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science杂志最新论文

发布时间:

science杂志最新论文

编译 | 李言

Science , 12 NOV 2021, VOL 374, ISSUE 6569

《科学》 2021年11月12日,第374卷,6569期

地球科学 Geoscience

Discovery of davemaoite, CaSiO3-perovskite, as a mineral from the lower mantle

下地幔中发现CaSiO3-钙钛矿

作者:OLIVER TSCHAUNER, SHICHUN HUANG, SHUYING YANG, MUNIR HUMAYUN et al.

链接:

摘要

下地幔中的硅酸盐钙钛矿CaSiO3具有重要的地球化学意义,因为它富集了上地幔中不相容的元素,包括产生热量的钍和铀,它们的半衰期比地球的地质 历史 还要长。

我们报告的CaSiO3-钙钛矿是一种已验证认可的矿物(IMA2020-012a),名称为毛钙硅石(davemaoite)。毛钙硅石天然标本证实了下地幔内部存在成分不均一性。

我们的观察表明,毛钙硅石在其结构中除了含有铀和钍外,还含有钾。因此,区域和全球毛钙硅石的丰度影响深部地幔的热收支,该矿物是热力学稳定的。

Abstract

Calcium silicate perovskite, CaSiO3, is arguably the most geochemically important phase in the lower mantle, because it concentrates elements that are incompatible in the upper mantle, including the heat-generating elements thorium and uranium, which have half-lives longer than the geologic history of Earth. We report CaSiO3-perovskite as an approved mineral (IMA2020-012a) with the name davemaoite. The natural specimen of davemaoite proves the existence of compositional heterogeneity within the lower mantle. Our observations indicate that davemaoite also hosts potassium in addition to uranium and thorium in its structure. Hence, the regional and global abundances of davemaoite influence the heat budget of the deep mantle, where the mineral is thermodynamically stable.

Age and composition of young basalts on the Moon, measured from samples returned by Chang’e-5

由嫦娥五号返回的样品测量月球上玄武岩的年龄和组成

作者:XIAOCHAO CHE, ALEXANDER NEMCHIN, DUNYI LIU, TAO LONGCHEN WANG et al.

链接:

摘要

轨道数据显示,月球上最年轻的火山是位于大洋州普罗塞拉姆的玄武岩熔岩,该地区具有高水平的产热元素钾、钍和铀。嫦娥五号任务收集了这些月球玄武岩样本,并将它们带回地球进行实验室分析。

我们认为这些熔岩的年龄为1963 5700万年,并确定了它们的化学和矿物组成。这个时间范围限制了太阳系内部的月球撞击年代学和月球的热演化。没有证据表明,在月球的地幔深处有高浓度的产热元素产生了这些熔岩,因此,对于月球岩浆活动的持久,还需要其他的解释。

Abstract

Orbital data indicate that the youngest volcanic units on the Moon are basalt lavas in Oceanus Procellarum, a region with high levels of the heat-producing elements potassium, thorium, and uranium. The Chang’e-5 mission collected samples of these young lunar basalts and returned them to Earth for laboratory analysis. We measure an age of 1963 57 million years for these lavas and determine their chemical and mineralogical compositions. This age constrains the lunar impact chronology of the inner Solar System and the thermal evolution of the Moon. There is no evidence for high concentrations of heat-producing elements in the deep mantle of the Moon that generated these lavas, so alternate explanations are required for the longevity of lunar magmatism.

化学 Chemistry

Methoxyl stable isotopic constraints on the origins and limits of coal-bed methane

甲氧基稳定同位素对煤层气成因和限制的制约

作者:M. K. LLOYD, E. TREMBATH-REICHERT, K. S. DAWSON, S. J. FEAKINS et al.

链接:

摘要

微生物煤层气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也是一种强效温室气体的来源,但人们对其形成的控制机制知之甚少。为了测试煤的微生物降解性是否限制微生物甲烷的生成,我们监测了从木材到烟煤成熟度范围内的全球样品组中的甲氧基去甲基反应——一种促进甲烷生成的反应。

残留甲氧基的碳同位素组成与热反应不一致。这表明,在地质时间尺度上,深层生物圈群落参与了植物到煤的转化,甲氧基丰度影响煤层气产量。微生物甲基化导致的碳同位素富集也解释了来自煤和常规烃矿床的微生物甲烷中碳-13含量的神秘抵消。

Abstract

Microbial coal-bed methane is an important economic resource and source of a potent greenhouse gas, but controls on its formation are poorly understood. To test whether the microbial degradability of coal limits microbial methane, we monitored methoxyl group demethylation—a reaction that feeds methanogenesis—in a global sample suite ranging in maturity from wood to bituminous coal.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residual methoxyl groups were inconsistent with a thermal reaction, instead implying a substrate-limited biologic process. This suggests that deep biosphere communities participated in transforming plant matter to coal on geologic time scales and that methoxyl abundance influences coal-bed methane yield. Carbon isotopic enrichments resulting from microbial methylotrophy also explain an enigmatic offset in the carbon-13 content of microbial methane from coals and conventional hydrocarbon deposits.

Real-space imaging of anisotropic charge of σ-hole by means of Kelvin probe force microscopy

利用开尔文显微镜对σ-空穴各向异性电荷进行实空间成像

作者:B. MALLADA, A. GALLARDO, M. LAMANEC, B. DE LA TORRE, V. ŠPIRKO et al.

链接:

摘要

各向异性电荷在单个原子上的分布,如σ-空穴,可能会强烈地影响系统的材料和结构特性。然而,原子上这种各向异性电荷分布的空间分辨率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实验挑战。特别是卤素原子上σ-空穴的存在,只能通过含卤素有机分子的晶体结构测定或理论计算间接证明,因而需要直接的实验可视化。

我们证明了开尔文显微镜与适当的功能化探针可以成像的各向异性电荷的σ-空穴和一氧化碳分子的四极电荷。这为表征各向异性原子电荷起决定性作用的生物和化学系统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Abstract

An anisotropic charge distribution on inpidual atoms, such as σ-holes, may strongly affect the material and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systems. However, the spatial resolution of such anisotropic charge distributions on an atom represents a long-standing experimental challenge. In particular, the existence of the σ-hole on halogen atoms has been demonstrated only indirectly through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crystal structures of organic molecules containing halogens or with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 consequently calling for its direct experimental visualization. We show that Kelvin probe force microscopy with a properly functionalized probe can image the anisotropic charge of the σ-hole and the quadrupolar charge of a carbon monoxide molecule. This opens a new way to characterize biological and chemical systems in which anisotropic atomic charges play a decisive role.

动物学 Zoology

Origins and evolution of extreme life span in Pacific Ocean rockfishes

太平洋岩鱼长寿的起源和进化

作者:SREE ROHIT RAJ KOLORA, XGREGORY L. OWENS, JUAN MANUEL VAZQUEZ , ALEXANDER STUBBS et al.

链接:

摘要

太平洋岩鱼(石鲈属)在寿命上表现出极大的差异,其中一些种类是现存最长寿的脊椎动物。我们重组了88种岩鱼的基因组,并从这些已确认的长寿类群DNA修复通路和137个长寿相关基因中收集了这些基因。

这些基因通过胰岛素信号直接影响寿命,并通过体型和环境适应产生多效效应。对结构变异的全基因组筛选揭示了长寿物种免疫调节butyrophilin基因家族的拷贝数明显增加。

不同岩鱼生活史的进化与遗传多样性耦合,并重塑突变谱,在长寿物种中分离CpG TpG变异。这些分析强调了生命 历史 特征适应的基础上的遗传创新,以及它们如何塑造基因组多样性。

Abstract

Pacific Ocean rockfishes (genus Sebastes ) exhibit extreme variation in life span, with some species being among the most long-lived extant vertebrates. We de novo assembled the genomes of 88 rockfish species and from these identified repeated signatures of positive selection in DNA repair pathways in long-lived taxa and 137 longevity-associated genes with direct effects on life span through insulin signaling and with pleiotropic effects through size and environmental adaptations. A genome-wide screen of structural variation reveals copy number expansions in the immune modulatory butyrophilin gene family in long-lived species. The evolution of different rockfish life histories is coupled to genetic persity and reshapes the mutational spectrum driving segregating CpG TpG variants in long-lived species. These analyses highlight the genetic innovations that underlie life history trait adaptations and, in turn, how they shape genomic persity.

公共卫生 Public Health

Monetary incentives increase COVID-19 vaccinations

货币激励增加了COVID-19疫苗接种率

作者:POL CAMPOS-MERCADE, ARMANDO N. MEIER, FLORIAN H. SCHNEIDER , STEPHAN MEIER et al.

链接:

摘要

低COVID-19疫苗接种率正在威胁公共卫生。为了提高疫苗接种率,世界各国政府都在考虑使用货币激励政策。在此,我们证实有保障的奖金对COVID-19疫苗接种的影响。我们在瑞典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的预先注册随机对照试验(有8286名参与者),并将数据与全人群的行政接种记录联系起来。

我们发现,只需支付24美元(200瑞典克朗),疫苗接种率就从的基线接种率提高了个百分点(P = )。相比之下,行为推动增加了接种疫苗的意愿,但对接种率的影响很小,在统计学上不显著。研究结果突出表明,适度的货币激励有可能提高疫苗接种率。

Abstract

The stalling of COVID-19 vaccination rates threatens public health. To increase vaccination rates, governments across the world are considering the use of monetary incentives. Here we present evidence about the effect of guaranteed payments on COVID-19 vaccination uptake. We ran a large preregistere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with 8286 participants) in Sweden and linked the data to population-wide administrative vaccination records. We found that modest monetary payments of 24 US dollars (200 Swedish kronor) increased vaccination rates by percentage points (P = ), from a baseline rate of . By contrast, behavioral nudges increased stated intentions to become vaccinated but had only small and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mpacts on vaccination rates. The results highlight the potential of modest monetary incentives to raise vaccination rates.

铝酸镧(LaAlO3)和钽酸钾(KTaO3)是两种绝缘体,但当它们组合在一起时,界面就能导电甚至出现超导现象。这种刚刚“问世”的界面超导引发了科学家强烈的兴趣,来自浙江大学物理学系、中科院物理所等机构的学者发现,可以像调控半导体器件那样,用电压连续调控LaAlO3/KTaO3界面的导电性质:随着门电压的变化,它呈现了从超导到绝缘体的连续转变。同时,研究团队还在这一界面观测到了可被连续调控的量子金属态等许多新奇的物理现象。

5月14日,相关论文Electric field control of superconductivity at the LaAlO3/KTaO3(111) interface (电场控制LaAlO3/KTaO3(111)界面超导)在《科学》杂志上线。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为浙大物理系博士生陈峥、刘源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后张慧,共同通讯作者是浙大物理学系谢燕武研究员,中科院物理所孙继荣研究员和周毅研究员。这一发现为人们 探索 低温量子现象呈现了一个崭新的视野,也为超导器件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后浪”的潜力

LaAlO3/KTaO3界面超导今年2月才刚刚在《科学》杂志正式“亮相”。在氧化物界面超导家族中,它是第2位入列的成员。第1位成员亮相于2007年,瑞士日内瓦大学的Triscone教授等首先发现了LaAlO3/SrTiO3界面存在超导现象,这标志着一类新的超导体系的诞生:氧化物界面超导。

Triscone曾用一堆乐高积木来形容这一领域的奇妙:不同的氧化物可以产生千变万化的组合,每种组合都有可能蕴含着未知的、新奇的性质。随后的研究发现,LaAlO3/SrTiO3的超导电性可以通过电压来开启或关闭,就像我们熟知的半导体晶体管。这不禁让人畅想,或许有一天我们能制造出像半导体一样可以精确调控的超导器件。

而一年多前“新生”于美国阿贡实验室的“后浪”LaAlO3/KTaO3的表现似乎更加抢眼。今年2月发表在《科学》杂志的论文指出,“LaAlO3/KTaO3的超导转变温度可达 K,比“前浪”的 K高出整整一个数量级。那么,它会有哪些新奇的性质?它的超导性能也能被调控吗?它对超导机制研究会有哪些价值?神秘的“后浪”吸引着谢燕武与他的合作伙伴们去一探究竟。

新的调控,新的机制

调控,是实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手段和内容。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调控机制,实现了LaAlO3/KTaO3导电性能的连续可调,器件随电压变化呈现了从超导到绝缘体的连续转变。

博士生陈峥和刘源在实验室制备样品

谢燕武介绍,导电电子在低温下两两配对,就会形成超导,目前已知的超导体系已经非常多,但能被电场调控的凤毛麟角。“”我们的调控方法本质就是调控电子‘队形’的空间分布,让它们在更靠近或更远离界面的地方运动。”大量的电子在氧化物界面附近运动时,会受到晶格缺陷(也称为“无序”)的影响。“就像开车时遇到障碍物。”谢燕武说,这种“无序”越贴近界面分布越密集,越远离界面则越稀疏。基于这一认识,研究团队提出了改变电子空间分布的思路,“如果有更多的电子靠近界面,那么整体来看它们遇到的‘障碍物’就变多了,这会显著影响电子以及配对后的超导库珀对的运动行为。”

每平方厘米界面通道里有80万亿个电子在运动,门电压通过改变它们的“队形”来影响界面导电性能。“山丘”形状示意了无序分布。

在这项实验中,研究人员测试了门电压从-200V到150V区间时界面的导电性能。“不论在超导转变温度之上还是之下,导电性都可被连续调控。”陈峥说,“我们还直接测量了在这一门电压区间电子‘队形’空间分布的变化,当导电通道在6纳米时,LaAlO3/KTaO3看起来是很好的超导,而当通道调整到2纳米时,它就成了绝缘体。”

在-200V到150V区间施加不同门电压时LaAlO3/KTaO3界面的面电阻(Rsheet)随温度(T)的变化。

“从表面看,我们与传统的方法用的都是门电压调控,但背后的调控机制是全新的。”孙继荣说,传统的方法,无论是半导体晶体管还是LaAlO3/SrTiO3,都是通过改变电子浓度从而实现对导电性能的调控,这里需要有个前提:电子浓度低。“相比之下,LaAlO3/KTaO3界面的电子浓度很高,不能满足传统的调控机制,因此需要 探索 全新的调控机制。”孙继荣说,新的调控仍然以类似于晶体管的方式工作,但本质上打破了对于电子浓度的限制。

量子金属态

博士生陈峥与刘源全程参与了样品的制备和测试。陈峥说,研究过程中最难忘的是第一次测出LaAlO3/KTaO3超导性的那一天,“表明我们已经掌握了制备这一新界面超导体系的方法,可以开始我们的调控研究了!”随着实验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数据涌现出来。当他们把它们放到一起时,惊奇地发现在低温下是一条又一条水平线条,也就是说,无论温度在0~1K的区间内如何变化,LaAlO3/KTaO3界面的电阻几乎始终是恒定的。“量子金属是同时具有部分超导和金属特性的新奇量子物态,这是一种典型的量子金属态。”周毅说,“已知的量子金属态都只处于某个量子临界点上。而这个系统可以连续调控,量子金属作为相图上一个物相的形式存在,这个新发现令我们异常激动。”

器件实物照片。中间核心桥路部分宽20微米,长100微米。

《科学》杂志的审稿人对这项研究给与了非常积极的回应,他们认为,这种完全可调的超导性是一项引人入胜的突破,该项研究充分深入,几乎覆盖了过去10多年人们在LaAlO3/SrTiO3体系中获得的认识。

谢燕武说,对于新材料的研究主要来自于两方面动力:一方面想通过新材料的研究来发现新的物理现象,获得更多的科学见解;另一方面也试图为开发新器件提供有益的线索。“我们在LaAlO3/KTaO3体系中的研究可为理解超导机制,尤其是理解高温超导中的机制提供全新的素材,同时也为将来开发超导器件提供了新的视野。”

这项研究的团队成员还包括浙大物理系博士生孙艳秋、张蒙,以及浙大材料学院田鹤教授和刘中然博士。

研究得到了浙江大学量子交叉中心同仁在技术和设备等方面的全方位支持,同时还得到了浙江大学“双一流”建设专项经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等支持。

浙大物理系谢燕武课题组

论文DOI:

(原题为《浙大团队Science再发文!解密如何利用电场控制氧化物界面超导》。编辑张钟文)

science期刊最新论文

谷歌学术是一个可以免费搜索外文学术文章的搜索引擎,包括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出版的学术期刊,谷歌学术可了解有关某一领域的学术文献;了解某一作者的著述,并提供书目信息(引用时必需的图书出版信息或期刊论文的刊名、刊期信息)。部分文献可直接下载。

Elsevier(sciencedirect)是荷兰一家全球著名的学术期刊出版商,每年出版大量的学术图书和期刊,大部分期刊被SCI、SSCI、EI收录,是世界上公认的高品位学术期刊。

Web of Science是获取全球学术信息的重要数据库,它收录了全球13000多种权威的、高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内容涵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生物医学、社会科学、艺术与人文等领域。Web of Science 包括著名的三大引文索引数据库(SCI、SSCI、A&HCI)。

Wiley Online Library为全学科期刊全文数据库,出版物涵盖学科范围广泛——包括化学、物理学、工程学、农学、兽医学、食品科学、医学、护理学、口腔医学、生命科学、心理学、商业、经济学、社会科学、艺术、人类学等多个学科大约1600多种期刊,以及很多其它重要的跨学科领域的期刊。

SpringerLink是全球最大的在线科学、技术和医学(STM)领域学术资源平台。Springer 的电子图书数据库包括各种的Springer图书产品,如专著、教科书、手册、地图集、参考工具书、丛书等。具体学科涉及:数学、物理与天文学、化学、生命科学、医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地球科学、经济学、法律。

ProQuest商业信息、学术研究、应用科技数据库涉及商业管理、社会与人文科学、科学与技术、金融与税务、医药学等广泛领域。提供期刊、报纸、参考书、参考文献、书目、索引、地图集、绝版书籍、记录档案、博士论文和学者论文集等各种类型的信息服务,其中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Global(PQDT Global)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使用最广泛的博硕士论文数据库。

PubMed 是一个免费的搜寻引擎,提供生物医学方面的论文搜寻以及摘要的数据库。它的数据库来源为MEDLINE。其核心主题为医学,但亦包括其他与医学相关的领域,像是护理学或者其他健康学科。提供指向全文提供者(付费或免费)的链接。

EI在全球的学术界、工程界、信息界中享有盛誉,是科技界共同认可的重要检索工具。涉及领域:机械工程、机电工程、船舶工程、制造技术、矿业、冶金、材料工程、金属材料、有色金属、陶瓷、塑料及聚合物工程等。

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 ElectronicsEngineers)是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和国际工程技术协会IET的全文库。IEEE致力于电气、电子、计算机工程和与科学有关的领域的开发和研究,在太空、计算机、电信、生物医学、电力及消费性电子产品等领域已制定了1300多个行业标准,现已发展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学术组织。

百度学术于2014年6月上线,是百度旗下的免费学术资源搜索平台,提供海量中英文文献学术资源,涵盖各类学术期刊、学位、会议论文,部分文献可直接下载。

sci-hub专门免费下载外文文献,但网站经常换域名,有时不稳定,新域名也有卡顿打不开现象,而且没有收录新文献,目前2022年文献基本下不到。

学术文献下载器(),把海量中外文献数据库资源整合一起,涵盖上面提到的文献数据库,文献资源庞大涉及全科,包括谷歌学术和sci-hub下载不了的文献。适合学校资源不够的高校生或者是单位没有数据库资源的科研人员查阅下载文献资料。

《nature》和《science》的主刊定位为兼顾学术期刊和科学杂志,涵盖了所有学科,属于综合性科学杂志《nature》和《science》的子刊偏向某一专业的专门针对某一类别的研究。

主刊与其子刊的档次差距在于影响力或者影响因子:

1、根据期刊引证报告,《科学》在2014年的影响因子为。nature影响因子为(17年数据)。

2、Nature Geoscience是Nature08年创刊的地球科学子刊,14年影响因子,这个地球科学,尤其是地质类有影响力的一区专业期刊里面是很有含金量的。即使是Nature主刊,如果只考虑地球科学方面的文章的话,影响因子也很难超过15。

3、Nature Communcations是2010年创刊的新子刊,宗旨跟Nature主刊比较一致,2017-2018最新影响因子为。

4、通过IF比较,某些子刊类的review甚至高于主刊,但综合来看,主刊比其子刊更有影响力,也更难发文章。

Nature系列刊物有三类:综述性期刊,对重要的研究工作进行综述评论;研究类期刊,以发表原创性研究报告为主;临床医学类期刊,对医学领域重要的研究进展做出权威性解释,并促进最新的研究成果转变为临床实践。截止2018年1月14日下午,自然出版集团旗下包括Nature本身以Nature打头的期刊已经52个,其中子刊为51个!

science旗下刊物有Science Advances;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Science Signaling;Science Immunology;Science Robotics。

nature的论文不仅要求具有“突出的科学贡献”,还必须“令交叉学科的读者感兴趣”。science的主要关注点是出版重要的原创性科学研究和科研综述,此外《科学》也出版科学相关的新闻、关于科技政策和科学家感兴趣的事务的观点。

同一篇文章可以同时发子刊主刊。

科技论文基本以3种形式出现在《nature》和《science》:

(1)学术论文:《Nature》:Articale;《Science》:Research articale;

(2)研究报道:《Nature》:Letter;《Science》:Report;

(3)通讯:《Nature》:Correspondence;《Science》:Letter。

两刊的一个重要差别是《Science》允许参考文献中在参考文献号下列出一个以上的文献,同时也允许在参考文献下加入简要注解说明等。这2点在《Nature》中都是不允许的。因此,在同一类文章形式中,《Science》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参考资料:

这是非常有含金量的学术期刊,很多人终其一生都不一定能发一篇,说明女科学家很优秀。

首先是领导了世界上唯一覆盖完整RNA循环的系列成果,开拓了U12剪接的研究方向。为了更好地理解,白锐博士还生动地将RNA剪接比作电影的剪辑过程。最初的DNA相当于所有的原始拍摄素材,最终的影片相当于蛋白质。蛋白质可以表达生命的遗传信息,比如一个人是双眼皮还是单眼皮。DNA编辑编码成蛋白质的过程就是RNA剪接。

其次是她以第一和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上发表了6篇论文,取得了多项世界级突破。最近,她被授予青橙奖,该奖将提供每人一百万元的奖金和科研支持,以帮助顶尖青年学者攻关重大科研方向。白蕊的研究成果,也以封面的形式写进了国际最权威的生化教科书里,如果剪接体没“取舍”对,就可能造成各类疾病。

再者是捕获了瞬变状态的剪接体。如果人类真的能掌握剪接体的工作机制,通过纠正和调节错误的剪接,就有希望治愈一些不治之症。世界上唯一捕获各种类型剪接的关键人物,掌握了世界领先的剪接生化研究技术,她的学术成果得到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众多专家的高度评价。

要知道的是白蕊是一个典型的90后女孩。1992年出生的她,从小就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天赋。上学的时候,我各科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思维能力很强,经常被老师表扬。进入高中后,白锐慢慢喜欢上了生物这门课程。老师在课堂上说的话深深吸引了白锐。她不满足于课堂和书本上的东西,通过各种渠道学习生物知识。其实不只是在生物学科方面,白蕊的其他课程也都很优秀,尤其是数理化,基本没有能难倒她的题目。

杂志science

5本子刊:

《Science Signaling》 (科学信号)。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科学转化医学)。

2015年的新子期刊:《Science Advances》 (科学进展)。

2016年的新子期刊:《Science Robotics》(人工智能)。

2016年的新子期刊:《Science Immunology》(免疫学)。

期刊简介

《科学》杂志属于综合性科学杂志,英文名:Science Magazine 。它的科学新闻报道、综述、分析、书评等部分,都是权威的科普资料,该杂志也适合一般读者阅读。

该期刊的主要关注点是出版重要的原创性科学研究和科研综述,此外《科学》也出版科学相关的新闻、关于科技政策和科学家感兴趣的事务的观点。不像大多数科学期刊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科学》和它的对手《自然》期刊涵盖了所有学科。根据期刊引证报告,《科学》在2014年的影响因子为。

虽然《科学》是美国科学促进会的期刊,但发表文章并不需要AAAS的会员资格。《科学》收到世界各地作者的论文。发表文章的竞争极其激烈,因为发表在这样高引用率期刊上文章可以为作者吸引关注并有助于其职业发展。但是提交给编辑的文章只有不到10%会被接受发表,所有的研究文章在见刊之前皆须同行评审。

是一个自然科学类的杂志,其读者面向全世界,可以说是一本具有相当权威性的杂志。

Science杂志是一个医学期刊,专门刊发一些医学著作、论文。人们通过医学研究在医学上有新的发现,会分析、整理、总结研究过程和结果。Science杂志刊登的文章都是当前人类面临的一些在医学上的困扰和解答,或者是刊登一些在医学上的研究发现和医学研究的一些新进展。这是一本很有权威的医学期刊,通过多方面的研究和实验证明医学发现。

现在全球都面临着新冠肺炎疫情,我们都迫切希望疫苗能够快点研制成功并且可以投入使用。最近Science杂志就刊登了关于新冠肺炎疫苗试验的新进展。文章撰写了关于感染新冠病毒疫苗的试验效果,通过对感染者志愿者使用新研制的疫苗,然后再观察使用疫苗效果。像新冠病毒疫情这么严重的话题,只有通过这么有权威的医学杂志刊登,才能更让人信服。

Science杂志一直关注人类身体健康问题,杂志文章内容也比较通俗易懂,不会说所有文章都像论文一样难懂。杂志的初衷就是力求让社会人类都能了解关于医学的问题,关注自己健康问题。比如熬夜对人身体影响一直都是我们关注的话题,当今社会很多年轻人、中年人都会熬夜,我们一直知道熬夜对身体不好,但是一直也没有认真了解过熬夜会对人类造成什么影响。

Science杂志曾经就研究过熬夜、睡眠质量不好会影响大脑,大脑没有休息好可能会影响体力和记忆力。Science通过科学研究证实熬夜对大脑的影响,甚至影响身体机能。Science杂志让我们相信科学,我们常常听说熬夜会变笨、会变迟钝,这些都是有科学依据的。Science杂志就是通过医学研究解答我们想了解的医学问题。

国际顶级期刊,影响因子位列全球杂志前列,能在这两本杂志发表文章代表学术水平非常高!

nature和science与cell一起被称作学术界三大刊物,可见其全球影响力之高。在nature上发表一篇文章,那绝对是能够深刻影响世界或者刷新人类认知的科研成果,普通的研究结果根本不可能发在这种期刊上。

图片

nature 自然杂志是自然科学领域的顶尖杂志。能发一两篇在国内的普通本科学校混一个教授就没有问题了。如果说是发了八篇,那应该是世界的顶尖教授,是某一个领域的权威人物了。中国有位大神(曹元)就是发过8篇,这已经是轰动学术圈了,

nature,science杂志是世界上最出名的两个综合性学术期刊,这两个杂志基本上代表了学术上最高的水平,在上面发表论文,需要你做出非常好的实验成果,非常惊人的原创性的发现。国内外众多教授终其一生都无法在该杂志上发表论文,可想而知含金量有多高

图片

science杂志合集

1、Nature子刊名

(1)Nature Cell Biology

(2)Nature Immunology

(3)Nature Medicine (03年创刊)

(4)Nature Genetics (03年创刊)

(5)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 (Nature Structural Biology)

(6)Nature Materials

(7)Nature Biotechnology

(8)Nature Chemical Biology (05年创刊)

(9)Nature Physics (05年创刊)

(10)Nature Neuroscience

(11)Nature Methods (04年创刊)

临床医学类期刊

(1)Nature Clinical Practice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2)Nature Clinical Practice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3)Nature Clinical Practice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4)Nature Clinical Practice Nephrology

(5)Nature Clinical Practice Neurology

(6)Nature Clinical Practice Oncology

(7)Nature Clinical Practice Rheumatology

(8)Nature Clinical Practice Urology

2、Science子刊名

(1)Science Advances

(2)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3)Science Signaling

(4)Science Immunology

(5)Science Robotics

3、CELL子刊名

(1)Molecular Cell:1997年创刊。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

(2)Developmental Cell:2001年创刊。发育生物学。

(3)Cancer Cell:2002年创刊。癌症领域。

(4)Cell Metabolism:2005年创刊。代谢领域。

(5)Cell Host & Microbe:2007年创刊。感染症领域、微生物学。

(6)Cell Stem Cell:2007年创刊。干细胞领域、再生医学。

扩展资料

Science期刊发展历程:

1880年,纽约新闻记者约翰·迈克尔斯(英语:John Michaels)创立了《科学》,这份期刊先后得到了托马斯·爱迪生以及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的资助。但由于从未拥有足够的用户而难以为继,《科学》于1882年3月停刊。

一年后,昆虫学家Samuel Hubbard Scudder使其复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然而到了1894年,《科学》重新陷入财政危机,随后被以500美元的价格转让给心理学家James McKeen Cattell。

1900年,Cattell与美国科学促进会秘书Leland Ossian Howard达成协议,《科学》成为美国科学促进会的期刊。

在20世纪早期,《科学》发表的重要文章包括托马斯·亨特·摩根的果蝇遗传、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引力透镜以及埃德温·哈勃的螺旋星系。1944年Cattell去世后,AAAS成为《科学》新主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nature

百度百科-CELL (《细胞》期刊)

百度百科-科学 (美国科学促进会官方刊物)

首当其冲的就 科学 自然。

当我老了双手颤了谁会在我的左手边勾着我的手指当我老了眼睛花了谁会为我抹去混浊的眼泪

5本子刊:

《Science Signaling》 (科学信号)。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科学转化医学)。

2015年的新子期刊:《Science Advances》 (科学进展)。

2016年的新子期刊:《Science Robotics》(人工智能)。

2016年的新子期刊:《Science Immunology》(免疫学)。

期刊简介

《科学》杂志属于综合性科学杂志,英文名:Science Magazine 。它的科学新闻报道、综述、分析、书评等部分,都是权威的科普资料,该杂志也适合一般读者阅读。

该期刊的主要关注点是出版重要的原创性科学研究和科研综述,此外《科学》也出版科学相关的新闻、关于科技政策和科学家感兴趣的事务的观点。不像大多数科学期刊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科学》和它的对手《自然》期刊涵盖了所有学科。根据期刊引证报告,《科学》在2014年的影响因子为。

虽然《科学》是美国科学促进会的期刊,但发表文章并不需要AAAS的会员资格。《科学》收到世界各地作者的论文。发表文章的竞争极其激烈,因为发表在这样高引用率期刊上文章可以为作者吸引关注并有助于其职业发展。但是提交给编辑的文章只有不到10%会被接受发表,所有的研究文章在见刊之前皆须同行评审。

science杂志期刊

science和sci的区别为《science》是科学杂志。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

《science》是科学杂志。该杂志于1880年由爱迪生投资1万美元创办,于1894年10月10成为美国最大的科学团体"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的官方刊物。全年共51期,为周刊,全球发行量超过150万份。

该杂志连同英国的《nature》杂志被誉为世界上两大最顶级杂志,代表了人类自然科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多数科技期刊都要向读者收取审稿、评论、发表的相关费用。但《science》杂志发表来稿是免费的。其杂志的资金来源共有三部分:AAAS的会员费、印刷版和在线版的订阅费、广告费。

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简称 SCI )于1957 年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简称 ISI)在美国费城创办,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SCI(科学引文索引 )、EI(工程索引 )、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 ) 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其中以SCI最为重要,创办人为尤金·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 September 16,1925~ February 26,2017)。

5本子刊:

《Science Signaling》 (科学信号)。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科学转化医学)。

2015年的新子期刊:《Science Advances》 (科学进展)。

2016年的新子期刊:《Science Robotics》(人工智能)。

2016年的新子期刊:《Science Immunology》(免疫学)。

期刊简介

《科学》杂志属于综合性科学杂志,英文名:Science Magazine 。它的科学新闻报道、综述、分析、书评等部分,都是权威的科普资料,该杂志也适合一般读者阅读。

该期刊的主要关注点是出版重要的原创性科学研究和科研综述,此外《科学》也出版科学相关的新闻、关于科技政策和科学家感兴趣的事务的观点。不像大多数科学期刊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科学》和它的对手《自然》期刊涵盖了所有学科。根据期刊引证报告,《科学》在2014年的影响因子为。

虽然《科学》是美国科学促进会的期刊,但发表文章并不需要AAAS的会员资格。《科学》收到世界各地作者的论文。发表文章的竞争极其激烈,因为发表在这样高引用率期刊上文章可以为作者吸引关注并有助于其职业发展。但是提交给编辑的文章只有不到10%会被接受发表,所有的研究文章在见刊之前皆须同行评审。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