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安全生产

发布时间: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安全生产

2021年1月25日新闻联播主要内容:

1、习近平将出席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并发表特别致辞。

2、洞悉人类历史发展大势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李克强主持召开教科文卫体界人士和基层代表座谈会征求对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纲要的意见建议。

4、栗战书同伊朗议长举行会谈。

5、汪洋会见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第八届理事会会长会成员。

6、中办 国办印发《关于做好人民群众就地过年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

7、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全面从严治党首先要从政治上看——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重要讲话精神。

8、【迈好第一步 见到新气象】王微:扩内需畅流通 加快推动双循环。

9、【新春走基层】零下42℃ 极寒中的营林人。

10、各地采取多种措施防控疫情。

11、国家卫生健康委通报最新疫情。

12、国内联播快讯:

(1)自然资源部通报52起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典型案例。

(2)全国万名事实孤儿被纳入保障范围。

(3)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跃居全球第一。

(4)总台献礼建党百年特别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今晚开播。

(5)大型纪录片《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发布会在京举行。

13、联合国报告:中国成为最大外资流入国 202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大幅下降 2020年流入美国外资下降49%。

14、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9746万例 美国累计确诊病例超2500万 福奇:疫情应对失败是美社会分裂的例证。

参考资料:

新闻联播——2021年1月25日新闻联播文字摘要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是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人们从事安全生产,它的特点就是实用性强,但要真正落到实处,需要把握好关键环节。

1、完善制度。我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涵盖11部专项法律、3部司法解释、20余部国家行政法规、30余部地方性法规、100余部部门规章、近400部安全行业标准。

我们的安全底线越来越高,责任体系越来越密,法治手段越来越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法规制度的落细落实,让排查风险更深入、预警机制更灵敏、监管执法更有力,以“万无一失”防止“一失万无”。

2、加强教育。一人负责一处安全,众人把关稳如磐石。抓好安全问题,关键还得依靠制度,以厘清各方责任、形成工作合力。破解安全生产难题,离不开依法治理与制度建设,需要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事实上,补齐安全短板的过程,就是在推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化、法治化。

扩展资料

进一步加强法规制度的落细落实,让排查风险更深入、预警机制更灵敏、监管执法更有力,以“万无一失”防止“一失万无”

平安是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安全第一”是最广泛的社会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安全生产关乎人民福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只有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不断强化责任落实、筑牢制度堤坝、织密防护网络,才能防患于未然、守护好生命安全。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人民日报评论员观察:让“安全第一”更加深入人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第三条规定:安全生产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安全管理工作的基本方针,是企业和船舶“安全、稳定、效益”的根本保证。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要预防“三个偏差”“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性。我们在贯彻落实的时候要注意走出误区,在工作的实践中预防下面“三个偏差”至关重要。一是预防主观判断的偏差。主观判断是人们处理工作中的一种习惯性做法,当主观判断和客观事实不相符时,就会出现偏差,就会造成手忙脚乱甚至发生一连串的失误,而导致事故的发生。主观判断的偏差通常只凭个人想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不注重调查研究,不认真分析,不验证行动的后果,一旦主观判断发生偏差时,事故就随之而来。所以我们在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时,务必要以科学的态度重视调查研究,认真分析现场的事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做到随机应变。二是预防工作方法的偏差。在船舶的实际操作中,工作方法的偏差存在较为普遍,往往也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2003年5月5日,某轮在中国沿海航行,雾中与一散货船发生碰撞,造成该轮第4舱呈三角形4X7米的破洞,货舱进水,右后大桅向左倾斜。分析其主要原因和教训:该轮雾中航行未保持正规了望和使用安全航速;未按照《避碰规则》早、大、宽、清的要求采取有效的避碰行动,而是采取了一连串的向左小角度改向的避让行动,结果造成碰撞事故。为何不少驾驶员总喜欢用小角度避让,其主要原因一是使用自动舵调整航向;二是怕别人说胆小;三是自以为是。没有认真分析各方面的安全要素,对局面的危险性估计不足,当发现确实让不过去时却为时已晚。对此,我们一定要引以为戒。方法的偏差主要与人员的业务素质、工作责任心有关。许多船长在夜航命令上都写有“谨慎驾驶”,但不少驾驶员却没有真正理解“谨慎”两字的涵义,“谨慎”就是要负责任,就是要三思而后行,就是要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就是要每时每刻考虑到“安全第一”,做到“预防为主”。所以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和工作技能的训练,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是每一位远洋船员的责任所在。三是预防工作经验的偏差。航海经验十分重要,但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我们不能抱着老经验不放而墨守成规。尤其对船长来说更是如此,当遇到危险和可能发生危险时,船长应如何处理?有哪些应变措施和对策?这往往取决于船长的经验和技能。《安全生产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从业人员有权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检举、控告;有权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第四十七条规定:从业人员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有权停止作业或者在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作业场所。工作经验的偏差大多出现在熟悉的船舶、航线、港口、设备、人员上,总认为有经验就可以解决一切,往往就容易滋生麻痹大意和忽视安全的苗头。所以经验要尊重科学,尊重事实,以一变应万变。我们通过学习《安全生产法》就可以体会到,在处理船舶运输生产任何事情时,都要把船舶安全、人员安全放在第一位,要考虑现场作业的每一个安全环节,决不能单凭经验办事。如何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是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人们从事安全生产,它的特点就是实用性强,但要真正落到实处,我们需要把握好以下三个关键环节。第一个关键环节是决策——投资——制度——教育。1、慎重决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今的许多企业仍然还没有完全走上法制化轨道,还是实行“人治”,以谁官大来决定问题,没有主管领导在场就无法决策,即使在领导集体讨论决策时有的人也往往只站住本位立场,强调个人负责一摊事务重要性和必要性,而将安全抛之脑后。1999年“大舜号”特大海难事故教训是如此惨痛,我们记忆犹新,而事前有多少企业家只会疾呼“效益就是生命”,却忘了“安全才有效益”。所以,始终要把“安全”作为前提,有了安全才有效益,企业和社会才会稳定。2、保证投资。这里是指保证安全方面的必要投资。航运企业保证安全方面的必要投资包括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完善和有效运行,安全管理部门和人员的设立,安全设备的设置、检测、更换或更新,劳动保护用品的合理配置,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警示和宣传等。这些投资看起来好象没有效益,却都需要花钱,有时还会花很多的钱,让人心惊肉跳。但是这些投资是安全生产的基本条件和基础工程,是有回报的,安全生产的基础工程打牢了,安全生产稳定了,安全事故的赔付额大大降低,企业的良好声誉大大提升,才能创造财富。3、完善制度。当前,大型航运企业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可以说是齐全的,是有章可循的,但也有不尽人意之处,如政出多门,只管制订不管落实;繁杂无序,缺乏实用性;重叠失效,管理不到位,修改不及时等,这些都不利于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需要引起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哪些制度需要制定?哪些制度需要修改?由谁负责?何时出台?如何实施?这需要全盘考虑,使之迅速完善起来,符合安全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4、加强教育。对于远洋船员来说,安全教育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期行为,同时,这种教育必须持之以恒。不同的作业、不同的工种、不同的船舶都有不同的规章制度;不同的货物、不同的海区、不同的港口也会有不同的安全客观因素;不同的同事、不同的领导、不同的职务同样会有不同的安全工作态度。这就要求我们的安全教育,要加强针对性,不能满足于一般性的教育,而要因人、因时、因事、因地的不同而进行施教,使种种的不同达到共识,取得和谐统一,消除不利于安全的因素,适应和符合安全工作的不同要求。第二个关键环节是布置——检查——监督——跟踪。1、认真布置。所谓布置可分为共性和个性两方面:共性是对所有船舶或大部分船舶而言,而个性则是对个别船舶或少数船舶进行有针对性的布置而言。对船舶的管理,无论是运输生产还是安全工作,着重点都是以“预防为主”,预防“天有不测风云”,预防人、船、货不发生事故。例如:配备人员是否满足安全需要?船舶是否符合开航、适航的要求?货物是否能完好无损运抵目的港?航线、海区是否有危险?等等,这些都需要通过管理人员(包括船舶领导)向全体船员进行布置,提出指导和要求,布置越认真考虑越周到安全越有保证。2、严格检查。常言道:“一分布置,九分检查”,可见检查之重要性。对船舶的检查不仅是管理层的一项职责,也是帮助船舶查找问题、解决问题、消除隐患的一项行之有效的安全保障措施。检查是否严格认真,查找问题是否准确,这要看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技术水平,所以,管理人员的素质可以直接影响到整个船队的管理水平和状态。对船舶的检查关键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所有应急设备的检查一个都不能遗漏。二是对直接影响到船舶、人员、货物安全的事情,即使小事也不放过,严格地说“安全无小事”。三是对不负责任、素质差、工作明显失误的船员要严肃处理。四是对发生事故的原因要一查到底。3、监督到位。监督是一个自上而下的督促和自下而上的反馈的全过程,监督可分为宏观监督和现场监督两部分,如防抗台风,公司指挥中心只能根据总体分析进行监督,查询防台措施、现场状态、发展势头等情况,及时给船舶通报,提出一般性的指导意见,而无法进行现场监督。这时船长就要将船舶情况和船长意图及时反馈给指挥中心,以便指挥中心及时决策和准确指挥。4、跟踪指导。跟踪指导是指有针对性的、专项的、特殊的安全具体工作。例如:对检查、审核后不符合项目的整改跟踪;对特殊货种、高风险船舶的过程跟踪;对船员业务技术上的指导跟踪;对个别港口、地区、海域有危险性的警示跟踪;对发生事故船舶的专项跟踪等。这些跟踪不仅要说明问题,让船员明确管理人员的意图,关键是要解决问题,要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对船员作出有效的指导。跟踪的结果是否有效,一要看管理人员是否指导有方;二要看船员的实际行动,这两者有机的结合,就能减少或避免事故的发生,也能尽到最大努力把损失减到最小程度。第三个关键环节是预防——预控——预测——预案。1、重视预防。预防的目的是确保安全。要预防操作不当,平时就要加强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学习;要预防船员不安全行为,平时就要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要预防不安全的内外部环境,平时就要加强规范化管理;要预防安全工作出现漏洞,就要熟悉并严格按照安全管理体系有效运行。预防要结合本船实际,如船员、机械设备、船体结构、操纵性能、货物、海区、气象、港口等,船长根据航次特点作出具体的安全保障措施,组织学习和培训计划,做好航次管理和保养工作计划,不仅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且要一件件认真提前落实好,任何临时抱佛脚的思想和侥幸心理都将是事故的祸根。2、重点预控。船舶的安全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有许多的工作要做。但我们必须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清轻重缓急,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就需要船长提高领导艺术,把握预控的时机、重点和力度。如新船员上船关键是让其熟悉规章制度和相关工作的安全操作规程以及救生、消防的演练;进出港、复杂航区航行时关键是掌握好操船、避让的安全性;装卸作业时关键是确保危险品、重大件货物的安全作业;突击性工作和夜晚作业时关键是关注船员的精神状态和疲劳程度;遇到突发性或灾害性事件时,关键是确保人员安全、船舶安全和防止海洋污染。所以,重点预控其实就是看你是否有高超的领导艺术,掌握主要矛盾,抓住关键,否则船长忙上忙下,一切的辛苦可能都是徒劳,甚至拾了芝麻,丢了西瓜,使重点失去预控,而导致事故的发生。3、超前预测。就是要有超前的管理意识,以科学的态度来分析问题和预测存在的危险,把工作想在前面,做在前面。船舶每个航次都有不同的特点,会遇到各种风险,只要我们根据具体情况去分析和预测,把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和风险想多些,群策群力,树立排除万难的信心和决心,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船舶就能化险为夷。4、常备预案。预案具体地说就是应急措施,就是当发生问题和困难时的对策。船员除熟悉安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应急措施外,还要根据本船、本职责工作具体情况多想几个怎么办?就以船长为例:危险货物装船后发生危险了怎么办?船出港时主机失灵了怎么办?遇到大风浪了怎么办?发生货物移动怎么办?遇到海盗袭击怎么办?船员生病或工伤了怎么办?卫星定位失灵了怎么办?通信导航设备故障了怎么办?等等,这都需要船长来认真考虑,就某件事来讲可能还不止一个预案,应多准备几手才能有备无患。如防抗台风时,船在沿岸航行则要备有数个避风锚地的预案供选择,否则就会造成被动局面,轻则造成船期损失,重则发生海难事故。安全——告诫我们,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安全——提醒我们,警钟长鸣,永不松懈;安全——一次又一次地警示我们,安全就是国家财产、安全就是人民生命,责任重如泰山。

人民日报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 6月14日人民日报刊登评论员文章《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 评论指出:最近一段时间,一些地方接连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惨痛的事实再一次敲响警钟: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评论强调:我们搞建设、谋发展,是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发展是硬道理,中国当前、今后的发展任务仍然很重,但发展绝非不计代价,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人民幸福。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全集pdf

出名的都能但代表?阿娇不是大陆的,若果是可能已是好几届了

人民日报评论文章:中国巨轮依然破浪前行 任仲平 (一)历史常常以惊心动魄留下深刻印记,也常常以峰回路转写下绚丽篇章。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巨浪滔天,世界经济跌宕起伏,中国经济险象环生。 2009年,中国经受了新世纪()以来最严峻的考验,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成为世界经济触底反弹的新引擎。 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信心和勇气的重大考验,是对我们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重大考验,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风雨中走过,风暴中挺立。大考之年,中国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二)这是一份令人难以置信的答卷。 2009年初,曾有外国媒体如此预言,“中国已经开始经济衰落,也许将比美国经济还要恶化”,“中国难以继续奇迹”,它“只是个身陷囹圄的大国”。 7个月之后,这家杂志刊登题为“中国能否拯救世界”的封面文章,封面上一只熊猫正拿着气筒给瘪了的地球打气。那时,中国上半年的增速,“几乎成为照耀全球经济信心的灯塔。” 2009年末,还是这家杂志将“中国工人”评为年度人物。原因是:尽管一年前许多人认为“保八”是一个梦想,但是中国做到了。中国千千万万勤劳坚韧的普通工人,使得中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继续保持最快的发展速度,并带领世界走向经济复苏。 从否定到肯定,从当初的疑虑到后来的赞誉,一年时光,很多人颠覆了对中国的认识。但在看法不断校正、结论不断修改中,一个更大的疑问是——“为什么是中国”? 为什么是中国?危机袭来,世界经济一片肃杀。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各国政府或奋力自救,或联手反击,但大都收效有限,许多经济体步履沉重。中国如何能在世界经济衰退的漩涡中“风景这边独好”? 为什么是中国?外贸依存度60%以上,中国本应成为金融危机席卷下的重灾区。在外部需求骤然减少、出口增幅急速下滑的严峻形势下,中国又如何能越过激流险滩,成为“2009年显著增长的唯一主要经济体”? 在2009年末的中国答卷上,写着这样的数字——这一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超过50%。这是二战以来全球首次出现的经济新格局。在新的世界经济版图中,这份答卷标注着沉甸甸的“中国分量”。 是什么让中国经济将“不可能的奇迹”继续下去?是什么让中国人民在危机袭来之际奋发前行?是什么让社会主义中国成为“打破经济学教科书常规的国家”,书写了难以置信的“中国答卷”? (三)在外人眼里,“中国经济的复苏故事堪称神奇”,而在中国人看来,这“神奇的故事”始于党中央未雨绸缪的远见卓识。 早在2007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就提出,在经济全球化、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形势下,必须增强国家经济安全监测和预警、危机反应和应对能力,增强金融业抗风险能力。当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密切关注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做到未雨绸缪,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要及早制定预案,妥善应对,趋利避害。2008年2月,在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上总书记又提出,要正确把握世界经济走势特别是次贷危机蔓延等情况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 这种见微知著的敏锐洞察,审时度势的深刻认识,为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赢得了时间,争取了主动。 当金融危机席卷全球,2008年11月党中央作出三个重要判断—— 第一,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依然存在。第二,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第三,危机给我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大关口,大智慧。回头再看,在不进则退的险峻形势下,党中央的三个重要判断,无疑是一年来中国决胜千里的信心之源。这个判断,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时刻,打消了疑惧,稳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明确了方向。 局面豁然开朗。 因为这个判断,我们有了见事早、行动快、驾驭全局的“中国部署”——党中央、国务院打破常规,在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一个月,及时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大政策措施。宏观经济政策作出重大调整,财政政策由“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由“从紧”转为“适度宽松”。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成为中国经济应对冲击的重中之重。 因为这个判断,我们有了出拳重、措施实、力度空前的“中国行动”——加大投资,刺激消费,给经济“输血”,帮企业闯关。从两年新增投资4万亿,到全年新增信贷近10万亿;从减税降费、贴现降息,到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从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到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投入……一系列“组合拳”,力度之大,配套之全,前所未有。 因为这个判断,我们有了底气足、视野宽、统筹兼顾的“中国主张”——“从逆境中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最重要的是要把我国自己的事情办好”,“把握好宏观调控的重点、节奏、力度,灵活而准确地解决问题”,“把保增长与扩内需、调结构结合起来”,“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动科学发展”……应对之策忙而不乱,既解近忧又谋长远。 还可以从另一个视角,把握“中国故事”的脉络。2009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元旦讲话中强调“必胜信心”;3月的全国两会上,在江苏、广东代表团解析“机遇”,鼓劲打气;4月二十国集团金融峰会上,提出“携手合作同舟共济”;月底在山东,勉励大家“拧成一股绳”;6月在黑龙江重申“增强信心”;7月云南调研提出“危中求进,化危为机”;8月新疆考察强调“改革发展,团结稳定”;9月在第六十四届联大倡导“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10月考察山东,提出“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12月考察广东,强调“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企业生命”…… 这一年,所有中央领导同志都风尘仆仆,深入实际,身临一线,调研指导。中央领导同志一年的足迹,凸显了三个主题词:信心,变革,合作。它清晰地传递着应对冲击的“中国思路”,呈现了坚定的意志、开阔的视野和大国的责任。国际舆论评价:“中国领导人展现出驾驭复杂局面的大智慧。” (四)一个国家应对风险挑战的水平高低,体现其“国家能力”的强弱。 国家能力是国家将自己的意志、目标转化为现实的能力。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个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对危急情况的应对水平,往往更能直观地呈现“国家能力”的高下。 2008年9月15日,美国雷曼兄弟公司轰然倒下,金融危机自华尔街决堤而出,席卷全球:美国季度GDP创下27年来的最大降幅,道琼斯指数暴跌近半;日本、欧元区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反映国际贸易的领先指数——波罗的海综合运费指数高台跳水,短短6个月便从11689点下探至663点……世界经济面临着二战结束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在此后充满煎熬的一年内,面对经济急剧下滑的颓势,很多国家危讯不断,中国经济也遭遇改革开放以来罕有的巨大困难。 然而仅仅一年之后,中国经济就在全球率先回升向好,交出了一份全球瞩目的中国答卷。 这是一份“关于速度”的答卷。、、9%、、、、,将2008年以来近七个季度的GDP增幅连成一条曲线,是一个漂亮的“V”型反转。这意味着中国经济昂首回升,“保八”已无悬念。 这是一份“关于质量”的答卷。2009年的中国生动诠释了“好”与“快”的发展辩证法。在稳定外需的同时扩大内需,中国经济的增长路径,开始转向依靠“三驾马车”并头齐驱。以发展方式之变应对外部环境之变,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八项区域发展规划、十一个重大科技专项陆续启动,抑制六大行业产能过剩,“4万亿”源源流向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和生态工程。增长更有质量,发展更有后劲。 这是一份“关于温度”的答卷。“越是在经济困难时候,越要高度关注民生”。中国没有简单地搬用“凯恩斯式刺激”,也没有“撒胡椒面”,而是将一揽子计划重点锁定民生领域。2009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有望超过1100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制度改革稳健推进。GDP增长的每一个百分点,都紧系着最广大民众的福祉。 这是一份“关于责任”的答卷。作为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把自己的事办好,本身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与此同时,中国主动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应对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世界经济复苏。 危机爆发之初,国际投资大亨索罗斯预言:“各国能否有效对付本轮金融危机,关键在于各自的政策效力。” 在这份应对冲击的“中国答卷”上,我们看到执政党对形势的判断有了丰富的现实依托,看到“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一系列国家目标得以实现,看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国家理念得到践行,看到一个负责任大国对世界的贡献。这是社会主义中国“国家能力”的最好注脚。 (五)强大的“国家能力”,让中华民族在迎战国际金融危机中,团结更加紧密,信心更加坚定,应对更加主动。“国家能力”的背后,是执政党的决策能力、制度的保障能力、理论的指导能力。 有了执政党的决策,才能第一时间形成国家意志,确定导向鲜明的国家目标。有了制度的支撑,才能最大限度地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保证国家意志付诸实践。有了理论的引领,才能把握规律,立足长远谋划未来。 没有党中央在严峻形势下的准确判断,没有随之产生的一系列“国家决策”,我们就不会有应对冲击的主动性;没有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没有全国一盘棋的社会机制,我们就不会有应对冲击的战斗力;没有科学发展观这一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没有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视野,我们就不会有应对冲击的创造性。 或许外界的目光,能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能力”——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彭斯判断,中国应对危机的力度最大、速度最快,应对危机的时间选择正确,延迟几个月就可能错失良机。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评价,在经济困难时期,中国的指挥和控制体系比其他市场经济体系更有效。 联合国一位经济学家指出,中国出台的刺激措施是世界各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战略转折点。 (六)当金融危机使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走入死胡同,资本主义的制度缺陷暴露无遗,被推到“十字路口”的中国,却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印证了迎战危机的“国家能力”。 这一制度优势,使我们能集中力量办大事,铸就迎难而上的“中国力量”。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腹地,从城市到乡村,从政府到企业,全国一盘棋,决策顺畅,执行高效。从中央到地方发挥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运用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杠杆,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整个中华民族同心同德,共御艰辛的严冬,迎接发展的春天。 这一制度优势,使我们能用多种手段推动发展,保证有序有力的“中国效率”。一方面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高科学性、预见性,灵活把握“政府之手”的高效;一方面坚持推进改革,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之手”的神妙,激发民间的创造力。既强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注重加强和完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有效弥补市场经济的自身不足,确保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健康运行。 一个国家应对风险挑战能力的高低,从根本上取决于是否有适合本国国情、反映时代进步要求的发展道路和制度基础。正是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使中国越是处于危急关头,越能凝聚各方力量、形成整体合力。 (七)纵观历史,每次大的经济危机都曾重创世界经济,同时又催生新的发展机遇。在危机中抓住机遇的国家,通常率先复苏并占据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从传统模式之“危”中,看到科学发展之“机”,奠定了化危为机“国家能力”的理论基础。 危机面前,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标本兼治、远近结合,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契机,把统筹兼顾作为谋划和推动工作的根本方法,兼顾长期与短期,协调内需与外需,统一民生与国计,既成功化解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眼前之急”,又通过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谋得“长远之功”。 危机面前,我们以扩大内需为基本立足点,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以深化改革为强大动力,以科技创新为重要支撑,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大规模增加政府支出,大范围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大强度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大力度鼓励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做到了保增长与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有机结合。 在迎战国际金融危机中,各地奋力突围,抢抓机遇。广东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积极实施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上海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天津着力构筑高端产业、自主创新、生态宜居高地,锻造经济发展新优势……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许多省区市强劲增长、力撑大局,中国经济新的强大引擎已在轰鸣。 在迎战国际金融危机中,各地高度重视培育资源消耗低、辐射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广阔的战略产业,高度重视打造核心竞争力更强的市场主体。国内高技术产业“抗压力”增强、增长势头迅猛,文化产业发挥“反周期调节”的特点,通过深化体制改革逆势上扬,撑起一片新天地,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强。 科学发展这一总揽全局、把握未来的清晰思路,奠定了中国在新一轮发展中实现新跨越的基础。国际金融危机倒逼出科技突破和产业变革,迎来了中国迈向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历史机遇。 (八)几百年来,中国从未抵达这样的位置。 当国际舆论感慨“中国方舟拯救了世界经济”,当外国政要确信“中国缺席的谈判没有任何意义”,当世人惊叹“2009年的年度大事就是中国突然跻身世界外交和经济舞台最前沿”,我们看到,金融危机重塑了世界经济版图。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上升,造就了中国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的声音被世界认真倾听,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力量”举世瞩目。 这样的场景令人感慨万千。有学者提出,中国近代的衰落,并非完全源于经济与科技的落后,直到18世纪末中国的GDP仍占全球的1/3。老大帝国实力不衰,余威仍在,却终至山河破碎、备受凌辱,最重要的原因,是“国家能力”的持续下降。当政者对人民凝聚力的丧失、国家对社会组织动员能力的衰退,让偌大的中国一盘散沙,这才会在列强环伺中一触即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新中国60年,改革开放30年,社会主义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日益雄厚的物质基础,锻造出坚不可摧的“国家能力”。 这种能力,曾在抗击“5•12”特大地震中震撼世界;这种能力,曾在举办北京奥运会中大放异彩,如今又在应战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展现威力。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能力和水平,证明了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是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是坚强的领导核心。 (九)走过激流,中国巨轮依然破浪前行。 这是年轻共和国的下一个航程,又一个甲子的开启;也是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又一次崭新的开局。 一年前,人民日报元旦社论这样写道:“前进的道路,总是越过一岭又一峰,闯过一关又一坎”。一年后,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提出“坚定必胜信心、增强忧患意识,共同迎接奋发有为的2010年”。 我们将继续书写答卷。 我们会再次获得成功。团队意识是大局意识、配合意识、协作意识的集中体现,核心是协同合作,目的是形成向心力,增强凝聚力,提升战斗力。有一本书叫《狼图腾》,通过对群狼捕食的描述,生动地诠释了什么是“团队”意识。狼群高效的团队协作性,使它们在攻击目标时往往无往而不胜。独狼的力量是单薄的,但群狼的力量则是强大的,这就是“1+1>2”的效果。大家知道,每年在美国篮球大赛结束后,常会从各优胜队中挑出最优秀的队员,组成一支“梦之队”赴各地比赛,但结果总是令球迷失望——胜少负多。其原因就在于他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团队,虽然他们都是最顶尖的篮球选手,但是由于平时分属不同球队,无法在短期内培养团队精神,不能形成有效的团队出击。“一个和尚挑水吃,二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也是这个道理。因此,只有我们班子每位成员不断强化“团队”意识,密切配合,加强协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形成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否则,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各行其是,各自为战,那只能是一盘散沙,难成大事。

人民日报-人民网可以看到当天的《人民日报》内容,第四版就由人民日报评论文章;或者你上网查人民日报重要言论库,查看人民论坛、人民时评、评论员文章等,是否满意!

这个从网上能搜到的,另外找报纸看一下

人民日报时评评论员文章

简单一点说,两者的文章都是喉舌身份为党代言……;不同的是代言角色有所差别,前者是以精英、官僚居上者的身份为党代言;而后者往往伪装成人民群众居下者的身份替党代言……

前后两者都属于人民日报的评论。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代表报社,报社是机关报集体,机关报的机关是中共中央。评论员文章可以理解为职务作品,历来的作者有地位极高的。评论员文章完全代表报社,文责由报社全负。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是由评论部或者相关部门组织的评论,可以由评论部内人员撰写,也可向合适的人,权威部门约稿。人民时评可以理解为个人作品,其观点不完全代表报社,相关责任由报社和作者共同承担。

控制资料:

办刊相关职能:

《人民日报》坚持正确办报方向,积极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宣传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及时传播国内外各领域的信息,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夺取革命、建设、改革的重大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民日报》深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宣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深入宣传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进的先进事迹,高唱奋进凯歌,弘扬民族精神,为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投身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30年来人民日报海外版积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宣介中国发展变化,在外宣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人民日报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展现蓬勃发展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舞台,积极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主张,记录中国社会的变化,报道中国正在发生的变革。

是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在不同的时期对中国大陆政治都有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除了为外界提供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及观点等直接信息外,其社论亦反映了中共中央对事件的处理意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民日报

1、重要程度不同。

社论是最为重要的新闻评论和舆论工具,是报纸编辑部就重大问题发表的评论。评论员文章是属于中型的重头评论,是仅次于社论的重要评论。

2、代表的角色而不同。

社论不仅代表编辑部发言,而且直接表达同级党委和政府的思想观点和政治立场,具有鲜明的政策性、导向性和指导性。评论员文章旨在体现编辑部的立场、观点和态度。

3、发表程序不同。

人民日报的社论,一般要经同级党委或有关部门审定。由于规格高,影响大,要坚持少而精。评论员文章是由本报评论员撰写或以本报评论员名义发表的评论员文章。

扩展资料:

社论的任务:

1、阐述型社论:其任务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述党的纲领、路线、任务、奋斗目标,阐述党委和政府新近制定的重要决策、决定、政策、方针和政令的实质、依据和意义,以帮助各级干部和人民群众正确领会其政治意义和精神实质,进而提高贯彻执行的自觉性,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言行。

2、启迪型社论:其任务是着重于针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帮助读者从思想、理论和政策上提高认识,增强党的基本路线觉悟,促进全社会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

3、评介型社论:任务在于着重对有典型意义或重要意义的新闻性人物和事件进行旗帜鲜明的褒贬、评介,从思想、政治、理论的高度进行论述和概括,以深刻揭示本质,总结经验或教训,从而发挥其启迪思想、引导舆论的社会功能。

4、论辩型社论:任务是以揭露和批驳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敌对言行、反动思潮和腐朽思想的一种战斗性较强规格较高的重要言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评论员文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论

这三个的区别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app

可以多关注下人民网和新华网还有半月谈。这些网站都有时政信息,您平时多积累一些,在考试的时候,才能游刃有余的作答。申论考试时要从阅读给定材料入手,在归纳概括、综合分析、提出对策、应用文写作、申论写作上花大量时间备考。提高自己的理论政策水平、热点知识储备、思想表达能力、材料处理能力,多看人民日报上的评论文章,多思考一些社会热点、多动手写一些申论文章,相信申论会有一个很大的突破的。

公众号。评论员用典公众号,里面有本人工作之余整理的历年人民日报评论文章随便查看下载,点击人民日报app的左上角的LOGO,是可以看到当天和以前的纸质版的内容的,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也分为好多块,你说提到的社论,一般在头版刊发,但是要在比较重要的时间节点才会有,像两会开闭幕,重大节日等,头版的评论文章,还有评论员文章署本报评论员。

点击想要查看微博的头像或昵称进入ta的【主页】。也可以点击底部的【发现】搜索微博用户,点击进入ta的主页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2022

新闻联播主要内容:

1、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

2、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强调不断提升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3、全国统战部长会议在京召开。

4、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5、202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

6、全国春运今天启动科学防疫保出行。

7、【新春走基层】28万颗螺栓和它们的守护者。

8、专题片《零容忍》第三集《惩前毖后》今晚播出。

9、国家卫生健康委通报最新疫情。

10、国内联播快讯:

(1)工信部:2021年我国造船三大指标全球第一。

(2)我国成功发射试验十三号卫星。

(3)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累计输气超150亿立方米。

11、多国人士:北京冬奥将展现冬季运动魅力。

12、美国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超6569万例疫情致环卫人员短缺美多地垃圾堆积冲绳驻日美军一周新增确诊超2800例。

13、国际联播快讯:

(1)中国对叙利亚紧急粮食援助完成交接。

(2)汤加对外通信或需2周时间恢复。

以上内容参考 CCTV-1综合频道-新闻联播20220117

2021年1月14日新闻联播主要内容如下:

1、【“十三五”,我们这五年】职业教育助力出彩人生。

2、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3、中央军委表彰全军装备保障先进单位和个人。

4、2020年外贸万亿元再创新高动力强。

5、【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锻长板补短板奋力作为创造新贡献。

6、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结业。

7、强化防控措施河北全力应对疫情。

8、防疫不放松各地加强防控措施。

9、国家卫生健康委通报最新疫情。

10、国内联播快讯:

(1)“十三五”期间我国涉农信贷连续五年增长。

(2)2020年农发行投放长江大保护贷款超2000亿元。

(3)《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实施一年来成效明显。

(4)铁路车票预售期调整为15天。

(5)我国东部地区2021年底实现快递直投到村。

(6)律师服务平台开通诉讼服务一站式办理。

(7)十万吨级深水生产平台“深海一号”能源站交付。

(8)三年整治提升北京800年老街今亮相。

(9)百米冰瀑挂悬崖镜泊湖上显美景。

11、全球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超9033万例,美多地病例全面激增累计确诊超2307万,美国少数族裔在疫情中受更大冲击,美国报告可能出现两种新冠病毒新变种,英国单日新增死亡病例数达新高。

12、美国众议院通过弹劾特朗普条款美国国会加强警戒。

13、国际联播快讯:

(1)伊朗海军举行军事演习。

(2)美国去年第四季度财政赤字创同期最高。

(3)印度假酒事件已致20人死亡。

以上内容参考:CCTV-1综合频道-《新闻联播》 20210114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