充满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基调,往往与初唐的上官体、颂体诗相提并论,谈不上对张说诗歌艺术价值的客观评价。

八十年代以来对张说诗歌研究多维度次第展开。许总《论张说与盛唐诗歌审美理想》将张说的诗歌艺术创作置于唐诗史的大背景中,认为其诗歌创作实践以时代性主题为基点和核心,其多样化表现特点是时代各种艺术范式和类型的融汇,提到其对诗境的构造是对新的艺术理想和境界的标举和倡立[24];杜晓勤从文化阐释的角度指出张说在诗歌表现题材、诗歌形式、诗境、骨力等方面都作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为开创盛唐诗歌新风貌作了全面的准备[25]。还有一些论文对张说诗歌的研究涉及到风格、境界、气象、韵味、体裁等诸方面,张说诗体现魏晋与齐梁诗风的结合的倾向,是初唐跨入盛唐的新起点的标志之一,其诗歌创作在题材深化、构思方式、文体类型、表现风格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这些认识是非常可喜的。与此同时,在另外一些问题上,如张说诗歌发展脉络、诗风的多样性、诗学渊源及影响、时代性主题的表现力度、应制诗的价值估量等则几无学者触及,值得进一步梳理和挖掘。

题材方面,学界对张说诗歌中艺术成就最高的山水诗的关注相对较多,如葛晓音《唐前期山水诗演进的两次复变:兼论张说、张九龄在盛唐山水诗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开元前期的山水诗虽然再度复兴了齐梁诗风,却并未重蹈其绮靡的覆辙,原因之一便是张说的正确引导,兼取大、小谢两种不同的风格,促使晋宋与齐梁两体趋于合流;而张说更大的贡献在于其以一代文宗的地位引导诗歌发展的方向[26],概括张说在山水诗的发展上所做的努力。张说贬谪岳州,诗风为之一变,人谓得江山之助,关注者相对较多,这对于研究的深入很有帮助,但对于其山水诗承前启后的意义似乎未能形成共识,而对张说其它地域如京洛、蜀道、荆州、岭南等诗作则未加深究。张说其他诸如送别诗、边塞诗、感怀诗、咏史诗、感怀诗等题材,都没能引起学界重视,对张说诗歌艺术如体裁、格律、修辞等方面的研究也是亟待填补的空白。目前所见极少部分涉及到地域、音乐等题材的研究论文是对张说诗歌进行多面阐释的尝试,丰富了研究的畛域,但是多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少有创获,这也许是将来张说诗歌题材研究突破的重点,而张说诗歌对于后代诗人诗作的影响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散文、骈文及传奇研究

张说存文二百五十余篇,但对其文章方面的研究显得非常薄弱。一方面是散文研究方法论上的单调,一方面也在于对张说文价值认识的不足。初唐时骈文大行于世,张说将部分表奏改为骈散夹杂,在应用文转向散文化的过程中起着过渡作用,如王太阁《论张说散文创作的“新变”》认为张说开一代散文之新风,文章体式上运散体之气于骈体之中,气格情调则于宏丽之中洋溢雄浑之气,文法技巧开创以传记手法撰写碑志[27],颇有建设性,然而对此的探讨却显得异常单薄。而对于张说散文“大手笔”的认识则相对深入一些,如肖瑞峰《论“大手笔”张说的散文》从时代特征着眼,以张说的礼乐雅颂和碑文墓志两类文章为研究对象,指出其散文特点是创作手法多样,体式骈散兼行,气势雄浑,肯定了张说在文体革新过程中最早大量创作“笔”类应用文的重要作用[28]。张说的碑志久负文名,他力图摆脱传统碑文虚假和程式化的弊病,以创作手法之新、章法结构之变开创了碑志文创作的新局面,但费解的是,学者很少对这块肥沃的土地勤加开垦,几无可供参考的研究成果。对张说文研究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缺少整体把握,往往未能深入,少有研究者通过作品的细读来把握张说的创作心态,多凭一、两篇作品的阅读印象遽下结论,往往采用简单的印象式的批评术语,缺乏对其散文与韵文创作真正深入的剖析。张说在唐代文章史的发展中具有转折作用,研究其文整体的创作情况,探讨其骈散相间、运散于骈的艺术创造,以及其于宏丽之中洋溢雄浑大手笔的气格,对确定张说的文学史地位是很有帮助的。

传奇研究是张说研究中的新领域。早在五十年代,王运熙就提出张说可能是《虬髯客传》的作者一说,认为其可能填补盛唐无传奇的空白[29],但臆测大于坐实。对张说传奇进行考论后面还有一些视野有所开阔的研究成果,然而囿于文献的匮乏,对于张说是否撰有传奇,撰有哪些传奇,学界尚未统一认识,这限制了张说传奇研究的进一步展开。

版本与系年考证

作品系年与考证方面,陈祖言《张说年谱》和陶敏、傅璇琮《唐五代文学编年史》[30]对张说的大部分作品予以系年,据理考证、精细梳理,不可不读,但其中仍有一些遗漏舛误之处;朱玉麒在整理《张说之文集》过程中检讨张说诗文重出、误收的几类原因,并对重出于他人名下的张说作品二十八篇、误收于张说名下的他人作品二十四篇进行了辨识,很见功力[31]。版本方面,万曼对《张说之集》的版本介绍详尽可信,颇有发明之功[32];朱玉麒研究宋本《张说之文集》的流传,对宋刻本的著录与影宋本的发现作了介绍[33],材料详赡,考辨精细,较有参考价值。

既是初唐渐盛之际杰出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又兼为唐代诗文由初入盛的发展过程中关键人物之一,张说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和文学特长建功立业,展现盛唐蓬勃慷慨的精神风貌,但是张说研究整体上来说仍然相对冷落,其原因大致有三:其一,通行的唐诗分期研究法,忽略了过渡阶段的作家作品;其二,研究多以印象式的批评为主而缺乏深入细致的分析,认为张说文学以歌功颂德为主调;其三,张说作为封建统治的中坚分子,本身会受到历史阶级主义者的批判,而力倡封禅,则被认为助长了玄宗骄奢淫逸的执政作风。可喜的是,随着学术视野的拓展、文学研究方法的丰富、文献资料的新发掘和整理,新时期张说研究的成果不断涌现,涵盖文艺理论、美学思想、诗歌创作、散文韵文创作、传奇创作、文化政策的制定及其文化活动、文士提携、对盛唐文坛的影响等诸方面。但是各方面的研究都还存在诸多不足和谬漏之处,研究领域狭窄,热点过于集中在其政治地位、山水诗等,研究往往失之总体性、厚重感,尚不足与张说在文学史的地位相匹配,还有很多空白亟待填补(如,仍无学术专著以及点校本、注释本面世)。加之学界对张说的研究向来关注不足,且言其一端,各自为阵,没有出现以张说为专门研究对象的学者,目前很难扭转张说在文学研究史上地位不高的现实,这是十分遗憾的。学界呼唤对张说更为整体、全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昫。 旧唐书(卷97)[Z]。 北京:中华书局,1975。 p3057。

[2] 陈祖言。 张说年谱[M]。 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4。

[3] 陈子展。 张说一千二百年忌[J]。 现代文学:第1卷,1930——12——16。

[4] 葛晓音。 论初盛唐诗歌革新的基本特征[J]。中国社会科学,1995(2):p191——208。

[5] 许总。 盛唐诗繁荣的人学视野[J]。 中州学刊,2002(2):p91——95。

[6] 邓小军。 盛唐时期诗歌人文意义的再发现[J]。 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5):p101——103。

[7] 乔象钟,陈铁民。 唐代文学史[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p246——261。

[8] 谢无量。 中国大文学史[M]。 北京:中华书局本影印,1918。p38——39。

[9] 章培恒,骆玉明。 中国文学史(中)[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p43——46。

[10] 聂石樵。 唐代文学史[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p299——301,p407——410。

[11] 王永宽,白本松。 河南文学史(古代卷)[M]。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p340——343。

[12] 傅璇琮。 唐才子传校笺(卷一)[M]。 北京:中华书局,2002。p130——139。

[13] [日]吉川幸次郎。 张说传记与文学[A]。 吉川幸次郎全集(卷11)[M]。 东京:筑摩书房,1975。

[14] [美]克罗尔。 张说卒日考[J]。Chinese Literature: Essays, Articles, and Reviews,1980(2)。

[15] [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 初唐诗[M]。 北京:书店,2004。 p293——322。

[16] 曾智安。 论张说推动盛唐诗歌 *** 到来的曲折过程[J]。 文学遗产,2006(1):p57——65。

[17] 杜晓勤。 “吏治与文学之争”对盛唐前期诗坛之影响[J]。文史哲,1997(4):p60——64。

[18] 丁放。 张说、张九龄集团与开元诗风[J]。文学评论,2002(2):p153——159。

[19] 王太阁。 论“燕许大手笔”[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6):p41——45。

[20] 葛晓音。 盛唐“文儒”的形成和复古思潮的滥觞[J]。文学遗产,1998(6):p30——44。

[21] 张海沙。 初盛唐佛教禅学与诗歌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p106——118。

[22] 杨洁琛。 “完美”的追求:张说文学思想论略[J]。郑州大学学报,1999(2):p15——20。

[23] 闻一多。 说唐诗[A]。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p114——120。

[24] 许总。 论张说与盛唐诗歌审美理想[J]。辽宁大学学报,1997(5):p36——40。

[25] 杜晓勤。 初盛唐诗歌的文化阐释[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p266——309。

[26] 葛晓音。 唐前期山水诗演进的两次复变:兼论张说、张九龄在盛唐山水诗发展中的作用[J]。 江海学刊,1991(6):p146——154。

[27] 王太阁。 论张说散文创作的“新变”[J]。 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4):p120——123。

[28] 肖瑞峰,杨洁琛。 论“大手笔”张说的散文[J]。清华大学学报,2003(6):p17——22。

[29] 王运熙。 “虬髯客传”的作者问题[N]。光明日报,1958——3——2(5)。

[30] 陶敏,傅璇琮。 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初盛唐卷[M]。 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p193——664。

[31] 朱玉麒。 张说诗文重出误收考[J]。文教资料,2000(3):p115——131。

[32] 万曼。 唐集叙录[M]。 北京:中华书局,1982。p39——42。

[33] 朱玉麒。 宋蜀刻本《张说之文集》流传考[J]。文献,2002(2):p87——104。

期刊可以分为非正式期刊和正式期刊两种。正式期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与国家科委在商定的数额内审批,并编入“国内统一刊号”,办刊申请比较严格,要有一定的办刊实力,正式期刊有独立的办刊能力。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