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是兰州商学院啊!你难道不想毕业有份好工作吗?我家就在商学院附近住,学校的毕业生很抢手,没毕业就被签走了。兰州商学院前身为1958年成立的甘肃省财经学院,1981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是黄河上游甘、青、宁三省(区)唯一的高等财经类本科院校。先后隶属原国家商业部、原国内贸易部领导,1998年7月,根据国务院《关于调整撤并部门所属学校管理体制的决定》精神,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占地面积1300余亩,总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图书馆面积万余平方米,藏书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259余万元。现有教职工1163人,其中专任教师696人,有正、副教授272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287人,省部级专家及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甘肃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0人。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研究生311人、本科生10301人、各类成人教育类学生5000余人。学校设有经贸学院、金融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会计学院、统计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外语学院、艺术学院、商务传媒学院、法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13个二级学院和体育教学部。二级学院下设23个系。另设有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经济研究所、高教研究所、学报编辑部、图书馆、甘肃省冬小麦研究所等6个科研、教辅单位以及环境与生态研究所、金融投资研究所、宗教研究所、敦煌商业文化研究所、西部经济开发研究中心、统计调查中心、WTO研究中心、财政金融研究所、证券投资研究中心、市场咨询与策划中心、注册会计师培训中心等研究所和研究中心。学校现有统计学、会计学、国际贸易学、金融学、企业管理、世界经济、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产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经济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等16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其中应用经济学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是省属院校中首家获得MBA专业学位培养资格的学校;有统计学、会计学、国际贸易学、金融学等4个省级重点学科,14个校级重点学科;有涵盖以经济学、管理学为重点,兼容法学、文学、工学、理学等学科的53多个本科专业(含专业方向)。学校编辑出版有《兰州商学院学报》(双月刊,国际标准大16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等学术期刊。学报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全文入网期刊。学报以经济管理类研究为主,突出西北区域特色、民族特色等研究方向,辟有西部大开发、西部博士论坛、财政与金融、统计与会计、法律经济等栏目。近年来,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广开办学渠道,拓展办学空间,形成了以经济学、管理学为重点,经、管、文、法、工、理相互支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建立了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和精简高效的党政管理干部队伍。经过五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现已经成为甘、青、宁三省(区)重要的财经类专业人才教育基地、经济管理研究与咨询基地及财经类在职干部和人员的培训基地。为认真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办学定位,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积极创建办学特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增强学校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功能,推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学校制定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立足甘肃,面向全国,以经济学、管理学为重点,多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坚持“质量特色立校、科技创新兴校、人才管理强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严谨求实,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把兰州商学院建设成为在西北地区有重要地位、全国同类院校中有一定影响的教学型财经大学”的办学指导思想;提出了“以教学为中心、科研为支撑、学科建设为龙头,坚持“质量特色立校、科技创新兴校、人才管理强校”,走内涵提升与规模发展相结合,专业优化与人才需求相结合,提高综合素质与培养创新能力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思路;明确了“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方向。确定了今后的发展目标,即通过5到10年的建设和发展,使兰州商学院发展成为在西部地区有重要地位、全国同类院校中有一定影响的教学型财经大学。
兰州丁汝俊提前退休是因为他的年龄已经达到了退休年龄,而且他感觉为国家和人民劳动了一生是十分的辛苦的,所以说这个时候到达了一定年龄,自己想退休,然后去养老
王必达教授王必达:男,汉族,1964年8月出生,先后毕业于兰州大学、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获经济学学士、法学硕士和经济学博士学位,浙江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现任兰州财经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教学与研究领域: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并广泛涉猎贸易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经济思想史诸领域。近年来主要关注和研究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内陆欠发达区域经济开放、要素流动与空间集聚等问题。主持主要项目:1.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2015--):创新驱动视域下西北内陆地区向西开放问题研究2.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08--2012年):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3.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2009年):区际贸易与区域发展著作与教材:1.《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模式创新与动力机制》,经济科学出版社,,第一作者2.《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我国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第一作者3.《区际贸易与区域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独著4.《后发优势与区域发展》,复旦大学出版社,,独著5.《发展经济学》,甘肃人民出版社,,第一作者代表性论文:1.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动力机制的形成与转换——新结构经济学视角,《内蒙古社会科学》,.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的模式创新:“三重开放”同时启动与推进,《中国软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体制改革》()全文转载3.要素自由流动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吗---基于“协调性集聚”的理论假说与实证检验,《财贸经济》,;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区域与城市经济》()全文转载4.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专业市场效应分析,《复旦学报》,.专业市场与产业转型升级:理论与实证分析,《兰州财经大学学报》,;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国民经济管理》()全文转载6.运输效率、空间集聚与区域协调发展,《世界经济文汇》,.中国刘易斯拐点及阶段研究,《经济学家》,.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评价体系研究,《统计研究》,2012,029.资源枯竭型地区发展转型:居民效用视角的解析,《甘肃社会科学》, .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理论与实证分析,《科学.经济.社会》 ,.“资源诅咒”:制度视域的解析,《复旦学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世界经济导刊》()全文转载12.临夏模式:形成、发展与转型,《经济地理》,.经济发展理论的演变:一个文献综述,《兰州大学学报》,;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理论经济学》()全文转载14.制度变迁对经济绩效影响的经济学解释,《西北师大学报》,.中国西部地区后发优势的困境与对策分析,《经济地理》,;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城市经济、区域经济》()全文转载16.中国西部地区人口转变若干问题解析,《复旦学报》,.区域开放程度与区域经济增长速度,《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2,01;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02,09)全文转载18.后发优势: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因分析,《复旦学报》,.贫穷的教育与教育过度,《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6,02;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1996,05)全文转载20.论现代企业家,《西北师大学报》,.论中国的人口问题与经济发展,《兰州商学院学报》,1995,03;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人口学与计划生育》(1995,05)全文转载22.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的障碍及对我国技术引进的启示,《甘肃理论学刊》,1994,01;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工业经济》(1994,03)全文转载获奖情况:1.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次(2007),二等奖3次(2009、2011、2015),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2.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2007),甘肃省人民政府3.省委宣讲团先进个人(2006年),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4.甘肃省高校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1次(2006),二等奖1次(2016),甘肃省教育厅。丁汝俊教授丁汝俊:男,回族,1963年12月生,甘肃临潭人,中共党员,经济学博士、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教授。现任兰州财经大学副校长。主要从事转型国家经济改革比较、区域经济学、国际商务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研究。兼任中国经济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研究理事会理事、甘肃省区域经济专家组专家、甘肃省产业经济咨询委员会专家、中国统战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研究员、甘肃省绿色家园沙漠治理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等职务。近年来先后主持完成科研项目6项,其中国外国家科研项目和高校科研项目4项,国内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出版学术专著和合著6部(其中国外4部),参编教材2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曾赴俄罗斯、乌克兰、波兰、德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学术交流和考察。张存刚教授张存刚:男,汉族,教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兰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兼任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理事,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理事,甘肃省行政管理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委党校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导师组成员、甘肃行政学院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资本论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主要讲授课程:政治经济学、资本论选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等。主要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五项,出版专著《国有企业内外部关系改革研究》,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代表性论文有《十六大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学内容的拓展》、《资本论中的经济协调发展思想及其现实指导意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经济学理论教育中的主导地位》、《美国次贷危机成因的深层次思考:述评与探讨》。曾获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6项,先后获得“甘肃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甘肃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成才奖”,“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薛君教授薛君:男,汉族,1969年8月出生,甘肃会宁人,中共党员,经济学硕士,教授。现任兰州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主要研究领域:区域经济学。主要讲授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主要科研成果:主持参与省部级课题7项,在《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获奖情况:荣获甘肃省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先进工作者、兰州商学院青年教师优秀教学奖、兰州商学院“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兰州商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主持参与的课题获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兰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兰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兰州商学院第十一次科研成果奖三等奖等奖项。高云虹教授高云虹:女,汉族,甘肃会宁人,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及“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入选者。现任兰州财经大学MBA中心主任,民建兰州商学院总支副主委,兼任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理事,甘肃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会理事、专家组成员,甘肃省监察厅第六届特邀监察员,甘肃省监察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甘肃省青年联合会第九届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主要讲授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城市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主要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在《改革》、《经济地理》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且有多篇被转载和引用;独著或参与出版学术著作4部;主持或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20余项。曾荣获第十三届“甘肃青年五四奖章”、甘肃省三八红旗手、甘肃省第十六届青年教师成才奖、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甘肃省高校社会科学成果奖、“挑战杯”学生课外作品指导教师、兰州商学院教学名师、兰州商学院青年教师成才奖、兰州商学院优秀教学成果奖、兰州商学院优秀教学奖、兰州商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等20余项奖励。赵锋教授赵锋:男,汉族,1973年3月生,甘肃庆阳市宁县人。现任兰州财经大学科技处副处长,教授,经济学博士。民盟兰州商学院委员会副主委。甘肃宏观经济学学会理事,甘肃市场营销协会、甘肃陇台经贸文化交流协会会员。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致力于人口与区域发展问题研究。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并讲授《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中国人口经济专题》等课程。近年来,作为主要成员参与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国家级课题3项,主持甘肃省社科规划课题、甘肃省高校基本业务费项目等课题3项;参与各种横向、纵向科研课题1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2部,在《农业经济问题》、《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人口与经济》、《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西北人口》、《兰州财经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2011年获甘肃省第六次人口普查先进个人表彰;2012年获兰州商学院青年教师成才奖;2013年获民盟甘肃省委参政议政先进个人;2014年获甘肃省“园丁奖”。陈冲教授陈冲:男,汉族,中共党员,1980年12月生,陕西西安人,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教授,硕士生导师,《兰州财经大学学报》编委,入选甘肃省“飞天学者”(青年学者)特聘计划。现任兰州财经大学学位管理与研究生工作处副处长(主持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劳动经济、消费经济、产业分析。主讲课程:《微观经济学》(本科生)《宏观经济学》《本科生》《劳动经济学》(硕士生)、《宏观经济学政策专题》(硕士生)、《管理经济学》(MBA)。联系方式:主要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近些年来在《统计研究》、《经济科学》、《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农业技术经济》、《中央财经大学学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经纬》等权威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目前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消费结构升级对经济质量变革的驱动效应及其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8XJL004)1项,主持和参与国家重大社科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世界银行技术合作项目、国家民委民族事务项目、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出版专著《不确定性条件下中国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研究》1部。代表性论文《政府公共支出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动态演化》、《收入不确定性的度量及其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等获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获得甘肃省教育厅高校社科成果二等奖2项。管新帅教授管新帅:男,陕西周至人,1975年10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经济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甘肃省省级精品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主讲教师。曾先后任兰州商学院理论经济学教研室主任、经贸学院副院长、MBA教育中心副主任,现任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院长。讲授课程:中级微观经济学(研究生)、中级宏观经济学(研究生)、管理经济学(MBA)、微观经济学(
《兰州商学院学报》是由甘肃省教育厅主管、兰州商学院主办的学报类学术期刊,本刊为国际标准大16开本,每期128页,逢双月20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刊号: CN 62-1101/F,国际刊号: ISSN 1004-5465。
不是!!《兰州财经大学学报》目前任何核心期刊都不是的。就是最最普通的省级期刊。
不好,我是就是兰商2005届毕业的,当时我是高考成绩离重点线只差几分上的,到学校一看,甘肃本地学生太多,都是上二本线就可以上,学校生源不好,领导管理混乱,学校发展很缓慢,没什么特色,部分专业尚可,不少专业就业不是很好.很多人没听说过我们学校,还以为我们是民办的.刚毕业时来广东,没有什么比较对口的专业,很纳闷.后来有机会进入证券行业,现在一家证券公司做证券分析师,收入尚可.但现在大学生越来越多,相信这样的机会也很少了,而且你也不一定能在这一行坚持到最后.上二本,专业很重要不过很多其他学校也都差不多兰商学校不好,部分专业尚可.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是兰州本地人,家住的离商学院很近,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1、学校教育:兰州商学院甘、青、宁三省(区)唯一一所财经类普通本科高校,在甘肃大部分专业二本招生(据我了解,会计一直都是一本分数招生)。同时,商学院的建校目标为:构筑起了一个能够满足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财经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所以,在甘肃还是比较好的财经学校,但是在兰州本地口碑一般。其中会计专业在南方诸多省份颇受好评,同时商学院下挂靠两个三本学院,可以理解为资金较为充沛。2、校园环境:商学院现在有和平和段家滩两个校区,其中本科生是在和平校区。和平位于兰州市三县之一的榆中县,虽离市区较近,但是要想获得市区的兼职机会较为困难。但是和平先已是大学城,当地高校林立,可满足学生各类生活需求;和平校区是新建的,校园环境较好,设施完善。关于个人的一点建议:我是兰州本地人,但是却不在当地上大学。兰州市的大学多以甘肃地县及西北其他诸省的学生居多,很少有南方及东部发达地区的学生前来就读,所以大学圈里的人还是较为单一,在我看来,上大学不是什么为了增长见识,多的是为了拓展人脉,如果你只认识自己省或者临近省的学生,不是一件好事(当然不知道楼主是不是我们甘肃的)。PS:兰州还是挺发达的,你想要的都会有的,我们外地上学的,最怀念的是兰州的美食和温和的气候,还有兰州的水超级好,去过很多地方,还是觉得兰州的水在全国都是最好的。无粘贴,无复制,纯手打,望采纳,可以追问,保证满意~
首先,作为一名刚毕业的校友,我感觉地理位置对于一个大学而言很重要,商学院在和平,相当于在一个山坳里面,感觉消息很闭塞,大学四年读了下来,感觉跟这个世界隔绝了,接触到的就是和平这个偏僻的西北小镇。其次,学校的基本设施建设真的很伤人,我还算是比较好的了,感受过了几个月的塑胶跑道,还有图书馆,我觉得大学没有图书馆对于学生来说是很大的损失!还有宿舍楼的地陷,想必没有人会睡的安心。我觉得学校很需要一个演播厅,那个斗兽场很受天气影响,大晚上的在那吹着风,谁还能开心的看着表演啊,头都吹痛了!最后,会计专业作为学校的王牌专业,难道不该安排学生大四的时候去公司实习么(因为会计想找单位实习真的不容易,相对来说其他专业要好找一点),所谓的大四下学期实习其实是一种形式,就随便找人盖个章就行,有意思么?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弊端和优势,回顾大学四年,我不后悔自己在兰商的四年岁月,希望母校越来越好。
兰州大学学报是c刊。
兰州大学(Lanzhou University)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教育部共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珠峰计划”、“强基计划”、“2011计划”。
截至2019年11月,学校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联合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5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7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
英语、俄语、应用物理学、应用气象学、生物科学、材料物理、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土木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核工程与核技术、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技术、市场营销、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戏剧影视文学。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兰州大学
是北大版中文核心期刊!可以到中国知网查查看是不是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不好中。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核心期刊,核心期刊是某学科的主要期刊,是指所含专业情报信息量大,质量高,能够代表专业学科发展水平并受到本学科读者重视的专业期刊。
王必达教授王必达:男,汉族,1964年8月出生,先后毕业于兰州大学、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获经济学学士、法学硕士和经济学博士学位,浙江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现任兰州财经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教学与研究领域: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并广泛涉猎贸易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经济思想史诸领域。近年来主要关注和研究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内陆欠发达区域经济开放、要素流动与空间集聚等问题。主持主要项目:1.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2015--):创新驱动视域下西北内陆地区向西开放问题研究2.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08--2012年):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3.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2009年):区际贸易与区域发展著作与教材:1.《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模式创新与动力机制》,经济科学出版社,,第一作者2.《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我国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第一作者3.《区际贸易与区域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独著4.《后发优势与区域发展》,复旦大学出版社,,独著5.《发展经济学》,甘肃人民出版社,,第一作者代表性论文:1.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动力机制的形成与转换——新结构经济学视角,《内蒙古社会科学》,.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的模式创新:“三重开放”同时启动与推进,《中国软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体制改革》()全文转载3.要素自由流动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吗---基于“协调性集聚”的理论假说与实证检验,《财贸经济》,;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区域与城市经济》()全文转载4.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专业市场效应分析,《复旦学报》,.专业市场与产业转型升级:理论与实证分析,《兰州财经大学学报》,;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国民经济管理》()全文转载6.运输效率、空间集聚与区域协调发展,《世界经济文汇》,.中国刘易斯拐点及阶段研究,《经济学家》,.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评价体系研究,《统计研究》,2012,029.资源枯竭型地区发展转型:居民效用视角的解析,《甘肃社会科学》, .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理论与实证分析,《科学.经济.社会》 ,.“资源诅咒”:制度视域的解析,《复旦学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世界经济导刊》()全文转载12.临夏模式:形成、发展与转型,《经济地理》,.经济发展理论的演变:一个文献综述,《兰州大学学报》,;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理论经济学》()全文转载14.制度变迁对经济绩效影响的经济学解释,《西北师大学报》,.中国西部地区后发优势的困境与对策分析,《经济地理》,;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城市经济、区域经济》()全文转载16.中国西部地区人口转变若干问题解析,《复旦学报》,.区域开放程度与区域经济增长速度,《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2,01;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02,09)全文转载18.后发优势: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因分析,《复旦学报》,.贫穷的教育与教育过度,《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6,02;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1996,05)全文转载20.论现代企业家,《西北师大学报》,.论中国的人口问题与经济发展,《兰州商学院学报》,1995,03;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人口学与计划生育》(1995,05)全文转载22.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的障碍及对我国技术引进的启示,《甘肃理论学刊》,1994,01;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工业经济》(1994,03)全文转载获奖情况:1.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次(2007),二等奖3次(2009、2011、2015),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2.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2007),甘肃省人民政府3.省委宣讲团先进个人(2006年),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4.甘肃省高校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1次(2006),二等奖1次(2016),甘肃省教育厅。丁汝俊教授丁汝俊:男,回族,1963年12月生,甘肃临潭人,中共党员,经济学博士、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教授。现任兰州财经大学副校长。主要从事转型国家经济改革比较、区域经济学、国际商务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研究。兼任中国经济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研究理事会理事、甘肃省区域经济专家组专家、甘肃省产业经济咨询委员会专家、中国统战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研究员、甘肃省绿色家园沙漠治理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等职务。近年来先后主持完成科研项目6项,其中国外国家科研项目和高校科研项目4项,国内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出版学术专著和合著6部(其中国外4部),参编教材2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曾赴俄罗斯、乌克兰、波兰、德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学术交流和考察。张存刚教授张存刚:男,汉族,教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兰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兼任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理事,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理事,甘肃省行政管理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委党校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导师组成员、甘肃行政学院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资本论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主要讲授课程:政治经济学、资本论选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等。主要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五项,出版专著《国有企业内外部关系改革研究》,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代表性论文有《十六大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学内容的拓展》、《资本论中的经济协调发展思想及其现实指导意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经济学理论教育中的主导地位》、《美国次贷危机成因的深层次思考:述评与探讨》。曾获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6项,先后获得“甘肃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甘肃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成才奖”,“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薛君教授薛君:男,汉族,1969年8月出生,甘肃会宁人,中共党员,经济学硕士,教授。现任兰州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主要研究领域:区域经济学。主要讲授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主要科研成果:主持参与省部级课题7项,在《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获奖情况:荣获甘肃省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先进工作者、兰州商学院青年教师优秀教学奖、兰州商学院“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兰州商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主持参与的课题获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兰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兰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兰州商学院第十一次科研成果奖三等奖等奖项。高云虹教授高云虹:女,汉族,甘肃会宁人,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及“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入选者。现任兰州财经大学MBA中心主任,民建兰州商学院总支副主委,兼任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理事,甘肃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会理事、专家组成员,甘肃省监察厅第六届特邀监察员,甘肃省监察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甘肃省青年联合会第九届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主要讲授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城市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主要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在《改革》、《经济地理》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且有多篇被转载和引用;独著或参与出版学术著作4部;主持或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20余项。曾荣获第十三届“甘肃青年五四奖章”、甘肃省三八红旗手、甘肃省第十六届青年教师成才奖、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甘肃省高校社会科学成果奖、“挑战杯”学生课外作品指导教师、兰州商学院教学名师、兰州商学院青年教师成才奖、兰州商学院优秀教学成果奖、兰州商学院优秀教学奖、兰州商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等20余项奖励。赵锋教授赵锋:男,汉族,1973年3月生,甘肃庆阳市宁县人。现任兰州财经大学科技处副处长,教授,经济学博士。民盟兰州商学院委员会副主委。甘肃宏观经济学学会理事,甘肃市场营销协会、甘肃陇台经贸文化交流协会会员。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致力于人口与区域发展问题研究。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并讲授《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中国人口经济专题》等课程。近年来,作为主要成员参与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国家级课题3项,主持甘肃省社科规划课题、甘肃省高校基本业务费项目等课题3项;参与各种横向、纵向科研课题1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2部,在《农业经济问题》、《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人口与经济》、《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西北人口》、《兰州财经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2011年获甘肃省第六次人口普查先进个人表彰;2012年获兰州商学院青年教师成才奖;2013年获民盟甘肃省委参政议政先进个人;2014年获甘肃省“园丁奖”。陈冲教授陈冲:男,汉族,中共党员,1980年12月生,陕西西安人,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教授,硕士生导师,《兰州财经大学学报》编委,入选甘肃省“飞天学者”(青年学者)特聘计划。现任兰州财经大学学位管理与研究生工作处副处长(主持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劳动经济、消费经济、产业分析。主讲课程:《微观经济学》(本科生)《宏观经济学》《本科生》《劳动经济学》(硕士生)、《宏观经济学政策专题》(硕士生)、《管理经济学》(MBA)。联系方式:主要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近些年来在《统计研究》、《经济科学》、《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农业技术经济》、《中央财经大学学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经纬》等权威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目前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消费结构升级对经济质量变革的驱动效应及其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8XJL004)1项,主持和参与国家重大社科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世界银行技术合作项目、国家民委民族事务项目、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出版专著《不确定性条件下中国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研究》1部。代表性论文《政府公共支出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动态演化》、《收入不确定性的度量及其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等获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获得甘肃省教育厅高校社科成果二等奖2项。管新帅教授管新帅:男,陕西周至人,1975年10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经济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甘肃省省级精品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主讲教师。曾先后任兰州商学院理论经济学教研室主任、经贸学院副院长、MBA教育中心副主任,现任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院长。讲授课程:中级微观经济学(研究生)、中级宏观经济学(研究生)、管理经济学(MBA)、微观经济学(
兰州商学院前身为1958年成立的甘肃职工财经学院,1981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是甘、青、宁三省(区)唯一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的财经类高等院校。学校先后隶属原国家商业部、原国内贸易部领导,1998年7月,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
学校现有段家滩、和平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300余亩,校舍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万元,图书馆藏书万册,是甘肃省重要的经济管理类文献资料信息中心。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研究生500余人、本科生近13000人、各类成人教育类学生5000余人。
学校设有经贸、金融、工商管理、会计、统计、信息工程、外语、艺术、商务传媒、法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农林经济管理、马克思主义、继续教育等14个二级学院和体育教学部;设有经济研究所、敦煌商业文化研究所、理财规划发展研究中心、西部经济开发研究中心、注册会计师培训中心、法商研究所等16个研究所(中心)。
学校现有教职工1186人,其中专任教师739人,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教师3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教师400余人。教师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部级优秀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甘肃省“园丁奖”获得者、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甘肃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甘肃省劳动模范等60余人。
学校现有统计学、会计学、国际贸易学、金融学4个省级重点学科,拥有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具有MBA专业学位培养单位资格和招收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单位资格,具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两大学科副教授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权;现有省级精品课程13门、本科专业35个,其中统计学专业是教育部“第二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经过50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现已形成了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体,经、管、文、法、理、工相互支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构筑起了一个能够满足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财经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质量为先,以科研促教学,积极发挥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办学功能。2004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02项,国际合作项目5项,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6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00多篇,其中收录于SCI、EI、ISTP、CSSCI等国内外引文检索系统的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80部,为甘肃及至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学校主办的学术期刊《兰州商学院学报》,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英国伍斯特大学、法国欧亚管理学院、美国特洛伊大学、北亚里桑那大学、鲍尔州立大学等国外院校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承担中美“ESEC培训”项目、新西兰政府资助的“甘肃省少数民族妇女权益保护培训”项目、欧盟便捷基金项目“借鉴欧盟经验,促进甘肃省资源依赖型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和日本学术振兴会项目“丝绸之路(中国段)饮食文化”等国际合作研究课题。
经过50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为国家特别是为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了万名经济管理类专门人才,现已成为甘、青、宁三省(区)重要的财经类专业人才教育基地、经济管理研究与咨询基地及财经类在职干部和人员培训基地。
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学校确立了“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和“与时俱进抓发展,开拓创新抓改革,勤政廉洁抓管理,求真务实抓落实”的工作思路,坚持走内涵提升与规模发展相结合、专业优化与人才需求相结合、提高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争取早日把兰州商学院建设成为在西北地区有重要地位、全国同类院校中有一定影响的教学型财经大学。
兰州商学院专业设置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贸易经济、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金融学、金融工程等专业。 兰州商学院的重点专业
金融学科1999年被确立为兰州商学院校级重点学科,2002年被确定为甘肃省省级重点学科。
兰州商学院的录取规则
第五章录取规则
第八条学校招生工作按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机构的统一安排进行,实行“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录取体制,遵循“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公开程序、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
第九条按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机构确定的录取控制分数线和投档管理模式进行录取,提档比例一般为120%。
第十条依据考生电子档案录取新生,坚持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第十一条在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和参加身体健康状况检查合格、统考成绩达到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并符合调档要求的考生中,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第一志愿考生;当控制分数线上第一志愿生源不足时,不拒绝录取非第一志愿的考生。
第十二条对于有选考科目的省、直辖市、自治区,除省级招生录取机构有明确规定以外,原则上以考生必考科目和我院选考科目的成绩总和为准录取。同等条件下,我校选考科目成绩高者优先录取。当我校选考科目上线考生不足时,可以录取兼考科目的考生。
第十三条对考生录取专业的安排遵循志愿优先、分数优先,同时参照相关科目成绩的原则。当考生填报的所有专业志愿均已录满时,对于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按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调剂到未录满并符合专业培养对身体及其他相关要求的专业;不服从专业调剂者,作退档处理。
第十四条认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委员会制定的加(降)分招生录取政策。对于各种增加分数和降低分数线投档的'考生,按标准分数同等对待。
第十五条按照生源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程序,按时完成调档、阅档、退档、审核等各环节工作,保证考生电子档案的正常周转和录取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十六条做好对未被录取考生的解释和其他遗留问题的处理工作。
第十七条对录取的新生通过网络和媒体向社会公布,自觉接受纪检监察部门和社会舆论的监督。
第十八条新生入校后,学校将在三个月内对新生入学资格进行全面复查。复查不合格者,将根据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兰州商学院现有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1186人,其中专任教师739人,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教师3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教师400余人。教师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部级优秀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甘肃省“园丁奖”获得者、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甘肃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甘肃省劳动模范等60余人。
兰州商学院毕业生就业状况
我校毕业生历来以理论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有开拓创新精神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性质流向为:各类企事业单位、金融部门、经济管理系统、涉外单位、电信、交通、石化、党政机关、部队等;就业主要地区流向为:北京、上海、浙江、广东、江苏、甘肃等。
学校牢固树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超前意识、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通过健全就业指导工作机制、开辟毕业生就业网络平台、开设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面向中心城市建立就业实习基地、广泛发布用人信息、与各级人事部门举办双向选择洽谈会等途径,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形成了招生、培养、就业统筹规划、齐抓共管的良性运行机制。
我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位居省内高校前列,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依次为:2006届,2005届,2004届。多次获得甘肃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综合优秀奖”、“单项优秀奖”等荣誉称号和奖项。
兰州商学院的收费标准
第七章收费标准第二十四条学费我校学分制收费标准如下:音乐表演专业:6500元/人学年;艺术设计:6500元/人学年;绘画:6500元/人学年;电子信息工程:4500元/学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500元/学年;信息与计算科学:4300元/学年;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4300元/学年;英语:4300元/学年;商务英语:4300元/学年;其他专业:3800元/人学年。少数民族预科生学费:根据《省物价局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关于重新规范少数民族预科生学费收费问题的通知》(甘价费〔2006〕120号)规定,
兰州商学院在校生情况
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研究生500余人、本科生近13000人、各类成人教育类学生5000余人。
《兰州商学院学报》是由甘肃省教育厅主管、兰州商学院主办的学报类学术期刊,本刊为国际标准大16开本,每期128页,逢双月20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刊号: CN 62-1101/F,国际刊号: ISSN 1004-5465。
文化包括意识形态的文化(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非意识形态的文化(自然科学、语言、文字等)
意识形态就是对事物的认识人对事物的认识自然要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因为我们就生活在社会之中
首先,前台会计严格意义上说不能是会计,只能说是收款人,收了钱有些酒店只开收据不开发票,晚上把发票(收据)的存根联交会计就是了,前台只对发票(收据)的存根联和所收的钱数负责。 具体的讲:前台负责直接面对客人结算消费,并填制和列印结算单,并编制当天或一时间段的结算报表,以借财务核定并收取当天营业款。财务人员稽核客户结算单据并核实当天营业报表。(财务部门要根据管理的需要设计一定格式的结算表和营业报表,要求当班收银员填例。
前台负责直接面对客人结算消费,并填制和列印结算单,并编制当天或一时间段的结算报表,以借财务核定并收取当天营业款。财务人员稽核客户结算单据并核实当天营业报表。(财务部门要根据管理的需要设计一定格式的结算表和营业报表,要求当班收银员填例。
会计重在记录,财务重在分析。。会计的主要任务是记录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财务的工作则是根据会计所记录的资料,分析出其中的关系,并将这些资料有效地应用起来,为企业制定出有利且可行的方案、策略,从而创造价值。 会计是基础,财务偏管理。会计在财会领域中算是基础,这也和该学科所侧重的内容有关。会计与财务相比较而言,前者更侧重于打基础,而后者则是偏重于管理。
财务这个专业是最近才几年才新开的专业,在早年的时候财务管理是会计专业的一个分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务管理这个专业才分离出来。会计主要是对组织中与现金有关的账务进行记载、处理做成财务报表。而财务管理则是根据财务报表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正确的财务决策!
更好的把财务作精细,砍掉多余支出 。
如果你酒店没有午餐和晚餐,那就将免费早餐作为你客房附加的一部分,单独核算抵减客房收入。
注会六门,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经济法、税法、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相关就是沾边的意思,学习完全和本科的那点水平差开,想考过的话,就摒弃相关的观点,认真学,如会计你会大学学的是记账和分录,但是注会的会计你要会对资产、成本、费用、收入、利润及权益等细致的核算,再如投资性房地产的核算方式等等,财管必须做题,而且记住上现金流量公式及改进财务体系公式等等,一般学会计的都考不过财管。我不一样,我是工科的,学财管比较容易点。还有就是审计下苦工学习,经济法背诵,税法要记牢,公司战略不难。
[1]石水平,陈佳. 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下的财务报告与会计准则的关系[J]. 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02:99-102.[2]刘桂珍. 试论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01:138-139.[3]常秀清. 论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关系[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6,01:42-44.[4]罗晓文,李彦敏. 财务制度与财务治理结构、财务管理体系及会计制度的关系——基于首都机场集团公司编写财务制度的实践[J]. 财会通讯,2006,08:26-27.[5]葛家澍. 再论制度、市场、企业与会计(财务会计)的关系[J]. 会计师,2006,10:24-29.[6]刘姣. 我国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关系[J]. 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10:112-113.[7]李世新,郑家勤. 会计公共关系与财务公共关系探悉[J]. 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02:52-54.[8]孙佳勇. 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交叉关系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11:79-80.[9]王宗树,赵洪利. 论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关系[J]. 商业经济,2007,05:25+48.[10]舒畅. 法务会计与独立审计的关系研究——基于财务舞弊控制的视角[J]. 中国总会计师,2007,07:76-78.[11]曹钢. 财务管理与会计的关系及发展趋势[J]. 科技资讯(学术研究),2007,27:395-396.[12]陈洁. 浅谈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关系[J]. 科技广场,2008,02:115-116.[13]高松枝. 浅谈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关系[J]. 科技资讯(科学教研),2008,21:303+325.[14]修丽英. 浅析财务会计与审计的关系[J]. 现代商业,2008,32:235-236.[15]李明. 论财务会计与所得税会计的关系[J]. 商情(财经研究),2008,06:48.[16]陈毓圭. 论财务制度、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税法诸关系[J]. 会计研究,1999,02:13-19.[17]郭道扬. 二十世纪会计大事评说(五) 二十世纪财务会计的发展──兼评财务与会计关系[J]. 财会通讯,1999,05:3-6.[18]王厉鸿. 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与发展趋势[J]. 现代经济资讯,2010,23:279.[19]颜维华,苏琦,赵刘伟,刘杰,张云,郑万会. 新《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下多资金来源与成本核算之间的关系[J]. 中国医院,2011,06:36-37.[20]许坦. 新《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下公立医院全成本核算与会计支出的勾稽关系[J]. 中国卫生经济,2011,08:90-92.[21]长青,丛海红,边恩敬. 内部会计控制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关系探讨[J]. 会计之友,2011,29:29-31.[22]任存梅,张婧怡. 论法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J]. 会计之友(上旬刊),2009,01:28-29.[23]宫景玉,鞠红兵. 对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关系的探讨[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03:198-199.[24]曹伟. 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新思路——以财务报表和其他财务报告之间的关系为线索展开[J]. 财政研究,2009,03:69-72.[25]董成. 公允价值计量目标及其与财务和会计目标的关系[J]. 兰州商学院学报,2009,02:122-126.[26]刘翠,廖上林. 财务会计目标、会计资讯与公司治理相关关系研究[J]. 才智,2009,10:2-3.[27]丘雪燕. 论财务与会计关系[J]. 商业经济,2009,12:19-21.[28]李继雷. 浅谈财务与会计关系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差异及其原因[J]. 改革与开放,2009,06:88-89.[29]谭丽芬. 我国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关系的现实选择[J]. 财会月刊,2009,11:10-11.[30]初春虹. 基于价值链的会计与财务关系探讨[J]. 财会通讯,2009,22:39-40.[31]郭少东,周萍.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探讨[J]. 生产力研究,2009,12:178-180.[32]丁小群. 对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关系理论研究[J]. 知识经济,2009,13:18+29.[33]高戈,金宇璇. 试论财务管理与会计的关系[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8:56-57.[34]陈昊. 运用会计勾稽关系对虚假上市公司财务资讯的识别研究[J]. 中国集体经济,2009,30:157-159.[35]余晓丹. 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课程关系探讨[J].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6:74-76+94.[36]王敏芳. 试谈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关系[J].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2:117-118.[37]孙玉庆. 浅析财务与会计的关系[J]. 焦作大学学报,2005,02:33-35.[38]张惠忠. 正确处理财务管理与会计的关系[J]. 嘉兴学院学报,2005,04:53-57+61.[39]杜兴强. 西方财务会计理论问题探索(十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的关系探讨[J]. 财会通讯,2005,12:9-12.[40]冯雪莲. 财务会计资讯与公司治理机制的关系[J]. 商业研究,2005,24:86-88.[41]陈共荣,胡振国. 企业目标、财务目标与会计目标的关系及其现实选择[J]. 时代财会,2003,07:19-21.[42]牛彦秀. 成本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关系探索[J]. 林业财务与会计,2003,07:3-4.[43]刘建民. 谈财务管理与会计的关系[J]. 常州工学院学报,2003,03:37-39.[44]李心合. 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关系新论[J]. 财经科学,1995,01:61-66.[45]董华. 浅析法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J]. 现代商业,2010,06:253-254.[46]张林,柯剑. 商业银行会计政策与财务政策关系辨析[J]. 金融会计,2010,03:4-6.[47]孙青. 构建我国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关系模式的思考[J]. 现代商贸工业,2010,07:179-180.[48]姜永环,姜永成. 浅析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关系[J]. 中国集体经济,2010,16:143-144.[49]张学祥. 浅谈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关系[J]. 科技创新导报,2010,24:202.[50]丁欣,杨蔚妮. 浅析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关系[J].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6:89-91.
1、 借:应收帐款-乙公司120,000(100,000+税款17,000+代垫运费3,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10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000 贷:银行存款3,000 2、 借:应收帐款-丙公司58,500 贷:主营业务收入5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5,800 3、 借:银行存款120,000 贷:应收帐款-乙公司 120,000 4、丙公司在第10天转来货款,可享受2%的折扣,实收货款=58,500-(58,500*2%)=57,300 借:银行存款57,330 借:财务费用1,170 贷:应收帐款-丙公司 58,500 特此回答!
酒店会计的工作主要内容 1.认真贯彻国家有关财政法规和酒店的有关规定。 2.建立健全酒店财务管理与核算的各项规章制度,按期修订和完善。 3.接受财政、税务、内部审计等部门的检查、审计,如实提供所需资料。 4.设定和登记总账、各种明细分类账,对酒店的全部经营活动,财产物资如实进行全面的记录、反映和监督。 5.按酒店《财务报销管理制度》设定会计科目、处理各项经济业务、编制记账凭证,并做到内容齐全、完整、准确。 6.对酒店的财产物资进行核算,至少每年协助有关部门进行一次清查盘点,做到账实相符,发现盘盈、盘亏、损毁要及时上报主管领导,经有权人批准后进行账务处理。 7.对酒店的成本、费用进行正确核算,负责编制成本费用计划,每月进行对比分析,每月反映、监督、分析酒店下达的《费用计划执行情况》,按时报送有关部门。 8.对酒店流动资金进行核算和管理,反映监督经营收支的全部情况,按规定及时纳入财务核算。 9.及时清理债权、债务,凡在三个月以上未清理的债权债务,每季列出明细与经办人核对,写明未收、付的原因,报总经理审批,进行有关处理。 10.依据国家税法规定,按期足额交纳各种税金,不得因个人工作失误造成酒店经济损失。 11.按报表名称、内容、时间、报送部门、编制要求,及时准确编制财务各类报表。 12.对会计资料及有关经济资料,按月进行整理,装订:做到齐全、完整、美观、易查。
意识形态有很多不同的种类,有政治的、社会的、知识论的、伦理的等等。在社会研究中,政治意识形态是一组用来解释社会应当如何运作的观念与原则,并且提供了某些社会秩序的蓝图。政治意识形态大量关注如何划分权力,以及这些权力应该被运用在哪些目的上。比如说,20世纪中最具有影响力与最被清楚界定的政治意识形态之一就是共产主义,它是以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学说为其基础。其他的例子有:无政府主义、资本主义、社群主义(communitarianism)、企业自由主义(corporate liberalism)、基督民主主义(christian-democracy)、法西斯主义、君主主义、民族主义、纳粹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social-democracy)。「系统意识形态」(systematic ideology)是指将意识型态当作意识形态来进行研究(而非研究个别的意识形态)。(参见条目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型态。)意识形态受欢迎的程度有部份原因是受到道德事业家(moral entrepreneur)的影响,他们常常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行动。政治意识形态是指提出某种政治与文化计画作为参考的社会运动、机构、阶级或大团体,他们的整体观念、原则、教条、迷思或符号。它也可以是通常用来界定某个政党及其政策的一整个政治思想结构。通常是某些道德观形塑了意识形态的基础。关于文化的分类 H. H. Stern(1992:208)根据文化的结构和范畴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文化即大写的文化(Culture with a big C),狭义的文化即小写的文化(culture with a small c)。广义地说,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 家庭制度、 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Hammerly(1982)把文化分为信息文化、行为文化和成就文化。信息文化指一般受教育本族语者所掌握的关于社会、地理、历史、等知识;行为文化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它是成功交际最重要的因素;成就文化是指艺术和文学成就,它是传统的文化概念。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下列几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 物态文化层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 行为文化层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 心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这是文化的核心。 有些人类学家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 高级文化(high culture),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 大众文化(popular culture),指习俗、仪式以及包括衣食住行、人际关系各方面的生活方式; 深层文化(deep culture),主要指价值观的美丑定义,时间取向、生活节奏、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与性别、阶层、职业、亲属关系相关的个人角色。 高级文化和大众文化均植根于深层文化,而深层文化的某一概念又以一种习俗或生活方式反映在大众文化中,以一种艺术形式或文学主题反映在高级文化中。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自20世纪初以来,不少哲学家、 社会学家、 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据统计,有关 “文化” 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人们对“文化”一词的理解差异之大,足以说明界定“文化”概念的难度。意识形态与文化的关系(非对称):(一)文化和意识形态呈二元结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是文化结构四面相,反映 出文化结构的多维性。观念文化的核心,是社会的特殊文化系统——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只能是占统治地位的 阶级、政党的精神文化体系,对整个社会文化具有支配作用。观念和思想的体系及功能制约着文化诸体系的发 展,后者可以不及前者,但不能超越前者。文化诸形式的经验表达,不是纯粹的符号行为,而是与观念和思想 体系的价值规定相关的社会行为。文化反映社会生活,意识形态制约规范着文化的表现形式的内容。因此,文 化和意识形态在社会精神文化体系中是二元结构。 (二)文化和意识形态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作为人类经验生活的总结,文化符号、文化信息、文化类型 、文化模式和文化交流都是它的一般反映。意识形态符号系统是人类经验生活的特殊表现形式,具有强烈的集 团意识、集团价值和集团模式成份,因而意识形态常常导致产生与文化相异,甚至相对立的文化形式。阿尔都 塞认为,生产关系决定文化,生产关系是人类经验生活的一个特殊领域,它产生的特殊的文化,就是意识形态 ,即在这个物质环境里思考的问题,是阶级意识的文化,所以文化是一般经验形态,意识形态是特殊经验形态 。 (三)文化和意识形态是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在文化体系内,文化和意识形态先有因果关系。文化是先于 意识形态的人类经验的符号表征。一定历史阶段内,符号表征图示发生了质的变化,一种理性的经验抽象符号 图示成为社会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观念形态,在文化体系中居核心地位,多元结构的文化客体受制于一 元结构的意识形态主体,二者的因果关系转换为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文化作为观念形态的原因,反映着观念形 态制约的生活现象;意识形态作为文化理性抽象的结果,表现了文化生活和社会观念生活的本质。意识形态神 圣化过程取代文化经验的世俗化过程。观念形态的文化历史,一般文化成为世界的经验性表象观念,意识形态 则成为世界的文化性本质观念。“重组和再解人类经验和观念,不能从旧的框架出发展望世界,而应从新观念 对现存价值观念体系挑战的解释出发。”(注:黄龙保:《领袖文化》,第44页。)这即是对文化理解的意识 形态诠释。关于文化类型的马克思的三大类型说、斯宾格勒的九大类型说、汤因比的二十六大类型说,都具有 鲜明的意识形态因素(注: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133页。)。还有贝尔等人的“意识形态终结”( 注:D·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第3页。)、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注:魏晓锋、朱月潭:《亨廷 顿‘文化冲突论’剖析》,《国外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等观点,以及后现代主义、后保守主义的理论或 社会主张,都是溶文化研究和意识形态分析为一体,而其中意识形态因素显然超越单纯的文化因素而占有很大 比重。 (四)文化中心与意识形态中心。在文化模式的评价问题上,文化相对主义认为,各个文化模式赖以生存 的环境决定了该文化存在的合理性和特殊性,因而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文化中心主义则认为自己的文化模式 是唯一的,其“依据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优于其它文化模式,是评价衡量的中心和标准,如“西 方中心论”和“东方中心论”就是如此(注: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98页。)。这两种观点均失之 偏颇。文化中心主义的绝对性,不免封闭;文化相对主义的灵活性,又难免缺乏稳定。但实践中,文化中心主 义仍然是每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生存标准。根本问题不是文化本身决定的。文化中心主义起主要决定作用的价 值评判标准是意识形态。观念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申张自己的社会中心价值观,文化因素对社会的 作用,受到意识形态的筛选,各个文化模式的中心论倾向,是该文化模式中意识形态中心论的折射。例如作为 意识形态的宗教,在文化模式的经验主义操作中就具有很强大的塑造性,从早期图腾崇拜到当今世界三大宗教 ,它们对文化、文化模式以及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以致于杰姆逊认为“没有宗教 ,便没有文化;今天的文化不成其为文化,就是因为没有了宗教”(注:F·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 》,第30页。)。根据韦伯的分析,新教伦理对资本主义的形成有重大的促进作用(注:M·韦伯:《新教伦理 与资本主义精神》,第32页。)。“禁欲苦行主义”的“宗教冲动力”和“贪婪攫取性”的“经济冲动力”的 矛盾及历史发展与资本主义历史是分不开的(注:D·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第13页。)。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可以说既是一种文化模式,也是一种意识形态模式,后者的中心成份大于 前者。杰姆逊关于意识形态七种模式的分析(注:F·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第206页。)和泰 尔朋关于意识形态的八种命题(注:G·泰尔朋:《政权的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的政权》,台湾远流出版社出版 ,第51页。),对文化中心与意识形态中心有详细的解释。 (五)文化整合与意识形态整合。文化整合即是个人、民族和国家通过各种不同方式,将文化物质、文化 丛赋予一定的结构而展示文化整体意义的行为。“文化与个人互动整合”、“个人选择整合”和“社会整合” 三种观点是文化整合中较有代表性的。“文化与个人互动整合”观认为,文化是非理性的情绪丛结的产物并受 制于情绪丛结。个人与文化和互动关系中,文化得到整合。文化交流及文化传播和人对文化的经验体认,使文 化整合得到明确的意义。“个人选择整合”观认为,文化整合的始创力量,是个人对文化的选择、排斥和修正 ,个人也要受到文化客体的制约。文化整合模式是偶然的反复的重新组合发展。文化差异是文化整合的内在根 据。故文化整合是相异的,文化整合过程的完成决定于整体对部分的取舍。“社会整合”观认为,社会规范着 个人,社会文化的事实的集合,强制性地限制着个人,即社会本身整合着社会,维持着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集 体意识和集体良心是社会整合的力量(注:张翼、陈富强:《再论社会整合和文化整合》,《兰州商学院学报 》1995年第2期。)。意识形态整合是非个人性的选择,某种意义上,个人生来就在意识形态的框架内,因此, 意识形态对个人、阶层皆有先在的意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和内容是一种理性的肯定,意识形态整合具有强制性 ,其目的是理顺并规范个人意识的行为遵从意识形态的范式。文化整合允许个人和社会互动互补,相互选择。 意识形态整合却不容个人选择适合的成份和内容,它是自上而下的层级整合和自下而上的递从整合相结合的控 制形式和操纵结果。意识形态整合包括观念整合、制度整合、价值整合和行为整合。其目的是保证社会整体导 向性的合法化——确立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因此,意识形态整合是观念、信念和价值统一的“上层建筑 ”,文化整合是观念、信念和价值统一的“基础”,意识形态整合最终反映文化整合和意识形态整合的最佳选 择。 (六)文化冲突与意识形态冲突。基于一定历史环境而形成的文化构建,内涵着特殊的文化特质、文化丛 ,由此组合成文化模式。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模式、其结构的形式不一,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必然产生冲 突。文化冲突的核心是文化中心主义、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文化价值的信念和它们的主导地位。文化冲突是相 同或不同文化类型或文化模式中,主文化控制、牵引或消蚀亚文化,特别是反文化的矛盾形式。一定时期,亚 文化与主文化并不相左,反而是一定程度上对前者的补充和完善,二者是互动互补的传递变化关系。主文化一 般难容反文化,但反文化并非一律是反动文化,一定条件下,反文化却可能代表着历史发展和社会的方向(文 艺复兴和“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化冲突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文化批判,即对传统文化模式的内容、价值和根 基等确定性的文化因素和图示的辩证理性思考与批判。正因为如此,文化批判的锋芒和结果、甚至导致激烈地 社会冲突,乃至社会革命。这种状况已明显地超出了单纯的文化冲突范围,集中地表现了意识形态的意义。现 时代,文化冲突的实质大都是意识形态幽灵作祟。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生活方式、现代 价值观念与传统价值观念、现代社会发展目标与传统社会发展目标、现代的与传统的民主观、法制观、经济体 制与经济增长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等重大时代课题,无不具有深深的意识形态烙印,反射出意识形态冲突的社会 影响。“前喻文化”和“后喻文化”的冲突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注:李森洋、张华全:《当代西方思潮辞典》 ,第190、345页。)。当前发展中国家在宏观层面致力社会现代化,在微观层面致力经济增长,比较恰当的有 效方式,是找到一条既不脱离意识形态又不拘泥于意识形态的理论和实践途径,超越旧意识形态局限,求得意 识形态协调平衡。发达工业化国家的文化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大众文化批判诸社会批判理论和实践,对迟发 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冲突与意识形态冲突有警示意义,敌对意识形态间的冲突,不仅是不同观念形态的理 论学说、价值观念间的矛盾,而且也反映出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间的斗争,这是意识形态冲突的根本利 害所在。 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是文化问题也是意识形态问题。概言之,文化是基 础和前提,意识形态是核心和枢纽,文化研究是发现社会发展的经验机制,意识形态研究是发现社会发展的政 治观念和社会心理机制。从传统文化到现代文化的流变,符合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自身规律,从旧意识形态到新 意识形态的超越和确立,既符合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也反映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意识形态化因素。这两种研 究对处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