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兰州商学院学报是真的吗

发布时间:

兰州商学院学报是真的吗

排列应该按字母的前后顺序来排列,不要乱七八糟!时间是一定要的,还要有出版社的名字,你的有的有,有的没有

五、主要参考文献[1] 李 成.金融监管理论梳理与中国现实思考[J].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预测,2004(3). [2] 白宏宇.百年来的金融监管:理论演化、实践变迁及前景展望 [J].国际金融研究,2001(5):35-41.[3] 谭儒勇.金融发展理论与中国金融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76-112.[4] 陆 磊.当前金融监管制度选择中的理论问题[J]. 经济研究,2000,12(5): 21-29.[5] 李 成.金融开放的经济学分析与金融监管选择[J].经济科学,2003,3(11):83-90. [6] John K,Saunders A,Sebert L W. A theory of regulation and management compensation [J].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00,13(1):1-10.[7] 佟铁成.日本金融监管体制创新及其借鉴[J].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现代日本经济核实期刊,2004,11(2).[8] 李谷若.国际经济一体化与金融监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207).[9] 张大荣.日本金融厅及其监管现状[N].国际金融研究,2001,5(11).[10]谢伏瞻.金融监管与金融改革[M].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4 (2):79-82.[11]刘 慧,冯鸿燕.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路径思考[J].经济与管理,2004,9(18):9-2.[12]何德旭.世界趋势与中国的选择[J].管理世界,2003(9).[13]蔡浩仪.金融混业经营与监管[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6).[14]曹 慧.欧盟金融监管的协调与发展[J].中国金融:全球眺望,2007 (5):60-61.[15]张 杰.中国国有金融体制变迁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16]李忠平.中国金融国际化问题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8). [17]BIS,1998: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s:Developments,Prospects,and Policy Issues,Sep. 2002(4).[18]. Mitnick..The Political Economic of Regulation [M].P35,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1980 (15):209-240.[19]蒋 海,钟 琛,刘 洁.对金融监管理论基础及其政策的反思[J].经济科学,2002(4).[20]孙 涛.国际金融监管的新进展[J].世界经济,2002 (4). [21]何 静. 中国金融业发展模式探析——兼谈当前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设[M]. 兰州商学院学报,2003 (5):48-52.[22]何德旭.世界趋势与中国的选择——兼论中国银监会的设立[J].管理世界,2003 (9). 作者名字是两个字的一律中间空一格,和三个字的对齐!改好了,还是请你同学帮忙,毕竟学校不同,格式也不同!

年代后面太乱了,应该按照你们学校的要求改成统一的卷期页,要不就只要年份,后面都不要。其他都没什么问题的。还要看看内容是不是有问题

《兰州商学院学报》是由甘肃省教育厅主管、兰州商学院主办的学报类学术期刊,本刊为国际标准大16开本,每期128页,逢双月20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刊号: CN 62-1101/F,国际刊号: ISSN 1004-5465。

兰州商学院学报是核心吗

王必达教授王必达:男,汉族,1964年8月出生,先后毕业于兰州大学、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获经济学学士、法学硕士和经济学博士学位,浙江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现任兰州财经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教学与研究领域: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并广泛涉猎贸易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经济思想史诸领域。近年来主要关注和研究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内陆欠发达区域经济开放、要素流动与空间集聚等问题。主持主要项目:1.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2015--):创新驱动视域下西北内陆地区向西开放问题研究2.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08--2012年):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3.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2009年):区际贸易与区域发展著作与教材:1.《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模式创新与动力机制》,经济科学出版社,,第一作者2.《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我国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第一作者3.《区际贸易与区域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独著4.《后发优势与区域发展》,复旦大学出版社,,独著5.《发展经济学》,甘肃人民出版社,,第一作者代表性论文:1.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动力机制的形成与转换——新结构经济学视角,《内蒙古社会科学》,.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的模式创新:“三重开放”同时启动与推进,《中国软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体制改革》()全文转载3.要素自由流动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吗---基于“协调性集聚”的理论假说与实证检验,《财贸经济》,;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区域与城市经济》()全文转载4.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专业市场效应分析,《复旦学报》,.专业市场与产业转型升级:理论与实证分析,《兰州财经大学学报》,;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国民经济管理》()全文转载6.运输效率、空间集聚与区域协调发展,《世界经济文汇》,.中国刘易斯拐点及阶段研究,《经济学家》,.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评价体系研究,《统计研究》,2012,029.资源枯竭型地区发展转型:居民效用视角的解析,《甘肃社会科学》, .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理论与实证分析,《科学.经济.社会》 ,.“资源诅咒”:制度视域的解析,《复旦学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世界经济导刊》()全文转载12.临夏模式:形成、发展与转型,《经济地理》,.经济发展理论的演变:一个文献综述,《兰州大学学报》,;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理论经济学》()全文转载14.制度变迁对经济绩效影响的经济学解释,《西北师大学报》,.中国西部地区后发优势的困境与对策分析,《经济地理》,;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城市经济、区域经济》()全文转载16.中国西部地区人口转变若干问题解析,《复旦学报》,.区域开放程度与区域经济增长速度,《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2,01;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02,09)全文转载18.后发优势: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因分析,《复旦学报》,.贫穷的教育与教育过度,《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6,02;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1996,05)全文转载20.论现代企业家,《西北师大学报》,.论中国的人口问题与经济发展,《兰州商学院学报》,1995,03;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人口学与计划生育》(1995,05)全文转载22.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的障碍及对我国技术引进的启示,《甘肃理论学刊》,1994,01;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工业经济》(1994,03)全文转载获奖情况:1.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次(2007),二等奖3次(2009、2011、2015),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2.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2007),甘肃省人民政府3.省委宣讲团先进个人(2006年),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4.甘肃省高校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1次(2006),二等奖1次(2016),甘肃省教育厅。丁汝俊教授丁汝俊:男,回族,1963年12月生,甘肃临潭人,中共党员,经济学博士、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教授。现任兰州财经大学副校长。主要从事转型国家经济改革比较、区域经济学、国际商务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研究。兼任中国经济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研究理事会理事、甘肃省区域经济专家组专家、甘肃省产业经济咨询委员会专家、中国统战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研究员、甘肃省绿色家园沙漠治理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等职务。近年来先后主持完成科研项目6项,其中国外国家科研项目和高校科研项目4项,国内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出版学术专著和合著6部(其中国外4部),参编教材2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曾赴俄罗斯、乌克兰、波兰、德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学术交流和考察。张存刚教授张存刚:男,汉族,教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兰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兼任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理事,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理事,甘肃省行政管理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委党校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导师组成员、甘肃行政学院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资本论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主要讲授课程:政治经济学、资本论选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等。主要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五项,出版专著《国有企业内外部关系改革研究》,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代表性论文有《十六大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学内容的拓展》、《资本论中的经济协调发展思想及其现实指导意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经济学理论教育中的主导地位》、《美国次贷危机成因的深层次思考:述评与探讨》。曾获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6项,先后获得“甘肃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甘肃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成才奖”,“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薛君教授薛君:男,汉族,1969年8月出生,甘肃会宁人,中共党员,经济学硕士,教授。现任兰州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主要研究领域:区域经济学。主要讲授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主要科研成果:主持参与省部级课题7项,在《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获奖情况:荣获甘肃省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先进工作者、兰州商学院青年教师优秀教学奖、兰州商学院“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兰州商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主持参与的课题获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兰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兰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兰州商学院第十一次科研成果奖三等奖等奖项。高云虹教授高云虹:女,汉族,甘肃会宁人,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及“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入选者。现任兰州财经大学MBA中心主任,民建兰州商学院总支副主委,兼任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理事,甘肃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会理事、专家组成员,甘肃省监察厅第六届特邀监察员,甘肃省监察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甘肃省青年联合会第九届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主要讲授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城市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主要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在《改革》、《经济地理》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且有多篇被转载和引用;独著或参与出版学术著作4部;主持或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20余项。曾荣获第十三届“甘肃青年五四奖章”、甘肃省三八红旗手、甘肃省第十六届青年教师成才奖、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甘肃省高校社会科学成果奖、“挑战杯”学生课外作品指导教师、兰州商学院教学名师、兰州商学院青年教师成才奖、兰州商学院优秀教学成果奖、兰州商学院优秀教学奖、兰州商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等20余项奖励。赵锋教授赵锋:男,汉族,1973年3月生,甘肃庆阳市宁县人。现任兰州财经大学科技处副处长,教授,经济学博士。民盟兰州商学院委员会副主委。甘肃宏观经济学学会理事,甘肃市场营销协会、甘肃陇台经贸文化交流协会会员。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致力于人口与区域发展问题研究。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并讲授《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中国人口经济专题》等课程。近年来,作为主要成员参与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国家级课题3项,主持甘肃省社科规划课题、甘肃省高校基本业务费项目等课题3项;参与各种横向、纵向科研课题1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2部,在《农业经济问题》、《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人口与经济》、《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西北人口》、《兰州财经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2011年获甘肃省第六次人口普查先进个人表彰;2012年获兰州商学院青年教师成才奖;2013年获民盟甘肃省委参政议政先进个人;2014年获甘肃省“园丁奖”。陈冲教授陈冲:男,汉族,中共党员,1980年12月生,陕西西安人,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教授,硕士生导师,《兰州财经大学学报》编委,入选甘肃省“飞天学者”(青年学者)特聘计划。现任兰州财经大学学位管理与研究生工作处副处长(主持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劳动经济、消费经济、产业分析。主讲课程:《微观经济学》(本科生)《宏观经济学》《本科生》《劳动经济学》(硕士生)、《宏观经济学政策专题》(硕士生)、《管理经济学》(MBA)。联系方式:主要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近些年来在《统计研究》、《经济科学》、《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农业技术经济》、《中央财经大学学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经纬》等权威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目前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消费结构升级对经济质量变革的驱动效应及其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8XJL004)1项,主持和参与国家重大社科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世界银行技术合作项目、国家民委民族事务项目、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出版专著《不确定性条件下中国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研究》1部。代表性论文《政府公共支出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动态演化》、《收入不确定性的度量及其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等获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获得甘肃省教育厅高校社科成果二等奖2项。管新帅教授管新帅:男,陕西周至人,1975年10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经济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甘肃省省级精品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主讲教师。曾先后任兰州商学院理论经济学教研室主任、经贸学院副院长、MBA教育中心副主任,现任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院长。讲授课程:中级微观经济学(研究生)、中级宏观经济学(研究生)、管理经济学(MBA)、微观经济学(

兰州商学院前身为1958年成立的甘肃职工财经学院,1981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是甘、青、宁三省(区)唯一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的财经类高等院校。学校先后隶属原国家商业部、原国内贸易部领导,1998年7月,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

学校现有段家滩、和平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300余亩,校舍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万元,图书馆藏书万册,是甘肃省重要的经济管理类文献资料信息中心。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研究生500余人、本科生近13000人、各类成人教育类学生5000余人。

学校设有经贸、金融、工商管理、会计、统计、信息工程、外语、艺术、商务传媒、法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农林经济管理、马克思主义、继续教育等14个二级学院和体育教学部;设有经济研究所、敦煌商业文化研究所、理财规划发展研究中心、西部经济开发研究中心、注册会计师培训中心、法商研究所等16个研究所(中心)。

学校现有教职工1186人,其中专任教师739人,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教师3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教师400余人。教师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部级优秀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甘肃省“园丁奖”获得者、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甘肃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甘肃省劳动模范等60余人。

学校现有统计学、会计学、国际贸易学、金融学4个省级重点学科,拥有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具有MBA专业学位培养单位资格和招收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单位资格,具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两大学科副教授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权;现有省级精品课程13门、本科专业35个,其中统计学专业是教育部“第二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经过50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现已形成了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体,经、管、文、法、理、工相互支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构筑起了一个能够满足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财经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质量为先,以科研促教学,积极发挥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办学功能。2004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02项,国际合作项目5项,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6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00多篇,其中收录于SCI、EI、ISTP、CSSCI等国内外引文检索系统的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80部,为甘肃及至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学校主办的学术期刊《兰州商学院学报》,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英国伍斯特大学、法国欧亚管理学院、美国特洛伊大学、北亚里桑那大学、鲍尔州立大学等国外院校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承担中美“ESEC培训”项目、新西兰政府资助的“甘肃省少数民族妇女权益保护培训”项目、欧盟便捷基金项目“借鉴欧盟经验,促进甘肃省资源依赖型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和日本学术振兴会项目“丝绸之路(中国段)饮食文化”等国际合作研究课题。

经过50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为国家特别是为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了万名经济管理类专门人才,现已成为甘、青、宁三省(区)重要的财经类专业人才教育基地、经济管理研究与咨询基地及财经类在职干部和人员培训基地。

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学校确立了“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和“与时俱进抓发展,开拓创新抓改革,勤政廉洁抓管理,求真务实抓落实”的工作思路,坚持走内涵提升与规模发展相结合、专业优化与人才需求相结合、提高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争取早日把兰州商学院建设成为在西北地区有重要地位、全国同类院校中有一定影响的教学型财经大学。

兰州商学院专业设置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贸易经济、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金融学、金融工程等专业。         兰州商学院的重点专业

金融学科1999年被确立为兰州商学院校级重点学科,2002年被确定为甘肃省省级重点学科。

兰州商学院的录取规则

第五章录取规则

第八条学校招生工作按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机构的统一安排进行,实行“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录取体制,遵循“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公开程序、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

第九条按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机构确定的录取控制分数线和投档管理模式进行录取,提档比例一般为120%。

第十条依据考生电子档案录取新生,坚持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第十一条在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和参加身体健康状况检查合格、统考成绩达到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并符合调档要求的考生中,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第一志愿考生;当控制分数线上第一志愿生源不足时,不拒绝录取非第一志愿的考生。

第十二条对于有选考科目的省、直辖市、自治区,除省级招生录取机构有明确规定以外,原则上以考生必考科目和我院选考科目的成绩总和为准录取。同等条件下,我校选考科目成绩高者优先录取。当我校选考科目上线考生不足时,可以录取兼考科目的考生。

第十三条对考生录取专业的安排遵循志愿优先、分数优先,同时参照相关科目成绩的原则。当考生填报的所有专业志愿均已录满时,对于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按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调剂到未录满并符合专业培养对身体及其他相关要求的专业;不服从专业调剂者,作退档处理。

第十四条认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委员会制定的加(降)分招生录取政策。对于各种增加分数和降低分数线投档的'考生,按标准分数同等对待。

第十五条按照生源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程序,按时完成调档、阅档、退档、审核等各环节工作,保证考生电子档案的正常周转和录取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十六条做好对未被录取考生的解释和其他遗留问题的处理工作。

第十七条对录取的新生通过网络和媒体向社会公布,自觉接受纪检监察部门和社会舆论的监督。

第十八条新生入校后,学校将在三个月内对新生入学资格进行全面复查。复查不合格者,将根据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兰州商学院现有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1186人,其中专任教师739人,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教师3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教师400余人。教师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部级优秀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甘肃省“园丁奖”获得者、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甘肃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甘肃省劳动模范等60余人。

兰州商学院毕业生就业状况

我校毕业生历来以理论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有开拓创新精神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性质流向为:各类企事业单位、金融部门、经济管理系统、涉外单位、电信、交通、石化、党政机关、部队等;就业主要地区流向为:北京、上海、浙江、广东、江苏、甘肃等。

学校牢固树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超前意识、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通过健全就业指导工作机制、开辟毕业生就业网络平台、开设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面向中心城市建立就业实习基地、广泛发布用人信息、与各级人事部门举办双向选择洽谈会等途径,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形成了招生、培养、就业统筹规划、齐抓共管的良性运行机制。

我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位居省内高校前列,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依次为:2006届,2005届,2004届。多次获得甘肃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综合优秀奖”、“单项优秀奖”等荣誉称号和奖项。

兰州商学院的收费标准

第七章收费标准第二十四条学费我校学分制收费标准如下:音乐表演专业:6500元/人学年;艺术设计:6500元/人学年;绘画:6500元/人学年;电子信息工程:4500元/学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500元/学年;信息与计算科学:4300元/学年;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4300元/学年;英语:4300元/学年;商务英语:4300元/学年;其他专业:3800元/人学年。少数民族预科生学费:根据《省物价局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关于重新规范少数民族预科生学费收费问题的通知》(甘价费〔2006〕120号)规定,

兰州商学院在校生情况

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研究生500余人、本科生近13000人、各类成人教育类学生5000余人。

《兰州商学院学报》是由甘肃省教育厅主管、兰州商学院主办的学报类学术期刊,本刊为国际标准大16开本,每期128页,逢双月20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刊号: CN 62-1101/F,国际刊号: ISSN 1004-5465。

兰州商学院2012学报

当然是兰州商学院啊!你难道不想毕业有份好工作吗?我家就在商学院附近住,学校的毕业生很抢手,没毕业就被签走了。兰州商学院前身为1958年成立的甘肃省财经学院,1981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是黄河上游甘、青、宁三省(区)唯一的高等财经类本科院校。先后隶属原国家商业部、原国内贸易部领导,1998年7月,根据国务院《关于调整撤并部门所属学校管理体制的决定》精神,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占地面积1300余亩,总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图书馆面积万余平方米,藏书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259余万元。现有教职工1163人,其中专任教师696人,有正、副教授272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287人,省部级专家及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甘肃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0人。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研究生311人、本科生10301人、各类成人教育类学生5000余人。学校设有经贸学院、金融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会计学院、统计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外语学院、艺术学院、商务传媒学院、法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13个二级学院和体育教学部。二级学院下设23个系。另设有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经济研究所、高教研究所、学报编辑部、图书馆、甘肃省冬小麦研究所等6个科研、教辅单位以及环境与生态研究所、金融投资研究所、宗教研究所、敦煌商业文化研究所、西部经济开发研究中心、统计调查中心、WTO研究中心、财政金融研究所、证券投资研究中心、市场咨询与策划中心、注册会计师培训中心等研究所和研究中心。学校现有统计学、会计学、国际贸易学、金融学、企业管理、世界经济、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产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经济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等16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其中应用经济学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是省属院校中首家获得MBA专业学位培养资格的学校;有统计学、会计学、国际贸易学、金融学等4个省级重点学科,14个校级重点学科;有涵盖以经济学、管理学为重点,兼容法学、文学、工学、理学等学科的53多个本科专业(含专业方向)。学校编辑出版有《兰州商学院学报》(双月刊,国际标准大16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等学术期刊。学报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全文入网期刊。学报以经济管理类研究为主,突出西北区域特色、民族特色等研究方向,辟有西部大开发、西部博士论坛、财政与金融、统计与会计、法律经济等栏目。近年来,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广开办学渠道,拓展办学空间,形成了以经济学、管理学为重点,经、管、文、法、工、理相互支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建立了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和精简高效的党政管理干部队伍。经过五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现已经成为甘、青、宁三省(区)重要的财经类专业人才教育基地、经济管理研究与咨询基地及财经类在职干部和人员的培训基地。为认真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办学定位,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积极创建办学特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增强学校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功能,推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学校制定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立足甘肃,面向全国,以经济学、管理学为重点,多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坚持“质量特色立校、科技创新兴校、人才管理强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严谨求实,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把兰州商学院建设成为在西北地区有重要地位、全国同类院校中有一定影响的教学型财经大学”的办学指导思想;提出了“以教学为中心、科研为支撑、学科建设为龙头,坚持“质量特色立校、科技创新兴校、人才管理强校”,走内涵提升与规模发展相结合,专业优化与人才需求相结合,提高综合素质与培养创新能力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思路;明确了“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方向。确定了今后的发展目标,即通过5到10年的建设和发展,使兰州商学院发展成为在西部地区有重要地位、全国同类院校中有一定影响的教学型财经大学。

兰州丁汝俊提前退休是因为他的年龄已经达到了退休年龄,而且他感觉为国家和人民劳动了一生是十分的辛苦的,所以说这个时候到达了一定年龄,自己想退休,然后去养老

王必达教授王必达:男,汉族,1964年8月出生,先后毕业于兰州大学、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获经济学学士、法学硕士和经济学博士学位,浙江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现任兰州财经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教学与研究领域: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并广泛涉猎贸易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经济思想史诸领域。近年来主要关注和研究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内陆欠发达区域经济开放、要素流动与空间集聚等问题。主持主要项目:1.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2015--):创新驱动视域下西北内陆地区向西开放问题研究2.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08--2012年):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3.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2009年):区际贸易与区域发展著作与教材:1.《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模式创新与动力机制》,经济科学出版社,,第一作者2.《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我国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第一作者3.《区际贸易与区域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独著4.《后发优势与区域发展》,复旦大学出版社,,独著5.《发展经济学》,甘肃人民出版社,,第一作者代表性论文:1.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动力机制的形成与转换——新结构经济学视角,《内蒙古社会科学》,.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的模式创新:“三重开放”同时启动与推进,《中国软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体制改革》()全文转载3.要素自由流动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吗---基于“协调性集聚”的理论假说与实证检验,《财贸经济》,;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区域与城市经济》()全文转载4.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专业市场效应分析,《复旦学报》,.专业市场与产业转型升级:理论与实证分析,《兰州财经大学学报》,;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国民经济管理》()全文转载6.运输效率、空间集聚与区域协调发展,《世界经济文汇》,.中国刘易斯拐点及阶段研究,《经济学家》,.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评价体系研究,《统计研究》,2012,029.资源枯竭型地区发展转型:居民效用视角的解析,《甘肃社会科学》, .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理论与实证分析,《科学.经济.社会》 ,.“资源诅咒”:制度视域的解析,《复旦学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世界经济导刊》()全文转载12.临夏模式:形成、发展与转型,《经济地理》,.经济发展理论的演变:一个文献综述,《兰州大学学报》,;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理论经济学》()全文转载14.制度变迁对经济绩效影响的经济学解释,《西北师大学报》,.中国西部地区后发优势的困境与对策分析,《经济地理》,;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城市经济、区域经济》()全文转载16.中国西部地区人口转变若干问题解析,《复旦学报》,.区域开放程度与区域经济增长速度,《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2,01;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02,09)全文转载18.后发优势: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因分析,《复旦学报》,.贫穷的教育与教育过度,《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6,02;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1996,05)全文转载20.论现代企业家,《西北师大学报》,.论中国的人口问题与经济发展,《兰州商学院学报》,1995,03;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人口学与计划生育》(1995,05)全文转载22.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的障碍及对我国技术引进的启示,《甘肃理论学刊》,1994,01;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工业经济》(1994,03)全文转载获奖情况:1.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次(2007),二等奖3次(2009、2011、2015),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2.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2007),甘肃省人民政府3.省委宣讲团先进个人(2006年),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4.甘肃省高校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1次(2006),二等奖1次(2016),甘肃省教育厅。丁汝俊教授丁汝俊:男,回族,1963年12月生,甘肃临潭人,中共党员,经济学博士、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教授。现任兰州财经大学副校长。主要从事转型国家经济改革比较、区域经济学、国际商务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研究。兼任中国经济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研究理事会理事、甘肃省区域经济专家组专家、甘肃省产业经济咨询委员会专家、中国统战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研究员、甘肃省绿色家园沙漠治理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等职务。近年来先后主持完成科研项目6项,其中国外国家科研项目和高校科研项目4项,国内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出版学术专著和合著6部(其中国外4部),参编教材2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曾赴俄罗斯、乌克兰、波兰、德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学术交流和考察。张存刚教授张存刚:男,汉族,教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兰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兼任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理事,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理事,甘肃省行政管理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委党校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导师组成员、甘肃行政学院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资本论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主要讲授课程:政治经济学、资本论选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等。主要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五项,出版专著《国有企业内外部关系改革研究》,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代表性论文有《十六大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学内容的拓展》、《资本论中的经济协调发展思想及其现实指导意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经济学理论教育中的主导地位》、《美国次贷危机成因的深层次思考:述评与探讨》。曾获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6项,先后获得“甘肃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甘肃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成才奖”,“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薛君教授薛君:男,汉族,1969年8月出生,甘肃会宁人,中共党员,经济学硕士,教授。现任兰州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主要研究领域:区域经济学。主要讲授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主要科研成果:主持参与省部级课题7项,在《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获奖情况:荣获甘肃省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先进工作者、兰州商学院青年教师优秀教学奖、兰州商学院“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兰州商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主持参与的课题获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兰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兰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兰州商学院第十一次科研成果奖三等奖等奖项。高云虹教授高云虹:女,汉族,甘肃会宁人,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及“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入选者。现任兰州财经大学MBA中心主任,民建兰州商学院总支副主委,兼任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理事,甘肃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会理事、专家组成员,甘肃省监察厅第六届特邀监察员,甘肃省监察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甘肃省青年联合会第九届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主要讲授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城市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主要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在《改革》、《经济地理》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且有多篇被转载和引用;独著或参与出版学术著作4部;主持或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20余项。曾荣获第十三届“甘肃青年五四奖章”、甘肃省三八红旗手、甘肃省第十六届青年教师成才奖、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甘肃省高校社会科学成果奖、“挑战杯”学生课外作品指导教师、兰州商学院教学名师、兰州商学院青年教师成才奖、兰州商学院优秀教学成果奖、兰州商学院优秀教学奖、兰州商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等20余项奖励。赵锋教授赵锋:男,汉族,1973年3月生,甘肃庆阳市宁县人。现任兰州财经大学科技处副处长,教授,经济学博士。民盟兰州商学院委员会副主委。甘肃宏观经济学学会理事,甘肃市场营销协会、甘肃陇台经贸文化交流协会会员。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致力于人口与区域发展问题研究。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并讲授《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中国人口经济专题》等课程。近年来,作为主要成员参与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国家级课题3项,主持甘肃省社科规划课题、甘肃省高校基本业务费项目等课题3项;参与各种横向、纵向科研课题1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2部,在《农业经济问题》、《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人口与经济》、《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西北人口》、《兰州财经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2011年获甘肃省第六次人口普查先进个人表彰;2012年获兰州商学院青年教师成才奖;2013年获民盟甘肃省委参政议政先进个人;2014年获甘肃省“园丁奖”。陈冲教授陈冲:男,汉族,中共党员,1980年12月生,陕西西安人,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教授,硕士生导师,《兰州财经大学学报》编委,入选甘肃省“飞天学者”(青年学者)特聘计划。现任兰州财经大学学位管理与研究生工作处副处长(主持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劳动经济、消费经济、产业分析。主讲课程:《微观经济学》(本科生)《宏观经济学》《本科生》《劳动经济学》(硕士生)、《宏观经济学政策专题》(硕士生)、《管理经济学》(MBA)。联系方式:主要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近些年来在《统计研究》、《经济科学》、《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农业技术经济》、《中央财经大学学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经纬》等权威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目前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消费结构升级对经济质量变革的驱动效应及其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8XJL004)1项,主持和参与国家重大社科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世界银行技术合作项目、国家民委民族事务项目、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出版专著《不确定性条件下中国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研究》1部。代表性论文《政府公共支出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动态演化》、《收入不确定性的度量及其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等获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获得甘肃省教育厅高校社科成果二等奖2项。管新帅教授管新帅:男,陕西周至人,1975年10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经济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甘肃省省级精品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主讲教师。曾先后任兰州商学院理论经济学教研室主任、经贸学院副院长、MBA教育中心副主任,现任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院长。讲授课程:中级微观经济学(研究生)、中级宏观经济学(研究生)、管理经济学(MBA)、微观经济学(

《兰州商学院学报》是由甘肃省教育厅主管、兰州商学院主办的学报类学术期刊,本刊为国际标准大16开本,每期128页,逢双月20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刊号: CN 62-1101/F,国际刊号: ISSN 1004-5465。

兰州商学院学报怎么样

不是!!《兰州财经大学学报》目前任何核心期刊都不是的。就是最最普通的省级期刊。

不好,我是就是兰商2005届毕业的,当时我是高考成绩离重点线只差几分上的,到学校一看,甘肃本地学生太多,都是上二本线就可以上,学校生源不好,领导管理混乱,学校发展很缓慢,没什么特色,部分专业尚可,不少专业就业不是很好.很多人没听说过我们学校,还以为我们是民办的.刚毕业时来广东,没有什么比较对口的专业,很纳闷.后来有机会进入证券行业,现在一家证券公司做证券分析师,收入尚可.但现在大学生越来越多,相信这样的机会也很少了,而且你也不一定能在这一行坚持到最后.上二本,专业很重要不过很多其他学校也都差不多兰商学校不好,部分专业尚可.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是兰州本地人,家住的离商学院很近,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1、学校教育:兰州商学院甘、青、宁三省(区)唯一一所财经类普通本科高校,在甘肃大部分专业二本招生(据我了解,会计一直都是一本分数招生)。同时,商学院的建校目标为:构筑起了一个能够满足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财经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所以,在甘肃还是比较好的财经学校,但是在兰州本地口碑一般。其中会计专业在南方诸多省份颇受好评,同时商学院下挂靠两个三本学院,可以理解为资金较为充沛。2、校园环境:商学院现在有和平和段家滩两个校区,其中本科生是在和平校区。和平位于兰州市三县之一的榆中县,虽离市区较近,但是要想获得市区的兼职机会较为困难。但是和平先已是大学城,当地高校林立,可满足学生各类生活需求;和平校区是新建的,校园环境较好,设施完善。关于个人的一点建议:我是兰州本地人,但是却不在当地上大学。兰州市的大学多以甘肃地县及西北其他诸省的学生居多,很少有南方及东部发达地区的学生前来就读,所以大学圈里的人还是较为单一,在我看来,上大学不是什么为了增长见识,多的是为了拓展人脉,如果你只认识自己省或者临近省的学生,不是一件好事(当然不知道楼主是不是我们甘肃的)。PS:兰州还是挺发达的,你想要的都会有的,我们外地上学的,最怀念的是兰州的美食和温和的气候,还有兰州的水超级好,去过很多地方,还是觉得兰州的水在全国都是最好的。无粘贴,无复制,纯手打,望采纳,可以追问,保证满意~

首先,作为一名刚毕业的校友,我感觉地理位置对于一个大学而言很重要,商学院在和平,相当于在一个山坳里面,感觉消息很闭塞,大学四年读了下来,感觉跟这个世界隔绝了,接触到的就是和平这个偏僻的西北小镇。其次,学校的基本设施建设真的很伤人,我还算是比较好的了,感受过了几个月的塑胶跑道,还有图书馆,我觉得大学没有图书馆对于学生来说是很大的损失!还有宿舍楼的地陷,想必没有人会睡的安心。我觉得学校很需要一个演播厅,那个斗兽场很受天气影响,大晚上的在那吹着风,谁还能开心的看着表演啊,头都吹痛了!最后,会计专业作为学校的王牌专业,难道不该安排学生大四的时候去公司实习么(因为会计想找单位实习真的不容易,相对来说其他专业要好找一点),所谓的大四下学期实习其实是一种形式,就随便找人盖个章就行,有意思么?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弊端和优势,回顾大学四年,我不后悔自己在兰商的四年岁月,希望母校越来越好。

兰州学院学报

兰州大学学报是c刊。

兰州大学(Lanzhou University)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教育部共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珠峰计划”、“强基计划”、“2011计划”。

截至2019年11月,学校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联合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5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7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

英语、俄语、应用物理学、应用气象学、生物科学、材料物理、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土木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核工程与核技术、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技术、市场营销、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戏剧影视文学。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兰州大学

是北大版中文核心期刊!可以到中国知网查查看是不是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不好中。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核心期刊,核心期刊是某学科的主要期刊,是指所含专业情报信息量大,质量高,能够代表专业学科发展水平并受到本学科读者重视的专业期刊。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