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公司的力量论文加文献

发布时间:

公司的力量论文加文献

民营企业论文篇1 浅谈民营企业发展中 财务管理 问题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民营企业已逐步发展成为民营经济的支柱。本文就民营企业发展中出现的财务管理问题进行了梳理,并进一步剖析了财务管理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更好地提升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民营企业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相关国家政策的鼓励,民营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民营企业顺应这一潮流,也开始茁壮成长,为经济增长、创造税收、增加就业岗位等多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这只是较为乐观的一个方面,虽然民营企业开始具备一定的竞争力,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的先天不足和缺陷,开始制约民营企业的发展,其中财务管理水平就是其中重要的制约因素之一。 1民营企业发展中财务管理问题分析 在我国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着对财务管理重视力度不足的现象,未能充分发挥出财务管理的作用,同时受大的经济环境的影响,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也受到了一定的阻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财务管理理念较为落后 在民营企业中,中小型民营企业作为一个集经营权和所有权高度集中的组织,企业老板不仅是投资者,同时也是经营者,集权现象极为明显,但是大多数经营者对于财务管理的科学方法了解并不多,缺乏较为深刻的认识,而且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对于成本管理、风险管控、时间价值、机会成本等多种概念理解不清晰,所以企业的职责分工不够明确,财务管理和监控不严格,甚至有部分会计信息失真,也不能建立起健全的审计部门,或者保证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在民营企业中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较为薄弱,相关财务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缺乏制度意识,对相关企业制度的建立不够完善;第二,财务管理制度存在着部分漏洞,不够细致和严密,不能适应民营企业的发展进度;第三,即使有部分企业建立了制度,但是对于制度的落实并不关注,执行力不足,制度也未能发挥出应有的效果;第四,企业内部管控制度缺失,对于资产的管理力度不足。 资金筹措能力较差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遇到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融资难、抵押难、担保难,对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带来了较大的阻碍,资金筹措能力差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原因:其一,民营企业缺乏独立的审计部门,未能制作企业财务报表和经营状况,民营企业难以审查财务信息;其二,企业负债过多,降低了企业的信用等级,融资信誉降低,融资难度加大;其三,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国家未设立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对于中小企业的倾斜力度不大,也有部分银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于民营企业贷款的热情度不够,也在一方面增加了民营企业的贷款难度。 投资管理能力不强 在民营企业中,企业投资的随意性较大,对投资方向的把握度不够,缺乏科学性;同时缺乏战略性的规划,更多是追求短期的利益;另外,民营企业由于规模较小,更多的投资资金来源于贷款,为了更好地降低投资风险,会尽可能快的收回成本,在规模扩张上一般考虑得较少。 财务管理监管力度不够 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家族操作方式较为常见,因此监督管理不够健全和完善,多数的企业并未设立独立的审计部门,甚至会将审计视为内部经济检查,容易引起职工情绪,影响员工结构的稳定性,削弱了管理层的权威,也影响到了企业内部的自主经营权。当然也有部分企业已设置对应的审计部门,但是审计部门的权力并未作出特殊的规定,难以保证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导致审计部门的设计也多是流于形式。 2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决策模式较为单一 在民营企业中,企业的老板控制着主要的财务,独断专行色彩较为浓厚,因为民营企业在创始阶段,公司大多数的资产基本掌控在老板手中,因此经营权和所有权集中的现象较为普遍,多是由老板单独决策的,这样集权式的经营模式在财务管理极为集中,这样财务内容比较单一,更多将财务管理局限于财务控制之上,但是控制力度又不够,具体体现为决策审核程序不规范、预算体系不够健全、职责划分不清晰,缺乏有效的监控,控制不够全面,面对突发状况不能提出及时有效的改善。 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起始阶段人员多是内部招聘,因此公司会有许多有血缘关系的人就职于公司,对于他们所谓的外人不够信任,尤其是财务这种重要的岗位多会安排亲戚就任,选择他们认为放心的人,但是这样人员的从业素质就难以得到保证了,很难留住有专业素质的财务人员,即使管理者想要做好财务的管理,但是也力不从心,不具备能够管理的能力。 决策缺乏科学性 在民营企业中, 企业管理 者更多的是应用已有的 经验 来进行决策,这样决策的优势在于灵活性强,方便快捷,但是决策的方式较为草率和粗糙,对相关信息没有进行一个全面的收集,系统性与全面性不足,而且相关财务人员的参与度不足,难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财务管理方式不先进 在当前的民营企业中,财务管理更多的局限于财务核算,对于财务计划、财务预算、信息收集以及财务系统的建立还没有完善。 3改善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建议 拓宽民营企业融资 渠道 一方面,建立健全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该体系作为中介机构,不得收取任何中介费用,以承担服务职能为主,不得增加民营企业的额外操作成本,尽可能的为民营企业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可以成立专门的民营企业基金会,通过向金融机构或者民营企业的人员收取会费,对基金实行封闭式的管理,给予民营企业发展一定的资金支持。 增强风险管控能力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一方面面临着挑战,另一方面也面临着机遇,企业可能会蒙受一定的损失,但是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规模化的发展。因此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风险意识,对不确定的事物有敏锐的捕捉能力,并且有一定的预见性,采取有效的 措施 加以规避,将风险控制到最低。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对资金进行有效的管控,建立健全的资金管理制度,确定资金管理责任制。同时企业在筹资上也要做好合理的规划,确保合理的筹资结构,在适当的负债能力下来筹措资金,不可急功近利,贸然增加投资风险,并将资金投入的时间价值与风险价值都考虑其中,核算好项目的投资回报率,控制好资金的分流情况,防止资金的无端流失。第二,健全财务分配和利益分配机制,防止人员的投机主义和寻租现象产生,防止人员外流和技术断层现象的产生。第三,完善财务预警体系,将危险防患于未然,民营企业的财务部门应学会收集多方信息和情报,了解市场行情和动态,更好地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控,及时发现风险,将异常消灭于萌芽之中。 加强民营企业财务管理观念的培养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极为重要,而资金管理又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可忽视,因此必须将财务管理更好地内化于企业的管理制度当中,并在各个职能部门中得到落实。另外企业开展的任何一项工作都不能离开资金,因此企业的经营者应该对资金的周转有一个更好的认知,将资金管控到位、认识到位,从而落实到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中。 完善财务的监管工作 在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必须建立完善的财务控制制度,做好内部审计与监督,一方面在财务流程上不可马虎,做到规范标准,对于一些重要的经营活动或者企业决策,都应该将财务管理纳入其中,应用科学的财务处理流程来对项目或者决策进行评估,并把好资金的审核关。对于民营企业而言,一旦发展到一定规模,就必须有健全的财务体系和财务制度来做好支持,尤其是内部审计,应用审计职能对企业经营活动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和管理,及时发现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化解危机,通过提升整个团队的财务管理水平来优化企业的经营决策。 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素质 在目前的民营企业中,大多存在着财务管理混乱的现象,企业内部领导腐败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制作假账、弄虚作假、伪造事实等现象时有发生,虽然这些都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但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员素质,由于人员素质较低才导致了上述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加强人员素质建设刻不容缓,对财务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和 教育 ,强化财务人员的科学规划意识和内部监督意识,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当然加强人员素质建设,首要条件就是从领导做起,领导具备一定的示范效应,只有领导起到了带头作用,提高法律意识,具备法律观念,才能从根源上改变企业的财务混乱局面。在当前的民营企业中,财务管理理念较为落后、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资金筹措能力较差、投资管理能力不强、财务管理监管力度不够。主要是由于决策模式较为单一、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决策缺乏科学性等原因决定的,需要从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增强风险管控能力、加强民营企业财务管理观念的培养、完善财务的监管工作、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素质等多方面来解决企业财务问题,推动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磊.中小型民营 企业战略 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3. [2]张晓勇.山西省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延安大学,2014. [3]赵岩.民营企业财务战略管理问题研究[D].兰州商学院,2009. [4]张桂红.民营企业上市前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5]陈忠法.浅谈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方 企业 文化 ,2012(11). [6]邹杰.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05). [7]石锋.初探民营企业发展中的财务管理问题[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07). [8]裴智聪.民营企业发展中的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4(08). [9]王希燕.财务管理在民营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及遇到问题浅析[J]. 财经 界(学术版),2013(03). 民营企业论文篇2 试谈民营企业内部控制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为民营企业提供了良好大环境,使得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国有大型企业虽是我国经济支柱,但民营企业的破竹发展之势使其成为拉动经济发展创造市场活力的重要力量。据工商联 报告 显示,民营企业吸纳就业人口达90%,对国民经济贡献率超过60%,可见民营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之大。民营企业随着发展开始不断寻求更为长远的目标。从以往的家族式管理治理模式为主到现在逐渐融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扩张,其发展中诸多问题开始显现,如用人制度不完善、内部控制不健全等,使得诸多民营企业因此陨落且普遍寿命较短。 国美控制权之争案例正是民营企业在逐渐融合现代企业制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典型案例,其反映出民营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面对的家族民营企业的原始风险以及创始人与经理人的控制权之争风险,为其他众多企业的转型改革敲醒了警钟,更加表明完善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对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实际上,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是密切联系的,完善的治理结构作为健全的内控机制的基础,是推动内控发展的重中之重;同时,完善的内控也是健全的公司治理的重要举措和环节。因此,基于公司治理视角来研究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是民营企业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长远目标的关键。 二、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耦合关系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的董事会以及管理层等通过执行具有控制职能的程序来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的效率效果等;公司治理是指企业董事会、监事会、所有者等重要关系之间的处理权责划分的一个制度安排。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有效耦合是民营企业能够有效应对转型期风险,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从而实现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耦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念的同源性—委托代理理论 内部控制的本质就是基于企业的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是经营者接受所有者的委托,为了达到增强企业经营的效率效果、保证相关信息的真实公允等目的,即通过经营者的行为来满足委托人所期望的利益最大化,而开展的内控工作和采取的诸多管理活动等。而公司治理更是基于企业两权分离导致的问题所采取的有关制度安排,合理安排企业的重要利益关系之间的权责利关系。所以,如何基于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委托代理理论这一同源性理念来实现企业内控与公司治理的相互互动和耦合,事关企业的可持续长远发展。 2.功能交叉性和重叠性 首先从控制主体层面来看,公司治理链条重要节点包括总经理、董事会和股东;内部控制链条重要节点包括总经理、董事会、执行岗位和职能经理。可见,总经理和董事会是两者控制主体的共同部分。其次,激励与控制是内控与公司治理的共同基本控制方式。再者,从目标层面来看,两者虽然具体目标存在一定差异性,但根本目标是相同的,都是最终服务于企业的目标,都是为了追求企业经营绩效的提高、资产的安全完整等。 3.平台载体的统一性 健全完善的信息系统是企业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得以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对于企业的内控来说,是否具有完善的信息沟通系统,决定了内控运行的效果。反过来,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就是合理保证企业信息的真实完整。对于公司治理来说,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与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也是互相促进互相支持的。一个完善健全的管理信息系统需要企业每一个员工的共同努力,各尽其责,充分认知内部控制机制对于不同岗位职员的不同角色要求,认真承担起其角色应担负的职责。同时,不仅仅是要做到企业信息的及时下达,同时还要注重信息的准确上传以及企业内外的畅通沟通和传达。 三、民营企业公司治理中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股权配置不合理 我国的民营企业多是由以前的家族式企业发展过来的,民营企业在成立初期往往面对融资难等问题,所以多是通过家庭内部成员来筹集资金,应对民营企业成立初期的诸多风险。同时家族治理既能够降低企业资源成本又能够迅速建立共同利益目标,种种优势使得家族模式成为许多民营企业初期成立时的共同选择,并且一直影响到民营企业后续的长远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企业所有者占有资本占到独资、合伙和公司这几种形式的民营企业公司资本的76%左右,股权高度集中是民营企业的突出现状。 2.内部人控制风险突出 我国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人主体日益多元化,内部人控制风险越发突出。表现为对中小股东利益的吞噬、侵害所有者权益等行为。在民营企业的经营决策中,获取信息占优势的一方则能够更大程度上获取决策权,内部人控制则使得中小股东的利益被损害,更难以获得决策权。这种大股东权益最大化既不利于企业的转型改革,更不利于民营企业融合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3.内部监督不到位,缺乏激励约束机 制监事会是监督企业董事会及经理的重要部门,我国民营企业许多监事会选聘机制的流于形式使得其不能充分行使其监督职能。同时,缺乏专门的内审机构和人员也导致内部监督的不到位。对于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到位,没有采取很好的绩效考核以及奖金制度等一系列的激励和约束措施,使得民营企业在引入代理人之后,出现了代理人虚报信息等行为出现,不利于企业经营业绩的增长。 4.人事管理不科学 民营企业的用人机制存在严重的任人唯亲现象,人事管理不科学。我国民营企业经理人市场的不完善性,而且存在代理人道德风险等问题,使得我国多由家族治理模式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的创始人不愿意聘请外部管理人员来管理企业,所以多是任人唯亲,使得企业用人机制不科学,难以吸取众多的外部优秀人才,集思广益,共同促进民营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时,对于民营企业一些重要岗位的重要职责更是家族内成员担任,重要决策也多是这些家族企业人员控制。 四、基于公司治理视角完善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对策 1.优化企业股权结构,合理平衡内部人利益 首先要完善职业经理人市场,通过制定相关市场法规,建立具有竞争性的完善经理人市场来增强由家族治理模式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对执业经理人的信任度。同时要优化股权结构,完善人事管理机制,善于引进外来优秀人才为企业所用,而不是任人唯亲。再者,通过建立配套的人才考核评估体系来加强对经理人及相关人员的激励和约束,以企业利益为己任,增强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 2.健全监督检查制度 监事会作为监督企业董事和经理层的专门监督部门要充分行使其监督职责。首先,要加强对监事会成员的日常培训和学习,让每个成员充分认知自身职责所在,同时在培训和学习中提高其专业素质和休养,增强工作能力。其次,通过监事会的定期汇报工作来督促监事会职责的行使。再者,可以增设内审部门和人员以及利用外部的会计师事务所等外审部门来加强对民营企业的监督。通过设立专门的委员会来监督董事会相关决策是否科学民主,以及经营层是否将正常落实到位。健全的监督检查制度是实现民营企业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保障。 3.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对于提高一个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活力,从而增强企业业绩实现长远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对于公司治理还是内部控制来说,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都是及其重要的。一方面可以采取有效的业绩评价机制,通过及时的跟踪记录来对人员工作进行评分,根据评分进行相应的奖励或处罚,既让优秀员工起到模范作用,又对犯错人员进行警示。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将整个企业目标进行层层划分,分成若干小目标并落实到每一个员工的身上,让每一位员工都切实感受到自身参与到企业目标制定和实现的过程中,从而激发工作的动力和积极性,增强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 4.完善内部控制 首先,要积极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和氛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企业文化是一种强有力的软实力,更是一种无形的企业管理制度,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内部控制的不断完善和落实。内部控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或者个别高管层就能执行的,需要企业每一个员工的切实参与。企业可以通过制定具体的 规章制度 以及培训学习等,来增强员工对内控的认知和关注度,以及自我责任意识,促进企业在内部控制运行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从而实现企业内控目标和增强经营的效率效果。其次要促进企业管理与信息技术的高效融合,利用管理信息系统等平台,以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等为载体,来保障内部控制运行的效率和效果。同时通过这种高效结合来增强企业决策的科学性,便于企业准确把握风险点,积极采取措施予以应对,实现内部控制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博.浅谈我国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中国总会计师,2013:66. [2]刘杨.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相互关系研究[J].财会通讯,2011:72. [3]李维安,戴文涛.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关系框架—基于战略管理视角[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30. 猜你喜欢: 1. 有关民营企业创新论文 2. 企业成长论文 3.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论文 4. 企业经营现状 5. 我国民营企业的现状

公司战略是指企业根据环境的变化,本身的资源和实力选择适合的经营领域和产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通过差异化在竞争中取胜,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随之而来的国际竞争的加剧,对公司战略的要求愈来愈高。公司战略是设立远景目标并对实现目标的轨迹进行的总体性、指导性谋划,属宏观管理范畴,具有指导性、全局性、长远性、竞争性、系统性风险性六大主要特征。公司战略是对企业各种战略的统称,其中既包括竞争战略,也包括营销战略、发展战略、品牌战略、融资战略、技术开发战略、人才开发战略、资源开发战略等等。公司战略是层出不穷的,例如信息化就是一个全新的战略。公司战略虽然有多种,但基本属性是相同的,都是对企业的谋略,都是对企业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例如:企业竞争战略是对企业竞争的谋略,是对企业竞争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企业营销战略是对企业营销的谋略,是对企业营销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企业技术开发战略是对企业技术开发的谋略,是对企业技术开发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企业人才战略是对企业人才开发的谋略,是对企业人才开发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以此类推,都是一样的。各种公司战略有同也有异,相同的是基本属性,不同的是谋划问题的层次与角度。总之,无论哪个方面的计谋,只要涉及的是企业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就属于公司战略的范畴。公司战略:是一种应对竞争力量或者寻找产业中最薄弱力量的防御性构筑。摘自--迈克尔.波特 《竞争论》24页影响公司战略的因素第一个影响战略的因素应该是远景规划。使命,核心价值观和远景是远景规划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企业存在时最核心的部分。在战略规划的过程中,使命和远景始终指引着战略制定的方向的要求;而核心价值观引导着战略的思考方式以及执行策略。影响战略管理的第二个因素是外部环境。这个外部环境,包括了宏观环境和产业环境。所谓宏观环境主要是看区域的经济状况以及每个经济周期的经济状况。而产业环境则可以借鉴波特的五力模型。包括了:供应商,客户,竞争者,替代者以及潜在的竞争者。同时战略管理也和内部因素是相关的。内部因素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所推崇的所谓企业核心竞争力。第二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对公司战略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亨利*明茨伯格《战略历程》):1、决策风格2、阻止战略的转变3、克服对战略改变的阻碍4、主导价值观5、文化冲突基于资源与能力的跨国公司战略管理模式分析基于资源的战略管理模式基于资源的观点认为,公司内部环境同外部环境相比,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对企业创造市场优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核心能力的形成需要企业不断地积累战略制定所需的各种资源,需要企业不断学习、超越和创新。企业内部所拥有的资源是决定一个企业能否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决定了一个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企业可以通过资源关联性增长,实现企业市场的扩展,最优的企业成长战略就是实现开发己有资源潜力与发展新资源间的平衡。随着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的日趋成熟,跨国公司往往倾向于采取在子公司建立专门的R&D机构,实现R&D本化,这一般都离不开对当地人才的引进。像这样以当地人才为依托,才能更好的提升跨国公司的竞争力。IBM、微软、Intel等巨头就纷纷在全球设立了研发机构,这就是一种基于资源的战略模式。基于能力的战略管理模式基于能力的观点认为组织是一个知识系统,在组织中通过学习创造新的知识并把创造的新知识传递到组织层面制度化能够更好地提升企业动态能力。公司能力是公司所积累的存在于公司成员或职能机构中完成某项工作的可能性,是一种主观的行为能力。公司之间的竞争本质在于公司能力的竞争,因而考察公司的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不能仅从公司外部的产业环境入手,而应该关注公司的内部,公司竞争优势来源于公司的能力(特别是公司的核心能力)。国际市场中资源与能力的协调运用从战略角度来看,跨国公司进入国际市场是建立在对资源的有效利用与核心能力的构建的基础上的。由于跨国经营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因而跨国公司需要发展公司的管理结构以降低资源控制的成本。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外国直接投资来降低不确定性,但公司在未来战略的实施方面增加了资产成本与机会成本并降低了灵活性。因此,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中的资源与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之前战略所带来的影响,也就是说,一个成功的跨国公司往往先以在本国市场上的成功为基础。但是,不同市场的特质与环境是不同的,这也是中国很多企业至今未真正走向世界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不是所有资源与能力都适合跨国公司,尤其是在新环境中,有些资源与能力根本就不适用。结论基于资源与能力的战略管理模式在跨国公司的发展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离不开对资源与能力的协调运用。甚至可以说,全球化的跨国公司是市场不能满足其发展目标时,将资源和能力,尤其是无形资产的资源与能力,跨国进行传送的机制。跨国公司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开拓出一片新的市场空间,就要从资源与能力的角度来分析并实施其战略。综上所述,在国际市场中合理的利用各种资源与能力才是跨国公司取得核心竞争力从而获得利润的保证。公司战略的三种状态战略形态是指企业采取的战略方式及战略对策,按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拓展型、稳健型、收缩型三种形态。拓展型战略拓展型战略是指采用积极进攻态度的战略形态,主要适合行业龙头企业、有发展后劲的企业及新兴行业中的企业选择。具体的战略形式包括:市场渗透战略、多元化经营战略、联合经营战略。1、市场渗透战略市场渗透战略是指实现市场逐步扩张的拓展战略,该战略可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能力、增加产品功能、改进产品用途、拓宽销售渠道、开发新市场、降低产品成本、集中资源优势等单一策略或组合策略来开展,其战略核心体现在两个方面:利用现有产品开辟新市场实现渗透、向现有市场提供新产品实现渗透。市场渗透战略是比较典型的竞争战略,主要包括: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化战略三种最有竞争力的战略形式。成本领先战略是通过加强成本控制,使企业总体经营成本处于行业最低水平的战略;差异化战略是企业采取的有别于竞争对手经营特色(从产品、品牌、服务方式、发展策略等方面)的战略;集中化战略是企业通过集中资源形成专业化优势(服务专业市场或立足某一区域市场等)的战略。在教科书上,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化战略被称为“经营战略”、“业务战略”或“直接竞争战略”。2、多元化经营战略多元化经营战略是指一个企业同时经营两个或两个以上行业的拓展战略,又可称“多行业经营”,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同心多元化、水平多元化、综合多元化。同心多元化是利用原有技术及优势资源,面对新市场、新顾客增加新业务实现的多元化经营;水平多元化是针对现有市场和顾客,采用新技术增加新业务实现的多元化经营;综合多元化是直接利用新技术进入新市场实现的多元化经营。多元化经营战略适合大中型企业选择,该战略能充分利用企业的经营资源,提高闲置资产的利用率,通过扩大经营范围,缓解竞争压力,降低经营成本,分散经营风险,增强综合竞争优势,加快集团化进程。但实施多元化战略应考虑选择行业的关联性、企业控制力及跨行业投资风险。3、联合经营战略联合经营战略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经营实体横向联合成立一个经营实体或企业集团的拓展战略,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形式。实施该战略有利于实现企业资源的有效组合与合理调配,增加经营资本规模,实现优势互补,增强集合竞争力,加快拓展速度,促进规模化经济的发展。在工业发达的西方国家,联合经营主要是采取控股的形式组建成立企业集团,各集团的共同特点是:由控股公司(母公司)以资本为纽带建立对子公司的控制关系,集团成员之间采用环行持股(相互持股)和单向持股两种持股方式,且分为以大银行为核心对集团进行互控和以大生产企业为核心对子公司进行垂直控制两种控制方式。在我国,联合经营主要是采用兼并、合并、控股、参股等形式,通过横向联合组建成立企业联盟体,其联合经营战略主要可以分为:一体化战略、企业集团战略、企业合并战略、企业兼并战略四种类型。企业合并战略是指参与企业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同时有偿转移,实现资产、公共关系、经营活动的统一,共同建立一个新法人资格的联合形式。采取合并战略,能优化资源结构,实现优势互补,扩大经营规模,但同时也容易吸纳不良资产,增加合并风险。企业兼并战略是企业通过现金购买或股票调换等方式获得另一个企业全部资产或控制权的联合形式。其特点是:被兼并企业放弃法人资格并转让产权,但保留原企业名称成为存续企业。兼并企业获得产权,并承担被兼并企业债权、债务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兼并可以整合社会资源,扩大生产规模,快速提高企业产量,但也容易分散企业资源,导致管理失控。稳健型战略稳健型战略是采取稳定发展态度的战略形态,主要适合中等及以下规模的企业或经营不景气的大型企业选择,可分为:无增长战略(维持产量、品牌、形象、地位等水平不变)、微增长战略(竞争水平在原基础上略有增长)两种战略形式。该战略强调保存实力,能有效控制经营风险,但发展速度缓慢,竞争力量弱小。收缩型战略收缩型战略是采取保守经营态度的战略形态,主要适合处于市场疲软、通货膨胀、产品进入衰退期、管理失控、经营亏损、资金不足、资源匮乏、发展方向模糊的危机企业选择。可分为:转移战略、撤退战略、清算战略三种战略形式。转移战略是通过改变经营计划、调整经营部署,转移市场区域(主要是从大市场转移到小市场)或行业领域(从高技术含量向低技术含量的领域转移)的战略;撤退战略是通过削减支出、降低产量,退出或放弃部分地域或市场渠道的战略;清算战略是通过出售或转让企业部分或全部资产以偿还债务或停止经营活动的战略。收缩型战略的优点是通过整合有效资源,优化产业结构,保存有生力量,能减少企业亏损,延续企业生命,并能通过集中资源优势,加强内部改制,以图新的发展。其缺点是容易荒废企业部分有效资源,影响企业声誉,导致士气低落,造成人才流失,威胁企业生存。调整经营思路、推行系统管理、精简组织机构、优化产业结构、盘活积压资金、压缩不必要开支是该战略需要把握的重点。公司战略特征公司战略是设立远景目标并对实现目标的轨迹进行的总体性、指导性谋划,属宏观管理范畴,具有指导性、全局性、长远性、竞争性、系统性、风险性六大主要特征。一、指导性公司战略界定了企业的经营方向、远景目标,明确了企业的经营方针和行动指南,并筹划了实现目标的发展轨迹及指导性的措施、对策,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起着导向的作用。二、全局性公司战略立足于未来,通过对国际、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及行业等经营环境的深入分析,结合自身资源,站在系统管理高度,对企业的远景发展轨迹进行了全面的规划。三、长远性“今天的努力是为明天的收获”、“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兼顾短期利益,公司战略着眼于长期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思考,确立了远景目标,并谋划了实现远景目标的发展轨迹及宏观管理的措施、对策。其次,围绕远景目标,公司战略必须经历一个持续、长远的奋斗过程,除根据市场变化进行必要的调整外,制定的战略通常不能朝夕令改,具有长效的稳定性。四、竞争性竞争是市场经济不可回避的现实,也正是因为有了竞争才确立了“战略”在经营管理中的主导地位。面对竞争,公司战略需要进行内外环境分析,明确自身的资源优势,通过设计适体的经营模式,形成特色经营,增强企业的对抗性和战斗力,推动企业长远、健康的发展。五、系统性立足长远发展,公司战略确立了远景目标,并需围绕远景目标设立阶段目标及各阶段目标实现的经营策略,以构成一个环环相扣的战略目标体系。同时,根据组织关系,公司战略需由决策层战略、事业单位战略、职能部门战略三个层级构成一体。决策层战略是企业总体的指导性战略,决定企业经营方针、投资规模、经营方向和远景目标等战略要素,是战略的核心。本书讲解的公司战略主要属于决策层战略;事业单位战略是企业独立核算经营单位或相对独立的经营单位,遵照决策层的战略指导思想,通过竞争环境分析,侧重市场与产品,对自身生存和发展轨迹进行的长远谋划;职能部门战略是企业各职能部门,遵照决策层的战略指导思想,结合事业单位战略,侧重分工协作,对本部门的长远目标、资源调配等战略支持保障体系进行的总体性谋划,比如:策划部战略、采购部战略等。六、风险性企业做出任何一项决策都存在风险,战略决策也不例外。市场研究深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准确,设立的远景目标客观,各战略阶段人、财、物等资源调配得当,战略形态选择科学,制定的战略就能引导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反之,仅凭个人主观判断市场,设立目标过于理想或对行业的发展趋势预测偏差,制定的战略就会产生管理误导,甚至给企业带来破产的风险。正确认识何谓战略中国很多企业,在战略规划上常常表现为“有战无略”。这一方面是由于好多企业创战略思维图办人忙于应酬拉关系和营销,不能好好的静下心来思考;但更多的原因却出在对战略管理的认识不够或错误认知,存在着很多的误区。现在,很多企业都把策略当成了战略,就是把做什么、怎么做当成战略了,把具体的操作步骤、流程当作了战略。我们的企业经常是先确定要做什么事情,在这个既定的前提下,将怎么组织人,怎么组织钱,怎么来打市场作为企业的战略。这么做,实际上意味着企业没有战略,而是直接到了策略层面。还有一些企业,比如已经投资布局了几个行业,他们的战略观就是把这几个领域做强做大。这不是战略,这是把目标替代为战略了。战略 策略 战术 即战力战略:是目标和策略的组合,企业远景、使命、命题等的全局规划和方针及定位。战略的核心问题是方向的确定和策略的选择。策略:是创造持久的竞争优势。是提供指导思想和行动的框架。将战略转化为具体目标,计划,行动后的绩效。战术:是执行策略或战略的手段。是执行策略的行动技术。即战力:就是即使进入全新的环境,也能够通过冷静地观察发现事物的本质,继而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与计划的专业能力。外语能力、专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三大基本能力。先搞清楚概念战略首先是一种选择、一种取舍。所谓策略,就是如何来组织资源来落实战略。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企业的经营策略是相互依托的。企业在制定其战略和策略时如果概念混淆,把策略和战术问题当做战略问题来思考,这会导致企业的方向性错误。战略的衡量标准决定战略成功的根本要素:企业核心竞争力能否与行业关键成功要素相匹配。公司战略方向与规划必须以核心竞争力为依托或者是在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而这一竞争力必须能够同行业成功关键要素咬合在一起。 很多企业做战略,都存在盲目操作的问题,分析完了自身的能力,然后就进行战略规划,光有能力有什么用啊。比如说我现在有大量的资金,似乎就可以投资房地产,问题是房地产行业关键是靠关系,有钱又有什么用。这一点非常关键,一定要分析核心竞争力和关键成功要素,然后才有成功的可能。战略管理上有这样一句话,战略要一次做成,从这角度看,我们就不难理解了,这是战略的规律。 需要注意的是,行业的成功关键要素是在不断变化与发展的,在行业的不同阶段,行业的成功关键要素是不同的,所以企业要不断发展新的核心竞争力,要考虑怎样同行业将来的成功要素相匹配。这一点不难理解,当行业竞争发展到一定阶段,同一竞争领域的企业之间的核心竞争力相差无几的时候,决定企业能否突围的行业关键要素一定会发生变化。战略的形成是一个科学的规划过程,只要内外环境没有根本性的改变,行业竞争制胜的关键要素没有改变,企业的战略就不需要调整,只要坚持下去就会实现既定的目标,不能被眼前的一些变化所左右。战略目标的实现是有一个实施期的,并非一蹴而就。很多跨国企业刚进入中国市场时,连续亏损,但他们仍然坚持了下来,最后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当然,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环境的变数呈几何状增长,技术升级越来越快,资金流动愈加频繁,因此企业必须严密关注环境的变化。战略执行体系战略确定了,怎么建立一个战略执行体系并不难。战略执行体系由战略(方向)、策略(组织)、战术、即战力四个层次构成,这四个层次缺一不可。但在实际操作当中,企业一谈战略执行,就是定指标、配资源,超越了策略层直接跑到具体的战术、计划层,执行层上去了。所谓策略,就是如何来组织资源来落实战略。如何把策略落实下去,就需要形成计划。小企业一般可以合二为一,但是集团化战略规划,一定要分两步来做,一定是要先形成策略。在策略层级最为关键的是组织。战略决定组织,组织传承战略,决定因素在组织上,落实在组织上。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组织不仅仅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组织结构,更多是指组织状态与布局,组织结构只是组织状态与布局最后的一个载体、一个框架。组织是由三个要素构成的:一个是组织结构,一个是流程,一个是责权体系, 三个组到一块才形成完整的组织。企业如果只抓其中一块,比如说单独进行流程变革而没有结构和责权的调整来配合,往往容易导致失败。人是为组织服务的,所有的人要匹配组织,资金、技术等其它的资源同样需要在战略的指引下依靠组织去配置。绩效考核体系的价值从战略角度而言,绩效考核体系是帮助执行层了解公司战略的工具,而不是“秋后算账”的工具。很多公司战略执行失败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绩效考核体系设计失误,尤其是对企业中层的考核。企业存在一个“倍乘效应”,中层偏一偏,整个组织下来之后就会离题万里。战略执行体系图企业的绩效管理体系必须从战略角度设计,并且企业的战略最后一定要落实到绩效管理体系上。原因有二:一是让企业的战略意图真正被战略执行者理解是很困难的事情; 二是执行者即使理解了愿意不愿意遵照执行也是个很大的问题。这样就需要企业依靠绩效考评体系作为指引与约束。 我们从战略规划或者说推导的过程来看一下绩效考核体系的价值。首先企业要做行业的取舍与选择,比如企业做不做餐饮;如果通过各方面分析确定了要进入餐饮业,再就要分析如何布局了,这就进入执行阶段了,企业要根据自身的价值创造能力与行业竞争关键要素形成战略点;战略路线确定后,剩下就是人与组织搭配的问题了,简单说,就是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最后,以战略为导向,设定企业相关的激励机制与业绩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明确了,企业自然会朝着既定战略目标迈进。总结:集团化战略执行步骤首先企业要做行业的取舍与选择 分析如何布局进入执行阶段 确定战略路线 人与组织搭配 最后,以战略为导向,设定企业相关的激励机制与业绩评价体系。公司战略落实中的问题在一个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要想取得长远的发展,必须有一套清晰的战略。没有战略的企业通常只能着眼于现在,为短期的物质利益而疲于经营,最终往往落得销声匿迹。战略定义和决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明确自身需要搭建什么样的架构,需要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如何去吸引和培养人才。战略源自组织的使命和远景。只有先明确了组织存在的根本理由和价值之所在,预见并逐步清晰了组织要达到的目标状态,才能制定出相应的战略。 战略本身也是一种构想,是对未来的预测,以及对现在的指导。企业的战略构想通常形成于企业的领导者;他们在理解企业的使命和远景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企业外部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以及企业的现状,通过一系列非因果决定的逻辑、非线性思考进行战略分析,从而确定企业的战略。战略制定出来之后,就需要考虑如何去落实战略。 战略通常以目标的形式表现出来;因为目标是可见的,便于传递和理解,从而使企业所有成员的努力都能够朝向一个共同的东西,以实现领导者的战略意图。但在现实中,企业即使有了一个好的战略,并制定出了相应的目标,也往往难以落实,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其原因何在?影响战略落实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成员的素质、企业文化等;而从目标本身来看,它能否得到有效的传递,是战略能否得以落实的极为重要的先决条件。在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德鲁克提出的“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s)[1]能够成为在管理学历史上有着深远影响意义的概念了。

[让我们的公司力量更强——《公司的力量》读后感] 让我们的公司力量更强——《公司的力量》读后感余夕志 《公司的力量》使我对公司的意义和发展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让我们的公司力量更强——《公司的力量》读后感。公司是迄今为止最为广泛高效的经济组织形式,财富的主要创造者,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国家参与世界市场竞争的核心载体;能使公司充分发挥应有力量的根源,是适应时代前进、社会发展、市场变化、企业实际的管理;而要让企业所有员工自觉实现管理目标,使公司成为时代的佼佼者和“百年老店”,要靠不断汲取先进文化并创造自己的独特文化。基于这种认识,作为中国石化的一员、茂名石化的第一责任人,我更加感到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更加下定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把茂名石化打造成为炼化企业排头兵,为中国石化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能源化工公司作出应有贡献的决心,更加增强了实现这个目标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公司的力量》又一次告诉我们:“无人能够左右变化,唯有走在变化之前。”只有“硬件”和“软件”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公司才能持续发展,长盛不衰。茂名石化在55年的发展过程中,建成了国内首座千万吨级炼油厂和第一个百万吨乙烯厂,炼油乙烯综合生产能力一度在中国石化领先,为连续几年成为中国石化炼化企业效益排头兵创造了必要条件。可是,随着近几年来兄弟企业的做大做强和市场变化,茂名石化不仅失去了规模领先的优势,装置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炼油装置规模小、套数多,先进装置与落后装置并存,集约化程度不高,制约着经济技术指标的整体提升;化工装置结构不科学,高性能、高附加值产品比例偏低,没有“拳头”产品,在低端市场缺乏成本优势,在高端市场缺乏技术优势。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尽快解决,茂名石化必将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严峻的形势要求茂名石化必须走既上规模又调优装置结构、产品结构,做大做强兼顾,更加注重做强的发展之路。要打造中国石化炼化企业排头兵,把茂名石化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炼化一体化企业和世界先进的石油化工产业基地,我们首先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组织“硬件”建设。今年1月19日,公司炼油改扩建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我们必须科学统筹、精心组织、从严管理,确保该工程2013年一季度建成投产并成为安全工程、优质工程、效益工程、绿色工程、阳光工程,力争成为中国石化的样板工程、精品工程。届时,公司炼油乙烯综合生产能力将重回业内第一方阵。同时,我们必须根据总部发展规划,发扬“以我为主、克难攻坚、超常工作、事争第一”的精神,持续优化公司发展战略,全力推进装置结构调整项目建设,确保几年后,炼油化工“硬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产品结构更科学,产品档次和质量更高,清洁生产更有保证,赢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更强。《公司的力量》又一次阐明:管理就是效率,就是利润;精细化管理就是最高效率,就是最大效益。近几年来,茂名石化实施精细化管理,创出了在中国石化炼化企业效益名列前茅的业绩。然而,我们深知,公司仍然处于精细化管理的初级阶段,粗放管理和“低老坏”现象依然存在,少数经济技术指标比较落后,经济效益还未实现最大化,综合管理水平与先进企业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只有不断深化精细化管理,才能使公司真正成为炼化企业排头兵。结合工作实践学习《公司的力量》,我进一步体会到:精细化管理,就是管理过程科学规范,管理行为优化到位,管理结果创先争优。精细化管理必须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精细管理。我们要学习洛克菲勒把原油加工成本计算到一分钱的千分之一的精神,深度优化生产经营。层层建立优化组织,明确优化责任,完善优化机制,使优化工作由“奖金拉动、领导推动”转变为制度化、规范化、日常化;以公司整体效益最大化、经济技术指标先进化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践行分子管理理念,滚动优化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努力挖掘每一滴原油的最大价值,使现有装置的效益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我们要牢记“制度比人更可靠,但世界上没有尽善尽美或一劳永逸的制度安排”,“在制度变迁过程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忠告,着力实现“制度管人,流程管事”。以推行一体化管理为主线,按照现代化管理的要求,科学调整机构、定岗定编,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清理完善规章制度,梳理和再造业务流程,修订和提高各项工作标准,健全并落实检查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做到事事有规范,人人守规矩。公司所有资产都有人管理、有人负责,全面弥补职责、制度、流程、监管和工作的缺失,确保安全环保无事故,经济效益无流失。我们要把充分发挥科技的增效作用,作为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用心尽力地推进技术进步。层层组织力量滚动寻找技术先进、效益好而且“短平快”的技改技措项目,特事特办,实干快上;大力开发化工专用料,打造“拳头”产品,不断提高创效能力和市场竞争实力;加快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推进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早日建成公司管理的“神经系统”,打造数字茂名石化。《公司的力量》又一次强调:“公司归根到底是人的组织。在制度和理性之外,要想调动人、激励人、凝聚人,唯有文化,那是公司管理的更高境界。”50多年来,茂名石化逐渐形成了以“艰苦奋斗、自力图强、严细求实、团结创新”的企业精神,以“大企业要创大效益,作大贡献”的价值取向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支撑和激励着一代代茂名石化人在风雨中奋力前行。如今,我们处于不进则退、慢进亦退、不学必退的激烈竞争的急流之中,要实现成为炼化企业排头兵的目标,必须建设“比学赶帮超”、“拉高标杆,事争第一”文化,使“比学赶帮超”成为日常工作机制,使“事争第一”成为全体干部职工的自觉追求。要形成思想引导机制。不断教育干部职工认清:事争第一是为国家作大贡献、为自己创大效益,企业有效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牢固树立事争第一的价值观;不断向职工讲清公司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形势,引导干部职工始终保持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始终不放松事争第一的劲头;大张旗鼓地宣传在“比学赶帮超”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的先进事迹,营造“层层抢扛红旗、人人誓争第一”的浓厚氛围。要健全对标、追标、创标机制。公司各层次以“谁先进就学谁,什么先进就学什么”为原则,在集团公司炼化系统内,与先进企业和先进专业比,在公司内,单位之间、部门之间、车间之间、装置之间、班组之间、职工之间互相比,滚动查找自身差距,确定赶超目标;学习借鉴先进企业经验,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赶超措施并落实到位,在实现赶超目标后,再确立新的目标,继续赶超,读后感《让我们的公司力量更强——《公司的力量》读后感》。要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在把“比学赶帮超”工作纳入经济责任制考核的同时,设立“比学赶帮超”工作专项奖,对获得总部先进、红旗、第一的单位,给予重奖,对“比学赶帮超”工作落实不到位、排名落后的单位严格考核。让先进扬名、得利,感到自豪和光荣,让后进深感惭愧和自责,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抢扛红旗、事争第一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公司的力量》指出,“只有时刻站在生死线上、站在悬崖边上的公司,才会拥有自我更新的主动意识,才会以非营利组织所不具备的内在冲动,开辟出崭新的管理模式”,我深有同感。我们茂名石化人将始终把自己置于追赶先进的地位,永不停歇地对标、追标、超标、创标。这就是让茂名石化的力量越来越强的力量。编者按:《公司的力量》是一本深刻探讨公司制度的书。2010年12月在集团公司工作会议上,苏树林总经理向各企业领导人推荐此书。本文是公司总经理余夕志结合公司实际学习《公司的力量》的体会,对公司的管理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2月28日在《中国石化报》发表。本报全文转载。(文章来源:《茂名石化报》)相关联接一:书评《公司的力量从何处来?》公司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她和国家、民族、宗教、政党的产生有所不同:公司的产生是一种带有偶然性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一种默契。这种默契本身就是一次商业行为,只不过行为的“交易物”或者用今天的话说是“商品”,是一种“愿望”或者是一种“以寻求写作”的产物而已。行为的产生是因为合作方对对方有所求或者认为对方帮到自己能够使得自己得到更多好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公司是一种贸易或者说贸易是公司的属性(张海勤语)。公司的力量从何处来?存在的力量。存在就是力量,人类存在就有了差异,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树叶。这种差异就使得彼此之间的竞争成为必然。公司是一种协作的产物,为了能够满足个人的欲望,也可说是比他人生活质量好一些而不得不争取比他人拥有的多或者精神、物质文明更好的一种人类的天性使然。如果没有了这种竞争的意识,那人就不是人了或者说即将败落。民族的力量。这个可以从宏观的方面来解释公司的另外一个现实的发展动因。记得十多年前,海尔的张瑞敏被问及过:“海尔已经称霸国内很多年了,你的工作动力是什么?”,张瑞敏讲:每次到国外去,听到留学生们讲:你看日本有索尼、三菱、丰田;韩国有三星、大宇、现代等等,而中国没有自己的世界品牌?还有国内的娃哈哈,宗庆后在娃哈哈危难之时,不惜煽动民族情绪,抵制达能;每当国内外政治有冲突,抵制外国货成为一种情绪宣泄的工具。这就是民族力量给公司发展的动力。科技力量。邓小平总结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已经成为我们改革开放牢牢把握的基准之一。科技之所以被称为第一生产力。在于科技是渗透企业骨髓,促进发展方方面面的一种血液。这种血液的血型不论是国内、国外、个人、集体的还是相互融合而成,都是企业发展变革性的巨大或者广泛推动力(张海勤语)。文化的力量。现在是经济全球化时代,跨国公司对注重本土化文化的培养。这是因为,公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交流的工具或者先行者。文化是一个地区的历史文明,他是这个地区的人的属性之一。俗话说,谁不说自己的家乡好?!这就是对地方文化的一种继承的力量,同时也是生活在这一区域的行为准则。改革开放初期,国内流行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不是对民族文化的否定,而是封闭几千年之后,寻求进步的动力。从商业上来讲:最近广泛报道的肯德基油条本地化,这是油条外交。油条是国内北方人挚爱的食品,提供有条给消费者,能够的到“被认同”的文化许可。从而促进肯德基油条生意能够在中国发展下去,这是一种公司发展的策略:把油条文化给予消费者,赢得在当地继续发展的新动力。政治的力量。这个力量可以说成是法律的力量。因为法律的限制直接给予了企业游戏的规则,有的产权的合法性,个人的力量才得以体现。政治可以说成是对企业属性的限定。政治与企业的关系可以很亲密,也可以完全无关,但是政治的力量始终是企业发展的潜在力量或者潜在对手。政策的给予,能让企业飞起来,也能让企业窒息死亡。这就是政治对企业的力量。自由的力量。除了政治的力量之外,企业的人性化特点是公司在发展历史上多次争取的力量就是自由。自由为企业发展增添活力,产生力量。有了活力,人的潜能得到发挥,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在管理界,一直有不“管”也是管理办法、管好自己才是最高境界的管理等说法,这其实就是对“自由”的力量的认同,这种“自由”实则的传承人的基本属性之一:竞争。全球化力量。当下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互联网、地球村等新特点的世界。企业已经成为社会的重要组织,服务全人类已经不是一句空话。社会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被这个社会满足,公司从最初的两个人协作为了尽可能满足个人的需求,已经变成了服务更多人的组织。更有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把奉献社会演绎成了商业的最高经济——慈善事业。这一种扩张力的结果,作为曾经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是这是社会的规律,这种力量来自于不断扩张的终结。力量被竞争的时代所推崇。公司作为一个有3000多年历史的社会组织,是人类存在的一种分工形式,这种形式和阶级一样随着不平等的消灭而灭亡。公司的使命还在继续,家族企业传承的故事还在继续,这种个人和集体的矛盾还在演变中,随着更多的人去服务社会,公司渐渐的成为人类社会的乖孩子。相关联接二:中央电视台2009年度启动摄制的一部大型电视纪录片名叫《公司的力量》。 《公司的力量》不是一部介绍各大公司发展历史的纪录片,不是一部介绍公司内部结构、体制、管理方法的纪录片。它将在世界现代化进程的背景下,梳理近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公司”的起源、发展、演变、创新的历史脉络,探讨其与经济制度、思想文化、科技创造、社会生活乃至精神生活等诸多层面相互之间的推动和影响。其根本宗旨在于:以公司为载体来观察市场经济,思索国家发展进步的路径。作为至今为止最有效的经济组织形式,公司的出现被称作是“人类的成就”,尤其是股份公司惊人的崛起和当前无可争辩的统治性地位,被公认为是现代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公司能扩展一个经济单位所能掌握和支配的资源、分散商业活动的高风险。公司凝聚了生命个体,让它变成强大于任何个人的经济动力。公司使得血缘、地缘联系之外的陌生人之间的合作成为可能。公司实现了人类经济生活的一个新篇章。今天,公司的力量已渗透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公司无处不在。公司让人爱恨交织。公司似乎身不由己。全球化日渐加速的今天,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数百家乃至数十家跨国公司正左右着世界的经济运行。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海啸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轻轻扇动了一下翅膀却造成一场飓风的这只蝴蝶就是——公司。这个组织已经显示了足以撼动世界的能量,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公司到底是什么?对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幸福,公司究竟意味着什么?公司的惊人力量源自哪里,有无边界?未来的公司将会如何影响未来的世界?而在公司这个生命体孕育生长的背后,是全人类不断认识财富、认识市场、认识权力、认识人性的思想历程,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清晰脉络。公司缘起和植根的背景、自身变迁的路径及其日渐扩增的力量,是我们观察世界经济发展历程的一个极好的切入点。同时,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公司的成熟尚需时日。了解各国公司走过的历程,无疑将有助于中国公司的健康、壮大,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公司的力量》一片共10集,每集50分钟,于2010年8月23日正式推出。本片将以公司制度发展的历程为经,以各历史阶段围绕公司所凸现的重点主题为纬进行结构,注重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和分析问题,不做主观的判断和单一性结论;强调内容主题的现实关照性,但不进行简单的现实对比;聚焦公司演变过程中的内在矛盾,但不追求外在的戏剧性冲突。(文章来源:网络) 〔让我们的公司力量更强——《公司的力量》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1 陈霞;;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J];北方经济;2006年20期 2 汪晓民;;企业文化的价值取向[J];当代经理人;2006年01期 3 廖政中;张岩;;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研究与思考[J];广东科技;2009年15期 4 孙政委;刘升;;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初探[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5 周晶;;浅析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21期 6 陈晓军;作为组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S1期 7 陈红玉;;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再认识[J];经济与管理;2006年09期 8 杨磊;;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J];科技经济市场;2006年06期 9 常颖;;企业文化解说[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年01期 10 黄左煜;;浅谈企业文化的改造[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1李秋红;;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A];第三届中国质量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12潘平;;浅议企业的文化建设[A];用文化提升企业竞争力——陕西省首届企业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13郑义铣;;按照“三个代表”要求 推进企业文化建设[A];福建企业文化在创新——福建省企业文化创新研讨暨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14 李义俊;;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A];用文化提升企业竞争力——陕西省首届企业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5 白宝存;;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初探[A];用文化提升企业竞争力——陕西省首届企业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发表学术论文,可咨询编辑小宋

浅谈公司的力量论文

浅谈如何塑造企业文化论文

企业文化建设是市场经济和企业自身发展的基石,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有力保障。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浅谈如何塑造企业文化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 企业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它是企业的灵魂,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最根本标志。优秀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分,是企业常胜不衰的营养源泉,同时可以促进人类文明向前发展。要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首先要突出自身特点,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文化,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保持时代先进性;同时不要操之过急,要水到渠成;要摒弃错误观念,完善文化内涵。本文论述了企业文化产生的背景及其意义,企业文化在企业中的地位及作用,分析了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误区,对塑造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了建议:企业文化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要通过企业领导的大力倡导、身体力行,企业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逐步塑造而成的。

关键词: 企业文化;塑造;误区

引言

对企业文化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日、美间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发生了变化,人们对生活及工作的意义有了不同的认识。此时企业管理者面临主要以下变化:

① 人们的物质满足程度已有了较大的提高,通过金钱与物质刺激不能有效的激励员工;

② 高科技人才的竞争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焦点,知识“精英”的稀缺性远远大于资本的稀缺性;

③ 企业边界的无限扩大,世界上任何角落可能都有你企业的员工,他们可能在任何时间段工作,固定的作息时间可能被打破。空间上的有形厂房、办公楼可能不复存在,信息的传送与作业控制可通过现代化通讯与联络手段完成;

④ 员工自由度加大,文化背景、社会经历和生活习惯各不相同,跨文化的管理成为必然。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制度管理的局限性暴露无遗,企业文化的研究应运而生。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界定

企业文化的真正含义

1、企业文化从形式上看是属于思想范畴的概念 我们在治理社会时,首先要依法治国,但是再完善的法律都有失效的时候,法律失效了靠社会道德去约束。所以既要以法治国,又要以德治国。管理企业也一样,企业文化是和社会道德属于同一范畴,是指人的价值理念,是指人们在思想理念上的自我约束,是对企业制度失效的一种补充。

2、企业文化从内容上看是反映企业行为的价值理念 企业文化的内容,是对企业现实运行过程的反映,具体讲,就是企业制度、战略在人的价值理念上的反映。

3、企业文化从性质上看是属于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 企业文化约束企业员工的行为,约束企业的运行过程,是在现实中真正起作用的价值理念。

4、企业文化从属性上看是属于企业性质的价值理念 这一点区别于民族的价值理念、社会的价值理念。

5、企业文化从作用上看是属于规范企业行为的价值理念企业文化对企业的行为以及员工的行为起到非常好的规范作用。它不是一种包装性的价值理念,而是要真正解决企业问题的价值理念。

企业文化的特征

突出的个性化特征。在中国加入WTO以后,企业的竞争更加激烈。企业文化作为竞争的手段,必须突出自己企业的优势,注重总结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形成企业文化建设的个性化特征。然而,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兴起的时间并不长,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开始的,处在起步阶段。其中一个主要的问题是缺乏个性,照搬其他企业的口号,存在着雷同化的现象。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总结自己经验教训的结晶,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法宝,是企业家个人奋斗经历的真实写照。由于企业主导产品不同,经营范围不同,人员素质和技术含量不同,不同企业的发展道路是不一样的,企业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也应是不同的。

.能够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企业文化属于上层建筑范畴而反作用于生产力。判断改革和各项工作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实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一个国家来讲是这样,同样对一个企业来讲也是这样。先进的企业文化一定是能够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的。

经过长期营造,而且是被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具有递延性和稳定性。企业文化的建设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一批批、一代代的企业家和员工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去营造、培养和发展。文化是要有底蕴的、有根基的。每个企业都有自己不同的创业和发展的轨迹,由此而形成不同的企业文化特色。一个企业优秀与否,不仅要看昌盛期,更要看困难期;不仅要看发展期,还要看它的创业期。如果企业在遇到困难和受挫折时,全体员工还能保持同一的思想,同舟共济,知难而进,百折不挠,这个企业的优秀文化就真正形成了。

优秀的企业文化体现双赢战略。优秀的企业从优秀企业文化中受益,员工价值也得到充分体现。优秀文化要充分尊重人、充分体现人的价值,员工可以从中得到无限享受。让一个员工去爱他的企业,必须有其自身的道理。要想使员工关心企业,能够与企业同心同德、尽职尽责,主要在于员工能够分享企业成长所带来的好处。只有在双赢战略的企业文化下,员工才能树立积极的工作价值观,才能真正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才能体会出人格的被尊重,也才能表现出敬业敬职的精神,公司才真正被员工所热爱。

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适应国际竞争。研究组织文化首先要研究民族文化。据有关研究表明,民族文化对员工的影响比组织文化对员工的影响大。在考虑员工行为的影响因素时,更应考虑到民族文化的作用。但是在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要研究文化的国际性。文化的差异来源于文化产生的背景和历史,文化差异是区别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重要标志。文化差异的客观现实性会多方面影响着跨国公司的商务活动,因而理解和重视文化差异是很重要的。为了成功跨越文化界限,公司必须尽其所能地了解其商务工作所在地重要的文化准则、价值观、宗教信仰、文化理念,以及学会识别一种文化的重要象征、价值观和礼仪。这有助于跨国公司理解其顾客、工人和公司竞争行为背后的原因,并减少其在海外市场操作上的盲目性和风险性。

优秀的企业文化具有创新性。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最为主要的资本,成为促进生产力进步和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决定性因素。成功企业的秘诀就在于不断创新。

塑造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企业是以人与人的组合为基础的经营劳动主体,其经营行为必然最终都要人格化,企业的所有活动最终都要靠人来执行。企业的制度安排,企业的经营战略的选择,必然体现在人的价值理念中,以企业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企业文化是一个涉及到企业能否高效发展的极其重要的问题。

1、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任何一个企业所倡导的企业文化就是这个企业在制度安排以及经营战略选择上对人的价值理念的要求,即人们在价值理念上能够认同企业制度安排及企业战略选择,并以符合企业制度安排及战略选择的价值理念指导自己的行动,因此,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灵魂。

2、企业文化是实现企业制度与经营战略的重要思想保障。企业对人的约束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约束,如企业规章制度;另一种是内在约束,如作为价值理念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能使员工自觉主动地执行企业制度,贯彻企业经营战略。

3、企业文化是企业制度创新与经营战略创新的理念基础。企业文化的创新,不仅带来员工价值理念的创新,而且还会推动企业制度的创新和经营战略的创新。例如,海尔之所以能在制度安排及战略选择上有创新,是因为有一套完整的企业文化。因而,海尔案例是以企业文化为题目进入哈佛案例库的。

4、企业文化是企业活力的内在源泉。企业活力最终来自于人,也就是来自于人的积极性,只有把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使企业充满活力。企业文化作为员工所信奉的价值理念,必然会

直接涉及到企业的活力,是企业活力的内在源泉。

企业文化是企业行为规范的内在约束。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员工行为应该规范,即要求员工能很好地遵守和贯彻企业的制度及企业的经营战略,有自我约束的内在要求。人的行为受思想支配,思想是人的内在约束,这种内在约束就是企业文化。只有在这种内在约束起作用的条件下,才能保证企业制度和企业经营战略的有效实行。

6、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但可以规范员工的行为,还可以凝聚企业员工共同奋斗,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我们从美国惠普公司的尊重员工的个人价值与尊严的企业文化,从美国IBM公司的尊重员工、用户至上、追求卓越的管理理念,从日本松下公司的产业报国,亲和一致,感恩报恩的企业精神,从中国企业大庆油田的铁人精神都不难发现其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企业文化的力量。

二、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影响

积极影响

1、优秀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分。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促进人力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竞争力,走向国际化。而优秀的企业文化有其突出的主文化,主文化又体现的是一种核心价值观,它可以形成统一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进而凝聚成核心竞争力。没有文化的企业是不成熟的企业,没有先进文化的企业称不上世界级的企业。试想,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如果没有先进的管理哲学和经营理念如何去统帅企业的千军万马,如何将个人的目标与企业的目标保持一致,实现最大化的经营合力?综观国际大公司的经营理念,已不完全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或是股东权益最大化,而大多是透过企业生态论,为顾客、职工、股东和其他全体关系人创造整体价值。只有为顾客创造价值,才能积极有效地开发和创造市场;只有为职工创造价值,才能保证职工与企业价值同步增长,最终保证企业价值的实现。因此,决定竞争优势的根本力量,是如何以优秀的企业文化去吸引全球最优秀的人才,去创办世界最优秀的企业。

2、优秀的文化可以使企业常胜不衰。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和有效保证,可以在无声无息中延长企业的生命周期。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可以说每一个成功的公司,都必须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后盾。先进的企业之所以能够战胜落后的企业,就是因为先进企业的文化比落后企业的文化更能适应竞争的要求、更具有生命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一个企业的动力及凝聚力都来自于企业的文化,技术只是一个平台。没有一套较成功的文化的企业,生命力是有限的。

3、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总体来讲,优秀的企业文化凝聚着许多民族的、人类的共同的优秀品质,包括和谐、诚信、和平等良好的人文特征。优秀的企业文化在给企业、员工创造财富的同时,也给其客户、消费者乃至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进而推动人类文化进步。

消极影响

1、多数企业塑造企业文化的目的是打造公司形象和品牌形象。这些企业一般在进行企业文化工作之前就会让人们知道他要做企业文化了, 并且其企业文化工作本身也大都是为了公司宣传所需要。

2、部分企业塑造企业文化的目的是灌输企业领导或上级的指示。这些企业中, 企业文化工作主要就是宣传领导本人和领导的指示, 甚至把吹捧领导作为企业文化塑造的主要工作。

3、部分企业塑造企业文化是为了跟风。因为大家都在做, 且还是美国、日本传过来的理论, 多少应有些好处吧, 凭什么我们不做, 至于目的作用什么的, 以后再去考虑。

4、部分企业塑造的企业文化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为了企业的长期发展, 这些企业的立意都比较高, 也按照塑造的程序走, 可以说中国企业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 在企业文化塑造方面作了较多的有意义的探索, 但在企业文化塑造的成功案例却不多, 有的企业在兴旺的时候把企业文化当作口头禅, 而一旦遭遇危机, 却又发现, 企业最缺乏的仍是企业文化。

三、塑造企业文化中出现的问题

随着我国加入WTO,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许多企业都在积极地建设企业文化,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却不知不觉地出现了一些误区。

形式主义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思维系统 这种观点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思维系统,因而把企业文化分为企业理念、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思维系统的差别构成不同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文化活动 持这种观点的人,把企业文化简单理解成员工的各种文化活动,如:卡拉OK比赛、体育比赛等。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形象设计,好多企业把企业形象设计称之为企业文化,这与企业制度及企业战略根本不着边。企业文化是企业产品的文化品位 这种观点把所有有

关企业产品的文化品位内容,都统称为企业文化,这混淆了企业文化与产品文化。

老板主义

在带领企业的过程中,领导人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下面的眼睛都会看着。领导人经常要亲历亲为,率先垂范,这样既可以起到榜样作用,也可以真正了解下属的真实想法。

要走出单边灌输的误区。有的企业老总发展企业文化,仅仅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意志,只是“教”员工如何如何,殊不知企业负责人和管理层是企业员工的表率。企业文化是人们意识的能动产物,不是客观环境的消极反映。在客观上出现对某种文化的需要,往往交织在各种相互矛盾的利益之中,羁绊于根深蒂固的传统习俗之内。因而,一开始总是只有少数人首先觉悟,他们提出反映客观需要的文化主张,倡导改变旧的观念及行为方式,成为企业文化的先驱者。正是由于少数领袖人物和先进分子的示范,启发和带动了企业的其他人,形成了企业新的文化模式。

因此,要建立有特色的企业文化,首先要从企业领导人的“领导人文化”抓起。

认识片面

简单理解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识别系统 这是指把企业文化理解成仅仅是一个企业与另外一个企业有哪些不同的识别标准。一般包括视觉识别、行为识别以及理念识别。片面认为企业文化是包装企业的方法。在现实中,人们运用各种非常好的形容词及名言、警句,把企业进行包装,把这些包装企业的词语当做企业文化,例如,“顾客就是上帝”“服务社会”“争创一流”等。

四、企业文化的提升措施

规范管理层,确定主导企业文化

1、企业文化创新化,创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动力源泉 企业文化的创新首先是企业必须遵循市场特有的规律,找准市场定位,根据时代特征确定不断创新的价值观,向社会提供优质产品和良好的服务;其次,是企业制度的创新,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传统的管理模式将由知识管理所替代,从而将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连接起来,在人际交流的互动过程中完成信息与知识的共享,并运用群体智慧进行创新,以赢得竞争优势;最后是企业形象的创新,必须不断扩大企业形象在企业发展中的功能,激励员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性,增强企业凝聚力。

2、将企业文化制度化,第一层含义是指企业文化必须要充分体现在企业的制度安排和战略选择中,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对企业制度安排和战略选择的能动作用。第二层含义,是指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倡导的价值理念,必须通过制度的方式来统帅员工的思想,任何员工都必须在思想上接受企业文化,忠于它,企业文化作为员工在思想上的制度而存在。

3、企业文化实践化,企业文化不仅是一种企业倡导、信奉的价值理念,而是必须要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即,企业文化要指导企业制度的建立和战略选择。企业文化不仅仅表现在各种文件中,而是更多地表现在员工的行动中。

4、企业文化教育化,必须要通过灌输的方式将企业所信奉和必须实现的价值理念,渗透到员工的头脑中去,因此,加强企业员工的培训。

5、企业文化奖惩化,企业文化的塑造需要强制和激励去引导,对遵守企业文化的人要重奖,对违背企业文化的则严厉惩罚。这是将企业文化植根于员工头脑之中的重要手段。

6、企业文化系统化,在塑造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将企业文化的内容从可长期存在、可持续发展、可持续盈利的角度去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一个系统性的企业文化。这种系统性的企业文化将会对员工产生很大的约束力。国外有些企业的企业文化白皮书竟然有十几万字之多,这么多的企业文化内容不是一年两年形成的,而是长时期积累的结果,是坚持企业文化系统性的结果。

宣传教育,加大企业文化力度

将企业培养成“学习型组织”,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模式 “学习型组织”是一种宏观的管理理论。其构成要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第一,拥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机制;第二,建有多元回馈和开放的学习系统;第三,形成学习共享与互动的组织氛围;第四,具有实现共同愿望的不断增长的学习力;第五,工作学习化使成员活出生命意义;第六,学习工作化使组织不断创新发展。

将“学习型组织”确定为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模式,有利于树立“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的理念,充分发挥智力资源的作用,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为此,我国的企业需要建设一支高理论素质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队伍,以此来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实现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模式。倡导行为文化。企业文化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落实到行为之中。我们常说,看一个人,不仅要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社会公众对一个企业的认识也是如此。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家要积极倡导优秀的行为文化,并且身体力行。

积极开展企业文体活动的精神文明建设:(1)要利用舆论宣传阵地,通过电视、报刊、网络、形势任务教育、报告、演讲、座谈等方式宣传和传播企业精神,使之深入人心。(2)通过树立典型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利用榜样的力量来培育企业精神,制定反映企业精神和促进企业精神成长的规章制度。企业精神不具有强制性,但可以通过制度的强制性来保障。(3)通过具体的活动来塑造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无形、抽象的,但可以通过企业发展史展览、文艺汇演等让员工切身感受体会企业精神的含义,对员工进行熏陶和教育。(4)可以举办企业文化培训班,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知识、企业精神的理论教育,让员工对企业精神有认同感,在工作中自觉实践企业精神。

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应具有针对性,使被强化者能从中体会到更深更广的意义,例如,合理行为被肯定,也就是得到了企业的承认,被强化者就会有一种成就感,激励他行为的再生。2、注意强化的时效性,要选准时机、及时强化,同时应考虑反馈的获得,这样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3、强化手段的选择要因人而异。要把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结合起来,要考虑被强化者的需求,这样才能效用最佳。行为得到不断强化而稳定下来,人们就会自然地接受指导这种行为的价值观念,从而使企业的价值观念为全体员工所接受,形成优良的企业文化。

因此,塑造企业文化可以紧密结合生产经营实际,通过文化、教育手段和寓教于乐,渗透,激励等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引导、熏陶、潜移默化地塑造员工,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形成企业内部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结合力,推动企业发展。

结束语

企业文化建设是市场经济和企业自身发展的基石,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有力保障。文化推动和促进企业发展,企业的发展催生更优秀、更先进的企业文化。因此,我们应根据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进行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再造,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增添后劲。企业文化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和艰巨的工作, 必须把企业文化当成企业每时每刻的工作, 确保在企业文化塑造的关键环节上不出现的偏差, 否则就极有可能影响到整个企业文化系统, 从而影响企业的管理和经营。同时企业还要确立正确的思路, 采取专业的方法。只有这样, 企业文化塑造才能落到实处,也才能对企业经营产生真正的长期贡献。

参考文献

1] 宋亚菲.国际企业管理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 魏杰.企业文化塑造,企业生命常青藤.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3] 邢以群、张大亮: 企业文化建设: 重塑企业精神支柱.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

[4] 孙秋柏,唐志丹,孙耀唯.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经济管理文摘,2002(13).

[5] 世界企业文化网.

[6] 李华,王正斌.地缘文化差异下我国企业的跨国商务.经济管理文摘,2002(15).

二战爆发战争中,工业实力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一些公司利用这次战争增加了知名度,如:可口可乐。公司不仅贡献了物质,还有管理。“纳尔逊”用公司的做法运作了拥有2万人的大机构。 管理是利润,是效率。究竟谁说了算? 二战过后:福特:亨利福特答应让孙子,亨利要求绝对的控制权,否则不答应。由于产品单一,销量下滑,儿子和老福特因是否需要开发新型车而对峙式争吵,最终老福特同意了。儿子有艺术细胞,虽做了24年总裁,却无实权,最终抑郁而终。45年5月,小亨利顺利接班,福特公司扭亏为赢。他们借鉴了通用公司的作法,现代系统管理。西门子:仅让自己兄弟们协助管理公司,不允许外人进入管理层。为控制公司,维尔纳直到74还一直控制着公司。随着规模扩张,协调变得困难。 通用:为每一个钱包造辆汽车:雪佛兰:一般人凯迪拉克:有钱人奥兹莫比尔: 手头宽裕,个性谨慎别克:力争上游庞蒂克:没钱哎摆阔斯隆:第一位真正的职业经理人,不曾拥有公司,却为其奉献了一生。 现代企业:公司由领取薪水的人管理。 公司可以传给子孙,管理公司的天赋却不能代代相传,所以所有权应和经营权分离。别让现任者指定继承人。 德国公司:双层机制:管理委员会,会有工会成员。 公司人遍布欧美

一、 什么是企业的理念 企业的理念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企业精神活动和智慧的结晶,也是企业实践成果提升和总结的精髓。它不仅是企业为适应内外环境而升华的思想体系,同时也是指导企业发展的思想武器。其中,企业家的理念在企业理念中居于核心地位,它决定着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高度。 二、 理念在企业中的地位 与其说创造一个企业,不如说是一种理念的创造,改造一个企业归根结底是企业理念的改造。没有理念的企业,就像没有灵魂生命力的行尸走肉;没有理念的企业,就像没有航向的船,最终会被经济的海洋所吞噬;没有理念的企业,就会失去发展原动力;没有理念的企业,就像建筑在没有思想基础的大厦,终究会垮塌。因此,有没有企业理念和是否有正确的理念,是关乎着企业生死存亡的首要问题,是优先和决定其它一切有形物质的策源性因素。 三、 企业理念的重要性 1、正确的理念。是引导企业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指路灯,也是制定企业发展目标的思想基础和来源,反之,错误的理念将葬送企业发展前途。 2、超前的理念。企业的`理念应超前于企业实践活动,而不是落后于企业的实践,超前的程度决定着企业未来发展的高度和层次。 3、贴近实际的理念。理念来源于实践,同时又必须回归实践。反之,将成为一种空洞的说教,只有植根于实践的理念,才是企业迫切所需。它也决定着每个企业的作风,例:理念浮夸,企业势必会“虚胖”,理念贴近实际,企业发展的作风也必然稳健有效。 4、共识的理念。一个人的能力有三个层次和境界:(1)自知(2)扬长避短的发挥自己的优势(3)创造一种理念,导向着一批有共识的人为之奋斗。因此,一个企业的理念,得到大家的共识,自然会进发一股无形力量,才是企业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根本基础,才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反之,则人心焕散,不战而溃。 5、决策的理念。企业理念不是空洞的知识,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地对客观存在于企业决策过程的每一环节中,大到企业战略决策,小到具体工作的决策,它无声地影响着企业的决策,进而决定着决策的结果。 6、管理的理念。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首先决定于企业管理理念的正确性、先进性和有效性。 7、经营的理念。企业经营理念是指对市场和客户认识深刻的程度,从某种意义上决定着企业经营的水平和层次。 8、信仰的理念。对某种目标的信仰,是由最基本的理念元素构成的,它是组成信仰的细胞,企业家的信仰则具体物化为企业目标,困此,它就从深层次影响和决定着企业的命运。 四、 正确企业理念的来源 1、正确的理念首先来源于企业实践经验不断的总结和提升。 2、正确的理念来源于广泛地吸收各种有效信息。 3、正确的理念也来源于前线工作人员的宝贵建议和思索。 4、正确的理念来源于各级政府宏观导向和政策倾向。 5、正确的理念来源于企业客户的反馈和市场的回应。 五、检验企业理念正确与否的标准 检验企业理念正确与否的标准只能是企业实践。 综上所述,企业理念在企业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它从深层次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命运和前途。 企业理念是企业在持续经营和长期发展过程中,继承企业优良传统,适应时代要求,由企业家积极倡导,全体员工自觉实践,从而形成的代表。企业信念可以有效激发企业活力、推动企业生产经营的团体精神和行为规范。 (一)企业理念的重要性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理念,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群体意识和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用以指导企业和员工的行为取向和判断标准,使之成为企业员工广泛认同和接受并为之奋斗的方向,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得以立足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成功的企业离不开它的企业理念,它存在于企业活动的每个领域和每一个环节,是企业全体员工共识化的价值体系,换句话说,企业理念居于主宰企业成败的重要地位。因此企业要构建明确的,积极向上的,深入人心的企业理念。 (二)企业理念现存问题 很多企业进入市场经济的时间不长,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一些企业的理念偏离市场要求出现问题,致使运作机制滞后。具体为: 1.企业理念构建尚未普及,一些企业对企业理念缺乏研究,没有做到系统规范,缺乏深层次的思考,没有把企业理念作为一种稳定的价值体系和根本的企业哲学来研究,因此,企业理念对企业经营的推动作用就无从谈起。 2.一些企业提炼理念时共性大于个性,缺乏特点,表现出企业理念视野不宽,境界不高,缺乏以市场和顾客为上的观念,而较多地规定企业员工的行为。 (三)如何提炼企业理念 企业理念具有:长期性,指导性,行为性与方向性,并非几句空洞的口号,苍白的说教,而要有明确的企业发展战略,管理者职责和员工的行为准则等,建立在上述内涵基础上的企业理念,必须具有极强的导向,渗透,凝聚,激励,辐射,易于识别等功能。 提炼企业理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 1.个性化——企业理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它应该具备个性化,以便于消费者识别和记忆,使自己能在同业中拥有特色。 2.社会化——理念虽须个性化,但必须为社会所认同,因此:企业理念的提炼必须同公众和消费者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等因素相吻合,以得到社会公众认同,获取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人本化——企业理念当“以人为本”,根本目的在于激发企业员工的使命(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所有的企业员工得到尊重和信任,为企业创造良好氛围和环境。 4.市场化——企业理念是指导其经营活动的工具,既要满足顾客需求的过程,也是与同业者进行竞争的过程。因此:企业理念应该趋于市场化。 5.简洁化——企业理念是企业价值观的高度概括,其字面必须简明,内涵必须丰富,并易于记忆和理解,因此:简洁,清晰,新颖的企业理念将更会深人人心。 (四)企业的核心理念 包含:企业使命,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作风,企业市场观,企业发展观,企业人才观,员工行为准则等。 1.企业核心理念——如:企业使命,发展观及自我规划,造福社会愿景目标等。 2.企业哲学——如:把每一次成功作为起点。追求卓越等。 3.企业精神——如:开拓,创新,求实,奉献等。 4.企业作风——如:严谨务实,团结创新等。 5.企业市场观——如:质量第一,真诚合作,实现双赢等。 6.企业发展观——如:科技先导,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等。 7.企业人才观——如:知人善用,人尽其才,以德为先,惟才是举等。 8.员工行为准则——如:诚信文明,守法敬业,坦诚正直,满怀感激,勇于挑战等。 (五)企业理念的传播 企业在经营实践中构建自己特有的企业理念,如何传播企业理念,在企业经营发展的道路上也是重中之重。 1.内部传播:理念认同才能实现文化认同,要积极组织全体员工学习企业理念,广泛进行宣传普及,组织员工深刻领悟企业理念的内涵与精神 核心,员工参与度越深,理念认知度越高,企业凝聚力也越强。 如:开展以企业理念为内容的知识竞赛活动,从而强化员工对企业理念的理解和认同。 如:演讲比赛,内部活动等,开展“我爱企业,企业在我心中”等活动,推动企业理念的宣传,使企业理念深入人心。 2.个性化,识别化传播: 企业理念要用一系列视觉要素将抽象理论表达出来,使企业理念更具个性化,表现化,传播化,便于消费者识别和记忆。 企业使命,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作风,企业市场观,企业发展观,企业人才观,员工行为准则等企业理念在适当时候应该通过大众传媒或广告等形式进行宣传,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来吸引大众广为传播,以扩大企业的形象力,产生社会效益。 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和时机,通过会议,活动,报刊,网络等各种载体,大力传播企业价值观,宣传实践企业价值观的人和事,尤其是宣传反映企业理念的典型人物故事和事件,通过这些企业“旗帜”和“影响力”来进行传播。 任何企业都要有自身鲜明的企业理念特征,使其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并有效传播得以市场和社会认同,推动企业不断发展。

公司利润质量分析论文的文献

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分析储一昀 王安武 (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200433) 一、研究目的 上市公司盈利问题一直是个很敏感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关系人的利益,因此如何合理评价公司的盈利情况就显得十分重要。目前用来评价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标主要有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总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等。这些指标从不同的角度对上市公司的盈利进行评价,比较全面,但也存在明显的缺陷 不能反映盈利的现金流人,即无法反映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问题。毫无疑问,盈利如果没有现金流人,不仅无法进行分配,而且还会影响到资产的质量,误导投资决策。为此,本文利用上市公司的实际数据,拟通过对有关盈利指标的对比分析,进一步揭示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问题,即盈利是否有足够的现金保证,是否普遍存在应计制下盈利的虚假问题, 同时提出一个评价盈利质量的合理方法,以提高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水平。 二、分析方法 (一)盈利能力和盈利质量的含义 盈利能力和盈利质量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企业的盈利情况,二者各有侧重。盈利能力强调企业获取收益的能力,它以应计制为基础,其表现为税后净收益的大小及有关比值的大小;而盈利质量则反映盈利的确认是否同时伴随相应的现金流入,即以应计制为基础的盈利是否与现金的流人相伴随。只有伴随现金流人的盈利才具有较高质量,具体表现为以应计制为基础计算的有关盈利指标数值与以现金制为基础计算的有关盈利指标数值的差异程度,一般而言,这一差异越小,盈利质量就越高。 (二)实证指标设计 根据前面对盈利能力和盈利质量的界定,盈利质量可以用应计制和现金制下有关盈利指标的差异程度来评价,因此盈利质量的评价与现金有关,盈利质量评价指标的构成应体现现金流量的特征。盈利质量的高低主要看盈利是否伴随现金的流入,如果有现金的同步增加,则盈利是有现金保证的,盈利质量较高,否则盈利质量较低。用现金流量来反映盈利状况的指标也有多个: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分得股利或利润所收到的现金,取得债券利息收入所收到的现金等,这些指标在反映盈利状况方面各有优点。但这些指标是以现金制为基础的,无法直接与以应计制为基础的有关指标进行比较。因此如果要将这些以现金制为基础的盈利指标和以应计制为基础的盈利指标联系起来,则应构建与应计制指标如净资产收益率具有可比性的指标,也就是说,对比指标的构成含义并不改变,但有关数值应为现金流量表中的有关数值。这些指标的含义与应计制下的含义相近,只是数值转换为现金流量,通过这些指标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目前上市公司盈利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评价盈利质量指标的设计,本文采用对比的方法,设计了四组对比指标,其排列顺序分别为:净资产收益率(ROE)、每股收益(EPS)、总资产收益率(RQA)和销售利润率(具体情况见下表)。将其具体分成两类:第一类对现金流量表的有关项目进行了调整后计算而得到,第二类直接利用现金流量表的有关项目进行计算。这样分类的原因在于:虽然我国发布了现金流量表准则,但其具体构成项目与国际会计准则、美国和英国等国的会计准则还存在差异。在我国的现金流量表中,分得股利或利润收到的现金、债券利息收入收到的现金等并不作为经营活动现金流入,而列在投资活动中;对于付现利息和筹资费用不作为经营活动现金流出,而列在筹资活动中,而这些项目均反映在净利润中,这样使得净利润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可比性受到影响。因此本文的前四个指标对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做了调整,将分得股利或利润收到的现金和债券利息收入所收到的现金作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加项,而将付现利息和筹资费用作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凋项,这样使得净利润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计算。口径趋于一致,具有可比性,以便客观地评价上市公盲的盈利质量,而后四个指标均未调整而直接计算。 盈利指标 现金制 应计制 对比指标(现金制-应计制) 净资产收益率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分得股利或利润收现+债券利息收现-利息付现-筹资费用付现)/股东权益 净利润/股东权益 CHAI 每股现金流量和每股收益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分得股利或利润收现+债券利息收现-利息付现-筹资费用付现)/股本 净利润/股本 CHA2 总资产收益率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分得股利或利润收现+债券利息收现-利息付现-筹资费用付现)/总资产 净利润/总资产 CHA3 销售利润率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分得股利或利润收现+债券利息收现-利息付现-筹资费用付现)/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所收到的现金 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 CHA4 净资产收益率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股东权益 净利润/股东权益 CHA5 每股现金流量和每股收益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股本 净利润/股本 CHA6 总资产收益率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总资产 净利润/总资产 CHA7 销售利润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所收到的现金 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 CHA8 相比较而言,前四个指标比较客观,而后四个指标便易懂。将这8个对比指标的差额分别定义为CHAl、CHA2…CHA8(下文同此),这样如果差额为正则表明盈利有现金保障,盈利质量较好,反之则较差。 (三)盈利质量的评价标准 在用上述8个指标评价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时,如果指标为正,则表明应计制确认的盈利有现金保障,盈利质量较好;如果指标为负,则表明应计制确认的盈利缺乏现金保障,盈利质量较差。但盈利质量不能仗凭一两个指标来评价,因此本文将盈利质量分为三个层次:(1)8个指标均为正值,盈利质量良好;(2)8个指标有正有负,盈利质量一般;(3)8个指标均为负值,盈利质量较差。并以此标准来评价我国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 三、样本选择 本文的样本分为两部分: (一)选择1998年中期报告第一次公布现金流量表的266家上市公司为样本,由于虹桥机场巳月一6月)和杭钢股份(3月一6月)不具有可比性,故剔除这两家公司后,最终确定264家上市公司作为正式样本。由于罚·渝钦白和引二农商社的净资产为负,同时净利润也为负,会出现净资产收益率为正的不正常情况,因此在计算净资产收益率时取净资产绝对值。264家公司占公布1998年中报的812家上市公司的,其中只有1家公司未经过审计,这样看来样本的可信性和代表性值得信赖。 (二)选择截至1999年4月30日已经公布年度 报告的868家上市公司为样本,有7家公司未公布现金流量表,其余861家公司均披露现金流量表,将861家公司作为正式样本,此时样本代表性更好,而且全部经过审计,其可信性较高。将引不白云山 (0522)净资产取其绝对值,以免净资产收益率计算的混乱。在现金流量表项目申,对于深发展(0001)和鞍山信托(600816)分别以收到的贷款利息和收回的中长期贷款代替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总体结果 差额 CHA1 CHA2 CHA3 CHA4 CHA5 CHA6 CHA7 CHA8 1998中报 负值统计数量(家) 192 192 192 185 191 191 191 179 占比(%) 位置最大差距 13 平均值 189 1998年报 负值统计数量(家) 608 609 609 620 549 550 550 564 占比(%) 位置最大差距 71 平均值 582 从上述统计结果看,在1998年中期报告公布现金流量表的264家上市公司中平均有189家上市公司存在盈利确认和现金流入不同步的问题,占264家上市公司的。保守计算有179家上市公司,最多有192家上市公司存在现金流入滞后于盈利确认问题。在1998年报中,平均有582家公司现金流入滞后于盈利确认,占861家公司的,较中报的略有下降。从8个指标的比例来看,除CHA4略有增加外,其余7个指标的负值比仍均有所下降,这个结果反映出我国在去年出台的一系列会计准则在实践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尤其是财政部的66号文件关于资产重组收益确认的规定,使得上市公司进行盈利操纵的空间进一步缩小。 (二)统计分析 (1)比例分析 项目 指标全部为正 指标有正有负 指标全部为负 合计 1998中报 数量(家) 67 21 176 264 占比(%) 100 1998年报 数量(家) 216 122 523 861 占比(%) 100 上表说明1998年中报的264家上市公司中有的公司盈利质量较差,有的上市公司盈利质量较好,而居于中间的上市公司则较少,盈利质量处于两极分化状态。在1998年报与申报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盈利质量有所提高,具体体现在指标有正有负的比例由提高到,提高了,指标全部为负值的比例由下降为,下降了;指标全部为正值的比例基本维持不变;同样反映出我国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较差,且处于两极分化状态。 在平均有189家公司8个指标全部为负值的1998年中报申,有176家上市公司8个指标全部为负值,占189家公司的,占264家公司的,表明这8个指标在反映上市公司盈利质量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同时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1998年年报中8个指标均为负值的有523家上市公司,占861家公司的,较中报的有所下降,盈利质量有所提高。但也说明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并不乐观,在861家公司中有523家公司现金流人严重滞后于盈利的确认,存在一定的盈利操纵问题。 1998年中报中指标既非全为负值也非全为正值的上市公司有21家。我们发现这样类型的上市公司比较少,只占264家公司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处于这种情况:要么指标全部为负,要么指标全部为正,而有正有负的情况则较少,即盈利质量处于两极分化状况。这同时也说明用上述8个指标评价盈利质量的有效性。1998年年报中指标既非全为负值也非全为正值的上市公司有122家,这122家公司占861家公 司的,比中报有所提高,但仍然反映出我国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处于两极分化状态。 1998年中报中8个指标均为正值的上市公司有67家,表明这67家上市公司的盈利是有现金保障的,盈利质量较好,但这类公司只占264家公司的,比例较低,同时,有近四分之三的上市公司盈利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现金保障,盈利质量较低。1998年年报中8个指标均为正值的上市公司有216家。这216家公司占861家公司的,与中报的基本相当,进一步证明有近四分之三上市公司的盈利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现金障,盈利质量较低。 (2)平均值分析 下表列示了8个指标的平均值情况: CHA1 CHA2 CHA3 CHA4 CHA5 CHA6 CHA7 CHA8 1998中报 1998年报 1998年中报中,CFlA4如果排除深发展极端值的影响则为,CH舱如果排除深发展极端值的影响则为。经过上述调整,我们发现8个指标的平均值均为负数,这从总体上反映了我国上市公司现金的流入严重滞后于盈利的确认。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不够理想,存在盈利操纵问题。盈利的获得缺乏现金的保障,这同时也制约了上市公司的发展。在1998年年报中,CHM和CH妨为正,其余为负,较中报有所提高,但在盈利质量方面并没有明显改善,同时能够看出上市公司更加关注净资产收益率,尤其是一些特别处理公司,在1998年报中THM指标前20名中有14家为特别处理公司。 (三)盈利质量与应收帐款关系的分析 应收帐款的增加并不一定就是盈利操纵的结果,应收帐款的增加有许多原因,如赊销政策的变化、资产规模的增加等,所以不能通过应收帐款的增加而得到盈利操纵的结论。但如果应收帐款(包括应收票据)的增加与主营业务收人的比值为正,对于这样的上市公司是否有盈利操纵行为呢?本文对此做深人分析。将1998年年报的861家公司剔除30家公司(未公布期初资产负债表和主营业务收人为负值的港澳实业)后的831家公司做为研究对象,其 中(期末应收帐款+期末应收票据-期初应收帐款-期初应收票据)/主营业务收入大于0的公司有540家,占831家公司的。这540家公司的具体统计结果如下: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这540家公司的盈利质量平均水平较低,可能存在一定的盈利操纵行为,对8个指标均为负值的378家公司做进一步的分析后,发现378家公司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摊薄 8项对比指标 数量 比例 样本比例 按本计算应有数量 差额 均为正 97 135(540×216/861) -38 正负兼有 65 77(540×122/861) -12 均为负 378 328(540×523/861) 50 合计 540 100 100 540 0 计算)为,而样本总体831家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摊薄计算)为,可见这些公司存在着利用应收帐款(包括应收票据)虚增盈利的情况,由于没有相应的现金流入,使得8个指标均为负值。在378家公司中净资产收益率(摊薄计算)小于0的有3家公司,在0与6%之间的有47家公司,其余378家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摊薄计算)大于6%,占378家上市公司的。据《上海证券报》(1999年5月6日)公布的拟于1999年配股的上市公司有134家,其中有75家公司(占134家公司的)属于上述378家公司之中,可见我国拟配股公司盈利操纵之严重。 (四)亏损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分析 1998年公布年报的861家公司,有77家公司出现了亏损,对其进行盈利质量的分析,结果如下: 8项对比指标 数量 比例 样本比例 按样本计算应有数量 差额 均为正 60 19(77×216/861) 41 正负兼有 12 11(77×122/861) 1 均为负 5 47(77×523/861) -42 合计 77 100 100 27 0 从上表可以看出,亏损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高于样本总体水平,这反映了我国亏损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比较好。而从一般的角度看,亏损与盈利质量应成相反方向变动,但上述结果却成正方向变动,这里是否还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如果上市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公司将被处以暂停股票上市,之后,若在限期内仍无法扭亏为盈,不再具备上市条件的,公司最终将受到终止股票上市的处罚。上市公司一旦因亏损而被特别处理、暂停上市乃至终止上市后,公司的管理人员、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都将受到损失。与此同时,在我国目前发行股票采用额度制、社会闲置资金相对充裕和大量企业急于改制上市的情况下,一家上市公司的\"壳\"资源价值昂贵,但若因亏损而被特别处理、暂停上市乃至终止上市后,这一宝贵的\"壳\"资源将会流失或大打折扣,由此造成的损失可想而知。因此可以推论,上市公司的管理人员会有很强的动机去管理盈利,以尽可能避免出现亏损或避免连续三年亏损,以逃避有关法律、法规的惩罚和处理。当公司已经出现亏损,则想方设法尽可能避免连续三年亏损,从而导致这些上市公司在出现亏损一年或两年中,采用明显的调减盈利的应计制会计处理,彻底将以前年度的潜亏全部处理掉,并尽可能将以后的费用提前预计,使得后期的费用减少,为扭亏为盈利打下基础。这样的会计处理是现行会计准则和应计制所允许的,另一方面,在应计制下,预计一些损失或多推销一些费用往往被认为是稳健原则的产物,并不会引起注册会计师的注意,也不容易被外部信息使用者所洞悉。如此的会计处理,从一定程度上虚增了亏损(减少了利润),但现金流量并不随之减少,因此有关现金制指标与应计制指标的差额增加甚至为正。比如ST深华宝(0034)1998年亏损亿元,公司在年报中称:公司根据《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共处理坏帐损失197357966,78元、存货跌价损失元、长期投资损失元、征地拆迁损失 元、房改损失元、其他损失元,合计人民币元。董事会认为上述帐目处理均遵循了实事求是、依法处理的原则。从中可以看出该公司一次处理掉亿元的\"包袱\",而且找到了合法的根据,如果是这样,那么以前年度盈利的水 分之大可想而知。将如此之大的损失在1998年一次处理,使得当年不仅亏损而且还侵蚀了股本,因此被特别处理。如果不处理亿元的损失,其利润仍为亿元,但不会侵蚀股本。因此可以认为该公司如是处理是在有关规定保护下的一种盈利的逆向操纵:即在应计制下多计入一些费用或损失,其目的在于减少以后年度的费用,为扭亏打下基础。而这种处理很少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往往被认为是稳健原则的体现,因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五)净资产收益率的进一步分析 我们一般以净资产收益率(R哑)来衡量企业的盈利水平。我国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三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达到10%(每年不低于6%)是取得配股资格的主要条件。对于那些已经连续两年净资产收益率均在6%以上的公司,在第三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尤为关键,三年平均是否达到10%是能否继续在资本市场融资的关键。但这也给正确评价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带来困难,有相当部分上市公司为了能在资本市场继续融资,操纵利润,突破10%的生命线。 有部分上市公司经常进行所谓的\"资产重组\",其主要目的在于达到净资产收益率10%的要求。由于存在一定程度的盈利操纵动机,因此相应的现金流量有可能并没有配合盈利的增加而增加,应从现金流量的角度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重新评估。经统计截至1998年8月22日公布经审计中期报告的上市公司(本资料来源于《中国证券报》1998年8月31日第10版)有212家,其中有121家公司的审计原因为配股,占212家上市公司的。这121 家公司的8个指标的有关情况见下表: 项目 数量 比例 样本比例 CHA1 CHA5 CHA1和CHA5 应有数量(按照CHA1计算) 差额 均为负 87 94 94 93 88(121×192/264) 6 有正有负 8 2 均为正 26 27 27 26 33(121×72/64) -6 合计 121 100 100 121 121 121 121 0 注:1998年报中有192家上市公司CHIA1为负值,有72家上市公司CHAI为正值 由上表可见,在121家因配股而审计的上市公司中,有87家上市公司的8个指标全部为负值,占121家公司的。对于即将配股的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更为重要,CHA1全部为负值的为94家公司,CHA5全部为负值的为94家公司,二者均负的有93家公司。按照192家上市公司的CHA1为负值的比例计算,121家公司中应有88(121x192/264)家公司的CHAl指标为负,而实际有94家上市公司的CHI1为负,多出6家公司。这样看来即将配股的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CHAl)低于其他上市公司。由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了解到,264家上市公司中有的公司8个指标全部为负,盈利质量不佳,而即将配股的上市公司中有的上市公司8个指标全部为负。这充分说明即将配股的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低于其他上市公司盈利质旦水平,据《上海证券报》(1999年5月6日)公布拟于1999年配股的上市公司有134家,本文对此134家公司做上述同样分析,其结论与 前相同,具体见下表。 项目 数量 比例 样本比例 CHA1 CHA5 CHA1和CHA5 应有数量(按照CHA1计算) 差额均为负 97 108 99 99 95(134×608/861) 13 有正有负 13 9 均为正 24 26 35 26 39(134×253/861) -13 合计 134 100 100 134 134 134 134 0 五、本文的局限性 1.样本选择不够全面,只选择了1998年中期报告的264家公司和年度报告的861家公司,只有两期,其代表性并不十分全面; 2.因中国现金流量表1998年第一次披露,无法选择以前年度资料为样本,作时间序列分析,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3.反映盈利的指标有多个,本文只选择其中几个进行比较研究,有一定局限性; 4.上市公司会计报告虽经审计,但并不能排除企业在编报会计报表时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的差错及某些不可比的因素。 六、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面对我国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的多角度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1.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盈利的获得和现金的流入并不同步,而且存在一定的盈利操纵行为。实证结果表明:98年中报中平均有的上市公司现金流人滞后于盈利的确认,有176家上市公司8个指标全部为负值,占264家公司的;1998年年年报中平均有的上市公司现金流入滞后于盈利的确认,有523家上市公司8个指标全部为负值,占861家公司的,盈利质量较中报有所提高,但同样处于两极分化的状况,有近四分之三的公司盈利质量较差,有近六成公司的盈利质量很差,值得引起关注。 2.由于盈利的确认缺乏现金的保障,上市公司现金缺乏,因此不顾股权稀释的压力而争取配股等融资手段继续在资本市场融资; 3.拟配股的上市公司为达到继续融资的目标,进行利润操纵,使得其净资产收益率达到规定的要求,容易误导投资决策; 4.亏损公司的逆向盈利操纵(即过多转销费用或损失,以便于以后年度扭亏)行为应引起注意,需要加强有关监管; 5.配股条件的盈利指标只有净资产收益率一个,很容易被上市公司操纵,建议采用若干个指标或若干个指标的加权平均数,同时体现现金流量要求,防止上市公司通过操纵盈利来获得配股资格。 主要参考文献 1葛家澎 论现金流且表、财会月刊、1998;5 2林坤霖 上市后盈余管理与盈余资讯关系之研究·会计研究月刊、第151期 3李爽、杨莉、现金流量分析一从东南亚金融危机说起,会计研究、1998;6 4陆德民,现金流量表若干问题探讨.审计研究.1998; 5汤云为、钱逢胜、会计理论、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6周正庆主编、证券知识读本、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 7陈志谷、张训苏,资产经营与重组、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8陆建桥 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1998

对于IPO公司利润影响要素分析论文

利润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同时它也是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然而,由于会计分期假设和权责发生制的使用决定了某一期间的利润并不一定意味具有可持续性、利润带来的资源并不一定具有确定的可支配性,利润的高低也并非一定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强弱[1]。因此,如果管理者或者投资者仅仅将企业利润作为决策的标准,势必会加大他们承担的风险,所以不管是管理者还是投资者都越来越关注企业的利润质量。所谓利润质量是指利润的形成过程以及利润结果的情况,体现公司利润的变现能力,持续性和稳定性[2,3]。高质量的利润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盈利基础,同时也为投资者进行投资时降低风险、增加收益提供保障;低质量的企业利润则可能阻碍企业的持续发展,增加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因此,研究公司利润的质量不仅对公司自身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还对投资者投资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1文献综述

至今为止,国内外学者从多个角度对企业的利润质量进行了分析研究。DhaouiAbderrazak,OuidadYousfi(2010)研究了目前的研发战略的决定因素和分析对财务绩效与盈余管理的权力下放的R&D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跨国公司的研发权力下放,以改善公司的盈利能力,而管理人员的优势,可以得到一些私人和非转让的盈余管理而增加的好处[4]。因为产生这样的结果就会鼓励人们分散自己的研发,以增加盈余管理。MihirA。Desai(2005)认为企业为了赢得资本市场,夸大其盈利水平,往往采取避税这种方式,表面上提高了企业的利润质量,却导致企业的财务报告越来越不值得信赖[5]。PatriciaM。Dechow等(1995)对美国企业的实证分析发现企业的经营现金流量占的比重较高企业的利润质量较高,组成企业利润的应计利润和经营现金流量相比,应计利润的持续性弱于经营现金流量[6]。陈小林,林昕(2011)认为管理者会出于不同目的对盈余进行管理,近而将盈余管理按属性分为决策有用性盈余管理和机会主义盈余管理,审计师将根据不同的盈余管理属性出具不同的审计意见[1]。郭世辉,崔文姣(2009)则以应收账款规模、应收账款周转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与应收账款增长率的差额为变量构建了应收账款视角的利润质量评价模型,并得出应收账款规模与利润质量呈负相关,而应收账款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与应收账款增长率的差额对利润质量有正的影响[7]。田甜(2008)在分析了影响企业利润质量的因素后,提出应从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提高企业资产获利性等途径提升企业利润质量[8]。王秀丽(2005)从利润结构角度研究了利润质量问题认为高质量的利润结构应体现出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符合性、与资产结构的匹配性、与对应的现金流量结构的趋同性、主营业务的核心性以及利润自身结构的协调性等特征[2]。

此外,周晓苏(2004)则通过关联规则分析了微利公司的利润质量,发现微利公司通过非经营业务增加流动资产、或减少流动负债等方式来提高企业的流动比率,可以达到提高公司利润质量的目的[9]。综上来看,目前国外的学者对利润质量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盈余管理,应计利润和经营现金流量对企业利润质量的影响,国内学术界则是从审计意见,企业利润结构、应收账款、资产流动性角度来研究上市公司利润质量的影响因素,而鲜有从受利润质量影响的股票价格方面,对利润质量进行分析。同时,IPO公司作为最受股民追捧的企业而学者们却忽略了对其利润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本文选择IPO公司利润质量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法分析影响IPO公司利润质量的因素,并运用Logistic模型来探讨其影响的方向和显着性。

2研究假设和理论依据

股票价格能够反映公司的历史信息,是投资者分析决策的重要依据。然而已有研究成果表明股票价格不能直接反映公司利润质量。一方面,股票价格受股票市场有效性影响,不同有效性的股票市场的股票价格对反映公司利润往往具有不同的信度,无效的股票市场的股票价格不仅不能真实的反映公司历史信息,也无法真实反映公司利润的质量,因此,本文假设中国的股票市场是具有弱势有效性的,IPO公司提供的财务信息真实可靠。另一方面,股票价格瞬息万变,股价不能反映企业利润的稳定性,也无法为投资者提供直接的利润质量信息。因此,本文选择股票价格变异系数而非股票价格来衡量企业利润质量,是因为股票价格变异系数越小风险越小,投资者投资是对企业利润的长期增长和稳定性分析结果的理性人选择。此外,根据公司法、证券法的规定,从未上市的公司若要成为上市公司,必须由审计师对其前一年的财务报告,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这也意味着从新上市公司前一年财务报告中获取的财务指标值得信赖。

3影响IPO公司利润质量变量选择和样本数据选取

影响IPO公司利润质量变量选择

基于以上假设和现有的研究成果,从体现公司利润的形成过程以及利润的结果两个方面对影响IPO公司利润质量的变量进行选择。(1)体现公司利润的形成过程:应收账款周转率(X1)、存货周转率(X2)、流动比率(X3)、速动比率(X4)、每股现金净流量(X7)、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X8)、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每股收益(X9)。(2)体现公司利润的结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X5)、营业利润率(X6)、净资产收益率(X10)、税后利润增长率(X11)11个指标作为影响IPO公司利润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此外,选择各个上市公司收盘价格的变异系数作为衡量利润质量优劣的标准。

样本数据选取

本文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大智慧软件和宏源证券软件,新股信息则来自于东方财富网(http://data。eastmoney。com)。基于研究需要,本文对预选样本按以下标准进行剔除:

(1)本文只选择2010年第一季度上市的IPO公司作为分析样本。因为公司将在第一个季度的15天以内报出该企业第一季度的财务报表。但若公司3月31日上市,则该公司第一季度股票收盘价格变异系数为0,对其进行分析意义不明显,这样的IPO公司将被剔除。

(2)本文选者的财务指标都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对异常指标将予以剔除。例如,人人乐其资产周转率达到了8800多,远远的超过其他公司的资产周转率。

(3)金融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具有特殊的风险,资本的财务杠杆率高等特点,因此金融企业也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之内。通过以上筛选最终有85家IPO公司符合本文的研究要求,所有数据均来自于2009年各个公司的年报数据。

4实证分析

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法是通过研究众多研究变量内部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旨在运用假设的少数几个变量来表示原来变量的主要信息的研究方法。根据因子分析法的操作原理和基本步骤,并对原始变量进行标准化的`基础上,建立的因子分析数学模型如下:x1=a11F1+a12F2+∧+a1mFm+ε1x2=a21F1+a22F2+∧+a2mFm+ε2∧xn=an1F1+an1F1+an2F2+∧+anmFm+ε{m(1)其中,xi为原始变量,aij为因子负荷,Fi公共因子,εi为随机扰动项。对样本数据进行KMO和球形Bartlett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从表1可知,Bartletts检验结果拒绝了各变量独立的假设,KMO统计量为0。623,大于临界值0。5,所以比较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进行因子分析后,得出主成分信息(见表2)。从表2可知由相关矩阵求得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相关贡献率中,前5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均大于1,他们的累积贡献率达到75。95%,说明这5个因子能够比较全面的解释利润质量的总体水平。提取5个因子后,计算出各变量的共同度(见表3),结果显示每一个变量的共性方差均大于0。5,且大部份接近或者超过0。7,说明这5个因子能够较好的客观地反映了原变量的大部分信息。由这5个主因子与上述11个变量得到的因子载荷矩阵,因为初始的因子载荷矩阵系数不是太明显,为了使因子载荷矩阵系数向0—1分化,本文对其采取方差最大旋转,旋转后的结果见表4。根据表4,我们得到的主因子的表达式为:F1=0。944x2+0。944x3—0。613x4+0。821x7F2=0。798x1+0。736x6F3=0。798x9+0。770x10F4=0。792x8+0。794x11F5=0。889x5其中,F1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每股现金流量,F2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营业利润率,F1和F2体现企业利润的变现能力等。F3包括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F4包括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税后利润增长率,F5包括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F3,F4,F5表现企业利润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回归分析

在对以上变量进行了因子分析后,我们还需要对其影响方向和显着性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因此本文在因子分析后,运用Logistic模型进行分析。根据Logistic分析要求,因变量必须是二分类变量。因此,我们首先将IPO公司的股票收盘价的变异系数从小到大排序,并规定排在前面的43家公司为利润质量较高的公司,Y值为1,剩下的42家公司Y值为0。在前面的分析中,提取了5个主因子,将5个主因子作为新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Logistic的回归模型为:pi=ea+∑k=nk=1βkki1+ea+∑k=nk=1βxki(2)对其进行变形得到:logit(p)=ln(pi1—pi)=a+∑k=nk=1βkxki(3)即:Logit(p)=α+β1F1+β2F2+β3F+β4F4+β5F5其中P表示Y=1(即利润质量高)的概率,F1表示提取的5个主因子。运用spss16。0进行logistic回归,得出综合回归结果,综合回归结果中卡方值为15。922,其达到了0。05的显着性水平,对其进行的Hosmer—Lemeshow检验,Hosmer—Lemeshow统计值的概率P为0。825大于显着性水平0。05,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Logistic回归具体结果见表5。得到logistic回归模型为Logit(p)=0。450—0。725F1+0。264F2+0。242F3+0。606F4+0。313F5

5结果分析与结论

结果分析

从表5结果来看:第一主因子F1的Wald值为4。938,大于其它主因子的Wald值,且显着性水平达到了0。05。第一主因子F1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每股现金流量。由回归系数符号,我们得知作为样本的IPO公司的上述几个指标对利润质量有影响,且为负向影响,则意味着这些指标值越大,企业的利润值越不高,股价的波动性越大。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每股现金比率的最佳值都存在一定的范围,若超过这个范围,企业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如流动比率(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值)的最佳值为2:1,但在研究的85个样本中只有4个样本的流动比率接近于这个最佳值。这也在另一方面说明了中国的投资值对一个企业的评价,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该企业的偿债能力。第四个主因子F4的wald值为4。89,其显着性水平达到了0。05,这个主因子包括了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税后利润增长率。从上表中,我们得知?4为0。606,回归系数符号为正,则表明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税后利润质量增长率对利润质量是正向影响。即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越大,税后利润质量增长率越高,表明企业的利润质量越好,投资者向这些公司投资的风险越小。主因子F2,F3,F5主因子的Wald值都没有通过检验,说明这些因子包括存货周转率,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营业利润率,每股收益,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净资产收益率对利润质量的影响不显着,但并不能说明这些因素可以忽略。

结论

本文用股票价格的变异系数代表利润质量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并不能全部解释利润质量的影响因素,因为影响股价的因素不仅包括利润质量方面的信息,还要受很多其他方面的影响。如方曙红,李正逸(2007)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为基础,分析利率变动对我国股票股价的影响,最后得出在一般情况下,利率的上升,将会导致股票价格的下降[10]。所以回归结果虽然不够理想,但是总的来说仍然可以接受。本文通过因子分析法,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税后利润质量增长率对IPO公司的利润质量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其中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每股现金比率对IPO公司的利润质量有显着的负向影响。因此,管理层在对公司进行管理的时候,应该关注公司的流动资产,速动资产,以及负债等,不断提高公司的利润质量。

盈利能力就是公司赚取利润的能力。一般来说,公司的盈利能力是指正常的营业状况。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17盈利分析文献,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2017盈利分析文献篇一 [1] 赵梅,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及其应用之我见[J]时代经贸(中旬刊), 2007, (S3 [2] 刘永泽. 会计 学.大连:东北 财经 大学出版社,2007 [3] 张先治.财务报表分析.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4] 罗伯特 C 希金斯. 财务管理 分析.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第1版 [5] 张金昌 .现代企业 财务分析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6] 简东平,盈利能力分析指标改进的思考.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 [7] 郑雷.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J].经济管理.2004年03期. [8] 崔也光.财务报表分析。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9] 王化成.郭复初.财务管.北京:高等出版社.2000.第1版 [10] 王彤,对财务评价盈利能力分析指标设置有关问题的探讨.理论探讨,2003年第5期 [11] 黄明、郭大伟,浅谈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林业财务与会计,1997年第3期 [12] 陈红权,企业偿债与盈利能力的分析评价.学术天地,2005年第4期 2017盈利分析文献篇二 [13] 洪国赐、卢联生著.财务报表分析.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14] 郭延琦,《对 管理会计 在企业中应用的思索》。北方经贸, 2006,(2) [15] 穆林娟.财务报表分析.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6] 李玉周,《企业活动分析》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17] 沙洁.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J]. 财会研究 ,2004(10) [1]彭新亮:《北方经贸》,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刘元昌,王少武:《论中小城市型乳品企业发展之路》,中国乳业,2006 2017盈利分析文献篇三 [3]单喆敏:《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钱爱民:《公司财务状况质量综合评价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魏琼:《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报表分析》,西南交通大学,2007 [6]夏汉平:《财务报表分析识别与信贷风险防范》,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7]王化成:《客户赢利性分析——支持客户满意战略的方法》,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 [8]王崇赫,2007:《乳制品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分析》,《北京大学商学院学报》,2007 年第五期 [9]刘淑蓉,2007:《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研究》,《重庆商学院学报》,2007 年第四期 [10]屠芳,2002:《从行业环境分析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立信会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年第四期 [11]陈荣奎:《公司财务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10 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同意考试 辅导教材——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13]王浩:《 融资 与投资管理》,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9 [14]陈佳:《商业银行基于作业的盈利能力分析》,西南财经大学, 2007 [15]程培先,2007:《企业盈利能力分析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商场现代化》,2007 年第五期 [16]倪燕,2007:《企业盈利能力分析》,《合作经济与 科技 》,2007 年第一期 [17] :《Analysis for Financial Management 》, McGraw Hill Higher Education,2009 [18]Lyn Ormiston :《Understanding Financial Statements》, Inc,2004 [19]:《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Prentice-Hall Inc, 2006

公司竞争力研究论文文献

杨红梅.信息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分析[J].管理世界.2010.(4)66-67李卫军.信息化与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曹敏杰.中小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翟文华.沈阳市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09石谦 孙文军,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杂志大全》社会科学,2009年3月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is unique, can bring economic benefits,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The core competenc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once owned enterprise core competitive ability, can make the enterprise form long-term advantage,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terprise. Since the 1990s, western strategic theorists are very concerned that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is the driving force, is growing enterprise obtains a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core competitiveness.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nd its status and known by people. The future belongs to the era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vigor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will continue to play its flexible, salesConvenient and flexible liquidity advantages in the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market economy in his place, and to inject new vitality into the economic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has its own advantages, but also faced a series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he current problems facing an outstanding problem is lack of competitiveness, especially the lack of core competitiveness, embodi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1 enterprise strategic consciousness, strategic intent is not clear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to play with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enterprise strategic intention that match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the enterprise, business development plan, the position. From now on,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widespread light strategy, tactics, and on the decision thinking formulary experience. With no clear strategic intent, caused many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management, business field direction, lost the blindness of management and speculative, optional limited resources scattered into the diversified trapMany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diversification is enterprise profit growth for expansion, and dispersive risk strategy. Many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the main business still does not have strong competitive situation, diversification, du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blind in multiple domain of business resources, scattered in the specific areas of business enterprise resources, especially the impact strength of the core areas that need resources or main business field of competitiveness, damage to cultivating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and some even lost the original )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ability is poor investmentAssess,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China r&d funds for the proportion of sales revenue, and average less than international businesses generally think of funds for research, sales of more than 5%, the enterprise has competitiveness, Just enough to maintain 2%, Less than 1% of the enterprise is hard to surviv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the power of the enterpris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bility, to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China, the serious shortage of r&d input hindered enterprise technology improvement and innovation, severely weakened the enterprise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capacity of enterprises, the further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management confusion. BackwardWith the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economy,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lay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ime, the information, the communication of information, to traditional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djustment, organization structure should be flexible to flat,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While the majority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at present in our country executes or traditional linear organization structure, due to the lagging organization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the domestic large enterprises and foreign enterprises, managemen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especially behind the enterprise's strategic management, cost and quality management,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sales management, etc., it is hard to adapt to the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 Enterprise organization structure unreasonable, operation mechanism is not alive, the radical . Cultivat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Enterprise core competitive ability is enterprise, can create economic benefits and difficult to competitors mimic the unique ability of the enterprise,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nd maintain the advantage conditions, is the enterprise from the technology products, from management to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core embodiment. Cultivate the core competitive force of important realistic our economy has from the economic surplus to economic shortageIn short, although economic times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the production of products, product technical content is low, but due to the low product demand,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producing products can still sell in the market and has certain advantages. In the market economy is increasingly perfect today, products, and the buyer's market for products glut has gradually formed, and with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Chines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market competition in the original advantage is gradually disappear, cultivate their own unique advantages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s the key to enhance its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 competition becomes increasingly fierceAfter joining the wto, foreign goods can proceed in China, which makes the consumer market is very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At the same time, domestic market competition will be more intense. In recent years, China's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can rapid development, largely thanks to the government and tariff barriers to adjust the macro-control. But after the wto entry, tariffs and canceling gradually, foreign products with high quality and low price to win the domestic consumer, it is undoubtedly to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more challenges. Facing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entry of wto,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will sooner or later in the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nterprise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China, many enterprises can why some people, develop, and some of the enterprise is just a flash in the pan. Investigate its reason, the key lies in whether the enterprise with long-term competitive advantages. In certain period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o gain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is not difficult, difficult is long-term competitive advantag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due to the product life cycle is shortened, competition is critical to the success of the enterprise owns continuously develops new products and market competition ability of special. The long-term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enterprises from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superior rivals. Only the cultiv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core competitiveness, to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the enterprise limited manpower,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具的、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支撑企业可持续性 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企业一旦拥有核心竞争能力,就会使企业形成长期优势,推动企业的长久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战略理论家们就十分关注企业核心竞争力,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成长的驱动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一.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的地位也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未来时代是属于中小企业的时代,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必将继续发挥其经营灵活自如、销售快捷 方便、资金周转灵活等优势,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取得自己的立足之地,并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中小企业在发展中有自身的优势,但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乏竞争力,特别是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战略意识淡薄,战略意图不明确持续竞争优势的发挥需要与发展战略相匹配企业战略意图表明了企业未来的前进方向、自己的业务定位、计划发展的能力。从目前来看,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重战术、轻战略,依赖经验决策的思维定式。由于没有明确的战略意图,导致了许多中小企业经营方向迷失,经营领域模糊,经营的盲目性、投机性、随意性特点突出。2.有限的资源分散,跌入多元化陷阱多元化经营被很多中小企业认为是企业寻求规模扩张、利润增长、分散风险的策略。目前很多中小企业在主营业务尚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的状况下,盲目实施多元化经营,由于资源分散在多个业务领域,分散了企业在具体业务领域的资源实力,尤其是影响了需要资源保证的核心领域或主营业务领域的竞争力,损害了对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一些企业甚至丧失了原有的优势。3.研究发展投入不足,创新能力差椐调查,我国中小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平均水平不到,而国际企业界普遍认为,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5%以上,企业才有竞争力;占2%仅够维持;不足1%的企业则难以生存。技术创新的动力在于企业的研发能力,对我国中小企业而言,研发投入的严重不足阻碍了企业进行技术改进和创新,严重削弱了企业的持续竞争能力,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4.组织结构调整滞后,管理混乱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信息在管理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及时的传递信息,沟通信息,必须对传统的组织结构进行调整,组织结构应向扁平化、柔性化方向发展。而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实行的还是传统的直线型组织结构,由于组织结构调整滞后,与国内大型企业及国外企业相比,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落后,尤其是企业的战略管理、成本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销管理等方面,很难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经营机制不活,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带有根本性的深层次原因。二. 培育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拥有的,能够创造经济效益并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的独特能力,它是企业建立和保持优势的必要条件,是企业从技术到产品,从管理到战略综合素质的核心体现.培育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我国经济已从短缺经济走向过剩经济在短缺经济时代,尽管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档次低,但由于产品供不应求,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仍然能销售出去并在市场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在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今天,产品往往供过于求,产品的买方市场已逐步形成,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原有优势正在逐步消失,培育自己的独特优势是中小企业增强其竞争力的关键。2.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加入wto后,国外的商品可以长驱直入我国的消费市场,这使得中小企业受到很大的冲击。同时,国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近几年来,我国的中小企业之所以能较快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关税壁垒的调节和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而入世后,关税降低以至逐步取消,外国产品将以质优价廉赢得国内的消费者,这无疑是给中小企业更多的挑战.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挑战,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迟早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3.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我国众多的中小企业中,为什么有些企业能长盛不衰,发展壮大,而有些企业只是昙花一现?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企业是否拥有长期的竞争优势.中小企业在某个特定时期取得竞争优势并不是很难,难的是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经济全球化时代,由于产品寿命周期的日渐缩短,竞争成功的关键在于企业是否拥有不断开发新产品和开拓市场的特殊竞争能力。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来源于优于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培育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带动企业各方面的发展,把企业有限的人力

电力公司个人论文

有章不循是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最大的隐患 电力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一项十分关键的工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题。我们各级管理人员都要充分认识安全生产的极端重要性,要认真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认真分析生产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安全局面的不稳定,固然有许多客观原因,但主观问题的存在是最根本的原因。大量的实践证明,有章不循现象是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最大隐患,应该引起我们全体员工的重视和思考。 一、它产生的具体原因是什么 (一)领导认识不到位,灌输教育不彻底,安全生产是电力生产的基础,是电力生产永恒的主,但个别领导不能把安全生产重要性的理念灌输到员工中去,致使部分员工一方面认为安全的规章制度定得太苛刻,不理解;另一方面在思想上不重视,从而重突击、轻平时,重检查、轻整改,使安全生产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干起来不要。有的企业在安全管理上,不能横到边、纵到底;在安全教育上,不能达到自上而下灌输与自下而上的落实互动,安全责任压力不能全部传递到每一个员工。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安全培训不到位,安全活动流于形式。对员工的安全意识教育缺乏耐力和手段,安全培训缺少计划性、针对性的内容,培训得不到实效;安全活动流于形式,管理人员不能按规定参加下级学习活动,班组学习只是念文件或编记录、走过场,应付检查,安全生产要求处于棚架状态。二是安全管理上存在骄傲自满的心理,对安全形势盲目乐观,缺乏忧患意识,尤其在较长时间的安全稳定运行面前丧失警惕性,同时只重视主业而忽视了"三产"的管理,没有把"三产"外部项目的管理纳入到主业管理体系,造成外包项目管理松懈,违章成风。三是缺乏严、细、实的工作作风。在严管上宽松,出现违章造成事故时只要下边说情,就会网开一面,下不为例,既往不咎;也有干活越多违章和出事故的机率越大的想法,能宽则宽,不能严格要求按奖惩办法执行,致使责任人不能得到有效的处罚,纵容违章;在实管上放纵,存在岗位安全责任不落实、违章指挥、凭经验办事的现象。四是安全设施的投入不到位。过多考虑成本控制,存在现场安全工器具和检修工器具落后、不能正常投入,初设标准和现行安全标准对照有一定差距的问题。 (二)规章制度杂多,制定随意性大,熟悉了解难度大。上级下发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本身比较多,加之企业本身的补充规定和细则更是又多又长,延长了记忆和掌握的过程、遵循和落实的时间;有些人不注重学习,尤其是第一责任人、安全员对安全生产制度规定一知半解,导致执行上扭曲和不到位。同时还存在随意制定规章制度,产生了一个将军一个令的现象,使安全生产制度缺乏连贯性和一致性,员工无所适从;加之缺乏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执行滞后,使各级岗位安全职责落实不到位。 (三)制度本身的不公正、不平等,放大了执行难度。有些企业对违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人和事,不是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不是一视同仁,而是有亲有疏、有轻有重、有严有松,挫伤了部分员工遵章守纪的积极性;有些规章本身带有不平等,执行中只管员工不管领导,造成上行下效,放大了违章纠章难度,使规章制度难以落实和执行。 (四)制度执行不较真、不碰硬,助长了有章不循。有些企业对安全生产违章现象睁只眼闭只眼,不出事无人发现,发现了也无人管、无人查,甚至相互推诿扯皮,谁也不愿做得罪人的事;出了事,先是能瞒则瞒、能捂则捂,瞒不住、捂不了,则大事报小、小事报了;对事故责任有关人员的处理,前怕狼后怕虎,当惩不惩、当严不严,助长了有章不循的歪风。 (五)员工的思想障碍、行为偏差,造成了有章难循。一些员工的思想中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偶尔违章一次不一定出事故,过去也是这样干的就没发生问题;存在莽撞心理,工作不细致,不认真按工作票上的危险点分析去做,甚至根本就不去看危险点的内容盲目开工、冒险蛮干;存在投机心理,耍小聪明,投机取巧,隔项操作,但往往弄巧成拙;存在浮躁心理,心态不平衡、轻率、急躁,不按规程和程序操作,急于把活干完;存在疲惫心理,过度疲劳或受到某种刺激心情不好,体力、智力和情绪处于压抑状态,思想不集中,反应迟钝从而导致误操作;存在逆反心理,对领导不满意,对安排的工作不舒心、不服气、闹别扭,或认为"标准"、"措施"太烦琐、太束缚人,从而产生抵触情绪。这些情绪的存在,导致在安全生产上有章难循,成为造成违章和事故不可忽视的因素。 二、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加强安全教育,使员工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 要着眼员工的安全心理进行安全教育。一要自上而下宣传贯彻上级的安全理念。管理人员特别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首先要把上级的安全理念、安全工作规定按照三级管理体制自上而下地贯彻、落实,然后再自下而上地检查落实情况,防止中间棚架现象;要下潜,重心下移,了解生产一线设备、人员的状况,对安全生产、重大危险源、员工的思想动态做到心中有数,要按照集团公司、分公司的要求做好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二要抓好安全培训和安全活动日的工作。首先要制定出安全培训计划并分层次、分类别、分时间段地制定对员工、外来工、新进厂人员的培训等,使安全培训工作正常化、重点化;要开展员工能够接受的多种形式的安全生产活动日活动,如安全讲座、事故演习、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技能训练、事故通报学习、违章分析与反思、每周的安全生产分析总结等;安全监督人员和各单位的一把手要亲自过问计划制定,参加班组安全日活动,督促文件精神的领会落实,通过每周半天、每年近一个月的学习,逐步提升全员的安全意识。三要利用安全心理效应抓好安全教育的重点培训。要从安全心理出发,抓住员工的安全心理倾向,抓住不同时期员工的安全心理状态,抓住不同类型员工的安全心理活动,进行因时、因人、因势而异的安全教育,形成安全心理共鸣,强化自我保护意识,使员工产生"我要安全"的强烈意识和行为。 (二)要把握员工的安全行为贯彻安全制度。要从员工的角度出发,根据工作性质不同、多工种联合、多工序交叉、多环节衔接作业的特点,把握员工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行为。一要以人为本,进行人文关怀。要带着感情去抓安全,从关心员工的生命和家庭幸福出发去抓安全,用身边的事故教育身边的员工,使员工把违章造成的后果入脑、入心,造成"违章"心理障碍,不愿违章、不想违章、不去违章、不敢违章。二要建立健全安全机制,完善各种规章制度,督促和支持规章制度的执行。任何人在制度面前一视同仁,没有特权。在个人自我保护制度上,要强调员工的特权,即有权对违章的生产指挥不执行。同时加强各级安监人员的能力建设,落实他们的待遇,支持他们的工作,并由企业效能监督来检查他们的尽职尽责情况,形成对安全监督人员的闭环管理,从而从人文关怀上、制度上确立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从内因产生"我要安全"的行为,自觉地遵守安全规章制度,自觉地进行安全保护。 安全生产过程管理从安全制度建立、安全教育管理、安全监督管理、分析处罚管理到事故后管理应该是闭环管理过程,在监管过程中要挤干其中的水分,杜绝、避免事故后管理,因此在监管过程中要做到:一是安全意识上不掺假。二是安全投入上不掺假。三是安全检查不掺假。四是事故处理上不掺假。 (三)齐抓共管充分发挥各级人员的监督作用 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充分发挥企业经营层、中层管理人员、安监部专工、部门安全员、班组安全员的层层监督作用,使有章不循现象一出现就能及时发现、一发现就能及时纠正,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一是要充分发挥安全监督委员会的主体监督作用。二是要发挥安全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责作用。依法搞好综合监督管理,监督、指导、协调安全生产工作,加大全面监管力度,确保安全生产监管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及时发现和纠正有章不循的问题。 面对安全生产的有章不循现象,只要能够自上而下地提高认识,树立"任何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安全理念,以员工的安全心理和安全行为为抓手,以安全生产的过程管理为重点,形成事事有人关、安全人人抓的良好局面,就杜绝安全隐患,确保安全生产无事故,真正做到有章可循。

电力已成为现代化工业国家的基础性产业。尽管中国经济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之中,中国电力行业的发展自建国以来一直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电力工技师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电力工技师论文范文篇1 浅谈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电力设备功能也趋于完善,因而我国电力企业的综合实力也有显著提升,电力事业正向成熟化发展,在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基础上,对国民经济增长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改革和完善的背景下,电力企业在电力服务期间,应该加大管理力度,尤其是对电力物资进行科学管理,避免电能源的浪费。然而在传统管理方法的影响下,电力物资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对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在电网实际运行期间,发电、输送电和配电等环节都与电力物资管理息息相关,而电力物资管理水平与电网运行时资源的成本有直接关系,并关系到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电力企业为节约成本,提升电力生产效率,应当加强物质管理力度,从而确保电力物资管理向集约化发展。 一、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的内涵 集约化管理是当代企业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模式之一,也是实现电力物资最优化调度的基础保障。顾名思义,“集约”就是把所有能调配的人力、物力等进行统一的管理,然后在实施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节约为本的价值取向,从而实现电力物资的优化配置。依据近年来市场经济发展的走向,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已经逐步成为了我国节约企业集团成本、提升生产效率的重要有效途径。 现阶段我国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还存在诸多的漏洞和不足,仍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和改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电力工程建设的优质化。物力是指企业物力资源的意思,企业在活动经营过程中所需要的一切生产资料,物力资源包含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无论是设备、厂房还是燃料都属于资源,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将物力集约化作为建设目标,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对成本加以控制,降低风险,从而提升企业物力应用的高效性。因此,电力企业要加强物力集约化管理,完善招标采购、合同管理,从而增强竞争力。 二、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的优点 (一)降低了成本和费用 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以集约化模式管理电力物资,能够有助于降低成本和费用,使得电力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利润。在市场上,采购单个产品的价格要明显高于批量采购的价格,那么,电力企业在物资采购时,可以实行批量采购,取得产品价格的主动权,这样不但能够降低物资价格,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供应商的需求。此外,在短时间内能够有效完成物资采购工作,因而电力企业可以缩短物资采购时间,并最大限度的减少交易费用。 (二)与供应商良好合作 在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模式下,电力企业在采购物资时,能够与供应商进行良好的合作,确保供求关系更加稳定,使得双方都获得一定的利益。保持稳定的供应关系,电力企业可以对物资进行集约化管理,优化电力物资,充分发挥电力企业集约化物资管理的优势。 三、电力企业物力集约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物力供应管理环节不健全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下,电力企业一直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但由于市场化发展时间较晚,所以,电力企业物力管理系统不完善,物力供应管理环节不健全,对物力集约化管理产生不利影响。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国家电网公司已经将提升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作为主要发展目标,通过物力集约化管理,实现对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对物力资源予以合理的调配和掌控。但是,从当前物力集约化管理现状来看,未能形成有效的供应机制,而且在与供应商合作时,没有进行科学和全面的考察,物力供应管理环节不健全,尤其是供应环节存在问题,因而对电力物力集约化管理产生不良影响。 (二)物力集约化管理工作不到位 当前,电力企业在物力集约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物力管理工作不到位的现象,物资管理人员在制定物资需求计划时,计划不全面,不具有及时性和准确性。电力物力管理部门在编报物资需求计划时,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物力管理存在漏洞,因而制约了电力物力集约化管理的发展。 (三)物力管理方法不完善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部分电力企业在物资集约化管理期间,仍然采用落后的管理方法,不能推陈出新,物力管理方法不完善,因而造成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存在诸多问题。科学技术水平正处于不断提高的状态,但一些电力企业未能将信息技术与电力物力集约化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因而电力集约化管理效率偏低,不利于电力企业的良好发展。 四、有效促进电力企业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供应环节 电力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为了提升市场竞争力,应该对电力物力集约化管理予以充分认识,当前在对电力物力进行集约化管理过程中,电力企业应该明确电力物力集约化管理的目标,并完善供应环节,与供应商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因此,为了有效解决电力物力集约化管理存在的问题,电力企业应该完善供应环节,使得供应环节更加科学化,实现对物力集约化管理。 电力企业需要结合实际电力物资需求,制定物力集约化管理目标,采用三级物资供应运作模式,大力深化和实施集中采购,在选择供应商时,要根据健全的供应商评价标准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掌握供应商的产品质量和供应能力,与供应商建立良好沟通和合作关系。同时,在一流的物力集约化管理体系作用下,保证供应质量,对产品质量和业务进行集中控制,促进物力集约化管理的稳定发展。此外,电力企业还要做好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工作。 在全新的物资管理模式下,电力企业需要对物资招标采购、财务预算和综合计划等方面进行协同管理,实现与电力物资管理的对接,对电力物资管理的全过程加以控制[2]。此外,电力企业还需要建立统一的电力企业财务集约化成本标准。在采购物资过程中,应该将物资价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并最大限度的减少中间环节,确保供货状态更加合理。同时,电力企业还要在市场上建立库存,减少电力物资库存积压,使得资金能够有效周转,从而确保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工作取得良好的进展。 (二)优化资源配置 电力企业在解决物资管理过程中,应该优化资源配置,使得电力物资管理质量有所提升,并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显著的提高。在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期间,为了使其向集约化发展时能够更加顺利,电力企业需要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电力企业需要结合自身发展状况,对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的要素进行分析,然后对物资管理要素予以优化配置[3]。此外,电力企业为了使得电力物资集约化发展取得良好的效果,应该结合实际需求,对物资管理进行合理分工,将电力物资管理责任和职能分工到相应的部门,然后各个部门认真落实电力物资管理工作。总之,电力企业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能够对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建立完善的电力物资信息系统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信息技术水平得到了提高,所以信息技术已经被应用在各行各业,为企业管理和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依据[4]。电力企业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转变观念,不仅加强对电力物资的管理,而且在物资管理过程中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将物资的生产日期和数量等信息都编辑在物资管理系统中,通过建立完善的电力物资信息系统,对电力物资信息加以整理,从而促进电力物资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电力物资管理效率[5]。对于电力物资而言,其包含了电力企业中很多资源,而且物资有很多种类,所以电力物资管理系统具有复杂性。在传统的管理方式下,已经难以满足实际需求,电力企业必须将信息技术应用在电力物资管理中,建立电力物资信息系统,从而使得企业电力物资管理水平有明显的提高。并且实现物资管理向集约化、网络化和规范化发展。结合当前信息技术,电力企业可以将ECP和ERP作为主体,打造电子商务平台和应用,进而构建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信息系统,在电子商务平台的作用下,保证电子物资管理系统运行具有安全性和可靠性[6]。同时,电力企业还需要建立物资管理监督平台和电工采购平台,通过在线预警和在线监测,实现对电力物资供应链的有效管理,而且电力企业的装备能否符合要求,相关人员借助于完善的电力物资信息系统,对企业的物资进行科学和高效管理,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电力物资管理其中的问题也更加明显。为了促使我国电力事业的蓬勃、高效发展,就必须建立健全集约化电力物资管理。首先,电力事业是国家经济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它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源之一。本文针对电力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具体措施,通过列举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的具体措施,更好地验证了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的必要性,同时减少电力发展过程中的成本消耗,提升生产效率。 电力工技师论文范文篇2 试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的运行与维护策略 0 引言 现如今,随着我国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电力企业为了提高供电的稳定性,从而设置了很多的继电保护装置。在我国电力系统中,继电保护装置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从目前我国继电保护发展的现状来看,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故障、电流互感器饱和问题、电源故障等等。这些故障的存在严重制约了电力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因此,电力企业应该重视继电保护的运行与维护,加强运行维护管理,定期对继电保护装置进行检查,从而保证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1 继电保护运行要求 灵敏性 在电力系统中,继电保护装置应该具有很强的灵敏性。当电力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遇到了运行故障问题,继电保护就可以做出快速的反应,以免发生安全事故。由此可见,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重要性。 可靠性 继电保护装置还应具有可靠性,当电力系统发生了故障,继电保护装置就能在一定的范围内保证设备的可靠稳定运行。另外,当电力系统设备不能正常运行时,继电保护应该禁止发生错误信号,以免干扰相关负责人的判断。 选择性 在电力系统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一旦发生了运行故障,继电保护装置就应该有选择性的对电力系统故障做出判断,准确切断故障系统或者故障最近的开关设备,把运行故障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让其继续扩大,以此来减少电力事故的发生,保证其他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 快速性 为了提高电力系统的供电安全,一旦遇到电力系统的故障问题,继电保护就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快速的反应,自动地进行重合闸,把故障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从而体现继电保护装置的快速性,最大限度的减少设备故障损失。 2 继电保护运行中的常见故障分析 从目前我国电力系统发展的现状来看,继电保护装置还存在很多的故障问题,如果不对这些故障做进一步的分析,就会继续阻碍电力系统的稳定供应能力,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说下继电保护运行中的常见故障都有哪些: 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故障 在继电保护运行中,经常会出现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故障,发生这样的故障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通常情况下,二次回路中性点存在着未接地和多点接地现象,当二次未接地时,就会导致线路中的电压不稳定,从而严重影响了电能的传输效果。同时,由于目前我国的科技水平还不够发达,很难对这一故障进行排查,因此,这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要定期的对设备进行检查。其次,在电力系统的运行中,PT开口三角电压回路断线,使得设备中的零序保护出现拒动情况。最后,还有一种非常常见的故障那就是设备性能和二次回路目前还不完善,有时会使得PT二次失压。 电流互感器饱和问题 目前,在电力系统的电流互感器中,最常见的就是电磁式电流互感器,因此,饱和问题也是其中常见的故障。一旦电流互感器出现了饱和问题,就会误导继电保护装置的准确判断能力。同时,当发生了饱和问题,还会使得电流互感器一次电流转化为励磁电流,励磁电流会严重影响二次电流的线型转变,从而使得系统出现跳闸问题,从而影响电力系统的供电能力。 电源故障 在电力系统的运行过程中,电源非常的重要,它可以控制整个线路的运行。在继电保护中,电源输出功率如果变小,那么就会直接造成输出电压减小,从而影响继电保护的稳定运行,最终使得继电保护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 干扰和绝缘问题 对继电保护装置进行定期检查非常的重要,但是从目前我国继电保护检查的现状来看,依然存在很多的干扰和绝缘问题,比如,有的现代化通讯设备会对检查进行相应的干扰。同时,在使用微机继电系统时,它的线路密度程度非常高,所以会在使用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灰尘,严重干扰继电微机系统检测故障,给电力系统的运行埋下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3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运行与维护的有效策略 定期检查和检验 在电力系统中,对继电保护装置进行定期检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具体的检查过程中,主要检查继电保护装置是否存在发热冒烟、烧焦、异常声响等问题,同时还要检查设备的电源、指示灯是否都正常,设备是否存在脱轴、倾斜等问题。此外,还要认真检查继电保护装置的运行状态,一旦发现继电保护不能正常运行,就要及时找出问题的所在,然后进行校验,找出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在对继电保护装置进行安装的时候,如果继电保护装置的一次回路和二次回路是同期改造的,当设备运行一段时间之后,就要对其进行一个全面的检查,从而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如果发现了运行存在缺陷,那么就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有重点的对其进行检查,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检验周期,从而保证继电保护装置的正常稳定运行。 加强运行维护管理 在继电保护装置的运行过程中,一定要加强设备的运行维护管理工作。加强运行维护管理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第一,电力系统的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密切关注继电保护装置的运行状态,一旦发现有任何的故障问题,就应该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并了解故障的原因和位置,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维护,在维护的过程中,首先要切掉故障附近的开关,保证维护人员的生命安全,避免发生触电危险。第二,在对继电保护装置做维护时,如果遇到了跳闸问题,首先就要分析跳闸的原因,然后对掉牌信号进行复归,在这个过程中,维护人员一定要规范自己的操作行为,要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操作,并结合继电保护装置的实际情况,从而排除故障。如果有违规或者异常情况发生,就要及时切掉设备开关,并按照《电气安装设计要求》进行分析,确保维护人员的安全,并保证设备的正常稳定性。 提高运行维护水平 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 现如今,我国的科学技术在不断的进步,各行各业的新技术在层次不穷的出现,继电保护装置也不例外。从目前我国的继电保护装置的发展现状来看,技术还比较传统,与国外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落后,因此,我国的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继电保护装置的维护投资力度,重视继电保护装置的维护工作,引进一些先进的技术设备来提高继电保护装置的运行速度和运行安全,比如把继电保护装置和电气设备相互结合在一起,互相弥补,提高继电保护的优势,从而保证电力系统的供电安全性。 加强日常运行维护 在继电保护装置中,发生故障时都比较随机,但是一旦继电保护装置发生故障,就会直接影响电力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因此,为了提高继电保护装置的运行效率,就必须加强对其的日常维护工作。除此之外,还要做好继电保护装置的监测工作,如果遇到了异常情况,可以根据监测系统及时发现问题的所在,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维护,从而提高继电保护装置的运行维护水平。 做好维护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 众所周知,一切工作都离不开人,继电保护的运行与维护也不例外。在进行继电保护的运行与维护时,一定要重视对维护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工作,让维护人员积累更多实践的经验,当继电保护装置发生故障时,能清晰的分析出故障原因和故障位置。此外,电力企业还要不断的提高维护人员的安全意识,定期对他们进行专业知识的考核,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聘请一些资深专家来进行讲座,让维护人员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继电保护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从而为继电保护装置的安全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运行与维护工作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作,因此,电力企业应该加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运行与维护管理,定期对继电保护装置做检查,一旦发现故障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保证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从而为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1. 电力技师论文 2. 电力工程技术论文范文 3. 电力技术论文范文 4. 电力工程师论文范例 5. 电力抄核收技师论文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电力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这得益于电力技术的快速发展。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电力技术论文参考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电力技术论文参考篇1 浅析电力技术监督管理 摘要 电力企业的技术监督管理作为电力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企业技术监督的发展以及企业管理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笔者联系我国电力技术监督管理的发展现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电力技术监督管理的问题进行论述,主要突出电力技术监督管理的对策,更好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 电力企业;技术监督;管理创新 技术监督作为企业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中不可忽视的内容。作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管理的电力企业,其技术监督管理更是面临着更高的要求。电力企业一直坚决执行国家的相关管理方针和政策,贯彻电力行业的相关规定,不断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监督管理体系,注重企业技术监督管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尽力完善企业技术监督管理综合评价体系,确保企业技术监督管理的全面健康发展。在我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背景下,电力企业面临着节能减排的高效要求,因此,电力技术监督管理工作也要求电力技术向着更低能耗的方向发展。立足于这样的趋势下,笔者作为一名电力企业工作人员,更加体会到技术监督管理的创新要求,因此,下面将对电力技术监督管理进行系统论述,主要突出其创新内容。 1 电力企业技术监督管理工作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趋势下,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下面,笔者将对我国电力企业技术监督管理的现状进行论述。 电力企业不断重视企业技术监督管理工作 电力企业作为生产电能的重要产业,其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和安全系数都是备受关注的问题。在国家不断加强管理,社会不断加强监督的趋势下,电力企业也更加注重企业技术监督管理的发展了。在电力企业不断重视技术监督管理发展的背景下,企业技术监督管理得到很快发展。 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相适应 安全生产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只有在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只有确保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才能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有效保障。企业技术监督管理是保证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企业技术监督管理不断发展的条件下,企业的安全生产也得到了长足进步,使得企业的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得到平衡。 电力行业之间的技术监督得到协调发展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条件下,电力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联系也不断密切了,因此,电力行业的技术监督不仅仅是电力行业自身的工作,也是电力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一起面临的工作。在电力技术监督不断发展的趋势下,电力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技术监督也更加联系密切,并且促进了与其他行业之间的技术监督协调发展。 2 如何促进电力技术监督管理工作的发展 不断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监督管理体系 由于条件的限制,很多电力企业的技术监督管理体系还在不断探索建立和完善过程中,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技术监督管理体系,因此,不断建立和完善电力企业技术监督管理体系是尤为重要的。笔者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联系自身工作经验认为,电力技术监督管理可以建立起包括技术监督三级网络和技术监督管理部门以及技术监督深化扩展的技术研究部门的管理体系。其中,技术监督三级网络可以由电力企业的专业技术监督工作团队来担任;而电力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可以由电力企业的发电运营部、项目管理部和技术监督管理的归口部门来承担,主要任务是理清三级技术监督网络的工作内容和范围,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和监督管理标准监督企业技术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保证企业技术监督管理目标的有效实现;技术监督的研究部门主要有企业的研究部门来承担工作任务。 制度适合企业自身的技术监督标准,确保企业技术监督管理按标准进行 任何企业的技术监督管理工作都应该有相应的标准来严格要求管理工作,所以电力企业也不例外,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电力的技术监督管理更是应该按照具体的标准来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笔者提倡电力企业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的技术监督管理标准。电力企业技术监督管理标准应该对发电公司的技术监督工作进行全面的界定,划清技术部门的各项职责和权限,并对企业技术监督进行全面合理的评价,确保企业技术监督管理目标的实现。 推动电力技术监督管理的信息化发展 在全球信息化不断发展的趋势下,众多企业技术监督管理都向着信息化迈进,为应对时代发展的趋势,电力企业技术监督管理也应该向着信息化发展,不断推动技术监督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体系建设。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现状,结合企业技术监督管理模式,在企业实行按照级别管理的责任制,实现数据的有效及时管理和资源的共享。在企业技术监督管理目标指导下,促进企业技术监督信息发布平台的建设,为企业技术监督管理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支持。笔者认为电力企业的技术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分为两个层级,即电力公司的技术监督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发电公司的技术监督管理信息系统。两个层级的主要工作任务各有不同,电力公司的技术监督管理主要是对结果进行管理,而发电公司的技术监督管理则主要是完成对过程进行管理。 3 结论 在我国不断强化和谐发展战略的趋势下,电力企业也面临着更艰巨的挑战,要向着更加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电力技术监督管理在电力企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电力企业的管理有着深刻的影响作用。笔者在文中论述了电力企业技术监督管理的发展现状,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提出了促进电力技术监督管理发展的对策。 参考文献 [1]肖云莲,王敏.做好电力技术监督的措施[J].云南电力技术,2006(1). [2]洪波,魏杰.用信息化手段建立新型电力技术监督管理体系[J].云南电业,2007(7). [3]胡青波.电力技术监督现状与发展的思考[J].天津电力技术,2004(1). 电力技术论文参考篇2 浅论电力滤波技术 【摘要】本文以电力滤波器的基本原理为分析对象,并对电力滤波技能的运用进行了阐述,最后对电力滤波器技能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电力,滤波技术,探究 一、前言 电力滤波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建立技术管理体系,完善电力滤波技术,卓有成效地开展技术工作。 二、电力滤波器的基本原理 一般来说,谐波是沟通体系中的概念,而纹波是关于直流体系来讲的,二者有差异,更有联系。沟通滤波,是期望滤除工频(基波)重量以外的一切谐波重量,确保电源的正弦性。沟通体系的电流畸变首要是由非线性负载导致的。而直流滤波,是期望滤除负载中直流重量以外的一切纹(谐)波重量,这些纹(谐)波重量首要是由直流电(压)源(一般是由沟通电源整流取得)中的纹波电压重量在负载中导致的。而经过傅里叶剖析可知,直流体系中的纹波重量也是由各次谐波重量构成的。在这个意义上讲,沟通体系和直流体系中按捺谐波的意图是相同的:按捺不期望在电源或负载中出现的谐波重量。直流有源电力滤波器(DCAPF)与沟通有源电力滤波器,也即是咱们一般所说的有源电力滤波器(APF),都是选用自动的而不是被迫的办法或手法去吸收或消除谐(纹)波。因而直流有源电力滤波器和沟通有源电力滤波器的作业原理是相同或相近的。可是,因为效果的目标不相同,直流有源电力滤波器也有本身的特点。 三、电力滤波技能的运用 1、PPF的运用 到当前为止,高压大功率谐波管理范畴最首要的滤波办法仍然是无源电力滤波器。PPF选用LC单调谐滤波器或许高通滤波器,电感、电容接受的电压等级比电力电子开关要高得多,并且抵偿容量也要比APF大得多,因而,在高压大功率的运用场合,PPF得到了广泛运用。 2、APF的运用 依照APF的容量和运用规模可将有源滤波器分为小功率运用体系和中等功率运用体系以及大功率运用体系三大类。小功率运用体系首要是指额定功率低于100 kVA的体系,首要运用于负载和电机驱动体系。在这类运用中,一般选用技能领先的动态有源滤波器,如开关频率较高的PWM电压型逆变器或电流型逆变器,其呼应时刻相应来说一般很短,从十几微秒到毫秒。小功率的谐波管理体系运用对比灵敏,能够选用单相有源滤波器,也能够选用三相电力滤波器。当运用于单相电力体系时,选用单相有源滤波器,并且很简单经过改动电路布局完结不相同的抵偿意图。电力电子器材难以接受几百千伏的超高压,即使是最领先的半导体器材也只能接受几千伏,因而,和中等功率运用相同,因为缺少大功率高频电力器材,完结大功率的体系动态逆变器很不经济,也就约束了有源逆变器在大功率体系中的运用。有人提出选用多重化技能和相序脉宽调制技能,来处理功率和开关频率的矛盾,这是一个极好的主意,可是很难完结,并且性价比也很低。 四、电力滤波器技能的发展 1、电力滤波器的接入拓扑 电力滤波器的接入拓扑的基本方式为并联型APF和串联型APF ,并联型滤波器首要用于理性电流源型负载的抵偿,它也是工业上已投入运转最多的一种计划,但因为电源电压直接加在逆变桥上,因而对开关元件的电压等级需求较高。为战胜单独运用时面对的缺点,并联型APF常常与PF混合运用。 2、谐波检测技能 电力滤波器的抵偿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能否检测到真实反映欲抵偿的谐波重量的参考信号。因而,电力滤波器规划中的关键技能之一即是找到一种可由负载电流中精确地获取谐波重量的幅值和相位的算法。这种检测办法的速度也是需要考量的重要要素。一般,谐波的检测获取技能可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 (一)、基干傅立叶改换的检测办法 选用傅立叶改换(FFT)对电网电流进行核算,得到电网电流中的谐波重量。它是一种纯频域的剖析办法,其长处是能够恣意挑选拟消除的谐波次数,可是核算量大,具有较长的时刻延迟,实时性较差。 (二)、瞬时无功功率法 此办法的实时性较好,但因为检测时选用了数字低通滤波器,因而检测出的成果会有必定的延时。瞬时无功功率理论是当前电力滤波器中选用最多的一种谐波检测办法。 (三)、依据自适应的检测办法 依据自适应搅扰抵消原理,具检测精度高和对电网电压畸变及电网参数改变不灵敏的长处,但动态呼应速度较慢。其改善办法包含用神经网络完结的自适应检测法。检测精度和实时性是判断谐波检测办法的重要指标,各种检测办法都有其长处,但也都存在局限性。跟着各种谐波检测办法的不断改善,以及新的检测办法。 3、电力滤波器的电流盯梢操控战略 当精确地检测出电网中的谐波电流后,怎么操控APF主电路,使APF输出电流盯梢谐波电流改变,是电流盯梢操控战略所需完结的作业。因为谐波电流具有时变和高改变率的特点,这就需求APF电流操控器具有较快动态呼应功能和较高的操控精度,电流操控器的稳定性也是必需要思考的要素。 4、主电路布局及参数规划 当前,电力滤波器主电路首要选用PWM变流器的方式,当选用单个变流器不能满意体系容量需求时,能够选用多重化或多电平的主电路布局方式。 (一)、单个PWM变流器的主电路 布局依据主电路直流侧储能元件的不相同,能够分为电压型和电流型两种。电压型PWM变流器直流侧电容损耗较小,适宜构成大容量电力滤,也是当前干流的PWM布局。实践规划中,储能电容和接入电感的巨细对APF设备的本钱和功能有很大的影响。 (二)、多重化主电路布局方式 多重化布局是经过将多个PWM变流器串联或并联的办法,以完结运用较低开关频率,较小容量的开关器材。 (三)、多电平主电路布局方式 经过添加电力电子器材,规划多电平主电路拓扑布局,将变流器的输出由传统的两电平输出变为多电平输出。其长处是开关频率低,开关器材所接受的电压应力小,因为不运用变压器和电抗器,体积减小而功率进步。多电平主电路操控办法较为杂乱,是当前研讨和运用的方向。 (四)、参数规划 因为APF布局多样,抵偿的谐波源也多种多样,对APF的容量和谐波抵偿的功能指标也有不相同的需求。当前,关于APF主电路各项参数的规划没有一致的理论,参数的挑选过程为:首要依据被抵偿的谐波源挑选主电路布局方式。 (五)、电力滤波技能的研讨方向 怎么经过对谐波理论的进一步研讨,找出非常好的谐波检测算法是进步APF功能的有用手法;优化体系操控战略:寻求非常好的操控战略,如依据体系能量平衡的操控战略,到达对输出电流/电压的精确操控;优化电路规划:改善抵偿功能,操控体系本钱,如多电平主电路布局的研讨。这些研讨的首要意图是进步体系运转的功率,进一步削减抵偿设备的制造本钱和损耗,进步设备的可靠性和易用性,并完结一机多用。 五、结束语 电力滤波技术管理在施工生产中呈面极其重要的地位,我们不仅要努力做好各项工作,还要与其它方面协调一致、相辅相成。从而使技术工作不断得到完善和提高,为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粟梅.矩阵变换器――异步电动机高性能调速系统控制策略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5. [2]谭甜源,罗安,唐欣,等.大功率并联混合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研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4 [3]姜齐荣,谢小荣,陈建业.电力系统并联补偿――结构、.原理、控制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1. 电力技术论文范文 2. 电力技术毕业论文范文 3. 浅谈电力技术论文 4. 有关电力行业技术论文 5. 电力电气论文参考

不要急。我们可以提供你资料。电力安全论文4000字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